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家吴昆

合集下载

十大新安医家

十大新安医家

十大新安医家
王键;黄辉;郑日新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3(0)12
【摘要】“十大新安医家”汪机、徐春甫、孙一奎、吴岜、汪昂、叶桂、程钟龄、吴谦、郑宏纲、程文囿,均经历不凡、著述丰盛、理论与实践成就突出、学术创新活跃,文章从成长历程、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和著作等方面,对他们的医学成就和贡献作一简要介绍。

【总页数】1页(P1055-1055)
【关键词】新安医家;学术思想;成长历程;生平事迹;医学成就;徐春甫;孙一奎;程钟龄【作者】王键;黄辉;郑日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92
【相关文献】
1.新安步入尖岗山时代——宝安区新安街道推出“十大建设项目”,加快推动尖岗
山“十大产业项目”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J],
2.论新安医家家族链是新安医学发展的重要形式 [J], 童光东
3.医理学理交融:明代新安医家讲学初探
——以《论医汇粹》为中心的考察 [J], 汪翔;郭静
4.明代新安医家吴崐《针方六集》从气血角度运针用药的特色 [J], 邢赛伟;黄辉;王茎
5.新安医家程杏轩治疗小儿惊风经验探析 [J], 孙冬阳;徐宇杰;代鲁慧;王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代海派中医名家编撰医学书籍概述

近代海派中医名家编撰医学书籍概述

近代海派中医名家编撰医学书籍概述
近代海派中医名家是指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中医药界的杰出人物,他们在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以下是几位海派中医名家编撰的医学书籍概述:
1.吴昆《伤寒论医案精选》:吴昆是上海中医药界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和应用有着极高的造诣。

《伤寒论医案精选》是吴昆编纂的关于伤寒论的医案集,系统地记录了他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伤寒论的经验和心得。

2.吴鸿烈《针灸新编》:吴鸿烈是著名的中医针灸学家,他的针灸理论和技术对于现代中医针灸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针灸新编》是吴鸿烈编纂的关于针灸学的权威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他对于针灸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3.丁复礽《妇人良方》:丁复礽是上海中医药界的杰出人物,他在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妇人良方》是丁复礽编纂的关于妇科疾病治疗的专著,包括了丰富的临床案例和治疗方案,对于现代妇科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翁同龢《医林改错》:翁同龢是上海中医药界的巨匠,他对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医林改错》是翁同龢编纂的医学史著作,梳理了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对于中医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误区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纠正。

以上仅是近代海派中医名家编撰的医学书籍中的一部分,这些著作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推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

新安医学所开创中医学史上的第一

新安医学所开创中医学史上的第一

新安医学所开创中医学史上的第一吴裕存安徽省歙县中医医院(安徽歙县245200)新安医学融合在祖国医学之中,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明清时期所涌现出大量医家医著和众多名医世家为特征。

在医籍校刊、整理、编纂、研究,临床内、外、妇、儿、伤科、眼科、针灸推拿、诊断治疗经验的总结,以及本草方剂、气功养生、预防保健、医学普及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笔者就已掌握的资料,对新安医学在中医学史上所创造的“第一”总结如下。

一、医学史上的四类第一部书1、最早载有大量医学史料的《医说》《医说》是南宋歙县人张杲于1189年刊著,此书内容十分丰富,载有始自三皇历代116名医学人物传记,古代医话27篇,神方17首以及各科疾病的诊疗等,是现存最早载有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新安医学著作。

2、第一部注解医方的专著《医方考》《医方考》是明代歙县人吴昆1584年所撰成,该书“取古昔良医之方七百余首,揆之于经,酌以心思,订之于证,发其微义,编为六卷,凡二十门”。

对每一方的叙述,先列方药组成,次适应证,然后以病因病机释方义。

规范了怎样用古方,解决了生搬硬套地用古人成方治病,不仅疗效不显,而且容易误病殃人的严重问题。

3、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名医类案》1549年编成的《名医类案》是明代歙县人江瓘所为,是书广辑古今名医治法奇验之迹,类摘门分,上采扁鹊、仓公、华佗,下迄元、明诸医治验,分二百零五门,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科,是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之专著。

4、第一部分门节录诸医论述的著作《医述》程文囿是歙县槐塘人,1826年著《医述》十六卷,是书经数十年考订,采集三百多家书籍,辑录切要之语,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分门别类,附记出处,浑然自成一体。

