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郊区化之利弊
我国大城市商业郊区化的主要特点

我国大城市商业郊区化的主要特点
1.中心区并未出现明显的衰退
西方国家在郊区化过程中,许多城市出现了经历了制造业、人口和商业迁出中心城区后造成的“大城市空心化”的现象。
比如曾经是新泽西州最大的纽瓦克
优化
外迁移和商业郊区化的过程中,中心区的商业还是非常活跃。
2.发展的不平衡性
由于中国的郊区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只在一些特大城市出现了郊区化的现象。
只有北京、上海和沈阳等少数城市处于由向心集聚向离心分散转变的时期,因此从全国来看,表现为不平衡性。
这些城市的郊区化人口和工业的郊区化表现得相
对比较成熟,但是,商业郊区化现象则还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出不少的问题。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城镇化带来了许多利益,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进行浅析。
二:中国城镇化的背景与现状1. 城镇化的定义和发展阶段城镇化指的是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地区,形成城市化的过程。
中国的城镇化可以分为初级城市化、中级城市化和高级城市化三个阶段。
2. 中国城镇化的背景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经济改革和城市化政策的推动,以及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
3. 中国城镇化的现状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户籍制度不完善等。
三:中国城镇化的利益1. 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城镇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劳动力的流动,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2.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城镇化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推动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缓解农村贫困问题。
四:中国城镇化的问题与挑战1.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资源和机会不平衡地集中在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和不公平现象。
2. 户籍制度不完善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差异导致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包括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不便。
3. 自然资源和环境压力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土地资源被占用,水资源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
五:附件本文档附件详见附件1(附件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 城镇化:指的是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地区,形成城市化的过程。
2. 户籍制度:指的是根据居民的户籍身份区分其在城市或农村的不同待遇和权益。
七:结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带来了许多利益,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以青岛为例浅析居住郊区化

以青岛为例浅析居住郊区化摘要:以青岛市为例,对城市郊区化的特点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论述了郊区化的有利影响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关于居住郊区化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居住郊区化、有利影响、问题、建议正文:城市郊区化的出现可追溯到30年代大危机时期。
50年代后,由于特大城市人口激增,市区地价不断上涨,加上生活水平改善,人们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汽车的广泛使用,交通网络设施的现代化等原因,郊区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郊区化主要是指城市由集聚式发展转变为扩散式发展,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服务业、办公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居住郊区化的趋势,不仅使城市生活发生了改变,也影响了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
下面以青岛市为例进行具体论述。
一、居住郊区化的现象及特点青岛市居住郊区化具有以下特点:人们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居住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居住环境,但由于城市中心区仍因具有基础设施、经济机遇、就业岗位的聚集效应而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并未造成“空心城”的出现;其迁移原因有由于土地使用制度与住房制度的改革,促使工业及住宅从高租金中心区向低租金郊区迁移;在迁移人口构成中,大多数富裕阶层仍留在中心区,外迁的主要是工薪阶层与一般市民。
二、居住郊区化的原因影响居住郊区化的原因多种多样。
青岛市居住郊区化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及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其它原因还包括城市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民居住观念的转变等。
1.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是推动人口居住郊区化的促发因素(周一星,1999)。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市土地实行行政划拨、无偿使用的制度,由于城市中心区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与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工厂、商店、住宅、办公等均向城市中心区集聚,导致我国大城市中心区工厂住宅混杂,人口密度过高,环境质量很差。
8O年代以来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实行有偿使用,最繁华的城市核心区段的地价往往是近郊与远郊同类用地地价的十倍甚至百倍以上。
城市化的利与弊

城市化的利与弊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明显。
城市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以及居住空间的狭窄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对城市化的利弊进行评估,以便更好地理解城市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
城市化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和企业进入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
同时,积极的城市化也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推动城市的发展和经济建设。
这些优势直接带来的是城市化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人们也可以通过对工作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来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城市化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城市化的恶化环境质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城市化导致大量工业排放,交通问题和卫生条件的恶化,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居住空间。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还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比如城市噪音污染、水源污染和空气污染等。
这些环境污染也会对人们心理造成影响,甚至会导致一些以环境为主题的疾病,这对城市化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此外,城市化也导致了可贵的农村资源被消耗和破坏。
随着城市扩张的趋势,广阔的农村土地也在逐渐消失。
同时,农村人口也越来越多的涌向城市,导致农村地区的经济指数和生活水平越来越低。
这种资源的消耗和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另外,城市化也导致了社会的分裂。
一些城市腐败,造成了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也增加了不良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发生。
这种情况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社会冲突的发生,疏远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城市化虽然能够带来一系列好处,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因素的制约。
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应该更加明确地认识城市化的利弊,相应地完善相应的政策规划。
我们需要提高环保和生态保护意识,加强经济的稳定和调控,加强城市文化和人文关怀。
只有这样,城市化才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利益,同时让我们尽量避免由它带来的一切负面环境问题和不和谐的社会现象。
城市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城市规划方面有什么优劣之处?

