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关汉卿元杂剧《窦娥冤》中的儒家传统文化心理1
经典戏曲《窦娥冤》赏析

品文论艺经典戏曲《窦娥冤》赏析●桂斌[摘要]戏曲运用声乐、舞蹈、动作等元素向群众传达时代的声音,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元代戏曲是中国戏曲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对中国戏曲后续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经典戏曲《窦娥冤》进行赏析,透过《窦娥冤》戏曲的成功洞悉戏曲的精髓。
[关键词]经典;《窦娥冤》;元代戏曲;关汉卿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这样耳熟能详的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作。
在他笔下,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的,他们都是元代社会人民生活的缩影。
通过刻画这样活生生的人物,关汉卿将自己对当时元代贪官污吏的鄙夷、对当时社会黑暗腐朽的不满全都吐露在这些戏曲中。
《窦娥冤》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这部戏曲中,作者通过选取《列女传》中《东海孝妇》的故事,将三条主线贯穿其中,对当朝者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一、《窦娥冤》故事梗概《窦娥冤》全剧分为四折一楔子,通过描述窦娥与桃杌太守之间的矛盾以及窦娥与张驴儿之间的矛盾分别揭露了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高利贷的残酷剥削,重要原因———地痞恶霸的强行霸占和诬陷,决定原因———贪官污吏的无能。
在楚州一户贫穷的人家里,窦天章由于没有进京赶考的钱,将自己的女儿窦娥卖给了蔡婆家作为童养媳。
窦天章拿着这些钱进京赶考去了,而窦娥就在蔡婆家住了下来。
但是婚后不久,窦娥的丈夫去世了,只留下蔡婆和窦娥两人相依为命。
有一天,蔡婆出门讨债,在路上不小心遇到了当地无赖张驴儿父子并被他们胁迫。
张驴儿见到窦娥后色心即起,想将窦娥据为己有,但是窦娥抵死反抗不从。
此时,张驴儿以毒死蔡婆为要挟迫使窦娥屈服。
不想,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为此张驴儿怀恨在心。
为了报复窦娥与蔡婆,他将窦娥婆媳二人告到了官府,声称是他们毒死了自己的父亲。
当时官府并没有收取证据就对她们两人严刑逼供。
窦娥为了保护蔡婆的安全含冤承认自己杀了人,并被判以斩刑。
以《窦娥冤》为例,聊聊关汉卿的作品都蕴含了什么思想?

以《窦娥冤》为例,聊聊关汉卿的作品都蕴含了什么思想?元朝戏曲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戏曲艺术宝库,它如染房般将歌舞、文学、音律等种种色彩融为一体,在杂剧蓬勃兴起的时代,涌现出一批批惊才绝艳之人,关汉卿便是其中翘楚。
关汉卿的作品在一众元杂剧中别有味道,他风格犀利冷漠,却又不乏浪漫色彩,看似在写别人的故事,却往往能让看官看到自己。
后人评价他“适如少女临杯,使人不忍对殊”,他的作品涉猎全面,往往被看作是元杂剧的代表。
一更将以《窦娥冤》为例,来聊聊曲圣关汉卿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
关汉卿生平文人才子多生于太平盛世,仿佛只有歌舞升平,才能引发灵感。
而关汉卿却恰恰相反,他生于动荡不安,战乱不断的金朝末年。
在这个很多人都居无定所的时代,寒窗苦读这四个字,无疑是一种奢侈。
关汉卿很庆幸有医户世家这个身份,才能让一身才华不被埋没,不至于如杜甫般茅屋为秋风所破。
除出身医户外,我们对关汉卿的了解少之又少。
元朝建立后,他仿佛从天而降的才人,忽而出现在人们面前。
关汉卿一生落拓,自称是“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他不慎文人的矜持,经常出入瓦舍,与各个阶层的人来往,故他的作品贴近生活,更容易为人接受。
他创作丰富,据统计,单单是杂剧便有六十余部,更不论散曲和小令。
关汉卿给世人的印象是狂放不羁,是浪人,但有才子的地方便有风流。
据传,关汉卿曾有意杂剧演员朱帘秀,还特意为她做了一首曲子——《一枝花赠朱帘秀》:“愁的是抹回廊暮雨潇潇,恨的是筛曲槛西风剪剪,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娟娟。
凌波殿前,碧玲珑掩映湘妃面,没福怎能够见。
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
