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训练2 认识生物及其环境

2021年 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训练2 认识生物及其环境
2021年 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训练2 认识生物及其环境

课时训练(二) 认识生物及其环境

【限时:30分钟】

|基础达标|

1.【2020·威海】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需要营养

B.都能运动

C.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D.都能繁殖后代

2.【2020·宜昌】下列有关生物(现象)的实例及特征的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生物都有繁殖现象

B.蜻蜓点水——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新冠病毒——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2020·潍坊】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能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叶形,这体现了生物基本特征的()

图K2-1

A.能够生长和发育

B.能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C.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D.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

4.【2020·乐山】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描述的自然现象,合理的生物学解释是

()

A.生物影响环境的结果

B.桃树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C.温度影响生物的结果

D.桃树不能适应“山寺”环境

5.【2020·湘潭】民间有“春兰秋菊,南橘北梨”之说,造成这种差异的生态因素依次是()

A.光照和温度

B.温度和水分

C.水分和光照

D.水分和温度

6.【2020·郴州】“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生动地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的哪种关系()

A.合作

B.竞争

C.捕食

D.寄生

7.【2020·鄂尔多斯】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A.城市绿化改善了空气质量

B.北方多种树木入冬前会落叶

C.浮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的上表皮

D.荒漠中生长的仙人掌的茎具有储水功能

8.【2020·巴南】下列哪项不是动物保护色的含义()

A.使动物容易躲避敌害

B.有利于动物捕食猎物

C.能保护动物的皮肤的美丽

D.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

|能力提升|

9.【2020·邵阳】下列生命现象中,不属于生物繁殖现象的是()

A.南瓜开花结果

B.爬行动物产卵

C.细菌产生芽孢

D.肾蕨产生孢子

10.【2020·北京海淀零模】烟草花叶病毒和流感病毒生活和繁殖的场所必须是()

A.富含有机物的环境

B.烟草叶肉细胞内

C.相应寄主活细胞内

D.人体黏膜细胞中

11.【2020·通辽】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沙漠上到处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这说明水分对植物的分布有影响

B.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C.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D.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只有阳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

12.【2020·北京顺义初三期末】猪笼草有的叶子会特化成“捕虫瓶”,当小虫跌进瓶里,瓶盖会自动关闭,在消化液的帮助下将小虫“吃”掉。这个事例不能说明的是()

图K2-2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

生物体的结构是与功能相适应的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3.【2020·海南】 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体现温度对生物影响的是 ( ) A.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D.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14.【2020·北京顺义初三期末】 下表为小组探究有关黄粉虫幼虫的实验方案。该研究题目应为( )

放置黄粉虫 幼虫的位置 黄粉虫

幼虫数量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20只 明亮 28 ℃ 适宜 纸盒右半侧

20只

黑暗

28 ℃

适宜

A.探究黄粉虫幼虫数量对其分布的影响

B.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分布的影响

C.探究温度对黄粉虫幼虫分布的影响

D.探究湿度对黄粉虫幼虫分布的影响

15.【2020·菏泽】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蕨类植物有了真正的根和输导组织,适应陆地生活的能力较强

B.每天光照时间超过14小时,油菜才能形成花芽

C.蚯蚓的活动能使土壤疏松,并能提高土壤肥力

D.鲫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适于生活在水中

|核心素养提升|

16.生物环保小组自制了“蚯蚓垃圾处理箱”,利用蚯蚓处理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观察中发现,冬季,十几条蚯蚓将 50 g 的垃圾完全分解,需要 15天的时间。春季,这些蚯蚓分解相同质量的垃圾,只需要 2~3 天。混有蚯蚓粪便的土壤,更适宜养花。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图K2-3

A.温度可以影响蚯蚓的生命活动

B.空气不影响蚯蚓的生命活动

C.蚯蚓以厨余垃圾中的有机物为食

D.蚯蚓的活动可以改变土壤环境

17.【2020·北京石景山初二期末改编】成熟的菟丝子根、叶退化,可缠绕在拟南芥的茎上。为研究其相互作用,进行相关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发现,菟丝子通过吸器刺入拟南芥茎内吸收水分、无机盐和供自己生长发育,并抑制拟南芥生长。由此推测,菟丝子和拟南芥之间是关系,菟丝子和拟南芥属于环境中的因素。(2)自然生长的拟南芥被夜蛾幼虫咬食后,叶片中的抗虫蛋白活性会升高,该物质能(填“促进”或“抑制”)夜蛾消化食物,使夜蛾幼虫被迫放弃继续取食。

(3)拟南芥的一个叶片被咬食后会发出信号,使同株上未被咬食叶片的抗虫蛋白活性升高,提前启动防虫反应。缠绕在拟南芥上的菟丝子能否将这种信号传递给另一株拟南芥?研究者进行了如图K2-4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检测并比较(填字母)这两株叶片中抗虫蛋白的活性。

图K2-4

若,

可推测菟丝子能传递信号。借此过程,菟丝子和拟南芥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

【参考答案】

1.B

2.C 【解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体现的是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A错误;“蜻蜓点水”体现了生物能繁殖,B错误;“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C正确;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D错误。

3.D

4.C 【解析】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因此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得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体现了环境因素温度影响生物,C正确。

