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经一至十二式体验解说讲解

筋经一至十二式体验解说讲解
筋经一至十二式体验解说讲解

筋经一至十二式体验解说

作者:甫光居士来源:本站原创时间:2007-07-27 22:40:12 编辑录入:经络修身网

易筋经一至十二式体验解说

甫光居士

第一式韦驮捧杵

身体直立如柱,两眼平视半垂帘,头悬如顶天,足立如入地三尺,两手劳宫相对,徐徐升起与肩平,两手劳宫慢慢相合曲肘,双手心相合,置于气会檀中穴处,两足与肩同宽.

体验评论:

“身体直立如柱,头悬如顶天,足立如入地三尺”气力从腰出,下到脚,上必须出于手。四肢出筋骨随,肾气现。顶天立地接天地气。可见这是身体内外气的练习。这也是天人观念,天地人相合,形正、心正、气正,三正天地气合于身。

“两眼平视半垂帘”放松身心,精神内守,更好释放经络气,发动气机。

“两手劳宫相对,徐徐升起与肩平,两手劳宫慢慢相合曲肘,双手心相合”这个是利用了关键穴位激发感应的原理,目的在于激发气。劳宫是非常重要的内外气通道。经络穴位左右合必开其中穴,激发檀中行气。经常做,两手劳宫与肘都有气在互相吸引与牵扯的感觉,同时檀中穴处与双手心也有相通的体验。

这个的机理在医学上,外经雷公曰:请言心主之经。岐伯曰:心主之经即包络之府也,又名膻中。心包经之荣穴在劳宫,募穴在膻中。就是说劳宫又引通心包经的作用,而心包经之气血是在檀中聚集的,从经络气走向上看,劳宫之部位之气沿着心包路线充实于檀中,这是人体的自然机能。那么,加强劳宫天部之气,必定增加对心包经从手心到檀中的气血回流,使得心包经的墓穴汇集更多更强的心包气血。

人一身,心主之。养身,不过养气血。练习功夫么,也不过强气血。那么关键是从何处入手? 这个易筋经显然是从主要处开始。这里也最容易激发,也是养神之处,可以说立足非常巧妙。也符合黄帝内经的气血论述---气血相依。何况兼顾了神。气聚则神足,神是以气和血作为基础,所以很容易体验到气血和精神的关系。还借助气血最丰富的上肢展开激发导引。

这就是《易筋》入门练习的巧妙之处。

第二式横担降龙

双手两侧分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掌心向下升降沉浮三运气,引气下丹田,然后地气上升,如青龙丝丝向上。

体验评论:

双手两侧分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应该在胸前分开手的时候吸气,五指张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到肩平的时候应该是五指微微向上,掌心向肩外,呼气。这个动作配合呼吸把劳宫和檀中的气联系起来了,发动了整个气机,是对前一式练气的一个升级放大。顿觉气机大开,气感强烈。

掌心向下升降沉浮三运气,引气下丹田,直臂在身体两侧,掌心向下,吸气的时候手臂

提起不超过肩,犹如鸟张翅,呼气的时候

手臂还是在身体侧直臂压下,只是五指并拢,利于集中聚气。这样你可以体验到腹部饱满,有气沿任脉降下,达到聚气丹田的效果。

然后地气上升,如青龙丝丝上。这个仍然保持刚才的姿势,只是留意上腹部脐上三指的地方,可以体验到肚脐下丹田张开,从腿下有丝丝凉气进入。

这就是立刻聚气丹田的方法,然后就会一身发热。

综观这个第二式正所谓:一呼一吸降龙虎,水火升沉既济成。从此丹田开启,由此可入练气之道。因为前面第一式只是激发了人体关键的得气穴位经络,后面借呼吸、动作和姿势发动气机,把气直接运行到丹田,并联系全身,也接了天地气。

难怪《易筋经》的效果大呢,大道的方法啊。

第三式掌托天门

双手由肩向上运动,手心向上托天,双手中指对应百会,臂肘挺直,全身伸展,扣齿,双足跟提起,并外展,眼反观内视,反观百会,内视丹田,起呼落吸,垫脚托天3---5次。

然后双手从两侧分开,下降与肩平,手指先从小指收起,然后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依次收,握拳,边收手指边吸气。再分半阴半阳掌,手指按拇指到小指的顺序展开。边展开边呼气,身型微微下降。

体验评论:

上一个动作要求呼吸缓慢,配合动作,目的在于开通中脉。建议不要超过三次,身体上下要作到如一,包含上下扣住齿,神光内收。动作重点要求在腰腿上。内视丹田的时候必须深入,相对的腰阳关,这样全身中脉开了,不是一根而是介于身体中的一个层面。

下一个动作通过握拳、展开手指,从中脉化气入12经络中。务必要求意、气、力合一。后按照开掌的顺序,又收于阴脉之海中

练习后,全身通畅,有气透全身,力贯四肢的体验。

第四式摘星换斗

右手上起至头顶,手掌心向前内侧,左手向后置于命门,目视劳宫,意守命门,转体三次。再换势左上右下。深调息,吸气在命门呼气在劳宫,呼吸三次达到掌心发热发麻的感觉。这样封左阴、开右阳,封右阴开左阳,作用在阴跷阳维脉。

开三门:期门、章门、京门,上升吸下降呼,两手运转如拉橡皮筋,互相带动。足前虚后实,重心前三后七。左右动作各两次。口呼吸。

体验评论:

这一式最关键的是两手必须成龙爪,否则不能聚气于劳宫。

关于“右手上起至头顶,手掌心向前内侧,左手向后置于命门,目视劳宫,意守命门,转体三次”,保持姿势不变,身体向右侧转动三次。转回的时候吸气,转出的时候呼气。

对于“开三门:期门、章门、京门,上升吸下降呼,两手运转如拉橡皮筋,互相带动。足前虚后实,重心前三后七。左右动作各两次。口呼吸”,和上一个动作的区别在于:两手要转动,互相带动。转动时候,两侧跷脉、维脉充气,身体发热。

口呼吸原理(微微张口而已)在于调气肝脾后,避免肝脾不调的练习者逆气上冲。口微开,浊气出,任脉气清,丹田饱满,命门充实。先天转后天,这也是易的真义。

第五式倒拽九牛尾

右腿上前半步,双手如鹰爪拽牛尾,前腿弓后腿蹬,起呼落吸,吸在前呼在后,手起落三次。前手鹰爪置于前胸肋下,后手鹰爪置于后腿股外侧,起落时膝腿动,身体不动。转身换足,反观内视,前蹬后拔,各做二次,转体时双手相合再分开。

体验评论:

肝脾胆肋部位,平常间是很少得到运动的,比较有效的运动比如渔民划船的动作以及华佗原始五禽戏的熊摆姿势。这个倒拽九牛尾动作,巧妙在于两腿用力,作用于肝肾,前吸后呼,实质是抑制一侧同时开放一侧,和前一式“摘星换斗”属于同一原理。这样既符合阴阳相生原理,又适应一般人气血不足的实际情况,集中气血开通一侧。左右结合,达到全开的目的。

其次是鹰爪,收敛气血于筋骨,合于肝肾。内经云:肝主筋,肾主骨。

关于“双手如鹰爪拽牛尾,前腿弓后腿蹬,起呼落吸,吸在前呼在后”,是一个气血呼吸过程:吸气,在身体前侧,呼气在另一侧。脚上和手上用力一致的时候,着力点就反应在同侧肾上。所以前人说肾主力,这就是一个实际动作姿势检验的例子。

这样姿势和动作结合手型再加上呼吸,很充沛地畅通了身体两侧肝脾。的确是肝胆保健的上乘方法。当然可以单独练习作为保健肝脾的长期方式。

“转身换足、反观内视”是为了保证精神内守,保持自身气血体验,否则变成了体力锻炼。

“转体时双手相合再分开”,一平衡气血,二应起手式的精神气血:檀中、劳宫、心包经络,统于全身之中。

经过“倒拽九牛尾”锻炼,心情舒畅,甚至腹中鸣动,腰腿有力,带脉自动激发打开。

特别需要提示的是:两手握牛尾的动作,前手正握,拳心朝前。后手拳心有一个随呼吸变化的动作,吸气的时候,拳心在后,呼气的时候拳心转为朝前。在实际操作中就很好理解。

第六式出爪亮翅

身如泰山,双手向前推,推出时呼气,手指并拢如推窗望月。推手如望月芽,收手如望满月。双手后收至胸肋,四指分开如海水还朝。吸气,肌肉震震起起伏伏,两足与肩同宽。动柔中有刚,静绵里藏针,做七次。

体验评论:

关键就在这个月的变化上。

推出时如望月芽:应檀中开穴,如月芽;应两手劳宫开穴,如月芽。月之大小变化,也暗含着气运用的远近变化。

收回时掌尖已经变为朝下,掌心仍然朝前,与檀中应成一片,如满月。二者皆可以体验到光色。

奇妙啊,奇妙!