恰便似一池秋水通宵展,一片朝云尽日悬。
你个守户的先生肯相恋,煞是可怜,则要你手掌儿里奇擎着耐心儿卷。
”曲中虽未直接写出对朱帘秀的钦慕之意,但字字句句都在赞美她的光彩。
关汉卿用千串珠,来写她歌喉的圆润,用光影错落,来写她舞姿的婀娜。
关汉卿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手法将一个风雅美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从关汉卿的文化思想看《窦娥冤》的价值取向

正是建立在她恪守 “ 贞节”刚烈 自尊 的道德修养上 , 正是来 源于她 固守孝道 , 良恭顺 的伦理观 念上。因此 , , 后者 温 在 20 — 3 2 基金项 目: 陕西教 育学 院科研基金项 目(4 J1) 0K 07 作者简 介: 窦春蕾 (9 5 )女 , 1 6 一 , 陕西礼泉人 , 陕西教 育学 院中文 系副教授 。
守“ 贞节” 孝道” 就一定会把“ “ , 来世修 ” 。儒家的伦理 道德不仅成为窦娥生命 中的精神支 柱 , 成为她批评 蔡婆 “ 也 引狼 入室” 的
重要依据 , 尤其成为对抗张驴儿逼婚 的强大动力和得心应手的武器 。这使得她成 为精神与道义 上的优胜 者 , 以裹挟 着道德 可 伦理 的武器居高临下 、 直气 壮地 作 战 。她 站 在 “ 理 贞节 ” 的立场 上 , 嘲讽 蔡 婆“ 旧恩爱 一 笔勾 , 夫妻 两 意 投 , 教人 笑破 新 枉
口!… 。面对张驴儿的逼迫 , ” 她毫无惧 色地 断喝“ 兀那厮 , 靠后 !并坚定地表示 “ 马难将两鞍备 ” 决不屈 己违心受胁 迫。正 ” 一 ,
是这种“ b h 贞,J 自守” 的道德判断 , 令她相信官府“ 明如镜 , 水 , 清似 照妾身 肝胆虚实 ” 定会 为她作 主 , -, l J 还她 清 白。官府 不问 青红皂 白“ 千般打拷 , 万种凌 逼”已经让 她认 清了“ , 覆盆不照太阳晖” 的现实黑暗 , 她依然表 示要“ 但 争到头 , 竟到底 ” 。临刑 前 以异常惨烈的三桩 誓愿进行 反抗 , 受刑后 以鬼魂复仇的超常之举继续斗争 , 直到借父 亲之手复仇平 反 , 一路披荆 斩棘 , 可谓 狂 飙突进。至于窦娥 站在 “ 孝道” 立场上对蔡 婆的体贴 关怀 , 服侍照顾 , 同样感人至深 。虽说蔡婆 的懦弱愚 昧为 窦娥招来 了灾祸 , 但她依然不计前嫌嘘寒问暖 , 尽心服侍 , 甚至在公堂上为救蔡 婆性命 而屈 招所谓 “ 杀公公 ” 药 的罪名 , 牺牲 了 自己的生命 和名 节, 背负上 了沉重 的精神十字架。在被押赴刑场途 中, 还十分周 到地替蔡 婆设想 , 她 央求 刽子手走 后街 。她的鬼魂 在复仇后 即将离开人世前 , 还体念蔡婆的老来无依 , 父亲将 之收养 , 央求 代为尽孝 。凡此种 种 , 得窦娥这个普 通的寡妇 形象骤然 间高 使
关汉卿《窦娥冤》主要内容赏析

关汉卿《窦娥冤》主要内容赏析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戏剧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著名悲剧,是关汉卿的代表作。
我国民间曾经流传过一个“东海孝妇” 的故事,说的是于定国的父亲于公在东海郡当狱吏时,郡里一个对婆婆很孝顺的寡妇,被郡守冤判了死刑,于公为之力争而不得。
后来东海郡大旱三年; 新郡守听了于公的话,洗刷了孝妇罪名,上天立即下了大雨。
这个故事在刘向的《说苑》和干宝的《搜神记》中都有记载。
关汉卿的《窦娥冤》主要根据现实生活创作而成,其中明显地受到“东海孝妇”故事的启发。
剧中的主人公是年轻的寡妇窦娥。
作者在剧中一开始,便先写了窦娥童年时的一系列不幸遭遇。
窦娥三岁丧母; 长到七岁,父亲窦天章因欠高利贷者蔡婆的钱无力偿还,上京赶考又无路费,只好把她送给蔡婆抵债, 从此当了童养媳。
她十七岁成婚,不久丈夫早死,年轻守寡, 与蔡婆相依为命。
蔡婆一次向赛卢医讨债,赛卢医骗她到郊外,想害死她,却被张驴儿父子无意冲散。
张驴儿趁机威逼她婆媳两个嫁给他父子二人,窦娥不肯,张驴儿想用药毒死蔡婆威胁窦娥成亲。
谁知张驴儿父亲误食身死,张驴儿诬陷窦娥药死父亲,逼窦娥相从。
窦娥不但不从,反和他同去见官。
楚州太守桃杌是个只认钱财的昏官,把窦娥打得皮开肉绽,又要打蔡婆。
窦娥为使婆母免遭酷刑,只得屈招,被判死刑。
在赴刑场途中,窦娥满腔悲愤,立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降雪,三年亢旱。
窦娥屈死之后,三桩誓愿,件件实现。
窦娥的鬼魂后来把状告到了考中进士以肃政廉访使身份来到楚州地面的父亲窦天章那里,奇冤才得昭雪。
从“东海孝妇”的传说到《窦娥冤》,已经带上了元代社会的强烈的现实生活色彩。
(一)《窦娥冤》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窦娥这个从安于命运到与命运抗争的性格刚强的妇女形象。
