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防控技术意见精品
番茄抗病虫及抗逆性育种研究进展

番茄抗病虫及抗逆性育种研究进展番茄是全世界栽培最为普遍的果菜之一。
番茄育种目标主要集中在产量、品质和抗病虫上,由于番茄是病害种类最多的蔬菜作物之一。
国内外在大量搜集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较严重的40多番茄病害进行了大量的抗病资源筛选和利用研究。
根据1995年调查,几乎所有严重的番茄病害都可在番茄的近缘野生种中找到相应的抗源,其中近半数的抗病基因已经通过杂交转入到普通番茄中,同时抗逆性也是急于解决的一大问题。
一.番茄抗病虫育种研究进展番茄黄化曲叶病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一种毁灭性的病毒病,已成为世界番茄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近年来番茄黄化曲叶病在中国呈现逐年加重,自南向北迅速蔓延的趋势,已对中国番茄种植业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
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是培育抗病品种【1】。
国外育成的最新番茄品种许多都兼抗4--5种主要病害,国内的品种一般抗2~3种病害,与国外品种相比尚有一段差距。
我国的番茄抗黄化曲叶病研究相对较少,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以前在我国的危害不严重,随着白粉虱的危害加剧,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上海、江苏、云南、广西等地均有发生,我国有必要加快番茄抗TYLCV育种的进程【2】。
番茄叶霉病病菌分化快,已知的和已经被利用的抗病基因数量最多。
目前发现抗叶霉病基因已达24 个,被利用的在9个以上。
叶霉病是蔬菜中生理小种分化最激烈的病害,已知世界上叶霉病的生理小种分化至少有13 个【3】。
目前辽宁省农科院已育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抗叶霉病特性的辽杂系列品种。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出的中杂9号也具有抗叶霉病的特性,但是由于叶霉病新的生理小种不断出现,克制了已应用的抗性基因,致使抗病品种的抗性丧失,所以要想培育出一个适用于叶霉病严重发生地区的品种,至少应转入两个抗现在叶霉病生理小种的基因。
我国对番茄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起步较晚,鉴定结果表明我国番茄的枯萎病以生理小种1为主。
目前已发现的枯萎病的生理小种有3个,即生理小种1,2,3。
番茄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介绍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图片简介 : 茄细菌性斑疹病又称细菌性微斑病。
该病为细菌性病害,植株地上部分均可发病,尤以叶缘和未成熟果实病症最为明显。
叶片发病出现深褐色至黑色斑点,四周有黄色晕圈;叶柄和茎发病出现黑色斑点;幼嫩绿果发病,先出现稍隆起的小斑点,果实近成熟时环绕斑点的组织仍保持较长时间绿色。
番茄灰霉病图片简介 : 该病是由真菌惹起的。
主要发生在花期和结果期。
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出现水浸状浅褐色病斑,呈 V 字形,湿润时病部长出灰霉,干燥时病斑呈灰白色。
果实发病主要在青果期,先侵染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后向果面和果梗发展。
花萼发病变为暗褐色,随后枯竭。
茎发病后初期产生水浸小点,后扩展成长条形病斑。
真菌 ; 茄子 ; 气流流传 ; 雨水流传 ; 农事流传 ; 伤口侵入番茄顶裂果图片简介 : 番茄顶裂果主假如因为畸形花花柱开裂的结果。
直接原由是番茄开花时,对花器供应的养分不足造成的。
生产中在低温季节或在大棚中定植过早特别严重。
生理性病害; 花期养分不足 ; 定植过早 ; 番茄番茄病毒病 ( 苜蓿型 )图片简介 : 由病毒惹起的病害。
高温、干旱有益于发病和流传。
田间管理差,分苗、定苗、整枝等农事操作中病健株相互摩擦碰撞,都会以致发病。
病毒性病害 ; 高温干旱 ; 田间管理差 ; 苜蓿型 ;番茄病毒病 ( 花叶型 )图片简介 : 由病毒惹起的病害。
高温、干旱有益于发病和流传。
田间管理差,分苗、定苗、整枝等农事操作中病健株相互摩擦碰撞,都会以致发病。
