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一例猪伪狂犬病确诊及处理方案

一例猪伪狂犬病确诊及处理方案

一例猪伪狂犬病确诊及处理方案作者:徐勤宽,唐光新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20年第1期徐勤宽1,唐光新2(1.山东省新泰市果都镇畜牧兽医工作站,泰安 271200;2.山东省新泰市谷里镇畜牧兽医工作站,泰安 271215)摘要:伪狂犬病最早发现于美国,由匈牙利科学家首先分离出该病毒。

其属于DNA病毒、疱疹病毒科,是疱疹病毒科中抵抗能力较强的一种,病毒具有广泛嗜性,可致多种动物发病。

对于猪群,可引起母猪发生繁殖障碍性疾病,导致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和腹泻症状。

该文主要论述了一例猪伪狂犬病诊治案例。

关键词:伪狂犬;确诊;处置方案;建议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0.01.0520 引言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播的烈性传染病,属于可以造成养猪业重大经济损失的疫病之一。

伪狂犬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的猪疱疹病毒Ⅰ型。

病毒粒子直径为150~180 nm,由核心、核衣壳和囊膜组成,其中囊膜表面存在外射排列的纤突,为8~10 nm。

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60年代前,伪狂犬感染猪后症状温和,而在六七十年代,由于基因变异,强毒株出现,猪场爆发伪狂犬病的案例不断增加,临床症状愈加猛烈和明显,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随着生物科学不断进步,对伪狂犬病毒的认识度不断提高,针对该病的gE基因缺失苗免疫在国内已经非常普遍,使的该病的蔓延势头可到控制。

但是作为一线兽医工作者,必须对该病的感染途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处置方案以及该病的流行病学完全掌握,以及时在工作中做出正确性判断。

1 案例分析某猪场存栏母猪30头,10头母猪在产房已生产,共123头7~10日龄仔猪,保育猪80头,育肥猪106头。

母猪在妊娠中期有流产现象发生,母猪流产前呈现一过性发热现象,流产后体温即恢复正常。

产房仔猪出现腹泻症状,腹泻物呈黄白色,发病率约为70%;有的发病仔猪出现精神沉郁、乱叫、不停转圈或倒地划水症状,死亡率约为40%。

猪伪狂犬病病毒特点及分离鉴定

猪伪狂犬病病毒特点及分离鉴定

2022.07·
73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
(3)乳胶凝集试验。主要是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 结合的原理,抗原和乳胶结合后,再与血清进行充分反 应,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出现凝集,则提示为阳性,在猪 伪狂犬病鉴别诊断中应用较广。目前已出现LAT诊断试 剂盒,操作比较方便,且敏感性高,具有简单、快速的 特点,比较适合流行病学调查、疫病监测,也可以用于 猪群初次筛选。
(4)胶体金免疫层析。基于PCR技术,克隆表位 基因并插至目标载体,形成表达质粒后诱导表达,再结 合胶体金标记,建立免疫层析试纸,可直接用于疾病临 床诊断,操作比较简单,且特异性和灵敏度均较高[8]。 试纸可以在室温条件下长期保存,不会对敏感性、特异 性造成明显影响,该方法可用作野毒感染快速筛查。
(5)分子生物学方法。核酸探针属于常见的分子 生物学方法,杂交法等手段,标记基因组DNA,并将 重组质量作为探针,对病毒进行鉴定、检测,特异性 较高。与此同时,也可以使用基因芯片的方法,获取 PRVgB等靶基因,制备相应的检测基因芯片,灵敏度 高,芯片质量较好且可重复利用,也具有良好的重复 性,能实现猪细小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等同时检测的目 的,对基因缺失疫苗毒及野毒进行区分,诊断应用前景 好。
0 引言
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易引起猪伪狂犬病,属于严重 的烈性传染性疾病,流行性比较广,控制不当或不及 时,可能导致经济效益严重受损,需加强病毒分离鉴定 工作,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在病毒分离鉴定中,方法 较多,如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等方法,在实际中应 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保证一定的灵敏 性及特异性,减少漏检、误检的情况。本文总结猪伪狂 犬病病毒的特点、感染症状及病理变化等情况,并对常 见的病毒分离鉴定方法展开分析,旨在为实际工作奠定 理论基础。

