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品质的测定
猪肉品质评定技术规程

猪肉品质评定技术规程猪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食物之一,其品质与食用价值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为了确保猪肉的品质安全,猪肉品质评定技术规程应运而生。
该规程是在对猪肉的营养成分、外观、质地、气味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的基础上制定的,旨在对猪肉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一、猪肉的营养成分评定猪肉是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其营养价值被广泛认可。
在猪肉品质评定技术规程中,对猪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详细的评定标准。
其中,蛋白质含量是评定猪肉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评定蛋白质含量时,可以采用乙二醇试剂法和Biuret法进行测定。
此外,猪肉中脂肪的含量也需要进行评定,可以通过重量法和溶剂提取法进行测定。
二、猪肉的外观评定猪肉的外观是指猪肉的颜色、纹理、肉眼可见的肉质和水分等特征。
在猪肉品质评定技术规程中,对猪肉的外观进行了详细的评定要求。
首先,猪肉的颜色应该鲜红、鲜亮,不应有暗褐色或发黑的现象。
其次,猪肉的纹理应该均匀,不应有血丝、筋膜等杂质。
此外,猪肉的水分含量也是评定外观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通过烘干法进行测定。
三、猪肉的质地评定猪肉的质地是指猪肉的柔软、嫩滑程度以及咀嚼性等特征。
在猪肉品质评定技术规程中,对猪肉的质地进行了详细的评定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触感来评定猪肉的柔软程度,柔软的猪肉通常质地更好。
其次,可以通过咀嚼性来评定猪肉的嫩滑程度,嫩滑的猪肉通常更受消费者的喜爱。
此外,猪肉的弹性也是评定质地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通过测定猪肉的弹性模量来进行评定。
四、猪肉的气味评定猪肉的气味是指猪肉散发出的气味特征,通常是人们选择猪肉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猪肉品质评定技术规程中,对猪肉的气味进行了详细的评定要求。
首先,猪肉的气味应该清香、纯正,不应有异味或腥臭味。
其次,可以通过嗅闻法来评定猪肉的气味,专业评定员可以凭借丰富经验来判断猪肉的气味是否符合要求。
猪肉品质评定技术规程是对猪肉进行品质评价的重要标准。
猪肉考核标准

猪肉考核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从肉质方面来看,优质的猪肉具有新鲜、紧实、有弹性的特点。
瘦肉颜色呈现较深的红色,肥肉部分则呈现淡黄色,且猪肉表面无黏液。
优质猪肉的肉香味具有层次感,香味浓郁且留香时间较长。
相反,如果猪肉闻起来有异味,甚至出现酸臭味,说明该猪肉已经变质,不能食用。
其次,从猪肉的外观来看,优质的猪肉肉质细嫩,具有光泽,并且脂肪分布均匀。
如果猪肉颜色偏深或偏浅,或者肥瘦分布不均匀,则说明猪肉的质量可能存在问题。
此外,价格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优质猪肉的价格通常会比劣质猪肉的价格高出一部分。
这是因为优质的猪肉养殖时间适宜,饲料健康,并且没有添加任何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劣质的猪肉可能经过长时间的饲养,或者添加了抗生素等有害添加剂。
在口感上,优质的猪肉煮出来的口感应该是肉质鲜嫩,入口即化,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对于那些有特殊口味的猪肉,比如梅头肉(猪的肩胛肉)等,应该充分烹饪以保留其原有的鲜美味道。
在考核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
比如猪肉的来源是否合法、屠宰过程是否符合卫生标准、猪肉的存储和运输条件是否达标等。
这些因素同样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我们食用的猪肉是否安全、健康。
最后,对于具体的考核标准进行量化评分,可以制定如下方案:满分100分,肉质评分80分(新鲜度30分,光泽度15分,弹力15分),外观评分20分(颜色分布均匀度10分,脂肪分布状况5分),口感评分15分(根据个人口味),价格评分5分(优质猪肉价格合理)。
考虑到实际情况,对于一些难以量化的标准(如来源、屠宰过程、存储和运输条件等)可采取评分人主观评价的方式进行评分。
总的来说,猪肉的考核标准是多方面的,包括肉质、外观、口感、价格、来源、屠宰过程、存储和运输条件等。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选出最优质的猪肉,确保我们食用的猪肉是安全、健康、美味的。
生猪屠宰肉品品质检验内容

生猪屠宰肉品品质检验内容
以下是 6 条生猪屠宰肉品品质检验内容:
1. 咱来聊聊这猪肉色泽检查呀!你想想看,那猪肉要是颜色不对劲,看着灰扑扑或者红彤彤的吓人,你敢买吗?就像选水果一样,咱们得挑色泽鲜亮的呀!比如说,如果猪肉发白得不正常,那可不行哦!这是检验猪肉品质的关键一步呢,咱可得瞪大眼睛看仔细咯!
