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的实证——以杭州高校为例

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的实证——以杭州高校为例
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的实证——以杭州高校为例

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的实证研究

———以杭州高校为例

郭祺佳

(浙江财经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网络参与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通过对8所高校部分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政治

参与的路径方面,62.8%的学生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在参与内容上,学生最关注的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同时,调查显示,有51.1%的同学认为在净化网络政治环境的同时也要兼顾言论自由。不仅政府要主寻优化网络政治生态环境,高校也要切实引导规范青年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活动。

[关键词]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1-12-18

[作者简介]郭祺佳(1984-),

女,黑龙江人,浙江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政治。[基金项目]2011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新苗人才计划)孵化项目研究课题:

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民主政治参与的实现路径研究———以杭州高校为例阶段性成果(2011R 413043)。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其中一系列民主政治发展理念的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化。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是指青年以网络为媒介参与政治生活,并且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推动国家政策的制定、运行的一种行为,是对一般意义上的青年政治参与的

延伸。

从参与途径上可以分为体制内参与和体制外参与。由政府组织、开展的通过网络进行的政治活动,例如投票选举、民主协商及对话沟通等属于体制内参与。而体制外参与则往往是青年自发的利用网络平台广泛、迅速的传播信息,表达政治诉求和意愿,从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和导向促使社会管理系统做出调整。高校青年是青年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网络政治参与主体,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以浙江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8所杭州各类型高校的在校学生为调研对象,开展了关于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调查。调研对象来自不同类型学校,其中包括

重点院校、

普通院校、大专院校三类;调查对象为17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在校大专生、

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专业、性别等主要指标与杭州大学生总体状况较为接近,显示本次样本获取具有较高的信度。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50份,回收有效问卷720份,有效回收率为92.9%。同时,为了更加深入了解高校青年的网络政治参与情况,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

在参考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内容除被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了解高校青年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认知及参与的动因,包括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信度、态度及参与的原因;二

是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路径,主要涉及参与的形式、

内容、方法;三是对于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建议,以了解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困境,探寻解决

方法。调查获取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

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

二、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总体状况

(一)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认知和动因

调查数据显示62.8%的高校青年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政治信息,超过传统媒体电视和报纸21.1%,课堂获取

则只占8.3%,

他人告知和其他途径共为7.8%,可以明显反应出现今高校青年主要的政治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调查了解高校青年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界定,及经常浏览的网站类型。高校青年对通过网络论坛或新闻跟帖探讨相关政治问题,及参与网络政治意见调查属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的认同度较高,分别有81.0%和61.1%的同学认为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可见通过网络的各种政治意向表达仍是高校青年认知的网络政治参与主要方式。认同电子政务参与政府公共事务和网络政治动员,如通过网

络开展的志愿者活动分别有47.8%和37.2%。

这反映出近年来政府开展电子政务取得了一定的认知度,近半数的

高校青年对这种新的政务形式渠道有认同意识。

同时通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国家通过网络开展的志愿者活动也已经比较成熟,并在后续的各类大型活动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调查中高校青年对于关注学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属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只有26.1%,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塑造鲜明的校园网络文化,强化学校的思想教育引导作用等仍是需要努力的方面。高校青年经常浏览的网站类型中占前三位的是新闻网站、社交类网站和娱乐体育类网站,分别是

第2012年第2期(总第391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2,2012Total No.391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2-0112-031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我们是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调查小组,为了深入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况,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进行这次抽样调查,衷心感谢您对本次调查的大力支持。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调查小组 2010年12月26日(问卷说明) 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所有数据均用于统计研究。请您按照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回答问题,答卷时只需对所选的选项打“√”,如果填写问卷中“其他”选项时,请在其后面的横线上“___”填写您的具体情况或看法.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所在的年级: A.2006级 B.2007级 C.2008级 E .2010级 D.2009级 F.其它_________ 3.您所学的专业: A.理工科类 B.文科类 C.艺术类 D.其他_________ 4.您认为以下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 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及学术报告 B.党团、社团等组织主办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等活动 C.校、学院(系)年级或班级等组织的大小规模不同的各种大学生主题教育活 动 D.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俭学等社会实 践活动 5.您是否经常关注和浏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网站或网页? A.会经常关注和浏览 B.有时间就关注和浏览 C.较少关注和浏览 D.基本没有

