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以儒家价值观为主导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一种道德型的价值观。以仁义道德规范作为价值标准来进行取舍。这种道德型的价值观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1.由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为及服从群体的精神, 培育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历史上培养了一批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而牺牲自我的仁人志士。

2. 因重视道德的力量、强调群体价值的观念。中国文化成为世界上惟一一支没有中断的古老文化。同时支撑起民族的宏伟大厦,长期保持国家的统一、稳定

3.并且这种重视人的精神世界, 崇尚人的道德理想,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物化主义, 化育了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

二.消极影响

由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是建立在家族血缘根基上的家国一体的伦理体系,与近代及现代化之间具有一定矛盾,这种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由于片面重视道德精神的涵养及道德践履,一方面忽视了物质方面的发展,即对自然知识重视不够,另一方面, 当道德不足以从正面调节人际关系来保证社会的稳定时, 便采取了人治。没有法律的约束, 人治就导向了腐败,

2.“事本禁末”、“重德轻智”的价值取向,严重束缚商品经济的生长发育,阻碍社会变革。

3.中和、整体、直觉的思维心理,造成了竞争观念的淡泊和逻辑性、精确性思维方式的缺乏。

4. 重群体轻个体及重义轻利的不良后果就是压制了主体个性的发展。个人的力量消融在虚幻的群体之中, 被虚幻的群体力量所驱动

关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论文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特征 道德至上,以伦理为中心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最高原则是伦理中心主义的原则。伦理道德规范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最高标准。只有是善的才可能是真的和美的。价值是以道德价值的形式存在的, 重群体轻个体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人际交往中应自我尊重, 彼此尊重,互惠共赢。以群体为本位。以天下为己任。, 天人合一以先秦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明确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性与天道是相吻合的,人伦原则成为了天地万物的原则 知行合一先秦儒家更多地是从伦理道德的要求出发, 重视行的意义 重道轻术道 即是超然于外在形体又存乎于外在形体的非物质的内在抽象的本质、规律、原则、道理、理性、人文、精神、理念以及本体等; 器 即是形体外在具体表现出来的事实、现象、器物、工具、科技、行为、实践、物质以及功用等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主要探求的是人的心性及其主体伦理精神、行为规范, 素有 道成而上, 艺成而下 的传统。这具体表现在重 道 轻 器 ( 艺 ) , 重文轻技。重视精神, 轻视物质: 即重视本体, 轻 视功用。 以宗法为主导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中, 血缘民族关系、宗法等级关系占着主导地位, 与此相适应 的, 伦理道德原则就成为整个社会关系的中心原则。家族之间家族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 必须靠严格的伦理道德规范来维持 重义轻利先秦儒家强调 内圣外王 ,注重存养修身与经世致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 家的 理想蓝图是以家庭为本位的, 他们又将齐家的根本、实现仁和社会的理想落实在孝道之上, 认为孝德是一切仁德的基础和保障, 一个人在家中的孝行可以延伸拓展施于社会中 形成由家至国,家国相连, 血脉相亲的目的, 形成中国人特有的凝聚力极强的家国观念 , 即义利观念, 先秦儒家强调义利合一, 先义后利。[ 2 ] 家国一体家族的扩大就是国家, 君主就是这个扩大之家的家长在这种制度下, 等级、 尊卑十分森严, 人与人之间有很强的隶属依附关系。维系这种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 就是延伸和强化伦理道德规范, 以此来进一步确立和巩固等级尊卑关系。 法律约束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伦理道德规范实际上具有法律的效力, 违背了三纲五常, 也就是触犯了法律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形成 地理条件 中华民族生长于东临太平洋,西临高山戈壁,南濒印度洋,北临大漠与原始森林,西南有青藏高原,的封闭环境中,与其他文明中心隔绝或距离较远,古代简陋的交通工具无法打通外部的联系,导致中国古代文明封闭。而平原广阔,土质肥沃,河流众多,人口密集的环境,有利于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经营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却不利于发展一种开放性的商品经济。故中国社会千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古老的生产形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其影响在于。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和弊端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和弊端 在中华民族浩浩荡荡的五千年历史长廊中,凝聚了源远流长、丰富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中华儿女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食粮。传统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慢慢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教育工作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成为了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 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流,所以儒家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目的的代表。 从社会要求来看,中国传统教育目的的就是培养统治者要求的治才、吏才,表现为“读书做官”。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确立,孔子的学生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教育目的有益于封建社会的统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从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来看,中国传统教育目的主要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修养身心,培养儒家理想的君子人格。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为“明人伦”,在他看来“人伦”就是“人道”,“道”是儒家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于“明明德”,进而“亲民”以至于“至善”之境。为达此目的,《大学》中把教育的目的概括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项要求。在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封建社会,这一指导思想一直贯穿着传统教育的始终,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及内容的确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屈辱的中国近代历程中,中国社会出现了重大的变革,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踏上了救国图强的道路。在这一时期,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国人,培养人才,强国强民。在此同时,蔡元培、陶行知等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寻求教育强国的道路上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为近现代中国教育体制的确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和内容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主要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

