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品质研究

合集下载

肉的食用品质

肉的食用品质
影响保水性的因素包括肌肉纤维的结 构、蛋白质的含量和结构等。在加工 过程中,适当的加工程序和添加剂可 以提高肉的保水性。
嫩度
01
嫩度是评价肉品质的重要指标之 一,是指肉在食用时的柔软程度 和易于咀嚼的程度。嫩度好的肉 口感更好,更受消费者欢迎。
02
影响肉嫩度的因素包括肌肉纤维 的结构、脂肪含量、加工条件等 。通过适当的加工技术和添加剂 可以提高肉的嫩度。
性激素
如睾丸酮、雌激素,可能影响人体正 常内分泌功能。
03
肉的营养品质
蛋白质
肉类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和生长发育至
关重要。
蛋白质在肉中的含量因部位和种 类而异,一般来说,瘦肉中的蛋
白质含量较高。
肉类中的蛋白质含有多种必需氨 基酸,特别是对于处于生长发育 阶段的儿童和孕妇来说尤为重要。
通过适当的烹饪方法,如烤、煮、炖等,肉的风味可以得到更好的 发挥和提升。
异常风味
如果肉的风味过于平淡或出现异味,可能是由于变质或储存不当, 应避免食用。
02
肉的卫生品质微生ຫໍສະໝຸດ 指标1 2细菌总数
反映肉品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污染程 度,是评价肉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
大肠菌群
肠道细菌,其存在表明粪便污染,可能传播疾病。
异常颜色
如果肉的颜色过于暗淡或 呈现紫色或棕色,可能是 由于储存时间过长或处理 不当,应谨慎食用。
气味
新鲜肉的气味
异常气味
新鲜肉通常具有轻微的腥味或香味, 这是肉本身的特征气味。
如果肉出现异味、酸味或霉味,可能 是由于变质或储存不当,应避免食用。
烹饪过程中的气味变化
随着烹饪过程的进行,肉的气味会变 得更加浓郁,有时会带有烤肉或煮肉 的香味。

肉品品质评定测定方法

肉品品质评定测定方法

肉品分析测定方法2004.11.10 1.肉色 (2)1.1化学测定法测肌肉颜色 (2)1.2 肌红蛋白测定 (2)1.3脂肪颜色测定方法 (2)2.酸度测定 (3)2.1糖酵解潜力(Glycolyticpotential) (3)3.系水力测定 (4)3.1 Kauffman法(又称快速滤纸法) (4)3.2肌原蛋白测定 (4)4. 大理石纹测定 (5)4.1肌内脂肪测定方法 (5)5. 嫩度 (5)5.1 胶原蛋白测定 (5)5.2 弹性蛋白测定 (6)1.肉色1.1化学测定法测肌肉颜色化学测定是对肉样进行三维立体度量,测肉样的总色素含量。

肉样色素定量方法有Hornsey法、Krzywicki法、Karlsson法、Trout法等,其原理都是先提取后比色。

Hornsey法是国际最流行的方法。

1.1.1取样部位: 通常为眼肌中段。

如果要测全胴体肉色则需加测腰大肌、臀中肌、半膜肌和半腱肌四项。

1.1.2前处理: 取样时间:①宰后1~2小时肌肉样本。

②宰后24小时眼肌中段(0℃~4℃保存)测冷却肉样本。

③宰后肉样充分熟化的特定时间。

上述三种前处理时间中②为最基本的通用时间。

,将肉样约50克在0℃条件下剁成细末。

1.1.3仪器: 萃取试管,相当于Shimadzu四杯以上档次的光电比色计。

1.1.4操作: 称取10克肉末置于萃取试管中加40毫升丙酮、2毫升蒸馏水,搅拌30秒使其混匀,再加1毫升浓盐酸(12摩尔),将萃取试管用石蜡纸封口后于黑暗处静置过夜后过滤,过滤后的滤液立即移入1厘米比色杯上机比色,此时波长调至640nm(80%丙酮作空白对照),实验室温度控制在20℃以下,迅速读取光密度OD值。

