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学-复习点整理解读资料

气候学-复习点整理解读资料
气候学-复习点整理解读资料

第一章气候与气候系统

1.现代气候学特点

1) 从气候变化来研究气候宽的时间谱:万年, 千年、…年,季等。

2)从气候系统来研究气候大气、海洋、冰雪、陆地、生物圈

3)从气候动力学来研究气候现代气候学的灵魂。

2.天气系统:指大气圈和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

的整体。

3.反射率及其物理作用:

反射率:物体表面所能反射的光量和它所接受的光量之比。常用百分

率和小数表示。(百科)

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是水的几倍,能有效地反射太阳辐射。冰雪

对热量传输是绝缘的,有冰雪覆盖的洋面和陆面,与大气的热量交换是很

弱的。因此,冰雪覆盖对地球热量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气候变化起着

稳定器的作用。

4.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及正负反馈的判别

反馈:就是将一个系统的输出回输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运行过程

进行调节和控制。如果反馈过程能够使系统的运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称

为正反馈;反之,称为负反馈。

1)冰雪反照率反馈——强烈的正反馈放大作用:

温度降低→冰雪覆盖增大→反射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少→温度降低

温度升高→冰雪覆盖减小→反射率减小→太阳辐射增多→温度升高

2)水汽反馈——正反馈作用:

水汽吸收红外辐射→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水汽增加→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加速蒸发过程→热效应

5.大气环流: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东西风带(包括急流)、平均经圈环流和准定常的槽脊是大气环流的主要成员。它的主要状况(形

势)决定着全球的或区域的天气和气候类型及其变化。

三圈环流:假设大气均匀的在地表运动,在南北半球各有3个平行的风圈或风带,包括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低纬度是正环流或直

接环流又称为哈得来环流

贸易风:信风(又称贸易风)指的是在低空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

低气压带的风。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

6.辐射强迫:辐射强迫是对某个因子改变地球–大气系统射入和逸出能

量平衡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它同时是一种指数,反映了该因子在潜在气

候变化机制中的重要性。正强迫使地球表面增暖,负强迫则使其降冷。(百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黑炭气溶胶等

非自然造成,人为改变,使大气环境中多增加了辐射

7.简述海洋对大气的影响

(1)对大气系统热力平衡的影响

海洋吸收的太阳辐射有85%贮存在海洋表层(混合层)中,以潜热、长波辐射和感热交

换形式输送给大气,所以海洋热状况和海面蒸发强度都会引起气候的变化。

(2)对水汽循环的影响

大气中水汽含量的86%由海洋提供,海洋(尤其是低纬度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源地;不同的海洋状况通过蒸发和凝结过程对气候及其变化产生影响。

(3)对温室效应的缓解作用

海洋环流减少极赤温差,改变降水的分布,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也减弱了微量气体含

量增加所引起的气候温室效应的敏感性。

(4)对大气运动的调谐作用

由于海洋运动和变化的缓慢性和持续性,使其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可以把大气环流

的变化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把信息贮存下来,再作用于大气。海洋热惯性的滞后(大约一个月)效应,使大气变化(扰动)的高频波通过海-气耦合作用减频成为低频波(低频变化)后,再

作用于大气。

8.感热、潜热

感热:亦称显热,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

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百科)

潜热:相变潜热的简称,指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

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这是物体在固、液、气三相之间以及不同的

固相之间相互转变时具有的特点之一。

海洋通过潜热和感热的输送推动其上的大气运动,而大气则通过风应

力来影响海洋环流。

9.植被的作用

植被比裸地的反照率要小,从而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能;植物冠部有

较强的蒸腾能力,根系可吸收深层土壤的水分,用以维持蒸腾。因此,植

被和裸露的下垫面之间的潜热和感热状况有明显的差异。

植被增大地表粗糙度,改变地气间的交换过程。

植被对水分的滞留还可改变地表径流和地表水文过程。

第二章气候变迁

1.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

从时间尺度看,气候变化可以分为六类:

地质时期万年或万年以上(104~108年)

历史时期几千年(103~104年)

超长期几百年(世纪际102~103)

长期几十年(年代际101~102年)

中期几年(年际100~101年)

短期月或季(100年)

2.冰期、间冰期

冰期:冰期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

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唯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

3.第四纪气候特点

第四纪的气候特点是冰期、间冰期交替,表现出了气候变化的不稳定

特性。

4.全新世

全新世:地质时代最新阶段,开始于12000~10000年前持续至今,气候比较稳定的这一时期,又称为冰后期。

5.新仙女木事件

发生在全新世,距今最近的一次,源于气候突变。即刚离开寒冷的冰

河期,陆冰和海冰均处在消融过程中,温度回升不稳定,这期间突然气温

又骤然下降,气候变寒冷,短短十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降温持续了上千年,才又突然回升。这就是地球历史上著名的新仙女木事

件。

6.小冰期

气候变化平稳后期,出现的历时400-500年气候降温时期,区域较小,

且各地持续时间不同,大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

通称为“小冰期”束于20世纪初期。

7.气候突变及其类型

气候突变:从一个气候阶段变化到另一个气候阶段时,气候往往发生

较为快速的剧烈变化,即突变。

三种类型:均值突变、变率突变和趋势突变。

8.现代气候变化特点补充材料

气候系统的变暖是毋庸置疑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观测到的许

多变化在几十年乃至上千年时间里都是前所未有的。大气和海洋已变暖,

积雪和冰量已减少,海平面已上升,温室气体浓度已增加。

大气:过去三个十年的地表已连续偏暖于1850年以来的任何一个十年。在北半球,1983-2012年可能是过去1400年中最暖的30年(中等信度)。

降水:大部分陆地区域更暖和/或更少冷昼和冷夜;大部分陆地区域更

暖和/或更频繁的热昼和热夜。强降水事件,大多数大陆地地区强降水的频

率、强度和/或雨量增加。

海洋:海洋变暖在气候系统储存能量的增加中占主导地位,近30年间累积能量的90%以上储存于海洋,海洋上层(0-700米)已经变暖。

海平面:19世纪中叶以来的海平面上升速率比过去两千年来的平均速

率高(高信度)。1901-2010年期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0.19米。

冰冻圈: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的冰量一直在损失,全球范围内的冰

川几乎都在继续退缩,北极海冰和北半球春季积雪范围在继续缩小。

碳和其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大气浓度

至少已上升到过去80万年以来前所未有的水平。自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

浓度已增加了40%,这首先是由于化石燃料的排放,其次是由于土地利用变

化导致的净排放。海洋已经吸收了大约30%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这导致了海洋酸化。增加了近400ppm。

