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原虫的属性
原虫概论阿米巴

3、生活史
经口
四核包囊 小肠下段脱囊 4个核滋养体
核分裂
8个单核小滋养体
肠粘膜
邹褶或隐窝,二分裂繁(以细菌粘膜 肠内容
物
已消化食物为食) 胞质分泌囊液
虫体团缩形成囊前期 包囊
包囊→滋养体→包囊为疾病阿米巴生活史型
在一定条件下
抵抗力下降
滋养体侵入肠粘膜组织
肠腔内
组织内(肠壁、肝脑) 、
染色后胞核形态特征是医学原虫病 原诊断的重要依据
致病特点
1、增殖作用:大量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引起 损害,血液、体液及分泌物中原虫的检查 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信息。
2、播散作用:由于快速增殖而具有的全身 播散的倾向。病原学诊断不仅要考虑原发 病灶,而且还要考虑到继发病灶乃至全身 各器官。
3、机会致病:有些原虫对健康宿主不表现 出明显致病性,但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 可导致严重甚至致死性的感染。
常见医学原虫分类
1、生物学分类:隶属于4个纲: 动鞭纲 叶足纲 孢子纲 动基裂纲 (鞭毛虫)(阿米巴)(孢子虫) (纤毛虫) 2、按寄生部位分类:腔道内寄生原虫(肠
道、阴道)和血液及组织内寄生原虫(红 细胞内、有核细胞内、肝、肺、脑及其他 组织内寄生)。
阿米巴概述
以伪足为运动细胞器,多数生 活史有滋养体和包囊两个时期, 滋养体期为运动、摄食、繁殖和 致病期,包囊为静止期,是阿米 巴传播期。
对成形粪便,用碘液染色法查包囊。包囊形成有 间歇,故检查时应隔日1次并连续3次以上送检 为宜。 (2)十二指肠液或胆汁检查滋养体 (3)肠检胶囊法。 (4)小肠活组织检查,利用纤维胃镜取小肠粘 膜组织检查。
五、流行
、分布: 1本病在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均有流行,我国平均 感染率为2.65%
原虫名词解释

原虫名词解释
原虫是一类单细胞的、寄生于人体的寄生虫,可引起各种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虫名词解释:
- 疟原虫:是一种引起疟疾的寄生虫,寄生于人类和灵长目动物的红细胞内。
疟原虫根据不同的寄生部位和症状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等。
- 医学原虫:是一类寄生在人体管腔、体液、组织或细胞内的致病及非致病性原虫,约 40 余种。
医学原虫的感染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都有严重的影响,需要及时治疗和管理。
- 阿米巴原虫:是一种引起阿米巴病的原虫,主要寄生在人和动物的肠道以及肝脏内。
阿米巴原虫病侵袭力比较强,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是经过粪口传播。
- 锥虫:是一种引起热带锥虫病的原虫,寄生于人类和其他灵长目动物的神经系统内。
热带锥虫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治疗和管理需要特别注意。
- 血吸虫:是一种引起血吸虫病的原虫,寄生于人体肠壁和其他组织内。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疾病,需要及时治疗和管理,以防止疾病传播。
- 钩虫:是一种引起钩虫病的原虫,寄生于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肠道中。
钩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疾病,需要及时治疗和管理,以避免疾病传播。
6-原虫概论阿米巴

诊断与治疗:诊断较难:活检和培养
目前无理想药物,二性霉素B——对耐格里属有效,磺胺嘧 啶,庆大霉素——棘阿米巴属有效。
预防: 不在温热的、不流动的水中游泳。
肠阿米巴病的病理变化
在结肠溃疡切片上,可见大量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和炎性细胞
阿米巴肠壁溃疡
豚鼠感染模型
肠阿米巴病:无症状带虫者占90%,阿米巴结肠炎:
急性、慢性。 轻度 典型的阿米巴痢疾 果酱样大便,奇臭 暴发型 粘液血便
急性:
稀便
慢性: 长期间歇性腹泻、腹痛、胃肠胀气、体重下降
并发症:肠穿孔、继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素。可不断更新,故表膜抗原不断变异。
胞质: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
膜质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动基体
细胞器
运动细胞器:伪足、鞭毛、纤毛 营养细胞器:胞口、胞咽、胞肛
胞核:泡状核、实质核。
二、生活史
直接或间接方式由感染者传播至易感者的原虫
整个生活史只有一个发育阶段(滋养体) 生活史简单,只需一个宿主 滋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
溶组织内阿米巴 (Entamoeba histolytica)
隶属于肉足鞭毛门、叶足纲
全球有5亿患者,每年死亡4-11万人,仅次于疟疾和血吸虫病 寄生于人体消化道内的阿米巴有4属7种: 溶组织内阿米巴 Entamoeba histolytica 迪斯帕内阿米巴 E. dispar 哈氏内阿米巴 E. hartmanni 结肠内阿米巴 E. coli 微小内蜒阿米巴 Endolimax nana 布氏嗜碘阿米巴 Iodamoeba buetshchlii 脆弱双核阿米巴 Dientamoeba fragilis
人类普遍对阿米巴病易感 男>女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 荧光定量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荧光定量(最新版)目录1.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的概述2.荧光定量技术的原理3.荧光定量技术在检测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中的应用4.荧光定量技术的优势5.结论正文一、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的概述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Naegleria fowleri)是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属于阿米巴科、耐格里属。
它主要分布在土壤、湖泊、河流等水体中,尤其在含腐殖质的水体中更为常见。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是一种食脑型原虫,能侵入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引发阿米巴脑膜炎等疾病,病死率极高。
二、荧光定量技术的原理荧光定量技术是一种基于荧光信号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它利用荧光染料与目标分子(如 DNA、RNA 或蛋白质等)的特异性结合,通过检测荧光信号的强度,实现对目标分子的数量或浓度进行定量。
荧光定量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快速、可重复性强等优点。
三、荧光定量技术在检测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中的应用荧光定量技术在检测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通过对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的特异性核酸序列进行荧光定量检测,可快速、准确地识别和定量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
此外,荧光定量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四、荧光定量技术的优势相较于传统检测方法,荧光定量技术在检测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中具有以下优势:1.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荧光定量技术能够实现对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的快速、准确识别和定量,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2.快速和可重复性强:荧光定量技术检测过程迅速,结果可在短时间内得出,且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适用于大规模的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检测。
3.应用范围广泛:荧光定量技术不仅可以用于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的检测,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研究。
五、结论荧光定量技术作为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快速、可重复性强的检测方法,在检测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阿米巴原虫

