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染料和颜料的着色性能

合集下载

染料PPT课件

染料PPT课件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二、染料和颜料 1、颜料的概念 ➢颜料也是一类有色物质。与染料一样,它们也具有较高
的发色强度和化学稳定性。 2、染料与颜料的对比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染料与颜料的对比
特点
染料
颜料
相 同 点 强烈的发色能力,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可溶于水或有机溶
溶 解 性 剂或通过某种途径 不溶性
变为可溶
结 合 力 与纤维有结合力
与纤维不能结合,借助黏 合剂黏着于纤维表面
化 学 组 成 有机芳香化合物 有机或无机化合物
应用


纺织品、纸张、皮 革、食品
纺织品、油墨、油漆、 涂料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三、 染料的发展历史 1、天然染料 种类 矿物性染料:泥土、矿石 植物性染料:板兰根、大青叶、茜草 动物性染料:古代紫(紫螺);胭脂红(胭脂虫)

程度:数字表示程度,只是相对的,不表示级别。例: B表示蓝光,3B表示有较强的蓝光。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分散藏青H-GL H:耐热;G:带绿光;L:耐光牢度好。 活性艳红X-3B X:冷染型;B:带蓝光;3:蓝光较强。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四、《染料索引》简介
➢《染料索引》(Colour Index,缩写为C.I.)是由英国染 色和印染工作者协会(SDC)和美国纺织化学家和染色 家协会(AATCC)合编的国际性染料、颜料品种汇编。
离子染料有保护作用。
第一章 染 料 概 述
3、染色工艺 ➢湿处理牢度:染料能染深染透,深入纤维织物内部,比
没有染透,染料浮在纤维表面的牢度好。
➢耐光牢度:染料在纤维上成聚集状态,则耐光牢度可以 得到提高。

实验四 染料染色性能比较

实验四 染料染色性能比较
3、酸性染料
酸性染料(Acid Dyes)是一类在酸性介质中进行染色的染料。酸性染料大多数含有磺酸钠盐,能溶于水,色泽鲜艳、色谱齐全。主要用于羊毛、蚕丝和锦纶等染色,也可用于皮革、纸张、墨水等方面。对纤维素纤维一般无着色力。
酸性染料色谱齐全,色泽鲜艳,日晒牢度和湿处理牢度随染料品种不同而差异较大。和直接染料相比,酸性染料结构简单,缺乏较长的共辄双键和同平面性结构,所以对纤维素纤维缺乏直接性,不能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不同类型的酸性染料,由于分子结构不同,因而它们的染色性能也不同,所采用的染色方法也不同。
恒温染色法工艺曲线如下:
2、阳离子染料染色
移取阳离子染料母液10.00mL于干净的染杯中,加90mL水,醋酸2.5%(对纤维重),匀染剂1227 1.0%(对纤维重),将上述染浴升温至85℃,将已经在水中润湿并挤干后的布样⑤腈纶投入染浴中开始染色,继续升温至100℃,不断翻动布样,15min后把布捞出后水洗、皂洗、烘干。
2、阳离子染料
阳离子染料(cationic dyes)又称碱性染料和盐基染料。溶于水中呈阳离子状态,主要用于腈纶纤维染色,也可与蛋白质分子以盐碱相结合。阳离子染料可溶于水,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带阳电荷的有色离子的染料。染料的阳离子能与织物中第三单体的酸性基团结合而使纤维染色,是腈纶纤维染色的专用染料,具有强度高、色光鲜艳、耐光牢度好等优点。
恒温染色法工艺曲线如下:
3、酸性染料染色
移取酸性染料母液10.00mL于干净的染杯中,加90mL水,硫酸铵0.2g,将已经在水中润湿并挤干后的布样⑥蚕丝投入染浴中开始染色。染浴以2℃/min的速度逐渐升温至90℃,不断翻动布样,染40min,染色完毕后把布捞出后用水洗、皂洗、烘干。
染色工艺曲线如下:

