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研究.

高层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研究.
高层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研究.

高层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05-12-7 10:54:35 点击:88 次

高层建筑自出现以来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改变,高层建筑在本世纪未,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建设热潮。近一、二十年高层建筑在造型形式不断翻新,高度记录一再被打破的同时,其空间构成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致使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当然,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的变化并非一日之功,是需要有一个演变过程的,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多种模式共存。所以,我们在回顾总结近一个时期世界高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仅对高层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的发展趋势及其作用进行剖析,以求就教于各位读者。

? 内核的形成

高层建筑与其它建筑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有一个垂直交通和管道设备集中在一起的、在结构体系中又起着重要作用的“核” (Core )。而这个“核”也恰恰在形态构成上举足轻重,决定着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

上个世纪未,在高层建筑的建设刚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人们对结构体系认识的局限(当时最先进的结构体系是钢框架结构),设备设计经验的不足,以及建筑功能需求的单一等客观原因,使得早期的高层建筑设计并没有形成“核”的概念。垂直交通、设备空间和结构体系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和分散性,均按各自具体的要求分别布置。

进入本世纪,随着高层建筑建设的发展、高度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逐渐演化出了中央核心筒式的“内核”空间构成模式,这是各专业共同探索优化设计的结果。在建筑处理上,为了争取尽量宽敞的使用空间,希望将电梯、楼梯、设备用房及卫生间、茶炉间等服务用房向平面的中央集中,使功能空间占据最佳的采光位置,力求视线良好、交通便捷。在结

构方面,随着筒体结构概念的出现、高度的增加,也希望能有一个刚度更强的筒来承受剪力和抗扭,而这些恰好与建筑师的要求不谋而合。在建筑的中央部分,有意识地利用那些功能较为固定的服务用房的围护结构,形成中央核心筒,而筒体处于几何位置中心,还可以使建筑的质量重心、刚度中心和型体核心三心重合,更加有利于结构受力和抗震。

这种“内核”空间构成模式,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以其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和造价相对低廉的优势,很快便成为高层建筑中最为流行的空间布局形式。当然,除了中央核心筒式的“内核”布置方式之外,高层建筑还有其它的布局方式,如“外核式布局”和“多核式布局”等等。尽管中央核心筒式布局的筒体周围的房间需要人工采光和机械通风,总会多少给人带来不适感,但是直至本世纪80 年代以前,“内核”式的布局形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内核”式的布局形式及其变种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大多数著名的高层建筑也都采用这种形式。如30 年代建成的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 ,1931 ),50 年代建成的“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 ,1958 ),70 年代建成的芝加哥“汉考克大厦”(John Hancock Center ,1970 )和纽约“世界贸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 ,1973 ),以及日本的“阳光大厦”(Sumshine 60 ,1978 )等等。就是在今天,世界上最高的几座高层建筑,马来西亚的“石油大厦”(Petronas Towers ,1998 )、上海的“金茂大厦”(JinMao Building ,1998 )和香港的“中环广场大厦”(Central Plaza ,1992 )等等,也仍然采用的是这种“内核”式的空间构成模式。

二、核的分散与分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需求的变化和设计侧重点的不同,以中央核心筒为主流的高层建筑“内核”空间构成模式开始受到了挑战。

第一次变革主要还是出于造型上的需要和建筑设计理念的变化,如70

年代前后出现的“双核”构成模式。双侧外核心筒的布局,不仅有利于避难疏散,而且也使高层建筑的外观造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贝聿铭设计的新加坡“华侨银行中心”(Oversea Chinese Banking Center ,1976 )和日建设计设计的日本“ IBM 本社大楼”(IBM Head office Building, 1972 )等等就是当年风行一时的双侧外核设计手法的代表。

第二次变革最先对核心筒提出革命性建议的是设备专业,他们认为随着建筑设备的日趋增多和越来越复杂,如果把设备用房和管道井从核心筒中分离出来,可能会更有利于管理和维修。而80 年代以后,智能化建筑的普及和电信设施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在高层建筑中大量应用计算机和电信通讯设备,甚至许多建筑在竣工之后,仍然频繁地改造布线系统和增添新设备。智能化办公楼中的光缆与电脑网络管道井、配线箱以及中继装置等,每层都必须设置三处以上才算合理。这样,建筑上为了满足机电设备经常变动的需要,便开始将“核”分散化,分置多处设备用房和管道井,以便于局部更改。

对于结构专业来说,加强建筑周边的刚度也会有效地抵抗地震对高层建筑的破坏,所以如果将垂直交通和设备用房等分散地布置在周边,则无疑也会对结构抗震有利。同时,这种分散的多个外核的空间构成模式,也正好适用于新兴的巨型框架结构(Super Frame ),使这种结构体系中的巨型支撑柱具有了使用功能。其最典型的实例就是丹下健三设计的日本“东京都新都厅”(New Tokyo City Hall ,1991 )。

而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核的移动、垂直交通、服务性房间和管道井分散到建筑的周边,对于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和立面造型上的变化也是极具革命性的。它不但适应了其它专业的需求,而且还有利于避难疏散,创造更大的使用空间和使高层建筑的底部获得解放。这种空间构成模式所具有的灵活

性和先进性,很快便被推崇技术表现的欧洲建筑师们所发现,并创造性地应用在他们的作品之中。罗杰斯(R. Rogers )设计的英国“伦敦劳埃德大厦”(Llogd ′ s of London ,1986 )、88 木街办公楼(88 Wood Street ,London EC 2 ,1999 )和福斯特(N. Foster )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New Headguarters for the Hongkong Bank ,1986 )等等即是分散式核心筒的杰作,它们从内部的空间构成到外部立面,均与中央核心筒式的高层建筑大相经庭。

此处,在规模较小的高层建筑中,近年来还出现一种核与主要使用空间分离化的现象,垂直交通、服务性用房和设备管道井均分别独立,与建筑主体分开。主要使用空间更加完整,四面对外,核与主要使用空间之间以连廊相接。从结构的角度来看,核的刚度较大,而主体较柔,两部分各自分别工作,既受力合理又相对经济。当然,连接部分的设计是这类高层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不过这种设计方式给建筑外观带来的变化,已引起了建筑师们的观注,并很快在欧洲和日本流行起来。德国的汉诺威建筑博览会管理办公楼(Verwaltungsgebaude der Deutschen Messe AG, 2000 )、埃森RWE 公司办公楼(RWE AG Corporate Headguarters, 1996 ),以及日本东京的东急南大井大楼(Toku Minami—01 Building, 1994 )和大阪的凯恩斯本部办公楼(Keyence Corporation Head Office & LAB, 1994 )就是核与主体相分离的极有特色的建筑实列。

核的分散和分离还可以使楼梯间、卫生间等直接对外自然采光通风,既节约能源,又省去消防所需的加压送风设备,更符合低能耗,可循环的现代设计原则。因此,近几年强调生态、节能的高层建筑多采用这种布局方式。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设计的高层建筑,不但楼梯、卫生间等全部对外,而且电梯筒壁还被刻意用来遮挡日晒,可谓“分散外核空间构成模式的生态设计方式”。“吉隆坡广场大厦”(Plaza Atrium ,1986 )及其最新设计的“新加坡展览大