小猪伪狂犬症状 仔猪伪狂犬是什么症状 猪得了伪狂犬怎么治疗 猪伪狂犬病怎么治疗

小猪伪狂犬症状 仔猪伪狂犬是什么症状 猪得了伪狂犬怎么治疗 猪伪狂犬病怎么治疗

小猪伪狂犬症状仔猪伪狂犬是什么症状猪得了伪狂犬怎么治疗猪伪狂犬病怎么治疗猪伪狂犬综合治疗方案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该病在猪群中常呈爆发性流行,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公猪不育,初生仔猪则引起神经症状,出现运动失调,麻痹,衰竭死亡,病死率达10成,育肥猪出现呼吸困难、生长停滞现象,本病是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大动物传染病之一。

①伪狂犬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猪疱疹病毒属,病毒粒子为圆形,直径150~180nm,核衣壳直径为105~110nm。

病毒粒子的外层是病毒囊膜,它是由宿主细胞衍生而来的脂质双层结构。

伪狂犬病毒是疱疹病毒科中抵抗力较强的一种。

在37℃下的半衰期为7h,8℃可存活46天,而在25℃干草、树枝、食物上可存活10~30天,病毒在pH4~9之间保持稳定。

5%石炭酸经2min灭活,但0.5%石炭酸处理32天后仍具有感染性。

0.5%~1%氢氧化钠迅速使其灭活。

病毒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以及福尔马林和紫外线照射敏感。

②伪狂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不同毒株在毒力和生物学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

伪狂犬病毒具有泛嗜性,能在多种组织培养细胞内增殖,其中以兔肾和猪肾细胞(包括原I代细胞和传代细胞系)为敏感,当病毒接种量大时,在18~24h后即能看到典型的细胞病变。

③伪狂犬病常见于猪、牛、绵羊、犬和猫,另外,多种野生动物、肉食动物也易感。

猪是伪狂犬病病毒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人对本病无易感性。

猪场伪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已感染猪排毒而传给健康猪,另外,被伪狂犬病病毒污染的工作人员和器具在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本病还可经呼吸道黏膜、破损的皮肤和配种等发生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和产仔旺季多发,这是因为低温有利于病毒的存活④猪发生伪狂犬病后,其临诊症状因日龄而异,成年猪一般呈隐性感染,怀孕母猪可导致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种猪不育等综合症候群。

15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死亡率可达100%,断奶仔猪发病率可达40-50%,死亡率30-40%左右,如继发细菌感染则死亡率更高!⑤临床症状:伪狂犬病毒的临诊表现主要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毒力和感染量,以及感染猪的年龄。

伪狂犬Bartha-K61毒株的前世今生

伪狂犬Bartha-K61毒株的前世今生

Bartha-K61毒株的前世今生伪狂犬病毒又称猪疱疹病毒,该病毒能引起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

猪伪狂犬病严重制约着世界养猪业的发展,各国专家学者不遗余力的研究疫苗防控该病,欧美和亚洲部分发达国家已经通过疫苗免疫、检测淘汰、扑杀等措施净化和根除了伪狂犬病,在伪狂犬净化过程中疫苗起到关键性作用。

我国猪伪狂犬疫苗毒株以Bartha-K61株为主,目前在售该毒株的疫苗企业有42家国内兽用生物制品企业和4家外企,其约占猪伪狂犬疫苗市场份额的60%。

Bartha毒株是1961年由匈牙利学者Bartha分离的猪强度株,经猪肾原代细胞继代50代,在37℃培养,然后又转入32℃培养20代,并挑选1-2mm的小噬斑连续选斑培育而成。

制苗时用40代种毒,先传猪肾原代细胞1-2代复壮,挑取小斑,再传鸡胚成纤维细胞制苗。

其冻干后对细胞的滴度最低为103·5-4.5TCID50/0.2ml。

该苗主要用的免疫接种。

肌肉注射,两次免疫注射才能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两次免疫间隔3-4周。

Bartha-K61疫苗株不仅缺失了主要毒力因子gE及能与其组成复合物的蛋白gI,还在US区存在其他一些缺失,这些基因的缺失解释了Banha-K61疫苗株的安全性。

gE基因缺失疫苗结合gE-_ELASA鉴别诊断方法是美国和欧盟成员国推行伪狂犬病净化和根除计划的理论基础。

为了防止不同的疫苗株间发生重组,使疫苗毒株毒力返强,所以gE基因缺失疫苗是欧盟成员国和北美地区各国唯一被允许使用的修饰活疫苗。

在美国和欧洲的应用实践表明,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疫苗的应用对于伪狂犬病的控制和消除是一个突破。

