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导则
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类

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类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拥有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
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着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秉持的对土地和农业的尊重与热爱。
以下是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
一、农耕工具类中国农耕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发展出了许多优秀的农耕工具,这些工具体现了中国古代农民智慧的结晶。
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的三大农耕工具:犁、耒、耙。
这三种农耕工具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农耕阶段,它们的发展和改良,不仅体现了中国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创新精神,也对人类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农田水利工程类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农田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包括灌溉渠道、水池、水车等。
中国古代农民深知水利的重要性,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修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使得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和排水,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这些古代农田水利工程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水平,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今天的农田水利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农田养护技术类中国的农田养护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中国的水稻田田间养护技术、黄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水稻栽培技术等。
这些技术不仅体现了中国农民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关注,也强调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因势利导”和“因地制宜”的原则。
这些农田养护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田的利用效率,也保护了农田的生态环境,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农产品加工技艺类中国的农产品加工技艺源远流长,代表性的有茶叶制作技艺、酿酒技艺和豆制品制作技艺等。
这些技艺在中国农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民的饮食习惯,还对世界范围内的农产品加工技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茶叶制作技艺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
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农耕文明的宝贵财富。
通过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国农业文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农田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安徽省寿县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简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安徽省寿县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简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安徽省寿县人民政府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26)001
【总页数】2页(P封2-封3)
【作者】安徽省寿县人民政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中国四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J],
2.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导则》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写导则》的通知 [J], ;
3.安丰塘(芍陂)古代水利工程考古调研报告 [J], 徐家久
4.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芍陂的文化价值及其开发利用 [J], 胡斌; 陆耿
5.世界灌溉遗产芍陂(安丰塘)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现状及对策 [J], 吴泽锋;丁作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化遗产发掘⼯作的通知⽂号:农企发[2012]4号颁布⽇期:2012-03-13执⾏⽇期:2012-03-13时效性:现⾏有效效⼒级别:部门规章我国悠久灿烂的农耕⽂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然与⼈⽂的巨⼤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特⾊明显、经济与⽣态价值⾼度统⼀的重要农业⽂化遗产。
这些都是我国劳动⼈民凭借着独特⽽多样的⾃然条件和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的农业⽂化典范,蕴含着天⼈合⼀的哲学思想,具有较⾼历史⽂化价值。
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和现代技术应⽤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些重要农业⽂化遗产正⾯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
为加强我国重要农业⽂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我部决定开展中国重要农业⽂化遗产发掘⼯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充分认识开展中国重要农业⽂化遗产发掘⼯作的重要意义中国重要农业⽂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作是农业系统贯彻落实⼗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不但对弘扬中华农业⽂化,增强国民对民族⽂化的认同感、⾃豪感,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且把重要农业⽂化遗产作为丰富休闲农业的重要历史⽂化资源和景观资源来开发利⽤,能够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可以实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中传承。
