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赣方言_名词_雌_雄语素_结构不表雌雄现象探析_邵宜
赣语吴城方言的常见后缀

赣语吴城方言的常见后缀肖萍【摘要】吴城方言的后缀包括典型后缀与非典型后缀,有某些共性特点。
具体表现在意义虚化,语音弱化,有依附性,有能产性。
就某一角度而言,吴城方言的后缀反映了吴城方言的个性特点。
%The suffix of Wucheng Dialect can be further divide into the typical suffix and atypical suffix. Wucheng Dialect in Jiangxi Province exhibits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grammatical function, word formation and usage etc.【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年(卷),期】2016(029)005【总页数】5页(P56-60)【关键词】赣语;吴城方言;词缀;后缀【作者】肖萍【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5江西省吴城镇,明清鼎盛时期有“小南昌”之称。
吴城方言是典型的赣语,据《赣语的分区(稿)》,吴城方言归属昌都片。
[1]方言词缀往往能反映一种方言的个性特点。
词缀包括前缀、中缀、后缀,是附着在词根上的意义比较虚的结构成分,是不自由的定位语素,表示较为抽象的语法意义。
词缀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
典型词缀,往往具有如下特点:(1)位置固定。
前缀位于词根之前、中缀位于词根之间,后缀位于词根之后;(2)意义完全虚化,无实在的词义;(3)构词能力强,常附着在词根上构成派生词;(4)语音弱化。
在语音形式上,中、后缀常常读成轻声。
非典型词缀,也叫类词缀,[2]与典型词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意义虚化的程度上。
非典型词缀意义虚化不彻底,其词汇意义正在虚化过程之中,仍保留一定的词义。
方言是一种正在发展变化的自然语言,保留类词缀的数量会比较多。
中国语言文学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试题

中国语言文学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试题语言学1(_渐变性__和_不平衡性__是语言发展的两个突出的特点。
2(汉语的七大方言是__北方方言_ 、__湘方言_、__赣方言___、__客家方言__、__闽方言___、__粤方言___、___吴方言__,其中__北方方言__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3(从语言谱系来分类,汉语属于___汉藏____语系,英语属于__印欧语系_____。
4(共同语规范的主要对象是__ 书面语_____。
5(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是__ 社会的发展变化____。
6(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实际上是语言发展__不平衡性____特点的具体体现。
7(一种语言的共同语一般都是在某一种__方言____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8(__亲属语言____是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具有同源关系。
9( “河”原来特指黄河,现在泛指江河,词义的这种变化叫做__词义扩大____ 。
10(语言的各个构成成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__词汇____发展最快。
11(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例如上海属于_ 吴方言_____区,河北省属于__北方方言____区, __湘方言____,以长沙话为代表。
12(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大多变成了双音节词,例如“龟、蝇”变成了“乌龟、苍蝇”。
这种变化是词语的__替换____。
13(__混合语____不同于洋泾浜之处是它被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使用。
自愿融合_____和__被迫融合____两种。
14(语言融合的方式可分_15(词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__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__、_______和_______三个方面。
