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新安医学

合集下载

胸痹(ppt文档)

胸痹(ppt文档)
本虚宜补,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有无兼 见肺、肝、 脾、肾等脏之亏虚,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脏腑之 偏衰,尤其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 ——在胸痹的治疗中,尤其是对于真心痛的诊治,必须 辨清证候之重危顺逆,一旦发现脱证之先兆,必须尽早 投用益气固脱之品。
13
临床运用与辨治特色
吴谦认为胸痹的初始病因为寒邪内侵,寒主收引,既可抑遏阳 气,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血行瘀滞,发为本病。发展 趋势多 由标及本,由轻转剧,轻者多为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上乘,阻 滞气机,临床表现胸中气塞,短气;重者则为痰瘀交阻,壅塞胸 中,气机痹阻,临床机认识
方肇权在《方氏脉症 正宗·第三卷·心痛》中说:“古人之言 ‘真心痛'者,寒邪客其 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人之 死也,何其如是之速矣?岂其君 主之柔弱乎?抑是寒邪之利 害乎?此拟病之发耳,未穷病之源也。果人之心痛而速死者, 非一朝一夕之由也。必平居闲日,或软掌王事,而期功成;或 谋虑忧心,而恐未遂;或时乖运否,家计日促; 或遇事惊骇, 心伤神损。皆令人之气血日益煎伤,元神衰败,本命 之将 危耳。忽遇风寒乘其伤而中之,则将危之君主,何能复胜其 害 乎?虽然君主之病也,死于一刻,未尝不由于气血、脏腑 皆先病矣。”
孙一奎在《赤水玄珠·卷四·心痛门》中说:“真 心痛者, 手足青至节,夕发旦死,寒邪伤其君主也。今之治例,皆 非真心痛也,以其在心之部位而名心之脉络,或手心主之 脉络,或 胃脘胸膈,或食伤,或寒伤,或气逆,或痰饮, 或死血,或虫,或 郁火,皆致痛也。” ——指出九种心痛中既包括真心痛,也包括胃脘痛 或胆道 蛔虫症等上腹疼痛证候,并认为:“肝虚则胸痛引背胁,实 则胸痛不能转侧,喜太息。”
——指出了心痛与胃脘痛有着本质的 区别和不同的预后。
10
临床运用与辨治特色

新安医学概论000

新安医学概论000

学号:05111009 姓名:付大鹏年级:05中医(1)班新安医学概论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

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

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

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

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

在文化的其他领域,有的虽然没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则如秋空繁星,不可胜数。

新安医学形成背景:新安是“徽州府”(辖歙、黟、休宁、绩溪、祁门、婺源六县)的古称。

因境内有新安江、新安山而得名。

据不完全统计,自宋代至新中国建立前,“徽州府”医家有900多人,医籍有800多种。

医家之众,医籍之多,影响之大,在各地区(州府)的医学文化中,堪称第一。

对这一医学文化现象,学术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本文从文化学角度对新安医学形成的文化背景、新安医学的文化特征、新安医学的文化意义作一探讨。

有研究者认为,新安医学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重人才,二是重教育,三是重经济。

也有研究者把它归纳为程朱理学、徽商经济、民俗民风。

我认为新安医学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地理的原因,有政治的原因,有经济的原因,也有文化的原因,本文仅从文化原因上作一探讨。

1、徽州儒家精神文化的影响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

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包含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等。

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选择目标的标准。

它决定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

它存在于人的内心,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

新安医学概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章节课后题库2024年安徽中医药大学

新安医学概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章节课后题库2024年安徽中医药大学

新安医学概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题库2024年安徽中医药大学1.清代新安医家汪宏所著《望诊遵经》。

()答案:错2.《论医汇粹》被誉为中国医学第一部讲学实录。

()答案:对3.明代新安御医徐春甫编撰了《医宗金鉴》。

()答案:错4.汪机固本培元治法忌用养阴药。

()答案:错5.动气命门说在中医脾胃学说形成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答案:错6.明嘉靖十五年贾咏称程国彭为“新安儒医也”。

