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合集下载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专题训练8 农业遗产含详解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专题训练8 农业遗产含详解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专题训练热点8 农业遗产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地处燕山山地丘陵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310-460mm,历经8000年风雨变迁,粟和黍等古老物种仍在这片土地上繁衍不息,这里至今还有牛耕人锄的传统耕作方式.2012年敖汉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

当地传统自留的种子正面临被高产、增收的现代新品种取代,因此,敖汉旗加强了对传统种子的收集、保护和传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敖汉旗收集、保护和传承传统种子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生态农业B.种植结构多样化C.降低育种成本D.保护种子多样性2.敖汉旗仍有牛耕人锄传统耕作方式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较多,土质黏重B.地貌多样,坡地面积广C.劳动力丰富,精耕细作D.复种指数低,生产规模小我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下图示意部分农业文化遗产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以下文化遗产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是()A.沧州百年冬枣林B.安吉白茶生态园C.新化紫鹃界梯田D.芒康彩色古盐井4.为宣传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以下适合在文化遗产地建设的项目是()A.商品住宅区B.大型加工厂C.儿童游乐场D.主题博物馆江苏兴化垛田传统生态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创造性地将低洼沼泽地改造成岛状耕地,具有独特的水土利用特点。

读垛田农业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垛田农业主要的生态效益是()A.生物间互生互养,形成良性发展B.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C.废弃物充分利用,利于经济发展D.减少化肥使用,保护生态环境6.垛田农业生产可缓解当地的()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C.洪涝灾害D.土地污染7.垛田农业为适应时代的需求,从环境、经济效益角度看,最适宜发展()A.休闲观光旅游B.芋头叶编织C.鱼类深加工D.水禽类养殖某地理研究小组针对上海市苏州河岸带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与问题进行调研。

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2年第29期2022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次通过线上方式完成考察,正式认定我国3个传统农业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别是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和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

截至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18项,数量居世界首位。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位于福建东南部。

宋元时期,安溪茶叶经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如今已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符号。

该系统同时还具备显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等生态功能。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是我国入选的首个游牧农业遗产。

早在新石器时代,该地区就有早期居民狩猎和游牧。

该系统拥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等多样的生态景观。

当地牧民现今依旧坚持传统游牧生活,通过不断转场放牧,让植被受到保护,水资源得以合理利用,畜牧产品稳定供应和多样化的食物来源得到保障。

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位于河北邯郸市,始建于元代,总面积21万亩,石堰长度近万里,是旱作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数百年来,该系统不仅保留了丰富的传统作物品种和环境友好的耕作技术,确保了山区恶劣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发展,还创造了山地梯田景观,见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倡议的积极响应者、参与者、贡献者,中国不仅为世界贡献了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为这一新遗产类型的发掘、保护、利用、传承贡献了中国智慧。

当前,有的地方将遗产地作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推介,开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生态康养等项目,带动食宿行游购娱等各环节增值;有的地方建立生态与文化保护补偿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共建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形成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发展格局,努力将遗产地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价值,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素材解读1.乡村振兴。

保护、利用、传承好农业文化遗产,对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有着重要意义。

天津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天津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天津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从塞北充满蒙古风情的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到彩云之南()的哈尼稻作梯田生态系统;从江南水乡()的桑基鱼塘系统,到甘南青藏高原边缘的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如果你对中华民族迁徙历史和客家文化感兴趣,你可以去看看江西崇义的客家梯田、福建尤溪联合梯田,看看南迁民众特别是客家祖先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创造出人间奇迹;如果你对少数民族风土文化感兴趣,你可以去湖南新化紫鹃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众多的少数民族不仅()出深入云端的壮美梯田,而且还搭建了吊脚楼、板屋,他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经年欢愉······我们能够从农业文化遗产中寻找幸福,这幸福来自于我们本就渴望的田园风貌。

农业文化遗产,是最中国的遗产,()着中国文化中最根源的那些信息。

一起走吧,暂离浮华都市,走向农田,走上田埂,做一个幸福的人。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层出不穷参差不齐开发包罗B.层层叠叠纵横交错开垦蕴藏C.层层叠叠参差不齐开发蕴藏D.层出不穷纵横交错开垦包罗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截至到2022年底,我国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已经达到15项。

