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城市音乐文化内涵解读
20世纪俄罗斯音乐文化在哈尔滨音乐文化中所表现的特点和形式

20世纪俄罗斯音乐文化在哈尔滨音乐文化中所表现的特点和形式作者:王琦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01期【摘要】20世纪俄罗斯音乐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室内音乐、芭蕾艺术、歌剧都能体现出浑厚的民族气息。
哈尔滨的俄罗斯移民历史悠久,带动了由俄罗斯移民音乐文化在城市中心音乐文化的发展,表现出独有的特点与形式,对哈尔滨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20世纪;俄罗斯;音乐文化;哈尔滨;音乐文化;特点;形式【中图分类号】J609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左翼的无产阶级音乐开始发展。
发展过程中中国和俄罗斯的音乐家们交往越来越多,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与俄罗斯的合作全面开始。
在音乐交流上,俄罗斯革命现实主义思想和审美观点,都是中国音乐模仿和追随的样板,俄罗斯音乐文化也对哈尔滨音乐所表现的特点和形式起着深远的影响。
一、美妙的室内音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活动更加广泛地开展起来,哈尔滨的交响乐团、歌剧团、宗教圣咏团也进入了规范的艺术程序之中。
尤其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四重奏艺术品种,经过一二十年的蕴蓄和积累,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以著名小提琴家希费尔布拉特为代表的弦乐四重奏组,已成为哈尔滨交响音乐的缩影,代表了“哈响”乐团的基本水准和整体素质。
希费尔布拉特本人曾是德国梅克伦堡公爵提琴四重奏团成员,到哈尔滨后他是”哈响”乐团首席小提琴、四重奏组第一小提琴。
担任“哈响”乐团四重奏组第二提琴演奏家的是特拉赫金伯尔格,担任中提琴演奏的是约瑟夫,克尼希,担任大提琴声部演奏的是乌利什捷因,他们四人都是哈尔滨中东铁路交响乐团的首席演奏家。
1922年,哈尔滨第一所由俄侨创办的第一高等音乐学校开办后,担任第二提琴首席的特拉赫金伯尔格到该校任教,希费尔布拉特和首席大提琴乌利什捷因则到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任教。
乌利什捷因与另外两位大提琴家舍夫佐夫和斯图宾都是卓越的大提琴独奏家,是哈尔滨名声显赫的第一代侨民演奏家。
关于文化自信的哈尔滨作文

关于文化自信的哈尔滨作文在祖国的东北方,有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哈尔滨。
这座城市就像一本厚重而精彩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独特的文化故事,让人为之着迷。
说起哈尔滨的文化,那首先映入脑海的一定是它那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走在中央大街上,脚下的面包石仿佛在诉说着百年的历史。
街道两旁的建筑,有的是华丽的巴洛克风格,有的是浪漫的文艺复兴风格,还有的是充满异域风情的俄罗斯风格。
这些建筑可不是简单的石头和砖头堆砌起来的,它们是凝固的音乐,是会说话的艺术。
每一扇窗户、每一根柱子都仿佛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就拿那座圣索菲亚教堂来说吧,巨大的绿色洋葱头穹顶,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教堂内部的壁画虽然有些斑驳,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辉煌和庄重。
每当夜晚来临,灯光亮起,整个教堂宛如一座梦幻的城堡,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之中。
哈尔滨的美食文化也是一绝。
你要是来这儿,不尝尝红肠、锅包肉和地三鲜,那可真是白来了。
先说这红肠,那味道,哎呀妈呀,老香了!外表红通通的,咬上一口,肉质紧实,蒜香味十足。
无论是直接吃,还是炒菜、炒饭,都好吃得让人停不下来。
还有那锅包肉,端上桌的时候还滋滋地冒着油花,金黄酥脆的外皮裹着鲜嫩的里脊肉,再配上酸甜可口的酱汁,一口下去,那满足感,简直无法形容。
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去一家小餐馆,点了一份锅包肉。
老板一端上来,那香味瞬间就把我们的馋虫勾了出来。
我们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块放进嘴里,瞬间被那外酥里嫩的口感和恰到好处的酸甜味道征服了。
朋友吃得满脸都是酱汁,还不停地说:“这也太好吃了,根本停不下来!”我笑着说:“你慢点吃,又没人跟你抢!”那顿饭,我们吃得特别开心,锅包肉的美味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除了建筑和美食,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更是闻名遐迩。
每年的冬天,整个城市就变成了一个冰雪王国。
冰雪大世界里,各种各样的冰雕雪雕让人目不暇接。
有高大雄伟的城堡,有可爱俏皮的卡通人物,还有栩栩如生的动物。