1948年,我国首次检测出伪狂犬病毒,上世纪60年代伪狂犬病在地方流行,并未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随后疫情出现蔓延,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1979年引进了Bartha-K61弱毒株,试制成功了伪狂犬弱毒冻干疫苗,通过Bartha-K61疫苗应用有效遏制住了猪伪狂犬病疫情。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 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 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防控措施-养猪技术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在猪呈暴发性流行。

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公猪不育,新生仔猪大量死亡,育肥猪呼吸困难、生长停滞等,是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该病特点是能够长时间带毒、散毒,且各种应激因素都可能导致这种潜伏感染暴发疾病。

所以必须加强防治。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临床症状随着猪年龄的不断增长,患病后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

新生仔猪患病后会表现出眼睛周围发红,双眼紧闭,陷入昏睡,体温升高达到41-42°C,呼吸困难,有混杂泡沫的黏液从口角流出,部分发生呕吐、腹泻。

乳猪患病后两耳后倾,初期受到刺激会兴奋且呜叫,后期受到任何刺激都不会叫出声,只会导致局部肌肉发生震颤;眼睑发生水肿,腹部存在粟粒大小的紫色斑点,部分甚至全身都呈紫色;初期行走摇晃,部分甚至后退行走,非常容易跌倒,之后会倒地不起,四肢不断划动,头颈后仰,往往呈现间歇性抽搐,肌肉痉挛,角弓反张,经过4T0min又能够站起。

病程持续最短时只有4-6h,最长时可达到5天,通常在2-3天。

患病仔猪断奶前后如果排出黄色水样稀粪,死亡率能够达到100%。

大于2月的猪患病后具有较轻的症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不会表现出神经症状,通常表现出精神萎靡,咳嗽,呼吸困难等。

妊娠母猪患病后,体温能够升高大约o.5C,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咳嗽,呈现腹式呼吸,伴有便秘,且容易发生延迟分娩、流产以及死产。

对于妊娠后期患病的母猪,尽管能够产出活仔猪,但由于其具有较差的生活力,一般会在出生1-2天内表现出神经症状,最终发生死亡。

2、实验室诊断细菌分离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心血、肝脏、脑组织进行抹片,接着进行染色镜检,没有发现细菌。

同时,将以上病料在马丁肉汤及鲜血琼脂平板接种,置于37°C体条件下进行24-48h培养,也没有长出细菌。

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

●在除猪外其它动物呈散发形式,但往往呈致死性 感染。
一、发生与危害(2)
●我国上世纪90年代,许多规模化猪场发生严重的 流产、死胎、新生仔猪大量死亡,有的猪场一个 产仔季节死亡仔猪达6000多头,死亡数百头至数 千头的猪场几乎是常事。 ●伪狂犬病毒是属于高度潜伏感染的病毒,而且这 种潜伏感染随时都有可能被机体内外和环境变化 的应激因素刺激而引起疾病爆发。
猪伪狂犬病病理变化(5)
肺的白色坏死灶
肺脏白色坏死灶
五、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伪狂犬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目前已完成全
基因组测序,多种与毒力和免疫原性相关的基因
均已被定位,如TK、gG、gE、gB、gC、gD、gI等,
其中TK为该病毒主要的毒力基因。
易感动物:可自然感染猪、牛、羊、犬、猫、貂 、狐狸及鼠类等各种动物。 传染源: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 传染源。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染、经皮肤 伤口、呼吸道也可传播PRV。 猪配种时可传染本病。妊娠母猪感染PRV时,常可 侵害子宫内的胎儿,引起流产、死胎等。 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随日 龄增长而下降。
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以产死
胎为主。 新生仔猪大量死亡、15日龄以内仔猪死亡 率为100% 。 断奶仔猪发病死亡,发病率20-40%,死亡率 10-20%,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 等。
• 母猪不发情、返情、屡不孕等。 • 公猪不育、发生睾丸肿胀、萎缩,失去种用 能力。 • 育肥猪表现为慢性呼吸道症状、增重迟缓、 饲料报酬降低、推迟上市的时间
猪伪狂犬病临床症状(1)
猪伪狂犬病:死胎
猪伪狂犬病临床症状(2)