B.截至2022年底,在我国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已经达到15项。

C.截止到2022年底,我国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已经达到15项。

D.截止2022年底,我国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已经达到15项。

3.选文中涉及了中华民族的田园文化,下列与田园相关的文学常识,不恰当的一项是A.《芣苢》一诗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

第四批农业文化遗产

第四批农业文化遗产

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由农业部于2017年6月28日公布,认定了29个传统农业系统。

这些系统分布在全国各地,包括但不限于河北迁西板栗复合栽培系统、河北兴隆传统山楂栽培系统、山西稷山板枣生产系统、内蒙古伊金霍洛农牧生产系统等。

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1.河北迁西板栗复合栽培系统
2.河北兴隆传统山楂栽培系统
3.山西稷山板枣生产系统
4.内蒙古伊金霍洛农牧生产系统
5.吉林柳河山葡萄栽培系统
6.吉林九台五官屯贡米栽培系统
7.江苏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
8.江苏无锡阳山水蜜桃栽培系统
9.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
10.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
11.安徽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
12.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
13.江西南丰蜜橘栽培系统
14.江西广昌莲作文化系统
15.山东章丘大葱栽培系统
16.河南新安传统樱桃种植系统
17.湖南新田三味辣椒种植系统
18.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
19.广西恭城月柿栽培系统
20.海南海口羊山荔枝种植系统
21.海南琼中山兰稻作文化系统
22.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
23.四川盐亭嫘祖蚕桑生产系统
24.四川名山蒙顶山茶文化系统
25.云南腾冲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
26.陕西凤县大红袍花椒栽培系统
27.陕西蓝田大杏种植系统
28.宁夏盐池滩羊养殖系统
29.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布哈农业系统。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文化发展专家座谈会暨GIAHS中国项目专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文化发展专家座谈会暨GIAHS中国项目专

古今 农 业 ・
・02 第 1 ・ 21 年 期
保 护 农 业 文 化 遗 产 促 进 乡 村 文 化 发 展
— —
“ 业 文化 遗产 保 护 与 乡村 文 化发 展 专 家座 谈 会 暨 农
GI AHS 中国项 目专 家 委 员会 2 1年 度 工 作会 议 ’ 要 0 1 ’纪
业 文化遗产 保 护与 乡村 文 化发 展 等 问题 进行
了讨 论 。
民族大 学 、中国政 法大学 、 中国环科 院等 单 位 的代 表 和专 家 ,云南 省普 洱市 、内蒙古 敖 汉 旗 、河北 省宣 化 区 、浙江 省绍 兴市 、陕 西 省 佳县 等农 业 文化遗 产候 选 地 的代表 ,光 明
闵庆 文 何 露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 学与资源研 究所 ,北京 1 0 0 ) 0 1 1
由 中国工程 院农 业学 部 、中国科 学 院地
华南 农业 大学 骆世 明教 授 、中国农 业 博物 馆
研究 所曹幸 穗 研究 员分 别 以 “ 阳梯 田经 久 元
理科 学 与 资源研 究所 和 中 国农 学会 农 业文 化 遗 产分 会 ( )主 办 ,地 理 资源所 自然与 文 筹
的传 统 品种连 续种 植数 百年 仍 经久不 衰 ,这
对 于保 护 濒危 品种 和解 析不 衰之 谜 意义极 为
重大 。他 同时指 出 ,保 护 哈尼 梯 田传 统 稻作
品种 ,对 于应 对气 候变 化 ,减缓 自然 灾 害与 生物 灾害 的影 响 ,促进 低碳 农业 发展 和 资源
族 特色 的优 秀传 统 文化 ,创新 农 村 文化 生 活 的载体和 手 段 ,引 导 文 化 工 作 者 深 入 乡村 ,

