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的分类
黄疸病因及分类

黄疸病因及分类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由于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增高(高胆红素血症),使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其中一分钟胆红素低于3。
4μmol/L。
如总胆红素为34μmol/L,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如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而肉眼看不出黄疸,则称为隐性黄疸.1.病因发病学分类可以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2。
按胆红素的性质分类(1)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①胆红素生成过多: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获得性溶血性黄疸、由无效造血引起的旁路性高胆红素血症等;②胆红素摄取障碍:如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Gilbert综合征、某些药物及检查用试剂(如胆囊造影剂)引起的黄疸等;③胆红素结合障碍;为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降低或缺乏引起的黄疸,如Gilbert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Ⅰ型与Ⅱ型)、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等.(2)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①肝外胆管阻塞:如胆结石、胰头癌、胆管或胆总管癌、壶腹癌、胆管闭锁等;②肝内胆管阻塞:如肝内胆管结石、华支睾吸虫病等;③肝内胆汁淤积:如肝炎、药物性肝病、妊娠期复发性黄疸、Dubin-Johnson综合征等。
3。
按黄疸的发生机制和特征分类(1)溶血性黄疸①病因和发生机制: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现象的疾病,都能发生溶血性黄疸,先天性溶血性贫血,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大量破坏时,生成过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远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的限度,同时溶血性贫血引起的缺氧、红细胞破坏释出的毒性物质,均可削弱肝细胞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而发生黄疸.②溶血性黄疸的特征:a。
巩膜多见轻度黄染,在急性发作时有发热、腰背酸痛,皮肤黏膜往往明显苍白;b.皮肤无瘙痒;c。
有脾大;d.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e。
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主要为非结合胆红素增高;f.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慢性溶血时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出量增加;g.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时,红细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贫血时脆性降低.(2)肝细胞性黄疸①病因和发生机制:各种肝病因肝细胞广泛损害而引起黄疸.因肝细胞病变,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以致有相当量的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同时因结合胆红素不能正常地排入细小胆管,反流入肝淋巴液及血液中,结果发生黄疸。
黄疸的鉴别诊断

溶血性(酱油色尿即血红蛋白尿)
黄疸的诊断步骤
体格检查要点:
黄疸 :溶血性(柠檬色);肝细胞性(浅黄或金黄色);梗
阻性(黄绿色、深绿色或绿裼色)
皮肤改变 :胆汁淤积性(瘙痒抓痕、眼睑黄色疣、色素沉着);
肝硬化பைடு நூலகம்肝掌、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溶血(苍白)
肝肿大 :急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急性肝坏死; 脾肿大 :肝硬化门脉高压、血吸虫病、血液病、某感染性疾病 胆囊肿大:胆总管梗阻(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胆总管癌) 腹水:重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
胆汁淤积性黄疸发病机制
1. 胆道阻塞 → 小/毛 细胆管破裂,胆汁 溢 出 , CB 返 流 入
血
2.胆汁分泌功能障碍\
毛细胆管通透性增
加\胆汁浓缩致胆盐
沉淀胆栓形成,CB
返流入血
胆汁淤积性黄疸
临床表现:皮肤呈暗黄 色。皮肤瘙痒,心动过 缓 实验室检查: CB↑
碱性磷酸酶↑ 总胆固醇↑
尿胆红素(++), 尿胆原↓ 或缺如。 粪胆素减少或缺如, 粪色变浅灰色或白陶土色。
腹痛: 持续性肝区隐痛或胀痛(病肝、肝癌、肝硬化)
发热:病毒性肝炎、胆道感染、溶血性黄疸;癌性黄疸;
阵发性绞痛(胆石症)、阵发性顶钻样疼痛 (胆道蛔虫)、溶血危象(腹及腰背酸痛伴酱油 色尿);无痛性进行性黄疸(壶腹部肿瘤) 其他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病肝、急性 胆道疾病及急性溶血),消化道出血 (肝硬化、肝癌、胆总管癌、壶腹癌、 重症肝炎)
发热、腹痛、黄疸(胆总管结石梗阻伴感染)
黄疸的时间和波动情况:区别梗阻性与肝细胞性黄疸 黄疸对全身情况的影响:肝细胞性黄疸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正
rochetbil和dbil项目介绍