厦”(Exhibition Tower ,1999 )就都反映出这一设计特征。而另一位欧洲的建筑师赫尔佐格(T. Hetzag )设计的前述之德国汉诺威建筑博览会管理办公楼,也以其生态观念赢得了众口称赞。

三、中庭空间的出现

最早将中庭引进高层建筑的是美国建筑师波特曼(J. Portman )。出于商业上的需要,他在70 年代前后设计建造的几座高层旅馆——旧金山的“海特摄政饭店”(Hyatt Regency Hotel ,1974 )等建筑中都加入了一个十分华丽、气氛热烈的大中庭。这种中庭既起着统合空间流线的作用,又是人们休闲交往的场所,中庭中还设置喷泉叠水、种植各种植物,可创造出一种激动人心的欢快氛围。所以它一出现便深受人们的喜爱,并很快风靡全球。

80 年代以后,中庭空间开始应用于高层办公建筑。受高层旅馆的影响,一些办公大楼为了追求气派和空间变化,便在入口处附设一个中庭,如芝加哥的“第一国家广场 3 号大厦”(Three First National Plaza ,1981 ,SOM )、体斯敦的“共和银行中心大厦”(Nations Bank Center ,1984 ,J. Burgee and P. Johnson )等等。而随着人们环境观念的增强,以及各国政府对由于在办公楼内长时间从事VDT 操作,所引发的情绪紧张,视觉疲劳和心理上的孤独感等“办公室综合症”的关注,高层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提供自然化的休息空间和改善封闭的室内环境,成为高层办公楼设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于是,在高层办公建筑中插入一个或在不同区域插入数个封闭或开敞的中庭的设计手法开始出现。日本日建设计设计的“伊藤忠商事东京本社大楼”(Tokyo C.ITOH Building ,1981 )和“新宿NS 大楼(Shinjuku NS Building ,1982 ),以及SOM 设计的沙特阿拉伯“国际商业银行”(National Commercial Bank ,1983 )、海蒙特·扬(H .Jahn)设计的芝加哥“伊利诺州中心”(State of Illinois Center,1985)、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

行”(New Headguarters for the Hongkong Bank,1986)和东京的“世纪塔”(Century Tower,1991)等等,便是将中庭置于建筑之中,以取代中央核心筒的实例。

实际上,核心筒的分散和分离,中庭空间的介入,已使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彻底发生了变化。新一代的高层建筑空间组织更为灵活多样,由于空间设计的侧重点已由追求经济效率向营造宽松舒适的生活环境转变,所以许多新建的高层建筑都以“景观空间”的概念,将共享空间与功能空间相结合,把核分散向四周,垂直交通采用玻璃电梯,直接采光,给人们以开敞明亮、将动线视觉化的空间感受。空间构成模式也由封闭的“积层式”,变为上下贯通的“动态流动空间”。

1994年建成的日本东京“文京区市民中心”(Bunkyo Civic Center),就在通常布置“内核”的位置设计了一个与建筑通高的“光庭”。该建筑将办公部分分作南北两处,以通道相连,设备管道井分散在塔楼的东西两侧,主要客用垂直交通工具电梯,则全部采用了透明的玻璃景观电梯,并布置在光庭之中,使垂座电梯的人可以与环境对话,看到办公室和休息空间走廊中的情景。彻底改变了以往高层办公楼内那种昏暗的又长又窄的通道和封闭的电梯给人们带来的

压抑感,使人流动线可视化,增加了空间情趣。在日本,类似的新一代办公大楼还有1995年建成的“中野坂上计划” (Nakano—Sakaue Redevelopment Project)。

中庭空间的介入还使得楼层间的自然通风换气成为可能,福斯特设计的德国“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大楼”(Commerzbank Headguarters ,1997)就是这方面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实例。该建筑的平面呈三角形,核分散布置在三个角上,中间是通高的中庭,周边的办公空间每隔4层还设有环绕着中庭螺旋上升的空中庭园。中庭和空中庭园既有通风采光的作用,又为建筑内部创造了丰富的景观,给每一个角落都带来了绿色和阳光。大楼内的办公室都有可以开启的

窗户,气流从窗户及空中庭园进入,在中庭形成对流自然通风,明显地减轻了环境负荷,因此而被人们称作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其实,利用中庭节能的高层建筑并不止“法兰克福商业银行”一座,前述之“文京市民中心”、“新宿NS大楼”和“NTT幕张大楼”(NTT Makuhari Building)等等,均是利用中庭节能的典范,据称它们可比同时期兴建的普通高层办公楼节约能耗近40%。

四、底部空间的变化

早期的高层建筑多直接面对街道,从街道进入门厅,再由门厅进入电梯厅,垂座电梯至各楼层,这是高层建筑中最为普遍的空间流线组织方式。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缺乏过渡,没有“中间领域”的概念,在人流集散的高峰期,对城市交通环境的影响也较大。尽管许多高层建筑都在门厅的艺术处理上颇费心机,设计得非常富丽壮观,但是由于空间组织方面的缺陷,门厅内往往留不住人,形不成公共活动空间,而入口处也常出现人流拥塞的现象。

70 年代以后高层建筑的设计开始重视底部空间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伴随着多种商业服务性功能的渗入,许多高层建筑都以扩大底部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入口广场和将底部架空把城市空间引入建筑内部的设计方法,来处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过渡关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实例是美国纽约的“城市公司中心大厦”(Citicorp Center ,1977 )。该建筑由 4 根巨柱支撑,底部架空7 层,下沉式的广场伸入到建筑内部与共享大厅相通,使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有机地交织在一起。而反过来,该建筑底部的公共空间对城市环境整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解决人流集散和城市交通与建筑内部交通相衔接的问题,现在的高层建筑常常采用多个出入口和立体化组织交通流线的方法。通过首层、地下层和地上的架空廊道与不同层面的城市交通网络相连接,以达到通畅便捷和步

行、车行的互不干扰,美国、加拿大、香港、日本等地的很多高层建筑的交通组织都是如此。总而言之,当今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设计,已从单纯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发展到进行整体的城市空间设计,其交通组织和公共活动领域的创造也日趋立体化、开放化。

自本世纪40 年代初,世界上第一个一体化设计建设的美国洛克菲勒中心(The Rockefeller Center )高层建筑群建成以来,综合性多功能的高层大楼便深受人们的欢迎,随着近年来高层建筑的建设与城市开发的结合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超大规模的数幢高层建筑一体化建设的综合项目便再度悄然兴起。这类高层建筑设计的最大特色,就是以一个公共活动中心将高层大楼的底部连结成一个整体。公共活动中心多为一个巨大的中庭或室内步行商业街,它既是人们购物、休闲、交往的场所,又有组织内部空间流线、连接各栋建筑的作用。同时,它还是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结合部,是机动车、轨道交通和步行系统与建筑多层次多重衔接的结点。美国纽约的“世界金融中心”(World Financial Center ,1985 )和日本的“横滨皇后广场”(Queen ′ s Sguare ,1997 )即是这种超大规模综合开发项目的范例。