()答案:错7.力倡灸法、灸法之要,明证审穴是王国瑞的针灸学术贡献()答案:错8.《名医类案》是我国第一部总结和研究历代医案的专著。

()答案:对9.汪机在温病治疗中提出了“新感温病”说。

()答案:对10.歙县南园郑于丰开创了喉科学上的“养阴清润派”。

()答案:错11.贡菊是新安地区道地药材()答案:对12.用药下手狠猛的程杏轩()答案:错13.汪昂是新安医学中著名的医药学家。

()答案:对14.徽商经济的繁荣是新安医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答案:对15.赞成“杂病准伤寒治法”观点的新安医家有()答案:明代方有执###明末清初程应旄###明代程玠###清代吴人驹16.明末清初新安医家程知提出包络命门说,其心包络肯定不是指()答案:心包###胞门17.新安医学形成于宋元,宋元时期代表性新安医家有()答案:张扩###张杲18.以下属于新安医学儿科专著的书籍有()答案:《怡堂散集》###《活幼纂要》###《橡村治验》###《慈幼新书》19.下列属于新安医家编撰的本草著作有()答案:《野菜博录》###《日用本草》###《本草备要》###《本草蒙荃》20.从古代传承至今天的代表性新安医学世家有()答案:新安王氏内科###歙县“张一帖”内科###歙县郑氏喉科###歙县黄氏妇科21.提出“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的医家是()答案:叶天士22.吴澄认为补脾阴要用“忠厚和平之品”,下列哪项不适宜()答案:当归、川芎23.徽文化各领域中对新安医学学术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答案:程朱理学24.吴澄《不居集》认为外损病因的关键是()答案:频感外邪,消耗气血25.下列有关“动气命门说”内容描述不正确的是()答案:有形之脏腑26.明代汪机《外科理例》中的“外科”指的都是疮疡科。

浅谈新安医学的起源和兴衰

浅谈新安医学的起源和兴衰

l 新安 的由来和变更 据 出土 文物和 史料考证 ,早在新石器 时代 ,新安山 区就有人类 活动的足迹 ,在三 国时期那里 开始 设立 了新 都郡 。因为那里是通 向杭州湾大海 的 “ 新安江 ”的源 头,
做出 了重大贡献 的一个重 要中医学流派 。新安医学具有 区域优势 明显 ,流派色彩浓 厚,学术成就突出 ,历史影 响深远等特点 。 3 新安医学的兴起和贡献
第8 第 1 卷 6期 总第 9 6期 21 0 0年 O 8月 ・ 半 月 刊 下Fra bibliotek◎寸
DDI I远教 SUO TCf AAC l] I程 CI  ̄O  ̄ ' -
浅 谈 新 安 医 学 的 起 源 和 兴 衰
刘茂松 安徽省 黄 山市人 民 医院不育专科 ( 4 0 0) 250
文章 编 号: 17—79 (00 1 030 622 7 2 1 )一60 0・2 关键 词 :新 安医学 :流 派 ;中 医各家 学说 ; 医学 史 d i 036 /i n17-792 1. .0 o :1.99 .s. 22 7. 01 02 js 6 0 6
4 新 安 医学 的衰 退 由于 民 国 时 期 大 量 地 引 进 了西 方 医 学 , 国外 西 医 学
者认为 中医是不科学 的。所 以,1 1 9 3年国民党政府教育 总长汪大燮 公开提 出废除 中医 中药 。国民党政府还规定
了 6项消灭 中医的具体办法 。因此,一场 中医废立之争 持续 了 3 8年之久 , 国民党 政府采 取的种种消灭 中医的政 策 ,虽然 也未达 到 目的,但对 中医的发展起 了很大的阻 碍作用 ,到全国解放前夕 ,散居在 各地约 5 万 中医,绝 0 大部分 已无法继 续开业 。全国没有一所公立中医院校 , 更谈不上学术研 究,中医书籍出版尤其 困难。 中药生产 听其 自生 自灭 ,质 量低 劣,税多捐重,药店纷纷倒闭 。 我们新安 医学也遭 到了同样的命运 。大多数新安医家的 后代也不敢公开地继承祖 业或公开地学 中医了 ,以致新 安医学几乎到 了后继无人的地步 。 解放 以后 ,我国传 统的 中医 中药虽然得到 了国家政 府 的正确 的评价和恢复 , 但在文 化大革命 的十年浩劫 中, 使得少数幸存 的新 安医学的文献、著作等宝贵资料被当 作 “ 四旧”而焚毁 ,还有 极少数幸存 的宝贵的新安医学

