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期末

自然地理学期末
自然地理学期末

1生态因素:对植物产生一定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影响的因素

2生境:植物的具体居住环境

3气候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

4光对植物的影响表现在:光谱成分、光照强度、光照时间

5阴性植物:由于森林采伐后,叶子暴露于明亮的阳光下,由于叶绿素被破坏而呈现淡黄色,最后导致死亡

6阳性植物:在明亮的阳光下发育的很好,而在遮荫条件下却引以死亡

1.耐阴植物:大多数植物在明亮的环境发育的很

好,但也能够忍受一定程度的荫蔽

2.旱生植物:是能够忍受长期干旱而维持水分平

衡的高度抗旱性植物;湿生植物:是生长在过

度湿润地点的植物;中生植物:是生长在中等

湿润地方的植物,形态解剖和生理特

征介生与旱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之间;水生植物:

植物体全部或部分沉没于水生的植物

3.动物对植物的影响:直接影响:传播果实和种

子;传粉;啃吃和破环;间接影响:动物践踏

使土壤坚实,改变了土壤里的水分和空气状况;

动物的排泄物,可增加土壤的养分,反之土壤

有机物减少;土壤的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

蠕虫等可以疏松土壤

4.植物相互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寄生,共生,

附生

5.植物的指示现象:植物对于环境具有灵敏的反

应,同时,植物对于环境也具有选择性,因此,

一个地区的植物生长状况,往往就是当地自然

地理环境的综合反映,这种反映叫做植物的指

示现象;

6.种群:在自然界,每一物种都有许多个体,并

占据一定空间,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个体群,

人们把占一定空间的某物种的个体群叫种群;

种群的集合体叫群落

7.植物群落:地球上,任何植物都不是单独存在,

而是和其他植物在一起同住结合,这种植物之

间,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保持着密

切联系,形成一种相对稳定有规律的集体群,

叫植物群落

8.研究植物群落的特征;a在一个植物群落中,

这一种植物与那一种植物体的同住结合并不

是偶然的,而是彼此之间有密切关系并且习惯

地生长在一起,是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发展的复

合体b 植物群落是一个联系的整体c植物群

落中植物与植物的互助现象,使群落得以存在

d植物群落与外界条件有很密切的关系

9.研究植物群落的意义;a通过植物种群的观察

调查,可以了解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的特性,

因此,植物群落调查所获得的材料,常被当作

自然区划的重要依据 b 了解一个地区的植物

群落,可以预见这一带的自然条件可能发生的

变化

10.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

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

大的种类

11.建群种:群落主要层的优势种;共建种:在主

要层落中有两个以上的种共占优势。12.伴生种:这些植物虽然在植物群落中出现,参

加到群落的组成中去,但对群落内的环境所发

生的作用不及优势种,他们在群落中的作用不

尽相同,有的是群落中常见的,往往作为群落

分类的一个参考

13.种群的数量特征:多度(密集,丰盛,稀疏,

孤独);盖度;频度;重要值;生产量

14.物种多样性:又称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

中的物种数目,各物种的个体数目及其均匀度15.植物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

上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主要特征:成层性。

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的水平分化和镶嵌

现象。层片:是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或具有相

似生态要求的种群所组成

16.植物群落的外貌:生活型、季相。

17.植被类型:热带植被: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

热带稀疏草原、红树林亚热带植被:常绿阔

叶林、常绿硬叶林、荒漠温带植被:落叶阔

叶林、针阔混交林、泰加林(寒温带针叶林)、

草原

18.热带雨林:是由耐阴、喜湿、喜高温的常绿种

类组成,并具有丰富的附生植物和木质藤植物、

种类丰富、结构复杂的植被群落;稀疏草原:

又称萨瓦纳,是一种阳性、旱性、适高温的多

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并散生一些耐旱、矮生、

稍为直立的乔灌木的植物群落。多分布热带较

干燥的地区,年降水量500-1500mm,集中在

雨季;红树林:主要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受

周期性海水浸湿的淤泥海滩上耐盐的常绿乔

灌木植物群落。泰加林:又称北方针叶林,在

中国称寒温性针叶林,是指分布在寒温带和中

低纬度亚高山,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的森林

类型;沼泽植被:是分布在土壤过湿或常年积

水条件下,多年生沼生植物占优势的植被类型。

19.植物分布区:是指某一植物分类单位-科、属

或种分布于一定空间的总和,也就是说,某一

植物分类单位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区域,就是

该植物分类单位的分布区。

20.植物分布区的形状:a各种植物分布区的形状

极不相同b不同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差别很大c

高纬度地区许多植物种的分布区呈东西向展

布的长条形d有些分布区的轮廓往往与一定

的自然地理区的边界相吻合 e 有一些分布区

沿着某些山脉、河谷呈狭窄的带状f有一些植

物分布区,不是连续广阔的地区,而是分别处

于相距很远的地方,称岛状或斑状分布g 植

物分布区的面积大小也与其自身的发展及所

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1、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植物生产、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2、限制因子:植物的生存与繁殖依赖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3、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4、生态类群:生态类群:在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相似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对某一项生态因子形成相似的可遗传的适应特征(包括形

态、结构、生理、生长发育等),从而具有相似的需求性和耐性范围,这群植物组合即为一种生态类群。

15、种群(population):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

16、种群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17、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为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21.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优势层(指乔

木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22.特有种:仅分布在某一地区,而不在其他地区

分布的植物,称为特有种。特有种分为:a古

特有种:分类上属古老的类型,是从某一地质

时期遗留下来很少演变的种类,具有缩小的残

遗分布区,如银杏,水杉,水松b 新特有种:

