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的起源》课件

《中国文化的起源》课件

秦汉时期的Leabharlann 化长城的修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建了万里长 城,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 建筑工程之一。
兵马俑的发现
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是世界上最伟 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展示了当时的 军事力量和文化艺术。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进行贸易 往来,促进了文化、经济和科技的 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起源概述
1
谷文化
谷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最早始祖之一,约始于公元前6千年,展示了早期人类社会 的生活方式。
2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始于公元前5千年,标志着中国古代文 明的发展。
3
殷文化
殷文化出现在公元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王朝的起源,文化上具有重要 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唐代 诗词创作达到顶峰,如杜甫、李白等 壁画、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兴盛 科技发展,包括活字印刷和飞船制造
宋代 词作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如苏轼、辛弃疾等 绘画艺术成为重要文化表达方式 科技创新,如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
1 思想家的辈出
2 文化的多样性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中众多著名思想家如孔 子、墨子、老子等才华横溢、百家争鸣的时代。
各个地区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包括不同 的音乐、舞蹈、戏剧形式等。
3 艺术的繁荣
4 历史记载的昌盛
春秋战国时期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例如青铜 器制作、丝绸制造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也被广泛地记录在历史文献 中,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资料。
1
文学与艺术的繁荣
诗人、文人墨客们的创作活动达到了高峰,文学艺术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2
佛教的传入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1.1 中华文明的起源1.2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1.3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1.4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2.1 儒家思想2.2 道家思想2.3 佛家思想2.4 墨家思想与名家思想第三章:中国文学艺术3.1 中国古代文学概览3.2 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与代表作品3.3 中国艺术的种类与特点3.4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作品与影响力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4.1 儒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2 道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3 佛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4 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第五章: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生活中的礼仪、习俗与节日5.1 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与演变5.2 传统习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5.3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庆祝方式5.4 中国传统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习俗与活动第六章: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与历史变迁6.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6.2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6.3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革6.4 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第七章:中国传统经济制度与商业发展7.1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7.2 中国封建社会的商业发展7.3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7.4 中国经济制度的转型与挑战第八章:中国传统科技与教育8.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8.2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8.3 近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改革8.4 当代中国的科技教育现状与挑战第九章: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成就9.1 中国绘画艺术9.2 中国书法艺术9.3 中国音乐与舞蹈艺术9.4 中国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9.5 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与传承第十章: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挑战10.1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化变迁10.2 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与对外交流10.3 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与争议10.4 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重点关注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从总体上看,表现出明显的连贯性,⏹随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而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大致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中国文化的初创期,⏹秦汉至隋唐——中国文化的繁荣期,⏹宋元明清——中国文化的发展期,⏹鸦片战争至20世纪中期——中国文化的转型期。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初创期中国人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所以有了人就有了文化,或者说正因为有了文化才有了人。

⏹考古学资料显示,从猿到人的标志是元谋人的出现,即170万年前,这就是中国文化的起点两颗早期人类的牙齿化石⏹⏹元谋猿人⏹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出土了两颗早期人类的牙齿化石和一部分遗物。

这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存之一,距今有170万年。

⏹大概已经会使用火。

在石穴中,在密林深处,元谋猿人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火光,证明我们中国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北京猿人⏹ 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

⏹被称作"北京猿人"和"北京人"。

⏹最初的人类社会--原始群⏹在距今约四五十万年以前,周口店一带的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

这就是最初的人类社会--原始群。

⏹白天制造工具,采摘果实,猎取野兽,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加上手势交谈。

⏹能够利用天然火,这是征服自然的一种重要本领。

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一个经过修整的大洞。

保留有三个完整的头骨化石、一些头骨碎片和牙齿。

⏹是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

被称为“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体格、外貌基本上和现代人相同,脑容量也接近现代人。

⏹旧石器时代⏹从元谋猿人(170万年前)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均处于旧石器时代传说中的"燧人氏"⏹在远古的时候,人们住在黑暗的洞穴里,吃野生瓜果、河蚌蛤蜊、连毛带血的生肉,有一个能干的人就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让人们吃上烤熟烧香的食物。

