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代君主简介

英国历代君主简介
英国历代君主简介

英国历代君主

诺曼王朝H ouse of Nor man

威廉一世King William I the C onqueror "征服王"

威廉二世King William II Rufus "红毛王"

亨利一世King Henry I Well-Educated, Beauclerc "儒雅王"

斯蒂芬(King Stephen) (布洛瓦王朝)

安茹王朝H ouse of Anjou

亨利二世King Henry II C urtmantle "短斗篷王"

理查一世King Richard I C oeur de Lion "狮心王"

约翰King John Lackland "无地王"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

亨利三世King Henry III)

爱德华一世King Edw ard I Long Shank) "长脚王"

爱德华二世King Edw ard II

爱德华三世King Edw ard III

理查二世King Richard II

兰开斯特王朝H ouse of Lancaster

亨利四世King Henry IV

亨利五世King Henry V

亨利六世King Henry VI

约克王朝H ouse of Yor k

爱德华四世King Edw ard IV

爱德华五世King Edw ard V

理查三世King Richard III

都铎王朝H ouse of T udor

亨利七世King Henry VII

亨利八世King Henry VIII

爱德华六世King Edw ard V I

简·格雷Lady Jane Grey

玛丽一世Q ueen Mar y I the Bloody"血腥玛丽"

伊丽莎白一世Q ueen Elizabeth I

斯图亚特王朝H ouse of Stewar t

詹姆斯一世King James I

查理一世King C harles I

共和政府

奥利弗·克伦威尔,护国公

理查·克伦威尔,护国公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H ouse of Stewar t

查理二世King James II

詹姆斯二世King James II

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King William III and Q ueen Mar y II) 安妮女王Q ueen A nn

汉诺威王朝House of Hannover

乔治一世King George I

乔治二世King George II

乔治三世King George III

乔治四世King George IV

威廉四世King William IV

维多利亚女王Q ueen V ictoria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House of Sachsen-C oburg-Gotha

爱德华七世King Edw ard V II

乔治五世King George V

温莎王朝T he H ouse of Windsor

乔治五世King George V

爱德华八世King Edw ard V III

乔治六世King George VI

伊丽莎白二世Q ueen Elizabeth II

在位时间与简介

诺曼王朝H ouse of Nor man

威廉一世(King William I 1027--1087 the C onqueror "征服王" )

在位时间:1066--1087

简介:威廉一世(征服王)(法文:Guillaume le C onquérant; 英语:King William I The C onqueror; 拉丁文:Willielmus Rex A nglorum,1028年9月-1087年9月9日)诺曼底公爵(1035年-1087年)、英格兰国王(1066年-1087年在位)。

诺曼底公爵。表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早年曾经流亡诺曼底,所以与其结盟,并许诺英格兰王位。爱德华死后哈罗德继承英格兰王位,于是威廉出兵占领英格兰。诺曼王朝开始。

威廉二世(King William II Rufus "红毛王" 1057--1100 )

在位时间:1087--1100

简介:威廉二世·鲁弗斯(英文名William II Rufus,约1056年~1100年8月2日),英格兰国王,由1087年到1100年在位。

亨利一世(King Henry I 1068--1135 Well-Educated, Beauclerc "儒雅王" )

在位时间:1100--1135

简介:亨利一世Henry I (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兰诺曼底王朝国王(1100年—1135年在位)。

威廉一世幼子(第四子)。独子威廉在横渡英吉利海峡时身亡,无子。因丧子和安茹伯爵叛乱而忧郁,导致消化不良而病死。

斯蒂芬( King Stephen 1097--1154)

在位时间:1135--1154

简介:斯蒂芬(英文名Stephen,1096年~1154年10月25日),英格兰国王,由1135年到1154年在位。

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外甥,法国的布鲁瓦伯爵之子,母亲阿黛拉是威廉一世的第四个女儿。亨利一世死后第一个赶到英格兰宣布继承舅舅的王位。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继承权,1153年,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的儿子——安茹伯爵亨利率领军队在英格兰登陆。经过几场战斗,他与斯蒂芬达成协议,斯蒂芬继续担任国王,死后由亨利继承王位。次年斯蒂芬死去,亨利即位,金雀花王朝开始。也有史学家把斯蒂芬统治的19年单独列出来,为布鲁瓦王朝。不过这种划分法比较少见。

安茹王朝H ouse of Anjou

亨利二世(King Henry II 1133--1189 C urtmantle "短斗篷王")

在位时间:1154--1189

简介:亨利二世(短斗篷)Henry II C urmantle(1133年3月25日—1189年7月6日)是英格兰国王(1154年—1189年在位),他也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1150年起)、安茹伯爵(1151年起)和阿基坦公爵(1152年起)。

法国的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和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之子。19岁时同因淫乱被迫离婚的法王路易七世王后埃莱奥诺(30岁)结婚,取得法国南部大片领地。晚年发生王后和王子叛乱,亲征诺曼底和阿基坦,被法国国王菲利浦二世和阿基坦叛军俘虏死亡。该王朝本名叫安茹王朝。但是因为纹章用金雀花的小枝做装饰,所以通常人们叫它金雀花王朝。

理查一世(King Richard I 1157---1199 C oeur de Lion "狮心王")

在位时间:1189--1199

简介:―狮心王‖理查一世(英格兰国王1189—1199)即大名鼎鼎的―狮心王‖,英格兰金雀花王朝第二任王,历史上有名的―战神国王‖,在10年国王生涯中,有9年零2个月的时间在国外征战。他即位后将内政交给坎特伯雷大主教,自己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途中以嗜杀而闻名。

他一度在阿卡和雅法等战役中打败了―伊斯兰守护神‖萨拉丁的军队,最后因为国内出现变端急于赶回而没有攻下耶路撒冷,临走前与萨拉丁达成了和议,由十字军控制巴勒斯坦沿海地区,穆斯林控制圣城和巴勒斯坦内陆地区,基督徒可自由往返耶路撒冷进行朝拜。但他在回国途中被奥地利公爵俘虏,最后缴纳了15万马克才得以释放。此后,又亲赴法国领地,同法王腓力二世打了五年仗。1199年,他在一次与封臣的战斗中受伤而死。

―狮心王‖的名气很大,但实际影响除了与萨拉丁的战争与和约改变了地中海东岸的政治格局之外,留下的只是骑士精神和浪漫传说,这是他屈居于副榜之中的原因。

1188年- 1189年他串通法王腓力二世反对父亲亨利二世并夺取王位。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君主,由于伊斯兰英雄萨拉丁攻下了耶路萨冷,引起欧洲基督世界的震惊,1190年他与腓力二世一起发起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91年占领塞浦路斯,并与法军一起攻下了阿克。但是在进军耶路撒冷时遭到萨拉丁的抵抗而未果。1192年9月与萨拉丁议和回国,中途被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五世俘虏并把他转交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在他被关押期间,一次亨利六世将他扔进有狮子的房间,想让他被狮子吃掉。没有想到,理查抢先一步,手从狮子喉部伸进,将狮子心脏取出,并且,在众人的眼皮底下将狮子心脏生吃掉,狮心王理查由此得名。经过其母亲的多方斡旋,亨利六世同意了,于1194年英国用10万英镑赎回理查一世。

当时英法有很深的矛盾,理查一世回来就准备和法王腓力二世发动战争,在军事上法王不是对手,但是战争的庞大支出导致了1196年的伦敦抗税起义。

他在镇压阿基坦叛乱时身亡。身为英格兰国王十年,在英格兰的时间一共只有六个月。

他娶纳瓦尔的伯伦加莉亚(Berenga ria of Nav arre)(c. 1165/ 1170 -1230)为妻,无子女。

约翰(King John 1167--1216 La ckland "无地王")

在位时间:1199--1126

简介:为理查之兄。约翰(英文名John,1166年或1167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8日或19日),英格兰国王,由1199年到1 216年在位。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

亨利三世(King Henr y III 1207--1272 )

在位时间:1216--1272

简介:亨利三世(英文名Henry III,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由1216年到1272年在位。虽然他的在位时间相当长,他是英格兰历史上最无名的国王之一。

亨利三世的父亲是英格兰国王约翰。约翰死时他才九岁。反对约翰的英格兰伯爵们当时正准备支持法国王子路易入侵英格兰推翻约翰。约翰的不期之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和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他们迅速加冕约翰的儿子亨利为国王。在亨利年幼期间这些伯爵可以按大宪章作为国王的执政人来统治英格兰。这些执政人一直统治到1227年。

但亨利成人后他立刻开始重建国王的权利。法国专制王权是他的榜样。他娶了法国普罗旺斯的艾莉诺为王后,许多他的法国亲戚都获得了权势和财富。亨利长时间没有公开任命任何管理某个领域的部长,许多领域没有任何明确的负责人,这一切都使得他的统治很麻烦。许多英格兰伯爵觉得他的统治方式很古怪。

亨利本人非常崇拜1161年被提升为圣人的盎格鲁-萨克森国王爱德华。他听说爱德华衣装朴素后他也只穿戴最简单的大衣。他的寝室中

有多幅爱德华的像,它们用来在他入睡和醒来时引导他。此外他将他大儿子命名为爱德华。亨利决定爱德华建立西敏寺所在的区为王国的权力中心。英格兰贵族集会的西敏宫成为王国最大的庆祝场所。他聘请法国建筑师将西敏寺改造为歌德式,这项工程从1245年开始,而改造后的西敏寺的中心将是爱德华国王的纪念堂。

但亨利的统治越来越困难了。在西蒙·德·蒙德福特的领导下英格兰的伯爵们要求更多的发言权。蒙德福特出生于法国,他是亨利大力提拔的外来者之一。但后来梦德福特没有争取亨利的意见就与亨利的一个妹妹结婚后两人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1250年代亨利甚至试图控告蒙德福特。

为了为他的二子埃德蒙德获得一个爵位,他资助教皇在西西里岛上的一场战争。这件事使英格兰的伯爵们感到亨利越来越像他父亲了。他们必须好好地监视他的行动。蒙德福特成为提出重立大宪章的首领。要求国王与伯爵议会分权。1258年七名最主要的伯爵迫使亨利同意牛津条例,这实际上就是放弃专制王权,将权力交给一个由15个伯爵组成的议会来领导政府事物,以及建立一个每三年一次的国会来监视伯爵议会的成果。

亨利被迫参加一次集体的宣誓支持牛津条例。此后数年中双方的意见越来越背道而驰。1261年亨利从教皇手中获得了一个训令说他不必遵守这个誓言。双方开始武备。亨利方的首领是他的长子爱德华。内战开始了。

1263年蒙德福特和他的支持者们占据了英格兰的东南部,1264年亨利战败被俘。蒙德福特乘机扩大了议会的范围,每个郡和许多重要的城市都参加,这远超过了过去的贵族议会。许多蒙德福特一开始的支持者感到蒙德福特太远离他本来的目标了。

但15个月后爱德华得以逃脱俘虏,他重返战场。从1265年开始战局开始对国王有利了。反叛者受到了惩罚。

亨利命令建立的爱德华的纪念堂终于于1269年完工。从1270年开始所有的政府工作都由他的儿子爱德华领导。他1272年去世,死后他的遗体一度放在爱德华的墓中,因为他本人的棺材还没有造好。

他的继承人是他的长子爱德华一世。

爱德华一世(King Edw ard I 1239---1307 Lo ng Shank "长脚王")

在位时间:1272--1307

简介:英王爱德华一世(1239-1307)

爱德华一世在位时间为1272到1307年。在英国人心目中,他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能征善战,为英国掠夺了许多土地和财富。在爱德华一世时期,英国无疑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爱德华一世的血脉一直传承到后来英国最著名的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爱德华一世长得相当英俊,而且身材高大有一双极长的腿(大概和躯干的比例符合黄金分割),因此有一个外号―长脚‖。当威廉姆·华莱士和罗伯特·布鲁斯血气方刚地反抗英格兰的统治时爱德华一世已经是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但在年轻时代他可也是个敢于冲锋陷阵并武运亨通的武士级国王。他击败了威尔士的末代君主李威林,并顺利夺得他的王国;而后进攻苏格兰,虽然最终也未能达到完全控制苏格兰的目标,但却为今天的统一的英伦三岛打下最初的基础。

尽管他在对外政策上的确十分狠毒,可在英格兰历史上他也算得上是一位英武的开明君主,其军事才能和政治铁腕都极为不凡:

首先,他完备了英格兰的军事制度和各个兵种。他召集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重铠骑兵,并开创了长弓兵的先河。之前,西欧各国在这军事上都是重骑兵轻弓兵的,而弓兵的潜在威力在爱德华一世的手上被充分挖掘出来。同时,他创造了先用弓兵扰乱敌方战阵,骑兵跟上冲击的战术。正是凭借他所缔造的英格兰军队和战术,几十年后在其嫡孙英王爱德华三世横扫法国,取得了―英法百年之战‖前期的辉煌胜利。其次,―大宪章‖制度是在英王爱德华一世时被得到了最终确定。―大宪章‖是在他的祖父英王约翰(1199-1216)手里被签定的,但当时只是个象征性的妥协文件,因为国王要维护庞大的军费开支与贵族议会苟合而不得以为之。也许英王约翰当时会想——到我孙子辈这个文件就会被废掉的,没想到在他的孙子英王爱德华一世手里―大宪章‖得到了法律化并一直延续了800年。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宪章‖其实并没有削弱或者限制王权。相反,―大宪章‖保证了从征服者威廉(伊丽莎白一世的侄子)到如今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一直血脉相连不断——正是因为―国王也必须遵守法律‖,所以英国王室现在才能存在。而倡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史虽然辉煌,但时代一变帝王的后裔们也随之灰飞湮灭了……

