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赣方言浊上字调类演变的历史过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赣方言浊上字调类演变的历史过程1

严修鸿

论文提要:

1.列举浊上归阴平的现象

a.背景说明---选取《客赣方言调查报告》的理由:字数多且更有广泛的代表性。

b.哪些浊上字归阴平?---列表展示客家话比较常见读阴平的字。

c.不同地点的歧异---可以发现客家话内部的歧异,以否认次浊上比全浊上字数多的成见。

其他未统计在内的---该书词汇表其他有关浊上字调类归并的有价值的信息。

d.

2.浊上字调类演变的历史层次

a.大余、河源的模式---客家西线方言点浊上归阴去与其他客家归阴平的一致性。

b.分化的性质与层次---次浊全浊不分,全浊有文白分化,证明客家早期有阳上调位存在。浊上A

类字归入别调比较古老,浊上B类字分流归入别调者比较晚近。

类型分析---把客家话浊上调类演变模式分为两种5类.

c.

3. 对客赣方言早期调类归并的推测

a.古浊上归阴平在赣语里分布---赣语不论次浊全浊上都有归阴平现象,性质与客家相同。

b.客赣方言早期阳上调与阴平调在合并时的调型---有四个理由指向客赣方言曾经阳上与阴平都

是上升的调型。

c.结论---阳上与阴平同是升调,调值接近,从而归并。

引言

客家话古浊声母上声字的调类分化,是汉语史上令人注目的语音变化,是客家方言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海内外不少学者对此已有一定的描写和论述,参见桥本万太郎1973,李玉1985,黄雪贞1987,1988,罗杰瑞1986, 邓晓华1993,李如龙,张双庆1992,蓝小玲1997,沙加尔1998。研习前贤关于这个问题的著述后,觉得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深究2:

1.客家话哪些浊上字归阴平或不归阴平的?这两类字在口语里各占多少比例?

2.古浊上字调类分化的类型和数量呈现地域差异,具体情况如何?说明什么问

题?

1本文的写作得到香港城市大学陈渊泉教授主持的课题“汉语的声调及连读变调"的资助,课题号是No.7000990及No.9040554。论文1996年最初的写作得到导师李如龙、许宝华先生的指导,2002宣读后寄往秋谷裕幸、沙加尔先生,多处得到他们的指正,在此谨致谢忱!文中所有差错,概由作者负责。

2最近拜读沙加尔先生1998论文,他的论文以讨论罗杰瑞先生关于客家话定义的标准为主,主要涉及客家话浊上归阴平的问题。我们都注意到赣语的归阴平,而且都认为两者性质一样;都注意大余,惠州,河源(甚至都注意到黄雪贞1987列举的连平!)等地归阴去与其他客家话不一样的归调方式。都注意到赣地三个地点还保留阳上调的事实。都假设客家话曾经有独立的阳上调。我们几乎在相接近的时间(1996年前后),各自独立地对这几个问题达到了相同的看法。

3.古浊上字在客家话里有阴平、阴去、上声、阳去等归并方向,为何出现如此分

化?这些分化的历史层次性质如何?

4.客家话古浊上字的调类归并是怎样发生的?

5.客家话与赣语的在古浊上字的分化上有无联系?能否把这一历史音变当作两

个方言划分的根据?

这5个问题在以往的著述中有的被忽略,有的论述欠充分,有必要再进行系统深入

的探讨。

第一个问题,笔者通过对武平坪畲点进行解剖麻雀,一共列出140个浊上归阴平的

字(考察范围209个,不少是通过论证新发现的),并对该点归阴平的性质作了归纳(1996

年增城第2届客家话研讨会,参见严1998)。其余问题,笔者当年已一并成文(手写稿

43页,太厚而未复印给与会者),98年的论文集限于篇幅未收入。现对其余部分作些补

充,再次提出。

一、地域差异和语词差异

1.材料背景的说明

客家话古浊上字读归阴平的现象,黄雪贞1988通过客家话的内部比较作过描述。但该文选取的地点多数是这一现象的密布区,边缘地带的客家话点未考虑在内。所列的基本上是粤东(梅县、兴宁、大埔、蕉岭、平远、丰顺,惠阳、陆丰、紫金、广东)或者从粤东搬迁出去的方言飞地(陆川、贺县,酃县、桃园,龙潭寺),因此在地理类型的广泛性上不能代表整个客家话----赣南的十几个县说客家话但竟无一个代表点,闽西的也仅一个---永定,但该县也是与粤东大埔紧邻者。所比较的53个古浊上字(其中36个次浊上,17个全浊上字)又都是所列举地点比较一致读阴平的那一类。该文最后结论是古浊上字归阴平是客家话内部比较均衡一致的特征。

实际上,古浊上字归阴平在客家话区的内部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有的点归阴平的字数多,有的点字数少,有些地方甚至口语常用的古浊上字基本不归阴平而归为阴去调(黄雪贞1987列举的例字表中已经可以看出连平、惠州、始兴常用字归阴去的事实,但其1988文未列入这三个地点)。另一方面,就古浊上字而言,也是有的多数点一致地读为阴平,有的只见于少数地点。这两个方面不均衡的特征,是探讨客家话古浊上字调类演变问题时不该忽略的。

李,张1992《客赣方言调查报告》的字音表里共收入了114个古浊上字,地点分布比较均匀---闽西3个点,江西境内5个点,粤港合计7个点,广西2个点,该字音表虽有些文白异读的情形未能充分反映(本文将利用该书的词表尽量做些补充),但仍然是目前讨论本题较为理想的根据。

在附表1~5里收入该书字表所调查的全部浊上字今读的调类。该书收入客家话点17个,在此补入笔者母语坪畲点,共18个地点。列表前有几个问题先说明如下:

a. 东莞的清溪镇浊去与清上字同读一个调,根据该书的标调原则改写为36调。

根据词表补进的异读,在调类号的后头加上“*”表示,补上异读的词语参见

b.

各表底下的有关说明文字。

c. 大余、河源两个地点古浊上字古浊上字读阴去的与其他客家话点读阴平者具有

同一的性质(理由详见文二),因此统计时暂时与其他点归阴平者算做一类。

大余点全浊上归阴平的那部分反而与其他点读做阳去调的那类相当(属于文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