中国文化的起源PPT课件

中国文化的起源PPT课件


• • •
• •
• •
第三个文化区:以观音洞旧石器遗存为代表,其分布范 围位于西南地区。石器特点是类型繁多而不固定,个体大小 相差悬殊,精细加工的传统初露端倪。 旧石器晚期,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社会生产水平的显著 提高。 其标志是: 弓箭、梭标和复合刀具的发明与使用,使人们猎取飞禽 和大型走兽、游鱼更富有成效,大规模的围猎也成为可能。 骨针和缝制技术的发明,使得人们得以穿上皮衣。 学会火的管理,人类走出原始的洞穴,落脚于四面八方 也成为了可能。 目前,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西 起青藏高原,东达台湾,北抵黑龙江漠河,南至云贵、两广, 遍及全国各地。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的中国各地古文化区域,由于发展的 不平衡,日益显现出鲜明的地方性差异,这便是后来我国新 石器时代文化多元发展的历史文化根源。
• 3.燕辽和黄河上游文化区 • 指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和以甘、青 为重心的北方文化区。包括辽东、辽西和 燕山南北的新石器文化。 • 代表文化有辽西的查海(在辽宁阜新) 文化、兴隆洼(在内蒙敖汉旗)文化、赵 家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等。 • 辽东及旅大地区,则有新乐文化、小 珠山下层文化等。 • 黄河上游陇山以西的甘、青地区,以 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各地古 文化遗存存在着明显的地方差异,呈现出分区发展的态势。 • 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中国各地的古文化发展,至 少存在着三个不同的文化区域: • 第一个文化区:以西侯度文化为代表,包括蓝田人文 化等文化遗存,分布范围大体上包括山西西部、陕西东部 和河南西部。这数百处遗址类型以旷野遗址为基本特征, 洞穴遗址只有南海峪一处。石器类型以大石片砍斫器和大 三棱尖状器为主,石球亦属常见。 • 第二个文化区:以北京周口店为代表,包括河北阳原 小长梁、东谷坨和辽宁营口金牛山下层文化等。分布范围 广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辽宁西南部带。遗址的突出特 点是以洞穴类型为主。石器类型较为复杂,个体偏小,刮 削器占绝对优势,缺乏大三棱尖状器和典型的石球。

第一章 中国文化起源(简)

第一章 中国文化起源(简)
一是器具制造业。
二是纺织、缝纫业。
三是建筑业。 四是舟车制造业。
火的发明和弓箭的制造
返回
• 艺术
这一时期先民的艺术创造主要表现在音乐、图画和装饰、造型等方面。
• 信仰崇拜
信仰是指观念倾向,崇拜是指行为动作。原始信仰、 崇拜的对象,包括自然、祖宗和图腾三大类。 风山 雨林 ,川 见谷 怪丘 物陵 ,, 皆能 曰出 神云 。, 为
制造和
臼齿 前臼齿 犬齿
门齿
现代猿的牙齿
现代人的牙齿
孕期 尾 牙齿 染色体 平均寿命 共患疾病 猩猩 黑猩猩 大猩猩 人 223 无 240 无 265 无 275 无 32 32 32 32 24 24 24 23 38 41 36 70 结核 脑炎 感冒 天花等
从上表中,你能看出人和几种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
锯齿刃石镰
鞋底形石磨盘与石磨棒
七音孔骨笛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的时间距今为6 000~7 000年 仰韶文化的时间距今为6 000~ 000年
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一种新石器文化,首次发现 于河南省渑池仰韶村。经考古研究,仰韶文化以黄河中 游为中心,分布十分广阔,各遗址大量文化遗存的陶器 制造、纺织制衣、绘画雕塑、文字历法、宫室营建已达 到相当高的水平,与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炎黄时代的文明 创造完全吻合,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时代从繁荣到衰落 各个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时间延续长达2 000 年,是中华原始文化的核心,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源 头。
花瓣纹钵 红陶彩绘 江苏邳县大墩子出土
氏族社会的文化
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基本经济单位和生活群 体。根据男女在氏族中的生产地位的变化分为母系氏 族和父系氏族两个连续的阶段,其存在与考古学上的 新石器时代的前后两个时期相一致。氏族文化的重要 内容是原始崇拜,主要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生 殖崇拜。

中国文化的起源

中国文化的起源
用以观察、认识、预测和反映自然、社会现象,解释和排解人们的疑窦。 以后周公、孔子等都在八卦的解释、发展、完善等方面作出过贡献,使其成 为我国古代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哲学著作和筮书,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它是中国观念文化的源头。 八卦不仅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意义,它还用抽象符号代表具体事务 的方式,直接启导了文字的产生。
返回
第四节 原始先民的婚姻和社会结构

