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水声探测技术
水声探测中的多源信号处理技术

水声探测中的多源信号处理技术在探索海洋的广袤世界中,水声探测技术犹如我们的“耳朵”,让我们能够感知水下的奥秘。
而多源信号处理技术则是这双“耳朵”变得更加敏锐和聪慧的关键。
水声探测的环境极其复杂,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盐度、水压等,导致信号的衰减、畸变和多径传播。
这就好比我们在嘈杂的市场中试图听清远处朋友的低语,困难重重。
多源信号处理技术的出现,就像是为我们配备了一副更强大的“耳机”,能够从混乱的声音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
多源信号处理技术的核心之一是信号的采集。
为了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水下信息,我们需要布置多个传感器来收集声音信号。
这些传感器就像分布在战场上的侦察兵,各自负责一片区域,将收集到的情报传递回来。
然而,如何确保这些传感器能够协同工作,不出现重复采集或者遗漏重要信息的情况,是一个需要精心设计的问题。
在信号采集之后,接踵而来的是信号的预处理。
这就像是对刚刚收获的农作物进行初步的筛选和清理。
我们需要去除噪声、增强有用信号,为后续的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滤波、放大等。
滤波就像是一个筛子,把不需要的频率成分筛掉,只留下我们关心的频段。
放大则是把微弱的信号放大,让它们变得更加清晰可辨。
接下来是信号的特征提取。
这是整个多源信号处理技术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就好比从一堆杂乱无章的物品中找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以便我们能够快速识别和分类。
在水声探测中,我们可以提取信号的频率、幅度、相位等特征。
这些特征能够帮助我们判断目标的类型、大小、速度等重要信息。
当特征提取完成后,我们就要进入信号的融合阶段。
想象一下,我们有多个不同来源的线索,如何将它们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画面?这就是信号融合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合理的算法和模型,将多个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进行融合,能够提高探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多源信号处理技术中,算法的选择和优化至关重要。
不同的算法在处理不同类型的信号和问题时,表现出不同的性能。
水声探测技术综述

海洋技术——精选推荐

海洋技术绪论第一章海洋与海洋技术一、海与洋(一)海洋形态(二)海底地形二、海洋技术(一)水下的特殊环境(二)海洋技术第三节近代海洋技术的主要进展和成就一、现代海洋调查和探测技术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三、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预报第一节海洋与海洋技术一、海与洋海洋:是指地球上广大而连续的咸水水体,是陆地水的主要供给源泉,又是一切陆地水汇聚的场所地球海洋(3.6亿km2 ),占71% 陆地(1.5亿km2 ),占29%海洋体积13.7×10km3 平均深3800m最大深11034m洋:中心主体部分海:边缘附属部分二、作用:①海洋是生命的摇篮;②大气和陆地、海洋三者相互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③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
资源: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动力资源、海洋空间资源。
(一)海洋形态(1)洋是海洋的主体,为地球表面特别广袤的水域;(2)它远离大陆,面积广阔,占海洋的89%。
水深3000m以上。
(3)有较高的盐度35‰以上,水色高、透明度大,水文要素稳定。
(4)具有独立的潮波系统和海流系统,洋底地壳具有洋壳性质。
(2)海①海:靠近大陆,或受大陆包围,位于大洋边缘的水体。
②水深在3000m以内。
③盐度低、水色低、透明度小、水文要素不稳定。
④潮差大,海底地壳多为陆壳性质。
(二)海底地形海底大陆边缘: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22%)大陆盆地:是海洋的主体(45%)大洋中脊:大洋中最宏伟的地貌单元(33%)(1)大陆边缘大陆架--毗连大陆的浅水区域和坡度平缓的区域,以200m等深线为界,已被列为大陆国的专属经济区。
大陆坡--大陆向大洋盆地的过渡带的上部,水深200~3000m,坡度较陡。
大陆隆--大陆向大洋盆地的过渡带的下部,水深3000~4000m,坡度较缓。
(2)大洋盆地主要部分水深4000~6000m,也称深海盆地。
平坦部分称为深海平原。
是地表最平坦的地区。
(3)大洋中脊它隆起于洋底的中央部分,贯穿整个大洋,线状延伸,成为全球规模的洋底山脉,山高平均1500m。
