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展

合集下载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1-09-01T11:48:48.627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2期作者:郑春[导读] 分析研判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筛选某院从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郑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平阳医院 325400摘要:目的:分析研判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筛选某院从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50例,实验组选用超声引导实施、参照组选用盲探法实施。

观察两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单从麻醉操作时间上看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4.2±0.3)相较参照组(9.6±1.1)少一倍,与参照组比整体麻醉效果较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6%)低于参照组(16%)。

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手术中应用成效良好,见效时间快,麻醉效果好,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产生概率,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效果引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当前临床手术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以麻醉药物注入患者的臂丛神经干周边的形式,通过阻断神经的电信号传送,进而使被阻滞部位以下的感觉与神经功能消失。

但其麻醉效果也受麻醉医师、患者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患者在麻醉过程中面临意外发生的危险,轻则麻醉效果减轻造成痛苦,重则麻醉失败或引起并发症。

而随着超声技术陆续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应用,其有利于准确引导麻醉,更好地完成阻滞过程。

本研究将深入研究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现将内容整理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筛选出某院从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50例,实验组选用超声引导实施、参照组选用盲探法实施。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及对疼痛、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及对疼痛、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及对疼痛、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陈鹏① 周密② 张敏② 【摘要】 目的:分析在乳腺癌根治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效果。

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开展研究,根据不同麻醉方案,将2021年6月—2023年7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兴山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的70例患者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将实施全身麻醉加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的35例纳入研究组,仅实施全身麻醉的35例纳入参照组。

对比两组围手术期入室时(T0)、麻醉时(T1)、插管时(T2)、切皮时(T3)、腋窝清扫时(T4)、拔管时(T5)、出室时(T6)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和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

结果:在T3、T4时,研究组的脑电双频指数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T1、T2、T3、T4、T5、T6时,研究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各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T0后各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高于T0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术后2、6、8、12 h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增强麻醉效果,且减少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波动,还可维持长期术后镇痛效果。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癌根治术 超声 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 The Application of 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Combined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Guided by Ultrasound in Radical Operation of Breast Cancer and Its Effects on Pain and Hemodynamics/CHEN Peng, ZHOU Mi, ZHANG Mi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13): 052-056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ultrasound guided 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combined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in breast cancer radical surgery. Method: Using retrospective analysis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anesthesia scheme, 70 patients from June 2021 to July 2023 in Xingshan Hospital, Zhongna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ere divided into reference group and study group, 35 cases of general anesthesia with ultrasound guided thoracic nerve block into the study group, 35 cases of only general anesthesia were included in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anesthetic effect, hemodynamic changes at the time of entering the operation room (T0), anesthesia (T1), intubation (T2), skin incision (T3), axillary dissection (T4), extubation (T5) and leaving the room (T6) and pain score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At T3 and T4, the EEG double-frequency index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P<0.05). At T1, T2, T3, T4, T5 and T6, the heart rate and mean arterial depression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eart rate and mean arterial pressure at each time point in the study group (P>0.05). In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heart rate and mean arterial pressure at each time point after T0 were higher than that at T0,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pain scores of the study group at 2, 6, 8 and 12 h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Ultrasound guided 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combined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can enhance the anesthesia effect, reduce the fluctuation of perioperative hemodynamic fluctuations, and maintain long-term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Key words] Breast cancer Radical mastectomy of breast cancer Ultrasound 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combined with general anesthesia①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兴山医院麻醉科 湖北 宜昌 443711②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西陵院区麻醉科 湖北 宜昌 443008通信作者:陈鹏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新发病例数超过200万,死亡病例数超过60万,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1-2]。

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麻醉科】 ppt课件

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麻醉科】  ppt课件

0
20
40
60
80
超声神经阻滞麻醉 年开展手术
年开展手术, 膝关节镜手术, 101
100
120
• 该技术难度中等 • 现阶段我科室能独立开展此项技术,各职称操作的覆盖率在60%以上。 • 设备情况:手术室中各外科共用B超机 • 预期一年内的完成例数:60例
神经阻滞麻醉相比椎管内麻醉的优势
外周神经阻滞由于对全身生理影响小,术后镇痛完善,减少术后血栓、尿储留等相 关并发症。早活动 ,更适用现在外科促术后恢复(ERAS)理念。
另外超声引导外周神经阻滞有其独特优势: 第一,超声可以精确定位神经和穿刺针的位置,减少穿刺次数,提高成功率 。 第二,由于超声引导可以使穿刺针更接近神经,而且能多点注射,有利于局部麻醉药 在神经周围均匀分布。所以麻醉起效更快,局麻药用量减少。 第三,国内外报道多数认为,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可以减少麻醉并发症的发生。
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麻醉科
神经阻滞麻醉相比椎管内麻醉的优势
腰硬联合麻醉,常用于下肢手术麻醉,易导致节段性阻滞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兴奋 ,从而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增加了呼吸、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麻醉手术风险,
对于老年及危重症病人并非最佳选择。 并且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或使用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存在操作禁忌。
坐骨神经阻滞定位
臀下区-坐骨 神经超声图
股神经阻滞
操作
膝关节手术神经阻滞麻醉的优势
• 膝关节镜术后对早期功能锻炼要求高 ,通常患者在术后 6~18 h 开始行被动屈
伸、抬腿或行走功能锻炼 。
• 神经阻滞、血流动力学稳定,能满足手术需求,术后功能锻炼有益。
省内应用现状
乌鲁木齐市范围内:

