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第一章

中国文化第一章
中国文化第一章

中国文化课程概述(20课时)公选课

(2007年-2008年第一学期)

第一章:中国文化及其形成

第二章:历史发展

第三章;周易与八卦

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

第五章:学术思想

第六章: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殷墟甲骨文

参考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释要》黄鹤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颜吾芟颜品忠编著北方交大出版社

《中日传统文化要略》缪德良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教材)

第一章中国文化及其形成

第一节:文化简论

“文化”这个词,现在已经飞遍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差不多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步。什么“旅游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因此,现在来谈什么是文化,远比数年前要容易得多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能很好地理解我们以后要谈到的内容,这里还是要简略谈一下“文化”这个词的内涵。

一、文化的含义

从文献记载看,“文化”这个词的意思,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巳经出现了。《周易·贲(bēn)》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大概是中国人论述“文化”的开始,但“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它的意思是,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规律,以明了时序的变化;又必须观察人伦社会的各种现象,使天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做到行为符合规范。

到了汉代,“文化”成了相连的形容词,多为以文德治天下之意,或用于与

未经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里的意思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可见,西方“文化”的含义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要宽泛得多。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一观点影响巨大,在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直到现在,还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文化”的参考。后来,人们纷纷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来给“文化”下界定。其中,有的侧重于历史性,有的侧重于规范性,有的侧重于心理性,有的侧重于结构性,有的侧重于遗传性,等等。迄今为止,文化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文化”作了一种新的解释,即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与精神的创造及其成果的总和。

如前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在他所编的《哲学小辞典》中认为:“文化是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比较狭隘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我国1979年出版的《辞海》基本上采用了这个说法。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个观点,对文化的定义仍然存在许多争论。国内近年来出版的各种文化学著作,也企图对文化的定义做得尽善尽美。

例如,西安半坡村的土壤属自然物质,不是文化,但它经人捏塑烧制成陶罐之后,就成了原始文化的组成部分。

不论“文化”有多少定义,但有一点还是很明确的,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有人才能创造文化。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人创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时也受约束于文化,最终又要不断地改造文化。我们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和改造者。人虽然要受文化的约束,但人在文化中永远是主动的。没有人的主动创造,文化便失去了光彩,失去了活力,甚至失去了生命。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其实主要是观察

和研究人的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心理、创造手段及其最后成果。至于对文化的结构,不同的说法也很多。广义的文化一般可分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三个层面。有的把它分为四个层次:即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二为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三为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四为心理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文化也跟人一样,特点有外在的和内在的两种。外在的是它的样子,即形态;内在的是它的品性,即精神。这两方面,国内外的学者们都有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说,它的外在特点有四方面:一是它的统一性,说“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的情况下,它仍能够保持完整和统一。这一特征是在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中都难于找到的。”(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二是它的连续性,说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和希腊文化那样,在发展中产生过断档和空白,发生过间隔或跳跃。即以文学而言,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魏诗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发展下来。史学也是如此。三是它的包容性,说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这不但指诸子百家在争鸣中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融汇,也指汉民族文化能够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更指对外来文化也能敞开它博大的胸怀,有扬有弃地吸收,如佛教的中国化。这种包容性在明末清初有所减弱,但有容乃大仍是中国文化的本色。(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四是它的多样性,说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比如历史上形成的楚文化、晋文化、秦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以及蒙文化、苗文化、藏文化和一部分地区的伊斯兰文化

等,都是异彩纷呈,各有特色。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说法很多,概括起来也很难。大体说来,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以儒学为主导因素的哲学特性,儒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凝结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塑造了中国传统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特殊性格。还有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他认为,中国文化是儒、道、释三教合一,儒学以及后来的宋明理学在实质上都是宗教。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潮构成了唐宋以后直到鸦片战争前后近千年的宗教史和思想史。也有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传统是社会政治哲学始终占主导地位,并且同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联系密切,它的哲学追求是美感和乐感,而不是苦感和罪感。第四,还有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他认为,中国文化以人伦关系为基本,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贤臣忠等等,追求群体互助,同西方世界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很不相同。这四种观点具有代表性,跟个人所研究的侧重面有很大关系。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任何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长土壤,都是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相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以农耕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制度和专制主义为社会政治结构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正是这样的土壤,造就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伦理类型,形成了它与其他类型文化迥异的多种特征。

由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多角度性,此处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概括出相对的、基本的几点加以阐述。

一、统一稳定

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多种文明形态中,中国文化延绵至今而未中断,首先在于它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融合国内外各民族的文化,逐步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以二千多年来国家政体的“大一统”为背景,以多民族的同化、融合为条件,以文字、思想、制度的“定于一”为基础,以各阶级各学派对大同目标的追求为动力,成长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这种“统一”的文化形态,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和高度凝聚力,绵延万代,传承不绝,海内外的华夏子孙们对之无不认同和引为骄傲。

统一与稳定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带来稳定,稳定促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表现在国人以一贯之的求稳心态上。半封闭的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产生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起居有定、耕作有时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培育出我们民族“安土重迁”的观念。以“男耕女织”为幸福,以“耕读传家”为自豪,这是绵延千年并已深烙在人们心底的生活理想,多少诗文、戏曲靠演绎这类安宁稳定的画面而令国人热泪盈眶,心驰神往。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又表现在国人思维的恒常惯性上,它的根子也在农业文化之中。周而复始的劳作,宁静安定的生活,分久必合的政局,这些都易使人们产生循环恒久的意识,因而中国人往往以“稳重”为做人标准,以“安稳”为生活标准,以“对称而工稳”作为文学艺术和科技工艺的标准。

孟子描绘了在井田制度下百姓的美好生活景况: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ch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ǎ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这幅“仁政王道”的图景充满了理想色彩。孟子主张让百姓拥有一定的财产,主张普及教育,是富有进步意义的。