16(词义的演变主要有词义的____扩大___、__缩小_____和__ 转移____三种情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一、填空题1、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以经学史为中心,经学是中国古文献学以至整个学术的中心。
2、中国古文献学虽然流派众多,但从基本倾向上可分为两派:一是考据学派,二是义理学派。
自考现代汉语课后思考题答案

自考现代汉语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节汉语和现代汉语1.现代汉语有几大方言区?你所在的地方属于哪个方言区?这个方言区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有那些明显的特点。
答:十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晋语方言、平话方言。
北方方言区2.说明文言与白话、口语与书面语、方言与共同语之间的关系。
答:(1)文言与白话的关系:文言和白话都指书面语,两者是相对而言的。
文言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
它最初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可是当它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一种书面语言的传统以后,就不再跟着口语一起变化,久而久之,就逐渐和口语脱节,最后变成了一种不但读出来听不懂,而且不经过专门学习连看也看不懂的书面语言。
文言在语法和词汇方面与口语有较大差别。
白话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
它的产生是由于文言与口语完全分家,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人民群众中间就逐渐产生了与口语直接联系的这种新的书面语言。
白话始终是和口语密切联系的,语法和词汇方面与口语比较一致。
白话和文言虽然也相互影响,但基本上是分道扬镳,各有各的应用范围。
但长期以来,白话文著作一直被看作是“俗”文学,在书面语言在始终是文言文占统治地位,直到19 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的资格。
(2)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①口语和书面语是两种不同的语体。
书面语表诸文字的记述,口语经过口头发音而传播。
两者的载体是不同的,前者是文字,后者是语音。
两者的主要不同,还在于语体。
口语是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其特征在于简短,疏放,有较多省略因而常见短句。
这种风格的形成,是由于口语常呈现为当面交谈,有特定的语境存托,又有身手势态和语音变化的帮助。
从而具有较多的辅助性信息作为支持。
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但具有与口语不同的语体风格。
书面语趋于周密,严谨,结构完整,因而长句较多。
这种风格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书面语缺少不同语境下当面会话所具备的种种辅助信息,不得不要求语句自身得以规范化,标准化,进而成为文学语言,即标准语的基础。
赣语都昌方言的句法现象

都昌方言的几个句法现象提要:本文主要描写都昌方言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的句法现象。
内容包括:句式、情态、语序、偏正结构等。
关键词:都昌方言句法都昌在江西的北部,属九江市所辖,西南临鄱阳湖,交通闭塞。
这里古代是“吴头楚尾”,是古吴语和古楚语的交汇处。
都昌话属北片赣方言,较多地保留古北片赣语的特点。
原始北片赣语(鄱阳湖一带)跟原始南片赣语(赣中赣东北)有不少区别,最重要的是原始北片赣语保留塞音塞擦音浊声母,无送气声母;而原始南片赣语则相反。
都昌方言保留清浊声母的对立,无送气声母;有入声韵尾,分尖团;无撮口呼;声调多达十一个,仅入声调就有四个。
本文选取都昌话中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的语法现象,作一些探讨。
一、句式(一)疑问句都昌话的疑问句,与普通话不同的是,是非问和反复问在形式上没有区别,根据答句把它们分成两类。
①在陈述句形式后加上疑问副词“不”,常带语气词“罗”。
答句肯定的用“嗯[n 31]”或句中谓词,否定的用“唔[n 241]”或“不”、“不+句中谓词”如:里者人老实不罗?这个人老实不老实?这个人老实吗?——嗯,还老实。
是的,还算老实。
明朝渠来不罗?明天他来不来?明天他来吗?——嗯,来呀。
是的,来。
下昼到里得,好不罗?下午来这里,好不好?下午来这里,好吗?——唔,不好。
不,不好。
渠还要读书,是不罗?她还要读书,是不是?她还要读书,是吗?——嗯。
是。
我坐里得,可以不罗?我坐在这里,可以不可以?我坐在这里,可以吗?——唔。
不行。
②在陈述句形式后加疑问副词“末”,常带语气词“罗”;或后加语气词“吧、啊、啥”。
答句用“嗯”或句中谓词表肯定,用“唔”或用“冒”表否定。