新安医学的成就与贡献

新安医学的成就与贡献

新安医学的成就与贡献
王键;牛淑平;黄辉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3(0)12
【摘要】新安医学发源于南宋理学家朱熹桑梓之邦,宋代以降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安学子由儒入医,改善了医界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而且从业家族代代相传,形成新安世医学术传承链。

800余位医家,800余部著作,“在以地区命名的中医学派中,堪称首富”,创下了许多中医学之最。

新安医学学术兴旺,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科学价值的理论创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对中医学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安医家随徽商足迹寓居各地,明代徐春甫在北京组织发起了我国最早的学会组织和科技团体“宅仁医会”。

新安医籍大量东传,一直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儒医辈出、世医不绝,文献宏富、名著林立,创新发明、学说纷呈,交流传播、影响深远,均是新安医学的主要成就和贡献。

【总页数】1页(P1053-1053)
【关键词】新安医学;文化素质;中医学派;新安医家;中医学发展;知识结构;科学价值;新安医籍
【作者】王键;牛淑平;黄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92
【相关文献】
1.运动医学专家郑怀贤的成就与贡献 [J], 汪静
2.新安医学著作对中医学的贡献 [J], 项长生
3.新安医学的成就与特色 [J], 王键;郜峦;黄辉
4.在平衡中成就与贡献——华夏巨鳄李旭成 [J], 邓晓婷;
5.中医骨科治疗技术在世界传统医学大会折桂冯成林荣获“世界传统医学贡献奖”及“安东传统医学杰出成就勋章”两项殊荣 [J], 毕书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徽新安医学研究现状与思考

安徽新安医学研究现状与思考

安徽新安医学研究现状与思考
张夏清
【期刊名称】《中医药管理杂志》
【年(卷),期】1997(7)6
【摘要】历史现状新安医学指皖南徽州地区(古称新安郡,现为黄山市区域)从宋开始,至明清时期,名医辈出、著述宏富、极盛一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用的医学群体和地方文化现象。

其在中医经典阐发、临床各科发展,本草、养生保健研究等方面对祖国医学作出了贡献,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为此,1978年起,徽州有识之士提出了发掘、整理新安医学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1984年逐步成立了徽州新安医学研究所,后由国家投资兴建了研究中心。

随后,省卫生部门提出抓好“南新安、北华佗”
【总页数】2页(P45-46)
【关键词】中医事业;制约因素;对策;安徽;新安医学
【作者】张夏清
【作者单位】安徽省黄山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以安徽省四所医学院校为研究对象 [J], 胡曼曼;钱志刚;司菲;
2.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对EIM理念运动处方教学的认知现状研究--以安徽省4所医学院校为例 [J], 朱二刚;杜天华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以安徽省四所医学院校为研究对象 [J], 胡曼曼;钱志刚;司菲
4.新安医学文化视域下安徽省中医药参与医养结合的对策研究 [J], 任健;严家凤
5.安徽中医药大学召开新安医学研究工作推进会 [J], 胡建鹏;叶兰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议新安医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浅议新安医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浅议新安医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及特点新安医学起于宋元盛于明清,于民国时期逐渐走向没落,为徽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原文化南迁、地理环境优越、徽商经济繁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新安医学的催化剂,儒医众多、家族传承、医籍浩繁、流派色彩纷呈是新安医学主要特点,新安医家的医德、医风、医术是新安医学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

新安医学源远流长,在其坎坷的成长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深明大义、宅心仁厚、医术精湛、医风淳朴的医家,对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标签:新安医学;新安医家;成因;特点;动力新安医学起于宋元盛于明清,于民国时期逐渐走向没落。