城市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城市规划方面有什么优劣之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张,现代城市在经济、文化和人口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下面将从生活影响和城市规划两方面入手,对城市化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生活影响1.就业机会的增加城市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
有了工作,人们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而且,因为城市里的人口密度相对于农村来说要高很多,各行各业也得以在城市里更好地发展。
2.便利的交通在城市内,人们可以轻松地乘坐地铁、公交等便捷的交通工具,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骑车、走路或者坐公共汽车从乡下到城市。
这样的交通设施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减少了通勤时间和疲劳度。
3.文化多样化城市里的大量人口,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
人们在相处中可以互相了解和学习,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环境。
这也为城市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创造性,城市发展因此也更加丰富多彩。
城市规划1.道路规划城市中的道路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点之一。
合理的道路规划可以大大减少交通拥堵、道路危险等问题,并且便于城市内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但是,一些城市的道路规划并没有考虑周全,导致了路面拥堵和排放大量废气等环境问题。
2.公园绿化城市里的公园不仅可以为城市增添生机和文化气息,而且也能给城市带来一种发散正面能量的舒适空间。
同时,这种绿化环境也能疏导心理压力,降低生活中的疲劳感。
但是,很多城市在规划公园时并没有进行足够的投资,导致公园设施简陋,绿化面积小,反而成为了城市的消极因素。
3.住房规划城市中的住房规划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了大众的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
合理的住房规划可以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更多的公共设施,同时,也需充分考虑人口流通性的影响和一些适合家庭住宅的基础设施建设。
但是,很多城市在规划住房时由于缺乏对社会组成和住房需求的了解,导致房屋规划不合理、价格过高等问题。
中国城市化的好处和坏处英语作文

中国城市化的好处和坏处英语作文Urbanization in China has brought about both benefits and drawbacks for the country. On the positive side, urbanization has led to increased economic growth, improved infrastructure, and better access to education and healthcare. Cities have become centers of innovation, attracting talent andinvestment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and technology, urban residents enjoy a higher standard of living and more job opportunities.However, urbanization also brings challenges. Rapid urbanization has resulted 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raffic congestion, and housing shortages.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has widened, leading to social inequality and urban poverty. The pressure on urban infrastructure andpublic services has also increased, causing strain on resources and public funds. Moreover, the loss of rural farmland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poses a threat to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conclusion, China's urbanization has its pros and cons. It is crucial for the government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of urbanization while maximizing its benefits. Sustainable urban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ocial welfarepolicies are essential to ensure a balanced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ties. With proper management and policies in place, urbanization can bring about long-term growth and prosperity for China.。