外头落雨末罗?外面下雨了吗?外面下雨了没有?——嗯,落得。
是的,下了。
外头落得雨吧?外面下了雨吧?外面下了雨,对吗?——唔,冒哇。
没有。
外头落得雨啥?外面下了雨,是吗?外面下了雨,是不是?——嗯讷。
是的。
(二)比较句都昌话跟普通话的区别在差比句上。
普通话用“A+比+B+adj”、“A+比+B+adj+数量”的形式,而都昌话分别用“A+ adj+似+B”、“A+ adj+B+数量”。
《现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

现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习题答案“绪论”思考和练习一一、什么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是怎样形成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基础上形成的。
在形成的过程中,北京话占有特殊的地位。
早在唐代,北京已是北方军事要镇。
北京是辽、金、元、明、清各代的都城。
近千年来,北京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话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方面,它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发展成为“官话”,另一方面,白话文学作品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
本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国语运动”的开展促使北京语音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两个运动互相推动和影响,这就使得书面语和口语接近起来,形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二、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是怎样的?方言是一种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或变体,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
一民族语言的共同语,则是通用于这个民族全体成员的语言。
对于各地方言来说,规范化的共同语是民族语言的高级形式,它比任何方言都富有表现力。
共同语形成后,对于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定的影响。
它的词语经常传播到各方言中去。
规范化的共同语,往往促使地域方言向它靠拢,对方言的发展起一种制约的作用。
与此同时,共同语也要从方言中吸收种种语言成分,以丰富和发展自己。
但是,地域方言间差异的缩小,以至于消失,则须经过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第三章文字“文字”思考和练习一三、为什么说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世界上的文字可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大类。
表音文字是用数目不多的符号表示一种语言的有限的音位或音节,作为标记词语声音的字母;表意文字是用数目众多的表意符号表示一种语言中有意义的语言单位——语素或词,而不是表示语言中的音位或音节。
汉字用笔画构成的大量表意符号(字)来表示汉语的语素,从而代表了汉语语素的声音,而不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汉语的音位或音节,所以说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洞口赣语中的“指量短语+名词”结构——以“这那些”为例

Feb. ,2021Vol.42 No.l2021年2月 第42卷第1期湘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洞口赣语中的“指量短语+名词”结构——以“这/那些”为例袁业1,张时阳2(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200;2.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郴州423000)摘要:现代汉语普通话与洞口赣语中都存在“指量短语+名词”结构。
普通话中“指量短语+名词”结构能自由 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
洞口赣语中"指量短语+名词”结构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时会受到结构中“名词”的限制,当该结构中的“名词”为指人名词时,该结构必须有限制性成分修饰,增强其定指性,句子才能准确地传递信息;当 该结构作定语修饰的中心语为指物名词时,结构中的"名词”常省略。