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当代意义

2012年第11期山东社会科学No.11总第207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7 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当代意义 朱颖原 (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中国传统价值观蕴含着家国天下、以和为贵、义利兼顾、尚荣知耻、追求至善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批判地继承其中的思想精华,对于弘扬爱国主义、构建和谐社会、塑造 完善人格、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和为贵;义利兼顾;止于至善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11-0020-0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深厚博大的文化支持。毛泽东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①胡锦涛强调指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②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彰显着独具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家国天下、忠孝仁义、以和为贵、义利兼顾、尚荣知耻、止于至善等思想精华,使其成为弘扬爱国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积极而有益的作用。 一、忠心报国,弘扬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传统。 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价值观认为,家国是一体同构、密不可分的。国家对于每一社会个体而言,不仅是其生存的地域和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其存在的共同精神家园。从“国家”一词当中可窥一斑,国是大家,家是小家。“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个人、家庭和国家构成了彼此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国家即天下、家是国的根本、人是家的根本。基于家国同构的观念,中国传统价值观主张忠孝合一、家国一体。《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于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祭统》中说:“忠臣以事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也。”强调忠孝在价值观中居于根本的地位。孔子进一步指出忠孝的一体化,“孝慈则忠”,孝是走向忠的出发点,忠是孝的目标和结果。《忠经》中说:“忠者,中也,致公无私。”忠的价值指向是“致公无私”,就是要求任何个人、家庭、集团的利益都要服从于公的利益,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统一。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是从最小的社会单位家庭开始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论语·学而》)家是社会的缩影,家庭和睦团结才会有社会的安定祥和。本着孝悌之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把家庭伦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推而广之,应用于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本着舍我其谁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在其位谋其政,为政以德,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使天下足食、足兵、民信,实现富国强兵、诚实守信的王道乐土。 收稿日期:2012-09-23 作者简介:朱颖原,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②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28页。 02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思想家,积累了十 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教育思想传统文化 正文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传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古人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如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好国家的三大条件之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之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盛。孟子也十分强调教育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好的政治靠的是法度,是用刑罚约束百姓,使之畏惧国君,不敢违背;而好的教化靠的是德性,是用仁德去感化百姓,使之爱戴国君,由衷向善。好的政治得到的只是百姓的财物,而好的教化得到的则是百姓的人心。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把“善教”当作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新书·大政下》)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善教”思想,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告诫统治者要用教化作为防范百姓的“堤防”,这种说法显然带有一定的阶级性,但他认为教化的作用远远大于刑罚,这无疑是正确的。唐代的孔颖达从儒家传统的政治观出发,充分肯定了教育在营造社会良好道德风尚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宋代的朱熹也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并从当时的教育实际出发,反复强调国家办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本”,只有“教明于上”,才能“俗美于下”,“其遗风余韵,又将有以及于方来”。可见,朱熹已将重视教育的眼光投向了未来。 2. 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如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由于后天所受到的社会影响不同,才有了君子与小人、好人与坏人之分,所以,加强后天的教育,对于人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人虽然天生就有仁义礼智四种