超声引导下定位腰麻在临床麻醉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定位腰麻在临床麻醉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综合医学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6月 第3卷第12期P<0.05)。

表1 两组图像质量对比[n(%)]组别例数优良差优良对照组2715(55.56)3(11.11)9(33.33)18(66.67)观察组2620(76.92)5(19.23)1(3.85)25(96.15)χ29.1158P0.02883 讨论临床上,冠状动脉CTA检查属于一种常见的无创影像学检查方式,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安全等诸多优点,能将冠状动脉主干以及冠状动脉通畅性清楚、准确显示出来,是临床用来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4-5]。

冠状动脉CTA检查过程中,患者机体处于各种应激状态中,应激因素包括检查本身、外部环境因素以及心理因素,这会对检查过程产生明显影响,促使患者心率加快,出现烦躁不安、紧张等状态[6]。

为此,为了确保检查顺利进行,对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十分必要。

本研究中,观察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66.67%,检查成功率为96.15%(25/26),高于对照组的70.37%(1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利于提高图像质量与检查成功率。

究其原因,通过对患者加强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其心理状态,维持心率稳定状态,降低应激反应对检查过程产生的影响。

综上所述,冠状动脉CTA检查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的效果理想,利于提高图像质量与检查成功率。

【参考文献】[1]唐惠嫣.综合护理干预对高龄患者冠脉CTA检查身心反应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6,33(4):818-820.[2]金海英,姜红,温博,等.冠脉CTA失败的相关因素及二次检查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6):100-102. [3]梁萍,尚东梅,沈玉杰.护理干预在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 20(10):189-191.[4]陈维,陈容,谭艳梅,等.心理护理对提高冠状动脉CTA检查成功率的作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8):1-3. [5]陈晓梅,郭洪花,张彩虹,等.一例经肱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致上肢严重血肿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7,33(31):2439.[6]迟华群.护理干预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0(4):593-594.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每月进入我科实习的医学生,总计17个月,共100名,年龄22~25岁,男46名,女54名,随机分组分为A、B两组,每组50名;A组(观察组):由熟悉超声应用的老师带教进行超声引导定位腰麻技术操作;B组(对照组)由其他老师带教进行传统方法的腰麻技术操作。

麻醉科新技术应用报告

麻醉科新技术应用报告

麻醉科新技术应用报告在现代医疗领域中,麻醉科的作用日益凸显,其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对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患者的痛苦以及改善医疗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将重点介绍麻醉科的一些新技术及其应用情况。

一、可视化技术在麻醉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可视化技术在麻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过去,神经阻滞往往依靠解剖标志和医生的经验来进行定位,准确性难以保证,而且可能会出现阻滞不全或损伤周围组织的情况。

而超声引导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通过超声图像,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神经的位置、粗细以及周围的血管、肌肉等组织结构,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目标神经周围,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

例如,在肩部手术中,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可以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中及术后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降低相关副作用的发生风险。

同时,对于一些肥胖患者或解剖结构变异的患者,超声引导更是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使原本困难的神经阻滞变得可行且安全。

此外,可视化技术还应用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

传统的盲穿方法可能会导致气胸、血胸等严重并发症。

而在超声引导下,医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血管的位置、走行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大大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二、监测技术的新发展麻醉过程中的监测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除了传统的生命体征监测,如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等,一些新的监测技术也逐渐应用于临床。

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就是其中之一。

BIS 监测可以反映患者的麻醉深度,帮助麻醉医生更精确地控制麻醉药物的用量,避免麻醉过深或过浅。

研究表明,使用 BIS 监测可以降低术中知晓的发生率,提高麻醉质量。

肌松监测技术也有了新的进展。

传统的通过观察肌肉反应来判断肌松程度的方法不够准确。

现在,利用定量肌松监测设备,可以实时、准确地监测患者的肌肉松弛情况,为麻醉医生调整肌松药物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患者术后更快地恢复肌肉功能,减少因肌松残留导致的呼吸抑制等并发症。

