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的实证——以杭州高校为例

合集下载

新媒体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以微博为例

新媒体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以微博为例

新媒体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以微博为例张伟锋;陈耀【期刊名称】《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14)2【摘要】理性、有序、健康的大学生政治参与,对于促进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程度、动机和内容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调查发现,大学生政治参与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载体使用频率高、内容丰富、目的模糊、信念性参与强以及制度化参与水平低等特点,并存在由新媒体、大学生和社会等多方带来的诸多问题.推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政治参与,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的协同努力,切实加强新媒体建设,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高校要创新理念,改进教育手段和方式,将人才培养过程与新媒体应用紧密有机结合;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总页数】6页(P213-218)【作者】张伟锋;陈耀【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保卫处,浙江杭州310014;浙江工业大学学校办公室,浙江杭州3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6.2【相关文献】1.微博的政治性使用对政治态度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武汉地区大学生为例 [J], 王国华;闵晨;钟声扬;陈强;王君泽2.微博"污文化"对大学生性开放度的影响实证研究r——以广州市五所高校为例[J], 彭柳;张梦丽3.微博:当代大学生使用现状及对生活满意度、负性情绪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大学生为例 [J], 胡春梅;何华敏;谭静;邓晓燕;张文英;4.微博:当代大学生使用现状及对生活满意度、负性情绪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大学生为例 [J], 胡春梅;何华敏;谭静;邓晓燕;张文英5.微博“污文化”对大学生性开放度的影响实证研究——以广州市五所高校为例[J], 彭柳;张梦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时代淮安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

网络时代淮安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

网络时代淮安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网络时代淮安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情况。

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然后分析了网络时代下的政治参与概况,探讨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特点。

随后进行了淮安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调查,并分析了影响其政治参与的因素。

最后提出了如何在网络时代下,淮安高校大学生更好地参与政治的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启示,展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并进行了研究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淮安高校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网络时代、淮安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实证研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政治参与概况、特点分析、现状调查、影响因素、参与方式、启示、展望、研究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网络时代淮安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对于政治参与的方式和形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主力军,其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渠道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淮安作为江苏省重要的文化教育城市,拥有众多高校,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状况备受关注。

虽然网络提供了更多的政治参与机会,却也存在着信息泛滥、真假难辨等问题,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淮安高校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状况,探讨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淮安高校大学生的实证调查和分析,全面了解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特点和现状,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网络时代下淮安高校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他们政治参与的因素,以及提出如何更好地促进他们参与政治的建议。

通过研究,旨在为政府、教育机构和相关组织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引导和支持高校学生参与政治活动,推动青年一代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意识的提升。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公 共 治 理
Publ i c A dm i ni s t r a t i on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存在 的问题及其解 决
口 王 征
【 摘要】 主体政治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主体心理不断发展的过程, 也是主体 自 身 在社会情境与社会活动中不断巩固
和深化 的过程 。 网络参 与是青年参 与社会 生活、 政 治过程的一种 重要途径。 文章主要就青年对 网络政治参与的意义
以及在参与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 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 关键词 】 青年 网 络政治参与 意义 现状 对策
主体政治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主体心理不 断发展的过程,
行为的方向和程 度也都会产生 直接 的影 响。 而政治行为也不
还 能 够 在 某 种 程 度 也是 主体 自身在社会 情境与社会活 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的过 仅 能 够 对 政 治 意 识 起 到 一 定 的固 化作 用 ,
我定位 。 正是在这种社会期待和 自我定位 交互影响下, 大学生 人翁精神与精英意识相结合以后, 在他们的意识深处会产生更 产生了强烈的精英意识。 这种精英 意识与青年在多年教育的熏 加强烈的政治诉求和欲望。 知识储备的日益丰富、 社会观察视 陶、 影响下所形成的兼济天下情怀相结合, 辅之以强烈的独立 野的 曰益开 阔, 使广大青年不仅对诸多社会 问题产生了自身独
的, 这 种政治意识不仅会直接影 响到个体行为的性质, 而且对 的实 际情 况 对公 民政 治 参 与进 行 阶梯 分 级 。 依 次将 公 民 的参 与
6 8 1 人 。 论 坛 . p 。 . s T R . R N F
从低到高划分为三个 阶段、 八种 参与形式 。 而青 年自身所具有 最大热情 的群体。 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广大青年对政 的特质 已决定了在政 治参 与的进 程中不再 单纯地满足于以政 治的态度 却表现出了与之恰 恰相反的现 象, 冷漠与热情交织成 府为主导性的参与方 式中, 而是呈现出逐渐 向实质性参与中, 为了他们 的一个共性。 从某种态度上讲, 政治态度是政 治心理 抑或是 向实质性参与过渡的进 程中。 事实上, 这也是青年学生 的外在 表现 , 而政 治心理则又受 到主体 内外部综 合因素的影