新生仔猪死亡
左:1日龄仔猪死亡 右:3日龄仔猪死亡

凉州区规模养殖场猪伪狂犬病血清学调查

凉州区规模养殖场猪伪狂犬病血清学调查

泰乐菌素 , 按0 . 2 m g 体重计算 , 2 d , 连用 5 d 。
应及时补料补草 , 确保羊群在冬春季节不掉膘 , 以增 强羊群 的抵抗力。同时, 羊舍要勤打扫 , 经常保持羊 舍 内的清洁卫生 , 定期做好消毒工作 。羊群出牧后 ,
应将羊舍门窗打开通风换气 .冬季要及时做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寒
7 小 结
7 . 1 加 强 引种 管理
不买病 保暖工作。 引种坚持尽量从非疫区引种健康羊只 .
4 4
湖 北 畜 牧 兽 医
2 0 1 3年
猪伪狂犬 g E — E L I S A抗体检测试剂盒购 自美 国 I D E X X公 司 。
1 . 3 方 法
( 1 ) 用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疫苗对全 健康羊群 中。 群 山羊进行 紧急预防接种 :将病死 山羊进行无害化 7 . 2 注射山传疫苗 处理 . 对发病羊群及时封锁 。 隔离治疗 , 对污染羊舍 、 饲养用具 、 场地粪便等进行全面彻底消毒。 每年春季或秋季对羊只进行 山传灭活疫苗预防 注射 , 免疫期为 1 2 月, 新 出生和从异地引进的及时
摘要 :为 了掌握近年 来甘 肃省武威市 凉州区规模 养殖场猪伪狂 犬病感 染情况 , 2 0 1 0 — 2 0 1 2年 ,在全 区 4 6个养猪 场
( 点 /次 ) 共采 集 1 8 9 9 份 血清' 用E L I S A检测试剂盒进行 了猪伪狂 犬病抗体检测 。 结果显示 , 抗体 阳性数 1 4 8 份 ,抗
底 .生猪饲养量达 7 3 . 9 万头 。规模养猪场达到 1 . 9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9 — 0 5
1 . 2 试 剂