6.您每月愿意花费多少钱购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书籍和影片? A、50元以下 B、50-100元 C、100-200元 D、200元以上 7.您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A.与学生思想需求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B.内容单调枯燥,缺乏创新 C.教育过程形式主义 D.理论空洞抽象,没有或很少与实践相结合 E.没有充分发挥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F .其他_________ 8.思想政治教育在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影响? A.非常大 B.比较大 C.一般 D.影响不大 E.没有影响 9.您认为目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必要 A.必要 B.必要但有待加强 C. 不必要 10.如果学校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讲座,您会选择参加? A.经常参加 B.有时候 C. 从不参加 11.您认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的因素主要是:(限选三项) A.教师教育态度和水平 B.内容是否丰富 C.形式是否多样 D.个人认同的大小 E.社会风气 F.领导的重视程度 G. 其他________ 12.教育者(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是否与您课后交流? A.经常与学生当面进行思想交流 B.经常与学生通过电话、短信、邮件进行交流 C.基本上不与学生进行交流 D.从不交流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 大学生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为了促使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生活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而网络虚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增加了教师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控制的难度。面对这些问题,笔者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办法。 标签:政治社会化;网络政治参与;引导 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政治人格的政治人的过程。大学生学习政治知识,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和情感,然后参与政治实践,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大学生转变成为具有一定政治人格的社会政治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走向全面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全人”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网络本身虚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增加了教师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控制的难度。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正确引导,从而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1.从制度层面对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过程进行引导 从制度上加强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规范网络行为。在大学生中积极宣传网络法制知识,并结合高校校园的实际,加强网络管理规则的制定和宣传,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和法制意识。通过法律的规范和法制教育,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实现网络道德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只有这样,大学生在网上发表舆论、参与政治时,才会遵守网络管理制度,而不是为所欲为,想发表什么言论就发表什么。因此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它使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和网络政治参与都能受到一定的制约和规范。因此,应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促使大学生保持网上和网下行为的一致性和合法性,提高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努力营造法制的网络环境,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 2.从价值层面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引导 要想从价值层面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引导,减少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和言论行为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培养是关键。首先,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水平,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其次,要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增强其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使其能抵制抵制不良诱惑;最后,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八荣八耻”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提供的海量信息中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真伪的能力,才能使他们面对各种错误思潮以及一些思潮的消极影响

