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虚静观研究

合集下载

如何研究老子

如何研究老子

如何研究老子研究老子,不认识老子不行,但认识后又只有建立起老子之门户,才能消除对老子思想众说纷纭,行成一致的认识。

若研究解读老子,能自由进入老子之门,随便走出老子之户,其研究解读老子就到家了。

一、何为《道德经》之门。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一至三十七章为道经,论道之体;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为德经,论道之用。

《道德经》其“道经为门,德经为户”。

严遵在他《老子指归》中,指出“下经为门,上经为户”,是因以前“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现已反过“道经”在前“德经”在后。

研究《道德经》是从“道经”入门,“德经”出户。

若不懂老子道之哲学,就入不了《道德经》之门,就无从谈老子,否则就是乱弹琴。

若不懂老子德之含义,就出不了《道德经》之户,会困死在《道德经》之中,如历史上的解老注老大家,均被困在玄学之中。

“直译”与“意译”。

笔者目前只见到我国大陆哲学家任继愈先生的《老子今译》,台湾大学哲学教授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这两个《道德经》译本均是“硬译”又叫直译。

有人说道德经是韵文哲理诗体,笔者虽不懂文体但知道哲理是拐弯之理,因而其译文则不能“硬译”。

“硬译”结果轻则乏味重则不能反映老子其意,甚而歪曲老子其意。

任、陈两位学者对《道德经》之“硬译”,大多歪曲其老子本意。

与“硬译”相对应的是“软译”又叫意译,就是依据老子本意用现代白话所译,因而对《道德经》译文,其“硬着陆”会被碰伤,必须“软着陆”才不致被伤。

但“软译”绝不能凭主观随意,必须要符合老子本意,否则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软译”的基础就是道德经的旨归,没有道德经的旨归,就无法实现不离题之“软译”。

二、《道德经》旨归。

(一)何为《道德经》旨归?1 、《道德经》旨归,是指整部《道德经》的指向及归宿,换言之,就是整部《道德经》的出发点及落脚点。

按老子话说就是“言有宗,事有君”,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文章的主旨。

2、历史上很有影响的解老注老专家王粥,所著《老子指略》只有一句“一言以蔽之,噫!祟本息末而已矣”。

老庄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论述题

老庄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论述题

老庄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论述题
摘要:
1.老庄哲学简介
2.老庄的虚静无为哲学观点
3.虚静的内涵和作用
4.无为的内涵和作用
5.虚静无为的现实意义
正文:
一、老庄哲学简介
老庄,即老子和庄子,他们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哲学观点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以此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老庄的哲学体系中,虚静无为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二、老庄的虚静无为哲学观点
老庄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道生,道是宇宙的根本。

人应当顺应道,追求内心的虚静,做到无为而治。

这就是老庄的虚静无为哲学观点。

三、虚静的内涵和作用
虚静,是指内心的空灵宁静,它是一种精神境界。

在老庄看来,只有内心虚静,才能真正认识世界,把握道。

虚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人心境宽广,二是使人智慧增长。

四、无为的内涵和作用
无为,是指不主动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顺其自然。

在老庄看来,世界上
的问题往往源于人们过多的干预和欲望。

无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减少人们的困扰和烦恼,二是可以使事物按照其自身规律发展。

五、虚静无为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

同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管理国家和社会时,尊重事物自身的规律,不盲目干预,使社会更加和谐。

道家虚静的意义

道家虚静的意义

道家虚静的意义“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作为哲学中所述“虚静”,不仅道家有所论述,而且儒、法、佛各家都有论及。

如《荀子·解蔽》说:“虚壹而静”。

《管子·心术》说:“天之道虚,地之道静”。

《韩非子·扬权》说:“执一而静”、“虚以静后”。

虚静说是先秦时期较为普遍的一种认识,涉及到人格修养、思维方式以及宇宙论和认识论等。

对于后世文艺美学中虚静说的形成,这些认识都有一定的影响。

但其中影响更直接、关系更密切的,还当是以老庄为主的道家虚静说。

不过,老庄讲“虚静”,首先是哲学意义上的“虚静”,是在他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基础上所讲的“虚静”。

