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第五讲 自我调节

网络环境与自我调控能力的 相关研究--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
一条途径是:多媒体系统中内嵌适应性建议、利用图形、 表格、概念图等显示系统中的知识结构等。研究表明,这 种外在帮助有助于学习者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但是其效 果难以持久,无助于学习者发展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甚至 对初学者可能反而增加了认知负担。 另一条途径是:在多媒体环境中提供元认知提示,如:在 不同的环节设计一些提示性问题,引发学习者自己对学习 过程的监控与调节。研究表明,这种内在提示有助于学习 者对学习的控制,促进对当前问题的解决,但是,这是一 种形式化的训练,其效果的稳定性和长久性需要进一步考 察与验证。
对环境的调节
齐莫曼的自主学习模型
行为表现阶段
自我控制
表象 自我指导 注意集中 任务策略
自我观察
自我记录 自我实验
计划阶段
任务分析
目标设置 策略计划
自我反思阶段
自我评判
自我评价 因果归因
自我动机信念
自我效能 结果预期 内在兴趣/价值 学习目标定向
自我反应
自我满意/情感 适应性/防御性
齐莫曼提出的自主学习过程流程图
什么时候
时间
选择时限
及时而有效的
时间管理
是什么
行为
选择结果行为
操作的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自我 判断和自我反应
什么地方
物理环境
选择环境
对物理环境的敏感 和资源的充分利用
环境的建构
与什么人
社会
选择伙伴、 榜样或教师
对社会环境的敏感 和资源的充分利用
选择性的求助
研究自我调节的概念框架(zimmerman,1994,1998)
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第五讲 奥肯定律与菲利普斯曲线

ut − ut −1 = − 0.4( g yt − 3%)
Changes in the Unemployment Rate Versus Output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1970-2000 1970-
ut − ut −1 = − 0.4( g yt − 3%)
§2. The Phillips Curve: From Curve: Unemployment to Inflation
In 1958, A.W.Phillips drew a diagram π plotting the rate of inflation against the PC rate of un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 for each year from 1861 to 1957. He found a clear evidence of a negative relation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When unemployment was low, inflation was high, and when unemployment was high, inflation was low, often even negative. 0 u Two years later, Paul Samuelson and Robert Solow replicated Phillips’ exercise for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 Samuelson and Solow appeared to be a negative relation baptized this relation the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in Phillips Curve. the United States also.
第五讲运输管理

主力作用的运输方式。在内河及沿海,水运也常做为小型运输工 具运用,担任补充及衔接大批量支线运输的义务。
4、分类
沿海运输
远洋运输 远洋运输
内河运输
1、概念 是运用飞机或其他航空器停止运输的一种方式。
2、特点 航空运输的主要优点是速度快,不受地形的限制。在火车、
的长途、大批量货运及铁路、水运优势难以发扬的长途运输。
1、概念 是运用铁路列车运送客货的一种运输方式。
2、特点 铁路运输优点是速度快,运输不大受自然条件限制,载运量
大,运输本钱较低。主要缺陷是灵敏性差,只能在固定线路上完成 运输,需求以其他运输手腕配合和衔接。铁路运输经济里程普通在 200公里以上。
〔二〕承运管理
❖ 1、运输定价决策 ❖ 2、运输进程合理化
1、运输定价决策
❖ 影响运输本钱的要素 ❖ 运输本钱结构 ❖ 定价战略和费率的制定
影响运输本钱的要素
❖ 距离 ❖ 装载量 ❖ 产品密度 ❖ 空间应用率 ❖ 搬运的难易 ❖ 责任 ❖ 市场
2〕支线运输 这是与支线相接的分支线路上的运输。
3〕二次运输 这是一种补充性的运输方式,指的是支线、
支线运输到站后,站与用户仓库或指定地点之 间的运输。
4〕厂内运输 在工业企业范围内,直接为消费进程效劳 的运输。
按运输的作用分类 1〕集货运输 将分散的货物聚集集中的运输 方式,集货运输是支线运输的一 种补充方式。 2〕配送运输 将节点中已按用户要求配好的 货物分送各个用户的运输。
〔2〕承运人选择要素模型
这里我们选择一个3分制的评定规 范,承运人绩效的评定范围从1-绩效好, 2-绩效普通,3-绩效差。各评价目的 的权重值范围为1-高度重要,2--般 重要,3-低度重要。这样,我们可以计 算出该表中的承运人的总等级分为26。按 此方法,承运人的总等级分最低的应是最 正确承运人。
第五讲 教育方针、政策与教育法规

教育政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 以及严肃性与灵活性。
2、教育政策的范围
包括:教育体制政策、教育经费政策、教师政策、 教育质量政策 对四大教育政策的分析
3、教育政策的制定及贯彻
教育政策制定的要求和程序 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 做好四项工作:宣传解释工作;组织落实工作;思 想工作;反馈工作。 做到三个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领导与群 众相结合;执行与创新相结合。