当代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基本状况研究报告_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调查_陆士桢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年第1期青年专题第34卷(总第176期)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 主持人陆士桢(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政治参与是青年社会参与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不仅关系到青年自身的 政治成熟与社会性发展, 而且关系到社会主流价值传播、政治价值延续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刊组织的三篇文章,以严谨的实证研究为方法,描述了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状态,并以基本身份为变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关于网络虚拟社团的研究则以细致的网络观测、文本分析为研究方法,描述了网络虚拟社团这一当代新兴青年社群的状态和发展特点。研究的成果与 发现为全面把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情况并积极予以应对, 提供了基础的、科学的依据。其严谨的研究方法,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当代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基本状况研究报告 ———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调查 ■陆士桢潘晴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北京100089;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北京100089) 【摘要】一项全国范围内的关于当代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状况的基础调 查显示,青年上网目的的多样化与聚焦性同时并存,而获取政治信息是青年网 上排名第一的行为;青年网络参与的政治内容比较丰富,民生和主权问题是青 年参与度最高的领域;国际政治是青年网络参与的重点之一,尤其重视国家主 权利益;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意识虽然较强,但参与层次不高,在参加网络投 票、 民意测验以及组织网民关注某事件这三项典型的网络政治参与上,青年的参与度呈递减趋势。 【关键词】当代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政治信息 收稿日期:2014-10-18 作者简介:陆士桢,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青少年问题、社会工作; 潘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陆士桢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 (课题编号:11ASH006)的研究成果之一。参与调查的有陆士桢、漆光鸿、王蕾、顾飞、孙冉冉、潘晴、王成顺等。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网络政治参与悄然兴起,依 靠网络获得政治信息,参与政治事件的讨论、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已成为现代中国民众最普遍的政治参与形式。受传统观念及社会地位的影响,相对其他群体来讲, 青年缺少政治话语权[1],而网络参与给他们提供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平台。青年喜欢探索、好奇 心强、接受能力强以及充满活力等诸多特点,注定使其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力量。 为准确描述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深入探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象以及背后的原因,我们围绕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现状、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产生的动机和青年对网络DOI:10.16034/https://www.360docs.net/doc/eb1737209.html,ki.10-1318/c.2015.01.012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存在的五类问题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论时政、释放情绪的一个主要渠道,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网络参与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提升政治参与质量、促进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给政治参与在未来的发展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因此在肯定其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其暴露出的问题。一是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在政治参与中的无序性的特征,存在着公民非理性政治参与的可能性。互联网本身就具有虚拟性与隐蔽性的特点,使"网络政治参与"具有非正式性、渗透性特征,这极有可能导致公民网络参与的欺骗化与非法化。匿名性和隐蔽性被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网民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大大减少了其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进而容易摆脱现实社会的规范,放纵自己的行为。二是互联网带来了网络话语权的巨大差距,没有能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声音造成政治参与的不均衡。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占有通常使年龄偏大、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在互联网的使用上都处于弱势地位。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网络参与的主体80%以上都是年龄35岁以下的中青年,而且主要聚集在发达城市。农村与城镇在互联网使用上的差距较大,目前74.9%的网民都居住在城镇,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3%,农村仅为7.1%。理论上平等的网络政治参与权利和机会在实际上呈现出严重的不平等状态。此外,网络还创造了一个僵硬的阶级壁垒,使受到良好教育和未受到良好教育者阵线分明,从而造成社会断裂,危害社会稳定。三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情绪化和网络参与的"多数人暴政"问题。网络空间是个体自由表达的舞台,有些人可能会把自己一些情绪化的见解发布到博客或论坛中,有些是非常具有煽动性的,很容易感染大量读者,从而形成一种网络主体的"集体癫狂",给正常的政治行为与决策带来很大压力。这种"多数人暴政"即舆论暴力会严重侵犯个体权利和个体利益。网民由于自身所处环境不同,个体差异很大,从而会对政治事件或政治行为产生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见解,但是针对现实中所发生的某件事,那些持有相似观点的人会在网络上形成一股力量,剥夺不同意见者正常发表意见的权利或甚至对其进行人身侵害。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利益群体、各社会阶层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常因突发事件暴露出来。四是新网络的膨胀暴露了传统媒介在公民政治参与上的不足,对政治稳定带来消极影响。近年来,网络参与作为一种下与上的对话渠道发展迅速,并且产生了一定"放大效应"。加之政府有关部门对网络难以有效控制,从而对社会政治稳定形成一定冲击。五是网络参与的便利性使得西方政治文化对于我国渗透更加广泛,使公民网络参与易于被误导。凭借网络优势,西方大国在输出信息的同时也输出他们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价值观,企图把西方的政治文化和思想渗透到世界范围之内。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意识冲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不可避免产生相互冲击和震荡。随着网络规模的继续扩大,国家在这一领域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网络政治参与:概念、现状与二维价值付建军 发布时间:2011-7-3 20:02:21 被阅览数:1195 次作者:付建军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内容提要:政治参与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区分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的重要标志。伴随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政治参与进一步扩大。以网络为平台的政治参与的兴起缘自制度性和技术性的因素。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网络政治参与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

当前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思考

当前**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思考 新的历史时期,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深化**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这是当前**部队政治工作中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在下基层检查指导工作时作了调研。 我省**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对政治教育普遍比较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摆不到应有的位置。近年来,随着消防部队政治工作的不断加强,大家对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帮助官兵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上,各级领导的思想更为统一。基层政工干部登台授课,形成了领导重视政治教育的宏大声势。但真正做起来却显得不到位,没有充分体现政治工作的强大生命力。一是党抓教育的持久不够,年初布置任务时比较重视,教育展开后又容易放任自流;上级检查时就抓一抓,上级不检查就放松;对大的专题教育比较关注,而对基础性教育却常常忽视。二是政治机关对教育检查的不经常。据对基层中队调查,大家反映机关在抓思想政治教育时基本处于“五多一少”,即发文件多、提要求多、总结多、评比多、检查多,而深入基层具体指导少。没有真正把基层当作工作重点,有的支队党委成员很少给基层官兵讲课,有的领导一年都不见,甚至政工干部也很少去,没有扑下身子蹲在基层搞教育。只是到了年终去当“总裁判”。三是政治教育不能按计划正常进行,被占、挤、压情况时有发生。不少同志都谈到,什么工作都可以向政治教育要时间,教育时间从根本上没有保证。有的单位还存在交差应付现象,存在“三不搞”现象,即不发生问题不搞、上级不检查不搞、不重要的教育不搞。我们在平时工作检查中也发现,基层政治教育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致使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工作不扎实。教育内容基本落实,但走过场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们先后查看了部分基层中队教育笔记本,发现上级部署的学习内容都有。但从战士交谈看,教育中不深入、不扎实、走过场的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照本宣科”。有的基层政工干部,对上级布置的教育不是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备课,而是“照葫芦画瓢”,把上级下发的讲课提纲原原本本地念了一遍了事,只求“搞过了”,不求搞好了。二是在时间上“偷工减料”。规定二天的内容,只按排一天的计划;要求必学的科目,却利用十几分钟就学完。表面上看,每项教育都有着落有回声,但时间往往被“截流”,程序被“减化”。因而学习内容就大打“折扣”。三是学习质量不高、效果欠隹。一些单位尽管教育声势造的