那些冰雕在五彩灯光的映照下,如梦如幻,仿佛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1. 引言1.1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兴起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兴起源于20世纪初期,哈尔滨作为东北亚的重要商港城市,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移民,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哈尔滨开始兴建许多新的建筑,其中包括了“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中华巴洛克”建筑是一种结合了欧洲巴洛克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独特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融合了西方的尖顶、壁柱和拱门等元素,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翘角和琉璃等特点。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哈尔滨的建筑在当时的东北亚地区独具特色,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2. 正文2.1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历史背景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的东北地区兴起了一股强烈的西化浪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哈尔滨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移民。
在这种背景下,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开始呈现出浓厚的西方特色。
由于哈尔滨位于较为北方,气候寒冷,建筑设计中也融入了适应寒冷气候的考量,这使得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凝聚了西方建筑美学的又与当地气候和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随着哈尔滨的发展壮大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这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得到了更多的展现和传承,成为哈尔滨城市风貌的一大特色。
历史背景的影响使得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在不断吸收西方建筑元素的也保留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展现出历史和现代、中西文化的融合之美。
2.2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建筑特征一、异国风情的外观设计。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建筑外观常常呈现出欧洲巴洛克风格的特征,如复杂多变的线条、华丽的装饰和雕刻等,给人以奢华、精致的感觉。
二、尖顶和圆顶的搭配。
在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尖顶和圆顶的结合,这种设计既展现了欧式建筑的尖锐和立体感,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圆润和神秘感。
三、对称和平衡的布局。
哈尔滨传统文化

哈尔滨传统文化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创办于1958年,为不定期音乐会。
1961年正式举办第一届。
历届音乐会都在每年的盛夏举行,每届活动10天左右,连续演出20余台(部)大型音乐歌舞节目。
到1966年共举办6届,1979年重新恢复。
音乐会坚持题材的广泛性,体裁、形式、风格的多样化,既有独唱、合唱、独奏、合奏的综合音乐会,又有少年儿童、青年学生、职工、农民的音乐专场;既有交响乐、歌剧、舞剧、音乐剧,也有戏剧舞台艺术表演专场。
90年代,音乐会不仅有名曲名家、中外嘉宾莅临,而且群众广泛参与,企业与文化联姻。
后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突破,增加了书画、图书、戏剧等艺术门类和艺术形式,呈现出大文化的趋势,反映了哈尔滨市各阶层群众自娱自乐的艺术需求。
冰雪节哈尔滨特有的节日。
从1963年创办第一届"冰灯游园会"以来,每年定期举行。
从1983年起,每年1月5日定为"哈尔滨冰雪节",为期一个月。
节日期间,全城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冰雪艺术、冰雪体育活动,国际冰雕、雪雕比赛,文化娱乐和经贸活动。
哈尔滨是中国冰雪艺术的发祥地,利用当地特有的天然冰雪,与灯光色彩巧妙配合,经精细雕刻、造型、点景而成。
其中包括兆麟公园的冰灯、冰雕、冰花、冰建筑、冰盆景,太阳岛公园的雪雕和松花江上体育乐园的冰帆、冰橇、冬泳、马拉雪橇、狗拉爬犁、溜冰道等。
节日期间,哈尔滨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和兆麟公园里,高耸的玲珑宝塔,跨河飞架的长桥,栩栩如生的古今人物、飞禽走兽,还有巍巍峰峦,白天看去如叠银砌玉,似水晶玛瑙,入夜则异彩纷呈,光华夺目,使人如入天宫仙境,置身海底龙宫,流连忘返。
近年来,在设计、制作、布局和声、光、色等手法运用上,都有新的创造。
哈尔滨编结绣又称松江编结绣。
是哈尔滨抽纱厂在刺绣基础上,采用钩、结、编结等工艺精制而成。
其原料以黑龙江省特产的亚麻为主,品种有台布、餐巾、盘垫、靠垫、沙发垫、床罩、绣衣等。
艺人们运用点、线、面的大小、多少、疏密、方圆、曲直等特点,将各种动植物图案,虚实相间,有节奏、有韵律地进行调配、组织,运用雕空手绣、钩织、编结镶拼等特殊工艺,构图优美,工艺新颖,使编结绣乱中见整,平中见奇,风格独特,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喜爱,被誉为"塞北新花"。
哈尔滨: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独特城市

84- 各地-AROUND CHINA85建设,哈尔滨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
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
20世纪初,哈尔滨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
与此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也有了较大发展。
19世纪初,黄河下游连年遭灾。
随之山海关以里山东、直隶的大量农民,推着小车,挑着担子,用自己的双腿,开拓出了一条充满艰辛血泪的“闯关东”之路。