第五讲 教育方针、政策与教育法规
一、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 (一)教育方针
1、教育方针的含义、性质
是一个国家管理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最高准则,它规 是一个国家管理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最高准则, 定着教育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根本途径或条件。 定着教育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根本途径或条件。
教育方针具有政治性、社会历史性、超越性。 2、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的关系 两者都属于国家宏观教育规范的范畴。 两者是有区别的,教育方针不属于教育政策,它是制定 教育政策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教育政策是教育方针 的具体化。
二、教育法规
(一)教育法规概述 1、含义:
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 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 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 政治的关系, 的教育法律、法令、条例、规章、制度等规范性文件的 的教育法律、法令、条例、规章、 总称。 总称。
区别:制定主体不同;
执行方式不同; 规范效力不同; 调整和适应的范围不同; 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不同。
•(二)教育法规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教育法规不应从属于行政法,而应是法律体系 中的一个独立部门,即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部 门法来建设,使之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有机 组成部分。
第五讲 课程目标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
• “普遍性目标”(global purposes)取向是最古老的课 程目标取向,所体现的是“普遍主义”的价值观。
• “普遍性目标”取向是指那些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 意识形态或社会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 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 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它所反映的是比较长 期的教育价值取向。
适用情况举例: 1.中国先秦教育宗旨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2.“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 3.古希腊,柏拉图-“哲学王”(理想国中的统治者) 4.洛克-绅士教育,要培养社会契约的履行着 5.近代英国斯宾塞确立的为“完美生活”作准备的五个综合 性教育目标(德、智、体):自我保全;获得生活必需品; 抚养和教育子女;维持适当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满足爱好和 感情
第五讲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概述 二、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三、课程目标的来源 四、课程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课程目标概述
一、课程目标的定义 二、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
目标的关系
一、课程目标的涵义
最先将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研制理论出发点的是美国现 代课程理论先驱博比特和查特斯。
博比特在《课程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了“课程目标” 这一概念。
2.课程目标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期望一定教育阶段 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 主要有四类: (1)认知类。包括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理解思维能力。 (2)技能类。包括行为、习惯、运动及交际能力。 (3)情感类。包括思想、观念和信念,如价值观、审美观等。 (4)应用类。包括应用前三类来解决社会和个人生活问题的能力。 其特点: (1)整体性。各类目标彼此关联,并非彼此孤立。 (2)连续性。较高年级的目标总是较低年级目标的继续发展和深化。 (3)层次性。技能和情感的目标需要在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和形成。 (4)积累性。没有低年级目标的积累,就难以达到高年级的目标。
第五讲寻租设租

寻租-设租的危害 寻租 设租的危害
资源的人为紧张 流通环节的增加——交易费用增加 流通环节的增加 交易费用增加 物价层层上涨 生产成本上升 国有资源流失 国家收入减少 劣质产品充斥 经济管理失衡 经济政策走样 国家计划受阻 腐败蔓延