5.A 【解析】“春兰秋菊”主要是受春季和秋季光照强度不同的影响。橘在北方的温度下是不能生长的,

而梨也无法适应南方过热的温度环境,“南橘北梨”主要是南北温度的不同造成的。

6.C

7.A

8.C

9.C 【解析】南瓜开花结果、爬行动物产卵、肾蕨产生孢子都属于生物繁殖现象;而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细菌是依靠分裂进行繁殖的,细菌产生芽孢不属于繁殖现象,C符合题意。

10.C 【解析】烟草花叶病毒属于植物病毒,流感病毒属于动物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相应寄主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和繁殖,C正确。

【高效记忆】病毒是唯一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存繁殖。

11.D

12.C 【解析】猪笼草吃掉小虫,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捕虫瓶”捕虫说明生物体的结构是与功能相适应的;小虫跌进瓶里,瓶盖会自动关闭,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此事例不能说明生物能生长和繁殖。故选C。

13.D 【解析】“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长需要水分和光照,没有体现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4.B 【解析】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纸盒的左半侧和右半侧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因此该研究题目应为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故选B。

15.B 【解析】蕨类植物有了真正的根和输导组织,适应陆地生活的能力较强,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每天光照时间超过14小时,油菜才能形成花芽,说明环境能影响生物;蚯蚓的活动能使土壤疏松,并能提高土壤肥力,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鲫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适于生活在水中,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

16.B 【素养解读】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和图片信息的获取能力,以及信息分析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解析】题干中冬季和春季蚯蚓分解垃圾的用时不同,说明温度对蚯蚓的生命活动有影响,A正确;蚯蚓的生命活动需要氧气,图中装置设有“透气孔”说明空气对其生命活动有影响,B错误;蚯蚓是异养型生物,需要从外界获得有机物,C正确;题干中“混有蚯蚓粪便的土壤,更适宜养花”说明其活动可以改变土壤环境,D正确。

17.(1)有机物寄生生物

(2)抑制

(3)A、C C叶片中抗虫蛋白的活性高于A叶片

【素养解读】本题较为综合,考查生物与环境的适应观、生物与环境形成统一的稳态以更好地生存。同时考查学生运用归纳与推理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以及能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分析实验方案的科学探究能力。【解析】(1)植物生长发育除需要水分、无机盐外,还需要有机物供自身生长发育。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间的关系称为寄生关系,观察发现,菟丝子通过吸器刺入拟南芥茎内吸收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供自己生长发育,并抑制拟南芥生长。由此推测,菟丝子和拟南芥之间是寄生关系。菟丝子和拟南芥都是植物,属于生物因素。

(2)题干中由于叶片中的抗虫蛋白活性升高,夜蛾幼虫被迫放弃继续取食,说明抗虫蛋白会抑制夜蛾消化食物。

(3)题干中研究的是缠绕在拟南芥上的菟丝子能否将有虫害这一信号传递给另一株拟南芥,因此要分别选取有菟丝子寄生的未被咬食的拟南芥C和无菟丝子寄生的未被咬食的拟南芥A来检测抗虫蛋白活性。若在实验组中C叶片上检测到的抗虫蛋白的活性比A叶片的高,则说明菟丝子能传递信号。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课时训练:第8练细胞膜和细胞核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细胞膜功能的是 () A.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将细胞与周围环境分隔开 C.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控制细胞的代谢 2.(2019·枣庄调查)下列生理过程中,需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才可完成的是() A.氨基酸通过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 B.高等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 C.垂体细胞分泌生长激素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兴奋或抑制 3.下列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的是() A.蛙红细胞的分裂 B.唾液腺细胞分泌淀粉酶 C.植物细胞质壁分离 D.肝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识别胰岛素

4.下列有关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间信息交流是细胞膜的功能之一,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即被受体转运到突触后膜上,使后膜兴奋或抑制 C.与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结合的受体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细胞接触传递信息,也可以通过介质传递 5.(2019·衡阳八中质检)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 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图示为肝细胞膜,则尿素的运输方向是Ⅱ→Ⅱ B.细胞间的识别、免疫、细胞的癌变与Ⅱ有密切的关系 C.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Ⅱ和Ⅱ的流动速度 D.b过程不需要A TP,a过程未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这一生理特性6.(2019·长沙月考)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法正确的是() A.罗伯特森利用光学显微镜提出了“亮—暗—亮”的三明治结构是一

种静态模型 B.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将小鼠和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做标记的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细胞膜上绝大多数的蛋白质和磷脂双分子层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欧文顿利用了化学上的“相似相容原理”解决了脂溶性物质为什么更容易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膜上具有大量的磷脂和少量的固醇7.(2019·枣庄学情调查)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结构是核孔 B.核糖核苷酸只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C.细胞核控制细胞所有的遗传特性 D.没有细胞核也能合成蛋白质 8.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并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疾病,最新研究表明,其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物的运输障碍(核孔复合物是位于核孔上与核孔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的物质),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房颤的成因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 B.核孔运输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编码核孔复合物的基因发生

2018中考生物专题训练:人体的营养(带解析)