主要危害
阿米巴原虫人在江河湖塘中游泳或用疫水洗鼻时,含纳格里阿米巴进入鼻腔,增殖后穿过鼻粘膜和筛状板, 沿嗅神经上行入脑,侵入中枢神经系统(CNS),引起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PAM)。其侵袭力可能主要由于产 生毒素或溶细胞物质增强吞噬活动,虫体表面磷酸脂酶A和溶酶体酶促使发病。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发病急骤, 病情发展迅速。开始有头痛、发热、呕吐等症状,迅速转入谵妄、瘫痪、昏迷,最快可在一周内死亡。
谢谢观看
现已知内阿米巴属的溶组织内阿米巴会引发阿米巴痢疾和肝脓肿,耐格里属和棘阿米巴属主要引起脑膜脑炎、 角膜炎、口腔感染和皮肤损伤等。临床上,溶组织内阿米巴引发的病例多,感染面广,危害大。世界各地的水、 空气和土壤都存在自由生活的阿米巴,过去认为与人体致病无关。
2020年9月25日,得克萨斯州环境质量委员会警告布拉索斯港水务局,该区域的饮水可能被福氏耐格里变形 虫污染。
棘阿米巴属滋养体长椭圆形或圆形,直径为10~46微米。活动时缓慢滑行。本虫特征为虫体表面有尖而透明 的棘状突起有叶状伪足和丝状伪足两种。胞质细粒状,核与纳格里属相似。无鞭毛型。包囊圆形,9~27微米, 囊壁两层,外层皱折不平,内层光滑呈多边形。内外层接触处有小孔。胞核一个。
具有变形虫和孢囊2种形态,在体外以孢囊形式存活,孢囊近似球形,大小为6~7lnIll,又有较强的折光性。 孢囊外壳有双层膜,表面光滑,难以着色,孢囊内充满细胞质,中间有一个较大的细胞核,细胞核内含一个大的 核仁,孢囊会随粪便排出体外,成为传染源。阿米巴的另一种形态为可变的单细胞小体,称为变形虫,由细胞核 和细胞质组成。
阿米巴

原虫: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全部功能的单细胞原生生物。
(Protozoa)医学原虫:寄生于人体管腔、体液、组织或细胞内的致病或非致病性原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虫体运动、摄食、增殖阶段20-40微米形态多变内外质分明,外质透明,内质颗粒状可见吞噬的RBC伸出伪足,作定向运动核:4-7um泡状核:核仁小,居中;染色质粒:核膜内缘有,大小一致,均匀排列;核仁与核膜间有时可见网状核纤丝包囊:静止期10-15微米,可见1核、2核和4核包囊。
圆形,核结构与滋养体一致。
特征结构为拟染色体,苏木素染色为黑色棒状。
可见糖原泡(空泡状)。
生活史:感染阶段:四核包囊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食物,水与手寄生部位:结肠(肠内)+ 肝、肺与脑(肠外)致病阶段:滋养体诊断阶段:滋养体与包囊滋养体去向:①侵入肠黏膜→肠溃疡②血行播散→异位寄生③排出体外→脓血或稀便④形成包囊(组织中滋养体不能形成包囊)致病机理:1. 毒力:半乳糖/乙酰氨基半乳糖凝集素介导吸附于宿主细胞;阿米巴穿孔素破坏靶细胞;半胱氨酸蛋白酶溶解靶细胞。
2. 共生菌群的协同作用:提供食物、厌氧等理化环境与合适的pH值;削弱宿主抵抗力,直接损伤肠粘膜,以利于阿米巴的侵入。
3. 宿主细胞协同作用:中性粒细胞被趋附→触杀→放出有毒氧化物→破坏组织。
病理特点:原发灶(阿米巴肠炎或痢疾):肠粘膜隆起、充血,中央为小溃破口。
急性期:增殖的滋养体可突破粘膜肌层,侵入粘膜下层,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溃疡间组织正常;重症时可深达肌层,可致大片粘膜脱落,可发生肠穿孔。
慢性期:粘膜增生导致阿米巴肿。
继发灶(阿米巴病):肝、肺和脑脓肿;皮肤及生殖系炎症。
镜下以淋巴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极少见。
临床表现:肠阿米巴病:阿米巴痢疾、肠炎、阑尾炎和阿米巴肿。
肠外阿米巴病:肝、肺、脑脓肿;皮肤阿米巴病。
典型阿米巴痢疾:★好发部位:回盲部,乙状结肠;★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褐色粘液脓血便,巧克力便或果酱便,奇臭。
体内寄生虫:原虫之阿米巴原虫篇