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政治意识淡薄、网络信息泛滥、舆论操纵、认知能力不足以及学生组织网络化程度低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如提高大学生政治意识和参与能力、加强网络信息核实和辨别能力的培养、倡导健康网络舆论环境,并推动学校加强网络政治教育。

这些措施的实施意义重大,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参与网络政治,提升其政治判断能力,促进学生组织的网络化发展,从而有效解决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为建设更加开放、包容的网络政治环境作出贡献。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对策、政治意识、网络信息、舆论操纵、认知能力、学生组织、网络化、政治教育、政治参与度。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主要群体,其政治参与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虽然网络政治参与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便捷和广泛的参与渠道,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当前,大学生的政治意识较为淡薄,网络信息泛滥导致政治参与困难,网络舆论操纵影响大学生政治判断,缺乏认知能力妨碍大学生参与,以及学生组织网络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成为制约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

了解和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问题,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加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提供参考和指导。

是通过探讨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从而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和完善。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分析大学生政治意识淡薄、网络信息泛滥导致政治参与困难、网络舆论操纵影响政治判断、缺乏认知能力妨碍网络政治参与以及学生组织网络化程度低限制政治参与等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安徽省高校为例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安徽省高校为例

收稿 日期 : 2 0 1 6 一 O 卜1 0
基金项 目: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 A H s K Q 2 O 1 4 D 1 3 4 ) ; 阜阳市社科规划项 目( F S K 2 0 1 5 0 2 7 ) 。
作者简介 : 许鹤 ( 1 9 8 3 一) , 女, 安徽涡 阳人 , 阜 阳师范学 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 师 , 硕士 , 主要从 事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研 究。
' 叶 . 芗院 挣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6 年1 2 . q 第3 0 卷 第6 期
De c .2 0 1 6 Vo 1 . 3 0 No . 6
大 学生 网络政治 参与 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1 调查对象 与内容
1 . 1 调 查对 象
谈交 流 、 个别 访 谈 等 方式 , 深 人 了解 大 学 生参 与 的 现状 , 力 争调 查方 式更 加 多样 , 调查 内容 更 加全 面 , 调查 结论 更加 可靠 。
本研究立足于安徽省高校 , 因此选取 了皖南 、 皖中以及皖北的4 所高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 其中 本科院校 3 所、 大专院校 i 所, 分别为安庆师范学院、 巢湖学院、 阜 阳师范学 院和阜 阳职业技术学院。在 学 生选 取 上采 取 了随 机抽 样 的方法 , 分 别 涉及 到大
到 大 四不 同年 级不 同年 龄 的学 生 , 共 发 出调 查 问 卷4 2 0 份, 回收问卷 4 0 3 份, 回收率约为9 6 %, 其 中有

2 结果统计 与分 析
2 . 1 大 学生 网络 使 用情 况
2 0 1 5 年7 月2 2日, 据 中国互联 网络信息 中心 ( C N N I C ) 《 第3 6 次中 国互联 网络发展 状况统计报 告》 , 截至2 0 1 5 年6 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 6 . 6 8 亿, 互联