窦娥小小年纪便经历了人生的重大不幸。
她开始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之于“命运” , “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 ,“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 ,认为是前生烧了断头香所致。
试论窦娥形象及关汉卿的创作意旨

摘要关汉卿通过《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窦娥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出自己对异族统治的疑虑及对仕进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窦娥形象意图元杂剧以“揭露社会的不公平”,“有力地掊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为思想内涵的《窦娥冤》,是元代伟大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它是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歌颂下层人民反抗斗争的典范之作,而窦娥则是成为反封建礼教的斗士。
在关汉卿的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作者通过此作品表达出自己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对大众文化的热爱及对仕进生活向往的思想。
本文就《窦娥冤》中女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来揭示关汉卿的创作思想及意旨。
一、窦娥形象——孝顺、贞节、抗争、悲剧命运1.孝顺。
窦娥出生在书香之家,家境贫寒,命运多舛。
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窦娥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贫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
七岁时因父亲一贫如洗,被卖给债主蔡婆婆做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
至十七岁时与丈夫成亲,但成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随即成为寡妇。
故事的开篇,窦娥就已经遭受了许多苦难,世事的多变,使其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她受封建礼教的折磨,恪守妇女“从一而终”的思想;同时,接踵而来的苦难使其对天理产生怀疑。
由于自小受腐儒父亲“三从四德”之类的教育,窦娥已经将没有人性的封建伦理道德规条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认命自甘,对环境逆来顺受。
她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被封建社会所毒害所吞噬,反而以自身的遭遇来“劝今人早将来世修”,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毒害他人。
她是一位受社会压迫最深的弱女子,她拿这些泯灭人性的道德规条要求自己,自觉地维护这些伦理道德,早已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至于她出场时,便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她此时的愁苦只是对个人苦难的哀怨,只是一种青春寂寞。
2.贞节。
窦娥的婆婆蔡氏以放债来收取“羊羔儿利”,无力偿还其债务的赛卢医起了杀蔡婆婆之心,蔡氏在危难之际意外地被张驴儿父子救出。
《窦娥冤》中的人物性格及艺术形象分析

《窦娥冤》中的人物性格及艺术形象分析中文11<1> 陈慧内容提要:《窦娥冤》,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作。
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
全剧四折一楔子,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
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善良而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最初,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