久练此法,知道气在劳宫、檀中、命门、与天目,场与真力所以产生。

在劳宫,内外交接的穴位;在檀中,神气聚集的部位;在天目,神奇变化的所在;在命门,化气于骨,养护五脏,为根本所在。

奥秘啊,奥秘!

第七式九鬼拔刀

右手食指、中指夹耳朵,掌心压颈椎,紧紧扣住玉枕关.体向左转,眼看右脚。三次转体回顾。

然后,右手从上向头后夹提耳朵,左手向后背推至大椎部位,推住玉关尽有力,意念劳宫自领会,左右柔动行如柳丝,健腰强肾有奇效。各做两次,向前呼向后吸。

体验评论:

这是左右对称的两个动作。运用了“肾开窍于耳”的原理,激发肾气。也秉承了前面几式抑扬结合原则:关闭一侧,旺盛一侧。

最大的特点在于上“掌心压颈椎,紧紧扣住玉枕关”和下“左手向后背推至大椎部位,推住玉关尽有力”,并且用劳宫合督脉呼吸。这样效果很好,有弃风清利大脑,活血颈椎,通畅督脉,强化劳宫。也合乎“心神主脑”的医理。

如果不学习前人的经验,或者一生也难体会到啊。

有利于电脑工作久的颈椎、肩椎不适的人做常规保健。

也是通督脉的好方法。随着练习深入,也可以把掌反贴在命门或者两肩胛骨之间,起到补虚通气作用。

第八式三盘落地

身体微微下蹲,上下一体。直臂,双掌身体两侧下按、上托。上托齐额、下按齐丹田。气感沉浮,身躯如罗汉。

身体下蹲如坐椅,双手阳掌直臂托下平到膝,上吸气,下呼气,升降三次接天地,强腰固肾有力气。

体验评论:

“双掌身体两侧下按、上托。上托齐额、下按齐丹田。”发动气机,两肋开,气从手臂出,两臂对应激发。以缓慢配合呼吸,可以体验到“气感沉浮,身躯如罗汉。”

“身体下蹲如坐椅”这个是加强了下肢激发全身气血加快循环,起到内外气混合的目的。“双手阳掌直臂托下平到膝,上吸气,下呼气,升降三次接天地”,阳掌纯粹动阴脉,切忌手心向下,否则动一身阳气,气血上浮。阳掌直臂上下运动,两臂两掌气充沛后,檀中开,任脉随之大开,借助手臂贯通劳宫,引外气进入任脉,入五脏,一身清爽,“升降三次接天地”。

至于“强腰固肾有力气”,从两个方向理解:先是“身体下蹲如坐椅”,透过两手强化了气。后是借助接引外气进入任脉,通过过后天阳热激发处可以入命门从肾化于脊柱。也可以天气直下足三阴,行于肝、脾、肾,缓解肝、脾、肾阴虚。所谓气补就是这个道理。

第九式青龙探爪

右脚上前半步,手由上式变半阴半阳掌,双手抓爪于两侧,左手置于左前胸,身体左转,右爪左前抓划,靠近左手时略停,吸气,向右侧划动回到身体有侧。动作呼吸三次。

再换左脚,身体右转,左手右抓。随呼气出爪,口里嘘气,调理肝目,爪抓如龙行蛇动。眼看四方不停手,以身带动手运动。

体验评论:

其实是很简单的动作,开始的时候,左爪停于肋前方,右爪随转身,呼气而接近左爪。略停,吸气而右爪岁身体转回右侧。每一侧三遍动作,先左后右。

这个动作呼吸的目的在于两肋理气。通过两臂两爪的接近完成。

动作气感比较强。仍然是压抑一侧激发一侧原理,交替进行,符合太极易的原理。

因为是爪型运气,在于走肝的筋膜。

第十式打躬击鼓

双手掌心压卷耳,双手十指扣天鼓,十二经络命入门,观天攀足心自如。

左右十指天鼓鸣、变动阴阳有仰俯。眼见前程心不倦,低下头来看后面。

天鼓鸣时肾气振,肾强腰硬自有神。

提示:

“ 双手掌心压卷耳,双手十指扣天鼓”双手捂耳,十指扣击耳后玉枕关及其附近区域,声响犹如击鼓一般。

“观天攀足心自如”仰俯的姿势和心境要求。心境闲适、恬淡旷远,摩足观天,自得其乐。同时,这个观天攀足姿势本身就有导引肾经络的效果。这就是打躬的动作。后动腰肾,拔脊透活力。

“左右十指天鼓鸣、变动阴阳有仰俯。眼见前程心不倦,低下头来看后面。”整个两句都是说在扣击的时候,头部与腰配合有仰俯的变化。后句是说仰俯时候的心境:要有鼓荡肾气的意识。

整个地看,这一式有动作和静养的阐述,动作为“ 双手掌心压卷耳,双手十指扣天鼓”,静养为“观天攀足心自如”。运用了“肾开窍于耳的”内经理论,也有心肾交泰的养生观念。姿势上与华佗五禽的部位导引原理一致。

第十一式卧虎扑食

右脚向前一步,双手撑着地,四肢十爪全着地,前躬后伸伏虎威,吸气抬头虎爪起,呼气伸爪体近地。

下伏右势左腿屈,起势右腿后伸力,起吸伏呼三次起,后面翘起虎尾巴,右脚上来双开合,调理三焦。

提示:

“四肢十爪全着地”,这个动作可不简单。可见聚气筋骨,也不是轻松加容易的事。

最有趣和最典型的是:“后面翘起虎尾巴,右脚上来双开合,调理三焦。”通过右小腿曲伸配合上肢的起伏加上呼吸,很精彩的锻炼了后肾,可起到肾气只达足踵的补阴效果。

是否只有右小腿才可以这样锻炼呢?左腿当然也可以,左右阴阳平衡缘故。

肾气调,肝脾得养,所以能调理三焦。

这个动作典型的是易筋经太极理论的一种新运用:紧迫上肢气血,松透下肢气血。前面几式,一般是左右配合。

第十二式摇头摆尾

双手向前,十指交叉,掌心向前推三次。

上推天,下推地,眼看四方自运气。十二经络气收回来,归入丹田加收势,双手腕转前七次,收如前韦驮式。

提示:

全式三个动作:向前推、上下推、双手腕转。

"向前推",双手十指交叉,翻掌才能向前推,收回时候得翻掌回来才可以收回。这个动作配合呼吸,收吸、推呼。掌推掌收的部位恰好在檀中中对应的部位。正是为了集中一身之气,强化气血融合,以气补血。

“上下推”的时候,翻掌上推,呼气,经络气上下肢贯通,阳维、阳跷通,凝神通畅在督脉。上推完,吸气略停,下推时候,任脉通,丹田贯注。

因为是收,起调节作用。“双手腕转前七次”,全力鼓荡气劲于关节筋腕,两臂如太极的抱球动作,身躯柔动犹如摇头摆尾,活动的中心在命门。动作呼吸缓慢为佳。

经过前面的锻炼,气血已经壮于全身,虽然如前面韦驮式,双掌相合,已经定于精神中。

首尾相连,练气行经络,强健筋骨,为之易筋。

虽然十二式俭朴,但涉及众多导引通经络的有效手法,值得借鉴。同时抑扬结合的原则令人耳目一新。最大的启迪莫过于行任督、强中脉的方法。同时也发现几种传统保健导引的相同之处,甚至某些现代功法对易筋经的个别动作借鉴。不过十二式共同的特点是精神内守,动作配合呼吸,缓慢而气感强烈。只要明白原理不必要机械要求动作同一。这也是《易筋经》有多个版本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练习易筋经以微马步为好,避免气运无根。

随聊《易筋经》

作者:甫光居士来源:本站原创时间:2007-08-06 20:04:56 编辑录入:经络修身网

随聊《易筋经》

甫光居士

(说明:文后附录《易筋经.总论.膜论.内壮论.糅法.采精华法》)

第一式韦驮捧杵

身体直立如柱,两眼平视半垂帘,头悬如顶天,足立如入地三尺,两手劳宫相对,徐徐升起与肩平,两手劳宫慢慢相合曲肘,双手心相合,置于气会檀中穴处,两足与肩同宽.