2. 肉质弹性咋样也重要得很呐!你试着按一按新鲜的猪肉,是不是很快就回弹起来啦,要是按下去一个坑半天不起来,这能是好肉吗?这就好像是捏橡皮泥,好的橡皮泥按下去松手就恢复了,不好的就软塌塌的呀!所以弹性不好的肉可不能要哦!
3. 闻闻猪肉的气味也不能马虎呀!你要是闻到一股怪味,那可不对劲哟!正常的猪肉应该是有股淡淡的肉腥味的。
这不就跟闻花香一样嘛,好的花香让人陶醉,怪味的花谁会喜欢呀!要是有臭味或者异味的猪肉,那肯定不能要呀!
4. 有没有注水可得搞清楚哇!你想啊,如果猪肉注了水,那不是坑人嘛!可以拿张纸贴在肉上,要是纸湿得厉害,那可能就有问题咯!就好像我们买饮料,明明要纯果汁,结果给你兑了好多水,那能行嘛!检验注水这一关可是很重要的!
5. 看看猪肉上有没啥病变的地方,这可得细心呐!要是有那些斑斑点点或者奇怪的东西,这肉是不是让人心里发毛呀!这就好比脸上长了麻子,看着就不舒服啦!有病变的肉咱可坚决不能要哦!
6. 淋巴结检查也不能忘呀!要是看到那淋巴结肿大或者有异常,这肉的质量就大打折扣啦!这就像人的身体里有个小疙瘩,肯定得注意呀!咱可不能让这种不好的肉上了咱的餐桌呀!
我觉得呀,这些检验内容都特别重要,只有严格把好这些关,咱才能吃到放心的猪肉!。
实习四 猪肉的品质评定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酸碱度:用pH值度量和表示
pH1:屠宰后45分钟内测定的pH值;
pH2:冷藏(0~4℃)24小时后测定的pH 值,也称为最终pH(pHu)。 正常的pH1值为6.0-6.5, pH2为5.7-5.9; PSE猪肉的pH2值在5.1-H-Star的电极插
实习四
猪肉的品质评定
肉
质
养猪生产者:最关心投入和产出,重视与猪胴 体等级有关的背膘厚度和肉脂比例等性状。
食品加工部门:把肌肉的坚实性、颜色、系水 力等关系到产品率高低的性状视为重要品质。 销售部门:把运输、贮存、展销过程中的耗损 率(与肌肉系水力密切相关)、产品外观的吸 引力(颜色新鲜、结构良好)、保存稳定性 (酸度与污染情况)视为重要品质。 零售商:把猪肉单位重量的售销价值做为重要 指标。
5、贮存损失 (Drip loss)
即肌肉在贮存过程中的损失百分率。在屠宰 后2小时内测定。 将第二至三腰椎处背最长肌横切成2cm厚的 薄片,修整成长5cm,宽3cm,厚2cm的长方 体后在电子天平上称重(w1),用铁丝钩住 肉样一端,肌纤维垂直向下,装塑料袋中, 吹气使肉样不与袋壁接触,用胶圈封口,在4 ℃冰箱中吊挂24小时后称重(w2)。 计算公式:贮存损失= (W1-W2)/W1 × 100%
4、失水率
指肌肉保持其水分的能力,用压力法度量 肌肉失去水分比例表示,在屠宰后2小时内 测定。 截取胸腰椎处后部的背最长肌样品(压前 重,W1),对其施加固定压力后,立即称 肉样重(压后重,W2),加压前后肉样重 的差异,即为肉样失水重。 计算公式:失水率= (W1-W2)/W1 × 100%
压力法
对每组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
重点关注性状:肌肉的颜色、酸度、大 理石纹、嫩度、失水率、贮存损失与熟 肉率等性状。
猪肉品质的检测技术方法

猪肉品质的检测技术方法
当今,猪肉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来源,也是消费者们最重视的食品来源之一。
为了确保消费者们能吃到新鲜、健康的猪肉,需要有一种准确的猪肉品质检测技术,来提供相关的质量数据,助力食品安全。
一般来说,猪肉品质检测技术分为外观及数据检测技术、化学检测技术、微生物检测技术等。
外观与数据检测技术主要是对猪肉之外部特征进行检测,主要检测内容有外观颜色、肌腱结,以及产品细胞内积水率、水糖含量等信息。