爱德华一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与卡斯泰尔家族的艾琳娜结婚。他们非常相爱,1290年艾琳娜于威尔士去世,在她的遗体运回伦敦的路上爱德华一世在每一个驿站都树立了一个十字架。至今,伦敦还保留着一部分这种十字架,并被称为―王后十字架‖。自从爱人死后爱德华一世始终没有再娶,但他的性格却日趋暴戾和残忍,也许之后他对外残暴的外交政策和这也不无关系。

爱德华二世(King Edward II 1284--1327 )

在位时间:1307--1327

简介:爱德华二世1284年出生于威尔士,是爱德华一世的长子。幼时国王父亲经常不在身边,他从小跟妈妈生活在一起。1290年母亲

死后,父亲爱德华一世的脾气变得愈来愈暴躁,经常很粗暴地对待他,在这种环境成长下的爱德华二世渐渐形成了懦弱、害羞、毫无男子气概的性格。

爱德华一世不喜欢这个没用的儿子,因此也就没怎么教他治国之道。1307年爱德华一世死后,爱德华二世即位,但他根本不知道如何管理这个强大的国家。因此,大权落在了爱德华二世的最亲密朋友和情人——皮尔斯·嘎福斯通的手中。

嘎福斯通也不是什么好材料,把国家治理得一团糟。英国贵族对他的不满与日俱增,他们要求爱德华二世放逐嘎福斯通,但爱德华二世拒绝了。于是,1312年贵族们设计暗杀了嘎福斯通。然而,不久爱德华二世又有了新宠迪斯潘塞尔父子,并将国家大权交给他们处理(B S~)。

1314年,苏格兰在巴诺克本大败英军,同时英国在与法国的战争中也损失巨大,爱德华二世的声望更加急剧下跌。贵族们对无能的爱德华二世彻底失望,1320年在兰卡斯特伯爵的领导下部分贵族发动叛乱。历经两年的国内战争,最后以爱德华二世与迪斯潘塞尔父子的胜利告终,兰卡斯特被处死刑,但英格兰的国力也由此大衰。

1327年,爱德华二世的王后伊莎贝拉和情人罗杰·莫泰莫尔率领法军侵入英格兰,活捉爱德华二世并将其监禁。数月后,爱德华二世死于狱中。

爱德华三世(King Edward III 1312--1377 )

在位时间:1327--1377

简介:爱德华三世(英文名Edw ard III,1312年11月13日~1377年6月21日),英格兰国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

非同寻常的早年生活

爱德华三世是被谋杀的昏君和同性恋者爱德华二世的儿子,生于伯克郡温莎。其母法兰西的伊莎贝拉与情夫第一代马奇伯爵罗杰·莫蒂默合谋废黜爱德华二世后成为英格兰的实际统治者。马奇伯爵获得大量封地(包括著名的登比封地)并在英格兰飞扬跋扈。

1327年2月父王已遭废黜后,爱德华三世由坎特伯雷大主教沃尔特·雷诺兹(此人是爱德华二世的宠臣之一)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实权被摄政的太后和其情夫马奇伯爵掌握。然而,爱德华三世很快聚集起实力惩罚杀死他父亲的人。1330年,爱德华三世亲政,立刻下令处死罗杰·莫蒂默并没收其财产。

爱德华三世与百年战争

1336年,为报复法国国王腓力六世侵犯在佛兰德的英国商人,爱德华三世曾下令禁止向法国出口羊毛。由于对腓力六世继承法国王位不满(爱德华是法国卡佩王朝最后一代国王查理四世的外甥),爱德华三世对法国怀有越来越大的敌意。1337年,爱德华三世正式自称为法国国王,而且此后直到1801年,每个英国国王也都自称是法国国王。他旋即联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易四世,拼凑一支反法力量。当1338年腓力六世宣布没收他在法国的一切领地时,爱德华的怒气爆发了。1339年、1340年他从法国北部发动了两次失败的进攻尝试;1340年6月,英国舰队在斯勒伊斯海战中却大获全胜。但军费开支过于巨大使爱德华三世无力持续作战。1344年他甚至宣布破产,导致佛罗伦萨的两家大银行倒闭。

1346年,爱德华三世携长子黑太子爱德华卷土重来,在克雷西战役中大败法军。这次战斗是杰出的将领黑太子爱德华初次亮相,也是在此战中,欧洲人第一次使用了火器。到1347年,爱德华三世已攻占法国重镇加来,并准备进军巴黎加冕。1348年,他拒绝了竞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邀请。

1356年英军在普瓦捷战役中再度取得大胜,并俘获了法国国王约翰二世。爱德华三世即与法国贵族(他们各怀鬼胎)签订加来条约,控制了法国北方的大片领土,但承诺放弃法国王位。

1359年爱德华三世再次入侵法国,围攻兰斯,而后更推进到巴黎;在那里,他与法国摄政王太子查理(后为国王查理五世)签署了布雷提尼和约。1360年,他在法国封黑太子爱德华为阿基坦公爵。

1364年查理五世正式即位后,拒绝承认加来条约,爱德华就又开始使用法国国王的称号。但查理五世是一个难以对付的对手,他采取了不少有力度的改革措施。同时,在法国出现了迪·盖克兰这样的优秀将领。总之,爱德华三世的战争计划从此就开始失利。他的扩张活动到此为止了。

其他政绩

1348年,爱德华三世统统之下的英国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灾难之一——黑死病。他颁布了一些法令来强迫人们继续劳动。1353年,英格兰国会通过法案,禁止民众向教会法庭上诉及向教皇交纳什一税。大约在1348年,爱德华三世创立了嘉德骑士团。

爱德华三世在位时的另一个主要的敌对目标是苏格兰。早在1333年,爱德华三世击退过入侵英格兰的苏格兰国王罗伯特一世。1356年他又曾进入苏格兰南部。

爱德华三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但他在晚年却变得昏庸,并受到情妇佩雷斯夫人的控制。也是在这时,被认为是异端的罗拉德派宗教改革运动盛行起来。

理查二世(King Richard II 1367--1400 )

在位时间:1377--1399

简介:理查二世(Richa rd II,1367年1月—1400年2月14日),英格兰国王,1377年到1399年在位。

黑太子爱德华之子。继承祖父王位,但是实权被叔父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把持。由于这个原因而记恨兰开斯特家。亲政后驱逐了堂弟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并没收其领地。1399年,亨利在国王远征爱尔兰时举兵拘捕了国王,并让国会同意将理查废黜,由亨利即位。兰开斯特王朝开始。

兰开斯特王朝H ouse of Lancaster

亨利四世(King Henry IV 1367--1413 )

在位时间:1399--1413

简介:亨利四世(英文名Henry IV,1367年4月3日~1413年3月20日),英格兰国王,由1399年到1413年在位。

爱德华三世的第四子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的长子。出生在波林布鲁克。支持堂兄理查二世镇压格洛斯特公爵叛乱。但是不久由于霍尔福德公爵的挑拨,在1395年被驱逐并没收领地。起兵征讨理查。由于受议会拥戴而即位,开创了国王尊重议会意见的先河。

亨利五世(King Henry V1387--1422 )

在位时间:1413--1422

简介:亨利五世Henry V (1387年8月9日或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英格兰兰卡斯特王朝国王(1413年—1422年在位)。在他短暂的九年统治期间,他取得了中世纪任何一位英格兰国王都未取得过的军事辉煌。

亨利五世是英王亨利四世之子,母为玛丽·德·伯翰。生于蒙茅斯(在威尔士)。在他出生时他父亲还只是德比伯爵。当德比伯爵被放逐期间,亨利被国王理查二世收养,并得到很好的教育。德比伯爵篡位後,即封亨利为威尔士亲王。1413年3月20日,亨利五世加冕为英格兰国王。

亨利五世重燃百年战争战火,而他甚至取得了比爱德华三世更大的胜利。当时法国内部矛盾重重:国王查理六世长期患精神病;两大贵族集团奥尔良派与勃艮第派流血冲突。亨利五世一一加以利用。实际上,他使勃艮第公爵无畏的约翰背叛自己的国家转而支持英国。1415年亨利五世正式侵入法国。事实证明,他是比爱德华三世更善于发挥英格兰长弓手威力的指挥官。他首先攻下埃夫勒,继而向沿海重镇加来进军。在这期间,亨利五世宣称他要得到法国的王冠。以少胜多的阿让库尔战役(1415年)几乎摧毁法国人的斗志。此後英军不断取胜,1419年全部征服诺曼底,随即法国北部第一重镇鲁昂投降。

1420年亨利五世迫使查理六世签订特鲁瓦条约。这份条约对英格兰来说是难以置信的巨大胜利:条约规定,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的女儿瓦卢瓦的凯瑟琳(法语读卡特琳)结婚,并且查理六世死後其法国王位由亨利五世继承(剥夺了法国王太子夏尔的继承权)。亨利五世实际成为法国的摄政。

此时的亨利五世可谓青云得意,然而他的辉煌转瞬即逝。当他在政治上达到权力的顶峰时,死神悄悄走近了他。1422年,在万塞讷附近的一次战斗中,斑疹伤寒夺走了亨利五世年轻的生命。

家庭

妻子:凯瑟琳(瓦卢瓦的),1420年6月20日结婚

子女:亨利六世(独生子)

亨利六世(King Henr y VI 1421--1471)

在位时间:1422--1461

简介:亨利六世Henr y VI (1421年12月6日—1471年5月21日或5月22日)兰卡斯特王朝的最后一位英格兰国王(1422—1461;

1470年—1471年)。

出生后九个月即位。由于外祖父法王查理六世去世而身兼英法两国国王。叔父贝德福公爵摄政。由于法国出现圣女贞德,英国在百年战争中失利。丧失在法国的全部领地。1455年,亨利六世患病,约克家族的理查公爵被宣布为摄政王。兰开斯特家族对此不能容忍,依靠西北部大封建主的支持,废除摄政,双方的长期混战从此开始。因为约克公爵理查要求王位继承权,展开了英国贵族内战(玫瑰战争)。1460年被约克公爵抓获,约克公爵宣布自己为英格兰国王,但是不久战死。理查之子爱德华进入伦敦即位。亨利逃亡到苏格兰,后再度被抓获,幽禁于伦敦塔。在沃里克伯爵帮助下曾于1470年复位,次年沃里克战死,亨利再度被抓获而处死。兰开斯特王朝结束。

约克王朝H ouse of Yor k

爱德华四世(King Edward IV 1442--1483)

在位时间:1471--1483

简介:爱德华四世(Edw ard IV,1442年4月28日~1483年4月9日),英格兰国王,由1461年3月4日到1483年4月9日在位。

约克公爵理查之子。父亲理查在1460年战死后作为约克派首领。1461年即位。1470年亨利六世复位,他在法国军队帮助下击败了沃里克伯爵,并将亨利六世杀害于伦敦塔。

作为一位青年将领,爱德华四世表现得十分出色。他十九岁起兵,果断而迅速的结束了兰开斯特王朝的统治,使得约克家族在玫瑰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他击败了安茹的玛格丽特(亨利六世的妻子)的军队,从而阻止了兰开斯特王朝复辟的危险。作为英格兰君主,爱德华四世待人接物面面俱到。当时国外的使者曾经惊异于爱德华天才的社交能力。他接见使者时总是表现的和蔼可亲,亲和力十足,总能活跃气氛,使尴尬的局面得到缓和。当时的一位编年史作家多梅尼科·曼西尼(Domenico Mancini)记录了这样的场面:―与国王见面令人如沐春风。首次觐见的人面对着宫廷的排场,感受着王者的气势,不免会手足无措。为了帮他们恢复勇气,国王甚至会亲切地拍拍他们的肩头以示鼓励。‖

但爱德华四世在用人方面犯了三个错误。

1。爱德华四世纵容沃里克伯爵,导致后者飞扬跋扈,视国王为自己的傀儡和保护者。沃里克伯爵甚至擅自安排国王的婚事,但爱德华四世不满足于被沃里克控制。他在沃里克伯爵前往法国为自己求亲的时候,果断的和伊丽莎白·伍德维尔成婚,借助伍德维尔家族的势力打击沃里克伯爵。所有这些最终导致了爱德华与沃里克的公开决裂。此后,沃里克伯爵与安茹的玛格丽特联手,玫瑰战争战端再起。