这一式子的作用,就是激发劳宫和檀中,这是练气的根本,加强劳宫天部之气,必定增加对心包经从手心到檀中的气血回流,使得心包经的墓穴汇集更多更强的心包气血。关键是心静,通过这里可以调节人的气血,用气的手段调节血,从而保健内脏,理论上就是理气养血.

第二式横担降龙

双手两侧分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掌心向下升降沉浮三运气,引气下丹田,然后地气上升,如青龙丝丝向上。

这一式基本可以说和上一式作用比较接近,只是加入了气以及引入了外气,区别在于疏通两肋,两肋这个胆经络的大门就是手臂,手臂上发疹一般就是肝胆有血热,这一式借手臂的大幅度运动,疏通气机,随之就任脉打开,形成聚气丹田的效果.

关键在这里---然后地气上升,如青龙丝丝上.原理在是这样的,任脉开其实是手足三阴开,手三阴开---气从胸通畅达到手指, 清阴开了,浊阴自然下降,足三阴直降足内侧,太阴脾经络到达足大趾太阴脾经属土,通地气.这样才算得任脉开了。

里实质上隐藏了一个原理,一些练习静功和意念功的人就在这里进入了,因为可以在这里用意识有限调用外气了。如果激发了一些重要穴位,比如天目,是可以体验一些情景事物的,以前有人说过:千古哑谜,隐白要穴.说的就是太阴气的交流。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是一个秘密,但是一般人视而不见---经络气在人是平衡的,是一个系统,打破一个平衡就要建立另一种平衡。既然上肢已经混合内外气,那么下肢也要和外气交流因此人体场就是自己的经络气场。

这两个开任脉后的原理应用。前一个可以说是修心证心的开始,以前不是有人练习与物同性通气而通灵的练习方法吗?是借地阴之气行神气具体练习方法简直太多。

后一个是《黄帝内经》"上古有真人,提携天地,把握阴阳....与天同气"的养生实践,充分说明经络是和环境交流的重要通道。12经络和带脉通气后,中脉开,颐养神气,可见五脏精神凝聚的所谓真身,真身与身体合一可实可虚。虚则唯心而飘渺,惟有宁静可养;实则自然而然,安详恬淡。总结起来,所有这些,都只说明开任脉的原理以及一般作用。当然,也不仅仅是说这一种方法。为了达到这目的,方法有多样,但原理如此。

第三式掌托天门

双手由肩向上运动,手心向上托天,双手中指对应百会,臂肘挺直,全身伸展,扣齿,双足跟提起,并外展,眼反观内视,反观百会,内视丹田,起呼落吸,垫脚托天3---5次。

然后双手从两侧分开,下降与肩平,手指先从小指收起,然后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依次收,握拳,边收手指边吸气。再分半阴半阳掌,手指按拇指到小指的顺序展开。边展开边呼气,身型微微下降。

动作重点要求在腰腿上。内视丹田的时候必须深入,相对的腰阳关,这样全身中脉开了,不是一根而是介于身体中的一个层面.

易筋经的练气是宏大的, 一到俱到,前面说太阴降于地,与外气合,因上肢清阳之气已经到达丹田,下肢肝肾之气也到达命门,内视丹田---不过深入体验到丹田中---神光内收,恬淡若陶醉。

当丹田和腰阳关相应的时候,马上全身发热,督阳打开。此时双手由肩向上运动,手心向上托天,双手中指对应百会,臂肘挺直,全身伸展。完成这个动作呼吸的时候,中脉打开。

要领是内体验不要中断,不要受外人打扰,手中指和脚上地三根指头要对应,然后双手中指对应百会,这几个部位对应好之后臂肘挺直,全身伸展,重心在腰腿上。这样中脉轻易就开了。

有人可能会问,脚下和中脉是如何联系的呢? 脚第三指头与脚踵和足掌联系之处,与会阴深处,命门和丹田感应之处,然后一直上行到百会。在上下挺举的时候,配合呼吸。中脉开后,全身疏松,心肾交通,人思睡,两掌欲合,自然想盘坐,渐渐进入胎吸之中。神光内收,久而可见身体光色与中脉光色出现,人恬淡微醉一般,如无人提示,可以忘时、忘身,称为定. 轻则几个时辰重则数日。当然遇到这样的机会应该多坐。但是中脉熟练后,常常可行功。

下面说说手上在中脉之后的反应,无名指和拇指的坐标交接处,檀中深空与手上中脉反应点一致,加上足上刚提起的地方,和百会,就是人形中脉反应点。留意这五点而动作。中脉内清气流畅。

如果不能静心神,最好微微张开口,不然百会会发胀,这是五脏不调的表现。能领会这一点,已经不欲言。可以在太极拳和附注的动作中随意飘舞了,时时两肋内和腹中如流水样的呼呼声,属于气调理内脏的反应。如此也无什么神秘之处。继续深化练习,渐渐只觉得脊柱之骨,此气化于骨的表现。往往只是静坐了,达到"欲说已忘言"的境界。

第四式摘星换斗

右手上起至头顶,手掌心向前内侧,左手向后置于命门,目视劳宫,意守命门,转体三次。再换势左上右下。深调息,吸气在命门呼气在劳宫,呼吸三次达到掌心发热发麻的感觉。这样封左阴、开右阳,封右阴开左阳,作用在阴跷阳维脉。

开三门:期门、章门、京门,上升吸下降呼,两手运转如拉橡皮筋,互相带动。足前虚后实,重心前三后七。左右动作各两次。口呼吸。

这一式最关键的是两手必须成龙爪,否则不能聚气于劳宫.因为龙为肝木之像,肝主筋,所以这个龙爪就是直接练习肝胆之气.

高举手臂开腋升清降浊,再借助呼吸结合体的侧转,“开三门:期门、章门、京门" ,可以说是比较完美的结合。

两手运转如拉橡皮筋,互相带动----这个动作暗含的是两手之气的吸引,通过胆肋透出,巧妙的结合。

由于常人日常活动并不会涉及两肋之气,除非大力运动,于是要求口呼吸,主要是防止

横逆的肝气。

当两肋肝脾调节和顺,自然气聚丹田,适宜缓缓灌注,体验体内气行,可以长期练习这个动作。

第五式倒拽九牛尾

这个第五式倒拽九牛尾可以说是易筋中最有代表意义

这一式的动作呼吸要求是:右腿上前半步,双手如鹰爪拽牛尾,前腿弓后腿蹬,起呼落吸,吸在前呼在后,手起落三次。前手鹰爪置于前胸肋下,后手鹰爪置于后腿股外侧,起落时膝腿动,身体不动。转身换足,反观内视,前蹬后拔,各做二次,转体时双手相合再分开。首先是右腿上前半步,这样气机打开力量充满全身

前腿弓后腿蹬架势要求如此

双手如鹰爪拽牛尾---这个动作可以体验

完全是在两肋,而透肝肾起呼落吸,吸在前呼在后---技巧就在这里

能否入门也就在这里

双手如鹰爪拽牛尾---这个动作在两肋两肩两腿完成呼吸

可以体验

只是想象理解这个动作掌握不了

在前半身吸气用意抓拖的时候

气贯注右侧

呼气的时候

身体微微左侧

左手由手心向后变为手心向前

这样就完成了身体气向右侧搬运的效果

这就是易

所以说这是易筋经中最经典的动作呼吸了

如果从拳术角度说就比较奇妙

搬运劲力

当然,因为身体必须保持平衡

又必须搬运回来

否则心慌气血浮动

那么,现在可以反向搬运

从左到右

这样在运动中旺盛气血

适应一般人气血不足的实际情况,集中气血开通一侧

也是中医针灸原理

正气至而邪气退

但是我建议单独练习一个或几个式的人

开始和结束的时候

都要在檀中穴外面合掌

可以调补精神

有镇惊养心的作用

也有让余气溶入血的益处。

第六式出爪亮翅

身如泰山,双手向前推,推出时呼气,手指并拢如推窗望月。推手如望月芽,收手如望满月。双手后收至胸肋,四指分开如海水还朝。吸气,肌肉震震起起伏伏,两足与肩同宽。动柔中有刚,静绵里藏针,做七次。

为什么重视月呢?