花叶型表现为叶色浓淡不均,黄绿相间,叶片皱缩,明脉,花少果小而劣,严重减产。
病毒性病害 ; 高温干旱 ; 田间管理差 ; 花叶型 ;番茄病毒病 (蕨叶型 )图片简介 : 由病毒惹起的病害。
高温、干旱有益于发病和流传。
田间管理差,分苗、定苗、整枝等农事操作中病健株相互摩擦碰撞,都会以致发病。
蕨叶型表现为植株矮化,上部叶片变为线状,中下部叶片上卷,结果少而小。
番茄病毒病 ( 卷叶型 )图片简介 : 由病毒惹起的病害。
西红柿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西红柿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西红柿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之一,但它也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影响产量和品质。
针对这些问题,农民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西红柿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一、病害防治1. 疫病:疫病主要表现为叶面呈现黄斑、褐斑、干枯等症状,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选用抗疫病品种;(2)不要连作,间作或轮作;(3)适度施肥,保持土壤湿润;(4)及时摘除感染的植株或器具,并消毒;(5)喷施疫病杀菌剂,如链霉素等。
2. 炭疽病:炭疽病是由细菌引发的病害,其症状为叶面出现小黑点,在潮湿环境下患病严重,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2)不要过度浓缩肥料,因为过多氮肥会增加植物的感染几率;(3)控制潮湿和高温的环境,及时通风疏通;(4)喷种小青霉素、百菌清等炭疽病杀菌剂。
3. 立枯病:立枯病是由真菌引起,主要表现为植株枯死或死亡,特别是在生长初期容易受到立枯病的感染,防治措施如下:(3)喷洒减菌剂,如多菌灵、百菌清等;(4)当植株出现病斑时,及时摘除实施焚烧或掩埋。
1. 虫害种类:大理石斑潜蛾、烟草粉虱、番茄夜蛾、一点红等。
2. 防治技术:(1)物理防治:可将粘板固定在每棵植物旁边,或者将敌敌畏栓在植物上,吸引害虫前来觅食,用于捕捉对一些较小的害虫非常有效。
(2)化学防治:使用一些有毒的杀虫剂,如敌百虫、乐果、敌敌畏等。
这些杀虫剂有时会导致害虫抵抗,因此应轮换使用。
(3)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天敌或寄主,如虎甲蝽、寄生洛德虫等,能够有效地控制西红柿上的害虫。
(4)种植管理:合理种植密度,适当修剪枝条,保持植物清洁,去除病虫害植株,使用有机肥料等,都是有效的虫害管理方法。
总之,西红柿病虫害防治技术是相对复杂的,需要农民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防治措施。
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西红柿的病虫害,大幅提高产量和品质。
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番茄新品种戴安娜的选育

面 ,尽管在育种中兼顾品质 ,但要求较低 ,育成的 品种口感较差。近几年 ,随着粉虱传播的病毒病 的发生与流行 ,我国番茄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尤其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暴发 ,给番茄产业 带 来 巨 大 的 损 失 [2-5] ,抗 番 茄 黄 化 曲 叶 病 毒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成 为 首 要 的 育 种 目 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番茄的口感 、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市场 上现有的酸甜果、光辉 101 和玉玲珑等口感型番 茄 品 种 虽 然 口 感 好 ,但 是 产 量 低 、不 抗 TYLCV , 在生产上得 不 到 大 面 积 推 广 ,因 此 确 定 选 育 和 推 广 优 质 、抗 TYLCV、丰产 、耐贮运的番茄新品 种为育种目标。
关键词:番茄;新品种;戴安娜;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杂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代
