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地形地势特征教案 商务星球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地形地势特征教案 商务星球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地形地势特征教案 商务星球版

2-1 地形地势特征教案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

1.运用中国地形图等资料,概括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重点)

2.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概括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重点) 3.举例说明山地等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4.了解地势对航运、水电开发等方面的影响。(难点)

【教学模式】“五主四环节”高效课堂模式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诱思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当堂达标】约15分钟

一、填空题

1、我国各种地形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2、我国地形的特征。

3、我国的地势特征。

4、我国第一阶梯的主要地形________ 第二阶梯的主要地形_____________第三阶梯的主要地形_______。

5、水能蕴藏丰富的地带一般在_________.

二、选择题

6、读下列四幅地形剖面图,能正确表示我国地势变化的是

7、关于山区的开发利用,叙述错误

..的是

A.山区地形崎岖,不利于交通发展

B.植被遭到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

C.山区有利于发展林牧业和采矿业

D.山区有利于发展种植业

8、 A代表的地形类型是()

A.山地

B.高原

C.盆地

D.平原

9、读下图,有关我国西高东低阶梯地势的优点,

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有利于东部海上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顺地势深入内陆,带来充沛的降水

B.使许多大江大河流滚滚东流,有利于沟通东西的水路交通

C.西高东低的阶梯地势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

D.当河流从地势高一级阶梯跌落到低一级阶梯时,会产生巨大的水能资源

10、问答题

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对航运、水电、气候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取的是自学—探究—点拨—训练的方式,教学设计主要有两个优点:一是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自学、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高、面广,学习效果好。二是设计过程明了,通过地图总结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既锻炼了能力,也增强了效果。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让学生学会用地图。二是要引导学生如何讨论问题。

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星球版(最新教材)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1)班级 第五章中国四理区域划分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1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A、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B、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D、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的分界线;E、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F、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G、水田和旱地(耕地类型)的分界线;H、河流结冰期与非结冰期分界线;J、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分界线。 第六章北方地区 1.北方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高原以南,岭-淮河以北。位于二三阶梯,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大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2.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1.人们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适宜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 等农作物。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由黄河和海河冲积而成)称为“黄土地”,这里是我国冬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谷子的主产区。 2.北方地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我国第一大油田—油田和第 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有、神府等特大型煤矿,还有、迁安等大型铁矿。 3.东北三省气候冷湿,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促,气温不高。 4.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

规模的机械化耕作②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③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少④农业科技水平高。东北三省种植业的特点概括为“大”(粮食产量大)、“高”(商品率高)、“优”(农作物品质优良)。 5.东北三省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的条件:(1)依托丰富的资源。这里矿产资 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地位,工业分布靠近资源产地;(2)依托便利的交通。铁路网密集省南临渤海和黄海,海运便利。被誉为新中国“重工业的摇篮”。 6.东北三省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设 备旧、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等问题。 13.位置和围: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 岭以北,长城以南,海拔1000-2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5.地貌:地表破碎,沟壑纵横,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川等黄土地貌。 17.黄土高原的形成:风成说。 18. 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黄土质地疏松;降水集中(2)人为原因:乱垦滥伐和过度放牧;陡坡耕种等。 20.综合治理:一方面把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修筑梯田、修堤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1.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资源丰富,特大型的煤矿主要分布在的、、平朔,的神府,的等地。黄土高原的煤的输出:依靠铁路运出去;煤转化成电力通过电网送出去;煤转化为煤气通过管道送出去。 22.的城市职能是: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1)政治中心:我国首都;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是我国最重要的新闻机构。(2)

