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解读与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解析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解析

从远古时代到明清时期,详细介绍了各个 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成果,帮助 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整体脉络。
分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 变革,包括分封制、郡县制、科举制等, 揭示了制度背后的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与科技成就
探讨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社会阶层和 民众生活状况,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经济繁 荣与社会矛盾。
01
02
03
1. 图文并茂
教材配有大量插图和图表 ,使得历史事件更加直观 易懂。
2. 深入浅出
教材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 ,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初 中生阅读。
3. 注重实践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践 活动,如实地考察、调查 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 践能力。
02
教材内容解析
中国古代史部分
历史时间线梳理
政治制度演变
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 面的杰出成果,强调了文化在国家发展中 的重要地位。
中国近代史部分
西方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分析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以及 由此引发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
救亡图存与变革
讲述了近代中国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探索和斗争,包括洋 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编写目的
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 同感,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 定坚实基础。
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内容
本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涉及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结构
教材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近代化的探索”、“民 族危机与抗争”等。每个单元下又分为若干课,每课都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内 容。

国家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重难点解析

国家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重难点解析
单元概述
晚清—民国 (1840—1949年) 内容整合,重新编排(专题)
关键点:第25课 活动课:第27课(重视之开展活动)
3.如何初步运用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改进我们的初中历史 教学?(以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三个重要核心素养为 例——案例分析)
课例1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课例2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从近代反封建反帝民主革命这一历史进 程看:1919——1949 (无产阶级)新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也是在完成近代化(即解决近代化的政治前提) 独立富强(正确处理了独立和富强这一对关系,即先 民族独立,再实现国家富强)
1840 1860 列强侵华 经济() 思想() 政治() 世界
• 那么现在我和老师们一道,讨论“如何做(好八年级上册 的课堂教学)?”让我们去做“有意思的事”。
• 一、统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重要问题—历史叙 述历史认识
• 二、统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整体分析 • 三、统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单元重难点解析 • 我分别从三个维度和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做?” • 1.如何做好教学设计?(第一节历史课意义重大) • 2.如何上好历史课?(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从课堂观察
而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农村包围城市”实践,找 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关键点:第16课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8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19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0正面战场的抗战 21敌后战场的抗战 22抗日战争的胜利
单元概述
1931—1945年抗日战争 14年抗战 全民族抗战 东方主战场
关键点:第9课
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 12新文化运动 13五四运动 1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说课稿

《五四运动》说课稿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爱国运动》,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近代史具有两条明显的主线,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其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本课内容在全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根据课标和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五四爱国运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重点:五四爱国运动背景和过程4、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我根据对本课的教材分析和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下的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和归纳总结法。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的学习通过诗歌《五四!我们的节日》,引出“大家知道为什么把每年的五月四日作为我国的青年节吗?”激发学生探究“五四爱国运动”的动机。

(二)新知探究五四爱国运动(分爆发的导火线、过程、及性质)(1)、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通过《顾维钧》的视频指导学生得出结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动脑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学生讨论、分析(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很弱,北洋军阀政府的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仍有许多特权,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五四爱国运动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和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

五四运动的爆发:出示“五四”传单,进行设问“这段材料反映了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从这段材料中体现出来的五四精神,你认为是什么?”(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归纳出五四运动兴起的时间、地点、口号、主力、斗争形式、要求。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共合作领导下,开始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经过和重大战役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和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对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重大战役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掌握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掌握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影响,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研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解法: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和视频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

4.练习题:针对本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解读与案例分析

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解读与案例分析

巴黎圣母院、德莱赛、毕加索、爵士乐、好莱坞等内容。
六个学习板块的主要增减内容
学习板块
中国古代史
增加的内容
减少的内容
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 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世袭制、《九章算 宋朝重文轻武、清朝前期的 术》、《水经注》、《资治通鉴》 兴盛 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 左宗棠收复新疆、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 北洋军阀混战、解放区土改、 齐白石 雷锋、北京奥运会、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 发展、社会和谐 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国企改革、《民法通 则》、《刑法》、“亚太经合组织”、计算机网络 技术、“863计划”、教育、文艺、体育、就业制 度、医疗保险 南方古猿、人类起源、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 的传说、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布匿战争、 查理马特改革、马可· 波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 《荷马史诗》等古典文学、阿基米德、巴黎圣母院

江苏东庐中学进行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 一的教学改革(“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 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在课堂上,学生能做的,教 师不讲。在课上教师主要讲重难点,进行检查、指 导,然后放手让学生思考、提高、讨论。对每份 “讲学稿”教师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 评 ” )。

山东杜朗口中学建立了“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 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 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 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教材对唯物史观教育的落实
1.突出表现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强调 历史学科的时序性和系统性。 • 为什么要强调历史的时序性和系统性? • 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也是唯物 史观对历史发展的基本认识。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会议内容、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等基本史实。

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内容和意义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过程与方法运用自学、质疑、分组讨论法,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一个伟大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走向了繁荣富强【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歌曲——《国际歌》片段)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后,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篇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4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去感受建党初期的峥嵘岁月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图片展示:展示马克思图片2.教师介绍:早期在中国被译为麦喀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犹太裔德国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3.材料展示:材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全世界,也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自己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4.教师提问:为什么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社会主义?提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5.教师提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哪些方式?提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是李大钊,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随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6.教师提问: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提示:一是,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二是通过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提高工人文化水平,组织成立工会。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的相关史实。

课文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通过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根据我所教的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学生情况来看,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战争的残酷性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可能缺乏深刻的认识,这也是本节课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辛丑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相关史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残酷性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八年级上册教材教学案例分析