水声探测中的信号分类与识别技术

水声探测中的信号分类与识别技术在广阔的海洋世界中,水声探测就如同我们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眼睛。
而在这一过程中,信号分类与识别技术则是关键的核心,它能够帮助我们从复杂的水声环境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海洋探索、资源开发、国防安全等众多领域提供重要的支持。
水声探测中的信号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
有的像轻柔的低语,有的像猛烈的咆哮,有的持续而稳定,有的则短暂而急促。
要对这些纷繁复杂的信号进行准确分类和识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水声信号的特点。
水声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海洋的温度、盐度、深度,以及海底的地形、障碍物等等。
这就导致水声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反射、散射等现象,使得接收到的信号变得复杂而模糊。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科学家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对水声信号进行分类和识别。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基于特征提取的技术。
这就好比我们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眼睛、鼻子、嘴巴等特征来识别他的身份一样,对于水声信号,我们也可以提取一些特定的特征,比如频率、幅度、相位、持续时间等等。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就能够对不同类型的信号进行分类。
在特征提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一些数学工具和算法,比如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等。
这些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将复杂的时域信号转换到频域或者其他域中,从而更方便地提取出有用的特征。
除了特征提取,模式识别技术也是水声信号分类与识别中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模式识别方法有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等。
以神经网络为例,它就像是一个拥有无数个神经元的大脑,通过对大量的训练数据进行学习,它能够逐渐掌握不同类型水声信号的特征和规律,从而实现对未知信号的准确分类和识别。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水声探测中的信号分类与识别技术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比如,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会导致信号的特征发生变化,这就给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带来了困难。
此外,噪声的干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声学技术在水下探测中的应用

声学技术在水下探测中的应用近年来,声学技术在水下探测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声音在水中传播的特性使得它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探测手段,与其他手段相比,它具有灵敏、高分辨率、非侵入性等优点。
本文将介绍声学技术在水下探测中的应用及其基本原理。
一、声学成像技术声学成像技术是目前水下探测领域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该技术通过发射一定频率的声波信号,并依据信号在水中的反射信号来确定水下物体的位置、形状和大小等信息。
声学成像技术的核心是声学成像仪,它通过探头将发射的声波信号传达到水中,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最终生成水下物体的影像图像。
声学成像技术在海洋石油勘探、水下机器人探险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声纳定位系统声纳定位系统又称声纳测距仪。
该系统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通过计算声波信号从发射源到目标物体的距离来确定目标物体的位置。
声纳定位系统广泛应用于水下搜救、水下作业、危化品泄漏等领域。
传统的声纳定位系统只能提供目标物体的大致位置信息,但随着声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声纳定位系统可以精确到厘米级别,为水下作业提供了更高的精度和效率。