分类上属年青的进步类型,起源于近代,因时

间短还未来得及扩大其分布区或因受某种阻

碍而限于其发生地区,如青藏高原的画笔菊c

生态特有种:与一定的生成条件相联系的特有

种,如沙土,盐土

23.孑遗种:一种植物过去曾有广阔的分布区,由

于地质和气候原因,现在分布范围已大大缩小,

只剩个别孤立的或者是星散分布的几个小区,

这种分布区,称为孑遗分布区,这种植物称为

孑遗种。孑遗种:分类学孑遗种(活化石),

地理孑遗种

24.替代种:由一个共同祖先派生出来、特征相似

的种,各自占有独立的分布区,空间上相互替

代,这种现象称为地理替代现象,这种植物称

为替代种

25.植物区系:是指一定地区或国家所有植物种类

的总和,也就是说,某一地区植物种类(科、

属、种)的总和就是该地区的植物区系

26.世界植物区系分区:泛北极植物区,古热带植

物区,新热带植物区,澳大利亚植物区,好望

角植物区,南极植物区

27.植被资源的特性: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不可逆

转性;植被资源保护:a有计划的开发和利用

森林植被资源,b有计划地营造各类森林植被,

c抢救珍惜濒危植物;草原资源合理利用:a

严格控制草场载畜量,实行合理放牧,b严禁

盲目开垦草原

28.温度对动物的影响:根据动物的热能代谢特征,

把动物分为:恒温动物,变温动物,异温动物

三大类型;特点:a恒温动物的代谢水平高且

稳定,并具有多种体温调节机制;b变温动物

新陈代谢的水平低,无特别的体温调节机制;

c异温动物活动时体温升高并且较稳定,不活

动或休眠时体温下降;动物对温度变化的适应:

动物的休眠是对环境温度变化的一种特殊适

应,通常分为冬眠和夏眠;冬眠时动物体温下

降,代谢水平降低,进入昏睡状态以度过寒冷

与食物缺乏的冬季;夏眠,是一种适应高温及

过分干燥环境的生理机制;环境温度的变化对

混血动物具有一定的影响,如下:体型定律,

气候较冷地区的恒温动物,体型大于较暖地区

的同种动物,美洲狮,野猪;比例定律,较热

地区恒温动物的身体突出部位(耳,鼻,尾)

长于并且大于寒温地区的同类动物,狐,野猫;

色素定律,同一种恒温动物的体色,温度潮湿

地区的亚种比寒冷干燥地区的亚种要浓暗,狼,

兔;心中定律,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动物,其心

脏的体积和重量均比分布于温度地区同种动

物的显著增大;温度对动物分布的影响。29.光照对动物的影响:a许多变温动物依靠光照

调节自己的体温b直接的阳光照射能伤害动

物细胞,是由于紫外线造成的,因此,皮肤层

中的色素层对保护动物非常重要c光还直接

影响动物的活动周期d动物在一年的繁殖活

动,与季节的光照条件有关

30.风和水流对动物的影响:风对许多陆栖动物,

尤其是小型动物的迁移和地理分布具有直接

影响;风的强度也影响动物类群的地理分布;

水的流动对水生动物的生活意义重大;水流对

水生动物的分布和迁移有很大作用

31.影响动物的生物因子有:植物,动物,微生物;

从对动物影响的相互关系看:有营养关系(食

物关系)竞争关系,栖所关系

32.异养生物:所有动物,除具有叶绿素能进行光

合作用的某些原生动物外,都会异养生物33.按照食物性质: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

物,杂食动物,寄生动物;按照取食的方式:

滤食性动物,碎屑食性动物,啮食性动物,捕

食性动物;按照食物成分的多寡:单食性动物,

狭食性动物,广食性动物,泛食性动物

34.辐射适应:也称趋异适应,是指起源相同或亲

缘关系相近的动物,由于常期分别生活于不同

的环境中,而产生的不同适应特征

35.动物的生活类型:长期生活于某种生境中的动

物会逐渐发展进化形成适应于这种这种生境

的生理特点和活动特征,这样一类适应于某种

特定生态环境,具有相似生活方式的动物36.水生动物的生活类型:浮游动物,自游动物,

底栖动物

37.陆生动物的生活类型:土壤动物,落叶层动物,

地面动物,数栖动物,飞行动物

38.多样性梯度的真正原因是环境变化的强度及

与相关的物种灭绝的速度

39.动物的分布区是指某种或某类动物存在和居

住的区域;分布区是动物可以存在的空间,是

地球表面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 栖息地则是

动物具体生活的地方,是某种特有的生境或小

生境

40.一种动物在其分布区内具体的分布状况,取决

于:a适应此种动物生活的栖息地生境类型在

分布区内的分布格局b此种动物的生态能力41.动物的起源和扩散:一个新的物种或其他分类

类群,最初是由一个地点形成的,这称为这个

种或类群的发生中心或起源地;动物分布区扩

展方式:主动扩展,被动扩展

42.阻限或障碍:本来连续一体的分布区,可能因

为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产生新的阻碍因素,

导致分布区的隔离,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称

为阻限;物理阻限地理条件(山脉,平原,沙

漠,海洋,河流)和气候条件;生物阻限包括

食物缺乏。中间寄生缺失,敌害的存在,种间

竞争

43.动物扩散:甬道,孔道,险道

44.动物分布区的类型:分布区的格局类型:连续

分布区,间断,星散,长条形,环状,广,狭

分布区;分布区的地理类型:泛热带分布,环

极地分布

45.动物区系概念: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地

理隔离和分布区的一致所形成的动物群体46.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

长植物的疏松层。

47.土壤质地类型:砂质土类,黏质土类,壤质土

48.土壤结构:土壤中的颗粒通过某种胶结物质相

互联接组合在一起,形成较大型的团聚体,这

种由基本颗粒聚合形成的团聚体称为土壤结

49.土壤中的有机质包括:原始残体及半分解的有

机质,新形成的腐殖质

50.饱和含水量也称最大持水量:土壤水分不断向

下运动,渗入土壤并排除空气,直到所有的空隙

全部被水所充填.