2。爱德华姑息他的兄弟克劳伦斯公爵,以致后者野心膨胀,欲取兄长而代之。1469年,克劳伦斯公爵与沃里克伯爵联手向爱德华发难。虽然克劳伦斯公爵最后因为沃里克和玛格丽特的联盟而重归兄长麾下,但这件事毕竟告诉所有意欲不轨的王位觊觎者们,约克家族没有看起来得那么团结。

3。这个错误会让爱德华死不瞑目。1483年,病危的国王还怕王后的外戚家族势力太强,威胁自己儿子的统治,就任命弟弟、格洛斯特公爵理查为爱德华五世的摄政。但理查违背诺言,囚禁了爱德华五世和他的弟弟约克公爵,还生生把他们填进了伦敦塔的墙里。理查自封为王,就是理查三世。

爱德华死后2年,众叛亲离的理查三世被兰开斯特家族的表亲、里士满伯爵亨利·都铎推翻,约克家族最终输掉了玫瑰战争。标志着大英帝国时代来临的都铎王朝开始了。

爱德华五世(King Edward V1470--1483 )

在位时间:1483

简介:爱德华五世(英文名Edw ard V,1470年11月4日~约1483年),英格国王,1483年在位。

爱德华五世是爱德华四世的长子,他父亲死后即位为英国国王,但不到一年,就和他唯一的弟弟约克公爵理查一起神秘的失踪(。由他们的叔父摄政王格洛斯特公爵理查三世即位。当时正是英国红白蔷薇战争的混乱时期。两年后,理查三世也被杀。

托马斯·莫尔的著作中描述后来,红白蔷薇战争的赢家、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在酷刑对待支持敌对的约克王朝流亡贵族詹姆斯·泰莱尔时,泰莱尔承认是由理查三世授意,他将两位王子杀死于伦敦塔内,但其尸体已被搬离。但现时托马斯·莫尔的纪录被认为是修辞的伎俩而不可以当成历史事实。

1674年,工人在整修伦敦塔时发现一个装有两具小骸骨的盒子。起初不以为然,后来怀疑它们可能是两位王子的骸骨,在查理二世授意下放在西敏寺。1933年的专家考证认为其中一具骸骨比另一具大;可是由于骸骨已经残缺不全,专家们不能决定其何时去世或性别。

法国画家德拉罗什用这个题材创作了一幅画,生动地再现了被囚困在伦敦塔内两兄弟面临死亡时的恐惧与无奈的心情。

理查三世(King Richard III 1452--1485 )

在位时间:1483--1485

简介:理查三世(英文名Richa rd III,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兰国王,1483年到1485年在位。

爱德华四世之弟。格洛斯特公爵。1483年成为摄政王,杀害侄子爱德华五世后即位。镇压了要求王位继承权的白金汉公爵叛乱。但是在和里士满伯爵亨利·都铎的交战中,由于部下威廉·斯坦利叛变而失利被杀。约克王朝结束。尽管因为篡位而名声不好,但是很有政治才能。

都铎王朝H ouse of T udor

亨利七世(King Henr y VII 1457--1509 )

在位时间:1485--1509

简介:亨利七世(英文名King Henry VII,1457年1月28日~1509年4月21日),英格兰国王,1485年8月22日到1509年4月21日在位。

亨利六世同母异父弟里士满伯爵爱德华·都铎和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的孙女玛格丽特之子。被视为兰开斯特派首领。曾流亡法国。148 5年在法国援助下杀死理查三世,宣布继承英格兰王位。1486年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之女伊丽莎白结婚,宣布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合并,结束了红白玫瑰战争。采取联姻政策。长子阿瑟娶西班牙公主,长女玛格丽特嫁给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奖励工商业发展。被称做贤王。

亨利八世(King Henr y VIII 1491--1547 )

在位时间:1509--1547

简介:亨利八世(生于1491年6月28日–卒于1547年1月28日)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亨利七世次子。他自1509年4月2 2日开始在位,这时英国已经逐渐从一个欧洲偏远蛮荒的小国发展成为有影响的大国,他的父亲亨利七世在位时,执行睦邻友好政策,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苏格兰和法国的王储,为自己长子娶西班牙公主凯瑟琳为妻。但婚后不久他的长子因病去世,当时西班牙和法国不和,他为了维持中立不得罪西班牙王室,力图挽留长媳,经向教皇请示,(根据天主教教规夫妻结合是上帝的旨意,不允许离婚再嫁娶,丧偶再嫁也需要教皇批准。)教皇批准可以再嫁他的次子,当时只有12岁的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18岁即位并娶寡嫂凯瑟琳,但他妻子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玛丽(后来的玛丽一世)以后几次生育的孩子都早夭,此前英国尚未有过女王,而且有迷信说法说弟娶兄嫂不吉,他又和女侍官产生了婚外情,他让自己的主教宰相向教皇申请离婚,因为他这次婚姻是教皇亲自批准的,这为教皇出了一个难题,因为当时教廷亦不想得罪有强大势力的西班牙。教廷迟迟不能批准他离婚,而他的女侍官已经怀孕。他着急采取了多次措施,先把宰相撤职拘禁,再下令停止向教廷交纳教税,最后直至没收教会财产,迫使教皇开除他的教籍。在当时受宗教改革思潮影响者的鼓吹下,他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任英国教会最高权威。从此英国教会成为圣公会,基督新教的一个单独教派。圣公会是新教中改革最不彻底的一个教派,因为它和天主教没有任何理论原则的分歧,只是不承认教皇的权威,以及只有部份礼仪简化了。

亨利八世的第二个妻子也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伊丽莎白(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他一怒将第二个妻子以通奸罪处死,因为他离婚再也不需要教皇批准了,第三位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爱德华(后来的爱德华六世国王)又因病去世。他先后娶了6位夫人,全部没有好结果:第一位逼迫离婚,第四位德国新教公主协议离婚,第三位因病去世,最后一位因他去世幸免于难,另外两位被他处死。

他临死时设下遗嘱,由爱德华和他的后代继位;如果爱德华没有后代,爱德华死后由玛丽和她的后代继位;如果玛丽没有后代,玛丽死后由伊丽莎白和她的后代继位。他没有想到如此严密的安排,最后三位继承人都没有后代,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都铎王朝也终结了,王位传给伊利莎白表姐的儿子。

爱德华六世(King Edward V I 1537--1553 )

在位时间:1547--1553

简介:爱德华六世(英文名Edw ard VI,1537年10月12日~1553年7月6日),英国国王,1547年1月28日到1553年7月6日在位。

亨利八世独子。母亲是其第三个妻子,死于难产。九岁即位,舅父萨默塞特公爵爱德华·西摩(Edw ard Seymour, 1st Duke of Somerset)摄政。坚持其父亲的国教政策。1549年萨默塞特公爵在宫廷斗争中失势,诺森伯兰公爵(Jo hn Dudley, 1st Duke of Northumberland)

摄政。由于国王年轻病弱,在位六年便去世。

爱德华六世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他对近代英国的影响很大。爱德华巩固了亨利八世所建立的英格兰圣公会,基本上完成了英国的宗教改革。这些措施虽然在玛丽一世(爱德华德异母姐姐,女王,1553——1558年在位)时期被基本推翻,但实际上已经深入人心。所以1 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位之后迅速得到了恢复。

简·格雷(Lady Jane Grey)

在位时间:?

简介:琴·格蕾或者简·格雷(可能1537年10月12日出生,1554年2月12日逝世)是一位英格兰女王。她在位仅于1553年内数日。但她的女王地位有争论(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正式算作英国女王)。

玛丽一世(Q ueen Mar y I 1516--1558 the Bloody"血腥玛丽")

在位时间:1553--1558

简介:玛丽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理论上她是从1553年7月6日, 实际上从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时)。她是都铎王朝的第四任也是倒数第二位君主。她主要事迹是曾努力把英国从新教恢复到罗马天主教(1555年)。为此,她曾处决了差不多三百个反对者。于是而被称为―血腥玛丽‖(Bloody Mar y)。从此以后,Blood y Mary在英语中就成了女巫的同义词。但是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继任者伊丽莎白一世所颠倒。

玛丽一世的早年生活非常不幸。她的父亲亨利八世对她的母亲阿拉贡公主凯瑟琳失去兴趣之后,决心和凯瑟琳离婚。但夫妻俩都是倔强的脾气。凯瑟琳坚持认为自己是王后,而且决心与亨利八世抗争到底。事实上,凯瑟琳从烹饪到女工针织,再到打理国务无一不通,她唯一的错误就是上了年纪。为了和凯瑟琳离婚,然后把他心爱的安妮·博林拱上王后的宝座,亨利八世不惜和不准许他离婚的天主教廷决裂,成立了英格兰圣公会。

此后玛丽公主的命运就更为坎坷。她不被允许和母亲见面,在各种场合,她的称呼是―玛丽·都铎‖小姐而不是公主,父亲对他百般排挤,她的侍女被撤换,然后她被软禁、被剥夺了一切称号,但她还是倔强的称自己为国王的合法的女儿,而不是什么私生女。这是的亨利八世十分愤怒。他取消了女儿所有可能的亲事,包括当时最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他是玛丽的表哥)和富庶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

但是厄运在亨利八世死后基本结束。1553年,玛丽推翻了九天女王简·格雷郡主的统治,成立了天主教政府。正是早年不幸的生活造成了她对新教的怨恨和暴戾的脾气。她嫁给她的侄子、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通过这桩不得人心的婚姻来加强天主教的势力,但是新郎几乎根本没在英格兰居住过,那就谈不上什么后代了。所以1558年,玛丽女王死后,她的妹妹伊丽莎白公主就理所应当的成了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

几乎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叫玛丽的女王,那就是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

她的统治结束后,新教徒伊丽莎白一世登上王位,天主教统治结束。

伊丽莎白一世(Q ueen Elizabeth I 1533-1603)

在位时间:1558--1603

简介:伊丽莎白女王一世

Q ueen Elizabeth I

公元1533~公元1603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在她当政的45年期间,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学璀灿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在她生活的时代英国国王不是只充当傀儡的角色,因此英国黄金时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应归功于她。

伊丽莎白于1533年出生在英国的格林威治。她父亲是领导英国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她的母亲安娜·布琳是亨利的第二个妻子。1536年安娜被斩首,几个月以后英国国会宣布当时三岁的伊丽莎白是私生子(这一直是大多数英国天主教徒的看法,因为他们认为亨利和原配妻子离婚是非法的)。尽管遭到了英国国会的这种挫折,伊丽莎白还是在皇室中哺育成人,受到良好的教育。

1547年当伊丽莎白13岁的时候,亨利八世死了。在随后的十一年中英国统治者的功绩并不是特别突出。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兄长爱德华六世从1547年执政一直到1553年。在他的统治下,政府推行坚决支持英国新教的政策。玛丽女王一世在其随后当政的五年期间,支持罗马教皇的至高权力,恢复了罗马天主教。

在玛丽统治期间,英国国教徒遭到迫害,约有300人被处以死刑(这使女王有了一个不光彩的绰号―血腥玛丽‖)。伊丽莎白被逮捕,并被押在伦敦塔,虽然后来被释放,但在一个时期内生命仍处于危险之中。1558年当玛丽死去由25岁的伊丽莎白继位时,举国一片欢腾。

年轻的女王即刻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法国的战争;与苏格兰和西班牙的紧张关系;尤其突出的是英国国内的宗教派别之间的尖锐矛盾。

后一个问题首先得到了解决。伊丽莎白执政不久就通过了―至高权力与同一性法案‖(1559年),确立英国圣公教为正式的英国宗教。这使温和的英国国教徒感到满意,然而清教徒想要进行一场更激进的改革。但是伊丽莎白在其整个统治期间使1559年的折中法案得到了坚决的贯彻执行。

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处境使宗教形势复杂化了。玛丽被迫离开苏格兰,来到英格兰避难。在那里她很快就发现自己成了伊丽莎白的阶下囚。伊丽莎白没有采取武断行为。玛丽是罗马天主教徒,也完全有权继承英国王位。这意味着在叛乱或暗杀得逞的情况下,英国还会再有一个天主教女王。事实上在玛丽被监禁的19年期间,发生了几起反对伊丽莎白的阴谋,而且有大量的证据表明玛丽参与了这些阴谋。158 7年玛丽终于被送上了断头台。伊丽莎白勉强在死刑执行书上签了字。她的大臣和大多数议员巴不得早就把玛丽处以死刑。

宗教斗争不可避免地给伊丽莎白带来了危险。1570年教皇庇护五世把她逐出教会,下令废除她的王位。1580年格列哥里教皇八世宣布暗杀伊丽莎白不算犯罪。但是形势也有对伊丽莎白有利的一面。她执政期间英国教徒总是担心天主教会在英格兰复辟,而伊丽莎白对此有所防御。这确实是她受广大教徒欢迎的主要原因。