此外,还可以进行味道、嗅觉和呼吸等感官检测,从而确定产品的新鲜程度。
化学检测技术是进行猪肉品质检测的主要手段,其主要检测内容有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胆固醇含量、脂肪酸串联指数、还原糖含量、PH值、灰分等。
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猪肉的营养成分,同时还可以发现猪肉中的不合格成分,为安全饮食做出提示。
微生物检测技术是检测猪肉中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手段。
它主要是对猪肉中的许多有害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等进行检测,以确保食品安全。
总之,猪肉品质检测技术可以准确地反映和阐明猪肉的品质,保证消费者们能够获得新鲜、健康的猪肉。
外观数据检测技术、化学检测技术和微生物检测技术是猪肉品质检测的三大主要技术手段,结合这些检测技术可以提供准确可靠的质量数据,让消费者安心食用,同时也可以帮助食品安全工作者们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猪肉质评定方法

猪肉质评定方法猪肉质量评定是指对猪肉的外观特征、质感、色泽、气味、口感等进行综合评定,以确定猪肉品质的好坏。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猪肉质量评定方法和相关参考内容。
1. 外观特征评定:猪肉的外观特征可以从肉色、脂肪分布和肌肉纹理等方面进行评定。
参考内容包括:鲜猪肉应具有红色或浅红色,无任何明显的色斑;脂肪分布均匀、细腻;肌肉纹理细腻、致密等。
外观特征的好坏反映了猪肉的新鲜程度和脂肪含量。
2. 质感评定:通过手感评定猪肉的质地、湿润度和柔软度等特征。
参考内容包括:新鲜的猪肉应该有弹性,肌肉表面不能有粘液或粘性质感;用手指轻压能立即恢复;新鲜猪肉应该湿润而不干燥。
3. 色泽评定:猪肉的色泽是指熟猪肉的颜色,可以通过视觉进行评定。
参考内容包括:猪肉应该有明亮的红色或粉红色,不应该有任何暗黄色、灰色或绿色。
4. 气味评定:猪肉的气味是猪肉质量评定的重要标准之一,可以通过嗅觉进行评定。
参考内容包括:新鲜的猪肉应该没有任何异味,不应该有腥味、酸味或霉味。
一般而言,新鲜猪肉应该有轻微的肉香气味。
5. 口感评定:猪肉的口感是指猪肉在咀嚼过程中的质地、嫩度和鲜美度等特征。
参考内容包括:鲜猪肉肉质鲜嫩多汁、口感细腻,有弹性,不应该有任何粘涩感。
此外,在猪肉质量评定中还可以参考猪肉的脂肪含量、骨髓含量、水分含量等指标。
脂肪含量过高可能会影响猪肉的风味和嫩度,而骨髓含量和水分含量过高则可能降低猪肉的嫩度和口感。
综上所述,猪肉质量评定方法是多方面的,包括外观特征、质感、色泽、气味和口感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综合评定,我们可以判断猪肉的品质的好坏,选择适合的猪肉产品。
猪肉品质的测定

猪肉品质的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与熟悉猪肉品质测定的基本内容与方法,要求掌握肌肉纤维细度的测定方法与意义。
二、实验的设备与材料实验材料:猪的背最长肌及臀部肌肉各一块,20%的HNO3溶液,pH试纸,甘油,肉色评分标准图,大理石评分标准图等。
实验设备:显微镜,镊子,手术刀,探针,酸度计,色值仪,分析天平,肉质压缩仪,水浴炉及水浴锅、肉样剪切仪、冰箱等。
