新安医学的历史文化成就
新安医学儿科学术成就及学术思想探讨

中风病康复临床路径是从中风病患者发病开始就要着手进行的,并一直贯穿中风病的早期和恢复期,它能全面系统的以患者为中心实施整体康复,帮助医务人员及时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
所以中风病康复指导路径具有连贯性的特点。
康复路径的制定必须与临床路径及康复评定有机结合,康复路径基本根据中风病患者所处病程阶段循序渐进。
4 2 注重实效性康复路径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系统化方法,可使患者自觉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尽早康复的目的。
因此,实效性应该是中风病临床康复路径所必备的特点。
采用中医临床康复路径,不管是在偏远的山村农村、经济落后的城乡社区,还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都可以通过一整套规范的路径对绝大多数中风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尤其是在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医务人员也可以通过该路径得到规范的指导。
4 3 体现协作性临床康复路径主体是由多学科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一个协作组织,包括中医师、针灸师、推拿师、运动康复师、营养膳食师、心理康复师等,多学科人员只有紧密的协作才可能取得临床康复路径的最大效果。
具体到每一组人员都有明确的分工,这些具体的体现在几个方面: 提高康复医疗质量; 控制康复医疗成本; 提高患者满意度。
4 4 操作规范性对于中风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要规范化,哪些是必须要做的检查,哪些是辅助检查,需要有路径来做指导。
另外对于疾病的处理需要有规范的康复流程,而不是凡是有用的康复手段都用上去。
应该是要通过循征医学的论证建立合理的有效治疗手段,强调主要的康复手段的使用,而避免无效手段的使用。
康复临床路径的建立是医院内部多学科多专业合作的过程,多个学科的合作,是康复临床路径制定的先决条件。
这样康复临床路径的制定,是能够有利于医院对中风病康复的规范化管理。
同时,对相关康复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要对科室人员进行中风病康复临床路径的学习,按标准划定模式,使用中风病康复临床路径,在治疗过程中,分析存在的变异,评价使用的效果,进一步改进并使用新的康复临床路径。
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的溯源与发展及新安医家的贡献

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的溯源与发展及新安医家的贡献邵宁书1,杨文明2,3摘要中风作为四大顽症之一,在‘内经“首次提出后,便引起了历代医家的重视㊂以益气活血法为原则治疗中风,历来被认为是由清代医家王清任首次提出㊂但在近来研究中发现,益气活血法萌芽于‘内经“,并未广泛运用于中风治疗㊂隋唐时期有医家提出从气血论治中风,明清时期新安医家进一步认为气虚血瘀为中风成因,并选用益气活血药物治疗中风,其认识要早于清代医家王清任㊂益气活血法其后继续发展,并在当代治疗中风时广泛运用㊂关键词中风;新安医学;益气活血;溯源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24.04.001Trac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by Tonifying Qi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Xin'an DoctorsSHAO Ningshu,YANG Wenming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fei230031,Anhui,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YANG Wenming,E-mail:******************Abstract As one of the four major stubborn diseases,stroke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edical practitioners throughout history since it was first proposed in"the Neijing".The treatment of strok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onifying Qi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has always been believed to have been first proposed by the Qing Dynasty physician Wang Qingren.However,recent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method of tonifying Qi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originated from"the Neijing"and has not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some medical experts proposed to treat strok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Qi and blood.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Xin'an medical experts further believed that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were the causes of stroke,and chose to treat stroke with tonifying Qi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drugs,which was earlier than that of the Qing dynasty medical expert Wang Qingren.The method of tonifying Qi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continue to develop and is widely used in contemporary stroke treatment.Keywords stroke;Xin'an medicine;tonifying Qi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traceability中风即脑卒中,与心脏病㊁癌症并列为人类三大死因之一㊂我国每5例死亡的城乡居民中就有2例源于心脑血管病,其死因高居死亡构成之首,而脑卒中又在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疾病中居于首位,每年约有182万人死于脑血管疾病[1]㊂脑卒中居联合国192个成员国各种死因之首,所致伤残调整生命年约1.43亿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编号:发改办社会 2022 366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项目(No.2019XZZX-NB001);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项目(GXXT-2020-025)作者单位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230031);2.