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发展趋势探微

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发展趋势探微

“ 社会 主义愈发展 , 民主也愈发展 。 “ ” 随着 高校校 园网络 的不断发展 , 网络文化 已经渗 透到校园生活 的 各个方 面。 园网络正在成为满足学生心理诉求传播 校 宣示价值理念 、 统筹协调各种矛盾 的重要媒介 。” l J 党 的十七 大报告 中强调坚 持走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义 民主
在现 实社会 中所缺乏直接 的话语 权 的表达空 间 , 更促
使 网络话语权 的深 入发展 。 网络话语权不是 简单 的两 个词 汇 的拼接 , 而是体 现出通过 网络这 个平 台 , 话语
权所得 到的实现 主义 民主提出了清晰思路 , 明确提出“ 扩大人民民 主 ,保障人 民当家作主是社会 主义 民主政治 的本质 和 核心 。” _ 2 这就要 求保 障人 民的知 情权 、 参与权 、 表达 权、 监督 权 。换而言之 , 也就是保 障人 民的“ 话语权 ” 。 大学生是最 活跃和最具 时代 特征 的群体 , 更是未来社
作 者 简 介 : 祺 佳 (9 4 , , 郭 18 一)女 黑龙 江佳 木斯 人 , 江 财 经 学 院人 文 学 院硕 士研 究 生 . 浙
l4 2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21 0 2正
网的发 展论坛 、 民网的强 国论 坛 、 人 天涯 网站 的“ 天 关
建设 、 网络 公 共 精 神 的培 养 、 网络 法 律 的 完 善 以及
网络论坛 又称 B S B l t or yt , 由 B ( ul i B a Ss m)是 en d e
多人参与 的网络多元言论空 间。 为几乎与 中国网络 作
政治共 同起 步的网络政治参与形式 , 网络时政论坛在 发展规模 以及 运营 、监管等各方 面发展较为成熟 , 在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作者:祝阳伊术通苗夏箐杨瑞萍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5期收稿日期:2012-03-04基金项目:中共北京教工委战略课题:文化多元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信息接收习惯与认识方式研究(BJSZ2011ZL01)作者简介:祝阳(1989-),男,辽宁瓦房店人,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研究;杨瑞萍(1963-),女,北京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信息时代,人们开始借助网络获取政治信息、表达政治意愿、维护自身利益,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参与政治活动的新方式。

大学生文化水平高、网络知识丰富、民族意识强、参与政治热情度高,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

对北京5所高校469名学生进行统计调查,分析得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基于此,探索性地分析了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并从网络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角度,提出完善网络政治参与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5-0063-052011年1月,从突尼斯开始,埃及、利比亚等北非国家先后爆发骚乱,国家政权被颠覆,国家陷入无序状态,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不少学者认为,突尼斯爆发的是场“推特革命”。

在此次事件中,新闻媒体被政府控制,但突尼斯人通过社交网站、微博、视频网站等网络媒体发布信息,分享图片、视频,组织抗议人群,网络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青年是此次事件的主角,青年的政治参与活动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为此,研究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在初步了解和认识国家政治和社会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途径参与政治生活,表达个人或群体的意愿,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与政府活动的行为。

政治参与分为有序政治参与和无序政治参与。

有序网络政治参与要求政治参与的过程、形式和内容都是合法的、有序的,强调的是政治参与的理性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障碍及导向路径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障碍及导向路径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障碍及导向路径作者:段溢波舒国燕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7年第4期摘要: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对民主政治建设影响较大。

在大学生日益成为“手机控”和网络成为“意识形态斗争主战场”的背景下,“不日新者必日退。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政治参与集中度高而深入度低、政治责任与政治功利交织、政治理性与政治感性并存、政治冷漠与群体极化同在、政治认知与政治行为脱离等;障碍:认知、内容、行为和期望障碍等;导向路径:政治理论教育、政治实践平台、电子政务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和网络立法监管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障碍;导向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7)10-0190-04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1]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生力军。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也逐渐兴起,对民主政治建设产生较大影响。

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在大学生日益成为“全天候手机控”和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主战场”的现实情景下,把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提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导向路径,既是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1.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度上,政治参与集中度高而深入度低。

“合群”是人的天性。

荀子指出:“人之生,不能无群。

”(《荀子·富国》)“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荀子·王制》)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丰富、个性鲜明,对群体交往的渴求与日俱增,希望在群体中找到自身的存在价值,而群体动向又会对其网络参与行为产生牵引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的实证研究———以杭州高校为例郭祺佳(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网络参与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8所高校部分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政治参与的路径方面,62.8%的学生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在参与内容上,学生最关注的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

同时,调查显示,有51.1%的同学认为在净化网络政治环境的同时也要兼顾言论自由。

不仅政府要主寻优化网络政治生态环境,高校也要切实引导规范青年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活动。

