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歌中的审美文化

唐宋诗歌中的审美文化
唐宋诗歌中的审美文化

唐宋诗歌中的审美文化

一、势奇看不定,景变写难真——气象万千的终南山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描写了终南山太乙峰将南北区域区分开来,阴天晴天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景色悬殊很大。其实就是在晴天,

千峰万仞面貌也不一样,南面光线强烈,温度高;北面光线暗淡,温

度低。著名的画家傅抱石曾为王维的诗歌绘了一幅水墨山水画——

《终南山》,为了体现“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的视觉印象,他

在画中运用了对比着色的方法:浓重的墨色、墨团与朦胧的远山飘逸

的色块相对比,放逸泼辣的粗重线条与柔和淡弱的细线相辉映。他的

画恰当巧妙地用色彩完成了对王维诗歌的解读,使我们更清晰地感受

到终南山烟云变幻、雾气朦胧的山中之景。终南山雪景也是终南山一

大自然特色景观,终南山有十座山峰海拔2500米以上,西段最高的静

峪垴在3000米以上。因为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冰雪难以融化,山峰

上有半年时间身披白雪。从长安城远远望去,景色十分壮观,尤其在

傍晚时分,夕阳斜照,遍染群山,白雪皑皑,令人神清气爽。唐代诗

人祖咏就写过终南山雪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在这首四句短诗中,诗人从侧面着笔,以清新简洁的

语言,描绘出终南山雪后寒意画卷。首句一个“秀”字,点出了终南

山玉树临风的卓绝风姿;次句写“积雪”,从长安望去,所见是终南

山的北面,山岭高峻,山上的积雪好像浮在云端。积雪与浮云互相映照,使空旷的冬天更具清冷深邃之感。后两句则写雪后晴明的暮色,

雪后山色因斜阳暮照而显得格外明亮,同雪前、雪中大不一样。而山

顶积雪能增城中暮寒,把终南山气候对长安的影响尽数烘托而出。五

代诗人王贞白的“水穿诸苑过,雪照一城寒”也是描写终南雪景的名句。

因为终南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春天和秋天都会降雪,有时

冬天的积雪一直待到春天过去都不会消融。唐李子卿《望终南春雪》:“山势抱西秦,初年瑞雪频。色摇鹑野霁,影落凤城春。辉耀银峰逼,晶明玉树亲。尚寒由气劲,不夜为光新……”描写了终南山春天山峦

银装素裹,山上玉树琼枝的美丽雪景;刘禹锡《终南秋雪》:“南岭

见秋雪,千门生早寒。闲时驻马望,高处卷帘看。雾散琼枝出,日斜

铅粉残。偏宜曲江上,倒影入清澜。”则描写了终南山秋天的雪景。

描写终南山气候的诗歌在《全唐诗》中也随处可见,如贾岛的《望山》:“南山三十里,不见踰一旬。冒雨时立望,望之如朋亲。虯龙

一掬波,洗荡千万春。日日雨持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

来如奔。阴霾一以扫,浩翠写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谁家

最好山,我愿为其邻。”全诗写了终南山的雨景以及雨后初晴、空气

清新、清澈如洗的终南山和长安城。王维曾隐居终南山,所以他描写

终南山的作品较多:《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写了终南山连

绵的秋雨、阴晦的天气:“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

心知白云外。”《文杏馆》提到辋川溶洞里的水蒸气从洞中涌出行云

作雨的现象:“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洞里云,去作人间雨。”总之,终南山连绵持续的山峰、碧水茂林的清新、变幻多端的

气候吸引了大量的唐宋文人前往游览或居住,同时终南山气象万千的

景象也孕育激发了他们的灵感,他们的诗文作品则展示了终南山雄奇

秀美的风姿,并且使得终南山在众多的名山中脱颖而出。

二、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雅俗并存的文化特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古代文人与山水的关系甚为密切,中国是

一个多山的农业大国,古人将大山当作自己的心灵栖息地和精神家园。明代董其昌曾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中国的山水诗,“大都诗以

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名山遇赋客,何异士遇知己,一入品题,情貌都尽。”在众多的名山大川中,终南山因其独特的隐逸文化声誉

远扬。唐宋文人对终南山也情有独钟,他们或是暂居于此,流连忘返;或是久住于此,藻雪精神。终南山的隐逸文化最大特点是具有包容性,它不仅仅为具有出世思想的文人、僧人、道士提供了一个躲避世事的

世外桃源,也为众多儒生学者提供了潜心学问的理想场所。

1.久远的隐逸文化中国的隐逸文化历史久远,远古尧时便有“巢父隐居”、“许由洗耳”的故事流传,商末周初有著名的隐士伯夷叔齐,

春秋之后,受到道家“道法自然”、“清净无为”思想的影响,隐士

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为了躲避世事、远离尘嚣,他们往往选择

环境优美的大山作为隐居之地。终南山以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

态环境、适宜的气候特点为隐逸文化创造了良好的先天条件。西周历

史名人姜子牙,曾在终南山隐居多年,八十岁时出山,结束隐逸生涯,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建功立业。汉初的著名高士“商山四皓”也曾

隐居于此,晋代皇甫谧《高士传》曰:“秦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先生,时呼四皓,共入商洛,隐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败,汉高帝召之,四人乃深自匿终南山,不能屈之。”《晋书王嘉传》记载了著名方士王嘉的隐居生活:“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隐于东阳谷,凿岩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石季