在短短几百年中,新安地区(古徽州)涌现了大批的医家,医家之众多,医著之宏富,卷帙之浩繁亘古未有,在地域医学中堪称首富。

作为徽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鼎盛于一时的新安医学对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时至今日,新安医学研究灿若星河,人们不断探索其当代价值。

“新安”原为历史地区郡名,即新安郡,系今安徽皖南休宁、歙县、祁门、绩溪、黟县和江西省婺源六县,徽宗年间更名为徽州府,后世沿用至今称新安为徽州之别称,诞生于此的医家以”新安人”自称,新安医家也由此而得名,新安医学以此为发源地。

1 中原文化南迁、地理环境优越、徽商经济繁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新安医学的催化剂唐宋以来,新安地域安定,因历代政治动乱因素导致北方士族文人大批南迁,在这些南迁人士之中,大多为官宦之家、名门望族,及俊逸儒流、文化精英之辈。

为了躲避战乱,他们不得不寻找一块可以栖息的良地,而新安地区,四面环山,峰峦叠嶂,新安江自西向东横贯其中,如此环山抱水、密而不封之地实为韬光避难、休养生息的世外桃源,加之南迁之人大多为文人雅士,自然晓得地理环境优越之理,因此古新安成了大批南迁文人的避乱之地。

随着他们的定居,中原文化便由此植根于皖南这片沃土上。

此外因徽州山多,可耕地少,不盛产粮食,但盛产竹、木、茶叶、煤炭等山货,这样便可与外界加强商业交流换取粮食、食盐等生活必需品。

新安医学——精选推荐

新安医学——精选推荐

新安医学新安医学始于宋、元,盛于明、清。

随着经济、⽂件的繁荣和与外界的⼴泛交往,徽州儒⽣在“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思想指导下,从医者其甚多,且名医辈出,医籍浩瀚。

他们根据徽州的地理环境、⽓候条件和⽣活习性,提出了系统的医学理论,特别重视脾胃、肝肾和⽓⾎的调养,⽤药平正中和,形成了医学史上主张“调补⽓⾎,固本培元”的培元派。

因徽州古为新安郡,故世称“新安医学”或“新安医学派”。

从亲代⾄清末涌现著名医学家543⼈,撰、辑医籍460多部。

著名医家有北宋的张扩,南宋的张杲,元代的程汝清、王国瑞,明代的程充、汪机,清代的程政通、吴谦等⼈。

其中汪机被誉为明代四⼤医家之⼀,吴谦被誉为清代四⼤医家之⼀。

新安医著浦经典著作的注释整理,临订诊治经验的总结,古医籍的辑复,类书与丛书的编纂,医学普及读本的撰写,以及各种医案、医话、临订各科专著、脉学、诊断、治法等理论专著等。

