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方言概说

合集下载

谈凉山地区彝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全文)

谈凉山地区彝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全文)

谈凉山地区彝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彝族的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

全州面积6.42平方公里,辖、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布拖、昭觉、金阳、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冕宁、盐源及木里藏族自治县等17个县,州府西昌市。

其中普格、布拖、昭觉、金阳、美姑、甘洛、越西、喜德8县约2万平方公里,为大凉山腹心地区,彝族居住密集,比率在60﹪以上;美姑、布拖、昭觉三县的彝族人口密度达90﹪以上。

根据凉山州20XX年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XX年全州总人口453.2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37.75万,占总人口的52.45﹪,彝族人口222.68万,占总人口49.13%;汉族225.55,占总人口47.68%。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展,民族地区对外交流的机会增多,语言的沟通成为我们要解决的第一要务,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稠密的地区,交际的主要工具是其民族语,但是作为交际语言,民族语的使用范围大大受到限制,不利于各族RM之间的交流,那么民族地区要谋得长远进展,就得使用GJ通用的一般话。

但是目前的现状就是民族杂居地区的汉族及少数民族一般话水平都较低。

一方面,民族杂居地区语言接触的复杂情况对这些考生学习一般话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既有汉语内部的方言影响,又有民族语之间或民族语与汉语之间的影响。

不少人认为在民族间能使用汉语方言进行交流已经很不容易,在学习一般话时又因方言和民族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而存在较多难点,困难重重。

另一方面是工作生活中使用一般话的机会不多,缺乏说一般话的环境,即便在汉语课堂教学中也使用民族语作为辅助语言。

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民族杂居地区一般话水平普遍较低的客观现实。

因此基于此种状况,对民族地区的语言使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把存在的问题都一一呈现分析出来,可以为其他地区彝族乃至其他民族语言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为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作出相应的贡献。

这次的调查主要集中在西昌学院文教学院,学校严格执行GJ语委公布的标准,学校90﹪以上的教师都用一般话教学;再加上推普周的宣传,电子屏幕、标语以及所有宣传栏上都会给大家宣传有关一般话的方针政策,让学生越来越多了解的一般话,再加上就目前的就业情况来说,学生一般话这一块还是很重视,很多用人单位都要考查个人语言能力,所以这个一般话的证书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学生们都力争为就业要铺平道路,因此学生也是非常重视一般话知晓其重要性。

甘肃方言ppt课件

甘肃方言ppt课件
大。
保护措施和建议
01
02
03
04
教育引导
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入甘肃方言 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
文化活动
举办甘肃方言文化节、比赛等 活动,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媒体传播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 平台传播甘肃方言。
制定统一标准
对甘肃方言进行统一规范,制 定标准音。
在教育和媒体中的应用
教育领域
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入甘肃方言 课程,让学生了解其历史和文
声调
甘肃方言的声调与普通话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字的声调在甘肃方言中会有所变化。例如 ,“人”在甘肃方言中读作“yín”。
词汇特点
方言词汇
甘肃方言拥有大量独特的方言词汇,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表达。 例如,“谝传”表示闲聊,“嫽扎咧”表示好极了。
借词
甘肃方言中也有一些词汇是从其他语言借来的,这些借词通常与当地的历史、文 化和地理环境有关。例如,“胡吜”表示模糊不清,“戈壁”表示沙漠。
文化交流
甘肃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有助于增进人们对地方文化 的了解和认识。
05
甘肃方言的文化内涵
与当地文化的联系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方言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代表性方言,承载 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
甘肃方言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发音和词汇,反映了该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02
甘肃方言的特点
语音特点
声母
甘肃方言的声母数量和普通话基本一致,但部分发音存在差异。例如,甘肃方言中存在大 量的声母浊化现象,如“波”读作“bo”,“摸”读作“mo”。
韵母
甘肃方言的韵母数量比普通话更为丰富,存在大量的入声字和特殊的韵母发音。例如,“ 街”读作“gái”,“鞋”读作“hái”。

