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并发症

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并发症
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并发症

第一章患者安全与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第一节患者搬运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一、檫伤

【发生原因】

1.搬运前未评估患者病情和体重。

2.搬运动作粗暴,使用拖、拉、推等动作。

【临床表现】

局部表面刮擦或破损,出现小出血点、组织液渗出。

【预防及处理措施】

1.搬运前告知患者操作目的、方法,取得配合。

2.搬运患者时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

3.皮肤擦伤后对伤口予以清创处理,以预防感染发生。

4.每天用碘伏轻涂局部4?6次,涂抹范围超过创面范围2 cm左右。

5.患处不必包扎,注意保持创面干燥、清洁,不要沾水。

二、跌倒或坠地

【发生原因】

1.搬运工具性能损坏,或未固定床脚轮刹。

2.搬运前未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体重、病情与躯体活动能力以及合作程度,选择的搬运方法不正确。

3.未使用保护器具。

4.多人搬运动作未协调好。

5.下坡时头部在低处。

【临床表现】

搬运过程中,出现患者倒地或从搬运工具上坠落的现象,可以导致患者骨折、肌肉韧带损伤、脱臼、意识障碍、皮肤擦伤、出血、疼痛等。

【预防及处理措施】

1. 移动床、平车、轮椅等使用前确保性能良好,患者上下平车、轮椅前先将轮闸制动。告知患者操作目的、方法,指导患者如何配合。

3.搬运前正确评估患者意识状态、体重、病情与躯体活动能力以及合作程度。

4.选择合适的搬运法,如两人法、三人法等。多人搬运时,动作协调统一。

5.搬运患者时尽量让患者靠近搬运者,动作轻稳。

6. 运送途中系好安全带。

7. 评估选择运送路线,避免坑洼不平路面。

8. 使用轮椅上下坡时,嘱患者手扶轮椅扶手,其身体尽量靠后,勿向前倾或自行下车,以免摔倒。下坡时减慢速度,过门槛时翅起前轮,使患者的头、背后倾,以防发生意外。

9. 推车行进时,不可碰撞墙及门框,避免震动患者。

10. 患者跌倒或坠地后,立即报告医生,协助评估患者意识、受伤部位与伤情、全身状况等。

11. 疑有骨折肌肉、韧带损伤或脱日的患者,根据跌伤的部位和伤情采取相应的搬运方法,保护伤肢不要因搬运再受伤害;协助医生完成相关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伤情及病情的记录。

12. 患者头部跌伤,出现意识障碍等严重情况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做好心电监护、氧气吸入等,并遵医嘱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的变化。

13. 皮肤擦伤者按前述擦伤处理。

14. 皮下血肿可行局部冷敷。如出现皮肤破损,出血较多时先用

无菌纱布压迫止血,再由医生酌情进行伤口清创缝合,遵医嘱注射破

伤风抗毒素等。

15. 根据疼痛的部位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遵医嘱给予治疗

或药物,并观察效果和副作用。

16.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安抚工作,消除其恐惧、紧张心理。

三、管道脱出

【发生原因】

1. 搬运前、后管道没有妥善固定。

2. 烦躁患者四肢没有约束。

【临床表现】

管道脱出可导致出血、疼痛、引流液自置管处外溢、进人空气等,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预防及处理措施】

1.所有管道必须做好标记,妥善固定,严密观察各种导管是否固定妥当、通畅等。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搬运前应认真检査导管接口处是否衔接牢固,做好导管保护,搬运时动作轻柔。

3.若患者躁动,应用约束带适当加以约束。

4. 导管脱出后,一般处理措施如下。

(1) 立即通知医生,协助患者保持合适体位,安慰患者,消除紧张情绪。

(2) 脱管处伤口有出血、渗液或引流出时,对伤口予以消毒后用无菌敷料覆盖。

(3) 检查脱出的导管是否完整,如有管道断裂在体内,须进—步处理.

(4) 协助医生,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必要时立即予以重新置管。

(5) 继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做好护理记录。

5. 根据脱落导管的类别采取相应的措施。

(1) 胸腔闭式引流管与引流瓶连接处脱落时,立即夹闭引流管并更换引流装置;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封闭伤口处皮肤,协助患者保持半坐卧位,伤口消毒处理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协助医生作进一步处理。

(2) 脑室引流管滑脱时,协助患者保持平卧位,避免大幅度活动,不可自行将滑脱的导管送回;脱管处伤口有引流液流出时,立即用无菌纱布覆盖,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理,取引流管尖端送细菌培养。

(3) 如胃管不慎脱出,应及时检査患者有无窒息表现,是否腹胀;如病情需要,遵医嘱重新置管。

(4) 丁管脱落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腹膜刺激征等情况,监测患者体温,告知患者暂禁食禁水。

(5) 若导尿管脱落应观察患者有无尿道损伤征象,是否存在尿急、尿痛、血尿等现象;评估患者臟充盈度、是否能自行排尿。

(6) 气管导管脱落时’立即用止血钳撑开气管切开处,确保呼吸道通畅,给予紧急处理。

(7) PICC置管脱出时,评估穿刺部位是否有血肿及渗血,用无菌棉签压迫穿刺部位,直至完全止血;消毒穿刺点,用无菌敷贴覆盖;测量导管长度,观察导管有无损伤或断裂,如为体外部分断裂,可修复导管或拔管。如为体内部分断裂,立即报告医生并用止血带扎于上臂,制动患者,协助医生在x线透视下确定导管位置,已介人手术取出导管。

(8)发生导管接口处脱落时,应立即将导管反折,对导管接口处两端彻底消毒后,再进行连接,并做好妥善固定。

第二节患者约束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一、患者及家属焦虑、紧张、恐惧

【发生原因】

患者及家属不理解使用约束带的必要性。

【临床表现】

1. 患者极不配合,吵闹反抗,挣扎抗拒约束。

2. 家属表示不理解,责备工作人员,甚至自行松解约束带。

【预防及处理措施】

1. 约束前向患者和家属做好知情同意及解释工作,告知患者及家属约束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患者,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2. 严格执行约束的相关制度,如严禁采用约束法惩罚患者;对于不合作及有危险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要先予以警示,无效者再予以约束;实施约束时应态度和蔼。

3. 患者约束后要及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安抚工作,评估患者病情,及时松解约束。

4. 必要时由医生协助解释工作或遵医嘱使用药物稳定患者情绪。

二、皮肤擦伤

【发生原因】

1. 约束带过紧。

2. 约束时间过长。

3. 患者烦躁挣扎。

【临床表现】

约束部位(尤其是手腕、脚踩、腋下等部位)皮肤出现刮擦、发红、

破损。

【预防及处理措施】

1. 约束前尽量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争取患者的配合,避免其挣扎。 1

2. 在约束部位垫上一定厚度的软棉布。

3. 注意约束的松紧度,尽量减少被约束肢体的活动度。

4. 根据患者病情,尽早松解约束。

5. 定时松解约束带,评估约束部位皮肤,调整约束部位。

6. 发生皮肤擦伤,交代患者勿抓、挠。对于皮肤擦伤部位,用0.5%聚维酮碘溶液外涂,保持局部的清洁干燥。

7. 若发生溃烂及感染。则按换药处理。

三、关节脱位或骨折

【发生原因】

对不配合、挣扎抗拒的患者强行约束,动作粗暴,用力过猛。

【临床表现】

受伤关节或肢体疼痛、肿胀、活动障碍。

【预防及处理措施】

1.评估患者的合作程度,对情绪特别激动、反抗强烈者可暂缓约束,并邀请患者信赖的人给患者解释,尽量稳定患者情绪,争取患者的配合。

2. 掌握正确的约束方法,避免用力过猛。

3. 及时评估约束部位的关节及肢体活动。

4. 一旦发现异常,充分评估约束部位的关节及肢体活动,立即报告医生。

5. 交代患者及家属受伤部位制动。

6. 配合医生完成相关检查,请相关科室会诊处理。

四、牵扯性臂丛神经受损

【发生原因】

1.约束时患者挣扎牵拉。

2.操作者动作粗暴,用力过猛。

3.肢体约束未处于功能位。

4.约束带过紧

5.约束时间过长。

【临床表现】

根据受损的神经不同,如肌皮神经受损、肘正中神经受损、尺神经受损、桡神经受损、腋神经受损、胸长神经受损、胸背神经受损等,可出现各类神经受损症状。

【预防及处理措施】

1.约束前向患者告知,尽量争取患者配合,避免用力挣扎牵拉。

2.掌握正确的约束方法,避免用力过猛,肢体约束于功能位。

3.评估患者病情,及时松解约束带,尽量避免长时间约束患者。

4.需长时间约束者,定期松解、活动肢体。

5.如发生牵扯性臂丛神经受损,可采取以下措施。

(1)理疗,如电刺激疗法、红外线治疗、磁疗等。

(2)功能锻炼,并可配合针灸、按摩、推拿等。

(3)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s、维生素B12、复合维生素B等。(4)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功能恢复情况。

(5)不断评价治疗与护理的效果,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五、肢体血液回流障碍

【发生原因】

1.约束带过紧。

2.肢体约束未处于功能位。

3.约束时间过长。

【临床表现】

约束部位以下皮肤青紫、肿胀、感觉麻木、疼痛’严重者发生坏死。

【预防及处理措施】

1. 约束时用多层软棉布衬垫。

2. 约束后多巡视患者约束的松紧情况,避免因患者过度挣扎而致约束过紧。

3. 评估患者病情,及时松解约束带,尽量避免长时间约束患者。

4. 需长时间约束者,定期松解、活动肢体。

5. 如发生肢体血液回流障碍,可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松解约束,活动肢体,以促进血液回流。

(2)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肿胀部位。

(3局部按摩、理疗等。

(4)发生局部组织坏死者请外科医生协助处理。

(5)密切观察,记录病变部位皮肤情况。

(6)不断评价治疗与护理的效果,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六、压疮

【发生原因】

1.约束时间过长。

2.患者长期处于—个功能位置。

3.皮肤受潮湿、摩擦等物理因素的刺激。

【临床表现】

受压部位皮肤有压痕、疼痛甚至破溃。

[预防及处理措施]

1.约束时用多层软棉布衬垫。

2.评估患者病情,及时松解约束带,尽量避免长时间约束患者。

3.需长时间约束者,定期松解、活动肢体,变换约束体位与约束方法。

4.保持皮肤及床单位清洁干燥。

5.皮肤未破损的受压部位涂抹赛肤润。

6.皮肤破损者行换药处理。

七、疼痛

【发生原因】

1. 约束带过紧。

2. 约束时间过长。

3. 患者长期处于一个功能位置。

【临床表现】

患者自觉约束部位或制动肢体疼痛,甚至感觉全身疼痛,松解后

不能自如活动。

【预防及处理措施】

1. 做好解释安抚工作,使患者从心理上接受约束这一保护性的干预措施。

2. 避免长时间约束患者。

3. 避免约束过紧。

4. 评估疼痛是否存在关节脱位或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如有关节脱位或骨折,则暂停活动。

5. 松解约束后,在工作人员保护下逐步活动肢体,以免产生剧烈疼痛。

第三节轴线翻身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一、坠床

【发生原因】

1.翻身角度过大。

2.无防坠床措施或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

【临床表现】

身体部分或者全部跌落至床下。

【预防及处理措施】

1. 操作前告知患者,向患者说明轴线翻身的目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

2. 拉起床栏。

3. 发生坠床,护士应立即到患者身旁,评估生命体征及病情,迅速通知医生,

4. 配合医生进行检査,正确搬运患者至床上,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5. 严密地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

6. 及时记录坠床的时间,原因,病情及处理措施和效果,认真做好交接班。

二、继发性脊髓神经损伤

【发生原因】

1.翻身时动作未协调好。

2.操作者与患者配合不到位

3.翻身时躯干扭曲。

【临床表现】

原有神经压迫症状加重或者出现呼吸肌麻搏,感觉和运动机能及大小便功能障碍。

【预防及处埋措施】

1.患者有颈椎损伤时,翻身必须由3人操作,勿扭曲或者旋转患者的头部。固定头部的操作者,沿纵轴向下略加牵引,使头、颈随躯干一起缓慢移动。操作时喊口令,同时用力。

2.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翻身过程中及翻身后询问患者感受,如有不适需立即停止转动,通知医生。