伊丽莎白开展灵活多变的对外政策。1560年她缔结了爱丁堡条约,该条约提出了一个与苏格兰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英国与法国的战争结束了,而且两国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形势却迫使英国与西班牙发生了冲突。伊丽莎白企图避免战争,但是由于16世纪西班牙有好战的天主教势力,西班牙和新教徒的英国之间的战争大概是无法避免。发生在荷兰的一场反对西班牙统治的叛乱是起积极作用的一个因素。荷兰的叛乱分子大多数是新教徒,西班牙企图平息这场叛乱,于是伊丽莎白就对荷兰叛乱分子予以援助。伊丽莎白本人并不十分热衷于战争,但是大多数英国人以及她的大臣和议会倒比她更热衷于战争。因此当与西班牙的战争最终在16世纪80年代末期爆发时,英国人民是坚决支持伊丽莎白的。

伊丽莎白长年不断地发展英国海军。西班牙国王菲力普二世为了入侵英国迅速发展了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无敌舰队。无敌舰队所拥有的舰只几乎和英国舰队相差无几,但是水兵的数目却比后者少得多;况且英国水兵训练有素,船只的质量较好,并拥有更多的火力装备。1588年双方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海战,以无敌舰队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英国的这场胜利牢固地树立起了作为世界头号海军大国的地位,直到20世纪它还保持着这种海上霸王的地位。

伊丽莎白总是勤俭持国。在她早期执政的岁月里,英国国王政府的财政状况很好。但是由于与西班牙战争耗资巨大,在她晚期执政的岁月里,国库状况不佳。但由于国王政府保持廉洁,整个国家还是比她登基时繁荣昌盛。

伊丽莎白在位的45年(从1558到1603年)被认为是英国的黄金时代。一些最著名的英国作家如威廉·莎士比亚就产生在这个时代。这一成就中当然包含着她的一份功劳:她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但是音乐和绘画却不如文学那样光彩夺目。

伊丽莎白时代也是英国探险的时代。有开往俄国的探险,有马丁·弗罗比歇和约翰·戴维斯发现通往远东的西北之路的创举,有弗朗西斯·德克雷爵士路过加州的环球航行,有沃尔特·罗利爵士和其他人在北美无意中发现了英国移民的奇遇。

伊丽莎白的最大过错也许就是她不愿意提出王位继承人。她不仅仅一生未嫁,而且总是回避指定继承人。这也许是因为她担心无论谁被指定为继承人都会很快成为她的危险对手。不论伊丽莎白未提继承人的理由是什么,她假如早亡(假设真的死在苏格兰的玛丽之前任何时候),英国也许会为继承人问题陷入一场内战。但是英国是幸运的,因为伊丽莎白一直活到70岁。她在临终遗嘱中指定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苏格兰玛丽之子)为她的继承人。虽然这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并属于一个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却是一个前途未卜的选择。詹姆斯和他的儿子都是独裁者,在大不列颠不得民心,结果在该世纪中期爆发了一场内战。

伊丽莎白是个智慧超群的女子,敏捷过人的政治家。她保守谨慎。她显然讨厌战争和流血,但是需要时她毫不犹豫。她同父亲一样是通过与议会合作而不是与它对立来掌握政权。她公开宣称操守贞洁终身不嫁是有可能的,但因此认为她是异性的憎恨者是完全错误的。恰恰相反,她喜欢男子,愿意和他们在一起。伊丽莎白在挑选大臣方面颇具匠心。当然她的功绩的一部分应归功威廉·塞梭(伯弗利勋爵),

他从1558年直到1598年死时一直是她的首席顾问。

伊丽莎白的主要功绩可归纳如下。第一,她领导英国在没有严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了宗教改革的第二阶段。这与德国形成了特别鲜明的对照,那里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使百分之二十五之多的人口丧生。由于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除了英国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间的深仇大恨,她成功地保持了民族的统一。第二,她执政的45年是世界上伟大民族之一的黄金时代。第三,在她执政期间,英国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列强国,在随后的几百年间一直保持着这种列强国的地位。

伊丽莎白在本册中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本书列入的人物基本上是伟大的发明家和创立新思想或改变政策的人物。伊丽莎白不是发明家,她的政策基本上谨慎保守,但是在她的统治下所取得的进步远远超过了那些认真实行改革的大多数统治者在当权中所取得的进步。

伊丽莎白无心处理议会和国王之间相对权力这个棘手的问题。她从不当暴君,这对于发展不列颠民主也许比她颁布一部民主宪法更有利。伊丽莎白不追逐军事功勋,对建立庞大帝国也不感兴趣。的确,在伊丽莎白的统治下,英国不是一个帝国。但是她给英国留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为随后发展起来的大不列颠帝国奠定了基础。

不列颠在海外众多附属国是在伊丽莎白死后获取的──大多数是在她死后很久获取的。许多其他人为大不列颠帝国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无论如何都可以看作是欧洲的全盘扩张和英国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应该注意到,在大西洋海岸的其它重要的欧洲国家(法国、西班牙以至葡萄牙)也成为巨大的海外帝国。

同样,伊丽莎白在反对西班牙的威胁、保卫英国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也容易被夸大。回过头来看,西班牙似乎未曾对英国的独立构成真正严重的威胁。我们应该记得英国舰队和无敌舰队之间的战斗根本没有完结(英方未损失一只军舰)。进一步来说,即使西班牙军队在英格兰登陆成功,也极不可能会征服该国,西班牙军队在欧洲其它地区也未取得显著的成功。如果西班牙未能平定小小的荷兰所发生的一场叛乱,实际上它就不会有征服英国的机会,这看来是显而易见的。到了16世纪英格兰的民族主义非常强大;西班牙人的征服是不可能的。

那么应该给伊丽莎白排个什么名次呢?她基本上是一个区域性人物,与俄国彼得大帝相比较似乎是合情合理的。考虑到彼得的创造精神远比伊丽莎白要大以及他将俄国引上了崭新的行程,我觉得要把伊丽莎白排在彼得之上就难于说服一个不偏不倚的俄国人。但是考虑到英国和英国人自从伊丽莎白以来几百年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伊丽莎白远远排在彼得之后也是错误的。历史上只有少数几个帝王所取得的成就才能和他俩相匹敌,这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如此,现代的研究表明,伊丽莎白一世的功绩显然没有人们所料想的那样伟大。一方面,英西战争未能真正使英国成为海上霸主,西班牙无敌舰队虽然受到了重创,但它并没有真正被消灭。西班牙依靠它庞大的殖民体系和富庶的经济轻易的弥补了战争造成的财政损失。西班牙真正退出历史舞台是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另外,伊丽莎白在处理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问题上也有失偏颇。1603年伊丽莎白去世之前,由于信仰新教英格兰已经成为英伦地区的绝对主宰,伊丽莎白女王本人又因为信仰新教而被罗马教皇开除教籍,她就不得不采取一些极端方法迫害天主教徒,这引发了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强烈不满。此后英格兰和爱尔兰矛盾连连,直到1921年英国政府承认南爱尔兰地区独立,而北爱由双方共管。

无论如何,伊丽莎白女王为后来的英国留下了一笔不小的宝贵遗产。1603年,女王去世于格林尼治,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儿子詹姆斯六世兼领英格兰国王,苏格兰和英格兰出现了短暂的统一。而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王朝斯图尔特王朝的开始也宣告着封建时代的结束。

斯图亚特王朝H ouse of Stewar t

詹姆斯一世(King James I 1566--1625 )

在位时间:1603--1625

简介:詹姆士一世(英文名James I,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

詹姆士是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与她的第二任丈夫达恩利伯爵亨利·斯图亚特(Henry Stuart)所生的唯一儿子。出生后5个月,其父死亡,其母遭苏格兰贵族驱逐,流亡英格兰。1567年,苏格兰贵族废黜玛利·斯图亚特,詹姆士被立为国王,称詹姆世六世,由几个大贵族执政。1583年,詹姆士六世亲政。1587年,其母玛丽因卷入暗杀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阴谋而被处死。同年,詹姆士迎娶丹麦国王腓特烈二世的女儿安妮公主。160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指定詹姆士为其继承人后驾崩。詹姆士即位为英格兰国王,自封为大不列颠王国,称詹姆士一世。詹姆士一世不了解英国议会,看不起议会下院,鼓吹君权神授。1611年,第一次解散议会。在执政最后的1 8年里,王子查理和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George V illiers)操纵了一切。失去判断力的詹姆士一世排斥在外。

在众多的宠臣中,最受詹姆士一世青睐的乔治·维利尔斯(George V illiers)曾获得白金汉公爵的封号。当时的历史文献清楚地记载着詹姆士一世与白金汉公爵及其前任宠臣萨默塞特爵士罗伯特·卡尔(Robe rt C arr)之间的感情:―现在看来,除了英俊之外,再没什么原因可以解释他们为何会成为国王的选择了。国王陛下那强烈的爱意或许说明他弄错了对方的性别,把他们当成了女性,难怪萨默塞特爵士和白金汉公爵如此刻意地把自己打扮成女人的样子。虽然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显得妖冶放浪,但是他们在模仿女性方面的成就已经到了言语都无法形容的地步。‖1625年,詹姆士一世驾崩。

查理一世(C harles I 1600--1649 )

在位时间:1625--1649

简介: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之子,1625年继承王位。他在詹姆士宣扬君权神授等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专制统治。他轻浮而又自以为是,是个王权无限论者。他对议会提出限制王权的《权利请愿书》非常不满,1629年下令解散议会。他用逮捕、监禁和大量罚金来镇压敢于反对他的人。他模仿法国和西班牙大陆的君主制,力图为自己建立不依靠议会的常备军。他还采取措施,打击资本主义工商业,并迫害清教徒。1640年4月,为筹措军费,镇压苏格兰起义,他被迫召开中断了11年之久的议会,5月又将其解散(史称―短期议会‖)。同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再次召开议会(直到1653年4月被克伦威尔解散,史称―长期议会‖)。议会决议处死查理一世的两个宠臣,向国王公开挑战。这次议会的召集,被视作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国王(1625~1649)。1625年娶法国公主亨利埃塔·玛丽为妻,生子女八人,包括后来任国王的查理二世(1660-16 83),詹姆斯二世(1683-1688)。查理生性谨慎,刻板,与乃父相比,勤于政务,但往往不懂变通。虔信宗教,热衷于艺术品尤其是美术作品收集,庇护与支持美术家,在其统治时期英国的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但在其治内,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已经非常严重。尽管在他的努力下,财政问题比在詹姆斯一世统治时期大为好转,但国王与议会在财政问题上紧张程度丝毫未减。由于议会拒绝让步,1629年他解散了议会,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一年的无议会统治时期,正是他的这一举动在相当程度上埋下了他日后命运的伏笔。1639年由于英格兰在爱尔兰实行残暴的统治,爱尔兰人民起义。1640年,由于他在苏格兰强制推行与英格兰同样的宗教政策,苏格兰起义。战争的需要使国王不得不召开议会,旋因议会不驯解散,因此该次议会被称为短期议会。但国王的财政问题并未解决,1640年11月长期议会召开。(今天先到这里:)

1625年6月18日,查理一世召开第一届议会,在征收吨税和镑税等问题上同议会发生冲突。

1628年,被迫接受国会提出的《权利请愿书》。

1630年,查理一世强迫40镑年收入的土地所有者缴纳骑士捐并履行其他封建义务。

1634年又开征吨税,引起人民普遍反对。

1637年6月23日,苏格兰人民起义,反对在苏格兰强制推行国教会的祈祷仪式。

为筹集镇压起义的经费,1640年4月,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但遭议会拒绝。此届议会仅存在3个星期,故称短期议会(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因苏格兰起义军攻势猛烈,查理一世被迫再次召开议会。

1640年11月召开的长期议会反对以查理一世为首的封建王党。查理一世企图逮捕议会领袖,未遂。在英国开始了革命。

1642年初查理一世离开伦敦。8月22日发动内战。

在两次内战中,查理一世均遭失败。

根据议会设立的高等法庭的判决,查理一世以暴君、叛国者、杀人犯和人民公敌的罪名,于1649年1月30日在白厅前被斩首。

共和政府

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 er C romw ell 1599--1658 )

在位时间:1649--1658

简介:奥利弗·克伦威尔领导国议军在英国内战中大获全胜,他是才干杰出、叱咤风云的军事将领,是使国会民主政体成为英国政体的关键性的人物。

1599年克伦威尔出生在英国亨廷顿。在他的青年时期,英国被各教派之间的纠纷弄得动荡不安,在任的国王信仰并且想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克伦威尔自己是一个农场主和乡绅,一个虔诚的清教徒,1628年他被选进议会,但是为期不长,因为翌年国王查理一世就决定解散议会,独自一人统治国家,直到1640年在对苏格兰人作战需要资金的情况下,才召集了一个新议会。克伦威尔又当选为议员。新议会强烈要求国王不再实行专制统治。但是查理一世不甘屈从议会,于是1642年在忠实于国王和忠实于议会的军队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

克伦威尔站在议会一边。他返回亨廷顿,组织一支骑兵队同国王作战。在历时四年的战争中,他那杰出的军事才能使之声望日隆。在使战争出现转机的关键性的马斯顿战役中,克伦威尔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646年战争结束,查理一世成了阶下之囚,而克伦威尔则被认为是议会方面最成功的将军。

