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为仁德,外可知中为义德,声扬以远为智德,不挠而折为勇德,锐廉不技为絜德。
了解《千字文》中的“玉出昆冈”:只因不懂,错将玉字添了一点

了解《千字文》中的“玉出昆冈”:只因不懂,错将玉字添了一点“玉出昆冈”的字面意思是玉石出自昆仑山冈。
想要深入了解这句话,就需要知道玉和昆仑山的关系。
“玉”字字形变化“玉”字的甲骨文很像一串玉。
金文和小篆的“玉”字和“王”字很像,所以到隶书的时候加了一个点,以示区分。
其实,“玉”字和“王”字是不同的,如果仔细看的会发现“玉”字的三横是完全一样长的,而“王”字的三横长度各不相同。
“玉”字的三横只是表明一串珠玉,每一横的意义相同;而“王”字的三横分别表示了天、人、地,加一竖表示帝王是人中最大的。
“玉”字变化过程“王”字变化过程“玉”字释义《说文解字》中介绍“玉”:石之美。
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sai一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
象三玉之连。
|,其贯也。
凡玉之属皆从玉。
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玉,最美的石头。
玉有五种品德:润泽而温和,是仁人的比方;从外部观察纹理,可知内部真性,这是义士的比方;玉声舒展飞扬,传播而远闻,是智士的比方;宁折不挠,是勇士的比方;锐廉而不奇巧,是廉洁之士的比方。
字形像三块玉片的串连。
丨,像玉串的贯绳。
所有与玉相关的字,都采用“玉”作边旁。
古代人对于玉石的观念我们常说“珠玉宝石”或者“宝玉”,来指稀缺的矿物石头。
实际上玉和宝石是分开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按照明朝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描述:“珠玉、宝石受月华,不受土寸掩盖。
宝石在井上透碧空,珠在重渊,玉在峻滩,但受空明、水色盖上。
”也就是说,玉是在河里的,宝石是在矿井中的,珍珠是在海里或河里的珍珠蚌内。
按照古人的观念,玉是玉神创造的,平常人根本不可能接近玉神,也不可能接近玉神造玉的地方。
那怎么采呢,就是玉神创造完玉,等玉吸收月亮的光华,时机成熟了,就把它从河里推下去。
然后,人们就可以在河流的中游、下游找到玉石。
玉藏在璞中,外面那一层皮叫玉皮,通过沙子打磨掉后,露出里面的玉芯。
论玉德与孔子的修身思想

古典新义论玉德与孔子的修身思想张荣东(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摘 要]孔子的时代,玉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君子人格的象征。
玉同人的行为、信念和修养联系在一起,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良玉温润光洁,君子依仁成德,为世人楷模。
玉与士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君子佩玉,温文尔雅,行止有方,玉声叮当,姿态雍容,君子要守身如玉。
玉生石中,须雕琢方能成器;人非圣贤,须不断学习自律,方能成为君子。
玉有德,君子亦须有德。
孔子用玉规范 君子 的行为举止,琢玉求美,修身致善。
[关键词]君子;比德于玉;治玉;修身[中图分类号]I20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07)04-0025-03On Jade ,Moral and Confucius Thought of Cultivating One s Moral CharacterZ HANG Rong-dong(College of Literatur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Abs tract :In Confucius era,the jade is the i mportant content of the s ocial li fe,and a s ymbol of gentle man s personality even more.The jade is li nked to people s behavi or,faith and training.The good jade i s bri ght and clean;the gentle man is j ust like jade and has noble morali ty,s o he is a model of the common people.The jade has inalienable contacts wi th gentleman.The gentleman wears the j ade,the j ade sound jingles;the gentleman s pos ture is very graceful.The j ade was born in the stone and could become the jade articles only through carvi ng;people are not the sages and men of vi rtue;onl y through studyi ng constantly and containi ng by oneself,could beco me gentlemen.The jade has morality;the gentle man must have morali ty too.Confucius uses the jade standard the behavior of gentleman ,in order to achi 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 ng one s moral character.Key words :gentleman;moral liking j ade;carving jade;cul tivating one s moral character[收稿日期]2007-03-03璧,扁平的圆形玉,中间有孔。
玉竟有100种称呼!你的名字里有吗?

