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鲁教版初中化学总复习专题二

(完整)鲁教版初中化学总复习专题二
(完整)鲁教版初中化学总复习专题二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题型突破·技法点拨

1.已知,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如甲烷(CH4)和乙烷(C2H6)互为同系物。则下列物质中与乙醇(C2H5OH)互为同系物的是( )

A.CH3COOH

B.C4H9OH

C.HCHO

D.C3H8

【解析】选B。同系物必然属于同一类物质,C4H9OH与C2H5OH相差2个“CH2”原子团,故B符合题意。

2.(2017·泰安中考)过氧化钠(Na2O2)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故可作为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潜水艇遇到紧急情况时,也使用过氧化钠来供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该反应获取的以下信息中,正确的是

( )

①过氧化钠属于氧化物

②实验室可利用这一原理制取纯净的氧气

③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④反应前后部分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

【解析】选C。①含有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这样的化合物

是氧化物,过氧化钠属于氧化物,正确;②反应物、生成物中都有气体,往往制取的气体不纯净,错误;③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错误;

④反应前后部分氧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变为0价,正确。

3.(2017·临沂模拟)英国学生发明可食用“水瓶”,其外壳由可食用海藻膜制成,用以替代塑料瓶,其中的海藻膜由褐藻和氯化钙制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可食用“水瓶”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B.海藻膜是一种纯净物

C.可食用“水瓶”中的水分子之间没有间隔

D.可食用“水瓶”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解析】选A。可食用“水瓶”,其外壳由可食用海藻膜制成,用以替代塑料瓶,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可以减少“白色污染”,A正确;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构成的,海藻膜是由褐藻和氯化钙制成的混合物,B错误;可食用“水瓶”中的水分子之间有间隔,C错误;水分子在任何状态都是不断运动的,可食用“水瓶”中的水分子不断运动,D错误。

4.(2017·重庆中考A卷)科研人员以纳米镍粒子为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和氢气混合加热生成甲烷和水。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C.纳米镍粒子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D.二氧化碳的排放易引起温室效应

【解析】选A。二氧化碳和氢气混合加热生成甲烷和水,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纳米镍粒

子为催化剂,故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5.(双选)氨基钠(NaNH2)是生产维生素A的原料。工业上将金属钠于97~100℃熔融,向反应容器中缓慢通入液氨(NH3),再加热至一定温度生成氨基钠和氢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NaNH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B.NaNH2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5.9%

C.钠的熔点比铁的熔点低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a+4NH34NaNH2+H2↑

【解析】选B、D。A、氢、钠元素均显+1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1)×2=0,则x=-3;B、NaNH2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59.0%;C、金属钠于97~100℃熔融,说明其熔点低,而铁的熔点较高,钠的熔点比铁的熔点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NH32NaNH2+H2,选项中化学方程式配平错误,反应物中氨气是气体,氢气的后面不需要标注“↑”。

6.(2017·德州中考)用白色瓷片接近酒精灯外焰时,瓷片没有明显变化;接近焰心时,在瓷片上出现黑色粉末状固体,这是酒精没有完全燃烧时生成的炭黑。用水壶烧水,开始时会发现:与火焰接触的壶底出现水珠和黑色的炭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燃料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燃料本身也可能含有水分子

C.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

D.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

【解析】选A。酒精燃烧是酒精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生成物水中的氧元素可能来自氧气,故不能根据生成物水判断酒精中一定含有氧元素;作为酒精灯燃料的酒精中常含有少量的水分;加大氧气的量,可使酒精中的碳元素更易结合氧元素生成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提高水壶的高度增大了酒精火焰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酒精的燃烧,可以减少炭黑的产生。

7.化学反应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①3NO2+H2O2HNO3+X

②2SO2+O2+2H2O2H2SO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①中X的化学式为NO

B.反应①、②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反应①、②中涉及的氧化物共有5种

D.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酸雨的“罪魁祸首”

【解析】选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则X中有一个氮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故X的化学式为NO,A正确;反应①②中元素的化合价都有变化,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正确;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反应①、②中涉及的有NO2、H2O、NO、SO2四种氧化物,C错误;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与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所以化石燃料的燃烧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D正确。8.(2016·衡阳中考)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一种气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倡导“低碳”生活。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可采取的措施有(任写三

条即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因此要减少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更多地利用清洁燃料(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另外,植物能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因此要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等。

答案:(1)减少使用化石燃料(2)更多地利用清洁燃料(3)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答案合理即可)

