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合集下载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大部署,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制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围绕大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极端气象监测预警及风险防范、重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评估与综合防范等5项重点任务开展科研攻关和应用示范,为提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社会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面向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重大地震灾害、重大地质灾害、极端气象灾害、重大水旱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与防范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在成灾理论、关键技术、仪器装备、应用示范、技术及风险信息服务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并完善从全球到区域、单灾种和多灾种相结合的多尺度分层次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关键技术、信息服务、仪器装备的标准化、产品化和产业化,建立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和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安全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结合中央财经工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要求,本年度重点围绕大地震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极端气象监测预警及风险防范、重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部署27个研究方向。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为2019—2022年。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有关应急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对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以上。

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2020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

2020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

附件2“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地方,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结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场地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支持场地土壤污染形成机制、监测预警、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安全利用等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研发与典型示范,形成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系统解决技术方案与产业化模式,在典型区域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

2020年拟安排6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总概算不超过2亿元。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对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要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

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1—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区域开展。

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本专项2020年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场地土壤污染调查监测与风险监管技术与设备1.1生态环境保护与风险防控国家重大环境标准研制与应用示范研究内容:以重大标准引领绿色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为目标,研究我国流域水生态标准制定技术并在长江、黄河流域应用。

2019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

2019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

2019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附件12019年度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专项一:盐湖资源制取金属锂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一、专项背景按照“一优两高”战略关于“推动盐湖产业向新材料领域拓展,以做大做强锂电产业为重点”的要求,为贯彻落实《青海省千亿元锂电产业发展规划》,以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提升萃取法提锂和金属锂生产效能和质量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制约产业链发展的技术瓶颈,为推动盐湖锂系列产品高质量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二、研究内容(一)萃取工艺在盐湖锂资源提取中的应用1. 萃取剂溶损、降解机理研究与消除、修复工艺与装备研发;2. 萃余液微量有机物去除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3. 萃取工艺优化与装备升级研究与应用。

(二)无水氯化锂制备工艺研究1. 氯化锂溶液杂质的深度脱除工艺技术研究;2. 氯化锂溶液高效连续蒸发及结晶工程技术与装备的研究;3. 除杂、浓缩、结晶过程中锂损失机理与提高收率的研究。

(三)熔融电解制取金属锂产业化示范1. 无水盐湖氯化锂中杂质对电解过程的影响及机理研究;2. 高效电解及机械化加料、出锂及连续熔铸装备研究与应用。

(四)锂系列产品开发200吨/年氢化锂产品开发与生产线建设。

三、考核指标及预期成果(一)技术指标1. 无水氯化锂浓缩、结晶装置的锂总收率≥95%、氯化锂含量≥99.5%,其中Na≤200 ppm 、K≤200 pm、Mg≤20 ppm、Ca≤20ppm、B ≤20 ppm;2. 建成萃余液中有机物深度去除的示范装置,其处理后排放液中COD净增量小于50 ppm;3. 千吨级工业金属锂产品纯度≥99.00%,其中Na≤1500 ppm、Ca≤300 ppm, Mg≤150 ppm, N≤100 ppm,电解电流效率≥84%,氯气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二)经济指标1. 建成200吨/年氢化锂产品生产线;2. 建成年产5000吨无水氯化锂及千吨级电解金属锂联产示范装置;3. 项目实施期内,产值预计达8亿元。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

附件5“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等相关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原环境保护部等相关部门及北京等相关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监测预报预警技术、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机制、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技术、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等6项重点任务科研攻关,为大气污染防治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和《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工作支撑方案》,聚焦雾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防治科技需求,通过“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染机理、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完善监管体系、促进成果应用”,构建我国大气污染精细认知—高效治理—科学监管的区域雾霾和光化学烟雾防治技术—1—体系,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形成可考核可复制可推广的污染治理技术方案,培育和发展大气环保产业,提升环保技术市场占有率,支撑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有效改善,保障国家重大活动空气质量。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2~3年。

