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赣方言浊上字调类演变的历史过程

合集下载

(一)平分阴阳(二)浊上变去(三)

(一)平分阴阳(二)浊上变去(三)
声调从中古到现代的发展
0632024038 李永华 0632024037 李金草
1
一 、 前言
二 、 演变过程 (一)平分阴阳 (二)浊上变去 (三)入派四声 (四)入声语音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声调 也不例外。自古到今,汉语声调也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不过,汉语声调的发展变化总体来 说并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相反, 汉语声调的变化是有很明显的对应规律的。 本文拟从古四声与现代普通话四声的对应 关系来探讨汉语声调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 规律
11
全浊上声并入去声,这可以说是北方方言 的共同特点。普通话去声已经包括了阴去 和阳去两类,再加上全浊上声,成为普通 话四声中字数最多的声调,上声由于全浊 声母分化出去,成为字数最少的声调。
12
在现代方言里,浊上归去已经是普遍现象。 除了北方话,还有客家方言、湘方言、赣 方言、吴方言和闽北闽南方言。不过有的 方言去声分阴阳,浊上字则往往变读阳去, 如苏州、上海、长沙、南昌、福州、厦门 等地方言。只有大部分粤方言和一部分吴 方言和少部分闽方言保持浊上不变,自成 阳上一类,而与清声母上声字读音上有别。
10
元朝泰定年间,周德清的《中原音韵》首次将全浊上 声归入去声,因此学者大多认为浊上归去完成于元代。 语音变化是有过程的,元代的纪录只表明此为事实, 并不表明浊上归去发生于或完成于元代。对此,学者 各有看法,李新奎浊上归去于汉唐已开始(《汉语等 韵学》),又说,全浊上“在唐时已变为去声” (《古音概说》),史存直认为浊上变去“至迟在盛 唐时”已发生(《汉语语音史纲要》)。罗常培说 “自唐时已发生”(《汉语音韵学导论》),王力认 为浊上归去在晚唐至五代之际。
8
就今天各方言看,平分阴阳是调类中最稳 定的,从南到北,各方言的声调系统中大 都有阴平、阳平。只有一些单字调为三个 调类的方言,平声不分阴阳。但在连续中 能分出阴平阳平,如山西的平遥、介休、 孝义、文水等。也有单字调连续调平声为 一,都不分阴阳的,如山西的太原、榆次、 太谷等。

论江西各地方言的差异与起源

论江西各地方言的差异与起源

论江西各地方言的差异与起源作者:钟佳成既然要说到江西的各市方言,那就得从江西的历史起源开始。

江西古称豫章郡,与西汉高祖年间设立,这是能追溯到最早的江西历史,郡治南昌。

后汉武帝时撤豫章郡,将现江西大部归为扬州,三国两晋时期又在江西大部设置江州,治所是现今九江。

至隋唐时期则对江西进行进一步划分,分为洪州(南昌)、饶州(上饶)、虔州、吉州(吉安)、江州(九江)、袁州、抚州和信州。

唐太宗时则将江西各州划归为江南西道监察区,至此江西一称便有,且江西基本行政区域划分清楚。

宋则改为江南西路,后元设江西行省,将现江浙安徽及两湖一带管辖。

明清时期则在江西设布政司,将江西划为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南安,13府,下辖78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

民国时期,江西全境改县,共辖八十一县,婺源由安徽改属江西,黄梅改属湖北。

共和国成立后,江西省行政区划曾经有过多次调整和变动,此文不在过多阐述。

现在进入本文正题,从江西各县市地理位置由北往南依次讲解方言。

九江,古称浔阳和江州,现今是江西的第二大城市,濒临长江,与湖北隔江相望,地理环境优越俗话说:“九江话吵架像聊天”,说明了九江话平和动听,婉曲轻柔,韵尾可以拉长,听起来抑扬顿挫,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