3. 疑有继发性脊髓神经损伤时,立即评估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询问有无手足麻木、感觉和运动功能减退或者丧失等不适,并及时通知医生。

4. 配合医生进行检査,根据病情予以吸氧、心电监测,必要时采取急救措施。

5. 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三、颈椎植骨块脱落

【发生原因】

1. 翻身时间过早。

2. 翻身动作未协调好。

3. 翻身侧卧时枕与肩宽未保持同高。

4. 患者未做好颈部的制动,自主翻身,引起颈部用力不当或者扭曲致颈椎植骨块脱落。【临床表现】

1. 颈椎植骨块向前脱落可压迫食管、气管,患者表现为吞咽困难或进食有阻拦感,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刺激血管,引起颈部血肿时,患者颈部有紧实感,心急气躁,呼吸费力,心率加快,口唇发绀。

2. 颈椎植骨块向后脱落压迫脊髓或神经,患者表现为原神经压迫症状加重,甚至出现瘫痪。

【预防及处理措施】

1.术后颈部制动,可将沙袋置于颈部两侧,并告知患者颈部制动的重要性,不得自主翻动。

2.术后24小时内尽量不翻身。翻身时头、颈、躯干保持在同一水平,侧卧时枕高应为肩的宽度,头颈位于中立位,不可过伸或过屈。

3.术前备氧气,吸引装置,呼吸气囊,气管切开包放在床旁。

4.发生颈椎植骨块脱落,立即通知医生。

5.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状况、吞咽情况、肢体的感觉及反射情况。

6.配合医生,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

7.安抚患者情绪。

四、椎体关节突骨折

【发生原因】

翻身角度过大。

【临床表现】

局部肌肉痉挛,疼痛,活动受限,尤其是旋转活动严重受限。还可有神经根剌激症状,表现为相应部位的放射性疼痛或感觉异常。

【预防及处理措施】

1.翻身角度不超过60°。

2.翻身过程中患者突然诉不适时,须予以重视,不可强行翻身。

3.立即缓慢减小翻身角度,置患者于舒适卧位。

4.通知医生查看,必要时行x线检查。

五、管道脱落

【发生原因】

翻身前后未及时检查并妥善安置和固定管道。

【临床表现】

管道脱出至体外

【预防及处理措施】

1.妥善固定各管道,保证各管道有足够长度。

2.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严防患者突然自行翻身。。

3.翻身时宜缓慢,将后路引流管置于患者背侧;前路引流管及导尿管置于患者腹侧。

4.发生管道脱落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 普通引流管脱落后,护士应立即检査管道断端的完整性,通知医生换药,必要时协助医生做好重新置管的准备。

(2) 胸腔闭式引流管脱落后,立即用凡士林纱布捂住引流口,用胶布牢固封闭,复查X胸片,若结果报告正常,4?5日后取出凡士林纱布即可;如果胸腔积血、积气等无好转甚至加重,即没有达到拔出引流管的指征,则先用凡士林纱布封堵引流口,再重新选择原引流口邻近的肋间隙作胸腔闭式引流。

(3) 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及患者的生命体征。

(4) 记录管道脱落的时间、原因及处理经过,做好交接班。

六、压疮

【发生原因】

1. 翻身间隔时间过长。

2. 翻身动作粗暴,引起皮肤擦伤。

3. 理化因素刺激。

【临床表现】

不同时期的压疮,临床表现各异(本书仅介绍三期,将压疮尽量控制在前二期以内)。1. 瘀血红润期:局部皮肤受压,出现暂时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红、肿、热、麻木或触

痛。

2. 炎性浸润期:红肿部位继续受压,受压部位因瘀血而呈现紫红色,有皮下硬节和(或)有水泡形成。水泡破溃后,可见潮湿红润的创

面,患者有疼痛感。

3. 溃疡期:静脉血回流严重受阻,局部瘀血导致血栓形成,组织缺血、缺氧。轻者表皮水泡破溃后出现真皮层组织感染,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重者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可向深部扩散,甚至达到骨骼,更严重者还可出现脓毒血症。

【预防及处理措施】

1.进行压疮的危险性评估,密切观察皮肤变化,对于压疮的高危患者适当缩短翻身间隔时间

2.可使用气垫床,骨突处喷涂赛肤润、贴减压贴等预防压疮的发生。

3. 翻身时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皮肤擦伤。

4. 大小便失禁、呕吐及出汗多的患者,应及时擦洗干净,做好皮肤护理,更换衣、裤,保持床褥柔软、干燥、平整、无褶皱。

5. 发生压疮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 每1?2小时翻身1次,班班交接。

(2) 做好饮食护理,保证每天摄人足量蛋白质(大于100 g/d),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促进创面愈合。

(3) 瘀血红润期压疮可局部喷涂赛肤润后贴减压贴;炎性浸润期压疮可先用络合碘消毒,待干后用减压贴盖住创面,以保护创面,渗液多时及时更换。

(4) 对于溃疡期压疮,可行冲洗治疗。先用3%过氧化氢涡流式冲洗,再用生理盐水冲洗,以避免残留的过氧化氢对皮肤造成刺激。

(5) 配合理疗,如红外线、激光疗法,照射时应防止烫伤。

第四节翻身床使用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一、坠床

【发生原因】

1.翻身床性能发生故障。

2.未使用保护器具。

【临床表现】

患者部分或整个身体坠落于地面。

【预防及处理措施】

1.向患者进行操作前告知,消除其紧张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检査翻身床所有部件有无损坏。

2.当患者出现躁动不安等精神症状时,应立即用翻身床的扶手板支架保护患者的上身,并用翻身带约束患者的肢体以防坠床。

3. 翻身前,选择弹性良好的海绵垫及烧伤垫填满翻身床内空隙,在翻身前用翻身带绑紧翻身床,固定好患者。

4. 发生坠床

(1) 通知医生,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有无骨折、管道脱落、伤口污染等。

(2) 安抚患者,保持镇定,勿慌乱,配合治疗及护理。

(3) 立即组织2?3名医务人员保护患者,将其翻身后妥善固定于翻身床并调整好患者体位。

二、管道滑脱

【发生原因】

翻身前、翻身中、翻身后未及时检査并妥善安置管道。

【临床表现】

1. 血液自置管部位流出。

2. 液体滴落于地面或翻身床上。

3. 引流液自置管部位流出。

【预防及处理措施】

1. 翻身前,妥善固定引流管,并留足够长度,以防翻身时脱落。

2. 翻身时,将输液管延长放置到翻身方向的对侧。

3. 翻身完毕,应检査输液管及引流管有无脱出或阻塞,再次妥善固定。

4. 消毒置管部位,更换输液器,重新连接输液管道。

5. 必要时通知医生重置引流管。

三、呼吸困难

【发生原因】

1.翻身前未仔细评估患者病情,未清理呼吸道。

2.头面部烧伤患者呼吸道因黏膜水肿存在不同程度的梗阻,俯卧位加重喉头水肿,甚至发生窒息。

3.气管套管脱出。

【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躁动、呼吸急促、发绀、面部涨红、呼吸增快(>25次/分)、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90%)、心率增快(≥12〇次/分)。

【预防及处理措施】

1. 面颈部水肿严重者,翻身须有医生在场,护士在床旁严密观察呼吸情况。

2. 翻身时,气管切开患者固定好内套管,床边常规配置套管及无菌血管钳。翻身前调整好患者的体位,暴露气管切口。

3. 气管套管的系带需根据水肿消退情况及时调整。

4. 翻身前为患者清理呼吸道。

5. 患者出现呼吸困难:

(1)立即检查气管切口,去除堵塞物,并通知医生,使患者翻身仰卧。

(2)即刻滴药,吸痰,若痰液黏稠可行雾化吸人。

(3)加大氧流量至4?6 L/min,必要时予以面罩吸氧。

(4)若套管脱出,配合医生更换气管套管。

第二章患者清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第一节卧床患者更换床单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一、患者受凉、隐私部位被暴露

【发生原因】

1.未调节室温,关闭门窗。

2.操作时,未注意遮盖患者。

【临床表现】

患者受凉可能出现肢体发凉、打喷嚏、鼻塞、流涕、寒战等,随后出现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表现。患者隐私部位被暴露,往往影响患者情绪,出现不配合操作或情绪低落、忧郁。【预防及处理措施】

1.操作前做好告知工作,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2.更换床单前,将室温调至25?32℃,拉好窗帘及床隔帘,关好房门;操作时,注意随时遮盖患者。

3.患者受凉注意保暖,加盖被服,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多饮温开水。

4.出现感冒症状,遵医嘱行对症处理。发热患者可用温水擦浴或遵医嘱予以冰敷及其他药物治疗。

5.给予患者心理安慰,缓解情绪,减轻忧郁。

二、管道牵拉、扭曲、脱出

【发生原因】

1. 烦躁患者四肢没有约束。

2. 翻身前后未細检査并妥善放置管道。

3. 翻身时动作过猛。

【临床表现】

管道牵拉患者出现疼痛、置管局部出血等;管道折叠扭曲出现引流不畅。

【预防及处理措施】

1.操作前告知患者操作配合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烦躁患者给予适当约束。

2.操作前,检査、妥善固定和保护各管道。

3.动作熟练轻柔,随时注意保护各管道。

4.翻身后仔细检查管道情况。若管道引流不畅,则检査是否折叠或压迫,及时松解、拉直、妥善安置管道,保持引流通畅。

三、坠床

【发生原因】

1.患者移动体位失控。

2.未使用保护器具。

3.未固定床脚轮刹。

4.翻身时动作过猛。

【临床表现】

更换床单位的过程中,患者从床上坠落。

【预防及处理措施】

1.操作前告知患者配合操作的要点,切勿自主移动。

2.操作前固定移动床的刹车,根据患者情况使用相应的保护工具,如床栏、约束带等。

3. 翻身时动作轻柔,随时注意患者体位移动,防止坠床。单人操作时,不得将两侧床栏同时放下,操作者应站于放下床栏侧操作,以便时刻防护患者坠床。

4. 如发生坠床,初步评估患者摔伤情况,同时通知医生检查患者坠床时的着力点,迅速查看全身情况和局部受伤情况,初步判断有无危及生命的症状,有无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等,根据医嘱作进一步的处理。

5. 医护人员要镇静,给患者及家属安全感,处理及时迅速,并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6. 予以安抚,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

四、皮肤刮擦、破损

【发生原因】

1. 翻身时拖拉、没将患者抬起。

2. 患者移动体位意外被床单位及周围锐器刮擦。

【临床表现】

患者与床单位接触的部位出现皮肤刮痕、发红、破损、青紫等。

【预防及处理措施】

1. 操作前告知患者配合操作的要点,切勿自主移动,避免受伤。

2. 操作者移动患者动作轻柔,避免拖、拉。

3. 更换床单前将可能造成损伤的物品先搬离床边。

4. 皮肤刮擦或破损处用络合碘消毒,保持创面清洁、干燥,一般无

须其他特殊处理。

五、敷料脱落

【发生原因】

1. 操作前未充分评估患者。

2. 翻身时幅度过大。

3. 操作后未仔细检査。

【临床表现】

伤口暴露。

【预防及处理措施】

1. 操作前充分评估患者、对病情及伤口进行评估。

2. 翻身动作轻柔。

3. 操作后观察伤口情况及患者的反应。

4. 伤口暴露后消毒伤口,更换敷料。

5. 安抚患者,心理疏导。

6. 继续观察局部伤口情况。

第二节卧床患者床上拭浴技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一、污染伤口

【发生原因】

拭浴时毛巾太湿。

【临床表现】

拭浴用水浸湿伤口,出现伤口浸渍,边缘发白出血等。

【预防及处理措施】

1.拭浴时毛巾不能太湿,注意不要将水浸到伤口周围。

2.出现伤口污染,去除旧敷料,如有坏死组织则彻底清创,用复合碘消毒创面及周围皮肤,注意无菌操作。

3.消毒待干后(如需用药的伤口则正常用药),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防水可作为二级敷料固定一级敷料。