经典甘肃方言100句

经典甘肃方言100句

经典甘肃方言兰州1、zua起尼?2、家好老啥!3、木来!家对!4、来,炸手!瓦到!5、多大滴阔阔子啥!6、啊哟!你哈唬把SHI滴着尼!7、家起啥!鼻子擤到老浪起啥!8、急地个萨沙,将么一等!9、我把你个半蔫汉!10、来沙来沙家来沙!起沙起沙家起沙!定西1.泥阿门起立(定西)你啊门起来(定西)2.你组色滴里?(你在干什么)3.责丝里(定西通谓)4.哥不吃桃(我不知道)武威2.呆!泥门组撒折里庆阳1.咋起俩。

2.能成里木?莫搞!3.组啥着哩!天水1.你耶过组哈撒呆?2.甘谷人爱说:咯丝刚果滴……甘南2.啊木料张掖杂克来?答:走咧个乃些。

临夏啊里起里?(去哪里?)平凉1、杂列:怎么了的意思。

2、撒嘛:什么啊的意思。

3、一达:一起。

金昌1.我干了,你随意!2.一个央摆子。

白银1.哎呀,我滴娃儿哎2.组啥哩?3.肉扭紧呢陇南1.吃了莫?2.组撒起家?酒泉1.几个人坐在一起谝传着哩!2.这娃泼实着哩,让他干没问题!庆阳方言1.我说:你们咋这样,不座车也别摔我的行李呀。

他说:咋啦,不行吗,你想租萨,我就这么个SUN人,你把我咋亚(边说边向我走来,偏着头,甩着手)我当时都气炸了,说:我把你能砸了,你把我东西撇了邹不对。

2.旁边围上来好几个人,乱七八糟的说:歪娃四改而求。

3.你打他,这号人邹该治治。

4.快来看,打垂呀。

5.这时候他已经走到我面前,说:你增地很豆我一哈、我说:我不打人,我也打不过你,你增,你打我看看(由于紧张,当时我普通话、家乡话夹杂着)6.他说:我真想把你日他了里(说这举手到头顶,打假的架势,我想,完了,刚踏上家乡的土地,就面临一场战争,虽然172CM身高的我,体重只有60KG,并且只有一个人,动手不吃亏才怪呢)这时,旁边一人拉住了他的手:算了,这娃看起来亚没洋芋,算了。

7.我收拾好行李,一肚子的窝火,他还在旁边骂爹娘。

8.边上又人在喊:歪娃打电话叫人着哩。

9.今儿又垂大了。

10.那人叫到:我叫王XX ,就在这里拉人的,有本斯拉,看我把你能日他了吗。

我们的平凉话

我们的平凉话
十九
那边叫“歪面”(山歪面还是山),
那个叫“无个”(无个人好的很),
那里叫“那达”(你家在那达呢),
那时叫“歪伙”(歪伙你才十岁)。
十七
反应迟钝叫“瓷song(从尸从声)”,
不懂道理叫“瓜song”,
故意整人叫“瞎song”,
固执偏激叫“犟song”,
说话不清叫“然song”,
啥都不怕叫“增song”,
洋洋自得叫“料song”,
自以为是叫“能song”。
十八
自我放弃叫“烂片子”,
借钱耍阔叫“料片子”,
小姑娘叫“丫头片子”,
能说会道叫“就凭那两片子”。
我们的平凉话一有本事叫源自日能”,没本事叫“囊松”,
爱出风头叫“捎轻”,
干啥都厉害叫“争的很”。