在《易筋经.总论》里这样阐述:

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咽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第七式九鬼拔刀

原来说过,是通督脉的好方法。随着练习深入,也可以把掌反贴在命门或者两肩胛骨之间,起到补虚通气作用。

用劳宫合通督脉呼吸,是本式的要点, 但不要心急, 因为常人阳督多虚风, 就这个九鬼拔刀,你只要尝试做了就可以体验到背督瘙痒,那就是虚风所在 .

第八式三盘落地

身体微微下蹲,上下一体。直臂,双掌身体两侧下按、上托。上托齐额、下按齐丹田。气感沉浮,身躯如罗汉。

身体下蹲如坐椅,双手阳掌直臂托下平到膝,上吸气,下呼气,升降三次接天地,强腰固肾有力气。

身体微微下蹲,上下一体。直臂,双掌身体两侧下按、上托。上托齐额、下按齐丹田。气感沉浮,身躯如罗汉。

这个是一般的呼吸动作,可以理三焦而强化丹田气,主要是下面一个动作含有玄机.

身体下蹲如坐椅,双手阳掌直臂托下平到膝,上吸气,下呼气,升降三次接天地,强腰固肾有力气。

这个动作比较怪异, 身体下蹲如坐椅就是马步啦, 双手阳掌(掌心朝上)直臂托下平到膝, 接天气下任脉, 入丹田, 进命门.

这个动作是要随托和降身体起伏, 非常巧妙地开任脉的动作呼吸 .

第九至十二式在《易筋经一至十二式体验解说》里已经很详尽了,不在累赘重复。

结论:

易筋经行动要领(口述者原话) 意守丹田,松劲入功,精神内守, 刚柔互复,呼吸导引,循行周

天栓意马,锁心猿吞津咽玉舌架鹊桥

顶齿交提肛会阴按长强自连小周天功到大周天自然成天有日月星人有精气神天地人合一得气自然成

把这个易筋总结起来

前六式属于小周天练习,自己体内的经络气

后六式属于内外合气练习

属于大周天

就这样简单

只是再次证明了----动作导引可以通大小周天

应该是所有周天修为中最唯物最直观的一种

动作周天做动作通周天

仍然和真阳之火一样建立在肾上

这个功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疏通肝脾,畅通胆肋.

总论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君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④,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虞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⑤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膜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⑥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挨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弛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手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文,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揉法

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一日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裸体,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

三日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入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痪虏;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咽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注:①寿,《易筋经》作"圣"。

②二竖,指病魔。

③之,《易筋经》"之"后有"为寒为暑者易之"七字。

④节侯岁月,《易筋经》作"火候岁月"。

⑤跻(ji基),登。

⑥筋,《易筋经》作"经"。

易筋经十二式和经筋的关系

易筋经十二式和十二经筋的关系 易筋经经义堂咫尺天涯编述说明:本文从网络上搜集三种易筋经十二式练法,以屠龙先生的《周潜川先 生十二式浅释》一文加以综述并评注,算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也征询了屠龙老师的指点,同时提供给经义堂各位同仁参考,同时向三位实践作者和曹英峰老师致敬,没有他们的文字,就没有后来学习者的思考和感悟。 易筋经十二式,以十二为数,那么和人体十二经筋到底有何关系呢?关于十二式每一式对用某条经筋或者经络的说法从网络上查了一下,就网上已有的三种见解整理综述如下: 第一种;是精武杂志二十年代末期所刊署名孙晓峰著《易筋经系统修炼法要总则》,以下简称“晓峰说”。 第二种;由台湾著名的易筋经传习者易筋经儒(笔名)所写《易筋经讲义》,以下简称“经儒说”。 第三种;由网友闲来听语(网名)所写《闲来听语讲12式系列》,以下简称“听语说”。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上面几位的是如何解说各式的吧。 附录十二经络运行图如下:

总体论述 “晓峰说”: 《易筋经》就是改善十二经筋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修炼十二经脉。具体分析,站桩时整条经筋处于激发状态,从而加强了循行于经筋之中的经脉的传导性。这里的关键是站桩时要姿势准确,因为每一势桩的姿势都是针对所练经筋而设定的,若有的动作姿势做不到位,也要清楚标准姿势,尽量去做。易筋经区别于一般的肢体活动,一般的肢体活动也锻炼十二经筋,但不是系统地对某一条经筋进行修炼,所以很难启动十二经脉。而易筋经的玄妙之处,就是通过特定的姿势,使整条经筋处于激发态,从而刺激了所对应的整条经脉,使整条经脉处于有序的状态,加强了经脉的通导性,使气血通畅,增强人体的内动力——真力。 “经儒说”: 易筋经练功法则依十二经脉的循环顺序以练「筋」、到顺「经」、而行「经」,达到濡养体内脏腑器官,遵循中国养生法则「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因此,此功法是对任何身体毛病都有帮助。 “听语说”: 易筋经的顺序是按十二正经流注的次序排列的,练完十二式正好十二正经走了一圈;第二是抻的是十二经筋。 编者点评: 十二经筋是黄帝内经中提出专门对应人体十二正经的,十二经筋是经络内气运行的基础和供给,虽然十二经筋涵盖了人体主要经筋内容,但不可否认,人体的经筋组织纵横,且和筋膜相互关联,而且经筋所包含的内容诸多,涉及到了肌腱、结缔组织、血管、神经等综合内容,所以单纯说每一式对应某一经筋,未必能令人信服。十二经络是循行于经筋之中的精微物质,这种经气按照特定轨迹和运行速度周流于人体系统内部而不可见,人体的运动对经络经气的运行的影响肯定是有的,但要明白,只有经筋的改变才会使得经络经气的运行产生改变,当然如果是病人,则经络经气的阻碍和衰缓并不单单是经筋的问题。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图解

一、功法 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候,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预备式 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周潜川述宗传易筋经

少林派的达摩易筋经 十二式 《易筋经》原分上下两卷,为佛家达摩尊者所创造,般刺密谛译师翻译的。据传,达摩尊者自印度东来,住锡少林寺,传授佛家的禅修“大乘法”,为“禅宗”东来的第一代宗祖(照印度推算他是第二十八祖)。他看见从学的僧侣,身体很坏,因此,他创造这一套练功的方法。他的内容包括“静功”与“动功”。关于静功的练法,历代传授,逐渐失真,后来的禅宗多偏于大乘教理的阐发,对于练静功只注重“参话头”一种方法了。我曾普通地叩问过很有名的几位宗门大德,都不出这个范围,而且他们都不会动功,会动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动功则与静功分道扬镳,竟至不能配合运用了。至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经的传授,已属支离破碎,真正可惜。 现在留传的动功十二式,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山少林寺的东西,与原来的“静功图”、“击技谱”已有些不同。我曾访问请教过一些前辈,皆无法鉴定其优劣,大体的评

论,认为王氏这种选择是精美的。我根据前辈黄箴老的指导,也曾试练过易筋经的方法,运用起来,全身气脉流注合度,一直未发现过有迟速痞滞的偏倚迹象,证明前辈的批判是正确的。兹将得自黄箴老传授密义,分条介绍其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式、韦驮捧杵 第二式、横担降魔杵 第三式、掌托天门 第四式、摘星换斗 第五式、倒曳九牛尾 第六式、出爪亮翅 第七式、九鬼拔马刀 第八式、三盘落地 第九式、青龙探爪

第十式、卧虎扑食第十一式、打躬击鼓第十二式、掉尾摇头

第一式、韦驮捧杵 韦驮献杵的架子,与第二节三式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三种姿势,是易筋经动功的基础,练气的入门。这个架子开始运用平心静气、敛神的原则,结合人体的内景生理,经络气脉,运用得非常合理。深得“动中涵静”,“动静两赅”的精义。尤其对于调节肺气发挥“肺主均衡”的作用,一开始便从这里下手,单刀直入直接掌握了“肺为气笥”的关键,控制了全体气运的总枢纽,是非常可贵的