关键词:洞口赣语;指量短语;结构中图分类号:H174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l672-8173.2021.01.017洞口县位于湘中偏西南,雪峰山东麓,赧水中游, 东西长80.15公里,南北宽65.3公里,总面积2199.38平方公里⑷。
洞口县的语言有汉语、瑶语、苗语,汉语 方言主要为湘语和赣语。
洞口县境南部及东南部的黄桥、金田、杨林为湘语娄邵片的邵武小片,洞口县包 括县城洞口镇在内的绝大部分地区划分为赣语洞绥 片⑵。
普通话中,“指量短语+名词”结构具有独立性, 能够自由地出现在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位置,帮助句子传递信息。
洞口赣语中,“指量短语+名词”结构 也能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但是,当“指量短语+名词”结构中的“名词”为指人名词时,该结构 不能独立地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当“指量短语+ 名词”结构修饰指物的名词中心语时,该结构中的“名词”则往往省略。
下面,本文将从结构、语义、功 能上对洞口赣语“指量短语+名词”结构作进一步分析,并找出该结构与普通话“指量短语+名词”结构的 不同,其中“指量短语”都是指词汇意义上表示复数的指量短语。
汉语史问题总结(附答案)

简答题1.何谓汉语史?所谓汉语,是指汉族人民所说的语言。
汉语史则是研究汉语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内部规律,即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
即指针对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
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就是语言的一般规律之一。
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2.试述汉语史的研究意义。
⑴研究汉语史可以重建汉语历史,深化充实汉语文明史的内涵。
⑵对更好了解现代汉语,尤其是现代汉语方言,意义重大。
可以预测汉语的某些发展方向。
为制定语文政策提供支持。
⑶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⑷汉语教育者和文化工作者须懂得起码的汉语史知识。
3.汉语史研究可以分那几个阶段(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分为几个阶段)?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从汉代开始的。
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⑴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⑵语音研究阶段南北朝初(5世纪)——明末(17世纪)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门新学科——汉语音韵学,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方面。
代表作:《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切韵指掌图》;《洪武正韵》、《中原音韵》⑶全面发展阶段清初(17世纪)到现在清初到现在是中国语言研究最有成绩的时代。
《康熙字典》;《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经籍纂诂》;《说文》四大家:《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音学五书》;《马氏文通》(朴学、金文学、甲骨学)。
4.研究汉语史的根据(材料)有哪些?⑴历来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如研究商代语言,少不了甲骨文。
⑵前人的研究成果;如《说文解字》《中原音韵》等。
赣语浏阳方言指示代词

第43卷第5期2021年5月宜春学院学报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Vol.43*No.5May.2021赣语浏阳方言指示代词张格莹(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06)摘要:根据与说话人距离的远近,浏阳方言指示代词分为近指、中指、远指。
本文从共时层面出发,对浏阳方言指示代词以/A]、个/ ko44]、尔/ n33]进行描写,介绍其基本情况以及语法功能。
浏阳方言表示方所的指示代词为三分,指代人或者事物、数量、性状行为或者方式程度的指示代词为二分。
表示性状行为或方式程度的指示代词“O/ios34]”"口/os"]”“口/As34]哉”“口/os"]哉”“口/kos"]”“口/kos34]哉”是指示代词“以(已)”、“尔”与“样”的合音。