专题训练:人体的营养 一.选择题 1.(2017·苏州学业考)下图为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示意图。①~⑤分别表示不同的消化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营养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④和⑤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都是小肠 B.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③内含有脂肪酶,可以分解脂肪 D.X是大肠,是吸收a、b、c的主要场所 【解析】选A。本题考查食物的消化过程。分析示意图可知,④和⑤为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在小肠内将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彻底消化,选项A正确。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选项B错误。③为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选项C错误。X是小肠,能够吸收a葡萄糖、b 氨基酸、c甘油和脂肪酸,选项D错误。 2.(2017·长沙学业考)某中学为了增强学生食品安全意识,举办了以“食品安全与健康”为主题的校园漫画竞赛。下图是一幅获奖作品。请回答问题:

(1)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更应注意合理营养,合理营养是指____________而平衡的营养。 (2)为了做到合理营养,我们应每天按营养学家设计的“____________”均衡地吃那五类食物。 (3)购买包装食品时,除了要注意是否有QS标志外,一定要查看生产日期和____________期。 (4)向食品中添加防腐剂可以防止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食品腐败,但要遵照国家标准规范使用。 (5)作为一名中学生,当发现商家有类似漫画中的违法行为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你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解析】(1)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适合,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2)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地摄取五类食物。在“平衡膳食宝塔”底层的食物需要量多,越往上需要量越少,最顶端需要量最少,由下往上①层为谷类、薯类及豆类,主要提供淀粉等糖类,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因此每日摄取量最多的应为第①层食物,因为该层食物富含糖类,能满足人体对能量的需求;②层为蔬菜、水果类,主要提供维生素;③层为肉类等动物性食品,④层为奶制品、豆制品,③④层主要提供蛋白质;⑤层为油脂类,能提供脂肪,

2018中考生物专题训练: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带解析)

专题训练: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选择题 1.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血缘关系”,这里的“血缘关系”实质上是指( ) A.血液 B.遗传物质 C.血细胞 D.血浆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血缘关系的理解。血缘关系实质上是指遗传物质,血缘关系近的人,遗传物质越相似。 2.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兔的白毛和白毛 B.兔的白毛和黑毛 C.兔的白毛和长毛 D.兔的白毛和猫的白毛 【解析】选B。本题考查相对性状的判断。相对性状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即判断相对性状有三个关键点: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判断时三者缺一不可。选项A为同一表现类型;选项C不是同一性状;选项D不属于同一种生物,故选B。 3.下图是关于遗传知识的概念图,图中的代码1、2、3、4依次为( ) A.细胞核、染色体、基因、双螺旋结构 B.染色体、双螺旋结构、遗传信息、基因 C.遗传信息、染色体、基因、双螺旋结构 D.遗传信息、细胞核、双螺旋结构、基因

【解析】选C。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它主要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DNA上包含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 4.某生物的体细胞中有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下列图解中正确的是 ( ) 【解析】选C。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成对的基因在成对的染色体上。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基因成对,成对的基因在成对的染色体上的位置相同。选项A 中,A、a位置不同;选项B中,A与B,a与b不是一对基因;选项D中,成对基因的位置不同,因此只有选项C正确。 5.下列关于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都是显性性状 B.出现频率高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出现频率低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C.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D.隐性性状只有在子二代中才能表现出来 【解析】选C。本题考查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

八年级生物下册课后练习答案概要

八年级生物下册课后练习答案概要八年级生物下册课后练习答案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想一想议一议P2 竹是很少开花的植物,它们大部分时候地下的根状茎进行无性生殖。竹鞭有节,节部有芽和退化的叶,并可生根。有的芽长成新鞭,在土壤中蔓延生长,有的芽发育成笋,出土长成茎干并逐渐成竹。竹也可以进行有性生殖,即开花,结果并产生种子。开花后的竹林会大面积死去,而有性生殖产生的种子会繁衍成新竹林。由于有性生殖产生新竹林需要一个过程,在新旧竹林交替之际,以竹为主要食物的大熊猫会发生食物短缺,会危及大熊猫的生存。观察与思考P4 1( 不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子代。 2( 例如,甘薯的块根上可以长出根和芽,草莓和匍匐茎节处可长出根,莲可利用地下茎繁殖,薄荷的匍匐根状茎节处可生出新根。 3( 既可以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通过无性生殖迅速扩大种群规模,占领更多的时空资源,又可在环境条件恶劣时以有性生殖产生的果实和种子度过不良环境,以保证种群的延续。 练习P6 1(×? 2( D 3(被子植物的无性生殖在农业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甘薯是先育秧再扦插,进