(⼀)开展此项⼯作是切实贯彻落实党的⼗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化体制改⾰推动社会主义⽂化⼤发展⼤繁荣若⼲重要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化成为新时代⿎舞⼈民前进的精神⼒量。
”农业⽂化是我国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农业⽂化的挖掘和阐发是贯彻⼗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农业农村⽂化⼤发展、⼤繁荣的重要举措。
(⼆)开展此项⼯作是保护弘扬中华⽂化的重要内容。
我国农耕⽂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中华⽂化之根基,是劳动⼈民长久以来⽣产、⽣活实践的智慧结晶。
人类口 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

标题: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口头传统及人类表现形式代表名录应用指南。
导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是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方案,旨在保护口述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仪式、节日活动、关于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的多样性。
该指南旨在就如何成功地将具体的文化习俗、要素或表达形式列入代表名单提供指导。
任务1:研究和文献在准备申请之前,必须广泛研究和记录你建议列入代表名单的文化习俗、要素或表达形式。
这应包括收集关于文化习俗、其在社区内的意义、代代相传及其现状的历史和当代信息。
还应对与其社区和更广泛的文化背景有关的文化习俗进行批判性分析。
任务2:社区参与和同意让有关社区参与编写申请书至关重要。
社区成员、从业者和文化习俗的持有者应积极参与记录、评价和传递与文化习俗有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进程。
他们的同意和支持对申请的成功至关重要。
建议让社区代表参加申请的所有阶段,从研究和文件到最后提交。
任务3:介绍文化习俗申请书应详细说明文化习俗、要素或表达形式,包括其历史根源、表现或颁布、传播方法及其对社区的意义。
它应解释这种做法如何促进社会凝聚力、特性和文化多样性,如何反映社区的价值观、信仰和世界观。
申请应表明文化习俗的可行性及其未来保护的潜力。
任务4:保障措施申请应概述旨在确保文化习俗的可行性和传承的现有和拟议的保障措施。
这可能包括教育方案、文件和存档、促进和提高认识活动、能力建设举措和社区项目。
申请还应强调相关利益攸关者,包括政府当局、非政府组织、教育机构和媒体参与保护文化习俗。
结论编写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单的申请需要彻底的研究、记录、社区参与和阐明保护措施。
通过遵循本应用指南中规定的准则,文化实践者和社区能够有效地展示其文化习俗的价值和意义,并有助于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案例:将"萨马—巴约民族口述传统"列入代表名单。
以萨马—巴霍族为例,他们的口头传统被提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类

我国拥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知识,对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资源,对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对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并简要介绍各类遗产的特点和价值。
一、传统农业系统传统农业系统是指在特定地域、特定生态条件下形成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
这些传统农业系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稻作农业、棉花种植、茶叶栽培等。
这些传统农业系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对农业生产的智慧,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二、传统耕作工具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遗产中,还包括了丰富多样的传统耕作工具。
这些工具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工具,也是我国古代智慧和技术的结晶。
比如犁、耙、锄等,这些传统耕作工具的设计和制作体现了我国古代农民对土地和农作物的认识,对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文化和农业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统农业节庆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农业节庆。
比如春节、清明节、农历六月初六的龙抬头节、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等。
这些农业节庆反映了我国人民对丰收和农业生产的向往,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传统农业技艺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中,还包括了丰富多样的传统农业技艺,如农作物的选育、种植、收获等。
这些传统农业技艺是我国古代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技术,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传统农业文化艺术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中,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传统农业文化艺术,如农民歌舞、农民绘画、农民手工艺等。
这些艺术作品反映了我国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和对丰收的向往,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包括了丰富多样的内容,每一项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对这些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资源,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让这些宝贵的资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利用。
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申遗标准

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申遗标准引言农业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种植、养殖、渔业等各个方面。