4.伤口有出血则加压包扎,出血量较大者遵医嘱用止血药。

二、病情变化

【发生原因】

1. 患者身体极度虚弱不能拭浴。

2. 拭浴时翻动患者使患者呈现不适的体位。

【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或原有症状显著加重,如呼吸困难、口唇发

绀、四肢湿冷、神志改变、血压下降。

【预防及处理措施】

1. 操作前评估患者是否适宜拭浴,以免加重病情。

2. 拭浴时动作轻柔,避免过多翻动患者。

3. 拭浴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停止拭浴,立即报告医生。

4. 协助患者取平卧位,保持安静、保暖,给予氧气吸入,遵医嘱进行心电监护,配合医生就地抢救。

5. 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路,根据医嘱作进一步药物治疗及处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皮肤颜色、尿量)的变化,为医生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三、患者受凉

同卧床患者更换床单技术操作并发症

四、患者隐私部位被暴露

同卧床患者更换床单技术操作并发症

五、管道牵拉、扭曲

同卧床患者更换床单技术操作并发症

第三节卧床患者洗头技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一、水流入耳、眼

【发生原因】

1.患者不知床上洗头的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

2.洗头的毛巾太湿,操作动作不细致。

【临床表现】

床上洗头时,如水流人耳、眼时,患者可能出现眼睛剌痛或痒、睁不开眼睛,耳鸣、耳道感染、头痛等。

【预防及处理措施】

1.操作前告知患者床上洗头的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

2.洗头时,嘱患者闭上双眼或用纱布覆盖双眼,用棉球塞住双侧外耳道口或戴上耳罩。

3.难以避免洗头水入耳、眼时,可釆用酒精洗头法。

4.如洗发液误人眼睛,则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若眼睛发红或刺痛,则遵医嘱用药预防感染。

5.若洗头水进人耳,则将进水侧耳郭朝下,同时用手拉扯耳郭,把耳道拉直后—段时间,让水流出,或用棉球、棉签轻轻放人外耳道把水吸出,还可以使滴耳油缓解;或将进水侧耳郭向下,用同侧手掌紧压耳廓上,嘱患者屏住呼吸,数秒钟后迅速松开手掌,连续几次后水被吸出。

6.如患者出现耳鸣、耳痛、头痛等不适感,则告知医生査看患者,遵医嘱用药。

7. 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二、受凉

【发生原因】

1. 洗头水温过低。

2. 室温过低。

3. 头发洗完后未及时吹干。

4. 未关闭门窗。

5. 保暖措施不到位。

【临床表现】

流涕、咳嗽、头晕等感冒症状。

【预防及处理措施】

1. 洗头液温度调节为43?45°C。

2.关好门窗。

3.调节室温25?32℃

4. 洗完头发后及时吹干。

5. 及时有效地保暖。

三、烫伤

【发生原因】

1. 水温过髙。

2. 患者感觉障碍。

【临床表现】

皮肤发红、水泡、疼痛等。

【预防及处理措施】

1. 洗头前评估患者的感觉功能。

2. 洗头液温度调节至43?45°C。

3. 局部冷敷。

4. 皮肤发红处用烫伤膏涂抹。

5. 如有水泡,局部用无菌空针抽吸水泡并加压包扎。

6. 观察局部伤口情况,遵医嘱对症处理。

2

第六节输液泵/微量泵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一、导管堵塞

【发生原因】

1.输液泵不工作。

2.管道扭曲受压。

3.患者静脉闭塞。

以上原因导致泵停止工作时间较长,血液回流堵塞导管。

【临床表现】

液体不滴或滴注不畅,导管内可见凝固血液。

【预防及处理措施】

1.正确鉴別各种报警指示标识、报警原因,并熟练掌握处理方法,及时处理各种报警状态。

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出现导管堵塞后及时查找输液导管、输液泵、患者三方面原因,尽

快排除障碍。

3.导管或针头阻塞、静脉闭塞时,重新选择静脉进行穿刺。

4.告知患者及家属输液泵出现报警时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二、药液滴入失控

【发生原因】

1.操作不熟练致速度设置键未设置或设置错误。

2.更换药物后未及时更改速度。

3.误触设置键而改变了速度。

【临床表现】

药液滴入快于或慢于病情、药液要求的速度。

【预防及处理措施】

1.使用输液泵前首先检查输液泵的功能处于良好状态。

2.设置输液泵参数后及时将面板锁定。

3.输液过程中随时查看输液泵的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按要求重设输液速度。

4.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控制输液速度的重要性,嘱其不可随意触摸或擅自调节控制面板,以防改变输液速度。

三、漏液

【发生原因】

1.输液泵的注人压力过高致管路破裂或脱管。:

2.管路衔接不紧,或患者过度活动、延长管不够致过度牵拉发脱管。

【临床表现】

患者穿剌部位、管道或管道连接处有漏出。

【预防及处理措施】

1.调节输液泵的注人压力,防止压力过高而致管路破裂或脱管。

2. 连接输液泵前应仔细检査各管路连接是否紧密、有无破裂现象。输液过程中经常检査管路有无脱落、过度牵拉等现象。

3. 告知患者翻身或其他活动时避免过度牵拉导管,防止脱管。

4. 发生漏液时积极查找原因,及时进行更换输液管路等处理。

四、仪器报警

1.报警的种类:报警故障、空气报警、阻塞报警、输液错误报警、空瓶报警、电源线脱落报警、流量错误报警、泵门报警、泵门报警、泵不能启动报警、电池欠佳报警等。

2.处理规范

(1) 报警故障:充电或更换电池,仍不能启动时应送检。

(2) 空气报警:若为空气进人管道,应尽快排除管内空气;若为输液器安装不正确,应重新安装;若为空气探测器失灵,则应进行清洗;若使用输液器与该输液泵不兼容,应更换输液器。

(3) 阻塞报警:积极排査阻塞原因,检查所有管道的通畅性,确保无扭曲、无折弯;应用输液泵输注药物时,不与其他输液通道同时使用同一条静脉,以免受输液速度、压力等因素而影响正常速率。

(4) 输液错误报警:若为低速传感器放置不正确,应重新放置;若为管路同一部位长时间处于蠕动器和挤压器位置所致,移动管路10 cm左右可解除;当输液泵与输液器不兼容时,应更换输液器。

(5) 空瓶报警、残余报警、完成前10分钟报警:及时更换药物或者做好停止泵药的准备。

(6) 泵门报警:应重新检查并关闭泵门。

(7) 总量完成报警:应重新设置总量。

(8) 电池欠佳报警:检査电源连接情况,使用完后应充电储备。

第四节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一、气道黏膜损伤

【发生原因】

1.吸痰管质地较硬、粗糙、管径过大。

2.操作不当、动作粗暴、插管次数过多、插管过深、用力过猛、吸引时间过长、负压过大或带负压插管等。

3.烦躁不安、不合作患者,由于头颈部难固定,在插人吸痰管过程中,吸痰管的头部容易戳伤气管黏膜。

4.气道黏膜有炎症水肿及炎性渗出,黏膜相对脆弱,易受损。

【临床表现】

1.气管黏膜受损可吸出血性痰,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见受损处黏膜糜烂、充血肿胀、渗血甚至出血。

2.造瘘口黏膜受损,可见表皮破溃,甚至出血。

【预防及处理措施】

1.使用优质、前端钝圆且有多个侧孔、后端有负压调节孔的吸痰管,吸引前先蘸蒸馏水或生理盐水使其润滑。

2.选择型号适当的吸痰管,选择吸痰管外径小于1/2气管套管内径的吸痰管。

3.吸痰管的插人长度:有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者,如感到有阻力,则应将吸痰管后退1?2 cm,避免插入过深损伤黏膜;插人时动作应轻柔,

禁止带负压插管;抽吸时,吸痰管必须旋转向外拉,严禁提插,边吸边退。

4.每次吸痰的时间不宜超过15秒。若吸痰一次未吸尽,可暂停3?5分钟再次抽吸。吸痰间隔时间,应视痰液黏稠程度、患者病情及痰量而定。

5.每次吸痰前应调节合适的吸引负压,一般成人40. 〇?53. 3 kPa,儿童小于40. 0 kPa,婴幼儿13. 3?2

6. 6 kPa,新生儿小于13. 3 kPa。在吸引口腔分泌物时,通过手控制负压孔,打开、关闭反复进行,直至吸引干净(1 kPa =

7. 5 mmHg)。

6.对于不合作的患儿,告之家属吸痰的必要性,取得家长的合作,固定好患儿的头部,避免头部摇摆。对于烦躁不安和极度不合作者,吸痰前可酌情予以镇静。

7.对患者行口腔护理时,仔细观察口腔黏膜有无损伤,牙齿有无松脱,如发现口腔黏膜糜烂、渗血等,可用复方氣己定、口泰(或朵贝尔液)1%过氧化氢、2%碳酸氢钠溶液行口腔护理以预防感染。松动的牙齿及时提醒医生处置,以防脱落引起误吸。

8.发生气管黏膜损伤时,遵医嘱进行超声雾化吸人。

9.气管切开造瘘口周围黏膜损伤者,及时提醒医生处置,可用敷料覆盖。

二、感染

【发生原因】

1.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①没有戴无菌手套;②使用的一次性吸痰管外包装破裂致使吸痰管被污染;③吸痰液更换不及时;④用于吸口鼻咽与吸气管分泌物的吸痰管混用等。

2.气管切开后,由于失去了鼻腔对空气的加温、清洁、加湿等作用,特别是黏膜中的海绵状血管,当冷空气流经鼻腔时则发生热交换,将气流的温度提高,未加温的空气直接进人下呼吸道,致使黏膜血管收缩,血供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导致感染;失去了鼻腔对空气的清洁作用,致使空气中的细菌进人肺内;失去了鼻腔对空气的加湿作用,致使下呼吸道分泌物黏稠,使纤毛运动障碍,分泌物不易咳出、结痂,可致下呼吸道炎症改变。

3.各种导致呼吸道黏膜损伤的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感染。

4.温热交换器被污染,更换不及时。

【临床表现】

1.口鼻局部黏膜感染时,出现局部黏膜充血、肿胀、疼痛,甚至有脓性分泌物。

2.肺部感染时出现寒战、高热、疲多、黏液痰或脓痰,听诊肺部有湿啰音。

3.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散在或片状阴影,痰培养可找到致病菌。

【预防及处理措施】

1.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采用无菌吸疲管,使用前认真检查其外包装有无破损等。准备两套吸痰管,,一套用于吸气管内分泌物,另一套用于吸口腔及鼻咽腔分泌物,两者不能混用。如用一套吸痰管,则应先吸气管内的痰后吸口腔、鼻咽腔分泌物。吸痰管及用物固定专人使用,放置有序。吸痰前洗手、戴无菌手套,吸痰管—次性使用,冲洗吸痰管的溶液用生理盐水或灭菌蒸馏水。冲洗液每24小时更换一次。吸引瓶内吸出液应及时倾倒,不超过其高度的70%?80%。

2.痰液黏稠者,遵医嘱行沐舒坦雾化吸人后吸痰。

3.加强口腔护理,一般常规使用复方氯己定或0.9%氯化钠溶液。当培养出致病菌,根据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局部应用。

4.预防呼吸道黏膜损伤。

5.温热交换器一般24?48小时更换一次,污染时随时更换。

6. 发生局部感染者,予以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感染时,行血培养,做药物敏感实验,根据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择抗生素静脉用药。

三、气道痉挛

【发生原因】

1. 吸痰负压过高。

2. 有哮喘病史且长期发作的患者,因插管剌激使气道痉挛。

【现临床表】

气道痉挛常表现为呼吸不畅、胸闷、喘鸣和咳嗽。

【预防及处理措施】

1.对于气道高度敏感的患者,可遵医嘱于吸引前用利多卡因少量滴人,或给予组胺拮抗剂如氯苯那敏4 mg 口服,每日3次。

2.气道痉挛发作时,应暂停气道吸引,给予β受体兴奋剂吸入(如沙丁胺醇等)。

四、低氧血症

【发生原因】

1.吸痰过程中供氧中断,导致缺氧或低氧血症。

2.吸痰时负压抽吸将肺内富氧气体吸出。从吸痰管周围卷入的气体是氧浓度较低的空气,导致吸入氧浓度降低。

3.吸痰时吸人气体量不足,以及气道内注水易引起小气道阻塞和肺不张,导致低氧血症。

4.吸痰操作过程反复,刺激咽喉部引起咳嗽,使呼吸频率下降,引起缺氧。

5.患者原有缺氧性疾病,吸痰前未提高吸氧浓度,致使吸痰后患者出现缺氧。

6.吸痰时负压过高、时间过长、吸痰管外径过粗、置管过深等均造成低氧血症。

7.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过长。

【临床表现】

1.初期表现为呼吸加深加快、脉搏加强、脉率加快、血压升高、肢体协调动作差等。

2.缺氧加重时,表现为疲劳、精细动作失调、注意力减退、反应迟钝,思维紊乱似醉酒者。

3.严重时,出现头痛、发绀、眼花、恶心、呕吐、耳鸣、全身发热,不能自主运动和说话,很快出现意识丧失、心跳减弱、血压下降、抽搐、张口呼吸、心跳停止、临床死亡。【预防及处理措施】