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8);3.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新安医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所(合肥230012)通讯作者杨文明,E-mail:******************引用信息邵宁书,杨文明.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的溯源与发展及新安医家的贡献[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4):577-581.人年[2]㊂脑卒中临床有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型,以前者最为多见,约占所有脑卒中病人的80%,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入院之后通常采用抗血小板聚集[3-5]㊁促进侧支循环建立[6-8]㊁改善脑循环[9-11]㊁清除氧自由基[12-14]㊁营养脑细胞[15-17]等药物治疗㊂在时间窗内应用阿替普酶或尿激酶静脉或动脉溶栓或血管内取栓治疗[18],可以降低脑卒中病人致残率,甚至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但是溶栓对于发病时间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大多数病人错过了有效时间窗,只有不足15%的脑卒中病人满足血管内治疗要求,错过有效时间窗者只得予以保守治疗㊂由于机械取栓方式㊁取栓次数㊁血栓性质㊁侧支循环状态等术中及术后因素会造成栓子逃逸或者开通血管再闭塞,加上血管内治疗对医疗条件及医师技术的要求比较高,这些都让血管内治疗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㊂汪燕亭‘聊复集“记载: 中风者,其人表虚 ㊂中风的本质多为本虚标实,首次发病后常有宿根,大多数病人会反复发作,死亡的可能性也逐次递增,而西药长期用药的肝肾毒性㊁依赖性和副作用限制了临床的使用[19]㊂与西医相比较,中医在治疗中风上可充分发挥其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的双重优势[20]㊂中医学从起源以来几千年间提出了诸多治疗中风的方法,直到从气血论治中风被大家所广泛采用并发展㊂从20世纪60年代起,医学界进一步探讨活血化瘀治疗中风,至20世纪70年代,一些中药注射液,如丹参注射液㊁水蛭注射液㊁复方红金注射液等用于治疗中风,并取得一定疗效[21]㊂在中医㊁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或中风变证方面同样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崔涛[22]试验组运用中风膏联合双侧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吞咽障碍,对照组仅用基础西药治疗,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较对照组治疗效果更好㊁起效更快㊂郑文旭[23]使用疏肝活血解郁汤联合西药治疗中风后抑郁,对照组仅用西药氟西汀,治疗组加用疏肝活血解郁汤,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中医证候评分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㊁同型半胱氨酸(Hcy)及5-羟色胺(5-H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运用中医或中西药联合治疗中风或中风变证弥补了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的不足㊂益气活血法普遍认为是由王清任首次提出,并应用于临床,是目前中医治疗中风的主流治疗方法之一㊂此治疗方法起源为何,特别是新安医学作为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综合性学术流派,有上下800多年历史㊁800多位医家㊁800多部医著,在中风的治疗的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否提出过类似的诊疗理论和方法,值得作一爬梳和比较研究㊂1萌芽于‘内经“唐宋之前,对中风病的认识多以 风邪侵表 立论,其源于‘内经“,‘素问“云: 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㊂ 认为疾病的发生多是从皮肤毛发开始的,病邪侵入皮毛,而卫气代表人体防御系统,正气不足则邪气入里,外风袭人则出现中风,所中之风均为外邪,故人体卫气充足对于中风的治疗至关重要㊂人体卫气充足时,肌肉饱满㊁皮肤紧致㊁毛发茂盛㊁腠理致密,即使遇到风邪外袭体表,有卫气抵御外邪,也入里不深或仅停留于表;如果人体气虚,则形体瘦弱㊁肌肉消减㊁皮肤松弛㊁腠理不固㊁毛发稀疏,遇到邪气时,由于卫气不足,正气虚衰,无以与邪气抗衡,则病邪入里较深㊂邪气旺盛,滞留不去,则进一步传入经络,伤及脏腑,这时病人往往出现突然昏仆或肢体无力㊁半身不遂等中经络㊁中脏腑表现,正所谓: 卫气去 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㊂脏腑位于人体的中央要位,所以说脏气盛衰可决定中风后病人的预后,脏气不足的病人往往症状较重,恢复也较慢,即如‘素问“所云: 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㊂ 总之,‘内经“时期认为中风主要是由于虚邪贼风入中,加之卫气本虚导致,持 外感所致内伤 的观点,还未提出血瘀也是导致中风发生的重要原因㊂直到‘金匮要略㊃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凡举 胸满 当汗出不出 烦满 等3种症状后,才明确提出 瘀血 一词,虽然并非用于中风病病因描述,但为后世确立益气活血法提供了思路[24]㊂2发轫于隋唐自隋唐开始,中风病的内因学说盛起,多数医家开始重视中风的气虚及血瘀病机㊂隋代巢元方提到 脾胃气弱,血气偏虚 为风邪所侵,故半身不遂也 ,即脾胃运化无力,则人体血气必然偏虚,容易受到风邪外侵,进而出现单侧肢体活动不能的表现,他指出气虚是病之本,是导致半身不遂的内在因素,病邪之所以能侵袭人体也是因为人体正气不足而不能与邪气抗争,为后世从气虚论治中风奠定了基础㊂唐朝王冰在‘玄珠经“中亦提到: 风病 五脏气绝也 由人元气素虚 ㊂中风病人出现张口不能闭合㊁双目紧闭㊁呼吸声如同打鼾㊁四肢瘫软㊁大小便失禁等 五脏气绝 的症状,是由于其元气素来不足㊂元气是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又有后天之气的培养,是人生存所需要的最根本㊁最重要的气,王冰认为中风病的病因就在于元气亏虚㊂金末元初时期李东垣云: 风邪直中血脉就会口歪眼斜 ,如果病人症状不止有口歪眼斜,还有风中六经之症,例如项背僵硬不适㊁头昏身重等,当予以小续命汤加减合疏风汤治疗,他还从病人的发病年龄出发,观察到中风的发生以本就体虚血滞的中高龄者居多, 气衰之际,或因忧喜愤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 ㊂其认为中风是以气病为根本原因,气不足时,或由于情志因素伤其气的,都会导致疾病发生㊂但也有体型肥胖之人发生中风, 是形盛气衰而如此 ㊂李东垣将 体虚 