染料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染料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染料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一 .何谓染料以及构成染料的条件是什么?试述染料与颜料的异同点.答:染料是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有机化合物.成为染料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可溶于水,或者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合力.〔2〕能够使纤维着色,且上染后具有一定的染色牢度.染料与颜料的相同点:都可以用于纤维或基质的着色不同点:染料主要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和印花,它们大多可溶于水,有的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染料可直接或通过某些媒介物质与纤维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结合而染着在纤维上.染料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各种纺织纤维的着色,同时也广泛地应用于塑料、橡胶、油墨、皮革、食品、造纸等工业.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它们主要用于油漆、油墨、橡胶、塑料以及合成纤维原液的着色,也可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及印花.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水平,使用时是通过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粘着在纤维的外表或内部.二 .试述染料和颜料的分类方法;写出各类纺织纤维染色适用的染料〔按应用分类〕. 答:染料分类:1 .按化学结构分类分为:偶氮染料、葱酿染料、芳甲烷染料、靛族染料、硫化染料、猷菁染料、硝基和亚硝基染料,此外还有其他结构类型的染料,如甲川和多甲川类染料、二苯乙烯类染料以及各种杂环类染料等.2 .按应用性能分为:直接染料、酸性染料、阳离子染料、活性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分散染料、复原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荧光增白剂,止匕外,还有用于纺织品的氧化染料〔如苯胺黑〕、溶剂染料、丙纶染料以及用于食品的食用色素等.颜料分类:颜料可根据所含的化合物的类别来分类:无机颜料可细分为氧化物、铭酸盐、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硼酸盐、铝酸盐、磷酸盐、铀酸盐、铁氟酸盐、氢氧化物、硫化物、金属等.有机颜料可按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为偶氮颜料、酥菁颜料、意酿、靛族、唾口丫噬酮等多环颜料、芳甲烷系颜料等.从生产制造角度来分类可分为钛系颜料、铁系颜料、铭系颜料、橡胶用颜料、陶瓷及搪瓷用颜料、医药化学品用颜料、美术颜料等等.纺织纤维按其来源可以分为3类,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合成纤维;对于植物纤维, 如棉,麻可用直接染料,活性染料,复原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进行染色.对于动物纤维,如羊毛,蚕丝可以用酸性染料,中性染料,媒染染料,活性染料进行着色.合成纤维,常见的有涤纶,锦纶,月青纶,涤纶可以用分散染料染色,锦纶可以用酸性染料染色,月青纶可以用阳离子染料染色.三.按染料应用分类,列表说明各类染料的结构和性质特点、染色对象、方法.答:如下表所示,四.试述现代染料工业的开展历程以及目前的开展前沿.答:略.五.何谓染料的商品化加工?举例说明染料商品化加工的作用和重要性.答:原染料经过混合、研磨,并加以一定数量的填充剂和助剂加工处理成商品染料, 使染料到达标准化的过程称染料商品化加工.染料商品化加工对稳定染料成品的质量、提升染料的应用性能和产品质量至关重要.对非水溶性染料如分散染料、复原染料要求能在水中迅速扩散,成为均匀稳定的胶体状悬浮液,染料颗粒的平均粒径在1 m (10-6n)左右.因此,在商品化加工过程中加入扩散剂、分散剂和润湿剂等一起进行研磨,到达所要求的分散度后,加工成液状或粉状产品,最后进行标准化混合,从而到达直接应用于生产.六,何谓染色牢度,主要有哪些指标来评价染料的染色牢度?答:习惯上,将纺织物上的染料在服用或加工处理过程中经受各种因素的作用而在不同程度上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性能叫做染色牢度.染料在纺织物上所受外界因素作用的性质不同,就有各种相应的染色牢度,例如日晒、皂洗、气候、氯漂、摩擦、汗渍、耐光、熨烫牢度以及毛织物上的耐缩绒和分散染料的升华牢度等.七.何谓功能染料?试述功能染料在功能纺织品和生物医疗中的应用.答:功能性染料是一类具有特殊功能或应用性能的染料,这种特殊功能指的是染料用于着色用途以外的性能,通常都与近代高、新技术领域关联的光、电、热、化学、生化等性质相关.功能染料在功能纺织品中的应用:功能染料已经在纺织印染行业中进入实用阶段或已显示出其潜在的应用前景.目前主要应用和研究的有:(1).光变色染料和颜料:具有光致变色(即颜色随光照而变化)性的染料或颜料.(2),荧光染料和颜料:能在可见光范围强烈吸收和辐射出荧光的染料.而荧光颜料实质上是颗粒很细的荧光染料的树脂固溶体.