得此一编,即可省涉猎群书之劳,而收取精用宏之效,是第一部分门节录诸医论述的著作。

二、首倡《伤寒论》错简说明代歙人方有执发奋攻医,精研经典《伤寒论》,认为此书经王叔和整理时已有改动,后经成无己作注,又多所窜乱。

新安温补医家与温补流派

新安温补医家与温补流派

尔 。 [ 并 认 为 参 芪 “ "16 1 6 不惟 补 气 亦 能 补 血 ” 。可 见 ,
汪机 认为 参芪 既 能 补 阳 气 , 能补 阴血 。汪 氏弟 子 又
言 :予 幸 受 业 于 石 山 汪 先 生 , 其 所 治 之 病 , 用 参 “ 见 多 芪 , 以 其 病 已尝 遍 试 诸 医 , 尝 诸 药 , 发 散 之 过 , 盖 历 非
再传弟子 明代休 宁 医家 孙一奎 , 以及 清代 歙县 医家 吴 楚和程杏轩 。笔者 兹对 这 些代 表 医 的学术 思 想 作

则 降泄之 多 , 非伤 于 刚 燥 , 损 于 柔 润 , 则 胃气之 存 也
几 希矣 。而先 生最 后 至 , 得不 用参 芪 以救 其 胃气 , 不 实 出不得 已也 , 性偏 也 。 [l 见 , 氏喜 用参 芪 非 ”1 l 可 汪
孙 氏认 为 , 三焦 为元气之 别使 , 门元 气通 过三 命 焦 敷布 , 三焦 又为相火 之用 , 故凡命 门元 气不足 或相 火 衰弱 , 皆可 出现三 焦元气不 足之证 , 病变在 上表 其
现 为 气 不 上 纳 、 中 表 现 为 水 谷 不 化 、 下 表 现 为 清 在 在
以甘 温益 气血” 。诊治 中常立 足于 虚 、 寒分 析处理 疾 病, 是一位 典型 的 重温 补 的 新 安 医家 。吴 氏不 仅 重 视脾 , 重 视 肾 , 益 气 与 温 阳合 方 , 脾 与 温 肾 也 常 补
以 补 气 为 主 , 补 营 也 。 汪 氏 用 营 气 说 贯 通 朱 丹 溪 亦 ”
药金 。著 有《 效集 成 》 试 暨诸 医 书 行 世 。 可 惜《 效 ” 试
集成 》 已佚 , 法 从 中深 入 研 究 汪 副 护 的 学 术 思 想 和 无

新安医家吴昆

新安医家吴昆

新安医家吴崑汪雅晴摘要:吴崑(1551-1620),字山甫,号鹤皋;又号参黄子。

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新安歙县人,著名的新安医家,针灸学家。

著有《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医方考》,《针方六集》等。

在中医理,法,方药及针灸等方面都为中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吴崑素问吴注方论针药一理1.生平简介吴崑自幼灵异,聪明过人,学识渊博,爱好写文章,其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吴正伦医术高超,医名颇著。

因举子业不售,遂束发修儒,弃举子业,专事岐黄。

(就是通俗的弃儒就医,我们知道鲁迅的弃医从文,而新安医家中更多的是弃儒从医,如汪机,吴崑)。

于是,吴崑就跟着乡里的名医余午亭先生学医,“居三年,与师论疾,咸当师心”。

他的医学知识得到了余午亭先生的赏识。

老师建议他遍游全国,结交天下名医。

后来他到了浙江宛陵(今安徽当涂),姑溪(今安徽和县)等安徽大部分地区求师行医,拜师70多人,所获甚博,医术大增。

著有《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医方考》,《针方六集》等。

2.学术渊源吴崑作为新安医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为新安医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吴崑早年到处拜师,丰富了临床经验,也受其祖父吴正伦和老师余午亭的影响。

在对《内经》充分了解认识的基础上,依据王冰的注本,注释原文。

又在其三十三岁时写成《医方考》6卷,为明代中药的方剂学著作之一。

晚年时,对《内经》的深入了解,提出了针灸与药物两种疗法的比较,针灸思想日益成熟。

3.学术特色3.1 阐发原意,补其不足《素问》博大精深,文辞古奥,虽然有些注解,但是依旧让后人难以理解。

吴崑的《素问吴注》以王冰的二十四卷本为底本,将《素问》现存的79篇原文逐篇分段注释,是继全元起,王冰后,通注《素问》的第三家。

汪昂赞曰:“《素问吴注》,间有阐发,补前人注所未备。

”他从字着眼,探求医经本义。

古人用字,讲求生动形象,故从字的本义去探求经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运用得当,能使抽象难以理解的词语易于理解。

如《玉机真藏论》:“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吴崑注释:营,营垒之营,兵之守也。

明代四大名医排名?

明代四大名医排名?