浅谈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浅谈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近年来,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剧烈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互联网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的、相对单一的大学政治参与模式,在现代开放的网络系统的强大影响下,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参与群体和不可逆转的网络参与趋势。这种改变最为直接地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体现,网络因此毫无疑问地成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和网民政治意识的增强,网络空间中诞生一种新的政治现象——网络政治参与。所谓网络政治参与,简单理解可以认为是普通公民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合法途径影响政府决策或公共管理的活动。 网络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是柄“双刃剑”,既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政治训练,加速其政治社会化进程,也会因为无序的网络政治参与而影响到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建设。网络所具有的极大的即时性、公共性和联通性,以及更大的包容度、延展度和密集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和传统信息表达渠道的欠缺,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带来各种机会和更加便捷的渠道。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活跃、充满创造力、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是青年中的中坚;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以及政治参与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其政治社会化的进程,进而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及政治民主的发展。因此,党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高等学校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因势利导,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加速其政治社会化进程。

事实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仅在方式、渠道和途径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而且,与现实的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也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 第一,公民政治权利行为的隐蔽性。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比如不同的公民个体同时投票选举符合自身利益的代表或代言人,但一般一人只能投一次票,当选者即为其共同利益的代表;而且公民可以依法公开行使自己的政治民主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在网络世界,如果存在投票选举,由于个体可以用不同的IP地址登录,那么投多少次票则无法约束。通过电子表决器进行投票表决(一人一票)并不能看成是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同样由于IP地址复杂多变的缘故,网络上的(政治)造谣、诽谤等违法现象也难以查处。 第二,参与内容与手段的“双重性”。双重性即指网络政治参与既有合法参与的内容与手段又包括不合法的内容与手段。由于网络立法的滞后、大学生网民政治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以及部分大学生网民缺乏网络自律等原因,目前尚无法保证其政治参与的内容与手段、方式全部合法。 第三,参与目标与对象的不确定性。网络政治参与目标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并不是所有的网络参与都具有明确的目标。政治参与的目标一般在于影响政府、集体和社会公共机构的决策、决定及其活动,但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并不都是为了影响政府(或某些公共机构)的决策,他们更多人是在“谈论”政治及与政治有关的话题。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策略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策略 高校党的建设核心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科学理论和崇高品格灌输给广大高校学生,促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其重要。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都对高等学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力的冲击,使得他们的社会价值评价标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生活的,同时也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新形势下,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社会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变得多元化和深刻化,必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有着深刻的烙印,进而出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的问题和挑战。 1.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在当今社会是必不可少的,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便捷和好处。但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网络也给我们特别是大学生带来的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首先,网络文化的霸权主义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面临严峻的挑战;第二,网络上大量的污染信息极大的降低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影响大学生学业、扭曲大学生身心健康;第三,网络的个人道德责任少被追究,这使得部分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 2.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阶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社会结构也在日益分化,使得人们在价值取向上形成了特定的生活态度和对生活的理解。这些现象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泛功利化”倾向较为普遍,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更多采用实际利益标准而不是是非原则标准。 3.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和渗透,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模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得西方社会思潮不断地在我国思想界进行传播和渗入。从表面上来看,大学生认识世界的途径是多了,但部分大学生往往没有认清西方的大部分思潮的实质。这些所谓的西方思潮都是以冲击共产主义道德的主导地位和传统道德的重要作用为目的的。 4. 大学生思想认知水平下滑的现状。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为独生子女,容易造成重视个人利益的不良品格,社会责任意识逐渐淡薄,对社会问题和人际交往考虑不够周全,想法过于简单,认清事物本质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提高与创新。在新时期经济及网络发展迅猛之