51.田间持水量:土壤水分抵抗重力作用保持在土

壤中,这时的水叫田间持水量

52.土壤水分类型:吸湿水,毛管水,重力水;

53.吸湿水:是指土壤颗粒表面张力所吸附的水汽

分子。

54.毛管水:是毛管孔隙中毛管力吸附保存的

水分。

55.重力水:是指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

量时沿土壤非毛管孔隙向下移动的多余水分。

56.土壤形成的基本作用:风化作用与疏松层的形

成过程,生物作用对母质的改造过程

风化过程的起作用:致密岩石的破环;营养元素的释放。生物改造起的作用:有机质的加入;养分元素的富积。

土壤剖面:土壤由上而下,显示土层序列及组

合状况的垂直切面

57.O层有机质层。一般都出现在土体的表层,它

是土壤的重要发生学层次。依据有机质的聚集

状态,可以将土壤有机质层细分为腐殖质层、

泥炭层和凋落物层。

A层淋溶层。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在正常情况下,淋溶层区别于腐殖质层的主要标志是由几只含量较低,色泽较淡

B层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层次。该层次常和淋溶层相伴存在,即上部为淋溶层,下部为淀积层

C层(分化层或母质层)土体以下疏松的,尚未受到成土过程的影响的层次

R层(基岩层)尚未受到风化作用影响的下垫坚硬岩石

Ah淋溶层,Bt淀积层

土壤发育阶段:原始阶段,幼年阶段,壮年阶段,老年阶段

土壤发育的影响因素(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1、母质因素

1)、构成土壤的基础物质;(在气候和生物的影响

下,母质表层逐渐发育为土壤,母质的某些特征往往被继承下来)

2)、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矿质养分的最初来源,

影响土壤天然肥力;

3)、母质的差异造成土壤矿物成分和化学组成及

性质的不同;(母质、母岩、土壤的化学成分

不一定相同,但存在发生上的联系。)

4)、土壤质地与成土母质类型关系密切;

5)、在总体上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速度和强度。

2.气候因素

1)是影响土壤形成方向和强度的基本因素之一

(气温与降水具普遍意义);

2)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3)气候通过水热状况直接间接地影响岩石的风

化(下表)、粘土矿物的形成、有机质的分解

与积累以及物质的迁移、淋溶和淀积过程;

4)水热条件还通过对植物和微生物间接作用影

响土壤的基本性状;

5)是影响土壤地理分布的基本因素。

3. 生物因素

1)、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能有选择性地吸收分散于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

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于地

表。而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机质含量

高低的根本原因;

2)、土壤动物的作用: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外,有些动物如白蚁、蚯蚓等还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的结

构、孔隙和土层排列;

3)、微生物的作用: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地形引起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从而间接地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1)、影响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2)、引起母质的重新分配:

3)、影响土壤发育过程和地理分布

5. 时间因素

1)、以上各成土因素对成土过程作用的程度,是随时间延续而不断加深的。土壤的发生发展是时间的函数。2)、土壤发育程度的表现,也是随着时间的进展,由原始状态逐步发育成典型化。在同一地区的不同部位,由于成土时间长短不同,即可发育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类型实际上是成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

因此,土壤是历史自然体。

6.人为因素

1)、人类作用的目的性和有意识性:土壤的定向培育和人为破坏;

2)、人为活动的社会性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同条件下的作用程度有差异;

3)、人类活动创造了耕作土

壤。

土壤资源的特点:可观的生产力,重复使用性

土地资源功能:生产食物、木材和纤维的基地;连接有机和无机世界的纽带;支持和调节地表生物过程与养分循环;调节陆地表面水分分配与过滤水质;作为地球的“皮肤” 是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人类生产建设的主要基质。

土壤资源利用:根据土壤资源和总体环境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农、林、牧最佳结构,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土地与环境:

土壤形成与环境演变:土壤形态与性状特点记录了环境信息,可以反演区域环境变化

土壤利用与环境问题:不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是许多现代环境问题的根源,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水源污染等

土壤退化:定义:土壤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是土壤生态系统结果和功能被破坏的过程。

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

方式: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花、土壤污染、土壤性质恶化、耕地非农业占用。

简述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一)热带雨林:1、植物种类极为丰富;2、多具光滑柱状树干,具有高大的板状根与老茎生花现象;3、

生活型各异而非常复杂;4、林内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极其丰富,群落外貌终年常绿;4、动物种类繁

多,尤以爬行类、两栖类和昆虫的数量与种类最多;5、灵长目动物也比较多,而大型食草动物比较

贫乏;6、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最高。7、年均温在26°以上,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500mm,土壤多为

砖红壤;终年高温多雨;

(二)热带稀树草原:1、以高达1米以上的旱生禾草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草被层占优势,散生着一些旱生

矮乔木,具有分枝多的丛生树干和扁平的伞状树冠,叶小坚硬,常绿或落叶;2、有大量有蹄类食草

哺乳动物,还有一些大型食肉动物;3、生产力比雨林低;4、终年温暖,年均温18-24°C,年降水

量500-1500mm,季节分配不均匀;1m以上的旱生禾草为主要成分构成的草被层占优势;常见动物群为大型食肉动物;

(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硬叶常绿阔叶林:旱生特征明显,乔木以栎类为主。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相

当繁茂。2、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照叶林):(1)植物种类和群落结构相当复杂,但远不如热带雨林;(2)树叶较厚、常绿、宽阔,表面暗绿光亮且多与阳光垂直;(3)林冠整齐,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明显,藤本和附生植物较少,蕨类植物很丰富;(4)生产力仅次于热带雨林;(5)动物资源十分丰富;3、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少雨不甚寒冷;年均温16-18°C,年降水量800-2000mm,土壤为红壤或黄壤的酸性土;植物种类和结构较复杂,动物种类较丰富;

(四)温带落叶阔叶林:1、具有比较宽薄的叶片,春夏长叶,秋冬落叶;2、群落的垂直结构一般具有四个

非常清楚的层次: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地衣层;3、藤本和附生植物极少;4、季相变化十分鲜明;5、动物有鼠、松鼠、鹿、鸟类,以及狐、狼和熊等;6、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温8-14°C,年均降水量500-1000mm,土壤以褐土和棕壤为主;