二、超越宗教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非宗教性的文化,这主要是由其浓厚的人文主义理性传统决定的。虽然远古时期中国也曾产生过原始宗教和“尊鬼事神”的意识,但周代就已经开始“重民轻神”,春秋战国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更把对人与社会的终极关怀提到了新的高度。与欧洲和印度以上帝、佛为最终信仰,以神的启示训诫为生活准则不同,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不信鬼神,不讲来世,只把人伦道德作为万事万物的准绳。道家虽然主张“自然无为”,但这不过是以否定的方式表达对社会人事的关怀,要求自然地对待现实人生。因此,从中国文化的非宗教特性来看,道家的自然主义可以说是对儒家人文主义的一个补充。此外,西方宗教文化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类和文明,中国文化却认为民族的始祖和文明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即便在神话传说中赋予伏羲、神农和黄帝等始祖以神力,他们仍然脱离不了从事渔猎、农耕或采植的劳动者形象。

中国文化虽然具有超越宗教的特性,但中国还是存在多种宗教的,只是中国人的宗教观里并无多少厌世出世的情绪,人们向神佛祈祷多半是为了现实生活的需要,对现世的热情要远远超过对虚幻的彼岸世界的追求。而且,在中国几乎没有出现过教派战争和宗教异端迫害,多种宗教可以和平共处乃至于相互融合。中国的统治者从不允许神权超过皇权,宗教往往只被他们当作统治的辅助工具,这与西方政教合一、甚至神权凌驾于政权之上的情况完全不同。

三、道德至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道德至上的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伦理道德学说处于中心地位,道德意识浸入文化的各个层面,对各种文化要素有指导作用和重大影响。道德至上最明显的表现是政治道德化。中国古代社会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君主专制制度,家国一体;用以调节人伦关系的伦理秩序既是“齐家”的道德规范,也是“治国”的政治原则。著名的“德治”、“仁政”、“人治”、“孝治”等理论,都反映了以德代政的儒家政治理想和德政相摄的政治现实。政治道德化给专制主义政治统治披上了一件温情的外衣,同时也使得中国的传统政治缺乏独立的政治制度。

道德至上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法律道德化,这是儒家德治思想带来的影响。针对法家的刑治,儒家强调德治,孔子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和董仲舒的“阳德阴刑”理论表达了以道德教化为中心的“礼治”理想。它固然能反对刑法的苛严,却以道德规范充当法典条例,使得一种强制性的道德体制得以建立。完全用道德理性来调节社会矛盾,这种儒家治世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法律道德化的倾向也使国人法律意识淡薄,使专制制度得以长期延续。

四、家族本位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由于自然经济的长期延续,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根深蒂因。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为社会,进而构成国家;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这就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社会结构。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家族是这个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社会关系的中心,经济、政治、法律、宗教等事务都在家族内进行,每个人都受到家族关系的束缚,家族本位的观念也就因此而形成并年代久远地深入人心。

在家族本位的社会里,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父子关系,由此而衍生出君臣、夫

妻、兄弟、师生、官民等关系。处理这些关系有一整套的伦理规范,上下尊卑、各处其位,忠孝节义,各守其责。一个个家族据血缘的远近亲疏形成一张张网络,被缚于其间的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对权威的服从和对家族的责任、义务,在由家族网扩展成的社会、国家大网络中更是如此。重重密织的宗法网络维系着传统社会的超稳固形态,其文化也就具有了“重群体轻个人”的遗传特征。

家族本位观还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浓厚的乡土色彩,看重乡土亲情是中国人的一种“本色”。在古代,“邻里乡党”的观念原本就具有宗法血统的意义,虽然后来宗法制逐渐衰落,人们头脑中深刻的儒家“亲亲”意识,却使他们易将血缘关系与一切关系纠缠在一起,因而怀土恋乡、眷顾乡亲成为一种恒久的文化现象。

五、贵和尚中

贵和谐,尚中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它的重大特征。与西方文化强调分离与对抗不同,中国原来有重和谐的传统,这个传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待自然与人的态度。据古代思想家们阐释,“和”是建立在阴阳相对基础上的,互为联系、互为制约、互为协调的一种把握世界、指导人生的系统。“和谐”不是没有差异和矛盾,而是能将不同事物相配合使之达到平衡;这个平衡的境界是“君臣相济”、“兼听则明”、“遐迩一体”等等,是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有了“五味相和”,食物才可口,有了“六律相和”,音乐才动听。是君子就应该“重和去同”,而世界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下太平”。

儒家认为“中道”、“中庸”,是达到“和谐”的根本途径。“中”既是思想方法又是道德行为准则,即事物的“度”。做人行事都要不偏不倚、允当适度,无过无不及,才能保证“和”的实现。道家也有“中道”思想,它们表现在“不争之德”、“柔弱之道”、“无为无不为”等观点中。儒主道辅的贵和尚中观充满了辩证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造就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中庸和平性格。这种文化特性对调节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而巨大的作用,但它使人逢事折中调和,处世安分守已,不愿奋进和竞争,不敢为天下人先,这些对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较大负面影响的。

六、重道轻器

道器之说本为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道”指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所遵循的规

律、准则、原理、宇宙本源等,主要属精神范畴;“器”指具体事物、名物制度和器用,主要属物质范畴。儒家主张“道为器本”,道家主张“道在器先”,这种关注“道”却忽视“器”的思想,正反映出中国历来就有重视道德、政治和精神,轻视自然、物质和技艺的文化传统。

重道轻器首先表现为重人伦、轻自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色彩极浓,它以“人”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追求人的道德完善,却十分忽视对自然界本身的认识和改造。

重道轻器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重政治、轻经济。伦理道德至上的文化特点和君主专制的政治背景,使得人们热衷于探讨社会的治乱兴衰,也使文化的各个要素都依附于政治,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而成了政治型文化。思想家们尤其是儒家们热切关注着政治和道德,却对经济与生产发展不甚关心。他们认为:“谋道”比“谋食”更为重要,“学礼”比“学稼”更为重要;国家不怕穷而怕不安定,财物不怕少而怕分不均;君子重义而小人重利。在这种重德轻财意识的影响下,中国经济的发展自然会受到阻遏,商人们也被视为贱民。