肉样总色素浓度=OD值×680(单位:μg/g)将肉样总色素浓度乘以系数0.67即为肉样肌红蛋白的估计值。

本方法创建于1956年,一直沿用至今长盛不衰是在于其简单通俗,但要求操作者上机换杯手法十分老练敏捷,随过滤随上机不能延误,否则在操作过程中丙酮的挥发极易造成测定浓度偏高。

鸡肉胴体品质评定的研究现状

鸡肉胴体品质评定的研究现状

<br>(1.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昆明650201;2.云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实验室)<br> <br>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禽肉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尤其是占较大比例的鸡肉。

可以说鸡肉胴体品质已成为肉鸡生产者和消费者倍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br><br>1国内外研究现状<br><br>近三、四十年来,国内外对肉的品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有不少资料报道。

对肉质应如何定义和评定呢?国外有学者在1987年时,将肉的品质特性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感官品质林工品质。

营养价值、卫生质量或安全性。

感官品质是指影响消费者是否经常买肉和吃肉的性质;加工品质指肉是否适合进一步加工的性质,这一性质主要取决于屠宰后的处理;营养价值包括肉的化学组成和适合人类食用的特性。

卫生质量或安全性意味着应不存在有害微生物及药物残留。

只要满足这四个方面的肉,就是品质优的肉,即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绿色肉食品”,很符合现代消费观。

杨虹(1998)在猪肉和禽肉质量的营养调控研究肉的质量指标认为,嫩度、多汁性、肉色是决定禽肉品质的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取决于动物或胴体内的一些代谢和生物学现象,包括如下方面:①肌肉脂肪的含量(大理石脂肪);②膻味,特别是粪臭素、吲哚和睾酮的含量;③动物饲粮的类型和脂肪酸含量及胴体的脂肪酸含量;④熟化(Maturation)(或‘调理”,Conditioning)效果,尤其是屠宰后一段时间肌肉中肌原纤维结构的分解,肌原纤维降解酶系和肌原纤维降解抑制酶系的活性;⑤屠宰后滴水损失和细胞膜完整性的保持,这对延长保质期、增加产量和减少细菌污染有特别的意义;⑥应激,特别是在运输中和转运场所内的应激;⑦使肉增强风味的潜力。

廖建功(1997)在鸡肉的质量中提到对于消费者来说,肉的外观是非常重要的质量指标,肉鸡胴体上最具有价值的部分就是胸肉,通过胸肉和腿肉出血的参考表以及胸肉色泽比色表,来作为评定鸡肉最终品质参考的有用工具,Liang-chungLin(2000)在比较台湾不同品种鸡的鸡肉品质研究中,把胸肉和腿肉的理化性质、熟肉率和感官品质等方面做了对比对比项目具体为:pH值、系水力、熟肉率、嫩度、多汁性、粘着性。

猪肉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研究的开题报告

猪肉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研究的开题报告

猪肉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猪肉是我国最主要的畜禽肉品之一,也是世界各国供给人类的主要肉品。

猪肉不仅是可食用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肉品,而且还是中、老年人和孕妇营养调配中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具备多种功能性成分,如多糖、肽类、核苷酸、氨基酸等。

目前,我国猪肉的养殖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养殖水平和市场需求等原因,不同的猪肉品种和养殖方式对肉质、口感等特征的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提高猪肉品质,提高猪肉市场竞争力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表明,猪肉品质与肉品中的多种生化物质密切相关,如肌纤维形态结构、肌肉pH值、肌色、养分质量等,而这些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在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等相关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猪肉品质所涉及的基因调控过程中存在多个关键性状相关基因,这些基因会对猪肉品质和养分组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于猪肉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可以为提高猪肉质量、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猪肉品质性状相关基因在猪肉品质中的表达和调控机制,为提高猪肉品质贡献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三、研究内容(1)收集猪肉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基因信息进行综述和分析。

(2)选取不同品相猪肉样本,采集相应的肌肉组织和细胞样本,通过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检测猪肉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和调控机制。

(3)基于检测结果,结合猪肉品质性状的实际表现情况,分析猪肉品质性状相关基因与猪肉品质表现之间的关联关系,揭示猪肉品质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