龙之乱,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

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与终南

山关系密切,尽管对他隐居的实况,历来众说纷纭,但他曾隐居终南

山是不争的事实,王维购买了宋之问的蓝田别墅并将其改造成风貌独

特的辋川别墅。他在终南山辋川一带的行踪在他诗中多有描写,《辋

川集》序曰:“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

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辋川集》共二十首五言绝句,描

写了辋川别墅周围二十处风景点,与他一起唱和的文人还有裴迪、祖

咏等人。这组诗从小处着眼,选的都是终南山一些小景点,但写得很

精致,犹如精美的绘画小幅。终南山水在他眼中不再仅仅欣赏的客观

对象,也是能与他感情共鸣的有情山水。李白在长安期间也数次登临

终南山,并留下了著名的诗篇《春归终南山松龛旧隐》《下终南山》《终南山寄紫阁隐者》等。岑参在高冠峪口建有别业,经常在此居住。宋代隐士种放曾携其老母在终南山生活,《宋史》记载:“种放字名逸,河南洛阳人也。父诩,吏部令史,调补长安主簿。放沉默好学,

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与母

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讲习为业,从学

者众,得束修以养母,母亦乐道,薄滋味。”终南山是佛教名山,早

期在终南山活动过的有西域的鸠摩罗什、昙摩流支、阇那崛多等,本

土僧人有僧肇、道生、道融、僧睿、慧观、昙影、慧严、道恒、僧略等。他们的事迹在《高僧传》《续高僧传》和《宋高僧传》中有详细

的记载。很多佛教流派也在此生根,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五大宗派:

净土宗、华严宗、律宗、法相宗、三论宗,祖庭都在终南。“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终南山也是道士首选的修行炼丹之地。南唐沈汾

《续仙传》曰:“金可记,新罗人。性沉静好道,博学强记,属文清丽,举动言谈有中华之风,擢第进士。俄居终南山子午谷,常焚香静坐,若有思念,又诵《道德经》及诸仙经不辍。居三年,思归本国,

航海而去。复来,衣道服,却入终南,务行阴德。大中十一年,忽上

表言臣奉玉皇诏为英文台侍郎,宣宗遣使征召,固辞不就。”传说八

仙中的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等也曾在终南山修道。《唐才子传》

记载了吕洞宾隐居终南山修道之事:“岩字洞宾,京兆人,礼部侍郎

吕渭之孙也。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更值巢贼,浩然发栖隐之志,

携家归终南,自放迹江湖。先是有钟离权,字云房,不知何代何许人。以丧乱避地太白,间入紫阁,石壁上得金诰玉籙,深造希夷之旨,常

髽髻衣槲叶,隐见於世。岩既笃志大道,游览名山,至太华,遇云房,知为异人,拜以诗曰:‘先生去后应须老,乞与贫儒换骨丹。’云房

许以法器,因为著《灵宝异法十二科》,悉究性命之旨。坐庐山中数

十年,金丹始就。逢苦竹真人,乃能驱役神鬼。时及□世,不复返也。”

2.浓厚的学术氛围高山开拓了人的视野,涤荡着人的胸怀,古人喜欢

登临高山,一览天下;也喜欢隐居山林,潜心学问。终南山幽雅清静、物产丰足、寺庙别墅甚多,适合读书研习,是很多学子士人驻足之地。《后汉书》记载了汉代大儒马融曾在终南山跟从挚恂学习,而且后来

成了挚恂女婿的事:“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唐

代时,因为终南山离长安很近,很多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都会来此居住,尽管是追求功名而来,但清静深邃的终南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绝

好的读书幽境,可以除却他们心性的浮躁。备考的学子在此可以全身

心地潜心学问,落榜失意的学子也可以在此暂时忘却烦恼。唐大历年

间的士人许稷就曾在这里刻苦攻读三年,一举成名。《登科记考》卷

十五引《闽中名士传》云:“许稷挟策入关,遇舍人陈诩、四门助教

欧阳詹、校书郎邵楚苌、侍御林藻。在京师,闽川举子醵酒食,会诸

先达,詹以稷为乡人亲故,特与之。藻酣,乃戏曰:‘今日之会,子

何人斯,辄冒其间?’稷投杯愤悱,曰:‘男子患不能立志,霄汉岂

有扃鐍?王侯出处岂必常邪?叨此一食,稷之过矣。’遂哕酒而去。

深入终南山,隐学三年,出就府荐,遂擢第。”25与许稷同时代的才

子卢纶却屡试不第,落第后也选择了终南山,他写有《落第后归终南

别业》一诗:“久为名所误,春尽始归山。落羽羞言命,逢人强破颜。交疏贫病里,身老是非间。不及东溪月,渔翁夜往还。”诗中既表达

了他失败后的羞愧与落寞,也抒发了他希冀清静的终南别业能抚慰他

的创伤的心情。元代诗人王檝落第后则隐入终南山学兵法。《元史》载:“王檝,字巨川,凤翔虢县人……檝性倜傥,弱冠举进士不第,

乃入终南山读书,涉猎孙、吴。”27宋代张载曾在终南山麓聚徒倡儒,成为一代理学大师,开创了对中国学术思想影响长远的“关学”一派。终南山一带的学术风气自此甚浓,北宋的蓝田“四吕”(吕大忠、吕