(3),红外线吸收染料和红外线伪装染料:红外线吸收染料是指对红外线有较强吸收的染料,被用于太阳能转换和贮存;红外线伪装染料(或颜料)指的是红外线吸收特性和自然环境相似的一些具有特定颜色的染料,可以伪装所染物体,使物体不易被红外线观察所发现,主要用于军事装备和作战人员的伪装.(4),热变色染料和颜料:具有热敏变色性的染料和颜料已越来越多地用于纺织品的染色和印花.(5),湿敏涂料:由钻盐制成的无机涂料.(6),有色聚合物:可用于塑料或纤维的原液中着色和纺织品的涂层和印花.由于功能高分子染料耐高温性,耐溶剂性和耐迁移性,特别适用于纤维及其织物的着色,可提高被染物的耐摩擦性和耐洗涤性;由于有色聚合物的耐迁移性能优异,平安性高,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玩具、医疗用品等的染色.止匕外,还应用于皮革染色、彩色胶片和光盘等染色.(7),远红外保温涂料:由具有很强的发射红外线的特性的无机陶瓷粉末以及一些镁铝硅酸盐加工而成.主要用于加工阳光蓄热保温织物.止匕外,通过涂料印花或涂层加工, 还可赋予织物发射红外线的功能,使织物具备良好的隔热性或保温性.功能染料在生物医疗中的应用:功能染料在生物医疗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物理作用或者化学反响将染料分子引入生物大分子的主链或侧链上,染料和底物在分子水平上的结合只要极少量染料便可获得所需的颜色深度,或者发出较强的荧光,从而衍生出生物医学用色素.这类色素的种类有多种,主要是荧光探针、DNAM序用荧光染料和光动力学治疗用色素.第二章一、何谓染料中料?有哪些常用的中料,它们主要通过哪几类反响来合成的?试写出下列中料的合成途径(从芳姓开始)HC—CCH3II IIOH NH2 一—, N NO2N 一; \一CH = CH 一;一NO 21 NaO3S“工尸y" SO3Na ?SO3Na NaO3s尸O NH 2答:由苯、甲苯、二甲苯、蔡和慈酿等根本原料开始,要先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响把它们制成各种芳姓衍生物,然后再进一步制成染料.习惯上,将这些还不具有染料特性的芳姓衍生物叫做“染料中间体〞简称“中间体〞或“中料〞.合成染料主要是由为数不多的几种芳姓(苯、甲苯、二甲苯、蔡和慈酿等)作为根本原料而制得的.常用的中间体有,苯胺,硝基苯,卤代苯,烷基苯,苯酚,蔡酚,苯磺酸,蔡磺酸等.合成染料中料的反响主要可归纳为三类反响,其一是通过亲电取代使芳环上的氢原子被- NO2 - Br、— Cl、— SO3Na — R等基团取代的反响;其二是芳环上已有取代基转变成另一种取代基的反响,如氨化、羟基化等;其三是形成杂环或新的碳环的反响,即成环缩合. ⑴(2)(3)(4)(6)⑺(8)(9)二.以氨基蔡磺酸的合成为例说明蔡的反响特点以及在蔡环上引入羟基、氨基的常用方法.答:蔡的磺化随磺化条件,特别是随温度的不同得到不同的磺化产物.低温( <60C)磺化时,由于 位上的反响速率比B 位高,主要产物为 取代物.随着温度的提升〔165C 〕和时间的推移, 位上的磺酸基会发生转位生成B -蔡磺酸.〔一〕蔡环上引入羟基的方法有〔1〕酸基碱熔反响:蔡磺酸在高温下〔300 C 〕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共熔时磺酸基转变成羟基三.以慈酿中料的合成为例说明在意酿上引入羟基、氨基的常用方法.四.试述芳胺的重氮化反响机理及其影响反响的因素, 阐述各类芳胺的重氮化方法及反响 条件答:1.重氮化反响机理:色基和盐酸与亚硝酸钠的反响称为重氮化反响.对于重氮 化反响本身来说,溶液中具有一定的质子浓度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反响中,首先是盐酸与 亚硝酸钠作用生成亚硝酸,在酸性介质中亚硝酸与酸反响生成亚硝化试剂,反响如下:NaNGHCl HNO+NaClHNO+ H + H 2NG +(2) (3) (D ONa OH羟基置换卤素反响:羟基置换氨基反响: 〔二〕在紊环上引入氨基的反响,主 硝基的复原,如要是硝基复原和氨解反响,(2) 氨解反响如 H 2 /Pt或Fe + HCl SO 3HSO 3H SO 3HNaOH270 C NH 2OH 15-20% H 2SO 4 A200 cNO 2NH 2意酿上引入羟基的常用的方法是酸基碱熔法,如引入氨基最常用的方法是氨解法:如B -氨基意酿HNO + + Cl - H 2O + NOClH 2NO + +NO N2Q+HO,其中亚硝酸阳离子,亚硝酰氯,亚硝酸酊都是亚硝化试剂.色基的重氮化反响是以亚硝化 试剂作为进攻试剂的亲电反响,色基在盐酸的作用下生成色基的盐酸盐而溶于水,由于色 基的盐酸盐的氨基氮上带正电荷,具有强的亲电水平的亚硝化试剂不能进攻,所以只有解 析出游离胺才能使重氮化反响正常进行.重氮化反响如下:在稀酸([H]<)条件下,重氮化反响的各种反响历程,按现有的研究结果,可归纳如 下式,式中X 代表Cl 或Br .X —NO ArNH 2 .HNO 2 r H f2O+ —NO ) ArNH 、Ar —N H 2 —NO 1H A' A 迅速 NO2 > ------- ► N 2O 3 ArNH2—*■ (ArN = NOH) :H » Ar-N = N (Ar —N = N)-H 2O 迅速 2.重氮化反响影响因素:(1)酸的用量和浓度:要使反响顺利进行,酸必须过量.酸的用量取决于芳伯胺的碱性,碱性越弱,过量 越多.酸的浓度影响以下反响:一般说,无机酸浓度低时,后一影响是主要的,浓度升高反响速率增加;随着浓度的进 一步增加,前一影响逐渐成为主要因素,浓度越高反响速率反而降低.(2)亚硝酸的用量:重氮化反响进行时,自始至终必须保持亚硝酸稍过量,否那么也会引起自我偶合反响.(3)反响温度:重氮化反响一般在0〜5c 进行,较高温度会加速重氮盐和亚硝酸的分解.(4)芳胺的碱性:当酸的浓度很低时,芳胺的碱性对N-亚硝化的影响是主要的,这时芳胺的碱性越强反 应速率越快.在酸的浓度较高时,俊盐的水解难易(游离胺的浓度)是主要影响因素, 这时碱性较弱的芳伯胺的重氮化速率快.3.各类芳胺的重氮化方法及反响条件: (ArNH-NO) —*■迅速根据芳胺不同性质,可以确定它们的重氮化条件,如重氮化试剂(即选用的无机酸), 反响温度,酸的浓度和用量以及反响时的加料顺序.