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上下部功法(十二大劲)详解

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上下部功法(十二大劲)详解 一、易筋前功练法: 易筋经前功,共有十二式,每式动作不同,而各有其妙处。宜于清晨时,在空旷清洁之地,依法练习,待十二式练毕后,再从第一式复练,周而复始,晨夕各三次,半年之后,则精神萎顿者,立可振作;而精神健旺者,则实力倍增,神充气足,诚是易筋换骨之妙。尤其青年人修练,收效更见神速,但须按日行功,切不可稍有间断,若荒怠不勤,决无法预期收效。 易筋前功第一段.混元一气功: 面向东而立。 两足分开,中间相距约一尺,足之位置,须趾与附同一方向,成并行线,切忌踏成八字形。 凝神调息,精神集中,不可散漫,心平气和,不可轻浮,摒除一切杂念,不可胡思乱想,聚气于腹,毋使走泄,在行功用力的时侯,应停止呼吸几秒钟。 头部向上微昂,口宜紧闭,牙齿相接,舌尖抵住牙开,两目向前睁视,有精神的向前凝视,有稍稍怒目之意,睛珠须定,不可稍有闪闭,眼睛不可一开一闭。 然后,将两手拆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缓缓略屈其肘节,将手提起少许,至腰部稍下处为度。惟两手虽上提,而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所谓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是说以意运气,心里想着这时候是两臂的气力往下注,此时有如按桌踊身之状,如同手掌按在桌上要把身子跳起来的样子。 略加停顿之后,乃将十指运力向上翘起,而掌根则运力捺下,手掌根要用力往下捺,手指尖则用力往上翘,行功时动作要慢如打太极拳一样的慢,等到手掌及手指用力,达到最高度时,再停顿片刻(手掌捺下手指翘起的这种姿势要保持几秒钟的时间),乃放下手指,提起掌根(手指放下手掌根自然就会提起来),回复原状。此时手臂放松均不着力。 如此一翘一按,是为一度,徐行四十九度。

少林达摩易筋经动功十二式演练

少林达摩易筋经动功十二式演练 易筋经健身法 九牧林医家导读:易筋经健身法是一种以强身壮力为主的锻炼方法。“易”有变易的意义,“筋”指筋脉。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动为主,动静结合,内静以收心调息,外动以易筋壮骨。 易筋经健身之法,首见于《易筋经》,该书据近人考证为明代天台紫凝道人于天启四年(1624年)撰成。上图视频是少林达摩易筋经动功十二式演练。 [基本内容] 易筋经健身法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炼方法,各有12势,易经筋经内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大多数采取静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迸气。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式及锻炼法有12势,即韦驮献杵(有3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工尾势等。易筋经外功注重外壮练功,《易筋经外经图说》指出:“凡行外壮功夫,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此炼力炼气,运行易筋经之法也。” 一、易筋经内功 1、预备姿势 并步,头端平,目向前平视,下颏微向里收;含胸,直腰拔背,蓄腹收臀;松肩,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并拢微屈,中指贴近裤缝;两腿伸直,两脚相靠,足尖并拢;口微并,舌抵上腭,定心息气,神情安详。 2、韦驮献杵势(第1势到第3势) 第1势 (1)左足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当肩宽,足掌踏实,两膝腘微松。 (2)双手向前徐徐上提,在胸前成抱球势,松肩,略垂肘,两掌心内凹,五指内向微屈,指端相对,约距4—5寸。或取合掌势:松肩,平肘,掌心相合,两手不拱,手指对胸,中指平喉结,要求肩、肘、腕在一平面上。 第2势

易筋经图解

易筋经图解 《易筋经》全名《达摩易筋经》,共十二式,故又称《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或《易筋经十二式》。《易筋经十二式》是少林气功的组成部分之一,为李靖等根据《景德传灯录》脱胎取名,后世托名为达摩祖师所传,来源经不起推敲,但功法内容颇具价值,常练能疏通筋络、调理阴阳,振神健体、祛病延年。现国家以将《易筋经十二式》为蓝本的《易筋经》编入四大健身气功教材。 1、韦驮献杵第一式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诚貌亦恭。 自然呼吸。两足开立,成八字形,中距五寸;两腿伸直、挺膝;身胸挺直(头顶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成一条直线);两臂、掌自然下垂于体侧;两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两手同时缓缓上抬,屈肘于胸前(膻中穴外)合掌。定式后静立一分钟。 2、韦参献杵第二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心平气合。式定约静立半分钟(图2)。

3、韦参献杵第三式 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际。式定后约静止半分钟(图3)。 4、摘星换斗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吸不呼法,两脚后跟落地,全脚掌着地。左掌回收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项,目视右掌。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吸自由鼻呼,约静立半分钟(图4)。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掌下落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扭颈,目视左掌。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约静立半分钟(图4)。 5、倒拽九牛尾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脚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变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于面前。左掌顺式变拳,拳心朝上停于体后,两肘皆微屈;力在双膀,目视右拳。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5)。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随之前移,重心落于右腿,继左脚提起跨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拳从体后向体前翻抬,右拳从面前向体后翻落,成左式;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5)。

达摩易筋经

达摩易筋经 嵩山少林寺少林功夫工作室 释延统(俗名:郝建统) 释延光(俗名:王占 敏)整理 动作演示:释延统(俗名:郝建统) 摄影:瑜璠 前言 易筋经,是代代在嵩山少林寺僧人中传承的一种武功修炼方法。从易筋经三字来理解,就知道它是一种通过锻炼,来变易筋骨,使之强健的方法。 筋:指联络在关节之间的一种坚韧的组织,即肌腱。《灵枢》经脉篇说:“筋为刚”。《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请筋者皆属于节”。所以,筋性坚韧刚劲,对骨节肌肉等运动器官有约束和保护的功能。古人指出:筋乃人身之经络,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处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然者也。由此而见,筋在人身运动功能中之重要性。由于筋附着于骨,所以人们常常筋骨并称。因此,易筋经的主要作用,即在于强筋壮骨,攻变练习者的基本身体素质。 这套练功法,相传是达摩祖师所传,唐初李靖在《易筋经序》中说及此事,后来《易筋经》流入民间,出现了不同的几套。 在练《易筋经》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如换穿宽松的衣着,不穿皮鞋,换布鞋等。在练功过程中,注意力要集中,呼吸要调匀;练功完毕或中间休息时,不可当风,并应作适当的活动,但不应作激烈活动。 开始时,宜每式做持续10次呼吸,以后逐渐增加,达40次呼吸为止。每天至少锻炼一次。体质特别虚弱者,不宜练习易筋经。 在这次整理过程中,尊方丈释永信大和尚法旨,为了少林寺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以原汁原味奉献社会为原则,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其中精华部分“口诀”有些地方现代人不容易理解,原来版本如此,请恕笔者无再造之力,希望读者从悟中修炼为上上之策,并敬请武林同道指正。我们更希望以此为平台,成为与广大少林爱好者交流的桥梁,为少林文化更好的造福于社会添砖加瓦。 一.韦陀献杵第一式 练习歌诀: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诚貌亦恭。 练习方法:

少林易筋经定式动作图解

少林易筋经定式动作图解 步骤 尾页 简介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步骤/方法 1.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2.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3.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 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4.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5.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 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 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最近更新: 2011-09-21 13:09 ?浏览次数: 20599 次 ?收藏次数: 10 次 “达摩易筋经”是我国一种健身的好方法,此功使神、体、气三者,即人的精神,形体和气息有效的结合起来,经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认真锻炼,从而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全身经脉得到充分的调理,进而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抵御早衰,延年益寿的目的。尤其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更是有利于纠正体形,恢复关节受限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 步骤/方法 1.韦参献杵第一式 自然呼吸,两腿挺膝,两足跟内侧相抵,脚尖外撇,成立正姿式,躯干正直,头顶之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要成一条直线;两掌自然下垂于体侧;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双手向前分抬合十,停于胸前膻中穴外,式定后约静立一分钟 2.韦参献杵第二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

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心平气合。式定约静立半分 钟。 3.韦参献杵第三式 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际。式定后约静止半分 钟

4.摘星换斗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吸不呼法,两脚后跟落地,全脚掌着地。左掌回收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项,目视右掌。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吸自由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掌下落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扭颈,目视左掌。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约静立半分钟 1.倒拽九牛尾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脚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变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于面前。左掌顺式变拳,拳心朝上停于体后,两肘皆微屈;力在双膀,目视右拳。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随之前移,重心落于右腿,继左脚提起跨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拳从体后向体前翻抬,右拳从面前向体后翻落,成

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清晰完整版)