“闯关东”带来的顽强、倔强,不畏艰辛、思想开放、大胆进取,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注入到哈尔滨人的性格特征中,体现在哈尔滨的艺术、饮食等领域,流传于哈尔滨民间的方正剪纸艺术、麦秸画、角雕等,就体现了中原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融合。
中东铁路是来往于中国和苏俄之间最早形成的一条交通路线。
中东铁路不仅拓宽了马列主义传播的渠道,而且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1920年起,在这“红色之路”上往返于中国和苏俄的就有瞿秋白、陈独秀、李大钊、张太雷、张国焘、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刘伯承等人。
在这样的革命氛围熏陶下,哈尔滨成长起一支以萧军、萧红、舒群为代表的作家群。
这条“红色之路”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具有特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涌现出了许多全国著名的作家如梁晓声、张抗抗、贾宏图、蒋巍、迟子建、王阿城等,他们的代表作已跻身全国作家之林。
1932年,哈尔滨沦为日伪统治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哈尔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涌现出赵尚志、杨靖宇、李兆麟、赵一曼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
1945年,哈尔滨从日伪统治下解放,人口已达70余万。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正式建立了人民政权,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哈尔滨成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有13项设在哈尔滨,随着以“三大动力”为主的工厂的建立,哈尔滨随即成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并迅速由一个消费城市转变为新兴工业城市。
俄侨音乐教育对哈尔滨城市音乐文化的影响

甚至欧洲知名的音乐学府 ,来华后 ,为满足俄侨的 文化 生 活继 续 进 行 创 作 和 演 出 ,将 交 响 乐 、爵 士 乐、歌剧 、芭蕾舞剧及其他欧洲文化艺术形态传人 哈尔滨 。他们创办音乐学 校,聘请 著名艺术家任 教,为中俄两 国培养出许多优秀的音乐人才。
1 .哈尔滨 第一 高等音 乐学校 该校创 办 于 12 年 5月 91 ,由著名 作 曲家 C ・ M 达 弗里泽 、钢 琴 家 E ・n ・ 鲁 任 尼 娜 等 发 起 , 得 同年 成立 校第 一届艺术 委员 会领 导学 校工 作 。学 制 6年 ,按 照前 俄 国皇家音 乐 协会 、皇 家 音 乐 学 院 的 课程 ,设有 钢 琴 、木 管 、铜 管 、大 提 琴 、小 提 琴 、 声乐 等 专 业 ,并 开 设 乐 理 、音 乐 史 、 和声 等 基 础 课 。除预科 班 外 ,初 、中 、高 级 班 ,学 制 各 2年 , 分 4学期完 成 。学校师 资力量 相 当雄厚 ,聘 请 了许 多俄 国著名 音 乐 家任 教 。最 辉煌 时期 有 3 4名 教 师 任教 ,包 括毕 业于 巴黎音 乐学院 ,后 在意 大利 音乐 学 院深 造 ,意 大 利 皇 家 音 乐 学 院 大 赛 获 “ 琴 大 钢 师 ” 称号 的天才 钢 琴家 B・7 格 尔 施 戈 琳 娜 ,极 | I・ 大地 提高 了学 校 的声望 。14 9 7年 3月 停办 。 2 .哈尔滨 格拉 祖诺夫 高等音 乐 学校 该校 创建 于 12 9 5年 7月 ,创 办 人 是 小提 琴 家 y ・ ・ 利 德 施 京及 其 夫人 著 名 钢 琴 家 B ・ ・ M 戈 U 迪龙 。学 校 以俄罗斯 著名指 挥家 、作 曲家 ,前 圣 ・ 彼得 堡音 乐学 院院长 A ・ ・ K 格拉 祖诺 夫 的名字 命 名 。按 照皇家 音乐 学院设 计 的教 学 大纲教 学 ,开设 钢琴 、大 提琴 、小 提琴 、管乐 和声 乐 以及 歌剧 、音 乐史 、重 声 唱 、艺术 史 、意大利 语 等课程 。学 校聘 请 了许 多优秀 的艺术 家 、音乐家 ,包 括法 兰 克福戏 剧交响乐团的首席大提琴家康斯坦丁 ・ 夏皮罗 ,主 要教 授 大提 琴 ,还 讲 授乐 理 、和声 、合 奏 等 课程 ; 毕业 于柏 林音 乐 学 院 的著 名 钢 琴 家莉 迪 亚一 塔 ・ 伊 切尔 尼斯 卡娅 。学校 的教 学特 点 是 密 切 结 合 实践 ,
新时代哈尔滨城市精神的历史阐释

新时代哈尔滨城市精神的历史阐释作者:綦岩来源:《学理论·下》2021年第07期摘要:城市精神是城市在历史发展变迁中渐进沉淀的文化气质、坚贞信仰和优良品格的精确提炼,是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回望历史,面向未来,哈尔滨城市精神的历史阐释为“自信包容、开放勇毅、务实奉献、人文创新”,既彰显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底气、大气、正气和灵气,又充实了哈尔滨城市精神的现代内涵。
关键词:哈尔滨;城市精神;历史阐释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7-0074-03城市精神是城市在历史发展变迁中渐进沉淀的文化气质、坚贞信仰和优良品格的精确提炼,是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进入21世纪,哈尔滨城市精神阐释为“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1]“勇毅勤笃、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2]和“勇毅勤笃、开放包容、浪漫时尚、人文至尊”[3],以上三类阐述的内容从国内外大环境出发,立足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强音,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潮流,表达了新世纪哈尔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价值追求,诠释与解读了哈尔滨城市理念与精神内涵。