“横滨皇后广场”以一条长达300m 的立体化步行商业街将3 幢高层办公大楼、1 幢高层旅馆、 1 幢大型百货商店和 1 幢音乐城连成一体。商业街的一侧还设有一个地下 3 层、地上 5 层的规模巨大的中庭,新建的地铁车站也与中庭相通,自然光线可直接照射到地下,一改地铁车站封闭阴暗的感受,而给人以立体都市的印象。这种按整个街区统畴考虑交通组织和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方法,更进一步将城市公共空间“室内化”、“集约化”和“立体化”,空间设计的重点也由建筑的外部转向内部,并致使高层建筑群的使用空间服务于城市,预示了今后高层建筑设计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向。

五、结语

近十余年来我国的高层建筑建设可谓突飞猛进,其建设速度和建造数量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少有的。但是,从设计质量方面来看却不容乐观,多数设计追赶流行时尚,玻璃幕墙、铝合金遮阳、尖顶、帽沿等KPF 的设计手法随处可见,设计人员和业主也似乎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外观和顶部的造型,却很少注意内部空间的构成方式,以及使用者对于空间的感受。实际上不只是高层建筑,重视外观而忽视空间创造,已是建筑设计界的通病,国内目前设计的高层建筑就鲜有在空间构成上有所突破的作品。这一方面是由于设计人员对建筑空间的体验较少,设计时多以图书资料中的照片做参考。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建筑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我国的理论研究多偏重于介绍国外的思潮流派,或是探讨文化、艺术、美学等与外在形式相关的东西,而对于功能组织和空间构成模式的研究却较少有人问津。然而,当今的建筑学早已超越了工程和艺术范畴,需要我们从更多方面对其进行的研究。本文即尝试着从建筑计划学的角度,对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的演变和发展趋向进行探讨,以期对我们的设计有所帮助,并希望能够引起理论界对此类研究的重视。

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文章编号:1006-155X(2000)04-068-05 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田 野1,刘经彦2,刘理钧3 (1.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21深圳市福田建筑设计院,广东深圳 518038; 31湖北新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71) 摘要:分析了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指出了高层建筑内外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结合方式,并以典型建筑为 例,说明这种结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层建筑;城市空间;过渡;联接;融合中图分类号:TU 023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大中型城市中建设了大量的高层建筑.这些建筑相对集中于某个城市区域中,与城市空间环境立体融汇[1],构筑出宏伟的立体城市景象.高层建筑与城市共同创造出的空间、景观、场所,常给人以巨大的精神感染力,成为城市中的一种具有社会性、文化性、多元性的新型的、开放的公共生活活动场所.高层建筑及其空间环境多层次、多维度地融入城市环境,地面、地下、空中全方位地拓展,使之成为城市空间系统的有机生成元,形成共生体系. 1 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相互关系 高层建筑是城市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意义上讲,城市空间是建筑空间的存在环境,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影响与作用.一方面是城 市环境对建筑环境的规定和控制;另一方面,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建筑环境必然会使城市环境受到影响而改变. 当建筑承认作为城市整体中的一部分时,才能更准确地理解特定的城市环境产生特定的建筑存在形式这一基本观念.城市空间不仅被建筑环境所塑造,同时也对建筑存在的内容及形式产生重要的间接或直接影响和作用. 首先,城市为高层建筑所提供的基地状况将直接影响其空间形式构成.例如,基地的大小、形状、坡度等是场地功能安排的依据,而周围的道路状况 则直接影响主体和裙楼的关系及构成方式,以及交 通疏散秩序.在这里,城市空间呈现为一种水平空间体系,城市交通的延伸也是水平方向展开的,城市的水平交通与高层建筑的竖向交通之间的结合关系,决定着城市网络对高层建筑的接纳程度.这是城市环境对高层建筑环境最直接的作用. 其次,城市空间可以直接介入高层建筑的公共空间之中,并对外部空间环境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城市为建筑环境提供服务空间,而建筑必须以一定的形式与之配合,从而在这种连接空间中通过建筑内部功能构成和外部城市环境构成完成一定的城市公共活动的目的,并达到内外空间的联系与自然过渡.这种影响常常通过广场、内庭、连廊等空间形式来完成. 城市环境所形成的外部需求对高层建筑的影响力至少与其功能架构的需求不相上下,即使是建筑本身的需求也来自于其外部的城市存在.所以大型高层建筑必须接受更高层次的城市秩序,并服从于这个秩序.如果建筑物只是为自己的内部功能构筑而不管其对外部环境的责任,那么一个完整的城市环境将不复存在. 旧金山联合广场是一处面积不大,早已形成的广场,主楼突出,主次轴分明.在广场的一侧新建的一栋高层建筑,为避免喧宾夺主,颠倒广场主、次轴的位置,影响广场的使用,设计者巧妙地将新楼设计成高低两部分,使沿广场的低阶部分在高度上与 收稿日期:2000-04-15 作者简介:田 野(1963-),男,河北沧州人,讲师,主要从事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 第33卷第4期2000年8月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 J.Wuhan Univ.o f Hydr.&Elec.Eng.Vol.33No.4A ug.2000

高层建筑大空间剪力墙结构

高层建筑大空间剪力墙结构 高层建筑大空间剪力墙结构 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有较多的墙体,室内不露梁、柱,适合住宅、旅馆客房的建筑功能要求。但是,住宅、旅馆底层需设置商店、大门厅及餐厅等大空间,这就形成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对上部与底部之间要设置转换层进行转换。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的布置,主要考虑两个关键问题: 1.保证大空间层有充分的刚度,防止沿竖向刚度过于悬殊。为此,大空间楼层应有落地剪力墙或落地筒体,其数量满足规范规定。对于一般平面,令转换层的上下层刚度比γ(其公式和符号见规范)在非抗震设计时,γ应尽量接近于1,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γ应尽量接近于1,不应大于2。即大空间层的刚度尽可能与上部标准层接近,以防止变形集中而产生震害。 2.加强转换层的刚度与承载力,保证转换层可以将上层剪力可靠地传递到落地墙上去。因转换层楼面受很大内力,楼板变形显着,故其厚度不宜小于180毫米,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并应采用双向上下层配筋。楼板开洞位置要远离外侧边,不要在大空间范围内将楼板开大洞,如需设楼、电梯间时,应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围成筒体。除上述外,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还有很多设计要求,规范中都有规定。 大底盘大空间剪力墙结构 高层住宅往往在下部楼层设置商业用房,因而形成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这些商业用房往往扩大其面积,形成大面积裙房,裙房多采用框架结构。这种具有大空间裙房作为底盘,上层为一个或多个剪力墙塔楼的建筑,称为大底盘大空间剪力墙结构,是高层商住楼的一种广泛应用的体系。静力试验表明:杆系-薄壁杆系三维空间分析方法可用于大底盘大空间剪力墙结构的工程设计;主体结构的竖向荷载基本上由主体结构本身承受,故竖向荷载内力计算时可不考虑裙房的作用;水平荷载作用下主体结构承受总弯矩90%以上,承受总剪力80%以上;裙房柱刚度很小,裙房所承担的剪力和弯矩主要由裙房剪力墙所承担。 动力试验表明:底盘逐渐加大时,上部结构与底盘的偏心距逐渐增加,由于扭转和刚度的变化,地震反应也逐渐加大。此外,大底盘存在楼板变形和扭转的影响。目前高层建筑资料对此种结构的适用范围、结构布置(如大底盘的长宽与主体结构的长度比例、主体结构刚度与大底盘刚度的变化控制、转换层应设在底盘顶层等)、构造措施、截面设计以及结构计算等均有详细规定,可作设计参考。 感谢您的阅读!