第三章中国气候变化

旱涝研究等级划分:

1a: 全国涝,长江为主

1b: 长江涝, 华北及华南旱

2: 长江涝,江北旱

3:长江旱, 华北及华南涝

4: 江南旱、江北涝

5、全国旱

第四章辐射与能量平衡

1.太阳辐射的特点(太阳短波辐射)

太阳表面的温度一般都高于6000K,按照Planck辐射定律,其辐射能量主要在波长小于2-5μm的波长范围,只有约0.4%的辐射能处在大于5μm的波长范围。因此一般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

2.太阳常数:

在平均日地距离情况下到达地球大气外界的直接太阳辐射能的总通

量,即为太阳常数,推荐值1367±7 W/m2之间。

3.太阳短波辐射的变化

太阳常数因太阳活动而发生变化。太阳辐射光谱的末端随着太阳黑子

数有很大变化,这部分辐射可影响平流层的光化过程,进而影响天气气候。

黄道倾角一般在22.08o-24.43o之间变化,改变气候带和季节差异,黄

道倾角增大时极赤之间平均温度梯度减小,平均周期为 4.1万年;偏心率在0-0.052之间变化,平均周期为9.7万年;受地球扁圆度影响,二分点沿轨道的进动,影响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变化,平均周期为 2.1万年。

4.臭氧、水汽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了解

臭氧对太阳短波辐射有很强的吸收作用,在紫外区有两个强吸收带,

在可见光区有较弱的吸收带。对臭氧吸收来说,大气中的漫射辐射也有重

要意义。

水汽吸收主要在近红外波段,是加热大气的重要过程,Rayleigh散射可以不考虑。水汽的吸收系数受气压和温度的影响,并对波长有选择性,其

过程非常复杂。

5.地表辐射特性、影响因素(地表反照率、云、受到温度波长变化)

地表反照率(名词):地表物体向各个方向上反射的太阳总辐射通量与

到达该物体表面上的总辐射通量之比。太阳高度角越大,其反照率越小;

天空云量越多,反照率越小。

云的反照率:大气中云直接反射的太阳辐射所占入射太阳辐射的百分

数,是地球反照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表的比辐射率和净辐射量:地球表面并不真正像黑体一样以地表温度向

外放射红外辐射,故用地表的实际辐射通量与同等温度下的黑体辐射通量的比值

来描写地表的放射本领和特征,称为比辐射率。它随地表特征和波长而变化。了

解(主要受到地表温度、以长波为主波长变化)。

第五章气候系统的研究

1.收集气候观测数据要考虑的三个因素

1)空间上,进行全面的观测,综合大气、陆地、海洋等多方面研究数据。

2)时间上,一定要长时间连续稳定观测。

3)数据要有源数据特征,采用描绘性语言说明数据获取采用的手段、当地特征等,要有述性。

2.TOGA计划

确定热带海洋大气浮标观测阵列,目前大约由70个锚定浮标组成,这一观测网比较全面地提供了热带太平洋的风、气温、相对湿度釉及海洋观

测资料。

3.温度异常、降水异常、干旱洪涝的确定

温度异常:由于月平均气温服从正态分布,根据t-检验法,可以得到出现异常高值(低值)的距平值超过(低于)2倍的标准差的约为100年一次。

降水异常:对月降水量采用Γ分布计算不同百分位所对应的降水量,

帮助确定其异常程度。

干旱与洪涝:用指数确定,我国业务监测中采用Z指数方法确定。(了解)Z指数是假设降水量服从Person-III分布,通过对月降水量标准化处理后,通过偏态系数和标准化变量得到Z指数进行分级判断,就可以确定干旱和洪涝的等级。

4.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

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平均70年左右出现一次。

5.对CO2温室效应的检测

一方面从气候变化本身来检测,例如把气温变化的曲线与CO2浓度变化曲线比较,分析变暖的季节与地理分布,并与气候模拟的结果比较等。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气候变化的物理因子来检测,例如,首先排除或尽

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和观测技术改变的影响,然后估计太阳辐射变化(包括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等的影响,从原序列中把这些因素排除后,再进行滤

波除去高频的气候异常的影响,最后有可能得到一条受温室效应影响的曲

线。

6.三大涛动

NAO:北大西洋涛动北大西洋上北大西洋上冰岛低压与亚述尔高压的气压变化为明显负相关;当冰岛低压加深时,亚速尔高压加强,或冰岛低

压填塞时,亚速尔高压减弱, 跷跷板式的气压变化。

NPO:北太平洋涛动太平洋上阿留申低压与夏威夷高压之间跷跷板

式的气压变化。

SO:南方涛动南太平洋气压与印度洋气压的跷跷板的变化。

QBO:赤道平流层纬向风有准两年(26个月)的振荡。东西风位向变化

7.树木年轮推测气温变化的方法,技术路线3步

根据树木年轮重建古气候大体有三个步骤,即取样、建立年轮序列、

气候重建。

取样,一般取靠近林区边缘的树木。在森林上限100米范围内,或森林北界的树木对气温变化比较敏感,森林下限或南界对降水量变化反应较

为强烈。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可以取几棵树作一组样本,每棵树也可以

从几个不同方向读数。

取得年轮序列后,要去掉生长趋势的影响,目前应用较多的除去生长

量的方法是指数函数拟合的方法。

消除生长量后的年轮序列,即可用来作气候重建。一般是用邻近测站

的观测资料,用统计方法确定用树木年轮拟和哪一个季节哪一种要素效果

最好。每棵树的树龄是有限的。为了得到较长的序列,有时可以把几棵不

同时间的树木年轮序列拚接。

8.气候模拟、气候模式的分类

气候模拟:根据一定的大气或海洋动力学、热力学定律,在给定边界

条件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气候。

分类:(1)能量平衡模式(EBM);(2) 辐射对流模式(RCM);