6.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四、名词解释 1.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3.中国古代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4.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5.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6.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要在“两端”(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7.三纲: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8.五伦: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即指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 9.五常: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10.五伦十教.是孟子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1.前兆迷信: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 12.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关系。这一命题是《札记。学记》首先提出来的,它指出教学活动并不是单项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都能提到提高的双向互动过程。 五、简答题 1.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哪几种? 答: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 2.中国传统的整体思想维有什么特点?什么叫整体思维? 答: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3.《易经》的结构布局是怎样的?这种结构布局有什么意义? 答:《易经》的结构布局,是以代表天的乾卦和代表地的坤卦领头,以象征天的阳又和象征地的阴爻作为构成六十四卦的基本单元,以解说人事祸福的封爻辞附着于象征天地变化的卦象之后;以表明天地和同、万物化生、人与天地分而相合。这种结构布局初步确定了宇宙系统论的模式,以及人如何与宇宙系统相统一的规范。 4.《吕氏春秋》的思维体系如何? 答:《吕氏春秋》是以儒家为核心,将道、法、墨;兵、农、名诸家加以改造,揉和为以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因式为理论框架的天道、地道、人道统一的思想体系。 5.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整体思维是一种重领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主流文化的治国理政价值观这是从政府到基层群众都关心的话题,它涉及到我们政府行为、政策导向的根据。怎么把握中国传统文化里边主流的治国理政理念? 首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是见于《管子》,中国讲的以人为本有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从西周以来,中国文化就向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全世界古代文明的文化都是以神为本,中国早期历史在商以前也是以神为本,但从西周开始,从周公封于鲁开始,他的思想就从以神为本的文化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西周时期开始有一种思想,说神依人而行,是依靠人存在的。 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当时有这样的观点:依靠人的祭祀,神才存在,没有人的祭祀,神就没法存在。这就是说人世是神世的根本。这种思想在西周得以发展,形成了西周文化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特色。这就是中国人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早起源。 春秋后期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绝大多数都是以人为本的。只不过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又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人世的发展、协调、整理有不同的理念,但坚持人世优先,这是大家共同的想法。比如春秋的时候,有的思想家就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迩就是近的意思。孔子其实也讲了类似的话,“敬鬼神而远之”,就是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人世上。 为什么要敬鬼神?我想从孔子的角度来谈,他承认神灵的存在,但神灵对人的作用有多大,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通过敬神,保留人的一种敬畏感。在一个古老信仰的传承下,虽然我们今天强调人世,但依然要保留一份对更高存在的一种崇敬和神圣感。为什么中国古人在政治管理方面积累很多智慧?是因为很早中国人就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在人世的管理上。 第二以德为本。这与今天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的思想类似。如果说以人为本是跟以神为本在比较中形成的,那么价值观、价值理念一般都通过理想、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取舍和比较建立起来,一个人的价值偏好、如何选择,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以德为本的对立面就是以刑治国,强调政令、刑罚的作用,忽视道德的作用,这是孔子反对的。孔子的思想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中国古代的主流治国理政理念中,孔子的思想有很大影响,这就是以德为本。 第三是以民为本,也叫民本思想。《尚书》中已有“民为邦本”的思想,邦就是国。在《尚书》里边,应该说有不少这样的思想。到了孟子,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在一个比较中看出你的价值选择。在孟子以前虽然有民为邦本的思想,君王还是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可是在孟子所表达的政治里面,君为轻。不管是君王也好,还是他的王朝也好,都比不上人民重要。这样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反映了我们中国古代主流的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 最后是以合为本。以合为本的合,就是强调统一性,在国家的层面就是统一而不能分裂,它最高的表现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今天我们强调的价值观,讲中国人的理念,必须也有一个更高的视野。十八大报告里,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这非常重要。我们