1.选择适当的吸痰管,使其既能够将痰液吸出,又不会阻塞气道。

2.吸痰过程中患者若有咳嗽,可暂停操作,让患者将深部痰液咳出后再继续吸痰。

3.剌激气管隆嵴处易引起患者的咳嗽反射,不宜反复刺激。

4.吸痰不宜深人至支气管处,否则易堵塞呼吸道。

5.使用呼吸机者,不宜脱机时间过长,—般应少于15秒。

6.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氧,可给予100%纯氧5分钟,以提高血氧浓度(机械通气者吸痰前后给予95%纯氧2分钟)。

7.尽量避免护士工作繁忙而未及时给患者吸痰导致的严重后果。

8.吸痰时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9.已经发生低氧血症者,立即加大吸氧流量或给予面罩加压吸氧,酌情适时静脉注射阿品、氨茶碱、地塞米松等药物,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

10. 动态监测患者血气分析情况。

五、心律失常

【发生原因】

1.吸痰过程中,反复吸引时间过长,造成患者短暂性呼吸道不完全阻塞,以及肺不张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

2.吸引分泌物时吸痰管插人较深,吸痰管反复刺激气管隆嵴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严重时致呼吸、心脏骤停。

3.吸痰的刺激,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多或导管插入气管刺激其感受器所致。

4. 各种导致低氧血症的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临床表现】

吸痰过程中患者出现各种快速型或缓慢型心律失常。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影响血流动力学而致乏力、头晕等症状。原有心脏病者可因此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听诊心律不规则,脉搏触诊间歇脉搏缺如;严重者可致心脏骤停,确诊有赖于心电图检査。【预防及处理措施】

1.因吸痰所致的心律失常几乎都发生在低氧血症的基础上,所有防止低氧血症的措施均适合于防止心律失常。

2.如发生心律失常,应立即停止吸引,退出吸痰管,并给予吸氧或加大吸氧浓度。

3.—旦发生心脏骤停,立即施行准确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开放静脉通道,同时行静脉推注肾上腺素或气道内滴入复苏药物。持续心电监测,及时电除颤器。心搏恢复后予以头部冰敷,以保护脑细胞。留置导尿管,采取保护肾功能的措施,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

六、阻塞性肺不张

【发生原因】

1.吸痰管外径过大,吸引时氧气被吸出的同时,进入肺内的空气过少。

2.吸痰时间过长、压力过高。

3.痰痂形成阻塞吸痰管,造成无效吸痰。

【临床表现】

阻塞性肺不张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急性大面积的阻塞性肺不张,可出现咳嗽、喘鸣、咯血、脓痰、畏寒和发热,或因缺氧出现唇、甲发绀。X线胸片呈现以肺叶、肺段分布的致密影。

【预防及处理措施】

1.根据患者的年龄、痰液的性质选择型号合适的吸痰管。有气管插管者,选用外径小于气管插管内径1/2的吸痰管,吸引深度以不超出气管套管末端1?2 cm为宜。

2.采用间歇吸引的方法:用拇指交替按压和放松吸痰管的控制口,可以减少对气道的刺激。

3.每次操作最多吸引3次,每次持续10-15秒,同时避免压力过高,吸痰管拔出应边旋转边退出,使分泌物脱离气管壁,可以减少肺不张和气道痉挛。

4.随时检査吸痰管是否通畅,防止无效吸引。

5.加强肺部体疗:每1?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次,同时给予自下而上、自外向内的叩背体疗,使痰液排出。

6.吸痰前后听诊肺部呼吸音的情况,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结果及心率的变化。

7.阻塞性肺不张一经明确,根据引起的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进行充分的气道湿化和吸痰,有时需借助纤支镜对阻塞性肺不张的部位进行充分吸引、冲洗,以排除气道阻塞,

并嘱患者深呼吸以促进肺复张。

8.阻塞性肺不张常合并感染,需酌情应用抗生素。

第八章引流管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第一节胸腔闭式引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一、皮下气肿

【发生原因】

1.引流不畅,使胸腔内压力升高。

2.切口过小,引流管与胸壁组织间隙过大,皮肤缝合过紧,使气体沿引流管周围间隙进人皮下。

3.剧烈咳嗽导致胸膜腔内压急剧增高,使胸腔内气体沿引流管进人皮下。

4.引流管部分滑出胸腔。

【临床表现】

皮下气肿主要与胸腔内压力有关,压力越高越易导致皮下气肿。表现为患者面部、颈部、胸部及腹部皮下组织出现捻发感,有胸闷愁气,甚至压迫感。

【预防及处理措施】

1.保持引流通畅。

2.引流管的粗细要适宜,切口大小要适当。

3.频繁咳嗽者给予止咳治疗。

4.轻度皮下气肿,无须特殊处理可自行吸收。

5.中重度皮下气肿,可利用消毒的大号针头剌入气肿处皮肤用双手向针头方向挤压以排出气体,也可多处皮肤切开排气,

6.顽固性皮下气肿可采用皮下置引流管行闭式负压引流术,持续引流气体。

7.妥善固定引流管,并留有足够长度,以防翻身及摆动时脱出胸腔。

二、疼痛

【发生原因】

1.引流管压迫肋间神经。

2.引流管与壁层胸膜摩擦。

3.患者体型消瘦或肋间狭窄者易出现。

4.引流管移动。

【临床表现】

由于引流管与壁层胸膜摩擦或压迫肋间神经导致出现疼痛感。

【预防及处理措施】

1.注意病情观察,置管期间做好患者疼痛评估及心理护理。

2.定期评估置管位置,将保持正确体位的重要性告知患者。

3.对体型消瘦者置管时,选择粗细适宜的引流管,采取最佳位置放置并注意固定牢固。

4.适当地调整引流管的位置或应用止痛药可缓解疼痛。

5.经上述处理仍不能缓解时,使用局部封闭可减轻疼痛。

6.按医嘱行镇痛处理。

三、引流管堵塞

【发生原因】

1.引流管是否滑脱或引流管置人深度不够。

2.引流管是否折叠或扭曲。

3.引流管部分或完全被堵塞。

4.【临床表现】

引流管不通畅,水封瓶水柱无波动。

【预防及处理措施】

1.观察水封瓶内玻璃管水柱是否随呼吸上下波动,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

2.若水柱不波动,患者有胸闷、气急可能是引流管堵塞,应及时检査引流管有无扭曲受压、有无血凝块堵塞,如有血凝块堵塞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平时多做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必要时每2?4小时叩背一次。

4.发生堵塞,胸片显示肺复张良好,夹管24小时之内没出现异常,可拔管。

5.如症状未缓解,挤捏引流管或适当调整引流管方向,无效时则考虑用50 mL无菌注射器针筒抽吸排除阻塞。

四、纵隔摆动

【发生原因】

1.工作人员操作不当,放气、放液过快、过多均会导致此并发症的发生。

2.剧烈咳嗽。

3.引流管脱落形成开放性气胸。

【临床表现】

多系胸腔积液、积气,引流过快、过多或剧烈咳嗽使气体过快排出胸腔所致,主要表现为急性呼吸循环障碍,如气促、呼吸困难、发绀甚至休克。

【预防及处理措施】

1.大量积液、积气引流时应控制引流速度,—般放500mL后夹管5-10分钟,根据患者的情况再放500mL再夹管,避免一次性放气、放液过多过快。

2.剧烈咳嗽者嘱其勿用力过度,必要时应用镇静镇咳药。

3. 纵隔摆动是胸腔闭式引流术最危重的并发症,做好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4.一旦一次放气超过1000 mL,患者出现纵隔摆动,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休克,以及心搏骤停,应迅速抢救及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救治。

五、引流管脱出

【发生原因】

1.引流管固定是否牢固、不得当。

2.患者神志不清楚,躁动不安,以及不主动配合治疗。

【临床表现】

由于外力牵拉,突发引流管脱落出切口处。

【预防及处理措施】

1.妥善固定引流管,并留有足够长度,以防翻身、活动时脱出胸腔。

2.严格交接班,做好活动指导,避免拉脱。

3.嘱咐患者屏气,迅速用手捏紧引流口周围皮肤(不用触及伤口),使引流口的创缘闭合,再用凡士林纱布及厚层无菌纱布按压伤口,并立即通知医生。

4.如按压后患者迅速出现呼吸困难、气管移位、皮下气肿等症状,应揭开纱布,使气体溢出,护士在医生到场前不能离开患者。

六、胸腔内感染

【发生原因】

1.年老体弱者抵抗力下降,易并发胸腔内感染。

2.引流管留置,时间越长,风险越大。

3.有引流液逆流的危险。

4.各项相关操作中未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发热、气促等感染症状。

【预防及处理措施】

1.手术时应按规程操作,胸腔闭式引流放置应低于胸腔60 cm。

2.搬动患者时,切勿将引流瓶提至高于引流管的胸腔出口水平面,应先用止血钳夹闭,搬动完毕再松开以防引流液倒流人胸膜腔。

3. 更换引流瓶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引流瓶、引流管都应灭菌后使用。切口敷料应1?2天更换1次,如有脱落或污染时应及时更换。引流管一旦脱落,决不能将原引流管再插人,以免感染。

4. 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5. 当患者出现发热、胸痛等感染症状时,应根据医嘱立即应用抗生素,并给予支持疗法以控制感染。

七、血胸

【发生原因】

1.引流管固定不够牢固,摩擦血管而造成损伤。

2.患者活动幅度过大,牵拉引流管导致血管破裂。

3.手术部位活动性出血。

【临床表现】

表现为引流量增多,且为血性,患者出现冷汗脉细。

【预防及处理措施】

1.避免引流管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或频繁变换体位导致管道摩擦损伤血管而出血。

2.指导患者活动时注意保护引流管,避免强拉引流管。

3.引流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如为血性,量突然增多或患者出现休克等症状,应考虑活动性出血的发生。

4.一旦出现血胸二:建立静脉通路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休克者积极行抗休克治疗。

5.通过止血、扩容、抗感染等处理,如出血未控制进行手术止血准备。

八、肺不张

【发生原因】

术后未做有效咳嗽、咳痰或引流不畅。

【临床表现】

1.患者出现胸闷、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绀。

2.听诊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局部叩诊呈浊音,气管移向患侧。

【预防及处理措施】

1.应做好术前健康教育,解释术后咳嗽、咳痰对肺扩张的重要性。

2.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取半卧位,第二天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3.鼓励患者做有效咳嗽、咳痰、避免剧烈咳嗽,定时翻身拍背。