九江话的音乐性特点主要取决于声调的高低升降过渡的协调性,以及大降调的入声韵的可延长性源丰富。

九江话的来源我认为是来自于湖北的黄梅县,在建国之前黄梅隶属江西,且一直属九江管辖,加上黄梅戏为古代江南一大戏种,故对九江话影响深远。

正因为九江话受外来语音印象,与江西本地的赣方言有较大区别。

总结:九江话最大的特征便是说话最后一个字声调向上,例如“九江”九江话读成:“酒将”景德镇,古时并是一个单独的行政区,而是叫做昌南镇(昌江之南,也有一说中国现在的英文名称china的出处便来源于昌南这一世界闻名的地名),宋代景德年间,当地陶瓷业发达,所生产的瓷器远销全世界,又因瓷器有将生产年号写在底部的习惯,故写有景德二字的瓷器闻名全国,所以世人惯称此盛产瓷器之地为景德镇。

古入声在赣_客方言中的演变

古入声在赣_客方言中的演变

咸深山臻 安远(龙布) 赣县(韩坊) 古 信丰(虎山) 赣县(王母渡) 南康 声 于都 安远(欣山) 入声甲 32 入声甲
入声乙

安远(龙布)方言古入声的演变就只跟古韵摄有关,古咸深山臻四摄的入声字读入声甲类,古宕江 曾梗通五摄读入声乙类,其它客家话既跟古声母的清浊有关,还跟古韵摄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在以韵 摄为条件的古入声演变模式中, 咸深[-∓]山臻[-n]总是作为一类, 宕江曾梗通[ - ]总是看作另外一类的。 也就是说,古入声的演变,是以韵尾为条件的。 客家话的这种演变模式也见于赣语。江西南丰方言有两个入声调,古咸深山臻的入声字归入声甲类, 古宕江曾梗通的入声字归入声乙类,只跟古韵摄有关,跟声母的清浊无关。江西安义方言古咸深山臻的 清声母入声字归阴入甲类,古宕江曾梗通的清声母入声字归阴入乙类,古浊声母入声字都归阳入[1,2]。
·73·
·74·
·75·
·76·
曾 梗 通
北墨得特贼刻黑逼力熄直色织食识极国 百伯白拆格客额吓麦脉摘隔石壁锡 木独读鹿谷毒福服目六肃粥熟叔肉菊绿足俗烛曲 局玉 逆惜隻尺滴踢敌 屋竹
大余方言有 5 个调,阴平 33,阳平 11,上声 42,去声 24,入声 55。入声是一个自成调类的高平调, 与入声调型相同的有阳平 11,阴平调 33,其中阴平与入声调值更接近,如果入声要与舒声调合并,阴平 是最自然的选择,今天已有很多的古入声字已经跑到阴平里去了(见表四) ,可见入声将来会与阴平完全 合并。从大余方言的情况看,入声向阴平的合并不是突然就完成的,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也没有明显 的规律可寻,只能说是宕江曾梗通的古入声字跑的快一些。再看两个临近方言对比的例子,请看表七:
表一 古 入 声 全 清 次 清 全 浊 自成调类 21 自成调类 45 自成调类 13 自成调类 45 自成调类 44 去声 35 自成调类 35 阴去乙 214 阳去 11 阴去甲 35 阴去乙 213 阳去 13 阴平 44 去声 22 阴平 13 去声 11 阴平 334 去声 214 阴平 44 去声 22 阴平 35 去声 55 阴平甲 35(今不送气声母) ,阴平乙 24(今送气声母) 自成调类 55(宕江曾梗通大部分咸深山臻部分归阴平) 去声 55 阳平 24 阳去 21 上声 31 阴平 35 阳去 55

客、赣方言同源不同区

客、赣方言同源不同区

客、赣方言同源不同区客家方言是南下至江西的北民带来的北方话在楚语一支——傒语的底子上形成的,时间在唐末五代至宋初,客家先民迁入赣南、闽西山区之后。

客家方言与赣方言皆源于古赣语包括赣南客家方言区在内的今江西省,夏商周时属扬州;春秋时分属吴、楚、越三国(因此史称江西为“吴头楚尾”);秦汉时大部分地区属豫章郡。

东汉时的豫章郡空前繁荣。

据公元2年和公元140年的人口统计资料,当时全国总人口减少,但是豫章郡人口由公元2年的351965人猛增至公元140年的1668906人,户数由公元2年的67462户猛增至公元140年的406496户。

在当时全国100多个郡中,豫章郡的人口名次由第53位跃居第4位;在扬州的6个郡中,则由第5位跃居第1位。

可以想象,当时一定有一个豫章郡方言。

由于豫章郡与今湖南等地属南楚(《史记·食货志》:“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因而在扬雄《方言》中,豫章郡方言属“南楚方言”。