(五)北方针叶林:1、植物区系比较贫乏,乔木以松杉类植物如云杉、冷杉、松、落叶松等植物为主。为

常绿针叶树(除落叶松外);2、树干通直,树冠尖塔形或圆形;3、森林的结构比较简单,常由单一树种构成纯林,林相整齐;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不甚发育,由苔藓构成的地被层在许多林下十分发育,有时连片分布,密被地表;林下具有很厚的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在有积水或湖泊地方有泥炭的积累。生产力较低;林木寿命长,植物物质的现存量高。动物以麋、黑熊、鹿、貂和啮齿类为主,尚有虎、驯鹿等。5、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凉而较短;年均温0°C上下,年降水量400-500mm;

植物种类较贫乏森林结构简单,层次清晰,乔木层常由一两个树种组成由苔藓植物形成的地被层发达,连续成片;;

(六)温带草原:1、主要由丛生禾草针茅、羊茅、须芒草、草、早熟禾等组成,混有多种双子叶杂类草

如豆科、菊科植物,散生矮小灌木;2、普遍具有叶面积狭小、具绒毛、叶片内卷、气孔下陷、根系发达等旱生特征;3、群落结构简单,一般仅有一或二个层;4、季相更替频繁而鲜明,有时出现十分华丽的外貌。5、动物以大型植食动物如野驴、野牛、骆驼、黄羊等和以穴居为主的啮齿类动物为主;

6、温带草原的生产力和生物量都不高。

7、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严寒;年均降水

量250-500mm,多集中夏季,年际变化大;

(七)荒漠:1、群落的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覆盖度低,有些地面完全裸露,只有为数不多的超旱生

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或肉质的仙人掌类植物稀疏地分布;2、动物的种类不多,数量也少,常见的有昆虫、蜥蜴、啮齿类和某些鸟类;3、许多动物具有高度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如夏眠、夜间活动、长期不饮水、不具汗腺和排放高浓度的尿液等;4、生产力很低;5、荒漠是个脆弱的生态系统。 6、极端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大都在250mm以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多倍,温度变化剧烈,并多风沙与尘暴,土地贫瘠;

(八)冻原:1、植被的种类组成很贫乏,主要是苔藓、地衣和莎草科、禾本科、毛茛科、十字花科的多年

生草本植物,以及杨柳科、石楠科与桦木科的矮小灌木。2、紧贴地面生长;3、多为常绿的多年生植物,具有大型和鲜艳的花朵;4、群落结构简单,通常仅1-2层,苔藓地衣层特别繁茂;5、动物种类贫乏,主要有驯鹿、麝牛、北极狐、北极熊、狼和旅鼠等,夏季多有候鸟迁来繁息;6、生产力很低。7、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降水量200-300mm,地表面下常有永冻层存在;

人类的三大种族:尼格罗人种,欧罗巴人种,蒙古人种

人类活动的自然地理效应:对于地表状态的改变;对于物质循环的改变;对于热量平衡的改变,对生

态平衡的改变;对自然地理过程速率的改变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可持续

发展两个重要内涵:一是需要,二是限制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使人们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

重新建立新的人地协调发展模式

4、什么是自然区划?简述区划的原则及其方法。P368-371

自然区划: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为理论依据,划分各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线,确定各自然区域

等级(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从属关系,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

区划的原则:

1、发生统一性原则;

2、相对一致性原则;

3、空间连续性原则;

4、综合分析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方法:1、自上而下的划分: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在大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

其内在的差异,逐级进行划分。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

2、自下而上的结合(类型组合法):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简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

较复杂的较高级的地域。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有空间联系的相毗连的地

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域结构的各个区域。

群落的主要数量特征指标(多度、密度、盖度、生物量、优势度、多样性等概念及计算方法)。

多度(abundance): 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目。多度的统计法:直接计算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密度(density):指单位面积上植物的株数d=N / S

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 = 某物种个体数/ 全部物种个体数;

平均株距L = √S / N–D D: 树木的平均胸径

盖度(coverage):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

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草原群落常以地面上1英寸(2.54 cm)高度的断面计算;森林以树木胸高(1.3 m处)断面积计。基盖度又称纯盖度。

分盖度:群落内各个种的盖度;层盖度:种组的盖度;总盖度:群落盖度;相对盖度: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林业上有郁闭度表示林木层的盖度。

频度(Frequency):某个种群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反映一个种群在群落中的水平分布格局。

频度=(某种出现的样方数/ 总样方数)×100

生物量(biomass):广义的生物量是生物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空间的个体数、重量或其含能量(energy content),可用于指某种群、某类群生物的(如浮游动物)或整个生物群落的生物量。狭义的生物量仅指以重量表示的,可以是鲜重或干重。有时也称为现存量(standing crop)。对植物有时专称植物生物量

高度\重量\体积

高度(height):植株的体长。

重量(weight):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某种生物的重量(干重或鲜重),衡量种群生物量或现存量的指标。

体积(volume):生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度量。森林木材体积测算、空气及水体中微生物体积比等。

优势度(dominance):优势度是用以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衡量优势度的指标很多,包括:多度、密度、体积、重量、对环境的影响、物候等等。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biological diversity):综合反映群落内生物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性的指标。

(4)优势种、建群种等的概念以及在群落中的作用。

优势种和建群种: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建群种(edificator or constructive species):群落的不同层次有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为建群种。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物种。

(C ) 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群落中常见种类,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d) 偶见种或稀见种(rare species):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