新安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独树⼀帜的著名流派。

它肇⾃北宋,盛于明清。

⾃北清未,新安医家有540余⼈,其中225⼈撰、辑医学著作460余部,其中部分医籍东传朝鲜、⽇本。

著名医家有北宋的张扩,南宋的张杲,元代的程汝清、王国瑞,明代的程充、汪机、吴正伦、吴昆,清代的程正通、程林、汪昂、吴谦、郑梅涧、汪⽂琦、程杏轩等。

汪机、吴谦分别被誉为明、清四⼤医学之⼀。

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全》、程杏轩的《医述》等,已被列为中国⼗⼤古代医著。

新安医学包括内、外、妇、⼉、喉、眼、伤、疡、针灸、推拿各科,内容丰富,理论系统。

明嘉靖以后,新安医学重视临床实践,去伪存真,⽢于破旧创新。

汪机提出“调补⽓⾎,固本培元”的医学思想,开创了新安医学的“培元派”先河。

⽅有执认为张仲景《伤寒论》垂世远久,当有错简,竭20余年之精⼒,寻求端绪,撰成《伤寒论条辨》,称为“错简派”之组。

喉科名医郑梅涧⽗⼦⽤养阴清润之法,治疗⽩喉,开创了喉科医学史上的“养阴清润派”。

徐春浦发起组织的“宅⼈医会”,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学术团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 婺源 王开—国瑞—廷玉—宗泽
元 歙县 陆文龙 先世好医,文龙尤精,下传至第五代孙彦功 明 歙县 吴正伦(弘治隆庆年间人)一次子行简—孙昆—曾孙
冲孺
{ { { { 力田
任弘—
日熙
天士— 贯宗
日蒸
{ 时雨
明 歙县 余午亭(1516—1601)—
—幼白—士冕—之隽—林发—卫苍—昭令,共八代
仰亭
{ 孝绩
清 歙县 方国梁(乾隆间)—绪宝—以祝—成春—家万—正元— 德钐(1891—1975)
清 休宁 陈士绪 世医,再传于子廷善 江国龙(御医)精妇科,传于四世孙芝田—泽川—莲舫(1894—1955)—少舫
清 休宁 世称“梅林妇科”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自唐至明清近千年间,新安境内较少遭受战争 的破坏,较 中原 地区 相 对安 定 。汉 末 至南 宋初 年 ,中 原 士族 为 图安 居或 避 兵祸 ,曾三 次大 规 模南 迁 新安 ,其 中大姓望族就有 49 个,从而促进新安地区人口增加,并带来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与 生产 技术。东晋以后,徽商迅速发展,明清时达到鼎盛,徽商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贸易经济达 400 年之 久 ,给新 安地 区 带来 经济 上 的繁 荣 。经 济上 的 繁荣 ,必然 促进 文 化教 育 的发 展。 自 唐 宋起,新安地区渐次兴起办学之风。北宋仁宗时(1023~1063 年),徽州州学有学生 200 人 以上,可谓盛矣。清康熙年间(1662~1722 年),新安有社学 472 所、书院 54 所。缙绅之家 广兴 家 族塾 学 ,其 数 不得 而知 。 深厚 的 文化 基础 ,造就 了 如程 朱理 学 、江 戴 朴学 、海阳 四 家 画派 、何 程徽 皖篆 刻 等文 化精 英 。新 安 地区 山 水幽 奇,气 候宜 人 ,蕴 藏 极为 丰 富的 中药 材 资 源,仅歙县 就有药材 184 种(1937 年《歙县志》),此外,家 种药材在 新安历史 悠久,歙县 的 白菊 花 、白术 、山茱 萸等 ,在海 内 外久 负 盛名 。长 期 的社 会安 定 、经 济 繁荣 、文化 发 达,加 之 资源 丰 饶,为 新安 医 学的 形成 和 发展 创 造了 良好 的 条件 。
清 歙县 汪序周—昆王介—廷元
清 歙县 程嘉豫 五世业医
{ 文誉—羲—禾农苑、松如