大城市郊区化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大城市郊区化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大城市郊区化是每个国家在发展中的必经过程,许多学者对于居住空间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大城市郊区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突出问题,通过对城市总体布局的调整,改善城市空间状态,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城郊综合发展。
一、北京市郊区化的特点及居住空间的分异特征(一)北京市人口郊区化的特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首都不断地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人口,造成北京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增加现象。
在中心城区的建设过程中,城市无限制的扩张,导致许多新城的建设都成了的“卧城”,如天通苑、通州等。
老城区的住宅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过高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使得居民对居住满意度下降。
再加上北京日益增长的房价和严格的限购政策,公共交通的相对便利,交通成本相对低廉,所以大部分城区工作者不得不选择住在郊区,从而导致了北京城区郊区化进程的不断蔓延。
根据不断调整的北京市总体规划,再加之“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诸多实力较强的企业向郊区的迁移,使周围区县的建设开始快速发展,在郊区形成了新的产业带。
中心城区人口看到了郊区发展的繁荣景象,并且郊区的生活环境优良,交通无阻,导致大部分城区居民向郊区迁移。
(二)北京郊区居住空间的分异特征北京郊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首先,交通干道的交叉和多样化交通设施的建设加速居住空间分异的进程。
交通和地价模式从根本上分配了居住区的收入阶层,居住空间分异格局与交通结构存在耦合关系。
城市快速路网的建设,能够给郊区居住的居民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位于高速公路沿线住宅比较高档的居住区,成为了富人的集聚地,如五环、六环和出入北京的几条高速公路附近房价明显攀升。
而地铁沿线各个地段成为一般居住区,这里普遍居住着北京较低收入的人群,如地铁5号线天通苑地区;其次,城市不同空间的不同类型产业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郊区居住空间的分异。
在计划经济时期居民住房多由单位分配,一个单位工作的人们大部分居住在同一片小区内,每个“单位大院”形成居住隔离。
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资源学院2019级本朱南华诺娃 [1**********]2引言所谓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经过课堂上一番激烈的辩论,不论正反两方,都不遑多让。
中国城镇化利弊重生,再次印证事物存在两面性。
我认为中国城镇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利大于弊,不然的话,各个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也不会选择这条发展的道路。
当然,中国的城镇化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人多、资源少等制约着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城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城镇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19年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6.4%,据统计,进入21世纪,我国的建制镇已超过2万个,比1978年增长了近10倍,大约2亿多人口生活在小城镇,小城镇30年来的快速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成就(一)小城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国的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
小城镇的发展,可以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从而推动农村从小规模均田制向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上去。
(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城乡分割的体制逐渐改变和创新,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流动日益增加,城乡的市场结构和商品流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城乡经济发展出现了可喜的融合态势,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有所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郊区化之利弊城市一个令我们熟知却又陌生的词,仅仅一个词,其中却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并在社会文明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产生并不断的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城市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城市化是世界城市化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郊区化,是中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中国的城市郊区化,无疑有者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那么何为城市郊区化?城市郊区化是指人口、产业、和就业问题等从大城市中心线郊区移动的过程,是城市辖区范围内,受城区经济辐射、社会意识形态渗透和城市生态效应的影响,与城区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生态系统密切联系的城市建成区以外一定范围内的区域。