三、声学流速计声学流速计是一种利用声波测量水流速度的装置。
水力学上的Reynold 数越来越小,海底、河床的底质便越粘稠,流体也变得更难流动。
这时候,声学流速计便成为了一种极为有用的工具。
它可以被用来测量水下河流的流速、流垢分布,进而为水文模拟、水电设计、水质监测等提供大量实测数据。
四、声学扫描仪声学扫描仪是一种用于水下肉眼观察的装置,可以对水下景观进行三维立体扫描。
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声波反射回来的时间差判断出目标物体的距离,进而生成三维视觉效果。
声学扫描仪可以被应用于石油勘探、海底考古、生态保护等领域。
五、声学通讯技术在水下通讯领域,光通讯一直是一个难点,传统的无线电通讯暂时不能够有效解决问题。
而声学通讯则可以应用于水下上互通信息传递。
声波传播在水中的速度比较慢,通行距离不够长,数据传输速率也比较低。
水声探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水声探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在人类探索海洋的进程中,水声探测技术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早期简单的声纳系统到如今高度复杂的水下声学监测网络,水声探测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为我们揭示了海洋深处的奥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水声探测技术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备受关注。
一、多传感器融合与协同探测在未来,水声探测技术将更加注重多传感器的融合与协同工作。
单一的水声传感器往往存在局限性,无法全面、准确地获取水下目标的信息。
例如,传统的声纳系统可能在分辨率、探测范围或目标识别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通过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声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电磁传感器等进行融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更高效、更精确的探测。
多传感器融合并非简单地将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叠加,而是需要进行复杂的信息处理和融合算法设计。
通过对来自多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综合判断,可以有效降低噪声干扰,提高目标检测和定位的准确性。
同时,协同探测还可以实现对不同类型目标的全方位监测,包括潜艇、水雷、海洋生物等。
此外,多传感器融合与协同探测还可以应用于分布式水下监测网络。
多个传感器节点分布在广阔的海域,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协同处理,从而构建起一个覆盖范围广、监测能力强的水下探测体系。
二、智能化与自主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声探测技术也将朝着智能化和自主化的方向迈进。
智能化的水声探测系统能够自动对采集到的声学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目标的自动识别、分类和跟踪。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大量的水声数据进行训练,系统可以学习到不同目标的声学特征,从而提高目标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自主化则意味着水声探测系统能够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根据预设的任务和环境条件自主进行探测和决策。
例如,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可以携带水声探测设备,在广阔的海域自主执行探测任务,根据实时获取的信息调整探测策略和路径。
这种自主化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探测效率,还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和风险。
海洋工程中的水下探测技术

海洋工程中的水下探测技术海洋,这个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广阔领域,蕴藏着无尽的奥秘和资源。
为了更好地探索和利用海洋,水下探测技术应运而生,并在海洋工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下探测技术是一系列用于获取海洋环境、地质、生物等信息的方法和手段。
它就像是人类在海洋中的“眼睛”,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那神秘的水下世界。