猪伪狂犬病常用诊断方法概述

猪伪狂犬病常用诊断方法概述
22 红 细 胞 凝 集 试 验 .
廖文军 等制备 了抗人 红细胞 单链抗 体一 伪狂 猪 犬病 病毒 g E蛋 白双功能融合蛋 白, 以该双功 能融 并 合蛋 白为诊断抗原 ,建立检测猪伪狂犬病抗体 的红 细胞凝集试验方法[ 6 1 。该方法检测 P V标准 阳性血 R 清反应 出现 肉眼可 见的凝集现 象 , 而检 测 C F 猪 S V( 瘟病毒) P V ( 、P 猪细 小病 毒) P R V ( 蓝耳病病 、R S 猪 毒) J V( 、E 乙脑病 毒) 猪 布 氏杆菌 阳性 血清 和 P V 、 R 收稿 日期 :0 3 0 — 4 2 1— 6 2 基金项 目: 州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 (0 7 6 ; 滨 2 o 0 ) 山东省 自然 g E缺 失疫苗 接种猪 的免疫 血清 均不 出现红 细胞凝 科 学基- Z 2 1C 0 2  ̄( R 0 2 Q 1 ) 集现象 ,与美 国进 口的 P V g — LS R E E IA抗体诊 断试 作者简介 : 祖立闯(9 1 )男, 18 一 , 黑龙江宾县人 。 助理研 究员, 硕士 , 主 剂盒的符合率为 10 0 %。该方法操作简便 、 敏感性和 要从事兽 医免疫学诊 断技 术研 究. m i u cu n@16 o E a: lhag 2 .r — l i z cn
猪伪狂 犬病 (su oa i . ) 由猪伪 狂犬病 Ped r e P 是 b sR 病 毒 (su oais i s R ) P edrbe r . V 引起 的一 种 急 性 、 vuP 热 性、 高度接触性猪传 染病 , 以发热 、 脊髓炎 、 脑 奇痒 、 呼吸和神经系统障碍 为主要特 征, 具有传播 范围广 、 传播途径 多、 发病快 、 死亡率高 、 病原体顽 固等特 点。 目前 P 已呈 世界性分布 , 且流行愈来 愈严重 , R 而 给 全球养猪业造成 巨大 的经济损 失,世界动物 卫生组 织将 其列为 B类传 染病 , 国农业部 兽医局也将 其 我 列 为二类传染病 ,是 目前严重危害我 国养猪业健 康 发展 的重要疾病之 一l R l 】 V属疱 疹病 毒科 一 。P 疱疹 病毒亚科 ,具有疱疹病 毒的典型特征 。P V的 g R E、 g 、I K等毒力基 因是复制 非必需基 因, G g、 T 其编 码的 蛋 白为非必 需糖蛋 白,缺 失这些基 因后 ,R P V毒力 将 明显减弱 , 但其抗 原性 并不受 影响 目前 , 内 。 国 外 已广泛 使用 P V基 因缺失 弱 毒疫 苗进 行 P 的 R R 防控 ,且欧美等发达 国家 应用 P V g R E基 因缺 失疫 苗及 其 配套 的鉴 别诊 断方 法 已经实 现 了 P 的净 R 化,我国 目前 已广泛使用 P V基 因缺 失弱毒疫苗 , R 且 国内学者 已建立 了诸 多鉴别 诊断方 法 。近 年来 ,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R相关 P 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也不断完善 ,本文 就近 年来猪伪狂犬病的常用诊断方法进行最新 的全 面概述 ,为不同实验室尤其是基层兽医单位寻找适 合 自身 的诊断方法 、 制定合理 的免疫程序提供参考 。 1 病毒分离 病毒分 离方法准确 、 可靠 。杨庆 芳等将无 菌采 集的病死仔猪和流产胎儿 的脑 、 、 、 、 肺 肝 脾 肾等组织 病料接种 B 一 1 HK 2 单层细胞培养 ,盲传 4代后 出现 典型细胞病变 , 收获分离株病毒 , B K 2 细 胞测 用 H 一1 定 分离 株 病毒 毒 价 的 T I 轴为 1 -401mL P R CD 0 ̄2 . o ,C / 鉴定 结果分离株病 毒为 P V3 Rt 1 。魏春华等 将福建 省 某猪场疑似 P V感染 的 3日龄 发病仔猪 的脑 、 R 肺脏 等组织接种 P 一 5细胞 ,6h后 出现 圆缩 、 聚 、 K1 3 集 脱 落等 典型的细胞病 变 ,R P V阳性血清能特 异性 中和 该分离株病 毒 ,该病毒接种 家兔 出现 典型的 P R症 状t 4 1 。病毒分离方 法虽然准确 , 但试验 周期较 长 、 需 要 专业技术水平较 高的细胞培养人 员,且分离 到的 病毒还需要 电镜、 C 、 中和试验等方 法进行鉴定 。 PR 该方法不适合在基层兽 医单位推广应用 。 2 血清学诊断方法 血清学诊 断方法 的基本 原理 是抗原与抗体 的特 异性反应 ,可根据 已知抗 原建立检测抗 体的诊断方 法, 也可根据 已知抗体建立检测抗 原的诊 断方法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伪狂犬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摘 要】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一种急性传
染病。该文介绍了伪狂犬病病毒的特征、病毒的基因组学和疫苗研究的分子生物
学进展,为进一步认识和控制猪伪狂犬病奠定基础。
【关键词】猪伪狂犬病;基因;分子生物学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中的伪狂犬
病毒(PRV)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PRV可引起多种家畜、实验动物和野生动
物发病,已证实有35种动物可被感染,包括猪、牛、绵羊、兔、狗、水貂、雪