Roche TBIL和DBIL项目介绍
TBIL和DBIL检测方法学比较
主要内容
胆红素的代谢 胆红素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胆红素的检测方法 罗氏胆红素试剂盒特点 胆红素检测的标准化
胆红素测定的作用
反 映 肝 脏 的 分 泌 与 排 泄 功 能。
• 胆红素是胆汁中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 • 胆红素具有:脂溶性,难溶于水。
共价键结合白蛋白
主要内容
胆红素的代谢 胆红素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胆红素的检测方法 罗氏胆红素试剂盒特点 胆红素检测的标准化
胆红素检测的常用方法分类
1.重氮盐法-diazo reaction
原理:橙黄色的胆红素与重氮盐反应生成有色的偶氮胆红素 (偶氮胆红素在酸性PH值为红色,碱性PH值为蓝色)
一般在酸性环境下,主波长546nm,次波长800nm
↓
尿胆素
少量
↑
不一定
↓
粪便 颜色
黄褐色
加深 变浅或正常 变浅或陶土色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血液内原来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未结合胆红素生成过多。 婴儿出生7周后,体内Y蛋白才会达成人水平,肝细胞内载体蛋
白—Y蛋白少,肝细胞摄取未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肝细胞内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生成不足,结合胆红素生成少。 肝细胞胆汁分泌器发育不完善,对肝胆汁分泌的潜力不大。 母乳中含有孕二醇,对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有抑制作用。
过多的游离胆红素可与脑部基底核的脂类结合,并 干扰脑的正常功能,称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 如:新生儿黄疸/高胆红素血症
胆红素的四种成分
反相HPLC (A436 nm)分离法
δ:Bd 与白蛋白共价结合的胆红素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讲课PPT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Part Two
Part Three
Part Four
Part Five
Part Six
01
汇报人员:XX医院-XX
02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概述
定义和分类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定义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分类
不同类型的特点和表现
新生儿胆红03素脑病的危
害
短期危害
脑细胞受损:胆红素可引起脑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脑细胞受 损或死亡。
脑功能异常:胆红素可引起脑功能异常,如惊厥、嗜睡、昏迷 等症状。
听力受损:胆红素可引起听力受损,表现为听力下降或丧失。
视力受损:胆红素可引起视力受损,表现为视神经萎缩或视网 膜病变。
长期危害
神经发育障碍: 胆红素脑病可 导致新生儿智 力低下、生长 发育迟缓等问
案例总结和启示
案例概述: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治疗方法和结果
案例分析:分析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
案例启示:从案例中汲取的经验教训,如何预防和治疗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以及如何提高医疗质 量和安全性
案例总结:总结案例中的重要信息和经验,强调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危害和防治的重要性
07
展望未来和研究进展
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进展
人工智能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对新生儿胆红素 脑病的治疗潜力
新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试 验结果
新技术、新方法在预防新生儿 胆红素脑病中的研究与应用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深入研究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开展临床试验,验证新型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研究进展。 关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早期筛查和干预,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危害。
PBL案例分析第二幕

PBL第二幕案例分析上半场一、王女士巩膜为什么变黄,请阐述正常胆红素的代谢途径,黄疸的分类及其发生机制。
巩膜黄染的因素:黄疸、胡萝卜素增高、长期服用含有黄色素的药物黄疸:由于胆汁排放受阻,使胆汁回流吸收入血导致巩膜变黄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胆色素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
这些化合物主要随胆汁排出体外。
胆红素是人胆汁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
(一)胆色素的生成与转运体内铁卟啉化合物包括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物酶等。
正常人每天可生成250~350mg 胆红素,其中80%以上来自衰老红细胞在肝、脾、骨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微粒体含有非常活跃的血红素加氧酶,在氧分子和NADPH存在下,血红素加氧酶将血红素转化为胆绿素。
胆绿素在胞液胆绿素还原酶的催化下,生成胆红素。
胆红素离开单核-吞噬细胞后,在血液中主要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
这种紧密的结合不仅增高胆红素的水溶性,有利于运输,而且还限制胆红素通过细胞膜对组织的毒性作用。
(二)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胆红素在被肝细胞摄取前先与清蛋白分离。
肝细胞对胆红素有极强的亲和力,当胆红素随血液运输到肝后,可迅速被肝细胞摄取。
胆红素进入肝细胞后,与胞浆中两种载体蛋白——Y蛋白和Z蛋白相结合形成复合物。
Y蛋白是肝细胞内主要的胆红素载体蛋白。
胆红素-Y蛋白复合物被转运到滑面内质网。
在葡糖醛酸基转移酶的催化下,胆红素接受来自UDP-葡糖醛酸的葡糖醛酸基,生成葡糖醛酸胆红素。
每分子胆红素可结合2分子葡萄糖醛酸。
双葡糖醛酸胆红素是主要的结合产物少量为单葡糖醛酸胆红素。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水溶性强,随胆汁排入小肠。
(三)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在肠菌的作用下脱去葡萄糖醛酸基,并被逐渐还原生成胆素原、粪胆素原和尿胆素原。
统称为胆素原。
在肠道下段,这些无色的胆素原接触空气分别被氧化为相应的尿胆素、粪胆素和尿胆素。
高胆红素血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