地势和地形优秀教案

一、课题: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二、课时:第一课时。 三、教案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 能说明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特点 2. 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学习主要地形区时,欣赏我国的大好河山,给同学们以美的享受,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2.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四、教材分析: (一)知识点与特点:本节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内容包括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二)教案重点: 1. 运用地图分辨各种地形 (三)教案难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五、教案准备: (一)教具准备:《中国地形图》挂图,学生用空白中国轮廓图一张多媒体 六、学案导学: (一)导学提纲: 1、读中国地形图,通过颜色的变化,分析我国地势的特征明确:学会读图例,找出颜色与海拔 高度的关系,明确我国地势的总特征是西高东低。 2、读图总结我国地势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及各阶梯的海拔高度。明确:根据颜色的变化,明确我国地势变化不是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而是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为4000M,第二级阶梯以高原盆地为主,平均海拔为1000~ 2000M ,第三级阶梯以平原、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多在500M 以下。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而形成的地形是大陆架。我国的大陆架非常宽广。 3、在空白图上绘制我国三级阶梯 明确:在地图上明确我国地形三级阶梯的划分界限。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为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4、我国这种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状况会对其他地理要素,如气候、河流、交通产生哪些影响? 明确: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我国的大江大河大多发源于第一级阶梯,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在阶梯与阶梯的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有利于修建水利工程。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自西向东的河流沟通了我国东西部的交通,但是高大山脉也成了我国东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1.根据各地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不同和经济活动、人文地理景观的差异,全国大致可以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根据夏季风影响是否显著,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在季风区内,南北气温、降水有明显差异,秦岭-淮河一线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成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达4000米以上,地势高,气候寒冷,形成独特的高原景观;广大的西北地区,地处内陆,降水稀少,形成草原和荒漠景观。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A、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B、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D、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的分界线; E、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F、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G、水田和旱地(耕地类型)的分界线; H、河流结冰期与非结冰期的分界线;J、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分界线。 第六章北方地区 1.北方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位于二三阶梯,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大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2.北方地区地跨寒温带、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3.人们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等农作物。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由黄河和海河冲积而成)称为“黄土地”,这里是我国冬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谷子的主产区。 4.北方地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我国第一大油田—大庆油田和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有大同、神府等特大型煤矿,还有鞍山、迁安等大型铁矿。 5.东北三省气候冷湿,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促,气温不高。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蒸发微弱,气候湿润,低洼处分布着大面积的沼泽。 6.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②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③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少④农业科技水平高。东北三省种植业的特点概括为“大”(粮食产量大)、“高”(商品率高)、“优”(农作物品质优良)。昔日的北大荒,今日的北大仓。 7.东北三省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的条件:(1)依托丰富的资源。这里矿产资源种类

最新地势和地形优秀教案

一、课题: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二、课时:第一课时。 三、教案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 能说明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 特点 2. 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主要地形区时,欣赏我国的大好河山,给同学们以美的享受,激发同学们的 爱国热情 2.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四、教材分析: (一)知识点与特点: 本节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内容包括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二)教案重点: 1. 运用地图分辨各种地形 (三)教案难点: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五、教案准备: (一)教具准备:《中国地形图》挂图,学生用空白中国轮廓图一张多媒体 六、学案导学: (一)导学提纲: 1、读中国地形图,通过颜色的变化,分析我国地势的特征 明确:学会读图例,找出颜色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明确我国地势的总特征是西高东低。 2、读图总结我国地势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及各阶梯的海拔高度。 明确:根据颜色的变化,明确我国地势变化不是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而是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为4000M,第二级阶梯以高原盆地为主,平均海拔为1000~ 2000M ,第三级阶梯以平原、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多在500M 以下。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而形成的地形是大陆架。我国的大陆架非常宽广。 3、在空白图上绘制我国三级阶梯 明确:在地图上明确我国地形三级阶梯的划分界限。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为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八年级地理地形与地势教案