(4)对猪肉品质性状的实现方法提出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促进猪肉品质的提高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分析法:收集和整理有关猪肉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的文献资料,对其中的研究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综述。

(2)实验检测法:选取不同品相的猪肉肌肉组织和细胞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逆转录酶链式反应(RT-PCR)和RNA测序等实验技术检测猪肉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和调控机制。

禽肉品品质检验要求

禽肉品品质检验要求

禽肉品品质检验要求咱来说说禽肉品的品质检验要求哈。

一、外观方面。

1. 色泽。

正常的禽肉呢,颜色得对头。

鸡肉要是白色或者微微带点淡黄,那是健康的表现。

要是鸡肉红得像火鸡(这里说的不是真的火鸡那种红哈),或者颜色特别暗沉,那可就有点可疑了。

鸭肉呢,一般也是白里透着点浅粉或者淡黄,要是发灰或者黑,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就像人脸色不对肯定身体有毛病一样,禽肉颜色不对,那品质肯定也好不到哪儿去。

2. 表皮完整性。

禽肉的表皮得完整光滑,没有破损或者裂口。

你想啊,要是一只鸡身上到处是破洞,就像一件破衣服似的,那里面的肉很可能就被污染了。

比如说,要是有伤口,细菌啊、脏东西啊就容易钻进去,就像小偷看到房子有破洞就想进去偷东西一样。

二、气味方面。

1. 正常气味。

新鲜的禽肉闻起来有那种淡淡的肉香,就像你走进一家好的肉店,能闻到的那种清新的肉味。

鸡肉有鸡肉的香,鸭肉有鸭肉的独特味道。

如果闻起来有股刺鼻的氨味,或者是那种腐臭味,就像臭鸡蛋的味道一样,那就像是在告诉你“我已经坏掉啦,别吃我”。

这就好比一个人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肯定是身体哪里不对劲了。

2. 无异味混合。

禽肉不能有什么奇怪的混合气味,比如不应该有化学药品的味道。

要是闻到有消毒水味或者其他怪味,那这肉可能被不恰当处理过,或者是在不好的环境里存放过,就像在一个堆满垃圾的房间里放了块肉,能没怪味吗?三、触感方面。

1. 弹性。

用手按一按禽肉,好的禽肉是有弹性的。

就像按一个充满气但又不是很鼓的气球一样,按下去它会弹回来。

要是按下去一个坑,半天弹不起来,就像按在一块泥巴上,那这肉要么不新鲜,要么就是注水肉。

注水肉就像一个本来健康的人被强行灌了很多水,变得臃肿又没活力。

2. 干爽或适度湿润。

禽肉表面应该是干爽的,或者是有一点适度的湿润。

要是摸起来黏糊糊的,就像手上沾了胶水一样,那这肉可能已经开始变质了,细菌在上面繁殖,就像一群小虫子在肉上爬来爬去,分泌出那些黏黏的东西。

四、内部检查(如果需要切开看的话)1. 脂肪分布。

奶公牛犊屠宰试验及肉品质研究

奶公牛犊屠宰试验及肉品质研究
中 国 牛 业 科 学 2 1 , 7 4 :01 2 0 1 3 ( ) 1 — 4, 9 C n at cec AiaC t eS i e l n
科 学 试 验
奶 公 牛犊 屠 宰试 验 及 肉品质 研 究
胡 东伟 , 孙 芳 , 吴 民 苗树 君 。 王 嘉厚 李 红 宇 , , ,
分分 析和 肉质分 析 。