浅谈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影响

浅谈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钢铁、电梯的出现以及钢筋混凝土的应用,为高层建筑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层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近年来,油田的高层建筑也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我们城市生活的既定景观。高层建筑已变成城市的本体部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及物质环境的影响变得日益明显。本文笔者就高层建筑对环境的正面作用、负面影响,以及高层建筑设计如何适应城市空间环境进行了探讨。 1、对空间环境正面作用 (1)扩大生存空间,缓解城市用地的紧张。高层建筑占地面积小,使人们居住、生活的空间朝空中发展。节约出来的土地对社会生活环境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绿地率,净化空气,降低城市噪音,调节地段的密度,降低风速,美化环境,适宜人们生活、居住。(2)高层建筑可以使地上、地下的各种管道相对集中,缩短道路的长度,从而降低市级工程的投资,单位建筑面积造价可有较大幅度降低。(3)高层建筑具有空间叠加的特点,电梯使竖向交通便捷,工作生活在内的人们联系与交往非常方便。 2、对空间环境负面影响 2.1 视觉感受的影响 首先是高层建筑的体量与外观问题。高层建筑巨大的体量改变了过去城市街道的肌理与尺度。高层建筑的巨大尺度完全打破了过去的人本尺度,使街道显得狭小。所以高层建筑设计时,不能只单单重视建筑本身的立面造型,而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数,从宏观的城市环境到微观的材料质感的设计都要创造良好的尺度感。 2.2 对光环境的影响 1)阳光被遮挡。2)玻璃幕墙的反射。 2.3 对声环境的影响 目前高层建筑不仅自身的声环境条件较差,而且还对其所在区域的声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在市中心密集区。市中心密集区高层建筑使街道形成狭窄的”峡谷”。这样,城市交通噪声和人们的生活噪声,不仅因为有高耸大楼的阻挡不易迅速消失,还因为高层建筑上的玻璃及轻质金属外装修材料对声音的大量反射形成回声,延长了干扰时间。当高层建筑面向十字路口时,能把交通噪声反射到其他建筑上,从向造成对其他环境的干扰。

建筑主体结构材料.doc

建筑材料 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的统称。 可分为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某些专用材料。 结构材料包括木材、竹材、石材、水泥、混凝土、金属、砖瓦、陶瓷、玻璃、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等;装饰材料包括各种涂料、油漆、镀层、贴面、各色瓷砖、具有特殊效果的玻璃等;专用材料指用于防水、防潮、防腐、防火、阻燃、隔音、隔热、保温、密封等。 建筑材料长期承受风吹、日晒、雨淋、磨损、腐蚀等,性能会逐渐变化,建筑材料的合理选用至关重要,首先应当安全、经久耐用。建筑材料用量很大,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造价,通常建材费用占工程总造价的一半以上,因此在考虑技术性能时,必须兼顾经济性。 建筑材料定义分类: 1.建筑材料的定义及其分类 定义: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所有材料通称为建筑材料。 知识点滴:万里成城:(体现我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总长度大约有十万里以上!所用建筑材料:土、石、木料、砖、石灰。关外有关、城外有城,其材料运输量之浩大、工程之艰巨世所罕见。 知识点滴:河北赵州石桥 建于xxxx51m,净跨37m),建造该桥的石材为青白色石灰岩。比意大利人建石拱桥晚400多年,但在主拱肋与桥面间设计“敞肩拱”,比外国早了1200多年。 2.土木工程与材料的关系 (1)材料是保证土木工程质量的基础。 材料是构成土木工程建(构)筑物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其质量基础。在一般土木建筑工程的总造价中,与材料有关的费用占50%以上 (2)在实际工程中,材料的选择、使用及管理,对工程成本影响很大。 比如广东某跨海桥,其桥面原来使用的钢纤维混凝土,使用一年以后出现了许多裂纹,后来要铲去重新铺沥青混凝土,从而大大增加了工程的造价。 (3)材料对土木建筑工程技术进步起了一个促进作用。 例如钢材及水泥的大量应用和性能改进,取代了过去的砖、石、土木,使得钢筋混凝土结构已占领了土木工程结构材料的主导地位。现代玻璃、陶瓷、塑料、涂料等新型材料的大量应用,又把许多建筑物装扮得绚丽多彩。 3.建筑材料的技术标准

4 从空间到场所

4 从空间到场所 根据分析研究, 要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场所,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基地自然生态环境。自然是人类生长的根,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一直追寻的理想状态, 舍弃自然的赋予而进行纯人工化的设计是不近人情的。人希望拥有绿色、希望“亲水”, 希望在都市中存在一块“心灵的牧场”(见图4 , 图5) 。 (2) 挖掘地区价值, 深入研究地区特色。地区价值和地区特色存在于地域历史文化中、地域象征符号中、地域空间尺度中、地域建筑风格中??从这些方面深入探究地 域的特色, 就会发现地域具有的独特气质, 可以用来形成特有的形象, 吸引人流。 (3) 关注人的心理感受。城市中的竞争与压力, 让都市人身心疲惫, 各种娱乐活动也难以掩饰人们内心的孤独和浮躁, 人是“群体动物”(必须处于群体之中) , 需要交流、需要休息, 有时需要安静、有时又需要刺激, 有时需要被关注、有时又需要被隐藏??人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人的心理、情感是复杂的, 场所要关注人的心理。根据基地条件的不同, 场所可以采用不同主题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例如, 以安静为主题的场所, 是要让人在安全的环境中, 静静地充分享受阳光和绿色, 安抚内心的浮躁; 以挑战为主题的场所, 是要通过各种运动设施, 以及极限运动设施, 让人满足追求刺激的心理。 (4) 照顾特殊群体的利益。特殊群体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外来人群等, 他们需要一种能够体现出对他们特别关怀的场所设计。无障碍设计。注重细节设计。细节设计最能体现对人的关心。在我们的城市中, 老年人、儿童、外来人群需要通过细节设计来保证他 们的安全感、舒适感; 保证对场所的方向感, 以至对整个片区的方向感。例如,防滑的铺地设计, 符合儿童使用标准的城市家具, 城市的信息指示设施等都能满足这方面的要求。 在诺伯格·舒尔兹对存在空间的研究中, 将存在空间的要素分为中心与场所、方向与路线、区域与领域、以及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四个部分。 (2) 空间可以分为积极的空间和消极的空间, 而场所在概念中就设定了它是积极的、健康的、活力的、促进人们交往的, 满足人们各种活动需求的地方, 是一个特殊的领域。 (3) 场所之所以为场所, 是因为场所具有场所精神。场所精神是空间在历史和情感的作用下对使用者产生的地域体验, 因此场所精神包括的重要内涵就是历史和文化两个方面。