通过分析音韵地位、考察历史文献及已有方言材料,判断浏阳方言表示近指指示代词以[V4]来源指示代词“以(已)”,远指指示代词/n33]来源第二人称代词“尔”。
关键词:浏阳方言;指示代词;共时;历时中图分类号:H1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80X(2021)05-0083-05Demonstrative Pronouns in Liuyang Dialect of Gan DialectZHANG Gr ying(School of Literatur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410006,China)Abstract:According to thr distance from thr speakrr,thr demonstrative pronouns in Liuyang dialect arr divided inty nrar,middle and far.Staling from thr synchronic level,this alicle drscribrt thr drmonstrative pronouns in Liuyang dialect with以[V4],个[ko44],尔[n33],and introduos thrV basic conditions and grammaticol functions.In Liuyang dialect,thr demonstrative pronouns in thr demonstrative sidr aro diviCed into threr parts,and thr demonstrative pronouns that refea to prop!oo things,quantity,traits,behaviOT,oo mode degree aro divided in-tr two pats.Demonstrative poonouns exporsing the derree of trait behavior or mannr$[ios34]%$□[os34] ”“□[Vs34]哉”“口[o34]哉”“口[kos34]”“□[kos34]哉%ar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The syadber of $以(已)”,$尔”and$样”.By analyzing the phonologicol status,inestioating1^1x)001documents and existing dialect materials,it is yudged that the Liuyang dialect represents the proximal demonstrative pronouns with 0i34]source demonstrative pronouns$以(已)"”,in refera Is the second person pronoun$尔”.Key words:Liuyang dialect;Demonstrative;Synchronic;Diachronic浏阳市是隶属长沙市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地处湘赣边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2卷 第1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 l .42 N o .1 2006年1月J o urnal of Gua ng xi N or mal U niv er sity :Philo so phy and 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 Janua ry ,2006[收稿日期]2005-06-10[作者简介]邵宜(1963-),男,山西运城人,暨南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
客赣方言“名词+雌/雄语素”结构不表雌雄现象探析邵 宜(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名词语素+雌/雄语素”却不构成表雌雄性别的名词,这一现象在客赣方言里普遍存在。
究其原因,这些雌雄语素本来自于指人的名词,有实词意义,与名词语素组合为新词后,起初仍保留实词意义,后来逐渐虚化为标志性语素了。
这类词语从一开始并不表示雌雄,但是命名之初,雌雄语素的选择体现了人们把性别意识迁移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文化心理。
[关键词]客赣方言;雌雄语素;迁移;文化心理[中图分类号]H 175;H 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06)01-0068-04 一种语言对事物的命名总是能反映该语言所代表的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
这种心理可能是全人类共有的,也可能是该民族特有的。