大钧、吕大临、吕大防)都曾师从张载在终南山学习。明清有“三原

学派”的王恕、冯从吾、王征明、李颙、李柏、李因笃、王弘撰、王

心敬、刘古愚等关学大师,与终南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明末清初

关中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中三李”之一李柏,性格不羁,随性

自由;读书之余,攀登高山,寻访高人。李柏每年一游终南万里第一

险阻“太白山”,母亲去世后在太白山麓为其守墓,亲自开垦土地,

力耕于此。可见,终南山的学术风气由来已久,经过历代学者的努力

营造,终南山已成为一个能够使人摆脱俗世之景、挣脱人生之绊、沉

醉于书香、修身养性的理想精神世界。

3.喧闹的世俗之气因为与长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唐代的终南山并

不完全是一个清静的场所,这座貌似远离尘嚣的山峦间或也充斥着世

俗之气,嘈杂之音也经常出现在山间小路。终南捷径的故事已经成了

著名的典故,《新唐书》记载:“(卢藏用)始隐山中时,有意当世,人目为‘随驾隐士’。晚乃徇权利,务为骄纵,素节尽矣。司马承祯

尝召至阙下,将还山,藏用指终南曰:‘此中大有嘉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藏用惭。”人们一般注意的是这则故

事中卢藏用的假隐行为,并对其沽名钓誉的手段进行非议。但很少注

意到司马承祯的经历,司马承祯是唐代著名道士,曾遍游群山,数次

隐居,虽无心仕宦,但名声很大,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都亲自接

见过他。可见当时隐居之人并非都是默默无闻,无论是假隐还是真隐,他们与外界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无论是受到皇帝的恩宠还是受到

人们的称誉,他们都无法避开世俗的名利。在唐代诗文里,也可以看

出终南山的喧闹之气。在这里兴建别墅的并非都是喜欢清静闲逸生活

之人,还有很多是为了炫耀身份而来的富贵之家。韩愈《游太平公主

山庄》就写了太平公主在终南山的豪华别墅:“公主当年欲占春,故

将台榭押城闉。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旧唐书元载传》记载:“城南膏腴别墅,连疆接畛,凡数十所,婢仆曳罗绮一百

余人,恣为不法,侈僭无度……”城南即长安南郊,南郊紧接终南山,因此这些别墅已经与终南山连成一个整体了。郑谷《游贵侯城南林墅》将城南别墅与终南山进行对比,“主人贪贵达,清境属邻翁”,终南

山的清静与别墅主人追求富贵是格格不入的,但二者毗连,终南山难

免也沾染上世俗之气。终南山不仅为普通文人所青睐,很多皇帝也亲

自幸临这座山,唐太宗李世民就以前写诗颂扬道:“重峦俯渭水,碧

峰插遥天。出红扶岭日,人翠贮岩烟。迭松朝若夜,复岫缺疑全。对

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他把终南山比作景色绝美、令人心神清爽的仙境。因为皇帝对此山的

喜爱,也出现了很多咏终南山的应制之作,例如杜审言《蓬莱三殿侍

伔铍酚街漳仙接χ啤罚骸氨倍饭页潜撸南山倚殿前。云标金阙迥,树

杪玉堂悬。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

天。”33以上可见,皇帝贵族的别业、京城的富贵之气、相关应制诗

的创作使得终南山多了一层世俗文化。总之,终南山以其独特的自然

地理环境吸引着众多的唐宋文人并为其提供了创作灵感与空间,文人

的诗文与生活方式又铸就了终南山独特的文化特征:悠久的隐逸之风、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喧闹的世俗之气。可以说,终南山文化是兼具雅与

俗的复合体,唐宋文人们对它的追慕之情已经形成一种深层的南山情结,这种情结为其文化的延续注入了时代的活力。

唐宋诗歌中的审美文化

三大基本规律在诗歌审美特征中的体现

三大基本规律在诗歌审美特征中的体现 摘要: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是写作学的三大基本规律,它们是任何写作实践都不可回避和违背的。诗歌写作是无数写作实践中的一种,因而,三大规律在诗歌的审美特征中有广泛的运用和体现。 关键词: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诗歌的审美特征 写作学有三大基本规律,它们分别是: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然而诗歌是一种抽象、是一种形象化概括而成的“纯形式”、是写作学最为特殊的部分,那么它的审美特征是不是也符合写作学的三大基本规律呢?下面笔者就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物我交融转化律与主情艺术 “物我交融转化律是指物我交融之后,转化为文章的必然过程。所谓…物我交融?,是指写作客体与写作主体的相互作用与有机融合。所谓…转化?则是指经过物我交融,一个非物又非我的新的第三者的诞生,亦即…物?与…我?和二为一,构成了文章。”① 1.诗歌是一种高度概括地歌唱生活、抒发感情的文学体裁,是一种主情的艺术。纵观整个历史,我们便知道,诗要言志,但它不会抽象的抒情言志,而总是借助一定的客观的东西,也就是意象,来表情达意。诗歌的表现手法基本上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然而无论哪种表现手法都是将客观的事物与主观的情感相结合。 一方面,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改造,逐渐使事物带上感情色彩,使事物被自己的主观意识所酿造;另一方面,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情操等内在因素寄寓到

