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葬经-考及白话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6�1郭璞《葬书》考及白话解赣州李定信刘诗芸著葬经葬经 4 / 106 内容提要本书收集了全国包括港澳台各书坊及民间收藏的诸种版本的郭璞《葬书》逐段逐句字的加以比较分析考证澄清了历史文献中的是非特别是清代《四库全书》对郭璞《葬书》的讹误。

从各个方面证实了《葬书》确系郭璞所撰纠正了历代文豪尤其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高
弟子蔡元定和元代的吴澄对郭璞《葬书》的误删误释是部中国地理风水领域的古文化和古文化史考证的重要资料对中
国古文化认识的拨乱反正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书还附列了诸家注释作者对考证的郭璞《葬书》原著在点评《四库全书释》的基础上作出了较为正确的新的白话解重点的论述了其科学性给倡导科学文明破除玄学迷信风水术提供了科学理
论根据开辟了具体可行的途径。

葬经 5 / 106 序言1998年春我在赣州市进行旅游规划工作时因要探求赣州市古代城
市规划特点得识李老定信先生。

先生告我他以40余年的全部精力从事风水研究。

最近已完成了《晋·郭璞〈葬书〉考》和《中国风水研究》二部专著力图以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将风水学说中的科学部分和玄学迷信部分分析清楚。

揭穿其中迷信部分的欺诈实质将其科学部分还诸社会。

使这一在中国流传已有2000多年的学术在协调人与环境关系使其认识功能、道德和美学意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半天的交谈中李老先生洋洋洒洒、宏谈阔论深受震动。

当即表示希望能早日
拜读大作。

二个多月后李老在电话中邀我为其大作《晋·郭璞〈葬书〉考》作序虽没见著作全文还无法对该著作做全面评价。

但从前的交谈我确信李老这一宏愿在该著作中一定能得到充分体现。

风水作为中国术数的一种至少已有五千年历史。

传说黄帝时的青乌一作鸟子就通堪舆之学商朝第十代国王盘庚为迁都依卜都殷见《尚书·盘庚下》武王克商欲迁九鼎于洛邑于是“太保朝至于洛卜宅见《尚书·召诏》。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相宅看风水为业的堪舆家《史记·日者传》记汉武帝请诸术士择日事时堪舆家已侧身术士之列。

至东汉初班固《汉书·艺文志第十》始见载堪舆术专著有谓‘《堪舆金匮》十四卷’等等。

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风水书当属晋代郭璞279324写的《葬经》。

郭璞是东晋317419时期一位杰出学者词赋居东晋之冠。

所作《游仙诗》通过对神仙境界的追求表现了忧生避祸的心情。

所作《尔雅注》、《尔雅音》、《尔雅图》、《尔雅图赞》等集《尔雅》学之大成。

今存《尔雅注》三卷刊入《十三经注疏》中又有《方亮注》以晋代语词解释古语可考见汉晋时代语言的流变。

另有《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等。

东晋初为元帝317322所重任著作佐郎又迁尚书郎。

王敦欲谋反时命其卜筮由于说其必败而被杀时年48岁。

据史载璞尝以郭公受青囊书。

由是洞知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所占多奇验著有《葬书》及《玉照定真经》等书。

由是使其成为术数名家受后世风水先生的推崇。

风水
是中国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

集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民俗乃至生态观念于一体的综合性理论应当说博大精深。

由于中国古人深信天、地、人三者之间存在一种深奥莫测的因果关系为在选择阳宅和阴宅时找到一块顺天应人得地脉之吉利的风水宝地而创建的一种理论体系而深受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见长在“天人合一”观念的指导下对万事万物的序列联系和彼此的感应关系以及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变化等葬经 6 / 106 试图用他们的宇宙图式赋以象、数、理的解释。