共同点: 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获得垄断利润。 共同点 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获得垄断利润。
创新、发明,人力、 创新、发明,人力、资本投资
手段不同 不同点: 不同点 性质不同
吹嘘、游说、 吹嘘、游说、行贿 生产性的 非生产性的
后果不同
创造财富, 创造财富,财富增长 既有利益的转移, 既有利益的转移,造成资源浪费
寻租
4、寻租成本 、 (1)直接成本:信息搜索成本 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 方案实施成本
价格
(2)福利成本 福利成本 ABE为福利 为福利 成本( 成本(哈勃 格三角) 格三角)
P C O B Q Q* A E
MC=AC DD
产量
寻租第二节 寻租-设租关系
1、设租的概念 、 设租(Rent-setting)是指在政府干预经 设租( ) 济的过程中, 济的过程中, 权力拥有者有意造成可获取 非生产性经济利益的环境的行为。 非生产性经济利益的环境的行为。 权力利他效用 权力利己效用
设租就是腐败
公权 私权
公利 私利
腐败
“腐败是党和国家公务人员滥用权力谋 腐败是党和国家公务人员滥用权力谋 取私利,从而违反当时社会公认的纪律、 取私利,从而违反当时社会公认的纪律、 法律和道德规范, 法律和道德规范,并形成一定社会危害 的一种畸型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 的一种畸型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腐败定义为,腐败 是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的利益。
第五讲 路径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及应用(上)
• 第二步:用内生变量(忠诚度)对第一步中的四个变量进行回归; • 第三步:用忠诚度对第一步中的四个变量以及中间变量感知价值进行回归。
如果(a)在第一步的估计中解释变量统计显著;(b) 在第二步的估计中解释变量统计显著;(c) 在第三步的估计中中 间变量统计显著,则说明中间变量的间接作用显著。如果第一步中外生变量的回归系数不是统计显著或者第三步 中(中间变量)感知价值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说明该外生变量不存在间接作用;如果某一外生变量(如耐用性、 操作的简单性和通话效果)在第一步和第三步中的回归系数都是统计显著的,说明该外生变量存在部分间接作用; 如果某外生变量(价格)的回归系数在第一步显著,而在第三步不显著,说明该外生变量存在完全的间接作用。
递归路径模型
广义的路径模型有两种基本类型:递归模型和非 递归模型。两种模型在分析时有所不同,递归模 型可以直接通过最小二乘法求解,而非递归模型 的求解比较复杂。这里主要介绍基于最小二乘法 的路径分析(即递归路径模型)。
递归模型:因果关系结构中全部为单向链条关系、 无反馈作用的模型。无反馈作用意味着,各内生 变量与其原因变量的误差之间或各两个内生变量 的误差项之间必须相互独立。
这里,第一项p45为D对E的直接作用,第二项p24p25是前面尚未涉及的分解内 容,对应路径图,既找不到间接作用的路径链条,也找不到涉及相关的路径,这 一部分的原因是相关系数所涉及的两个变量D、E有一个共同的作用因子B。由于B 的存在,是得B的变化引起D、E的同时变化,而使D、E的样本数据表现出相关关 系,这种相关关系称为伪相关。很多情况下均存在伪相关,特别是在一些混杂因 子的影响中。
第五讲 文学接受论
第五讲文学接受论文学活动不能停留于作家写完作品这个阶段,文学作品的价值必须经过传播、消费——文学接受,才能实现。
在传播、消费过程中,一般性阅读是最基本的接受形式,而在阅读基础上形成的文学鉴赏和批评则是文学接受的高级形式。
一、文学阅读读者是文学阅读活动的主体(作品是客体),因此关于文学阅读的探讨可以从读者开始。
(一)关于读者的角色1、被动者角色认为文学阅读是读者寻求作者创作意图的过程。
此观点在中西方文论传统中占据支配地位,直到20世纪初期仍然流行。
此间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对后来者的影响较大。
→康德“审美无功利”论,对读者被动角色的理论支持。
《判断力批判》提出“审美无功利”,因此读者要以无功利的心志去阅读作品,从而领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
因此,读者受制于作家和作品,作家成为了受人顶礼膜拜的对象。
此后欧洲的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论大体支持这种观点。
显而易见,他们忽视了读者的价值(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合理性。
→象征主义文论对读者被动角色的肯定。
法国象征主义领袖马拉美(1842-1898),认为诗人要把诗的意蕴一点点地暗示出来,而读者应该一点点去猜测诗的意蕴或象征意味。
再如,法国象征主义代表瓦雷里(1871-1945),认为对于象征主义作品,读者需要具有“克难”的能力,因而读者的阅读犹如“带着镣铐跳舞”。
2、主动者角色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等理论相继兴起,从不同角度突显了读者的作用,使读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甚至出现了读者中心论。
(1)现象学美学对读者地位的重视作为哲学流派的现象学(略讲),是由德E.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主要著作有《算术哲学》、《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以及《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的一部分。
第五讲:2-3冲量 动量守恒定律
d ( p1 p2 pn ) F1 F2 Fn dt
d ( p1 p2 pn ) F1 F2 Fn dt
t P ( F1 F2 Fn )dt dP t0 P0
P52例2-9 一根长为l,质量均匀分布的链条平直放 在光滑桌面上,开始时链条静止地搭在桌边,其中 一端下垂,下垂部分长度为a,释放后链条开始下 落,求链条下落到任意位置处的速度.