明代四大名医排名?1、著名中医学家万全(1482—1597)万全(1499-1582),古代医家名。

又名全仁,字事,号密斋。

明代著名中医学家。

江西南昌县人,生于湖北罗田。

其祖父杏城以幼科闻名乡里。

万氏因科举失意,乃矢志医学。

2、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

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3、徐春甫(1520—1596)徐春甫,明代医学家,祁门(今属安徽)人,字汝元(或作汝源),号思鹤,又号东皋。

有《古今医统》、《内经要旨》、《妇科心镜》、《幼幼汇集》、《痘疹泄秘》等著作,其中以《古今医统》影响最大。

家世业儒。

因多病,乃从师于名医汪宦。

博览医书,通内、妇、儿等科。

曾在太医院任职。

隆庆初(1568年)参与组织成立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

对李杲的脾胃学说很为推崇,并主张良医应当兼通针药,认为用药不可泥守古方,临证应会变通加减等,他的医论和著述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4、大明太医院龚廷贤(1522—1619)龚廷贤(1522~1619),古代医家名。

字子才,号云林山人,又号悟真子。

江西金溪人。

父龚信,字西园,一说字瑞芝,任职太医院,撰有《古今医鉴》8卷。

廷贤幼攻举业,后随父学医。

他承家学,又访贤求师,医名日隆。

曾任太医院吏目。

1593年,治愈鲁王张妃臌胀,被赞为“天下医之魁首”,并赠以“医林状元”扁额。

新安医家徐春甫与吴崑针药并用思想异同探析

新安医家徐春甫与吴崑针药并用思想异同探析

㊃学术论坛㊃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574084);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202004j07020045);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20xayx07);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KJ2021A0570)作者单位:230012 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孟硕(硕士研究生)㊁王茎],教育部新安医学重点实验室(王茎)作者简介:孟硕(1997-),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新安医学㊂E⁃mail:ms177********@通信作者:王茎(1964-),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腧穴主治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研究㊂E⁃mail:wangjing216@新安医家徐春甫与吴崑针药并用思想异同探析孟硕 王茎【摘要】 本文阐发徐春甫㊁吴崑两位新安医家对针药并用思想的异同㊂徐春甫与吴崑二家在针药并用思想上均强调辨证,论脏腑气血脉,突出医家在行针用药之前进行相关诊察的必要性;其次两位医家都重视审气保元,治神为要,意指医家在临床治病过程中要修养和神,顾护元气;再者两位均突出取穴精确,讲究体位,他们的体位取穴法便于临床工作,也体现出两位医家严谨的医术风采;此外均提出刺从时序,方宜有序,强调针刺用药应重视时机,顺应天时,否则会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㊂徐春甫更多关注灸法,强调施灸顺序㊁灵活灸疗壮数㊁处方配穴而灸,临床治疗中注重技巧,针有其法㊂吴崑更多关注针药理无二致,作用相符,具体表现在药有炮炙,针有作用;药有君臣佐使,穴有阴阳配合,强调针药各有所长,因病制宜,更将针药并用思想精于临床,坚持辨证论治,遵循六经八法,主于脾胃,妙于升阳,气血兼调,刚柔相济㊂两位医家的思想互补互用,通过对比研究,能够从全方面把握针药并用的思想㊂【关键词】 徐春甫; 吴崑; 新安医家; 针药并用; 思想; 异同【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3.011 ‘素问㊃移精变气论篇“言 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 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1]㊂针药并用理论的提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分别从人体内外两个的角度论述汤药与针灸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的不同作用,这为后世针药并用思想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㊂ 孙思邈‘千金要方“: 