4.鼓励患者做吹气球的动作,利于肺部扩张。

5.若胸片检査示明显肺不张,可经鼻导管吸痰或应用支气管镜吸

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以利于引流液的排出及肺部扩张。

九、复张性肺水肿

【发生原因】

患侧肺或双肺在短时间内(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得以复张。

【临床表现】

剧烈咳嗽,咳出或吸出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或液体。

【预防及处理措施】

1.肺长时间压缩的患者,如7天以上,首次排液量小于等于1000ml,抽液在500mL左右,尽可能少量、多次、间断性引流。

2.大量排气、排液或术后要密切观察病情,凡在短时间内发生胸闷、气促、心悸、持续或频繁咳嗽,要严密观察复张性肺水肿的发生,立即停止有关操作,报告医生并处理。

第二节“T”管引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一、“T”管脱落

【发生原因】

1.搬运患者过程中“T”管脱落。

2.患者躁动时“T”管脱出。

3.术后患者因麻药等因素发生精神障碍后自行拔管。

4.患者改变体位时而引流管固定在病床上被患者忽略而拔出。

5.患者由于长期带管,皮肤固定线脱落带动“丁”管一起滑脱。

6.医生拔出腹腔引流管时误将“丁”管作为腹腔引流管拔出。

【临床表现】

“T”管意外滑出或拔出。

【预防及处理措施】

1.妥善固定和保护”T”管,尤其对全麻术后尚未完全清醒的患者;更要重视。

2. 对长期带管患者要嘱其注意观察和保护皮肤固定线。

3. 做好健康教育,要注意防止患者体位改变时牵拉“T”管。

4. 腹部引流管标识清楚,拔出时—定要分清“T”管与腹腔引流管,避免误拔。

5. 引流管脱出立即用凡士林纱布及无菌纱布按压置入口,并立即通知医生予以重置。

二、“T”管堵塞

【发生原因】

1.术中因素:“T”管选择不当,管壁厚、管腔小的“丁”管,易被小碎石片或泥沙结石凝结阻塞;“T”管放置不当,如扭曲、折叠等;胆总管或左右肝管残留结石。

2.术后因素:“丁”管被血块、蛔虫阻塞;“丁”管引流时间长,泥沙结石凝结于管内。

【临床表现】

“T”管引流液突然减少或中断;部分患者出现呕吐、腹胀。

【预防及处理措施】

1.选择合适的“T”管。

2.保持引流管通畅,勿使引流管扭曲、受压。

3.对于胆汁混浊,泥沙性结石,应用生理盐水冲洗。

4.结石堵塞者用抗生素溶液低压冲洗。

5.凝血块用肝素溶液冲洗。

三、胆道逆行感染

【发生原因】

1.更换引流袋时无菌操作不严。

2. 经“丁”管向胆道注人药物(造影剂、抗生素等)时污染。

【临床表现】

“丁”管患者出现寒战、高热、黄疸,可有感染性休克和神经精神症状。

【预防及处理措施】

1.“丁,,管的护理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3.定期更换引流袋,平卧时引流袋应低于腋中线;站立或活动时,引流袋不高于腹部引流口平面,防止胆汁逆流造成逆行性感染。

4.术后-周内,勿用加压冲洗引流管。

5.给予解痉、镇痛、利胆,纠正休克,抗感染治疗。

四、胆瘘

【发生原因】

1.患者体质因素:年老体弱、营养欠佳、低蛋白血症、糖尿病等患者,使得窦道形成慢且不牢固。

2.手术因素:术中损伤胆总管血供,导致胆道壁缺血坏死。

3.“T”管修剪不当,两短臂过粗,合并后的宽度大大超过单一管腔的大小,拔管时造成窦道破裂。

4.拔管时间过早。

【临床表现】

一般出现在拔出“T”管后,主要是“T”管窦道形成不全所致,胆瘘量少,无腹膜炎体征;“T”管引流术后外敷料黄染或出现腹痛,伴有腹膜炎剌激征,腹穿有胆液即可明确诊断。

【预防及处理措施】

1.年老体弱、营养欠佳、低蛋白血症、糖尿病患者,在拔管前,应改善其肝功能、降低血糖、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等,并延迟拔管时间6?8周。

2.正确修剪“丁”管,要求两臂不要过粗,中央应剪成“V”形,对折后应与长臂的宽度基本相等,以保证拔管时不会损伤窦道。

3.术后带管期间,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发热腹痛,观察腹腔引流管有无胆汁引出,若有则提示患有胆瘘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

4.严格掌握拔管指征,拔管时雜应轻柔,用力均句,切忌动作粗暴。

5.拔管后要严密观察腹痛情况。

6.若发生胆瘘情况,重新手术放置“丁,,管引流。

7.常规拔管后发生局限性腹膜炎患者,插入导尿管引流。

第三节脑室引流管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一、引流管脱出

【发生原因】

1.患者烦躁,过度翻身。

2.引流管长度受限,管道牵拉。

3.固定引流管的头皮缝线脱落。

【临床表现】

1.引流管内液柱无波动或无液体流出。

2.引流液自放置引流管部位渗出。

3.可出现颅内压增髙的症状,如头痛、呕吐,甚至瞳孔、意识状态的改变。

【预防及处理措施】

1.操作前告知患者并进行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更换的目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消除其紧张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

2.对躁动患者给予适当约束及镇静。

3.留出足够引流管长度,防止过度牵拉。

4.报告医生,配合医生重新缝合固定。

5.如引流管部分脱出、侧孔外漏有液体流出时,立即用无菌纱布吸收渗液,并立即通知医生,协助医生换药拔管,取引流管尖端的引流液送细菌培养。

6.如引流管完全脱出,检査残端是否完整,检査伤口有无裂口,并协助医生换药清创。

7.根据患者情况重新置管。

二、脑室出血

【发生原因】

1.引流瓶(袋)入口高度过低。

2.更换引流装置前未将引流管夹闭。

3.引流过快、过多造成的低颅压导致脑皮质塌陷或继发脑血管损伤引起再出血。

【临床表现】

1.引流液突然变成鲜红色,外流速度加快,引流量增多。

2.CT或MRI检查可见脑室出现新高密度灶、脑室变形扩大。

【预防及处理措施】

1.更换引流装置前将引流管夹闭,后调整引流瓶(袋)人口处高于

侧脑室角10?15 cm,妥善固定后开放引流。

2.开放引流早期注意引流速度,避免引流过快。

3.及时调整引流瓶(袋)入口高度,并立即报告医生。

三、颅内感染

【发生原因】

1.更换引流瓶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更换引流装置前未夹闭引流管,使管内引流物逆流人脑室造成逆行感染。

3.接口处污染未保持局部无菌。

【临床表现】

1.心率加快、寒战、高热(体温多在38℃以上甚至大于40℃)。

2. 颈项强直、脑膜剌激征阳性。

【预防及处理措施】

1.更换引流瓶(袋)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更换引流装置前将引流管夹闭,以免管内引流物逆流人脑室。

3.接口处予以无菌纱布包裹,并每天更换。

4.每次更换引流装置时留取脑脊液标本送检。

5.严密观察脑脊液性状,如出现浑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时,提示可能发生颅内感染,立即报告医生。

6.根据医嘱调整引流管高度,以引流出感染的脑脊液,配合医生采集脑脊液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第二节简易呼吸器使用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一、胃胀气和胃内容物反流

【发生原因】

1.通气量过大。

2.通气速度过快。

3.气道未畅通,气体进入胃部。

【临床表现】

表现为腹胀、腹痛、腹部膨隆、嗳气、口角有分泌物流出等。

【预防及处理措施】

1.避免通气量过大、通气过度过快而使气体进人胃内,导致胃胀气。

2.抢救者位于患者头部的后方,将头部后仰,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理分泌物。

3.观察胃部嗳气情况,必要时插人胃管。

4.胃部气体胀满时勿挤压腹部,让患者侧卧,同时清理呼吸道。

5.有反流发生时,复苏者让患者侧卧,擦净流出的胃内容物,然后继续仰卧行CPR。

二、误吸和吸入性肺炎

【发生原因】

1.气道压力过高。

2.未清除呼吸道内异物即给予通气。

【临床表现】

神志清楚者表现为咳嗽、气急。神志不清时常无明显症状,但1小时后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低血压,咳出浆液性或血性泡沫痰。严重者可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预防及处理措施】

1.未清除胃内容物时要采取较慢的通气方式,避免过高的气道压力。

2.发现患者有分泌物流出(胃内容物反流),应停止挤压呼吸球囊,立即吸净分泌物后再进行辅助呼吸,必要时建立高级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喉镜或者支气管镜取出异物。

3.发生误吸,立即吸出分泌物,高浓度给氧。

4.可用白蛋白或低分子右旋糖酐等纠正血容量不足。

5.使用利尿剂减轻左心室负荷,防止胶体液渗漏人肺间质。

三、皮肤损伤

【发生原因】

面罩放置不稳、按压方法不正确。

【临床表现】

面罩放置部位的皮肤损伤。

【预防及处理措施】

1.将面罩按正确方向紧贴患者鼻面部,切忌用力过度按压局部皮肤,避免面罩滑动摩擦损伤皮肤。

2. 皮肤损伤处遵医嘱给予相应处理。

第十二章胰岛素注射、快速血糖监测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第一节胰岛素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一、疼痛

【发生原因】

1.患者精神紧张、恐惧。

2.注射针头过粗、不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不熟练。

3.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剌激引起疼痛。

4.进针方法不当。

5.同一部位反复长期注射或进针部位触碰到了皮下神经。

6.药物温度过低。

【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疼痛,呈刺痛类型。

【预防及处理措施】

1.注射前向患者说明注射的目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紧张心理,取得其配合。

2.尽量选择用短、细的胰岛素笔针头,如31 GX5 mm、32 GX

4 mm针头,针头为一次性使用。

3.注射应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4.选择适宜的注射部位,轮流更换注射部位。

5.使用中的胰岛素置于室温下保存。

6.提高注射技巧,实施无痛注射。

7.嘱患者全身放松、深呼吸、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疼痛。

8.疼痛尚能忍受,可迅速注射完毕后拔针,如疼痛无法忍受,更换注射部位再注射。

9. 评估产生疼痛的原因,再次注射时尽可能避免可能产生疼痛因素。

10. 有条件者可采用无针注射方法,以有效减轻注射引起的疼痛。

二、感染

【发生原因】

1.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针头。

2.注射后,患者搔抓或揉按注射部位。

【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瘙痒、红、肿、热、痛、溃烂。

【预防及处理措施】

1.注射前清洁注射部位皮肤,操作者清洁双手。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3.告知患者,注射后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注射部位。

4.针头为一次性使用。

5.及时发现感染倾向,严格控制血糖。

6.局部皮肤痛痒者,告知患者勿抓、挠,可外涂0.5%聚维酮碘。

7.注射部位发生溃烂、破损者,则按外科换药处理。

三、皮下脂肪增生

【发生原因】

1.同-部位长期反复注射,胰岛素刺激皮下脂肪增生而形成。

2.胰岛素抵抗,长期使用胰岛素可使人体内产生抗胰岛素的抵抗.影响胰岛索的正常吸收和作用。

【临床表现】

皮下组织变性、质地变硬、增生形成脂肪垫或结节。

【预防及处理措施】

1.针头为一次性使用。

2.选择注射点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部位注射。

3.尽量选用高纯度人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

4.每次注射前检査注射部位,避免在皮下脂肪增生处注射。

5.注射部位由皮下脂肪增生处转至正常组织时,需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

6.在脂肪垫相应的边缘用墨水做上标记,并每天用温热水湿热敷、局部理疗。

7.有条件者使用无针注射器注射胰岛素,因不会损伤皮下组织,避免了因长期注射形成硬结。

四、皮下瘀血

【发生原因】

1.胰岛素针头重复使用次数过多,长期反复注射出现针头弯曲变

形、倒钩,导致组织微创。

2.进针角度不规范,剌破血管。

【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肿张、疼痛,皮肤呈青紫瘀斑,边界不清。皮下瘀血评价标准为:瘀血长径<0.5cm 视为无瘀血,长径>0.5cm视为有皮下瘀血。

【预防及处理措施】

1.针头为一次性使用?