初探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容

初探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容 杨蓉 【摘要】中国传统价值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是从先秦时期形成,又经过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流传至今并影响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对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价值判断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价值取向。本文将从人与神、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三个角度对中国传统价值的内容作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中国传统;价值观;人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系统的有效运行及个体存在方式与意义这三大问题时形成的、价值取向,基本价值以此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信念。 一、人与神的关系——原始宗教 人们意识出现了意识上的“神”要上溯到远古的殷商时代,这其中既有众多的自然神,也有死去肉身的祖先神灵,还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就是上帝。 (一)神的分类 神的意识在商周时代的人们意识里根深蒂固,此时,也对神的类别进行了划分:天神、地袛、人鬼。殷周时代,人们对天神的崇拜就形成了一个天神体系。人们对众多天神的崇拜皆起源于原始自然的崇拜。而人们对地袛(即土地众神袛)的崇拜也是由自然崇拜开始的。虽然这一时期的土地众神袛来源各异,但都具有共通的自然属性。人们对人鬼的崇拜就是对祖先神灵的崇拜,这种崇拜与天神崇拜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二)人对神的崇拜——祭祀 殷周时期人们对神的无限崇拜,流传至今,形成了中国传统价值的第一个内容——祭祀。祭祀的方式多种多样,产生的途径、施用的对象也各不相同。各式各样的祭祀活动体现了殷周时代人与神之间的交流。 1、祭祀的目的 人对神的祭祀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希望借助神的力量消除灾害,一个是祈求神的庇护赐予福佑。人们认为,与祖先神灵有着血缘亲情,被祭享的祖先神灵会顾及这种亲情,对其子孙赐予福佑。人们的祭祀活动除了自然崇拜,往往具有强烈的目的性,祭祀神灵是为了现世的生灵。 2、祭祀的意义 (1)祭祀活动体现了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是会死的,死后的人是在另一个世界。 (2)祭祀活动表现了血缘亲情的意义加重。仪式是这种亲情的寄寓,仪式中的礼节、供献反映人们意识中的血缘价值。 (3)祭祀的仪式和象征意义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而这种习俗反过来又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远近亲疏差别。 二、人与人的关系——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可以说是传统价值观的根本特点。人们往往以此作为价值尺度,在认知、评价事物是也以此作为准绳。道德本来只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