南北朝时,九江、豫章一带居民仍是“楚人”,称作“傒”。

但“傒”人不是纯楚人,其中有不少北方人。

因为在东汉末年,有不少南下北民迁至江西。

晋永嘉丧乱后更有不少北民南迁至江西尤其是浔阳郡即今九江一带,朝廷为此还先后在那里设置侨郡、西阳郡、新蔡郡、安丰郡、松滋郡、弘农郡、太原郡等。

“傒”人的语言是“傒语”,与当时的“正音”即通语有差别。

《南史·胡谐之传》说:“胡谐之,豫章南昌人也……建元二年,为给事中、骁骑将军。

上方欲奖以贵族盛姻,以谐之家人语傒音不正,乃谴宫内四五人往谐之家教子女语。

二年后,帝问曰:‘卿家人语音已正未?’谐之答曰:‘宫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宫人顿成傒语。

’”但“傒语”与“正音”的差别应该不大,否则,很难“二年后”“遂使宫人顿成傒语”。

这与上文说到的“傒”人中有不少北方人的情况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傒语”不可能是纯楚语,里边肯定有不少北方话成分。

这使得“傒语”与当时的通语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正音”有了联系纽带。

客赣方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客赣方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收稿日期:2002-11-1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 九五 重点项目 江西境内的客赣方言比较研究 (批准号:96AYY012)。

作者简介:刘纶鑫(1943 ),男,江西上犹人,南昌大学文学院教授;田志军(1972-),男,江西上犹人,汉语言文字学2000级研究生。

客赣方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刘纶鑫,田志军(南昌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 330047)摘 要:早在清代末年就开始了客家方言的研究,但大都是用传统语文学的理论方法对词汇进行考释。

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末,客家方言研究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

赣方言研究起步较晚,1936年罗常培先生写成 临川音系 一书。

1979年 方言 创刊,熊正辉率先就南昌方言发表系列论文,揭开了赣方言研究新的篇章。

客赣方言比较研究则始终是围绕着客赣方言的关系问题而展开的。

作为汉语的两大方言,人们对它们的语言特色仍然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

因此,客赣方言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两种方言的研究大有搞头。

关键词: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3)02-0115-06客家方言和赣方言并列为汉语两大方言区。

由于它们不仅地域相连,在历史、文化、经济、民俗诸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的特点也多有交叉。

所以,它们究竟是合为一个大方言区还是分为两个大方言?它们各自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

这里我们将这两种方言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作一简要的回顾,并就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看法。

一 客家方言研究回顾客家方言分布于广东、福建、江西等8个省区200多个县市,还散布到海外40多个国家与地区。

清代末年,随着传统语文研究的全面发展,为适应志书编纂和土客纷争的需要,开始了客家方言的研究。

但早期的客家方言研究大都局限于解释词义、考证本字、探求词源,大多数著述都是用传统语文学的理论方法对词汇进行考释的成果。

1948年董同龠禾发表 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 ,该书分前言、音标说明、记音正文和语汇四部分,系纯粹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调查记录单一方言的典范之作。