玉竟有100种称呼!你的名字里有吗?古代君子非常喜欢佩玉,古人佩玉是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人也要象玉一样清透而温润,品行举止要如玉,自始至终都怀有高尚的美德。
古人云: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为仁德,外可知中为义德,声扬以远为智德,不挠而折为勇德,锐廉不技为絜德。
玉,是美丽的石头。
美玉,质地细密,质感温润,富有光泽,为历代贵族平民所喜爱。
同玉石一样美丽的,还有我们古老的汉字。
汉字中,同玉石有关联的字,大多集中在偏旁部首的“王部”(有的字典为“玉部”,似更准确;小编家乡那多说的是斜玉旁)。
而所有“王部”的汉字,几乎也都同玉石有关。
如同喜欢美玉一样,“王部”的字也成为很多家长给小朋友起名的首选。
你的名字里,有玉吗?1、玎。
音丁,玉石或玉器撞击时发出的声音。
玎珰或玎玲,形容玉石般悦耳的撞击声。
2、玏。
音乐,一种黑色、较硬的玉石。
3、玕。
音甘,形状象珠的美玉或美石。
4、玙。
音于,君子配带的一种美玉,称为玙璠或璠玙。
5、玖。
音久,一种质地比玉稍差的黑色美石。
后武则天改此字用于“九”字的大写。
6、玚。
读音一念唱,古代宗庙祭祀时所用的玉器,一种带勺的玉圭,可用来盛酒灌酒;读音二念扬,一种用以祭祀天地的玉。
7、玛。
玛瑙,一种具有不同颜色、多呈带状或环状分层的玉髓,质地坚硬耐磨。
可用于工业,也可入药,还可做贵重的装饰品。
8、玤。
音棒,一种质地一般的玉石。
古时制成平圆形、中间有孔的小璧,系在腰带上,用以悬挂左右配带的饰物。
9、玞。
音夫,一种似玉的美石。
10、玮。
音伟,一种珍奇的美玉。
11、环。
一种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古代用作符信,后多作为装饰物佩带。
古时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主要有三种:璧、瑗、环。
边大孔小(边宽为内孔直径的两倍以上)的为璧,边小孔大的为瑗,边与孔大小相当的为环。
12、玠。
音介,一种古代玉器,一尺二寸的大圭。
13、玢。
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作玉名时读宾,一种具有花纹的美玉。
14、玱。
音枪,玉器相互撞击的声音,后也形容美妙动听的乐声。
玉在身上戴 玉德心中藏

玉在身上戴玉德心中藏细说玉德春秋时期,人们对玉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一些思想家给玉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管仲认为玉具九德,孔子认为玉具十一德,因“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深入人心,君子佩玉成为一种时尚。
玉德作为道德和行为规范深深地植根于人们心中,驱动人们崇玉、爱玉、佩玉,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它提醒每一个佩玉的人:不要忘了玉德。
管子论玉九德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
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扬彻远,纯而不殽,辞也。
是以人主贵之,藏之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
——《管子·水地》孔子论玉十一德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地。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礼记·聘义》许慎论玉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说文解字》爱玉,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
自古以来,玉深受历代统治者和各阶层民众的钟爱。
这种执著甚至痴迷的爱历经八千年风雨变迁而始终不改。
但经历了历史和时代的变迁以后,中国人爱玉的侧重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人的眼光集中在玉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上,古人则对玉的文化内涵给予更多的关注。