在海洋工程中,常见的水下探测技术包括声学探测、光学探测和电磁探测等。
声学探测技术是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
声呐就是声学探测的典型代表。
它通过发射和接收声波来探测目标。
主动声呐会主动发射声波,然后接收反射回来的声波,从而确定目标的位置、形状和速度等信息。
被动声呐则主要接收目标自身发出的声音,例如船舶的噪声,以此来进行监测和定位。
声学探测技术在海洋地质勘探、水下目标搜索、海洋生物监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比如,在寻找海底矿产资源时,声呐可以帮助我们探测海底的地形和地质结构,确定可能存在矿产的区域。
在监测海洋生物时,通过分析海洋生物发出的声音,我们可以了解它们的种类、数量和活动规律。
光学探测技术则利用光在水中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信息。
水下摄像机是常见的光学探测设备。
它可以直接拍摄水下的景象,为我们提供直观的视觉信息。
但由于光在水中的衰减和散射,光学探测技术在水下的作用距离相对较短,通常适用于浅海或清澈水域的探测。
然而,在一些需要高精度图像的应用中,如对海洋生物的形态观察、海底文物的勘察等,光学探测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电磁探测技术在水下探测中也有其独特的作用。
例如,电磁感应法可以用于探测海底的金属物体,如沉船、海底电缆等。
这种技术通过测量电磁场的变化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性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下探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出现,使得我们能够快速、高精度地测量大面积的海底地形。
它可以同时发射多个波束,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和精度。
侧扫声呐则能够绘制出海底的地貌图像,清晰地显示出海底的山脉、峡谷、礁石等地形特征。
水声探测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

水声探测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哎呀,说起水声探测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你知道吗?我之前去一个渔村游玩,就亲眼见识到了水声探测技术的神奇。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漫步在渔村的码头,海风轻轻拂过脸颊,带着咸咸的味道。
码头上渔民们忙碌着,准备出海捕鱼。
我看到一艘崭新的渔船,船身上装备着各种先进的仪器,其中就有声呐设备。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渔民看到我好奇的目光,笑着跟我介绍起来。
他说:“这声呐啊,就像是我们在大海里的眼睛,能帮我们看到鱼群在哪里。
”水声探测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声波在水中传播和反射的原理,来探测水下的情况。
在渔业中,它可发挥了大作用。
比如说,通过发射声波,然后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渔民们就能知道水下有没有鱼群,鱼群的大小、密度和位置等信息。
这就好比我们在超市里找自己喜欢的零食,一下子就能定位到它们的位置。
有了水声探测技术,渔民们捕鱼就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了。
以前,他们只能凭借经验和运气,在茫茫大海上寻找鱼群,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不一定能有好的收获。
但现在,有了这双“水下眼睛”,他们可以更精准地找到鱼群,提高捕鱼的效率和产量。
我还记得老渔民给我讲的一次捕鱼经历。
那次,他们出海好几天都没有什么收获,大家都有些灰心丧气。
就在这时,船上的声呐设备显示不远处有一大群鱼。
渔民们顿时来了精神,迅速调整渔船的方向,朝着鱼群的位置驶去。
果然,一网下去,满满的都是鱼,大家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而且,水声探测技术不仅能帮助渔民找到鱼群,还能监测海洋环境。
它可以探测到海底的地形、水温、盐度等信息,让渔民们对海洋的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这就像是给渔民们配备了一个海洋“天气预报员”,让他们能够提前做好准备,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另外,在水产养殖方面,水声探测技术也有很大的用处。
比如说,可以监测养殖区域内鱼类的生长情况、健康状况等。
