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文艺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王国维在文艺美学上的三大论说

王国维在文艺美学上的三大论说

第29卷第1期2003年1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f Xuzhou Normal Uni.(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9,No.1Jan.,2003[收稿日期]2002209208[作者简介]陈鸿祥(1940—),男,江苏南京人,《世纪风采》杂志社编审。

王国维在文艺美学上的三大论说陈鸿祥(《世纪风采》杂志社,江苏南京 210013) [关键词] 王国维;写人生;古雅说;游戏论[摘 要] 从1905—1907年,王国维撰写和译编了一系列文学、文艺鉴赏和美学论文,提出了“写人生”、“古雅说”、“游戏论”等三大论说,其侧重虽有不同却有其内在一致的美学精神,这就是鄙弃汲汲于功利,反对“饣甫饣 的文学”;试图化合“中西”,呼唤创造跻入世界文学之林的中国之“大文学”。

[中图分类号] I01;I20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6425(2003)0120085207 王国维从日本留学归国以后,应聘为罗振玉译编《教育世界》杂志。

所谓“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固然令他“酷嗜”,但他也未忘情于文学,更“酷嗜”着“纯粹之美学”,而且与他第二、三、四次攻读“汗德(康德)之书”大致同步。

他神游于中西文学艺术,继1904年发表著名的《红楼梦评论》之后,在1905—1907年间,又相继撰写和译编了一系列关于文学、文艺鉴赏和美学问题的论著,提出了文学创作上的“写人生”,诗文鉴赏上的“古雅”说,以及美学理论上的“游戏论”等三大论说。

一、论述“屈子文学”,推重文学创作上的“写人生” 《屈子文学之精神》,是王国维广览先秦诸子,汲取其精髓,化合西说,而以屈原为中国“纯粹诗歌”之开先河的人物,畅发了他自己的文学见解。

就篇幅而言,此文仅3000字上下,但理论密度高,思想容量大,将其视为近代第一篇以全新的文学观点研究屈原的重要论文,也毫不过分。

文艺美学--第三章:艺术审美特征

文艺美学--第三章:艺术审美特征
第三章
有意与无意: 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艺术的美:妙在有意与无意之间 二、艺术审美特征的辨证法
1
宋代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 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 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 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 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 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 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 光水色,晃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 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
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
美协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等职。他精于写意花鸟和
山水,偶作人物,兼工书法、诗词、篆刻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善画
鹰、八哥、松树、梅竹、蔬果、山石、野花等题材,他作画时每画一笔,
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故落笔大胆泼辣,又能细心收拾,作品的构
二、艺术审美特征的辩证法
(一)文艺的有界限性与无界限性
⒈ 文艺的有界限性
① 文艺活动具有认识性的内容。 ② 文艺是人类的一种反映性活动。
⒉ 文艺的无界限性
①文艺是人类的一种情感体验性活动。 ②情感活动具有非判断性、非实体性,具有模 糊性、不明晰性、不确定性。 ③无界限实际又是最大的有界限。
30
加 莱 义 民
图,清新苍秀,笔墨色彩纵横交错,气势磅礴,趣韵横生,具有鲜明的
独特风格。他还长于表现山花、野草,笔墨挺秀多姿,艳丽生动。画面
的虚实、疏密、主宾、黑白以及强烈,又和谐协调,加之色彩的清新浓
郁,画面的灵气引人入胜。他的著作有《中国绘画史》、《雷婆头峰团
瓢 画谈随笔》,以及其绘画作品《潘天寿画集》等。