9.(2017·柳州中考)硫酸的浓度不同,化学性质会有很大差异。将65 g锌加入1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中,发现锌逐渐溶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随着反应不断进行,硫酸浓度变小,变成稀硫酸,此时产生的气体没有刺激性气味。最终锌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剩余的溶液只含有一种溶质。

(1)请写出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锌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成的气体总质量是________g。

【解析】(1)锌与稀硫酸的反应,符合活泼金属与稀酸的反应规律,生成相应的盐并置换产生氢气;而锌与浓硫酸的反应,由题目知,产生了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应该是SO2,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守恒,还会有含氢元素的物质产生,不会是氢气,且最后的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故产生了最常见的水。

(2)本题主要依据硫元素和锌元素的质量守恒来完成计算。因为锌跟硫酸恰好完

全反应,锌元素(Zn)全部转化到了硫酸锌(ZnSO4)中,根据锌与硫酸锌的质量关系,65 g锌会生成161 g硫酸锌,其中,硫元素的质量为161 g××100%=32 g,而硫酸中硫元素总量为150 g×98%×=48 g,所以SO2中的硫元素质量为48 g-

32 g=16 g,进而求出SO2的质量为=32 g。根据锌与浓硫酸的反应中锌与二氧化硫的质量关系,可以求出,该反应中锌的质量为32.5 g,所以与稀硫酸反应的锌的质量为65 g-32.5 g=32.5 g,根据方程式中锌与氢气的质量关系,可求出生成氢气质量为1 g,故产生气体总质量为33 g。

答案:(1)Zn+H2SO4(稀)ZnSO4+H2↑

Zn+2H2SO4(浓)ZnSO4+SO2↑+2H2O

(2)33

10.(2017·广州模拟)在离地球25千米高空处有一层臭氧层(O3),它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保护层,通常状态下O3是淡蓝色气体,有难闻的鱼腥味。O3不太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O2,并放出大量的热。O3比O2活泼得多,它能跟许多物质(SO2、CO、NO、氟利昂等)发生反应。如除去工业废气中的SO2,一种方法是在微热条件下,O3与SO2化合成SO3,SO3再跟H2O化合就得到了H2SO4。

(1)O3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

(2)写出O3与SO2化合成SO3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颜色、状态、气味都属于物理性质,从以上资料中可以看出,臭氧的物理性质是淡蓝色、有鱼腥味、气体。

(2)因为二氧化硫(SO2)遇到O3微热,即被迅速氧化成三氧化硫(SO3),化学方程式为3SO2+O33SO3。

答案:(1)淡蓝色气体有鱼腥味(任写两个)

(2)3SO2+O33SO3

11.(2017·广州中考)金属钨(W)可作灯泡的灯丝,钨合金材料非常坚硬和耐磨、耐热。用黑钨矿(含有FeWO4)与Na2CO3混合在空气中焙烧可以得到Na2WO4,Na2WO4与热的浓盐酸反应生成H2WO4,H2WO4受热分解生成H2O和WO3。

(1)钨合金材料属于________(填选项)。

A.单质

B.化合物

C.纯净物

D.混合物

(2)4FeWO4+4Na2CO3+O24Na2WO4+2Fe2O3+4__________________。

(3)H2WO4读作________。H2WO4中钨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4)H2WO4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H2与WO3在1 000℃条件下反应可得到金属W和水,其反应类型为________。【解析】(1)钨合金材料属于合金,合金属于混合物。(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由此可以确定未知物应含有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故化学式为CO2。(3)H2SO4读作硫酸,故H2WO4读作钨酸。判断H2WO4中钨元素的化合价时,先确定H和O的化合价,已知H为+1价,O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判断,钨元素的化合价为+6。(4)据题意“H2WO4受热分解生成H 2O和WO3”可以确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WO4H2O+WO3。(5)根据信息“H2与WO3在1 000℃条件下反应可得到金属W和水”可以确定反应物为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为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故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答案:(1)D (2)CO2(3)钨酸+6

(4)H 2WO4H2O+WO3(5)置换反应

12.易燃、易爆化学药品的管理必须科学、规范,否则将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发生在去年的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就是因为多种危险化学药品(硝酸铵等氧化剂及易燃固体金属钠)的存放管理不合理,引起了更加严重的二次灾害。已知:在230℃以上,同时有弱光影响时硝酸铵分解产生氧气(2NH4NO32X↑+O2↑+4H2O),金属钠遇水剧烈反应会产生氢气和氢氧化钠,同时释放大量的热,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在本材料中,硝酸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试写出金属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可知,X的化学式中含有氮元素的原子个数为4÷2=2,含有氢元素的原子个数为8-8=0,含有氧元素的原子个数为6-2-4=0,故X的化学式为N2。