[关键词]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1-12-18[作者简介]郭祺佳(1984-),女,黑龙江人,浙江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网络政治。

[基金项目]2011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新苗人才计划)孵化项目研究课题: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民主政治参与的实现路径研究———以杭州高校为例阶段性成果(2011R 413043)。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其中一系列民主政治发展理念的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化。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是指青年以网络为媒介参与政治生活,并且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推动国家政策的制定、运行的一种行为,是对一般意义上的青年政治参与的延伸。

从参与途径上可以分为体制内参与和体制外参与。

由政府组织、开展的通过网络进行的政治活动,例如投票选举、民主协商及对话沟通等属于体制内参与。

而体制外参与则往往是青年自发的利用网络平台广泛、迅速的传播信息,表达政治诉求和意愿,从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和导向促使社会管理系统做出调整。

高校青年是青年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网络政治参与主体,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调查研究基本情况本次调查研究以浙江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8所杭州各类型高校的在校学生为调研对象,开展了关于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调查。

调研对象来自不同类型学校,其中包括重点院校、普通院校、大专院校三类;调查对象为17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在校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专业、性别等主要指标与杭州大学生总体状况较为接近,显示本次样本获取具有较高的信度。

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50份,回收有效问卷720份,有效回收率为92.9%。

同时,为了更加深入了解高校青年的网络政治参与情况,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

在参考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

内容除被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了解高校青年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认知及参与的动因,包括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信度、态度及参与的原因;二是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路径,主要涉及参与的形式、内容、方法;三是对于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建议,以了解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困境,探寻解决方法。

调查获取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

二、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总体状况(一)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认知和动因调查数据显示62.8%的高校青年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政治信息,超过传统媒体电视和报纸21.1%,课堂获取则只占8.3%,他人告知和其他途径共为7.8%,可以明显反应出现今高校青年主要的政治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

调查了解高校青年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界定,及经常浏览的网站类型。

高校青年对通过网络论坛或新闻跟帖探讨相关政治问题,及参与网络政治意见调查属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的认同度较高,分别有81.0%和61.1%的同学认为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可见通过网络的各种政治意向表达仍是高校青年认知的网络政治参与主要方式。

认同电子政务参与政府公共事务和网络政治动员,如通过网络开展的志愿者活动分别有47.8%和37.2%。

这反映出近年来政府开展电子政务取得了一定的认知度,近半数的高校青年对这种新的政务形式渠道有认同意识。

同时通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国家通过网络开展的志愿者活动也已经比较成熟,并在后续的各类大型活动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调查中高校青年对于关注学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属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只有26.1%,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塑造鲜明的校园网络文化,强化学校的思想教育引导作用等仍是需要努力的方面。

高校青年经常浏览的网站类型中占前三位的是新闻网站、社交类网站和娱乐体育类网站,分别是第2012年第2期(总第391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2,2012Total No.391[文章编号]1009-6043(2012)02-0112-03112--图4学校是否有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网站或相关网站专题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关注度很关注,经常浏览比较感兴趣一般,偶尔浏览不太感兴趣完全没兴趣百分比2.1%12.2%35.6%37.2%12.9%78.3%、62.2%和60.5%的同学上网经常浏览关注的网站。

在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态度方面的调查结果如表1显示,对于网络政治信息的信度,有超过半数的同学相信和比较相信;赞同和比较赞同“网络传播可以促进民主”的到达八成;而网络政治参与的作用的认知调查中,26.7%的高校青年认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作用很大,并且愿意参与,但是有52.2%的人虽然认为网络政治参与会有作用,却并没有参与热情,认为自己参与与否无所谓。

表1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态度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表2反应了高校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原因,大部分同学都是有比较明确的网络政治参与意愿。

并且在访谈中发现年级和学历越高的群体,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意识越明确,目的也更清晰,主要动因有青年的爱国热情及对自身发展的规划。

但是有4.4%“情绪宣泄”和23.9%的“一时兴起,凑个热闹”的情绪动因,这说明高校中部分青年对于网络政治参与还是有一定的非理性倾向。

理性与非理性并存也是高校青年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一个明显特点。

表2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原因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二)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路径和内容表3中可以看出高校青年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博客、微博和QQ 、M SN 等即时通讯的方式,都有超过半数的同学选择这些方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其常用的形式是论坛发帖。