建筑空间尺寸

(转引)建筑空间尺寸(2008-05-01 19:28:05) 的尺寸 1.门高: 供人通行的门,高度一般不低于2m,再高也以不宜超过2.4m,否则有空洞感,门扇制作也需特别加强。如造型、通风、采光需要时,可在门上加腰窗,其高度从0.4m起,但也不宜过高。供车辆或设备通过的门,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其高度宜较车辆或设备高出0.3~0.5m,以免车辆因颠簸或设备需要垫滚筒搬运时碰撞门框。至于各类车辆通行的净空要求,要查阅相应的规范。 如果是体育场馆、展览厅堂之类大体量、大空间的建筑物,需要设置超尺度的门时,可在大门扇上加设常规尺寸的附门,供大门勿需开启时,人们可以通行。 现今建筑内各种设备管井的检查门颇多,它不是经常通过的地方,所以一般上框高与普通门齐或还低一些,下边还留有与踢脚线同高的门槛,其净高就不必拘泥于2m,1.5m左右即可。 2.门宽: 一般住宅分户门0.9~1m,分室门0.8~0.9m,厨房门0.8m左右,卫生间门0.7~0.8m,由于考虑现代家具的搬入,现今多取上限尺寸。 公共建筑的门宽一般单扇门1m,双扇门1.2~1.8m,再宽就要考虑门扇的制作,双扇门或多扇门的门扇宽以0.6~1.0m为宜。 供安全疏散的太平门的宽度,要根据计算和规范(有关防火规范)规定设置。 管道并供检修的门,宽度一般为0.6m。 供机动车或设备通过的门,除其自身宽度外,每边也直留出0.3~0.5m的空隙。 附带说一下,供检修的"人孔"其尺寸也不宜小于0.6m×0.6m。 窗的尺寸 1.窗高: 一般住宅建筑中,窗的高度为1.5m,加上窗台高0.9m,则窗顶距楼面2.4m,还留有0.4m的结构高度。在公共建筑中,窗台高度由 1.0~1.8m不等,开向公共走道的窗扇,其底面高度不应低于2.0m。至于窗的高度则根据采光、通风、空间形象等要求来决定,但要注意过高窗户的刚度问题,必要时要加设横梁或"拼樘"。此外,窗台高低于0.8m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现代玻璃幕墙中,整块玻璃的高度有的已超过7.2m,那已不属于一般窗户的范围了。 2.窗宽: 窗宽一般由0.6m开始,宽到构成"带窗",但要注意采用通宽的带窗时,左右隔壁房间的隔声问题以及推拉窗扇的滑动范围问题,也要注意全开间的窗宽会造成横墙面上的炫光,对教室、展览室都是不合适的。

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转帖]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高层建筑有力地显不了人类在面临城市人日迅速增加,用地紧张的困境时,更有效地开发和运用高技术、新材料、新手段,从向允分利用有限空间开拓扩大生存空间的信心和能力,高层建筑作为较大体量的实体,它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对其所在的空间区域构成较大的影响,高层建筑必然是环境的建筑。高层建筑的出现,对城市环境的方方面面存在着无法忽略的影响。对十目前尚不完全成熟的高层建筑,人们应当以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不能存在“追捧”或“打扭”的心理。山十当前中国的高层建筑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所以本文主要就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提出讨论。 1高层建筑对城巾环境的积极影响 1.1 省地 当前中国人日已远远超出本国资源所能承担的人日数量,向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日集中十城市之中。在中西部小城镇战略没有发挥应用效能之前,城市用地相应地口趋紧张。高层建筑正好可以少占上地,使人们居住、生活的空间朝空中发展。据$ll略统计,30层的建筑比5层建筑竹约用地40%以卜,空出来的上地对社会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些空出的上地意义在十:可以增加绿化,改否城市环境,较高的绿化率可以起到净化空气、降低城市噪音、调竹地段的度,降低风速,当然还可以美化环境,使城市的空间环境更加优美、健康,适宜人们生活,居住。当城市发生火灾、地震或其他灾害时,高层建筑竹约下来的用地,就可以起到安全区和疏散居民的作用,增大城市居民的安全指数。 1.2竹约市级工程的投资 这已是目前看起来短期效益最明显的点。高层建筑可以使地卜、地下的各种管道相对集中,缩短道路的长度,从向降低市级工程的投资,在地价昂贵的城市建设高层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造价可大大降低。 1.3联系与交往的便捷 高层建筑山十其具有空间叠加的特点,所以使工作在内的人们联系与交往非常方便。设置在同栋楼单的相关单位只需乘电梯就可以很快到达。而且,囚为高层建筑往往成群成片,使大量的单位都集中在某个较小的片区,使小片区内的工作、生活功能非常齐全,这也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就近的方便。 1.4地下层是城市的防空避难所 高层建筑都会设计相应的地下室,这些地下室平时行使其自身的功能,向到了战时,则自然成了疏散城市居民的最适合场所。平战结合,可以竹约建设另外的防战设施的上地与资个。不过这点需要在设计时有着允分的考虑并做出相应的设置,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如美国9.11世贸大楼的倒塌,其地下室不仅没能成为避难所,反向成为巨大的坟墓,有很多人被困死在其中。 1.5大都市的重要景观 高层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密集的片区,如今已无疑被视为大都市中心的象征。无论是纽约的燮哈顿,法国的德方斯新区,还是卜海的浦东,都是如此。高层建筑之所以被人们视为景观,不仅是囚为高层建筑本身的体量宏大,自然成为人们视觉的中心,更囚为高层建筑被视为是对人的智慧与伟大的人文主义讴歌,是人类技术与文化的物质丰碑。高层建筑71总了相应都市在建筑结构、机械设备、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所有科技卜最高的成果,表现出了该都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程度和现代化步伐。 高层建筑正是有着以卜优点,对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刁以星火燎原之势,从芝加哥迅速席卷全世界。然向,作为尚不完全成熟的建筑类型,高层建筑有着其对环境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设计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得见其积极的面,向且也要了解其消极的面,从向在设