(2)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据此书写出化学方程式。

答案:(1)N2

(2)2Na+2H2O2NaOH+H2↑

13.(2016·山西中考)学习化学使我们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了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

(1)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质。例如,铜、氧气、熟石灰、金刚石、乙醇等,它们都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请选择上述物质填空(每空只填一种物质):

分子构成的物质:________;原子构成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完“原子的构成”之后,小英幻想自己变成一个进入原子内部的微粒,写了如下短文。

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

进入镁原子,我发现①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②原子核相比较原子的体积竟然那么小。③核外的12个电子按固定轨道围绕

原子核作高速运动。④我试着去搬动它们,发现电子的质量与原子核的

质量差不多……

我走出幻境,画出了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小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有些是错误的,指出文中有错误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填句子前的序号)。文中提到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________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3)同学们已经学会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下列变化中微粒种类发生了改变的是________(填字母,符合题意的选项都选)。

a.食物腐烂

b.冰雪融化

c.酒精挥发

d.红磷燃烧

(4)我们接触过很多化学变化,如“氢气燃烧”“铁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稀盐酸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等,这些变化的微观本质各不相同。

①写出上述三个反应中任意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上述三个反应中任取一个写出其微观本质: 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氧气、乙醇;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铜、金刚石。(2)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

(3)a、食物腐烂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b、冰雪融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c、酒精挥发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d、红磷燃烧生成新物质五氧

化二磷,是化学变化。

(4)①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O22H2O。铁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AgNO3Fe(NO3)2+2Ag。稀盐酸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 CaCl2+2H2O。②氢分子分裂成氢原子,氧分子分裂成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水分子,大量的水分子聚集成水。

答案:(1)氧气(或乙醇) 铜(或金刚石)

(2)④(或③) 失去(3)a、d

(4)①2H 2+O22H2O

Fe+2AgNO3Fe(NO3)2+2Ag(合理即可)

②氢分子分裂成氢原子,氧分子分裂成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水分子,大量的水分子聚集成水(合理即可)

14.实验室制备氯气通常用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得:

4HCl(浓)+MnO2Cl2↑+MnCl2+2H2O

用下列实验室常用装置或仪器(铁架台、夹持和连接装置略)的字母填空。

(1)制氯气需要的装置和仪器是________。

(2)实验室进行氯气制取或性质试验后,必须用G装置进行尾气处理,防止污染空

气。说明氯气具有________性。

(3)收集氯气的装置是________;干燥氯气可用装置______。

【解析】(1)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的方法制取氯气,是由固体和液体反应,且需加热,制氯气需要的装置和仪器是A、H。(2)氯气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必须用G装置进行尾气处理,防止污染空气,说明氯气具有毒性。(3)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气体发生反应,氯气能溶于水,收集氯气的装置是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作干燥剂,干燥氯气可用装置F。

答案:(1)A、H(2)毒(3)D F

15.(2016·泰安中考)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如图,像这样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按以下步骤:(以Na2SO4与BaCl2反应为例)

①写出Na2SO4与Ba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把易溶于水、易电解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上述方程式可改写成:2Na++S+Ba2++2Cl-BaSO4↓+2Na++2Cl-

③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Ba2++S BaSO4↓

④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请回答:

(1)下列各组中的离子,在pH=3的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________。

A.Na+、Mg2+、Cl-、S

B.Na+、K+、Cl-、OH-

C.Na+、Cu2+、Cl-、S

D.Na+、K+、Cl-、C

(2)写出稀盐酸滴在石灰石上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一个与离子方程式Mg+2H+Mg2++H2↑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4)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就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只要具备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沉淀或________生成,反应就能发生。

【解析】(1)pH=3的溶液为酸性溶液,含有H+。A、C中几种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B中H+和OH-反应生成水;D中H+和C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2)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 CaCl2+H2O+CO2↑,将易溶于水的氯化氢和氯化钙写成离子的形式,然后删去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即可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3)与离子方程式Mg+2H+Mg2++H2↑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是镁与酸的反应。(4)复分解反应实质上就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其生成物中有气体、沉淀或水。

