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论
董其昌论画全文及释文 -回复

董其昌论画全文及释文-回复《董其昌论画》是明代画家董其昌所著的一篇经典文论,也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该文以评价绘画为主题,通过对绘画的要求、技巧和风格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为研究中国古代绘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指南。
下面将对《董其昌论画》的全文和释文进行逐步回答。
全文以"画"为主题,列举了"立意、造势、神韵、画法、结构、章法、点画"等七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画家应该如何把握这些要素,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技巧和手法来表达艺术的内涵。
首先,董其昌在文章中提到了"立意"这个重要的方面。
他认为,绘画作品应该有一个深远的主题和思想,以及独特的艺术情感。
画家应该通过自己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入思考,塑造出有内涵的艺术形象。
同时,董其昌还强调,立意不能空泛,应该具体而富有个性。
其次,董其昌讲到了"造势"。
在他看来,画家应该善于扭转和变形,脱离常态,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
他提到了"变态"和"奇方"两个词,这表明画家应该具备突破常规的能力,运用夸张和变幻的手法,使画面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董其昌强调了"神韵"这个要素。
他认为,绘画应该能够表现出生动而有力的形象,以及独特的精神风貌。
画家应该注重形神合一,通过丰富细腻的表现手法,使画作更具灵性和内涵。
董其昌还提到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原则,这表明画家要善于运用节奏感和韵律感,创造出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
接下来,董其昌谈到了"画法"。
他认为,画家应该熟悉各种画法和技巧,包括"骨韵法"、"墨韵法"和"笔韵法"等,以及对色彩、线条和质感的掌握。
董其昌还提到了"文理精丽"和"形体贯虞"的原则,这表明画家要注重形象的准确和细腻的表现。
5明代小说

冯梦龙的“三言”共120篇,多来自“家藏 古今通俗小说”(《古今小说序》),而凌濛初 的“二拍”则是作者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 佐诙谐者,演而畅之”(《拍案惊奇序》)。
前者多为编选改订,后者则着力创作。从中 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看,将小说由书场带 到案头成为读物的功臣是冯梦龙;而将短篇小说 由累积型的集体创作转为作家个人创作的功臣则 是凌濛初。
1、长篇章回小说的诞生、发展和繁荣。 明代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金瓶梅》)成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 小说、世情小说的典范之作,对明中叶以后同类小说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短篇白话小说成熟,并达到高峰。 白话短篇小说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 以又称拟话本。“三言”“二拍”等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 的成熟,并代表了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3、文言小说出现复兴
第二,他虽然不反对文言小说,他的《情 史》便收集了很多文言作品,但他更强调文 学作品的通俗性,作品通俗易懂才具有强烈 的艺术感染力。
他在《古今小说序》中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 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 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 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怯者勇,淫者贞, 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 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 而能之乎? 这里,“文心”指的是文人典雅的作品,“里耳” 是闾巷平民的感受,只有通俗的作品,才能得到 闾里小民的欣赏。
•有人曾说古今文人别名笔名之多者,无一人可 比得上冯梦龙。
•冯梦龙明万历二年(1574年)生于一个书香 世家。弟兄三人都是文坛名人,哥哥冯梦桂是 画家,弟弟冯梦熊是太学生、诗人。 •年轻时,他除了像一般读书人一样,准备应 考以入仕外,也出入青楼酒馆,并已开始收集 及编辑了一些民经流行的歌曲小调、博戏笑话 等,可见他很早便对通俗文学有兴趣。
论焦竑的文论及其学术基础(一)

论焦竑的文论及其学术基础(一)摘要:焦竑学识渊博,对公安派“性灵说”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
其学术的主要特征是融摄儒释。
宽闳融通的学术态度,影响于文学,便不必以祖宗陈法及“古法高格”为依归。
认为诗可悟而不可传,“与宗门同风”。
虽兼融和会,但又以儒学为本。
他标举治世之音而又以变风变雅为务,尚实以矫摹形之习。
可见,重实尚用是焦竑文学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
关键词:焦竑文论学术焦竑是明代后期的一位古文名家,著作以典正雅驯著称。
有《澹园集》等多种著作传世。
焦竑虽然并非是一位典型的文学家,但是以其在儒林、文苑的清望,深为学人仰慕。
早年即“以道德经术标表海内。
”其著述“亡不视为冠冕舟航。
”(徐光启《澹园续集序》)乃至“宇内业已奉为拱璧。
”(金励甫《澹园续集序》)“海内人士得其片言,莫不叹以为难得。
”(耿定力《焦太史澹园集序》)即如李贽、陈季立等人尚不远数千里相就问学。
晚明文学革新思潮的代表──公安派“实自伯修发之,”(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袁庶子宗道》)伯修则首先承学焦竑,引以顿悟之旨,而后才就西陵向李卓吾问学的。
(详见袁中道《珂雪斋集》卷之十七《石浦先生传》)当然,这种影响并不限于禅门顿悟之旨,而正如马积高先生所云:“小修《石浦先生传》言伯修早年本学济南、琅玡之文,联系起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推测伯修在文学观上也受到焦竑的影响,从而发生转变。
”(《宋明理学与文学》第十二章《隆庆、万历间的反理学思潮与公安派》)焦竑在晚明期间虽然不象李贽、达观那样被尊为“教主”,以雄肆无羁的气概,而使一境如狂,但由于焦竑“识弥高,养弥邃,综万方之略,究六艺之归。
”(耿定力《焦太史澹园集序》)并且长期居于金陵,而“金陵人士辐辏之地,先生主持坛坫,如水赴壑,其以理学倡率,王弇州所不如也。
”(《明儒学案》卷三十五《泰州学案》四《文端焦淡园先生竑》)可见当时的声望之着,影响之大。
一焦竑曾师事罗近溪、耿天台,黄宗羲将其列于泰州学派,但他又不墨守师说。
文人词名词解释