2020年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根据理论及经验分析,一般在40层(大约150米)左右,是超高层建筑设计的敏感高度(建筑物的超长尺度特性将引起建筑设计概念变化),这种变化促使建筑师必须提出有效设计对策,调整设计观念,应用适宜的建筑技术。 超高层楼宇就像一条竖立起来的街道,存在着安全、内部交通、环境、能源消耗等多种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越是向高处发展,安全性、耐久性及适用舒适等问题就愈多,对结构、建筑、机电、暖通、电梯等专业的要求就越高。 结构系统难点1 由于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特殊性,建筑内部的梁柱将会不可避免的存在,在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异形柱的使用,特别是在超高层住宅户型设计中,充分全面考虑梁柱的影响、规避及利用是设计的难点。 对于结构设计来讲,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选择相应的结构体系,一般分为六大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束筒结构体系。 90年代以来,除上述结构体系得到广泛应用外,多筒体结构、带加强层的框架-筒体结构、连体结构、巨型结构、悬挑结构、错层结构等也逐渐在工程中采用。 进入90年代后,由于我国钢材产量的增加,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逐渐采用。如金茂大厦、地王大厦都是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此外,型钢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中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高层建筑结构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断提高,从C30逐步向C60及更高的等级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的梁、板结构中广泛应用。钢材的强度等级也不断提高。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除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号RC)外,还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代号SRC),钢管混凝土结构(代号CFS)和全钢结构(代号S或SS)。 建筑高度100m,柱网为8.4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采用框架-剪力墙或框-筒结构体系较为经济合理,这种结构体系的剪力墙或筒体是很好的抗侧力构件,常常承担了大部分的风载和地震荷载产生的水平侧力,总体刚度大,侧移小,且满足玻璃幕墙的外装饰要求。 超高层建筑的楼板和屋盖具有很大的平面刚度,是竖向钢柱与剪力墙或筒体的平面抗侧力构件,同时使钢柱与各竖向构件(剪力墙或筒体)起到变形协调作用。 一般钢结构建筑物的楼板和屋盖,都采用轧制的压型钢板加现浇钢筋混凝土(简称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厚度一般不小于150mm。目前在设计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时没有考虑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与钢梁共同作用。主要是对于板底呈波形的计算原理不甚了解或认为计算繁琐,就按平板计算,这样既不安全又增加了钢梁的用钢量。

完整高层建筑全流程施工过程,看完一目了然

完整高层建筑全流程施工过程,看完一目了然 建筑工程项目案例为一栋高层住宅楼,总高30层,地下1层,高强预应力管桩-筏板基础,框剪结构。 一、前期施工准备阶段 1、地质勘察 地质单位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据设计提供的相关资料,对拟建场地通过各种勘察手段和方法对地质结构或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等,做出分析评价出具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为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 2、文物勘察 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进行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请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考古调查、勘探中发现文物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会同建设单位共同商定保护措施;遇有重要发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及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处理。 3、建筑边坡与深基坑工程的设计方案评审 设计方案评审是指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其委托机构依据国家、地方有关技术规范和相关的强制性条文,对建筑边坡与深基坑工程设计方案进行的安全、经济、合理

等方面的技术性论证。其目的是:为加强对建筑边坡与深基工程的管理,确保建设工程及其相邻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道路的安全,土方开挖图确定后,依据国家相关规定: 建设单位应委托评审组织机构对建筑边坡与深基坑工程的 设计方案进行评审。 4、工程测量定位 是指建筑工程开工后的第一次放线,建筑物定位参加的人员是:城市规划部门(下属的测量队)及施工单位的测量人员(专业的),根据建筑规划定位图进行定位,最后在施工现场形成(至少)4个定位桩。放线工具为“全站仪”或“比较高级的经纬仪。 5、施工现场市政临水临电报批 建筑单位在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筑工程许可证之后,持证明分别到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办理临水临电审批手续。 6、三通一平 三通一平是指基本建设项目开工的前提条件,具体指: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随着现场办公信息化,增加通讯、通网(五通)或通讯、通网、通邮、通气(七通)) 7、工地围栏及大门建设 1)施工现场实行封闭式施工。主要路段围墙不低于米,一般路段的围墙不低于米(用于企业宣传的围挡钢架及基础应

高层建筑平面设计

高层建筑平面设计 高层建筑是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经济的一种体现。是人类社会城市化,高技术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产物,是时代的里程碑,也是城市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们面对的宏伟课题和历史的重任。首先从设计概念上弄清它的实质、意义、哲理、目标、创造思维方式和手段等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高层建筑,甚或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概念,与一般民用建筑的创作哲理和方法不尽相同。究其特殊性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建筑高度与层数的量化概念; 二是结构技术与设备综合化的概念 三是建筑文化与健康环境的优化概念, 四是设计者创造力,设计意识及能力的概念。 建筑设计是三维空间设计,高层更是如此。本文试图用平面构成的方式探讨内部划分及组合的相对稳定的规律,以及内部划分与组合和造型的互动性,换句话说,是探讨一种平面与造型内在关系的巧妙结合的规律性。所以本文的探讨试图从二维平面开始进行思考,再把二维和第三维进行综合. 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法有线生形和形生形两种,建筑师运用形态要素点线面表达建筑构思意图,而线是组成平面形的基本元素,由直线,凸线和凹线三种原型线可以直接构成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多边形等一些简单图形,即基本形。由线生形的概念可以构成建筑的单位空间和系列整体空间,也是一种高层建筑具形的表达方式,方法。对于复杂的,设计构思观念上的高层建筑平面构成,则采用形生形的方法来创造理念追求中的建筑形式与形体。形生形是利用原型围合的简单图形去交合,衍生,组合,群化,打散重构,变形处理等方式,以建构满足建筑创意构思的需要的图形。 平面功能设计 高层平面设计包括建筑内部设计和外部设计。 建筑外部设计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高层建筑外部是人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高层建筑外部环境一般包括我们周围的所有事物,在高层建筑环境的控制范围内,则包括能源环境以及直接影响人们生理健康的各种事物。他们包括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电磁环境、放射环境、重力和运动环境以及化学环境。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类型按其使用性质可分为 交通穿越型空间、 集散型空间、 休闲型空间、 商业型空间、 和景观空间等几种类型。 按外部空间与高层建筑平面及竖向关系,有可分为前庭、侧庭、内庭、下沉式花园、天台花园、屋顶花园等几种构成方式和类型。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是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总平面车流包括:上班人车流,外来者车流,货车及垃圾车流线,消防车环路和紧急情况下消防车需通达各处,还有自行车线路。交通穿越型空间。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中的人行与车流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功能,交通空间中包括着车流,人流两大主要功能子项,他们对于高层建筑都存在多向性的问题,对于车流则有下客及卸货的分流处理要求,对于人流则有沿着城市主要街区的主导人流及其他次要的道路

一个完整高层建筑项目全流程施工过程资料

精品文档 一个完整高层建筑项目全流程施工过程 建筑工程项目案例为一栋高层住宅楼,总高30层,地下1层,高强预应力管桩-筏板基础,框剪结构。 一、前期施工准备阶段 1、地质勘察

地质单位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据设计提供的相关资料,对拟建场地通过各种勘察手段和方法对地质结构或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等,做出分析评价出具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为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文物勘察2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进行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请政府文物行勘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 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探。考古调查、勘探中发现文物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会同建设单位共同商定保护措施;遇有重要发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及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处理。 、建筑边坡与深基坑工程的设计方案评审3地方有关技设计方案评审是指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其委托机构依据国家、术规范和相关的强制性条文,对建筑边坡与深基坑工程设计方案进行的安全、经济、合理等方面的技术性论证。其目的是:为加强对建筑边坡与深基工程的管理,确保建设工程及其相邻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道路的安全,土方开挖图确定后,依据国家相关 :建设单位应委托评审组织机构对建筑边坡与深基坑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审。规定 、工程测量定位4是指建筑工程开工后的第一次放线,建筑物定位参加的人员是:城市规划部门(下属的测量队)及施工单位的测量人员(专业的),根据建筑规划定位图进行定位,最后在施全站仪4工现场形成(至少)个定位桩。放线工具为“”或“比较高级的经纬仪。精品文档.