行无性生殖的植物,大多是具有有性生殖能力的。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想一想议一议P9 毛毛虫一般指蝶类的幼虫,它是由蝶类产生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毛毛虫经过若干次蜕皮后变为蛹,再由蛹羽化成蝴蝶(或蛾)。 观察与思考P10 1(2?5?4?1?3?6;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1(家蚕通过有性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这种生殖方式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2(蚊、蝇、菜粉蝶、蜜蜂、赤眼蜂等动物与家蚕的生殖和发育方式相似,它们都是进行有性生殖,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 3(春蚕到死丝方尽来自李商隐的名篇-《无题》,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其中春蚕到 死丝方尽不正确,因为春蚕作茧后并没有死,而是变为不食不动的蛹,蛹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将羽化成为蚕蛾。因此,此句也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这样符合家蚕的发育过程,又不失艺术性。 练习P12 1( 3(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棉铃虫,松毛虫等害虫的卵内,赤眼蜂的卵将以这些虫卵中的营养物质为营养进行生长发育,使害虫的卵不能发育,从而杀灭害虫。这样杀灭害虫的 方法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1课时 提高练习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1课时)1.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发现了一些有规律的遗传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提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在下列各项中,哪项不是出现这些有规律遗传现象不可缺少的因素()A.F1体细胞中各遗传因子表达的机会相等 B.F1自交后代发育成活的机会相等 C.各遗传因子在F2体细胞中出现的机会相等 D.每种类型雌配子与每种类型雄配子相遇的机会相等 2.下表是桃树花色的三组遗传实验结果,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组合①的红花亲本与F1红花植株均为杂合子 B.组合②③均可判断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C.组合③的F1中纯合红花所占比值为1/4 D.组合③,F1红花中,杂合子所占比值为1/2 3.现有两块农田,农田A混合种植了杂合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而农田B混合种植了甜玉米和杂合非甜玉米。豌豆的高茎和矮茎与玉米的甜和非甜均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不考虑其他植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玉米的非甜对甜为显性 B.农田A中矮茎豌豆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均表现为矮茎 C.农田B中杂合非甜玉米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1/4为甜玉米 D.农田A中各植株自花受粉,而农田B中各植株随机受粉 4.已知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与绿色是一对遗传因子Y、y控制的,用豌豆进行下列遗传实验,具体情况如下: 实验一实验二

P 黄色子叶(甲)×绿色子叶(乙)P 黄色子叶(丁) ↓↓自交 F1黄色子叶(丙)绿色子叶F1黄色子叶(戊)绿色子叶 1 : 1 3 :1 请分析回答: (1)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实验____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是显性性状。 (3)实验二黄色子叶戊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 (4)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主要原因是黄色子叶甲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______。 (5)实验中一黄色子叶丙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杂交,所获得的子代黄色子叶个体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 5.豌豆花的腋生和顶生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遗传因子B、b控制。如下表是几组杂交实验结果。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组合______可判断出显性性状是______(填“顶生”或“腋生”)。 (2)组合二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和______,理论上其后代腋生豌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填分数)。 (3)组合三后代的腋生豌豆中杂合子占______(填百分比)。

2020年中考生物专题训练三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含答案)

专题训练三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一、选择题(请将各小题唯一正确的答案代码填在下面答案栏相应的空格内) 1. 下列关于海带、葫芦藓、肾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葫芦藓可作为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B. 海带有根和叶,没有茎 C. 三种植物都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D. 肾蕨有根、茎、叶的分化 2. 地球上的生物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有关下图四种植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绵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B.卷柏用孢子繁殖后代 C.银杏有果实,属于被子植物 D.月季有花、果实等器官 3. 下列关于樱桃植株生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伸长区 B.芽在发育时,营养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 C.茎加粗生长是茎的形成层细胞不断分裂和分化的结果 D.植株生长需要施肥,主要是给植物提供有机物 4. 清代诗人袁枚在《苔》中描写苔藓为“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下列有关苔藓和牡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苔藓和牡丹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B.苔藓和牡丹都有根、茎、叶 C.苔藓和牡丹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苔藓和牡丹都能开花结果

5. 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B.种子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胚乳构成 C.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D.木本植物的茎能逐渐加粗,主要是因为茎中有形成层 6. 玉米被誉为长寿食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玉米在开花期恰逢阴雨连绵,就会因传粉不足果穗缺粒减产 B.玉米籽粒中的营养物质都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C.玉米籽粒里的淀粉主要在胚芽内 D.玉米果穗上有许多籽粒是因为其子房内有许多胚珠 7. 2019年,位于北极圈附近的世界种子库已建成10年,其储存的种子样本已经超过100万份。下列关于种子的储存和萌发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较低的温度有利于种子的储存 B.低氧条件下种子能储存较长时间 C.只要有充足的水分种子就能萌发 D.建立种子库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8. 菜豆种子萌发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符合事实的是( ) A.菜豆种子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 B.菜豆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胚芽 C.菜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提供营养物质的是胚乳