三、实验方法与手段实验采用演示、讲解及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使学生基本掌握肉质测定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学会对肌肉纤维的细度检测步骤与方法。
四、实验内容(一)肉质评分猪的肉质优劣,对养猪生产与猪肉销售与食用的口感与风味影响很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提高猪的产肉性能,而忽视了猪的内在机能,加之高集约化的饲养管理,导致在提高瘦肉率的同时,伴随着肉质变劣的发生,目前人们对此已引起极大的关注,评判肉质的优劣主要依赖于肉质指标。
常用的肉质指标PH值、色值、系水力、肌肉脂肪、大理石纹、嫩度、滴水损失、品尝评定与风味等,此外还有许多活体早期评定肉质优劣的方法,如酯型、酶活性、氟烷测定、氟烷基因型PCR测定等。
氟烷阳性猪的劣质肉发生率为60-70%。
劣质肉主要表现形式有PSE肉与DFD肉两种。
PSE肉是指肌肉灰白(pale)、肌块质地松软(soft)、肌块切面汁液外渗(exudative);DFD肉是指肌肉暗黑(dark)、肌块质地坚硬(firm)、肌块切面干燥(dry);在研究肉质与比较肉质性状的差异时,必须考虑到品种特性、评定方法、判定标准、宰前处理与屠宰条件等因素。
1、肉色(meat color) 肌红蛋白(Mb)与血红蛋白(Hb)是构成肉色的主要物质,起主要作用的是Mb,它与氧的结合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肉色,且与肌肉的PH值有关,其遗传力约为0.30。
肉色的评定方法很多,目前使用的主要有两大类:主观评定与客观评定。
主观评定是依据标准的图板进行5分制的比色评定:在猪宰后1-2小时,取胸腰椎接合处背最长肌横断面,放在4℃左右的冰箱里存放24小时,1分为灰白色(PSE 肉色),2分为轻度灰白色(倾向PSE肉色),3分为鲜红色(正常肉色),4分为灰白色(正常肉色倾向DFD肉色),5分为按褐色(DFD肉色)。
简述新鲜猪肉的品质鉴定标准

简述新鲜猪肉的品质鉴定标准
新鲜猪肉的品质鉴定标准,也叫考核标准,用以衡量指定猪肉品质的影响因素,以及评价猪肉品质和性能的参考标准标准。
新鲜猪肉品质鉴定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观品质:新鲜猪肉应有洁白的肉质,无异味,无明显分开的脂肪层,油脂均匀分布。
同时,猪肉质地柔软滑嫩,肌肉收缩率低,新鲜度高,无腐烂的现象。
二、质量性状:新鲜猪肉的质量受猪肉质量、脂肪品质和蛋白质水平等影响。
猪肉质量通常用重量来衡量,脂肪品质应选择清澈、白而均匀的猪油,而蛋白质水平是指猪肉中的蛋白元素的含量。
三、安全性:新鲜猪肉的安全性基本上指的是猪肉中化学污染物含量,包括有毒重金属、药物、农药、农膜和病毒等。
它们都可能从畜牧场以及处理猪肉的工厂中进入猪肉,从而影响人们的健康。
四、口感性:猪肉口感性可以通过味觉和触觉来衡量,新鲜猪肉应当呈现柔软、细腻特有口感,同时有新鲜及鲜美的香味。
另外,新鲜猪肉的收货应注意检验猪肉的形态、质地、表面、柔韧度、气味特征等,以确保质量符合标准。
总的来说,新鲜猪肉的品质鉴定标准包括外观品质、质量性状、安全性和口感性等四个方面,是保证猪肉品质的依据,也是评估猪肉品质的参考依据。
该标准能够有效检测猪肉的品质,确保猪肉品质符合要求,保证食用安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肉品质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和熟悉猪肉品质测定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要求掌握肌肉纤维细度的测定方法和意义。