(3) 统计动力模式(SDM);(4) 总环流模式(GCM)。

(5)地球系统模式

9.集合预报:80年代中后期,人们采用了与统计方法结合,克服初始

场误差的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落后平均预报;一类称为蒙特卡罗

预报

第六章海陆分布及海流与气候

1.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

在相互制约的大气-海洋耦合系统中,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提供潜热影响大气运动;大气主要通过风应力向海洋传输动量,改变洋流及重新分配海洋的热含量。在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中,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是热力的,大气对海洋的作用是动力的

风应力强迫:大洋表层环流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北半球海区环流沿顺

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为逆时针。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西向强化”。最典型的是西北太平洋的近岸海区和北大西洋的西部海域,那里流线密集,流速较大。

这是风应力强迫海洋环流的结果。(了解)

2.温盐环流:是一个因为海水的温度和含盐度引起的海洋密度分布不

均匀,从而驱动的全球洋流循环的系统。

NADW输送带:北大西洋的NADW在深层以西边界流的形式向南流去,之后围绕南极绕极流,NADW部分和形成于威德尔海的南极底层水混合,流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在那里上翻穿过温跃层达到上层海洋,该输送带由位

于北大西洋高纬的海水下沉支驱动。

3.温盐环流与气候变率

1)年代际气候变率

观测发现,全球近地表气温、非洲降水和登陆美国海岸的强飓风、北

极海冰的范围、北大西洋海表温度距平等,都表现出数十年/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率。年代际气候变率的源可能是温盐环流的内部振荡。

2)千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率

可能是和温盐环流的中断与重新形成相联系,如新仙女木事件(11000-10000a BP).

第七章ENSO系统

1. ENSO:由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有密切关系,厄尔尼诺时涛动为负

位项,拉尼娜时涛动为正位项。所以人们把这两个现象合起来称为ENSO。

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

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

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拉尼娜: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南方涛动:南太平洋气压与印度洋气压的跷跷板的变化。

沃克环流: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上空大气是下沉运动,西太平洋印

度尼西亚海洋大陆上空大气对流强烈,以上升运动为主,而地面为偏东信

风,高空对流层上层为西风,这样就形成一个闭合的东西向环流圈。(个在赤道太平洋上空的纬向环流圈,东部下沉、西部上升。)

2.ENSO对沃克环流、西太平洋副高、QBO的影响

ENSO对沃克环流:El Nino事件发生情况下,主要增暖区的西边,也就

是在日界线附近及其西面地区将有异常积云对流的强烈发展,因此在El Nino期间主要降水区由印度尼西亚地区东移到了那里。同时,Walker环流也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其上升支由印度尼西亚地区东移到了日界线附近。

ENSO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同El Nino年ITCZ位置偏南相匹配,西太副高的位置在El Nino年一般也偏南,而La Nina年西太副高位置偏北。

ENSO对QBO也有明显影响:El Nino事件会使所在的西风位相或紧接

着的西风位相(若El Nino在东风位相爆发)的持续时间缩短。

3.PNA:EI Nino发生时在大气中激发的太平洋-北美型遥响应。

4.3.ENSO与全球气候异常(可举例说明,并干变湿区域各举3例)

由于ENSO的发生造成了大气环流,尤其是热带大气环流的严重持续异常,因而给全球范围带来明显的气候异常。

(1)距SST正距平区较近的中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由于赤道地区东

西向垂直环流圈的异常,原来在南美东岸的环流上升支西移到了南美西岸,

因而积云对流活动在秘鲁沿岸地区极为强烈,造成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

秘鲁等地的持续大雨。但El Nino事件的发生又往往造成南亚、印度尼西亚

和东南非洲的的大范围干旱。

(2)El Nino事件的发生使中高纬度西风加强,阿留申低压往往比正常

时强(气压值低),因而常给北美西岸地区造成频繁的强风暴活动,使得暴风

雨和风暴浪潮的影响较为严重。

(3)El Nino事件在东北太平洋和北美地区引起的PNA型遥响应也必然造成北美大陆气候的异常。但是,由于所引起的PNA遥响应型在位相分布上并不十分固定,这种位相差异又会使得气候异常的情况不尽相同。

5.ENSO对中国夏季气候异常的影晌

台风:在El Nino年,西太平洋台风数较常年偏少;而在La Nina年,西太平洋台风数较常年明显偏多。并且在El Nino (La Nina)年,登陆中国大陆的台风数也偏少(多)。

东北低温:在El Nino年夏季,中国东北气温往往偏低;而在La Nina 年夏季,中国东北气温多偏高。

东部的汛期降水:ENSO同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分地区(例如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论比较恰当。在EI Nino(SOI低)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偏少,而SOI高的年份,出现多雨的可能性较大。

第九章影响气候系统的因子

1.太阳活动可能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认为是太阳活动改变大气电场。

太阳活动→地球大气电离程度→大气经圈环流→天气气候变化

太阳黑子高峰期,大气电离程度比较强(特别是高纬) 。在地磁作用下,可导致高纬度直接经圈环流的加强,也使中纬Ferrel逆环流加强。空气南北交换将加强,大气活动中心会明显偏强,全球的降水量也可能偏多。(了解)2)太阳活动能引起大气臭氧层的变化。

太阳活动→紫外辐射→臭氧层→平流层热状况→天气气候

而O3混合比同太阳辐射加热有明显的关系。

3)太阳活动引起地球磁场的变化,磁场的变化将引起地壳内部磁流体(溶浆)运动的改变。

太阳活动→地球磁场→地球自转速度→大气和海洋环流→天气气候

地球自转速度(日长)的变化,通过地球与大气和海洋的角动量交换将引起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变化,最终影响天气气候。

2.火山爆发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直接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光学性质。

(2)参加化学反应,改变大气成分。

(3)平流层气溶胶及光学性质的变化会影响到大气的辐射平衡,进而

影响气候变化。火山爆发频繁时期地面气温有偏低趋势,平流层高层有明

显升高。

3.生态系统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气候条件,主要是降水量和温度对植物群落有制约作用,而降水量