2019年拟部署3个指南方向,国拨经费不超过5000万元。

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对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科技部发布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科技部发布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ISSN1672-9064CN35-1272/TK2018年甘肃省内售电量达879.3亿kWh ,同比增长11.44%,跨区跨省外送电量324.98亿kWh ,同比增长60%;新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24%,弃风弃光率分别下降13.8%和10.47%。

2019年,甘肃电力将采取多项措施,力争弃风、弃光率分别降至10%和8%以内。

甘肃风电装机容量居全国第4(上接第40页)bution systems with wind and photovoltaic generation systems [J ].Renewable Energy ,Volume 76,2015,Pages 283-295,ISSN 0960-1481.17L.Gan ,N.Li ,U.Topcu ,and S.H.Low.Exact convex relaxation of opti ⁃malpower flow in tree networks.arXiv preprint arXiv :1208.4076,2012.18Solar radiation reserch laboratory of NREL [Online ].Available :https :///srrl_rsp2/道内电缆的燃烧升温时间不超过2400s ,且升温也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故而直接采用电力火灾升温曲线也有所不妥。

在试验时应寻找一个能够反应电力电缆隧道环境范围内和特定可燃物条件下的升温模型。

隧道火灾RABT-ZTV 升温曲线在试验中用来评价建筑构件或隧道结构耐火性能时,该升温曲线与前述4种升温曲线都有所不同,如图1所示。

该曲线包含了三个折线段:①快速升温段,即在5min 之内,隧道温度从环境温度直线提升至1200℃;②维持该升温温度在1200℃直至90min 或120min ;③环境温度在110min 内从最高温度1200℃降至环境温度,这三个过程都是线性变化的过程。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9.07.23•【文号】国科发资〔2019〕240号•【施行日期】2019.07.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19〕2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现将“固废资源化”等12个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发布。

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组织申报要求及评审流程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

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申报单位推荐1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课题的负责人。

2. 项目的组织实施应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评审采取填写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两步进行,具体工作流程如下:——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项目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

从指南发布日到预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50天。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应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2“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地方,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结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场地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支持场地土壤污染形成机制、监测预警、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安全利用等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研发与典型示范,形成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系统解决技术方案与产业化模式,在典型区域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2019年至2022年。

2019年拟安排29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总概算约9亿元。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对基础研究类项目,应充分发挥各类国家级科研基地的作用;对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要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并明确相关配套资金,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用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

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除指南中有特殊说明外,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6家;其他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本专项2019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1.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源解析理论与方法1.1场地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与积累效应研究内容:研究场地土壤高关注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赋存形态及空间分布,揭示复杂介质环境条件下土壤-地下水的分配规律;探讨POPs在场地土壤-地下水-气-生物多界面的迁移转化过程及主控因子;研究场地土壤POPs 积累过程与动力学机制;建立场地土壤POPs积累与健康风险的预测模型,量化场地土壤POPs积累的健康风险水平。

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地方,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结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场地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支持场地土壤污染形成机制、监测预警、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安全利用等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研发与典型示范,形成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系统解决技术方案与产业化模式,在典型区域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不超过3年。

2020年拟安排24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总概算不超过6亿元。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对于基础研究类项目,鼓励相关单位提供自筹资金并吸收其它渠道配套资金;对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2;对典型应用示范类和企业牵头项目,要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

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区域开展。

企业牵头项目,按照配套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同一指南方向下,除专门约定之外,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为确保合理的竞争度,对于非定向申报的单个指南方向,若申报团队数量不多于拟支持的项目数量,该指南方向不启动后续项目评审立项程序,择期重新研究发布指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地方,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结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场地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支持场地土壤污染形成机制、监测预警、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安全利用等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研发与典型示范,形成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系统解决技术方案与产业化模式,在典型区域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2019年至2022年。

2019年拟安排29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总概算约9亿元。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对基础研究类项目,应充分发挥各类国家级科研基地的作用;对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要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并明确相关配套资金,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用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