客体上,使写作客体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自己的化身,也就是写作学上说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这样,写作客体与写作主体相互作用、有机融合,便成了诗。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指出:“文学中有二原质,曰情,曰景。”②他在人间词乙稿序中,更加强调:“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其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苟却其一,不足以文学。” ③由此便可知,情与景、意与境、物与我是紧密结合、相互交融在一起的。 2.诗是一种主情的艺术。虽然叙事诗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情节、冲突等方面的因素,但是“情”依旧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人、事、物的描绘,依旧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抒情诗则是着眼于“情”,以“情”去粘合一切,以“情”去融化一切,在抒情诗当中,诗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一种被情感肢解了的人物和事件,乃至完全是一种情绪。意象派的压卷之作《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脸庞的浮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在这首诗中,庞德运用了意象叠加的方法,使人们感觉到了诗人感叹现代城市生活中美易消逝的情绪。借庞德自己的话来说,完全是“在一刹那的时间里表现出理智和情绪交合物的东西”。④意象的原来客体已完全不复存在,而是与诗人完全融合在一起,达到物非物、我非我,物我合一的境界。这是物我交融转化律在“诗是主情艺术”这一审美特征的最佳体现。 二、博而能一综合律与意象和精炼性 “…博?是对写作主体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的一种高度的概括。…一?就是写作主体通过大脑的综合活动,成为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思维定势。“博”是写作主体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是写作主体进行综合的结果。”⑤ 诗具有高度的精炼性,除诗歌外,其他任何的形式艺术都不能像诗那样短小精炼,但是把意境、韵味、情感表现得妙不可言。就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故人西辞黄鹤,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⑥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仅从短短的2行,14个字就可以看出诗人在地理、

最新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歌

【篇一】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歌岁月承载着历史的脚步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走在世纪之初的我想到祖国,满怀激情祖国在这里我为您放歌祖国啊,祖国您是千年历史的积淀文明源泉的汇合您是的飞瀑铺满天山 的白雪您凝重而深ii 宽广而博大滔滔江河是您的鼻息沸腾海洋是您的血液您是世界的主题 是我生命的一切祖国啊,祖国 您是的一声呐喊社会主义熊熊燃烧的火焰 您是人民革命的一声号角乘风破浪的一张风帆您坚强而自信进步而前卫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活跃着您的智慧东方蒸腾的旭日喷薄着您的活力您是世界的创作者社会主义的实践家祖国啊,祖国您是南海之滨的一缕春风罗湖小村的一抹朝阳您是的一道铁轨 的一组井架您远见卓识小渔村的翻天巨变证明了您的胆识人民满脸的微笑写的是你的伟大祖国您创造了生活改造着世界祖国啊,祖国您是世界和平飘扬的旗帜人类文明进步的使者

您是捍卫真理的勇士哺育子女的妈妈您正直而博爱坚强而慈祥世界人民叹服您的胸怀华夏儿女感激您的母爱祖国您抚慰了战火中人类的伤痛送来了和平的黎明祖国啊,祖国您走过千年历史,跨越了世界文明您明晰千古,坚定为生生不息您仁慈博爱,捍卫着绿色与和平我们为是您的儿女而自豪我们为有这样的祖国而骄傲祖国我们与您同心我们拥您前进您的儿女们坚信祖国的明天更美好世界的明天更美好人类的明天更美好 【篇二】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歌祖国啊!这诗意的名字弥漫着您的每一个季节那是羽白色的鸽子在蓝天下唤醒了十月的第一个早晨啊!祖国我爱您爱得太深太久十月啊!我的祖国请赐给我一束火矩吧我追随你的脚步让每个梦境都滴着甜蜜让所有的歌喉都沾满金色的音符临摩你的日子请为我铺开満天的彩霞我要为你的就蔵蕤蕤注入永恒的活力最初的十月总是如热泪落花沾满回声共和国的覺音走过你的心田延伸到最激昂澎湃的旋律在我的心中您不仅仅是一座憩息的?绿岛你是一朵可供我踏着节拍上升的红云无论山川、维谷、田畴、小径.苍海无数次失败和成功使十月更加饱满啊!祖国 十月的王迸为谁而戴? 十月的第一个早晨在水前我感受到丹桂的余韵和丰收鼓乐的震响我追忆汉白玉雕上那些历史的声音思绪已变幻飞舞的云彩万里的江山怎能不熏陶我美好的品格和操守?!上升的十月已千帆竞发还有我的歌唱我的祖国幻化成一群的口鸽振翻不已振霸不已 【篇三】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歌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白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炼字

诗歌鉴赏之炼字 炼字类设置问题形式: 1、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3、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诗的诗眼是什么 5、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思考过程:分析由大到小,答题由小到大。 第一步,弄清全诗的思想内容,即先明确这首诗的内容,是批评/揭露/歌颂/表达某种情趣? 第二步,看该字所处的诗句在这首诗中有什么作用,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议论?第三步,(该字所起的作用必然与该句和全诗的思想内容一致,)看该字对写景/叙事/抒情有什么具体作用。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塑造了怎样的形象(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①结构字所在的句有何 功能起承转合②主旨) 讲练结合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的表达效果 思考步骤: ①渊明诗《饮酒》表现的是陶氏归隐后的清闲恬静的田园生活情趣。 ②句是描写的是陶氏归隐后的闲适生活的一个典型片断,作用是叙事。 ③“见”字肯定也为表达这种闲适情趣服务的,再用替换法加以比较,如改为“望”或“看”等,这样答案就明朗了。 答案: ①“见”意为看见,该表现了一种不经意的感觉。 ②“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 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 ③“见”的动作没有任何刻意,不着痕迹的突出体现了作者的闲适恬静的生活情趣。 (对主旨的作用)

诗歌比较鉴赏习题

诗歌比较鉴赏习题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回答问题。(7分)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系裙腰 张先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 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 (1)两词都写到了荷这一意象,但所写之荷时间有别,其中《苏幕遮》所写的是______________之荷,《系裙腰》所写是____________之荷。(2分) (2)两词分别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系裙腰》的下片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说明。(5分) 答: 2.阅读下面陈子昂的两首诗,回答问题。(11分)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①春秋时魏绛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②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第一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技巧?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陈子昂的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5分) 答: (2)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6分) 答: 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11分)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屠苏:药酒名。 (1)同在除夕之夜,两首诗的作者的心境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分析。(5分) 答: (2)“又将憔悴见春风”和“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