但是和平并没有到来,因为内部发生分裂,各派别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还因为国王对此了如指掌而未有求和之意。没过一年,国王潜逃,企图东山再起,重新纠集他的军队,就这样第二次内战爆发了。这场战争继续的结果是克伦威尔击败了国王的军队,从议会中解除了占多数的温和派议员,并于1649年1月30日把国王推上了断头台。

英国这时变成了一个共和国(叫做共和政体),临时由一个国务委员会来领导,克伦威尔任国务委员会主任。但是保皇党分子不久就控制了苏格兰和爱尔兰,支持已被处死的国王的儿子──未来的查理二世。结果克伦威尔的军队成功地占领了爱尔兰和苏格兰。长期连绵不断的战争最终在1652年以保皇党军队被彻底击败而告结束。

由于战争已经结束,建立了一个新政府的时机应该到来了,但是还存在着实行立宪政体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克伦威尔的有生之年从未得到解决。这位清教徒将军能够领导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军队赢得胜利,但是他的威望却不足以解决他的支持者中间存在着的社会冲突,

不足以使他们对一部新宪法取得一致意见。这些社会冲突和宗教冲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宗教冲突使新教徒内部四分五裂并且同罗马天主教划清了界限。

当克伦威尔开始执政时,1640年组成的议会所保留的成员都属于一个数目不多、无代表性、过于激进的少数派,即所谓的残余议会。起初克伦威尔想要通过谈判来进行新的选举,但是当谈判破裂时,他就用武力解散了残余议会(1653年4月20日)。从那时起直到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为止,曾先后成立和解散了三个不同的议会;采用了两部不同的宪法,但都未能发挥作用。在此整个期间,克伦威尔靠军队的支持来维系统治,实际上他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但是他多次试图建立民主政体和坚持拒绝别人给他加冕,其目的是表明他不想实行独裁统治,他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的支持者们创建不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政体。

从1653年到1658年,克伦威尔使用护国主的头衔统治着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在这五年期间,他在不列颠建成了大体完好的政体和井然有序的行政机构。他改善了粗暴的法律,扶持文化教育。他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允许犹太人再来英格兰定居,在那里实行他们自己的宗教(他们在三个多世纪以前被国王爱德华一世驱逐出境)。克伦威尔推行的外交政策也是成功的。他于1658年因患疟疾在伦敦去世。

克伦威尔的长子理查德·克伦威尔继承了父位,但是他统治的时间极为短暂。1660年查理二世恢复王位。奥利弗·克伦威尔的遗体被掘出来吊在绞刑架上。这种报复的行径并不能掩盖实行君主专制主义的斗争已经失败的事实。查理二世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不想同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相抗衡。当他的继承人詹姆斯二世企图恢复君主专制主义时,顷刻间就被1688年的不流血革命给废除了王位。革命的结果与克伦威尔1640年的期望恰好相同──一种君主立宪制,国王明确地服从议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自从奥利弗·克伦威尔去世以来,他的品格成为了人们争论不休的对象。许多评论家指责他是伪君子,指出他虽然总是在口头上赞成议会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反对独断专行的统治,但是在事实上却建立了一种军事独裁统治。大多数人却认为,虽然克伦威尔在局面失控的情况下不得不实行独裁统治,但他对民主政体的献身精神是十分真诚的。据人们评述说他从不偏激,从未曾接受王位和建立永久性的独裁统治。他的统治通常是温厚宽容的。

我们应该怎样估价克伦威尔对历史的总的影响呢?当然他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在英国内战中打败了保皇党军队。既然在克伦威尔初露锋芒之前的战争的初期,议会军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失败,看来要是没有他,这支军队完全有可能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克伦威尔胜利的结果使民主政体在英国得到了持续和巩固。

人们不应该把这看作是无论如何都会发生的事件。在十七世纪,欧洲大部地区都正在朝着更强大的君主专制主义的方向发展;民主政体在英国的胜利是逆总的历史趋势而出现的事件,在随后的年月里,英国民主政体的榜样对法国启蒙运动、法国革命和最终在西欧建立民主政体都是一个重要因素。还有显而易见的是,民主势力在英国的胜利对于在美国以及英国先前的殖民地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建立民主政体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英国在世界上只是个弹丸之地,但是民主政体却从英国涌向世界的其他某些范围不小的地区。

如果不是哲学家约翰·洛克对于英国和美国建立民主制度也做出了几乎同等贡献的话,奥利弗·克伦威尔在本册中的名次还要高些。克伦威尔基本上是一个实干家,洛克则是一个思想家,因而很难估计他俩的相对重要性。根据洛克时代的才智状况来看,即使没有他本人,与之非常近似的政治思想也许会有人不久就会提出来。但是假如没有克伦威尔,议会很可能在英国内战中失败。

理查·克伦威尔(Richard C romw ell 1626年—1712 )

在位时间:1658-1659

简介:理查·克伦威尔(Richard C romw ell,1626年—1712年),英国1658年-1659年的护国公,前任护国公是其父奥利弗·克伦威尔。

他企图继承其父的独裁政策,但在军官和人民的逼迫下重新召开父亲解散的议会。1659年议会宣布君主制复辟,1660年查理二世登基,他被撤护国公职。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House of Stewar t

查理二世(King C hales II,复辟1630~1685 )

在位时间:1660~1685

简介:查理二世:

苏格兰及英国国王查理二世(C harles II, 1630年5月29日——1685年2月6日),苏格兰及英格兰国王。

生平:

查理一世与玛利亚王後的长子,早年因其父王在内战中失败,生活孤独贫困,颠沛流离。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後,被苏格兰议会立为苏格兰国王,以对抗清教徒的共和国。1650年抵达爱丁堡;1651年元旦加冕,称查理二世。8月,入侵英格兰,被打败;10月抵达法国,法国和荷兰的拒绝接纳他,被迫辗转欧洲。1660年,在多佛登陆,回到伦敦。1661年4月,加冕为不列颠国王;在首席大臣海德的斡旋下,只处死了九名签署其父王查理一世死刑命令的圆颅党人。1678年,借―天主教阴谋案‖将议会中的天主教徒清除出去。1679年,签署―人权保护法‖。

其人:

查理二世意志坚定,随机应变,知人善任,在充满教派冲突的危机时仍能操纵大局。死後没有留下合法的後嗣,但至少和情妇有14个私生子

詹姆斯二世(KING JAMES II 1633~1701 )

在位时间:1685~1688

简介:詹姆斯二世(James II,1633-1701)

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国王(1685-1688),查理一世之次子,查理二世之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646年曾向议会军投降,为约克公爵。1648年逃离英国,1652-1655年在法国军队服役,1658年又在西班牙军队里服役,反对克伦威尔政权。1660年随查理二世回英国复辟,任王室军队最高统帅。1665、1672年发动英荷战争,在北美获得大批殖民地。1664年攻战荷兰人的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1668年皈依罗马天主教。1673年议会通过―检验法案‖,迫使他交出军权。1679年因卷入天主教叛乱案离开伦敦。1680-1682年统率苏格兰军队。1685年继位,镇压查理二世的私生子蒙默思公爵发动的叛乱,接着进行血的巡回审判,全面推行复辟。1687,1688年两次颁布天主教免罪法令,恢复天主教。1688年逮捕七个违抗免罪令的主教。后辉格党和托利党和解,共同发动宫廷政变,请女王玛丽和奥伦治亲王威廉来英国执政,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詹姆斯二世在爱尔兰策划叛乱。次年,兵败于博伊恩,其余生在法国度过。其子孙继续进行捣乱活动,史称:―詹姆斯党‖叛乱。

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King William III,1650~1702, Q ueen Mar y II,1662~1694)

在位时间:威廉三世-1689~1702,玛丽二世-1689~1694

简介:威廉三世英格兰的威廉三世(William III,1650年—1702年),即苏格兰的威廉二世、奥兰治的威廉亲王,奥兰治亲王、荷兰执政、英国国王。他是荷兰执政威廉二世与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之女玛丽公主的儿子。

1672年,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与英国联手攻入荷兰。7月,威廉三世就任荷兰执政,并与神圣罗马帝国结盟将法国人击退。1677年11

月,为与英国结盟,与表妹、英国公主玛丽结婚。1688年11月,英国发生光荣革命,自由议会邀请威廉三世登陆英国。1689年1月,英国议会宣布国王詹姆斯二世逊位,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及女婿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为国王,并通过―权利宣言‖。4月,威廉三世与玛丽二世共同加冕为英国国王。10月,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英国逐渐树立立宪君主制和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1694年,威廉三世的妻子、共治者玛丽二世驾崩。1701年,议会通过―嗣位法‖,规定了英国王位的传承顺序。1689年,与神圣罗马帝国缔结―维也纳条约‖,并对法国宣战。1697年,与法国签定―莱斯威克条约‖,与法国停战。1701年,加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2年,威廉三世驾崩。

玛丽二世(1662年4月30日—1694年12月28日),荷兰王后、英国女王。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的长女,荷兰执政、英国国王威廉三世的妻子和共治者(在英国)。

早年生活

玛丽二世是英王詹姆斯二世和安妮·海德王后的长女,她还有个妹妹,就是后来的安妮·斯图尔特女王。玛丽二世并不是个理想的公主,虽然公主颇有姿色,但并不循规蹈矩。她有个不为人知的隐私,就是同性恋。她热恋的对象是王家鹰苑管理员的女儿弗兰西丝·阿斯普利。在一连串情谊连绵的信中,玛丽毫不掩饰的表达了她对弗兰西丝的爱情,但她显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性别,而是口口声声地称对方为―丈夫‖。但是这段恋情无奈的,也如意料之中的结束了。

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

玛丽和弗兰西丝的恋情一方面由于后者的冷漠而告终,一方面也是因为父王的压力。当她知道自己要嫁给那个身患哮喘的奥兰治王子威廉的时候,她整整痛苦了一夜。不过她还是接受了这个结果,他们成婚之后玛丽随荷兰王子回到荷兰。她试着去爱那个若不经风的丈夫,好在后者对她也算全心全意。1688年,这对夫妻还一起结束了父亲的统治,并携手成为英国的统治者。

1694年,玛丽二世死于天花,时年32岁。

安妮女王(Q ueen Ann 1665~1714 )

在位时间:1702~1714

简介:安妮女王(A nne of Great Britain 又译为安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大不

列颠王国女王。

生平

安妮是詹姆斯二世与王后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与丹麦王子乔治结婚。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嗣位法‖,安妮成为威廉三世的继承人。1702年,安妮即位为英国女王。1707年,英格兰议会与苏格兰议会合并,实现两个国家真正的联合。由于安妮身体虚弱和无后嗣的忧虑,托利党领袖、国务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与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觊觎者詹姆斯·爱德华联系,希望他能以放弃天主教信仰来换取王位继承权,但遭到拒绝。1714年,安妮女王在驾崩前任命施鲁斯伯里公爵为政府中至关重要的财政大臣,确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继承。

汉诺威王朝House of Hannover

乔治一世(King George I 1660--1727)

在位时间:1714--1727

简介:乔治一世(George I of Great Britain,1660年——1727年),汉诺威选帝侯、英国国王。

生平:

汉诺威选帝侯奥古斯都和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孙女索菲亚的儿子。在1698年,其父逝世后继位为汉诺威选侯。1714年,英国女王安妮驾崩无嗣,根据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继承英国王位,称乔治一世,成为汉诺威王室的第一位国王。也是一个母语是德文,而且不会讲流利的英文的英国国王。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是马尔巴勒公爵和欧根亲王手下的大将,喜穿一身大红军装,在枪林弹雨中带队冲锋。1727年,在汉诺威驾崩。

乔治二世(King George II 1683--1760)

在位时间:1727--1760

简介:乔治二世(George II of Great Britain,1683年——1760年),英国国王,汉诺威选帝侯。

生平:

乔治一世与索菲亚·多鲁西亚的独生子,威尔士亲王。1705年,与安斯巴赫的卡洛琳结婚,共有三个儿子、五个女儿。1727年,乔治一世驾崩后继位为英国国王、汉诺威选侯,称乔治二世。在政治上得到英国首任首相华尔波尔的支持,争取到多数辉格党人和有势力的托利党人对其正统地位的承认。1742年,华尔波尔首相在以威尔士亲王弗雷德里克·路易斯王储为首的反对派的压力下辞职,乔治二世启用卡特里特组阁。由于乔治二世重视汉诺威甚于英国,为保障汉诺威领地的安全,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支持奥地利与普、法、西联盟作战。更放下国内政务亲自上欧洲大陆,率领德意志诸侯联军和少量英军跟法军作战,於1743年取得迪廷根战役大捷。1744年,议会以国王为德国利益而损害英国利益为由,迫使卡特里特首相辞职。1745年,詹姆斯二世的孙子、小王位觊觎者查尔斯王子在苏格兰登陆,并控制了苏格兰大部分地区。乔治二世派其子坎伯兰公爵讨伐小王位觊觎者取得胜利,小王位觊觎者被迫逃亡,在流亡中度过一生。17 46年,老皮特内阁组成。1760年,因心脏病发作猝死。

其人:

乔治二世一生热爱军事。1743年,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的代廷根战役中指挥与法国作战,在失去战马的情况下,步行挥剑指挥战斗,最终以很少的代价赢得了战斗。他是最后一位出现在战场上的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很爱他的妻子卡洛琳王后,受王后的影响很大,自己不在国内时,总是由王后摄政。作为天性热爱音乐的德国人,乔治二世也很热爱音乐,是德国音乐家亨德尔的赞助人。

乔治三世(King George III 1738--1820)

在位时间:1760--1820

简介:乔治三世(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是英国及爱尔兰的国王,汉诺威选帝候(后为国王),英国汉诺威王朝的第三任君主。乔治二世的孙子,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终年81岁。多次的精神错乱为他的晚年笼罩上一层乌云。其子威尔士亲王,亦即后任国王乔治四世,在国王被疾病(现普遍认为是卟啉症)折磨导致精神错乱而难以执政期间,于1787年至1788年及1811年2月5日至1820年1月20日两度作为摄政王代理国务。在他的执政期内,他的强硬立场导致了北美殖民地的最终独立。

生平:

乔治三世是威尔士亲王路易斯与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公爵腓特烈二世的女儿奥古斯塔公主的儿子。1751年,其父路易斯去世后继位为威尔士亲王,其母威尔士王太妃奥古斯塔开始将他当作国王来培养。1760年,其祖父乔治二世驾崩后,加冕为英国国王、汉诺威选侯,称乔治三世。1761年,与夏洛特结婚,共育有九子六女。

1768年,英国海军军官库克船长发现澳大利亚。1770年,英属北美殖民地爆发北美独立战争。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成立。1783年,英军在北美不断战败,被迫与美国签定《巴黎和约》,承认美国独立,乔治三世的威望随之降到最低点,以致其曾想逊位。1788年,英国在澳洲建立新南威尔斯殖民地。1793年,乔治三世遣往中国的特使马嘎尔尼勋爵(Lor d George Macartney)和副使斯当东(George Leonard Staunton)带领使团到达北京并谒见了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们还参加了在承德避暑山庄举办的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庆典。他们访华真实目的是打开中国的贸易市场,但是这个愿望没能够得到实现。

乔治三世的晚年极为凄凉,饱受失明和妄想症的折磨。1810年,他最心爱的小女儿阿米莉公主去世。1811年,乔治三世旧病复发。议会通过决议,由威尔世亲王乔治摄政,由王后夏洛特监护他,直到去世。

其人:

乔治三世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家居生活俭朴,对家人要求很严格,与儿子们的关系不好。虽然最后十年他没有执政,但他仍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国王之一。在他当政期间,经过与大革命后的法国和拿破仑的战争,使英国跃居首屈一指的世界强国,成为世界工厂。

乔治四世(King George IV 1762--1830)

在位时间:1820--1830

简介:乔治四世(George IV of the U nited Kingdom,1762年——1830年),英国国王,汉诺威选帝侯。乔治四世是乔治三世的长子,封威尔士亲王。1795年,为偿还债务,与表妹卡罗琳结婚,在他们唯一的女儿夏洛特出生后不久即告分居。1810年,乔治三世病重,根据议会通过的―摄政法‖成为摄政王。1820年,乔治三世晏驾后,成为英国国王、汉诺威选侯,称乔治四世。1830年驾崩。

威廉四世(King William IV 1765--1837)

在位时间:1830--1837

简介:威廉四世(William IV of the U nited Kingdom,1765年——1837年),英国国王,汉诺威国王,是乔治三世的第三个儿子,乔治四世的弟弟。1789年封亲王,克拉伦斯公爵。13岁加入海军,曾参加过北美独立战争。1818年,与萨克森-麦敏根的阿得莱德公主结婚。1830年,其兄乔治四世驾崩后成为英国国王、汉诺威国王,称英王威廉四世,汉诺威王威廉。1837年驾崩后,英国王位和汉诺威爵位分别由侄女维多利亚和弟弟坎伯兰公爵继承,从此英国失去了汉诺威领地。总体来说,威廉四世是一个平庸的国王,但他心肠慈善,是个朴素的绅士,被人民亲切的称为——水手国王。

维多利亚女王(Q ueen V ictoria 1819--1901)

英国王朝谱系

诺曼王朝 House of Normandy 1066-1087 威廉一世(征服王),1027-1087 诺曼底公爵。表兄爱德华早年流亡诺曼底,所以与其结盟,并许诺英格兰王位。爱德华死后哈罗德继承英格兰王位,于是威廉出兵占领英格兰。诺曼王朝开始。 1087-1100 威廉二世(红毛王),1060-1100 威廉一世之次子。长兄罗伯特继承并承诺将诺曼公国王位传给他。在狩猎时中流箭身亡,也有说法是被亨利一世暗箭伤害。 1100-1135 亨利一世,1068-1135 威廉一世幼子(第四子)。其独子威廉在横渡英吉利海峡时身亡,无子。因丧子和安茹伯爵叛乱而忧郁,导致消化不良而病死。 1135-1154 斯蒂芬 法国的布鲁瓦伯爵之子,母亲阿黛拉是威廉一世的第四个女儿。亨利一世死后第一个赶到英格兰宣布继承王位。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继承权,1153年,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的儿子——安茹伯爵亨利率领军队在英格兰登陆。经过几场战斗,他与斯蒂芬达成协议,斯蒂芬继续担任国王,死后由亨利继承王位。次年斯蒂芬死去,亨利即位,金雀花王朝开始。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House of Plantagenet 1154-1189 亨利二世,1133-1189 法国的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和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之子。19岁时同因淫乱被迫离婚的法王路易七世王后埃莱奥诺(30岁)结婚,取得法国南部大片领地。晚年发生王后和王子叛乱,亲征诺曼底和阿基坦,被法国国王菲利浦二世和阿基坦叛军俘虏死亡。该王朝本名叫安茹王朝。但是因为纹章用金雀花的小枝做装饰,所以通常人们叫它金雀花王朝。 1189-1199 理查一世(狮心王),1157-1199 亨利二世次子。参加十字军东征,获得狮心王的称号。在镇压阿基坦叛乱时身亡。身为国王十年,在英格兰的时间一共只有六个月。是骑士的楷模,但是作为国王却非常失败。 1199-1216 约翰(无地王),1167-1216 亨利二世第四子。长兄和三兄早亡。父王把在法国的领地全部授予几位兄长,由于已经没有领地可以封给约翰,所以被称为无地王。在位期间出兵法国而战败,回国后由于征税而面临国内诸侯反抗,被迫颁布了承认封建特权和城市自治的《大宪章》。

伦敦历史文化

伦敦历史文化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一直是英国历史与文化的重心。从英国最辉煌的时代至今天,留下了各时代的痕迹。处处可见古老宏伟的建筑,足以证实其历史上的丰功伟迹。 国会大厦 (house of parliament): 国会大厦是世界最大的哥德式建筑物之一,占地三万平方公尺。矗立於泰唔士河畔,气势雄伟,外貌典雅。国会大厦内有一千间房间,自13世纪以来此处便是英国国会开会之处,也同时兼为国王宫殿。但於1512年发生大火後,英皇爱德华六世在1547年把它拨给下议院,从此成为国会大厦。这里的西敏寺大厅(westminster hall)建於1097年,是唯一剩下来的旧建筑部分,分上议院(house of lords)和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西敏大厅侧有一座闻名中外的「大笨钟」(big ben)大笨钟每小时报时一次,钟声响起时远近可闻,且是十分准时,英国bcc电视台也是依据此钟报时。 西敏寺(westminister abbey): 西敏寺是一位於国会大厦对面的教堂,始建於10世纪原为诺曼第式建筑,其後不断改建及加建变为哥德式直至1755年才完成。自1066年威廉大帝在此登基起,历代皇帝及皇后均在此加冕,英国有不少王侯将相皆埋葬於此,所以西敏寺是英国地位最高的教堂。 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 白金汉宫,位於圣詹姆士宫与victoria火车站之间,1703年由白金汉公爵兴建,1863年始成为英国历代君主的寝宫,是英皇权力的中心地,皇宫是一座灰色建筑物,四周围上栏杆,宫殿前面的广场有很多雕像。其中维多利亚女王像上的金色天使,代表皇室希望能再创造维多利亚时代的光辉,若皇宫正上方飘扬

美术史基础知识部分

专业基础知识部分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空1分,共32分) l.中国山水画中的三远指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油画《蒙娜丽莎》的作者是________ 。 3.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是由丹麦建筑师_________ 设计的。 4.新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学习领域。 5.宋代有两位父子画家画的山水画被称为“米点山水”,父亲大米名叫________,儿子小米名叫________。 6.画家________的素描画《________》再现了土地改革运动中的斗争场面。 7.________是现代三大构成设计基础之一,专门研究色彩视觉心理的新兴学科。 8.中国古代画论《古画品录》提出的绘画要旨“六法”是指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西方绘画中多用——透视来虚拟性地表现空间感,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空间表现大多采用________透视来表现。 10.《虾》是国画大师________所作,他画的虾在“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重墨突出了虾眼、省略了一些虾腿。 11.中国古代瓷窑影响最大的是在宋代的五大名窑:________窑、________窑、________窑、________窑、________窑。 12.《流水别墅》是________建筑师________的代表作。 13.云南丽江纳西族创造的文字________被称为活的象形文字,是“书画同源”的体现。14.青铜器饰以饕餮纹,是我国________制时代青铜器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分,共4分) 1.色彩三要素指( )。 A.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 B.红、黄、兰 C.色相、明度、纯度 D.原色、问色、复色 2.高远、平远、深远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三种透视法,它出自古代画论 A.《画山水序》 B.《林泉高致》 c.《画山水赋》 D.《历代名画记》 3.李公麟创作的动物画珍品是( ) A.《牧马图》 B.《五马图》 c.《五牛图》 D.《照夜白》 4.荷兰一位善于应用局部光照明暗对比的画家是 A.哈尔斯 B.蒙德里安

英国历任女王和首相

英国历任国(女)王 一、诺曼王朝 1、威廉一世(征服王)1028年9月-1087年9月9日)诺曼底公爵(1035年-1087年)、英格兰国王(1066年-1087年在位)。 2、威廉二世·鲁弗斯(约1056年~1100年8月2日),英格兰国王,由1087年到1100年在位。 3、亨利一世(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兰诺曼底王朝国王(1100年—1135年在位)。 4、斯蒂芬(英文名Stephen,1096年~1154年10月25日),英格兰国王,由1135年到1154年在位。 二、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短斗篷)(1133年3月25日—1189年7月6日)是英格兰国王(1154年—1189年在位),他也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1150年起)、安茹伯爵(1151年起)和阿基坦公爵(1152年起)。 2、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又名狮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是英国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他在位期为1189年至1199年。 3、约翰(英文名John,1166年或1167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8日或19日),英格兰国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 三、金雀花王朝 1、约翰(英文名John,1166年或1167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8日或19日),英格兰国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 2、亨利三世(英文名Henry III,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英格兰国王,由1216年到1272年在位。虽然他的在位时间相当长,他是英格兰历史上最无名的国王之一。 3、爱德华一世(英文名Edward I,1239年6月17日~1307年7月7日),英格兰国王,由1272年到1307年在位。 4、爱德华二世(英文名Edward II,1284年4月25日~1327年9月21日),英格兰国王,由1307年到1327年在位。 5、爱德华三世(英文名Edward III,1312年11月13日~1377年6月21日),英格兰国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 6、理查二世(英文名Richard II,1367年约1月6日~1400年2月14日),英格兰国王,由1377年到1399年在位。 四、兰开斯特王朝 1、亨利四世(英文名Henry IV,1367年4月3日~1413年3月20日),英格兰国王,由1399年到1413年在位。 2、亨利五世 Henry V(1387年8月9日或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英格兰兰卡斯特王朝国王(1413年—1422年在位)。 3、亨利六世 Henry VI (1421年12月6日—1471年5月21日或5月22日)兰卡斯特王朝的最后一位英格兰国王(1422年—1461年;1470年—1471年)。 五、约克王朝 1、爱德华四世(英文名Edward IV,1442年4月28日~1483年4月9日),英格兰国王,由1461年3月4日到1483年4月9日在位。 2、爱德华五世(英文名Edward V,1470年11月4日~约1483年),英格兰国王,1483年在位。 3、理查三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兰国王,1483年到1485年在位。 六、都铎王朝 1、亨利七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7年1月28日~1509年4月21日),英格兰国王,1485年8月22日到1509年4月21日在位。 2、亨利八世(生于1491年6月28日–卒于1547年1月28日)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亨利七世次子。他自1509年4月22日开始在位。