(1)碱性较强的一元胺与二元胺如苯胺、甲苯胺、甲氧基苯胺、二甲苯胺及 -蔡胺、联甲氧基苯胺等,这些芳胺的特征是碱性较强,分子中不含有吸电子基,容易和无机酸生成稳定的钱盐,钱盐较难水解, 重氮化时,酸量不宜过量过多,否那么溶液中游离芳胺存在量太少,影响反响速率.重氮化时,一般先将芳胺溶于稀酸中,然后在冷却的条件下,参加亚硝酸钠溶液(即顺法) .(2)碱性较弱的芳胺如硝基甲苯胺,硝基苯胺,多氯苯胺等,这些芳胺分子中含有吸电子取代基,碱性较弱,难以和稀酸成盐,生成钱盐.在水中也很容易水解生成游离芳胺.因此它们的重氮化反响速率比碱性较强的芳胺快,所以必须用较浓的酸加热使芳胺溶解,然后冷却析出芳胺沉淀,并且要迅速参加亚硝酸溶液以保持亚硝酸在反响中过量,否那么,偶合活泼性很高的对硝基苯胺重氮液容易和溶液中游离的对硝基苯胺自偶合生成黄色的重氮胺基化合物沉淀.(3)弱碱性芳胺假设芳胺的碱性降低到即使用很浓的酸也不能溶解时,它们的重氮化就要用亚硝酸钠和浓硫酸为重氮化试剂.在浓硫酸或冰醋酸中这些芳胺的钱盐很不稳定,并且很容易水解, 在浓硫酸中仍有游离胺存在,故可重氮化.对钱盐溶解度极小的芳胺(形成钠盐) ,也可采用反式重氮化,即等分子量的芳胺和亚硝酸钠混合后,参加到盐酸(硫酸)和冰的混合物中,进行重氮化.(4)氨基偶氮化合物氨基偶氮化合物如:在酸性介质中迅速达成如下平衡:生成的酿腺体难溶于水,不能进行重氮化反响.为了预防酶腺体的盐生成,当偶氮染料生成后,加碱溶解,然后盐析,使之全部成为偶氮体的钠盐,析出沉淀过滤.参加亚硝酸钠溶液,迅速倒入盐酸和冰水的混合物中,可使重氮反响进行到底.(5)令,氨基苯酚类在常规的条件下重氮化时,很容易被亚硝酸所氧化,因此它的重氮化是在醋酸中进行的,醋酸是弱酸,与亚硝酸钠作用缓慢放出亚硝酸,并立即与此类化合物作用,可预防发生氧化作用.五.试述重氮盐的偶合反响机理及其影响反响的因素,阐述各类偶合组分的偶合反响条件.答:偶合反响条件对反响过程影响的各种研究结果说明,偶合反响是一个芳环亲电取代反响.在反响过程中,第一步是重氮盐阳离子和偶合组分结合形成一个中间产物;第二步是这个中间产物释放质子给质子接受体,生成偶氮化合物.影响偶合反响的因素:(1)重氮盐偶合是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响.重氮盐芳核上有吸电子取代基存在时, 增强了重氮盐的亲电子性,偶合活泼性高;反之,芳核上有给电子取代基存在时,减弱了重氮盐的亲电子性,偶合活泼性低.(2)偶合组分的性质偶合组分芳环上取代基的性质,对偶合活泼性具有显着的影响.在芳环上引入供电子取代基,增加芳环上的电子云密度,可使偶合反响容易进行,如酚、芳胺上的羟基、氨基是给电子取代基.重氮盐常向电子密度较高的取代基的邻对位碳原子上进攻,当酚及芳环上有吸电子取代基—Cl、—COOH口—SOH等存在时,偶合反响不易进行,一般需用偶合活泼性较强的重氮盐进行偶合.(3)偶合介质的pH值对酚类偶合组分,随着介质pH值增加,有利于生成偶合组分的活泼形式酚负氧离子,偶合速率迅速增大, pH增加至9左右时, 偶合速率到达最大值.当pH值大于10后,继续增加pH值,重氮盐会转变成无偶合水平ArN= N _的反式重氮酸钠盐0 Na+ 0由此,降低了偶合反响速率.因此,重氮盐与酚类的偶合反响通常在弱碱性介质中(pH= 9〜10)进行.芳胺在强酸性介质中,氨基变成N H3正离子,降低了芳环上的电子云密度而不利于重氮盐的进攻.随着介质pH值的升高,增加了游离胺浓度,偶合速率增大.当pH= 5左右时,介质中已有足够的游离胺浓度与重氮盐进行偶合,这时偶合速率和pH值关系不大,出现一平坦区域;待pH = 9以上,偶合速率降低,是由于活泼的重氮盐转变为不活泼的反式重氮酸盐的缘故.所以芳胺的偶合在弱酸性介质(pH =4〜7)中进行.(4)偶合反响温度在进行偶合反响的同时,也发生重氮盐分解等副反响,且反响温度提升对分解速率的影响比偶合速率要大的多.为了减少和预防重氮盐的分解,生成焦油状物质,偶合反响一般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另外,当pH值大于9时,温度升高,也有利于生成反式重氮酸盐,而不利于偶合反响.(5)盐效应电荷符号相同的离子间的反响速率常数可以通过加盐, 增加溶液离子强度、减少反响离子间的斥力、增加碰撞而获得提升.反之,电荷符号相反对离子间的反响速率常数会由于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加而下降.中性分子那么没有这种影响.(6)催化剂存在的影响对某些有空间阻碍的偶合反响,参加催化剂(如叱噬)能加速脱氢,提升偶合反响速率.六.试从重氮化,偶合反响机理出发比拟说明:NH2NH21 .凡拉明蓝B色基;大红色基G O2NNO2 的重氮化反响的快慢,重氮化方法和酸用量的比例.2 .分别写出它们的重氮盐和色酚AS偶合的反响式,比拟偶合反响的快慢,以及偶合时的pH.答:1.重氮化反响由快到慢顺序依次是凡拉明蓝BM B色基>大红色基G,凡拉明蓝B色基进行重氮化时,酸量不宜过量过多,否那么溶液中游离芳胺存在量太少,影响反响速率.重氮化时,一般先将芳胺溶于稀酸中,然后在冷却的条件下,参加亚硝酸钠溶液(即顺法).红B色基,大红色基G用较浓的酸加热使芳胺溶解,然后冷却析出芳胺沉淀,并且要迅速参加亚硝酸溶液以保持亚硝酸在反响中过量,否那么,偶合活泼性很高的对硝基苯胺重氮液容易和溶液中游离的对硝基苯胺生成黄色的重氮胺基化合物沉淀.2.偶合反响速率: 大红色基G* B 色基>凡拉明蓝B 色基偶合时的pH 为:9〜10.七.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指出在染料中料合成方面有哪些新进展?答:略.第三章.染料的颜色和结构一、名词解释1.互补色;2.单色光;3.深色效应;4.浓色效应;5.浅色效应;6.淡色效应;9.积分吸收强度;10.吸收选律;11. Beer- 吸收定律.答:1.互补色:将两束光线相加可成白光的颜色关系称为补色关系.2 .单色光:单色光是波长间隔很小的光,严格地说是由单一波长的光波组成的光.3 .深色效应:人们把增加吸收波长的效应叫做深色效应.4 .浓色效应:增加吸收强度的效应称为浓色效应.5 .浅色效应:降低吸收波长的效应叫做浅色效应.6 .