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除指南中有特殊说明外,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6家;其他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本专项2019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1.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源解析理论与方法1.1场地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与积累效应研究内容:研究场地土壤高关注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赋存形态及空间分布,揭示复杂介质环境条件下土壤-地下水的分配规律;探讨POPs在场地土壤-地下水-气-生物多界面的迁移转化过程及主控因子;研究场地土壤POPs 积累过程与动力学机制;建立场地土壤POPs积累与健康风险的预测模型,量化场地土壤POPs积累的健康风险水平。

考核指标:阐明真实场地土壤高关注度的POPs(有机氯农药、多溴联苯醚等)的赋存形态与分布、土壤-地下水分配规律及主控因子,建立积累效应与形态分布、介质性质及条件的内在关系;建立场地土壤POPs积累动力学和健康风险的预测模型各1个;选择不少于2个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开展土壤POPs积累动力学和健康风险模型的示范性验证与评估,模型预测误差低于30%;发表本领域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论文不少于2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件。

1.2污染场地挥发类有机污染物传输机制与扩散通量研究内容:研究场地挥发类(挥发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土壤-地下水-气多相间分配与扩散机制,解析场地挥发类有机污染物传输扩散与土壤性质、建筑物地下空间结构的内在关系;研究建立场地土壤挥发类有机污染物多相分配-传输-反应耦合的扩散通量模型,量化挥发类有机污染物向地下、地上空间的扩散通量;研究建筑物空间挥发类有机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模型,量化表征环境风险水平。

考核指标:阐明真实场地挥发类有机污染物土壤-地下水-气多界面、多相态传输扩散机制及其主控因子;提出场地挥发类有机污染物向地下、地上空间扩散通量模型和环境风险评估模型各1个;选择不少于2个不同类型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开展传输扩散通量与风险评估模型的示范性验证与评估,模型预测误差低于30%;发表本领域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论文不少于2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0件。

1.3重点区域场地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布与驱动机制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区域场地温度场、水动力场、化学场、生物场的特征,探讨场地高风险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布的主控因素,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污染场地温度-水动力-化学-生物等多场耦合的高风险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布的驱动过程与机制;建立场地高风险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布与变化的预测模型和可视化系统。

考核指标:阐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污染场地温度场、水动力场、化学场、生物场的区域性特征,厘清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高风险有机污染物三维空间分布的驱动机制与主控因素;建立多场耦合的场地高风险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布与变化的预测模型和可视化系统各1套;分别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选择1个污染场地,开展模型与可视化系统示范性验证与评估,模型预测误差低于30%,可视化系统分辨率达到米级;发表本领域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论文不少于2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件。

1.4重点行业场地土壤复合污染过程及生态效应研究内容:选择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典型场地,研究场地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特征,识别特征污染物;研究土壤环境介质-污染物-生物的相互作用及机制,阐明场地土壤复合污染过程及其与物化-生物耦合作用关系;研究场地土壤复合污染生态效应的表征方法,解析生态效应与复合污染过程的关系;建立典型场地土壤复合污染生态风险识别与评估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重点行业场地土壤特征污染物的指纹图谱库1套;揭示土壤复合污染过程与机制,建立土壤环境介质-污染物-生物相互作用过程模型、生态效应表征方法、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各1套;选择不少于2类重点行业污染场地,开展模型与方法的示范性验证,模型预测误差低于30%。

发表本领域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论文不少于2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件。

1.5重点行业场地土壤污染物的人体暴露组学与生物标志物研究内容:选择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污染场地,研究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物的人体暴露风险源识别方法;研发重点行业场地土壤污染物的人体暴露组解析技术,构建暴露组学图谱;阐明场地土壤污染物的人体暴露组学特征,明确人群复合暴露条件下人群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揭示健康风险与人群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内在关系,建立健康风险与暴露生物标志物关联模型。