清 休宁 汪十洲 文绮—从弟明紫
清 歙县 黄席有 其先世自南宋以来业医十余世
清 歙县 程时彬(康熙间)—士华—鹤生—永裕—世祚—
木斋—光梓
{ { 润章— 谨斋—光享
东烈
纪斋—光显 历今九代,世称“吴山铺伤科”。
{ 以笙—光祖
· 14 5 ·
门,包 括 医学 史、运 气、诊 法、针 灸、本 草 、摄 生 及内 、外、妇 、儿 、五官 、正骨 等 临床 各 科,其 广 征博 采 ,叹为 观止 。
表 2—2—1
新安名医世家简表
{ 子 师孟
北宋 歙县 张扩(约 1058—1106 年) 弟 张挥—彦仁—张采
黄 氏,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御赐“医博”,世业女科,传至明黄嘉章—铉—士 北宋 休宁
明 初至正德末年(1368~1521 年),新 安地区计 出见于史 传的名 医 23 人,其中 12 人 著 医书 21 部,休宁儒医程充于成化十八年(1482 年)辑成《丹溪心法》5 卷,对发扬丹 溪学
·144·
说甚有贡献。 嘉 庆至明末(1522~1643 年),凡 120 年,新 安地区计 出名医 171 人,其 中 59 人编 撰
明 歙县 方音—诚—德甫—嗣塘— 孝儒
{ 吴和仲
明 歙县 吴洋—吴桥— 吴文仲
明 绩溪 程文镇—启潜—国荣—道亨 张 立 仁(1550—1598)—子 以挥—八世 孙志 宏—昌 烈—景 余—根 桂(1889—1957)
明 歙县 历十二代,以“劳力伤寒末药”闻名。
·146·
续 表 明 祁门 黄荣—黄溥—黄廷印 明 歙县 吴希尹—世美—士炎 杨守伦(万历)—六世孙 章国—十一 世孙 养斋—彦候—以阶(1910—1979)历十四 明 歙县 世 明 歙县 程东谷—心宇—嘉祥 明 婺源 游延受—子守正—孙公庆、公甫 明 休宁 丁 绳、丁 瓒,自宋以来,世业医 清 休宁 程邦贤、妻蒋氏—次子相、妻方氏 清 休宁 周 英 世医 清 休宁 李光武 世业医 清 歙县 叶紫帆(顺治间)—朝采(?—1680)—桂(1667—1746) 清 歙县 吴澄(康熙间)—宏格—炬 清 歙县 郑于丰(1692—1767)—梅涧(1727—1787)—
新安医家在 历代 相 传中 形 成 众多 的“家 族 链”(详 见 表 2—2—1)和 庞 大 的“师承 链” (详见表 2—2—2)。无数的“家族链”与“师承链”纵横交错,使新安医家代有传人,不断发 展,长 盛 不衰 。新 安 医家 的“家 族 链”少 则几 代,多 则十 几 代、二 十几 代 。休 宁 黄氏 妇科 从 北 宋传至清黄士迪,迪又传子震全,计历 33 代。新安医家的“师承链”最早溯至北宋张扩,扩 先从 湖 北名 医 庞安 时学 医 ,又 从 西蜀 王 朴学 脉,在 名师 的 精心 传授 下 ,扩 医 术精 进 。新 安 医 家的“师承链”,有的系名师嫡传,如张扩,又如汪机。汪机传弟子陈桷、黄古潭等 8 人,黄传 孙一奎,孙又传弟子多人,以致汪机弟子布 游四方。有的以祖传为主兼师 承,如歙县 郑于 丰、郑 于 藩师 承闽 人 喉科 名医 黄 明生 ,二郑 分 别传 子郑 宏 纲(梅 涧)、郑宏 绩 ,郑宏 纲又 师 承 陈飞 霞 ,其后 郑氏 历 代不 乏喉 科 名医 。除家 族 世代 相传 和 师承 外,不 少新 安 医家 不 辞辛 劳, 克 服交 通不 便等 困难,周 游各 地访 师求 学(详 见表 2—2—3),集 各地 名家 之长以 增 进 已 学。如 明 代吴 昆从 师 余午 亭三 年 后,又 游三 吴 、浙 江 、荆 州 、襄 阳 、燕 赵 等地 ,负笈 万 里,先 后 拜了 72 个老师,成为著名的医学 家;江 之 子江应宿,周游各地,历时 19 年,博采先 贤验 方,终于完成父亲草创未就的《名医类案》12 卷。
{ 长子 枢扶(1746—1813) 三子 既均(1755—1830)—钟寿(1806—1863) —大樽(1827—1907)—沛(1866—1918)—墨西—景歧,历八代,世称“南园喉科”
{ 雪渔(1753—?)