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亦非良医也 知针知药,固是良医㊂”[2]‘针灸大成“提出 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 针㊁灸㊁药皆为医家分内事”的观点[3]㊂以上论述均强调了针药结合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作用㊂针药并用的方法兴于先秦及两汉,盛于隋唐至明代,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针药并用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㊂明代医家徐春甫和吴崑均为安徽人,具有 针药并用”的共同观点㊂因此,研究对比两位医家对针药并用思想的异同有助于指导临床疾病的治疗㊂两位医家对于 针药并用”思想各有见解,在各自的代表著作中结合相关医案对相关思想进行详细论述,具体参考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及吴崑的‘针方六集“㊂徐春甫,新安(今安徽省祁门县)人,字汝元,号东皋,又号思鹤㊁思敏[4]㊂‘古今医统大全“为徐春甫所作,总计100卷,其中卷六和卷七专论针灸,理论医案皆有,见解独到㊂吴崑,徽州府歙县澄塘村人,字山甫,号鹤皋,又号鹤皋山人㊁参黄子㊁参黄生[5]㊂‘针方六集“为吴崑所作,在‘针方六集㊃旁通集“中专门阐述了针药并用的思想㊂故此,笔者对徐春甫和吴崑针药并用的思想作一探析,以飧同道㊂1 针药并用思想的共识1.1 强调辨证,论脏腑气血脉‘金匮要略“中提及 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6],可见医家在行针用药之前进行相关诊察的必要性㊂徐春甫重视刺灸治疗前对患者脏腑气血进行诊察,从而寻得病机,然后再进行治疗,可以减少误失㊂在‘针灸直指㊃诸证针灸须知“中强调临证常要以病证的轻重进行变通化裁,或针或灸或针灸同用[7]㊂在临床治疗中亦可体现,如在‘历节风门“伤寒刺灸中提及脉像不同则对应的针刺穴位有所不同,脉浮紧宜刺腕骨㊁京骨,脉浮长宜刺合谷㊁冲阳[7]㊂吴崑在‘针方六集㊃旁通集“中谈及: 善药者,必察病人形气色脉而后用药;善针者,亦必察病人形气色脉而后下针㊂”[8]医家用药用针前均需察病人形气色脉,用药者需诊察病人的病情,若脾胃之气已绝则不能将汤药运化至全身,疾病则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用针者,要观察病人的神态,若其精神魂魄已亡,五藏已伤,则表示针不可治也,同时强调当经气败绝之时,针刺治疗则无功㊂两位医家强调在临床中遣针用药前均需辨明病因病机,可见审因论治为诊治疾病提供了重要保障,论脏腑气血脉亦是治病求本的重要依据,同时体现两位医家医术灵活精湛,不过于拘泥之风采㊂1.2 审气保元,治神为要‘灵枢㊃刺节真邪“言: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㊂”[9]徐春甫[10]自称在临床治病取得较高的造诣的原因在于深知脾胃元气之妙, 探本穷源,深得脾胃元气之妙,故投之所向,无不如意”㊂‘素问遗篇㊃刺法论“指出: 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㊂”[1]指出针刺想要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需要以修养治神作为基础,因此临床治疗过程中,徐春甫特别强调治神㊂此外,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义无邪下,必正其神”等论述,均强调审气,治神在临床针刺治疗过程中的必要性[7]㊂吴崑[8]认为药家针家均要审气再用之调之㊂药有三气,分别为辛热㊁辛温㊁辛凉,针有三气,依次为经气㊁邪气㊁谷气㊂用药者需以气为主,气能够统血,因而临床上气得治则血得以治;用针也需以气为主,气能够运血,因而临床上气和则血亦和,故临床上有胃气绝,药则无效;侯气不至,针也无用之说㊂此外,吴崑还强调少用峻厉的药,顾护元气,不刺五藏的俞穴,防止损伤元神㊂吴崑‘标幽赋“[8]中提及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旨在针刺前要求患者的元神需要聚集在穴位之下,方得气至,从而取得相应的疗效㊂以上体现两位医家在 针药并用”的思想中均强调审气保元,治神为要㊂两位医家均表明提高临床疗效的有效途径为顾护患者元气,同时要以修养治神作为基础,可见其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于针药并用思想之中㊂1.3 取穴精确,讲究体位徐春甫注重取穴,批判古人的中指中节 同身寸”取穴方法没有估计到患者肥瘦长短的差异,提出应该根据患者本身的体型大小㊁肥瘦长短不同来取相应的尺寸㊂徐春甫[7]注重取穴方法,‘古今医统大全㊃经穴发明“指出腹部天突至膻中折六寸,两乳对折八寸,腹部直横寸法悉根据此准㊂孙思邈[11]‘千金翼方㊃取孔穴法第一“云: 