百年伟业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国共产党人奋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顺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凝聚全党智慧,满足人民愿望,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科学研判,理论创新,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彰显“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社会主义本质。
新时代哈尔滨城市精神立足于哈尔滨这座英雄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人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伟大实践为中心,描绘哈尔滨城市的光辉岁月,书写哈尔滨人民的奋进历史。
哈尔滨的城市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哈尔滨城市格局专指1898年6月9日中东铁路开工修筑,1905年清政府设立滨江关道衙门和1907年1月12日哈尔滨通商开埠三大事件形成的秦家岗(南岗)、傅家店(道外)、码头区(道里)和老哈尔滨(香坊)等区域。
成于乐 游于艺——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福蕊艺术团以乐育人、以美化人的音乐教育实践

2020.6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学科教研研究/探索◀Y A N J I UT A N SU O自古以来,我国都有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传统。
无论是商周时期“四艺”中的“礼、乐、射、御”,还是“六艺”中的“礼、乐、射、御、书、数”,都将“乐”作为个人才能的重要方面加以强调,并以此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育人功能。
西汉时期《乐记》中也记载,“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这都表明了我国具有“礼教”“诗教”“乐教”的传统,强调礼乐具有陶冶思想情操、涵养人的道德情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成立于1990年的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哈师大附中)福蕊艺术团一直秉承着哈师大附中“教育为了人的幸福”的办学理念,在实现“全人”教育的路程之中,以艺术特长的滋养,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精神气质的提升,注重立德树人、以乐育人、以美化人。
《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述而》又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些中国儒学经典是在强调诗歌、礼乐,尤其是音乐对人格修养、品格养成的重要作用。
福蕊艺术团以“沐浴幸福教育的雨露”为核心意蕴,以音乐教育打造优秀的艺术团队,塑造完善性格之文艺人才为宗旨,迄今为止已有近千名学生从这里走入高等学府或专业文艺团体,其中许多人也成为活跃在海内外的优秀艺术人才,诠释了哈师大附中音乐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宗旨,演绎了作为中国音乐之都的青年较高的文艺修养。
多年来,在艺术团老师的专业指导下,艺术团所参演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钢琴协奏曲《黄河》、交响乐《红旗颂》《苗岭的早晨》《英雄交响曲》《卡门序曲》《加勒比海盗序曲》《命运之力序曲》等几十首中外名曲,在“哈尔滨之夏”等大型音乐会上演出,受到专家及听众的高度评价。
这些优秀成绩的取得,不仅仅得益于学生和老师平日里刻苦努力的训练,更得益于我校不仅重视学生的技艺能力的训练,更加注重学生艺术修养的熏陶,这是使得学生在掌握技能之上有更高维度上的精神品格的培养,是关乎到文化的、艺术的、品格的、德行的,甚至是心灵和灵魂的滋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 . .. . . . 资 料. . 哈尔滨城市音乐文化内涵解读
摘要:音乐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哈尔滨城市的发展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哈尔滨的音乐文化特征体现的较为明显,通过对音乐文化的精神解读,了解文化传承的魅力,将音乐文化作为哈尔滨发展的特色,将城市的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本文从哈尔滨城市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出发,对城市文化进行具体的分析,结合哈尔滨本地音乐文化建设的具体成果分析哈尔滨城市文化的现实价值,从而提升城市的发展层次,丰富城市建设的文化内容,促进哈尔滨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哈尔滨;城市音乐;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发展的不断推进,哈尔滨城市建设实现了新的飞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内容丰富着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内容。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障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条件的追求。精神文化的追求成为了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哈尔滨城市音乐文化就是典型的文化代表,以不同的展现形式和风格丰富着大众的文化生活,为哈尔滨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一、哈尔滨城市音乐文化发展现状 素有冰雪城市之称的哈尔滨在城市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由于城市文化特点较为明显,哈尔滨人民善v .. . .. . . . 