答案:Na2SO4+BaCl2BaSO4↓+2NaCl

(1)A、C

(2)CaCO3+2H+Ca2++H2O+CO2↑

(3)Mg+H2SO4MgSO4+H2↑(或Mg+2HCl MgCl2+H2↑)

(4)水(或H2O)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 分解 结合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 二、分子: 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二、水的天然循环 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 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 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 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 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 ⑤消毒杀菌。(氯气) 2、分离物质的方法: 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 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电解水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3、气体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正极产生的气体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负极产生的气体,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罩在火焰上方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4、实验结论: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为:2H 2O 通电2H 2↑+O 2↑ 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5、反应的微观过程: 纯净物 混合物 宏观 由一种物质组成 由多种物质组成 微观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 性质 具有固定的组成、固定的性质 一般无固定组成、无固定的性质 举例 水、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等 矿泉水、钢材,纯净的空气等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 【知识解读】 1 2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 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 。所以,虽然他们组成相同 但是结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 【知识解读】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据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中考中,常考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和初种化学教材中大家熟悉的例子。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性质表示一种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变化表示这种变化正在或已经发生。例如,碗易打碎,描述的是性质,碗仍然完好无损;而碗打碎了,描述是变化,则碗已经成为了碎瓷片。同时要注意,一些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密度、气味、味道等 组成与结构 性质与变化 用途与制法 决定 决定 变化 性质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

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首先,判断描述的是变化还是性质,如果描述的是性质,再假设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则描述的是化学性质;如果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或不能发生变化,则描述的是物理性质。 三.绿色化学(热点)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原料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第二节化学之旅 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的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环节 二、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知识解读】 1、实验现象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直接观察感觉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实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而得到的。 2、在描述时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不能混淆,常见的是现象中有结论,尤其是在描述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3、“白烟”是由固体小颗粒组成的,“白雾”是由小液滴组成的。在现象描述时不能将二者混淆。 三、探究蜡烛的燃烧: 1、观察蜡烛燃烧:①点燃蜡烛,蜡烛先熔化,再气化,最后燃烧;②蜡烛燃烧时,有黄色的火焰,冒出少量的黑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③蜡烛熄灭时,冒出有刺激性气味的白烟;④蜡烛熄灭后,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 2、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①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一会儿,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少量澄清石灰

鲁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各章节知识点归纳复习提纲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 【知识解读】 1、组成:指物质含有哪些元素。如,由电解水试验可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结构:指物质一个分子中有几个原子及原子相互的结合方式。如图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 的,如图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所以,虽然他们组成相同但是结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 【知识解读】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区 别 宏观没有生成新物质有新物质生成 微观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 子)本身没有变化,一般只是构成 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空隙发生了变 化。 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 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即分子本身发生了改 变。 外观特征一般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 不但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且常 伴随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 沉淀等现象 联系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注意: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时,要抓住关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较复杂的变化,可以根据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中考中,常考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 决定决定 变化 性质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

鲁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全册)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一、化学改变了世界 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竹子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化肥、农药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信息科学、功能材料研制、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 (一)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1、点燃镁条 (1)现象:①发出耀眼的白光 ②放出大量的热量 ③生成白色粉末 点燃 (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 Mg O2MgO 2、氢氧化钠溶液与无色酚酞试液的作用 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成红色)。3、锌与稀盐酸反应 (1)现象:产生气泡 (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Zn HCl ZnCl2 H2 4、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 CuSO4 NaOH Cu(OH)2↓ Na2SO4 注意: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语言中,不能出现物质名称,它不同于实验结论。如:实验现象是蜡烛燃烧发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实验结论是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二)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 3、伴随能量变化: 能量的释放: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能量的储存:光合作用 (三)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物质的外形、状态发生变化,也可能发光、发热等。 (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依据)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1、在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氯化氢气体等。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下) 一、教材总体框架结构: 提起新教材,大多数同行起初的感觉都是新教材知识零乱、分散,难于整理成章。给人这样初次印象主要还是教科书的编写呈现方式栏目比较繁多。如“实验探究”、“活动天地”、“交流共享”、“多识一点”、“在线测试”、“长话短说”、“挑战自我”、“单元练习与实践”等。这样设计主要目的是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究式学习。也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最大的地方。其实新教材形散而神不散,它始终围绕“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事实到理论,从理论再到事实”两条主脉络纵横向,全方位的展开教学的。 1、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还把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学生 认知发展规律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各知识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现象入手学习有关物质结构和变化的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贯穿“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改革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在处理化学理论性知识与具体事实性知识间的关系时,基于初中生学习现状,为了分散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本着理论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穿插编排的形式,将分子和原子、物质组成的表示、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知识分别与水、空气、金属等内容相结合,分层次、分阶段地呈现有关概念,使概念理论的学习建立在具体的事实和情景基础之上,同时通过概念理论的学习又加深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深刻理解。 二、教材内容的安排特点: 在内容方面,新教材力求选择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化学知识,主要突出了以 下四方面:

初中化学教案鲁教版

本学期总第课时本单元第课时课型新授授课时间主备人 课题:第一节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 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 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 ★实验用品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后练习: 1、从冰箱中取出的瓶装饮料放在空气中,不久瓶的外壁出现水珠,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完整版)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 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观察化学变化 1、镁条燃烧 (1)现象:①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白色粉末 点燃 (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 Mg O2MgO 2、锌与稀盐酸反应 (1)现象:产生气泡 (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Zn HCl ZnCl2 H2 3、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 NaOH CuSO4 Cu(OH)2↓ Na2SO4 4、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 (3)伴随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5、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绿色化学:课本P7 又称环境无害化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在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原料百分之百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铜是由铜原子构成 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 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 第二节化学之旅 一、从问题开始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初三化学知识点考点大全(鲁教版)

年初三化学知识点考点大全(鲁教版)

————————————————————————————————作者:————————————————————————————————日期:

最新初三化学知识点考点大全(鲁教版)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1、镁条燃烧(1)现象:①②③ (2)化学文字表达式: 2、、化学变化: (1)特征:(2)伴随现象:,描述化学现象不能说出。 3、物理变化: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5、使用天平时物码,称量腐蚀性药品用,称量的质量精确到克。 一同学左物右码放错,他得到的质量是3.8g,则实际质量应为。 6、水是由构成,水分子由构成,一个水分子由构成,铜 是由构成,氯化钠是由、构成。氧气是由组成。 7、科学探究基本环节:、、、、。 8、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和三部分,温度最高,给物质加热,应用。灯壶内的酒精量为酒精灯容积的;熄灭时必须用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2).固体的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引起试管炸裂;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在加热。 (3)液体的加热: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9、在燃气火焰上方罩一个的烧杯,有现象证明产生水,在向烧杯中导入,有现象证明产生二氧化碳。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1、水分子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分子间的间隔,水由气态变回液态。水的三态变化是变化。 2、分子的特点:(1)(2)(3)(4)化学变化中,分子 可以,原子不能再。气体被压缩后减小了。 3、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能量,水通过,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 净化天然水的步骤、、、。 净化天然水时,沉降时明矾作。吸附时,活性炭具有性。 过滤时,滤纸与漏斗之间没有紧贴会导致。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可能是、。 4、混合物:。例如: 纯净物:。例如:冰水混合物属于 元素定义:。元素种类由决定。 元素能论,不能论。原子既能论,也能论。 元素的分类:元素:Ca、Fe、Cu、Mg等 元素:O、H、Cl、C、P等

初中化学教材目录(鲁教版五四制)

初中化学教材目录(鲁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化学教材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 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 到图书馆去:你好,化学!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运动の水分子 第二节自然界中の水 第三节水分子の变化 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 到图书馆去:卡文迪什の发现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の奥秘 第一节原子の构成 第二节元素 第三节物质构成の表示 到图书馆去:化学自有深意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の空气 第一节空气の成分 第二节氧气 到实验室去:氧气の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到图书馆去:点燃化学革命火种の勇气 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第一节化学反应中の质量守恒 第二节化学反应の表示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の有关计算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の条件 到图书馆去:用天平秤出来の伟大定律 第六单元燃料与燃烧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第二节化石燃料の利用 第三节大自然中の二氧化碳 到实验室去:二氧化碳の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到图书馆去:地球越来越热问题越来越烫手

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一单元溶液 第一节溶液の形成 第二节溶液组成の定量表示 到实验室去: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の溶液 到图书馆去:无处不在の溶液 第二单元常见の酸和碱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第二节碱及其性质 第三节溶液の酸碱性 到实验室去:探究酸和碱の化学性质 到图书馆去:分子变成离子 第三单元海水中の化学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第二节海水晒盐 第三节海水制碱 到实验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の去除 到图书馆去:深藏海底の天火 第四单元金属 第一节常见の金属材料 第二节金属の化学性质 第三节钢铁の锈蚀与防护 到实验室去:研究金属の性质 到图书馆去:有锂走遍天下 第五单元化学与健康 第一节十五中の有机物 第二节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第三节远离有毒物质 到图书馆去:阿斯巴甜之苦 第六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开发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研制 第三节化学与农业生产 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 到图书馆去:合成我们の未来