从自然审美观看庄子文艺美学思想的人文精神

从自然审美观看庄子文艺美学思想的人文精神
维普资讯
第 22卷第 1期 2007年 3月
柳 州 师 专 学 报
Jouers CoUege
V01.22 No.1 Mar.2oo7
从 自然审美观看 庄 子文 艺美 学思想 的人 文精神
奠 付 欢
收稿 日期 :2006—09一O1 作者简 介:莫付欢 (1978一 )。女 ,广西 武宣人 ,硕士研究 生 ,研究方 向 :中国美学 。
他对世界 的理解 、对 人生对幸福的关切 。本文仅从庄 子的 自 然审美观来探讨其文艺美学思想 中的人文精神及其影响。
一 、 反朴归真 ,“不 以物易性” 人从何处来?到何处 去?这 是从古 自今 的哲 学家一 直 在追 问的一个 问题 ,从柏拉 图的理想 国到今 天 ,数不胜 数的 哲人都在试 图回答这一 问题 ,但他们 当中的绝大 多数 是主张 向后看 的。随着人类 的发 展 ,越来越 多 的人认 识 到文 明 、科 技的发展是个谜。没有人 能确切的 知道人类 的 明天是否 会 过得更好 。而庄子 ,早在 春秋 战国时代就对这一 问题做 出了 自己的 回答 ,发出了“绝 圣弃智”,“绝仁 弃义 ”,“摆乱 公律 , 钎绝竿瑟 ”,“灭文章 ,散五采”(《庄 子 -朐 箧》以下《庄子 》 引文 ,只注篇名 )的呼声 ,认 为只有顺任 自然 ,不饰 雕琢 ,让心 性 回归 自然 ,不 为物役 ,才能体 “道”,才能得 到真 正的幸福 。 庄子 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 ,论证 了人与 自然 、人与 自我 、人 与 他人 的协调 、亲 和关 系。庄 子反对人 为的 、雕 琢 的美。他 认 为人应该反朴归真 ,“复其初 ”而 回归 自然 ,只有在大 自然的 怀抱 中才能像古代 的“真人 ”、“圣 人”那样得 到 “道 ”。庄 子 对世问万物 的理 解是从 “道”的高度来 俯 察的 ,认 为万物 是 在道的运行 中生存 的。道是客观存在的 、最 高的、绝对 的美 。 《知北游 》中说到 :“天地 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 明法而不议 ,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 人者 ,原天地 之美而 达万物 之理 ,是 故圣人无 为 ,大圣不作 ,观 于天地之谓也 。”天地 的“大美 ”就 是 “道”。“道”是宇 宙天地的本体和生命 。圣人 “观于天地 ” 即观“道 ”。庄子的这个思想和老子的“道法 自然”的思想是 一 脉相承 的。天地有造化之美 ,美 的原 因乃是万 物有 自己的 本根 ,这万物 的本根 就是 天地 之道 。道存在 于 自然 万物 之 中 ,自然万物是道的显 现 ,也 是美的源 泉。 自然 万物各 有其 性 ,“民食 刍 豢 ,麇 鹿 食 荐 ,唧 蛆甘 带 ,鸱鸦 耆 鼠。”(《齐 物 论》)而且各种物性是平等的,是自在 自为地存在和发展的,

【精品】笔记整理(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应付考研考博)

【精品】笔记整理(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应付考研考博)

先秦时期第一章:先秦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一:先秦的文学观念(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无明确的文学观念。

战国中期前,文章主要指学术。

战国中期后,文学与学术逐渐分离的趋势。

)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保留在《国语》、《左传》等,献诗讽谏说,观诗知政说。

)三:诗、乐、舞三位一体与“诗言志”的提出(先秦时,“诗言志”的“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战国中期后,百家争鸣,“志”的含义逐渐扩大。

“诗言志”的实质是把文艺看作是人的心灵的表现。

与西方的模仿说差异大。

)第二章: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一: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克己复礼之“礼”是融入“仁”的新“礼”。

)文学观:以“诗教”为核心,政治伦理观念浓厚。

文学理论批评:对《诗经》的评论为主。

1 文艺与道德修养:修身必先学诗、学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文艺与政治、外交:借助赋诗(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3文学批评的标准:中和之美(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4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5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以内容为主导,形式与内容并重(辞达而已矣)6雅乐与郑声:提倡雅乐,反对郑声。

(斥郑声对后世戏曲、小说等地位不高有影响)二: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文艺美学思想:与民同乐(在“仁政”与“民本”的思想前提下提出来的,以人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文学批评方法:(针对“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主观臆断解诗方法而提出)以意逆志(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

即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解决“以意逆志”的方法。

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遭遇等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另:“知言养气”说,对后世“文气”说有奠基作用。