就像我们在家里养宠物,要时刻关注它们的状态一样,渔民们通过水声探测技术,也能及时发现鱼类有没有生病或者生长不良的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美国国防部的说法,这些事件情况如下: 2009年3月4日,一艘中国渔业局巡逻艇数度利用强力探照灯照射美 国海洋观测船“无瑕号”整个船身。当时无瑕号在距中国海岸231公 里的黄海上作业。这般巡逻艇随后在没有知会或警告的情况下,在无 瑕号正前方约1280公尺处横向通过。 第二天,一架中国Y-12海上侦察机12次以大约122公尺高度、457公 尺的距离飞行经过胜利号。 3月5日,一艘中国巡防舰无预警接近美国“无瑕号”,并在距船首约 91公尺处穿越,不到两小时之后,一艘中国Y-12侦察机以183公尺高 度、30到90公尺的距离11度飞行经过无瑕号。 然后巡防舰再次从无瑕号前方通过,这次距离约366到457公尺,既 未礼让,也不表明意图。 3月7日,一艘中国情搜船利用船上无线电向无瑕号发出挑战,指控无 瑕号非法作业,并要求无瑕号离开那个海域,否则就“承担后果”。 美国国防部3月9日以控诉的口吻指出,五艘中国船只跟踪并危险地接 近美国海军船只,显然企图“骚扰”美军船员。
声呐分为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 主动声呐由简单的回声探测仪器演变而来,它主 动地发射超声波,然后收测回波进行计算,适用 于探测冰山、暗礁、沉船、海深、鱼群、水雷和 关闭了发动机的隐蔽的潜艇; 而被动声呐则由简单的水听器演变而来,它收听 目标发出的噪声,判断出目标的位臵和某些特性, 特别适用于不能发声暴露自己而又要探测敌舰活 动的潜艇。
视频:海军高层称我军舰接近测量船行为正当.flv
无暇号事件-对海洋生态的威胁
美国军方“无暇”号间谍船的主要间谍工具是拖曳式高性 能水下阵列声呐,拖缆长约1800米,可以在150到450米 深的水中进行音响作业,以探测和判断水下潜艇的方位及 类型。其声呐的具体情况被美国列入最高度机密,真实工 作情况美军决不会公开。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声呐是当今 世界上最先进的,其功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美国学者的研究证明,美国海军的普通中频声呐便可以发 出高于235分贝的强大声波,这样的强度和火箭发射升空 差不多,可以使数百英里的海面下为之震荡。而“无暇” 号间谍船上声呐种类更多,功率更大,对海洋生态的危害 也更严重。
换能器是声呐中的重要器件,它是声能与其它形式的 能如机械能、电能、磁能等相互转换的装臵。 它有两个用途:一是在水下发射声波,称为“发射换 能器”,相当于空气中的扬声器;二是在水下接收声 波,称为“接收换能器”,相当于空气中的传声器 (俗称“麦克风”或“话筒”)。 换能器在实际使用时往往同时用于发射和接收声波, 专门用于接收的换能器又称为“水听器”。 换能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某些材料在电场或磁场的作 用下发生伸缩的压电效应或磁致伸缩效应。
声波是观察和测量的重要手段。有趣的是,英文 “sound”一词作为名词是“声”的意思,作为动 词就有“探测”的意思,可见声与探测关系之紧 密。 声呐是水声学中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一种装置。 它是SONAR一词的“义音两顾”的译称(旧译为 声纳),SONAR是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声音导航测距)的缩写。
“胜利”号:美军监测船的劳斯莱斯 美国海军第一艘大型小水线面双体船型(SWATH)水声监 听船的设计于1986年完成,被命名“胜利”号 (Victorious),代号为T-AGOS 19。该船适航性极佳,可 在冬季高纬度恶劣天气条件下低速航行,自由操纵。胜利 级共4艘船(代号从T-AGOS 19到T-AGOS 22),于1991年 8月至1993年7月交付使用。 该级船安装了范围广泛的中央数据采集系统(CDAS),用 以支持耐波性,船舶运动,水动力,结构以及声学试验, 是一艘在“任何时间、任何海况都可航行的船”。 胜利级设计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采用小水线面船型,也就 是水下有两个相互平行且对称的角雷状船体,提供的浮力 约占船休总浮力的60%-75%。该级舰主要担负收集水下 潜艇音响情报的任务,同时进行声学试验。 T-AGOS 19的成功可以反映在下面一段话中——“胜利” 号第一任船长巴拉德写道:“胜利”号的运动与舒适同我 指挥过的任何单体船相比,正如高速公路上的劳斯莱斯车 与公路上的大篷车差别一样——“胜利”号就是劳斯莱斯 车。
第四节 水声探测技术
1912年,英国大商船“泰坦尼克”号在赴美途中 发生了与冰山相撞沉没的悲剧。 这次大的海难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为了寻 找沉船,美国科学家设计并制造出第一台测量水 下目标的回声探测仪,用它在船上发出声波,然 后用仪器接收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波信号。 测量发出信号和接收信号之间的时间,根据水中 的声速就可以计算出障碍物的距离和海的深浅。 第一台回声探测仪于1914年成功地发现了3km以外 的冰山。 实际上这就是现在被广泛应用于国防、海洋开发 事业的声呐装臵的雏形。
美国海军胜利号监测船频繁现身我国附近海区_新浪军事_新浪网.flv