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 中文系2005级4班杨有福指导教师:郭昭第 【摘要】中国诗歌以抒情性最为见长。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诗歌意境的审美意蕴、诗歌抒情的审美情感以及诗歌语言的审美特质等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着韵味、情味、滋味等古代诗论中的理论形态。“韵味”是对中国诗歌审美意蕴的概括,分为生活、人格、生命三个层次;“情味”是对中国诗歌抒情性审美情感的艺术表达,体现为具有崇高性质的审美快感、审美痛感以及具有诙谐性的审美谐感;“滋味”是对中国诗歌语言审美特质的挖掘,表现在诗歌语言的预设与情性、含蕴与情理以及音效与情韵等方面。 【关键词】中国诗歌抒情韵味情味滋味 [Abstract]The most salient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poetry is its lyricism,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are reflected primarily in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poetic conception, the aesthetic sentiment of poetic expression and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poetic language. These three aspects correspond to theoretical forms of classical poetics, namely metrical charm, sentimental flavor and poetic taste, respectively. ‘Metrical charm’ is th e summary of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poetry,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a trio of subsistence, character and life. ‘Sentimental flavor’ refers to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 aesthetic sentiment found in Chinese poetry, and is appreciable thro ugh a sublime sense of aesthetic exaltation, pain and humor. ‘Poetic taste’ refers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aesthetic qualities found in the language of Chinese poetry. It is evident in the language of poem’s presupposition and feelings, its subtlety and reason, as well as its acoustic effect and emotional affect. Designed to aid in the reading of poetry, this paper presents a theoretical exposition of these literary concepts. [Key Words] Chinese poetry lyricism metrical charm sentimental flavor poetic taste 中国诗歌以独特的抒情性而在世界文学之林别具一格,中国诗学则以独特性“辨于味而言诗”的审美方式自成特征。也就是说,“情”与“味”的关系是探索中国诗学审美特征之核心。尽管中国诗歌自身的本质特征是注重抒情地,而且读者把握情感的方式是“辨于味言诗”,然而遗憾的是在中国并未形成以探讨情感为特征、以“辨味”为方式的理论体系。正如清代何文焕在《历代诗话》序言中所言:“诗话于何昉乎?赓歌纪于虞书,六义详于古序,

诗歌鉴赏之炼字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体会诗歌炼字的妙处,掌握诗歌炼字的技巧 2 、规范诗歌鉴赏中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掌握诗歌炼字的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炼字的技巧,规范诗歌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诗歌发展史源远流长,自先秦的《诗经》,到秦汉时的乐府诗、汉乐府诗,最后在唐代发展到诗歌的黄金时代。初唐四杰、边塞派、田园诗派等不胜枚举。古代诗歌以有其独特的魅力,牵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的情思。诗歌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便是言简义丰,寥寥数笔便将情与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今天我们将以虔诚的态度来探寻前人的智慧。 二、初步感知,体会炼字的妙趣 (一)回顾古人有关炼字的名言故事,从中体会炼字的重要性。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 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欧阳修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二)炼字的定义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三)体会诗人的炼字魅力 炼动词 1、示例: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陶渊明) 提问:将“悠然见南山”中“见”改成“望” ,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见”好。两字意境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 ,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看见南山,表达了整个诗句中那种悠然自得的感触,好像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山中美景,符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 意境,。而“望”则显得有些刻意,不是那么自然。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提问:此句中哪几个词用的好?请简要分析。解析:“穿、拍、卷”。穿,化静为动,写出山高峻;拍,描绘出水石相搏情状;卷,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景象。整个画面雄伟壮丽,富有动感。 2、小结:动词的表达效果:赋予画面动态感,形象生动,意境特点更加鲜明炼形容词 、示例:1.

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歌

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歌 【导语】中华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地方,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也是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在现在也是需要我们去弘扬我们的优良传统,其中诗歌的表现形式就很不错。下面是由整理的赞美中国文化诗歌。欢迎借鉴与参考!【篇一】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歌 岁月承载着历史的脚步 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 走在世纪之初的我 想到祖国,满怀激情 祖国—— 在这里 我为您放歌 祖国啊,祖国—— 您是千年历史的积淀 文明源泉的汇合 您是的飞瀑 铺满天山的白雪 您凝重而深邃 宽广而博大 滔滔江河是您的鼻息 沸腾海洋是您的血液 您是世界的主题

是我生命的一切 祖国啊,祖国—— 您是的一声呐喊 社会主义熊熊燃烧的火焰 您是人民革命的一声号角 乘风破浪的一张风帆 您坚强而自信 进步而前卫 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活跃着您的智慧东方蒸腾的旭日喷薄着您的活力 您是世界的创作者 社会主义的实践家 祖国啊,祖国—— 您是南海之滨的一缕春风 罗湖小村的一抹朝阳 您是的一道铁轨 的一组井架 您远见卓识 小渔村的翻天巨变证明了您的胆识人民满脸的微笑写的是你的伟大 祖国—— 您创造了生活 改造着世界 祖国啊,祖国——