淡色效应:降低吸收强度的效应叫做淡色效应.9 .积分吸收强度:吸收带的面积称为积分吸收强度,它表示整个谱带的吸收强度.10 .吸收选律:有机化合物中,电子要发生具有一定跃迁距的所谓“允许〞的跃迁, 要有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称为选律.11 . Beer-吸收定律:将波长为 的单色光平行投射于浓度为c 的稀溶液,温度恒定, 入射光弓S度为I .,散射忽略不计, 通过厚度为l 的液层后,由于吸收,光强减弱为I , I 与I 0之间的关系为:Ar式中:k 为常数为了方便起见,将角注略去,并以 a= k/代入,那么I=I0Xl0ac1(3-2)这便是常用的朗伯特-比尔定律方程式. 试以法兰克―康登原理说明双原子分子对光的吸收强度的分布.答:在电子跃迁过程中,核间距离是来不及发生改变的. 这就是法兰克-康登原理的 根本论点.在核振动过程中,总的能量不变,但位能和动能随着核间距离而不断转化 在振动过程中,原子核在不同距离上出现的机率服从波动力学原理.分子处于不同核距 离状态的机率分布情况随振动能级而不同.处于基态时,绝大局部分子处于最低振动能 级.发生电子跃迁时,它们可以激化成属于假设干不同振动能级的电子激化态.但根据法 兰克-康登原理,在电子跃迁的瞬间,核间距离可以认为是不变的,基态和激化态的核问 距离相等.而跃迁的机率随着基态和激化态两者处于该核间距离状态的机率大小而变化 由上述可见,由于激化前后核间平衡距离的变化和激化成不同振动能级的机率分布的不 同,电子吸收光谱曲线就相应地表现为不同的形态.三、试用量子概念,分子激化理论解释染料对光选择吸收的原因,阐述染料分子结构和外界条件对染料颜色的影响.比拟以下各组染料颜色深浅,并说明原因k cl eI In -1 o k cl I1g 丁cl/2.303(3-1) k cl 10 2.303O NHCH 3 O NHCH 2CH 20H d NH 2 NH 2 c O OH O O a. b. O OO NHCO答:分子吸收光能是量子化的.分子里的电子有一定的运动状态,原子核之间有一 定的相对振动状态,整个分子那么有一定的转动状态.这些运动状态各有其报应的能量, 即电子能量、振动能量和转动能量.它们的变化也都是量子化的,是阶梯式而不是连续 的.这种能量的上下叫做能级.能级之间的间隔就是它们之间的能量差.运动状态发生 变化时,能级也随之而发生变化.这种运动状态的变化叫做跃迁.电子运动状态的变化 叫做电子跃迁,在一般条件下,分子总处于最低电子能级状态,称为电子基态,简称基 态.在光的作用下,当光子的能量和染料分子的能级间隔一致时,便可能发生吸收,即 所谓的选择性吸收.作为染料,它们的主要吸收波长应在 380-780nm 波段范围内.染料激化态和基态之间的能级间隔 E 必须与此相适应.这个能级间隔的大小主要是由价电子 激化所需的能量决定的.就有机化合物而言,对可见光吸收的能级间隔是由它们分子中 电子运动状态所决定的. 影响染料颜色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1〕共腕双键系统〔2〕供电子基和吸电子基〔3〕 分子的吸收各向异性和空间阻碍.的协同效应越强,深色效应越显着,分子的共面性越好,深色效应越显着.3.(CH 3)2N- -X- N(CH 3)2 (CH 3)2N /\_N(CH 3)2 (CH 3)2N - - X- - N(CH 3)2 3.x = CHx = Nx = N —NH 入 max=610nm 入 max=710nm 入 max=420nm2.供吸电子 (CH 3)2N N(CH 3)24b.(CH 3)2N +N (CH 3) 2Cl - (紫)越长那么其深色效应越显X= x = N ,入max= 710nm x = CH , 入max= 610nm x =N— NH ,入max= 420nm 共腕系统越长那么其深色效应越显着.4.(CH3)2N—:力■:—C\= N(CH3)2Cl(紫) J X /\ +' / I '> (CH 3)2N r' C—C < 、U N(CH3)2Cl(绿)NH2 >引入取代基氨基造成了空间阻碍引起深色效应.第四章.染料的光化学反响及光致变色色素一 .染料受光激发后能量是如何进行转化的?答:光照对染料产生的影响可以从染料分子中电子结构及能量变化的情况来解释. 当一个染料分子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后, 将引起分子的外层价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化态. 按结构的不同,染料分子在不同波长光波的作用下可以发生不同的激化过程, 有冗冗、n 九、CT (电荷转移)、S S (单线态)、S T (三线态)、基态第一激发态和基态第二激化态等.单线态的基态写作S O,第一和第二激化单线态分别写作S I和G.相应的三线态那么以T O、T I、T2表示.在激化过程中,染料分子被激化成各种振动能级的电子激化态,它们的振动能级会迅速降低,将能量转化为热而消散,这种降低能级的过程称为振动钝化.在振动钝化过程中,振动能级低的&激化态也会转化成为振动能级较高的S I激化态,并继续发生振动钝化.这样,原来能级较高的 &激化态迅速转化为最低振动能级的S I激化态.等能量相交条件下的&、S I电子能态之间的转化不包含电子自旋多重性的变化,被称为内部转化. 单线态和三线态之间也会发生转化,从S I转化成T I激化态.这种伴有电子自旋多重性变化,在等能量相交条件下的电子能态转化叫做系问窜越.由于受电子自旋选律的“禁戒〞,系间窜越的速率一般是比拟低的.激化的染料分子与其他分子间发生光化学反响,导致了染料的光褪色和纤维的光脆损.二 .激发态的染料可发生哪些光反响?答:一般来说,染料分子的光化学反响主要是异构反响、复原和氧化反响、分解反应、光敏反响等,另外光取代、光聚合等光化学反响也有报道.染料光褪色是处于激发态的染料分子分解或与其分子发生光化学反响所引起的,其中光氧化和光复原反响是光褪色的两个重要途径.三 .阐述影响染料的光褪色的因素以及提升染料光牢度的可能途径.答:影响染料在各种环境下发生光照褪色的主要因素包括:1 .光源与照射光的波长,2.环境因素,3.纤维的化学性质与组织结构4.染料与纤维的键合。