解:
设链条线密度为λ,质量为M,有
λ=M/l
若t时刻下落长度为x,则下落部分质量为m=λx, 其所受重力为
F mg gx
I x Fx dt mv x mv x0
t0
t
t
分量表示式
I y Fy dt mv y mv y0
t0
I z Fz dt mv z mv z0
t0
t
平均冲力: 定义:在相同时间内,若有一恒力的冲量与一变力 的冲量相等。则这一个恒力称为这一变力的平均冲 力。即当恒力与变力满足:
桌上部分为l-x,这部分受的重力和支承力相互抵 消,因此,整个链条在下落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下 运动,按动量定理
Fdt dp d ( Mv)
gxdt Mdv
两边同乘以dx,有
gx Mdv / dt
dx gxdx Mdv Mvdv dt
t=0时,x0=a,v0=0,落下x长度时速度为v,所以 有 x v gxdx Mvdv
注意1)使用时要注意定理的条件:
Fi外 0
0
0 0
惯性系
2)常用分量式:
F
第五讲 有责性
(3)涵摄的错误(包摄的错误),即错误 地解释构成要件要素,误以为自己的 行为不符合构成要件要素的情形。
显然这是一种解释的错误。涵摄的错误不 是事实的错误,并不妨碍故意的成立。但 是,涵摄的错误只是在某些场合可能成为 禁止的错误。 例如,向主管机关询问后得到允许而以为 其行为不符合构成要件的,就应认定为禁 止的错误。
要避免违法性的错误,就需要进行 法的状况的确认。
(1)对法的状况产生了疑问时。行为人对法的 状况产生疑问,意味着对行为的违法性产生 疑问,但行为人没有真正地考虑该疑问,而 是轻率地相信其行为具有合法性时,存在违 法性的错误,而且该错误是可能避免的,行 为人存在责任。 在行为人对法的状况进行了咨询等情况下, 并非一概具有或者不具有避免可能性。
为是违法的。 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是指行为人 在实施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时,能 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
违法性的错误,是指没有事实错误, 但不知道其行为在法律上是不被允许 的,或者错误地以为其行为被法律所 允许的情形。 违法性的错误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 是可以回避的违法性的错误,在此情 形下,行为人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 性;二是不可回避的违法性的错误, 于此情形下,行为人没有违法性认识 的可能性。
第五节 目的与动机
一、犯罪目的
目的(也称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
主观上通过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 结果,即是以观念形态存在于犯罪 人大脑中的犯罪行为所预期达到的 结果。
广义上 的犯罪目的实际上分为两类: 一是指直接故意中的意志因素,即行为人对 自己的行为直接造成危害结果的希望(第一 种意义的目的),如直接故意杀人,希望他 人死亡就是行为人的犯罪目的。 二是指在故意犯罪中,行为人通过实现行为 的直接危害结果后,所进一步追求的某种非 法利益或者结果(第二种意义的目的),如刑 法分则所规定的非法占有目的、牟利目的,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