三: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天行有常自然观对文学思想的影响(人定胜天,重视文艺可以产生积极社会效果,主张文艺创作从现实出发,要创新)2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之形式(“道”乃社会政治之道和哲学自然规律之道;重先王、后王之道;重言志中的抒情)3文艺与政治:《乐论》:音乐→人心→治道;“礼别异、乐合同”;“以道治欲”(影响汉儒“发乎情,止乎礼”及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第三章:庄子和道家的文学观一、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对“象”的论述,对创作客体的论述;对“虚静”的论述,对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君子人南面之术的政治观,以“清静”、“无为”为旨趣,对文学采取否定态度。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一、崇尚自然、反对人为1.庄子的思想里对“人为”的一切均持否定态度,而对“天然”的事物,给予了最大的肯定和赞扬。

(1)庄子对当时黑暗的现实非常痛恨,抱有一种极为激愤的心情。

他悲观失望,隐居出世,主张回到古朴的先民生活时代去。

(2)他强调“天道自然无为”,“道”是不能以人为力量去改变的自然规律。

他否定人可以掌握自然规律,能动地去改造自然,得出了人只能消极地顺应自然,完全无所作为的结论。

2.他还提出了“绝学”、“弃智”的主张(1)认为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规律,并妨害自己去认识“道”、掌握“道”。

(2)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

3.庄子认为最高最美的艺术,是完全不依赖于人力的天然的艺术,而人为创作的艺术,不仅不能成为最高最美的艺术,而且还会妨害人们去认识和体会天然艺术之美,对人们任其自然的审美意识起一种破坏作用。

4.庄子着重论述了人如何在精神上通过“心斋”与“坐忘”而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与“道”合一的境界。

(1)人的主观精神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完全与自然同趣,他就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他所创造的艺术,也即是天然的艺术,与天工毫无二致,这时的人工也就是天工了。

(2)这种艺术虽也是人工创造,但因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因而也绝无人工痕迹,而达到天生化成的程度。

这才是庄子论艺术创造的真正的精义所在。

二、天籁、地籁、人籁1.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音乐美境界,是按“人力”因素的大小、有无来划分的。

2.人籁是指人们借助于丝竹管弦这些乐器而吹奏出来的声音,它即使再好也属于人为创造,属于最低层次。

3.地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不同孔窍,由于受风的吹动而发出的声音,它们是靠风力的大小而形成不同的声音之美的。

地籁虽没有人的作用,但要依赖于风这个“外力”,所以还不是最自然的。

4.天籁则是众窍的“自鸣”之美,它们各有字迹天生之形,承受自然飘来之风,而发出种种自然之声音。

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看李贽“童心说”的局限性

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看李贽“童心说”的局限性

第31卷 第5期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Vol.31 No.52021年10月JournalofGuangdongUniversityofPetrochemicalTechnologyOctober2021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看李贽“童心说”的局限性林曼萍(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0)摘要:李贽的“童心说”产生于明末清初,作为一个具有时代启蒙意义的学说,“童心说”受到后人众多的赞扬。

学术界对“童心说”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对其根源性和进步性的探讨。

然而,“童心说”作为一个特殊文化背景下的文艺美学理论范畴,它的产生必然会带有某些历史局限性,诸如“童心说”这一文学理论的价值追求、理论的适用范围等。

古往今来,文学发展史的演绎告诉我们,对于文学的传承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童心说”的研究亦是如此。

关键词:文艺美学;李贽;“童心说”;局限性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562(2021)05-0035-05李贽的“童心说”是以“自然人性”为哲学基础提炼出来的。

李贽所言的“童心”是指孩童般没有被社会污染,没有被世俗观念所遮蔽的一种源于自然本性的最为真实的人心,即“一念之本心”[1]。

明朝末年,封建制度进一步专制化,在空虚僵化的学风之下,人们的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束缚。

当时程朱理学将孔学视为永垂不朽的教条,导致社会上形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审美标准单一化现象。