各类染料的性能

各类染料的性能

按染料性质及应用方法,可将染料进行下列分类。

按状态分水性色浆油性色浆水性色精油性色精按用途分陶瓷颜料涂料颜料纺织颜料塑料颜料按来源分天然染料分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合成染料(又称人造染料)按用法分..图册按染料性质及应用方法分直接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可溶性还原染料硫化染料硫化还原染料酞菁染料氧化染料缩聚染料分散染料酸性染料酸性媒介及酸性含媒染料碱性及阳离子染料直接染料这类染料因不需依赖其他药剂而可以直接染着于棉、麻、丝、毛等各种纤维上而得名。

它的染色方法简单,色谱齐全,成本低廉。

但其耐洗和耐晒牢度较差,如采用适当后处理的方法,能够提高染色成品的牢度。

铬化含金染料——秦珠颜料铬化含金染料——秦珠颜料活性染料又称反应性染料。

这类染料是5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新型染料。

它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活性基团,在适当条件下,能够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结合。

它可以用于棉、麻、丝、毛、粘纤、锦纶、维纶等多种纺织品的染色。

硫化染料这类染料大部分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但能溶解在硫化碱溶液中,溶解后可以直接染着纤维。

但也因染液碱性太强,不适宜于染蛋白质纤维。

这类染料色谱较齐,价格低廉,色牢度较好,但色光不鲜艳。

分散染料这类染料在水中溶解度很低,颗粒很细,在染液中呈分散体,属于非离子型染料,主要用于涤纶的染色,其染色牢度较高。

酸性染料这类染料具有水溶性,大都含有磺酸基、羧基等水溶性基因。

可在酸性、弱酸性或中性介质中直接上染蛋白质纤维,但湿处理牢度较差。

涂料适合于所有纤维,通过树脂机械的附着纤维,深色织物会变硬,但套色很准确,大部分耐光牢度好,水洗牢度良好,尤其是中、浅色。

个合成染料--马尾紫,使有机化学分出了一门新学科--染料化学。

20世纪50年代。

Pattee和Stephen发现含二氯均三嗪基团的染料在碱性条件下与纤维上的羟基发生键合,标志着染料使纤维着色从物理过程发展到化学过上面所介绍的各类染料,不但数量多,而且每类染料的性质和使用方法又各不相同。

4第四章酸性染料授课版

4第四章酸性染料授课版
在强酸性染料分子结构基础上增加分子量, 生成弱酸性染料,能在弱酸性介质中染羊毛:
+H3N-W-COO-+H+ +H3N-W-COOH+D-SO3-
+H3N-W-COOH +H2N-W-COOH D-SO3- D-SO3-
染料分子和羊毛分子间借盐键及非极性范德 华吸引力结合。
按其结构分偶氮型和蒽醌型两大类。 1、偶氮型弱酸性染料 单偶氮型染料为黄色、红色。 双偶氮型染 料为红色、蓝色、蓝黑色等。
全球锦纶用染料6.7-7.8万吨,其中酸性匀染染料1.5万吨,酸性缩绒染料2-3万吨,金属络合染 料3万吨,其它染料0.3万吨。
目录
4.1、定义、 特点 4.2、酸性染料的合成及工艺 4.3、酸性染料的染色
4.1、定义 、特点
酸性染料大多数是含有芳香族化合物 的磺酸钠盐(有的含有羧基)。
在酸性溶液中进行染色。 主要用于羊毛的染色。也用于丝、锦 纶和皮革的染色。
NaO3S
SO3Na
合成方法:
OH NH2
NaO3S
+ (CH3CO)2O SO3Na
OH NHCOCH3
H3CCOO NaO3S
NHCOCH3
Na2CO3
SO3Na
NaO3S
SO3Na
NH2 + NaNO2 + H2SO4
N=N
OH NHCOCH3
NaO3S
SO3Na
OH NHCOCH3
N2SO4
1)、偶氮型酸性媒介染料
重氮组分:
OH NH2 O2N
OH NH2
OH NH2
NH2 OH
NH2 OH
NO2
NO2

染概4染色1

染概4染色1
着于棉、麻、丝、毛等各种纤维上而得名。 ②活性染料 又称反应性染料。它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
或一个以上的活性基因,在适当条件下,能够 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结合。

③ 还原染料 这类染料不溶于水,在强碱溶液中借助还原剂
还原溶解进行染色,染后氧化重新转变成不溶性 的染料而牢固地固着在纤维上。
① 偶氮染料(含有致癌芳香胺的禁用染料)
R1
NN
R2
[H]
R1
R2 NH2 H2N
德国规定的首批禁用染料:
直接染料77种;酸性染料共26种;不溶性偶氮染料色基6 种;碱性染料有3种 ;活性染料及还原染料:较少。活性染 料中受禁用的均为国产染料;由于其染料中使用了某些芳香 胺中间体而成为禁用染料。 如:个别的硫化染料和涂料。
目前市场上初步确认的致敏染料有27种,其 中有26种分散染料,1种酸性染料。
用分散染料染色的聚酰胺纤维及氨纶纤维, 常常只有中等湿牢度,当用这些染色织物作内衣, 出汗时可能就会有染料转移到皮肤上,从而引起 过敏反应。分散染料对聚酯纤维染色的湿牢度一 般较高,只要染色工艺恰当,就不会引起过敏。
染料应具备的条件: 1、有颜色 2、能溶于水或分散在水中。 一般都是有色的有机化合物,大都能溶于水,
或通过一定化学试剂处理,转变成可溶于水的物 质。
3、能上染纤维 染料必须对纤维有亲和力。 注意:不同类型的染料对不同种类的纤维有
不同的亲和力,某类染料对某一种或几种纤维有 较大的亲和力,而对其他种类的纤维却只有较小 或无亲和力,因此应用染料时,要针对具体的纤 维进行染料类别的选择。
第一节 概述
一、染料概述 1、 染料和颜料的概念 2、 染料的分类和命名 3、 染色牢度 4、 禁用染料和天然染料 二、颜色的形成和配色 三、染色的基本理论 四、染色方法和常用的染色设备

有机颜料性能基础知识

有机颜料性能基础知识

有机颜料的基础知识和新产品简介一、几个基本概念1. 着色剂:顾名思义,从实用意义上来说,就是能够给被着色的物质赋予人们需要的颜色的物质。

它们本身具有特定的颜色,包括各种彩色,还包括黑色、白色,以及黑白之间的灰色。

着色剂分为染料和颜料。

2. 颜料与染料: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1)溶解性,在使用过程中,染料是溶解的(有些染料也不是完全溶解,例如分散染料),颜料是不溶解的,或者说溶解度非常低。

溶解性是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决定了颜料的很多性能,例如渗色、迁移等。

有时为了提高某些使用性能,颜料在使用介质中需要增加一定的溶解度。

某些颜料化的方法,也是利用颜料的溶解性。

(2)颜料在使用过程中是有晶型和粒子形态的,并且对颜料的颜色性能及应用性能起决定性作用。

染料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3)颜料的颜色基本代表了在使用介质中的颜色,只是随着冲淡比例的变化产生色光上不同的变化,但是根本颜色不会改变,也就是说,颜料在介质中的颜色就是颜料颗粒本身的颜色。

染料在使用时要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它本身色粉的颜色与染色后的颜色会不同。

3. 有机颜料和无机颜料概念上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了,主要说一下它们之间的区别二、颜料的性能指标(一)颜料作为商品,需要表述的性能指标1.1 着色性能(1)颜色的色光(色相)很久以来,视觉判断一直是基本的有优势的颜色评价方法,依靠专业的色彩人员个人训练过的眼睛。