体内寄生虫:原虫之阿米巴原虫篇
阿米巴原虫是阿米巴目的寄生虫,主要分为九个属,造成犬猫感染的主要是内阿米巴属的溶组织阿米巴。
今天我们只讲这一种阿米巴原虫。
阿米巴原虫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下面一些人感染阿米巴原虫的新闻
生活周期
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分为滋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
滋养体一般无感染性,包囊只有发育为四核包囊时,才具有感染性。
危害
阿米巴原虫滋养体主要寄生在大肠,在大肠表面分泌溶组织酶,使肠道黏膜产生溃疡,严重的会导致肠穿孔进而发生腹膜炎。
有时阿米巴原虫也会转移至脑、肝还有肺,导致阿米巴性肝、脑、肺的脓肿。
更可怕的是,阿米巴原虫滋养体会分泌一种抗炎多肽,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来逃避免疫。
症状
急性感染通常发病突然,表现为腹泻,粪便中有粘液和血液,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可视粘膜苍白,脱水严重。
慢性感染通常呈现间歇性腹泻;
发生肝脓肿时,肝区压痛,逐渐消瘦;
发生脑脓肿时,嗜睡、呕吐、发生神经症状、昏迷直至死亡。
诊断
主要靠临床症状及排除法诊断,虽然有pcr实验,但在宠物上使用较少。
治疗
甲硝唑治疗效果较好。
同时需采取对症治疗。
预防
患病犬猫的粪便要无害化处理,不让犬猫喝脏水。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 荧光定量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荧光定量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单细胞生物,其在某些条件下可引发人类感染。
为了及时、准确地检测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感染情况,荧光定量检测技术应运而生。
一、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简介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属于阿米巴门,是一种典型的原虫生物。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生活周期分为两个阶段:无性繁殖阶段和有性繁殖阶段。
在无性繁殖阶段,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通过分裂繁殖,而在有性繁殖阶段,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产生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包囊。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可在水、土壤、食物等环境中广泛存在,人类通过摄入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可能导致感染。
二、荧光定量检测技术概述荧光定量检测技术是一种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通过检测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特异性标志物基因的表达水平,实现对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感染情况的定量分析。
该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短检测周期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医学、食品安全、水环境监测等领域。
三、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荧光定量检测方法1.样本处理:首先从疑似感染患者或环境中采集样本,进行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的分离与纯化。
2.提取核酸:采用合适的方法提取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核酸。
3.荧光定量PCR扩增:设计特异性引物,对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特异性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
4.数据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仪收集数据,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感染程度。
四、检测意义与实用性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荧光定量检测方法为临床诊断、食品安全监测和水环境评估提供了有效手段。
通过对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感染情况进行实时、准确的定量分析,有助于及时发现感染风险,为防控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病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米巴原虫的属性
阿米巴原虫属肉足鞭毛门(Sarcomastiugophora)、叶足纲(Lobosasida)、阿米巴目(Amoebida)。
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可分为内阿米巴和自由生活阿米巴,前者寄生于人和动物,主要有4个属,即内阿米巴属(Entamoeba)、内蜒属(Endolimax)、嗜碘阿米巴属(Iodamoeba)和脆双核阿米巴属(Dientamoeba);后者生活在水和泥土中,偶尔侵入动物机体,主要有5个属,即耐格里属(Naegleria)、棘阿米巴属(Acanthamoeba)、哈曼属(Hartmannella)、Vablkampfia 属和Sappinia属。
现已知内阿米巴属的溶组织内阿米巴会引发阿米巴痢疾和肝脓肿,耐格里属和棘阿米巴属主要引起脑膜脑炎、角膜炎、口腔感染和皮肤损伤等。
临床上,溶组织内阿米巴引发的病例多,感染面广,危害大。
世界各地的水、空气和土壤都存在自由生活的阿米巴,过去认为与人体致病无关。
1965年以后陆续发现一种阿米巴性脑膜脑炎,病死率很高。
目前已知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pathogenic free-living amoebae)引起的人脑膜脑炎有两类:即由纳格里属(Naegleria)阿米巴引起的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Primary amoebic meningoence phalitis,PAM)和棘阿米巴属(Acanthamoeba)引起的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Granulomatous amebic encephalitis,G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