GIAHS价值的五色缤纷

GIAHS价值的五色缤纷

3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阿尔及利亚 埃尔韦德绿洲农业系统
突尼斯 加法萨绿洲农业系统
非洲
肯尼亚 坦桑尼亚
马赛草原游牧系统 马赛游牧系统 基哈巴农林复合系统
摩洛哥 阿特拉斯山脉绿洲农业系统
南美洲
秘鲁 智利
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 智鲁岛屿农业系统
FAO批准 年份 2005 2010 2010 2011 2012 2012 2013 2013 2014 2014 2014 2005 2011 2012 2013 2011 2011 2013 2013 2013 2015 2015 2015 2014 2014 2014 2015 2015 2005 2005 2008 2008 2008 2011 2005 2005
3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解读 聚焦 SPOTLIGHT
GIAHS价值的五色缤纷
正确认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是发掘、保护、利用、传承的前提和依据
(鸭)共 生、农 林复合 这 种 复合 的 生 态 农 业模式,还是由森林-村庄-梯田-水系构 成的“四度同构”的稻作 梯田,无不体 现 出结 构 合 理 的景观 生 态 特 征;四是良 好 的生 态与环 境 质量,这 主要体 现 在空气、 水、土壤 等 环 境 质 量 上,这也 正 是 发 展 特 色 生 态 农 产品和 休闲 养生 旅 游 的资源优 势。
能登半岛山地与沿海乡村景观
佐渡岛稻田-朱鹮共生系统
静冈县传统茶-草复合系统
日本
熊本县阿苏可持续草地农业系统 大分县国东半岛林-农-渔复合系统
岐阜长良川流域渔业系统

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中国三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中国三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中国三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佚名
【期刊名称】《世界农业》
【年(卷),期】2022()6
【摘要】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次通过线上方式完成考察,正式认定我国3个传统农业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别是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和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

截至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18项,数量居世界首位。

【总页数】1页(P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传承历史守护未来--记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环境基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2009-2013)
2.我国四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获联合国粮农组织授牌
3.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流感实验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国际动物流感参考中心
4.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举办“一国一品”特色农产品绿色发展全球行动计划咨询会
5.李先德研究员当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委员会委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由来及其价值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由来及其价值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由来及其价值作者:徐旺生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19年第09期专家简介:徐旺生,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古今农业》副主编,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农耕文化、畜牧兽医史以及历史上的“三农问题”等。

在现代农业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农业农村部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号召,发起了评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活动,旨在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试图在现代新的技术不断运用的今天,发扬传统农耕文明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水旱轮作、使用绿肥等特点,有效缓解日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引领现代农业向环境友好,可持续方向发展。

自2012年开始,原农业部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活动。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念被定义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中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原农产品加工局的主导下,共有4批91项遗产列为其中。

2019年,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正在进行第五批的评选活动。

为什么在现代农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高新技术,设施农业广泛运用的今天,人们转向关注传统农业?答案其实很简单,现代农业在效率提高的同时,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

近现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的出现和引入,使中华农业逐渐偏离传统农业的轨道。

以化学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产品,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产量,数亿人因此解决了温饱,我们食物中肉食的比重在不断增加。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农田中化学要素使用量的增加,出现了土壤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有毒物质超标,水循环系统出现了障碍,水体污染现象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同时,生物多样性在弱化、农业生态平衡被破坏等生态问题也不断涌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在燕山山脉东段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山川秀美,沃野无边,它因有八千年的历史文化遗存,而被考古学界称为华夏第一村;因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而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环境五百佳。

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是世界旱作农业的发源地,现已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候选地。

敖汉旗历史文化悠久,史前文化厚重。

兴隆洼遗址被考古界誉为“华夏第一村”,出土的1500多粒粟和黍碳化颗粒标本,经C14等手段鉴定论证距今8000年,认为是人工栽培形态最早的谷物,由此推断敖汉旗有近万年的农耕文明历史,是中国古代旱作农业起源地,也是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

八千年的风风雨雨,时代的变迁,粟和黍这一古老的物种不但没有在敖汉这片土地上灭绝和消失,而且繁衍不息代代传承,时至今日仍保持着牛耕人锄的传统耕作方式。

敖汉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根植于敖汉旱坡地的粟和黍耐干旱、品质优良等特点,其品质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所以有“敖汉杂粮,悉出天然”一说,赢得了“优质杂粮出赤峰,绿色杂粮在敖汉”的美誉。

正是由于敖汉的小米适口性好、营养丰富,金黄馨香的小米粥成为女人哺乳、老人患病、婴儿断奶的首选食物。

目前,敖汉旗原始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没有大的改变,尚且保留原始农业种植形态,是旱作农业系统的典型代表。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被抛弃的危险。