第三节:中国文化产生的地理概况

一、地理概况

任何文化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因为“人类文化必然产生、发展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必然打上地理环境因素的烙印。”地理环境是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及海陆分布等方面的情况,是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如生活环境影响着人的性格一样。地理环境对文化个性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地理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存亡命运,对人类影响重大。所以当我们全面审视中国文化的源流演变时,就有必要了解和把握中国的地理环境。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认为:地理因素是造成中国与欧洲文化差异和这些差异所涉及的一切事物的重要因素,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是可以从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中找到部分原因的。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文化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毕竟外存于社会,对于文化的形成来说,它既不是唯一因素,也不是主导因素。

中国的地理位置较优越,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是:半封闭的大陆、广袤多

态的地况、适宜农业的气候土壤等,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往往孕育出不同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自古发生于亚洲东部大陆这块丰饶的土地上,因而也形成了它不同于欧洲文化、美洲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许多品格。这是众所周知、无可怀疑的事实。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其特点主要有三个:

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相对封闭的内陆环境)

中华民族生长在全球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无涯的太平洋,西北部多是茫茫无际的沙漠戈壁,西南面是莽莽险峻的青藏高原。中国虽与朝鲜、东南亚国家接壤,但基本上属于半封闭性质的内陆性国家。

首先,相对封闭的内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其东南濒临浩瀚无边的太平洋,而至西、至西南、至西北则居于亚欧大陆的中心腹地。在这样一个辽阔地域里生息的中华民族,有足够广阔的天地创造自己的文化,演绎自己的历史。就以中国的政治中心而论,商周时代已沿着黄河流域迁移,汉唐时期已形成西安(长安)、洛阳两个中心,而长江以南的南京(建康)也在同一时期崛起,到唐宋以后,北京、杭州(临安)相继为都,明清两代均以北京为一国之心脏。这足以说明,中华民族自身的活动天地是很宽阔的,它的文化创造无需借助他人的土地。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

另外,浩浩沧海、茫茫戈壁还是莽莽高原,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中华民族就在这半封闭的广阔空间里活动,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

其次,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因而形成了自我中心文化观。与外界的隔绝,使古人误以为天下只有华夏民族和周边一些蛮夷部落,于是,天下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如《史记·秦本纪》记载:“唯秦皇兼天下,立名为皇帝。”在古人看来,中国即是居于天下之中心的国家。后来,

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人的习惯心理,甚至成为一种信念,即便在接触外界文化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大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文化观。这种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心态虽然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反映了一种高度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自豪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它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有为,使中国文化富于自信、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广袤多态的疆域地貌)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泱泱大国,从最东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点到最西的帕米尔高原,大约5200公里,从最北的黑龙江江心到南海的曾母暗沙大约有5500公里。历史上还曾有过更为辽阔的疆域。

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落差巨大。山脉因地势而东西走向,河流也大多西来东去。高原和丘陵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二,盆地和平原大约有三分之一。中国的领土大部分处于北温带,因而季风气候明显,冬夏季风向有显著的变化,加上内陆广阔,大陆性气候强度较大。这些复杂地貌和不同气候给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巨大影响,人们不能不依据这些条件决定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只能被动适应自然环境,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不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广袤多态的土地上,很早就出现了农业、牧业、渔业、林业、采集、冶矿、手工业等多种不同的经济形态,相应地,各地的社会行政制度、人们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也就有所不同甚至差别极大。反映在文化上,则有农业文化、草原文化、渔猎文化、农牧皆有的混合型文化等,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貌。

从大的范围来看,黄河、长江流域的平原地区便利农耕,人们依赖土地、重视农业、养成了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观念;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与荒漠地区,具有勇武好战,精于骑射的特点,常以迁徙和战斗来对付来自自然界或异族的压力;地处海滨的人们,把渔业、盐业作为主要产业,因生活空间的相对狭小,便致力于海上航运,加强与海外的联系。从小的区域来看,中国各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区域文化,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东北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西北文化、滇黔文化等。

第三是适宜农业的气候土壤。

中国有着良好的气候条件,北回归线横贯南部,全国约有90%区域位于四季分明的温带和亚热带,约有8%的区域位于四季长青的热带。比较之下,寒带气候太冷,冬季过长,热带高温多雨,丛林密布,易行疫病,而温带就不同了,作为中国文化发祥地之一的黄河流域就属于这种气候,既不太冷,也不太热,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对人的活动有刺激作用。因此,中原文化的萌生和发展明显早于周边文化。

良好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宜于农业生产,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年降雨量一般在500~700毫升,虽不算充沛,但却是集中在夏季,有利于作物生长。黄土高原虽然降雨量不足500毫升,但由于有泾河、渭河、汾河等诸多河流的冲击,土地肥沃,也便于耕种。

地理环境的特点对社会生产方式的选择和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的规定性,其优劣与否,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不同作用。中国地理环境是比较优越的,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空间,为中国文化的创造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第四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其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的地域辽阔,因而山多水多。高山耸立,千峰竞秀;河湖纵横,百川归海,构成一种气度非凡而又深刻隽永的山水环境。中国地名多因依山傍水而得,体现出中华民族依托山水的内在精神:“山河”、“河山”、“江山”成为领土与政权的代称,蕴含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特殊感情;特别是历代兴盛、经久不衰的“山水诗”和“山水画”,更揭示了活跃于山水环境里不灭的民族灵魂。所以,湖光山色、碧波浩淼、青山秀水、崇山峻岭、水天一色、波光粼粼,等等,描绘山水的词语,表明中华民族对山水是多么厚爱,从中获取的美感是多么丰富。

二、基本文化区域(《中华民魂》)

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中,地理条件差异很大,由此造成了上古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根据文化的生态环境、经济类型、民族特征等,将上古文化分为四大区域,即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区、南方荆楚文化区、东方海洋文化区和中原农业文化区。

北方少数民族发源于高山大漠。其范围是大兴安岭以西,天山以东,燕山、秦岭、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阴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的以高原、丘岭、大漠、森林、草原、绿洲为主的广阔狭长地带。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主要是肃慎系统,匈奴系统,东胡系统,突厥系统,秽貉系统。这里降雨量少,气候干燥,或是风沙狂暴,或是烈日炎炎。如此生态环境奠定了北方民族游猎为主的生产方式和流动不定的生活方式,而如此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又积淀成了北方民族充满生气、不拘一格、果敢刚直、慷慨豪放的民族性格和精神文化。