客家方言与客家的历史文化

客家方言与客家的历史文化
担竿 ) 扁担, 头牲 ) 畜牲, 衫裤 ) 衣裳,
第二, 南迁之后形成的客家, 由于种 种社会原因, 顽强地保留自己固有的语言和文化, 而江西中北 部的
头毛 ) 头发, 遮 ) 伞, 鼻 ) 嗅, 屎窟 ) 屁股, 伶俐 ) 干净, 笠女麻 ) 斗笠, 扛 ) 抬。
赣语地区由于后来又有大量长江北岸的 人入住, 以及
入往北片的客家人除了后来继续南下粤东粤中的之外就地和原住民早期移民融合成了新地的主人了而且后来还有继续从外地移入的人可见这一带的人口的组成成分相当的复杂因而在这一带并无明显的客家意识内部的凝聚力也不太强闽西的武平上杭永定和赣南的定南全南龙南粤北的翁源大多是从粤东倒流的有较明显的客家意识应划归南片
1998 年第 2 期 No. 2, 1998
2. 南片蟹摄 字大 多读- i 尾韵, 效流 摄字 大多 读 - u 尾韵, 北片不少蟹摄字丢 失了 - i 尾, 效流摄 字读 为- ¡ 尾。例如, 栽菜、猴 头、高潮、朝 拜、报酬、开 头 等等。
3. 古阳声韵字南 片多保留- m、- n、- 韵尾, 北 片则大多三种韵 尾不 全, 不少读 为鼻 化韵。例 如, 寒 天、先生、根本、公安、健康、天山、完全等等。
尾 ) 尾巴、爪 ) 脚爪、间 ) 房间、被 ) 被窝、嘴 ) 嘴巴, 勤 ) 勤快、裤 ) 裤子、柱 ) 柱子、柱头, 村 ) 屋 场, 息 ) 重 孙。
方言的这些共同特点说明了在唐末至两 宋期间, 客家 人和江西/ 老表0 曾 经长期 共同 生活了 几百 年时 间这 个事实。
3. 客方言中有方言特 色的词语多, 赣方言则 较为 接近普 通话。例 如:
4. 与此相应, 古入声韵 字南片多 保留- p、- t、-
k 韵尾, 北片则大多三种韵尾 不全, 不 少读为- ¹ 尾韵 或塞音尾脱落变为阴声韵, 例 如: 白日、集合、八十、六 百、出入、策划、热烈、熟悉等等。

从词汇看客家方言与赣方言的关系

从词汇看客家方言与赣方言的关系

从词汇看客家方言与赣语的关系客赣关系是客家方言与周边方言关系中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

第一个通过具体语言材料对客赣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的罗常培先生认为它们是“同系异派”的方言。

一直以来,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客赣语最为接近。

确实,客家方言与赣语在语音上的共同点是最多的。

然而,词汇方面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对此作了一番考察——包括横向的渗透关系和纵向的渊源关系。

本文材料基于客家方言3000多条词汇对照。

调查点为闽粤赣各3点,它们是:梅县(文中出现时简称梅)、揭西(揭)、廉江石角(角)、永定(定)、武平岩前(岩)、长汀(汀)、石城(城)、安远(远)、大余(余)。

限于篇幅,客赣语相同或不同的词语本文只能列举少量例证。

一、客赣语词汇的横向渗透关系客家方言与赣语在地理上连成一片,两个地缘相连的方言之间必定会产生一些相互交叉的共同点,而在本方言内部显得有所不同。

由于我们有面上的材料作支持,所以,对于客家方言个别点与赣语相同的词语,我们认为它们明显属于渗透的结果。

当然,极个别地缘相距甚远的条目,如梅县的“快菜[,韭菜]、灶间[,厨房]”等似未必与南昌话有什么联系,这些词极有可能是偶合。

但是,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凡是个别点与赣语相同的条目绝大多数都是地缘相连的,应该都是受赣语影响的结果。

而且,地缘越靠近,受渗透的条目就越多。

如本文调查的江西境内的3个点中,除去下列共同的部分,石城另有62条、大余另有56条,安远另有20条与赣语相同。

福建境内的3个点中,长汀另有17条,岩前另有12条,永定另有2条与赣语相同。

而广东境内的3个点除上举梅县的“快菜、灶间”外,基本上没有哪个点单独有与赣语相同的词语。

但是,对于客家方言数点与赣语相同的词语,要分清哪些词是同源关系,哪些词是渗透关系,则并非易事。

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认为:若是某种说法只见于江西省内或少数边界地区而不见于多数其他地方,又与赣语说法相同,则可认为是渗透的结果。

有的词尽管古已有之,但因多数点不说,就应该是与渗透有关。

赣州方言的发展历程

赣州方言的发展历程

赣州方言的发展历程
赣州方言是江西省赣州市及周边地区使用的一种方言,属于汉语方言系统中的吴语分支。

赣州方言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吴越文化的影响,并且受到江西周边方言的影响逐渐演变形成。

赣州方言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吴越文化阶段:赣州地区受到吴越文化的影响很大,在吴越文化的统一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方言体系。

2. 明清时期阶段:明清时期,赣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比较繁荣,这种繁荣也促进了赣州方言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赣州方言受到了北方方言的一些影响,逐渐形成了与周边方言有所区别的特点。