生产 在牛 肉商 品生 产 中 已 占相 当 比例 , 美 国的犊 如
牛 肉产业 的产值 达 6 4亿 ~7亿美 元u , 兰 每年 . j荷
约 1 O万头奶 公犊 牛用于 生产犊 牛 肉 。犊 牛 肉 已成 1 为成 为人们需 求 的和崇 尚的精美 食 品 。我 国犊 牛产
业 近 年 来 刚 刚 起 步 , 国 高 档 宾 馆 酒 店 犊 牛 白 肉 处 我
于 高 价 位 ( 6 ~ 2 0元 / g , 要 依 赖 进 口状 态 , 10 7 k)主 城
市 居 民犊 牛 红 肉 消 费 尚 处 于有 需 求 无 供 应 状 态 。 生
1 2 1 犊 牛的饲 养方式 随母 牛 自然哺乳 、 . . 自由采
l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试 验 时 间 与 地 点 .
黑龙 江省龙 江 县 伊龙 清 真 食 品有 限公 司 , 验 试 时间 2 1 0 0年 9月 5日 ̄2 1 0 0年 9月 1 0日。 1 2 试 验牛选择 及处 理 . 选择 六月龄 以 内 , 重 在 9 g以上 , 体 Ok 膘情 良好 的荷斯坦 奶公 牛犊 2 5头 , 行 屠 宰测 定 , 中抽 取 进 从 l 5头犊 牛胴体 做分 割试 验 , 采取 犊 牛 肉样做 营 养成
蹄、 预拨 皮 、 剥皮 、 开胸 、 去红 自内脏 、 二分 体 , 体修 弱 割 、 排酸库 排酸 4  ̄7 人 8 2h分 割 、 包装 、 冻 。 速 1 3 2 屠 宰测 定项 目 活重 、 重 、 重 、 . . 头 皮 蹄重 、 屠

猪肉品质评定

猪肉品质评定

猪肉品质评定猪肉品质的定义在不同的国家间、同一国家不同的市场间有不同的概念。

流传最广的是由Hoffman提出的,认为猪肉品质包括肉的感官特性、技术指标、营养价值、卫生(毒性或食品安全方面)状况等。

研究猪肉品质有二个方面的复杂性:首先,猪肉品质的评价指标涉及许多方面,其中许多指标尚无明确的定义,而且难以客观地测定。

目前评价肉质的指标有:肉色、肌间脂肪(大理石纹)、嫩度、极值pH、蛋白质的溶解度、滴水损失、系水力、干物质含量、总脂含量、胆固醇含量、烹调损失、烹调后水分含量、多汁性、口感嫩度、咀嚼性能、口感风味等。

其次,影响猪肉品质因素很多,其中有些因素生产者无法控制。

肉的食用品质,包括:肉色、风味(影响消费者可接收程度的主要因素)、系水力(影响猪肉加工和可售产量的主要因素)等。

(一)肉色肉的颜色主要决定于其中的肌红蛋白含量和化学状态。

肌红蛋白主要有三种状态:紫色的还原型肌红蛋白(Mb);红色的氧合肌红蛋白(MbO2);褐色的高铁肌红蛋白(Met-Mb)。

当肉接触到空气后30分钟,切口表面,由于与空气接触,肌红蛋白与氧结合成氧合肌红蛋白,肉色鲜红。

随着时间延长,肌红蛋白的氧化也在进行,形成高铁肌红蛋白,这个过程比较慢。

随着高铁肌红蛋白的逐渐增多(超过30%时),肉的颜色开始变褐。

肉的颜色可通过比色板、色度仪、色差计等以及化学方法评定。

猪肉色的评定需在室内白天正常光度下进行。

评定时间,新鲜猪肉在宰后1~2小时;冷却肉样在宰后24小时。

评定部位在胸腰椎接合处背最长肌横断面。

(二)嫩度嫩度是肉的主要食用品质之一,是指肉在食用时口感的老嫩,反映了肉的质地,由肌肉中各种蛋白质结构决定。

影响肉嫩度的因素很多,有品种、年龄、性别、肌肉部位、屠宰方法以及宰后处理等。

对肉嫩度的主观评定主要根据其柔软性、易碎性和可咽性来判定。

柔软性即舌头和颊接触肉时产生触觉,嫩肉感觉软糊而老肉则有木质化感觉;易碎性,指牙齿咬断肌纤维的容易程度,嫩度很好的肉对牙齿无多大抵抗力,很容易被嚼碎;可咽性可用咀嚼后肉渣剩余的多少及吞咽的容易程度来衡量。

