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材整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历史学段整合

新课改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逐步的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即更加注重“育人”立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不断地加强对教材的整合。

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并力求实现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做到具体而可操作,使学生不仅明白要学习什么,而且也明白要学会什么。新学期我们就整合时数、整合依据、整合原则及整合类型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会商和探索,介绍如下:

一、整合前后课时数及整合方案

二、整合依据

1、根据新课标要求,突出核心内容,强化重点和难点内容,淡化非重点和边缘内容,大胆舍去课标中没有做要求的内容。

2、尊重历史学科按时间顺序编排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整合后不打破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如中国史按照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进行编排,便于学生认知和理解。

3、在内容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大胆调整教材编排顺序,进行单元主题教学(其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史略有不同)。如中国古代史突出专题学习,将整个中国古今

中外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辽宋夏金元)——明清六个专题;中国近代史则抓住侵略与反抗这一主线,依据反抗对象具体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国共合作与斗争(1924-1936)、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四个专题;世界史按照国家和地区划分为亚非文明古国、日本、印度、英国、美国、法国、俄国(苏联)等国家专题,另设立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三次科技革命两个专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分成三大模块,第一模块了解学习专题线索与脉络,帮助学习形成知识网络;第二模块则是探究学习专题内相关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第三模块则是进行拓展提升和巩固训练。

4、落实大课程观,将相关的时政新闻、热点问题等大胆整合进历史课堂,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体现历史学科鉴古通今的学科特色。

三、整合原则

1)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先见森林后见树木,不要讲一课,备一课。而将教学设计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对于各章节的内容既可以有纵向联系,也可进行横向比较,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教材内容跨度大、跳跃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从历史观和文明观角度对教材中的内容作出合理的迁移和必要的取舍。

2)在整合过程中,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原则,精选素质教育必需的基础知识: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对现实仍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间的联系的内容为必须掌握的内容。总之以课标为依据,“内容标准”中“学习要点”提出了“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有关知识及其能力层次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相对具体的要求和规定,这是必须达到的最低目标。

3)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处处渗透育人新理念。课程目标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知识不再是独立的直接目标,是培养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和方法及育人的载体。为了有效地完成获取历史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学生需要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和初步掌握各种学习方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尽可能给予学生实践和探究的机会。

四、整合类型

1. 课内整合

依据课程标准,将本课学习内容按照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重新“建构”,使其既有整体感,又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从而形成对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梳理以及对原本零散知识的串接整合。整合时要注意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要求的层次及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单项到综合、由理解到应用等。

⑴子目顺序调整

实例 1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目的:形成子目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课,形成知识体系。

⑵子目间的整合

实例 2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目的: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比较、概括能力。

⑶以人物、事件等为线索整合全课

实例 3 西欧中世纪

目的: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单元内整合

理解教材中整个单元的基本内容和各课之间的联系,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专题式整

合,以一条主线进行一个全局和整体的设计,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具有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好的理解具体现象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

本单元涉及时间为一战后到二战,大致可以分为两条线索:一为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二为同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短期的相对稳定,但1929年即爆发了空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以国家调节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1929 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德意日等国家力图以建立法西斯专政和对外扩张寻求出路部分被编入下一单元,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⑴以人物、事件等为线索统合单元内容

实例对唐太宗的评价

⑵整合单元各课内容,解决问题

例如课程标准要求“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学情调查时,学生依据自己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完成漫画,可以从调查问卷中充分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的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但正如上述几幅作品反映出来的,学生们对于辛亥革命意义的认识仅限于推翻帝制,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补充、整合,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然而就辛亥革命这一课的教材而言,由于缺乏“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使得学生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很大的难度。因此,为实现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整合。一方面,适当补充中华民国政府临时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另一方面,将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和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一部分内容与本课进行整合。通过这些内容的整合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清朝、中华民国国旗的比较,学生认识到黄色是帝王的专用色,龙则象征了帝王的九五之尊。因此,黄龙旗代表的不是“国家”而是“帝王”。而五色旗则意喻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它表达的是国家和民族至上的观念,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旗”。

比较国歌,学生提出清朝国歌歌词晦涩难懂,不利普及,乐曲则来自康乾时的皇家颂歌,它体现的是为腐朽的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祈祷大清金瓯永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国国歌语言简洁易懂,琅琅上口,它体现的是正在起步中的新民国力追不舍地向西方学习以自强的时代精神,让人感觉到无比振奋。

3. 单元间整合

⑴按时序整合各单元内容

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侵略—反抗—探索)

⑵中外历史整合

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之中,进行中外历史整合,既能时刻了解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又凸显“世界史”的真正含义,以弥补过去教材中国史和世界史相对分裂的不足,使学习历史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体现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发展历史的尊重和认同。

例如,同一时间段的政治(重大改革;民主政治)经济(工业化;经济体制创新与调整)文化(科技、思想、文化)的对比整合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又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

俄国: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1933年实施罗斯福新政;中国:1978年实行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