3. 现代发展阶段:随着交通和信息的发展,赣州方言逐渐与其他方言融合,并受到普通话的影响,逐渐向普通话靠拢。

然而,赣州方言仍然保留了一些独特的特点和词汇。

赣州方言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与其他方言相比,赣州方言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特点,与现代普通话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方言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交流的加深,赣州方言的使用逐渐减少,但仍然在赣州地区有一定的使用群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赣方言浊上字调类演变的历史过程1严修鸿论文提要:1.列举浊上归阴平的现象a.背景说明---选取《客赣方言调查报告》的理由:字数多且更有广泛的代表性。

b.哪些浊上字归阴平?---列表展示客家话比较常见读阴平的字。

c.不同地点的歧异---可以发现客家话内部的歧异,以否认次浊上比全浊上字数多的成见。

其他未统计在内的---该书词汇表其他有关浊上字调类归并的有价值的信息。

d.2.浊上字调类演变的历史层次a.大余、河源的模式---客家西线方言点浊上归阴去与其他客家归阴平的一致性。

b.分化的性质与层次---次浊全浊不分,全浊有文白分化,证明客家早期有阳上调位存在。

浊上A类字归入别调比较古老,浊上B类字分流归入别调者比较晚近。

类型分析---把客家话浊上调类演变模式分为两种5类.c.3. 对客赣方言早期调类归并的推测a.古浊上归阴平在赣语里分布---赣语不论次浊全浊上都有归阴平现象,性质与客家相同。

b.客赣方言早期阳上调与阴平调在合并时的调型---有四个理由指向客赣方言曾经阳上与阴平都是上升的调型。

c.结论---阳上与阴平同是升调,调值接近,从而归并。

引言客家话古浊声母上声字的调类分化,是汉语史上令人注目的语音变化,是客家方言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海内外不少学者对此已有一定的描写和论述,参见桥本万太郎1973,李玉1985,黄雪贞1987,1988,罗杰瑞1986, 邓晓华1993,李如龙,张双庆1992,蓝小玲1997,沙加尔1998。

研习前贤关于这个问题的著述后,觉得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深究2:1.客家话哪些浊上字归阴平或不归阴平的?这两类字在口语里各占多少比例?2.古浊上字调类分化的类型和数量呈现地域差异,具体情况如何?说明什么问题?1本文的写作得到香港城市大学陈渊泉教授主持的课题“汉语的声调及连读变调"的资助,课题号是No.7000990及No.9040554。

论文1996年最初的写作得到导师李如龙、许宝华先生的指导,2002宣读后寄往秋谷裕幸、沙加尔先生,多处得到他们的指正,在此谨致谢忱!文中所有差错,概由作者负责。

2最近拜读沙加尔先生1998论文,他的论文以讨论罗杰瑞先生关于客家话定义的标准为主,主要涉及客家话浊上归阴平的问题。

我们都注意到赣语的归阴平,而且都认为两者性质一样;都注意大余,惠州,河源(甚至都注意到黄雪贞1987列举的连平!)等地归阴去与其他客家话不一样的归调方式。

都注意到赣地三个地点还保留阳上调的事实。

都假设客家话曾经有独立的阳上调。

我们几乎在相接近的时间(1996年前后),各自独立地对这几个问题达到了相同的看法。

3.古浊上字在客家话里有阴平、阴去、上声、阳去等归并方向,为何出现如此分化?这些分化的历史层次性质如何?4.客家话古浊上字的调类归并是怎样发生的?5.客家话与赣语的在古浊上字的分化上有无联系?能否把这一历史音变当作两个方言划分的根据?这5个问题在以往的著述中有的被忽略,有的论述欠充分,有必要再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

第一个问题,笔者通过对武平坪畲点进行解剖麻雀,一共列出140个浊上归阴平的字(考察范围209个,不少是通过论证新发现的),并对该点归阴平的性质作了归纳(1996年增城第2届客家话研讨会,参见严1998)。