营养与肉品质的研究进展以及肉品质的检测指标与方法

营养与肉品质的研究进展以及肉品质的检测指标与方法

况 下 , 低脂 肪沉 积 ; 已证 实 , 降 现 日粮 能 量蛋 白 比 可 以改变其 体 内的脂 肪酸组 成 。
对调 节脂 肪沉 积有 一 定 的作用 。饲 料能 量 水平 增
3 蛋 白质 及氨 基酸 对 肉品质 的影 响
加 , 白水 平 相应 下 降 , 蛋 即能量 蛋 白 比上 升 则体 脂 沉积 量 减 少 ; 如果 蛋 白质 、 能量 水 平 均 提 高 , 体 则
营养与 肉品质 的研究进展 以及肉品质的 检测指标与方法
张 铭 陈志云 袁 旭 鹏 谭 良溪 陈 立祥 ★
( 南广安生 物技术 股份有 限公 司 湖南 长沙 4 0 2 ) 湖 1 19

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 肉的需要量越来越 多, 对肉质的要 求也越来越 高; 改善 肉品质成 了消费
关 于 能量水 平 对 牛 肉品质 影 响 的研 究 报道 较 氨酸 需要 量 分别 为 1 %与 0 5 8 . %,肥育 猪 的蛋 白 9
少 。 量水平 提 高可增 加体 脂含 量 , 而 可能 改善 质和赖 氨 酸需要 量 分别 为 1.%与 07 %, 是从 能 从 55 .5 这
和剔 除氟烷基 因 和酸 肉基 因 。但 是 由于多数 与 肉 肪、低可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饲粮也能有效降低肌
品质密切相关的基因遗传力很低 ,完全依赖遗传 肉糖 原贮存 量 。 但如果 宰前禁 饲时间过 长 、 时间 长
育种 方法 改 良肉品质并 不可行 。 过营养学 方法 , 运输 或打 斗 , 可 能会 导致 猪肌 肉糖原耗 尽 , 通 又 产生
蛋 白质 时需 要消 耗较 多能量 。
31 白质 和赖 氨酸 .蛋
蛋 白质和 赖氨 酸 含量 主要 影 响瘦 肉率 和 肌 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牛肉品质的营养因素 摘要:肉品的品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文章就牛肉食用品质以及影响猪肉食用品质的营养因素及其作用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总结,期望为从营养措施和途径调节改善猪肉品质提供科学指导。试图展示国内外牛肉品质的营养调控研究现状,提出今后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牛肉 食用品质 营养因素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膳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由此导致人们对营养价值高的牛肉消费量增多。牛肉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保健型肉食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肉业发达国家,牛肉一直是人们消费的首选肉类。但牛肉肌纤维直径比猪肉、禽肉的粗,吃起来口感也较猪肉、禽肉粗硬,因此,牛肉品质一直是国内外牛肉生产者、消费者和科研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常评价肉品质主要概括为4个方面, 即感官品质、食用品质、加工品质、卫生质量或安全性。肉的感官品质包括肉的颜色、光泽、弹性、脂肪交杂及肉的纹理; 肉的食用品质包括营养成分、嫩度、多汁性及风味; 加工品质包括保水性、粘结性、凝胶性、烹调损失及烹调颜色等, 这一性质主要取决于屠宰后的处理; 卫生品质或安全性是指将微生物控制在最低数量及无药物残留。下面就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主要从营养如何影响肉的嫩度、多汁性、风味和肉色等重要方面调控肉品食用品质指标[1-6]。

肌肉组织中的重要化学成分包括脂肪、蛋白质和水分,它们之间的比例受畜禽营养水平的影响很大。在低营养水平下,肉品中水分和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脂肪较少;高营养水平则相反。这些养分的变化,尤其是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变化,直接关联到肉品感观性状和营养特性。此外,低营养水平下,畜禽长期处于慢性营养应激状态,肌肉中糖原的贮备较低,屠宰后糖原降解并不能使 pH 降到蛋白质等电点,易产生 DFD 样肉;饲料能量水平与胴体肌肉脂肪直接相关,高能饲料有利于脂肪沉积和提高脂肪酶活性 ( Bee 等, 2002) 。Guerl 等( 1995) 研究了饲粗蛋白质水平对肉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随饲粗蛋白质水平的增加,28~104kg 胴体背膘厚下降,瘦肉率增加,同时,大理石纹减少,肉的嫩度下降[7,8,9]。