植物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试题名称:植物地理学 试卷类型:A 卷 题号 一(20分) 二(20分) 三(10分) 四(15分) 五(20分) 六(15分) 总分 得分 一.填空(1×20=20分) 1.在植物区系学上,对属内仅含一种的植物,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将异地分化的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种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物种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适宜个体生长的区域,该区域称为该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德将世界植被划分为6个植物区,吴钲镒将我国植被归属于其中的2个植物区,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植物区系学上,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所划分的成分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成分。 6.北方作物易遭受“倒春寒”危害的原因是秋冬季形成的_______________已经解除。 7.北方的农作物和大部分自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光合作用强度(速率)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_____。 9.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带草原在世界上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即___________草原和__________草原, 其中_____________草原构成世界上最宽最长的草原带。 11.温带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_____________ 及亚洲地区, 其中糖槭分布在_____________夏绿阔叶林中。 12.寒温带针叶林在_____________大陆连续分布成非常宽广的地带, 在群落外貌上表现出两种生态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苔原是以极地灌木、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的植物群落, 北半球最大的苔原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部。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二.比较下列概念(4×5=20分) 1.植物区系与植物分布区 得分 评分人 得分 评分人

华南师范大学 自然地理学

华南师范大学02 -05 华南师 2002 自然 1 概念 平推断层地面净辐射径流模数丰水年组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草甸与草原长日照植物包气带生物阻限 2 填空 逆温根据成因不同可以分为那三种----- ----- -------- 气象学中 A表示--------气团 E-----------气团在气候类型中 A代表什么气候E代表----------气候 距今约6亿年古生代的---------纪认为是地球--------大爆发的时代 新月型沙丘属于-----------向沙丘,沙丘走向一般与风向----------. 在多风向作用下往往形成--------------沙丘黄土虽然缺乏水平-----------理但是垂直--------理却极为发育 生物海岸有------------和-----------------两种 植物群落的演替按发展方向分为---------------演替和----- 3 简答 发现中间凹陷周围隆起的环状地貌形态是否可以判断为火山口地貌? 流水对物质搬运有那些形式 动物扩散的3种途径 水位过程线和水位立时曲线的不同 4论述 论全球气温年内变化的4种基本类型 全球降水量年内变化的4种基本类型 土壤资源损失和破坏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南半球雪线低于北半球原因 03年华南师大自然地理 1 名词假整合地堑大陆岛和海洋岛河漫滩二元结构峰丛逆温层土壤田间持水量指示植物生物量和生产量辐射适应 2 简答 A 地质年代中第四纪分为哪几个世 B 根据成因和沉积结构的不同,沉积岩可以哪四种类型 C 大气对流层的三个主要特点是 D 为什么热带气旋73%以上发生在北半求 E 柯本的温暖多雨气候带包括哪三气候类型 F 流水的线状侵蚀作用有哪三种形式 G 植物群落中种群个数的水平分布方式有那些? H 海洋动物群落划分有哪几个生态带 I 土壤资源丧失和退化的主要途径 J 以知某流域的径流模数是100000M/KM.年问该流域的年平均径流深度是多少毫米? 论述 1 看图说明该河流水量补给可能有那些类型? 2北半球山地南坡雪线一般高于北坡但西拉吗呀山却相反原因何在? 3简述地球板快边界类型和特点 4分析城市气候的各种岛效应 04年华南师大自然地理 一,名词解释 1,单斜山与方山2,地面有效辐射 3,喀斯特漏斗4,先锋群落(植被) 5,多度与盖度(植被)6,径流系数(水文) 7,变差系数(水文)8,凋萎系数(土壤) 9,淀积层(土壤)10,孔道 二,判断 1,片岩是沉淀岩中的一种类型 2,花岗岩属于中性的岩浆岩 3,露点温度越低,表示空气中是水汽的含量越高 4,火山岛属于海洋岛,珊瑚岛属于大陆岛 5,岛屿上的生物种类越多,说明与大陆的分离时间越久 6,第四纪可以称是腐乳动物的时代 7,v型河谷中通常没有河漫滩发育 8,红心洲较尖端的方向通常指示的是河流的下游方向

自然地理学期末总结(第四章)

自然地理学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水循环 1 、概念: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蒸发、 水气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 、类型:(按水循环的不同途径和规模划分)(1)大循环:海陆间循环(2) 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 3 、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依次所需要的时间。 4 、效应:(1)地球圈层构造(2)全球气候(3)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4)生 态平衡(5)水资源的开发利用(6)水文现象以及水文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二、水量平衡 1 、概念: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 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 2 、方程及意义:(1)全球:海上降水量+陆上降水量=海上蒸发量+陆上蒸发量 (2)海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海上蒸发量(3)陆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陆上蒸发量人为地大规模减少入海径流量,可能破坏淡水平衡。地表径流量入海是全球水量平衡的重要环节,而不是淡水资源的浪费。 三、海与洋 1 、洋与海的概念区分:(1)洋: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2) 海: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成为海。 2 、海的类型:内海(地中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四、海水的化学成分 1 、盐度: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 2 、氯度: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 3 、影响盐度的因素:大洋盐度一般在33~37之间,因受降水、蒸发和入海径流 的影响而发生区域变化。盐度=0.03+1.805*氯度 五、海水的颜色和透明度 1 、颜色:决定于海水对阳光的吸收和反射状况。海水对蓝光吸收少,海水中质 点对蓝光散射强烈。 2 、透明度:近海岸低,大洋腹地高。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1.0 分
? A、
9.931%
? B、
4.458%
? C、
2.762%
? D、
1.336%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1.0 分

? A、
平原
? B、
盆地
? C、
高原
? D、
海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
1.0 分
? A、
地热系统
? B、

地表系统
? C、
生物系统
? D、
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
1.0 分
? A、
石河
? B、
冰丘
? C、
冰山
? D、

石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 分
? A、
热力对流
? B、
动力抬升
? C、
大气波动
? D、
蒸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
1.0 分