2013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鲁教版)

2013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鲁教版)第三节化学与农业生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2.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 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

验去探究;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化学肥料 1、氮肥 氨水NH3?H2o易溶于水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NH4Hco3 硝酸铵NH4No3 氯化铵NH4cl 硫酸铵(NH4)2So4 尿素co(NH2)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

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NH4H2Po4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2So4)氯化钾(cl) 碳酸钾(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No3 磷酸二氢钾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1、作用 2、危害 三、随堂检测题 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尿素的含氮量最高,肥效持久。铵盐跟碱性物质反应,会放出___. 3.草木灰中的钾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 【知识解读】 1 2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 二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 【知识解读】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注意: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时,要抓住关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较复杂的变化,可以根据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中考中,常考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和初种化学教材家熟悉的例子。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性质表示一种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变化表示这种变化正在或已经发生。例如,碗易打碎,描述的是性质,碗仍然完好无损;而碗打碎了,描述是变化,则碗已经成为了碎瓷片。同时要注意,一些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密度、气味、味道等 组成与结构 性质与变化 用途与制法 决定 决定 变化 性质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

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首先,判断描述的是变化还是性质,如果描述的是性质,再假设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则描述的是化学性质;如果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或不能发生变化,则描述的是物理性质。 三.绿色化学(热点)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原料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常见的污染: 第二节化学之旅 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的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环节 二、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知识解读】 1、实验现象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直接观察感觉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实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而得到的。 2、在描述时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不能混淆,常见的是现象中有结论,尤其是在描述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3、“白烟”是由固体小颗粒组成的,“白雾”是由小液滴组成的。在现象描述时不能将二者混淆。 三、探究蜡烛的燃烧: 1、观察蜡烛燃烧:①点燃蜡烛,蜡烛先熔化,再气化,最后燃烧;②蜡烛燃烧时,有黄色的火焰,冒出少量的黑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③蜡烛熄灭时,冒出有刺激性气味的白烟;④蜡烛熄灭后,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 2、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①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鲁教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三节化学与农业生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铵根离子的检验 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 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

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化学肥料 氮肥氨水 NH3•H2o 易溶于水 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 NH4Hco3 硝酸铵 NH4No3 氯化铵 NH4cl 硫酸铵 2So4 尿素 co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

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NH4H2Po4 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k2So4) 氯化钾(kcl) 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kNo3 磷酸二氢钾k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m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鲁教版化学中考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 【知识解读】 1、组成:指物质含有哪些元素。如,由电解水试验可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结构:指物质一个分子中有几个原子及原子相互的结合方式。如图 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 所以,虽然他们组成相同但是结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 【知识解读】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区 别 宏观 没有生成新物质 有新物质生成 微观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 子)本身没有变化,一般只是构成 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空隙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即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外观特征 一般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 不但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且常 伴随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 沉淀等现象 联系 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注意: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时,要抓住关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较复杂的变化,可以根据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中考中,常考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家熟悉的例子。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性质表示一种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变化表示这种变化正在或已经发生。例如,碗易打碎,描述的是性质,碗仍然完好无损;而碗打碎了,描述是变化,则碗已经成为了碎瓷片。同时要注意,一些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密度、气味、味道等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首先,判断描述的是变化还是性质,如果描述的是性质,再假设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则描述的是化学性质;如果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或不能发生变化,则描述的是物理性质。 组成与结构 性质与变化 用途与制法 决定 决定 变化 性质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