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象

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象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思维的必然结果。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大学生现实政治参与的延伸,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种形式,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政治能力发展,但亦可能滋生大学生网络政治行为失范,阻碍大学生的良好政治人格形成。引导大学生有序网络政治参与和理性网络政治参与,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 标签: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政治行为 [新时期新形势下,网络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新领域新空间,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格局,网络政治参与现象参与随之产生。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象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题中之义。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 首先,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思维的必然结果。互联网思维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化而出现的重要思考模式与行为方式,是信息时代数字化生存图景下蕴育产生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网络技能,才会滋生出相应的互联网思维。显然,大学生作为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相对于其他社会阶层而言更适应和热衷于互联网思维下的网络生活。互联网思维在政治领域的体现,立足国家层面即网络施政,立足公民层面即网络参政,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象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思维发展使然。伴随新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网络已经深刻融入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网络空间成为既一致于社会现实生活又与之区别的另一空间,与之适应,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当前政治生活的一种必然现象。当前,伴随社会信息化日益深刻,网络参政逐渐成为政治生活的常态现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参政这一新事物新现象,在宏观层面对各级各类机构的网络施政提出要求,同时又在微观层面对各种网络参政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毋庸置疑,网络参政已经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政治生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前社会信息化时代潮流在政治领域的生动展现。网络政治生活作为当前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分支,变得不可或缺。 其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具有特定的类型和方式。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专属于这一群体的特殊类型和方式。一般而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利益型和兴趣型。利益型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往往是大学生群体在工具理性驱使下自发参与到网络政治活动中去,其基本动因是某项政治决策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发展和事关大学生的利益。起源于工具理性动机的大学生政治参与往往显得务实,现实适应性强,一般会一致和对应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政治事件。兴趣型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政治热情与政治爱好的生动展现,一些大学生热爱时政,在浓厚的兴趣驱使下他们会自发开展网络政治活动,追求政治理想。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主要有三种方式,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落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在高校。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要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入手,注重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正确掌握学生思想现状并做出分析,制定科学的方针政策并自觉践行,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升华 标签:十八大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義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狭义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样是党政思想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学校政治思想工作人员的集合体。包括各级党组织领导下,以共青团,学生联合会,政治辅导员少先队辅导员和班主任为重要力量。同时依靠全体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力量①。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贯彻落实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人民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地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党和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人民精神文明的建设。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高校仍存在一些不足。 1.课程、人员方面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人员的安排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在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兴趣的调查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兴趣不足,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过于死板,脱离实际,也有学生认为课堂质量与教师教学态度有关,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死记硬背的考试形式存在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多数学生认为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不够,大多辅导员在工作中只是起到传达通知相关事宜的作用。说明当今高等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存在内容陈旧僵化,考试形式死板,脱离实际的现象。辅导员工作也由于辅导员人数不足,难以顾全所有学生等主客观原因,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缺陷。 2.学生对国事关心程度受学科影响 在对学生关心国事程度的调查中,多半学生可以做到每天关注国内外新闻,有时关注的同学次多,也有少部分学生极少或一点不关心。但是,大部分高校学生对时事还是很关注的。同时也说明在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责任感,使命感的教