中考生物备考专题复习资料大全

中考生物备考专题复习资料大全 专题一科学探究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纵观东营近五年中考,科学探究的方法中对照实验的设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中考中都有考查,分值在2~4分之间,主要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尤其是近几年开始出现实验中设计表格、实验变量的控制,考查比较明确。预测2019年将继续加重学生实验能力的检测。显微镜的使用及其常见的几个问题、动植物细胞的观察以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都以选择题形式考查,预测2019年也一定会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关于细胞裂、生长和分化以及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常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出现进行考查,预测2019年对本专题的考查变动不大。 命题点一科学探究过程 1.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2.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量法等。 3.实验设计的几点注意事项: (1)要设计对照实验; (2)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3)严格控制实验条件,需要数值时求多组的平均值,尽量减小误差; (4)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要设计重复组或增加实验对象数量,减小实验偶然性。 命题点二细胞的结构与观察 1.显微镜使用问题汇总。 (1)成像问题:显微镜所成的像是放大、倒立的物像,与玻片上的图像相比,呈180°旋转,即将试卷旋转180°,倒过来看到的图像与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是一致的。 (2)移动问题:由于显微镜所成的像为倒像,所以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移动方向相反,即偏哪就向哪移,如物像偏左上方,玻片就向左上方移动。 (3)视野亮度问题: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凹面镜、大光圈。 (4)倍数问题: 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②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视野中的三变:视野变暗、细胞数目变少、细胞图像变大。 2.细胞的结构功能与观察。 (1)细胞的观察: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大致经过以下几步:擦、滴、取、放、盖、染。其中植物细胞滴清水,动物细胞滴生理盐水,染色用碘液。注意:盖的时候一定要使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液滴,然后缓缓放平,避免产生气泡。 (2)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细胞结构整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课时训练: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课时训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选择题 1、下列能正确表示青蛙发育过程的是( D ) A.水生-两栖-陆生 B.外鳃-内鳃-肺 C.鸣叫-抱对-产卵-受精 D.受精卵-蝌蚪-幼娃-成娃 2、青蛙的发育是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相比较||,其形态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C ) A.皮肤的颜色不相同B.体形的差异很大 C.有尾无四肢D.用腮呼吸||,生活在水中 3、某同学捉到一只活青蛙||,并把它放到有较多水的鱼缸中||,准备精心饲养||,观察蛙的活动||,可 第二天青蛙就死掉了||,青蛙死亡的原因是( A )||。 A.缺氧B.饥饿 C. 惊吓D.水质有问题 4、青蛙的生殖特征是( D )||。 A.雌雄异体||,体内受精B雌雄同体||,体外受精 C.体外受精||,幼子体内发育D.体外受精||,幼子水中发育 5、下列有关蝌蚪形态结构特征的描述中||,有错误的是( A ) A.蝌蚪要经常浮向水面用肺呼吸 B.蝌蚪有一个时期||,心脏为一心房 C.蝌蚪的形态||,结构都很像鱼 D.蝌蚪后期会长出四肢 6、下列动物中||,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的动物是( C ) A.两栖动物B、腔肠动物 C.爬行动物 D.环节动物 7、下列的动物中.不属于爬行类动物的是( B ) A.扬子鳄B、大鲵C、蜥蜴 D.龟 8、青蛙体温不恒定的根本原因是( C )||。 A.体表没有鳞片||,散热较快B.经常生活在水中||,难以保持恒温 C.心室有混合血||,输氧的能力比较低D.体型较小||,难以保持体热 9、在下列有关两栖动物的描述中||,有错误的是( A )||。 A.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的动物是两栖动物 B.两栖动物变态发育;幼体呈蝌蚪形||,成体具有四肢 C.两栖动物心脏为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 D.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一般在陆地生活 10、下列动物都属于两栖类的一组是( C ) A、大壁虎、蛙、黄金蟒 B、蛙、大鲵、蟒蛇 C、蟾蜍、蝾螈、红瘰疣螈 D、娃娃鱼、红瘰疣螈、大壁虎 11、蜥蜴的皮肤干燥又粗糙||,表面覆盖着角质鳞片||,这样的皮肤有利于(D) A.爬行B.吸收营养C.辅助呼吸D.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12、在爬行动物中||,蜥蜴、扬子鳄等依靠什么器官进行呼吸(B) A.内鳃和外鳃B.肺C.气管、鳃和皮肤D.鳃和肺 二、判断题 11、即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的动物称为两栖动物. ( B ) 12、青蛙即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所以是两栖动物( B ) 13、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上有显著差异||,但他们的生活习性完全相同||。( B ) 14、青蛙生殖发育的特点是: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A )

超级资源(共24套119页)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 课后作业汇总

超级资源(共24套119页)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课后作业汇总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总分:71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下列各对性状中, 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长毛和卷毛 B.棉花的掌状叶和鸡脚叶

C.玉米叶梢的紫色和叶片的绿色 D.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 2.“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出现了“3∶1”推测, 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 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 比例接近1∶1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 则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 3.狗的卷毛(A)对直毛(a)是显性, 判断一只卷毛狗是否是纯合体, 最好选用与它交配的狗是() A.纯种卷毛 B.直毛 C.杂种卷毛 D.A.B.C都对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纯合体自交的后代是纯合体 B.杂合体自交的后代是杂合体 C.两种纯合体杂交其后代仍是纯合体 D.杂合体杂交的后代全是杂合体 5.杂合子高茎豌豆自交, 后代中已有16株为高茎, 第17株还是高茎的可能性是()A.0 B.25% C.75% D.50% 6.将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 逐代自交3次, 在F3代是纯合子的比例为()A.1/8 B.7/8 C.7/16 D.9/16 7.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 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 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 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 )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 3/4呈蓝黑色, 1/4呈红褐色 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 一半呈蓝黑色, 一半呈红褐色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 一半呈蓝黑色, 一半呈红褐色 8.下列四组交配中, 能验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的一组是() A.AA×AaB.Aa×aaC.Aa×AaD.AA×aa 9.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的个体杂交产生的F1进行自交, 那么F2中的纯合子占F2中个体数的() A.25%B.50%C.75%D.100% 10.基因分离定律表明, 杂合子() A.不能稳定遗传, 自交后代有性状分离 B.不能稳定遗传, 自交后代无性状分离

初中中考生物专题训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带解析)