其中浏览度较高的论坛则是新浪论坛、天涯社区,时政论坛中主要是新华网和人民网“强国论坛”(见表4)。

另外访谈中部分同学表示对凤凰网的认可度很高,认为其信息资讯丰富、评论角度客观,让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关注时政问题。

表3高校青年网上参与政治主要途径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表4高校青年关注的主要论坛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内容包括在网络上关注的政治内容和参与的网络政治活动。

其中网络上关注政治参与内容还包括“关注时政信息的频度”(见图1)和关注的时政内容(见图2)。

可见,高校青年对时政信息具有一定的关注度,其中经常和每天关注的人占32.8%,不过同时也反映出高校青年对时政信息关注的不规律性和随意性,偶尔关注和有重大事件关注的占多数。

而关注的内容中,高校青年最关注的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同时对“反腐倡廉”、“国内外政策”和“国家的重大政策出台”也有较多兴趣,这说明高校青年在关注自身利益需求的同时也对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而对于“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重视度不够,访谈中更是反映出高校青年虽然普遍具有完善法律法规的意向,但没有明确的概念和指向。

而在政府引导的网络政治参与活动,如通过网络征询决策意见中关注度和参与热情则会提高(如图3)。

比如访谈中了解到,新出台的个税改革,在公开征求意见时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意见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人大常委会表决免征额比预先提高500元,调至3500元。

同学们虽然还未步入社会,但也在意见征集中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

因此政府和学校在高校青年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中进行相应的引导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在调查学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类的校园网站引导高校青年进行网络政治参与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虽然知道学校的相关网站(见图4),但参与度较低,关注和感兴趣的总共仅占13.3%,不太感兴趣和完全没兴趣的超过百分之50(见表5)。

访谈中很多同学也表示校园相关网站内容单一、形式简单、宣传力度不大以及与自身生活相关度不高,是对其缺乏兴趣的原因。

可见,学校在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的活动引导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

表5高校青年对学校网络政治参与相关网站的关注度(三)高校青年对于网络政治参中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网络政治环境的满意度调查中,不满意的少于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10个百分点(见表6),不满意的方面主要是网络信息不可靠性和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分别有56.7%和51.1%的选择。

由于网络信息发布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信息的离散性带来自由、快速传播的同时也降低了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同时网络监管制度的制定和条目内容(单选)相关选项所占比例网络政治信息的信度①信任②比较信任③不信任④随便看看 5.00%57.20%12.20%25.60%“网络传播可以促进民主”①非常赞同②比较赞同③不太赞同④很不赞同8.90%71.10%19.40%0.60%网络政治参与作用①作用很大,愿意参与②会有作用,参与与否无所谓③根本没有多大作用④没有接触26.70%52.20%15.00%6.10%动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事关个人切身利益情绪宣泄一时兴起,凑个热闹其他百分比35.50%30.00%4.40%23.90%6.70%途径网络论坛QQ 、M SN 等即时通讯博客、微博参与网上调查、投票新闻跟帖评论其他百分比35.60%54.40%56.70%32.20%22.20%5.6%论坛名称人民网“强国论坛”天涯社区凯迪社区中华网论坛新华网论坛新浪论坛都没有百分比21.2%51.7%5.6%18.0%33.9%66.1%9.6%图3高校青年对政府网络决策征询意见态度图1高校青年网络关注时政信息频度图2高校青年关注时政内容郭祺佳: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的实证研究———以杭州高校为例113--实施也都没有及时对应发展的进度,特别是一些掌握隐私信息的网站更应加强监管力度。

此外是网络言辞过激和网络政治参与渠道不畅,有47.8%和39.8%。

可见,多数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持比较理性的态度,对于网络上的过激言论比较反感。

由于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地政府部门和不同政府部门对于开展电子政务等网络政治参与渠道进展差别较大,尤其是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互动的差异程度比较明显。

表6高校青年对当前网络政治环境的满意度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对于完善网络政治参与的建议,认为“加强网络自律”的有56.1%,网络政治参与素质较高是高校青年的特点,对于自律性有清醒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