网络政治参与调查问卷

网络政治参与调查问卷
尊敬的宁波朋友,您好: 尊敬的宁波朋友,您好:
我们是宁波大学的学生,在向社会做一次有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调查问卷。 我们是宁波大学的学生,在向社会做一次有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调查问卷。我国最近在网络上开 展了向民众征询意见或建议的网络参与活动,这是我国和我党重视民众疾苦了,和广泛意见的举动, 展了向民众征询意见或建议的网络参与活动,这是我国和我党重视民众疾苦了,和广泛意见的举动,希望 通过网络可以让更多的民众知道政府在干些什么,同时也是为了是民众可以监督政府的重大举措, 通过网络可以让更多的民众知道政府在干些什么,同时也是为了是民众可以监督政府的重大举措,并且随 着我国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人民对于政府行政的透明度有求更高, 着我国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人民对于政府行政的透明度有求更高,而且可以是我国政府的行政充分体现 人民意愿,和科学行政的必要手段, 人民意愿,和科学行政的必要手段,所以特此希望您可以允许我们占用您一点宝贵的时间对您进行一次问 卷调查,把您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看法,表达给我们。 卷调查,把您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看法,表达给我们。 我们保证对于您所回答的答案和个人隐私,绝对保密,万分感谢。 我们保证对于您所回答的答案和个人隐私,绝对保密,万分感谢。
请您根据您个人的真事想法填写下列各题
1.你的性别: . ○男 ○女
2.您的年龄: .您的年龄:
○18 岁以下 ○18~29 岁 ○30~39 ○40~49 ○50 以上
3.您的政治面貌: .您的政治面貌:
○团员 ○党员 ○民主党派人士 ○群众
4.目前文化程度: .目前文化程度:
○高中以下 ○高中(中专) ○本科 ○本科以上
5.请问您平时上网每天超过一小时吗: .请问您平时上网每天超过一小时吗:
○超过 ○不超过
6.您平时上网目的: .您平时上网目的:
○娱乐 ○获取消息 ○商务活动 ○学习和浏览知识
7.您对网上信息的态度是: . 您对网上信息的态度是:
○可信 ○不可信 ○基本可信 ○半信半疑
8.您在现实生活中参加过政治活动吗: .您在现实生活中参加过政治活动吗:
○有 ○没有 ○不好说
9.那您在网络上会经常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或政治问题吗: .那您在网络上会经常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或政治问题吗:
○经常 ○不经常 ○一般 ○从来不看
10.当政府向社会征集政治意见时,你会参与吗: .当政府向社会征集政治意见时, 会参与吗:
○会 ○不会 ○看情况
11.那如果你在网络上看到和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信息时,您会: .那如果你在网络上看到和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信息时,您会:
○看看而已 ○发表意见 ○视而不见

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_调研报告完整篇.doc

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存在 问题及其对策_调研报告 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点放松不得。”如何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和十五大精神,进一步了解新形势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现状、特点,把握青少年思想脉搏,以改革的精神和挑战的姿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当前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紧迫而现实的课题,更是一个带有全局性、前瞻性的跨世纪话题。 一、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回首过去的20世纪,在党的领导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曾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刻苦学习,奋发成才,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前列,为新中国的诞生、建设作出了贡献。而今,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下世纪我国的战略目标,那就是到下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那时,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复兴。但是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奋力拼搏,共同努力。现在的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主力军。这一代青少年整体素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下世纪我国国民总体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下世纪的中国能否牢牢发展的主动权,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能否实现。青少

年思想政治工作承载着庄严的使用,为使新时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不负重托,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分析新形势,研究新情况。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当前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我国即将加入WTO,我们同世界各国间的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将更加广泛、深入。这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精神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大量进入我国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宣传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生活呈现“四个多样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当前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这一系列的变化逐步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诱发了社会上的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社会上还出现了黄赌毒、腐败、非法宗教活动、封建学信活动等社会丑恶现象。这些,都直接、间接地影响、干扰着青少年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再一方面,当今时代,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载体和开展舆论斗争的新舞台,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互联网是开放的,网上信息诚杂多样,即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同时,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这些错误的不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也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复杂的环境和新的形势面前,我们只有努力适应新形势