2018中考生物专题训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选择题 1.如图是生物分类的图解,其中①②③依次代表的生物正确的是( ) A.桃树、酵母菌、流感病毒 B.草履虫、枯草杆菌、乙肝病毒 C.醋酸菌、蘑菇、眼虫 D.小麦、醋酸菌、甲型流感病毒 【解析】选D。本题考查生物的分类。分析图示,①同时满足有细胞结构、有成形细胞核、有叶绿体,属于植物;②同时满足有细胞结构、无成形细胞核,属于细菌;③没有细胞结构,属于病毒。 2.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 ( ) A.形态特征 B.内部构造 C.生理功能 D.生存环境 【解析】选D。本题考查生物的分类依据。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将生物划归为种属等不同的等级单位,叫做生物的分类,生存环境不是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

3.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报告称,最近七年,在大湄公河流域发现了279种鱼类、15种哺乳动物、4种鸟类、88种蜘蛛、46种蜥蜴等近千种新生物。科学家进行如上归类的主要依据是( ) A.生存环境 B.形态结构 C.运动方式 D.生活习性 【解析】选B。本题考查生物分类的依据。对于动物要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内部构造以及生理功能进行分类。 4.小李同学把小麦、杨梅和雪松归为一类,把卷柏、海带和葫芦藓归为另一类,则小李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 A.种子的有无 B.果实的有无 C.根的有无 D.陆生或水生 【解析】选A。本题考查植物的分类。卷柏、海带和葫芦藓等都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小麦、杨梅和雪松等都结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可见其分类依据是有无种子。 【互动探究】 (1)根据生活环境,可以把上题中的植物分为哪两类? 提示:水生:海带;陆生:小麦、杨梅、雪松、卷柏、葫芦藓。 (2)根据是否有根、茎、叶的分化,可以把上题中的植物分为哪两类? 提示:有根、茎、叶分化的植物:小麦、杨梅、雪松、卷柏。没有根、茎、叶分化的植物:海带、葫芦藓。 5.下表列出了四种植物在分类学上的地位,其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植物是( )

八上生物课后练习答案

八上课后习题答案 P7 1.把符合下列动物类群特征的选项填入括号内。腔肠动物(ABE ) 扁形动物( ACD ) A .没有肛门; B .有刺细胞; C .大多数种类身体扁平; D .部分种类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 E .身体呈辐射对称。 P11 (1)线形动物都是寄生的。( × ) (2)蚯蚓的运动是仅靠刚毛完成的。(× ) 2.以下动物中,( BEF )属于环节动物,( ACD )属于线形动物。 A.蛔虫; B.蚯蚓; C.小麦线虫; D.丝虫; E.蛭; F.沙蚕。 3.如何区别某个动物是环节动物还是线形动物? 答:根据动物的身体是否分节,是否具有刚毛和疣足等运动器官,来作出判断。 4.雨后,蚯蚓往往会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为什么? 如果农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农作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影响? 为什么? 答:下雨后,土壤缝隙中充满水,蚯蚓周围的氧气不足,蚯蚓爬到地面上进行呼吸。如果农田中没有了蚯蚓,农作物的生长有可能受影响。因为蚯蚓可以松土,改善土壤成分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P17 (1)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 (2)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 ) 2.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的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 A .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 B .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 C .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 D .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3.用线将以下动物类群与对应的特征连接起来。 3.腔肠动物:身体表面有刺细胞 扁形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 线形动物:身体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环节动物:身体分节,运动器官为刚毛或疣足 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节肢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有外骨骼 4.软体动物的贝壳与昆虫的外骨骼,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软体动物的贝壳和昆虫的外骨骼的相同点:均能保护动物内部柔软的器官。 不同之处在于:软体动物的贝壳在保护动物的同时,也限制了动物的运动能力;昆虫身体和附肢的外骨骼分节,可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外骨骼还可减少体内水分的丧失。 5.在所有的动物类群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多的,想一想这与它们的哪些特征有关呢? 答:繁殖能力强;体表具有保护功能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运动更加灵活;感觉器官发达;昆虫的呼吸系统完善,适应陆地生活;体形较小,对空间和食物的需求较小,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个体;等等。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课后“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汇总(附答案)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课后“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 汇总(附答案)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B都表现为显性性状,F的自交后代却出现了性状分离。据此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是否正确。 (1)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2)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 2.人眼的虹膜有褐色的和蓝色的,褐色是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蓝色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已知一个蓝眼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这个女人的母亲是蓝眼)结婚,这对夫妇生下蓝眼孩子的可能性是(A) A.1/2 B. 1/4 C.1/8 D.1/6 3.观察羊的毛色遗传图解,据图回答问题。 (1)毛色的显性性状是白色,隐性性状是黑色 (2)白毛羊与白毛羊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中出现了黑毛羊,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分离。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自交时会出现性状分离。即雌雄白毛羊均可形成含有控制黑毛的遗传因子的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会产生黑毛羊。 二、拓展应用 1.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是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现在用纯种的非糯性水稻和纯种的糯性水稻杂交,取F?花粉加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半数花粉呈蓝黑色,半数呈橙红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1)花粉出现这种比例的原因是什么? F?水稻细胞含有一个控制支链淀粉合成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直链淀粉合成的遗传因子。在F?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2)实验结果验证了什么? 分离定律。即在F?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如果让F?自交,F?中花粉有2种类型。 2.某农场养了一群马,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已知栗色和白色分别由遗传因子B 和b,控制。育种工作者从中选出一匹健壮的栗色公马,拟设计配种方案鉴定它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就毛色而言)。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正常情况下,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马。为了在个配种季节里完成这项鉴定,应该怎样配种? 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 (2)杂交后代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如何根据结果判断栗色公马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