高层建筑中的“共享空间”的现代应用

高层建筑中的“共享空间”的现代应用 摘要:本文以高层设计中共享空间的设计为背景,论述了共享空间对人的感受以及建筑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特别分析对现代中庭空间的产生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建筑师波特曼的建筑理念和设计作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共享空间的作用和现实的应用。 关键词:共享空间,以人为本,中庭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high-level design share a space design as background, the paper expounds the sharing space on the feelings of people and the impact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o modern atrium space analysis of produc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of the architect of architectural concept and rob portman design work.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the spac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reality. Keywords: sharing space, it is with the person this, in the atrium 城市现代化扩张进程中,核心土地资源越来越宝贵,城市建筑的密度越来越密集,在“钢筋水泥丛林”的冷漠、乏味、千篇一律的现状下,生活在其中的人备感孤独、闭塞,强烈渴求与他人交往,与社会联系。随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观点的改变,都影响着建筑空间综合公共环境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在现代高层建筑的设计中也越来越需要强调开放的公共空间的设计运用。 1. 波特曼与现代中庭以及其设计理念 最早将中庭引进高层建筑的是美国建筑师波特曼(J. Portman)。波特曼对现代建筑的主要影响除了他独特地将房地产开发与建筑师职业完美结合外,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中庭空间形态。虽然他不是中庭空间的发明者,但他是第一个将中庭空间应用到现代旅馆中的人,他创造性的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将中庭空间、玻璃电梯和旋转餐厅这三者组合在一起。亚特兰大海亚特摄政旅馆的成功运行,使世界旅馆业随即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波特曼式的“中庭旋风”,如今这股旋风已蔓延到各种商业建筑,办公建筑和教育建筑等空间中。可以想见这种中庭共享空间的设置给人带来的空间和环境的美感,是一种心灵的愉悦。 在波特曼设计的亚特兰大亚特摄政旅馆中,设计有22层高的巨大中庭里,波特曼营造了一个富有生活气息,充满人性的场所,犹如一个室内城市广场,他赋予了中庭一种新的内涵。波特曼中庭空间的巨大成功一方面取决于他对大众行为心理的敏锐观察,另一方面取决于他对城市生存空间的深刻思考。波特曼的中庭空间还给了城市一个属于人的场所。空间的形态、明暗、尺度、环境设计以及

高层建筑设计重点

高层建筑设计 1、(简答)高层建筑的五个发展时期: 内容 发展 第一时期第二时期第三时期第四时期第五时期 文化思潮芝加哥时期古典复兴 时期“摩天楼” 时期 “现代主义” 时期 “后现代” 时期 时间1865年~1893 年1893年~一次 大战前 一次大战后 ~1929年 二次大战后 ~70年代 70年代~现在 特征结构主义古典复兴装饰艺术“方盒子”和 玻璃楼 “高技派”折衷、玩世不恭 主要代表人物詹尼、鲁特、 伯纳姆、沙里 文等 伯纳姆、罗奇 等 胡德密斯、格罗皮 乌斯、贝聿铭 等 菲利普·约翰 逊 主要代表作家庭保险公 司大楼信托 大楼帝国州大厦 普赖斯大厦 拉迪阿德大 厦、格雷堡大 厦 利华大厦 西格拉姆大 厦 纽约AT&T公 司大楼 纽约哈顿公司 总部 地点芝加哥纽约纽约、芝加哥全球全球 2、中国《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中规定: 超过10层的住宅建筑 超过24米高的其他民用建筑为高层建筑 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为超高层 3、按防火等级分类

4、标准层空间布局模式 就“核体”与“壳体”的相对布局和组合而言,反映在标准层平面中,可有:集中式、 分散式、和综合式三种主要形式。 5、标准层平面的有效利用率 由于影响因素复杂,使高层建筑的标准层平面规模相差很大。通常用面积有效率(使用面积

在建筑面积中所占比率)来进行合理性评价。 影响因素: 1.核体的面积 2.壳体的空间尺度 6、设备层的竖向空间利用方式为: 楼面以上2米内设置机器设备和用作工作人员活动空间, 再以上0.7~1.0米高度为风道和各种管道区, 它上面0.6~0.75米布置给排水管道、 最上面空间则为电气配线区。 7、(作图)避难层做法?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断开,但人员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高层建筑设计原理

1、下列哪一种形状的平面体形系数最小,能耗最少。 A.方形B.圆形C、三角形D、梯形 2、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规定,( )层及其以上的建筑为高层住宅。 A、10 B、20 C、15 D、9 3、《通则》中规定,建筑高度大于( )米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A、 200 B、60 C、100 D、300 4、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超高层建筑就是( ) A、台湾101大厦 B、迪拜哈利法塔 C、美国帝国大厦 D、芝加哥蒙托克大厦 5、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高层建筑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 ) A、有可能造成令人不愉快的环境。 B、存在比多层建筑更多的安全隐患。 C、不利于人们户外活动,容易形成对人类健康不利的室内环境。 D、高层建筑象征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与技术水平,也表现了拥有者的财富、地位与商业信用。 6、高层建筑场地调查包括项目背景、基地现状与周边环境以及( )等方面的内容。 A、能源供应 B、地域特征 C、项目定位 D、开发强度 7下列哪一项就是比较良好的高层建筑外部空间尺度。( ) A、b/h≤1 B、b/h≥2 C、 1≤b/h≤2 D、b/h≥3

8、若建筑用地为条形用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 A.用地相对进深较大,不利于吸引顾客; B.建筑多沿街布置,且首层多为商业功能; C.用地中高层建筑对城市道路多有退缩; D.条形用地临街面多为短轴方向。 9、平原与丘陵城市用地评价一般将坡度大于( )的用地列为不适于作为建筑用地的类别。 A.25% B、 20% C、30% D、50% 10、在平坦地区,当建筑间距与高度之比( )时,通风效率可视为良好。 A、b>2h B、b=2h C、b=h D、b

高层建筑设计原理

1.下列哪一种形状的平面体形系数最小,能耗最少。 A.方形B.圆形C.三角形D.梯形 2、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规定,()层及其以上的建筑为高层住宅。 A.10 B.20 C.15 D.9 3、《通则》中规定,建筑高度大于()米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A. 200 B.60 C.100 D.300 4、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超高层建筑是() A.台湾101大厦 B.迪拜哈利法塔 C.美国帝国大厦 D.芝加哥蒙托克大厦 5、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高层建筑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 A.有可能造成令人不愉快的环境。 B.存在比多层建筑更多的安全隐患。 C.不利于人们户外活动,容易形成对人类健康不利的室内环境。 D.高层建筑象征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也表现了拥有者的财富、地位和商业信用。 6、高层建筑场地调查包括项目背景、基地现状和周边环境以及()等方面的内容。 A.能源供应 B.地域特征 C.项目定位 D.开发强度 7下列哪一项是比较良好的高层建筑外部空间尺度。()