华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历年考研真题

自然地理学(2002) 1 概念 平推断层地面净辐射径流模数丰水年组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草甸与草原长日照植物包气带生物阻限 2 填空 逆温根据成因不同可以分为那三种----- ----- -------- 气象学中 A表示--------------气团 E-----------气团在气候类型中 A代表什么气候E 代表----------气候 距今约6亿年古生代的--------------------纪认为是地球--------大爆发的时代 新月型沙丘属于-----------向沙丘,沙丘走向一般与风向----------. 在多风向作用下往往形成--------------沙丘 黄土虽然缺乏水平-----------理但是垂直--------理却极为发育 生物海岸有------------和-----------------两种 植物群落的演替按发展方向分为---------------演替和--------------- 3 简答 发现中间凹陷周围隆起的环状地貌形态是否可以判断为火山口地貌? 流水对物质搬运有那些形式 动物扩散的3种途径 水位过程线和水位立时曲线的不同 4论述 论全球气温年内变化的4种基本类型 全球降水量年内变化的4种基本类型 土壤资源损失和破坏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南半球雪线低于北原因 自然地理(2003) 1 名词 假整合地堑大陆岛和海洋岛河漫滩二元结构峰丛逆温层土壤田间持水量指示植物生物量和生产量辐射适应 2 简答

A 地质年代中第四纪分为哪几个世 B 根据成因和沉积结构的不同,沉积岩可以哪四种类型 C 大气对流层的三个主要特点是 D 为什么热带气旋 73%以上发生在北半求 E 柯本的温暖多雨气候带包括哪三气候类型 F 流水的线状侵蚀作用有哪三种形式 G 植物群落中种群个数的水平分布方式有那些? H 海洋动物群落划分有哪几个生态带 I 土壤资源丧失和退化的主要途径 J 以知某流域的径流模数是100000M/KM.年问该流域的年平均径流深度是多少毫米? 论述 1 看图说明该河流水量补给可能有那些类型? 2北半球山地南坡雪线一般高于北坡但西拉吗呀山却相反原因何在? 3简述地球板快边界类型和特点 4分析城市气候的各种岛效应 自然地理(2004) 一,名词解释 1,单斜山与方山 2,地面有效辐射 3,喀斯特漏斗 4,先锋群落(植被) 5,多度与盖度(植被) 6,径流系数(水文) 7,变差系数(水文) 8,凋萎系数(土壤) 9,淀积层(土壤) 10,孔道 二,判断 1,片岩是沉淀岩中的一种类型 2,花岗岩属于中性的岩浆岩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地理研究对象 地理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结构性和功能性,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建立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等级体系,以及对其动态、发展历史、未来变化的预测,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三、综合自然地理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质联系和作用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阐明他的整体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预测他的继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划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探索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和发展(1)综合自然地理的基础(1)积累古代地理知识 从古代到18世纪的重大地理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收集和积累资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古代地理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过程。 原始社会——所有的地理现象和过程都被误认为是神圣的行为,并被

神秘的色彩所覆盖。这一时期被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得到了显著发展,地理应运而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厄拉多塞、斯特拉波和托勒密。 厄拉多塞(古希腊)——地理之父的代表:“地理”讨论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将地球表面分成五个区域,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区域,并绘制了世界时间地图——代表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解释了尼罗河泛滥的原因,这是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雨量充沛 托勒密(古罗马) 地理分为地理和地理。地理学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反映了最基本的东西,使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地球的全貌。大地测量学详细地描述了各个国家,并且只向我们提供了一张图片。他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详细、影响最深远的轮廓地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停滞不前,通过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了它的地理视野。马可·波罗游记2。地理发现 “三大事件”——东南航线的开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线的开通——极大地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古代地理的特点。1.地理处于收集和积累数据的时期。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是纯粹描述地理现象。4.古代地理学有两个基本流派,即“杂学派”和“普遍学派”(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博杂派”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1的期末复习题

1.地理环境。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2.河流侵蚀基准面。 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 3.雪线。 常年积雪区的下界。 4.地貌灾害。 在地貌发育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地貌恶化,以致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灾害性的破坏。 5.荒漠。 是指气候干旱,地表缺水,植物稀少及岩石裸露或沙砾覆盖地面的自然地理景观。 荒漠如按地貌特征及地面组成物质来分,可分为岩漠(石质荒漠)、砾漠(砾质荒漠)、沙漠(沙质荒漠)和泥漠(泥质荒漠)等四类。 6.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7.地震系列。 地震有孕育、发生和衰减的过程。在一定时间内(几天或几个月)发生在同一地质构造带上,而且具有成因联系上的一系列地震。包括: a.主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能量最大的一次地震。 b.前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 c.余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 8.地质作用。 促使组成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统称地质作用。

9.喀斯特作用。 即指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的破坏与改造的作用。即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冲蚀、堆积,以及重力崩塌的总称。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蚀作用为辅。 10.水土流失。 当流水对土壤、风化壳或碎屑堆积物的侵蚀量(值)超过允许侵蚀量(值)时,称为水土流失。 11.地壳运动。 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化的机械运动。 根据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可分为两类: 古构造运动:发生于晚第三纪以前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发生于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包括人类文明时期的构造运动 12.化石及其形成条件。 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活动的遗迹。 形成条件: ①必须有不易分解的生物硬体,如骨骼、鳞片、贝壳、木质纤维等; ②生物死亡后要迅速被掩埋,遗体被掩埋得越快,和空气隔绝越快,就越有利于保存成化石; ③埋藏后的生物遗体还要经过长时间的炭化作用,或与CaCO3,Si O3等物质进行交换、充填等作用,才能变成化石。 13.融冻作用及其类型。 冻土地区地温低,而且发生周期性的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水分也相应地出现相变和迁移,从而引起岩石的破坏、碎屑物的分选、堆积层的变形、冻胀、融陷、流变等一系列变化过程,总的称为融冻作用。作用方式有融冻风化、融冻泥流和融冻扰动等。 (1)融冻风化 冻土层中的大小裂隙常被水填充,当夜间及冬季地温降至O℃以下时,水分冻结,形成冰脉,由于冰脉体积膨胀而向两侧围岩(土)挤压,使裂隙扩张。白天或夏季冰体融解,融水进一步向下深人,然后又再度结冰。这样经过反复冻融之后裂隙不断扩大,岩(土)体也受压破坏。这种因冰脉冻融而使岩(土)破坏的作用,称为融冻风化作用。 (2)融冻扰动 发生在活动层内,每年冬季冻结由地面向下进行时,以下尚未冻结而含水的融土,在上部季节冻土及下部永冻层的挟逼下,发生塑性变形,造成各种褶曲,称为融冻扰动。 (3)融冻泥流 发生在冻土的斜坡上,夏季活动层融化时,土中的水分因下部永冻层的存在而不能下渗,造成该土层饱含水分,甚至稀释成泥浆状,在此过度湿润的情况下,土体便沿斜坡向下蠕移,成为融冻泥流。 泥流速度很慢,每年3-4cm,至多也不过30—50cm。