中图分类号:S6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871(2021)06-084-04
Breeding of a new tomato variety Daianna with resistant to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收稿日期 :2021-04-02 ;修回日期 :2021-05-18 基金项目 :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S2010-03-G02);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201111110600);郑州市重大科技创新专项 (2019CXZX0087) 作者简介 :张丽霞 ,女 ,研究实习员 ,主要从事番茄栽培研究。E-mail :1105879691@ 通信作者 :胡京昂 ,男 ,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番茄遗传育种研究。E-mail :hujingang05@
番茄常见九种病害,防治攻略

番茄常见九种病害防治攻略秋季温度、湿度适宜,大部分病害都易在此茬口发生,病害是影响秋番茄丰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因此对秋季番茄的管理应当重视。
秋季温度、湿度适宜,大部分病害都易在此茬口发生,病害是影响秋番茄丰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因此对秋季番茄的管理应当重视,在上棚膜之前做好秋茬番茄病害防治非常关键,本文整理了一份番茄病害防治攻略,供大家参考。
一、裂果番茄裂果是一种常见的生理性现象,出现裂果的主要原因是水分失调,与品种也有较大关系。
番茄裂果的防治方法:1)选择抗裂性强的品种2)加强水肥管理a)深翻地,增施生物有机肥,使根系生长良好,缓冲土壤水分的剧烈变化;b)合理浇水,避免土壤忽干忽湿,特别应防止久旱后浇水过多;c)温室通风口应避免落进雨水;d)温度急剧下降时,更要注意土壤湿度管理,避免湿度变化过快。
3)番茄裂果与植物吸收的钙和硼也有关钙、硼供应不足可引起裂果,因此要及时补充钙肥和硼肥,调节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比例,氮肥、钾肥不可过多,否则会影响植株对钙的吸收。
干旱会影响植株对钙的吸收,因此均匀浇水至关重要。
4)注意环境调控,防止果皮老化,避免阳光直射果肩是防老化的有效措施a)适当遮荫;b)摘心时留取三到四片叶,可适当留取顶部侧杈;c)降低空气湿度,缩短果面结露时间。
二、早疫病发病后叶面具同心轮纹状病斑,暗褐色,水渍状,番茄早疫病茎秆上黑病斑茎和叶柄、果实等发病后也有同心轮纹病斑,潮湿时病斑上有黑色霉状物。
早疫病的防治番茄方法:1)定植后使用达克宁(有效成分:75 %百菌清)25 -30 g兑水30 斤或甲基托布津(有效成分:70 %甲基硫菌灵)每隔5-7 天防治一次。
2)若发现感病植株建议使用福星(有效成分:氟硅唑,400g/升)2 g和世高(有效成分:苯醚甲环唑10%)10 g兑水30斤每隔5 天进行一次防治。
三、叶霉病先从中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
叶片正面成椭圆或不规则形淡黄色褪绿斑,晚期病部生褐色霉层或坏死;叶背病部初生白色霉层,后变为紫灰色至黑色致密的绒状霉层。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控制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控制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作物种类多,也是病虫害等生物灾害多发、重发、频发、广发的国家,病虫害发生种类多、程度重、频次高、区域广,对我国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安全生长造成较大的威胁。
据全国植保专业统计,2012年全国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39亿亩次,防治面积为49亿亩,分别为种植面积的2.9倍和3.6倍;实际损失和挽回粮食1560万吨和7770万吨,损失量接近总产量的17%。
病虫害危害除降低产量外,对农产品品质也有严重影响,如谷物受病虫害危害后,形成虫蚀粒、病斑粒和生霉粒等,除影响外观、色泽和口味外,有些病菌还可产生毒性物质,致人畜中毒。
因此,做好病虫害的预防与控制,对保障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中记载,我国农作物害虫发生838种、病害724种,可危害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果类、饲用和药类作物等。