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的实证——以杭州高校为例

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的实证研究 ———以杭州高校为例 郭祺佳 (浙江财经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网络参与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通过对8所高校部分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政治 参与的路径方面,62.8%的学生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在参与内容上,学生最关注的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同时,调查显示,有51.1%的同学认为在净化网络政治环境的同时也要兼顾言论自由。不仅政府要主寻优化网络政治生态环境,高校也要切实引导规范青年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活动。 [关键词]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1-12-18 [作者简介]郭祺佳(1984-), 女,黑龙江人,浙江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政治。[基金项目]2011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新苗人才计划)孵化项目研究课题: 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民主政治参与的实现路径研究———以杭州高校为例阶段性成果(2011R 413043)。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其中一系列民主政治发展理念的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化。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是指青年以网络为媒介参与政治生活,并且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推动国家政策的制定、运行的一种行为,是对一般意义上的青年政治参与的 延伸。 从参与途径上可以分为体制内参与和体制外参与。由政府组织、开展的通过网络进行的政治活动,例如投票选举、民主协商及对话沟通等属于体制内参与。而体制外参与则往往是青年自发的利用网络平台广泛、迅速的传播信息,表达政治诉求和意愿,从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和导向促使社会管理系统做出调整。高校青年是青年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网络政治参与主体,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以浙江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8所杭州各类型高校的在校学生为调研对象,开展了关于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调查。调研对象来自不同类型学校,其中包括 重点院校、 普通院校、大专院校三类;调查对象为17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在校大专生、 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专业、性别等主要指标与杭州大学生总体状况较为接近,显示本次样本获取具有较高的信度。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50份,回收有效问卷720份,有效回收率为92.9%。同时,为了更加深入了解高校青年的网络政治参与情况,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 在参考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内容除被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了解高校青年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认知及参与的动因,包括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信度、态度及参与的原因;二 是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路径,主要涉及参与的形式、 内容、方法;三是对于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建议,以了解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困境,探寻解决 方法。调查获取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 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 二、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总体状况 (一)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认知和动因 调查数据显示62.8%的高校青年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政治信息,超过传统媒体电视和报纸21.1%,课堂获取 则只占8.3%, 他人告知和其他途径共为7.8%,可以明显反应出现今高校青年主要的政治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调查了解高校青年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界定,及经常浏览的网站类型。高校青年对通过网络论坛或新闻跟帖探讨相关政治问题,及参与网络政治意见调查属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的认同度较高,分别有81.0%和61.1%的同学认为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可见通过网络的各种政治意向表达仍是高校青年认知的网络政治参与主要方式。认同电子政务参与政府公共事务和网络政治动员,如通过网 络开展的志愿者活动分别有47.8%和37.2%。 这反映出近年来政府开展电子政务取得了一定的认知度,近半数的 高校青年对这种新的政务形式渠道有认同意识。 同时通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国家通过网络开展的志愿者活动也已经比较成熟,并在后续的各类大型活动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调查中高校青年对于关注学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属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只有26.1%,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塑造鲜明的校园网络文化,强化学校的思想教育引导作用等仍是需要努力的方面。高校青年经常浏览的网站类型中占前三位的是新闻网站、社交类网站和娱乐体育类网站,分别是 第2012年第2期(总第391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2,2012Total No.391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2-0112-03112--

群体凝聚力的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刘索华

2013年 Vol.28 No.2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收稿日期:2013-01-15 作者简介:刘索华(1984-),男,山东滨州人,助教,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 李修习(1971-),男,安徽亳州人,助教,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的研究。 赵灯峰(1987-),男,安徽阜阳人,助教,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方向的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功能研究”(项目号:SK2012B228)。 一、凝聚力理论的研究现状 凝聚力对于群体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了研究。 (一)国外研究 1.国外学术界对凝聚力概念的分析。国外学术界从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对凝聚力含义进行研究。弗斯廷格、科特·勒温等从个体出发对凝聚力的概念进行分析。弗斯廷格指出,“作用于群体成员使其留在群体内部的各种因素的合力”即为凝聚力。此后的学者对弗斯廷格凝聚力分析进一步研究,明确指出“作用于群体成员使其留在群体内部的各种因素”是个体的各种需要,如安全、尊重、荣誉、交往、成就感等。科特·勒温认为,群体帮助个体实现目标是群体凝聚力的根源。罗特和卡特赖特等人则从群体的角度对凝聚力进了研究。罗特从“群体成员之间互持积极态度在量和程度上的特点”出发对凝聚力的含义进行界定。卡特赖特认为群体的凝聚力与成员对群体的依赖程度成正相关。 2.凝聚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理论界认为人际关系、组织结构和情感是影响凝聚力的主要因素。影响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和首要因素是人际关系。群体中人际关系受成员的同质性、依恋性、近邻性和接纳性的影响。一般而言,同质性越强,依恋程度越高,接纳性越强的群体的凝聚力就越高。在结构因素方面,群体凝聚力受领导者工作方式、群体规模、群体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领导者水平高、规模适度,共同目标明确的群体凝聚力高。情感因素、性格特点对凝聚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3.凝聚力对个体与群体影响的研究。凝聚力对个体和群体都具有影响。在对个体的影响方面,凝聚力强的群体中,个体更愿意接受群体的价值观,主动精神和责任意识更强烈。在对群体的影响方面,凝聚力既可以通过降低成员间的紧张程度提高效率又可以增强默契程度提高决策的质量。 (二)国内研究 我国学者从管理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出发对凝聚力概念进行界定,凝聚力也称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目标对成员吸引力。程正方在《管理心理学》中从成员对群体活动的参与度、交流频率、集体意识、责任感和荣誉感角度研究了高凝聚力团体的特征。他认为高凝聚力群体成员间民主气氛好、交流频繁、信息沟通快、关系和谐、对团体的荣誉关注程度较高,同时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 感等。 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程正方从团体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出发分析凝聚力的影响因素。从外部因素分析,环境的压力、社会风气对凝聚力产生影响;从团体内部分析,领导者的领导方式,成员的数量、思想的同质性、集体主义精神等都对凝聚力产生影响。杨士魁在《浅议凝聚力》中从管理模式、群体社会地位、群体目标是否一致和交流的频率出发分析凝聚力的影响因素。社会心理学领域主要从群体和成员两个方面分析凝聚力的影响,群体方面主要包括群体的目标,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和群体自身的成熟度,成员方面主要分析了成员的同质性和互补性对凝聚力的影响。 关于凝聚力的作用和意义,国内学者大多肯定了凝聚力与组织绩效的正相关关系。如程正方认为,当组织目标与团体目标一致的时候,较高的凝聚力则会产生较高的生产率,反之则会产生较低的生产率。赵曙明等认为凝聚力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成员的满足感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在高凝聚力的群体中,个体越有利于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同时成员之间的交流加强,组织目标越容易实现,反之,带来的是成员之间的交流减弱、矛盾增多、群体解散的可能性增大。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课题的研究首先研读国内外关于凝聚力、管理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理论,明确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掌握丰富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同时,对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环境进行调研。主要调研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受教育者的凝聚力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程度和建议;教育方式,包括教育方法、教育载体等;教育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 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上对具有典型性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专项调研,掌握实践资料。在此基础上,首先从凝聚力的概念分析作为切入点,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界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概念,同时对课题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本课题的研究范围。其次,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影响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载体、教育环境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产生了影响。最后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的角度提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对策。 群体凝聚力的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 刘索华 李修习 赵灯峰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合肥 231201) 摘 要:受经济全球化等因素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受到挑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研究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现状;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3)02-0007-02