对植被种群比温度具有更大的影响。

(2)植被通过蒸腾作用以及对土壤的“固水”作用,对气候状态起着一

定的影响。例如在降了25mm的雨后,有植被地区的土壤湿度明显高于周围地区。

4.温室气体和气溶胶

温室气体:地球气候主要是地-气系统吸收进入其中的太阳辐射能而在辐射平衡条件下形成的,辐射能的吸收和放射都同大气成分有关,因此大

气中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必将改变大气的辐射平衡,从而影响气候变化。

大气中的一些微量和痕量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合物及一氧化

二氮等,可以通过温室效应使得地球大气温度升高,人们就把它们称为温

室气体。

长周期的:CO2 CH4 卤烃N2O

CO2既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又能吸收和发射长波辐射。海洋是大气

CO2的最重要的贮藏器,森林也是另一重要汇。

CH4是大气中在化学和辐射方面都很活跃的成分,它主要通过缺氧过程而生成,在对流层主要通过与氢氧基(OH)的反应而被清除,这种反应过程是平流层水汽的重要源。生物活动是大气中CH4的主要来源。

卤烃不仅对平流层臭氧有破坏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他们

对环境的影响十分严重,因此许多国家开始限制生产和使用氟里昂。

N2O主要来自生物过程,化肥的使用可增加生物脱硝过程,而使N2O 的排放增多。大气中的光化学分解是N2O的主要损失过程,主要发生在平

流层;土壤对对流层的N2O也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大气中N2O主要来自好气性土壤的脱氮作用,特别是热带森林的土壤,海洋也是N2O的重要源地,矿物燃料的燃烧和生物的氧化过程也起一定的作用。

气溶胶气溶胶通过对太阳辐射和红外辐射的吸收和散射直接影响气

候,还通过改变云的微物理过程和性质而间接地影响气候。气溶胶在对流

层的生命史是几天或几个星期,但新的气溶胶不断产生,因此,其含量一

直较高。当对流层的气溶胶被输送到平流层之后,会在那里存在数年时间,

从而会对地球气候产生持续的影响。

气溶胶使近地层和低层大气升温还是降温,取决于气溶胶的光学特性、

所处的位置及下垫面的状况。大气中SO2既是重要的气溶胶成分,又是主要的成酸要素,对环境的影响十分严重。

5.地-气系统的温度变化

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将通过改变辐射强迫使地气系统的温度发生变

化。模拟结果表明,CO2浓度倍增将使地面和对流层大气温度增加,而使平流层空气温度降低。高纬度地区增暖大于低纬度地区,尤其是在晚秋和冬

季。

海洋是大气中CO2的汇,由于海洋有很大的热容量,可以延迟大气对

CO2浓度增加的响应。同时,由于海流的作用,将会减小因CO2浓度增加所造成的大气增暖,特别是在高纬地区。

5.臭氧、臭氧作用及臭氧空洞

臭氧: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分布在10-50km层,其中以20-28km层有最大含量,习惯上称其为臭氧层。作用:

1)臭氧对太阳紫外辐射有强烈吸收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对地球生物

有杀伤的短波辐射保持在较低的强度,从而对地球生物和人类有保护作用。

因此有人称平流层的臭氧层为臭氧保护层。

2)臭氧的紫外辐射吸收是平流层的主要加热源,是它导致平流层温度

的向上递增现象。

臭氧洞:就是极地平流层臭氧浓度的区域性急剧下降,从而形成臭氧

空洞现象。造成臭氧破坏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排放的物质引起的化学反

应,尤其是氯和溴的耦合化学反应,也称接触反应循环。但这种反应的进

行要求较特别的条件,在极地的局地低温(-84oC)下,可形成特有的极地平流层冰晶云,对上述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造成臭氧的严重破坏,甚至

出现臭氧洞。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气候学历经经典、天气气候到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观念的革命,它包括认识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变革,启示我们从系统中学习气候,学习气候又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地球表层系统。 一、现代自然地理学与气象气候学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表层系统——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 2、气候系统与地球表层系统——几乎相互覆盖的研究客体,但重点不尽相同。 3、气候系统也包括了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 4、其中,大气圈与自然地理系统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中,大气圈最为活跃,是联系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是形成自然地理要素地 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特点的主要背景之一,也是构成地球表层系统重要圈层 二、大气圈——是处于特定条件下及具有特定成分的气圈 1、气候系统如何起动与运动,其中的热力、动力过程 2、气候系统中各部分的联系,相互作用与耦合的整体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候的综合性与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与敏感性等 三、特定成分及其影响: 1、主要及微量成分 2、微量成分及其特殊作用:—温室气体 —平流层与臭氧层--生命保护层,