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 朱修林 1994.12 二十年前拳友倪霆奎借给我一本木刻版本《易筋经八段锦合刻》一书,是苏州振行新书社藏版。此书图文并茂、阐述清楚,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真是爱不释手,于是将全书描录下,然后归还。近几年来,又见好友周晓东拳师授传《达摩易筋经》第六势,即“出爪亮翅式”,锻炼者都说效果很好,所以深受人们欢迎。我受他的启发以后,发现我们峨嵋气功大师周潜川在《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一书中也有载有“少林达摩易筋经十二式”的阐述。 今将周大师的有关内容与咸丰八年木刻版古本《易筋经十二图》加以合编补充,可以丰富《达摩易筋经》也有益于练此功的爱好者。但是以上两书,都有各自的门派特点。要编成观点一致的内容,似有困难,因此,我决定用以下方法,进行叙述,以供探讨。 (一)保持原貌,在文句上一字不改,如遇疑难之处,用本人的按语,谈我的见解。 (二)名日:《少林派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实是少林峨嵋两派秘诀大成:同时亦弥补《峨嵋十二庄》的不足之处,最可贵的是周先生能将古文易筋经的拳经释密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精义不变,完全符合古代养生家的哲理,又符合中医学说。 (三)其中韦驮献杵第一势等所站的脚型,与少林派立式有所不同,前者采用的是“外八字型”,后者是“方型”,站立的脚型不同,而内经气脉的走向,也就不同了。“外八字型”走的是三阴气脉。“方型”走的是三阳经,这是佛、道两家练功的根本区别,须得爱好者细细琢磨和探讨。 《易筋经》原分上下两卷,为佛祖达摩创造。据传,达摩自印度东来,住锡少林寺,传授佛门的禅修“大乘法”,为”禅宗”东来我国的第一代祖师(照印度推算他是二十八祖)。他看到从学的僧侣身体很坏,因此,他创造这一套练功的功法。他的内容包括“静功”与“动功”。关于静功的练法,历代传授,逐渐失真,后来的禅宗多偏于大乘教理的阐发,对于练静功只注重“参话头”一种方法了。我曾普遍地叩问过很有名的几位宗门大德,都不出这个范围,而且他们都不会动功,会动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动功则与静功分道扬镳,竞至不能配合运用了。直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经的传授,已属支离破碎,真正可惜。 现在留传的动功十二式,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山少林寺,与原来的“静功图”、“击技谱”已有所不同。我曾访问过一些前辈,皆无法鉴定其优劣,大体的评论认为王氏这种选择是精荚的。我根据前辈黄箴老的指导,也曾试练过易筋经的方法,运用起来,全身气脉流注合度,一直未发现过有迟速痞滞的偏倚迹象,证明前辈的批判是正 1

少林真传内功与易筋经

少林真传内功与易筋经,绝非易筋十二式 少林内功与易筋经 少林门中之内功,以易筋、洗髓二经为最精纯。洗髓一经,即本仙家伐毛洗髓之意,其高深奥妙,超乎一切武功,不易领悟,且其原本,早已失传。世间即有此书,要皆后人搜集道藏,附会而成,牵萝补屋,固不见其能收若何效果也。惟易筋一经,少林门中,犹多传法,并未泯灭,惟与世间刊本,颇有出入。今人之言易筋经者,每分为外功易筋经、内功易筋经,是亦牵强之说也。吾人试考其命名之义,即可知易筋之止有一经。有不容强加分析之处也。易者换也,筋者筋脉也。易筋云者,盖言去其原来羸弱无用之筋。而易以坚强有用之筋也。亦即言练习此功之后,可以变易其筋骨,而使坚强有用也。由此观之,则功既同名易筋,而易筋之功夫,又属于少林之内功门中,又乌得而强分之耶?此实世人不细味其命名之义,而妄加分析也。就予所知,易筋一经,实传自震旦初祖达摩禅师,全部共二十四段,分为前后二部。其前部较易练习,为入门之秘诀;其后部较为精奥,为成功之途径。今人不察,皆以前部为外功易筋经,而以后部为内功易筋经,实大误也。且有云外功易筋经为十二段,即今日通行之法;内功易筋经共二十四段,今已失传,殊不知前后共止二十四段也。此步功夫练成之后,即入内功之中乘,能运柔或刚,以御外侮。所谓易筋者,非真能将人体之经络取出,而换以坚强之筋,犹言练此功夫,日久之后,即可使筋骨坚强,胜于未练之时,如脱胎换骨。易筋云者,比喻之辞也。洗髓之经,予不得而见。易筋经则非但所见之本甚多,且曾事学习。同邑蒋觐园先生,曾得真传于少林老僧,且藏有真本。其文孙小溪曾假予抄录,且为予言其精奥之处。予以多病之身,练习一年之后,虽未能变懦夫为壮汉,而病魔远避,身体康宁。而所练者,犹仅其前段。于此可证此项功夫,实具有绝大功效也。闻小溪言,觐园先生,能运气于全身,尝命人以利刀刺之不能伤,惟

达摩少林易筋经图解

少林~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易筋经》全名《达摩易筋经》,共十二式,故又称《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或 《易筋经十二式》。《易筋经十二式》是少林气功的组成部分之一,为李靖等根据《景德传灯录》脱胎取名,后世托名为达摩祖师所传,来源经不起推敲,但功法内容颇具价值,常练能疏通筋络、调理阴阳,振神健体、祛病延年。现国家以将《易筋经十二式》为蓝本的《易筋经》编入四大健身气功教材。 1、韦驮献杵第一式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诚貌亦恭。 自然呼吸。两足开立,成八字形,中距五寸;两腿伸直、挺膝;身胸挺直(头顶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成一条直线);两臂、掌自然下垂于体侧;两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两手同时缓缓上抬,屈肘于胸前(膻中穴外)合掌。定式后静立一分钟。 2、韦参献杵第二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心平气合。式定约静立半分钟(图2)。

3、韦参献杵第三式 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际。式定后约静止半分钟(图3)。 4、摘星换斗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吸不呼法,两脚后跟落地,全脚掌着地。左掌回收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项,目视右掌。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吸自由鼻呼,约静立半分钟(图4)。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掌下落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扭颈,目视左掌。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约静立半分钟(图4)。 5、倒拽九牛尾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脚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变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于面前。左掌顺式变拳,拳心朝上停于体后,两肘皆微屈;力在双膀,目视右拳。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5)。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随之前移,重心落于右腿,继左脚提起跨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拳从体后向体前翻抬,右拳从面前向体后翻落,成左式;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5)。

易筋经原文加动作要领

易筋经十二式 《易筋经》原分上下两卷,为佛家达摩尊者所创造,般刺密谛译师翻译的。据传达 摩尊者自印度东来,住锡少林寺,传授佛家的禅修“大乘法”,为“禅宗”东来第一代宗祖(照印度推算他是第二十八祖)。他看见从学的僧侣,身体很坏,因此,他创造这一套练功的方法。他的内容包括“静功”与“动功”。关于静功的练法,历代传授,逐渐失真,后来的禅宗多偏于大乘教理的阐发,对于练静功只注重“参话头”一种方法了。我曾普通地叩问过很有名的几位宗门大德,都不出这个范围, 而且他们都不会动功,会动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动功则与静功分道扬镳,竟至 不能配合运用了。至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经的传授,已属支离破碎,真正可惜。 现在留传的动功十二式,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山少林寺的东西,与原来的“静功图”、“击技谱”已有些不同。我曾访问请教过一些前辈,皆无法鉴定其优劣,大体的评论,认为王氏这种选择是精美的。我根据前辈黄箴老的指导,也曾试练过易筋经的方法,运用起来,全身气脉流注合度,一直未发现过有迟速痞滞的偏倚迹象,证明前辈的批判是正确的。兹将得自黄箴老传授密义,分条介绍其操作方法如 下: 第一式、韦驮捧杵的口诀: 韦驮献杵的架子,与第二节三式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三种姿势,是易筋经动功的基础,练气的入门。这个架子开始运用平心静气、敛神的原则,结合人体的内景生理,经络气脉,运用得非常合理。深得“动中涵静”,“动静两赅”的精义。尤其对于调节肺气发挥“肺主均衡”的作用,一开始便从这里下手,单刀直入直接掌握了“肺为气笥”的关键,控制了全体气运的总枢纽,是非常可贵的方法,比其他 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确高明得多。细细体会口诀,就可以明白了。 第一式韦驮捧杵的口诀如下: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这口诀的意思,是说开始练功,第一项的操作,要把身体端正直立,不能偏倚