试论中国传统造物观念

中国古代造物思想散见于古代贤人的文化思想中.尽管不成体系.但它却对中国古代工匠的造物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规范着古代工匠的造物形制。因此,通过对古代器物的形制以及材料的使用等形而下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其形而上的造物思想与观念,比如形成了~器’与。道’的关系“、”整体意识”、”亲和力”、”活性”、…有’与‘无‘的关系”等造物意识与观念。这种“器”、”道”的双向互动方式构成了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独有的特征与造物风格。 一、“器”与“道” 《庄子》云:”夫造物者为人。”庄子阐明了”造物”的主体是人本身。既然是人的行为必然体现人的思想意识.所以“造物”所体现的.并非仅仅显现的是单纯的”器”.它隐藏了中国古代对“道”的认同。晋代的司马彪注《庄子》云”造物谓道也。”就是说通过造物的”器”体现“道”的观念.把造物的行为体升到对“道”的意识的高度。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等意识中体现了十分普遍的造物观念,有的十分突出。《老子》仅五千言总结了宇宙万象.其中的核心内容是”道“与“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老子以”道”来概括宇宙的根本规律与原理.以“名”来归纳世界的所有创造之器物。“道”是宇宙的总体规律,“名”是宗教与巫术等相关的盛物之“神器”,是通往“天”与”神”的神器,因此不是一般的器物。所以”名”的自身意义就是指”器”。《庄子?天运》引老聃对孔丘所言.其云:“名.公器也,不可多取……”郭象注日:“夫名者.天下之所共用。”《管子?枢言》云:“国有宝、有器、有用。城郭、险阻、畜藏,宝也:圣智.器也;珠玉,末用也。”房玄龄注日:“全无不通,智无遗策.二者可操以成事.故日’器…。又《心术上》云:“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则”器”与”名”皆可言“圣”.而“名“与”器”在其本源意义上就是可以相通的。《老子》书中.所谓“圣人”者.就是合“道”也,而“名”与”器”正离“道”不远也。o”道”与“器”这两个概念虽不相同.却是相辅相成的。道,理也。是事物一定之理。《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朱熹注:“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也就是说.“理”体现了具体某种事物的一般规律。“器”正是体现了造物的一般原“理”.从而由“器”进“道”。中国传统艺术的各种观念是以“道“这一观念为基础也是为目的的.所以中国的”造物”观念总是围绕”道”、“器“这两个理念展开.又以”道”为核心。即以“道”为内在规定性.以”器”为外在规定性。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么.从“器“与“道”的关系中,我们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造物观念。 二、整体意识的体现 首先.中国造物观念体现在造物的整体意识上。道家思想中对“道”与“器”的解说.显示了造物的整体观念。传统造物观念在整体观念上以自身生命体验去感悟客观世界.不但受老子关于“道”与“器”的影响,也受到庄子的影响。关注“生”之前的“未生”.而非“创生”。这就引发了老子对于“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解说.即“未生”状态下的“混沌”。因为”混沌”存在着最多的可能性.这就涉及到庄子讲到的“未生“一词。《庄子?杂篇t则阳》:“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阻。”王先谦集解:”物之未生不可忌禁而使之不生。”在老子看来,”浑沌”是在“生“之前有“生”的”可能”的时刻.其重要性远大于”创生”这个”生”的行为和”生”的过程。因而在”生”这个动作之前的行为是老子所关注与赞美的.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f《老子?第一章》)有现代学者解释说:”初始之完美在老子和庄子的心目中并不体现出刨世之后的时期.而体现为创世之前的混杂纯一状态。”。此种解说颇有道理.因为在老子看来.”创世之前“.是“未定形”的状态.”未定形”,则存在多种“可能”.而非已创世之后的一种“定形“的既成的状态。老子对“未生”的解释还有一点与生相关.《老子?五十二章》云:“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意识是说天下万物都有一个源,可以把这个始源看着万事万物的根本。”母”为“道”,《老子?二十五》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老子认为混沌为是可以成为“天下母”的.母即能孕者.是始.但只是“可能—而不是“一定能“。可见老子关注的不是“生“,而是生的“可能”。老子说的“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更进一步说明”道”有成就天下万物的可能。这个“可能“最重要.是创造新事物的前提.因此,作为始与母的“道”.具有了一种潜在地对”天下万物“的规定与滋养.同时也是造物之母。最重要的是老子后面的话:“既得其母.已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老子?五十二章》j意识是既然知道了认识到了万事万物的根本与特性,就要回来坚守这一根本。从母体中“创生”的事物,又必须回到“道”这个规定性中。实际就是要创生的事物再回到混沌的整体之中.这才是老子最为关心的问题。说明了“道”、“器”不单是一个“始”与“生”的关系,而且是一个再由”生”回到“始“的整体关系中去,即完成由”器”进”道”的过程。因此,我们在“道“与“器”的关系中.看到了中国传统造物观念是一个.”既得其母.已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的整体造物观念。 三、亲和力的体现 其次,是造物观念具有亲和力的特征。中国传统造物观念以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经济为基础,人与自然的联系非常紧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所以.传统造物观念注重自然界性能与特质.与自然界保持融洽的亲租力。中国古人似乎与生俱来地讲究应天之时运.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与融合。这种亲和自然的文化精神.对中国传统造物念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顺应天时与地气作为造物原则.在造物的主体材料选择上.常用具有“生性”的再生物质材料。例如.中国传统喜爱用木质材料作为造物的基本元素。木材品种不但丰富、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小.又有地域的土质、风水、气候所造就木质的密度、韧性、色泽各不相同等特点。而且,木材在造物实践活动的运用中.还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的普遍情结。《诗经》中就有”其桐其椅“的诗句.@显现了这种亲和的情结。”椅”即”梓”.以及“桐“都是一种树木的名称。中国古人尚木的情结.1可能与传统哲学思考的”金、木、水、火、土”等观念的文化因素有关.”金、木、水、火、土”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再生系统。《白虎通义?五行大义?论相生》疏证:”木生火者.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择木的传统造物观念显露了,宇宙天地万物都是生生不息的生灵,木材这种”再生”的生命物质特质与人的生命内在相同,它与人之间显示了一种隐喻性的结构.因而具有与人的亲和力的种种性质.奠定了造物的物质基础。这种观念与中华民族天人和谐的文化精神相弥合.使古代工匠对木的感情偏好情有独钟。漫长的耕作实践,又使得人们对木的品质有了更深刻、更细化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对木质材料独特的审美评价。将木质在自然中形成的特殊质地 等品性.如肌理、木纹、密度、韧性、色泽、气味等等,均作为审美价值的取向,建立起了对事 万方数据 ⑧