中考生物专题训练题(答案)-word

2018学年中考生物专题训练题(答案) 临近中考,学生要有一定的自主性,光跟着老师“跑”没用。因为每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复习进度也不同。查字典大学网初中频道为大家提供了中考生物专题训练题,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 1.(1分)(2018?郴州)美国学者米勒探索生命起源的模拟实 验表明,在原始地球上可以产生( ) A. 复杂的蛋白质 B. 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 原始藻类 D. 原始单细胞动物 考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分析: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据此解答. 解答:解: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

段. 根据米勒的实验装置可知: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选:B 2.(1分)(2018?郴州)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化石.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古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B. 在越古老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高等 C.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D. 在越浅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低等 考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共18套75页)八年级生物课时练习每周一练汇总

(共18套75页)八年级生物课时练习每周一练 汇总 八年级生物第一学期每周一练(一) (15、1 动物运动的方式)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座号评分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世界上最大的鸟――鸵鸟的运动方式主要是( ) A.飞行 B.爬行 C.游泳 D.行走

2、选出运动方式相同的一组动物( ) A.河蟹、野鸭 B.袋鼠、鸵鸟 C.企鹅、麻雀 D.鳄鱼、蜥蜴 3、下列运动方式是爬行的是( ) ①蜈蚣②蚰蜒③蜗牛④马⑤青蛙⑥蛇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⑥ D.③⑤⑥ 4、人类的哪项活动不是模仿动物的运动( ) A.用桨和橹划船 B.滑翔机的飞行 C.发射火箭 D.骑自行车 5、变形虫的运动依靠( ) A.纤毛 B.鞭毛 C.伪足 D.伸缩泡 6、大象行走.袋鼠跳跃.鸵鸟奔跑,这些运动方式有利于() A.扩大陆生动物的活动空间 B.获得食物 C.躲避敌害 D.以上三者都是 7、青蛙具有的运动方式有() ①爬行②游泳③跳跃④行走 A. 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鱼向前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身体的() A.胸鳍和尾鳍的摆动B.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 C.尾鳍的摆动D.所有鳍的摆动

9、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描写了动物的哪些运动方式( ) A.飞行、爬行 B.跳跃、爬行 C .跳跃、游泳 D.飞行、游泳 10、运动员在竞走与奔跑时的主要区别是() A.竞走时不会腾空 B. 竞走时有双脚腾空现象 C.竞走速度快 D.竞走速度慢 11、蚯蚓的运动方式是() A.奔跑 B.蠕动 C.行走 D.飞行 12、能够在空中飞行的哺乳动物是() A.鹰B.昆虫 C.蝙蝠 D.鸵鸟 13、善于奔跑的猎豹、狮子等动物适宜在生活在() A.开阔的大草原上 B.茂密的森林中 C.沼泽地中 D.崇山峻岭中 14、鱼的体形大多呈纺缍形,这有利于() A.增大浮力 B.减少阻力 C.减少浮力 D.增大阻力 15、人体在完成跳跃动作的时候,提供动力的结构是() A.骨 B.关节 C.骨骼肌 D.神经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一章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叶绿体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B.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是得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条件之一 C.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D.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其后代一定有四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 解读: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核基因的遗传;在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且机会均等;孟德尔研究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时用的方法是假说—演绎法;孟德尔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出了杂交或自交后代出现一定的分离比,这是对多数个体及后代统计的结果,而一个个体自交具有偶然性,很多情况下不表现相应的表现型、基因型及一定的比例,故D项错误。 答案:D 2.四籽野豌豆的染色体数目为2n=12,现有—个基因型为Mm的野豌豆植株,所结豆荚中有三个饱满豆粒和一个“空瘪粒”。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该豆荚果皮的基因型是Mm的概率为1/2 B.该豆荚中所结三粒种子种皮中的细胞含有18条染色体 C.所结三粒种子的基因型都是Mm的概率为1/8 D.每个花粉中含有2个精子,因此该豆荚至少需要2粒花粉才能得到4粒种子 解读:豆荚的果皮和种皮与母本植株的基因型、染色体数目相同;被子植物进行双受精,因此该豆荚至少需要4粒花粉才能得到4粒种子;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所结种子的基因型为Mm 的概率为1/2,三粒种子的基因型都是Mm的概率为1/8。 答案:C 3.某育种专家在农田中发现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自花授粉后获得160粒种子,这些种子发育成的小麦中有30株大穗抗病和若干株小穗抗病,其余的都不抗病。若将这30株大穗抗病的小麦作为亲本自交,在其F中选择大穗抗病的再进行自交,理论上F中能稳定遗21传的大穗抗病 小麦占F中所有大穗抗病小麦的() 2 A.2/10 B.7/10 C.2/9 D.7/9 解读: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首先由题意确定大穗不抗病是显性性状。所以作1211为亲本的大穗抗病小麦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自交后代F中大穗抗病的为AAbb和 13323- 1 - / 8 327AabB。在大穗抗病中,AAbb和Aabb分别占、。再进行自交,F中大穗抗病的为AAbb 255101771和Aabb,理论上F中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小麦占F中所有大穗抗病小麦的÷(+)=225101057。9答案:D 4.已知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着鸡羽毛色素的产生和沉积。在一个位点上,显性基因可产生色素,隐性基因则不产生色素;在另一位点上,显性基因阻止色素的沉积,隐性基因则可使色素沉积。小鸡羽毛的着色,必须能产生并沉积色素,否则为白色毛。如果表现型为白色的鸡(两位点均为隐性纯合子)和另一种表现型为白色的鸡(两位点均为显性纯合子)进行杂交,