这一病机具体到了 气虚 方面,以益气法为主要治法,创制了治疗中风名方清阳汤㊂直到元朝的朱丹溪,才兼取众医家之长,将血瘀与气虚并列组合为两个引发中风的要素㊂朱丹溪认为 半身不遂,大率多痰 ,如果出现在左侧肢体多为 死血 (又有一说作 少血 ),如果出现在右侧肢体多由于 痰有热,并气虚 所致㊂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㊁温煦和固摄作用㊂所谓死血,即病邪日久而入络之瘀血;所谓少血,即由于气虚所致的缺血㊂瘀血与缺血,互为因果关系㊂瘀血阻滞经脉,则远端脉络空虚;血液不足,血行不畅则必然出现血瘀之象㊂朱丹溪认为中风半身不遂大多是由于血瘀所致,血瘀则脉络不能充盈,故出现缺血之症状㊂在廓清瘀血与中风关系的基础上,开创了从气虚血瘀论治中风的先河㊂之后的新安医家也正是从隋唐以降诸医家的理论中发展传承,提出以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的理念㊂3形成于明清新安医学鼎盛于明清,众多的医家㊁宏富的医著必然将中风的各种治疗方法囊括其中,而益气活血法的完整提出和实践尤为重要㊂明代的新安医家汪机,以朱丹溪㊁李东垣为师并博采诸家之长,认为中风乃气虚为主,指出 脾胃不足,百病易生 ,脾胃乃后天之根本,脾土为万物之母,元气赖之以生,元气不足,气不生血,才是导致疾病产生的根本,所以在治疗中风之时,须考虑到正气的充盈是疾病治愈的关键,应当用益气之法;认为益气则活血,气道通畅则血脉通畅, 气运不利,血亦罕来 ㊂汪机观一六旬病人脉象云: 气血已衰,脉见浮洪弦虚 ,故予以人参㊁麦冬㊁白芍固护气阴,少量黄连㊁生姜等辛通苦降㊂此病案充分体现了益气之法,但对活血之法还着墨不多㊂完成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理论阐述和临床实践的,是生活在同一时期的明代新安医家江瓘㊁孙一奎㊂江瓘在‘名医类案“中提到治疗某 一身俱麻 中风病患,认为 麻由虚而气不行 ,是故以乌药顺气散为主方,加施人参㊁白术㊁麦冬㊁川芎㊁当归诸药服之而愈㊂方中人参㊁白术大补元气以益气,川芎㊁当归活血行气,麦冬养阴,可见在治疗中风时,考虑到了病人为气虚血瘀,治疗上选用益气活血之品㊂这标志着新安医家益气活血理论在实际诊疗中得到应用,并取得理想的疗效㊂另一位新安医家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提到: 元气素虚,腠理疏豁 一遇风邪,莫之能御 ,邪气之所以能得以聚集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都是源于正气的亏虚,认为中风多由于经脉瘀阻,气血不畅,故治疗中风的方法,初期应该益气,使得气旺调畅,若气虚猝倒,当用参芪汤补气,气不足则不能推动血行,血行不利,则会出现血瘀之症㊂故日久当活血,宜四物汤加桃仁㊁红花㊂如果纯用防风㊁天麻㊁羌活等祛风之类的外感祛风药物,很难治愈㊂若脉道通畅,气血得通,血随气行,周流不停,则病情可以好转向愈㊂明末清初的新安医家汪昂在‘医方集解“中提到以顺风匀气散治疗中风 邪不遂 ,认为中风系 气不匀 , 血脉不周 故半侧肢体活动不能㊂气虚与血瘀总是并见,血液运行于脉络之中,气虚且血液运行不畅会导致突然昏倒的症状㊂ 气匀则风顺 ,故该方以人参㊁白术㊁炙甘草补正气,全方共奏补气㊁行气㊁疏气之效,气匀则血脉也得以通畅㊂清初的新安医家程杏轩基本承袭了孙一奎的观点㊂久病气虚,致脏腑功能减退,故中风日久的病人会出现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液不能上荣于面部,故病人常出现面色淡白㊂所以他在‘医述“中亦认为: 若不顺气遂用乌㊁附,若不活血遂用羌活㊁防风,未能见其能治也 ,治疗中风初期应当治气,久病则当活血㊂与此同时,清初的医家王清任指出了中风突然跌仆的病因,阐述了气虚血瘀导致中风的病机㊂王清任发展中风非风论,否定风火气痰之论及真中类中之分,针对有的医家论治中风的病因从风㊁火㊁气㊁痰立论,选方用药遵循理气化痰㊁疏风清热之法,他在‘医林改错㊃半身不遂论叙“中指出中风初发时,并未出现诸如发热恶寒㊁身痛头疼等外感表证㊂认为如果是 风火湿痰,无论由外中,由内发,必归经络 ,而 气血若为风火痰湿阻滞 ,经络不通,则病人必诉疼痛不适,有身体疼痛者即应诊断为痹症,而非以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的中风㊂王清任认为中风半身不遂多因气虚血瘀导致,所谓 气亏得半身不遂,所以跌仆 ㊂情志失调㊁饮食不节㊁劳累过度㊁耗伤元气,导致元气不足,推动㊁温煦功能衰减,无力推动血行,气血运行不畅致血瘀于脑脉㊂王清任肯定了李东垣的观点,指出元气亏损才是中风发生的根本原因, 元气绝则死矣 ㊂人体元气有十分,元气虚衰则经络空虚,十分元气亏空至五成,必有一侧肢体亏空,元气不足则血行无力,血行不畅则出现血瘀,一侧经脉失去血液滋养则出现为萎废不能用,就会出现中风偏瘫之象㊂元气在身体的分布如同湖水,当元气虚衰时,侧卧或者侧坐元气则会偏向低侧,而另一侧则出现元气偏枯㊁肢体活动不利㊂据此病机,王清任提出了益气化瘀治法,创制了补阳还五汤㊂气血盛衰对人体各项机能影响十分重要㊂王清任综合了朱丹溪的观点并结合了自身的认识,认为 元气藏于气管内,分布周身 ㊂在治疗中风时十分重视气道是否充盈㊁血行是否顺畅,治法以活血化瘀为本,加以补气益气,气推动血行,则血瘀自除㊂认为气有虚实㊁血有亏瘀,进一步发展了‘内经“ 血实宜决㊁气虚宜掣引 的观点,认为如果只益气而不活血,那么瘀血难去,新血不生,如果只活血,而不益气,则血行过度反而会耗伤正气,气不固摄血液,反而会导致血液行于脉外,出现出血的症状,所以在使用活血的药物时,还需加入益气之药,瘀血除而不伤正气㊂现代临床经验表明,补阳还五汤甚至对除中风外的其他疾病,如肿瘤㊁神经和循环系统以及代谢类疾病等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24]㊂4鼎盛于当代新安王氏内科总结发扬了前医家的观点㊂王乐匋秉承孙一奎治疗中风病有关 中风皆因脉道不利,血气闭塞 的观点,宗新安医家之固本培元,认为气虚血瘀与中风的联系密不可分,益气活血是治疗中风的关键,脉络中气虚血运不畅,则会出现血脉瘀阻,瘀阻脑络则出现中风,病人常常表现为面色黝黑紫黯,舌下脉络瘀血,舌有瘀斑,脉涩,因此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不仅需要益气,气推动血行,更需要活血通络,使脉络通畅㊂王乐匋创立的邪正合治㊁益气活血的经验方 脑络欣通 ,常用的通络药物为活血化瘀和虫类搜剔㊂如用田三七,有瘀散瘀,有血止血,虚者能补;在补阳还五汤基础上予以创新,以蜈蚣代替地龙,取其既可通络又能息风之用㊂新安医家杨文明在治疗急性期气虚血瘀型中风时,认为应当既治标又治本,既益气又活血,疏通脑络以开窍,并拟脑络通方,全方由黄芪㊁赤芍㊁川芎㊁当归㊁地龙㊁熟大黄等组成㊂研究表明,脑络通方能够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脑血流量,扩张血管,降低脑卒中后炎症反应以及减轻氧化应激对脑组织的损伤[25-26]㊂由于急性期病人正处于外邪与正气相争的阶段,邪气过盛时则会出现正气不足,正气虚则可导致邪气入里,症状加重,瘀阻脑络,血液运行不畅,故急性期病人常常表现出半身不遂㊁活动不利㊁言语含糊甚至言语不能㊁单侧肢体麻木等㊂方中黄芪大补元气,元气旺盛则可推动血行,血行顺畅,血瘀得化,脑络得通;全当归能活一身之血,既收通络之功又不伤血;川芎㊁白芍助全当归发挥活血祛瘀之效;熟大黄通便而不耗伤正气,推陈致新,使体内停滞瘀血得以散行㊂‘千金翼方“谓: 凡病皆由气血壅滞,不得宣通 ㊂认为可以采用针灸温通经脉,气血条畅则症状得以减轻㊂所以,杨文明教授主张中风早期辨证使用针灸疗法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临床除了可选用水沟㊁内关㊁百会㊁三阴交㊁委中等治疗中风的主要穴位,结合病人症状特点应加用足三里㊁气海等以益气活血,通过针灸激发健侧大脑代偿功能,恢复肢体活动能力[27]㊂其他医家在治疗中风时一般也以益气活血为治疗原则和方法,并研究出一系列医院制剂或自拟方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㊂如周志梅等[28]以消栓肠溶胶囊治疗中风病人,结果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提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降低,病人的活动及语言能力明显改善㊂刘春柳[29]用益气活血补偏汤免煎颗粒(由黄芪㊁当归㊁桃仁㊁红花㊁地龙㊁川芎㊁赤芍㊁甘松㊁天花粉㊁天冬㊁生龙骨㊁煅牡蛎㊁山萸肉组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且治疗后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㊁Fugl-Meyer运动功能(FMA)及NIHS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㊂王成[30]运用益气活血组方(由黄芪㊁白术㊁鸡血藤㊁太子参㊁赤芍㊁地龙㊁当归㊁川芎㊁桃仁㊁红花等组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相比较可见中药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病人生活质量提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可见该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较常规西药更有优势㊂鲁国志[31]研究发现,补气脉通汤(由人参㊁黄芪㊁桃仁㊁红花㊁当归㊁丹参㊁葛根㊁水蛭㊁全蝎㊁蜈蚣等药物组成)联合西药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病人,收效好于单纯施以西药,此方对于改善病人预后具有重要价值㊂赵涛等[32]以益气活血㊁化瘀通络为治法,研制出脑心通胶囊,该药能补气活血㊁化瘀通络,从而使血脉通畅㊁脑络得通㊁髓海充养㊁气血调畅㊂由此可见,对于缺血性卒中恢复期病人,以益气活血法为代表的中药复方或成药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改善病人预后㊂5小结作为中医治疗中风的主流治法,在益气活血法萌芽于‘黄帝内经“时期,发轫于隋唐,元代提出了由益气或活血法治疗中风的治疗原则,认为中风成因多为气虚或者血瘀,明清时期新安医家将气虚和血瘀致病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完善,认为气虚血瘀同见于中风,而不是单独用补益元气或通调脉道的药物,在选方用药上补益元气与活血化瘀药物同施,并认为 精气内夺 则预后不良,而气不足不能运血则血液瘀阻,所以在治疗中风气虚血瘀证上益气活血必须共见㊂清代的王清任创立补阳还五汤,认识到了血瘀致病的广泛性,同样提出了气虚血瘀为中风发病的主要原因㊂明清时期的新安医家和王清任提出的益气活血法在当今仍被广泛运用,影响一系列医家临床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疗创新㊂表明位于江南的新安医家与北方的医家王清任,虽然处于不同时空地域,但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却有着完全相同的认识,并延习至今指导着当今医学的临床实践,说明古代医家在当时相对封闭㊁交通不便,罕有学术交流的环境下,在不同的时空区域内通过各自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中风病相同的病因病机,同时也说明中风气虚血瘀病机得到古代许多医家认可和验证㊂缺血性脑卒中以病程长㊁病势缓为特点,故而病人正易耗散,邪易留滞,容易出现标本虚实交错杂乱的气虚血瘀症状㊂因此,在选方用药上,应当以调达气血㊁补泻结合为治疗原则,益气活血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㊂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应用广泛,在益气活血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明显,且有较好应用前景,对提升脑卒中病人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㊂参考文献:[1]WU S,WU B,LIU M,et al.Stroke in China:advances andchallenges in epidemiology,prevention,and management[J].Lancet Neurol,2019,18(4):394-405.[2]MA Q,LI R,LI R,et al.Temporal trend and attributable risk factorsof stroke burden in China,1990-2019:an analysis for the GlobalBurden of Disease Study2019[J].Lancet Public Health,2021,6(12):e897-e906.[3]DE STEFANO V,CAROBBIO A,DI LAZZARO V,et al.Benefit-riskprofile of cytoreductive drugs along with antiplatelet andantithrombotic therapy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r ischemicstroke in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J].Blood Cancer Journal,2018,8(3):25.[4]RIVERA-CARAVACA J M,MARÍN F,ESTEVE-PASTOR M A,et al.Antiplatelet therapy combined with acenocoumarol in relation tomajor bleeding,ischaemic stroke and mortality[J].Int J ClinPract,2018,72(3):e13069.[5]NAKASE T,MOROI J,ISHIKAWA T.Anti-inflammatory andantiplatelet effects of 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in acute phase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Clin T ransl Med,2018,7(1):2.[6]芦云,陈晓虹.早期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㊁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1):88-89.[7]邬刚,战丽萍,安明顺,等.脑梗死急性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对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卒中杂志,2018,13(9):938-943.[8]袁齐宏,孙维涛.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8,34(14):1616-1618.[9]杜洪彬.丁苯酞注射液对基底节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及对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8):105-108.[10]崔艳丽.脑心通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2017,14(2):83-84.[1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脑心同治专家委员会.