其文化特质表现在:价值取向是实用的,一切从有利于个体(部族之中指自我,部族与部族之间指本部族)出发,重视利益。如“贵壮健,贱老弱”、“壮者食肥美,老者饮食其余”、“苟利所在,不知礼义”。反映在习俗上是生活俭薄,民风淳朴,没有繁文缛礼。反映在政治上是社会组织简易,“君臣简易,一国之政,犹一身也”,一切以战争方便为需要,每部统帅数千或数万个邑落,统治者不是世袭的。反映在生活方式上是适应游牧特点,居住不固定,“利则进,不利则退”,定居则“东开向日”,或耕种或狩猎或对外攫取。反映在民族心理上,表现为对物质财富的攫取性,没有哪个文化区域能像北方文化区域发生如此众多的民族战争,出现多次的种族灭亡和裂变,并不断地问鼎中原。

南方荆楚文化区是指江汉流域以南,黄山、武夷山以西,青藏高原以东的以丘陵、平原、河流为主的大部分地区。这是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以多元文化叠合状态存在并发展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从考古文化角度来看,南方荆楚文化是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湖北龙山文化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从文化主体角度来看,南方荆楚文化即有三苗蛮人的土著成分,也有楚民(氏)族从中原南徙过程中所带来的中原文化成分。从文化传播角度看,南方荆楚文化包含了巴蜀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因子,随着楚人的东征和黄金的西采,各种子文化融合在一起。南方荆楚文化是以楚民族为主体的。楚人念祖之情、爱国之心、忠君之忧尤为突出,“虽九死犹未悔”,构成了楚人价值取向重实用主义、爱国主义、民本主义的基础,具有超然物外、自力更生、跃跃欲试的精神气质。

东方海洋文化区指山东半岛、洪泽湖、太湖、武夷山以东的临海地区。因为濒临海洋,海洋的浩淼赋予这一地区的人们以恢宏开阔、兼容并蓄的气质。特殊的地理位置规定了该地区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形式,带来了商品经济的最早出现

与繁荣。商品经济下的价值观念是重利轻义的。《史记·货殖列传》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生动地描述了海洋文化区的价值形态。其价值取向是重视功效、重视个体价值的。春秋战国之际,齐国的稷下学官成为百家争鸣的集结地,其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这是东方海洋文化兼容并蓄的一个缩影。大概由于沿海地区较为富足的经济条件,当地的人们凭借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能够获得温饱,而不必远涉重洋去攫取新的生活资料,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虽然中国很早就掌握了制造并驾驭舟楫的能力,但只活动于江河湖泊之上或者在沿海上,还不能驰骋于海洋,这也就造成了东方海洋文化的局限性,缺乏那种探险开拓的进取精神。因此,在春秋战国之际中华文化的转轨时期,它不能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而占据主导地位,它最终为中原农业文化所同化。东方海洋文化的这一局限性当然也被中原文化接纳了。

中原农业文化区介于上述三大文化区之间的平原丘陵地区。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不仅对中原文化的心理和文化特点,而且也对中原文化发展趋势作了总体规定和制约: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以一贯之的发展系统,具有“勤于农耕务实际,重人事而疑鬼神,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心理。与此相适应,中原地区在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中,保留了“千耦其耘”的大土地生产方式和血缘纽带联系的社会构成。远古时代的巫史文化及早消失,与血缘关系相联系的宗法文化却逐渐形成,宗法因素日趋完善,到周代成为全部社会秩序和思想规范的唯一依据。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中原地区“谨严规范”的文明是先进的,同时又是稳定的,具有凝聚性,对其他文化区的文化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论及中原文化,值得一提的是黄河流域的文化地位。黄河素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处暖温带,气候暖和,土壤疏松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黄河文化就是在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孕育出来的。黄河文化主要是指发生在黄河流域这一地域范围内的文化现象。它是中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但并不等同于传统文化。只是由于黄河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中国地理环境的整体布局所致的。

三、大陆性文化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其领土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中国疆域辽阔,南北跨温热两大气候带,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和亚热带,虽然各地海拔高度、距海远近各不相同,气候差异较大,但总体说来属于东亚季风气候。中国素有地大物博之称,矿物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水产资源、水利资源也很丰富。与大海环绕的欧洲地理不同,中国东临茫茫沧海,西北横亘漫漫戈壁,西南耸立着巍巍山岭,是一个具有一定隔绝机制的泱泱大国。

据此,许多学者把中国称为“大陆国家”,而把欧洲称为海洋国家。这种称谓未必准确,但却大体上概括了中国与欧洲在自然条件方面的重大差别及其对民族文化的不同影响。对此,李中华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作了颇有见地的如下概述。

第一,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在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退路可供回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第二,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这种一面临海,其他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遏阻了中国人的活动范围,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自信。世界上有许多光辉的古文明都出现断层,只有中国的龙文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也与此有关。

第三,中国的气候也影响中国文明拓展的方向。古代巴比伦、埃及、罗马、印度等文明,都发源于暖温带而逐渐向寒冷地带发展,中国则相反。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雨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而地势由东南至西北逐渐增高,多数河流由西向东或由北向南注入大海。这种自然条件,往往决定收获的丰欠,再加上南温北寒的气温,造成南长北短的农作物生长季节,这些条件对农民的垦殖发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进的趋势。

第四,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早在秦汉时期,就拥有6000万人口,而耕地面积却远远不足。再加上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这样不得不使农民在所分得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对土地作最经济的利用。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条件下,虽然忙碌辛苦,也仅能糊口,这便养成了安土重迁、乐天知命、安分守已的民族性格。对中国农民来说,土地就是生命,离开或失去土地就意味着贫困或者死亡。这种经济上对土地的依赖,反映到民族心理上则表现为对乡土的无限眷恋和对故国的深厚情怀。这种文化特色,形成中华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中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国文化在地区和民族特色上的多样性,而中国地理环境的联通性又决定了中国文化在其内容和趋向上的统一性。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与蒙古高原、东北地区、新疆地区、西南地区的山地、森林、草原、戈壁、沙漠的自然条件虽然不同,但景观呈层次分布,且有一些中间过渡地带,并非突然变化,地形一般不甚险阻,不至于对各地区的交往形成极大的障碍。这就使得各地区多样化的经济文化,并没有彼此严重隔绝分离,反而具有不同的社会分工的意义,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因此,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可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面与面之间互相联结,形成更大的面。这就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来自各地区各种文化渐趋融合,以至在这场大陆上的所有民族拥有一种共同的文化,即是中国文化。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影响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助长了华夏中心主义的文化观念。尽管这种惯以天下为中心而自信的文化心理,包含闭塞内向、妄自尊大的消极观念,并曾一度成为许多国人排斥西方文明、拒绝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障碍,但同时也一直是中国人爱国精神的强心剂。正是这种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国家自豪感,激励着一代代华夏儿女为使伟大祖国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英勇博击、艰苦奋斗。

作业与思考:

1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2 中国文化的出路?