因为,中国古代哲学特别关注理想人生问题,注重人的修养在实践人生理想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儒家讲修身,并把修身扩充到整个社会,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道家也是如此,它把“道”看作整个宇宙的大和谐,其目的也是要实现其“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目标。

道家认为,要达到这一目标,作为主体的人也必须是和谐的,可是现实社会中的人都被所谓的礼义道德,智慧巧利等等所污染,这就需要一种特殊的修养功夫,以把这些妨碍主体和谐的蔽障统统加以清除,恢复其原始的素朴状态。

这种特殊的修养功夫,就是虚静的心态。

一虚静说的缘起道家“虚静”的观念,源于老庄哲学,与老子所谓的“道”和庄子所谓的“天”有密切的关系。

虚静说的提出,是道家对其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

道家认为,“道”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和谐境界,具体表现为无声、无形、无欲、无为,“昏昏默默”。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十四章》)。

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作为万物之本的“道”,其本质特征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最大的和谐。

那么,受“道”支配的人世间的一切活动,当然也必须是和谐的。

只有这样,才能与“道”相合为一,无往而不和谐。

虚静论的名词解释

虚静论的名词解释

虚静论的名词解释虚静论,又称虚静观,是一种古老的哲学思想,主要源自中国古代道家学派,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虚静论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修养为目标。

它的理论基础建立在一系列重要的概念上,并以实践和体验为核心。

虚静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虚”。

虚是指内心的空灵和宽广,是摒弃心灵杂念和欲望的状态。

在虚的状态下,心境得到平静,能够与外界环境和谐共处。

虚并非虚无,而是一种从内而外的修养,它源于内在的力量和觉悟。

虚的状态可以让个体更加敏锐地感受到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本质,进而引导个体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

虚的境界可以通过修炼和实践来达到。

修炼是一种精神上的锻炼,通过内观和自省来净化内心。

只有从内而外的修炼,才能真正达到虚的状态。

实践则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虚的理念去与周围环境互动。

这种实践并不追求外在的成功和成就,而是将重点放在内在的成长和心灵的安宁上。

虚静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静”。

静是指心灵的宁静和安宁,是摒弃浮躁和喧嚣的状态。

只有当内在的杂念消退,心境得到平静时,个体才能真正与自然相通。

静不仅是身体的静止,更是内心的安定。

在这种安静的状态下,个体能够听到心灵深处的声音,感受到自然的流动和韵律,与自然形成默契的共振。

虚和静相辅相成,互为一体。

虚是内在的远离杂念的状态,而静是外在的远离噪音的状态。

只有在虚静的状态下,个体才能真正与自然相融合,寻求到内心和外界的和谐平衡。

虚静论提倡个体从繁琐的纷扰中解脱出来,追求内在的宁静和自然的智慧。

虚静论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文化,它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虚静论是一种追求平静和修养的理念,它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内心的平衡。

在现代社会中,追求虚静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和追求。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虚静论所强调的内心平静和自然与个体的融合,对于减压、提升生活质量和建立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虚静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能够引导人们达到深度和内在的理解。

道德经的观后感虚静无为与人生的智慧

道德经的观后感虚静无为与人生的智慧

道德经的观后感虚静无为与人生的智慧道德经的观后感:虚静无为与人生的智慧《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被人们誉为至高无上的智慧之光。

它以深邃的哲理、简洁的语言、精练的结构,给人以深思和启示。

在阅读《道德经》后,我深深感受到其中所呈现的虚静无为的思想,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人生中的智慧。

道德经强调"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的普遍原理,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这里,"道"被赋予了宇宙的根本和普遍的意义。

"道"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和规律,我们应该站在"道"的层面去感悟、掌握和遵循它。

这种观点引起了我对生活的深思。

虚,即使人心平静,不受外界诱惑和干扰,心境宁静。

而静,表示内心安宁,不受欲望和情绪的波动影响。

虚静无为即是指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被诸多物质欲望所困扰,学会放下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坦然面对生活的起伏和挫折。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物质的富裕和外在的成功,但往往忽视了内心的真正需求。