孔穴难谙,非图莫可㊂”徐春甫还创作了具体的图谱,有仰人尺寸图和伏人尺寸图,对比尺寸以做取穴之便㊂在取穴体位方面,徐春甫[7]在‘古今医统大全㊃经穴发明“中列出了例如伏兔穴,位在膝上六寸,取其穴时应跪坐等㊂吴崑取穴简明精准,在‘针方六集㊃神照集“中,吴崑对每个穴位的选取都有详实的记载㊂吴崑对取穴体位也颇为讲究,如取白环俞穴时, 挺身伏地,以两手支额,纵息,令皮肤俱缓,乃取其穴”等[7]㊂他们的体位取穴法便捷临床工作,使临床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不仅体现两位医家的批判创新精神,也体现两位医家严谨的医术风采㊂1.4 刺从时序,方宜有序‘标幽赋“言: 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㊂”[12]徐春甫[7]在‘针灸直指㊃刺宜从时“中提及 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可见徐春甫对于针刺的时机非常重视㊂徐春甫[7]指出 必知天忌,乃言针意” 春㊁夏㊁秋㊁冬,各有所刺法”㊂春刺经脉俞穴,夏刺孙络俞穴,秋刺皮肤,冬刺在俞窍于分理之间㊂此外,文中还提及如果刺逆四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症状,如在‘针灸直指㊃刺逆四时“指出春刺冬分,令人胀痛;夏刺冬分,令人欲怒;秋刺冬分,使得人寒等[7]㊂徐春甫分别从生理病理两个方面论述了针刺从时的重要性㊂此外,徐春甫[7]还看重灸疗的先后顺序,‘针灸直指㊃炷火先后“提及灸疗法应先上后下,先少后多,先阳后阴,依照正确的顺序治疗疾病则可避免火上,火逆等情况的发生㊂吴崑[8]认为在春治病取络,在夏治病取经,在秋治病取六府,针刺应顺应天时,在临床灸治中风中脉时,其提出的左患灸右,右患灸左,极具特色㊂以上均体现吴崑刺从时序的思想㊂吴崑强调的药之奉天时体现在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等,‘针方六集㊃旁通集“中列举了 丹溪在湿热病居多的东南之地,用补天益肾之类药以降火,如二母㊁二冬等,去湿则用日常之药,如二陈㊁五苓”,体现了吴崑对朱震亨用药方之所宜的赞同[8]㊂以上均体现吴崑刺从时序,方宜有序的思想㊂‘灵枢㊃五色“云: 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㊂”[9]此外,吴崑提出药家及刺家治疗疾病时均有先后之分,例治伤寒,先治其表后治其里,治疮毒,必先去其腐后生其新,必溃其脓后补其气,如果颠倒其顺序,不仅疾病得不到良好的治疗,还会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㊂由此可见,两位医家在疾病诊治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把握针药施用的作用时机和先后顺序,这样才能实现将针药结合的作用发挥到恰到好处㊂2 徐春甫对针药并用思想的拔新领异2.1 针药并用,尤尚灸法徐春甫[7]强调 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针灸药因病而施治者,医之良也”,主张针药并用㊂在‘古今医统大全“一书中,使用针药并用思想诊治的相关疾病多达17种,分别为中风门㊁痼冷门㊁呕吐哕门㊁咳逆门㊁噎膈门㊁翻胃门㊁胀满门㊁血证门㊁下血候㊁咳嗽门㊁喘证门㊁癫狂门㊁伤寒刺灸㊁嗳气证㊁善悲证㊁善太息㊁诸气门㊂其中,多达16种疾病使用灸法与中药并用治疗,例如治疗咳嗽,对应中药搭配灸法,取肺俞㊁灸七壮,俞府㊁仰而取之㊁灸七壮,天突㊁灸七壮愈,风门㊁灸七壮,乳根㊁灸三壮立止㊂可见徐春甫尤尚灸法㊂在灸法的运用也极具特色,其一,强调施灸顺序㊂在‘古今医统大全“记录着‘资生“云: 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㊂”[7]在其医案中亦有提及,如治中风中脏时,强调以百会㊁风池㊁大椎㊁肩井㊁间使㊁足三里㊁曲池的顺序依次施灸,则可取得显著的疗效㊂其二,灵活灸疗壮数㊂徐春甫[7]在‘古今医统大全“中对病情严重者,灸疗壮数可较方数几倍之多,老少羸弱灸疗的壮数可减半的观点表示赞同[7],对传统的扁鹊灸疗壮数提出异议,认为其有至三五百壮甚至千壮,数量太过,因而警示后人不可取㊂徐春甫认为应该以病情的轻重对灸的壮数酌情增减,不能拘泥与一种说法而不知变通,更强调凡是头项部位,灸壮数量不可超过七壮,对壮数数量把控也具有特色,如治胀满,取脾腧二穴,随年壮灸之,取肝腧二穴,灸百壮,取分水一穴,灸百壮愈㊂其三,处方配穴而灸㊂‘素问㊃标本病传论篇“云: 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 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 不知标本,是谓妄行㊂”[1]徐春甫[7]在书中提及治卒厥,有奔豚之症时,先嘱患者以热汤洗两足许久,再灸百壮气海穴,在治疗善太息病处方中,取心经和胆经二经为主穴,脸色苍然者配中封穴,脾虚寒者配商丘穴,食不多者则配公孙穴等㊂以上不仅显示徐春甫针药并用思想中尤尚灸法的特色,更体现其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发挥㊂2.2 