课题名称第二节地形与地势——地势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图、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2)能够在中国地形分布图上指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布范围,平均海拔以及各级阶梯内的主要地形类型; (3)知道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和水能资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中国地形图、沿北纬36度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看图读图并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并呈阶梯状分布这一基本特征;让学生学会看图思考,体验从地形图中发现规律的认识过程。 (2)运用中国地形图,带领学生在图上找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加深学生读看图读图的兴趣。 (3)让学生根据上次课学过的地形的相关内容和书上图2.2,独立完成书上活动一和活动二,并叫一部分同学起来分享他们的答案,最后和学生一起根据中国地形图更正和完善他们的答案,以及讲解三级阶梯各自的大致海拔高度; (4)通过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讲解我国地势这一基本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和水能资源的影响,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水电站的分布规律,完成书上活动三,理论联系实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读图看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勇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2)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阶梯分界线、各级阶梯内的主要地形单元以及地势特征对我国水能资源的影响。 难点: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农业、河流、交通和水利发电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法,提问教学法,图表演示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此为第二课时) 主要环节与 时间安排 教师(讲解、提问、演示等)活动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时间:0—2分钟(播放歌曲《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一段)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点歌中的一句歌词“一江春水向东流”, 类似这类的句子还有“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河向东流”等,这些句 子里是不是都有提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河水向东流,那么为什么河水 是向东流的,而不是向西或者向南向北呢?等我们学习了今天的内容 听歌、记忆、 想象、思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括我国地形特点以及理解地形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主要山脉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中国地形图、地形类型结构图等资料,概括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征;通过“找一找,贴一贴”小游戏,熟练掌握我对国主要山脉与地形区分布,形成空间认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的壮丽山川,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加深对我国基本国策的理解。 重点难点 重点:概括中国的地形特征。 难点:读图分析我国主要山脉及地形区的分布。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后,知道了中国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多民族的大家庭,自然想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一方面,通过七年级下册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分析某个区域自然环境的一般方法,知道从哪些方面分析某区域的地形特征;另一方面,八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较七年级有了很大进步,这都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国的地形和地势。地形和地势,决定其他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本节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地形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进行加工总结,同时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邓永兰,二级地理教师,2014年获全国优质课程资源大赛“特等奖”、福建省地理微课程大赛“一等奖”。 本课的主要内容为中国自然地理之中国的地形特征及主要的地形区,以读图法贯穿全课。其中亮点有三,一为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导入,激发学生探索中国自然环境的强烈好奇心;二是复习旧知,循序渐进,逐步了解中国的地形特征,毫无压力;三是采用小游戏“找一找、贴一贴”,加深对中国主要地形区的认知,深化空间感知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课后学习材料(含内容规范标准答案解析)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练习题 一、读图答题(共40分,每小题10分) 1.读图,“中国政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数码代表的省区是: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⑤ __________ ⑥_________ (2)下列数码所代表的邻国是:⑦__________⑧ __________ ⑨__________ 。(3)我国的临海⑩是__________。 (4)我国的最南端是__________;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是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图表信息,完成下列内容要求: 世界主要国家陆地与海岸线位次比较表 国家 陆地海岸线 面积(km2)位次长度(km)位次 俄罗斯1710 1 约40000 1 加拿大997 2 约20000 4 中国960 3 约18000 5

美国937 4 22680 2 巴西851 5 约7400 6 澳大利亚768 6 20125 3 印度297 7 6083 7 (1)在我国14个陆上邻国中,领土与我国接壤里程较长的两个国家是蒙古和;既是我国陆上邻国,又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是和。 (2)“世界主要国家陆地和海岸线居世界位次”表明,我国既是世界上的大国,有利于拓展陆上“丝绸之路”发展陆路国际贸易,也是大国,有利于充分发挥运输运载量大、运费低的优势,发展远洋国际贸易。 (3)按照低、中、高纬度地带划分(<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为高纬),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纬度地带,四季分明;少部分地区处在低纬度地带,充足。 3.读“中国政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疆域辽阔,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位于洲的东部,洋的西岸,图中数码⑤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数码⑦是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2)图中数码①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数码②省区的简称 为,该省区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有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灌溉工程,农业发达,物产丰饶,素有“”之称。 (3)中国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习惯上以山脉A﹣阴山山脉﹣贺兰山﹣巴彦克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一线为界,把中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季风区受 (“夏季风”或“冬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季。 4.读“我国南部某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三沙市是我国最年轻的地级行政区,隶属海南省,该省简称是_______,行政中心是_________,全部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带。 (2)图中的邻国甲是______________(国家)三沙市位于我国的南海,濒临该海的我国两个特别行政区是和。 二、单选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5.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B.我国跨五带中的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 C.我国领土最东端在辽宁省东部