英国历届国王在位大事件

英国历届国王在位大事件 英国历代有很多国王,英国历届国王在位发生过很多大事件,那么你知道英国历届国王在位大事件都有什么吗?以下是为你提供的英国历届国王在位大事件的相关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英国历届国王在位大事件1:诺曼王朝1、威廉一世(征服王)、英格兰国王(1066年-1087年在位)。 根据《圣经》故事创编的宗教剧开始在欧洲流行,后发展为神秘剧流行于14~16世纪; 1054,基督教分裂为东部“正教”和西部“公教”; 1066,诺曼征服,威廉加冕为英国国王 1086,英国汇编《末日审判书》 2、威廉二世;鲁弗斯,英格兰国王,由1087年到1100年在位。 1096开始,十字军东侵 3、亨利一世Henry I (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兰诺曼底王朝国王(1100年;1135年在位)。 4、斯蒂芬,英格兰国王,由1135年到1154年在位。 英国历届国王在位大事件2:安茹王朝1、亨利二世是英格兰国王(1154年;1189年在位)。 2、理查一世,又名狮心王理查,他在位期为1189年至1199年。

英国“普通法”开始形成,采取判例形式,适用于全国 欧洲出现世俗骑士歌曲,称吟唱诗人歌曲,标志欧洲社会兴盛期音乐的重要发展 3、约翰,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 英国历届国王在位大事件3:金雀花王朝1、约翰,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 1215,英王约翰(无地王)签署大宪章 2、亨利三世英格兰国王,由1216年到1272年在位。 1265,英国首次国会召开; 3、爱德华一世,英格兰国王,由1272年到1307年在位。 4、爱德华二世,英格兰国王,由1307年到1327年在位。 爱德华一世 5、爱德华三世,1327年到1377年在位。 1347~1453,黑死病(鼠疫)在欧洲流行,死亡约2400万人 1360年;英法签订布勒丁尼和约 理查二世 6、理查二世,英格兰国王,由1377年到1399年在位。 1337~1453,发生英法百年战争 1378~1417年;天主教会大分裂 1381年;英国农民反封建;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英国历届国王在位大事件4:兰开斯特王朝1、亨利四世,英格兰国王,由1399年到1413年在位。

英国历代国王一览表

英国历代国王一览表

(二)大不列颠联合王国 GREAT BRITAIN

【注1】 (1)Anglo-Saxon 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民族,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一支,5世纪和6世纪居住在英国 (2)Normandy诺曼底:英吉利海峡的历史地区,以前为法国西北一个省。古代高卢的一部分,这一地区相继被罗马人、弗兰克人和诺斯人征服,诺曼人征服(1066年)后和英法百年战争期间(1337-1453年)归属英格兰,于1450年归还法国。二战中联军登陆(1944年6月6日)地点即为诺曼底海滩 (3)Plantagenet (1).金雀花王朝:从亨利二世到理查德三世(1154-1485年)的一系列英王的家族名称 (2).[英]【史】金雀花王朝的, 安茹王朝的, 不兰他日奈王朝的(指由12世纪亨利二世即位至15世纪查理三世死的王朝) (4)Lancaster兰开斯特王朝:从1399年至1461年的英格兰王朝,产生过三位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亨利六世。在玫瑰战争期间它的标志是一朵红玫瑰(5)York约克王朝:英国统治王朝(1461—1485年),包括爱德华四世、爱德华五世和理查德三世,在玫瑰战争期间其标志是白玫瑰 (6)Tudor都铎王朝:英格兰统治王朝(1485-1603年),包括亨利七世及其后代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 (7)Stuart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苏格兰(1371年-1603年)及英格兰和苏格兰(1603-1649年和1660年-1714年)的王室 (8)Hanover汉诺威:英国统治家族(1714-1901年)。当1837年维多利亚登上王位时,汉诺威与大不列颠的王权相分离 (9)Windsor温莎:英国的统治家族(从1917年始),包括1917年采用这个名字的乔治五世及他的后继者,爱德华八世、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二世 【注2】 (1)盎格鲁-撒克逊王朝时期(802 - 1066)对应中国唐朝(618 - 907)至北宋(960 - 1127)时期 (2)诺曼底王朝时期(1066 –1154)对应中国北宋(960 - 1127)至南宋(1127 - 1279)时期 (3)金雀花王朝时期(1154 –1359)对应中国南宋(1127 - 1279)至元朝(1271 - 1368)时期 (4)兰开斯特王朝时期(1399 – 1461)对应中国明(1356 - 1644)初时期 (5)约克王朝时期(1461 – 1485)对应中国明(1356 - 1644)初时期 (6)都铎王朝时期(1485 – 1603)对应中国明朝(1356 - 1644)时期 (7)斯图亚特王朝时期(1603 – 1714)对应中国明末至清(1636 - 1911)初 (8)汉诺威王朝时期(1714 – 1910)对应中国清初至清晚期 (9)温莎王室时期(1910 - )对应中国民国至今 【注3】 (1)Anglo-Saxon 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民族,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一支,5世纪和6世纪居住在英国;Danish 丹麦的,Dane 丹麦人:9-11世纪入侵英格兰

英国历史简介

英国历史简介 英国历史概况 英国历史是一部征服与合并和的历史。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组成,而整个英国的历史也就是由这四个区域的历史交织组成。1535年威尔士成为英格兰王国的一部分,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正式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1800年大不列颠王国和爱尔兰合并成为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共和国独立,爱尔兰北部仍留在联合王国内。 苏格兰历史简介 苏格兰位于大不列颠岛北部,英格兰之北。苏格兰的历史的正式记载是在古罗马人入侵不列颠之后的一些纪录。公元5世纪,爱尔兰北部的盖尔人(凯尔特人的一支)移居苏格兰,曾在阿盖尔郡和比特郡地区建立达尔里阿达王国。此后向东扩张到阿瑟尔森林和厄恩河谷,向北扩张到埃尔金地区。公元843年达尔里阿达国王麦卡尔平兼任皮克特王国的国王,建立阿尔巴王国,王号为肯尼思一世,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苏格兰王国逐渐成形。此后,苏格兰历经邓凯尔德王朝、坎莫尔王朝、巴里奥尔王朝、英格兰占领、布鲁斯王朝以及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至1707年与英格兰王国合并成为联合王国。 威尔士历史简介 威尔士位于大不列颠岛西南部,英格兰以西。 距今约29,000年便有人类定居于威尔士。至古罗马人进入了大不列颠岛后,威尔士属于不列颠行省 公元5世纪,随着罗马人的撤离,盎格鲁撒克逊人大举入侵大不列颠,直至到11世纪,威尔士人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高压统治与入侵中度过,而同时布灵顿人开始称自己威尔士人。 公元8世纪,传说中的亚瑟王(King Arthur)领导布灵顿人抗击盎格鲁撒克逊统治。 公元9世纪和10世纪维京入侵使威尔士王国进一步统一,成为一个实体,但同时亦使威尔士落入英国皇室统治之下。 公元927年,威尔士国皇承认盎格鲁撒克逊国王阿瑟斯坦保护威尔士的主人。在随后的11世纪中,威廉一世充分利用了这种先例,在威尔士边境建立的强大而野心的封建领地制度。 公元1282年,英格兰王爱德华一世征服最后一个威尔士北部和西部的威尔士公国 公元1284年,威尔士正式被英格兰合并,爱德华一世以《罗德兰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确立自己在该地区的统治。 公元1535年,《联合法案》完成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统一,划分后者为13个郡,并规定英格兰法律通行全威尔士,英文为其官方语言。大部分威尔士人因此无法担任政府公职,但可以派代表参与英国国会。 北爱尔兰历史简介 北爱尔兰是英国的一个地区,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公元前6600年前后,人类开始在爱尔兰岛定居。现在的爱尔兰人是古代凯尔特人的后裔,世代居住在爱尔兰岛上。公元5世纪的时候,随着罗马天主教的传入,爱尔兰人逐渐信仰了天主教,并形成了由修道院、传道士和王国组成的文化。公元8世纪末,爱尔兰岛上出现了统一的文明和法律,但政治上还没有出现统一的国家。 公元12世纪末,英王亨利二世利用爱尔兰的分裂局面,率军在爱尔兰岛登陆,征服都柏林和附近地区,建成“爱尔兰领地”,交由其四子约翰统治。但到1609年为止爱尔兰仍然是由许多王国组成的,一直到1609年英格兰才完全占领爱尔兰。 在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爱尔兰人发动了大规模的反英起义。英国当局进行了残酷的镇压。1801年爱尔兰议会被解散,爱尔兰成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英国历代国王一览表

英国历代国王一览表(一)英格兰王国 ENGLAND

【注1】 (1)Anglo-Saxon 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民族,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一支,5世纪和6世纪居住在英国 (2)Normandy诺曼底:英吉利海峡的历史地区,以前为法国西北一个省。古代高卢的一部分,这一地区相继被罗马人、弗兰克人和诺斯人征服,诺曼人征服(1066年)后和英法百年战争期间(1337-1453年)归属英格兰,于1450年归还法国。二战中联军登陆(1944年6月6日)地点即为诺曼底海滩 (3)Plantagenet (1).金雀花王朝:从亨利二世到理查德三世(1154-1485年)的一系列英王的家族名称 (2).[英]【史】金雀花王朝的, 安茹王朝的, 不兰他日奈王朝的(指由12世纪亨利二世即位至15世纪查理三世死的王朝) (4)Lancaster兰开斯特王朝:从1399年至1461年的英格兰王朝,产生过三位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亨利六世。在玫瑰战争期间它的标志是一朵红玫瑰(5)York约克王朝:英国统治王朝(1461—1485年),包括爱德华四世、爱德华五世和理查德三世,在玫瑰战争期间其标志是白玫瑰 (6)Tudor都铎王朝:英格兰统治王朝(1485-1603年),包括亨利七世及其后代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 (7)Stuart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苏格兰(1371年-1603年)及英格兰和苏格兰(1603-1649年和1660年-1714年)的王室 (8)Hanover汉诺威:英国统治家族(1714-1901年)。当1837年维多利亚登上王位时,汉诺威与大不列颠的王权相分离 (9)Windsor温莎:英国的统治家族(从1917年始),包括1917年采用这个名字的乔治五世及他的后继者,爱德华八世、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二世 【注2】 (1)盎格鲁-撒克逊王朝时期(802 - 1066)对应中国唐朝(618 - 907)至北宋(960 - 1127)时期 (2)诺曼底王朝时期(1066 –1154)对应中国北宋(960 - 1127)至南宋(1127 - 1279)时期 (3)金雀花王朝时期(1154 –1359)对应中国南宋(1127 - 1279)至元朝(1271 - 1368)时期 (4)兰开斯特王朝时期(1399 – 1461)对应中国明(1356 - 1644)初时期 (5)约克王朝时期(1461 – 1485)对应中国明(1356 - 1644)初时期 (6)都铎王朝时期(1485 – 1603)对应中国明朝(1356 - 1644)时期 (7)斯图亚特王朝时期(1603 – 1714)对应中国明末至清(1636 - 1911)初 (8)汉诺威王朝时期(1714 – 1910)对应中国清初至清晚期 (9)温莎王室时期(1910 - )对应中国民国至今 【注3】 (1)Anglo-Saxon 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民族,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一支,

英国各个王朝

一.House of Norman Norman Conquest: William I led his army to invade England in October 14, 1066,for Harold, earl of Wessex, was later chosen to be king of England. William I killed Harold and defeated his army, thus making himself the founder of House of Norman. During the rule of William’s next two successor s, strong and centralized government continued in a federalized society. Henry Plantagenet, in 1154, established the House of Plantagenet as Henry II. Henry and his sons, Richard and John, expanded royal authority. 二. House of Anjou: King John quarreled with the Pope about the election of the see of Canterbury but failed,so he had to obey the Pope. Consequently, In 1215, “Magna Carta” or “Great Charter” was signed. Pious was well-meaning but incompetent and extravagant. Simon de Montfort led the barons and rose against Henry III in 1264, and the parliament started in 1265. 三. House of Plantagenet Henry II was the first king of House of Plantagenet. He took measures to bring the disorders of king Stephen reign to an end. In the first year of his reign, Edward I King of England suppressed corruption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restricted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ourts to church affairs, and eliminated the Pope's over lordship over England. 四. House of Lancaster Wars of the Roses: (1445-1487) it was a series of wars between the supporters of House of Lancaster and those of House of York. There were three emperors during this time, they were Henry IV, Henry V, and Henry VI. 五.House of York The House of York was the ruling house of England, including Edward IV, Edward V, and Richard III. During the wars of the roses, its symbol was a white rose. Henry VI was killed in London Tower and then Edward was crowned. Finally the wars ended with Richard III’s death in Bosworth Field. 六.House of Tudor Henry VII was the 1st king of the House of Tudor, he strengthened the government and his own power at the expense of the nobles. Through monetary strategy, he managed to steadily accumulate wealth during his reign. He established a new dynasty after 30 years of struggle. He strengthened the judicial system as well as the treasury and successfully denied all the other claimants to his throne. 七.House of Stuart James Stuart, king of Scotland and later king of England, was the first king of the House of Stuart. James I insisted on the Divine Right of kings, believing kings were only responsible to God and not to any parliaments. He believes t he king’s will was the only law. Parliament of 1614 and parliament of 1621 were both dismissed by James I just because the parliaments criticized his policies and asked for the reformation in the country. Charles I was the second king of the House of Stuart and the successor of James I. The English Civil War broken during his reign.