您是世界和平飘扬的旗帜 人类文明进步的使者 您是捍卫真理的勇士 哺育子女的妈妈 您正直而博爱 坚强而慈祥 世界人民叹服您的胸怀 华夏儿女感激您的母爱 祖国—— 您抚慰了战火中人类的伤痛 送来了和平的黎明 祖国啊,祖国—— 您走过千年历史,跨越了世界文明您明晰千古,坚定为生生不息 您仁慈博爱,捍卫着绿色与和平我们为是您的儿女而自豪 我们为有这样的祖国而骄傲 祖国—— 我们与您同心 我们拥您前进 您的儿女们坚信 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世界的明天更美好 人类的明天更美好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喀左高中2016高考诗歌鉴赏之 比较阅读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的: 1、关注学情,运用比较的探究方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 2、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 1、依据学情,促成学生的学习生成,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2、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从2014年的14年新课标卷II卷、山东卷、湖北卷、天津卷、江苏卷,再到2015年北京卷、浙江卷、湖北卷等,都有诗歌比较鉴赏题。因此,诗歌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课前探究: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诗歌比较鉴赏题五大题型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三)、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四)、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所用表现手法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五)、不同诗歌选取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1。对古诗中某一字词的比较鉴赏 典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绕”字好,围绕。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村民安静生活的场景。此词使之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拂晓。清晨,燕子自由自在飞翔,绿水缓缓流淌。它既点明了时间,

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

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 摘要:盛唐时期,中国经济繁荣,国力繁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分极高的诗人。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讲究声律辞藻与抒写慷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情因韵而显,在咏史诗、咏物诗、边塞诗等题材上均达到了神韵兼备的完美境界,既壮丽雄浑又清新自然,风调高华、星象玲珑,流丽浑成,情景交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关键词: 盛唐慷慨情怀神韵兼备流丽浑成 众所周知,艺术美是美的形态的集中体现,诗歌又可以说是文学样式中最富于美学意味的。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为传统中心的文化,因此才真正成为诗歌的国度。盛唐诗又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诗的国度中最辉煌的岁月,形成了星汉灿烂的文化奇观。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讲究声律辞藻与抒写慷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情因韵而显,达到了神韵兼备的完美境界,既壮丽雄浑又清新自然,风调高华、星象玲珑,流丽浑成,情景交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盛唐的文学用空前的规模与气势,深化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审美境界,文弱书生写起诗来也是豪气满纸:“少年心事当拿云”(《致酒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云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痛快淋漓的书写个人情怀。盛唐人用温柔敦厚的底子,加入许多慷慨悲歌的新成分,不知不觉,产生出一种异彩来。盛唐各大家,为什么能在文学史上创造出如此美韵?他们的价值,在能洗却南朝的铅华靡曼和北朝的粗野一路。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首先,盛唐作为政局大一统王朝的兴盛期,其本身就昭显出一种时代的豪壮气势与阔大胸襟;其次,盛唐经济的繁荣与国力的强盛,为文化的发展与文人的生活提供了丰实的基础;再次,唐统治者在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在思想文化政策上的开放兼容,更直接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其中漫游、科举、从政三者的生活方式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最为密切,漫游为创作提供了生活的原料,从政给予诗人以思想的活力,科举则又促进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较为普遍的文化氛围,由此感召了士人的功业理想与进取精神,造就了一种积极入世、关心时政的社会心理特征。所以“诗家各体,至唐大备,譬如芳春草木百花盛开,灿烂绚烂,使人悦眼而迷心”,而若从各个题材来体味诗家的美学艺术会更能充分领略到盛唐诗歌无与伦比的美,因此本文仅从咏物诗、咏史诗、离别时、边塞诗等角度来浅析盛唐诗的审美特质。 (一)咏物诗 古往今来,诗人所写的咏物诗数不胜数,任何一个物象只要具有吸引诗人的审美特性就有了诗写的价值。唐咏物诗的审美性态大致可以分为纯然咏物、以物比人、咏物见志、咏物寓意四个方面,到了盛唐,诗人更以全新的视角对咏物诗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1、移情于物:咏物为宾,抒情为主;意蕴丰富,寄托深碗;既能见出诗人的身世、遭遇 和品行,也能表现诗人的艺术修养和个性,更使人们在身心、神思等方面得到益处。 2、想象奇警:诗人高度跳跃的思维及奇特宏观的意象群,构成了盛唐诗想象奇特的特性。 一方面是对审美意象的尽情展现,另一方面更是处于内心的观照和观感。 这类诗歌以李白的诗歌最为突出,比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歌纯任性灵,想落天外,而得形神兼备之妙:“直下”二字,既形容瀑布的激流,也写出奇峰突起的陡峭,而“三千尺”的夸张和“银河落九天”的想象则强化和突显出李白独有的自由放任的审美品质,读来令人神清气逸,畅快不已,同时我们也被李白内心深处宏大的抱负所折服,如若没有耐心这等旷达则能写出这样的意境? (二)咏史诗

诗歌鉴赏(意象+用典)

诗歌鉴赏中的常见意象解读 一、“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的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二、“燕”的意象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晏殊词《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写尽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忧伤。 三、“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四、“月”的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多维解读,实际上就是对诗词的内涵进行挖掘。 五、花,是古代和现代诗歌永恒的意象,但在诗歌当中,诗人借花表现出来的感情却不尽相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片花的海洋不仅写出了海子对生活的热爱,也衬托了他的孤独和封闭。“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花又象征着戴望舒的低徊和迷茫。“感时花溅泪”、“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开花落,几许哀愁不尽,河边院中的姹紫嫣红都在轻轻诉说着人世、爱情、生命的感怀。《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衰败之景在眼前,悲凉之叹却埋心中。触目而伤怀,盛世不再的忧伤岂独几枝芍药能够说尽?悲泣红药,自品悲苦也。张先在《天仙子》里借小院落花表现伤春之心态,而晏殊亦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之句讲诉忧愁的无法排遣。其实,落红