全球农业文化的遗产是人类智慧和传统知识的结晶,对于研究人类历史、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保护和传承全球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为了确保申遗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制定一套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申遗标准势在必行。
申遗标准标准一:历史意义该遗产项目在历史演变中起到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具体评估标准如下: - 该遗产项目在农业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该遗产项目与人类社会、文明进程及相关历史事件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 这项遗产项目记录了农业工具、方法、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
标准二:文化价值该遗产项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体现了丰富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
具体评估标准如下: - 该遗产项目体现了独特的农业传统和习俗; - 该遗产项目在技术、知识、艺术等方面有独特的贡献; - 该遗产项目在当地社区中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标准三:可持续发展该遗产项目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能够为现代社会和未来农业演变做出贡献。
具体评估标准如下: - 该遗产项目利用了可持续农业生产方法; - 该遗产项目具有传承和吸引年轻一代参与的能力; - 该遗产项目具有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标准四:保护措施该遗产项目具有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机制,能够确保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传承。
具体评估标准如下: - 该遗产项目有完善的保护计划及相关法规制度; -该遗产项目具有专门的管理部门或组织; - 该遗产项目以合适的方法进行传承和教育。
结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申遗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来确保科学性和公正性。
本文所提出的四项标准,分别从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措施等方面对申遗项目进行评估。
这些标准将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申遗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有助于推动相关遗产的全面保护和传承,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

打破陈旧观念彻底澄清传统文化落后观
要想实现对传统技术的认同,澄清传统技术落后观是问题的关键。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传统农业技术是 落后的。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在没有电气化、机械化的过去,传统农业技术巧用自然伟力,成功地解决了 传统农村地广人稀及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立下了汗马功勋。这些传统文化、传统技术,在当 时所代表的就是先进文化。而在现代化问题重重的今天,利用自然、无污染的传统农耕技术,也是我们学习的楷 模。
注意问题
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要抱有更加宽容的态度
农业文明常常与农业信仰有关,这些信仰的存在对于维系社会秩序,净化人类心灵,保护大自然等都曾发挥 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继承农业文化遗产时,必须将“俗信”与“迷信”严格区分开来,只要利大于弊,我 们都应予以保护。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作者:暂无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4年第24期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将开通查询软件本刊讯在国家卫计委今天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计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司长苏志指出,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不断向好。
苏志指出,2013 年我国共监测42 万件食品样品、涵盖307 项各类监测指标,获得监测数据493 万个。
监测结果表明,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不断向好,其中,乳制品、面粉等食品中真菌毒素和微生物等污染情况趋于好转,兽药滥用以及非法添加情况有所遏制。
同时,监测也发现了因环境污染、生产环节控制不严,以及违法使用非食用或禁用物质等导致的食品安全隐患。
截至目前,我国已制定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429 项。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发布本刊讯 6 月13 日,记者从国家标准委召开的媒体通气会上获悉,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了由国土部和农业部牵头制订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以下简称《通则》)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14 年6 月25 日起正式实施。
《通则》由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部门共同编制。
《通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对于实现全国技术标准的统一,解决高标准农田“建什么、怎么建" 的问题,实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上下结合、相互衔接具有重要作用。
《通则》的发布与实施,对全面规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农业部印发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本刊讯为规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管理,促进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推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日,农业部印发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农办加〔2014〕10 号),从2014 年10 月1日起施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导则
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
知》(农企发〔2012〕4号)文件及其所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
产认定标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模板》,中国重要