英国历史年代简要整理

英国历史简要整理 1.罗马时期 在不列颠群岛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约公元前30世纪,伊比利亚人从欧洲大陆来到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Ibérian Peninsula伊比利亚半岛) 约公元前700年以后,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凯尔特人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 公元43年,罗马入侵不列颠。征服不列颠后变其为罗马帝国的行省。罗马人以位于泰晤士河口的伦敦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连接各地的城市,使伦敦成为罗马不列颠统治和对外联系的中心。 3~4世纪,随着奴隶反抗斗争的加剧,罗马帝国逐渐衰落。到407年,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 2.中古时期 盎格鲁撒克逊 罗马人撤离后,居住在德国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麦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莱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从5世纪中叶起陆续侵入不列颠。 到7世纪初,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这个时期史称“七国时代”,也成为了后来的英吉利王国的雏形。英吉利这个名字源自“盎格鲁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鲁人之地”,后音译变成了England 6世纪末,基督教传入英国。597年,罗马教皇派修士奥古斯丁到英吉利传教。到7世纪下半叶,英吉利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罗马基督教。 丹麦入侵 从8世纪末开始,以丹麦人为主体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屡屡入侵英国。为抗击丹麦人,威塞克斯王国国王埃格伯特(约802~839在位)于827年统一七国,建立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诺曼征服 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丹麦维京人后裔)于1066年率军入侵,同年10月进入伦敦,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威廉征服英国后,宣称自己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没收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和自由农民的土地,把全国可耕地面积约1/6和山林面积约1/3据为己有,其余的分给他的诺曼亲信和随从,并根据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贵族爵位。教会也由诺曼人接管。

英国历代国王列表

英国历代国王一览表 (一)英格兰王国ENGLAND Name(Nickname)姓名(俗称)Family Tie 亲属关系Reigned 在位Anglo-Saxons and Danes 盎格鲁- 撒克逊王朝(802 - 1066)Egbert 埃格伯特King of Wessex 802 - 839 Ethelwulf艾特尔沃尔夫son of Egbert 839 - 855 Ethelbald艾特尔鲍尔德son of Ethelwulf 855 – 860 Ethelbert I 艾特尔伯赫特second son of Ethelwulf 860 – 866 Ethelred I 艾特尔雷德一世third son of Ethelwulf 866 - 871 Alfred(The Great)阿尔弗烈德大帝fourth son of Ethelwulf 871 – 899 Edward(The Elder)爱德华一世Alfred’s son 899 - 925 Ethelstan艾特尔斯坦Edward’s son 925 - 939 Edmund I(The Magnificent)埃德蒙一世third son of Edward 939 - 946 Edred埃德雷德fourth son of Edward 946 – 955 Edwy(The Fair)埃德威格eldest son of Edmund 955 – 959 Edgar(The Peaceful)埃德加一世second son of Edmund 959 - 975 Edward(The Martyr)爱德华二世eldest son of Edgar 975 - 979 Ethelred II(The Unready)艾特尔雷德二世second son of Edgar 979 - 1016 Edmund II(Ironside)埃德蒙二世son of Ethelred II 1016.4-1016.4 Canute The Great 卡纽特大帝the Danish King 1016 - 1035 HarlodHarefoot哈罗德一世son of Canute 1035 - 1040 Hardicanute 哈迪卡纽特son of Canute 1040 - 1042 Edward(The Confessor)爱德华三世son ofEthelred II 1042 – 1066 Harode II 哈罗德二世the last Saxon King 1066 -1066 House of Normandy 诺曼底王朝(1066 – 1154) William I(The Conqueror)威廉一世cousin of Edward (The Confessor)1066 - 1087 William II(Rufus)威廉二世third son of William I 1087 - 1100 Henry I Beauclearc亨利一世youngest son of William I 1100 - 1135 Stephen 斯蒂芬son of William I’s daughter 1135 - 1154 House of Plantagenet 金雀花(或称:安茹)王朝(1154 - 1399)Henry II(Curtmantle)亨利二世son of Henry I’s dau ghter whose husband was Count of Blois 1154 - 1189 Richard I(The Lion-Hearted)理查一世son of Henry II(crusader)1189 - 1199 John(Lackland)约翰son of Henry II 1199 - 1216 Henry III亨利三世son of John 1216 - 1372 Edward I(Longshanks)爱德华一世son of Henry III 1272 - 1307 Edward II爱德华二世son of Edward I 1307 - 1327 Edward III爱德华三世son of Edward II 1327 - 1377 Richard II理查二世grandson of Edward II 1377 - 1399 House of Lancaster 兰开斯特王朝(1399 – 1461) Henry IV 亨利四世son of Edward III’s son, Duke of Lancaster 1399 - 1413 Henry V 亨利五世son of Henry IV 1413 - 1422 Henry VI 亨利六世son of Henry V 1422 - 1461 及1470 - 1471

(完整版)英国历史大事年表

英国历史大事年表 都铎王朝:1485~1603(近代英国开始) 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15世纪中叶,30年的玫瑰战争导致都铎王朝建立,获胜方南方大地主和新贵族的代表亨利·都铎加冕为王,是为亨利七世。都铎王朝正值资本主义在英国初升时期,产生了两位有名君主:亨利八世,为子嗣和婚姻问题与罗马教庭宣布决裂,成立英国国教(即圣公会);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正值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莎士比亚。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被伊丽莎白指定为继承人,1603年,詹姆斯登上英格兰国王的宝座,成为詹姆斯一世,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这为100年后(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正式合并创立了条件。】 155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即位,统治英国达45年之久 1564年:莎士比亚诞生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英国在1588年英西海战中的胜利,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胜利,它再一次显示了在王权统治下的民族国家的力量。长期处在欧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岛国,第一次以强国的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出了声音,并迅速进入世界海洋霸权和商业霸权的争夺中心。】 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 1603年:80岁的伊丽莎白一世去世了。 苏格兰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为英格兰的詹姆士一世,统一了英格兰和苏格兰 1620年:对新教徒的镇压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号"抵达美洲 1628年,《权力请愿书》 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1642~1651年:英国内战爆发 1649年: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的儿子)被处决(1.30),克伦威尔宣布共和政体(5.19) 1660年:(查理二世)王朝复辟【詹姆斯二世(查理二世儿子)继承王位,后被罢黜。】 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设立 1679年,人身保护法;托利党成立(1833年改称现名)

28英国历任国王和首相

英国国王 英国国王 Britain,King/Queen of 英国宪法规定的世袭的国家元首,立法机关的组成部分,法院的首领,联合王国全部武装部队的总司令,英国国教的世俗领袖和英联邦元首。 1066年威廉征服英国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国王权力逐步加强。13~15世纪末,在等级君主制下,英王的权力受到贵族的牵制。15世纪末~17世纪中叶,英国实行君主专制制,英王掌握全国的统治大权。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步确立起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政体,英王实权逐步转至议会。18世纪初,英王实权又逐步转至英国内阁。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在法律上,英王享有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总督,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册封贵族和授予荣誉称号,进行审判,统帅军队,宣战与媾和等广泛权力。但实际上这些权力大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英王的一切政务活动完全服从内阁的控制和安排,其活动多属礼仪性质。但英王个人还享有崇高荣誉和尊严,以及其他诸如不纳税、不被起诉等特权。英王是英国和英联邦统一团结的象征,英国政治连续性的标志和政府决策的顾问,她对政府决策享有被咨询权、鼓励权和警告权。 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规定,王位继承者必须是新教徒。该法确立了长子继承原则和男性优于女性原则。王位根据年长顺序传给已故国王的儿子;如无子,则传给女儿;如无子女或后裔相隔很远,则传给旁系亲属或其后裔。1952年英王乔治六世死后因无儿子,由其长女伊丽莎白继承王位。按照1937、1943、1953年的《摄政法》规定,英王因未成年或其他原因暂时不能行使职

权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由成年的王位顺序继承人、大法官、下院议长、高等法院院长、上诉法院院长等人中的某些人摄政。 英国历代国王世袭表 一、诺曼王朝 1、威廉一世(征服王)(法文:Guillaume le Conquérant; 英语: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拉丁文:Willielmus Rex Anglorum,1028年9月-1087年9月9日)诺曼底公爵(1035年-1087年)、英格兰国王(1066年-1087年在位)。 2、威廉二世·鲁弗斯(英文名William II Rufus,约1056年~1100年8月2日),英格兰国王,由1087年到1100年在位。 3、亨利一世Henry I (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兰诺曼底王朝国王(1100年—1135年在位)。 4、斯蒂芬(英文名Stephen,1096年~1154年10月25日),英格兰国王,由1135年到1154年在位。 —————————— 二、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短斗篷)Henry II Curmantle(1133年3月25日—1189年7月6日)是英格兰国王(1154年—1189年在位),他也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1150年起)、安茹伯爵(1151年起)和阿基坦公爵(1152年起)。 2、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又名狮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是英国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他在位期为1189年至1199年。 3、约翰(英文名John,1166年或1167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8日或19日),英格兰国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 ——————————

英国历史著名国王的历史事件

英国历史著名国王的历史事件 英国王室(英文常简称Er)是现存最古老的王室之一,每代君主的加冕仪式都严格奉行完全一样的传统,这使得英国王室的加冕典礼成为现存的、依然举行的最古老的仪式。英国历史10个著名国王的历史事件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整理英国历史10个著名国王的历史事件的资料,仅供参考。 英国历史10个著名国王的历史事件伊利莎白一世是英国人最欢迎的君主,她在位45年,终身未嫁,被称为嫁给英格兰的女王。她同时还是法兰西名义上的女王。她执政初期正是国内宗教纷争严重的时刻,经过四十余年的努力,她不但让英国国内得以巩固,也让英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她统治的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涌现出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等著名人物。英国海军还一举击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的西班牙海军“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 虽然她宁愿牺牲婚姻来保证英国的统一,但是英国依然在她死后50年陷入了内战。 爱格伯特是第一个统一英格兰的国王,至少表面上是这个样子的。在他任期内英国依然处于混乱不堪的状态之中,但是他成功打破了七国割据的局面,为英国的真正统一打下了基础。 爱德华一世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国王,文治武功均空前绝后,他执

政期间为英国掠夺了大量财富和土地。同时因为对苏格兰人民采取残酷镇压而被冠以“英格兰铁锤”之名。 爱德华一世十分重视军事,他改革了军队,并发展出“长弓兵”,使英国军队作战能力大大加强。让英国具备了与其它列强争雄的能力。爱德华一世是影响世界进程的重要人 英国君主在英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塑造了日不落帝国的神话,英国到迄今为止一共有45名君主,其中有7位女王。在历史的长河中,英国也不缺乏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君主,下面细数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 伊利莎白一世是英国人最欢迎的君主,她在位45年,终身未嫁,被称为嫁给英格兰的女王。她同时还是法兰西名义上的女王。她执政初期正是国内宗教纷争严重的时刻,经过四十余年的努力,她不但让英国国内得以巩固,也让英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她统治的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涌现出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等著名人物。英国海军还一举击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的西班牙海军“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 虽然她宁愿牺牲婚姻来保证英国的统一,但是英国依然在她死后50年陷入了内战。 爱格伯特 爱格伯特是第一个统一英格兰的国王,至少表面上是这个样子

六年级美术检测试卷知识点

六年级美术检测试卷知识点 1、《虎座立凤》是漆器,年代为战国中期。是楚文化鼎盛时期的象征。 2、邮票始出英国,中国邮票发端于清代,1878年第一枚“大龙邮票” 诞生 3、构图形式有:水平线构图、s形构图、对称构图等。 4、《干草车》——19世纪英国、康斯太勃画。 5、最早的首日封:1840年,英国,名为“黑便士”。 6、中国最早的首日封:1957年,名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 7、首日封五元素:邮票、邮戳、邮编格子、主图、主题。 8、中国年画四大家: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天津杨柳青、山东潍 坊。距今约600年的历史。始创于明代,在清代达到顶峰。 9、中国戏曲中图案化的性格化妆称为脸谱。 红脸——关公(耿直)黑脸——包公(粗豪) 蓝脸——窦尔敦(勇猛)白脸——曹操(奸诈) 10、电话亭三结构:亭顶、电话、亭身。 11、路灯三结构:灯罩、灯体、灯杆。 12、适合纹样是:将一种纹样适当的组织在一定的形状内,适合装饰 需求。 形式有:对称式、均衡式、向心式、离心式、旋转式等。 13、泼墨画代表人物:张大千——《春水归舟》(国画) 14、指墨画代表人物:潘天寿——《睡猫图轴》(国画) 15、《衣纹习作》(素描):达芬奇(意大利) 《草垛》(油画):莫奈(法) 《骑士》(版画):埃舍尔(荷兰) 典型正负图形——太极图 16、《蒙娜丽莎》(油画)——达芬奇(意大利) 《椅中圣母》(油画)——拉斐尔(意大利)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油画)——列宾(俄罗斯) 《三个乐师》(油画)——毕加索(西班牙) 《加莱义民》(雕塑)——罗丹(法国) 《国王与王后》(雕塑)——亨利摩尔(英国) 《大卫》(雕塑)——米开朗基罗(意大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