—三态共存,参与能量,辐射,及天气 过程 四、重力场对大气层的约束及影响: —在重力的作用下,以地面为下边界,绕地球旋转的圈层。 —影响之一:垂直层结的形成——大气分层: 水平尺度>>垂直尺度。 五、对流层: 是深受下边界(热力及动力)影响的大气最底层,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也是大气圈层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 六、水汽对大气状态影响之——湿空气状态方程 七、微量气体: 在气候系统中存在着短周期的微循环,成分可变。含量虽少,但对热辐射非常敏感,因而对大气热状态影响很大,人类活动参与了微循环一可造成对大气行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 影响举例:臭氧层 问题:地面条件如何影响大气活动(热力及动力)—相互作用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一 太阳能启动气候系统的物理过程—形成全球温度差异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以及周期和非周期变化。地气间的热能交换过程是地表系统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它从能量上把几个圈层连接在一起。 一、太阳能进入气候系统 1、主要途径:太阳辐射能地面大气 太阳短波辐射经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吸收成为地面热能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向大海也能要“药” 刘诗瑶 ①前不久,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顺利完成临床Ⅲ期试验,在新药研制上迈过了最关键的一步。该药物是从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类分子,其新颖的作用模式与独特的多靶作用特征,为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②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库。以海洋生物和海洋矿物中的有效成分为基础开发的药物就是海洋药物。据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学委会主任管华诗院士介绍,目前认识和开发的海洋药物主要来自海洋生物资源。 ③人类主要生活在陆地上,所研发的药物主要来源于陆地,但使用多了,就有可能产生耐药性。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浩瀚深邃的海洋。 ④除了够新,海洋药物还够“奇”。据管华诗介绍,为了适应在深海环境中的生存、繁衍、防御等活动,深海生物进化出了独特的基因,耐寒耐热耐高压等,能够产生结构奇特、活性多样显著的海洋天然产物,它们为现代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结构信息,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人类重大疾病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重要源泉。 ⑤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共有13个海洋创新药物被批准上市,其中管华诗院士1985年开发上市的我国首个海洋新药藻酸双酯钠(PSS)就是其中之一。进入21世纪后,海洋药物的开发和上市速度明显加快,十几年间,先后有8个海洋药物被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欧盟EMEA(欧洲药品评估局)批准上市。到2016年,海洋药物的全球市场达到86亿美元,已成为蓝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极。 ⑥据了解,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日本及欧盟等国家纷纷制订相应计划,斥巨资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药物已经成为国际医药领域竞争的热点。 ⑦但向大海要“药”,并不容易。 ⑧首先是采样难。要“药”的第一步是到海里获取海洋天然产物,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结构特异而复杂,且含量极微。这需要深海设备的支撑,这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其次是培养难,从海洋采集完生物资源,仅仅是完成了最前端步骤,还需在陆地上充分模拟海洋环境,对生物进行培养,延续研究。 ⑨“再次是研发难,从化合物到活性化合物、先导化合物、候选药物,最终通过Ⅰ、Ⅱ、Ⅲ期临床试验形成市场上的药物,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让新药‘夭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杨献文研究员表示,若无企业参与,单纯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很难进行新药研发。 ⑩尽管困难重重,我国科研人员和制药公司依然坚持不懈地进行海洋药物开发,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都是海洋药物开发的重要力量。

2019中考英语阅读理解100篇一资料_中考英语阅读理解真题与答案1_20资料全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100篇:中考英语阅读理解真题及答案(1) Edward rose early on the New-year morning. He looked in every room and wished a Happy New Year to his family. Then he ran into the street to repeat that to those he might meet. When he came back, his father gave him two bright, new silver dollars. His face lighted up as he took them. He had wished for a long time to buy some pretty books that he had seen at the bookstore. He left the house with a light heart, expecting to buy the books. As he ran down the street, he saw a poor family. “I wish you a Happy New Year.” said Edward, as he was passing on. The man shook his head. “You are not from this country.” said Edward. The man again shook his head, for he could not understand or speak his language. But he pointed to his mouth and to the children shaking with cold, as if (好像) to say, “These little ones have had nothing to eat for a long time.” Edward quickly understood that these poor people were in trouble. He took out his dollars and gave one to the man, and the other to his wife. They were excited and said something in their language, which doubtless meant, “We thank you so much that we will remember you all the time.” When Edward came home, his father asked what books he had bought. He hung his head a moment, but quickly looked up. “I have bought no books”, said he. “I gave my money to some poor people, who seemed to be very hungry then.” He went on, “I think I can wait for my books till next New Year.” “My dear boy,” said his father, “here are some books for you, more as a prize for your goodness of heart than as a New-year gift” “I saw you give the money cheerfully to the poor German family. It was nice for a little boy to do so. Be always ready to help others and every year of your life will be to you a H appy New Year.” 48. Edward expected to _________ with the money he got from his father. A. help the poor family B. buy something to eat C. buy some pretty books D. learn another language 49. Why did the poor man shake his head when Edward spoke to him? A. He couldn’t understand the boy B. He wouldn’t accept the money C. He didn’t like the boy’s language D. He was too cold to say anything 50. How much did Edward give the poor family? A. One dollar B. Two dollars C. Three dollars D. Four dollars 51. We know that Edward_________ from the passage? A. got a prize for his kind heart B. had to buy his books next year C. bought the books at the bookstore D. got more money from his father 【参考答案】:48-51 CABA

气象学与气候学作业

1.为什么可以把90km以下的干洁空气看成为有固定分子量的单一气体成分? 答:由于大气中存在着空气的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湍流运动和分子扩散,使不同高度、不同地区的空气得以进行交换和混合。 2.大气的上界有多高?在此高度内分为哪几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答:大气的物理上界为1200km,着眼于大气密度的大气上界为2000-3000km。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 3.高山常年积雪、云峰高耸,反映了哪一层的特点?为什么? 答:反映了对流层的特点,因为高山处于大气的对流层,对流层具有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试分析对流层、中间层温度随高度降低的不同原因;平流层和暖层温度随高度迅速升高又是为什么? 答:①对流层主要从地面获得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中间层由于几乎没有臭氧,而氮和氧等气体所能直接吸收的那些波长更短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大气吸收掉了,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③平流层由于紫外线辐射很强烈,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④暖层由于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所吸收,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5.试从微观的分子运动论角度说明温度的实质。 答:在一定的容积内,一定质量的空气,其温度的高低只与气体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有关。当空气获得热量时,其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增大,平均动能增加,气温也就升高。