论顾城诗歌意象中的生命意识

论顾城诗歌意象中的生命意识 摘要: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含蓄、温婉的诗歌中表现出的童真的可爱、无奈的压抑、渴望的释放无不令人称赞和感叹。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对生命的品读融入意象中,才使得他的诗歌散发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在当代诗歌的创作中的价值更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顾城;意象;生命意识。 吴晓曾说:"生命意识就是由生命引发的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根本性思考。"[1]人的存在问题的最大障碍就是生命的悲剧意识,即一旦生命降临,到最终的结果必然走向死亡,但悲剧意识并不是生命的根本意识。尼斯尔曾说:"死亡什么时候来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在死亡面前做些什么。"[2]可以说面对生命这一问题,每个人都是思考者,但这种思考更多地出现在童年时期,当我们意识到有生便有死这一问题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生命的思考则被琐事掩盖而被我们逐渐忽略。诗人毕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们试图用有限的生命去解读这一问题。诗人是心灵的受难者,而作为诗人的顾城用诗更是用生命诠释了这种思考。诗歌和生命对于顾城来说是一个整体,他曾说"诗可写可不写,它到人间来不由诗人决定,由它自己决定。"[3]这话似乎有点玄,但从另一个的方面来理解即诗的产生不是刻意做作的,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生命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的产生是一种生命现象,诗创作是一种思考和存在的方式。顾城的诗歌创作从始到终一直贯穿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无论生或死,喜或悲,无不渗透着内心对生命的思考。 顾城是一位天才诗人,到七八岁,顾城就预感到:"我将来是诗人!"一次在小学班上被老师指名朗诵诗歌,顾城回忆说:"我被自己的声音震动了。我不知是怎么结束朗诵的,只记得坐下来时,必须用手按住膝盖,才制止那激动的颤抖。"[4]这是诗歌的力量与诗人天性撞击的结果,天才的诗歌原子早已潜藏在其性格、气质中,流淌在血液里。[5]而诗人的生命意识也觉醒的很早,13岁时写的一首小诗"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我的幻想》)诗人对幻想的渴望和幻想的破灭的感悟已经初露其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参悟其作品中通过各种意象表现出的生命意识,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 (一)与自然为伴的童话诗人--对生命的顶礼膜拜 在顾城的诗歌尤其是早期的诗歌中无不透露着一个崭新的小生命对世界的好奇、关注以及崇拜。其诗歌中不断出现天空、月亮、云、海、树枝等意象。15岁的《无名的小花》"它没有秋菊/卷曲的金发,/也没有牡丹/娇艳的容颜。/它只有微小的花,/和瘦弱的叶片,/把淡淡的芬芳/融进美好的春天。"诗中通过无名的小花自比,与秋菊、牡丹的对比而表达一种朴素的美好。对生命的崇拜和礼赞饱含在这些意象中。 再如诗人创作于十五岁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时间的马,/累倒了,/黄尾的太平鸟/在我的车中做窝。/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太阳烘着地球,/象烤一块面包。/……我把我的足迹/象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融进了/我的生命。/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十五岁的少年已经深切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奈。但在这样的无奈中作者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唤起对生命的热爱而去赞美和歌颂个体生命的伟大。喷薄而出的旺盛的生命力正是作者内心最真实的写照。"阳光"这一意象被诗人比喻成瀑布,阳光的照射则顺理成章地"洗"黑我的皮肤;而"太阳"这一意象则被诗人运用了拟人化的处理转而成为"我的纤夫"。尽管被阳光"洗黑了皮肤"被太阳"用强光的绳索拉着"诗人依然不屈服于强压之下而是"赤着双脚。/把我的足迹,/象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图章"这一意象的出现代表了一种标志,一种无法抹杀的力量的象征,更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用"阳光"、"太阳"这两个意象与"图章"这一意象作对比,更彰显了诗人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的勇气,更要让这种勇气有了承担的载体--"图章"。最后诗人更是"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小"我"不小,与宇宙的融合彰显了人类的力量。连顾城的父亲顾工在提起这首诗时都说:"我和十四岁的顾城在河滩上晒着黝黑的肢体。他用手指在沙砾中写了一首歪歪扭扭的《生命幻想曲》--我至今还在为那些美妙的诗句而惊喜。多么好,我真惊奇他那细小,柔软的手指怎会划出这样的宏丽、壮美的句子。"[6]这个"早熟"的少年已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方法技巧(含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的方法技巧(含练习) 一、诗歌炼字常见题型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4、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二、诗歌炼字的概念 何为炼字?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三、炼字的类型 炼哪些字呢? 1、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3、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6、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7、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总结:动词: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 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数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有趣味。