二、实验的设备和材料
实验材料:猪的背最长肌及臀部肌肉各一块, 20%的HNO3溶液,pH试
纸,甘油,肉色评分标准图,大理石评分标准图等。
实验设备:显微镜,镊子,手术刀,探针,酸度计,色值仪,分析天平,
肉质压缩仪,水浴炉及水浴锅、肉样剪切仪、冰箱等。
三、实验方法和手段
实验采用演示、讲解及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使学生基本掌握肉质测定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学会对肌肉纤维的细度检测步骤和方法。
四、实验内容
(一)肉质评分
猪的肉质优劣,对养猪生产和猪肉销售和食用的口感和风味影响很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提高猪的产肉性能,而忽视了猪的内在机能,加之高集约化的饲养管理,导致在提高瘦肉率的同时,伴随着肉质变劣的发生,目前人们对此已引起极大的关注,评判肉质的优劣主要依赖于肉质指标。
常用的肉质指标PH值、色值、系水力、肌肉脂肪、大理石纹、嫩度、滴水损失、品尝评定和风味等,此外还有许多活体早期评定肉质优劣的方法,如酯型、酶活性、氟烷测定、氟烷基因型PCR测定等。
氟烷阳性猪的劣质肉发生率为60-70%。
劣质肉主要表现形式有PSE肉和DFD肉两种。
PSE肉是指肌肉灰白(pale)、肌块质地松软(soft)、肌块切面汁液外渗(exudative);DFD肉是指肌肉暗黑(dark)、肌块质地坚硬(firm)、肌块切面干燥(dry);在研究肉质和比较肉质性状的差异时,必须考虑到品种特性、评定方法、判定标准、宰前处理和屠宰条件等因素。
1、肉色(meat color) 肌红蛋白(Mb)和血红蛋白(Hb)是构成肉色的主要物质,起主要作用的是Mb,它与氧的结合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肉色,且与肌肉的PH值有关,其遗传力约为0.30。
肉色的评定方法很多,目前使用的主要有两大类:
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
主观评定是依据标准的图板进行5分制的比色评定:在猪宰后1-2小时,取胸腰椎接合处背最长肌横断面,放在4℃左右的冰箱里存放24小时,1分为灰白色(PSE肉色),2分为轻度灰白色(倾向PSE肉色),3分为鲜红色(正常肉色),4
分为灰白色(正常肉色倾向DFD肉色),5分为按褐色(DFD肉色)。
客观评定是利用仪器设备进行测定,目前使用较多的是色值测定、色素测定和总色素测定等,评定时间和部位与主观评定一致,将肉样切成约1cm厚的肉片,放置在仪器的测定台上,按读数键即可读出响应的色值。
一般认为色值越高,肌肉的颜色越苍白;色值越底,肌肉的颜色越暗,正常的色值一般在15-25,色值与评分的关系是:2分:25-35,3分:15-24, 4分:10-16。
2、系水力(Weter hoiding capacity)研究表明肌肉中水分约占70%,其遗传力为0.65,测定方法如下:
重量加压法:在宰后2小时内,取第一、二腰椎处背最长肌,切成1cm厚的薄片,用天平称压前肉样重,然后把肉样放在加压器上加压去水,并保持5分钟,撤除压力后立即称量压后肉样重。
结果计算:
失水率=(压前肉样重—压后肉样重)÷压前肉样重×100
系水力=1-(失水率÷该肉样水分含量)