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
在法场上,她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突出地表现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
在临刑时,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表明冤屈,三桩誓愿的实现,强烈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行动的肯定,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表现了窦娥复仇的愿望和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
本文主要通过:善良而多难的窦娥;具有悲剧性格的女子;刚烈不屈的反抗精神以及关汉卿创作的主旨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窦娥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善良不幸;悲剧性格;反抗精神引言:《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悲剧代表作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代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窦娥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关汉卿是我国最早的也是古代最伟大的戏剧家,生活在金、元两代。
分析《窦娥冤》中的主题思想、美学审美及男权主义
诈勒 索 ,欺负无 权无 势老 百姓 的无赖 行为 ,他 的办案 原则 是 “ 人 是贱 虫 ,不打 不 招 ” ,这 分 明是封 建 社会 一 个 酷吏 的化 身 。 二 、审 视 《 窦 娥 冤 》 的审 美 理 念 《 窦 娥冤 》 的 审美 理念 主要 表 现在 窦 娥本 人 的三 桩誓 愿 以及戏 剧结尾 部 分窦娥伸 冤 的幻 想 内容 方面 ,充分 流露 出悲喜 交织 、虚 实相 生 、美善 融合 的美 。所有 的文学 作 品 都源 于社 会现 实生 活在作 家脑 海 中的反 映,作 家本人 的价 值观 对作 品 的思想 会产 生很大 的影 响 ,人 类也 总是在 和不 公平 的社 会 现象 、 自然界 的 斗争 过程 中不断 进步 成 长 的, 若 斗争 失败 则就诞 生 了悲剧 。而胸 怀正 义感 的作家 总是 坚 信 斗争 结果 必定 是胜利 , 即便 在 斗争 的过程 中 出现 了短 暂 的失败 ,作家 本人仍 旧会让 读者看 到未 来胜利 的希望 。 《 窦 娥冤 》作为 一部 反映社 会现 实 的文学作 品 ,作者 忠于生 活 的真 实,让 窦娥 担负起 非担 任不 可 的悲剧宿 命 ,进 而较 为 逼真地 表现 了社 会现 实生活 场景 。关汉 卿不 愿意 让窦娥 死 的无 声无 息 ,毫 无震撼 力 ,于是 在这部 戏剧 的结 尾部分 添 加 了些许 浪漫主 义色 彩 ,并将浪 漫主 义与现 实主 义巧妙 地 融合 ,增 强 了戏 剧 的魅力 。而 《 窦娥 冤》 中三桩 誓愿 、窦 娥冤 魂告 状 的情 节 ,就是 运用 了浪漫 主义 的泄法 ,通 过窦 娥本 人的控 诉表达 作者对 元代 社会统 治的愤恨 。
文 学界很 多学 者通过 深入 研究 《 窦娥 冤》这 部戏 剧作 品,一致 认为 这部戏 剧 的主体 思想主 要是 批判封 建黑 暗势 力 ,歌颂 窦娥 勇敢 的反抗 精神 的 。对 于这 一点 笔者也 深表 赞同 。固然关 汉卿 本人 并不认 为封 建社会 整个 吏治都 是黑 暗的 ,毕竟还 是有 一些 为人 民利益 着想 的好官 的 。但 是这 部 戏剧 中描述 的官 吏贪赃 枉法 、草 菅人命 、高利 贷盘 剥流 行 的社 会现 象确实 是元代 社会 的真 实写 照 ,下 面本文 先从 这 部戏剧 的主 题思想谈 起 。
从_窦娥冤_看关汉卿的儒生理想
! ! ! ! ! ! ! ! !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V o. l 10! N o. 5 ! ! ! ! ! ! ! ! ! ! ! ! JOURNA L O F JIX I UN I VER SI TY O ct . 2010
文章编号 : 1672- 6758( 2010) 05- 0096- 2
从 窦娥冤 看关汉卿的儒生理想
何水英