貂、狐狸、猫和大鼠等。猪是PRV的主要宿主,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但终
身带毒和排毒,成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在本病的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本病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道发生PR。随
着规模化养猪的不断发展和强毒株的出现,PR的发生和流行日趋严重,现在已
成为对全球养猪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每年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
失。
1.伪狂犬病毒的特征
PRV属于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猪疱疹病毒Ⅰ型。其完整病毒粒
子为圆形,直径150nm~180nm,核衣壳直径为105nm~110nm。有囊膜,囊膜
表面有长约8nm~10nm呈放射状排列的纤突。
PR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55℃50min、80℃3min或100℃瞬间才能将
病毒杀灭。在低温潮湿环境下,pH 6~8时病毒能稳定存活;在干燥条件下,特
别是在阳光直射下,病毒很快失活。
PRV基因组为线状双链DNA,大小约180kb,G+C含量高达74%。病毒基
因组由长独特区、短独特区以及位于US两侧的末端重复序列与内部重复序列组
成。对PRV基因组序列测定发现其由72个阅读框组成,可编码70种蛋白,目
前已发现和命名的有gB、gC、gD、gE、gG、gH、gI、gK、gL、gM、gN,11
种糖蛋白。编码gC、gE、gG、gI、gM和gN的基因为病毒复制非必需的,gB、
gC、gD、gE和gI与病毒的毒力有关。此外,胸苷激酶、核苷酸还原酶、蛋白激
酶等几种酶也与病毒的毒力密切相关,其中胸苷激酶是PRV最主要的毒力基因。
糖蛋白gB、gC、gD在免疫诱导方面最为重要。
2.伪狂犬病毒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2.1猪伪狂犬病毒miRNAs
小分子RNA (miRNAs)是参与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节的小分子,长度为
21-24个核苷酸。结合互补的非编码区序列(39 UTR),它们能抑制特定的信使
RNA的表达。miRNA在所有的植物和动物表达,也包括DNA病毒。已发现疱
疹病毒家族的许多成员,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有miRNA表达。miRNA一旦从病
毒基因组转录作为前体,就被病毒和宿主信使RNA加工。
miRNA对病毒特别有用:miRNA片段是小的,与调节蛋白相比,更易进化
成与靶基因互补的序列。另外,它们不是抗原,能够下调宿主基因,建立一个适
宜病毒生存的环境,弱化和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监视。疱疹病毒一个典型的特点
是为建立潜伏感染,可作为基因组的传递体和游离基因。在这种状态下,只有有
限的特定基因组区域被转录,这样的区域易被控制。
几个疱疹病毒,如疱疹病毒,单纯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
(HSV2),以及其他疱疹病毒和大型基因组DNA病毒,包含的miRNA调节他们
自己的循环。miRNA通过潜伏期相关转录,建立长期的潜伏感染。一些miRNA
位点在基因相关转录位点(LAT)内和附近,由HSV-1感染的老鼠细胞LAT编码
四种miRNA。
伪狂犬病毒的基因组超过142KB,70种不同的基因存在包括LLT(大片段的
潜伏期转录基因)。伪狂犬病毒已被证明是一潜在模型,一种研究他们的互动模
式的模型。感染过程中大多数病毒基因的表达增加,许多生物过程伪狂犬病毒感
染的过程中被改变,因此,用这种模型能够检测它们之间的动态变化。
2.2伪狂犬病毒糖蛋白
新合成糖蛋白通过高尔基体的内质网运输到质膜。然而,随后几个伪狂犬病
毒包膜糖蛋白固有化,自发地或与抗原特异性抗体结合,进一步抗体介导的细胞
表面蛋白的内在化可调节免疫反应,保护高效抗体依赖的伪狂犬病毒感染的单核
细胞,及补体介导的裂解。
单个抗体对糖蛋白的内吞作用还不确定,但已提出在免疫调节中发挥的作
用,分发细胞表面蛋白到细胞表面内部区室(区室是包膜蛋白发生的地方),然
后重新定向病毒蛋白质到细胞膜表面、纤突侧面及极化细胞的表面。
许多α-疱疹病毒包膜蛋白有酪氨酸(YXX?覫)或双氨酸(LL)内吞基序,这些
基序位于胞浆。另外内吞作用的细胞表面分子酸性磷酸簇也偶尔被发现。这些基
序被称为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基序,通常被用作受体。伪狂犬病病毒gB蛋
白的内在化,是有它的内吞基序和细胞网格蛋白AP-2衔接复合物介导。
2.3趋化因子功能的研究
共同注射的CCL3质粒DNA诱导免疫倾向T辅助2型(Th2细胞)模式,
CCL5的和CXCL10的诱导Th1型免疫反应,这使宿主更耐一个致命的病毒感染。
CXCL8还显示,增强体液和细胞免疫(混合型模式),对病毒的威胁提供有效的
保护。然而,CCL4没有使PRVDNA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发生变化。这些结果