血亲杂交 血缘群婚 族外群婚 对偶婚 一夫一妻制
返回
5、北方游牧和渔猎文化区:指东北北部、蒙古高原、阿拉 善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东缘等地以细石器为代表的考古遗存。
返回
第二节 原始先民的物质文化
农业为人们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是原始
时代世界性的文明创建。
黄河流域盛行的是旱地农业,作物品种主要有黍、稷、麦、菽等。 长江流域则主要是水田农业,作物以稻为主。
中国文化的起源
——原始社会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起源的模式 第二节 原始先民的物质文化
第三节 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
第四节 原始先民的婚姻和社会结构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起源的模式
1、黄河中下游文化区:一是黄河中游以中原为中心,代表
文化有磁山文化、裴里岗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等。二 是以黄河下游的泰山为中心,代表文化有青莲岗文化、大 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2、长江中下游两个文化区:长江中游文化区,指以江 汉平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屈家岭文化等。长江下游文化 区指以太湖平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 文化、良渚文化等。 3、燕辽和黄河上游文化区:指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 等地带的北方文化区。 4、华南文化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包括 两广、闽台、江西在内的东南沿海地区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源头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理解史前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址和文物。

2.掌握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佛家等。

3.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方式,如经典、教育等。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等。

2.史前重要文化遗址和文物:陕西半坡遗址、河南安阳殷墟等。

3.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4.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方式:经典传承、教育传承等。

三、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史前文化遗址和文物。

2.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特点。

3.小组合作,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方式和特点。

四、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史前文化遗址和文物的了解。

2.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比分析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能力。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教学目标1.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2.掌握道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3.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仁、义、礼、智、信等。

2.道家思想的基本原则: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3.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禅宗等。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详细阐述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内涵。

2.小组讨论,探讨儒家和道家的现实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四、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掌握程度。

2.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

第三章: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2.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如李白、杜甫、苏轼等。

3.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形式,如绘画、书法、音乐等。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诗歌、散文、小说等。

2.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李白、杜甫、苏轼等。

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

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

子贡:古者黄帝四面,信乎?
孔子: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
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
《太平御览》引《尸子》
学习交流PPT
12
中国历史的童年
学习交流PPT
13
二、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1、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谱系 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 3、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新认识
学习交流PPT
19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距今年代 万年
200
文化分期
华北地区
周口店系 匼河系统 统
西侯度
华南地区
西南
东南
元谋
100
旧石器 小长梁
50
早期
蓝田 观音洞 和县龙潭
周口店