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4):389-397. [12]李运鹏,张青松.谷红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33(1):41-45.[13]王有科.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脑梗死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7,31(1):95-97.[14]YU Y J,XIONG W.Tirofiban combined with rt-PA intraarterialthrombolysis improves the recanalization rate of acute middle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 rabbits[J].Eur Rev Med PharmacolSci,2018,22(9):2888-2895.[15]柳文科,张书艳,范雪娟.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研究[J].临床医学,2018,38(7):93-95. [16]江乾.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6):127-129.[17]张雪杰,栾宁.奥拉西坦对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vWF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1):5294-5296.[18]WANG Y,JOHNSTON C,BATH P M,et al.Clopidogrel with aspirin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Non-disabling CerebrovascularEventsⅡ(CHANCE-2):rationale and design of a multicentrerandomised trial[J].Stroke Vasc Neurol,2021,6(2):280-285. [19]ZERNA C,THOMALLA G,CAMPBELL B C V,et al.Currentpractice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the diagnosis and acutetreatment of ischaemic stroke[J].Lancet,2018,392(10154):1247-1256.[20]王建超,王育勤.中医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研究进展[J].中医药通报,2019,18(3):67-69.[21]张伯礼.百年中医史:1912-2015[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454.[22]崔涛.中风膏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D].兰州:甘肃中医药大学,2021.[23]郑文旭.疏肝活血解郁汤联合西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疗效及对HAMD-24㊁NIHSS㊁ADL评分的影响[J].中医研究,2022,35(10):55-60.[24]任思思,宋丽娟,韩庆贤,等.从瘀血致病到益气活血之思想发展探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6):71-74. [25]何望生,杨文明,汪瀚,等.脑络通颗粒改善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1):1045-1047.[26]何望生,杨文明,汪瀚,等.脑络通颗粒治疗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2):146-148. [27]张帅帅,杨文明.杨文明辨治脑梗死临证经验撷要[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3,35(5):899-905.[28]周志梅,买雷,李艳红.消栓肠溶胶囊治疗脑梗死疗效及对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9,40(6):696-699. [29]刘春柳.益气活血补偏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20.[30]王成.活血益气法对气虚血虚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218-220. [31]鲁国志.浅析中药汤剂干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之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J].智慧健康,2020,6(32):181-182.[32]赵涛,赵步长,贾力夫,等. 脑心同治 理论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7):8-10.(收稿日期:2023-12-08)(本文编辑邹丽)。
新安医学概论000

学号:05111009 姓名:付大鹏年级:05中医(1)班新安医学概论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
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
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
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
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
在文化的其他领域,有的虽然没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则如秋空繁星,不可胜数。
新安医学形成背景:新安是“徽州府”(辖歙、黟、休宁、绩溪、祁门、婺源六县)的古称。
因境内有新安江、新安山而得名。
据不完全统计,自宋代至新中国建立前,“徽州府”医家有900多人,医籍有800多种。
医家之众,医籍之多,影响之大,在各地区(州府)的医学文化中,堪称第一。
对这一医学文化现象,学术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本文从文化学角度对新安医学形成的文化背景、新安医学的文化特征、新安医学的文化意义作一探讨。
有研究者认为,新安医学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重人才,二是重教育,三是重经济。
也有研究者把它归纳为程朱理学、徽商经济、民俗民风。
我认为新安医学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地理的原因,有政治的原因,有经济的原因,也有文化的原因,本文仅从文化原因上作一探讨。
1、徽州儒家精神文化的影响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
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包含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等。
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选择目标的标准。