资 料. . 于发现城市发展的出发点,通过对城市发展的正确定位,将音乐文化的发展作为打造城市文化的重要途径。哈尔滨城市音乐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其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渊源,哈尔滨城市音乐文化有着明确的发展目标,这对于其他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良好的借鉴。 (一)城市音乐文化建设概述 哈尔滨地处我国的北部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城市,其文化历史非常丰富,文化符号十分显著。在少数民族的聚集下,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色成就了哈尔滨的多元文化氛围,典型的俄式音乐风格,成为哈尔滨城市音乐的一大特色。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劳动人民的智慧带来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最初的音乐文化也是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少数民族的内部。哈尔滨的音乐文化的发展是经过了岁月的磨合和积淀的,城市音乐文化建设涵盖了多个方面,在内容上既保留自身音乐文化的特色和传统,又要实现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吸收和发展,通过多元的表现形式丰富城市音乐文化的内容。城市音乐文化的建设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样也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以及城市的长远发展,所以城市音乐文化的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城市音乐文化的影响因素 之所以能够将哈尔滨称为“音乐之都”,是因为其城市的文化特点。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历史因素、地域v .. . .. . . . 资 料. . 因素和宗教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为哈尔滨音乐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 1、影响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历史因素 一方面,哈尔滨作为历史名城拥有着悠久的音乐文化史,在历史上哈尔滨有过辉煌的“渤海乐”和金王朝宫廷音乐,同时,由于从古至今哈尔滨都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如朝鲜族、鄂伦春族、蒙古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达斡尔族等等这些少数民族,他们都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音乐。 另一方面,伴随着早期沙皇入侵而传入中国的俄式音乐对哈尔滨城市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客观上更是促进了哈尔滨音乐多元化的发展。1908年以后,哈尔滨形成了最早的交响乐团――远东交响乐团,20世纪20年代,又出现了三座标志性俄式音乐院校,分别是1921年5月成立的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1925年7月成立的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以及1927年10月成立的哈尔滨音乐学校,后改为哈尔滨苏联高等音乐学校,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哈尔滨音乐教育水品。1936年后,逐渐的形成初具规模的交响乐团、大型的合唱团,如圣索菲亚教堂合唱团、圣尼古拉教堂合唱团、哥萨克合唱团,之后更是相继出现了各种歌舞团、交响乐团等成规模的音乐团队,其中哈尔滨爱乐乐团在大众眼中显得尤为著名,其宗旨在于以表演者的爱乐之心,向人民大众传播音v .. . .. . . . 资 料. . 乐艺术,传承音乐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哈尔滨音乐文化已经成为了哈尔滨市独具特色的文化标志,同时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2、影响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地域因素 哈尔滨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处在我国的北部地区,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由于地处俄罗斯边境,为俄罗斯文化的传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哈尔滨音乐带有明显的俄式风格,通过人们的不断创造和完善,形成了哈尔滨城市独有的音乐文化。哈尔滨地域广阔、物产丰富,为城市音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放性和跨区域性的文化特点实现了哈尔滨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 3、影响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宗教因素 在哈尔滨,以中央大街为圆心,周围坐落着很多曾经遗留下来的大大小小的古教堂,这些教堂成为了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然而就是这种浓重的宗教色彩,为哈尔滨这座古老的城市蒙上了一股神秘的面纱。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有多个国家在哈尔滨留下过印记,当时为了传播西方教会思想,在哈尔滨兴建教堂。