在古代,“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所谓君子,是指有道德,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大人”。
古代的君子之所以一定要佩玉,是因为玉不仅是大自然的精华,还具备君子一般的品德,所以古语有说:“君子比德于玉焉。
《礼记》·《聘义第四十八》原文、注释和翻译

《礼记》·《聘义第四十八》原文、注释和翻译【经文】聘礼,上公七介①,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
介绍而传命②,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
三让而后传命,三让而后入庙门,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
【今注】①介:助宾行礼的人。
②绍:承接。
【今译】行聘礼,上公使卿出聘用七个介,侯伯用五个介,子男用三个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分别尊卑。
介一个接一个地传达聘君的话,这是因为君子不敢对自己所尊重的人有所简慢,这是最恭敬的表示。
宾辞让三次然后才传达其君主的问候,推让三次然后进入庙门,揖拜三次然后走到阶前,又推让了三次然后才登上阶,这是为了尽量表示尊敬与谦让。
【经文】君使士迎于竟,大夫郊劳。
君亲拜迎于大门之内而庙受,北面拜贶,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也①。
敬让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
故诸侯相接以敬让,则不相侵陵。
【今注】①从下文来看,这一句中的“敬”字下面可能脱掉一个“让”字,《大戴礼· 朝事》篇作“所以致敬让也”。
【今译】主国国君派士在边境迎接来聘的使者,又派大夫在郊外慰劳他。
君主又亲自在大门内拜迎,然后在庙中接受使者传达来聘之意,面朝北拜受使者带来的礼物,并拜谢对方君主特派使者前来聘问的盛情。
这些都是为了表示敬让的意思。
恭敬与谦让,是君子相互交往的态度。
所以诸侯之间以恭敬谦让相互交往,就不会出现互相侵略欺凌的事了。
【经文】卿为上摈,大夫为承摈,士为绍摈①。
君亲礼宾,宾私面、私觌②、致饔饩、还圭璋、贿赠、飨食燕③,所以明宾客君臣之义也④。
【今注】①摈:通“傧”。
助主国国君行礼者。
分上摈、承摈、绍摈三级。
②私觌(dí):以个人的身份去拜见主国的君主。
③致饔饩(yōngxì):宰杀过的牲叫饔,活的牲叫饩。
主国供给来聘使者之牲牢、米刍。
还圭璋:使者将去时,主国之君使卿还聘君的圭及聘夫人的璋。
飨食燕:飨礼食礼在朝,燕礼在寝,一食再飨,燕没有定数。
④宾客:似应作“宾主”,《大戴礼·朝事》篇作“宾主”。
玉石文化里蕴含的“五观”

玉石文化里蕴含的“五观”玉石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时就有一些对玉的说法: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
玉石早已成为人们比喻美德的重要文化符号。
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赞美玉的高雅品质“美玉良田”,“美玉天成”,“良金美玉”足以说明玉石文化的美德。
来看看不一样的玉石文化知识所蕴含的美德:称谓观:中国是礼仪之邦,从称谓上就体现出中国人谦虚的态度,常常引用玉石来表达对别人的尊敬,比如:玉体、玉面、玉音、玉言等都是形容人的面貌,玉札是对别人书信的尊称,就连石上的纹理也用玉脉来形容。
美人观:古往今来,美丽的女人总会借喻美玉来形容。
“月移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如玉般纯净、温柔,似乎女人天生就是玉做的。
在中国文化中,和田玉一直是纯洁、美好、善良、高雅、尊贵、品位的象征,而这些又都是东方女性特有的品质。
所以,中国的女子天生佩玉。
和田玉温润柔滑、致密细腻、品位卓绝的特质,无不与东方女性天成合一。
人才观:中国向来注重德才兼备,人才关系着国家的兴亡,才华出众、德行一致是君子必须具备的素养。
古人常常用玉来比喻才学出众的人才,因此产生了由“玉”构成的一系列表示学识丰富、才华出众的词语,如“喷珠吐玉”、“玉堂金马”、“金友玉昆”、“昆山之玉”、“昆玉石”、“蓝田生玉”、“芝兰玉树”和“丰年玉”等。
孟子也曾称赞孔子“金声玉振”。
“金声玉振”是比喻品德优良,才能突出。
情感观:玉石的温润、内敛让人爱不释手,也寄情于玉。
在古代,玉石不仅是赠送亲友的礼物,也是有情人之间的定情信物。
《诗经》:“我送舅氏,悠悠我思。