10
匼河
5
中期 许家窑 丁村 岩灰洞
东海大贤
1.5
晚期 峙峪、虎 下川 富林、穿 庄
头梁 学习交流PPT

20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
学习交流PPT
河 姆 渡 文 化 猪 纹 钵
42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江浙文化区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
菘泽文化的陶壶和玉琀
学习交流PPT
43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江浙文化区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
琮圆方相套的形 状是中国古代 “天圆地方”观 念的体现,因此 琮是天地贯通的 象征,也是贯通 天地的一项手段 或法器。
为一国,咱们应当化除畛域的成见!” 这是谎话,却很可以匡济时
艰,使各民族间发生了同气连枝的信仰。 ……借了这种帝王系统的
谎话来收拾人心,号召统一,确是一种极有力的政治作用。但这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巩固知 识点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三目:黄帝传说与中华文明
突破难点
活动:“传话”游戏
六位同学排成一行,老师用纸写好一 句话给第一位同学,第一位同学运用 手势将这句话的意思表达给第二位同 学,第二位同学又传给第三位同学, 依次类推,最后一位向大家说出他所 理解的意思,看两者之间的差别 。
(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 平很低,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往 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 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而传说中 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 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 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 代代的讲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后被文字 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
玉器文化组
第二寻宝组
彩陶文化组
陶塑文化组 音乐文化组
第三寻宝组
第三寻宝组
目 的
以热门的“穿越”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淡化历史文化知识枯燥的特点,又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重点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一目:原始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
步骤二、
★ 教师补充归 纳,弥补学生可 能出现的不足之 处,以第二小组 “半坡人面鱼纹 陶盆”的团特点 转入“图腾崇拜 的学习”
重点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一目:原始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
步骤二、
★ 教师补充归 纳,弥补学生可 能出现的不足之 处,以第二小组 “半坡人面鱼纹 陶盆”的图案特 点转入“图腾崇 拜的学习”
重点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一目:原始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
步骤二、
3形成后来华夏族主题的部落是( ) A.黄帝、蚩尤部落 B 炎帝、蚩尤部落 C.黄帝、炎帝部落 D.黄帝、炎帝和蚩尤部落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强化学生知识点 ★学以致用
用一系列相关习题考 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在竞争中获得自 信,同时又加强对本 课知识的理解
练习题
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 形式保存下来?除了神话传说外,还有哪些材料 能够传达真实的历史信息?
自主探究 1、我国文字是由什 么演变而来的? 2、什么是甲骨文? 3、甲骨文是怎样被 发现的? 4、汉字的四种够字 方法是? 5汉字的演变历程?
《仓颉造字》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二目:我国文字的起源
步骤二
甲骨文 金文
★ 加深理解
播放甲骨文、金文、 小篆、隶书、楷书、 行书、草书等字体 图片,让学生抢答, 。
对 策
分散任务,将一些占用时间 较长的活动,拆分开来放到课 前或课后由学生自主完成,也 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 力。 。
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指正!
成 功 之 处
本课主要采取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自学的教学模式,本节课的优点 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互联网搜索大量的图片与历史资料,训练学 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事实的方法。学生很好的掌握和理 解本课内容,在课上学生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当堂检测学生成绩优 异。
问 题
由于受课时安排的影响,本节课 需用二课时来完成,很多的资料 和历史时间不能全部拓展,所以 有某些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对中 国文化起源的全面认识。尤其是 本课课后能结合相应影视资料可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好的激发 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导行
活跃了课堂气氛,通 过学生参与活动, 用自身实际感受理 解古史传说与史实 的区别。
合作探究
黄帝传说一定程度上 包含着古代先民征服 自然的过程,不一定 都是黄帝创造的,而 是先民成年累月创造, 而是后人在追述他们 历史时,将发明创造 集中附会在他们中的 杰出代表黄帝身上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能够从中华文化的源头中 找到共鸣,增强民族认同感, 并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未 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运 用
了解中国原始文 化的起源,理解原 始文化艺术基本知 识点; 理解图腾崇拜与 原始文化之间的联 系; 理解神话传说和 中华文明之间的联 系
依据大纲 依据学情 依据教材 认知
★ 教师补充归 纳,弥补学生可 能出现的不足之 处,以第二小组 “半坡人面鱼纹 陶盆”的团特点 转入“图腾崇拜 的学习”
重点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二目:我国文字的起源
步骤一
视频 ★ 视频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 中,体现学生在学习 中的主体地位,实现 教学过程的优化,以 达到发展学生能力和 素质的目的。
2、中国文字的演变
教学难点
神话传说和中华文明的关系
依据:学生知识面不够全面,先秦时代文化距今时间久远。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直观演示法 集体讨论法 活动探究法
教学原则 启发性
讨论法 角色体验法 合作探究法
循序渐进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资源整合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课前让学生分组收 集老师布置的任务 资料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击缶而歌
丧乐之礼
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的
让学生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必要性,同时加强学生对中国 文化学习的历史使命感和紧迫感。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一目:原始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
步骤一
第一寻宝组
★将学生分为四大 “寻宝小组”,寻 找各组的典型代表, 并最后做陈述性讲 解 ★采用小组讨论法 和、合作探究法组 织教学,对学生进 行合作探究的学法 指导。
《中国历史》
第一章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
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
蒋新娣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分析
四、教法学法分析
五、教学实施过程
六、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来自教法学法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中等职业学校课本
第一节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政治 经济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起源
第三节 科学技术
第四节 哲学和教育
情感 态度 观念
通过源远流长先 秦文化的学习,对 中华文化产生认同 感,对学生进行良 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有关中华 文明的神话传说、 考古发掘等材料的 研读,初步学会从 传说和考古获取古 代文明的信息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
1、先秦时代的主要原始文化艺术
依据: 学习本课是为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 找到共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并能应用到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强化学生知识点 ★学以致用
用一系列相关习题考 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在竞争中获得自 信,同时又加强对本 课知识的理解
练习题
1.下面关于河姆渡出土文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出土的陶器上刻画有动植物图形,还出土了 作为耳饰的玉器和骨哨 B.出土了色彩鲜丽的彩陶 C.出土了黑陶和白陶 D.出土的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可能是 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2..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 ) A.尚未成熟的文字 B.也叫“铭文” C.已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D.原始文字
传 统 文 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第2版 2010年第15次印刷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编写组 编著
第五节 文学、艺术和史学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唉!历史好枯 燥啊!都是死 记硬背的!
不想上课了,踢 球去!
好像在中国工艺 美术史中看到过, 难以理解得很。
我得改善教学、 激发兴趣、重塑 自信、建构知识。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2课时)
教 学
新课导入(3分钟)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知识探究(28分钟)
分析、讨论与构建 整理与归纳 检测与评价

施 过
课堂小结(7分钟) 巩固练习(4分钟) 布置作业(3分钟)

知识延伸和迁移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预习课文 利用网络 搜集资料 建小组 取组名 分任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课后拓展
知识延伸
★检验学习效果, ★加强学生热爱中 国传统文化 ★激发学生爱国主 义情感。
利用本课掌握的中国原始文化的知 识点,模仿设计一副体现原始文化 艺术特点的作品,应用到同学们即 将迎来的陶刻实习中。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