在燕山山脉东段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山川秀美,沃野无边,它因有八千年的历史文化遗存,而被考古学界称为华夏第一村;因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而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环境五百佳。

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是世界旱作农业的发源地。

敖汉旗历史文化悠久,早在一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全旗境内有古文化遗存3000多处,尤其是以当地地名命名的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四种史前文化,以其丰富的遗存,填补了中国北方考古编年的空白。

在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石器、骨器等,其中石杵、石斧、石铲、石刀等,则大多为原始农耕生产用具。

有专家推断,这里是世界农耕文明的源头。

目前,敖汉旗原始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没有大的改变,仍保留原始农业种植形态,是旱作农业系统的典型代表。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被抛弃的危险。

赤峰市敖汉旗政府编制了专门的保护与传承规划以及管理办法,使这一重要农业生产系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当地带来了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世纪初,在赤峰市敖汉旗境内的兴隆沟文化遗址惊现8000年前的粟和黍碳化颗粒震惊考古界,经研究考证,这些标本证实了敖汉地区是我国旱作农业的发源地。

今年的9月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有关人员在北京向敖汉旗颁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牌匾,该旗成为我国第6个、全球第18个农业文化遗产之一,由此也标志着敖汉旗有着悠久历史的旱作农业系统被世界所认识。

这是塞北小城敖汉旗继生态环境“全球500佳”之后获得的第二个世界级大奖,也使其成为全国县级唯一同时拥有联合国授予的两个世界级品牌的地区。

就此,记者对兴隆洼文化遗址的粟和黍发现过程、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以及敖汉旗对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采访。

1500粒粟黍穿越8000年敖汉旗有着近万年的农耕文明,享有龙祖圣地,世界玉文化的源头之美誉。

这里地处努鲁尔虎山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位于燕山山脉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带上,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处。

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这里古老的历史文化,近年来,一系列震惊中外的考古发现,大批文物珍品,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4种史前文化均在敖汉旗发现、命名。

1982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兴隆沟遗址,与兴隆洼遗址毗邻,属于兴隆洼文化聚落址。

兴隆沟遗址位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大窝铺村西南500米的缓坡地上。

2001~200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敖汉旗博物馆及部分外国研究人员,对兴隆沟这处重要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总面积4.8万平方米,发掘面积5000多平方米,揭露房址约37座,居室墓葬26座,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玉器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及文物标本。

其中5号房址出土了一组摆放规整的兽头,包括12个猪头和鹿头,多数兽头前额正中钻有长方形或圆形孔,具有鲜明的宗教祭祀性质。

再加上在兴隆洼遗址出土的人猪和葬墓,充分说明了养殖业在当时已很发达。

在发掘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赵志军博士组织、指导了浮选工作。

在房址内提取了1500多个土样,并在实验室进行识别鉴定,发现了1500多粒碳化谷物标本,其中糜子(黍)占90%、谷子(粟)占10%。

加拿大和英国的专家鉴定后认为,这些糜子和谷子是人工栽培形态的。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了C14鉴定后认为这些谷物距今7700至8000年,比中欧地区发现的谷子早2700年。

由此专家们推断,西辽河上游地区是这两种谷物的起源和中国古代北方旱作农业的发源地,兴隆沟遗址发现当今世界上所知最早的人工粟和黍的栽培遗存。

这些古老的谷物出土自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遗址,该遗址距今约8000年,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专家认为,这些碳化的粟和黍证明这里是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

漫长的申遗之路敖汉旗博物馆馆长田彦国回忆说,8000年前远古先民耕种的粟和黍能够保留至今,这让考古专家异常兴奋。

经过认真研究,专家们一致认为:敖汉旗兴隆沟文化遗址出土的碳化黍和粟具备申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条件。

听了专家们的建议后,敖汉旗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申遗”事宜,积极准备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料准备工作,制定全旗粟、黍种植规划并组织实施,制作宣传牌、宣传单,大力开展宣传活动。

敖汉旗政府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2010年6月,由敖汉旗政府旗长、分管副旗长和有关部门、乡镇负责人组成的敖汉旗考察团前往北京,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中心主任刘国祥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赵志军先生、北京莫高丝路文化有限公司总裁、敦煌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陈建军先生等有关人员先生进行了座谈,“申遗”工作由此正式开始。