通过读《道德经》,我深刻认识到要想真正达到内心的平静,我们需要将注意力转向"虚",学会泰然处之,在忙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无为并不是消极退缩的表现,而是以一种淡定的胸怀去面对生活的种种变化和挑战。

"无为而无不为",强调正所谓无为而治天下,意思是以自然的态度面对事物,当机立断,追求自己的内心所向,而不是盲目地追逐外界的诱惑与追求。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注重行动和结果,以至于忽略了内在的真正需求。

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在行动中保持虚心,让内心与外在世界良性互动,才能达到真正的安宁与成功。

通过理解《道德经》,我明白了生活中重要的一点:追求物质和功名的追逐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有时,停下来反思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对我来说更加重要。

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但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静,才能真正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浅谈老子《虚极章》与艺术

浅谈老子《虚极章》与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老子《虚极章》与艺术 作者:窦君 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8期

摘 要:老子的《道德经》被奉为古代哲学的经典,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研究老子哲学的学者众多,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社会、政治、文学等领域。但是,老子的哲学并不局限于社会学、政治、文学等领域,在艺术领域也同样适用。本文试图通过老子《道德经》中的虚极章的研究,联系中国的现当代艺术,简要探讨之间的两者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老子 虚极章 现当代艺术 禅宗 徐冰 致虚极,守静焉。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1]——老子《虚极章》

“虚极”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得道的状态。要达到“虚极”的状态,首先要心态平和,心如止水,也就是守静。守静才能发现万物发展,变化,达到“虚极”的状态,才能跳出常规,看万物反复,轮回。然而万物众生,各有各自的归宿。到达自己的归宿就是“静”,“静”也就是来往反复,生命轮回,而来往反复,生命轮回才知道规律,知道规律才是真的理解。不知道规律,胡搞乱整是危险的。知道规律才能宽容,宽容才能公道公平,做到公道公平就能当王,当王才能知天命,知道天命才能明白“道”的涵义,只有“道”才能永恒,哪怕身体不在(人死了),“道”也不能消亡,相反能一直流传。

我之所以对老子的虚极章感兴趣,首先是我觉得老子所说的“虚极”和禅宗的“冥想”有一定的相似。我理解的虚极和冥想都是一种状态,进一步说是一种认识万物或宇宙规律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跳出三界五行,去除心中杂念为了更好的理解各种规律的一种前状态。不同的是,我认为虚极更高深,是一种结果,冥想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老子所说的守静,如果守静是达到虚极状态的前期准备的话,那么冥想也有相同的功能,貌似事实也是如此。“致虚极”就是“至虚极”,就是达到虚极的意思,因此虚极首先就是一个结果,老子认为要到虚极必须要守静,而达到虚极的终极目的就是认识道,道很神秘,无法言说,但道能长久,常恒。我们完全可以很现代的把“道”理解为我们所说的“真理”。

《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段话真不好解,说完就没了。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致虚极,守静笃”。

是太上老君发功给人看呢,这跟心经里说,“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是一样的,后边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等于“照见”。

再后边就不一样了,这是因为大家的关注点不一样,所以说出来的话不一样。

“致虚极”,虚的是“心”,“心”是个什么东西,“心”在哪里,这个问题是整个儿内修的主题,哲学三命题把它称作来处去处,我们来是从“心”里来的,我们走还要回“心”里去,这个开始和结果是人人如此,不证自证的,也就是说我们不管我们是谁,不管我们一辈子活了多久,不管我们这辈子干了点什么,来来去去都在这一处,跑不掉的,这话真实不虚。

那么现在要让我们在有生之年,也就是还活着的时候,到“心”里走一趟,还要一直走到那个心尖尖上,这叫做“致虚极”,这叫“见道”,也可以叫“见常无”,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常无”,这是去找“常无”,不是自己去当“常无”,而“常无欲以观其妙”,是“当其无”时候的观感。