神经病叫“瓜子”,
要饭的叫“叫花子”,
故意找茬叫“耍辣子”,
但从来不说“他妈的八子”。

女子活泼叫“猴”,
男人装派叫“牛”,
八面玲珑叫“油”,
不服气就会说“算个球”。

拍马屁叫“舔沟子”,
侃大山叫“谝干椽”,
话说不清楚叫“胡然”。

高山叫“高三”,
大师叫“大四”,
黄绿叫“黄六”,
说普通话时常常把一二三四叫“一二闪失”。

不知天高地厚的叫“半吊子”,
死胆大的叫“二杆子”,
不务正业的叫“二流子”,
不讲道理的叫“三棱子”。

事情做得好叫“撩”,
味道苦叫“闹”,
挨批评叫“招活”,
搅摊子叫“臊毛”。
十一
四方四正的木条叫“光光”,
令人讨厌叫“日眼”,
不知羞耻叫“没皮脸”。

平凉方言之懒干手

平凉方言之懒干手

平凉方言之“懒干手”平凉方言之“懒干手”秦玉龙在咱们平凉,如果遇到某个人,对方一张嘴,你就大致能判断出来他(她)是那里人,这叫“口音”。

如:听你口音像是曹庄浪人?听她口音像是我哩泾川人,听这个小伙口音像是恰灵台人?当然,说纯正普通话的人除外。

“半瓶子”对平凉各地方言了解不够透彻、深刻,但也略知一二。

其实,方言的分类,只是个大概,同一方言在不同的地区,也有各自不同的表述或意义。

就平凉方言而言,庄浪、静宁和崆峒区方言不同,华亭和泾川、灵台同样有很大的差异,以至平凉所辖区、县都不尽一致。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客观上也反映了方言本身复杂的一面。

譬如形容或批评某个人懒,不勤快,平凉人一般都用“懒蛋”、“懒怂”、“懒货”、“懒家伙”等词汇,若以性别区分,则称其“懒汉”、“懒婆娘”。

不过,依据“半瓶子”观察了解,大部分平凉人对于懒人或耍奸溜滑的人都有一个惯常的称谓——“懒干手”。

“懒干手”在平凉各县、区方言中,简直太容易听到或说到了。

譬如:“你看你喔懒干手样子撒,长大都咋办呀嘛!”这一听就是批评小孩懒惰的。

还有:“喔是个懒干手,提不起桶子,咱自己弄就行了,叫他弄啥哩!”一听就是不满于某个大人太懒惰或靠不住事儿。

“这碎懒干手,叫给爷拿个东西都差(音ci)不动。

”这一听就是嗔怪的口吻,并不是真的责怪。

“甭理喔懒干手,大夯夯的一个人咧,一天怂事不干,光知道打牌咣闲,能把人气死!”“甭给喔懒干手吃,就干个喔事么都不愿意。

”这一听就是生气的口吻,表示对某人十分反感。

细细咂摩,这个词太富“生活”元素了,只要稍微能和“懒”字粘(音ran)上,不管男女老幼,用起来无不合适,无不妥帖,无不神妙。

但是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后两个字怎么写才正确,一直没有一个确切定义。

有人认为,“懒干手”这词是蒙语“杆收”的音译。

理由是,元时蒙古势力深入陇东,蒙语对陇东方言产生影响留下的“遗产”。

但“半瓶子”以为,“懒干手”一词与平凉人常用口头语“起手”相似,“起手”就是普通话常说的:习惯、习性、作风。

浅谈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关于甘肃省武威地区

浅谈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关于甘肃省武威地区

知识文库 第2期108 浅谈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关于甘肃省武威地区王景同普通话相比较,武威方言在语音方面的差异较大,它只有后鼻音而没有前鼻音。

在表情达意方面,形象生动、感情色彩浓厚。

因此,武威人学习普通话主要从语音入手。

一、对于武威方言的认识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发音有区域特色。

作为甘肃方言,它有着自己的特点。

在张盛裕的《河西走廊的汉语方言》里,详细介绍到,甘肃省在西北部,祁连山以北,会稽山和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东西长约一千公里,因是黄河以西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通称河西走廊,古为“丝绸之路”。