3 当今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4 儒学与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_答案

绪论 1 【单选题】(1分) 本讲当中解读文化的本义是( C ) A.载道化成 B.崇德重义 C.以人为本 2 【单选题】(1分) “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A ) A.《周易.贲》 B.《周易.艮》 C.《周易.震》 3 【单选题】(1分) “文”不包括(D ) A.地文 B.天文 C.人文 D.物文 4 【单选题】(1分)

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 A ) A.“易”、“道” B.儒道互补 C.儒、释、道三家并列 5 【单选题】(1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C ) A.中庸之道 B.阴阳五行 C.中和为美 第一章 1 【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以人为尊 B.以仁为本 C.以民为贵 2 【多选题】(1分) 礼教的核心是:( ABCDE ) A.长幼有序 B.父子有亲

C.夫妇有别 D.君臣有义 E.朋友有信 3 【多选题】(1分) 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BCD ) A.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B.“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C.“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D.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4 【单选题】(1分)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C ) A.天人感应 B.形式逻辑 C.天人合一 D.辩证逻辑 ———————————————— 答案是辛苦整理出来的 完整版课后答案需要支付5元/门 购买完整版答案联系QQ 2414817003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答案第一章

Unit 1 Traits of Chinese Culture Warm-up Activity 1.Appreciate the movie clips of different peoples’ talking about Chinese culture. 1) Speakers in the movie may be from the following places: Scotland, China, England, Europe, Russia based on their English speaking dialects and their facial features and even their hair etc. 2) Cultural traditions, the artistic aspects, so lantern making, kite making, Zodiac, New Year celebrations, the wishing tree, a dramatic experience, a musical experience, a historical experience, some aspects of modern studies, some aspects of business education, The Chinese lanterns, chopsticks, Tai Chi, the calligraphy, the art, the Beijing opera masks. 2. Discuss the question after reading the following story. Reference for the discussed questions: A Chinese would politely tell the waiter that it was immoral to put a fly in the coffee-cup and that it was against the doctrines of Confucius. Such are the expressions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s of different nations. Section A. Cultural Treasures: Task1.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 The rat, the ox, the tiger, the rabbit, the dragon, the snake, the horse, the goat, the monkey, the rooster, the dog, the pig. b. Because the cat got up so early that morning and he became sleepy on their way of swimming across the river by riding on top of the ox’s back. He was pushed into the water when crossing the river. Then the cat arrived dripping wet in 13th. c. The month, rather than the year, of one's birth (referred to the following reading) https://www.360docs.net/doc/eb12180762.html,plete the following tasks after eading the passage brackets. 1):十天干:甲jia乙yi丙bing丁ding戊wu乙ji庚geng, 辛xin壬ren癸kui 十二地支:子zi丑chou寅yin卯mao辰chen巳si午wu未wei申shen酉you 戌xu亥hai 2):丙戌,丁亥,汉族,彝族,黎族,傣族,维吾尔,吉尔吉斯,图腾 3):Rat: 23:00 ~ 1:00 named Zishi, when rats are most active in seeking food. Ox: 01:00 ~ 03:00 named Choushi, when oxen begin to crush the food, regurgitating to the mouth slowly and comfortably. Tiger: 03:00 ~ 05:00 named Yinshi, when tigers hurt their prey more and show their ferocity. Rabbit: 05:00 ~ 07:00 named Maoshi, when the jade rabbit is busy pounding herbal medicine on the Moon according to the tale. Dragon: 07:00 ~ 09:00 named Chenshi, when dragons are hovering in the sky to give rain. Snake: 09:00 ~ 11:00 named Sishi, when snakes are leaving their caves. Horse: 11:00 ~ 13:00 named Wushi, when the sun is high above and other animals are lying down for a rest, while the horses are still standing. Goat: 13:00 ~ 15:00 named Weishi, when goats urinate frequently. Monkey: 15:00 ~ 17:00 named Shenshi, when the monkeys are lively.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从总体上看,表现出明显的连贯性, ?随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而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大致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中国文化的初创期, ?秦汉至隋唐——中国文化的繁荣期, ?宋元明清——中国文化的发展期, ?鸦片战争至20世纪中期——中国文化的转型期。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初创期 中国人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所以有了人就有了文化,或者说正因为有了文化才有了人。 ?考古学资料显示,从猿到人的标志是元谋人的出现,即170万年前,这就是中国文化的起点两颗早期人类的牙齿化石 ? ? 元谋猿人 ?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出土了两颗早期人类的牙齿化石和一部分遗物。这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存之一,距今有170万年。 ?大概已经会使用火。在石穴中,在密林深处,元谋猿人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火光,证明我们中国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 北京猿人 ? 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 ?被称作"北京猿人"和"北京人"。 ? 最初的人类社会--原始群 ?在距今约四五十万年以前,周口店一带的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这就是最初的人类社会--原始群。 ?白天制造工具,采摘果实,猎取野兽,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加上手势交谈。 ?能够利用天然火,这是征服自然的一种重要本领。 山顶洞人 ?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一个经过修整的大洞。保留有三个完整的头骨化石、一些头骨碎片和牙齿。 ?是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被称为“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体格、外貌基本上和现代人相同,脑容量也接近现代人。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文化的定义 今天通用的文化一词,是近代学人在翻译解释西方相关词语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化及文化,并加以锻炼,再创造而成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是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即天文相对称,叫做“人文”,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相对叫做“文”,即文与质,文与野相对,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 文化和西方对应的词,拉丁文和英文都叫culture.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得一切能力与习惯。 冯天瑜(武汉大学),何晓明等认为凡是超与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或者说“自然地人话”,即是文化。 1989年出版的《辞海》把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隘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明有光明,文德彰显的含义,其文明部分与文化相交叉,后来文明也只文明的进步状态,而与野蛮相对,因此,近代以来,学术界用文明一词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其本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文雅之意,二是有政治文明方面的含义,与国家的概念相适应。 从现在意义上讲,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是指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文化成果,他通常与国家的概念相对应即通常指国家文明。 二,文化的分类和内部结构 文化概论有两个概念,一是中国文化史,二是文化学。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别。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的文化: 1.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等各种物态实体,以及制造这些物态实体的技术。这些物态实体不仅 渗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还包括着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如四大发明 2.文学艺术 3.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式,也可以叫风俗文化,是一种以礼俗,习惯,风尚及各种社会组织(婚姻,家 庭,社团,聚落)形态出现的,见之于行动的行为模式。 4.制度文化,指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外交等各种制度及运行机构,以及社会,民众对这些制度产生的文化回应。 5.心态文化,又叫观念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形态中长期孕育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三,学习研究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 (一)中国文化是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在中国文化中,曾累的堆积着中华名族的高度智慧,高超技艺和高尚品德,学习研究中国文化史,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成就,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通过对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和反思,明确他的形成,中国个性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长处和弱点,了解它在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方面的优势和缺陷,自觉有效地进行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塑造。 在饮食文化中,中国人是植物性,吃热食。 (三)利用文化是方面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四)在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期,将文化史的内容和研究成果作为重铸现代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下,为职业道德的转型建设提供文化资源。 (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了解中国的国情,接受民族精华的洗礼,走出世俗偏见的俗区,以文化的眼观观察社会,体味人生,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文化素质与能力。 1.要做好社会工作,首先要了解社会,也就是了解中国的国情。 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关社会救济,救助,福利的社会工作思想,它们是我们社会工作者继承创新的前提。 3.由中国文化概论转变出的应变能力,创意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一个文化工作者必备的素质。 4.社工专业的本土化是源于西方社工专业理论与中国社会需求的一个适应过程和消化过程。 四.中国文化概论的参考书 中国人最早的文化史著作是梁启超的《中国文化史稿》 第二章中国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 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 (5)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 (7)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 (7)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 (8)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 (8)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 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 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一.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出自于《尚书》。 A.对 B.错 答案: 对 2、季羡林先生认为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A.对 B.错 答案: 对 3、天人合一自然观第一层含义就是人与天地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整体,割裂了人与自然,就形成不了一个系统的概念。 A.对 B.错 答案: 对 4、单选题:《道德经》的作者是()。 A.老子 B.庄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 老子 5、“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段话出自于《素问》。