摘 ! 要 : 从 窦娥冤 的题目正名可以看出 , 关汉卿对 窦天章这 一角色的 肯定 , 而窦天 章的儒 生人生设 计 与现实是有很大 的反差 , 这一较为圆满的设计正是体现出了关汉卿的 儒生理想 。 关键词 : 窦天章 ; 独特 性 ; 现实 ; 儒生理想 中图分类号 : I206. 2! ! ! ! !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 ! ! ! ! ! 元杂剧在剧本结尾处有题 目、 正名 , 通常用两 句或四 句韵语总结全剧内容 。关汉 卿的代 表作 窦娥冤 的 ∀ 题 目正名 # 是 ∀ 秉鉴持 衡廉访 法 # ∀ 感天动 地窦 娥冤 # , 也就 是说这则杂剧包括了两个主要 内容。而 人们对其 评论多 以 ∀ 感天动地窦娥冤 #为中心 , 对 ∀ 秉鉴持衡 廉访法 # 这一 内容有所忽略。 窦娥冤 里 的 ∀ 感天动 地窦 娥冤 # 涉及 的是 民 生问 题 , 而 ∀ 秉鉴持衡廉访法 #则 赞扬了 官吏窦天 章的公 正执 法。窦天章这一形 象有 其独特 性 , 关汉 卿通过 对这 一角 色的肯定 , 表达出了自己的儒生理想。 一 ! 重功名讲诚 信的儒生形象 剧中的楔子部分 便交代 窦天章 的儒生 身份 ∀ 幼 习儒 业 , 饱有文章 #, 在关汉卿 的其它 剧作中 也有不 少儒 生形 象 , 但是这些剧本里的 儒生们 对功 名缺 乏积极 进取 的态 度 , ∀ 没有外力 , 他们就会 安于现 状 , 感觉不 到追 求知 识、 追求真理的内在动力。他们当中略有财 产者就会 沉醉于 声色犬马之中 , 玩物丧志 ; 一贫 如洗者 则会 ∃安贫 乐道 % 、 苟且偷生。 # [ 1] 如 救风尘 中的安秀实、 金线池 中的韩 辅臣重女色 , 轻功名。 谢天香 中 的柳 永进取 功名 之前 不厌其 烦地 请 求钱 大 尹 ∀ 看 觑 谢 氏 #, 他们 身 上充 满 惰 性 , 不到万不得已不去赶考 , 做 官也是表现平平。 儒生的 如此行为是不被作 者纳 入剧本 的主 要内容 部分 的 , 这从 剧本的题目正 名就 可看出 , 如 救 风 尘 的题 目是 ∀ 安秀 才花柳成 花烛 # , 重点 说 安秀 才如 何 获得 爱情 , 正名 是 ∀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 是对赵盼 儿的赞美。 谢天香 的 题目 ∀ 柳耆 卿 错 怨 开 封 主 # , 正 名 是 ∀ 钱 大 尹 智 宠 谢 天 香 # , 以此看出剧本内 容重点 都不是 写儒生 的政 治行 为。 而在 窦娥冤 , 作者是赞赏 地把窦 天章的政 治行为 作为 了剧本的主要内容之一。窦天章的儒生 形象也的 确与那 些儒生有所不同。他对功名始终是积极 的态度 , ∀ 读尽缥 缃万卷书 # 说明其追求知识 的内在 动力 , 他虽然 ∀ 可 怜贫 杀马相如 # 却以 ∀ 不 说当 罏说 子 虚 # 表 明 自己 志在 功 名。他功名未遂时 , 将女儿抵人做童养媳也 坚持应举 , 可 见其功名心之重。 儒家自孔 子提 出了 ∀ 人 而无 信 , 不 知其 可 # 的 思 想 , 并且把信提升到 ∀ 民无信不 立 # 的高度 , 为儒 家诚信 学说 的建构奠 定 了坚 实的 思 想基 础。孟 子将 诚 信结 合在 一 起 , 阐发了诚与信的 内在 联系和 规范 意义。荀 子则 把它 进一步推广到选贤 治国 方面 , 强调 君臣 上下都 应以 诚信 为本。后来的 儒家 学者 都 继承 了这 一 传统 , ∀ 为 人则 求 信 # 的儒家理论在窦天 章的身 上也体 现明 显。他借 了蔡 婆婆的高利贷 , 无力偿还 , 便将女儿送与 蔡婆婆做 儿媳妇 以抵债 , 而与此相对比的 是同 样借 了高利 贷的 赛驴医 却 是欲将前来讨债的蔡婆婆杀害。 二 ! ∀ 礼 #的守护者 在误认为窦娥 确实因 毒死 张驴儿 的父 亲而 判罪时 , 窦天章说 : ∀ 我当初将你嫁与他家呵 , 要你三从四德 : 三从 者 , 在家从父 , 出嫁 从夫 , 夫 死从 子 ; 四德 者 , 事公 姑 , 敬 夫主 , 和妯娌 , 睦 街坊。今 三从 四德全 无 , 划地犯 了十 恶 大罪。我窦家三辈无犯法之男 , 五世无再 婚之女 , 到 今日 被你辱没了祖宗世 德 , 又 连累了 我的 清明。 # 窦 天章的 这 番责备句句不离 ∀ 礼 #, 他把 ∀ 三从 四德 #作 为妇女行 为准 则 , 置于 亲情 之上 , 由此 番言 论可 以看 出窦 天章 心里 的 ∀ 清明 # 就是以守 ∃∀ 礼 #为标准。 ∀ 三 从四德 #是为适 应父权 制家庭 稳定、 维护父 权 & 夫权家庭 ( 族 ) 利益需要 , 根据 ∀ 内外有别 #∀ 男尊女卑 # 的 原则 , 由儒家礼教对妇 女一 生在道 德、 行为、 修 养方面 进 行的规范要求。如班昭的 女诫 指出 : ∀ 夫有再 娶之义 , 妇无二适之文。 #汉宣帝还首开表彰贞节。宋代理学 家程 颐主张 ∀ 饿死事小 , 守节事大 # ( 程氏遗 书 卷二 十二 ), 而实际上世俗并没 有普遍 接受这 种贞洁 观念。 