颜色词:增强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叠词:增强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有身临其境之感。 注意:有些拟声词本身也属于叠词 四、答题技巧概括 1、解释该词的含义或者指出这个字的修辞手法(拟人、双关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明作用:或渲染气氛(烘托意境)或表达情感或心情等 五、经典例子分析 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登幽州台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 (1)诗人缅怀追念,联想到过去现在都看不见赏识人才的明君,进而联系到自己的遭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的情感。。 (2)示例一:“悠悠”意指辽阔遥远,营造了苍茫辽远的意境,反衬(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 示例二:用登临幽州台所见的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叠词的使用,意境更显苍茫,增强了反衬效果。 2.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小题。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①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②.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③. 【注】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③汀:水中的小洲。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综合练习题三简答题、分析题分析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综合练习题三简答题、分析题 要求:内容切题,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 1.“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各说出两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2.为什么说赵树理的小说表现出一种极具个性的“细节的现实主义”特点? 3.《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也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为什么在当时仍然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批评? 4.为什么说孙犁的创作变化不是以“建国”或“解放”为界,而是“文革”为界的? 5.《铁木前传》中的小满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6.简要说明《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的异同。 7.孙犁和周立波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深情厚意,但二人的表达方式又有很大的不同。以《铁木前传》和《山乡巨变》为例简要说明。 8.李月辉与刘雨生都是《山乡巨变》中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们有什么不同? 9.“亭面糊”与陈先晋都是《山乡巨变》里“中间人物”或“落后人物”的代表,他们有什么不同? 10.《创业史》在梁生宝和梁三老汉的形象塑造上,有什么经验或教训? 11.《创业史》中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是三个什么样的人? 12.《布礼》是怎样表现“革命无悔”的主题的? 13.简要说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多重思想意义。 14.简要说明王蒙小说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布礼》、《蝴蝶》到《杂色》的风格变化。 15.王蒙描写过哪些青年革命者形象和干部形象(各说出两个以上)?他们各自都有些什么特点? 16.为什么说80年代以来的革命叙事呈现出了众声喧哗的特色? 17.简要说明《茶馆》新颖而独特的戏剧结构。 18.《红灯记》中的“痛说革命家史”一段,讲述的是怎样的“革命家史”? 19.举例说明《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是一位什么样的女地下工作者形象? 20.简要说明《智取威虎山》双线并行的复线结构的特点。 21.为什么说《车站》在艺术的探索方面比《绝对信号》走得更远? 22.同样集中于一个场景的剧作,《天下第一楼》与《茶馆》相比有什么不同? 23.《暗恋桃花源》讲的是两个什么样的完全不搭调的故事?作者是怎么安排的? 24.“归来诗人”(或称“复出诗人”)主要指哪些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呈现出哪些共同特点? 25.“崛起的一代”主要指哪些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呈现出哪些共同特点?他们与“朦胧诗”是什么关系? 26.北岛为什么会被诗意地比喻为“北方的孤岛”? 27.如何理解海子诗中经常出现的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 28.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有什么共同特点?《平凡的世界》与《人生》相比,又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29.简要描述贾平凹《浮躁》、《废都》和《秦腔》的主要成就。 30.《古船》对现实生活复杂性的描述和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1.为什么说《白鹿原》是将日常的乡村生活场景与宏阔的时代风云水乳交融的典范? 32.《檀香刑》以起自山东的义和团运动为背景,描述了占领胶东半岛的德国人在修建

诗歌鉴赏中的比较阅读

诗歌鉴赏中的比较阅读 古诗鉴赏题历来是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而比较阅读要求考生在比较中完成对诗歌的赏析则增加了题目难度。那么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才能在答题中减少失误,赢得高分呢? 首先,必须了解诗歌对比阅读的选材。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 其次,了解命题角度。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 第三,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可以分为“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 应对策略 一、读懂诗歌,理清大意。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难度是增加了,但是,只要读懂每一首诗,然后再比较, 答题应该不难。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懂读通呢?应该是先读标题,因为标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其次读注解。最后读诗句,把从标题和注解中得到的信息用到诗句中去加以印证。读诗句时先把它当作古文来读,再把它当作古诗来读,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营造的整体意境对诗歌作诗意的解读。 二、 辨别异同,知同辨异。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去,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鉴赏答题之际,可以从题干对另一诗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中比较,发掘出“异”处。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 答案: (1)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出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诗歌与传统文化

诗歌教学究竟教什么 ——浅谈初中诗歌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 一.当前诗歌教学者对《课标》的误读 在当前执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诗歌教学的目标有这样一些表述:阅读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于是,有的语文教师甚至某些语文教学研究者把这个目标解读为“读读背背”。 然而,这种解读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问题,那就是对学生的评价。“读读背背”该如何评价呢?如果按照《课标》上的说法,诗歌阅读的评价应该是“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记诵积累过程的评价可以解读为“背背”,而理解诗歌大意,仅凭“读读”就能行吗?事实证明,是不行的。就以每年的中考来看,很多地区都有诗歌赏析的考查题目,统计发现,这类题目学生的得分率是非常低的。究其原因,就因为教师对《课标》的解读是错误的,教学的过程也是不完整的,诗歌教学的目标没有完成。“读读”似乎有随意读一读的意思,目标不明确。 那么,初中诗歌教学究竟应当教点什么呢?通过诗歌教学,究竟应该培养学生哪些素质?笔者认为,如果断章取义地解读《课标》,必然导致误读。如果结合整个《课标》来解读分析,不难发现,诗歌教学的真正目标,旨在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诗歌教学应该传承的传统文化 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读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诗歌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品味中吸收传统文化丰富的营养,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读出文采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诗文的文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诗歌语言凝练,更能突出地体现语言的文采。历代诗人在创作中无不反复锤炼语言。阅读欣赏诗歌,典雅飘逸的语言,令人赏心悦目。诗歌教学应该利用这些传统文化精华,让学生感悟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炼字是诗歌文采的基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人在诗歌中用词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悬”字,平中见奇,令人叹服。诗歌中锤炼字句,言简意赅,往往一字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读来回味无穷。炼字的功夫彰显诗人深厚的修养,文采自然飘逸。 修辞让语言更优美,是文采的又一主要表现。汉语修辞手法众多,使汉语成为最优美的语言。“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形象生动的比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工整的对偶,“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夸张,“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双关。修辞在诗歌中的广泛运用,使诗歌的语言精美、形象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