但由于其概念与范畴的粗疏模糊缺少严密逻辑体系下的精确分析综合与实证特别是只重视宏观总体上类比而缺乏更深层次的规律性探究。

使古代风水理论从一开始就附会了诸多牵强无稽、迷信、和宿命的成分而且愈到后来愈烈。

尽管如此风水理论的重要学术特点是运用传统哲学范畴在宇宙人生序列关系的探索中建立起一套具体的准则和方法在对自然环境对人类作用的解释上无论在总体还是在细节的各层次上常具有合理性。

中国古代建筑上起京城、宫苑、坛庙下至村镇、民宅、坟茔都曾在风水观念下建造科学史权威李约瑟称中国古代风水为准科学中国古代的景观建筑学。

他指出风水理论“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

美国城市规划权威开文林奇在其代表作《都市意象》一书中称风水理论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

剥去风水理论迷信的外衣它在当代科学
和哲学发展相吻合的时代体现了古代中国有机整体的自然观。

在其玄妙理论的内涵中风水调谐着一些当代人生活工作环境同自然的关系。

而同时又迷信地使人宽慰于生活与事业的未来。

风水认识世界的自然哲学方法在当代实验基础上重新发掘必然对科学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迪。

发展未来科学是比研究风水更重要的任务否则风水理论的再现只能是一次亡灵显象不可能对人类未来起到积极作用。

为此古代风水典籍是我们研究的基础它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的正确与谬误精华与糟粕积极意义和消极因素只有通过认真阅读原著全面掌握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加以分析才能得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

任何随意抑扬、主观武断都是错误的。

李定信先生正是循此思路从留传至今最早的郭璞《葬书》考证开始对各书坊及民间收藏的各种版本的郭璞《葬书》逐段逐句逐字进行比较分析考证纠正讹误辩清源委。

还《葬书》以本来面目。

从事风水研究者是否都应像李先生这样下一点真功夫。

以此为序。

李宝田1998.5.20 于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按李宝田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任兼研究员葬经7 / 106 前言我国有部古老的风水学经典流传已有二千年了这就是东晋郭璞所撰写的《葬书》也有称之为《葬经》的。

这部珍贵的《葬书》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阐述风水的理论专著是我国古文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对我国风水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至今
仍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但遗憾的是千百年来我们众多的炎黄子孙竟没有人或很少人对自己祖先所撰写的这部经典加以科学的考证作出全面的科学的解释。

真意得不到正确的注释黑白莫分真伪莫辨诚可叹却不可忍也。

余穷毕生精力研讨风水四十余年所读的《葬书》不少于十种版本深感《葬书》博大精深蕴奥无穷确实是一部闪耀着古代民族文化光芒的风水经典著作面对世人对《葬书》的种种误解作为一位负责任的风水术研究者和《葬书》的虔诚赞尝者余深感责无旁贷愿与其他同仁及众多炎黄子孙一道为《葬书》正本清源尽点绵力。

为此我偕学生共同撰写了《晋郭璞〈葬书〉考》.籍以抛砖引玉促进国人对《葬书》的共同研讨进而展开对杨筠松、曾文辿风水学著作的考证工作以期存精去糟古为今用化中国古代科学为现代科学清除一切“惑世愚民”的邪术风水术而使其切实成为有利国家建设的科学的现代中国风水学。

李定信二00三年七月内容提要本书收集了全国包括港澳台各书坊及民间收藏的诸种版本的郭璞《葬书》逐段逐句字的加以比较分析考证澄清了历史文献中的是非特别是清代《四库全书》对郭璞《葬书》的讹误。

从各个方面证实了《葬书》确系郭璞所撰纠正了历代文豪尤其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高弟子蔡元定和元代的吴澄对郭璞《葬书》的误删误释是部中国地理风水领域的古文化和古文化史考证的重要资料对中国古文化认识的拨乱反正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书还附列
了诸家注释作者对考证的郭璞《葬书》原著作出了较为正确的白话解重点的论述了其科学性给倡导科学文明破除玄学
迷信风水术提供了科学理论根据开辟了具体可行的途径。