“河西走廊”有武威、民勤、古浪、天祝、金昌、张掖等县市,说汉语的人口总计约三百五十多万。

而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素有“银武威”之称,国宝铜奔马就是在这里出土的。

武威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北次方言,是西北官话的重要方言之一。

按照地域可将武威方言分为:凉州方言、民勤方言、古浪方言和天祝方言。

在我所在的凉州区内,凉州方言又被俗称“秃嘴子话”,大致是这里的人认为紧挨沙漠,水土不佳,人的嘴是“秃的”(短的),所以说的是“秃嘴子话”,也带有一定的自卑成分。

武威方言有25个声母(包括零声母),29个韵母,3个单字调(不包括连读中的轻声)。

武威方言音系和普通话相比较,有如下明显差异:⑴多V、Z、R三个声母。

V是唇齿浊擦音,其属字为普通话零声母合口呼字。

例如:武【vu213】。

Z是舌面前浊擦音,专与i、Y二韵母相拼。

R是小舌浊滚音。

⑵多一个舌面后高不圆唇韵母,只与R声母相拼。

ts⑶组声母属字比普通话的多。

⑷单字调只有三个。

⑸在武威方言读音里,只有后鼻音而没有前鼻音。

比如:“春分—冲锋、乡村—香葱、人民—仍名”。

同时,作为方言,武威地区的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形象生动、感情色彩浓厚。

比如:急惶惶——对急性子人的称垯呼,杂圪——对做事蛮不讲理的人的称谓,冷棒——不机灵的人,呼噜系——咽喉,刚就么——就是的、表示同意,夜料个——昨天。

平凉方言详解

平凉方言详解

平凉方言略解于2013年1月1作于浩然301简介:平凉地处陕甘宁中心,与周边各地语言交流频繁,互相影响,方言使用起来很有特色,一般都很明快简洁,而且很传神,平凉相对便利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里在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化比较缓慢,保留的地域、历史痕迹比较明显。

关键词:平凉方言音调声母韵母方言词汇平凉地处陕甘宁中心,与周边各地语言交流频繁,互相影响。

从地域上看,平凉的方言属北方方言区之关中方言亚分支平凉方言区,要了解平凉话,就必须深入的了解西府方言。

西府方言(X ifu Dialect )属关中方言,为周朝国语、雅言。

至今西府方言仍保留有古老浓重的口音,如下(xià,平凉方言·西府方言读hà)、坐(zuò,平凉方言·西府方言读cuo)、小(xiǎo,平凉方言·西府方言读suī,同碎)、白(bái,平凉方言·西府方言读pãi)、猪(zhū,平凉方言·西府方言读zhi,同彘)、去(q ù,平凉方言·西府方言读qi)、拿(ná平凉方言·西府方言读l á)、色(sâ,平凉方言·西府方言读sěi)等,些许人认为难听,但其实它为古语,否定它等于否定自己。

《诗经》等著作用它读才是原味。

其与普通话比较接近,属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然而由于受历史、地理、文化、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平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特而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特征。