所以为了不让人混淆,在后世的心经里,加了一个“照”的概念,但是老子在写《道德经》的时候没想到用“照”字,就用了个“观复”。

“守静笃”就是“当其无”了,这是比“致虚极”更进一步的要求,不光要能达到“虚”的极致,要能笃守于“静”。

如果把“致虚极”当做“得定”的话,“守静笃”就是行走坐卧皆在定中,这是大成真人才能做到的境界,在《道德经》里是随手捏来,被当做论据用的。

啥叫“大成真人”,列御寇被称为“冲虚真人”,庄周被称为“南华真人”,就是说有些人可以从《列子》《庄子》中看出来,他俩都是“大成真人”,至于是不是仅仅只是大成真人,这个就不知道了,也可能人家藏拙,谁知道呢。

庄子“虚静”说

庄子“虚静”说

庄子“虚静”说庄子的“虚静”说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于理解庄子的思想,以及对于中国哲学的整体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庄子“虚静”说的深入探讨。

一、庄子“虚静”说的背景和内涵庄子的“虚静”说源于古代的道家思想。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皆由“道”所生,而“道”的本质是“无”,即“虚”。

这种“虚”不是空无所有,而是指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存在方式。

在这种存在方式中,万物得以保持其本真的状态,即“静”。

这种“静”也不是静止不动,而是指一种内在的平和与宁静。

庄子的“虚静”说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他认为,人的心灵应该效仿“道”的这种特性,即“虚”和“静”。

具体来说,“虚”指的是一种去除主观偏见和欲望的状态,使人的心灵更加接近真实的自然;“静”则指的是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安宁,使人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

二、庄子“虚静”说的实践意义庄子的“虚静”说不仅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一种实践方法。

在实践中,人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达到“虚静”的状态:1.减少欲望和私心:庄子认为,欲望和私心是导致人心不宁、烦恼的根本原因。

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减少欲望和私心来达到“虚静”的状态。

具体来说,人们可以控制自己的物质欲望,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同时也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为自己和他人设立过高的期望和标准。

2.专注内心:庄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专注内心来达到“虚静”的状态。

具体来说,人们可以在冥想、艺术创作、自然观察等活动中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感受,从而摆脱外界干扰所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3.遵循自然规律:庄子认为,“道”的本质是“无为”,即不强制、不干预。