最新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知识点总结

*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 2 -点燃 2MgO 现象:(1)发出耀眼的白光 (2)放出热量 (3)生成白色粉末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 2 -点燃 Fe 3O 4 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2)放出热量 (3)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高温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 2 -△ 2CuO 现象:铜丝变黑。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 2 -点燃 2Al 2O 3 现象:(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热,(3)有白色固体生成。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 2 + O 2 -点燃 2H 2O 现象:(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6、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 2 -点燃 2P 2O 5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大量白烟。(固体小颗粒)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 2 -点燃 SO 2 现象:A 、在纯的氧气中,(1)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 (2)放出热量 (3)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 、在空气中燃烧,(1)发出淡蓝色火焰 (2)放出热量 (3)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 2 -点燃 CO 2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产生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 2 -点燃 2CO 10、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 C + CO 2 -高温 2CO (是吸热的反应) 1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 2 -点燃 2CO 2 现象:发出蓝色的火焰,放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4、加热碱式碳酸铜:Cu 2(OH)2CO 3 -△ 2CuO + H 2O + CO 2↑ 现象:(1)绿色粉末变成黑色,(2)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3)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一章步入化学殿堂及实验操作知识点归纳(总8页)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一章步入化学殿堂及实验操作知识点归纳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一、化学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 1、组成:指物质含有哪些元素。如,由电解水试验可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结构:指物质一个分子中有几个原子及原子相互的结合方式。如图 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 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 成的,如图 所以,虽然他们组成相同但是结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性质表示一种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变化表示这种变化正在或已经发生。例如,碗易打碎,描述的是性质,碗仍然完好无损;而碗打碎了,描述是变化,则碗已经成为了碎瓷片。一些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密度、气味、味道等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味道,是否易升华、挥发、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等。 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有毒性、腐蚀性、不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三、绿色化学(热点) 1、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原料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2、绿色化学主要特点有: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减少废物向环境中排放。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吸收,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产品。 常见的污染: 组成与结构 性质与变化 用途与制法 决定 决定 变化 性质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物质的 溶解性》,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实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物质的溶解性》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1单元第3节的 内容。本节课主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 的限度。本节包括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溶解度”部分介绍了物质的溶解度与溶剂和温度的关系说明了物质在一定溶剂 和温度下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以此得出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然后,探究溶解度曲线——包括回执溶解度曲线、分析和应用溶解度 曲线、比较溶解度数据表和溶解度曲线的区别、体会列表法和作图法 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作用等,引导学生体检数据处理的过程,学 习数据处理的方法。最后,简单了解气体的溶解度、并结合相关汽水 的讨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密切相关。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理解,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基于溶液在化学(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 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地理解溶液。 本节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升了,对学生的水平要求 提升了一个层次。在本节学习中所需的相关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等数学 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 题是:对溶解度概念的使用时忽略条件;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 产生一些模糊或者错误的理解,例如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认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篇一: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案汇编四】 第五单元第二节 课题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活动与探究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度;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测试一些物质的ph。 2.通过对各种操作的比较及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建立正确的测试和读数方法。 3.让学生自主测试,拓展活动的空间,培养尊重事实的观念和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教学疑点 1.不同生长时期的水果和蔬菜ph是否相同,建议测不同生长时期番茄ph进行了解。 2.观察头发光泽需要哪些条件,建议增强光线和利用放大镜观察。 3.生取几次的平均值。重点和难点 1.测试方法。 2.活动方式:学生主持;分组实验。实验准备 ①分组准备:每组有520 ml 为1、4、7、13的溶液,头发五束(同一个人的头发)。 试纸、玻璃棒、镊子、小刀、纱布、放大镜、弹簧秤等。教学设计 ph(1、4、7、10、13)溶液的小烧杯中,等会观察。 61 生1:溶液的ph<7ph>7显碱性,ph=7显中性。生2:测定pH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用ph试纸。 点评: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做主持,本身就是对能力的训练,把讲台让给学生,同学们相互理解与支持,合作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行为和表达更具有学生自身的特点。但主持人和同学们是处于同一知识平台,随时需要老师的指点,老师在课前要帮助主持人理好提纲。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用ph试纸来测一些物质的ph。今天的主持人为a(男)同学和b(女)同学。(主持人上台) a:说是主持,我们会和同学们一样,也要做实验,我们一起做,一起讨论。 b:各组还要把结果写在黑板上,看哪组做得最好。(两位主持人在讲台上做)学生分组实验:测稀硫酸、稀盐酸、水、氢氧化钠溶液的ph。(老师在黑板上画表) (学生自由上台在黑板上板书实验结果)