文人词名词解释文人词又称“学人词”,它们创作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或感时伤世,或吟风弄月,或发愤图强,都与政治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主旨大多在抒发个人怀抱,或抨击社会黑暗,或批判统治者腐朽。
这种观点被明代文论家李东阳提倡,认为“词至西汉,已可谓极工。
但气魄卑弱,不能称雄一代。
东坡、稼轩出,乃始有豪放之目,然犹不出于西汉。
”明末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便欲与君为马牛,又恐怕、牧童儿断送。
兄弟穷途遭白眼,更长说、乾坤许大。
”即反映了元明遗民复杂矛盾的心情。
他们批评东坡、稼轩为“豪放”,正反映了他们在现实中无处可寻求出路的苦闷。
这种观点是以杜甫为代表的。
杜诗主要抒发个人遭际,因此人称“诗史”。
陈廷焯说:“少陵自是一位生民歌手,其书多忧国忧民语,故言之者其词必悲。
” (《白雨斋词话》)“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三吏”、“三别”,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等,皆可谓之悲歌。
由于杜诗本色,“文人词”就具有了悲剧意义。
他们寄托遥深,笔下自多幽怨之音,比兴手法用得尤其成功。
柳永词最具代表性。
作品中经常表现对女性的爱慕和思念,咏叹富贵和缠绵离别,虽有声情并茂的特点,但缺乏深刻的内容,难以摆脱晚唐五代词“留恋光景,绸缪醉眠,远引壶觞,近听歌管,为亲情友情所缠缚”(《蓼园词选》 ),柳永后来所写的男欢女爱、儿女私情之词,当是脱胎于柳永的词作。
周济说:“王介甫词如灵山一会,得非造物者妒其清绝,故特使荆榛没其间,而后灵秀发乎外者耶!”( 《介存斋论词杂著》 )清末王国维《人间词话》:“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苏州之词,骨秀也;柳屯田之词,神秀也;李易安之词,才秀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问作《蕙风词话》,于《花间》、《草堂》,皆睥睨弗顾,独于温韦二家词,推崇备至,此固知人论世之谈,不当以词人目之,要须就其所长,求其所短,词之不足,不能一概论也。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