(一)虫害虫害包括昆虫或螨类造成的危害。
按危害寄主植物范围的广、窄,农作物害虫可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害虫。
单食性害虫即只取食危害1种植物,如三化螟、褐飞虱只为害水稻;寡食性害虫只取食1个科或其近缘科内的植物,如菜青虫和小菜蛾危害白菜、甘蓝、萝卜、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多食性害虫取食寄主植物范围广,涉及不同科的植物,如玉米螟、粘虫、草地螟、蝗虫、棉铃虫和棉蚜等。
按害虫危害部位和取食方式,可分为地下害虫、食叶性害虫、刺吸性害虫、钻蛀性害虫。
地下害虫是指害虫生活在土中或土表危害根茎部,造成植株萎蔫、根茎部被咬断或生长点受损出现丛生、矮化等症状,常见的有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食叶性害虫是指咬食植株叶片,造成叶片缺刻、孔洞,严重者叶片被食尽植株呈光秆,此类害虫种类较多,如菜青虫、粘虫、蝗虫、稻纵卷叶螟、草地螟、甜菜夜蛾、叶甲类等;刺吸性害虫是指害虫刺(锉)吸植株叶片、茎秆和果穗,造成叶片失绿形成白色斑点、叶片皱褶、心叶扭曲,或果实(籽粒)被吸空形成瘪粒甚至空壳,常见的蚜虫、飞虱、蓟马、叶螨、叶蝉、小麦吸浆虫和蝽类都是此类害虫;钻蛀性害虫是指害虫在植株心叶、叶鞘、茎秆或穗轴内进入取食危害,水稻上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小麦上有麦茎蜂、麦秆蝇等,玉米上有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高粱条螟等,此类害虫从心叶、叶鞘缝隙或叶鞘外蛀孔侵入,在叶鞘取食内壁组织,造成花叶、叶鞘变色、枯黄、枯死,叶片随之枯萎,随着虫龄增大,害虫蛀入茎秆危害,形成虫蛀孔、折茎、枯心、枯穗、果穗被蛀食等。
蔬菜主要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

蔬菜病毒病素有“癌症”之称,据《中国农业年鉴》统计数据:自1990年以来,病毒病在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蔬菜作物上均严重发生,如湖南、贵州、海南、广东等省份辣椒病毒病田间发病率常年在60%以上,部分地方暴发的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番茄斑萎病毒病给黄瓜、番茄和辣椒等蔬菜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甚至绝收。蔬菜病毒病大多数是由昆虫传播,常规的防控措施主要是借助化学农药,但生产上滥用或乱用农药的情况屡见不鲜,往往导致蔬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和环境污染。因此,研发蔬菜主要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建立综合防控体系,是保障我国蔬菜产业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笔者系统总结了蔬菜主要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建立了包括清除特定初侵染源、培育无病毒壮苗、防控传毒介体等措施的蔬菜病毒病绿色防控体
系,并在湖南、山东、内蒙古、江苏、湖北、广东、云南等14个蔬菜主产省区进行大面积推广示范,近3 a(年)累计推广应用逾100万hm2(1 500万亩),
累计新增社会效益23.16亿元,每667 m2减少农药
用量50%,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 蔬菜病毒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随着全国各地蔬菜种植规模的逐步扩大,病毒病已成为危害我国蔬菜生产的第一大类病害,严重制约我国蔬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此,国内21家植物病毒研究团队进行合作,历经10 a(年)
以上,对全国(除台湾地区外)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主要蔬菜病毒病的毒源种类进行了精细化检测与鉴定,同时构建了主要蔬菜病毒数据库,为病毒病的防控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刘勇 等,2019)。据报道,约80%的植物病毒病由介体昆虫传播(Hohn,2007),介体昆虫的发生与病毒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刘勇,2019)。然而在作物采收后,介体昆虫转移到杂草上,而通过杂草上的介体昆虫保存的毒源往往被忽视。杂草被病毒侵染后,在温度和湿度条件适宜时发病,病株会产生一种化学成分——新植二烯,新植二烯对蚜虫、(烟)粉虱和蓟马等昆虫具有强烈的吸引力(Shi et al.,2018,2019),这些昆虫在杂草病株上取食后往往喜欢迁