《地形和地势》教案设计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案 一、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地形和地势》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由于地形是主要的且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也是学习气候、河流等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节之首,成为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教材,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本节有两目内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材从学生可以感知的我国各类地形的生动的景观图开始,逐步过渡到五种地形的面积比例图,最后,延伸到专业性强的分层设色图和地形剖面图,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概括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进而分析说明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思想教育因素也十分丰富,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学习地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和个性发展的结合,达到有效课堂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且能够运动数据,说明我国地形的类型特点。 2、学生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山脉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群的分布特点。 3、学生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4、举例说明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保护环境、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运用地形分析总结我国地形和地势特点。【教学难点】 地形地势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 我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全班分成8个“中国地形地势的考察小组”,每小组6人,小组合作探究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各小组表现进行星级评比,一般回答对一个问题加一颗星。学生每得出一个结论,教师再利用山脉模型、地形模型等教具以及多媒体手段加以纠正讲解,利用模型、多媒体等手段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整节课上有思考、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等环节,让学生有参与和体验学习过程的欲望,并创设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1.1 辽阔的疆域 1、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2、中国四至点: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135°E);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最南:曾母暗沙(4°N);最北:漠河以北主航道的中心处(53°N)。 3、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众多的邻国:共有14个(顺口溜):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还有缅老越。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顺口溜):印尼马文菲日韩。 4、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轮廓 §1.2 众多的人口 1、中国的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2、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东南多西北少)。人口划分线:黑河(黑龙江省)——腾冲(云南省),此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稀疏。 3、我国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

§1.3 多民族的大家庭 1、民族: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是珞巴族。 2、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3、民族风情: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泼水节;中华民族——端午节等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2.1 中国的地势地形 1、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分三级阶梯分界线:第一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第三阶梯。 山势走向: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玉山。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地形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3、四大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4、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和“天府之国”之称。 5、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

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

《地形和地势》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 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3. 掌握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地理景观图片地理挂图录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22~23页图文,然后实物投影《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图?(生:《中国地形图》)(使学生对地形有一感性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师: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学生:形态)地势(板书)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______?(生:趋势、总趋势)师:哪个答案更合理呢?(生:总趋势)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讲授新课]

再次投影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后,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板书:一、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教师活动]1.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 [学生活动]1.分小组相互合作讨论确定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比赛看谁找得快,准确率高,并推选出代表发言。 分析归类主要山脉及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教师活动]2.指导学生在教材25页“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图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走向一致的山脉连接起来。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学生活动]2.学生完成教材25页活动。 [教师活动]3.课件展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景观。要求学生在“我国地形的分布”图上分别找出我国主要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学生活动]3.分组讨论,派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活动]4.展示“形态各异的高原景观”;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及资料;黄土高原的地貌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杰作--窑洞图;内蒙古高原地貌和景观图;云贵高原景观图。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和阅读四大高原的图文资料。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 [学生活动]4.欣赏景观图,学生阅读教材24页“地形与民俗”资料。 总结:我国五种地形都有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各种地形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参考教案 《地形和地势》参考教案(第2课时)

《地形和地势》参考教案(第2课时) 知识与技能: 运用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 能够结合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的地势总特征;分析我国的地势对气候、河流、水能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初步树立辩证思维意识教学重点: 我国地势特点及影响。 教学难点: 我国地势特点及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讨论、合作探究法,启发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我国的地形特点和分布,那么我国的地势如何呢? 板书:地势 活动: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 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活动:《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度。 思考: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西部高、东部低) 练习:阅读中国地形图后,各自画出的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变化的示意图。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两幅图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区别?哪一幅图比较接近实际?(学生:图B)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遍图B,联想一下,中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大致呈什么状分布?(阶梯状)

活动:《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思考:我国地势最高的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第二级阶梯位于哪里?(昆仑山脉—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以北以东,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地区)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第三级阶梯;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为界) 活动:同学们仔细阅读图 2.2,观察并判断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第二、三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前者以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为分界线;后者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分界线) 讲述:从简化了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可以看出:从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 认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其影响。 提问:前面我们已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那么我国三级阶梯以哪些山脉为界,各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海拔高度有什么特点?下面同学们参照图2.2和25页图2.6,在图2.10中相应位置标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山脉)名称(字的排列,横写从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并填写下表: 阶梯名称主要地形类型海拔(单位:米) 第一级阶梯山地高原4000米以上 第二级阶梯高原盆地1000~2000 米左右 第三级阶梯平原平原丘陵500米以下 讨论: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的自然环境要素(气候、河流)和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教材(P27)。 课后反思: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中国地势与地形讲课讲稿