2011年4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与适应性管理会议召开后,旗政府向中科院进行了口头申遗;5月份,向中科院项目办递交了申遗报告;6月份,敖汉旗被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候选地”。

为确保“申遗”工作顺利开展,敖汉旗政府将旱作农业系统申遗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由旗政府旗长为组长的申遗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申遗”办,配备得力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申遗工作的协调与开展,拔付专项经费,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流程。

2011年6月9日,敖汉旗政府应邀参加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北京举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11月份,旗政府派人参加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云南红河州举行的农业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国际论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敖汉旗又精心筹备并参加了由国家农业部和中国社科院举办的中华农耕文化展,展出了一批敖汉旗绿色农产品,扩大了敖汉旗“申遗”工作的影响力。

在今年8月份举办的首届中国兴隆洼文化节期间,敖汉旗人民政府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项目办又联合举办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摄影作品展”和以黍、粟等绿色杂粮为代表的“敖汉旗农业地工产品展”。

同时,还注册成立了敖汉远古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积极筹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

在中科院资源与地理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顺利完成申报文本的撰写工作。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申遗”工作终于顺利完成。

传承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历经8000年风雨变迁,粟和黍等古老物种不但没有在敖汉旗这片土地上灭绝和消失,而且繁衍不息,世代传承。

今天8300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到处都有它健美的身姿。

远古先民们用石耜耕种,用石刀收割。

由于粟和黍多生长在旱坡地上,且株型较小,不便于机械化作业,时至今日仍保持着牛耕人锄的传统耕作方式。

敖汉旗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这些条件决定了根植于敖汉旱坡地上的粟和黍,耐干旱、抗倒伏,适应性强,品质优良等特点。

敖汉旗是农业大旗,产粮大旗,历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0万亩,粮食常产8亿公斤,谷子是敖汉旗除玉米之外的第二大作物,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品种有赤谷四、赤谷八、赤谷十、山西红谷和部分农家品种,种植面积约50万亩,正常年份平均亩产200公斤,总产量近1亿公斤。

敖汉旗小米成了当地有名的绿色生态有机米,是受县级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

悠久的农耕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传统的种植方式,朴实的乡土人情,铸就了敖汉谷子的绿色品牌。

谷子施用农家肥,少施或不施化肥,大多采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再现了敖汉杂粮的天然特性,也赢得了“优质杂粮出赤峰,绿色杂粮在敖汉”的美誉。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视,敖汉旗开展了谷子无公害生产,制定了《谷子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农民按照规程要求生产。

同时,敖汉旗加强谷子无公害生产基地的申请认证工作,认证无公害谷子品种8个,有机小米品种1个,已认证面积30万亩。

粟和黍享誉国内外据介绍,敖汉旗自然环境适合谷子生产,近几年来,该旗建设以林家地为中心的谷子产业带,谷子集中产区的南部丘陵山区,幅员广袤,土壤矿物质含量高,微生物元素丰富,污染少,生态环境良好,谷子病虫害少,籽粒个大饱满,产量高、品质优,利于发展绿色保健无公害谷子产品。

独特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土壤类型,使敖汉谷子生产更具地方特色;谷子生产发挥地方优势,逐渐形成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如今,敖汉旗大面积的粟、黍种植催生了相应的加工企业,该旗依托独有的农耕文化,打造了一部分谷子知名品牌,年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上,建起了多家杂粮种植合作社,成立了敖汉远古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谷子加工企业遍布全旗各乡镇,“公司+农户”的运作方式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目前,敖汉旗已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供销分会、中国农产品加工专家评价中心、北京农爸爸合作社产品专卖中心、内蒙古绿谷清禾杂粮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签订了基地种植和产品供销合同,敖汉品牌小米经过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技术研究中心的专家指导,北京东方嘉禾认证中心的有机认证,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发展联盟的推广,已经进入全国各大中心城市和东南亚地区。

敖汉小米正以绿色的品质、“全球500佳”的效应、健康的标志享誉国内外。

敖汉旗以谷物种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保持了连续的传承,时至今日还有古老的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和耕作机制,呈现了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千百年来支撑着敖汉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的生存需要。

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部和中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提出了保护可持续发展,保护与造福地区、造福百姓的工作思路,将本着尊重历史与尊重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今后的保护和发展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