八年级上册教材教学案例分析

材料:“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 ‘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 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 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
《水浒传》是我国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 可见,白话文并不是新文化运动创造出来的。之前,白话文 已流行民间。晚清前,白话文只是一种市井语言,难登大雅 之堂。
1887年,天皇发布谕令:决定从内库中提取三 十万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
1893年,明治天皇又决定此后六年,每年从内 库中拿出30万元帑银,用于海军建设。日本政府 议员主动献出四分之一薪俸用做造舰。
一天宁可只吃一餐,也要建立强大海军。
案例:甲午海战 常规教学,侧重点放在邓世昌等将领的英
勇事迹上,这是对的。 但对于甲午海战失败,要么简单归因于海

辽东之战4 日军屠杀中国居
避战自保


威海卫战役5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学思之窗
甲午中日战争,当时中国的对 手并不是英、法那样的一等强国, 而是一直都被自己视为倭寇的日本, 并且中国经营了30多年的洋务也使 中国拥有了“船坚炮利”,为什么 中国还是失败了呢?
●中国何以战败?
考日本之为国,不过三岛,浮沉东海,犹一粟土 地,军力俱不及中国十分之一……加之人手无多,水 陆不相护,战事未及十次,国中人财俱竭……理既悖 逆,势又孱弱,我中国于此不日本之胜,而谁胜乎?
(1840—1949)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2001年走来……
1.一批模式成为课改的典型。 江苏洋思中学创立了“先学后教,当堂训 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 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 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 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 的“教”字,不是老师真正意义上的教,而 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 会做的由教师指导 )。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法兰克 王国、西欧庄园、大学的兴 起、《查士丁尼法典》 租地农场、手工工场
社会保障制度、苏联模式社 会主义、联合国、世界贸易 组织、生态与人口问题
世界近代史
克莱武在印度掠夺、宪章运动伏尔泰、爱因斯坦
国会纵火案、反犹暴行、绥靖政策、二战后美国经 济的特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印度独立、中 东战争、科索沃战争、生物工程技术、德莱赛、毕 加索、爵士乐、好莱坞
2.一些理念已经广为接受。
反思十几年课改,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
谈话多了,但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不多。 提问多了,但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不多。 活动多了,但真正意义上的体验不多。 参与多了,但真正意义上的自学不多。 交流多了,但真正意义上的讨论不多。
从这些调研反馈的意见,可以看出两点:
1.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已经获得高度认同。 2.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而必须增加的内容。 例如:由于西欧庄园是理解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关键 知识点之一,因此在世界古代史的知识点中增加了 西欧庄园,但在教学要求上降低难度;又如,由于 手工工场、租地农场是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 变化、资本主义产生的关键问题,因此在世界近代 史中也增加了这两项内容,但在难度上也有所降低。
巴黎圣母院、德莱赛、毕加索、爵士乐、好莱坞等内容。
六个学习板块的主要增减内容
学习板块
中国古代史
增加的内容
减少的内容
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 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世袭制、《九章算 宋朝重文轻武、清朝前期的 术》、《水经注》、《资治通鉴》 兴盛 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 左宗棠收复新疆、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 北洋军阀混战、解放区土改、 齐白石 雷锋、北京奥运会、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 发展、社会和谐 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国企改革、《民法通 则》、《刑法》、“亚太经合组织”、计算机网络 技术、“863计划”、教育、文艺、体育、就业制 度、医疗保险 南方古猿、人类起源、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 的传说、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布匿战争、 查理马特改革、马可· 波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 《荷马史诗》等古典文学、阿基米德、巴黎圣母院
(1)认为(实验稿)以“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编排 内容标准,理性偏强,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 的距离,并使历史的时序性、系统性受到一定影响, 希望能够突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认为课程容量和难度还需要作进一步调整,以兼 顾不同地域、城乡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3)希望进一步提高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③从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出发,删减一些不影响初 中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主线的知识点。如元谋人、尧舜禹 传说、禅让制、世袭制、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 计算机网络技术、“863计划”、教育、文艺、体育、 就业制度、医疗保险、南方古猿、人类起源、三大人种、 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 布匿战争、查理·马特改革、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国 会纵火案、反犹暴行、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生物工 程技术等内容。 ④《标准(2011)》未列入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课外活动 可以自我获得的知识。如马可·波罗、《荷马史诗》、
修订组对调研意见的分析
1.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线索性,对于 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们正确地了解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 务之一。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坚持时序性, 要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 2.初中学生是13至15岁的青少年,对他们的要求 应以感知为主,应根据历史发展的时序,在了 解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理 性要求。
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教材解读与案例分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介绍

叁 肆
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如何让历史课堂充满灵动和活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

2011版课标的修订背景和变化
历 史
初中新课改是从2001年开始的,执行 的课标实验稿。经过十多年的实验,取得 了很大的成就。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改深 入发展,教育部在2012年初颁布了义务教 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是初中 历史教学新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
修订组对调研意见的分析
(4)主题式编排的理性偏强,初中学生 在接受和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学生在初中 阶段若不能掌握最基本的史实,则根据课 标撰写的教材中的那些抽象概念很快会忘 掉,到高中阶段继续学习历史便会发生很 大的困难。实际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

2011版课标的主要变化
历 史
新课标的变化
1.课程性质:做了较大修改,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 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 2.课程基本理念:更突出了通过历史学 科的教育功能达到“育人为本”、使全体学 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以普及历史 常识为基础,注重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 历史的叙述中;倡导教学方式的创新。

江苏东庐中学进行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 一的教学改革(“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 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在课堂上,学生能做的,教 师不讲。在课上教师主要讲重难点,进行检查、指 导,然后放手让学生思考、提高、讨论。对每份 “讲学稿”教师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 评 ” )。

山东杜朗口中学建立了“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 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 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 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