客观上而言西方思想的涌入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形态,自1896年历史上第一次俄罗斯人进驻哈尔滨后,随着西方教会思想的传入,教会音乐由此开始逐步成为哈尔滨的主体音乐之一,教会音乐的传入成为了实现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组成v .. . .. . . . 资 料. . 部分。 (三)城市音乐文化的实现目标 城市的音乐文化建设需要体现文化的发展特色,因为音乐文化的发展能够为城市文化建设带来更多的可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构成了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需求。城市音乐文化建设一方面能够促进城市的综合发展,将音乐文化作为一项产业推进城市的经济建设水平。另一方面通过音乐文化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将音乐文化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城市音乐文化建设承载着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现实任务,承担着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容,对于丰富城市文化内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哈尔滨城市音乐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哈尔滨城市音乐文化建设内容非常的丰富,其特点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在音乐的表现类别上、呈现的内容上、音乐文化环境的建设上和发展的总体规划上都有着具体的不同的表现。 (一)音乐类别的多样性 音乐的类别是多种多样的,从哈尔滨音乐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上来说体现的是多样性。 在音乐文化的类型上,受西方音乐影响,哈尔滨音乐文化类别包含了交响乐、歌剧等西方音乐形式,受地方民俗影响,又包含了二人转,东北大鼓等的民间音乐形式,受多民族影响,还包含了鄂伦春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的本民族音v .. . .. . . . 资 料. . 乐形式。 在音乐的创作特点上,哈尔滨的音乐文化实现了西方音乐和中国本土音乐的融合,在内容和题材上更倾向于对地域性文化和历史性文化的阐释,并且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不断的推陈出新,为人们呈现出一部部优秀的文化作品。在艺术的展现上也形成了大大小小不同的规模,音乐表演的专业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且在世界的范围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哈尔滨的人文特色和地域风情正是音乐创作的重要源泉,也是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实现音乐类型和内容的不断丰富,促进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品味,促进音乐文化的长远发展。 (二)音乐场馆建设的特色性 在音乐场馆的建设上充分的体现了文化的特色,外来文化的历史遗留较为明显。在城市的建筑上多体现了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例如哈尔滨音乐厅,是“哈尔滨之夏”的音乐主会场,从外部来看,简单的色调和建设风格,外部支柱的设计都显示出俄式建筑风格 除了俄罗斯式建筑风格,哈尔滨音乐场馆还有一些其他的建筑风格。以犹太风格老会堂弦乐音乐厅为例,会堂建筑平面为拉丁十字式,两层正殿,双圆心式穹顶、犹太教的标志六角星(六角星是古以色列国王大卫王之星,现为以色列国旗的标志),精美的木雕、铁艺和造型随处可见,均具有v .. . .. . . . 资 料. . 鲜明建筑特色。多民族音乐的融合体现了哈尔滨城市音乐文化的优势性,推动哈尔滨城市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 三、哈尔滨城市音乐文化的现实价值 哈尔滨城市音乐文化的建设将文化赋予了现实的意义,挖掘文化的深层内容,实现经济价值的转换,逐渐的推动文化的产业模式的发展,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为音乐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哈尔滨城市音乐文化的发展带来的将是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的改变。 (一)融合多元化的创作元素,体现城市建设的特色 哈尔滨城市建设中有着自身的优势,城市音乐特色成为城市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充分的利用多民族、多国度的音乐素材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倾向的音乐作品,通过多种的形式展现出音乐所要传到出的城市精神文化内涵,广泛的吸引外来文化元素,将哈尔滨地区特色通过国际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二)注重人文建设的氛围营造,提升城市精神文化建设水平 音乐的最终落脚点是人们的内心世界,通过音乐的影响力达到和人们的共鸣,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精神文化建设的氛围,丰富大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哈尔滨城市生活的文化品位,从而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通过哈尔滨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效果,体现了时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