第三篇中国地理 第二单元中国的地形·地形地势特点及评价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李燕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地势特点及评价》是区域地理整合教程第三篇第二单元中国的地形里的内容。中国“地势和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 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地势和地形”这部分内容是试卷考察的重点,所以课堂知识要尽量做到系统全面。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节的复习内容主要是两个知识点,即地势与地形。在复习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空间印象,能将地势和地形的特点与相应的图、表建立联系,对地形区图、山脉分布图等能准确掌握;另外就是这样的地形地势特点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中国的地形单元”这部分内容,所以初步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构建了一个初步的体系,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让同学们自己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会更容易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节的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我国地势特征,三级阶梯状况并能分析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 2理解我国地形特征,主要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及它们的分布、位置等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地图、表格,明确一些重要的地形区的特征、分布、位置。 2、能列举实例简要评价我国地势与地形的优劣。 3、通过分析材料得出地形地势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组竞赛法、教师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综合归纳法。 五、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1 地势特征 2 地形特征的影响

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人教版 学习目标 、我国地形的特点及分布。 2、我国的五种地形及分布。 3、我国xx走向及分布。 4、我国xx发展经济的优势与劣势。 学习过程 自主空间 一、导入(复习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 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 知识点一:地形类型多样,xx面积广漠 .从中国地形图可以看出,中国地形类型多样,有纵横交错的___,气势磅礴的__,一望无际的___,群山怀抱的___,还有起伏绵延的____。 2.我国纵横交织的 构成了地形的骨架 3.我国的四大高原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大盆地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平原是:_____、____、____、__ ___。

4.从2.3图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要占全国总面积的__。我国山区面积广漠,约占全国总面积的___,平原面积仅占___多一点。 5.我国陆地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地方分别是:____、____。 三、合作互助,共同进步(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自学阶段未完成的问题以及新问题,并相互讲解) .xx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从2.6图找出我国山脉的走向及主要的山脉 3.完成课本26面的活动题第3题 四、展示引导学习 小组或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 小组间质疑或补充 教师点拨 五、评价提升学习。(课堂检测,更正,学生记忆;小结课堂;评选本节课优异小组和个人) .将我国三大xx及其特征连线: 我国面积最大的xx,以肥饶的黑土著称 xx中下游xx xx xxxx 地势低平,有“水乡”和“鱼米之乡”的美称 xx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完整版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 地理知识点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一、地理位置优越 1.优越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纬度位置: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小部分位于热带,无寒带; (3)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1)临海: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它们与太平洋连成一片,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2)内海:我国的两个内海是渤海和琼州海峡。 (3)隔海相望6国: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14个陆上邻国(逆时针):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3.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的体现:①从纬度位置看,南北跨纬度很广,气候差异大、类型多,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②从海陆位置看,我国濒临太平洋,多优良海港,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有众多的路上邻国,便于与众多临国发展边境贸易。 二、疆域辽阔(p5中国的疆域与邻国图) 1.我国领土 的四至点:最北 是漠河以北黑龙 江主航道中心线 (53°N);最 南是曾母暗沙 (4°N)(南北 纬度相差49 度,距离相离 5500千米,因 而生生了季节差 异);最东是黑 龙江与乌苏里江 主航道中心线交 汇处(135° E);最西是帕 米尔高原(73° E)(东西经度 相差60度,距 离相距5000千

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地形和地势》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 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3. 掌握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地理景观图片地理挂图录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22~23页图文,然后实物投影《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图?(生:《中国地形图》)(使学生对地形有一感性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师: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学生:形态)地势(板书)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______?(生:趋势、总趋势)师:哪个答案更合理呢?(生:总趋势)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讲授新课] 再次投影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后,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板书:一、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教师活动]1.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 [学生活动]1.分小组相互合作讨论确定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比赛看谁找得快,准确率高,并推选出代表发言。 分析归类主要山脉及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教师活动]2.指导学生在教材25页“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图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走向一致的山脉连接起来。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学生活动]2.学生完成教材25页活动。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一、地理位置优越 1.优越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纬度位置: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小部分位于热带,无寒带; (3)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1)临海: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它们与太平洋连成一片,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2)内海:我国的两个内海是渤海和琼州海峡。 (3)隔海相望6国: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14个陆上邻国(逆时针):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3.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的体现:①从纬度位置看,南北跨纬度很广,气候差异大、类型多,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②从海陆位置看,我国濒临太平洋,多优良海港,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有众多的路上邻国,便于与众多临国发展边境贸易。 二、疆域辽阔(p5中国的疆域与邻国图)