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主流文化的治国理政价值观这是从政府到基层群众都关心的话题,它涉及到我们政府行为、政策导向的根据。怎么把握中国传统文化里边主流的治国理政理念? 首先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是见于《管子》,中国讲的以人为本有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从西周以来,中国文化就向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全世界古代文明的文化都是以神为本,中国早期历史在商以前也是以神为本,但从西周开始,从周公封于鲁开始,他的思想就从以神为本的文化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西周时期开始有一种思想,说神依人行,就是神是依人存在的。 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当时有这样的观点:依靠人的祭祀,神才存在,没有人的祭祀,神就没法存在。这就是说人世是神世的根本。这种思想在西周得以发展,形成了西周文化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特色。这就是中国人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早起源。 春秋后期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绝大多数都是以人为本的。只不过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又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人世的发展、协调、整理有不同的理念,但坚持人世优先,这是大家共同的想法。比如春秋的时候,有的思想家就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迩就是近的意思。孔子其实也讲了类似的话,“敬鬼神而远之”,就是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人世上。 为什么要敬鬼神?我想从孔子的角度来谈,他承认神灵的存在,但神灵对人的作用有多大,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通过敬神,保留人的一种敬畏感。在一个古老信仰的传承下,虽然我们今天强调人世,但依然要保留一份对更高存在的一种崇敬和神圣感。为什么中国古人

在政治管理方面积累很多智慧?是因为很早中国人就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在人世的管理上。 第二以德为本。这与今天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的思想类似。如果说以人为本是跟以神为本在比较中形成的,那么价值观、价值理念一般都通过理想、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取舍和比较建立起来,一个人的价值偏好、如何选择,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以德为本的对立面就是以刑治国,强调政令、刑罚的作用,忽视道德的作用,这是孔子反对的。孔子的思想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中国古代的主流治国理政理念中,孔子的思想有很大影响,这就是以德为本。 第三是以民为本,也叫民本思想。《尚书》中已有“民为邦本”的思想,邦就是国。在《尚书》里边,应该说有不少这样的思想。到了孟子,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在一个比较中看出你的价值选择。在孟子以前虽然有民为邦本的思想,君王还是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可是在孟子所表达的政治里面,君为轻。不管是君王也好,还是他的王朝也好,都比不上人民重要。这样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反映了我们中国古代主流的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 最后是以合为本。以合为本的合,就是强调统一性,在国家的层面就是统一而不能分裂,它最高的表现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今天我们强调的价值观,讲中国人的理念,必须也有一个更高的视野。十八大报告里,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这非常重要。我们在讲发展时,一定要考虑生态文明的建设、维护和涵养。这一点与我们古老的思想资源结合起来,就是讲天人合一,中国人都趋向于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田建国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2005年7月,在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科学家的时候,钱老意味深长地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按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老说的问题,关键原因是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缺陷。概括起来,主要的是五个缺陷: 第一个缺陷,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着缺陷。简单把教学当作知识传授,没有和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第二个缺陷,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着缺陷。没有给学生提供创新所必需的课程条件和思维方式。比如选修课程问题。我国万人规模大学课程充其量也不过是两千门,而美国哈佛大学一万名学生就有一万门课程,平均一个学生就有一门课程。 第三个缺陷,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尺度存在缺陷。我们评定奖学金,推荐留学生,就要求学生听话,考试成绩优秀。 第四个缺陷,我们的办学条件存在缺陷。实验室,教学基地、图书馆,这些设施管理存在着不适应。 第五个缺陷,我们的教师队伍存在着缺陷。相当一部分

教师,不了解经济社会的实际,与社会创新实践严重脱节。 这五个缺陷不是在个别学校,在各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 第一个,教育对象。怎样看待在校的“80后”大学生?我们的传统观念是很悲观的,很失望,认为一代不如一代,认为他们是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享乐的一代。通过这次汶川地震,通过这次奥运志愿活动,我们改变了看法。我们认为,他们是大有希望的一代,值得依赖的一代,责任担当的一代。我认为对这一代大学生的评价,应当从2008年谈起。 2008年,是大喜大悲的一年,灾难与辉煌交织的一年。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座标。我们这一年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事情,我们看到了从地震到奥运,我们经历的悲与喜都远远超出了我们自己的想象。无论是因为苦难,还是因为光荣,我们看到有那么多大学生自觉自愿把那么多五星红旗披戴在头上,挥舞在手中,披挂在身上。过去我们讲文化是在经典里,在名言警句中。2008年,地震、奥运生成的文化是震撼我们心灵的文化。2008年,这个伟大的年度,所有的经典话题,包括对这代大学生的评价,都应当从2008年来谈起。 那几个月,大家记忆犹新,非常关注汶川地震,电视台直播,有几个口号首先是从大学生里喊起来的。第一个口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口号:“团结友爱,互助进步。”他们在展示现代志愿精神。