方言使用起来很有特色,一般都很明快简洁,而且很传神,例如河南人把“行”或“成”说“中”zhòng,听起来格外有味儿。

平凉方言中也有这种情况,例如把快速行动说成“克乞马嚓”。

“克乞马嚓”也不是外来语,这是根据“克限”“马上”与象声词“乞嚓”交叉组合而成的固定短语,意思是“马上在克限的短时间内…乞嚓‟地一下子完成。

民俗语言学视角下的凉州贤孝

民俗语言学视角下的凉州贤孝

点,凉州方言作为语言的地域性变体,是随着凉州 地 区 的 政 治、经 济、文 化 的 发 展 而 逐 步 建 立 形 成 的,它是凉州人民的交际工具,也是凉州地方文化 的重要载体。在凉州贤孝中来源于民间生活、劳 动的凉州方言土语,是凉州地区最基本的口头文 化遗产,这些承载、隐藏着深厚而丰富民俗事象的 方言语汇,既是凉州民俗的载体,本身也是一种民 俗现象,原生态地描摹了凉州人的社会观念、婚丧 嫁娶、人生礼仪、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民俗生活 和民俗文化,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凉州特有的民风 民情,成为凉州风土民情的“活化石”。本文拟从 凉州贤孝唱词中所记录的民俗语汇,探析凉州地 区的风土人情和民俗风貌。
一、称谓民俗
称谓语是指“说话人在称呼或指代某人时根 据双方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方的身份、职业等因素 而对他使用的指称用语。”“一个地方的称谓语系 统可以鲜明地反映出此地的社会文化,包括传统 习俗、伦理观、价值观、政治背景等”[5]。称谓语不 仅是一种 语 言 现 象,而 且 是 一 种 文 化 现 象。 凉 州 地区在其长期的历史与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 本地区复杂的称谓语系统,这些称谓语中很多都 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事象,反映了凉州地区独特而 丰富的民俗文化。近年来,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
1.老娘婆(收生奶奶、收生婆) 疼呀疼得很, 疼得满炕滚。 早上生娃娃, 生到晌午整, 炕上偎开了个老窟窿。 脖子梗,眼睛瞪, 腰子一趔攒了些劲。 收生奶奶把嘴捂硬, 獉獉獉獉 扑楞地生下了个小 孩 童。(《凉 州
贤孝精选·侯梅英反朝》)
老娘婆生给的一身白, 獉獉獉 老娘婆 进 门去把灯 点 着。(《凉 州 獉獉獉 贤孝精选·白鹦哥盗桃》) “老娘婆”是凉州贤孝中对专为产妇接生的妇女的 背称,又叫收生奶奶、收生婆、接生婆等,这一称谓 反映出凉州地区民间的生育习俗。 在西北地区农村,由于经济落后,人们生活水 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有限,再加上落后生育观的 影响,妇女生孩子都选择在自己家里生产,“老娘 婆”这个职业便应运而生,她们一般都是由上了年 纪的已生育过的妇女担任,这些“老娘婆”没有受 过正规医学训练,大部分连大字都不识一个,但她 们有接生方面的丰富经验,不但能处理一般的难 产,还会用 土 方 法 治 疗 产 妇 和 婴 儿 的 疾 病。 不 管 天 晴 下 雨,还 是 白 天 黑 夜,只 要 谁 家 的 妇 女 生 孩 子,都会把“老娘婆”请到家里助产。妇女分娩时, 忌产妇的丈夫、母亲、未婚女子在场,只有 “老娘 婆”会一直守候在产妇旁边,等待孩子出生。“收 生”后,产妇家会在当天请“老娘婆”在家吃饭,并 请“老娘婆”为孩子举行“洗三”之礼(婴儿出生第 三天,为其 沐 浴),洗 三 那 天,产 妇 家 会 给 “老 娘 婆”蒸一副供养(15个带花型的馒头),送一条毛 巾,作为谢礼。 新中国成立 以 后,随 着 医 疗 卫 生 条 件 的 逐 步 改善,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老娘婆”这个职业已 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 2.媒婆(说媒的人、媒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凉州方言概说凉州区位于东经101°59′-103°23′,北纬37°23′-38°12′,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

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

古凉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史有“四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称,自古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是“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战略要地,是“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商埠重镇。

早在 4000 多年前,凉州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群星灿烂的远古文化。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这里便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驿站和商埠。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征服河西,为显示汉军的武功军威而设置的“武威郡”,从此得名。

三国时设置凉州,成为全国十三州之一。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先后在这里建都,创造了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

隋、唐三百年间,“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宋朝时期,这里是西夏国的“陪都”。

元代成吉思汗之子与西藏宗教领袖萨班在这里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会盟”,完成了西藏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

明、清时期,分别在这里设置凉州卫和凉州府。

中华民国置甘凉道,后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为专区所在地。

1985年6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武威县改为武威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武威市,原县级武威市改名为凉州区。

全区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辖19镇18乡、两个乡建制生态建设指挥部,448个行政村,7个城区街道办事处,有汉、回、藏、满等25个民族,总人口102万人,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区。

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凉州方言属西北方言兰银官话河西片,以武威市治城关镇为代表,是西北方言的重要方言点之一。

一、总体特征凉州方言不同于周边地区的突出特点是不分“ɑn”组和“ɑnɡ”组韵母,把普通话“ɑn”组韵母全部并入“ɑnɡ”组韵母。

即所谓的“安昂不分”、“严杨不分”。

声韵系统有26个声母(包括零声母),比普通话多4个声母;有29个韵母,其中单韵母8个,复韵母13个,鼻韵母8个,比普通话少10个韵母;声调不包括轻声和连读变调,有3个调类(阴平、阳平和去声)、3种调型(半高平、高降、低降),与普通话相比,有三个方面的差异:调类不够、调值不足、调型不同。

此外,有轻声,无儿化。

声韵配合规律基本和普通话一致,绝大部分字的声韵配合和普通话严格对应,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存在文白异读现象。

如“鞋”、“咸”、“杏”、“硬”、“脚”等。

二、内部差异凉州区是我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区,总人口达102万,有汉、回、藏、满等25个民族。