根据它的位置以及同中心城区的联系,可分为近郊和远郊两部分。
近郊是建成区周围以城市生活方式、产业结构和建设景观为主的环状区域,是城市人口、住宅和工业扩散的直接承载区。
远郊是近郊外围,受城市经济的影响,以农业为主,但产品的城市市场指向明显,表现为农村生态景观和建设景观的区域,是城市所需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城市的过家之一。
我国的城市化具有曲折性,道路二重性以及城市化发展的非均衡性。
城市化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郊区化的不断的发展也给我国及整个世界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
在利与弊之间,我们到底要倾向于谁,是继续选择城市郊区化,还是另谋它路呢。
这就需要对城市的利弊进行细心分析,才能做出结论。
相比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城市郊区化的发生时期还是远远的落后的,并且其发展的机制也具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郊区化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空前加速的过程中出现的。
我国现在由于经济的总体水平不够强,并且我国的农村人口多,城市化的钱潜力大,城乡差别巨大,又实行了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郊区化推动力较弱,郊区化的发展过程相对缓和。
同时,我国目前的每个城市都有郊区化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大的城市,郊区化的现象更加的明显,我国的郊区化带有的明显的被动的色彩,并且我国的居住郊区化略迟于工业郊区化,同时我国的郊区化是圈层式扩张。
我国的在不同的成度上出现了产业郊区化,人口郊区化及商业道德郊区化。
一个城市的发展现象往往是有利有弊的,城市的郊区化也不例外,研究其利于比就是为了避短扬长,郊区化的利有很多。
首先,城市的郊区化疏散了大城市中心区过密集的人口,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
19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大城市郊区化现象开始出现。
从多次的人口普查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城市中心的人口在减少,住房制度与危旧房改造及郊区新居住区的建设,也使城市的中心人口往郊区疏散,在危旧房改造中,政府往往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促进原有居民迁往郊外。
如北京市1990-1995第一批危旧房改造列入计划的有37片,其中22片分布在城市中心区,拆迁户有20%左右向郊区迁移。
19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许多大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而新建的居住区六成以上分布在近郊区,大连市近10年来新建的居住区多数位于中、外环带。
随着城市人口和居住房的外迁,城市中心的人口和住房的压力得以减轻。
通过对北京市中心人口的分析,可以看出城市的中心人口在减少,每人的住宅面积在不断地增加,这数据表明城市的郊区化疏散了大城市中心区过密集的人口,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
其次,城市郊区化的过程中一些不合适在城市中心发展的工业、企业往郊区分散,对城市中心的环境和经济两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作用。
在环境方面大部分的工业,企业向郊区分散,使得城市的中心有更多的空间留出来,用于城市中心的绿化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郊区化的过程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同时还在原有的基础上促使城市的环境美化和城市公共服务的进一步的得到改善和提高。
北京的歧江公园就是一个例子,歧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是在北京搬迁工厂原址建公园形成的。
在经济的方面上,外迁的原址大部分被商业、金融、贸易等收益率更高的第三产业所取代,使土地产业率提高,优化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效率,使得中心区商业、金融、贸易、房地产业等更加繁荣。
再次,在城市的郊区化的过程中,城市的交通系统也必然会往城市的郊区的扩张的延伸,可在郊区路网的扩张的同时对城市中心的路网同时进行一系列的规划,解决城市中心的交通问题,改善交通的现状。
1990年以来,上海城市交通投资有大幅度增长,中心城区建成了内环高架、南北高架、地铁一号线、轻轨交通明珠线等立体交通工程,形成了"三横三纵"道路框架,郊区建成了一批快速道路。
郊区的路网和市中心的路网相互结合连接,形成强大的路网,对城市居民提供方便的条件,同时对人口和产业的空间转移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还有,郊区化有利于发挥城市中心区的区位优势,获得更高的土地利用效率,实现更有效的城市中心职能。
随着人口郊区化、中心城区基本没有第一产业的功能,第二产业的功能也在大幅度的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功能在大幅度上升。
这体现了城市作为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本质要求,符合城市作为发展的历史逻辑,无疑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
还有,郊区化带动了郊区乡村的发展。
城市郊区化是指人口、产业、和就业问题等从大城市中心线郊区移动的过程。
城市的郊区化城市的郊区化往城市的周边发展,将城市中的工业,产业带到城郊的乡村,工业和产业在城市郊区乡村的发展带动了郊区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郊区化伴随着住宅的郊区化,由于政府在拆迁中给予很多优惠政策,和我国的土地有偿使用政策,使得城市郊区的房地产产业欣欣向荣,城市的郊区,一头联着城市,一头联着乡村,是城乡的结合部。
郊区化带动了郊区乡村的发展。
城市的郊区化不仅促进了城市的物质文明的发展和净胜文明的发展,而且还使城乡融为一体,共同发展。