注重技巧,针有其法在‘古今医统大全㊃针灸直指“中不仅详细记载了用针十四法,分别是进㊁退㊁动㊁摇㊁弹㊁扪㊁摄㊁循㊁切㊁按㊁爪㊁盘㊁搓㊁撚,还具体阐述了缪刺㊁巨刺㊁经刺及刺脉虚实浅深等[7]㊂缪刺与巨刺所运用的针刺方法都是交叉取穴法,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不同的是,刺其络是缪刺,刺其经是巨刺㊂书中强调 脉实者深刺,脉虚者浅刺,脉浅者按其脉乃刺之”,还谈及刺避㊁五夺不可泻㊁下针法㊁出针法㊁煮针法㊁火针㊁温针㊁暖针㊁晕针㊁折针及刺王公布衣之异等针刺时应注意的具体方法[7]㊂徐春甫的针刺方法极大的完善了针药并用的思想,为后世的临床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㊂3 吴崑对针药并用思想的独特认识3.1 针药理无二致,作用相符金元四大家张从正[13]认为 针之理,即所谓药之理”㊂吴崑认为针药机理相似,作用相符㊂一者,药有炮炙,针有作用㊂良医治病,药必然究其精良炮炙,药物的炮炙有很多方法,根据方剂主治不同所采取的炮炙方法也不同,例如药入血则用酒进行炮炙,入肝经用醋炮炙,入肾经用盐炮炙等㊂针有作用,如同药有炮炙,穴位要精确,刺法要循法,因此书中谈及: 摄气需循扪,及卫气需伸提,此皆作用之法也㊂”[8]相反,针不知作用者如同医之用生药;穴失其正如同药未精良㊂二者,药有君臣佐使,穴有阴阳配合㊂医家有问病发药者,亦有问病施诊,药有君臣佐使,穴有阴阳配合,针刺穴位不知阴阳配合就如同开方用药不知君臣佐使㊂书中吴崑不仅对八法主治进行了论述,亦对十二经为病补母泻子成法进行了详细阐述,例如‘针方六集㊃开蒙集“列举的肺手太阴为病,气有余所表现的脉像为寸口大三倍于人迎,气虚脉像则表现为寸口反小于人迎㊁补太渊㊁泻尺泽等[8]㊂此外,‘针方六集㊃开蒙集“还谈及动退空歇迎夺右,其可理解为凡遇病热的患者,针刺治疗时可先使得气聚集到病位,然后轻微提退些许,再将针向右旋夺,得针下寒则止,此皆泻也,如同方剂之中的白虎汤㊁陷胸汤㊁承气汤,有泻而无补[8]㊂以上均体现吴崑针药理无二致,作用相符的观点㊂3.2 针药各有所长,因病治宜陈会[14]‘神应经㊃序“中指出: 良药虽众,至于劫病,莫若一针之捷㊂”在临床中会遇到饮药无用时,针家施治,病情得到好转,然而针刺擅长泻实而难于补虚,汪机[15]‘针灸问对“中认可 经曰:气血阴阳俱不足,勿取以针,和以甘药是也”的观点㊂因此,针药各有所长㊂吴崑[8]在书中谈及: 败血积在肠胃,此为药家所擅长,针家不得先行;败血结于络,必须以针刺而去之,此为针家所擅长,药家不得先行㊂”因此在临床上应当充分发掘针药各自的优势,从而达到在诊治疾病中取得最优疗效㊂此外,吴崑还提及针刺宜用于阳邪,灸法宜用于阴邪的观念,对后世针灸理论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㊂唐代王焘[16]在‘外台秘要“卷三十九 明堂序”中说: 汤药攻其内,以灸攻其外 过半于汤药矣,上工以神良自期,必两者通明而时出之㊂”吴崑[8]强调 药取汗要在其身拥覆,药主吐要将其腹紧束;上体病者后食而药,下体病者先食而药,针家刺热病者,如手探汤,疾也;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留也”皆因病而制宜也㊂以上表明吴崑主张医家应明辨针药各有所长,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应相互配伍为用㊂3.3 针药并用思想精于临床3.3.1 辨证论治,遵循六经八法 吴崑在临床实践中在六经八法的基础上针药并用,辨证论治㊂‘针方六集㊃明水俞五十七穴“中记载吴崑治疗水肿病,行水温经之药用于阴水㊁行水清热之药用于阳水㊁健脾分水之药用于病在脾胃,此外在针刺方面,徐春甫创新性地在原有57个穴位的基础上增添了艾灸法[8]㊂吴崑强调 八法”指公孙㊁内关㊁临泣㊁外关㊁后溪㊁申脉㊁列缺㊁照海八穴之法㊂如在‘针方六集㊃揆八法三“中介绍了凡脾经㊁胃经㊁心经㊁阴维脉㊁冲脉此五经为病,针刺可选内关两穴㊁公孙两穴,四穴并刺,汤药可选凉膈散㊁泻心汤㊁大小陷胸汤㊁调胃承气汤,疗效甚著[8]㊂由此可见,吴崑在临床治疗疾病时体现出辨证论治,遵循六经八法的思想㊂3.3.2 主于脾胃,妙于升阳 吴崑从东垣用药,以脾胃为主有感而发,认为一般的医家只知补中益气,而不知其精髓在于升阳,‘针方六集㊃旁通集“谈及: 其用升柴羌防等诸风药者,升清阳之气于地中也,天地之气升则万物皆生,天地之气降则万物皆殂,此皆用升阳诸品之深意,刺家用针,亦以脾胃为主,而重于升阳;下手处,认水土作根基,水,肾也;土,脾胃也;陷下则灸之,是皆升阳之旨㊂”[8]临床上,如服用补中益气汤配合针刺内关㊁足三里㊁上脘㊁中脘㊁下脘㊁天枢㊁气海治疗脾气虚弱,中气下陷的胃下垂,可取得满意效果[17]㊂吴崑虚心学习李杲㊁朱震亨等诸多医家的经方,博采众长,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提出极具特色的脾胃思想,更将针药并用思想融入其中,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医术品质值得后世学习㊂3.3.3 气血兼调,刚柔相济 吴崑在‘针方六集㊃尊经集“中具体阐述了调气针方和调血针方,如: 