A.b/h≤1 B.b/h≥2 C. 1≤b/h≤2 D.b/h≥3 8、若建筑用地为条形用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地相对进深较大,不利于吸引顾客; B.建筑多沿街布置,且首层多为商业功能; C.用地中高层建筑对城市道路多有退缩; D.条形用地临街面多为短轴方向。 9、平原和丘陵城市用地评价一般将坡度大于()的用地列为不适于作为建筑用地的类别。 A.25% B. 20% C.30% D.50% 10、在平坦地区,当建筑间距与高度之比()时,通风效率可视为良好。 A.b>2h B.b=2h C.b=h D.b

试述高层建筑空间的协调与配合

试述高层建筑空间的协调与配合 近几十年来高层建筑在造型形式不断翻新、高度记录一再被打破的同时,其空间构成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任何一个建筑工程施工来讲,搞好各专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建筑产品的施工是由多工种、多系统互相渗透、密切配合、综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建筑产品的这种系统的密集性、交叉性及最终的整体性,最主要的表现在高层建筑上。高层建筑的显著特性是“高”,由于其“高”而引发出诸多不同于其它建筑的特点来。 标签:高层空间构成施工协调 0 引言 近十余年来我国的高层建筑建设可谓突飞猛进,其建设速度和建造数量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少有的。我国的理论研究多偏重于介绍国外的思潮流派,或是探讨文化、艺术、美学等与外在形式相关的东西,而对于功能组织和空间构成模式的研究却较少有人问津。然而,当今的建筑学早已超越了工程和艺术范畴,需要我们从更多方面对其进行的研究。 1 高层建筑空间构成模式演化 1.1 内核的形成高层建筑与其它建筑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有一个垂直交通和管道设备集中在一起的、在结构体系中又起着重要作用的“核”(Core)。而这个“核”也恰恰在形态构成上举足轻重,决定着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 在建筑的中央部分,有意识地利用那些功能较为固定的服务用房的围护结构,形成中央核心筒,而筒体处于几何位置中心,还可以使建筑的质量重心、刚度中心和型体核心三心重合,更加有利于结构受力和抗震。 1.2 核的分散与分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需求的变化和设计侧重点的不同,以中央核心筒为主流的高层建筑“内核”空间构成模式开始受到了挑战。 对于结构专业来说,加强建筑周边的刚度也会有效地抵抗地震对高层建筑的破坏,所以如果将垂直交通和设备用房等分散地布置在周边,则无疑也会对结构抗震有利。同时,这种分散的多个外核的空间构成模式,也正好适用于新兴的巨型框架结构,使这种结构体系中的巨型支撑柱具有了使用功能。 而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核的移动、垂直交通、服务性房间和管道井分散到建筑的周边,对于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和立面造型上的变化也是极具革命性的。它不但适应了其它专业的需求,而且还有利于避难疏散,创造更大的使用空间和使高层建筑的底部获得解放。这种空间构成模式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先进性,很快便被推崇技术表现的欧洲建筑师们所发现,并创造性地应用在他们的作品之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人性化设计方法初探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人性化设计方法初探 摘要 [摘要]现代城市的发展迅速致使高层建筑的发展也快速,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过程之中缺少人性化设计,对于传统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没有继承与发展,现代城市人口在居住和工作之中感 [摘要]现代城市的发展迅速致使高层建筑的发展也快速,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过程之中缺少人性化设计,对于传统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没有继承与发展,现代城市人口在居住和工作之中感受不到城市的温暖情怀,这对于城市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对于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必须进行关注,为我国城市更好发展提出一些建筑设计建议。 [关键词]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人性化设计 1 传统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中存在的问题 1.1 空间尺度不协调和谐的空间比例与尺度是建筑形态美的必要条件,建筑设计实际上是空间尺度、比例、布局设计与空间渲染问题,空间尺度不协调会关乎到建筑整体的形态美,建筑整体的形态美有关服务到居住人口的心理需求,我国传统建筑高度与城市整体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建筑与城市空间有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但是在现代城市中,为了节省占地空间,盲目追求建筑高度,理论而言,这是非常不合理的。高层建筑冲击着良好的传统城市空间中的邻里关系与日常的居住人口的交流,多层建筑让城市人口变得更加冷漠与抑制,所以空间尺度设计不协调是城市建筑设计的一大缺点。 1.2 立体设计不合理好的立体设计可以节省空间,让绿化面积扩大,美化程度更高,而多数高层建筑设计近景设计不够立体,太过于平面化,只设计了基础的绿化铺设,处于建筑下层的人们不能感受到设计的美感。 1.3 情怀设计缺失现代城市建筑设计追求创新,在设计建筑时标新立异,一方面这是促进城市建筑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这种理念使得城市建筑设计缺失情怀设计。许多大城市设计的建筑图案只能在平视视角才能看出设计的图案,而大多城市人口只能仰视建筑,所以在建筑设计时不能只追求革新,而应该更多的关注人性化设计,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情怀、文化底蕴,每个城市和人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精神气度,人性化设计就应该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关注城市人口的情怀。

高层建筑主体资料全套

高层建筑主体资料(附实验及委托单) 一、施工测量放线报验 1、施工测量放线报验单(A11) 2、多层高层各层放线测量记录(C1204) 3、施工放线控制网记录(C1202)(只做一次) 4、施工放线验收记录(C1203 5、放线平面图。 6、技术复核记录 二、土方开挖报验 1. 土方开挖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A1001) 2. 工序交接检查记录(B1024) 3. _____ 施工记录(检查记录)(B1063-04) 三、地下室外墙防水报验 1. 卷材防水层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A1035) 涂料防水层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A1036)金属板防水层检验 批质量验收记录表(A1037)塑料板防水层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表(A1038)注:根据施工图纸设计而选用相关的表格 2. 细部构造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A1039) 3?隐蔽工程验收记录(B1023)

4. 工序交接检查记录(B1024) 四、土方回填报验 1. 土方回填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A1002) 2. 土层回填现场抽样实验点位示意图( C1004) 3. 土及灰土地基(垫层)回填现场试验记录( C1101) 4. 土方回填隐蔽验收记录( B1023) 五、钢筋报验 1. 钢筋加工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A2004) 2. 钢筋安装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A2005) 3. 工序交接检查记录( B1024) 4. 钢筋隐蔽验收记录( B1023) 六、模板安装报验 1. 模板安装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A2001) 2. 现浇砼模板安装、拆除施工记录( C1214) 3. 工序交接检查记录( B1024) 七、砼浇注报审 1. 砼浇注报审表 2. 砼浇注申请表( C1210) 3. 附;商品砼出厂合格资料 4. 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A2006)注 :A2006 表商砼厂提供 , 如商砼厂不提供时 , 按照商品砼控制资料填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