区内土地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22公里,南北宽约90公里。

区内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类型分祁连山山地、走廊平原绿洲和腾格里沙漠三种。

因人口数量和地域特点,区内方言存在明显的差异,并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规律性。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新老派之间的差异新派指世居凉州、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所说的凉州话。

新派指世居凉州、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所说的凉州话。

凉州方言新派与老派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别。

表现在发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

语法方面差别最小,在代际传承之间比较稳定;词汇方面则最不稳定,不仅有新老派的差别,新派内部不同年代之间也有很大差别,最易出现代沟。

发音方面的差别由于体现在口头上,所以最易体察,在老派和新派之间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分野,各派内部又比较统一。

首先要指出的是,新老派的语音差别始于凉州主城区,经历了一个由老派口音占主导地位到新派占主体地位的此消彼长的过程。

如今,凉州主城区生长的人中间,老派口音使用者所占的比例十分低,一般都是60-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青年以下的基本都是新派口音。

随着城市的扩展,新派口音的强势,新派口音对老派口音的冲击正从主城区向东西南北4个方言小片的各个角落扩散。

在发音方面,凉州新老派之间的区别渐渐明晰,并稳定下来。

但是彼此之间的差距又不是非常大。

至于时下一些少年儿童由于推广普通话而造成的方言水平下降,并衍生出的带有较重普通话口音的凉州话,不属于新派凉州话之列。

以下列举一下新老派凉州话之间发音差异:(1)老派凉州话有翘舌音zh、ch、sh和平舌音z、c、s的分别。

但老派凉州话平舌音与翘舌音存在混读现象(如沙、扎、站、迟等,在老派凉州话中也是平舌音),老派清源话甚至完全没有平舌音;新派凉州话能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

(2)老派凉州话声母(b、p、m、f)和韵母o相拼的字,韵母全部归入单韵母e。

例如:波、破、摸等。

声母(p、m、f)和韵母ou、iou相拼的字,韵母读作u。

例如:某、谋、眸、牟、否等。

声母(zh)与韵母ou相拼的字,大多与普通话一致,个别有差异,读作u,例如:轴、帚、妯。

声母(ɡ、k、h)和韵母e、ei相拼的字,韵母读作舌面、后、高、不圆唇元音[ ]。

例如:隔、格、革、胳、克、刻、客、咳、核、赫、给、尅、黑等。

有的读作[ e]。

例如:可、科、课、颗等。

声母(d、t、n、l、zh、ch、sh、r、z、c、s)、舌根声母(ɡ、k、h)和韵母uo相拼的字,韵母全部读作[ e],例如:多、托、懦、罗、桌、戳、说、弱、做、错、锁、过、阔、火等。

声母(n、l)与ei韵母相拼的字,大部分加介音“u”读作uei,例如:内、累、雷、类、泪、磊、垒等。

声母l与韵母uen相拼的字,韵母读作[y ],例如:仑、伦、抡、论、轮等。

声母r与韵母onɡ相拼的字,老派凉州话全部读作零声母[ ]。

例如:荣、融、容等。

新派凉州话基本不存在以上问题。

(3)老派凉州话完全不区分前后鼻音,尤其是“ɑn”组和“ɑnɡ”组,把“ɑn”组全部并入“ɑnɡ”组;新派能区分前后鼻音,但部分人又有矫枉过正的现象,把“ɑnɡ”组又全部并入“ɑn”组。

例如:党员=单元、上网=善玩。

(4)韵母ɑ的开口度新派比老派明显扩大。

以上几个方面是新老派凉州话发音差别的主要方面,当然有些小点可能遗漏,而一些新的差异也在逐渐形成,由于尚在发展之中,没有最终稳定。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总体上来说,新老派的凉州话在发音上有以上的差别,但是就某些个体而言,并不一定具备以上所有特点。

由于居住环境的不同与文化程度的差异,有些年长的人说的凉州话具有新派特点,有些年轻的人说的凉州话则具有老派的特点。

必须强调的是,本教材所论凉州方言指老派方言。

新派受普通话影响较大,不能准确体现凉州方言特点,不在本教材所论之列。

2.地域性差异如今,虽然老派凉州话在凉州城里人中间已经使用较少,但并未从市区消失。

在凉州贤孝等传统文艺中,老派口音得到了保留。

更重要的是,从周边乡间进入市区的移民源源不断地将老派口音带入城里,虽然城里生长的人自己并不使用老派口音,但是在城里却还是可以经常听到老派口音的。

这种代际之间的发音差异,越来越转变为一种地域性差异,即: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区别、乡村与乡村之间的区别。