易筋经图解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最近更新:2011-09-21 13:09 ?浏览次数:20599 次 ?收藏次数:10 次 “达摩易筋经”是我国一种健身的好方法,此功使神、体、气三者,即人的精神,形体和气息有效的结合起来,经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认真锻炼,从而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全身经脉得到充分的调理,进而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抵御早衰,延年益寿的目的。尤其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更是有利于纠正体形,恢复关节受限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 步骤/方法 1.韦参献杵第一式 自然呼吸,两腿挺膝,两足跟内侧相抵,脚尖外撇,成立正姿式,躯干正直,头顶之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要成一条直线;两掌自然下垂于体侧;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双手向前分抬合十,停于胸前膻中穴外,式定后约静立一分钟

2.韦参献杵第二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 心平气合。式定约静立半分钟。 3.韦参献杵第三式 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 际。式定后约静止半分钟 4.摘星换斗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吸不呼法,两脚后跟落地,全脚掌着地。左掌回收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项,

目视右掌。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吸自由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掌下落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扭颈,目视左掌。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约静立半分钟 1.倒拽九牛尾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脚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变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于面前。左掌顺式变拳,拳心朝上停于体后,两肘皆微屈;力在双膀,目视右拳。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随之前移,重心落

易筋经生命十二式各式注意问题

初学者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點,就是按照儒老師的視頻,跟着學。然後做到不需要視頻,自己就可以從頭到尾的做下來。 第二點,開始的時候不要太在意動作的準确性。做個大差不差就好了。好在緣渡十二式,按儒老師說的動作的要求不是很高。動作不到位的地方不會太影響鍛煉效果。 第三,就是每式盡量做30秒以上,然後接着做下面的。一開始的時候可以每式的時間不用太長,做了一遍後,如果時間容許的話,再從頭做。随着掌握程度的提高,盡量延長每式的時間,每式可練2-10分鍾,我現在基本每式2到5分鍾,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來調整。 第四,呼吸以自然爲主,無需特别在意。無需任何意念活動。所以可以聽音樂來幫助自己放松和轉移雜念。 第五,不要太在意各種反映,鍛煉就有效果,也就有反應,尤其是身體虛弱,長期缺乏鍛煉的人。所以一開始不應該在意練功的反映,更不能把什麽事都和練功聯系起來,而應堅定不移的練下去。 第六,在學習過程中,多看儒老師博客上的文章,這個論壇的文章,和cm和十竹道友的日記(裏面初學者的問題和儒老師的解答非常詳細,足夠用了)。參考自己的體會,對自己的十二式動作進行調整,提高鍛煉效果。動作做的好,效率當然更高,這是無容置疑的。我本人現在就在這個階段,在繼續提高動作的準确性。 第七,在練習過程中,要始終注意全身是否放松了,這個很關鍵,否則腰椎頸椎等容易有問題,膝關節也一樣; 第八,要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态,要不斷有好的心情; 第九,開始的時候不要在意準确性,是因爲,大家可能做不到位,但大家一定要有努力做到位的動作趨勢,而不是一味放松~但請大家注意了:所有的動作要領都是分層次的,是要先滿足一項的前提下,再去滿足下一項。 第十,一定要認真讀關于十二式的帖子,而且要反複讀,因爲每次看都會有心得體會的。 第十一,注意本版公告。 第十二,初學者,特别是中老年的朋友,會感覺比較吃力,此時可以先做前面的九轉暖身功,等一段時間後,全身的主要關節放松了,再開始練習生命12式。 第十三,剛開始最好跟着儒老師的視頻練習,可以用電子鍾或呼吸的次數來計時,一般來講呼吸21口爲1分鍾,呼吸急促的話可以适當增加,但呼吸的次數必須要求是奇數。 第十四,對于呼吸前面師兄已講到自然呼吸,但初學者往往很在意呼吸,我的體會是隻要把動作到位了,不去管呼吸,慢慢的功力深了,呼吸自然會慢、細、長,這需要一個過程。 第十五,練功到一定的程度,人會感覺到乏味,不想練功。此時要堅持,練功隻要保持基本的量,很快會過去。 第十六,對于男同志,練功的過程中要防止走丹,練功的過程中要配合靜坐,睡覺的時候右側睡,就想寺廟中卧佛。可以有效防止走丹。同時結合個人的體會,練功到一定程度能感知到可能要走丹,這時再睡前可以加練一次以防走丹,效果很好。 第十七,引用周潛川先生的一段話“禁忌生疑懈怠,這是練功的人最大的禁忌。有些人隻具備五分鍾的熱忱,最初抱着好奇心理和“試試看”的态度,而缺乏笃信笃行堅持練功的決心。開頭幾天勉強練功,覺着沒啥突出的功效,因而疑心氣功療法不能治療自己的病,遂因疑而産生懈怠的惰心,于是馬馬虎虎再練幾天,終于慢慢地就停下來了。結果一點好處沒有,隻落得幾回腰酸腿麻、難受的印象深存腦晦。關于這項禁忌,練功的同志們,須要特别注意,否則,練功的一切的一切,根本都談不到了。” 第一式问题精粹 1.全身放松,隻有手指貫力,腳趾扒地; 2.内八字到腿外側經筋有拉伸感覺,内側經筋無不适; 3、雙臂抱圓,手掌垂直手腕,折到極點,最好讓手腕部有微酸感,手指都是能豎直就盡量豎直,手指不豎直是周版或嫡傳十二式的練法。 4、手心在以上動作都完成的原則下,向面部旋轉(當然旋轉不過來很多,隻是一點,但有此效果不同); 5、拇指和食指比較有酸麻感。(不過因為每個人的筋狀態不同,手指酸麻也會有不同,這是依理論來說的) 6、舌頂上腭,眼睛平視,檢查腰椎是否沒有放松,最後全身放松; 7.有時腳踵會不自覺提起; 8.持續大緻三分鍾左右;

达摩易筋经内经十二式

达摩易筋经内经十二式 2011-12-02 11:58:11 来源:评论:0点击:73 预备式 1、练功前的准备: 本功法在室内室外均可练习,尤以选择有树木花草、平坦幽静的地方为好。衣着要宽松舒适。鞋以平底为宜,不要穿高跟鞋。要摘掉眼镜、手表、项链,排除七情干扰,专心一致,始可练功 2、姿势: 身体端正直立,不偏不斜。脊柱竖直,不弓背弯腰。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轻贴大腿两侧。两腿自然直立,不屈膝弓腿。两脚平行分立,与肩同宽。脚跟与脚尖成直线,全身放松。尔后意守丹田。 3、收听返视: 周身放松,松而不懈,解除思想与肌体的紧张状态,排除杂念,心神安宁,运气自然,定息凝神,两眼平视,似看非看。然后,由远而近,将目光收回眼底三次。并将听觉收回耳内,意念百会穴和涌泉穴。意念百会尤如上接青天。意念涌泉入地三尺。达到天、地、人三者合一。 4、呼吸:呼吸绵绵,任其自然,深长细勾,气定神敛。 第一式:韦随献杵 l、口诀:立身期正直,两目前平视, 臂直向胸屈,调气膻中聚,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2、动作: 接预备式,两臂由正前方慢慢向胸前抬起,先伸后屈。掌心相对,缓缓向胸前收拢。距胸约一拳停止,两掌相合,指尖朝上,与膻中穴相对合十当胸。 3、呼吸:双臂上抬,掌心相对时吸气, 4、意念及其他: 双臂上抬时,意念天地之气、四肢之气随两臂到掌心。两掌相合时,意念气由大到期小由远而近到两掌,如磁铁相吸合在一起,然后气沉优陀那。 这一式与第二、第三式有密切关系。这三式是易筋经内经动功的基础。第一式合十当胸意守膻中,结合人体的内景生理,可以调节肺气,使气上下左右位置适中,经络气脉运行合理。按照中医理论,肺主一身之气,是控制周身气运的总枢纽。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气运通畅,升降开合,呼吸均匀调合,从而达到心平、气定。气机能定,则心意澄清神意内敛。 气的运行路线是我多年体会和我的外祖父按武术练功法总结出来的,供学员参考。这一式把四肢的气收入气海(膻中),再下行丹田,意念把四肢内气都聚人丹田。 第二式:横担降魔杵 1、口诀:足趾柱地,两手平开 心乎气静,目瞪口呆 2、动作: 两掌合十当胸时变为阳掌(掌心向下),缓缓下落,中指相接,循任脉路线下落至丹田处(图),然后分开手向左、右两则上抬至与肩平成—字形。在两臂上抬时,两脚跟相应慢慢抬起,用脚尖点地(图)。功夫深了只用大趾点地,支撑全身。在完成上述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身体正直,上下成一直线。不要前俯后仰,东倒西歪。两臂成一字形时,会自觉两肩沉重,如负重担。 3、呼吸:两手下落至丹田的过程中呼,向左右两侧上抬与肩平的过程中吸。 4、意念及其他: 意念要始终寄于掌心和脚尖。这样,才能做到心平气静。面部表情为目瞪口呆,若目乱视,口动,必然气粗,站立不稳,东倒西歪,飘摇欲坠。气由总枢纽发动下送丹田,调气运行,发挥气机功能,气由丹田向上运行,经中院、膻中、分线到两臂内三阴经到内劳宫穴,掌心有发热感、麻胀感。 第三式;掌托天门 1、口诀:掌托天门目上视,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肋浑如植,咬紧牙关莫放松; 舌下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两掌缓缓收回处,弛力还将挟重看。 2、动作: 接上式一字形架式,两臂分别向上划弧竖直,上臂微微偎傍耳门;两臂上移时;将阳。掌变为阴掌(掌心朝天)两指中指微微相接,两目光收至眼底,向上透过天门穴(前额发际内二寸)内视两掌(图)。切忌仰头用眼看,误用观法,必然头晕脑胀,站立不稳。两脚仍用脚尖点地,后跟尽量上提,直到不能升时为止。尔后,两脚后跟向外分开,成后八字形,封阴开阳,同时将牙齿咬紧,舌舐上腭,承接律液。完成上述动作后,两手分别捏成拳头,按照上举路线下落,象挟腋下的东西,两臂成一字形(图),两脚在臂下落时,落平着地。 3、呼吸:鼻呼鼻吸,呼吸要勾、慢、细、长,双臂上抬时吸,把气引入掌心,双掌直对天门穴时自然呼吸,多次内视上下气的运行。然后,把气调匀,双臂下落时呼,内视气归丹田。 4、意念及其他: 透过天穴内视两掌时,气在掌心,意在脚步趾,使地气上升于掌心接天气返回涌泉,使气在上下左右的正经和奇经八脉运行,上至内劳宫穴,下至涌泉穴,以调整十二条正经和奇经八脉的运行功能。 第四式:摘星换斗 1、口诀:只手擎天掌复头, 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吸口呼频调息, 两手轮回左右侔。 2、动作: 接上式一宇形架势,拳变阳掌,掌心向下,把右手缓缓向右上方举起,掌由前方转到右面头顶,掌心向下,身体与头同时转向右侧,眼注视右掌