宋史 范仲淹传 载范仲淹母亲改嫁 ∀ 仲 淹二岁 而孤 , 母更 适长 山朱氏 , 从其姓 , 名说。 # 宋 史 王安 石传 也记 载王 安 石的儿子精神不正常 , 王 安石 便为 儿媳选 个好 人家嫁 了 出去。连理学家朱熹也曾经感叹道 : ∀ 昔伊川先生尝 论此 事 , 以为饿死事小 , 失节 事大。自 世俗观 之 , 诚为 迂阔。 # ( 与陈师中书 ) 宋代如此 , 蒙古族统 治的 元代 礼教观 念则 较宋更 淡 薄。 ∀ 蒙古统治者由于受本 民族婚俗的影响 , 对妇女 离婚 再婚作了某些新的规定。妇女离婚和改 嫁在法律上 得到 允许。 # [ 2] 在这种情况下 , 于是 ∀ 妇 人夫死 守节者 甚少 , 改 嫁者历 至正直 记 卷二 ) 。 元史 列女 传 也 记载在 元年间 , 郑州尹氏在丈夫死 后不愿 再嫁 , 婆母却 劝说道 : ∀ 世之 妇 皆然 , 人未尝以为非 , 汝 独何 耻之有 ? # 由此 可见 , 礼教 要 求在元代是比较宽松的。 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 , 当面临亲情与礼的 选择时 , 窦 天章首先还是选择了 ∀ 礼 #, 意味着 ∀ 礼 #在 窦天章那 里已 经成为了一种自觉 , 他的护 ∀ 礼 # 行为 实际上 是传承 了宋 代儒家思想 , 将其作为 一种 信仰 , 成为 行为 基本准 则 , 身 体力行并且随时都准备将这一准则延 续下去。窦娥 所言 的 ∀ 好马 不备双 鞍 , 烈女不 更二 夫 #, 正是 ∀ 三 从四 德 # 中 ∀ 从夫 # 的体现 , 从 中可见 窦娥 守 ∀ 礼 # 的自觉 , 这 就是 窦 天章的护 ∀ 礼 # 行 为的 部分 内容 的实 践。关 汉卿 让窦 娥
从《窦娥冤》与《望江亭》看关汉卿矛盾的儒家思想
从《窦娥冤》与《望江亭》看关汉卿矛盾的儒家思想作者:徐慧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5期摘要:寡妇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敏感的词,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寡妇再嫁备受非议。
在关汉卿的笔下,窦娥坚守儒家思想,谭记儿勇于追求幸福,折射出作者矛盾的心理。
关键词:寡妇;关汉卿;窦娥;谭记儿;儒家思想;矛盾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0-0011-01寡妇,一直是儒家文化关注的一个问题,寡妇再嫁更是一个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大问题。
因此,寡妇再嫁就成为衡量中国社会儒家伦理思想观念是否牢固的一块试金石。
在现存关汉卿十八种杂剧作品中,有两种关于寡妇再嫁问题的旦本戏,即《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和《望江亭中秋切鲙旦》(简称《望江亭》)。
在元杂剧中,窦娥是一个儒家伦理道德的坚守者形象。
汉代班昭的《女诫》就已经开始训诫女子“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要求女子从一而终,“在家从父,出门从夫,夫死从子”。
宋代,理学当道,“存天理,灭人欲”,对女性的贞洁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烈女不适二夫”,反对寡妇再嫁,并将家庭的尊卑秩序固定化,片面强调卑幼者对于尊长者的绝对服从。
这些思想观念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强化深入人心,在关汉卿的笔下,当窦娥刚一见到张驴儿,本能地断然拒绝:“兀那斯,靠后!”并在随后的撕扯中,将张驴儿“推跌”,表现了一个守洁女子的“烈”性。
婆婆劝她:“孩儿也,你随顺了他罢”时,窦娥回答:“却叫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
”面对被诬杀死张驴儿老子的要挟,她宁可“官休”,也决不“私休”嫁给张驴儿“免罪”。
窦娥之所以如此,是其贞操观念所致,对儒家伦理思想熏染的社会舆论的恐惧。
窦娥为表现自己坚定的守节立场,不惜“忤逆”婆婆:“梳着个霜雪般白鬀髻,怎将这云霞般锦帕兜?怪不得女大不中留。
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中年万事休。
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
从秦腔影视《窦娥冤》谈元代知识分子人文意识
106影视艺苑The Realm of Movie and TV Arts电影《窦娥冤》海报郭 青从秦腔影视《窦娥冤》谈元代知识分子人文意识【作者简介】郭 青,女,河南南召人,南阳理工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方向研究。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呕心沥血之作,这出古典悲剧也被世人千古传颂。