葬经8 / 106 第一章社会人士对《葬书》的评论第一节古人的评论一、唐吕才在《五行禄命葬书论》中说“�6�7�6�7葬书云富贵官品皆由安葬所致年命延促亦曰坟垅所招然今
按《孝经》云“立身行道则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易》曰“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是以日慎一日则泽及无穷苟德不建则而人无据此则非由安葬吉凶而论福祚延促。

夫臧孙有后于鲁不关葬得吉日若教绝嗣于荆不由迁厝失所。

此则安葬吉凶不可信也�6�7�6�7。

” 二、元赵坊《葬书问对》开头就说“或问葬地之说理有是乎有之。

然则其说孰胜对曰葬书至矣。

《葬书》真郭氏之言乎抑古有其传也对曰不可考。

周官冢人掌公墓墓大夫掌凡邦墓皆辩其尊卑度数而葬。

以其族大司徒以本俗六安万民次。

二曰族坟墓则葬不择地明矣。

岂有无事而著其法者哉《汉书艺文志》叙形法家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

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之吉凶而宫宅地形与相人之书并列。

葬地之法其肈派于斯乎予尝读张平字《冢赋》见其自述上下冈垅之状大略与今《葬书》寻龙捉脉之为者岂东汉之末其说已行于士大夫间。

至景纯最好方伎世见其葬母暨阳卒远水患符其所征而遂以《葬书》传诸郭氏然无所考矣。

问者曰“《葬书》世所有然
自齐梁至唐君子不道至宋司马温公乃欲焚其书禁绝其术何也对曰其言有大悖于理者书固可焚术固当绝也夫盛衰消长之变一定而不可推移者虽圣智巧力无能为。