1碳水化合物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高能量日粮使肉牛生长快,蛋白质合成加速,转化率提高,从而影响牛肉的嫩度。这是由于牛肉当中新合成的热不稳定胶原蛋白的比例或可溶性胶原蛋(Milleretal,1983;1987)的比例增加,能量水平对胶原蛋白总量的影响小,显著影响了盐溶性和酸溶性胶原蛋白的比例及胶原蛋白的交联程度(McClain1997),使肉的成熟度降低(Boleman etal,1996),嫩度相应提高[10]。Miller(1983,1987)、Wu等(1981)同样发现,饲喂高能日粮,提高了牛背最长肌中胶原蛋白的溶解性,使其比例提高,从而改善了牛肉嫩度。Warkup认为,瘦肉的快速沉积是最重要的原因。瘦肉沉积快,肌原纤维降解酶系活性升高,造成肌肉内盐溶性胶原蛋白含量高,从而改善肉的嫩度。但目前尚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能量水平对肉质的影响是否与生长速度有关。

2脂肪和脂肪酸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脂肪作为反刍动物日粮中的供能物质,具有热增耗低、能量利用效率高的特点。一般认为,脂肪的消化能或代谢能转变为净能的利用效率比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高5 %~10 %。肉中的脂肪含量不仅影响肉品的适口性、风味和嫩度及肉类的加工特性,且其组成还与日粮中的脂肪酸密切相关。利用高PUFA( 多不饱和脂肪酸) 饲料喂猪可以降低猪肉中 SFA( 饱和脂肪酸) 含量, 对消费者心血管健康有益,但同时也带来了软膘肉和货架期易氧化变质的负面效应。日粮中加入饱和油脂或氢化油脂,可以减少脂肪酸的沉积,有利于改善肉质。在日粮中添加鱼油,会因鱼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易酸败产生异味,从而影响肉的脂肪酸组成和风味。Dverland( 1996) 研究表明, 猪饲粮中添加 1%或 3%的鱼油, 显著增加体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但脂肪异味增大,且随鱼油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11,12,13]。

3蛋白质和氨基酸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饲粮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对畜禽生长速度、瘦肉和脂肪沉积率也有影响。McClain(1997)研究表明,日粮蛋白质摄入不足可降低胶原蛋白的合成数量,减少胶原蛋白交联结构的形成,这可能是低蛋白饲粮改善肉嫩度的另一原因。Boleman等(1996)研究表明,日粮的粗蛋白质水平不影响牛肉的口感和质量特征。但也有些研究结论与此不一致[14]。不过上述Calkins等通过对牛肉的不同肥育速度试验研究否定了其以往的结论。另外日粮氨基酸的平衡状况对肉质也有影响。由于必需氨基酸水平与其平衡状况对饲料的摄入量影响较大,因此也就影响了体增重和胴体组成。如色氨酸,动物遭受应激时,下丘脑中 5- 羟色氨的浓度较低。日粮中 5- 羟色氨的前体色氨酸的含量增加,则下丘脑中 5- 羟色氨的浓度就会增高。有研究表明,添加色氨酸可以有效解决与屠宰前应激有关的 PSE 肉问题。 4维生素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4.1 维生素 E 维生素 E 作为保护性抗氧化剂的作用已为人们所认识。在猪禽饲料中添加维生素 E,可降低脂类氧化速度和维持屠宰后细胞膜的完整性, 从而阻止了肌浆液的流出,改善猪肉和禽肉的质量。此外,VE能有效抑制鲜肉中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增强氧合血红蛋白的稳定性,延长鲜肉的保存时间,使肉能比较长久地保持新鲜外观和颜色,也使滴水损失降低。VE也可防止苍白、柔软、渗出性( PSE) 肉的发生,并提高肉的持水力。 补饲高水平 VE,可显著提高牛肉中 α- 生育酚的含量,缓解牛肉脂质的氧化,减少牛肉的滴水损失。据报道,在饲粮中添加 VE对肉质的影响, 是由于其对磷脂酶A2 产生了抑制作用。该酶不仅水解磷脂而引起异味, 而且也是造成苍白、柔软、渗出性肉的部分原因。Buckly 等( 1995) 研究了维生素 E 对猪肉质量的保护作用,指出饲料中添加高剂量维生素 E 可明显抑制猪肉脂肪和胆固醇氧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猪肉的持水性,延缓猪肉褪色程度 [15,16,17,18]。