气有余则泻其经渠,不足则补其经渠;血有余刺盛经,不足视其虚,内针脉中久留,血至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㊂”[8]此外吴崑在著作中提及相关有候气㊁见气㊁取气㊁置气㊁不得气㊁定气㊁受气㊁调气㊁邪气谷气㊁导气同精,以调乱气等㊂以上皆有气血兼调之意㊂药有刚有柔,刚柔相济,气血兼调,才能充分发挥药的作用㊂用药用针皆以气为主,胃气绝,药则无功,气不至者,针亦无所用,而气能统血,气治则血治,气能运血,气和则血亦和㊂临床上,治疗急性腰扭伤针刺活血行气化瘀作用的穴位加以活血行气的中药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18]㊂吴崑表明临床中针药需相互配伍精良,才能使气血调和,刚柔相济,匡扶机体正气,从而达到诊治疾病的效果㊂4摇小结综上可知,徐春甫和吴崑重视针药并用的学术思想,两位医家均强调诊察脏腑气血脉,突出在临床中遣针用药前需辨明病因病机,同时体现两位医家医术灵活精湛,不过于拘泥之风采;审气保元,治神为要,两位医家均表明提高临床疗效的有效途径为顾护患者元气,同时要以修养治神为基础,可见其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于针药并用思想之中;取穴精确,讲究体位,提升临床效率之余,更体现两位医家的批判创新精神和严谨的医学风采;刺宜从时,方宜有序,体现为二者重视把握针药施用的作用时机和先后顺序㊂徐春甫更多关注灸法,文中不仅显示徐春甫针药并用思想中尤尚灸法的特色,更体现其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此外还强调注重技巧,针有其法㊂吴崑更多关注针药理无二致,作用相符,针药各有所长,因病制宜,以及针药在临床治则上的发挥,坚持辨证论治,遵循六经八法;主于脾胃,妙于升阳,吴崑博采众长,提出极具特色的脾胃思想,将针药并用思想融入其中,融会贯通;气血兼调,刚柔相济,吴崑认为临床中针药需相互配伍精良,才能匡扶机体正气,从而诊治疾病㊂两位医家的学术思想特色鲜明,互补互用,通过对比研究,能够指导今天临床辨证,将诊治疾病范围扩大,完善临床治疗方法,提升疗效,以期开拓更多的治则治法,此外,他们的医德医风为后世医者树立了榜样㊂参考文献[1] 战国㊃佚名.素问[M].何文彬,谭一松,点校.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74.[2] 唐㊃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魏启亮,郭瑞华,点校.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9.[3] 邬品嘉.浅谈杨继洲‘针灸大成“的学术思想[J].江苏中医,1992,37(7):20⁃22.[4] 张玉才.新安医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52.[5] (日)北山友松.医方考绳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39.[6] 汉㊃张仲景.金匮要略[M].何任,何若苹,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4.[7] 明㊃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中[M].项长生,点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 明㊃吴崑.针方六集[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68⁃69.[9] 清㊃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M].孙中国,方向红,点校.北京:学院出版社,2006:352.[10] 明㊃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11] 唐㊃孙思邈.千金翼方校释[M].李景荣,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2] 应跃明,李鼎.‘标幽赋“学术思想溯源[J].中国针灸,1992,12(1):45⁃46.[13] 金㊃张子和.张子和医学全书[M].徐江雁,许振国,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6.[14] 明㊃陈会.神应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0:2.[15] 明㊃汪机.针灸问对[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16] 唐㊃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077.[17] 郑豪杰,赵征宇.脏腑图点穴法结合针药治疗胃下垂验案1则[J].中国民间疗法,2023,31(3):100⁃102,113. [18] 泮利锋.针药结合治疗急性腰扭伤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2,29(1):96⁃97.(收稿日期:2023⁃09⁃14)(本文编辑:王馨瑶)。