表明,趋化因子以佐剂的形式,使免疫重新平衡,随后对一个致命的病毒感染有
保护效果。
3.猪伪狂犬病疫苗研究进展
3.1基因缺失苗
Young Woo Han等通过对三个主要的糖蛋白的伪狂犬病毒膜蛋白(gB,gC,
gD)研究,发现三个都能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但是重组腺病
毒表达gB-的疫苗株保护力最大,能够防止病毒致命的威胁。
Ling Zhu,Yue Yi等发现一株潜在的疫苗株PRV SA215,它导致了大部分的伪
狂犬病。用它构建了gE-/gI-/TK -PRV SA215株。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此缺失
株对细胞的吸附和渗透功能不受影响,并且比其他疫苗株能够保持更长的高滴度
水平,这些与预期的结果一致。据报道,gI或gE缺失及两者都缺失,这两个基因
的突变株与野毒株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并不影响动物机体产生的抗体水平。其
机制是:伪狂犬病毒使用两种方法来扩散,一种是直接的细胞到细胞扩散,一种
是未受感染的细胞释放病毒颗粒吸附。第一种方法是由糖蛋白gE基因介导,其
中作为后来需要糖个gC介入。虽然缺失gE基因的突变株缺乏直接传播的能力,
但是此株能用第二种机制被细胞吸附,然后感染在细胞间扩散。产生的抗体滴度
与野生型伪狂犬病毒一样。在伪狂犬病毒感染时,gI通过与gE形成复合物发挥
功能。
3.2猪伪狂犬DNA疫苗
Daniel Dory等对单个伪狂犬质粒DNA疫苗,在伪狂犬野毒感染早期引起的
免疫反应和抗感染保护做了研究。DNA疫苗注射后5天和21天后,都有(IFN-γ)
mRNA产生,7天后攻毒,强烈的增加。DNA疫苗注射后5天,(IL-4)mRNA
未检出,但在21天后,低水平的被检出。IFN-γ的产生暗示细胞免疫反应的产
生,牛疱疹病毒(BHV-1)的DNA疫苗也产生类似反应。IL-4和伪狂犬病毒抗
体水平显示体液免疫反应,但注射疫苗后5天没有检测到IL-4,这需要5至21
天的发展。最后,以106TCID50攻毒后,未用疫苗组全部死亡,而DNA疫苗组
7头存活(7/11)。21天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增加。总之,DNA疫苗对猪
群体有部分的控制能力。感染早期,细胞介导的免疫起主要作用。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有效诱导对疱疹病毒的免疫保护方面,细胞免疫更
重要,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疫苗设计及佐剂使用方面,要着重考虑细胞功能的有
效发挥。
3.3接种方法对伪狂犬疫苗效果的影响
鼻粘膜是黏膜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一般是几个吸入病原体包括PRV的首先
进入的部位。因此,鼻粘膜接种代表一个有吸引力的,非侵入性的接种途径。鼻
粘膜接种与口服接种相比所需要的抗原量很小。研究结果显示,伪狂犬的基因缺
失苗首先进入粘膜免疫系统,并且在免疫系统和远端粘膜免疫系统诱导明显的免
疫反应,但是肌肉注射不能在粘膜位点产生IgA抗体。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与全
身接种相比,重组腺病毒gB-缺失苗,粘膜接种诱导了Th2型免疫。
以往的研究表明,疫苗的接种途径可能部分确定抗原诱导免疫反应的性质。
肌肉接种和鼻粘膜接种提供了可比较的保护力。奇怪的是,肌注疫苗三天后也检
测到IgA抗体。根据记录,它不是依靠粘膜组织产生IgA抗体,可能是依靠所
感染T细胞另一种防御功能。这被一项研究支持:在野生鼠和IgA基因敲除身
上,发现了相似的抗人疱疹病毒保护。因此,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抗伪狂犬保
护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信随着新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关猪伪狂犬病流行、致病、
诊断和预防的分子机理将会得到更多的揭示,从而使猪伪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工
作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季清,郭鑫,赵荣茂等,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J].中国兽医
杂志,2006,42(7):27-28.
[2]甘孟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学术年会第一届养猪生产和疾病控制技术
大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98-102.
[3]JF Yuan,SJ Zhang.Global transcriptional response of pig brain and lung to
natural infection by Pseudorabies virus[J].BMC Microbiology.2009, 9: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