番茄褪绿病毒病详细解析

番茄褪绿病毒病详细解析
佚名
【期刊名称】《农化市场十日讯》
【年(卷),期】2024()3
【摘要】番茄褪绿病毒病是一种影响番茄生产的重要疾病,可以感染其他各科的多种蔬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掌握番茄褪绿病毒病的症状、病原和发病规律,对控制该病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番茄褪绿病毒病的田间症状番茄上的典型症状表现为“黄叶失调”综合症,包括叶脉间变黄和叶片变厚。
症状首先出现在下部叶片,褪绿区演变成脉间亮黄色,然后向植株上部发展。
【总页数】1页(P56-5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
【相关文献】
1.番茄褪绿病毒病与黄化曲叶r病毒病的区别及防控
2.番茄褪绿病毒病和黄化曲叶病毒病的识别和防治
3.山东省番茄褪绿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
4.番茄褪绿病毒病预测预报模型的建立
5.番茄褪绿病毒病在山东设施西葫芦上的发生及潜在危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防控技术意见
20XX
年,山东省首次在济宁市鱼台县发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20XX年山东省该病毒的发生面积近 1.3万hm2,发病田病株率一般 在20%
〜30%,严重的达60%〜80%,其中潍坊、淄博、荷泽、烟台、 泰安等地发生严
重,如寿光有 7000〜8000hm2番茄严重减产乃至绝 产。为有效防控番茄黄
化曲叶病毒病, 为蔬菜生产安全和人民健康提 供技术保障,山东省蔬菜产业技
术体系通过调研、试验和分析,研究 制定了冬季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防治技术
意见。
一、病毒鉴定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简称
TYLCV
或 TY ),最早于 1964 年在以色列被发现,该病毒主要通过 “超极害 虫”
烟粉虱传播,可以侵染茄科、豆科等多种植物,是一种对番茄产 量有毁灭性影
响的严重病害,目前该病已在中东、东南亚、东亚、地 中海区域、加勒比海地
区、美洲和非洲等近 40 个地区和国家相继被 发现。目前该病在我国传播基
本呈现自南向北、 自东向西的蔓延趋势。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创新团队对山东省 8个地区, 12份番
茄病毒病样品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证明山东地区番茄感染的 病毒为番茄黄化曲
叶病毒( TYLCV )。对病毒样品的 DNA-A (该病 毒总基因组)全长序列进
行测定分析,发现样品病毒 DNA-A 全长序 列共有 2 781 个核苷酸, 序列之
间同源性达 99.42%,很可能为同一分 离物。将各序列经比对后分析发现各序
列与我国上海、安徽、浙江、 江苏等地报道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序列同源性
在 98.0%以上,而已知 中国上海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AM282874 )与安徽番
茄黄化曲叶病毒
(FJ646411)均为TYLCV-ISR株系的分离物,因此,山东地区番茄 感染的番
茄黄化曲叶病毒应该也是 TYLCV-ISR 株系的一个分离物。
二、典型症状及危害特点
该病在番茄花期、 结果期、采收期各阶段均可发生。番茄植株感 染病
毒后,发生初期主要表现为植株生长迟缓或停滞,节间缩短,植 株明显矮
化;上部叶片黄化,叶脉间叶肉发黄,叶片边缘上卷,叶片 有褶皱,叶片变
小变厚,叶质脆硬,以植株上部叶片症状典型,下部 老叶症状不明显;无法
正常开花结果;后期表现坐果少,果实变小, 膨大速度慢,成熟期的果实不
能正常转色。
三、发病原因
该病毒病主要由烟粉虱传播, 获毒后可终生传毒, 但不经卵传播。 温
室秋冬茬番茄育苗由于正处于 8~10月之间,烟粉虱发生量大,危 害严重,
容易传毒,因此发生严重。 1 2月后病害传播减慢,翌年 2 月之后,随着气