(完整版)鲁教版五四制初三化学知识点提纲

初三化学考点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的殿堂(1-10分) 考点一化学学科认识 1、化学的概念 2、化学研究的范畴 3、化学的作用 考点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高频) 类型:概念、伴随现象、微观变化、关键词(形态变化、物态变化、实验操作现象、工业生产类) 考点三体验化学探究 1、科学探究基本环节 2、常用的科学方法:观察、猜想等 考点四常见仪器的识别、用途及注意事项(高频) 1、反应容器:可直接加热仪器、间接加热仪器。 2、加热仪器:酒精灯、酒精喷灯。 3、计量仪器 4、固定和支持的仪器 5、分离物质的仪器 6、其他仪器 考点五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药品存放、化学药品的使用原则、固体药品的取用(高频)、液体药品的 取用。 2、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6年11考)、酒精灯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6 年4考)、加热注意事项。 3、过滤:原理、作用、所需玻璃仪器、装置及操作要点。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手握法、注水法。 5、仪器的连接 6、仪器的洗涤 考点六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方法 考点七常见化学品标识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1-8分) 考点一分子及分子运动(高频) 1、分子:定义、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2、水的三态变化:本质、微观解释。 3、水的天然循环 考点二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1、水资源的现状 2、净化天然水(高频):沉降、过滤、吸附、蒸馏。(过滤见一单元考点) 3、自来水生产过程 4、简易净化器:对填充物的作用认识。 5、硬水和软水:概念、区分方法、硬水的软化 考点三水分子的变化 1、水的分解:实验观察: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气体的检验以及产物的判断、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2019最新版第8单元课本电子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2019最新版第8单元课本电子版第一节 海水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海洋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千万年来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巨大资源宝库。我国海岸线长1.8万千 米,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专属经济区,海洋资 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你知道海洋中有哪些资源吗? 海洋中有丰富的元素资源一、海水中的物质 海水中溶有大量的盐,如果我们把1 000 g海水加 热蒸发,直到把水全部蒸发掉,就能得到约35 g盐。 全球海水中含有的盐类总质量约为5亿亿吨,如果把 这些盐平铺在全球陆地上,其厚度可达150 m。 Cl- 55.06 % Na+ 30.61 % SO42- 7.67 % 水96.5 % 溶解的盐3.5 %Mg2+ 3.69 %Ca2+ 1.15 % K+ 1.10 % 其他 0.72 % 海水中的化学资源 人类提取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来制备有多种用途 的物质。例如,广泛应用于火箭、导弹和飞机制造业 的金属镁,就是利用从海水中提取的镁盐制取的。通

常将石灰乳加入海水或卤水中,沉淀出氢氧化镁,氢 氧化镁再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电解熔融状态的氯 化镁,就能制得金属镁。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海水或卤水石灰乳氢氧化镁盐酸氯化镁 镁上述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主要有: MgCl2 + Ca(OH)2 Mg(OH)2↓ + CaCl2 Mg(OH)2 + 2HCl MgCl2 + 2H2O MgCl2 通电Mg + Cl2↑二、海底矿物 不仅海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海底也是个巨 大的宝藏。地壳里蕴藏着数百种矿产资源,这些矿藏 均能在海底找到。 海底不仅蕴藏着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常 规化石燃料,人们还在海底发现了一种新型矿产资 源——天然气水合物,它是由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 烷)和水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的冰状固体,因 其极易燃烧,又被称为“可燃冰”。 天然气水合物燃烧产生的热量比同等条件下的煤 或石油产生的热量多得多,而且在燃烧后几乎不产生 任何残渣或废气,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21世纪能源”。 天然气水合物燃烧锰结核 从海水中提取的溴素产品渤海湾海上石油井架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 海底还蕴藏着一种含有多种金属的矿物——多金

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 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观察化学变化 1、镁条燃烧(1)现象:①发出白光②放出热量③生成白色粉末点燃(2)结论: 镁+氧气氧化镁 Mg O2 MgO 2、锌与稀盐酸反应(1)现象:产生气泡(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Zn HCl ZnCl2 H 23、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 氢氧化铜 + 硫酸钠NaOH CuSO4 Cu(OH)2↓ Na2SO 44、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3)伴随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5、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绿色化学:课本P7 又称环境无害化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在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原料百分之百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铜是由铜原子构成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第二节化学之旅 一、从问题开始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 一、认识常见的化学仪器试管酒精灯滴瓶量筒烧杯锥形瓶集气瓶水槽坩埚钳长颈漏斗分液漏斗胶头滴管铁架台玻璃棒托盘天平 二、实验基本操作 1、原则:“三不”(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2)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3)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用量:(1)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2)未指明用量时,取用最少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碘的酒精溶液)(5)性质:(1)导电性:有些溶液能导电如:酸、碱、盐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