4.2 维生素A

维生素A与牛肉肌内脂肪代谢的关系密切。Roles(1997)首次提到维生素A与脂肪代谢有关。Naruse等(1994)对日本黑和牛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维生素A与牛肉的大理石花纹成显著线性负相关。大理石花纹是衡量牛肉品质的重要指标。大理石状脂肪被认为是决定牛肉风味的脂肪,与牛肉的嫩度和风味密切相关(万发春等,2004),大理石花纹越丰富,肉相对越嫩(刘丽,2000)[19]。维生素A影响大理石花纹等级的机理还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可能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发挥作用:一是作为类激素直接调节与脂肪代谢相关的激素分泌。现已知道维生素A能通过视黄酸结合蛋白调控分泌生长激素的基因转录,而生长激素能促进肉牛沉积更多的蛋白质,减少脂肪的沉积。维生素A能调节甲状腺素和胰岛素的分泌,而甲状腺素和胰岛素与脂肪代谢密切相关。二是维生素A直接作用于与脂肪代谢有关的酶,这种作用可能发生在基因水平上(改变酶的数量),也可能是改变相关酶的活性,还可能通过环腺苷酸途径间接调节与脂肪代谢直接相关的酶。Junp等(1992)培养脂肪细胞,发现维生素A的代谢产物视黄酸能够抑制乙酰辅酶A基因的表达,阻止未成熟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

4.3 维生素 C 维生素 C 是最主要的细胞外液抗氧化剂,抑制动物体内氧化反应的发生。它能提高猪肉的抗氧化特性,有效降低猪肉脂肪和胆固醇的氧化,改善肌肉色、提高系水力。Mourd( 1992) 发现在日粮中添加250mg/kg 的 Vc 可改善猪肉的 pH 值和颜色,并减少 PSE肉的发生[20]。此外, VD3可以减少猪肉的滴水损失,

改善肉色[21]。

5矿物质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5.1 钙盐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钙离子和相关的酶是影响肌肉嫩度的关键因素。钙激活蛋白酶是一种在肉品嫩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中性蛋白酶,有研究表明高浓度的钙离子能够激活它进而促进肌肉嫩化 [22]。McFadane等(1996)给猪背最长肌注射氯化钙提高了肌肉的嫩度。

5.2 镁盐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镁是能量、蛋白质代谢的重要辅酶;作为钙的拮抗剂,它可抑制骨骼肌活动,降低神经递质的分泌,抑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注射镁可降低糖酵解,提高肌肉终点pH。Campion等(1971)证明,高镁可提高肌肉的初始pH值,降低糖酵解速度,减缓pH值下降,从而延缓应激,提高肉质。Ferket等(1994)认为,饲粮高镁(1 000 mg/kg)可在动物应激状态中作为肌肉松弛剂和镇静剂,减少屠宰时儿茶酚胺的分泌。降低糖原分解和糖酵解速度,改善肉质,其中延胡索酸镁和天冬氨酸镁效果较好。

5.3 铜和铁盐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铜和铁是机体Fe-SOD、CuZn-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将超氧阴离子还原为自由基,经自由基在过氧化氢酶或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生成水。于福清等(2001)研究表明:提高在饲料中铜和铁的添加量,可增强肌肉中SOD的活性,减少自由基对肉品的损害,从而改善肉品质量。但是高铜日粮会因过度增加脱饱和酶的活性而造成胴体变软,而且动物长期采食高铜日粮还会导致铜在肝、肾中富集,使其食用价值下降,甚至对人体造成危害,在生产中应慎重使用。

6展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