清 歙县 郑于藩(1694—1765)—宏绩— 承海
—麝(?—1851),妻许氏—永柏—纂钦(1867—1930)— 渭占 历七代,世称“西园喉科”
鸦 片战 争 之后 ,由于 帝国 主 义的 侵 略,中 国沦 为半 殖 民地 半封 建 社会 。 随着 国家 的 衰 败和战争的频仍,中医事业受到严重摧残,新安医学亦难逃厄运,由盛而衰。迨至 1949 年, 新安计出名医 37 人,其中 9 人编纂医书 24 部。休宁县王少峰,婺源县汪 莲石,歙县 王一 仁、王 仲 奇和 许寿 仁 、洪 祝 潭等 ,皆对 近 代中 医事 业 做出 一定 的 贡献 。
第二章 新 安 医 学
第一节 沿 革
新 安,古 郡名 ,因祁 门 县之 新安 山 而名 。 辖境 相当 于 今安 徽歙 县 、休 宁 、祁门 、绩溪 、黟 县、屯溪市以及江西省婺源县。婺源县于民国 23 年(1934 年)划属江西省,民国 36 年复属 安徽,建国后再属江西省。本志所言“新安”,主要指本省所属 5 县和屯溪市,但在述及民国 23 年之前的“新安”时,亦包括婺源。
医书 130 种。最著名的医家有汪机、程王介、吴正伦、吴昆、程衍道、江 、方有执、余午亭、孙 一奎、汪宦、徐春圃、陈嘉谟、方广、丁瓒等。清代(1644~1911 年),凡 267 年,新安地区计 出 名医 499 人,其中 267 人编纂医著 468 种(部)。程衍道门人 程之来,著 有《伤寒论集》、 《伤寒抉疑》、《金匮要略直解》、《难经注疏》等 8 部医书,每书的论述皆有独到之处。程于康 熙二十年(1681 年)在江苏淮阴删定《圣济总录纂要》26 卷,使这部长达 200 卷的宋代巨著 由博 返 约以 利 后学 。康 熙 年间 歙县 人 程应 旄 、郑 重 光,对 弘扬 张仲 景《伤 寒 论》学 说做 出 卓 越贡 献 。休 宁 县汪 昂毕 生 从事 医学 理 论的 研 究,写 出多 部专 著 流行 全国 ,对 普及 祖国 医 学 有显著功绩。歙县人程国彭及其门人汪吉吉、吴谦、吴 澄、郑梅涧,以及婺源 县的汪绂等,在 中国 医 学史 上 都有 一定 的 地位 ,吴谦 被 列为 清代 四 大医 家之 一 。明 清两 代 ,见于 史料 的 新 安名医有 726 人,其中 348 人编纂了各类医著 638 部,内、外、妇、儿、伤、疡、喉、眼、针灸、 推拿 等 临床 各 科,都 得到 迅速 的 发展 ,新安 医 学呈 现前 所 未有 的兴 旺 发达 的 局面 。
杰良— 维芳—光宇
{ 佩舟
清 黟县 胡维迈—新楫— 与舟
· 14 7 ·
续 表
{ 清 黟县 王显王敖—树之— 协泰 王瀚 清 黟县 吴百祥—毓春—培基、郁文
{ 斯卓
清 黟县 叶绍寿— 斯永—德发
清 婺源 余泽远—孙含辉、含木 芬 —允恭、小亭、遵武 丽元—显廷,五世业医
{济舟
清 黟县 汪荃— 侄艺书—松谷
东 晋末 年 至唐 ,先后 客籍 新 安的 羊 欣、杨 玄操 、崔元 亮和 僧 人慧 明,皆 有 医名 。这 些 医 家搜 集 验方 、采撷 新 安当 地医 家 的经 验 ,羊 、杨二 人 并有 医著 数 部,这 些为 以 后新 安医 学 的 形成 和 发展 ,打下 了 一定 的基 础 。北 宋 末年 ,歙县 人 张扩 ,家境 富裕 ,少好 医 学,成 年后 名 噪 于汴 京 、洛阳 。张 扩 为见 诸文 献 的最 早 的新 安籍 著 名医 家。 扩 传弟 挥和 子 师孟 ,挥又 传 子 彦仁,再传于孙张杲。杲子季明,以儒医名著称于世,所著《医说》10 卷,成书于南宋淳熙十 六年(1189 年),是书博采古代医史传记和医案,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医史类著作,至今仍 为学术界所推崇。宋至元,新安地区计出见于史传 的医家 32 人,其中 10 人 编撰医著 13 部,由 此 ,新 安 医家 的声 名 渐次 播于 海 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