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将玉佩留给亲人,睹物思人,表达了对亲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中的“琼瑶”就是女子回赠男子的美玉,既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也代表男女间至死不渝的爱情。
道德观:古人将儒家的道德观赋予玉石,让玉石有了更加鲜活的元素。
【知识】玉,石之美有五德

【知识】玉,石之美有五德玉,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石头,更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道德象征。
古人云:“玉,石之美有五德。
”这五德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同来探寻。
所谓的“五德”,分别是仁、义、智、勇、洁。
“仁”之德,体现在玉的温润光泽。
玉的质地细腻,触感温润,就如同君子的仁爱之心,温暖而柔和。
它不尖锐,不冰冷,给人以舒适和安心的感觉。
这种温润之美,寓意着仁者爱人,心怀慈悲,关爱他人,如同春风拂面,温暖人心。
在人际交往中,拥有仁心的人,能够以友善和宽容对待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就像玉的温润一般,让人愿意亲近和依靠。
“义”之德,表现为玉的表里如一。
玉的内部和外部质地均匀一致,没有瑕疵和伪装。
这象征着君子的义气,正直诚信,言行一致,没有丝毫的虚伪和做作。
一个讲义气的人,无论是在人前还是人后,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不随波逐流,不阳奉阴违。
他们一诺千金,说到做到,以真诚和正直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智”之德,反映在玉的纹理清晰。
玉的纹理有条有理,错落有致,展示出一种内在的秩序和规律。
这恰似智者的头脑,清晰明了,善于思考,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有智慧的人,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他们懂得审时度势,灵活应变,以智慧解决问题,把握机遇。
“勇”之德,在于玉的宁折不弯。
玉虽然质地坚硬,但也有其脆弱的一面。
然而,当面临强大的压力时,玉宁可断裂,也绝不弯曲变形。
这种坚韧和刚强,象征着勇者的无畏精神。
勇敢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会退缩逃避,而是勇往直前,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信念。
他们敢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风险,以勇气战胜恐惧,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
“洁”之德,彰显于玉的洁净无瑕。
玉的表面光洁,没有污垢和杂质,保持着纯净的本质。
这代表着君子的高洁品质,不为世俗的名利所诱惑,坚守自己的道德操守和精神追求。
一个有洁癖的人,能够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正直,不被外界的污浊所沾染。
说五德文化,悟中华智慧

说五德文化,悟中华智慧山爷/文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翻阅古籍发现,汉语数字表述是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其中数字“五”的运用,内涵丰富,颇受启发。
在中国古人的观念里,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奇数里最大的数字是“九”,“九九归一”,故而古人对“九”特别重视,认为“九”代表阳气最盛,为人们崇尚,而“五”在阳数中处居中位置,有调和之意。
五,会意。
从二,从乂(读音yì)。
“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
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东汉许慎《说文》中解释道: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说到五,就得提及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午节。