人们可以通过遵循自然规律来达到“虚静”的状态。

具体来说,人们可以顺应自然规律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不强行违背自然的意愿。

三、庄子“虚静”说的影响庄子的“虚静”说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内在的平和与宁静的方法,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老子 虚静观 作用 现实价值 论文摘要:作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静胜躁,寒胜热”的思想,其中的虚静,是哲学意义上的虚静,是建立在他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就虚静本身而言,其特点可概括为:排除主观之成见﹑杂念﹑嗜欲,保持内心平静清澈﹑聚精会神﹑心智专一。另外“虚静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的“静”蕴藏着“以静制动”“以静养智”“宁静致远”“清静无为天下正”的智慧。虚静观还对音乐书画茶道有重要的影响。结合当今社会现状,虚静观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显而易见,其影响极其深远。 引言 《辞海》云:老子,相传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世人。一说即老聃,字伯阳,楚国苦县(现在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在周王朝担任守藏室史官。老子姓李名耳,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时代末期,老子年龄比孔子稍长,传说孔子曾问礼于老聃。据说他看到周室衰微,便隐退。西出函谷关,至秦,莫知所终。他路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强留他著书,他便写出了《道德经》(即《老子》一书)五千言而后离去。老子是中国古代具有原创意义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源头之一,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老子生平在史书中的记载甚少,明确一记录老子生平的最早文献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其它如《史记·孔子世家》和《庄子》的《天道》、《天地》、《天运》、《田子方》、《知北游》等篇中有零星记载,但都不详尽。关于老子其人其书,长期以来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这些问题又是研究老子哲学所不容回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老子生平,学界一般依据司马迁《史一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一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司马迁在此肯定了老子姓李名耳,是周守藏室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档案馆馆长)。 老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辩证法大师。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智慧的巨人。哲学是认知的最高王国,孕育着人类智慧之爱,辐射着人类智慧之美,哲学家因此而被称为人类智慧之友。有的哲学家冷峻似冰,有的哲学家炽热如火;有的哲学家立足大地洞察世界,有的哲学家高悬太空俯视尘世;有的哲学家置身于社会运动参与斗争,有的哲学家深居书斋冥想沉思。他们各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对宇宙、世界、社会、人生追索求知并作出了各自的回答。而哲学的思考.是探求奥秘、寻根究底、了无穷尽的思考。哲学的这种思维特性,决定了哲学的思考必然伴随着批判性。哲学的面孔是沉静的,在沉静中却含有澎湃的激情,犹之于沉默的山岩地壳蕴蓄着炽烈的地火熔浆一样。哲学就是这样的人类智慧之爱,像“诺亚方舟”,希望拯救人类,驶离苦海,指向幸福彼岸;就是这样的人类智慧之美,要破“司芬克斯”食人之谜,洞照人生光明之路,指向美的乐土;就是这样的人类智慧之友,不是君凌人类之神。“神喻”禁锢人脑,哲学家释放人思。老子就是这样一位哲学家,他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为“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他主“不争”,实则“天下莫能与之争”。要之,无为消极其外,有为积极其内。智者精思妙涵深邃,充满了智慧之爱,闪烁着智慧之美,成为人类智慧之友。因此,老子哲学思想就自然被认为是生命的智慧。 《老子》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中国这一智慧巨本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认知的哲学格言。五千精妙,博大精深。邀远眇要,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其中有对老子及其书的评价: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自明也。” ——司马迁 面对世事的纷扰,老子主张人生应该致虚守静。他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源,道体虽然为虚,但是它发挥出来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这里的“虚”并不是指空虚无物,而是形容一个人谦虚谨慎,胸怀坦荡。虚的反面是盈,盈是自满的意思,自满会产生许多的弊病,自满会让人停滞不前,无法进步。 有关老子思想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水的意象﹑处世哲学﹑无欲观﹑教育﹑和谐﹑环境等理念的领域,对于其“虚静观”思想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将比较全面﹑系统地对“虚静”进行阐释。其中包括:“虚静观”的涵义,“虚静观”的作用,“虚静观”的当代价值。对于虚静观的涵义,首先从老子的《道德经》的篇章中选取有关虚静内容的描写;其次,简单地从佛道儒的关系阐述虚静观;最后,从虚静观的认识发展论(《大克鼎》—《老子》—《管子》—《庄子》—《荀子》)进行说明。对于虚静观的作用,首先从虚静观中“静”的作用出发,包括“以静制动,以静养智,宁静致远,清静无为天下正”四个方面;其次,从虚静观的艺术作用出发,包括文学﹑音乐﹑书法﹑绘画﹑茶道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虚静观”之涵义 (一)老子的虚静观 老子教人们“虚”、“静”的生存智慧心理能够不断保持平衡,不能靠一时的想通某个道理,而是要靠内在的修养: “虚”、“静”。 “虚”是什么意思?“虚”就是空,空就是通,通就是灵,灵就能动,所以叫做虚空,叫做通灵,叫做灵动。当你的心虚了、空了、通了、灵了,你就灵动了,你就聪明了。“静”是什么?“静”就是清,静了就能够清,清了就能够明,明了不就聪明了吗! “虚”了“静”了,心理、人格有了力量,就永远能够抵抗外来的诱惑与干扰。但这不是容易做到的,所以老子讲六个字,第一个“致虚极”,要达到一个极顶,虚的极顶。什么叫虚的极顶,就是不断地历练,达到一个高境界,不是虚一点、虚一时,而是整个全过程修炼到这个境界。