以城区为中心,凉州方言分城区、东、西、南、北五个小片方言区。

城区及近郊因党政机关、新闻媒体、教育教学和公共服务四大领域及外来人口与外部交流的影响,以新派方言为主。

乡村由于人口众多,中老年人口比重高,社会规范意识比较淡薄,社会用语、用字不规范现象比较普遍。

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普遍较低。

因此,以老派方言为主。

城东小片方言区,以清源镇为中心,包括发放镇、大柳乡、清水乡和长城乡。

其方言特点:共性为不分前后鼻音;个性以所谓的“秃嘴子话”最为突出,其特点是不分前后鼻音,又不分翘舌音与平舌音。

以清水河(白塔河)为分界线,主要分布在清水乡、清源镇、长城乡。

以位置处中的清源镇最为典型。

因此,本教材下文中,通称之为“清源话”。

城西小片方言区,以永丰镇为中心,包括松树乡、柏树乡、怀安乡、五和乡、丰乐镇、金山乡、康林乡和西营镇。

方言突出特点是不分前后鼻音。

城南小片方言区,以谢河镇为中心,包括金塔乡、高坝镇、新华乡、和平镇、武南镇、东河乡、河东乡、吴家井乡、韩佐乡、古城镇、黄羊镇和张义镇。

其方言特点,大部分区域不分前后鼻音,但武南镇和黄羊镇因外来人口较多,居民来自四面八方,语言比较混杂。

城镇人口语言与本地居民有区别,内部差异较复杂。

此外张义镇因地接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受其语言影响,本地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与其他区域有差异。

特点是能区分“ɑn”组和“ɑnɡ”组鼻韵母。

城北小片方言区,包括金沙乡、金羊镇、中坝镇、羊下坝镇、下双乡、九墩乡、永昌镇、四坝镇、洪祥镇和双城镇。

以石羊河为界又分为东西两个小片。

东小片以羊下坝镇为中心,包括金沙乡、金羊镇、中坝镇、下双乡和九墩乡。

方言突出特点是不分前后鼻音。

西小片以永昌镇为中心,包括四坝镇、洪祥镇和双城镇。

因地接永昌县和民勤县,受其语言影响,方言声调、词汇和语法方面与东小片略有差异,以双城镇为典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凉州方言也在逐渐发生一些变化。

一是城区地域逐渐扩大,经济生产不断发展,外地人口大量移居凉州,凉州方言受到了各地方言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二是由于解放后普通话的推广和日常受到广播、电视、戏剧、电影中普通话语音的影响,凉州方言中的普通话因素也在逐渐增加。

三是随着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和文化交际活动日趋广泛,有些方言土语和特有的粗话也逐渐减少和消失。

我们学习凉州方言辨正的目的,一是系统了解凉州方言,二是寻同辨异,纠正方音,使普通话更快普及,把我们使用普通话的程度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三、研究现状最早与凉州方言有直接关系的论著是《陇右方言》,作者为凉州人李鼎超。

《陇右方言》保存了大量的甘肃方言尤其是凉州方言资料,侧重方言词语的全面、科学的描写与解释,对陇右地区方言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之后,编修的地方志中也有方言部分,但质量不高。

改革开放至今,对凉州方言的描述只散见于各类论著。

陆续出现的有:张盛裕的《河西走廊汉语方言》(《方言》,1993年)、张文轩的《武威方言及其“秃嘴子话”的语音特点》(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黄大祥、雒鹏、王伟俊的《河西方言与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黄大祥的《凉州方言同音字汇》(甘肃高师学报,2007年)、李贵生的《凉州方言声韵调及其与中古音和北京话的对应关系》(河西学院学报,2009年)和《上声在凉州方言中的隐现》(河西学院学报,2012年)。

这些论著对凉州方言的分析描述或简或陋,突出表现在缺乏对凉州方言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缺乏从语音、词汇和语法多角度、系统的分析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