它决定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
它存在于人的内心,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
古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新安医学世家--谈新安定潭“张一帖内科”45o年的文化渊源

第十∞次套茸中医药文化学术交流套
古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新安医学世家 一谈新安定潭“张一帖内科”450年的文化渊源
张责才 黄山市卫生局
【摘要】造就新安定潭“张一帖”医学世家长盛不衰的是徽州文化千百年来得天独厚的深厚文 化积淀与情节,以“不为良相,则为曳医”为理性追求,以读书育子为修身、齐家要务,以“仁心 济世”为行医道德准则,因而自明代嘉靖年至今,新安定潭“张一帖”医学世家能薪火相传,学 者辈出。
据史料记载,新安地域自来迄清,新安名医医学世家“学术持承链”计有63条(不完全统计)。 而新安定潭“张一帖内科”作为新安医学历史延续时间最悠久、当代颇具影响的世医家族之一,传 承至今有证可考的已有15代400余年的历史,可谓徽州文化在新安医学世家传承中最具典型的代表 性形态。
第十四次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交流会
浅谈新安医学的起源和兴衰

l 新安 的由来和变更 据 出土 文物和 史料考证 ,早在新石器 时代 ,新安山 区就有人类 活动的足迹 ,在三 国时期那里 开始 设立 了新 都郡 。因为那里是通 向杭州湾大海 的 “ 新安江 ”的源 头,
做出 了重大贡献 的一个重 要中医学流派 。新安医学具有 区域优势 明显 ,流派色彩浓 厚,学术成就突出 ,历史影 响深远等特点 。 3 新安医学的兴起和贡献
第8 第 1 卷 6期 总第 9 6期 21 0 0年 O 8月 ・ 半 月 刊 下Fra bibliotek◎寸
DDI I远教 SUO TCf AAC l] I程 CI  ̄O  ̄ ' -
浅 谈 新 安 医 学 的 起 源 和 兴 衰
刘茂松 安徽省 黄 山市人 民 医院不育专科 ( 4 0 0) 250
文章 编 号: 17—79 (00 1 030 622 7 2 1 )一60 0・2 关键 词 :新 安医学 :流 派 ;中 医各家 学说 ; 医学 史 d i 036 /i n17-792 1. .0 o :1.99 .s. 22 7. 01 02 js 6 0 6
4 新 安 医学 的衰 退 由于 民 国 时 期 大 量 地 引 进 了西 方 医 学 , 国外 西 医 学
者认为 中医是不科学 的。所 以,1 1 9 3年国民党政府教育 总长汪大燮 公开提 出废除 中医 中药 。国民党政府还规定
了 6项消灭 中医的具体办法 。因此,一场 中医废立之争 持续 了 3 8年之久 , 国民党 政府采 取的种种消灭 中医的政 策 ,虽然 也未达 到 目的,但对 中医的发展起 了很大的阻 碍作用 ,到全国解放前夕 ,散居在 各地约 5 万 中医,绝 0 大部分 已无法继 续开业 。全国没有一所公立中医院校 , 更谈不上学术研 究,中医书籍出版尤其 困难。 中药生产 听其 自生 自灭 ,质 量低 劣,税多捐重,药店纷纷倒闭 。 我们新安 医学也遭 到了同样的命运 。大多数新安医家的 后代也不敢公开地继承祖 业或公开地学 中医了 ,以致新 安医学几乎到 了后继无人的地步 。 解放 以后 ,我国传 统的 中医 中药虽然得到 了国家政 府 的正确 的评价和恢复 , 但在文 化大革命 的十年浩劫 中, 使得少数幸存 的新 安医学的文献、著作等宝贵资料被当 作 “ 四旧”而焚毁 ,还有 极少数幸存 的宝贵的新安医学
新安医家医德时代价值探索

新安医家医德时代价值探索摘要:新安医学是根植于徽文化沃土上的一朵中医奇葩,数百年来,其内涵丰富的医德思想一直广为流传,形成了独特的时代价值,对当今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本篇文章从新安医学主要的医德思想内容出发,分别论述了其特点及时代价值,在不同医家的思想及其事迹中更深刻的体会新安医家医德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体现了其医德思想传承的必要性。
关键词:新安医家,医德思想,时代价值一、新安医学的形成概况新安医学肇始于晋唐,兴起于宋元,鼎盛于明清,随后流传至今,为徽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唐宋时期,新安地区社会和平安定,大批北方望族、文人学士由于战乱南迁,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两者相互碰撞融合,给徽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明清时期,商业经济初步繁荣,徽商快速发展,发达的商业经济带动了新安医学的繁荣鼎盛,同时新安地区地理环境优越,药物资源丰富,为儒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加之古徽州为徽文化的发祥地,程朱理学之邦,文化氛围浓厚,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该地区书院学馆层出不穷,名医大儒辈出学术思想活跃,各个新安医学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一派昌盛之象,新安医学也由此应运而生。
二、新安医家医德思想的精神内核新安医学作为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流派之一,在徽文化的滋养下成长起来,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儒医”。
新安医家作为新安医学的主要承载者,不仅医术精湛,其医德更是被后世敬仰,始终将“讲仁爱、存仁心、施仁术、做仁事,重义轻利,诚实守信,虚怀若谷、和而不同,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学贵潜沉、精益求精,基于实践、务实创新”的品德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其诸多言行无一不彰显着中华传统美德。
1.仁爱之术,医者之道在儒家文化之风盛行的古徽州地区,大批新安医家受其倡导的“仁者爱人”“正心诚意”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医德思想,将“仁爱”二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本草纲目·序》中提出了“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
新安医学的成就与贡献

新安医学的成就与贡献
王键;牛淑平;黄辉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3(0)12
【摘要】新安医学发源于南宋理学家朱熹桑梓之邦,宋代以降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安学子由儒入医,改善了医界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而且从业家族代代相传,形成新安世医学术传承链。
800余位医家,800余部著作,“在以地区命名的中医学派中,堪称首富”,创下了许多中医学之最。
新安医学学术兴旺,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科学价值的理论创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对中医学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安医家随徽商足迹寓居各地,明代徐春甫在北京组织发起了我国最早的学会组织和科技团体“宅仁医会”。