2.选择注射点要尽置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硬结、皮肤破损部位注射。

3.如进针角度不规范,刺破血管,应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并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4. 拔针后针口少量出血者,要予以按压注射部位至无出血。形成瘀血者,要避开瘀血部位进行注射。

五、低血糖反应

【发生原因】

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注射部位过深,在运动状态下注射,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引起温度改变,导致血流加快使胰岛素的吸收加快。

【临床表现】

血糖<3. 9 mmol/L或突然出现乏力、头晕、心悸、出冷汗、饥饿感、心率加快,

重者虚脱、昏迷、甚至死亡。

【预防及处理措施】

1.严格遵守给药剂量。

2.定时定量进餐。

3.注意活动量与使用药物的配合,活动明显增加时,要减少药物的用量或及时加餐。_

4.尽量选用短、细的胰岛素笔针头,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患者,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小进针角度注射,避免误人肌肉组织。

5.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洗热水澡等。

6.加强血糖监测,注射膜岛素后,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7.加强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有关知识的宣教。

8.如发生低血糖,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糖果等易吸收的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40-60ml.低血糖。

9.分析产生低血糖的原因,尽可能避免再次发生低血糖。

六、过敏反应

【发生原因】

1.使用动物胰岛素等。

2.胰岛素制剂中含有杂质蛋白。

【临床表现】

1.局部反应: 红肿、瘙痒、水泡、硬结形成。

2.全身反应:面部和口腔黏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严重者可发生休克。

【预防及处理措施】

1.运用高纯度人胰岛素或人胰岛素类似物。

2.注人胰岛素不能过浅,应达到皮下组织。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避免杂质混人药液引起过敏反应。

4. 发生过敏反应

(1) 更换高纯度胰岛素。

(2) 轻度局部反应无须处理,全身反应显著者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3) 采用胰岛素脱敏注射。

(4) 加强病情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发生过敏性休克者遵照住院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处理。

七、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发生原因】

1.针头质量差,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欠锐利,针头有倒钩、弯曲等。或针头消毒后重复使用。

2.进针部位有硬结或瘢痕。

3.操作人员注射时用力不当。

【临床表现】

患者感觉注射部位疼痛。若针体折断,则折断的针体停留在注射部位,患者可出现情绪惊慌、恐惧。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口腔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 (一)口腔损伤 1.发生原因 (1)在口腔擦洗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动作粗暴,裸露得止血钳尖端碰伤口腔黏膜及牙龈,特别就是肿瘤患者放疗期,口腔有感染及凝血功能差得患者,容易引起口腔黏膜及牙龈得损伤。(2)为昏迷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使用开口器协助张口方法不正确或力量不当,造成患者口腔、牙龈或口腔黏膜损伤。 (3)漱口液温度或浓度不当,造成口腔黏膜灼伤。 2.临床表现 (1)口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炎症反应、溃疡形成,患者主诉口腔疼痛,颌下可触及淋巴结肿大。 3.预防及处理 (1)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止血钳得尖端直接触及患者口腔黏膜。 (2)对凝血功能机制差、有出血倾向得患者,擦洗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防止碰上黏膜及牙龈。(3)对需要使用开口器协助张口得患者,应将开口器包上纱布从臼齿处放入,以防损伤患者口腔黏膜或牙齿,牙关紧闭者不可使用暴力使其开口。 (4)根据口腔具体情况选择温度、浓度适宜得漱口液。 (5)在口腔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口腔黏膜情况。如发生口腔黏膜损伤,应用朵贝尔氏液、呋喃西林液或0、1%-0、2%双氧水含漱;如有口腔溃疡疼痛时,溃疡面用西瓜霜或锡类散吹敷,必要时可用利多卡因喷雾止痛或洗必泰漱口液直接喷于溃疡面,每日3~4次抗感染。 (二)吸入性肺炎 1.发生原因 多发生于意识障碍得患者,口腔护理得清洁液、口腔内分泌物及呕吐物误入气道,就是吸入性肺炎得主要原因。 2.临床表现 (1)发热、咳嗽、咳痰、气促及胸痛等,叩诊呈浊音,听诊肺部有湿性罗音。 (2)胸部X片可见斑片状阴影。 (3)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增多。 3.预防及处理 (1)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辅助患者采取仰卧位,切记将头偏向一侧,防止漱口液流入呼吸道。 (2)口腔护理所用棉球要拧干水分,不可过湿;神志不清患者不可漱口,以防误吸。 (3)已出现肺炎得患者,根据病情选择得抗生素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并结合相应得临床表现采取对症处理。 (三)窒息1.发生原因 (1)医护人员为神志不清或吞咽功能障碍得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由于粗心大意,将棉球遗留在口腔,导致窒息。 (2)有义齿得患者,操作前末将义齿取出,操作时义齿脱落,造成窒息。 (3)为兴奋、躁动,行为紊乱得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因患者不配合造成擦洗棉球松脱,掉入气管,导致窒息。 2.临床表现 口护过程中患者突发吸气性呼吸困难,面色发绀,端坐呼吸,三凹症阳性,严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尿便失禁,抽搐,昏迷,甚至呼吸停止。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按照口腔护理得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一次只能夹取一个棉球,防止棉球遗漏在口腔。(2)认真检查牙齿情况。操作前瞧牙齿有无松动,义齿有无松动,如有活动性义齿,应操作前取下。 (3)对于兴奋、躁动、行为紊乱得患者尽量在其较安静得情况下进行口腔护理。 (4)患者出现窒息后应立即进行处理,迅速清除吸入异物,恢复有效通气;如异物已进入气管或支气管,患者出现严重得呼吸障碍,立即用大号穿刺针行环甲膜穿刺,以改善通气,争取时间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考试题

临床护理技术无菌操作及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考试题科室: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1、肌肉注射神经损伤的发生原因:①;②注射药量过大或者推药速度过快。 2、静脉输液法发生静脉炎的三个因素是:化学因素、机械因素、。 3、静脉输液法发生发热反应的处理:(1)或停止输液(2)对症处理(3)。 4、皮内注射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5、静脉输液技术操作的并发症:、、、发热、空气栓塞、血栓栓塞。 6、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急性左心衰、过敏反应、出血倾向、。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12分) 1、下列与输液时滴数调节无关的是() A、病人的性别 B、病人的年龄 C、药物的作用 D、药液的性质 E、病人的病情 2、静脉输液发生空气栓塞时应采取的卧位是() A、半卧位 B、端坐位 C、右侧卧位,头低足高位 D、左侧卧位,头低足高位 E、左侧卧位,头高足低位 3、皮下注射法进针时,与皮肤呈:() A、10°~15°角 B、20°~25°角 C、30°~40°角 D、45°~50°角 E、50°~60°角 4、、打开无菌包时不正确的是()A.查看灭菌日期B.无菌包应放在清洁、干燥处 C.手不可触及包布的内面 D.用清洁的手取出所需物品 E.包内所剩物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5、取用无菌溶液时先倒出少量溶液的目的是为了() A、检查瓶口有无裂缝 B、冲洗瓶口 C、查看溶液的颜色 D、检查溶液有无沉淀 E、嗅察溶液有无异味

6、无菌持物钳正确使用方法是:()A.可用于夹取任何无菌物品 B.到远处夹取物品要速去速回 C.取放无菌持物钳,钳端均应闭合 D.钳端向上,不可跨越无菌区 E.盛放无菌持物钳的容器消毒液面应与轴节相平 7、小剂量、单包装的无菌消毒液,开启后其有效期为()A、三天B、每天C、一周D、两周 E、两天 8、无菌贮槽一经打开其有效使用时间为()A、2小时B、4小时C、12小时D、24小时E、7天内 9、 三:简答题: 1、皮内注射发生过敏性休克(最严重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21分) 2、皮内注射疼痛的预防措施有哪些(22分)

最新版_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章、常用护理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一、手卫生 1、一般洗手 (一)操作要点 1.洗手指征: (1)直接接触患者前后。 (2)无菌操作前后。 (3)处理清洁或者无菌物品之前。 (4)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5)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或者从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6)处理污染物品后。 (7)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皮肤或者伤口敷料后。 2.洗手要点: (1)正确应用六步洗手法或七步洗手法清洗双手。 (2)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然后用一次性纸巾/毛巾彻底擦干,或者用干手机干燥手。 (3)如水龙头为手拧式开关,则应采用防止手部再污染的方法关闭水龙头。 (二)注意事项 1.认真清洗指甲、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的部位。

2.手部不佩带戒指等饰物。 3.应当使用一次性纸巾或者干净的小毛巾擦干双手,毛巾应当一用一消毒。 4.手未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物质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代替洗手。 外科手消毒 (一)操作要点 1.外科手消毒指征:进行外科手术或者其他按外科手术洗手要求的操作之前。 2.操作要点: (1)修剪指甲、锉平甲缘,清除指甲下的污垢。 (2)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3)取适量皂液或者其他清洗剂按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用无菌巾擦干。 (4)取适量手消毒剂按六步洗手法揉搓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至消毒剂干燥。 (二)注意事项 1.冲洗双手时,避免水溅湿衣裤。 2.保持手指朝上,将双手悬空举在胸前,使水由指尖流向肘部,避免倒流。 3.使用后的海棉、刷子等,应当放到指定的容器中,一用一消毒。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规范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 一、患者入院护理 (一)工作目标。 热情接待患者,帮助其尽快熟悉环境;观察和评估患者病情和护理需求;满足患者安全、舒适的需要。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备好床单位。根据患者病情做好准备工作,并通知医师。 2.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妥善安置患者于病床。 3.测量患者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填写患者入院相关资料。 4.入院告知:向患者/家属介绍主管医师、护士、病区护士长。介绍病区环境、呼叫铃使用、作息时间、探视制度及有关管理规定等。鼓励患者/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及顾虑。 5.完成入院护理评估,与医师沟通确定护理级别,遵医嘱实施相关治疗及护理。 6.完成患者清洁护理,协助更换病员服,完成患者身高、体重、生命体征的测量(危重患者直接进入病房)。 (三)结果标准。 1.物品准备符合患者需要,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2.患者/家属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护理服务满意。 二、患者出院护理 (一)工作目标。 患者/家属知晓出院指导的内容,掌握必要的康复知识。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针对患者病情及恢复情况进行出院指导,包括办理出院结账手续方法、出院后注意事项、带药指导、饮食及功能锻炼、遵医嘱通知患者复诊时间及地点、联系方式等。 2.听取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和建议。 3.做好出院登记,整理出院病历。 4.对患者床单位进行常规清洁消毒,特殊感染病人按院内感染要求进行终末消毒。 (三)结果标准。 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护理服务满意。 2.床单位清洁消毒符合要求。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一)工作目标。 安全、准确、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工作规范要点。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第一节皮内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疼痛 1、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产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 (1)注意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且更具有敏感性; (4)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发生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5)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二)注射失败

1、发生原因:(1)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无法正常沟通的病人。(2)注射部位无法充分暴露,如穿衣过多、衣服袖口过窄等。(3)操作欠熟练,如进针角度过深或过浅,导致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皮内。(4)注射药物剂量欠准确,如药液推注量过多或不足。 2、临床表现:无皮丘或皮丘过大、过小,药液外漏,针口有出血现象。 3、预防及处理:(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2)对不合作者,肢体要求充分约束和固定(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穿衣过多或袖口窄小者,可在注射前协助病人将选择注射的一侧上肢衣袖脱出。(4)提高注射技能操作,掌握注射的角度与力度。(5)对无皮丘或皮丘过小等注射失败者,可重新选择部位进行注射。(三)虚脱 1、发生原因:主要有心理、生理、药物、物理等因素引起。心理方面病人多数无注射史,对皮内注射存在着害怕心理,注射时精神高度紧张,疼痛加剧。此外,病人对护士不了解和不信任,增加紧张心情。生理方面,身体虚弱,各种外来刺激增强时可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出冷汗、摔倒等虚脱现象。 2、临床表现:头晕、面试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严重者意识丧失。多见于体质虚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 3、预防及处理:(1)注射前解释,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下进行治疗。(2)选择合适的部位、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3)有晕针史或疑似患者宜采用卧位。(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注射。注意区别过敏性休克和虚脱。虚脱者取平卧位,保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清醒后予口服糖开水等,少数也可予氧气吸入或呼吸新鲜空气。 (四)过敏性休克(最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目录 1、测体温(口表)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保护用具使用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3、口服给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4、口腔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5、鼻饲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6、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7、导尿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8、雾化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9、胃肠减压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0、膀胱冲洗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1、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2、心电监护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3、微量泵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4、输液泵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5、吸痰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6、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7、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8、肌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9、静脉注射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0、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1、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22、抽血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3、静脉输血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4、胰岛素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测体温(口表)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体温表破损 1、预防 (1) 护士测体温前,检查体温表的质量。 (2) 患者神志清者,叮嘱患者不要说话、勿咬破。 (3) 患者神志不清者,测腋温或肛温,有人看管。 2、处理 (1) 检查患者是否吞入水银及口腔黏膜完好程度。 (2) 立即报告护士长。 (3) 嘱患者漱口、吐出。 (4) 如有吞入,立即给患者吞服蛋清、牛奶等,食粗纤维蔬菜。 2、保护用具使用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一)、床档碰伤肢体、床档断裂 1、预防 (1) 护士每班检查床档功能。 (2) 患者肢体与床档之间用软枕隔挡,以保护患者肢体。 (3) 教会患者家属正确使用床档,确保安全。 2、处理 (1) 报告护士长、医师。 (2) 按医嘱对患者碰伤肢体进行检查,必要时拍片,明确诊断。 (3) 立即报修。 (二)、约束带过紧,肢体淤血,皮肤破损 1、预防 (1) 密切观察约束部位的血液循环。 (2) 使用约束带,必须垫衬垫。 (3) 注意约束松紧。 2、处理 (1) 报告护士长、医师。 (2) 立即松开约束带,有专人看护。 (3) 按医嘱对淤血、皮肤破损处进行换药。