除此之外,城市郊区化使得城市郊区的道路系统更加的发达,形成强有力路网,这样就可以带动城市郊区乡村的旅游业的发展,改变城郊乡村以农业为主的单一制经济模式,带动旅游业等副产品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经济模式。
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
最后,郊区具有城市“供给基地”的功能。
我国城市郊区一方面起着“截留”的作用,即把那些想进主城区而又进不去的,有外迁来的单位和某些需要借助主城区信息、市场‘基础设施而又不能安排在主城区的企事业单位放在郊区;另一方面,作为主城区的附属品,为主城区市民提供肉类、蛋、蔬菜、水果等副食品。
以及为城区加工配套、拾遗补缺等。
城市的郊区化使得城市有了自己的后备基地,在满足自己带动同时有醋劲乐城郊乡村的发展。
同时,我国的城市郊区化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出现了弊端,主要有:第一,郊区化过程给城市边缘区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冲击和破坏。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郊农村土地日益扩大,导致了一系列和土地有关的问题,例如农田减少,人口外流、环境破坏等由于受经济水平和交通水平的制约,我国大城市中心区人口与工业外迁的距离有限,人口与工业不愿意也不可能搬迁得很远。
大量的近域迁移导致城市不断向四周延伸,城市边缘区土地被蚕食,优质耕地、菜地不断被侵占,城市周围绿地、林地也遭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这既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压力,也给农村的的发展带来了难题。
第二,城市的郊区化也给城市的交通网带来了弊端。
在城市郊区化得过程中,人口郊区化增加了工薪阶层的通勤距离,城市通勤流增大,交通压力增大。
同时,郊区化带来了城市交通路网状态的变化,增加了居民的出行范围与出行距离,增加了路网上的交通强度,造成中心区进出困难。
第三,人口郊区化已造成郊区各项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与人口再分布态势不相适应。
人口郊区化过于缓慢,会影响到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因为作为市中心而言,其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口的过渡集中,不利于城市的发展产业和人们的住宅环境的改善。
我国的目前的郊区化过快,这样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其他配套设施的发展跟不上,与人口的再分配不太适应。
上海人口郊区化已造成郊区各项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与人口再分布态势不相适应,以及人口迁出和人口导入区的社会重构等问题。
第四,城郊农业人口的增加,人口的管理的难度增加。
我国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咋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城郊农业人口的增长的趋势,其具有复杂的形式。
对于这些增长的人口要怎样看待,城乡分割的人口管理体制在郊区化的进程中已近不再适应,在没有找出更好的姐觉方法的这段期间,这些人口的怎样看待将影响到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的反映程度的真假。
同时、增添了人口管理难度。
第五,大部分城郊成为问题多发地。
城市的郊区化导致了城郊的出现。
城郊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处,即城乡结合点。
城市郊区地广人多,外来人口大量的聚集,出现了外来人口膨胀的问题。
成为藏污纳垢之地、违法犯罪的温床。
据麒麟区公安分局不完全统计,每年打击处理的犯罪嫌疑人中,流动人口几乎占全年打击人数的85%以上。
尤其是2003年最为突出,全区一年发生刑事案件599件,破案239件,抓获的110名犯罪嫌疑人,其中就有102名属流动人口,占92%。
剖析数据背后的问题,使分局上下深刻认识到,要想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和谐社区,就必须抓住治安管控重点——城郊结合部流动人口聚集区的治安改革力度。
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城市的郊区化目前主要是大城市人口与工业,以及部分商业的郊区化;服务业、办公业及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仍在向城市中心区集中。
就城市郊区化得利与弊的分析,城市的郊区化可以解决现在的很多的大城市出现的问题,发挥其城市区位优势,并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城市化得进程,并且城市化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性,城市的郊区化的是顺应历史的潮流的,尽管其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从上面所述的六点弊端可以看出,它们都是可以解决的,只是在现阶段还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而已。
对于治安和环境的问题可以解决并且现在已经有城市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我国的大连就的一定的成就。
城市的交通系统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水平的提高,都会在以后的到解决,在人口的管理的方面,也可以用另一种制度来解决。
这些问题就是现在城市的郊区化的发展速度和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现状的不统一的表现,在经过一定的时间和一些城市的发展阶段,这些问题都会得到相应的解决。
城市郊区化既有发展潜力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谋划一条有中国特色城镇化和郊区化的发展道路,郊区化是我国城市化要走也是必走的一条的道路,事物都会有两面性,在郊区化的过程中应该权衡利弊,在进程中尽量的避免不利因素的出现,尽量的解决出现的问题,正确的处理好郊区化现象,顺利的进入我国的城市郊区化阶段,推进我国的城市化京城,提高我国的城市化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