新安医籍大量东传,一直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儒医辈出、世医不绝,文献宏富、名著林立,创新发明、学说纷呈,交流传播、影响深远,均是新安医学的主要成就和贡献。
【总页数】1页(P1053-1053)
【关键词】新安医学;文化素质;中医学派;新安医家;中医学发展;知识结构;科学价值;新安医籍
【作者】王键;牛淑平;黄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92
【相关文献】
1.运动医学专家郑怀贤的成就与贡献 [J], 汪静
2.新安医学著作对中医学的贡献 [J], 项长生
3.新安医学的成就与特色 [J], 王键;郜峦;黄辉
4.在平衡中成就与贡献——华夏巨鳄李旭成 [J], 邓晓婷;
5.中医骨科治疗技术在世界传统医学大会折桂冯成林荣获“世界传统医学贡献奖”及“安东传统医学杰出成就勋章”两项殊荣 [J], 毕书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下名医出新安

天下名医出新安新安医学是徽学十二大派中的一门,单就医学而论,她俨然是一巍巍的学派。
有学派和流派的学术结构和传承,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
从医家医著而论,新安医学以杨玄操等为先河开宗立派至今已经800余年了,载于史册的医学家有800多位,名标于目录学著作和史志上的医学著作逾800余种,可谓群星穹灿,彪炳史册。
其著名的新安十大医家有汪机、徐春甫、孙一奎、吴崐、汪昂、程钟龄、叶天士、吴谦、郑梅涧、程杏轩。
新安医籍著名的十大医籍,如《名医类案》《古今医统大全》《赤水玄珠》《伤寒论条辨》《医方考》《本草备要》《医学心悟》《不居集》《医宗金鉴》《医述》等。
从这些医家和医著就可知新安医学在中医史上之举足轻重。
王键教授主编的《新安医学流派研究》梳理了新安医学的十大学说,即汪机的营卫一气说、孙一奎的动气命门说、方有执的错简重订说、罗慕庵的元阴元阳说、汪昂的暑必兼湿说、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说、程钟龄的八纲八法说、吴师朗提出的外损致虚说、郑梅涧的养阴清肺说、余国珮的燥湿为纲说等。
新安医学在《内经》、伤寒及温病和金元四家的研究等方面,也多有建树。
在临床方面,汪宏在其所著的《望诊遵经》中提出“相气十法”、丰富了辨证论治特色。
新安医学体系的医生,用药各有其共同的风格,即“平正轻简、轻清灵巧、稳准狠猛”,这也是学派的标识之一。
阅读王键教授主编的《新安医学流派研究》,深感中医药学中没有哪一种学说没有新安医家的影子。
新安之学和新安山水同样优美壮美。
新安医学既是中医药的缩影,又是中医药的光彩。
如果说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新安医学正可堪为是洞观中医药玄机的天窗。
内容提要新安医学发源于新安江流域的古徽州地区,是祖国医学中一支富有影响的地域性综合性学术流派。
本书从地域文明、内涵特色、医家医著、学术理论、创新学说、临床风格、各科成就、流派传承、现代研究、文化视野等方面,由点及面、点面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剖析其纷繁的结构体系,阐明其广博的学术内涵,探讨其一系列的“特异之见”“独创之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所谓新安医学,系指从北宋到清末,在新安地域(包括部分寓居外地)的新安医家所创造的医学成就。
新安医学作为地域中医药文化是徽州宝贵的资源财富。
绵延千余年至今而不衰的新安医学,遵循着相对独立的体系发展传承。
因此,了解新安医学的历史文化成就、新安医家崇尚儒学、仁者爱人的特色、新安医学的学术特点及新安医学的医学教育模式与文化特征等,对了解和掌握新安医学的源流、发展概况、学术价值与影响,对于拓宽我们视野、开阔思路、培养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提高理论水平、坚持科学发展,指导临床实践,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皖南徽州,古称新安郡,始建于晋太康元年(280年)。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歙州,宋宣和三年(1211年)易名徽州,辖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及婺源(今属江西)六县,历代辖区虽略有变更,而后世仍多以上述一府六邑称之为新安,发源于该地域的新安医学亦因之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最早出现的新安医家为东晋时期的新安太守羊欣,其广集验方,撰写了《羊中散方》30卷和《疗下汤丸散》10卷。
唐朝初期歙州县尉杨玄操也撰有《黄帝八十一难经注》、《本草注音》、《素问释音》等医学书籍,而学界仍多把宋代张扩始作为新安医学的兴起时期。
所谓新安医学,系指从北宋到清末,在新安地域(包括部分寓居外地)的新安医家所创造的医学成就,亦指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特定的地域性医学文化。
据专家学者考证,自宋迄清,见于文献记载的新安医家有900多人(也有1200余人之说),医学论著达800余部之多,影响之大为世所罕见,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八五年版的全国中医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为例,文中引用新安医学的文献所占比例,在《中国医学史》中占13%,《医古文》中占41%,《伤寒论讲义》中占30%,《中医诊断学》占19.5%,《方剂学》占17%,《中医儿科学》占14%,《中医外科学》占30%,《中医各家学说》占5.1%,《内经讲义》占18.8%,《金匮要略讲义》占11.4%,《中药学》占9.5%,《中医内科学》占11%,《中医妇科学》占16%,由此可见新安医学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一、新安医学的历史文化成就北宋以后,新安地区政治的安定为徽商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平台,新安人重视文化教育催生了徽州文化的昌盛。
因此,新安的郡、县均设有府学、县学、书院、书墅、书堂、书斋、学仓、学田、学会、谈经阁、藏书阁、御书楼等文化教育中心,各地学社数以百计。
据统计自明迄于清,仅进士出身达一千六百八十四名(包括赐进士《新安志》载)。
历次乡试皇榜公布仅新安一郡同榜进士十名者比比皆是,而历代翰林、修撰、学士无以数计,故古徽州流传有“同科十进士,十里四翰林”之称。
就连清·乾隆皇帝南游徽郡,有感于风化之醇,也写下了“孝慈天下无双里,仁爱江南第一乡”之联句,是故文风所及,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而作为中医药学尤其是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的缩影和典型代表,新安医学恰恰以名医辈出、医著宏富、流派纷呈而著称。
如南宋张杲(1155—1225)所著《医说》10卷,内容丰富、采摭颇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传记;明代江瓘(1503—1565)所著《名医类案》是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起到了“宜明往范,昭示来学,既不诡于圣经,复易通乎时俗”的作用;方有执(1523—1594)所著《伤寒论条辨》,重新编次《伤寒论》,开创了《伤寒论》错简重订之先河,从而把伤寒学派推向了伤寒学史上的兴盛期。
章太炎先生曾言:“《伤寒论》自晋·太医令王叔和编次,逮及两宋,未有异言”。
