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综述

日本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尤其是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所挑起的侵略战争,使日本45%的国民财富毁于战火,死伤546万人左右,许多大城市几乎化为灰烬,经济陷入了瘫痪的境地。但问题的严重性还不止于此,“二战”后的日本国民思想也陷于极度混乱之中,用“武士道精神”建立起来的精神支柱解体了。“被烧光的不仅仅是城市,人民的心也被烧光了。”[1]109日本本土主要是由美国军队占领的。美国以及盟国按照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方针,敦促并迫使日本进行了战后的民主改革。占领时期与第二次教育改革。[2]1战后日本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创造出如此惊人的经济奇迹?究其原因是日本教育的普及和发达,是日本长期高度重视教育的结果。正如原日本文部大臣荒木万寿夫所说的那样:“明治至今,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发展的速度惊人,为世界所注视,造成此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与发达。”[3]1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主导思想和内容,的确值得我们研究和深思。

一、占领时期与第二次教育改革

1、美军占领期间法制框架的移植

1945的10月与12月,盟军总司令部在强令铲除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的同时,连续发布整肃教育部门的一系列指令。10月10日发布《关于日本教育制度的政策》的备忘录,“禁止普及军国主义的和极端的国家主义思想,废除军事教育学校和军事训练”。

1946年公布的日本新宪法中,教育被确认为国民应该享有的权利,义务教育实行免费的原则。根据新宪法的基本精神,日本在美国派出教育使节团的主持与配合下,制定了《教育基本法》,作为进行教育改革的依据。

此后, 又相继推出《学校教育法》、《社会教育法》、《教育委员会法》、《文部省设置法》、《私立学校法》等一系列教育法规, 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教育行政诸方面作了规定, 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法规。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全面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改革后的日本以六、三、三、四( 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单轨学校教学体制取代双轨教学体制,并且明确把教育重点放在九年制义

务教育上,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保证适龄儿童接受小学六年, 初中三年的义务教育,对那些因为经济困难不能上学者给予资助。同时,加大国家和地方对教育的投入力度。1955-1960年, 国民生产总值增加82.8%, 而教育经费的增加为68.7%, 1960-1970年, 国民生产总值增加3.5倍,教育经费增加达3.7倍,增幅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在增加的教育经费中,义务教育所占比例最大。例如1971年到1980年的国民教育经费720亿日元中,学前教育占4. 6%,义务教育占53. 7%, 高中教育占16. 1%, 高等教育占25. 6%。到1976年, 日本基本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与此同时,初中升入高中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继续深造的学生的比例也在不断攀升。1968年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学生为80%,1972年为90%。70年代后期,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教育大国, 初中入高中的升学率达94%, 高中入大学的升学率达37%。伴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国民受高中以上教育的人数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1970年64岁的人群中已有43%的人接受过高中以上的教育。受高等教育的女子的比例在战争结束时大约只占2%,到1970年提高到差不多占33%。在战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体制下,日本很快迈入了教育现代化的门槛, 这既保证了日本全体国民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通过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大量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提供了保证。[4]116-117

3、调整教育结构, 加速科技人才和技工的培养

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高速增长,特别是池田内阁“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提出,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与技术工人的需求成倍增长,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从1962年起文部省决定放宽大学设置标准,简化审批手续,打破单一高等教育体制,增设初中起点的五年制专科院校,前三年教授高中课程,后两年学习中等职业技术课程。此后,大专院校和招生人数迅速增加。截至1988年5月,日本有488所大学,571所短期大学, 62个技术学院。大学和各类大专的入学率达48%,如果将函授教育等计算在内, 则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高达48%以上。[5]1158此外, 还采取多种措施扩大研究生招生人数和办学规模, 改进奖学金制度, 以便于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日本政府于1953年公布了《理科教育振兴法》, 要求:通过理科教育在传授科学知识, 培养技能的同时, 培养具有创造能力、能够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并能

为我国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国民, 谋求理科教育的振兴。[6]429强调政府要从中学到大学有计划地培养科技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

4、大力推进产学合作的教育体制

日本自1955年经济调整增长以来,便积极倡导在国内推行产学合作教育制度。1960年末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指出:“对教育训练来说,今后至为重要的是推进产学合作。”这一计划标志着产学合作教育制度的最后确立,并加速普遍推行。

日本的产学合作包括高中和大学同产业界的合作,所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

日本高中阶段的产学合作主要通过定时制和函授制与企业联系,其主要方式是:

(1)高中教育与技能教育机构的合作;

(2)职业训练机构、定时制高中、函授制高中三结合。普通课主要采取函授教育,专业课采用定时制,一部分专业课和实习课通过职业训练机构学习;

(3)委托培养制。企业为提高在职初中毕业生的水平,在聘请高中教师到企业授课的同时,也组织他们脱产进入全日制高中,学习有关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并加强教员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

日本大学阶段的产学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产业界提供财政资助。大学接受产业界资助,作为设施、设备和经营管理的资金;

(2)委托研究。即企业委托大学研究项目;

(3)人员的派遣与交流。即企业聘请大学教师充当研究开发部门的顾问、特邀技术员或讲习会的讲师;大学聘请产业界的专家为讲师,招收企业的在业人员为学生;

(4)现场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直接接触社会,培养责任感、协调人际关系及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

(5)促进共同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建立了由活跃在产学研究第一线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各种产学合作专题委员会,以推进教育界与产业界,基础科学研究与实用开发研究的相互协作。[7]118

二、经济大国与教育统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