端者,开端也。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为寅,顺次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故五月初五又称午月午日(重五或重午),初五为午之开端,所以称端午(五),而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
文献记载,“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与端午(端阳)对应的便是重阳节,《易经》中记载,六为阴,九为阳,而农历九月初九有两个九,称之为重阳。
《史记·项羽本纪》中道:“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五是代表阴阳平衡的数字。
在象征天地之气的洛河图里,五在中心,足见五是一个支配天地之气的重要数字。
洛河图大禹治水时,一神龟从洛河爬出,背上数字排列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
五的字义:数名,四加一;可以组词,衍化出更多的“五”之数:五帝(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脏(心、肝、脾、肺、肾);五灵(天、地、人、神、鬼);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时(春、夏、四季、秋、冬);五谷(稻、黍、稷、麦、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气(风、热、湿、燥、寒);五音(角、徵、宫、商、羽);五蕴(色、受、想、行、识);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经(《易》、《尚书》、《诗》、《礼》、《春秋》);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乐、长寿)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云: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为仁德,外可知中为义德,声扬以远为智德,不挠而折为勇德,锐廉不技为絜德。
是为题记。
玉,是美丽的石头。
美玉,质地细密,质感温润,富有光泽,为历代贵族平民所喜爱。
同玉石一样美丽的,还有我们古老的汉字。
汉字中,同玉石有关联的字,大多集中在偏旁部首的“王部”(有的字典为“玉部”,似更准确)。
在古汉语中,“王”和“玉”原来是同一个字。
最早是没有“玉”字的,只有“王”字。
“王”有三种读音,其中一种就读“玉”的音,字义也同玉。
只是后来有位名家在写隶书时,在“王”字上加了一个点,就成了今天的“玉”字啦。
所有王字旁的汉字,几乎都同玉石有关。
他们整整齐齐地站在一起,无论在形体上,还是在内心里,都具有共同的特征。
玉,是他们的灵魂。
他们中的很多个,并不常见,但不陌生;并不熟悉,但不生僻。
如同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旦相逢会情不自禁地拥抱他,大声呼唤他的名字。
我喜欢所有王字旁的汉字,就象喜欢美玉一样。
我数了一下,《新华字典》中收入“王部”里的字有150个左右,其中比较常用的字不到20个。
见到那么多美玉一般的字深藏在字典不用,真是感到可惜可惜!联想到前些天在电视里播出的一个类似辩论的谈话节目。
正反两方的辩题是“起名字是否用生僻字”。
双方争辩得很是激烈,最后还是各说各理,没能取得共识。
我也常受朋友之托给孩子起名字。
起名字嘛,我一直喜欢用常用字,但我用的是大多数人不常用的常用字。
看了那档节目之后,我想应该推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这也是我打算写此文的起因之一。
如同在深山里挖掘宝藏一般,我从中挑出来100个同玉石有关的“王部”汉字罗列如下,呈各位看官鉴赏,也供家长们为孩子起名时选用:1、玎。
音丁,玉石或玉器撞击时发出的声音。
玎珰或玎玲,形容玉石般悦耳的撞击声。
2、玏。
念快乐的乐,一种黑色、较硬的玉石。
3、玕。
音甘,形状象珠的美玉或美石。
4、玙。
音于,君子配带的一种美玉,称为玙璠或璠玙。
5、玖。
音久,一种质地比玉稍差的黑色美石。
后武则天改此字用于“九”字的大写。
6、玚。
读音一念唱,古代宗庙祭祀时所用的玉器,一种带勺的玉圭,可用来盛酒灌酒;读音二念扬,一种用以祭祀天地的玉。
7、玛。
玛瑙,一种具有不同颜色、多呈带状或环状分层的玉髓,质地坚硬耐磨。
可用于工业,也可入药,还可做贵重的装饰品。
8、玤。
音棒,一种质地一般的玉石。
古时制成平圆形、中间有孔的小璧,系在腰带上,用以悬挂左右配带的饰物。
9、玞。
音夫,一种似玉的美石。