性别意识是人类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从中折射出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景观。
为事物命名,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习惯,即便是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客赣方言当中有一部分名词是以“普通名词语素+雌/雄语素”的方式命名的,但其本身并不具备标识雌雄的功能,而是该名词所代表事物的统称。
例如“虱婆”即“虱子”,“婆”并不表示雌雄,“石牯”是“石头”,“牯”并不意味着雄性。
这种现象在客赣方言中普遍存在。
其他汉语方言中也有程度不同的反映。
本文讨论的语词是指客赣方言中具有雌雄语素的一些名词,它们不包括动物名称(如“鸡公”、“鸡婆”、“牛牯”、“牛婆”等),而是指以下几种类型:(1)人体部位:脑牯、耳公、鼻公、膝头牯、脑牯、手月争公(肘子)、手指公,等。
(2)某些昆虫:蚁公(蚂蚁)、虱婆(虱子)、虫宪公(蚯蚓)、虾公(虾),等。
(3)其他名词:石牯、鹅卵牯(鹅卵石)、笠女麻(斗笠)、凼牯(小水坑),等。
本文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来自李如龙、张双庆主编的《客赣方言调查报告》[1]以及刘伦鑫主编的《客赣方言比较研究》[2],部分方言材料取自笔者自己的母语及对邻近方言的调查。
一在客赣方言中,用以表示动物雌雄的语素通常有“公”、“牯”、“哥”、“婆”、“女麻”、“也母”等,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公”、“牯”、“婆”、“女麻”四个。
四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图1显示,“公”可以与“婆”搭配形成一对表雌雄意义的语素(主要是赣方言),如“鸡公”“鸡婆”、“狗公”“狗婆”;也可以与“女麻”搭配形成一对表雌雄意义的语素(主要是客方言),如“鸡公”“鸡女麻”,“猪公”“猪女麻”。
“牯”同样也可以与“婆”或“女麻”组成一对雌雄语素,前者如“牛牯”“牛婆”、“猪牯”“猪婆”,后者如“牛牯”“牛女麻”、“猪牯”“猪女麻”。
值得注意的是:(1)不少方言里出现不止一个表示相同性别的语素,既有“牛牯”、“狗牯”,也有“猪公”、“鸡公”,“牯”、“公”都表示雄性畜禽,比较常见的是“鸡”通常用“公”(邵武的情况比较特殊,“牛”、“猪”、“狗”都用“公”,“鸡”反而用“牯”);(2)一般方言里表雌性的语素通常只有一个,要么是“婆”,要么是“女麻”。
“公”、“婆”应该都是来自指人的名词。
在古汉语中,“公”、“婆”主要是作为名词来使用的。
“公”除了是一级“爵位”和官职的称呼外,还用于对人的尊称,如《史记·留侯世家》:“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也可以称谓父亲或丈夫的父亲,如《战国策·魏策》:“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婆”在古代有“母亲”的意思,如“乐府诗集”之《折杨柳枝歌》:“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
”《魏书·汲固传》:“(李)宪即为固长育至十余岁,恒呼固夫妇为郎婆。
”“婆”也用来称谓丈夫的母亲,如《窦娥冤》楔子第一折:“我将这婆伺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还可以用于对老年妇女的通称,如“黄道婆”、“媒婆”、“产婆”、“巫婆”等。
DOI:10.16088/j.i ssn.1001-6597.2006.01.015由此可见,“公”、“婆”在古代是作名词用的。
“牯”、“女麻”的来源又是什么?查“牯”的本义是“牡牛”(即雄性牛),也指“牡牛之去势者”,也就是被阉割了的公牛,大概相当于“牛小伙儿”,不少地方把青年小伙儿称为“黄牯后生”(黄牯即“青年黄牛”),甚至小男孩或男青年的小名后面都可以加上“牯”用于称谓,如“熊建中”可以叫“中牯”,“蔡德明”可以叫“明牯”(有些地方方言不限于指称男孩儿,女孩儿也可以称“牯”,如“丽牯”、“凤牯”等)。
由此可见,“牯”有非常明确的年龄指向,即未成年的动物。
“女麻”也应该来源于指人的名词,今天的梅县话称谓(面称)母亲仍叫“阿女麻”,与“牛女麻”、“猪女麻”的“女麻”完全一样。
从音韵学的角度来看,今天多数北方话称谓母亲为“妈”,与“女麻”可能存在同源关系,理由是:同样来自古平声的字,部分归入阴调类,这一现象在许多方言里都能发现。
那么,用于指人的(如“公”、“婆”,“牯”除外)的名词怎么用在了动物身上呢?这可能与古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关。
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能用“公”、“婆”区分雌雄的基本上都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禽家畜,或是人们的生产工具(如牛、马等),或是生活资料(如鸡、鸭、狗、猪、羊等),很少听到“虎公”、“虎婆”、“蛇公”、“蛇婆”、“狼公”、“狼婆”的说法。