温回升,烟粉虱发生加重,病害又逐渐加重。而冬春 茬番茄,由于育苗时间
在 11~12月之间,烟粉虱一般不形成危害番, 到 4~6 月才会有植株轻度发
生。 大棚春早熟番茄, 在 4~6 月也有发 生。秋延迟番茄在生长后期的
8~9
月份发生较重。
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 烟粉虱能周年发生。 低密度的烟粉虱就能导致 病毒
的扩散与流行。 除番茄外, 黄化曲叶病毒病易感染的寄主植物还 有曼陀
罗、心叶烟、烟草、菜豆、苦苣菜、瓜类、辣椒、番木瓜等几 十种,众多的
毒源植物以及不同茬口的番茄生长季节重叠使该病毒得 以周年繁殖并造成交
叉感染。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如:迪芬尼 (粉果)、齐达利 (红果)
、迪利奥
(红)、 飞天、琳达、光辉、74-112、宝塔利亚(红)、DRK599(
粉
果)、格利以 及国产浙杂 301、苏红 9 号等品种,不过引进品种需要谨慎
和规范正 规渠道,并希望先进行示范后再推广。
2
、加强田间管理。包括肥水管理、及时整枝打杈等栽培措施, 促进植
株健壮生长。清洁田园,生育期间发现感病植株,及时拔除并 掩埋。作物收
获后,彻底清除植株秸秆、落叶和周边的各种杂草,保 持田间卫生,减少虫
源。棚室栽培时还要做好棚室的熏杀残虫工作, 防止烟粉虱扩散传毒。 适时
晚育苗、晚移植也可避开烟粉虱发生高峰, 减轻黄化曲叶病毒病毒发生危
害。
3、生物防治。设置防虫网:育苗及定植棚室均设置 60
目的防虫 网,
严防烟粉虱侵入。如设施内温度过高,也可以只在下部风口处使 用 60 目防
虫网,上部风口处仍使用 40 目防虫网。诱杀黄板:利用烟
粉虱的趋黄习性, 在栽培田内悬挂粘着黄板, 诱杀烟粉虱。天敌寄生: 在
栽培田内人工释放丽蚜小蜂,可有效控制烟粉虱危害。
4、化学防治。在定植前可用 25%
噻虫嗪(阿克泰)水粉散粒剂
20g,加水3kg蘸(浸)苗根(盘育苗)1500
棵苗,蘸(浸)完药液 为止,
若菜农自己用营养钵育苗,用同上药液量可喷淋 1500棵营养 钵苗,使苗根
内吸药液,定植后苗株可抗烟粉虱 20~30d。此法简便 省工省力防效好。 定
植 1 周后或烟粉虱零星发生时, 可交替使用 20% 啶虫脒可溶性液剂
3000
倍液; 25%噻嗪酮(扑虱灵)可湿性粉剂
1000〜1500倍液;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 2000〜3000
倍 液;
11%吡虫啉茚虫威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 10%吡虫啉可湿性粉 500~800
倍液, 24.7%高效氯氟氰菊酯、 噻虫嗪混剂(阿力卡) 2000〜 3000倍
液; 1.8%阿维菌素 1500倍液; 1%甲胺基阿维菌素 2000倍液。 也可选用
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与上述农药轮换使用。 其中朴虱灵对烟 粉虱成虫防效较
差, 而对低龄若虫防效较好, 并能减少烟粉虱的产卵 量,阻止卵孵化;吡
虫啉茚虫威、啶虫脒、阿克泰对烟粉虱若虫和成 虫的防效较好;阿维菌素、
吡虫啉对烟粉虱低龄若虫防效较好,具有 广谱性,持效期长。
5
、接种疫苗。番茄育苗期采用黄化曲叶病毒疫苗接种防疫是最 经济有
效的方法。 接种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黄化曲叶病毒的 免疫力,用于黄
化曲叶病毒病的预防,同时对花叶病毒、小叶病毒、 蕨叶病毒、条斑病毒均
有效。
6
、在切断或减少烟粉虱虫源的基础上,为增强植株免疫力和抵
抗Ty病毒侵害的能力,可采用抗逆性强的 0.1%S-诱抗素水剂2000 倍液加
抗细菌和病毒的 10%混合脂肪酸胶悬剂 (萃取于椰子油和植物 油)500倍液
加微量元素沃家福液剂 1 000倍液或加含 6种螯合态有 机微量元素肥料的
斯德考普粉剂 6000倍液。为提高防效,可予先在 水中加水质优化剂(高渗
剂)柔水通水剂 3000 倍液。方法:先将一 定量的柔水通在定量的水中化开
后, 再化其他定量的杀菌剂喷雾, 隔 7d1 次,连用 3~4 次。灌根喷雾相
结合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定
植时用黄化曲叶病毒灵(有效成分为SAD、异戊烯腺嘌呤)B2000-3000 倍液
浇穴水,缓苗后用黄化曲叶病毒灵 A1 袋1 桶水 3-4天一次喷施。 连喷
4
次。1-2穗果时可再喷施 1-2次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灵。也可选
用菌克毒克水剂、植病灵II号乳剂或吗啉胍乙酮等病毒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