对A. B.错 答案: 对 6、《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多个国家领导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 A.150 B.160 C.170 D.180 答案: 170 7、《西铭》是北宋大思想家张载的著作。 A.对 B.错 答案: 对 8、所以真正的道德不是所谓“礼”如何约束,而应是“道”如何要求,是“道”的实践活动。 A.对 B.错 答案: 对 9、《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的作者是()。 A.杜甫 B.李白 C.王安石

陶渊明D. 答案: 王安石 10、解放一词语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安石榴》:“十月中,以蒲藳裹而缠之;二月初乃解放。”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易经》包含由以下哪几部易书组成()? A.《连山》 B.《归藏》 C.《周易》 D.《卜筮》 答案: 《连山》,《归藏》,《周易》 2、《易经》又称《易》,成书于西周初至晚周,距今约3000年前。 A.对 B.错 答案: 对 3、古人认为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意义,应增厚美德,以厚德对待他人。 A.对 B.错 答案: 对 4、中国古人认为天地最大,天地间有形的东西,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什么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所以可以用“坤”来比喻君子的美德。.

第一章 中国历史文化--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中国历史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家畜饲养业开始于__阶段。 A晚期智人B早期智人C母系氏族公社D父系氏族公社 2、原始手工业是__阶段的突出成就。 A晚期智人B早期智人C母系氏族公社D父系氏族公社 3、实行__是氏族产生的前提。 A对偶婚B一夫一妻制C族内婚D族外婚 4、从血缘家族进入氏族公社阶段是在___时期。 A早期智人B山顶洞人C晚期智人D北京人 5、___时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A晚期智人B早期智人C母系氏族公社D父系氏族公社 6、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开始向___过渡。 A对偶婚B一夫一妻制C族内婚D族外婚 7、婚姻制度向___的变化是父权制确立的标志。 A对偶婚B一夫一妻制C族内婚D族外婚 8、传说黄帝造屋宇、作舟车、制衣服。他的___教会人们养蚕缫丝;他的___作书;___造律吕;___作甲子。 A臣子仓颉B臣子大挠C妻子D臣子伶伦 9、从___阶段开始,形成了语言,并且不仅能使用火还能控制火。 A元谋人B北京山顶洞人C北京人D陕西大荔人 10、从___阶段开始,人类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 A猿人B早期智人C晚期智人D母系氏族公社 11、中国进入有文字可考的时代是在___。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 12、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A夏朝B商朝C周朝 D秦朝 13、___年,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A公元前840 B公元840 C公元841 D公元前841年 14、战国时期,为了进一步发展封建制,各国纷纷开始变法运动,其中最彻底的是___。 A魏李悝变法B楚吴起变法C秦商鞅变法D王安石变法 15、春秋后期开始使用___做冶铁燃料。 A焦炭B煤C木炭D天然气 16、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代表人物是__;儒家代表人物是__和__;法家代表人物是__;兵家代表人物是__;墨家创始人是__;其中__被尊为“亚圣”。 A庄子B孟子C墨子D孙膑E韩非子F荀子 17、诸子百家中孟子的主张是___。 A“兼爱”、“非攻” B法治C“王道”、“仁政”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8、春秋末年,吴国开凿的___是我国最早的运河。 A会通河B通惠河C京杭大运河D邗沟 19、天文学著作中,___留下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___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 A《大衍历》B《甘石星经》C《授时历》D《春秋》 20、___第一个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___推算出一年为364.2425天;___发现了木星的三号卫星。 A甘德B石申C郭守敬D一行 21、医学方面,___发明了四诊法;___被尊为“医圣”;___被誉为“药王”;___对我国传统医药学作了全面的科学的总结;___发明了“麻沸散”。 A华佗B孙思邈C张仲景D扁鹊E李时珍 22、我国古代的医书中,___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___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药物学著作;___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修订的药典;___是世界上第一部食疗专论。 A《伤寒杂病论》B《唐新本草》C《神农本草经》D《备急千金药方》 23、在中国历史上有“画圣”之称的是__;有“书圣”之称的是__;有“茶圣”之称的是__;有“诗圣”之称的是__;有“诗仙”之称的是__。 A李白B王羲之C吴道子D杜甫 E陆羽 24、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__;我国第一部烹饪理论专著是__;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__;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是__;我国第一部史学批评专著是__;开辟了专门史研究领域的是杜佑的__;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__;__代表了白话文小说的高峰;__代表了文言文小说的高峰;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类书是__;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是__;我国最大的丛书是__。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1、‘文化’中的‘文’的本义是:花纹。 2、《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的文是指:品德。 3、在中国古代经典中,“文化”的含义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4、现代学者钱穆认为广义的“文化”是:长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 5、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6、只有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7、我们平时所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等等,是针对所称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8、战国时期文字构形的差异远远高于它的前后时代是属于文化现象。 9、由中国境内56个名族构成的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 10、民俗学家钟敬文提出“中国名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 11、任何一种名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名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 12、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 13、从学科性质来说,《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14、《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和人文分别指:自然现象和规律及社会现象和规律。 15、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分别属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范畴。 16、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文化现象分别与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相适应。 17、狭义文化的定义适用的学科有人类文化学、国别文化学、名族文化学。 18、以下几种表述,正确反映“文化现象”和“文化事象”两个概念区别的是:文化现象具有经验性,文化事象已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现象是个别、具体的;文化事象则是概括的、抽象的。