10、玮。
音伟,一种珍奇的美玉。
11、环。
一种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古代用作符信,后多作为装饰物佩带。
古时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主要有三种:璧、瑗、环。
边大孔小(边宽为内孔直径的两倍以上)的为璧,边小孔大的为瑗,边与孔大小相当的为环。
12、玠。
音介,一种古代玉器,一尺二寸的大圭。
13、玢。
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作玉名时读宾,一种具有花纹的美玉。
14、玱。
音枪,玉器相互撞击的声音,后也形容美妙动听的乐声。
玱、玲、琤、琐、瑝等,均为玉声。
15、玫。
一种红色的美玉。
玫瑰,有三个词义:一是一种美玉的名字,也称为火齐珠;二是一种珍珠的名字;三是一种植物的名字,就是大众最熟悉和喜爱的玫瑰花。
16、玥。
音月,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珠。
17、玦。
音决,古时配带的一种玉器,环形,有缺口。
相传,古代大臣因罪流放边塞,三年之后若皇上派人送去一块玉环,则意为还;若送去的是一块玉玦,则意为绝,还要继续流放。
所以,玦有回绝、拒绝的意思。
18、珏。
音决,合在一起的两块玉。
古代交易时以玉、贝作为货币。
五枚小玉或小贝系成一串可抵一块大玉或大贝,两串小玉称为一珏,两串小贝称为一朋。
朋友的朋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珏的另一种写法是玨,更为形象。
19、珂。
音科,一种极似玉的美石,有人说就是白色玛瑙。
另外,产于南海一种珍奇的白色贝类也称为珂。
20、珑。
音龙,古人在天旱求雨时所用的玉,上面刻有龙文;另用于形容玉石相击的声音。
21、珅。
音申,一种美玉。
22、玲。
玉石相互撞击所发出清脆的声音。
23、珍。
非常稀有而精美的宝玉。
常用于比喻贵重的器物或人才。
珍的异体字为珎。
24、珊。
珊瑚,由许多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聚集而成,形状象树枝,多为红色或白色,产于热带海洋中。
珊珊,形容佩玉相互撞击时悦耳的声音。
25、珉。
音民,一种似玉的白色美石。
26、珈。
音加,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玉饰。
古代王后和贵夫人用笄(音机)别住假发或插住挽起的头发,镶在笄上的玉饰就称为珈。
27、班。
这个字大家都认识,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是编组的意思,如班级、班组等。
其实,这个字最古的字义是指一对分开的玉。
一对合在一起的玉为珏,一对分开的玉为班。
后来,这个字由原始字义开始具有动词含义部分,并由分开、分给的意思逐渐引申为铺开、颁布的意思;而这个字的名词含义部分由分块、分部的意思逐渐转化为分级、次序的意思,再后来就成了现代常用的序列、组合的字义啦。
28、珲。
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作玉名时读魂,是一种美玉。
29、珪。
音规,和圭是同音同义。
珪(圭)是古代的一种玉器,长条形,上端为三角形,下端为方形。
古代皇帝大臣上朝议事时、王公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等礼仪时作为礼器。
30、珥。
音耳,古代用珠玉做的耳饰,相当于现代的耳环。
后来古人把日晕、月晕也称为珥,意思是日、月四周的光晕如同玉光在人耳的两旁。
31、珙。
音巩,一种大个的、椭圆形的玉璧,古人在祭拜天地等礼仪时手持着,常成对使用。
32、珰。
音当,是一种用玉璧制成的瓦当,用来装饰在房屋的椽头。
另外,古代妇女戴在耳垂上的一种玉饰也称为珰。
33、珠。
原义为珍珠,是指蚌壳体内结生的球状小颗粒,有光泽,多用做装饰物,也可入药。
后来把和珍珠很相似的宝石也称为珠。
34、珽。
音挺,古代帝王所持的玉笏,即三尺长的大圭。
笏(音户)是古代君臣上朝议事时手里所拿的一种板子,狭长形,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天子所持玉笏为珽,意为方正于天下,珽然无所屈。
35、珩。
音横,古代一组玉佩中最上端的玉件。
古代玉佩一组分为三个部分,上端为佩首,是一块横玉,所以称为珩。
珩的下面系着若干串玉佩。
每串最下端的玉称为璜(如果是单数串,中间那串一般略长点,其最下端的玉称为冲牙)。
串在中间的玉佩称为玢、珠、琚、瑀。
36、珞。
音洛,一种似玉的、坚硬的宝石。
37、珣。
音旬,一种产于辽宁医巫闾山的玉名,称为珣玗琪。