王建版《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及答案(共5套)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回归线 2、分水岭 3、石环 4、山谷风 5、副热带 6、食物网 7、气旋、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 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 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 卷1套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

绪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 (一)在六大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基础上形成四大物质圈层(对流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二)内部分异复杂,具有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特有物质和现象(土壤层、沉积岩、各种地貌) (三)通过四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流和信息传输 (四)固,气和液三相物质并存 (五)从地球内部和外层输入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辐射、地热、重力) (六)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干扰和控制下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大多已成为人类聚居场所。 第一章 一、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变质作用类型(理解);地壳的结构和类型、三大类岩石的 成因、特征和联系(掌握) 1.地壳的结构: 1)以康拉德面(距地表约10km) ,分硅铝层和硅镁层 2)上层为硅铝层,以O、Si、Al为主,又称花岗岩层,大陆上厚约10—40km 3)下层为硅镁层,以O、Si、Al为主,但Mg、Fe、Ca相应增多,称玄武岩层,大陆平 原厚可达30km 2.地壳类型: 1)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平均厚度约33km,近海薄内陆厚,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 2)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平均厚度仅7.3km,最薄处仅5km,仅由硅镁层组成(缺少 硅铝层) 3.岩浆岩: 岩浆岩:地下深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4.沉积岩 1)定义:地表或近地表先成岩石遭受风化剥蚀及生物和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 搬运沉积后,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 2)主要特征: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具有生物化石 3)成岩途径:a.压固;b.胶结;c.重结晶;d.新矿物生长 4)构造:层理构造:沉积物成分、颜色、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示 的成层特征; 层面构造: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如雨痕、波痕等。 5.变质岩 1)变质作用:先成岩石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使之 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 2)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据先成岩石类型划分为正变质岩(岩浆 岩变质)和负变质岩(沉积岩变质) 3)变质作用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和溶液 4)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6.三大类岩石联系

华东师范大学_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Year 2001 1.xx: 侧重协调朔望月和历月关系的一种历法,简称阴历。以朔望月为基础,其首要成分是历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通过大、小月的适当安排,使其平均历月接近朔望月。 2.水分循环: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成为水循环。 3.枯水径流: (将月平均水量小于或等于全年水量5%的月份算作枯水期,则枯水期内的河流径流又称为枯水径流。) 4.土壤: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5.河漫滩: 河谷底部河床两侧,大汛时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低地,由河流自身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6.岩石圈: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7.季风: 大范围区域冬、夏盛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现象。如中国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

8.反气旋: 在北(南)半球呈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大气漩涡。在气压场上表现为高气压。 9.风化壳: 地球表层岩石圈被风化后形成的残积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10.生态系统: 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以及其中的能量流过程构成的系统。 (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Year 2002 1.分水岭: 相邻两个流域之间的山岭或高地。降落在分水岭两边的降水沿着两侧的斜坡汇入不同的河流。 2.大气环流: 大范围大气运动的状态。(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其水平范围可达数千千米,垂直尺度在10千米以上。) 3.气旋: 在北(南)半球呈逆(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大型气流漩涡,在气压场上表现为低压。 (注: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一章 重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 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 ①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②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③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则向左偏移。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要密

2020超星尔雅慕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四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 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 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 2020超星尔雅慕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四

自然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40 1.土壤肥力: 2.生物多样性: 3.流域:

4.气候变化: 5.垂直地带性: 6.地质循环: 7.净辐射:

8.地转流: 1.解释一般水量平衡方程I-O=±△S的含义,写出全球、全球陆地 和全球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并解释其含义。

2.为什么说土壤的性质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充分开放和物质微弱开放对人类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自然地理学试题答案11 一.名词解释40 1.土壤肥力:土壤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协调植物生理生态要求的能力。衡量的标准是土壤中水、热、气、肥周期性动态达到稳、均、足、适地满足植物需求的程度。 2.生物多样性:生物界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生物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主要指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 流域:每条河流和水系从一定的陆地范围内获得水量补给的集水区。 4.气候变化:指气候相对于平均状态的偏离,它具有一个非常宽的时间谱。 5.垂直地带性: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低变化发生有规律的垂直分化。 6.地质循环: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之间建造与破坏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循环模式,包括水循环、岩石循环和构造循环三个次级循环。 7.净辐射:在某段时间内,物体单位面积上能量收支的差值。地面净辐射指地面收入的总辐射能量和支出的总辐射能量的差额。 8.地转流:当海水沿着压力梯度力方向流动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当两种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大致垂直于洋面坡度绕涡旋流动的海流。 二.简答题60 1.解释一般水量平衡方程I-O=±△S的含义,写出全球、全球陆地和全球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并解释其含义。 水量平衡方程的含义:输入系统的水量I减去输出系统的水量O等于系统中的蓄水变化量△S。 全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P陆+P洋=E陆+ E洋。其含义是:由于就多年平均来说,△