超声ICU临床应用

超声ICU临床应用

02
超声引导引流:通过超声引导进行引 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03
超声引导介入治疗:通过超声引导进 行介入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04
超声引导诊断:通过超声引导进行诊 断,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超声ICU的治疗效果
01
02
提高诊断准确 性:超声ICU 能够提供实时、 准确的诊断信 息,提高诊断 准确性。
4
超声ICU的技术创新
智能化:AI技术在超 声ICU中的应用,提 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集成化: 将多种超 声技术集 成,提高 诊断和治 疗效果
01 06
05
实时监测:实时监测 患者生命体征,提高 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便携化:小型化、便 携式超声设备,方便
临床应用
02 03
04
远程医疗: 通过远程 超声技术, 实现远程 诊断和治 疗
效果
3
超声ICU在急诊中 的应用:快速评 估患者病情,提
高救治效率
6
超声ICU在预防医 学中的应用:实 时监测患者健康 状态,提高预防
效果
超声ICU的未来发展前景
01 技术进步:随着科技
的发展,超声ICU将 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03 远程医疗:随着5G技
术的发展,超声ICU可 以实现远程医疗,提 高医疗资源利用率
减少并发症: 超声ICU能够 及时发现并处 理并发症,降 低并发症的发 生率。
03
04
提高治疗效果: 超声ICU能够 提供实时、准 确的治疗信息, 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医疗成本: 超声ICU能够 减少不必要的 检查和治疗, 降低医疗成本。超声ICU的治疗注意事项 Nhomakorabea01
操作人员需要具备专 业的超声操作技能和 经验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骨折的应用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骨折的应用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骨折的应用骨折是骨科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局部变形、肢体活动异常、受伤部位疼痛或肿胀等。

严重骨折可能需要开放复位,即通过手术进行复位。

考虑术中麻醉方式关系着患者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所以需要慎重考虑麻醉方式。

目前在骨科中常用的麻醉方式有全身麻醉、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等。

为提升麻醉的高效性和安全性,以下主要探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1.什么是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是一种相对传统全身麻醉具有更好的效果,且术后并发症较少的一种麻醉方式,其原理主要是在超声引导下将区域神经阻滞,然后在患者坐骨及腘窝位置进行麻醉。

这样的麻醉方式可以有效避开神经和血管区域,且只需要少量的麻醉药物便能够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有助于减少麻醉药物积蓄引起的不良反应,也能够缩短术后复苏的时间,让患者能够更早的苏醒和拔管,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2、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骨折手术中应用的意义近年来骨折在临床中的发生率不断升高,虽然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各种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受伤部位功能的恢复,且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骨折治疗中采用的内固定手术方式,其安全性和应用范围也不断提升,且在各种类型的骨折治疗均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

但是考虑手术切开复位的方式会对患者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并且可能对引起各种应激反应,因此为了保证手术治疗顺利进行,通常需要在手术中进行麻醉干预。

对于内固定手术治疗,目前在临床中主要采用的是全身麻醉、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等几种麻醉方式。

不同是麻醉方式对患者预后会有不同的影响。

全身麻醉主要是将麻醉药物通过气道、静脉及肌肉等多个途径进入到患者体中,以此对中枢神经系统活性起到抑制作用,让患者能够在手术过程中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且暂时丧失神志和痛感,这样不仅可以对各种反射条件起到抑制作用,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而且对于术后疼痛也有较好的影响。

基于超声引导的前锯肌阻滞在胸腔镜肺癌手术麻醉与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超声引导的前锯肌阻滞在胸腔镜肺癌手术麻醉与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超声引导的前锯肌阻滞在胸腔镜肺癌手术麻醉与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分析629000 四川遂宁摘要:目的:分析基于超声引导的前锯肌阻滞在胸腔镜肺癌手术麻醉与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方法:随机抽选本院于2022年2月—2023年8月期间接收诊治的70例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平衡贯序法分为参照组(n=35)和实验组(n=35)。

参照组采取常规麻醉复合麻醉方案,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采取超声引导的前锯肌阻滞,之后对两组麻醉药物用量和镇痛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实验组麻醉药物用量少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镇痛效果优于参照组(P<0.05)。

结论:超声引导的前锯肌阻滞可以有效降低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的麻醉药物用量,提高其术后各阶段的镇痛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前锯肌阻滞;胸腔镜肺癌手术;麻醉;术后镇痛肺癌是一种发生在肺部组织的恶性肿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咳血以及胸痛等[1]。

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其中手术治疗是最常见的方法。

相较于传统开胸手术,胸腔镜肺癌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方法,具有创伤较小,患者恢复较快的优势,因此受到广泛应用。

但是由于胸腔镜手术的特殊性,患者在术中和术后仍然会有一定程度的疼痛感,严重时会抑制通气,影响呼吸功能[2]。

目前胸腔镜肺癌手术主要通过相关药物实现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但是因为患者差异等原因,并不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

为此,本文选择70例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试分析基于超声引导的前锯肌阻滞在胸腔镜肺癌手术麻醉与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选本院于2022年2月—2023年8月期间接收诊治的70例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平衡贯序法分为参照组(n=35)和实验组(n=35)。

参照组: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48~71岁,均值(53.08±1.22)岁。

实验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46~70岁,均值(52.76±1.47)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