6.已知10oC时,E为12.3hpa;18oC时,E为20.6hpa。某地上午8时气温为23oC,e为12.3hpa;次日8时气温为23oC,e为20.6hpa。求两天8时的Td ,用此说明Td的高低直接与什么因子有关。 答:第一天上午8时e为12.3hpa,而10时E为12.3hpa,所以第一天8时的Td 为10℃。第二天上午8时e为20.6hpa,而18时E为20.6hpa,所以次日8时的Td为18℃。由此说明,当气压一定时,露点的高低只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越多,露点越高。 7.比较干、湿空气状态方程说明: (1)在同温同压下,干、湿空气的密度谁大谁小? (2)在同压下,空气愈潮湿、温度愈高,其密度将会减小还是增大? 答:①在同温同压下,湿空气的密度比干空气的密度大。 ②在同压下,空气愈潮湿、温度愈高,其密度将会增大。 8.状态方程在气象上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答:研究空气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9.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多少? 答: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为0.4~0.76微米。 10.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 答:①太阳辐射会被大气吸收,因为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其中的某些成分具有选择吸收一定波长辐射能的特性。 ②太阳辐射会被大气散射,因为太阳辐射通过大气,遇到空气分子、尘粒、云滴等质点时,都要发生散射。 ③太阳辐射会被大气反射,大气中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能量反射到宇宙空间去。 1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有什么规律?用此解释雨后天空呈青蓝色、空中尘粒较多时天空呈灰白色。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气体圈层,构成了所谓大气圈。 大气的分布是如此之广,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地点不在大气的笼罩之下;它又是如此之厚,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山峰能穿过大气层,而且就以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来和大气层的厚度相比,也只能算是“沧海之一粟”。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圈底部的“下垫面”上。大气圈是人类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强大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这个能源首先经过大气圈而后到达下垫面,大气中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和过程,除决定于大气本身的性质外,都直接或间接与太阳辐射和下垫面有关。这些现象和过程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关系至为密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对它们进行观测、分析、总结,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再在生产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逐步提高,这就产生了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气象学。 气象学的领域很广,其基本内容是:(1)把大气当作研究的物质客体来探讨其特性和状态,如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等;(2)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3)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4)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措施,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如人工影响天气、人工降水、消雾、防雹等),使之能更适合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由于生产实践对气象学所提出的要求范围很广,气象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多,在气象学上用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差异很大,再加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气象学乃分成许多部门。例如有专门研究大气物理性质及其变化原理的大气物理学;有着重讨论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并据以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天气学等,而其中与地理和环境科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气候学。 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气候。气候和天气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而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例如从上海近百年的长期观测中总结出,上海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经常会出现阴雨连绵、闷热、风小、潮湿的梅雨天气,但是有的年份(如1958年)会出现少雨的“空梅”,也有的年份(如1954年)6—7月连续阴雨50—60天,出现“丰梅”。“开梅”和“断梅”的迟早也历年不同,这是上海初夏时的气候特征。 由此可见,要了解一地的气候,必须作长时期的观测,才能总结出当地多年天气变化的情况,决不能单凭1958年一年的观测资料,来说上海初夏的气候是干旱无雨,也不能凭1954年一年的情况,就说上海的初夏气候有持续50—60天的阴雨,那都是个别年份出现的具体天气现象,而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养鸭 丰子恺 ①经常住在家里的只有三个半人:我们老夫妇二人,一个男工和一个五岁的男孩。但畜生倒有八口:一狗,两猫,两鸽和两鸭。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两只鸭。 ②这一对鸭不是原配,是一个寡妇和一个第二后夫。来由是这样的:一吟买了一对小鸭回来。小得很,两只可以并排站在手掌上。白天在水田游泳,晚上睡在一只小篮里,挂在粱上;为的是怕黄鼠狼拖去。、一天半夜,我听见室内有响动,是鸭子叫。、连忙起身,拿电筒一照,只见地上一只小雄鸭仰卧在血泊中。仔细一看,头颈已被咬断,连忙探望小篮子,小雌鸭幸而还在。全家人都起来,看看残生的小雌鸭,叹了好几口气。 ③后来一吟又买了一只小雄鸭。这次我们戒备很严,一对续弦的小鸭,安全地长大起来,直到我们迁居新屋,小鸭长成一对中鸭了。新屋旁有篱笆围着,我们在篱笆内掘一个小塘。一对鸭子尽日在此仰观俯察,逡巡游泳,在我的岑寂的闲居生活上增添了一种生趣。不知不觉,它们已长成大鸭,全身雪白,两脚大黄。它们晚上睡在屋檐下一只箩子底下。箩子上压一块石板,也是为防黄鼠狼。谁知有一天破晓,我睡醒来,听见连新(男工)在叫喊。起来探问,才知道雄鸭又被拖去了。一道血迹从箩子边洒到篱笆的一个洞口,洞外也有点滴,迤逦向荒山而去。原来昨夜连新忘记在箩子上压石板,黄鼠狼就来启箩偷鸭了。以后的情景着实可怜。那雌鸭放出箩来,东寻西找,仰天长呜,“嘎嘎”之声,竟日不绝。其声慌张、焦躁,而似乎含有痛楚,使闻者大为不安。以前小雄鸭被害了,她照旧吃食游水,我曾经笑她“毕竟是禽兽”。但如今看来,毕竟是人的同类,也是含识的、有情的众生。 ④雌鸭一连三四日“嘎嘎”地哀鸣,东张西望地寻觅。后来也就沉静了,但样子很异常,时时俯在地上叩头,同时“咯咯”地叫。邻人周婆婆来,看见了,说它是需要雄鸭。我们托周婆婆做媒,过几天,周婆婆果然提了一只雄鸭来,身材同它一样大小。雄鸭一到地上,立刻跟着雌鸭悠然而去,直到屋后篱角,花荫深处盘桓了。他们好像是旧相识的。 ⑤这一对鸭就是我所喜欢的畜生。我喜欢他们,不仅为了上述的一段哀史,大半也是为了鸭这种动物的性行。许多人说,鸭步行的态度太难看。我以为不然,摇摇摆摆地走路,样子天真自然,另有一种“滑稽美”。狗走起路来皇皇如也,好像去赶公事;猫走起路来偷偷摸摸,好像去干暗杀,这才是真难看。但我之所以喜欢鸭子,主要是为了它们的廉耻。人去喂食的时候,鸭一定远远地避开。直到人去远了才慢慢地走近来吃。正在吃的时候,倘有人远远地走过来,一定立刻舍食而去,绝不留恋。虽然鸭子终吃了人们的饭,但其态度非常漂亮,绝不摇尾乞怜,绝不贪婪争食,颇有“不食嗟来”之志。比较之下,狗和猫实在可耻:狗之贪食,恐怕动物中无出其右了。喂食的时候,人还没到,狗已摇头摆尾地先到,而且把头向空盆里乱钻。所以倒下去的食物往往都倒在狗头上。猫是上桌子的畜生,其贪吃更可怕。不管是灶头上,柜子里,乘人不备,到处偷吃。甚至于人们吃饭的时候,会跳上人膝,从人的饭碗里抢东西吃。一旦抢到了美味的食物,若有人追打,便发出一种