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及标准

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 一、患者入院护理 (一)工作目标。 热情接待患者,帮助其尽快熟悉环境;观察和评估患者病情和护理需求;满足患者安全、舒适的需要。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备好床单位。根据患者病情做好准备工作,并通知医师。 2.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妥善安置患者于病床。 3.测量患者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填写患者入院相关资料。 4.入院告知:向患者/家属介绍主管医师、护士、病区护士长。介绍病区环境、呼叫铃使用、作息时间、探视制度及有关管理规定等。鼓励患者/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及顾虑。 5.完成入院护理评估,与医师沟通确定护理级别,遵医嘱实施相关治疗及护理。 6.完成患者清洁护理,协助更换病员服,完成患者身高、体重、生命体征的测量(危重患者直接进入病房)。 (三)结果标准。 1.物品准备符合患者需要,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2.患者/家属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护理服务满意。 二、患者出院护理 (一)工作目标。 患者/家属知晓出院指导的内容,掌握必要的康复知识。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针对患者病情及恢复情况进行出院指导,包括办理出院结账手续方法、出院后注意事项、带药指导、饮食及功能锻炼、遵医嘱通知患者复诊时间及地点、联系方式等。 2.听取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和建议。

3.做好出院登记,整理出院病历。 4.对患者床单位进行常规清洁消毒,特殊感染病人按院内感染要求进行终末消毒。 (三)结果标准。 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护理服务满意。 2.床单位清洁消毒符合要求。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一)工作目标。 安全、准确、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做好准备。测量生命体征前30分钟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坐浴等影响生命体征的相关因素。 2.对婴幼儿、老年痴呆、精神异常、意识不清、烦躁和不合作者,护士应采取恰当的体温测量方法或在床旁协助患者测量体温。 3.测腋温时应当擦干腋下,将体温计放于患者腋窝深处并贴紧皮肤,防止脱落。测量5-10分钟后取出。 4.测口温时应当将体温计斜放于患者舌下,用鼻呼吸,闭口3分钟后取出。 5.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 6.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应当复测体温。 7.体温计消毒方法符合要求。 8.评估测量脉搏部位的皮肤情况,避免在偏瘫侧、形成动静脉瘘侧肢体、术肢等部位测量脉搏。 9.测脉搏时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压桡动脉或其他浅表大动脉处,力度适中,以能触及到脉搏搏动为宜。 10.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脉搏异常的患者,测量1分钟。 11.发现有脉搏短绌,应两人同时测量,分别测心率和脉搏。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规范(3)

一、测体温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二、冰袋冷敷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三、冰帽降温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四、热水袋使用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五、约束带使用时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六、心肺复苏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七、皮内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八、肌肉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九、静脉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十、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十一、静脉输血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十二、静脉留置针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十三,PICC置管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十四、口腔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十五、鼻饲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十六、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十七、雾化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十八、吸痰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十九、导尿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二十、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二十一、膀胱冲洗操作常见并发症与处理。 二十二、呼吸机治疗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二十三、电除颤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二十四、胸腔闭式引流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二十五、胰岛素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二十六、洗胃法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二十七、引流管护理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二十八、造口护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测体温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体温表破损 预防: 1、护士测体温前,检查体温表的质量。 2、患者神志清楚者,嘱患者不要说话、勿咬破。

3、患者神志不清者,测腋温或肛温,要有人看管。 处理: 1、检查患者是否吞入水银及口腔粘膜完好程度。 2、立即报告护士长。 3、嘱患者漱口、吐出水银。 4、如有吞入,立即给患者吞服蛋清、牛奶等,食粗纤维蔬菜。 二、冰袋冷敷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一)皮肤冻伤 预防: 1、向患者解释使用冰袋冷敷的目的和方法,取得同意和合作 2、确认冰袋无破漏。 3、治疗时间为15-30分钟。体温降至39℃以下时,取出冰袋。 4、不能持续使用,若需长时间使用至少间隔60分钟为宜。 5、加强巡视,观察冰袋有无漏水、冰块有无融化、布袋是否潮湿,必要时及时更换。 6、观察病人用冷情况,尤其是意识障碍或感觉异常的患者,要随时对局部皮肤进行观察和 确认。 7、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处理: 1、如局部出现皮肤苍白、青紫应停止使用。 2、记录使用部位、时间、效果、反应。 三、冰帽降温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耳部冻伤 预防: 1、严格按医嘱使用冰帽。 2、使用时,枕下垫毛巾,注意保护耳廓,勿使头部直接接触冰帽内部。 3、每3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生命体征及面色。 处理: 1、发现冻伤时,及时撤下冰帽,垫软枕。 2、通知值班医生,对症处理。 3、做好耳部保暖措施。 4、上报护士长。 5、安抚家属情绪,做好解释工作。 6、寻找、检查发生冻伤原因,讨论总结,防止冻伤再次发生。 四、热水袋使用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皮肤烫伤 预防: 1、向患者解释使用热水袋的目的和方法,取得同意和合作。 2、确认热水袋有无破损或栓口密闭不严。 3、根据使用部位的不同确定水温。 4、根据病人的感觉、意识确定水温。对老人、小儿、昏迷、局部感觉麻痹、麻醉未醒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工作标准服务规范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工作标准服务规范 一、患者入院护理 (一)工作目标 热情接待患者,帮助其尽快熟悉环境;观察和评估患者病情和护理需求;满足患者安全、舒适的需要。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备好床单位。根据患者病情做好准备工作,并通知医师。 2.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妥善安置患者于病床。 3.测量患者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填写患者入院相关资料。 4.入院告知:向患者/家属介绍主管医师、护士、病区护士长。介绍病区环境、作息时间、探视制度及有关管理规定等。鼓励患者/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及顾虑。 5.完成入院护理评估,与医师沟通确定护理级别,遵医嘱实施相关治疗及护理。 6.完成患者清洁护理。 (三)结果标准 1.物品准备符合患者需要,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2.患者/家属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护理服务满意。 二、患者出院护理

(一)工作目标 患者/家属知晓出院指导的内容,掌握必要的康复知识。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针对患者病情及恢复情况进行出院指导,包括出院后注意事项、带药指导、饮食及功能锻炼、复诊时间及地点等。 2.听取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和建议。 3.做好出院登记,整理出院病历。 4.对患者床单位进行常规清洁消毒。 (三)结果标准 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 2.床单位清洁消毒符合要求。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一)工作目标 安全、准确、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做好准备。测量体温前30分钟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 一、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1、皮内注射法:疼痛、局部组织反应、注射失败、虚脱、过敏性休克、疾病传播 2、皮下注射:出血、硬结形成、低血糖反应、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3、肌肉注射:疼痛、神经性损伤、局部或全身感染、针口渗液、针头堵塞 4、静脉注射:药液外渗性损伤、静脉穿刺失败、血肿、静脉炎、过敏反应 二、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 1、周围静脉输液: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血栓栓塞、疼痛、败血症、神经损伤、静脉穿刺失败、药液外渗性损伤、导管阻塞、注射部位皮肤损伤、 2、头皮静脉输液:误入动脉、糖代谢紊乱、发热反应、静脉穿刺失败、 三、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循环负荷过重(急性左心衰)、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反应、细菌污染反应、低体温、疾病传播、液血胸、空气栓塞、微血管栓塞、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四、抽血法操作并发症 1、静脉抽血:皮下出血、晕针或晕血、误抽动脉血、 2、动脉穿刺抽血:感染、皮下血肿、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假性动脉瘤形成、动脉痉挛、血栓形成、穿刺口大出血、穿刺困难 五、口腔护理操作并发症 窒息、吸入性肺炎、口腔黏膜损伤、口腔及牙龈出血、口腔感染、恶心呕吐 六、喂饲法操作并发症 1、鼻胃管鼻饲法:腹泻、胃食管反流、误吸、便秘、鼻咽食道黏膜损伤和出血、胃出血、胃潴留、呼吸心跳骤停、血糖紊乱、水电解质紊乱、食管狭窄 2、留置胃管法:败血症、声音嘶哑、呃逆、咽食道黏膜损伤和出血 3、造瘘口管饲法:感染、造瘘管堵塞、腹泻、便秘、水电解质紊乱、食物反流、 4、胃肠减压术:引流不畅、插管困难、上消化道出血、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吸入性肺炎、 低钾血症、败血症 5、完全胃肠外营养:糖代谢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必需脂肪酸缺乏 七、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 无效氧气、气道黏膜干燥、氧中毒、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腹胀、感染、鼻衄、肺组织损伤、烧伤、过敏反应、二氧化碳麻醉、 八、雾化吸入法操作并发症 过敏反应、感染、呼吸困难、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呼吸暂停、呃逆、哮喘发作和加重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资料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卫生学洗手法 1、目的 ⑴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避免污染无菌物品或清洁物品。 ⑵避免病人的感染或交叉感染。 2、注意事项 ⑴认真清洗指甲、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的部位。 ⑵手部不佩戴戒指等饰品。 ⑶应当使用一次性纸巾或者干净的小毛巾擦干双手,毛巾应当一用一消毒。 ⑷手未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物质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无菌技术 1、目的 ⑴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 ⑵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或传播给他人。 2、注意事项 ⑴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 ⑵取用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 ⑶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容器内。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1、目的 ⑴测量、记录病人体温。 ⑵测量体温变化,分析热性伴随症状,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① ⑶测量、记录病人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⑷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⑸测量、记录病人的呼吸频率。 ⑹监测呼吸变化情况。 ⑺测量、记录病人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⑻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情况。 2、注意事项 ⑴婴幼儿、意识不清、口腔疾病、张口呼吸或不合作的病人禁止测口温;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止测肛温;心肌梗死者慎测直肠温;极度消瘦者不宜测腋温。必要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病人身旁。 ⑵如有影响测量生命体征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min测量。 ⑶发生与病情不符时,应当重新测量。 ⑷如病人不慎咬破温度计,应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汞的吸收。如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⑸如病人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⑹偏瘫病人测健侧。 ⑺不可用拇指诊脉。诊脉压力适中。测量脉率的同时,应注意脉率、强弱、动脉壁的弹性。 ⑻脉搏短绌的病人,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听心率另一名护士测脉搏,由听心率的护士发出开始、停止的口令。同时测量1分钟。 ⑼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病人。 ⑽呼吸不规律的病人及婴儿应当测量1min。 ⑾如衣袖过紧或太多时,应当脱掉衣袖,以免影响测量结果。胸件勿整个人塞入袖带内,胸件的整个面都要和皮肤紧密接触,不可压得太重。 ⑿打气不可太猛,放气不可太快或太慢,以免影响血压值。如果听不清,应驱尽袖带内的气体,休息片刻重测。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⒀长期观察血压的病人,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技术操作常规(2011年版)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第一节皮内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疼痛 1、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产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 (1)注意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且更具有敏感性; (4)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发生机体过敏反应的药