高胆红素血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在医学检验领域,血常规测定是一项常见且重要的检查项目,它能够为医生提供有关患者身体状况的诸多关键信息。
然而,当患者存在高胆红素血的情况时,这可能会对血常规测定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挑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胆红素。
胆红素是胆色素的一种,是人胆汁中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
它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代谢产物,有一定的毒性,可对大脑和神经系统引起不可逆的损害,但也有抗氧化剂功能,可以抑制亚油酸和磷脂的氧化。
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衰老红细胞的破坏和分解。
当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者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等过程发生障碍时,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就会升高,形成高胆红素血症。
那么,高胆红素血为什么会影响血常规测定呢?这主要与测定的原理和方法以及胆红素的化学性质有关。
在血常规测定中,许多参数的检测是基于光学原理的。
例如,血红蛋白的测定通常采用比色法,通过检测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来计算血红蛋白的浓度。
然而,高胆红素血中的胆红素会产生特定的光学吸收特性,可能会干扰血红蛋白测定的波长,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
胆红素的黄色可能会使检测光线发生散射和吸收,从而使血红蛋白的测定值偏高或偏低。
除了血红蛋白,高胆红素血还可能对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产生影响。
白细胞计数通常采用电阻抗法或流式细胞术等方法。
胆红素的存在可能会改变细胞的电学特性或影响细胞的散射光信号,导致白细胞计数的误差。
在白细胞分类方面,高胆红素血可能会影响细胞形态和染色效果,使得细胞分类不准确。
血小板的测定也可能受到高胆红素血的干扰。
血小板计数的方法有多种,如光学法和电阻抗法。
高胆红素血中的胆红素可能会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和形态,导致计数不准确。
同时,胆红素还可能干扰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检测,影响对血小板功能的评估。
此外,高胆红素血还可能影响血常规中的其他参数,如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
白蛋白-胆红素分级评估肝细胞癌预后的价值

的评估应充分考虑患者肝功能情况。传统评价肝功能情况的 癌患者预后的能力不劣于C - P 分级。随后Wang 等对 [3] 1242
标准是 ( Child - Pugh C - P)分级,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指南 例接受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证明ALBI
和肝癌分期系统中,但C - P 分级是几十年前根据临床观察经 分级比C - P 分级更准确地预测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ost - hep
料进行基于证据的统计学分析后建立的评估模型:ALBI = 于C - P 分级。此外,在接受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 ablation
1608
临床肝胆病杂志第 卷第期 年月 , , 35 7 2019 7 J Clin Hepatol Vol.35 No.7 Jul.2019
白蛋白 - 胆红素分级评估肝细胞癌预后的价值
罗 皓,黄 君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肝癌是世界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对肝癌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其预后仍不理想。 白蛋白 - 胆红素( ALBI) 分级
Clinical value of albumin - bilirubin grade in evaluating the pro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 , , , LUO Hao HUANG Jun.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Sichuan , ) 646000 China
其位居世界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六位,致死率已跃居全球 视,已在肝癌的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首次就ALBI 分
黄疸(诊断学第9版,2学时 )

溶血性黄疸
(一)发病机制: 1、大量RBC破坏→UCB↑→超过肝脏处理 能力→UCB↑ 2、贫血、缺氧等→削弱正常肝细胞代谢 能力→UCB↑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血红蛋白
循环系统
溶 血胆 性红
非结合胆红素 (UCB)
红细胞 (RBC)
UCB ↑↑
肾
黄素
疸正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发常
生代 机谢 制示 示意
结合胆红素 (CB)
肠肝循环
3.胆汁淤积性黄 疸(阻塞性黄疸) 肠
4.先天性非尿溶胆素
尿胆原
血性黄疸
粪胆素
按胆红素性质分类: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bilirubin
1、以UCB增高为主的黄疸
Jaundice with increased UCB
2、以CB增高为主的黄疸
正常或轻度↑ >50%
深黄色
正常或稍浅
浅黄或白陶土色
伴随症状
1、伴发热:急性胆管炎、肝脓肿等。
Accompanied by fever: acute cholangitis, liver abscess, etc.
2、伴上腹剧痛:胆道结石、蛔虫等。
Accompanied by epigastric pain: biliary calculi, Ascaris and so on.
肝细胞性黄疸
(四)实验室检查特点
Laboratory exa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血清:UCB CB TB 尿:尿胆原 尿胆红素(+) 大便:粪胆素 大便:粪色变浅或无明显变化
胆汁淤积性黄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基于化学反应的分类:1913年Van den Bergh根据胆红素是否直接与重氮试剂反应,
将其分为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前者是经过肝细胞加工后的胆红素,其实质是由胆红素
n分子与l到2个葡萄糖醛酸分子单独酯化的结构,易溶于水,可通过肾脏排泄,能直接与
重氮试剂反应,后者是红细胞破坏后形成的胆红素,在循环中主要与白蛋白结合,间接胆红
素不能与重氮试剂直接反应,必须有"加速剂"的参与,例如:甲醇、咖啡因等试剂,才能反
应。 (2)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血清胆红素可进行比较准确和更详细的分类:①α组分胆红
素即未结合胆红素(脚),它通过与血清白蛋白结合运输到肝。α一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是可
逆的,血中可呈现未和白蛋白结合也未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游离胆红素,称为蛋白非结合型
胆红素(MB),这种胆红素有毒性,正常人血清含量甚微,如增加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或称核黄
疸;②β组分胆红素即单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mBc);③γ组分胆红素即双葡萄糖醛酸结
合胆红素(dBc);④δ组分胆红素(Bd),即结合胆红素和白蛋白以共价键结合者,这一部分
可与重氮试剂呈直接反应。 总胆红素是未结合胆红素、单和双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
δ组分胆红素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