什么人的眼睛可以作为标准?通常情况下很难界定。

颜色评价技术的发展,已经形成较科学的评价体系,例如使用测试仪,可以做到定性和定量的用数据来描述颜色。

一个颜色的定义,靠口头是不能描述清楚的,例如,“红色”,什么叫做红色,即使你使用再多的修饰词,例如“洋红”、“砖红”、“波尔多红”,也并不准确。

要制作出一个颜色的样品,例如色卡,就比较直观的定义了一个颜色。

对于实际应用来说,人们更习惯于根据需要的颜色,确定一个标准的颜料,然后根据特定的分散体系,将待测的样品与标准样品,分别制作成一定颜色深度的着色样品,然后比较试样与标准样的色差。

第四章 偶氮染料的制备原理

第四章 偶氮染料的制备原理
+
在稀盐酸中:
d [ ArN 2 ] = K 1 [ ArNH 2 ][ HNO 2 ] 2 + K 2 [ ArNH 2 ][ HNO 2 ][ H + ][Cl − ] dt
+
二、影响重氮化反应的因素
1.酸的用量和浓度 无机酸的作用: A:芳胺溶解
ArNH2
(不溶)
+ H+
ArNH3+
(溶解)
• •
3.反应温度 • • 温度较高时:重氮盐不稳定 HNO2易分解 一般控制在0~5℃;重氮盐稳定性好时, 可控制在10~15℃。
4.芳胺的碱性 芳胺的碱性强,有利于亚硝化反应;同时铵盐 的稳定性提高,游离芳胺浓度低,不利于重 氮化反应。 酸浓度低时,芳胺碱性强,重氮化反应快; 酸浓度较高时,芳胺碱性弱,重氮化反应快。
2 NaO3S N N NH2
+
O2N
CH SO3Na
CH
NO2 SO3Na
NaO3S
N
N
N
N
CH SO3Na
CH
N SO3Na
N
N
N
SO3Na
3.酮类或醌类缩合
O NH NH2 + O OH N N
4.亚硝基化合物与芳伯胺缩合
HO NO ArNH2 HO N N Ar
§4 偶氮染料的表示方法
在有些文献中,偶氮染料表示为: 重氮组分→ 重氮组分→偶合组分 表明染料的合成途径和结构。 如:苯胺→2-萘酚 → 重氮组分: 偶合组分: 偶氮染料:
§3 合成偶氮染料的其他方法
1. 氧化偶合 一些含氮杂环化合物难以重氮化,可采用含 氮杂环的腙与偶合剂在氧化剂存在下进行 偶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度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染液的温度影响染液中染料的聚集度, 从而影响染料的颜色。
染液温度越高,染料聚集度越小,染料颜色越深。
染料的颜色会随着温度的高低产生可逆性变 化,这一现象称为热变色性。
光照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light 具有顺反结构的染料,在光照下反式结构会 转变成顺式结构。
只有当染料分子达到一定浓度不形成或少 形成分子聚集体时才达到最好的艳度。
(三)染料中杂质的影响 天然染料含杂质较多。即使是合成染料,也含有 较多杂质,有未参加反应的原料、添加剂和反应副 产物。上染纤维后,杂质破坏了染料吸收光谱的单 色性,导致艳度降低。
硫化染料所用原料为硫磺或硫化钠,加入芳烃的
胺类或酚类化合物高温反应而成,反应产物很复杂,
甚至连主产物的分子式也不易确定。决定了硫化染
料不可能有鲜艳的颜色。
第三节 着色力
一、颜料的着色力
着色力:指物料吸收色光的能力。吸收能力强则 着色力强。 涂料:某一颜料与另一颜料在介质中均匀混合形成 目的颜色的能力。 如黄颜料和蓝颜料以不同比例混 合,可产生不同的绿色。用量取决于颜料的着色力, 着色力越强用量越少。 颜料的着色力取决于本身的化学结构与其在介质 中的分散度(分散度越大,着色力越大 )以及颜料 对光的反射率。
(2)染液的吸收光谱曲线
当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染料稀溶液(c、d等 于常数),测得一系列的摩尔吸光系数ε,如用 入射光波长作横坐标,ε作纵坐标,可得一吸收 光谱曲线。它是染料的一种特征曲线。 深、浅色效应 λmax1 λmax2
浓、淡色效应 εmax1 εmax2
孔雀绿的吸收光谱
孔雀绿:吸收带在红光区和紫光区
三、染料的发色理论
发色理论
经典 发色理论
近代 发色理论
四、染料溶液对光的吸收定律
(1)Lambert –Beer定律
染料溶液对光的吸性程度与光的性质、染液的浓度和 光透过染液液层的厚度有关。
lg(I0/I) =ε·d ·c I0 -入射光强度 I - 出射光强度 c - 溶液浓度 d - 光线通过溶液时通道长度,cm ε - 摩尔消光系数或摩尔吸收率 lg(I0/I) – 称为消光度(E)或光密度(D) 或吸光度(A)
蓝色颜料着色力与分散度的关系
粒度分布(%)
颜料 <1.25μm 1.25~2.5μm 2.5~5μm 5~10μm 着色力(%)
10~20μm
1#
0
0
12
62
26
35
2# 3# 4#
3 13 93
12 52 3
77 32 1
8 3 3
0 0 0
110 145 180
粒度分布中粒径小的比例大,则着色力也大。
孔雀绿彩釉碗(明正德)
(3)染液浓度的测定
表征:吸收波长 测量:U/V Spectrophotometer 原理:Lambert-Beer 方程
五、影响染料颜色的因素
影响因素 = 染料结构 + 外界条件 + 光源 + 视觉
Influences = structure of dye + conditions + light source + visual
位质量染料在单位质量纤维上染色表现的色 泽浓淡)大小。
深染性
是衡量不同染料间着色力的最主要指标, 和染料的其他指标一起决定了染料的价 值。
不同染料间影响深染性的因素主要是染料的吸收光 谱能力,是由染料结构决定的,可用同一介质中染 料溶液的最大吸收光波的光密度值(摩尔吸收系数 ε)表示。 要全面评价深染性,必须对染色和后处理完毕的织 物采用仪器测色,用色深公式计算色深值;条件较 差的实验室,可在标准照明和观察条件下,直接用 目测判断色深大小。 考虑到颜色较深时人眼视觉对深度判断的非直线性 ,故用人眼评价中、浅色为宜。