物。 (5)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二)注射失败 1、发生原因:(1)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无法正常沟通的病人。(2)注射部位无法充分暴露,如穿衣过多、衣服袖口过窄等。(3)操作欠熟练,如进针角度过深或过浅,导致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皮内。(4)注射药物剂量欠准确,1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技术操作常规2011年版) 如药液推注量过多或不足。 2、临床表现:无皮丘或皮丘过大、过小,药液外漏,针口有出血现象。 3、预防及处理:(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2)对不合作者,肢体要求充分约束和固定(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穿衣过多或袖口窄小者,可在注射前协助病人将选择注射的一侧上肢衣袖脱出。(4)提高注射技能操作,掌握注射的角度与力度。(5)对无皮丘或皮丘过小等注射失败者,可重新选择部位进行注射。 (三)虚脱 1、发生原因:主要有心理、生理、药物、物理等因素引起。心理方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并发症及应急处理题库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并发症及应急处理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只有1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得分) 1、改进后的皮内注射方法在注入药液时,推至注射局部形成直径约(C)的皮丘后拨出针头。 A 0.1cm B 0.2cm C 0.5cm D 1cm 2、选取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一般临床选取(B) A 前臂掌侧上段 B 前臂掌侧中段 C 上臂掌侧上段 D 上臂掌侧中段 3、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值班护士应立即停药,将患者平卧,通知医生,并立即皮下注射(D) A 0.01%肾上腺素0.5ml B 0.01%肾上腺素lml C 0.1%肾上腺素0.5ml D 0.1%肾上腺素lml 4、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应尽快(D) A 高流量面罩吸氧 B 球囊面罩吸氧 C 肌注呼吸兴奋剂 D 气管切开 5、皮下注射时药量不宜过多,以少于(B)为宜。 A 1ml B 2ml C 3ml D 5ml 6、为患者在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进行肌内注射时,若药量超过(A)应分次注射。 A 2ml B 4ml C 52ml D 10ml 7、经过临床试验,用(C)稀释药物后进行肌内注射,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 A 灭菌蒸馏水 B 注射用水 C 生理盐水D苯甲醇液 8、患者在左侧上臂三角肌进行注射时出现了左上臂麻木、疼痛、无力等感觉,未经处理,约一周后疼痛减轻,但肘关节活动略受限,此时可判断患者发生了(C) A 硬结形成 B 肌内注射引起疼痛C神经性损伤 D 注射失败 9、在为患者肌内注射刺激性药物时,护士可采用(D)预防药液渗漏至皮下组织或表皮,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 A 选择合适注射部位 B 每次轮换注射部位 C 注射后及时热敷、按摩,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液吸收 D “Z”字形途径注射法 10、进行肌内注射时护士进行下列哪项操作可避免造成针头堵塞(A) A 一次性注射器的针尖斜面小 B 一次性注射器针头过细 C 药液为悬浊液 D 粉剂未充分溶解 11、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因素中不包括(A) A 高热 B 物理引起的静脉炎 C 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 D 微生物侵袭引起的静脉炎 12、静脉输液时输液部位出现药液外渗,主要表现不包括(C) A 注射部位肿胀 B 注射部位疼痛 C 皮肤温度高D皮肤温度低 13、静脉输液时输液部位出现药液外渗,可导致组织休克的药物是(D) A 20%甘露醇 B 50%葡萄糖溶液 C 葡萄糖酸钙 D 氨甲喋呤 14、输入化疗药物后患者输液部位出现药液外渗,护士不可选择(B),以防止皮下组织坏死及静脉炎发生。 A 局部封闭治疗 B 冷敷 C 热敷D理疗 15、快速输入20%甘露醇250ml,因患者躁动引起外渗,护士发现后应立即停止该部位输液,并用(D),以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和吸收。 A 3%醋酸铅和50%硫酸镁交替局部温热敷 B 肾上腺素能拮抗剂酚妥拉明5-l0m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作局部浸润 C 0.25%普鲁卡因5-lOml作局部浸润 D 0.25%普鲁卡因5-20ml溶解透明质酸酶50-250u作局部浸润 16、给水肿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时,护士可(D) A 热敷使穿刺血管充盈 B 压迫静脉上下端,固定后于静脉上方成30°斜角直接进针 C 用挑起进针法,针刺进皮肤后沿血管由浅入深进行穿刺 D 先行按摩推压局部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精品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情况、方法、质量、计划、监测、系统、有效、密切、主动、继续、充分、尽快、平稳、平衡、合理、良好、透明、健康、持续、加大、合作、配合、沟通、执行、保持、发展、提出、发现、掌握、了解、规律、位置、安全、稳定、情绪、意识、信心、需要、环境、项目、倾向、需求、制度、方式、作用、比重、水平、速度、增进、分析、吸引、调节、逐步、形成、保护、满足、严格、纠正、鼓励、保证、维护、确保、指导、帮助、发挥、教育、改善、方向、促进、加强、适应、提高、明显好转、实施、做细、规范、减轻、良心、有效性、积极性、针对性 一、卫生学洗手法 1、目的 ⑴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避免污染无菌物品或清洁物品。 ⑵避免病人的感染或交叉感染。 2、注意事项 ⑴认真清洗指甲、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的部位。 ⑵手部不佩戴戒指等饰品。 ⑶应当使用一次性纸巾或者干净的小毛巾擦干双手,毛巾应当一用一消毒。 ⑷手未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物质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无菌技术 1、目的 ⑴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 ⑵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或传播给他人。 2、注意事项

⑴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 ⑵取用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 ⑶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容器内。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1、目的 ⑴测量、记录病人体温。 ⑵测量体温变化,分析热性伴随症状,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① ⑶测量、记录病人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⑷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⑸测量、记录病人的呼吸频率。 ⑹监测呼吸变化情况。 ⑺测量、记录病人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⑻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情况。 2、注意事项 ⑴婴幼儿、意识不清、口腔疾病、张口呼吸或不合作的病人禁止测口温;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止测肛温;心肌梗死者慎测直肠温;极度消瘦者不宜测腋温。必要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病人身旁。 ⑵如有影响测量生命体征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min测量。 ⑶发生与病情不符时,应当重新测量。 ⑷如病人不慎咬破温度计,应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汞的吸收。如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⑸如病人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⑹偏瘫病人测健侧。 ⑺不可用拇指诊脉。诊脉压力适中。测量脉率的同时,应注意脉率、强弱、动脉壁的弹性。 ⑻脉搏短绌的病人,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听心率另一名护士测脉搏,由听心率的护士发出开始、停止的口令。同时测量1分钟。 ⑼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病人。 ⑽呼吸不规律的病人及婴儿应当测量1min。 ⑾如衣袖过紧或太多时,应当脱掉衣袖,以免影响测量结果。胸件勿整个人塞入袖带内,胸件的整个面都要和皮肤紧密接触,不可压得太重。 ⑿打气不可太猛,放气不可太快或太慢,以免影响血压值。如果听不清,应驱尽袖带内的气体,休息片刻重测。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⒀长期观察血压的病人,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四、患者入院护理

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章试题

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1-3章)考试题2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青霉素过敏试验阳性者不可使用青霉素,并要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上加以注 明,以及将结果告知病人及家属。入队皮试结果有怀疑,可在__________皮内注射__________ml以作对照。 2.静脉输液发生液体不滴的常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岁以下儿童肌肉注射术常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位置进行。 4.静脉注射操作的并发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肌内注射的常见并发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皮下注射操作的并发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静脉输液法是将一定量的________或________直接注入静脉内的方法 二、选择题: 1.选择最佳的穿刺部位,尽量首选()较粗大的静脉穿刺。 A 前臂 B 手背 C 下肢 D 以上都不是 2、穿刺部位的选择为() A 前臂>手背>手腕>肘窝B肘窝>前臂>手背>手腕C前臂> 手腕>手背>肘窝D肘窝>手背>手腕>前臂 3、常见刺激性药物不包括() A 化疗药物 B 甘露醇 C 甘油果糖 D 维生素c 4、原则上选用()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A 0.9%氯化钠B无菌注射用水 C 10%氯化钠 D 5%葡萄糖 17、皮下注射时注射药量不宜过多,少于()为宜。 A 2ml B 3ml C 1ml D 0.5ml 5、注射后胰岛素后,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A 糖水 B 饼干 C 馒头 D 以上都对 6、注射时发生针体断裂应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 医护人员要保持镇静 B 立即用一手捏紧局部肌肉,嘱病人放松,保持原体位 C 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D寻找引起针头弯曲的原因 7、肌肉注射的并发症不包括() A 疼痛 B 神经损伤 C 局部或全身感染 D 低血糖反应 8、静脉穿刺失败发生的原因不包括() A 静脉穿刺操作技术不熟练 B 进针角度不当 C 针头刺入的深度不合适 D 药物刺激性强 9、静脉炎的局部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有() A 寒颤 B 肿胀 C 灼热 D 疼痛 10、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 A 1-2小时内 B 半小时内 C 2-3小时内 D 24小时内 11、患者在抽血时自述头晕眼花、心悸、心慌、恶心、四肢无力,是处于晕针或晕血的()。 A 先兆期 B 发作期 C 恢复期 D 都不是 二、问答题: 1、静脉输液发生空气栓赛的应急处理?

常见护理_操作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一、约束带使用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一)血液循环障碍 处理流程患者出现肢体局部循环障碍→立即松解约束→评估伤情→更换约束部位→报告医生、护士长→活动肢体,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回流→安抚患者及家属→观察局部循环有无改善(如有改善,给予热敷、理疗如磁疗,烤灯照射等; 如局部循环无改善或发生局部组织坏死者请外科医生会诊处理)→记录局部皮肤情况→做好床旁交接班→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二)皮肤破损、皮下淤血 处理流程(1)约束致患者皮肤破损→立即松解约束带→更换约束部位→评估伤情→报告医生、护士长→局部涂擦0.5%碘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和受压→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安抚患者及家属→记录受损部位皮肤情况→床旁交接班→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2)约束致患者皮下淤血→立即松解约束→更换约束部位→评估伤情→报告医生、护士长→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安抚患者及家属→加强局部观察→记录受损部位皮肤情况→床旁交接班。 (三)约束带松脱 处理流程出现约束带松脱→查找原因→重新约束,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做好解释、宣教→加强巡视。 (四)肢体麻木、关节僵硬、骨折 处理流程患者出现肢体麻木、关节僵硬相应症状→立即松解约束带→立即通知医生、护士长→查找原因→查看评估伤情→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安抚患者及家属→观察病情并记录→做好床旁交接班→如出现骨折,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二、危重患者翻身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一)坠床 处理流程患者发生坠床→立即报告医生、护士长→评估伤情后再搬动→取合适体位→检查受伤部位及严重程度(必要时拍X光片)→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安抚患者及家属→观察病情并记录→做好床旁交接班→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二)导管扭曲、脱出,引流液逆流 处理流程患者发生管道脱落→立即报告医生、护士长→由医生确认处理方法并进行处理(普通患者的胃管和留置尿管可由护士重新置入)→遵医嘱采取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氧气吸入技术规与操作流程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呼吸状况、合作程度及缺氧程度。 2.评估鼻腔状况:有无鼻息肉、鼻中隔偏曲或分泌物阻塞等。 3.动态评估氧疗效果。 (二)操作要点。 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选择适合的吸氧方式。 2.正确安装氧气装置,管道或面罩连接紧密。 3.根据病情调节合适的氧流量。 4.用氧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神志、氧饱和度及缺氧程度改善情况等。 (三)指导要点。 1.向患者解释用氧目的,以取得合作。 2.告知患者或家属勿擅自调节氧流量,注意用氧安全。 3.根据用氧方式,指导有效呼吸。 (四)注意事项。 1.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气道湿化。 2.保持吸氧管路通畅,无打折、分泌物堵塞或扭曲。 3.面罩吸氧时,检查面部、耳廓皮肤受压情况。 4.吸氧时先调节好氧流量再与患者连接,停氧时先取下鼻导管或面罩,再关闭氧流量表。 5.注意用氧安全,尤其是使用氧气筒给氧时注意防火、防油、防热、防震。 6.新生儿吸氧应严格控制用氧浓度和用氧时间。 二、注射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皮注射技术 1、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自理能力及合作程度 (2).了解患者过敏史、用药史、不良反应史。 ( 3).评估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 (4).了解用药反应及皮试结果。 2、操作要点。 (1).核对药物和患者,协助患者采取适当体位,暴露注射部位。 (2).消毒皮肤。 (3).绷紧皮肤,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角刺入皮,注入0.1ml药液,使局部呈半球状皮丘,皮肤变白并显露毛孔。 (4).迅速拔出针头,勿按压注射部位。 (5).对做皮试的患者,按规定时间由2名护士观察结果。 3、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皮注射的目的、方法及配合要点。 (2).告知患者出现任何不适,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4、注意事项。 (1).消毒皮肤时,避免反复用力涂擦局部皮肤,忌用含碘消毒剂。 (2).不应抽回血。 (3).判断、记录皮试结果,告知医生、患者及家属并标注。 (4).备好相应抢救药物与设备,及时处理过敏反应。 (5).特殊药物的皮试,按要求观察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