文化现象偏重感性的体验,有些现象带有单一性;文化事象是理性认识,有一定规律性。 19、文化事象包括:原始的巫术、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宫廷服饰以颜色和样式代表等级、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风骨、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 20、在诗歌题材的问题上,人们观察出的文化现象包括:律诗盛行于唐代、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 21、文化事象在内容和形式上往往有彼此类似的性质,同时有在传播过程中的某些变异,两者分别称为文化事象的类型性和变异性。 22、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2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采用四分法,可分为:生活生产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24、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25、文化学研究基础单位是文化事象。 26、“化”的本义是改易。 27、宫廷文化属于上层文化。 28、在中国典籍中,“文化”合成的最早典籍是《说苑·指武》 29、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都属于国别文化。 30、文化政策包括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和语言文字政策。 31、农具、陶器、雕塑、绘画、典籍都属于广义文化产品。 32、上层文化包括宫廷礼仪、文庙典礼、宗庙音乐。

《中国传统文化》智慧树答案

1 【单选题】(1分) 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A)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2 【单选题】(1分) 《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3 【单选题】(1分) 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4 【多选题】(1分) 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正确 第一章 【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正确答案是:A,B,C 2 【多选题】(1分) 礼教的核心是:()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正确答案是:A,B,C,D,E 3 【多选题】(1分) 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 )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正确 第二章 1 【单选题】(1分)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正确 2 【单选题】(1分) 颜渊问仁,子曰:( B )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谓仁矣 正确 3 【单选题】(1分) 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D )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正确 4 【单选题】(1分) 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所有那些答案的( 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正确 5 【单选题】(1分)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D )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中国文化第一章范文

中国文化课程概述(20课时)公选课 (2007年-2008年第一学期) 第一章:中国文化及其形成 第二章:历史发展 第三章;周易与八卦 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 第五章:学术思想 第六章: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殷墟甲骨文 参考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释要》黄鹤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颜吾芟颜品忠编著北方交大出版社 《中日传统文化要略》缪德良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教材) 第一章中国文化及其形成 第一节:文化简论 “文化”这个词,现在已经飞遍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差不多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步。什么“旅游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因此,现在来谈什么是文化,远比数年前要容易得多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能很好地理解我们以后要谈到的内容,这里还是要简略谈一下“文化”这个词的内涵。 一、文化的含义 从文献记载看,“文化”这个词的意思,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巳经出现了。《周易·贲(bēn)》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大概是中国人论述“文化”的开始,但“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它的意思是,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规律,以明了时序的变化;又必须观察人伦社会的各种现象,使天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做到行为符合规范。 到了汉代,“文化”成了相连的形容词,多为以文德治天下之意,或用于与

未经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里的意思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可见,西方“文化”的含义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要宽泛得多。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一观点影响巨大,在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直到现在,还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文化”的参考。后来,人们纷纷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来给“文化”下界定。其中,有的侧重于历史性,有的侧重于规范性,有的侧重于心理性,有的侧重于结构性,有的侧重于遗传性,等等。迄今为止,文化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文化”作了一种新的解释,即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与精神的创造及其成果的总和。 如前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在他所编的《哲学小辞典》中认为:“文化是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比较狭隘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我国1979年出版的《辞海》基本上采用了这个说法。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个观点,对文化的定义仍然存在许多争论。国内近年来出版的各种文化学著作,也企图对文化的定义做得尽善尽美。 例如,西安半坡村的土壤属自然物质,不是文化,但它经人捏塑烧制成陶罐之后,就成了原始文化的组成部分。 不论“文化”有多少定义,但有一点还是很明确的,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有人才能创造文化。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人创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时也受约束于文化,最终又要不断地改造文化。我们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和改造者。人虽然要受文化的约束,但人在文化中永远是主动的。没有人的主动创造,文化便失去了光彩,失去了活力,甚至失去了生命。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其实主要是观察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第一章 中国历史文化