美国防部官员称,这是过去两个月内第5次同类事件。 五角大楼声称,3月4日,“胜利”号在中国黄海海域执行 任务时,遭中国渔政部门巡逻艇用大光灯照射并且在没有 预警的情况下从“胜利”号船头1400码处穿过。翌日,一 架中国Y-12水面侦察机在“胜利”号上空400英尺处掠过 12次。3月6日,一艘中国驱逐舰迫近美国海军另外一艘监 测船“无瑕”号,并试图在大约100码的距离内穿越“无 瑕”号船头。2小时后,一架中国Y-12水面侦察机在“无 瑕”号上方600英尺处掠过11次。3月8日,“无瑕”号事 件发生。 此外,美国一名国防官员5日私下透露,上周五的事件之 前,中美船只还于上周四、4月7日、4月8日发生过对峙, 挂有中国国旗的渔船非常接近“胜利”号和“忠诚”号 (USNS Loyal),事发地点分别在距离中国140、185和200 海里的水域。他们评论说,这样的“对峙”举动不仅仅对 船只自身有危险,也可能导致事件的升级。
水声技术具体可分两个方面: 一是设计声呐的技术, 二是处理声呐信号的技术。
从运载声呐的载体来分,可分为舰壳声呐,拖曳 声呐,直升飞机吊放式声呐,海底固定声呐及声 呐浮标等, 从其功能上可以分为远距离警戒声呐,中距离瞄 准声呐,近距离高分辨力的探雷声呐,鱼探仪, 测深仪以及用于海洋勘探及导航用的多卜勒声呐 等; 按其工作方式可以分为主动式或被动式两大类声 呐。 如何根据使用海区的特点,根据战术指标及技术 指标设计新型的声呐,这是水声技术所要解决的 问题。
同时由于声信号在海中传播及从目标反射
的过程中,从频率、波形到脉冲宽度都会 有畸变,而且回波信号是在强大的干扰背 景上接收的,因此如何提高信噪比,从强 干扰中检测弱信号,发现和识别目标,这 就是水声信号处理的任务。
AN-AQS-20A拖曳声呐
AQS-13吊放声呐
SH-60F直升机吊放声呐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潜水艇击沉了协约国大量战舰、 船只,几乎中断了横跨大西洋的海上运输线。 当时潜水艇潜在水下,看不见,摸不着,一时横行无敌。 于是利用水声设备搜寻潜艇和水雷就成了关键的问题。 法国著名物理学家郎之万等人研究并造出了第一部主动 式声呐,1918年在地中海首次接收到(2~3)km以外的潜 艇回波。 这种声呐可以向水中发射各种形式的声信号,碰到需要 定位的目标时产生反射回波,接收回来后进行信号分析、 处理,除掉干扰,从而显示出目标所在的方位和距离。
在水中进行测量和观察,至今还没有发现比声波更有效的 手段。
声呐就是利用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和定位的 装臵,是水声学中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一种装 臵。 它是SONAR一词的“义音两顾”的译称,而SONAR 是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声音导航 测距)的缩写。
美国AN/SQR-19型被动拖曳线列阵声呐 拖曳线列阵声呐一开始是在民用部门发展起来的。 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物探公司先后使用拖曳线列 阵来接收地震回波,寻找海底石油,当然使用的 频率是非常低的,一般在120Hz以下。在实际使 用中,发现这种被动拖曳线列阵具有远程听测潜 艇低频辐射噪声的能力,所以美国海军在70年代 开始致力于把它移植到军舰上的研究:1975年6 月首先研制出AN/SQR-14,不久又研制出 AN/SQR-18,均为过渡型号。
无暇号事件
“胜利”号携 带有先进的 拖曳声呐, 可以探测潜 艇动向。
据5月7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 美国媒体昨天纷纷报 道了美中船只在黄海发生的对峙,五角大楼在声明中没有 详细说明被中国渔船靠近的“胜利”号是什么船,对其活 动以“例行任务”轻轻带过。路透社说,“胜利号”监测 船原本就是为反潜战和水下测绘而设计的,当时在中国与 朝鲜半岛间的海域活动。 中国海军战略研究学者郭亚东6日对《环球时报》记 者说,“胜利”号属于美国“胜利”级海洋监测船,同级 舰船还包括“效率”号、“忠诚”号等4艘军舰,隶属美 国海军军事海运司令部特殊任务船队。“胜利”号是胜利 级的第一艘,1991年下水。设在华盛顿的全球安全组织网 站资料显示,在与战术部队配合行动时,“胜利”号上搭 载的军方人员负责向舰队传送分析和报告数据。执行一次 任务一般持续60天,利用拖曳线列阵声呐收集水声数据。 这些舰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执行任务,确保美海军5支舰 队的水下作战、反潜作战行动。“胜利”号的主要任务是 在两洋区域进行水下潜艇音响情报收集工作。近年来,对 中国华东、华南沿海和南沙群岛附近海区测量活动频繁。
旁扫声呐海底成像装置
中俄联合军演直升飞机释放声呐搜寻潜艇(图)
2005年08月23日 二十三日,“和平使命——2005” 中俄联合军事演习第三阶段— —实施交战的海上封锁演练在 中国黄海海域进行。图为直升 飞机释放声呐,搜寻潜艇,与 舰艇联合反潜。
美国测量船在中国海域违规活动 无瑕号事件
察和测量,得天独厚的更只有声波。
这是由于其他探测手段的作用距离都很短,光在水中的穿 透能力很有限,即使在最清澈的海水中,人们也只能看到 十几米到几十米内的物体; 电磁波在水中也衰减太快,而且波长越短,损失越大,即 使用大功率的低频电磁波,也只能传播几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