中国海洋大学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大气环流: 是指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运行的总称。 是形成各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由于纬度高低、海陆分布及地表状态所受太阳热量不均和地球转动的不同影响,形成各种类型的环流。 大型的有行星风系、季风等;小型的有海陆风、山谷风等。 2.季风: 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而且方向的变化至少在120°以上。 3.局地环流: 行星风系、季风风系都是在大范围气压场控制下的大气环流。 由于局部环境影响,如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称局地环流。局地环流虽然不能改变大范围气流的总趋势,但对小范围的气候却有很大的影响。 4.大气湿度: 表示大气湿润程度的物理量,称大气湿度。 水汽压e: 水汽是大气的组成部分,具有压力,称为水汽压。 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时,水汽压也相应增大;反之,水汽压减小。 因此,水汽压可以用来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绝对湿度: 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通常以g/m3 表示),称为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f: 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数,即实际水汽压e 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E 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饱和差d: 在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的差值,称为饱和差(或湿度差)。 单位为毫米或毫巴。 d=E-e 饱和差愈大,说明空气中水汽含量愈少,空气愈干燥;饱和差愈小,空气中水汽含量愈多,空气愈潮湿。 露点温度td: 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所以露点温度经常低于气温。 5.对流雨: 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造成不稳定的对流运动,气块强烈上升,气温急剧下降,水汽迅速达到饱和而产生对流雨。 这类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并伴随雷电现象,所以又称热雷雨。 其形成的条件是:空气湿度很高,热力对流运动强烈。 从全球范围来说,赤道带全年以对流雨为主。 我国西南季风控制的地区,也以热雷雨为主,通常只见于夏季。 地形雨: 暖湿气流在前进中,遇到较高的山地阻碍被迫抬升,因高度上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标准答案

2010─2011 学年第 1 学期 《现代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试卷(A卷)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地域分异规律 所谓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保持特征的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2. 沉积岩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过程而形成的岩石。 3.季风 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季风形成因素最主要是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的,其次是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而形成的。 4.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性质、化学形成不断发生着变化,并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5.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系统是指自上地幔顶部到大气层顶有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四大圈层组成的环境整体系统,各圈层间通过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6.流域 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有从一定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水,这一集水区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7.食物网 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8.气旋、反气旋 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9.土壤腐殖质层 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10.冰川作用、冻融作用(4分) 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11.黄土 12.海岸均衡剖面 13.风沙地貌 14.对流层 大气层底部,大气的垂直运动比较显著的层次。

自然地理学试卷——答案

自然地理学试卷 1.填空题15 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2)宇宙中的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3)太阳系的共有8大行星和一个矮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矮行星冥王星。 4)南北纬23度27分称为南北回归线;太阳的视运动路线叫做黄道。 5)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可以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 6)沉积岩的三种接触关系分别为整合、假整合、不整合。 7)气象学把温度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 8)大气中的水汽产生凝结需要一定的条件,既要使水汽压达到饱和或过饱和,还必须有凝结核。 9)水循环的三个重要环节分别是蒸发、降水、径流。 10)地表岩石或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化成分改变,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11)一个完全的生态系统由四类成分构成,即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类群。 12)生物之间关系的基本类型为竞争、捕食、寄生和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 13)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4)土壤水分主要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等类型。 15) 大陆边缘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地貌类型。 2.选择题15 1)一个天文单位是(B) A 1.496?104km B 1.496?108 km C 1.496?106 km D 94 605?108 km 2)下列哪种岩石不属于岩浆岩(D) A 花岗岩 B 玄武岩 C 橄榄岩 D 石灰岩 3)下列哪项不是沉积岩的特征(D) A 层理 B 磨圆 C 流纹 D 化石 4)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C) A 氮约占大气的78% B 氧约占大气的21% C 臭氧约占大气的0.01% D 二氧化碳约占大气的0.03% 5) 一个标准大气压是(C) A 1013.25 Pa B 1013.25 kPa C 1013.25 hPa D 1013.25 N 6) 下列哪项不属于湖泊(C) A 里海 B 洱海 C 地中海 D 死海 7)一条河流根据地理-地质特征可分为(D) A 上游、下游; B 河源、上游、中游、下游; C 上游、中游、下游; D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 8)河流的水位是指(A) A 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 B 河流水面相对河底的高度; C 河流断面的平均水深; D 河堤的海拔高度。 9)下列哪项不属于描述径流的计量单位(B)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 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 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 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 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 学科地位: 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把地球表层不同等级秩序的自然地理单位视为统一的整体,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整体性强弱取决于组分间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自然地理学试题

自然地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亦称元素丰度。 2、岩浆岩:又可以被认为是地下深处的岩浆侵人地壳、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3、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 动,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对于古今自然地理及其环境变化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4、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的矿物的过程。 5、变质作用——岩浆岩、沉积岩或者先成变质岩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 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并使之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这种变化和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8、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指岩石整体发生破裂,物理性质发生变化而化学性质不 变的过程。 7、地质大循环: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可溶的物质,被 流水搬运迁移到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当地壳上升,沉积岩又露出诲面成为陆地,再次受到风化淋溶。这是一个范围极广、时间很长的过程。 8、生物小循环:是指植物吸收利用大循环释放出的可溶性养分,通过生理活动制造成 植物的活有机体,当植物有机体死亡之后,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之下,又重新变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溶性矿质养料。 9、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 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兴作用而形成岩石。 10、地带性分异规律:太阳能沿纬线方向分布,从而导致许多自然现象(气候、植被、 土壤、动植物等)沿纬线方向有规律的分布。 1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换言 之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12、生物放大作用: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产生逐级富集的现象,即生物放大作用: 二、简答题 1、简述岩石循环及过程。 答: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叫做岩石的循环或地质循环。 沉积岩变质可以形成变质岩,熔融再凝固就会变为火成岩;火成岩变质可以形成变质岩, 风化、分解、搬运、沉积、固结就会转化为沉积岩;变质岩熔融再凝结也会变为火成岩,变质岩风化、分解、搬运、沉积、固结也会转化为沉积岩。 2、简述河流的补给形式和特点。 答:(1)降水补给: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来源。我国广大地区,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河流,降水补给占绝对优势,我国河流年径流补给约占70%。河流多在夏秋两季发洪水。 (2)融水补给:在我国东北和西北次类河流较多。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极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次类河流常因积雪融化而形成春汛。我国东北地区有的河流融水补给占全年水量的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