在这一社会时代背景下,李贽提出“童心说”,重新呼吁起人们对“真”的重视,主张文学创作者应该秉承真率的个性,依真情讲真话。

毫无疑问,“童心说”丰富了当时的文学审美标准,对当时的文学创作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李贽提出“童心说”的三百年以后,新文化运动所高举的文学解放大旗下,仍有“童心说”的影子[2]。

但是,从整个文艺美学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童心说”在理论实践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童心说”在追求“真情”的过程中存在“天下至文必出于童心”单一化审美标准;另外,经历了宋代“老成”之美的文学审美体验之后,李贽在明末提出童心之于文章的绝对重要性,就显得有些狭隘了。

《周易》“万物化生”构成思想与文艺美学变异说

《周易》“万物化生”构成思想与文艺美学变异说

J R L OF QI GHA A I OU NA N IN T oNA I I S UN VE S T LTE I R IY
(oil c ne sca i c ) se
Vo . 7 N o.2 L Leabharlann Ap . 01 r2 1
《 易》 万 物 化 生 ’ 成 思 想 与文 艺 美 学 变 异 说 周 “ ’ 构
的六 十 四卦所 携带 的信 息 与征 象 , 人类 的生 命 、 与 与 社会 、 宇宙 万 物 的化 生化 合 存 在 契合 。应 该 说 , 也 这 正是 《 周易 》 中表述 的众 多 的哲学命 题 所涉 及 到 的诸
如天 人一 体 、 时通 变 , 顺 以及 “ ” “ 变 ”、 中有 变 与 不 常
男 女 、 母 、 下 、 畜 、 物 、 泽 等 , 源 自于 乾 父 上 牲 作 色 均
柱, 是全 球化语 境 下研 究不 同 国家 文学 , 其 是 异 质 尤 文化 语境 下各 国文学 的横 向交 流 与联 系不 可 或 缺 的 方法 之 一 。在 文艺 美 学 变 异 学 看 来 , 了受 可 以 确 除 定 的实 证性 因素 的 影 响 之 外 , 文 化 过 滤 、 介 、 在 译 接 受 等作用 下 , 当前 新 的文 艺美 学 重 建 还 有 许 多难 以 确定 因素 的影 响 , 与今 、 古 国与 国 以 及 民族 、 域 之 地 间的文 化 与 文 学 在 传 播 和 交 流 的过 程 中会 产 生 变 异 。所 谓 “ 文律运 周 , 日新 其业 ” “ , 时运 交 移 , 文代 质 变 ”2。法 国著名 文学 史 家 朗松 亦 指 出 : 真 正 的影 l ] “ 响 , 当一 国文学 中的突 变 , 是 无法 用 该 国 以往 的文 学 传 统和 各个 作家 的独 创性 来 加 以解 释 时 在该 国文 学

《老子二章》原文、翻译、分析及相关重要资料

《老子二章》原文、翻译、分析及相关重要资料

第二章美之为美【题解】本章内容一共分为两层。

第一层,集中鲜明地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普遍的法则。

老子不仅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反观世间万物,还将其推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上来。

于是,老子又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而这些正是老子关于行“无为”之道的方法论。

学术界有人认为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也有人认为前两章是全书的引言,全书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②。

河上公《老子章句》:自扬己美,使彰显也。

有危亡也。

有功名也。

人所争也。

王弼《道德真经注》: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

美恶,犹喜怒也。

善不善,犹是非也。

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徧举也。

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徧举之明数也。

司马光《道德真经论》:美善有迹,为众所知,非美之至者也。

王夫之《老子衍》: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

两端生于一致,故方有“美”而方有“恶”,方有“善”而方有“不善”。

故有无相生③,难易相成,长短相形④,高下相倾,音声相和⑤,前后相随。

恒也。

唐玄宗《御解道德真经》:六者相偎,递为名称,亦如美恶,非自性生,是由妄情,有此多故。

王夫之《老子衍》:天下之所可知。

据一以概乎彼之不一,则白黑竞而毁誉杂。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⑥;河上公《老子章句》:以道治也。