考核指标:建立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物的人体暴露风险源识别方法与人体暴露组解析技术1套;形成重点行业场地土壤污染物的人群暴露组数据库1套,包括人体生物样品有毒污染物元素谱和成分谱,其暴露组数据量不少于30000个;提出不少于3个不同类型场地人群复合暴露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建立健康风险与暴露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模型1套;制定重点行业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物的人体暴露组学技术规范(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或征求意见稿);发表在本领域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论文不少于3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件。

1.6场地土壤污染物环境基准及制定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场地土壤环境基准值制定的技术框架与方法体系;揭示场地土壤环境暴露受体与暴露途径,构建本土化暴露特征参数;研究场地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剂量-效应响应关系,建立不同受体的剂量-效应关系模型;研究典型污染物生物毒性效应终点,构建基于污染物剂量-形态-效应的基准推导模型与基准表征方法。

考核指标:形成我国污染场地土壤中重金属(镉、铅、砷等)和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苯系物、卤代烃等)对不同受体的暴露参数及暴露剂量确定方法技术体系1套;构建本土化受体与暴露特征参数体系1套;建立场地土壤典型污染物赋存形态及剂量-效应响应关系模型1套;建立场地土壤环境基准基础数据库1套,数据量不少于10万个;提出基于健康风险的场地土壤环境基准值不少于15种;形成基准制定技术方法规范、导则或指南不少于3件(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或征求意见稿);发表本领域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论文不少于2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件。

2.场地土壤污染调查监测与风险监管技术与设备2.1场地污染物现场快速筛查和检测技术与设备研究内容:研发重点行业场地土壤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便携式现场快速检测设备,研制基础信息采集和实时传输设备;研发高效富集、高精度与稳定的污染场地土壤检测技术与方法;开展重点行业污染场地现场污染快速筛查、污染物识别方法及分析测试技术标准化研究;研究编制场地土壤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石油烃和重金属现场快速检测技术规范。

考核指标:开发重点行业污染场地土壤基础信息快速采集、传感与综合分析的快速采样移动终端1套,实现现场采集的信息实时传输;研发便携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色谱分析仪、石油烃检测仪和重金属(镉)快速检测设备及其现场样品快速制备设备各1套,苯系物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测定限小于µg/kg级,总石油烃测定限小于mg/kg级,10分钟测试时间内镉的测定限小于0.07mg/kg;设备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整机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低于60%;建立不少于15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高精度检测方法,形成相关技术标准或规范不少于5项(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或征求意见稿);选择不少于3个重点行业污染场地开展技术设备应用与示范检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件。

有关说明:建议由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2.2场地地下水污染风险快速识别与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污染场地含水介质异质性和污染羽空间分布的精细刻画技术;开发污染场地地下水中高关注度的污染物快速筛选与甄别技术;构建污染场地多尺度条件下地下水污染数据采集、实时传输技术体系,开发场地地下水环境污染风险快速检测传感器及设备;筛选与识别污染场地地下水监测预警指标,建立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与安全诊断技术方法;构建多维度、多尺度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体系。

考核指标:形成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精细刻画技术1套,准确刻画地下水多维、多相污染分布;建立污染场地地下水中高关注度污染物快速筛选与甄别技术1套;开发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风险快速检测生物传感器及设备1套,响应时间与灵敏度提高不少于4倍;建立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与安全诊断技术方法1套;形成地下水污染动态监测、实时传输与污染风险预警技术体系1套;选择不少于3个污染场地开展示范与应用;制订相关技术标准或规范不少于3项(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或征求意见稿);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件。

2.3场地污染环境数字化与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内容:针对重点行业场地污染特征,研究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环境信息采集与传输技术,研发计算机辅助信息识别与分析方法;研究信息高精度空间插值方法与三维成像技术;开发环境信息数字化分析处理技术;构建数字化、可视化的污染空间信息管理系统。

考核指标:开发出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环境信息采集与传输技术、识别与分析、三维成像技术与方法体系1套;建立智能化污染空间信息管理平台1个,实现多维度、多尺度的场地污染空间信息数字化分析处理;选择不少于3个重点行业污染场地开展示范性验证,实现可视化表达;制订技术规范不少于3项(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或征求意见稿);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