1.我国领 土的四至点:最 北是漠河以北 黑龙江主航道 中心线(53° N);最南是曾母 暗沙(4°N)(南 北纬度相差49 度,距离相离 5500千米,因 而生生了季节 差异);最东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135°E);最西是帕米尔高原(73°E)(东西经度相差60度,距离相距5000千米,因而产生了晨昏差异); 2.陆地大国: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陆地国界线长达万多千米,与14个国家接壤。(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丹,南部缅、老、越。) 3.海洋大国: (1)海洋:我国大陆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2)岛屿:海上分布着舟山群岛、台湾岛及其周围的钓鱼岛和赤尾屿等附

八年级地理下册10.1辽阔的海域练习(新版)商务星球版

《辽阔的海域》练习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四个省区中,海洋资源丰富的是() 2?明明在一家超市里购买了两包紫菜,其产地最不可能的是()A.广东B. 浙江C. 福建D. 山西 3?目前,开发海洋资源,如采油、捕鱼、航运等主要在海底的下列哪种地形区进行( A.① B. ② C. ③ D. ④ 4?我国海域辽阔,自北向南跨越的温度带分别是() A.北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B.北寒带、北温带和亚热带 C.热带、亚热带和南温带 D.南寒带、南温带和亚热带 5.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 A.辽宁省的图们江口 B.辽宁省的鸭绿江口 C.吉林省的白头山天池 D.吉林省的鸭绿江口 起止点分别为( )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仑河口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仑河口 广东省的珠江口 广东省的珠江口 B

6.下列岛屿中属于大陆岛的是(

①台湾岛②海南岛③崇明岛 A.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①①③ 二、综合题 7 ?下图是我国隔海相望的的国家及美国建造的第一、二弧链战略封锁链。读图回答问题。 ————■ —— . — . -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国家名称: A _________ ;B _________ ;E __________ ;F ________ ; G _______;H ______ 。 (2)填出图中字母对应海、洋的名称:I ____________ ;J 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____ 岛屿C为 __________ ;D为: (4)近年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蓝色国土的开发,海权的争夺成为当前国家外交难以回避 的问题。近期来,在D岛问题上与我国发生严重分歧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_____ (名称),在黄岩岛问题上与我国有争端的国家是___________ (名称),而E国对我国的南沙群岛也觊觎已久、发展海 洋事业、捍卫蓝色国土是我们今后的重要任务。 (5)在我国与周边国家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和平外交原则协商时,J大洋东岸的 国家__________ 却利用南海、黄岩岛、D岛问题频频向我国发难,对当事国发出错误信号,使 这些海洋纠纷日益复杂化,对此我们应当保持高度警惕。 (6)从图看,第一、二岛弧链战略封锁实际均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 洲东部、J大洋西岸,二战后一直存在,而近几年重新得到加强,其真实目的是为了遏制我国的崛起。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案分析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能够说出其分布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特征,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适当地运用数据,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学习方法。 ■教学策略 “地形和地势”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基础,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上的景观图片、卫星图片和其他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

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地形图等各类地图的技能以及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以讲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美丽的科尔沁草原》(摘自《走马大西北》(北京青少年音像出版社))、自制多媒体 【学生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带学生游览“故乡呼伦贝尔草原南部的科尔沁草原”。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草原上蓝天碧草,晴空万里,牧民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放牧着成群的牛羊;野雁、湖鸥自由自在地栖息,牧民和这些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草肥美、景色宜人的绿野之中……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后附的“中国地形图”,在图上找到老师的故乡──科尔沁草原(科尔沁沙地的北侧),它位于哪一个地形区? 学生读图回答预设:内蒙古高原 教师:内蒙古高原横亘在中国的北部,我们在语文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