六年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附参考答案培训资料

六年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附参 考答案

小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 一、问题探究。 留守儿童近半因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精神上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某校团委开展了“走近留守儿童”的主题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结对子的形式,帮助留守生走出心灵阴影,健康快乐成长。请你参加本次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⑴下面是学生拟写的活动主题词,作为主持人,你选用哪一个更贴切?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让世界充满爱②明天更美好③手拉手,心连心 选项:。(只填序号) 理由:。 ⑵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某高校研究机构对我省留守儿童的情况调查表,请你从中提炼两则信息。 福建省留守儿童抑郁情绪调查表 ① ② ⑶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请你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示例:给留守生集体过生日 ① ② 二、根据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l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材料二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截止到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户均超过1亿。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通微博,了解民意。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1)从材料一中摘录出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右边这幅画的寓意。 三、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完成下列题目。 1. 说说它的含义: 2.请设计一条广告语: 四、阅读: 公元 1613年5月19日,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开始游历名山大川。他从浙江宁海出发,以三十多年时间,东渡普陀,北历燕翼,南涉闽粤,

气象气候学作业2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讨论与大气温度有关的辐射能量及其转化,说明了大气温度变化的原因,揭示了大气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名词解释] 辐射:以电磁波为传播能量的方式 辐射能:通过辐射传播的能量 辐射强度:点辐射源在某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传送的辐射通量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黑体:可以吸收所有入射辐射的物体 太阳常数:日地处于平均距离,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面积内,1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 散射辐射:经过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 总辐射: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的总和 行星反射率:以全球平均而言,太阳辐射约有百分之30被散射和漫射后回宇宙 大气窗口:大气对长波辐射,在8—12波段处吸收率最小,透明度最大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到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干绝热直减率: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而言,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湿绝热直减率: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的减温率 泊松方程: 位温:气体从原有的压强与温度出发,绝热膨胀或压缩到标准压强时的温度 假相当位温:当气块中含有的水汽全部凝结降落时所释放的潜热,使原气温的位温达到极值大气稳定度: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气温的日较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 气温的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 热赤道:位于北纬20度左右的地区,平均温度1月7月均高于24摄氏度 逆温: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设广告的现象 [填空] 1、太阳辐射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一年中整个地球可以有太阳获得_5.44x10^24 _的能量。 2、气象学着重研究太阳、地球和大气的热辐射,它们的波长大约在___0.15-120______之间。 3、基耳荷夫定律表明:同一物体在温度T时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那么在同一温度下它也_吸收这一波长辐射____;一个物体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同温度同波长的__放射率_______;__黑体__________的吸收能力最强,它也是最好的放射体。 4、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__绝对温度的四次方___________成正比。 5、物体温度愈高,其单色辐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__愈短_____________。 6、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以_臭氧___作用最为重要,_二氧化碳___ 作用其次,_悬浮在大气中的水滴、杂质__作用相对最小。 7、布格公式表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数值,其表达式为_I=I0P^m___________。 8、直接辐射有显著的年变化、日变化和纬度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由__太阳高度角_____决定。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第一章引论 名词解释 1、气象:大气的物理现象(冷热,干湿,大气运动) 2、气候: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 3、天气:一定区域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 4、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这称为气 温垂直递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 5、大气污染:也叫空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标准大气压:指在纬度45°,0℃时,海平面的大气压,一般1个标准大气 压=760mmHg= 问答题 1.何谓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 2.气象学是专门研究大气物理现象的一门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过程, 描述各地区气候条件以及气候变迁及原因的一门学科;天气学是研究天气形成、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天气的一门学科。 3.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综合,而气候是指在各个气候因子的 长期相互作用下,在某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所表现出来的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4.大气成分中,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的分布和作用

5.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是从低到高逐渐减少的,其功能一是能吸收地 面长波辐射,是低空大气变暖,二是具有“温室”作用; 6.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其功能一是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其 危害,二是增温,在高空形成一个暖区,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 7.水汽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大气中,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水汽是大气变化的重要 参与者,一能成云致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二是善于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加其三相变化有热量转化,所以对地面和空气的温度有一定影响 8.大气在垂直方向分为哪几层分层原则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征 9.大气由低空到高空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10.分层原则: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是有显着差异的,根据温度、成 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进行分层;11.对流层:①高度在平均12km以下;②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 低;③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显着;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⑥从低到高有可以分为摩擦层、中层、上层 12.平流层:①高度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②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变,在 大约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形成一个暖层;③气流平稳,水平运动为主;③水汽、尘埃含量少,能见度好,多晴朗天气,偶尔有积雨云冲入 13.同温度下干湿空气那个重,为什么虚温的意义和原理 14. 15. 16.为什么城市地区二氧化碳浓度要高一些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顾晓蕊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到了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luō,用手握着条状物,顺着移动、抚摩),一嘟噜(一串)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挨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忽然,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地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⑩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怎样的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阅读理解做题技巧资料讲解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一、高考试卷中常见题型的特点及解题要点 1. 细节判断题 以原文中某一句话或某一个短语为入手点,考查学生对细节的理解。很多同学在做这种题目时比较喜欢在选项中寻找原文中的句子,但往往照抄原文的句子并不一定是正确选项。做这类题目时,应关注选项和原句的细微差别,选择与原文意思和所问问题都相符的答案。 2. 单词释义或句意解释题 要求考生以上下文内容为参考,尝试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短语或句子。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在于其上下文,因为在考查点前后出现的内容往往是对这个词的解释、说明、举例等。如When things are getting hard, a voice inside my head tells me that I can't achieve something. Then, there are other distractions, such as family or hobbies. The key is to concentrate. 由前面的other 可知distractions是与第一句基本相同的意思,第一句话表达的就是让人注意力分散的事情,下文又提到家庭、爱好,同时提到关键在于集中注意力。结合上下文可知distractions意为activities that turn one's attention away。 3. 主旨大意题 如果是考查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可以把文中每段的首句串起来考虑。若是仅考查某一段落的中心思想,则可将该段的首、尾句综合起来考虑。 4. 标题选择题 标题的选择要遵循“精、准、全”三原则。“精”是指要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准”是指标题的选择要注意文章的外延和内涵,不能扩大或缩小文章的内容;“全”是指标题的选择应该排除掉那些片面的选项,而正确地选取能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观点的选项。 5. 推理判断题 题目中常含有infer, conclude, know/learn from the passage,imply等类似的词。这类题目的选项特点是:第一,有些错误的干扰选项只是对原文的简单重复,而非推断出来的结论;第二,有些选项根据我们已有的常识是正确的,但却不是基于文章;第三,一些选项因果倒置,看似从原文中推导出来的结论,实际却与原文不符。推理判断题是阅读理解中最难的一类问题。