以身师导之也。

王弼《道德真经注》:自然已足,为则败也。

万物作而弗始⑦;生而弗有,为而弗恃⑧;河上公《老子章句》:各自动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音希有,大象无形”:老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老子“大音希有,大象无形”的文学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艺史上,具有巨大而深刻的思想。

老子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是着眼于文艺的审美特性以及文艺的创造过程,特别是对文艺创造的主体修养问题,从心理、生理等角度作了多侧面、多角度的阐述,把理想的审美境界和道的思想境界统一起来。

老子注重的是研究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老子对文艺和美学的项献主要有二:一是,对“象”的论述;二是,对“虚静”的论述。

前者是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创造的客体所要达到的标准的描述;后者是从心理的角度对审美主体所提出的要求。

而这两方面又都是建立在以“自然之道”为中心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上的。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道”,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所以说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道”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道”,既是万物产生的本源,又有它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人不能用主观的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这种自然规律,而应当无条件地顺从这种自然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绝对尊重自然规律,却又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故而他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人的智慧与创造,主张“绝学”、“弃智”,对人为的文艺也持否定态度。

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从中,看似老子好像认为,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排除美和艺术。

实则不然,在老子看来,声色犬马之乐是美而不是实用,它们引起的是美感,而不是生理上的快感。

“圣人为腹不为目”就是实用的东西,它产生生理快感,为目,就是美的东西,它产生美感。

老子对美的否定,只是否定它的形式美。

他说:“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信美不言,美言不信”“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丈夫处共厚,不居其薄;处于实,不居于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注重美的真正内涵。

他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味”是一种审美的享受,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趣味。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一种“为”,“无味”也是一种“味”,而且是最高的“味”。

故而,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妙”和“徼”都是道的属性。

“妙”体现的是“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徼”体现“道”的有规定性,和有界限的一面。

“道”的特点是自然,“道法自然”,所以“妙”又出于自然。

老子的“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

实指一种人格美。

因而,老子并不是真正不要文艺,他要求的是一种完全摒弃人为而合乎天然的文艺,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

所以,他又提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有,大象无形”这样的著名命题。

“大音希有,大象无形”原本并非是美学的范畴,是指“道”的特点,但这也符合他对文艺与美学的要求。

他认为最美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最美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

无声可以让人去想像最美的声音,而不受具体“有声”之局限,故而是“大音”。

因为“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比一切具体的“状”和“象”都高,是“万物之母”,具体的“状”和“象”都是它派生出来的。

所以,“无声”为“有声”之母,“无形之象”为“有形之象”之母。

“大音希有,大象无形”是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实际上已经进入了“道”的境界。

这里没有任何人为的痕迹与作用,完全符合自然。

这种“大音希有,大象无形”的境界,人们怎样才能体会呢?这就涉及到“无和有,虚和实”的关系问题了。

老子认为,“道”具有“无”和“有”这样双重的属性。

道,作为天地之始是无,无规定性,无限性;道,作为万物之母是有,有规定性,有差别和界限。

就现
象界来说,老子认为,宇宙万物也都是无和有的统一。

或者说,是虚和实的统一。

天地之间充满了虚空,这种虚空并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充满了气。

正因为有这种虚空,才有万物的流动,运化,才有不竭的生命。

所以,老子提出了“有无相生”的命题。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只有“实”,而没有“虚”,不能只有“有”而没有“无”。

一个事物如果只有“实”而无“虚”,只有“有”而无“无”,就失去了它的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

虚实结合,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重要的美学特点。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成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将“善”与“美”区别开来。

美不仅是在与善的区别中显示自己的规定性,更重要的,还在于“美”是相对于它的对立面“恶(丑)”而存在的。

美和丑,善和恶,有和无,难和易等等,都是相互比较,相互依赖而存在的。

因此,“大音希有,大象无形”这种境界,总是要有某种具体的“声”和“形”来暗示,引导、象征,方能使人联想和体会到的。

而对于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来说,如何才能达到“大音希有,大象无形”的审美境界呢?老子又提出了“涤除玄鉴”的观念。

“涤除”就是洗除垢尘,也就是洗去固有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

“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

也就是说,一个创作者和欣赏者,只有带着无任何利害功利、无任何陈腐偏见,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