在这出人尽皆知的悲剧中,作者描述了一个不朽的底层劳动妇女形象,她善良质朴,心底坦荡,孝顺父母,控诉黑暗。
《窦娥冤》自问世以来,已多次被搬上影屏,冤屈也通过不同的表演艺术手法得以展现。
秦腔铿锵有力,字字血泪,蒲剧平和有力,刻画人物入木三分,电视剧更是细腻深入,这些大众化的艺术都把窦娥的冤屈无限地印到人民群众的心中,她的冤屈故事是一面高墙,无人能够愈越,无人能够达到这个高度,可见冤情有多深,有多大。
然而,窦娥只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典型化的悲剧形象,通过这些影视所剖析《窦娥冤》的悲剧意义,可以体味到元代浓厚的人文意识。
一、《窦娥冤》的震撼力量表达了元代知识分子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一)苦命窦娥是元代下层劳动人民的代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全部集中在她的身上窦娥自幼丧母,童年时父亲无奈将她卖到蔡婆婆家充当童养媳,她的童年是不幸的,而她的青年时代更是痛苦的,丈夫年纪轻轻的就离世,撇下窦娥一个人独守空房,深夜啼哭无人怜爱,唯有和婆婆相依为命,寡度终生。
窦娥默默地独自承受这不幸的遭遇,她认为自己遭受的一切是命运的安排,是她命中没有,所以她没有其他的想法,就希望照顾婆婆,给婆婆养老送终,自己也安心度日,终老一生。
内心深处,从没怨过旁人,恶势力的残酷似乎与她无关,最重要的是她相信命运的安排,相信善有果报有因,只要前辈子积有阴德,就会在这辈子享用,而她只所以有不幸的身世是因为前世作孽太多,没有烧香磕头,才招致今世的悲惨。
今生要还前生欠下的债,那就要忍耐一切,今生有吃有穿,即便是死了也无所遗憾了,将来到了阴间,只要婆婆能给她烧点纸钱,送点107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23期剩饭剩菜,不致于饿着就心满意足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关汉卿元杂剧《窦娥冤》中的儒家传统文化心理摘要:关汉卿创作《窦娥冤》这部“世界大悲剧”,揭露了元代黑暗的社会现实,对昏庸腐朽的吏治、混乱的社会环境予以抨击,抒发了对于儒家传统道德的肯定,呼吁统治者实行仁政,表达出对社会和谐安定的渴望之情,从而达到政治教化的目的。
关键词:关汉卿窦娥冤儒家传统文化心理
《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作品讲述了善良淳朴的年轻女子窦娥遭到恶人陷害,被昏庸的官府错判,但她誓死抗争,不幸毁灭的悲剧故事。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则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关汉卿创作《窦娥冤》这部“世界大悲剧”,是受儒家传统文学观影响,通过戏剧揭露社会不良现象,纠正社会弊端,从而达到政治教化的目的。
一、我不肯辱祖上,却将我残生坏
《窦娥冤》的主角窦娥是一个不幸的贫民妇女。
她三岁丧母,七岁被父亲卖与蔡婆婆做童养媳,十五岁结婚,十七岁丈夫病死,年纪轻轻成为寡妇,与蔡婆婆两人相依为命。
流氓无赖张驴儿父子陡然闯入她的生活,威胁要娶蔡婆婆和窦娥为妻,进而霸占蔡家财产。
在此恶势力面前,窦娥没有像蔡婆婆一样乖乖顺从,一向温润的她断然拒绝了张驴儿的要求。
张驴儿见威逼不成,便起歹心,密谋下药毒死蔡婆,进而霸占窦娥,结果误杀了自己的老子。
张驴儿借势诬陷窦娥下毒“药死公公”,将其告于官府。
太守桃杌昏庸残暴,将窦娥严刑拷打,定为死罪,当街斩首。
一场冤案就这样造成了。
关汉卿剧作的成功之处之一在于窦娥形象的塑造。
关汉卿将平民百姓的朴素、善良、不屈集中到窦娥身上,让她独自承受恶势力的摧残和欺压。
窦娥这一形象体现着儒家传统思想,集中表现为贞和孝。
面对张驴儿的威逼,她本可以委曲求全,进而免于后来的杀身之祸,但是她坚贞不屈,愤然抵抗;在张驴儿急急告官之时,她说道“好马不配双鞍,烈女不更二丈”,断然拒绝“私休”;对于婆婆的乖乖顺从,窦娥苦劝她要“贞心儿自守”,大胆的怒斥婆婆,“婆婆也,你岂不知羞!……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把人笑破口。
”一个贞洁烈女形象跃然纸上。
另一方面,窦娥孝顺,敬老爱老,数十年来她恳切地思念父亲,同时她悉心照顾婆婆饮食起居,与婆婆相依为命。
虽然她斥责婆婆的胆小懦弱,但在衙门里,贪官桃杌要打蔡婆婆时,她急忙认了冤罪,“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在押赴刑场的路上,她“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主动要求刽子手去后街行刑;甚至当窦娥的变成鬼魂时,她也不忘记嘱托父亲收养年迈的婆婆。