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概要
本部分简要介绍遗产情况,包括5项。
(一)农业文化遗产名称
采用“省级地名+遗产区域地名+遗产主要内容+农业系统”
形式命名,如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特别注意农业文化遗
产的系统性、复合性,不应使用地方名、农产品直接命名。
(二)范围
以地图绘图方式准确划出遗产地的整体范围和核心保护区域
范围,并描述所涉及的自然区域与行政区域。
(三)主要特点价值
简要介绍该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特征与保护意义(一般字数
控制在1000字以内)。
(四)申请者
明确本遗产的申报主体,一般为遗产所在区域县级或县级以上
2
人民政府。
(五)责任者
明确遗产保护与管理的主体(一般同申请者)、主要责任部门
(一般为农业管理部门)、主要合作单位(遗产所在地基层政府
以及文化、旅游、环保等部门)与技术支持单位(对该遗产保护
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的科研教学单位或社团组织)。
二、遗产地概况
本部分重点阐述遗产所在地的基本情况。一般应包括以下两部
分:
(一)自然条件
简要介绍该区域范围内的气候特征、土壤背景、生态环境条件,
特别是对遗产产生重要影响的自然因素。
(二)社会经济状况
简要介绍遗产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尤其要关注农
业生产状况与经济贡献;简要分析人口组成、劳动力结构状况;
简要介绍民族成分。
三、遗产特征
本部分重点描述农业文化遗产基本特征,特别注意与农业文化
遗产基本标准的条款相对应。
(一)起源与演变历史
阐述遗产的起源和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描述的事实应以科学
考证为基础。
(二)农业特征
3
较为详细地介绍遗产系统的农业特征,包括农林牧渔等方面的
主要与重要产品的品种类型、种养制度等。
(三)生态特征
较为详细地介绍农业生产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相关生
物多样性,注意生物名称的科学化与规范化,阐明主要的生态环
境情况。
(四)景观特征
介绍遗产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特征及结构布局。
(五)技术体系
介绍遗产所涵盖或涉及的主要传统农耕技术、水土资源管理技
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和自然灾害防御技术。
(六)知识体系
介绍农业系统所蕴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传统知识、水
土资源合理利用的传统知识以及确保系统稳定演进的相关乡规
民约,要以实地调查和科学分析为基础,严禁杜撰。
(七)文化特征
重点介绍遗产所涵盖或涉及的地方特色农耕文化表现形式,如
节庆、习俗、饮食、服饰、建筑、歌舞等,并适当分析与农业文
化遗产的关系。
(八)创造性
明确指出农业系统长期演变过程中,上述景观、技术、知识、
文化等体系中所蕴含的能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资源持续利用等
方面的独特创造。
4
(九)独特性
通过与国内相同或类似的系统比较,明确指出该系统及其所包
括的技术、知识、物种、产品、景观、文化等的独特性。
四、遗产功能与重要性评估
本部分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文献学、生态学、地理学、经
济学等为基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科学评估遗产的多功能性与
保护的重要性。
(一)物质与产品生产
阐述农业系统的主要农产品及其特色,分析在保障当地居民的
粮食与食物安全和生计安全、原料供给、人类福祉方面的价值;
运用农业经济学等方法,综合分析对农民收入、地方经济的贡献。
(二)生态系统服务
利用生态经济学等方法,分析该系统在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
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气象灾害规避、
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的功能与价值。
(三)文化传承
重点分析该系统在社会组织、精神、宗教信仰、生活、艺术以
及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价值。
(四)多功能农业发展
从农业多功能性出发,并结合遗产地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
济发展比较优势,分析该系统在促进地方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就
业增收、农村稳定繁荣方面的价值,以及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的
资源潜力、维持生态安全的作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功能与价
5
值。
(五)战略意义
重点分析该农业系统及其所涉及的生物、文化、技术、知识、
景观等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与美丽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意义。
五、问题、挑战与机遇
本部分重点从该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内外部两方面,分析在当前
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压力背景下,长期维持和永续发展所面
临的问题、挑战与机遇。
(一)主要问题
重点从该系统所包涵的生物、文化、技术、知识、景观以及主
要产品和服务等出发,分析该系统在应对生态、环境、气候、经
济、社会等变化的适应能力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主要挑战
重点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外来生物入侵等影响,以及市场化、
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等对该系统稳定所产生的
影响。
(三)发展前景
重点从国家与地区发展政策、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
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保障、生态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分析系统未来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前景。
六、保护与发展措施
(一)已采取的措施
6
着重从基础调查、科学评估、价值挖掘等方面,介绍所开展的
发掘工作,从制度、措施、规划、人才、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
介绍所开展的保护工作,从科普、宣传、培训等方面介绍所开展
的传承服务工作,从特色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等方面介绍所
开展的利用工作。
(二)拟采取的措施
着重从基础调查、科学评估与价值挖掘等方面,提出拟进一
步开展的发掘工作,从制度、措施、规划、人才、资金、基础设
施等方面提出拟进一步开展的保护工作,从科普、宣传、培训等
方面提出拟进一步开展的传承服务工作,从特色产品开发、休闲
农业发展等方面提出拟进一步开展的利用工作。
七、附件
(一)基础图件
主要包括二大类:一是区域范围图、地形图、系统结构图、
功能分区图;二是特色物种、产品、工具、景观、文化活动以及
保护与利用活动的图片或照片。
(二)证明材料
主要是以该农业系统及其所包含的产品、技术、景观、文化
等为核心所获得的荣誉、奖励、认证以及科学研究成果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