就是说,宋代以前的伤寒研究家,都是以王叔和等编次的仲景伤寒为真传本,唯有至明·方有执首倡“错简重订”,和者竞起,百家争鸣,大大促进了伤寒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祁门名医徐春圃(1520—1596),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在北京发起组织的“一体堂宅仁医会”,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学术团体。
参加的会友有江、浙、皖、闽、湘、广等地在京的太医和名医四十余人。
“宅仁医会”宗旨突出了一个“仁”字,“深戒徇私谋利之弊”,倡导相互学习交流,提高医疗质量,这在祖国医学史上乃为一个创举。
另有明代歙县人吴昆(1551—1620)所著《医方考》是我国第一部注释医方的著作;清代郑梅涧(1727—1787)所著《重楼玉钥》是我国第一部喉科专著;明代祁门人陈嘉谟(1486—1570)以七年功夫,五易其稿,著成《本草蒙筌》(十二卷)于1525年刊行,早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65年。
李时珍称赞陈嘉谟《本草蒙荃》“部次集成,每篇具有气味产采,治疗方法,创成对语,以便记诵,间附己意于后,颇有发明,便于后学,名曰《蒙荃》,诚称其实”。
《石山医案》的作者祁门人汪机(1463—1540)是明代嘉靖年全国四大名医(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明史·方技传》)之一。
《医宗金鉴》的编撰者清·乾隆年间歙县人吴谦与张璐(江苏吴县人)、喻昌(江西南昌人) 并称清初医学三大家(《清史稿》载)。
吴谦编撰的《医宗金鉴》和程杏轩所著《医述》、徐春圃的《古今古统大全》三大煌煌巨著被列为“全国古代十大医学全书” 之中。
另如明代孙一奎(1522—1619)所著《赤水玄珠》,清代汪昂(1615—1695)所著《汤头歌诀》、《本草备要》(世人赞扬《本草备要》“卷帙不繁,而采辑甚广,宜其为通世脍炙书也”)以及程国彭(1680—1733)所著《医学心悟》,吴澄(康熙·乾隆年间)所著《不居集》、叶天士(1667—1746)所著《临证指南医案》……等,都是临症习中医者的必备参考书,被中医高等院校编入教材。
而张杲的《医说》、汪机的《石山医案》、程充的《丹溪心法》、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孙一奎的《赤水玄珠》、吴昆的《医方考》、江瓘的《名医类案》、陈嘉谟的《本草蒙筌》、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汪昂的《本草备要》等14部医籍不仅早在明、清时期便已在国内大量刊行,并在日本、朝鲜等一些国家广为流传、刊刻、发行。
多少年来,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一直受到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影响十分深远。
二、新安医家崇尚儒学、仁者爱人古新安是程朱理学的桑梓之邦,文化底蕴丰厚,商业、文化的繁荣,促生出大批的儒生。
“学而优则仕”,“学而困对商”,“学而仁则医” 等等,在“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思想主导下,以儒从医的儒生很多,故新安一地,业医者,或承其家学,或受师门之秘传,或同业切磋,蔚然成风。
他们都能发煌古代经典之奥义,而继承诸子百家之学说,不仅以此运用于临床,而能将实践经验笔之于书,自成一家之言。
加之公卿显贵出自乡里,名家学者代出不穷,凡一书之出,自有先辈作序,名家撰跋,传播极广,故医学流风所及,影响极大,从而使新安医林的声誉达到鼎盛的高峰。
众多医家由儒入医,或亦儒亦医,习医行事“一以儒理为权衡”,“崇尚儒学,仁者爱人”,成为他们从儒学中学习做人的准则。
因此,新安医家多以儒家伦理道德为规范,崇尚人文理性追求。
宋代新安名医张杲在其《医说》卷十中说到:“医以救人为心,医者当自念,云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或止。
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
正是由于新安医家大多都把治病救人看作是行仁做好事,故而许多医家一般都不把医业作为赚钱发财的职业,而是本着儒家行仁济世的理念,让百姓广泛掌握对付病魔的方法,成了他们的一个共同的努力方向。
所以许多新安医家不仅自己努力掌握疾病诊治技术,而且非常重视医学的普及。
明代新安名医汪机、号石山,行医40余年,活人数以万计,时人有言:“病之见石山也,如饥者得食而充,渴者得饮而解,弱者得援而登巅,危者得扶持而安”。
新安医学名家休宁的汪昂在行医实践中还专注于中医学理论的科普研究,所著各种医学著作,注重医学普及,精要适用,简明易解,使学者一目了然,便于学用。
其《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理论联系实际,“皆另为体载,别开经路,以前贤为竞之旨,启后人便易之门”。
至今仍是中医学入门教材,乃成为我国清代著名医学科普及启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新安医学的学术特点新安医学以“新安”命名,是根据地域因素划分出来的,属于地域性医学学派之范畴。
“学派”也称“医派”,历史上就出现过较著名的以地域命名的医学学派,如吴中(苏州)医派、孟河(常州孟河)医派以及永嘉医派、钱塘医派等等。
在学术思想上,公认的新安医学学派有“固本培元派”、“养阴清润派”、“错简重订派”、“时方轻灵派”、“理脾阴派”……。
这些学术思想的创建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些学术派别己成为当代中医各家学说的一支,是中医药学宝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代表性的是我国明代著名医家祁门人汪机,汪机擅用“参芪”,主张并强调培护“元气”,常以甘温之味抚养脾胃而祛病强身。
其创立“营卫论”之学说,临床上以调补气血为主导,使气血调和,邪不为害,从而提示了当今代谢组学热衷于研究的营养代谢与疾病防御的系统生物学的前沿课题。
首倡《伤寒论》“错简重订”的新安歙县名医方有执,精心研究《伤寒》,主张要“心仲景之心,志仲景之志”。
他敢于疑古,敢于创新,开《伤寒论》“错简重订”之先河,拉开了我国医学史上伤寒学派百家争鸣的序幕,并对仲景学说加以发挥,提出了“风伤卫,寒伤营,风伤两感营卫俱伤”的“风寒中伤营卫说”,深刻揭示了太阳病的发病、传病与转归的实践与认识规律,推动和完善了“伤寒学派”的兴盛及伤寒学理论的极大的丰富。
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的叶天士(祖上迁徙苏州),以其独特的温病学理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学术理论,父亲叶朝采、祖父叶紫帆祖籍新安歙县医家,其处方用药以“轻、灵、清、巧”而见长,源于新安医学的“时方轻灵派”,成为江南中医辨证遣药的一大特色。
地域不同体现在医学学术思想上也有所区别,以学术链为纽带的中医药各家学说可谓灿若晨星,异彩纷呈,汪机“固本培元说”、“营卫一气论”;孙一奎“动气命门说”、“胀满火衰论”;方有执“三纲鼎立说”;吴澄“理脾阴说”;余淙“热能化湿说”;郑梅涧“养阴清润说”;程国彭“八纲辨证”、“医门八法”…… 等。
在全国还很少有像新安医学这样医家、医著、学派林立的地域性医学。
四、新安医学的医学教育模式与特征新安医家以儒医群体和世医家族链为师承,形成了自身的医学教育模式和特征,是新安医学发展的重要形式与源泉。
自宋以来,数百年的世系比比皆是,宗族社会的色彩在新安医学中有着鲜明的映证,世代相传,代不乏人。
从宋代张扩始(1058—1106年),经张挥、张彦仁医术代代流传,到第四代张杲以儒医鸣世,其精心研究医学50余年,博览诸子百家之作,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著成《医说》十卷,享誉医坛,堪称“新安第一代名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