气象学复习题

1、气象、天气、气候的联系? 答: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的统称; 天气是以气象要素值和天气现象表征的瞬时或较短时期的天气状况,是指特定时间、地区气象要素综合状况; 气候则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状况,包括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通过各种气象的统计量来表示,是天气的综合状况。 2、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联系? 答:气象学是关于大气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科学; 天气学是关于天气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天气系统、天气形势和天气现象形成演变规律及分析预报方法; 气候学是关于气候形成、分类、变迁的科学。 3、天气、气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答:(1)干旱,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 (2)暴雨使得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暴雨甚至会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热带气旋(台风)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破坏力很强,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4)冰雹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 (5)雪灾,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巨大。 4、天气、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答:农业生产过程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因素。而土壤的形成、水热状况和微生物活动等,在很大程度上又受气候条件的制约。不仅气象灾害给农业造成巨大损失,全球气候变化对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带来巨大的影响。 (1)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和物质、能量基础。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命有机体,其生长发育和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温度、水分、光照、气体成分、气流等气象要素。特别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都来自大气环境,农业动物和农用微生物的物质转换过程又都建立在消耗和分解绿色植物的基础上。 (2)大气提供了可供农业生产利用的气候资源。农业生物顺利完成生长发育或完成预定农事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能量积累或有利环境,其中有利的气象条件可称为农业气候资源。 (3)气象条件还对农业设施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产生影响。气象条件还对温室、畜舍、仓库等农业设施的小气候及生产性能产生影响,对农机作业、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以及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等产后活动有很大影响。 (4)大气还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宏观生态环境和其他自然资源。土壤、植被、水体等其他环境系统的形成演变很大程度上受到大气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土地、水资源、生物等其他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气候资源的相互配置关系到农业生产类型分布和经济效益,特别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大规模垦荒、植树造林、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对局地大气环境产生各种影响,稻田和饲养的反刍动物是一种温室气体——CH4的主要来源,但种植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增温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着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 24、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具有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5、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26、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

三年级阅读短文及答案

三年级阅读短文及答案 【篇一:三年级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用短文中的话写一写,为什么袋鼠不爱黄金只爱孩子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保护动物》三年级阅读和答案 野生动物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是人类的好朋友。我国的野生 动物资源极为丰富。据统计,兽类约有450多种、鸟类有1186种、爬行类320种、两栖类210种左右、鱼类2000多种。种类之多, 数量之大,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但是,近些年,野生动物的生 存和繁衍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其数量越来越少。其中的原因,有气 候变化或自然灾害引起动物生活不适,有人类乱砍滥伐,破坏了动 物的生存环境,还有人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如果再不加以保护, 这些珍贵动物就有在球上灭绝的危险。 1.读了这样的新闻,你有什么想法?你觉得怎么才能保护这些野生 动物? 2.读下面的两则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然后自己也写一写。 (1)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同类。 (2)地球上没有动物,那是一个没有活力的世界。 3、一道特殊的试题》三年级阅读和答案 某护士学校开学的第二个月,教授给学生来了个突然的小测验,试 卷的最后一道题是这样的:每天清扫学校的女士叫什么名字? 学生们都感到奇怪,教授怎么会出这样的题目?清扫学校的女士尽 管大家都见过,可她叫什么名字谁也没有问过。下课前,一个学生问:“最后一道题是否记分?”“绝对会记分的。” 教授肯定地说, “在你们的生活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每一个其实都是重要的。 他们都值得你们去注意、去关心,哪怕仅仅是微笑一下,问个好。” 1.读了这篇短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如果是你,你能回答教授的问题吗? 4、《西湖的景色》三年级阅读和答案 西湖的景色一年四季都很美丽。春天,垂柳含翠,红桃吐艳。夏日,莲叶碧绿,荷花有红有白。秋天,丹桂飘香,菊花争艳。冬天,寒 梅傲霜,青松斗雪。所以人们常用“诗情画意”来赞美西湖。 1、这段话里共有___句话。

《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集及答案解析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天气: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2、干洁大气: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3、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4、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组成的整个系统,以及系统内各子系统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统称为气候系统。 5、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6、黑体:对于投射到该物体上所有波长的辐射都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7、深厚系统:温压场对称的天气系统,如暖高压和冷低压。。 8、大气窗:大气中对地面长波辐射在8-12微米的吸收几乎为零,地面辐射直接透过大气层进入宇宙中。 9、温室效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但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氧化亚氮、氯氟烃等温室气体成分的存在,使大气能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热,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给地面一部分,对地表有保温效应,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亦称花房效应。 10、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 11、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2、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 13、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14、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的那部分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5、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6、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17、大气稳定度:处在静力平衡状态中的空气块因受外力因子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或程度,称之为大气稳定度。 18、干绝热过程: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作垂直升降运动时,既没有与外界交换热量,又没有发生水相变化的过程。 19、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20、逆温: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增的反常现象。 2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的强烈辐射冷却,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的的逆温。 22、阳伞效应:大气中云和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强烈散射和反射作用,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 23、温室效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但大气能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热,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给地面一部分,对地表有保温效应。 24、气温年较差:一年中的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与最热月的平均温度之差。 25、虚温:在同一压强下,干空气密度等于湿空气密度时,干空气应有的温度。 26、露点:湿空气在水汽含量不变条件下,等压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27、位温:气块循着干绝热过程移动到同一个标准高度1000hPa 处,所具有的温度。 28、相对湿度: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 29、饱和水汽压:在一定温度下,从水面或冰面进入空气中的水分子数与从空气中进入水面或冰面的水分子数相等时的水汽压。 30、位势高度:是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抬升到某一高度克服重力所作的功。 3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