盖天之所命而神功之不可测也。

后世诸子百氏为异端奇论者众矣。

未有敢易此以为言者。

而《葬书》独曰神功可夺天命可改。

嘻其欺天罔神谤造化而诬生民也甚矣。

世俗溺于其说以为天道一定之分犹有术以易之则凡人事之是非黑白物我得失之细。

因可颠倒错乱伏藏擒制于方寸隐发以遂吾私而无难。

而世道人心遂有不可回者岂非《葬书》之有以误之与禁而绝之固善。

问者曰夫其谬戾固以如此而又以为葬地之理在焉何也对曰术数之书其言不纯往往类此。

夫创物之智难以言传固不可以为言者之失而蔽其善教也。

曰敢问其言之善者何谓也对曰所谓乘生气者是也。

班孟坚曰形与气相首尾此精微之独异而数之自然最为深形法之要。

盖与《葬书》之言相表里。

夫山川之起止合散其神交气感备万物葬经9 / 106 之情故地形之书与观宫宅人物者同出一原而后世杨廖之徒遂精其能而极其变。

然后坤灵生息之机得乘以葬而后无失焉。

盖非殊资异识足以尽山川百物之情逆来顺性旁见侧出皆得其自然之数者不足以言此则事虽鄙而理亦微矣。

故其书愈多其法愈密而此三言者足以尽蔽其义盖古先遗语之尚见于其书者也。

又问星天象也。

术家以名山岂《葬书》之旨耶对曰五行阴阳天地之化育在天成家在地成形声色貌象各以其类盖无物不然无
微不著。

而况山阜有形之最大者哉苟至理所存不必其说之皆出于古也。

曰直者吾知其为木锐者吾知其为火转动者吾知其为水而圆之为金方之为土何也对曰《易》象乾为天为金为圆因其从革以观其在熔则知之矣。

四方形而土居其中盖体坤而得地之象也。

问曰然则或谓人间万事皆顺惟金丹与地理逆者何也对曰人有五脏外应天地流精布气以养形也。

阳施阴受以传代也。

非逆不足以握神机而成变化。

天有五气行乎地中流润滋生草木荣也。

氤氲上腾发光景也。

非逆不足以配灵爽而贯幽明知金丹之为逆者则生气得所乘之机矣。

夫岂一物对待之名哉又问曰今闽巫方位之说亦得《葬书》之旨乎对曰论五行衰旺生克此足阴阳家事非所以求形法。

《葬书》言方在势与形之次而近世临川吴公刊定其书置是语于杂篇之首盖尝与人言方位时日无关地理可谓得其本矣。

譬诸方伎家起死回生必精于色脉之度数长生久视不出乎内外之法象盖形气之冶神机合变不系于方其本于此。

问者曰然则欲知葬地之理者将即形法而求之备乎抑或合阴阳家而论之也对曰是固当辨譬之人事形法其言相也。

阴阳其推命也。

有不相待者矣。

然言相者因百物之异形而各及其情状以察造化之微而知吉凶必不以相人者相六畜也。

推命者以年月日时论祸福吉凶犹或失之者由其为术之本不足以大化也。

移之以推六畜辄大谬者六畜之生不同于人也。

夫方位之说本非所以求地理况乎随意所择不得形法之真。

而概以其说加之则亦何异以虚中
子平之术而推六畜以论牛马者而论人耶又问曰然则其说自何而起始术家多谈之者又何耶对曰不知其所自起也。

赣人相传以为闽士有求葬法于江西者不遇其人遂泛观诸郡名迹以
镜测之各识其方以相参合而传会其说如此。

盖瞽者扣盘扪烛以求日之比而后出之书益加巧密故遂行于闽中葬经10 / 106 理或然也。

夫势与形理显而事难以管窥豹者每见一般按图索骥者多失于骊黄牝牡苟非其人神定识超未必能造其微也。

方位者理晦而事易画师喜模鬼神惮作狗马况羁旅求合之巫岂
肯改其所难以艰其衣食之途哉此可为智者道尔。

问者又曰理既如此则《葬书》所谓反气纳骨以荫所生者固在其术中矣。

何乃于夺神功改天命之说而斥绝之若是耶对曰本骸得气遗
体受荫者气机自然之应也然吉地不易求而求全吉者尤未易
葬师尝鲜遇而遇真术者尤为鲜。

是其术之明晦用舍地之是非得失且悬于天而不可必。

今其言曰君子以是夺神功改天命何其不思之耶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岂《葬书》之谓君子者乎又曰然则今之名卿大家其先世葬地多验如执卷取物其至盛时竭力以求辄无所得或反倍谬取祸岂亦分定者不可推
移耶对曰不但如是而已夫冢之将兴必先世多潜德阴善厚施
而不食其报。

若是者虽不择而葬其吉土之遇与子孙之昌固已潜符默契盖天畀之也。

后世见其先之兴盛而不知其所自来于是妙贪功取牢笼刻削以为不知何人之计则其急于择地者亦
植私窥利之一端尔其设心如是则获罪于天而自促其数者多
矣。

择而无得与得而倍谬岂非人理之显著者哉问曰然则大儒朱子亦有取焉何也对曰大贤君子之事不可以常人类论。

古者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地风水泉蝼蚁之为患至深
善腐速巧之藏如委弃于壑盖时有定制民无得而遗焉皆昔人
知之而无可奈何者。

伊川程子谓死者安则生人安乃自后世择地而言此自然之应尔。

朱子之葬必择地亦曰为所得为以自尽。

夫必诚必信之道而不失程子之意云尔。

然而君子之泽未尝有加于报施之常则其托斯事于季通氏者又岂有所歆羡期
必也哉固非可与常人类论也。

问者又曰死葬者生人之必有。

而大儒君子所为乃后世之标准也。

故世之论葬地者必以朱子为口实则是仁人孝子之葬其亲地不可无择也明矣。

今物理之难明者既如彼而得失之悬于天者又如此则所谓为其得为以
尽其必诚必信之道者将何自而可耶对曰死葬以礼祭之以礼
敛手足形还之葬与葬以天下一也。

故丧具称家之有无夫吉地之难得岂特丧具之费而已哉。

先王致礼致严于庙以尽人鬼之情而藏魄于幽以顺反原之变其处此固有道矣。

积善有余庆积不善有余殃秦不及期周过其历祈天永命归于有德而心术之
坏气数随之此必然之理也。

圣贤岂欺我哉。

学士大夫秉礼以葬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