大易筋经之熊传十四式

熊传十四式大易筋经练法浅说 易筋经经义堂屠龙熊传少林大易筋经的名字和练法,刚知道的时候是由李佩弦先生公布于早期的武林杂志,后又有诸多版本刊行于世,书中有熊长卿先生的序言,讲了此功法的来源以及功效,效果确实是很大的,录之于下: “余遂矢志从先父学易筋五周年,至二十二岁时,能抱考试武科三百斤石加三张刀共六百斤,在三丈径之场内,行二十周。以此知腰力有如此矣。又以三指捻香港仙士能摺,以此知指力又如此矣。” 仅习五年,就已经可以抱六百斤在近十米直径的场子里走二十周,腰力确实惊人啊,试看现在有哪位练习易筋经的高手能做到?估计是少见了,“余今年七十有五,皮肉幼滑不露筋骨”。人若年老,则皮毛首先枯萎粗糙,动物植物都是如此,人也一样,熊长卿先生七十多岁能皮肉幼滑,说明其常年坚持易筋经的锻炼确有奇效,从此种迹象而言,熊长卿先生所传易筋经之法确为真传! 经常有人问,熊式大易筋经到底和韦驮十二式有何关系?能否同时练习,更有人言熊长卿先生乃广东梅县客家人,故熊传大易筋经乃南方所传功夫,和北方少林所传完全不同云云。 依我之见,熊长卿先生所传少林大易筋经之法和韦驮十二式并无分别,不过是各自演变相传而已,现将各例图示改编如下,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 熊传大易筋经原始内容如下: 第一级第一式握拳呼吸 双足立定宽如肩阔,眼平视,牙咬紧,口微开,舌舐上颚,两手握拳,大拇指贴大腿,每呼吸完毕拳握紧,勿放松,愈握愈紧,直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完毕,乃放松。行之数月手力自然增加。 第一级第二式双掌下按呼吸 双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视,牙咬紧,口微开,舌舐上颚,两手掌左右下按;每一呼吸完毕,双掌下按,左右手指翘起,掌愈按愈下,勿放松,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完毕,乃放松。此式亦增长手力腕力。 第一级第三式双掌前推呼吸 双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视,牙咬紧,口微开,舌舐上颚,两掌前推,大拇指与食指尖相对成三角形,每一呼吸完毕,双掌向前推出,手指同时拗入,愈推愈前,愈拗愈入,直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完毕,乃放松。此式长手力与指力。 第一级第四式左右托掌呼吸 双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视,牙咬紧,口微开,舌舐上颚,两手掌左右平伸,用意想有重物置于两掌之中,每一呼吸完毕,用意把掌上托,只用意两掌均不动,练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为止。此式增长臂力。 第一级第五式双掌开合呼吸 两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视,牙咬紧,口微开,舌舐上颚,两手合十当胸;两大拇指贴身,吸气时两手分开,呼气时两手再合,练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为止,此式使肺部一张一缩,对结核病有良好的效效能。 第一级第六式左右撑掌呼吸 双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视,牙咬紧,口微开,舌舐上颚,两掌分左右撑开,掌心向外,手指向天,指尖拗向头部,每一呼吸,双掌撑开,如是连续八十一次

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易筋经十二式 易筋经十二式 第一式韦驮献杵第一式 动作一 1自然站立,两脚并立,全身放松,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 脊柱竖立端直,不可弓背弯腰,把两肩尖端处,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则脊柱自然笔直,不带一点强硬的意味。 2自然站立,左脚踮脚缓慢向左横跨一步,两脚间距约与肩同宽。 3左脚从脚尖到脚跟慢慢落地站稳,头颈端正,两膝微微屈曲,成开立势。 动作二 1两臂经身体两侧,由大拇指牵引慢慢向上平举。 2直至两手抬起与肩同高,掌心相对,指尖向前。 3利用手臂的力量,将平举的两掌合实。 动作三、四 1两臂屈肘,自然向内回收至胸前约一拳停止,两拇指少商穴轻轻接触,指尖向上,两掌根贴合并与两乳之间的膻中穴同高,掌心为空,松肩虚腋;目视前方。

第二式韦陀献杵第二式 (1)接上势,合拢的两指尖转向斜前上方约30°,两掌根开始至两指尖慢慢张开,同时由肘尖引领两肘用内劲(而非手劲)慢慢向上提,直至不能向上(指尖向下,掌心向下)。随后肘尖用力向上抬伸伸展至极。 1松肩,松肘伴随两肘尖慢慢放下直至腋位斜下方约30°,同时慢慢平掌。 2两手掌从指尖相对慢慢转至指尖平行向前,掌心向下(即阴掌),靠拢平行于地面从胸前与肩同高向前伸直,随后继续向前伸展至极。 3两手臂水平向外慢慢分开至左右180°成“一字型”,又叫“横担降魔杖”,掌心向下,指尖向外,与肩同高。 4五指自然并拢,坐腕立掌,脚趾抓地。掌心向外,指尖向上,目视前下方。呼吸3-7次,每次呼吸时,两臂用暗劲后挺,胸部挺张,掌根用暗劲向外推,指尖内翘,脚跟微微提起离地。 第三式韦陀献杵第三式 1接上势,平掌。手腕彻底放松,呈平举状态,掌心向下。 2两臂慢慢向前平举,直至收至胸前正前方,水平并拢。 3两臂屈肘,自然向内回收至胸前约一拳左右,两手掌尖相对,眼睛瞧着前下方。4双掌同时开始向外翻转,向上抬至耳垂下,掌心向上,虎口相对,两肘朝外扩展,有微微酸胀感,约与双肩呈水平状态,体正头端。双手托天。 5踮脚,保持双手托天之势向上伸展手臂至极。身体重心前移,让前脚掌支撑全身,两脚跟稍稍提起离地,两掌掌心向上,指尖相对,中指对应百会穴,全身伸展,臂肘挺直,微收下颏,舌头抵住上腭,并咬紧牙关。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图解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图解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功法 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候,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预备式 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次。 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