我们知道,远古人类都有图腾崇拜的风俗,这种风俗迁移到对家禽家畜的崇拜,反映了人类对五谷丰登、禽畜满圈的美好期盼。
从这个意义上讲,家禽家畜后面加表示雌雄的“公”、“婆”其实是一种尊称或爱称,与我们现在一般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其表示雌雄只是一种附带功能。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早期人类的这种图腾崇拜意识渐渐淡薄,但是这种意识的痕迹却残留在了现今的一些词汇当中。
在今天看来,“公”、“婆”似乎是雌雄的标志性成分,但了解了其形成的历史背景,我们就会对这一类词语重新认识。
有一点必须指出,原来只是附带表示雌雄性别的功能现在得到了强化和突显。
由指称人演进到指称家禽家畜,进而转用到人的身体部位、昆虫及其他少数名词,变化进入第三个层级。
我们在客赣方言中发现了不少这样的例子。
1.指称人体部位的:头:属于客方言的梅县、翁源、河源、清溪、揭西、秀篆、武平、长汀、三都、香港等地方言叫做“头也母”,赣方言宜丰话叫做“脑牯”。
鼻子:属于客方言的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武平、长汀、宁化、三都、赣县、大余、陆川、香港,属于赣方言的吉水、宜丰、平江、修水、安义、都昌、余干、弋阳、南城、建宁等地方言叫做“鼻公”。
眼睛:赣方言宜丰话可以说“眼睛牯”,高安话可以说“眼睛牯哩”。
耳朵:客家梅县话、武平话叫做“耳公”。
脖子:赣方言醴陵话叫做“颈牯”。
胡子:客家梅县话、武平话叫做“须牯”。
舌头:客家话一般说“舌女麻”。
乳房:梅县、清溪、揭西、武平、宁化、陆川等地叫做“乳牛牯”。
胳膊肘:赣方言醴陵话叫做“肘月争牯”,平江话叫做“倒月争公”。
拳头:河源叫做“拳牯”,揭西、宁化、香港、茶陵、永新、吉水、醴陵、新余、宜丰、修水叫做“拳头牯”,秀篆叫做“拳头女麻牯”,平江叫做“拳头公”。
腿:吉水可以叫做“脚牯”,安义也可以叫做“脚牯哩”。
膝盖:三都、西河、永新、吉水、修水叫做“膝头牯”,醴陵、新余叫做“膝脑牯”,宜丰叫做“膝脑公”,平江叫做“膝头公”,宿松叫做“膝脑婆”,邵武叫做“膝儿女麻女麻”。
大拇指: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秀篆、长汀、宁化、三都、香港叫做“手指公”,赣县、大余叫做“手指婆(哩)”,西河叫做“手女麻公”,陆川叫做“手女麻头”。
2.指称禽兽、昆虫的:蝙蝠:梅县、翁源、清溪、揭西、秀篆、香港等地方言叫做“匹婆(子)”。
青蛙:客方言河源话、陆川话叫做“蛤女麻”。
蝌蚪:赣方言宜丰话叫做“蛤蟆牯”。
豹子:客方言大余话叫做“豹牯哩”。
大雁:客方言连南话叫做“雁婆”,赣方言新余话叫做“犭崖婆”。
蚂蚁:梅县、翁源、连南、揭西、武平、长汀、宁都、三都、西河、香港、新余等地叫做“蚁公”。
蚯蚓:客方言梅县话、连南话叫做“虫宪公”。
虱子:客家话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秀篆、武平、长汀、宁化、三都、香港,赣方言弋阳、建宁、邵武等地方言叫做“虱女麻”;客方言宁都、赣县、大余,赣方言永新、醴陵、新余、宜丰等地方言叫做“虱婆(子)”。
蟑螂:赣方言茶陵、醴陵、都昌、宿松、余干等地方言叫做“扎虫婆子(哩/口得)”,赣方言吉水话叫做“蛰婆”,阳新话叫做“灶女麻”,建宁话叫做“蛰女麻”,宜丰、平江、修水、安义叫做“蛰鸡婆(哩)”,新余话叫做“灶鸡婆”。
虾:客赣方言绝大部分叫做“虾公”。
老鹰:客方言梅县、翁源、连南、清溪、秀篆、武平、陆川、香港等地方言叫做“鹞婆”,揭西、长汀、宁化、吉水、宜丰等地叫做“犭崖婆”,宁都话叫做“犭崖牯”,三都话叫做“鹞女麻”,赣方言建宁话叫做“鹰女麻”。
尾巴:赣方言宜丰话叫做“尾牯”。
田螺:赣方言邵武话叫做“螺女麻”。
3.指称其他事物的:太阳:赣方言新余话叫做“日头牯”。
月亮:赣方言新余话叫做“月牯”。
雷:客赣方言一般说“雷公”。
小水坑:赣方言醴陵话叫“凼牯”,安义话叫做“凼牯哩”。
石头:客方言河源话及清溪话、赣方言吉水话叫做“石牯”,客方言秀篆话、赣方言茶陵话及修水话、弋阳话叫做“石头牯”,赣方言新余话、宜丰话叫做“石脑牯”,赣方言醴陵话、平江话、安义话、余干话叫做“石头牯哩”,赣方言南城话叫做“石头女麻哩”。
鹅卵石:客方言赣县话、赣方言茶陵话及吉水话叫做“鹅卵牯”,赣方言醴陵话、安义话、都昌话、余干话叫做“鹅卵牯(哩/口得)”。
斗笠:客方言梅县、翁源、连南、清溪、揭西、武平、宁化、西河、陆川、香港及赣方言建宁等地叫做“笠女麻”,客方言秀篆话及宁都话、赣方言吉水话叫做“笠婆”。
这些语素用于指人时通常是指长辈,指称男女性别是其附带功能,引入指称动物时,从其原始动因看,是指人用法的一种迁移,功能几乎相同,也具有指称雌雄的附带功能。
但是进入第三阶段后,从今天的词义上看,上述功能已经弱化,看上去更像词缀。
那么命名之初这些语素是否已经词缀化了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下文讨论。
二反映在客赣方言中的这类现象能否在其他方言得到印证呢?笔者查阅了北京大学编写的《汉语方言词汇》[3]以及近年出版的《嘉禾土话研究》[4]、《东安土话研究》[5]和《乐昌土话研究》[6],从中找出了以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