矢诗不多,贤臣献诗真不少,
维以遂歌。为答周王唱歌会。
《大雅·民劳》
民亦劳止,人民劳苦莫提起,
汔可小安。要求稍稍得安逸。
惠此中国,国家搞好京师富,
国无有残。社会安定好风气。
无纵诡随,别听狡诈欺骗话,
以谨缱绻。结党营私要警惕。
式遏寇虐,制止暴虐与劫掠,
无俾正反。莫将政权轻丧弃。
诗辨附录思考与练习第六章明代文论第一节学习要点第二节与李空同论诗书附录第三节市井艳词序第四节忠义水浒传序第五节第六节序山歌思考与练习第七章清代文论第一节学习要点第二节闲情偶寄第三节第四节论文偶记第五节答沈大宗伯论诗书思考与练习第八章近代文论第一节学习要点第二节第三节人境庐诗草自序第四节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第五节人间词话附录思考与练习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简介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简称有时又直接称为古代文论
2、“诗言志”这个论点表明,先秦时期人们对诗的功能和价值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即诗是表达人的内心思想感情的。
3、“诗言志”是先秦诸子普遍持有的论诗主张[见附录1],它出现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初起阶段,表明中国文论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开端。因此,后来的学者对“诗言志”一说评价很高,朱自清就认为它是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见附录2]
本课程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国文学史等课程而言,理论性较强,所以有一定的难度。这里,向学员提读通原文,是学习古代文论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希望大家对照课文注释,逐字逐句加以理解。要提醒学员的是,古代文论课的原文不太好读,不能希求只读一遍就能读懂。反复多读几遍,就一定能掌握。
3、及时认真做好“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最好以书面形式及时、认真地完成,这是巩固已学知识的必要手段。这些练习题的参考答案都可以在教材里和网上课程辅导中找到。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 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是一部受人们重视 的文学批评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建立了 一种以形式批评为中心的、具有系统性的理 论,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艺学。他的理论既 包含着崇古的偏见,但也有很多精辟的看法。 譬如他强调“有物有则”,意即文学有其自 身的法则,离开了法则就谈不上文学,这实 在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 第三,“前七子”主张模拟古人,主要是从 形式方面着眼。李梦阳说:“文必有法式, 然后中谐音度。”(《答周子书》)难免因 复古而泥古。
❖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河 南信阳人。于弘治间中进士,在京任职,与 李梦阳等人一同倡言文学复古,成为“前七 子”的主脑人物之一。有《大复集》。
❖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山东历城人。嘉 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顺德知府、陕 西提学副使、河南按察使等。有《沧溟集》。
❖ 李攀龙在文学上标榜高古比李梦阳走得更远,他作文甚至运
用《战国策》、《考工记》、《韩非子》等古文中辞汇与句 法,结果文章充塞着在历史上久已废绝的语言,包括人称代 词和语气助词,都借用上古时代的修辞习惯。文中并非没有 现实生活的内容,但这样的文学既难以传达时代的激情,也 难以获得时代的呼应,却更暴露出文学复古的缺陷。
各极其致,句法也。点缀关键,金石绮彩,各极其造,字法
也。”他强调诗文创作要重视“法”:结构上“篇法有起有
束,有放有敛,有唤有应”;“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 “字法有虚有实,有沉有响”。
❖ 对于“后七子”在明代文学中的地位,应从两方面来看:
❖ 一方面,他们对于反击“唐宋派”的文学倒退的动向、维护 文学的独立地位、强调文学的艺术特征起了极大的作用;
❖ 唐、王的文学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文以明道。 唐顺之认为“文与道非二也”,作文应“浸 涵六经,以博其旨趣,而后发之。”这与明 初宋濂等“以道为文”的主张脉络相通。他 们讥訾“近时文人说秦说汉说班说马”(唐 顺之《与陈两湖》),过分讲求形式,而忽 视对“道”的表达。
[文学]中国古代文论知识重点
![[文学]中国古代文论知识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e6b0f0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fb.png)
目录绪论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意义。
Ⅲ(7-9)试述如何从文化诗学的角度把握古代文论的意义与价值。
Ⅳ(9-16)试述中国古代文论三大话语体系的成因、特征及其对现代文论的影响。
Ⅳ(20-28)第一章先秦时代的文学观念第一节概述先秦时期值得关注的文论观点主要有哪些?Ⅲ(35)简述中国古代“诗言志”说的主要内涵。
Ⅲ(张)(7-9)(朱自清先生认为,“诗言志”的主张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Ⅲ)(△“诗言志”说出自哪部典籍,请阐释它的理论内涵。
Ⅲ)第二节孔子的文论简述孔子“兴、观、群、怨”说产生的原因。
Ⅲ(46-47)简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主要内涵。
Ⅲ(张)(15-16)(△阐释孔子“兴观群怨”说。
Ⅲ)第三节孟子的文论试述孟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Ⅲ(52-56)第四节荀子的文论荀子之学对思孟之学的反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Ⅲ(59-60)简述荀子诗学观念的主要特点。
Ⅲ(62-64)第五节先秦道家思想的诗性特征简述庄子“言不尽意”论的内涵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Ⅲ(74-75)第二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第一节概述简述汉代经学神圣化对文论的影响。
Ⅲ(81-82)试述两汉文论发展概况。
Ⅳ(82-88)第二节《乐记》与《毛诗序》简述《乐记》的主要理论贡献。
Ⅲ(88-91)《毛诗序》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Ⅳ(92-95)(△《毛诗序》的基本文学观点。
Ⅳ)第三节司马迁、班固的文学思想司马迁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Ⅲ(95-97)班固在文学批评方面有哪些贡献?Ⅲ(97-98)第四节扬雄的文学思想扬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什么?Ⅲ(99-101)第五节汉人对屈原的评价问题试述汉代文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
Ⅳ(103-106)第六节王充的文学思想王充的文论观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Ⅲ(106-110)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第一节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取得哪些重大成果?请择要述之。
古代文论选读

古代文论选读古代文论选读古代文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理论研究的宝库。
通过阅读古代文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创作方法以及对文学价值的思考。
本文将介绍一些著名的古代文论作品,并探讨其在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文心雕龙》是唐代刘勰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巅峰之作。
刘勰在书中系统地总结了当时文学创作的经验与技巧,提出了“字句、意象、章法、韵律”四大要素,成为后来文学批评的基础。
《文心雕龙》不仅对当时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重要的文论作品,也是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他在文章中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于文学创作的见解和态度。
欧阳修主张文学创作应该贴近生活,以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
这种注重真实性和自然性的写作风格,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方式。
明代杨慎《世说新语》虽然是一部散记,但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文论思想。
杨慎强调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深刻的意义和广泛的内容。
他还提到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主张在创作中追求“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感真实、形象饱满”。
这一观点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文论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还可以为我们现代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代文论中所提出的审美标准,对于我们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学素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古代文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也可以在自己的创作中注入古人的智慧和思考。
总之,古代文论选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学习和探索古代文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并将其运用到我们的创作中。
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