窦娥深受小时候父亲对她的教育影响,儒家三从四德的观念根植心中,贞和孝成为她反抗压迫、争取尊严的武器。
她年纪轻轻丧夫寡居,虽然感叹自己身世凄惨,但是并不想再嫁,而是希望能与婆婆相依为命,安稳的度过下半生,但是就是这么卑微的愿望都得不到满足。
恶势力的强大和正义的弱小,现实的残酷和精神的孤危,构成了这部悲剧的本质冲突。
二、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
窦娥之所以被毁灭的原因在于黑暗的社会环境。
首先,元代社会等级森严,文
人社会地位低下,朝廷在八十年的时间里停止科举取士制度,使得文人失去了晋身之路,流落到社会底层,生活贫困潦倒。
窦娥的父亲是一个穷秀才,妻子早亡,家境贫困,不得已向蔡婆婆借了高利贷,又无钱归还,于是只得把小女卖给蔡家做童养媳。
这就将窦娥的人生打上了悲剧的烙印。
其次,元代社会混乱,权豪势要当道,流氓无赖横行,下层民众深受摧残、欺凌。
赛卢医、张驴儿父子都属于社会的泼皮无赖,赛卢医“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欠债不还,谋害蔡婆婆;张驴儿更是逼婚、下毒、妄图霸占蔡家财产。
正是这群社会不良因素把窦娥一步步逼到绝境。
如果说等级制度、社会混乱只是窦娥悲剧造成的推动因素,那么昏庸残暴的吏治则是将窦娥戕害的直接原因。
在张驴儿威胁要见官时,窦娥义正言辞“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
但是殊不知太守是个“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的贪官,这其实正是元代官吏的真实嘴脸,贪赃受贿是元代官场的例行公事。
果然,开堂之后桃杌太守就一位听信张驴儿的诬告,硬逼窦娥认罪,窦娥不服,即施以大棍子的鞭挞。
这一杖,打煞了窦娥的肉体,也打破了窦娥的幻想,打醒了窦娥的觉悟。
终于使她认识到,对于无辜的小民来说,官府衙门根本不存在什么“明如镜,清如水”的廉明清正,而是“覆盆不照太阳晖”——暗无天日的地狱。
“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关汉卿借窦娥之口表达对黑暗腐朽政治的强烈控诉,揭露元代昏庸残暴的吏治,真实地揭露百姓被欺压的社会现实,呼吁清官政治。
这其中体现了关汉卿的儒家“民本”和“仁爱”思想,关汉卿作为知识分子阶层的代表,渴望朝廷恢复科举,从而获得一条晋身之路;也反应了社会下层民众渴望社会和谐安定,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理想,呼吁统治者爱民重民,实行仁政。
三、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堪贤愚枉做天
儒家有“天人感应”学说,对“天”有一种崇敬。
这个天的意义十分复杂,它既包含自然之天,也包括人文之天,有主宰含义,也有道义、道德、伦理的含义。
司马迁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天高于世俗王权,是道德的化身,它代表着正义、公平、公正、无私,是道德的奉行者、支持者,同时也是民意的体现者。
人们遭遇不幸时,既可以请求它伸张正义,也可以呼吁它给予帮助或援救,求助无效时还可以向天提出质疑,甚至对天加以谴责、质疑,甚至加以谴责和诅咒,谴责它对于包括王权在内的世俗恶势力的监管不力。
这并不意味着对天的否定,而恰恰是由于对于天的信仰至深所致。
人把天当做父母看待,把它看做“人之始”、“人之本”,才会对它抒发自己的苦闷和悲愤。
因此,在怨天骂天的背后,隐含着人们对道德的深信不疑。
关汉卿将司马迁的话在《窦娥冤》中用戏剧语言加以重申。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事实上,窦娥对天始终保持着极深的信仰,认为天道自在人心。
因此她虽借骂天地来诅咒社会黑暗势力,但是她也相信天地终究能随顺人心,主持公道,为她洗雪冤屈。
因此她说“你倒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可从人愿”,于是她发下“血溅白绫”、“六月飞雪”、“抗旱三年”三桩誓愿,以天来表明她的冤屈;当窦娥化作鬼魂,沉冤得以昭雪时,亦有词云“岂可便推诿道天灾有,竟不想人之意感应通天”。
关汉卿通过《窦娥冤》这部戏剧,塑造出窦娥这个有着美好品格的平民妇女形
象,饱含血泪地抒写了这个善良小人物毁灭的悲剧,揭露了元代黑暗的社会现实,对昏庸腐朽的吏治、混乱的社会环境予以抨击,抒发了对于儒家传统道德的肯定,呼吁统治者实行仁政,表达出对社会和谐安定的渴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