新安医家, 群星璀璨

新安医家, 群星璀璨

新安医家,群星璀璨新安是“徽州府”的古称,因祁门县之新安山而名,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屯溪市以及江西省婺源县,新安江横贯其间。

发达的徽商经济,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如程朱理学、江戴朴学、海阳四家画派、何程徽皖篆刻等文化精英,形成了独特的徽州文化。

在徽州文化的熏陶下,新安医学蔚然兴起。

新安医学发源于新安江流域的古徽州地区(今以黄山市为核心区域),肇始于晋、形成于宋、鼎盛于明清,流传至今而不衰,以历史悠久、医家众多、医著宏富著称于世,是我国传统底蕴深厚、徽学特色明显、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的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

据考证,自宋代至新中国建立前,新安医家卓然成家者820人,其中有54人任各级医官(包括县、府医学训、正科、医学教授、翰林医官、太医院吏目等) ,医学论著达800余种。

其中医经类107种,伤寒类70种,诊法类40种,本草类54种,针灸类22种,内科类210种,外科类15种,妇科类24种,儿科类84种,五官科类30种,医案医话类77种,养生类15种,丛书类37种。

形成了固本培元派,养阴清肺派,时方轻灵派,医学启蒙派,改革创新派等或经典派、伤寒派、医方派、本草派、针推派、临床特色专科派等不同的流派。

全国著名医史专家余瀛鳌先生评价说,新安医学“在以地区命名的中医学派中,堪称首富”。

新安医家可谓群星璀璨。

东晋末年客籍新安的羊欣擅长医术,撰《药方》十卷。

和僧人慧明,皆有医名。

唐代,吴人杨玄操任歙县蔚,对《难经》进行注释工作,是三国事吴太医令吕广注解《难经》的继起者。

崔元亮撰《海上集验方》。

又歙西七里头圣僧庵慧明,精研医学,时称“圣僧”。

这些医家搜集验方、采撷新安当地医家的经验,羊、杨二人并有医著数部,这些为以后新安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北宋,歙人张扩为蕲水(湖北浠水)庞安时高弟。

后又师四川王朴。

善脉诊,治病有良效,名扬京、洛间。

张扩为见诸文献的最早的新安籍著名医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安医家吴崑
汪雅晴
摘要:吴崑(1551-1620),字山甫,号鹤皋;又号参黄子。

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新安歙县人,著名的新安医家,针灸学家。

著有《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医方考》,《针方六集》等。

在中医理,法,方药及针灸等方面都为中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吴崑素问吴注方论针药一理
1.生平简介
吴崑自幼灵异,聪明过人,学识渊博,爱好写文章,其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吴正伦医术高超,医名颇著。

因举子业不售,遂束发修儒,弃举子业,专事岐黄。

(就是通俗的弃儒就医,我们知道鲁迅的弃医从文,而新安医家中更多的是弃儒从医,如汪机,吴崑)。

于是,吴崑就跟着乡里的名医余午亭先生学医,“居三年,与师论疾,咸当师心”。

他的医学知识得到了余午亭先生的赏识。

老师建议他遍游全国,结交天下名医。

后来他到了浙江宛陵(今安徽当涂),姑溪(今安徽和县)等安徽大部分地区求师行医,拜师70多人,所获甚博,医术大增。

著有《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医方考》,《针方六集》等。

2.学术渊源
吴崑作为新安医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为新安医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吴崑早年到处拜师,丰富了临床经验,也受其祖父吴正伦和老师余午亭的影响。

在对《内经》充分了解认识的基础上,依据王冰的注本,注释原文。

又在其三十三岁时写成《医方考》6卷,为明代中药的方剂学著作之一。

晚年时,对《内经》的深入了解,提出了针灸与药物两种疗法的比较,针灸思想日益成熟。

3.学术特色
3.1 阐发原意,补其不足
《素问》博大精深,文辞古奥,虽然有些注解,但是依旧让后人难以理解。

吴崑的《素问吴注》以王冰的二十四卷本为底本,将《素问》现存的79篇原文逐篇分段注释,是继全元起,王冰后,通注《素问》的第三家。

汪昂赞曰:“《素问吴注》,间有阐发,补前人注所未备。

”他从字着眼,探求医经本义。

古人用字,讲求生动形象,故从字的本义去探求经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运用得当,能使抽象难以理解的词语易于理解。

如《玉机真藏论》:“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吴崑注释:营,营垒之营,兵之守也。

冬主闭藏,脉来沉石,如营兵之守也。

这样一解释,“营”字就好理解了。

这让后人可以更好的了解《素问》。

3.2 汇集分析方论
吴崑有感于当时医界中“不明医方之旨与医方之证,而盲目开方治病”的弊端,全面运用方论的方法分析方剂,按病症分24门,每门下收方若干,每门前先叙述病因病机,再汇集同类方剂,对每一方剂的命名,组成,功效,方义,适应症,用药,加减应用,变通得失,禁忌等,详加考释与辨析。

书中既收集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方,又收选了金元四大家等著名医家的方子,以及民间有效的验方。

3.3 针药一理,针药兼施
吴崑对针灸与中药两种疗法进行了比较,系统阐发了“针药二途,理无二致”的观点。

认为两者治病机理一致,从而提出了针药一理,针药兼施,各有长短。

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可达到药物阴阳升降作用的效果。

吴崑把针刺手法与方药作用形
象的进行了分析。

《针方六集》中系统阐发了其观点。

4.学术评价
吴崑编著的《素问吴注》,阐轩岐之秘奥,发《素问》之隐幽,为后世了解分析《素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全面运用方论的方法分析方剂,开创了方论之先河,促进了方剂理论体系的形成,对后世中医方剂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崑对针灸学术思想,不仅对明清及现代针灸医家思想影响深远,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李玉安中国藏书家通典: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
吴崑医方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14
王键新安医学针灸精华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