第一章中国历史文化 班级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一、判断题(判断对的请选A,判断错的请选B,并将所选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距今1.8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进入了氏族公社阶段,已经学会使用打制石器和天然火,已有简单的语言。 2.河姆渡人最先建造了中国南方特有的干栏式房屋,最先发明打井技术。 3.距今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因在陶器上绘制彩色团而被称为“彩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典型。 4.东周的前半期称为春秋,因周王朝的史书《春秋》而得名。东周的后半期称为战国,因列国混战不休的形式而得名。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政权林立、南北分裂的状态,但是,政权割据的背后却是中华各名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以汉化为主题的改革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 6.唐朝灭亡后,中国又出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7.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发动了扩张战争,先后消灭了辽、西夏、大理和南宋。 8.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9.行书是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10.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始于汉初,是隶书、楷书的快写。 11.西晋时期的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12.中国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图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想象力。 13.东晋时的顾恺之专长画人画物,在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14.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创造了“楚辞体”的诗歌。 15.明代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名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16.中国哲学的六边答题是周代子学、西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17.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以归纳为:天象观测、仪器制作、编订历法等几个方面。 18.商代的甲骨文在自然数上已经使用了十进制。 19.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吴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农书。 20.东汉时期,南阳太守马臻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21.三国时期的刘徽对《九章算数》的注释是中国数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他最早提出十进小树的概念。 22.世界上第一家测地震方位的浑天仪是东汉人张衡发明的。 23.唐代名医、炼丹家孙思邈在他的书中提出讲硫磺、硝石、木炭制成药粉用以发火炼丹的配方,这说明最迟在唐初就发明了火药。 24.“律宗之祖”鉴真应日本同人所邀,六次东渡到日本,称为日本佛教律宗的开山祖师。 25.“氏”原为“姓”的分支,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 26.庙号是帝王死后,其继承者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号。 27.“杜工部”、“王临川”、“白二十二”、“欧阳文忠”、分别称杜甫、王安石、白居易、欧阳修的官爵、地望(籍贯)、排行、谥号。 28.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完备与清明,于20世纪初被废除,在中国历时1300多年,影响深远。

中国历史文化(一)

中国历史文化(一) (总分:95.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填空题(总题数:5,分数:10.00) 1.商周时期的1和2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知识分子,3偏重鬼神,擅长歌舞音乐和医治疾病;4偏重人事,负责记人事、观天象,对典章制度更为熟悉。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巫)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史)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巫)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史) 解析: 2.八卦相传为 1所创, 2推演为64卦。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伏羲)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周文王) 解析: 3.孔子学说的核心是 1,现实生活中又重 2轻 3。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仁)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人事)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鬼神) 解析: 4.记载的最早类书是曹魏的 1,现存最早类书是唐代 2以及其后的《艺文类聚》。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皇览)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北唐书钞) 解析: 5.清代的书法,“ 1”盛行,严谨有余而 2不足,故成就突出、独树一帜者较为罕见。 (分数:2.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馆阁体)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生气) 解析: 二、判断题(总题数:16,分数:16.00) 6.南诏为彝族和白族的祖先所建,曾接受唐太宗所赐的云南王封号;吐蕃为藏族的祖先,与唐几次通婚,保持“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起源

第一章中国文化起源 一、生命起源学说 ?1924年苏联生物学家奥巴林发表<<生命起源>>专著。 1929年英国遗传学家霍尔丹也提出类似观点。 1936年奥巴林专著再版,他提出的生命起源学说引起世界重视。 按照这个学说,生命是在长时期宇宙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是宇宙进化的某一阶段无生命的物质所发生的一个进化过程,而不是在现在条件下由非生命的有机物质突然产生的。 所以,生命起源大约发生在距今45—35亿年间。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在生物分类学中,人属于哺乳动物纲 (Mammalia)真兽亚纲(Eutheria)中的灵长 目(Primates)。 人科中现存的仅一属一种,即Homo sapiens。 从亲缘关系来看,人与类人猿科动物关系最近: 抗原—抗体试验表明,类人猿即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的血清蛋白与人类十分接近。 人与黑猩猩的血红蛋白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而与大猩猩和猕猴分别有2和15个氨基酸不同。 人类起源于动物,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即人来源于(古)猿。 原始人类的历史 ?1992至1995年在埃塞俄比亚阿法低地发现地猿(为始祖亚种),距今440万年前。 ?1998年在同地又发现地猿的另一个更为古老的亚种(为祖先亚种),距今520万至580万年。?2000年,在非洲肯尼亚的土根山区发现距今600万年前的原初人(土根种),因为发现于千年之交的2000年,故俗称为千禧人。 ?因此,人类的历史现已有600万年记录。 人类进化系统示意图 300万年—400万年前,人类从南猿到现代人的进化历程中包括南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和智人阶段。 三、中国文化的起源 ?生命起源:45—35亿年人类文化史:600万年中国文化史:170万年(元谋人)?中国文明史:4100年(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前476年战国开始进入所谓的封建社会) 中国文化起源的模式 1、黄河中下游文化区:一是黄河中游以中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磁山文化、裴里岗文化、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等。二是以黄河下游的泰山为中心,代表文化有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第二节原始先民的物质文化 农业为人们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是原始时代世界性的文明创建。 艺术 信仰崇拜 “图腾”是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式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于某种动物、植物货物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 原始先民的婚姻 ?血亲杂交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 发展轨迹:多偶婚---对偶婚---单偶婚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章节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绪论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7-11-30 23:59 ?题目数5 ?总分数 5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5 1 【单选题】(1分) 本讲当中解读文化的本义是() C. 载道化成 B. 崇德重义 A. 以人为本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1分 2 【单选题】(1分) “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 C. 《周易.震》 B. 《周易.艮》 A. 《周易.贲》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1分 3 【单选题】(1分) “文”不包括()

天文 C. 物文 D. 人文 B. 地文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1分 4 【单选题】(1分) 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 B. 儒、释、道三家并列 A. 儒道互补 C. “易”、“道”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1分 5 【单选题】(1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 A. 中和为美 B. 中庸之道 C. 阴阳五行 正确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7-11-30 23:59 ?题目数4 ?总分数 4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4

1 【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A. 以人为尊 C. 以仁为本 B. 以民为贵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1分 2 【多选题】(1分) 礼教的核心是:()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1分 3 【多选题】(1分) 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