38、琤。
音称,玉器相击的声音。
也形容美妙悦耳的琴声、雨声或水流的声音。
39、璕。
音寻,一种美丽的石头。
40、琉。
音流,琉璃,一种色泽光润的矿石,学名青金石,又名天蓝石。
琉的异体字为瑠。
41、琅。
音郎,琅玕,形状象珍珠的美玉或美石。
传说中红色的玉树,生长在海里称为珊瑚,生长在山间的则称为琅玕。
琅的异体字为瑯。
42、琎。
音进,一种似玉的美石。
古语读今。
43、琐。
玉件相击发出的细碎声音。
另外,很细小的玉或玉的碎末也称为琐。
琐的异体字为璅。
44、理。
作为名词是指玉石的纹路;作为动词是整治、修平玉石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的道理、治理等词义皆源于此。
45、琇。
音秀,一种似玉的美石。
46、珺。
音俊,一种美玉。
47、琮。
音从,古代一种玉制礼器,方柱体,中间有圆孔。
古人在祭拜天地四方时,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48、琯。
音管,古代一种用玉制成的乐器,六孔,象现代的笛子。
后也用来泛指管乐器。
有意思的是,古人还用这样的玉管来预测节气:把苇膜烧成灰,放进玉管内,到某一节气时,相应玉管内的苇灰就会自动飞出来。
49、琬。
音宛,一种上端浑圆而无棱角的玉圭,长九寸。
而普通的圭,其上端是尖的,一般是三棱的角。
50、琼。
一种红色的美玉。
后来也用来泛指精美华丽的事物、超然杰出的人才。
51、琰。
音炎,一种泛光的美色之玉。
另外,上端斜削成尖锐形的九寸玉圭称为琰圭。
52、琛。
音抻,一种可佩带作为装饰的美玉。
后用来泛指珍奇的珠宝。
53、珷。
音武,一种象玉的美石称为珷玞。
54、琪。
音其,一种产于北方的美玉。
55、瑛。
音英,玉的光彩。
一种似玉的美石也称为瑛。
56、琳。
一种青碧色的美玉,产于西北的昆仑山。
57、琦。
音奇,一种美玉,常用来系组佩带。
58、琢。
加工、雕刻玉石,使其成为精美的器物。
古代对加工、雕刻不同材质的装饰品、工艺品,各用不同的动词:刻玉为琢,刻骨为切,刻象为磋,刻石为磨。
59、琥。
音虎,雕成虎形的玉。
古代作为一种礼器,在祭拜天地四方时以白琥朝礼西方。
古代发兵使用的虎符也称为琥。
60、琨。
音昆,一种常用于佩带的美玉。
环和琨,是古人常佩带的两种佩玉。
琨中间的孔比环的小一些。
另外,不同性格的人常佩带不同的玉。
一般来讲,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的佩环,性格内向、忠厚老实的佩琨。
61、琭。
音录,一种很稀有的美玉。
也用来形容坚硬的玉石。
62、琚。
音居,古人佩带的一种美玉,系在珩和璜中间。
一种似瑀的红色宝石也称为琚。
63、瑄。
音宣,六寸大的玉璧,古代祭天时所用。
64、瑚。
古代宗庙里装谷物或食物的礼器和食器,圆口,有两耳,夏朝时称为瑚,殷朝时称为琏,周朝时称为簋(音轨)。
65、瑊。
音间,瑊玏,一种象玉的美石,黑色,较坚硬。
66、瑁。
音冒,古代一种玉制礼器,长四寸,其下端刻成尖角,为天子所执。
古代各路诸侯朝拜天子时手拿着玉圭,天子则手拿着玉瑁,盖在玉圭的上端,表示对诸侯的信任与共勉。
67、瑞。
古代玉制的信物,称为瑞玉。
古代有很多种瑞玉,如:班是一种中分为二的瑞玉,各执一块作为信物;琥是一种军队调动的瑞玉,作为传达命令的信物;珪和璧也是一种瑞玉,作为执政的信物,相当于现代的印鉴。
瑞玉也分级别,如周朝时就分六级,按现在的级别应该是:主席执镇珪、部长执恒珪、省长执信珪、市长执躬珪、县长执谷璧、乡长执蒲璧。
68、瑗。
音院,边小孔大的玉璧,一般内孔直径是边宽的两倍左右或更大,常作为佩玉。
69、瑜。
音于,一种美玉,也用来指玉的光彩,后多用于形容美好的事物、美丽的容貌。
70、瑰。
一种珍奇的红色美玉,常作为佩玉相赠。
71、瑀。
音禹,一种似玉的白色美石,古人将其系在玉佩的珩和璜中间,作为佩玉的一部分。
72、瑑。
音篆,玉器上雕饰的凸纹,有图案,也有文字,中国书法中的篆体就是从器物上的瑑纹而来的。
后来,古人将雕刻为纹也称为瑑。
古人云:“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很象今天人们常说的那句成语:“玉不琢,不成器。
”73、瑢。
音容,佩玉的品貌和佩玉相碰的声音。
74、瑭。
音唐,一种碧绿色的美玉,较坚硬,可用来雕刻成玉器。
75、璈。
音敖,一种古代乐器,可弹奏八至十个音阶。
76、瑨。
音晋,一种似玉的美石。
77、璊。
音门,一种红色的美玉。
78、瑱。
这个字念天的去声,古人在帽子两侧用黄色丝带系着的一种玉饰,垂在双耳旁边,可以用来塞住耳朵,故又名“充耳”,有非礼勿听的意思。
后来也把戴在耳垂上的玉称为瑱。
79、瑷。
音爱,一种美玉。
80、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