中考生物专题训练: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有答案))

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一.选择题 1.同卵双胞胎胖瘦相差很大的原因可能是( ) A.显性基因发生了作用 B.隐性基因发生了作用 C.染色体数目发生了改变 D. 生活环境和条件不同 2.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和基因关系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 DNA位于染色体上 B. 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 C. 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D. 染色体是由DNA和基因组成 3.我国春秋末期的大军事家孙武,世称孙子,是古乐安即今广饶县人,其第22代嫡长孙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体内的遗传物质能确定是从孙武身上继承下来的是 A.显性基因 B.Y染色体 C.X染色体 D.常染色体 4.关于人的生殖细胞中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精子的性染色体为XY B.精子和卵细胞都只有一条性染色体 c.卵细胞的性染色体为XX D.精子和卵细胞的性染色体都是23条 5.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正常男性体细胞及精子中染色体组成的是() A.44+XY和X、Y B.22+XY和X、Y C.44+XY和22+X D.44+XY和22+X、22+Y 6.科学家将某些农作物的种子放在神舟八号飞船里,在太空飞行返回地面后,经试种,个别种子的某些性状发生了较大改变,其原因是() A.直接改变了农作物的某些性状B.使种子里的一些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C.淘汰了某些不良性状D.改变了农作物种子的营养成分 7.如图为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B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C DNA上只有一个基因 D DNA中储存有遗传信息 8.鸡冠有两种性状,玫瑰冠和单冠。如果亲代个体都为玫瑰冠,后代个体有玫瑰冠和单冠,(用R 表示显性基因,r表示隐性基因)。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玫瑰冠是隐性性状 B.单冠是显性性状 C.亲代的玫瑰冠基因型均为Rr D.子代的玫瑰冠基因型均为Rr 9.一对夫妇,父亲为双眼皮,母亲为单眼皮,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已知双眼皮对单眼皮为显性)。

2016学年中考生物专题训练题(答案)

[键入文字] 2016 学年中考生物专题训练题(答案) 临近中考,学生要有一定的自主性,光跟着老师“跑”没用。因为每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复习进度也不同。大学网初中频道为大家提供了中考生物专题训练题,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 1.(1 分)(2014?郴州)美国学者米勒探索生命起源的模拟实验表明,在原始地球上可以产生( ) A. 复杂的蛋白质 B. 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 原始藻类 D. 原始单细胞动物 考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分析: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据此解答. 解答:解: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根据米勒的实验装置可知: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 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 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 1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1.把符合下列动物类群特征的选项填入括号内。腔肠动物(ABE ) 扁形动物( ACD ) A .没有肛门; B .有刺细胞; C .大多数种类身体扁平; D .部分种类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 E .身体呈辐射对称。 2.如果一条小溪原来可以采集到水螅,现在却采集不到,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水螅通常生活在清洁的淡水中,若水体受到污染,水螅无法存活,则采集不到水螅。 3.有些人喜欢吃生鱼片等食物,你认为不将鱼煮熟直接食用是否安全? 为什么? 答:不安全。因为生鱼片中可能含有华枝睾吸虫的幼虫,若不将鱼煮熟直接食用,有可能会感染华枝睾吸虫病。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线形动物都是寄生的。( × ) (2)蚯蚓的运动是仅靠刚毛完成的。(× ) 2.以下动物中,( BEF )属于环节动物,( ACD )属于线形动物。 A.蛔虫; B.蚯蚓; C.小麦线虫; D.丝虫; E.蛭; F.沙蚕。 3.如何区别某个动物是环节动物还是线形动物? 答:根据动物的身体是否分节,是否具有刚毛和疣足等运动器官,来作出判断。 4.雨后,蚯蚓往往会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为什么? 如果农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农作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影响? 为什么? 答:下雨后,土壤缝隙中充满水,蚯蚓周围的氧气不足,蚯蚓爬到地面上进行呼吸。如果农田中没有了蚯蚓,农作物的生长有可能受影响。

因为蚯蚓可以松土,改善土壤成分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 (2)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 ) 2.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的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 A .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 B .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 C .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 D .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3.用线将以下动物类群与对应的特征连接起来。腔肠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身体分节,运动器官为刚毛或疣足线形动物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环节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有外骨骼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刺细胞 节肢动物身体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4.软体动物的贝壳与昆虫的外骨骼,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软体动物的贝壳和昆虫的外骨骼的相同点:均能保护动物内部柔软的器官。 不同之处在于:软体动物的贝壳在保护动物的同时,也限制了动物的运动能力;昆虫身体和附肢的外骨骼分节,可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外骨骼还可减少体内水分的丧失。 5.在所有的动物类群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多的,想一想这与它们的哪些特征有关呢? 答:繁殖能力强;体表具有保护功能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运动更加灵活;感觉器官发达;昆虫的呼吸系统完善,适应陆地生活;体形较小,对空间和食物的需求较小,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个体;等等。 第四节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