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它包括天道观和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等,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里面也包含糟粕,因此在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上,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目录: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三次打变化:汉代玄学、魏晋理学、近代西学东渐、 主要特点:天人合一、政教合一、问道结合、知行一致 二、天道观和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 三、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态度 正文: 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 不开的。其大的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儒家独尊,魏晋的玄学,唐代的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有三个打的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的兴起,缓道入儒;宋明理学的形成,缓释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的哲学和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 二、1.天道观与人性论 (1) 教育哲学中的根本问题:天道观和人性论(教育的根本在人性,人性的根本在天命) 天道观人性论历史观社会观教育观的关系论述 a、天道观和天命观在古代,不仅是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历史观和社会观等的基础,不同的天道观和天命观就会引伸出不同的历史观和伦理观,并影响着教育观。 b、天道观影响到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以至教育观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天道观的问题,也就成为哲学(包括教育哲学在内)中的本体论的问题,也就是宇宙观和世界观的问题。受其影响最大而且最为直接的是人性论的问题,有不同的天道观,对人性问题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人性从何而来,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什么关系,人性能否改变等问题,这些又与教育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c、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 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 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 (2)对天人合一的正负面评价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当前哲学界不少学者企图从中导驿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是人与天合,人与天地

从成语看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

从成语看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 为了从自古留下来的成语中窥探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完成此次的研究活动,我翻阅了《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并上网搜索了有关教育的成语。从中筛选了105个常见成语(其中不包括一义多词)。 其中,1.关于家庭教育的有:不打不成器、不知其子视其父、曾子杀彘、断杼择邻 、画荻教子、孟母三迁徙宅之贤、相夫教子、教导有方、蒙以养正、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易子而教等。 2.关于学校和老师教育的有:春风化雨、春风中坐、科班出身、乐育人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三人行,必有我师、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比屋可封、有教无类、有风有化、沂水春风、循循善诱、弦歌之声、教导有方、教无常师、因材施教、身教重于言教、磨昏抉聩等。 3.关于社会教育的有:化民成俗、不教而杀、不教之教、不可教训、不言之化、反面教员、讽一劝百、化及冥顽、嘉言善行、渐仁摩义、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生聚教训、神道设教、洒扫应对、时雨春风、夏雨雨人、刑期无刑、以法为教、以法为教、有伤风化等。 4.关于个人修养的有:换骨脱胎、屡教不改、引锥刺股、学而不思则罔、十年寒窗、三余读书、目不识丁、立地书橱、老虎借猪,相公借书、魁垒之士、开卷有益、钜学鸿生、行吟坐咏、闳览博物、积雪囊萤、负薪挂角、腹为笥箧、含菁咀华、方正之士、焚膏继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不舍手、读书得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三到、箪食瓢饮、春诵夏弦、穿壁引光、道学先生、、朝经暮史、处士横议、布衣韦带、才贯二酉、不羁之士、博览群书、八百孤寒、白面儒冠、白面书生、闭门读书、、傲贤慢士、暗室求物、案萤干死、玉不琢,不成器等。 当然,分类方式不单是以上一种,但从环境的不同分析出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最有味道。 首先从家庭分析。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注重从小启蒙。所谓“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就是此意。虽有“人之初,性本善”一说,可谁能明确说明人初是性善多一点还是性恶多一点。所以,从孩提时候就灌输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现今的妈妈们本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宗旨,从怀孕开始就进行胎教,孩子出生后就开始学习游泳,兴趣班,补习班,速成班。客观条件下这样的教育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至于有没有毁了孩子的童年,又有没有操之过急,那就是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了。 事实上,家庭是最大的教育场所。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所有,因此才有了“三迁之教”、“断杼择邻”、“曾子杀彘”的千古佳话。树立好的榜样给自己的小孩,“不知其子视其父”,希望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树立起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同时要摒弃古时的迂腐愚孝。类似孟三杀子的情节实在是没必要。时代进步了,为了养活老母亲而把自己孩子杀死,同样犯杀人罪的。 其次,是学校。笔者孤陋寡闻,收集到的成语中大多数是赞颂师恩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中国传统教育中对教育工作者的尊敬甚至崇拜可见一斑。《儒林外史》中讽尽中国传统教育,但其中对教师的赞颂也不少。到这里,不得不提成语中偶见对明清陈腐儒学的暗讽。一个“沂水春风”,读来惊心动魄。教师的形象通常都是无私奉献,有教无类,学识渊博,造化无数,想不到还有“毁人不倦”的“危言危行”。 自韩愈以后,尊师重道的风气才渐渐恢复。人们开始意识到“老师”不一定是教育文化的,生活中给你指点的,亦称老师。然而早在几千年前孔圣人就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们自称儒生,却连孔子的教学精髓都不得知。如此学习,如何“教学相长”?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一、教育思想 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1.教育目的 即培养的人规格和标准。“明人伦”,即按照伦理道德去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培养统治人才。 2.教育内容:主要是儒经 夏商:武备教育和礼制教育。春秋战国:儒家:六经,局限于伦理道德;墨家:生产知识,应用技术。汉代:三纲五常。宋代:理学。元明清:程朱理学。 二、教学思想(略) 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2、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于急躁。 3、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这是《礼记》提出来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4、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荀子言:“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三、总体特征 1、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统一:教育以道义人身为目标,把功利排斥在外。重人文轻自然贱技艺,核心在于道德伦理,即教人做人,从而使教育与宗法伦理一体化 重整体关系,轻个体发展; 强调知识教学道德化; 重义轻利,忽视教育的使用价值。 注重塑造人的和谐品质。孔子就提倡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 2、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 3、注重内省与内求 4、重政务而轻自然,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培养官员 5、重世俗而轻神性 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体的世俗性与以佛道宗教教育思想为主体的宗教性并存、互补,在相互关系上是以世俗性为主导、以宗教性为补充,从而使古代的中国成为一个非宗教国家 6、综合教育:六艺;经学;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 一、基本特征 与哲学政治融为一体 强烈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色彩 强烈的中庸气息,朴素辩证法 重视人伦日用和实际生活 二、伦理思想体系的基本结构