网络舆情现状浅析

网络舆情现状浅析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1、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始于2005年,目前正处于一个相对热门的状态。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外部性特征、管理与引导以及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构监测、分析、研判、预警系统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基础理论研究较为集中,这中间必然涉及网络舆情的概念分析。天津社科院刘毅在其撰写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提到,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中山大学周如俊、王天琪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南开大学徐晓日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华中科技大学纪红、马小洁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天津社科院王来华认为,舆情在其狭义上是指民众受中介性社会事项,刺激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而网络舆情,则主要指使用网络者或俗称“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 王来华教授对舆情概念的研究是目前为止最早的成果,其实际应用情况也是最好的。王来华教授在概念的内涵上对舆情进行了狭义化界定,有效地将舆情与舆论作出了科学合理的区分,舆情发展的当下状态也完全印证了这种区分的必要性。笔者完全认同王来华教授的观点,并在舆论与舆情

的关系辨析!一文中对其科学性作了专门的论述。王来华教授没有像给舆情下定义那样专门明确地完整地给出网络舆情的定义,但意图是十分清晰的,即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舆情前面加上网络这个限定词,必然是在网络这个空间里产生的舆情。鉴于此,其他学者的上述研究成果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对网络舆情空间的界定不够确切。在舆情定义中,我们已经明确了舆情空间的概念,那么在网络舆情的定义表述时不作特殊限定而简单套用,就不足以有效区分舆情和网络舆情。其次,客体指向不明确、不统一。王来华教授对舆情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将舆情狭义化理解的同时明确了舆情的客体,从而有效地将国家管理者在运行公权力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的中介性社会事项作为引发舆情的刺激源,这使得舆情更加清晰化了,与目前我们应对舆情的工作现状也是完全吻合的。当下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没有统一到这方面来,这就容易造成网络舆情的定义泛化,进而又混淆了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的关系。第三,对网络舆情的属性定位不清晰、不统一。有学者将其表述为情绪、态度的总和,也有学者认定是共同意见。笔者认为,舆论学将舆论明确为集合化了的公众意见的定位是科学的,舆论学的百年发展历史也证明这一论断是正确的。那么作为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网络舆情也必然是一种集合化了的公众意见,而不是个人的意见和牢骚等。由此可见,王来华教授关于舆情是民众对国家管理者的社会政治态度的定性是准确的,否则就会出现舆情脱离舆论的尴尬状态。 2、网络舆情的概念 笔者综合舆情的研究成果和网络舆情的发展实际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互联网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