减少染料原子核相对振动,可使颜色变得鲜艳。 杂环类染料一般较鲜艳 。含O、S、N(其孤 对电子容易激发,分子中原子核间距相对稳定, 因而颜色鲜艳)
(二)染料聚集体大小的影响 固溶体颜色很淡时,反射(或透射)光中含有较高 比例的白光,鲜艳度不好;固溶体颜色很浓时,染 料分子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鲜艳度也不好。
黄―红物体色的分光反射率对比
色料能选择性吸收一定波长的光波的原因:色料
中分子、原子对入射光引起的共振 。 共振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物理现象。各种颜色 的波长依波长不同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振动频率,组 成色料的分子、原子或原子团实际上是一个电磁系 统。 色料并不只吸收某一频率的光波,而是以吸收某一 频率的光波为主,同时也会吸收一些频率相近的光 波,由此反映出物质吸收峰的宽窄。
一、染料对光波的吸收作用
物体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是产生颜色的主要原
因之一,染料和颜料均具有选择性吸收光波
的能力。
色料本身不是光源,只能将来自光源的入射
光选择性地吸收,使其反射光或透射光带上 色彩。
染料的颜色
(1)反射曲线在波峰对应的波长,或波谷对应波 长光谱色的补色波长即为该染料的基本色相。如反 射率曲线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波峰,则总色相是几 个波峰对应光谱色的加合。 (2)若反射曲线较为平坦,波峰波谷起伏较小,
• 亲合力越大,染料上染纤维的趋势越大,染料的 利用率越高
注意
• 不同类型的染料对不同种类的纤维有不同的亲和 力 • 要针对具体纤维进行染料类别的选择
3、染料必须具有颜色
染料是染色过程中的着色剂
注意:颜料与染料的区别
• 颜料(涂料)
不溶于水 对纤维没有亲和力 可是有机物,也有无机物 依靠粘合剂粘到织物上 在油漆、油墨、橡胶行业也有广泛应用
通常染色在染料的水溶液中进行(染液)
染料以单分子态上染,只有溶解才能使染料由晶体 转变成单分子态 注意
• 有些染料能直接溶于水:直接、活性、阳离子染料
• 有些通过适当的化学处理后能溶于水:还原、硫化染料
• 有些染料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形成悬浮液:分散染料
2、染料对纤维必须有亲和力
亲合力是染料上染纤维的趋势
二、艳色
艳色:在同主波长一系列的色光中具有最大单色 光光度的颜色。
Y(λ) Y(λ) =PcY
:样品色主波长λ的亮度;
Y:样品色的亮度; Pc:样品色的色度纯 。
•光谱轨道上的颜色不一定是艳色。 尤其是Y 值很小的蓝、紫色。
三、影响染料鲜艳度的因素
(一)染料结构的影响 染料分子内或染料分子间与金属形成稳定的五 环或六环络合物,如果影响到染料的发色体系,一 般会使染料颜色变暗变深。
颜料反射率越大,能进入色料被吸收的光量就小,着 色力也小。 颜料晶粒形状有规则不利于着色力。 形状为无规则的晶粒,表面不光滑,则对光散射性强, 有利于对光的吸收,着色力好。
二、染料的着色力
染料的着色力,除了受颜色物本身性质的影响外, 还受到纤维的折射率、透明性、表面状态以及染料与 纤维的结合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 表示染料在某染色浓度时的给色量(单
共轭体系的两端,若存在极性基团(强的供、 吸电子基团)时,吸收光量子向长波方向移动, 产生深色效应。 max eg: 255
268
275
颜 色 逐 渐 加 深
315
3、分子的离子化
化合物在介质的作用下发生离子化,生成电 荷,使供电子集团的供电子性或吸电子集团的 吸电子性加强,吸收光谱向长波方向移动,产 生深色效应。
被吸收的光波能量可能一部分通过辐射产生荧光、 磷光等,但大多数情况转化为热量。 光能与波长成反比,即波长越短,能量越大。紫色 的能量比红光大一倍,所以吸收紫光的物体(黄绿色) 要比吸收红光的物体(蓝绿色)放出的热量多,深色 物体比浅色物体吸收光能多,这也是冬天穿深色服装, 夏天穿浅色服装的一个原因。
提升性
表示在一定的染色工艺条件下染料对纤维的最高 染色深度 。影响主要是染料-纤维亲和力和染料的 固色率大小。 亲和力大的染料对纤维上染多,比亲和力小的染 料给色量大。固色率却取决于染料和纤维结合的 牢固程度,结合键牢固,染后处理不易掉色,给 色量就高。
eg:
Al O OH OH O O OH
O 黄色
O 红色
溶剂或介质的影响
The influences of solvent and medium
4-硝基-4/-二甲氨基偶氮苯在不同溶剂中的最大吸收波长
溶剂 苯 甲醇 二甲基甲酰胺 极性 无 较小 较大 λmax(nm) 447 475 505
碱性品绿在不同pH值溶液中颜色的变化
共轭双键数目 溶剂或介质 共轭体系内极性集团 温度 分子的离子化 染料浓度 分子的共平面性 染料内络合物 光照
1 、共轭双键的数目 The number of conjugated double bonds
共轭双键越长,共轭体系越大,则选择 吸收的光线波长也越长,产生深色效应 。
eg:
2、共轭体系内的极性基团
反式和顺式结构的染料吸收的光的波长 不同,因而显示的颜色也不同。 这种现象称 为光致变色性。
反式 λmax=550nm
顺式 λmax=485nm
第二节 颜色鲜艳度
一、理想颜色
非光源物体色是由光源发出光波照射在物体上发射
或投射而产生的。
反射光谱波段越窄,色光越纯,但反射光能量比例
和光度比例也相应减少 。
则饱和度低。如暗红色比艳红色波峰小得多。
(3)总的光谱反射率越大,物体色越明亮。
60 50 B蓝
100Βιβλιοθήκη 80反射率/%反射率/%
40 P紫 30 20 C青
60
40
Y黄 O橙
G绿 黄 10 G
0 400 500 600 7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