中国传统忠孝观念的历史演进及现代转型

试论中国传统忠孝观念的历史演进及现代转型 摘要:我国传统忠孝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学者的推崇和完善,对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忠孝观念仍有必要存在。对忠孝观念加以合理的改造,即对其进行现代转型,忠孝观念就可以服务于现代社会,这对于现代化的实现、中国梦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忠;孝;忠孝观念;历史演进;现代转型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内容丰富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其中忠孝观念是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但是,我们总是犯着这样一个错误。那就是未能理性地、全面地、辩证地、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我国传统忠孝观念,只是笼统地认为传统忠孝观念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而并不对其进行彻底地分析,到底哪些需要继承和发展、哪些需要抛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弄清这个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现代化的实现、中国梦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忠孝观念的历史演进 (一)、忠观念的历史演进 “忠”的本义。“忠”的上半部分是个“中”字,下半部分是个“心”字,顾名思义,“忠”就是不偏不倚,公正的意思。《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忠”:忠,敬也,尽心曰忠。①认为“忠”就是尊敬,尽心尽力的意思。故“忠”的本义可以作此理解:尊敬别人,做事尽心尽力,不偏不倚。 忠观念的起源和形成。一般认为,忠观念起源于春秋时期,此时忠观念就是评价臣下和国君关系的道德规范。在春秋时期的文献著作中,“忠”字才频繁出现。因此,忠观念起源和形成于春秋时期。 忠观念的发展。总的来说,随着朝代的更替,忠的含义越来越狭窄,最后走进了“死胡同”。“忠”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有忠诚无私、忠于他人、忠于国家及君主等多种含义。此时忠观念的含义仍是广泛的,甚至更广泛。作为一种普遍而广泛的伦理道德规范,忠观念对社会的稳定及发展有重要意义。秦朝后,皇帝制及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使得忠观念的含义开始萎缩。随着中国君主集权的不断加强,忠观念的含义不停地变窄,特指臣民服从于君主及国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宋代以后,“忠”成了臣民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最后发展为“愚忠”。在明朝,愚忠表现地最为突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明朝涌现出了大批地“忠臣”。 (二)、孝观念的历史演进 “孝”的本义。《说文解字》对“孝”做出这样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②“孝”的基本含义就是善长并乐于服侍父母,赡养父母等意思。 孝观念的起源和形成。孝观念起源于具有宗教色彩的祖先崇拜,这种孝观念是以祭祀祖先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在原始社会,生存条件及其恶劣,人类为了生存,就要祈求上天和祖先的保佑,于是出现了图腾崇拜,以此作为自己的精神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