其余问题,笔者当年已一并成文(手写稿43页,太厚而未复印给与会者),98年的论文集限于篇幅未收入。

现对其余部分作些补充,再次提出。

一、地域差异和语词差异1.材料背景的说明客家话古浊上字读归阴平的现象,黄雪贞1988通过客家话的内部比较作过描述。

但该文选取的地点多数是这一现象的密布区,边缘地带的客家话点未考虑在内。

所列的基本上是粤东(梅县、兴宁、大埔、蕉岭、平远、丰顺,惠阳、陆丰、紫金、广东)或者从粤东搬迁出去的方言飞地(陆川、贺县,酃县、桃园,龙潭寺),因此在地理类型的广泛性上不能代表整个客家话----赣南的十几个县说客家话但竟无一个代表点,闽西的也仅一个---永定,但该县也是与粤东大埔紧邻者。

所比较的53个古浊上字(其中36个次浊上,17个全浊上字)又都是所列举地点比较一致读阴平的那一类。

该文最后结论是古浊上字归阴平是客家话内部比较均衡一致的特征。

实际上,古浊上字归阴平在客家话区的内部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有的点归阴平的字数多,有的点字数少,有些地方甚至口语常用的古浊上字基本不归阴平而归为阴去调(黄雪贞1987列举的例字表中已经可以看出连平、惠州、始兴常用字归阴去的事实,但其1988文未列入这三个地点)。

另一方面,就古浊上字而言,也是有的多数点一致地读为阴平,有的只见于少数地点。

这两个方面不均衡的特征,是探讨客家话古浊上字调类演变问题时不该忽略的。

李,张1992《客赣方言调查报告》的字音表里共收入了114个古浊上字,地点分布比较均匀---闽西3个点,江西境内5个点,粤港合计7个点,广西2个点,该字音表虽有些文白异读的情形未能充分反映(本文将利用该书的词表尽量做些补充),但仍然是目前讨论本题较为理想的根据。

在附表1~5里收入该书字表所调查的全部浊上字今读的调类。

该书收入客家话点17个,在此补入笔者母语坪畲点,共18个地点。

列表前有几个问题先说明如下:a. 东莞的清溪镇浊去与清上字同读一个调,根据该书的标调原则改写为36调。

根据词表补进的异读,在调类号的后头加上“*”表示,补上异读的词语参见b.各表底下的有关说明文字。

c. 大余、河源两个地点古浊上字古浊上字读阴去的与其他客家话点读阴平者具有同一的性质(理由详见文二),因此统计时暂时与其他点归阴平者算做一类。

大余点全浊上归阴平的那部分反而与其他点读做阳去调的那类相当(属于文读层次),因此不与其他点归阴平的那类算在一起。

河源点极个别古浊上字归阴平倒是与其他客家话点归阴平的相一致,估计是周围其他客家话影响渗透的结果,故亦计作归阴平。

2. 讨论:哪些古浊上字在客家话中读阴平附表1-5中所列的114个古浊上字中,其中:a.半数以上地点(9个以上)有阴平(或相当于其他点归阴平层次的大余和河源的阴去)一读的有45个字:i.坐、足氏、尾、舅、懒、冷、岭、领、柱(9个字18点一致);ii.买、被、上~山、下(5字17点);iii.有、淡、旱、断、暖、两、痒(7字16点)iv.苎、咬、妇、软、丈、动、马(7字15点)v.辫、满、重(3字14点)vi.菌、忍(2字13点)vii.社、里、母(3字12点)viii.卤(1字11点)ix.免(1字10点)x.惹、簿、礼、野、厚、鳝、猛(7字9点)b.部分地点(3~8点)读阴平(或相当于其他点归阴平层次的大余和河源的阴去):25个字:i.语、奶、吕(3字8点)ii.亩後(2字7点)iii.抱、伴、允(3字6点)iv.以、柳、敏、户(4字5点)v.稻、善、永、竖、藕、我、你、柿(8字4点)vi.肚、演、肾、引、蚁(5字3点)c.极少数地点有阴平读法(或相当于其他点归阴平层次的大余和河源的阴去):28个字:i.耳、李、伟、杜、是、笨(6字2点)ii.祸、舞、米、罪、市、士、老、造、秒、赵、舀、篓、纽、染、犯、辩、像、象、倍、远、混(22字1点)d.各点均不读阴平(或相当于其他点归阴平层次的大余和河源的阴去)一读的有16个字:部、辅、待、限、汇、跪、道、受、件、荡、静、五、女、脑、了、网以上列举表明,哪些古浊上字归阴平在不同地区是有差异的。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首先,取决于该字是否常用(特别是全浊上)。