滴水损失法:在宰后2-3小时,取第二、三腰椎处背最长肌,顺肉样肌纤维方向切成2cm厚的肉片,修成长5cm、宽3cm的长条称重,用细铁丝钩住肉条的一端,使肌纤维垂直向下,悬吊于塑料袋中(肉样不得于戴壁接触),扎好袋口后吊挂于4℃左右的冰箱条件下保持24小时,取出肉样称重计算。
滴水损失(%)=(吊挂前肉条重—吊挂后肉条重)÷吊挂前肉条重×100
无论是失水率还是滴水损失,其值越高,则系水力越差。
熟肉率:宰后2小时内取腰大肌中段约100g肉样,称蒸前重,然后置于锅蒸屉上用沸水蒸30分钟。
蒸后取出吊挂于室内阴凉处冷却15-20分钟后称重,并按下式计算熟肉率:熟肉率(%)=(蒸后重÷蒸前重)×100%
3、PH值(PH值-Value)宰后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主要依赖于糖元和磷酸肌酸的分解,二者的产物分别是乳酸和磷酸及肌酸,这些酸性物质在肌肉内储积,导致肌肉PH值从活体时7.3左右开始下降,肌肉酸度的测定最简单快速的方法仍是PH值测定法。
一般采用酸度计测定法:在猪宰后褪毛前,于最后肋骨处距离背中线6cm处开口取背最长肌肉样,肉样置于玻璃皿中,将酸度计的电极直接插入肉样中测定,每个肉样连续测定3次,用平均值表示。
正常背最长肌的PH值多
在6.0-6.5之间,PH值〈5.9,并伴有肉色暗黑,质地坚硬和肌肉表面干燥等现象,可判为DFD肉。
4、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肌内脂肪主要以甘油脂、游离脂肪酸及游离甘油等形式存在于肌纤维、肌原纤维内或它们之间,其含量及分布因品种、年龄及肌群部位等因素而异。
其遗传力约为0.40。
主观评定-大理石纹评定:取最末胸椎与第一腰结合处背最长肌横断面,在0-4℃的冰箱中存放24小时,与肉色评分同时进行。
对照大理石纹标准评分图进行评定:1分脂肪呈痕迹量分布,2分脂肪呈微量分布,3分脂肪呈少量分布,4分脂肪呈适量分布(理想分布),5分脂肪呈过量分布。
两分之间允许评0.5分,结果用平均值表示。
客观评定-索氏测定脂肪含量。
5、肌肉嫩度(tenderness)肌肉中的蛋白质大致可分为肌浆蛋白质、结缔组织蛋白质和肌原纤维蛋白质等的三大类。
其中结缔组织蛋白质和肌原纤蛋白质对肌肉嫩度后较大的影响,嫩度的评定方法主要有客观评定和主观评定,影响肌肉嫩度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营养因素和年龄等,其遗传力约为0.4。
肉样的制备:取宰后2小时内或熟化24小时以上,第6-10胸椎处的背最长肌,顺肌纤维走向切成厚2cm的肉片,并修成长5cm,宽2cm的长条,将肉条装入塑料袋中,隔水煮约45分钟(肉条中心的温度达80℃即可),迅速冷却至室温后编号。
主观评定就是人对评定的肉进、口感评定,客观评定-剪切值测定法将522的长条顺肌纤维走向修成511的长条后,置剪切仪的剪切台上按向下键剪切肉条,每个长条切4次,每个肉样切5个长条,用平均值表示,剪切值越小,嫩度越好。
(二)猪肉的肌纤维(细度)测定
1、标本切片的制作取猪臀部肌肉一块,切成1 Cm左右大小的肉样,在20%的HNO3溶液中浸泡24小时后取出肉样备用。
2、肌纤维细度测量把浸泡的黄色肉样用探针和镊子撕开,取一小撮内部肌肉纤维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甘油,然后用探针把肌肉纤维磨碎均匀。
盖上盖玻片,再把制作好的切片放在带有目测微尺的显微镜下,观察其肌肉纤维的直径,并通过目测微尺读出和记录部分肌肉纤维的直径数值,计算其平均值。
五、实验结果整理
每人在显微镜下观察100根肌肉纤维,并记录算出肌纤维的平均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