一般而言。

口语里常用的古浊上字读阴平的可能性比不常用的要大(参见严1998)。

那些半数以上地点读阴平的45字都是口语常用字,若不常用则很可能读为晚近层次的去声或上声。

如,梅县“厚”“抱”只有去声的读法,可能因为该点“厚实”用“笨”phun0,“搂抱”说“揽”nam2有关。

其次,由于调查的原因,许多只出现在口语词的白读音未反映出来,像表示“肫肝”意义的“肾”,表示“厚”的“笨”,出现在“罪过”词语中的“罪”,应该很多点有阴平的读法的,可是都未能反映。

因此,以上列举的归阴平的数字和比例是比较保守的。

3. 哪些方言点古浊上字阴平的比例高?从附表1-5中可以看到,各个客家话点古浊上归阴平的比率是不同的,按照归阴平的字数多少为序,依次为:坪畲68个,河源61个,香港56个,梅县55个,揭西53个,西河47个,连南46个,武平(岩前)46个,长汀46个,宁都44个,陆川43个,翁源42个,大余41个,清溪38个赣县34个,三都33个,宁化30个,秀篆30个(大余计5调者,河源计5、1调)。

其中,赣县,三都,宁化,秀篆四点古浊上归阴平的字数较少,不足所列举总数字114的三分之一。

可能与这些方言点受到其他方言的渗透有关----赣县靠近西南官话方言岛赣州市;三都远离客家话的核心区,是西北部赣语包围中的方言岛;宁化和秀篆都是与闽语像紧邻的边缘客家区。

在其他方言的不断冲击下,作为客家话特征之一的浊上归阴平就走向式微了。

相对而言,两广地区和邻近粤东的长汀,武平等浊上归阴平还比较典型,字数较多。

a.全浊上与次浊上的归阴平的差异黄雪贞1988,P241有个结论是:“(客家话)次浊声母比全浊声母读阴平的字数多。

”从这次列举的结果来看也不尽然。

翁源、秀篆、长汀、宁化、大余、赣县以及河源、大余(后两点归阴去)都是次浊上白读比例比全浊上低的地方。

宁化次浊上归阴平的字数最少,仅“尾懒领岭有两软”7个字,只占所统计次浊上字的13%。

两广客家话次浊上归阴平的比例比较高----清溪、梅县、揭西、坪畲(与广东平远紧邻)、连南、香港、西河、陆川各点次浊上归阴平的字数比全浊上归阴平的多,比例在44%以上。

清溪与大余是两极----前者次浊上归阴平25字,全浊上13个,后者归阴去(相当于其他点归阴平的)29字,次浊上归阴去才12字。

总的看来,在古浊上归阴平方面,粤桂两地的客家比闽赣客家典型,这又以次浊上的地区差异为甚。

可见古浊上字的调类分化在客家话区内部也是有差异的。

刘纶鑫1995:“在赣南的中部地区的客家话(俗称本地话)中,这类字(次浊上归阴平)大约要少一半,而在虎山,韩坊,上犹,大余及兴国,这些字读上声,不读或只有少数读阴平。

”大余的情况必须指出的是,尽管不读阴平,但是读为阴去则刚好吻合其他客家读阴平的层次。

粤桂两地客家话除了常用的次浊上归阴平,也有些并不是口语常用的或者多数客家话不读阴平的字也读阴平。

如:香港---老永藕耳;河源---敏永雨远伟藕;清溪---敏允秒舀蚁;西河---允藕;揭西---敏;梅县:允;连南---米。

这个现象也许与粤语的权威方言广州话的阴上和阳上的调型强化或者影响有关,这两者在广州话里都是升调,与客家话阴平的早期调型正好一致(参见本文三)。

b.客家话古浊上字的异读现象从以上列表可以发现,所有的客方言点的古浊上字今读都有异读现象,异读的性质与严1998论述的坪畲点的情况相同,即阴平(河源,大余为阴去)一读一般是口语常用词,全浊与次浊上同归一类,而属于文读性质的异读则可能出现分化----全浊上归去声或阳去,次浊上则与清上字同读(武平揭西清溪等36同调者则看不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