(二)简述佛道儒的“虚静观” 佛教倡导清心养神,即“戒能清心”,“定能生慧”。这里“戒”实际上是清心法”。佛家有五戒、八戒、十戒等;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发慧必先修定。佛法的定、寂、静、空、诚、虚为养神境界,而慧、感、知、灵、明、觉则是养神的功效。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道德经》主张“清静无为”、“抱神以静”、“少私寡欲”,强调“虚其心,实其腹”,主张“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还精补脑”,“虚静修神”,排除忧患,以免神躁,才能长寿。道家的“虚静说”强调的是本体,是内在精神,是人与外界的超功利关系,是人的自由本质,是以追求人生的解放为目的”的。 儒家主张“非礼勿为”,心有礼则为“正”,意有礼则为“诚”,身有礼方为“立”,人有礼方为“仁”,“正、诚、立、仁”正是人心身健康的标准。“静而能虑”这是儒家的“养生法”。阐明了“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正所谓:“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明则智慧生”。但是,由于儒家整个哲学思想过于强调人与社会的功利关系,过于强调社会理性,过于强调“致用”,因而,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伦理教育和认识教育方面,它的“虚静说”对审美的影响也主要是外在的、理性的调节作用方面,未能深入地契合审美心灵的实际。 (三)“虚静观”认识论的发展 (1)《大克鼎》上的“冲上劂心,虚静于猷”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虚静”并不是庄子的原创,早在周厉王时代的《大克鼎》铭文中就有“冲上劂心,虚静于猷”的讲法,指的是敬天崇祖仪式中的一种谦逊、和穆、虔敬、静寂的心态。 (2)老子的 “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就是将后天的种种欲望、成见、心机等加以消解、清净,因为这些东西往往将原本清纯圆满的人心闭塞、骚乱。“守静”,是致虚的必经途径。人通过守静的功夫,洗涤心灵上蒙受的喧嚣与尘埃,恢复心灵的清脱空明;从而拓展心灵的新空间,积储生命的能量,在深蓄厚养中实现灵魂的升华。 老子讲虚静,首先是哲学意义上的虚静,是建立在他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哲学尤为关注理想人生问题,强调人的修养在人生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儒家讲修身是为了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道家讲修身是为了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目的。在道家看来,整个宇宙是和谐的,作为宇宙中的人也应该是和谐的。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往往被礼义道德、智慧巧利等因素所缠绕,这就需要一种特殊的修养功夫,以清除妨碍和谐的各种干扰,让心灵恢复到原始的朴素状态。这种特殊的修养功夫,就是虚静的心理过程。从宇宙论和认识论角度讲,“道”是自在自为,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体,而虚静则是“道冲”(虚空),是道的本体存在形态。道的这种特殊存在形态,决定了它不可能为人的一般感知方式所认识。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老子·第十六章》)王弼注云:“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注。”也就是说,道的本体是静,动由静而起,又归于静,动只是静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体道者只有虚静其心,静观万物,全身心地融人宇宙大化流行之中,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体验到宇宙深处的宁静,也才能与道周游,产生至美至乐。 (3)《管子》的静因之道 战国时宋钘、尹文的认识方法。他们说:“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管子·心术上》)主张采取清静客观态度观察事物。《管子》的“虚静”论明显是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管子》的“虚静”论则是作为思维的特征而提出的:“心之在体,君子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心术上*)。这里的意思是说:思维器官在人体上处于主宰地位。耳、目、口、鼻等感觉器官接触外界,各有各的作用。思维若按正常规律进行,耳、目等器官也就会按常规发生作用。只有排除各种嗜欲,人的智慧和灵感才会产生和保留。这里实质是在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如果一味受物欲和私欲的支配,失去理性的控制,那么人的思维就会被窒息;感性认识只有在理性认识正确指导下才会发生作用。《管子》的这种认识论,对美感思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吕氏春秋》中说:“天生人而使人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仲春纪.情欲》),这里的“欲”与“情”发生了联系,从节“欲”到节“情”,这是从《管子》的认识论向美感论发展。两汉的《淮南子》又发展了《管子》的“虚静”说,认为“视于无形,则得其所见矣。听于无声,则得其所闻矣”(《说林训》),“有生于无,实出于虚”(《原道训》),使“虚静”说更具有美感的特性,将感性与理性辩证地统一了起来。魏晋之后,“虚静”说则被大量运用于艺术创作和欣赏,如顾恺之提出的“悟对之通神”(„历代名画记》卷五),“悟对”就是“虚对”,也即对而不对,这是要求画家作画时既要把握对象的特征,又要领会其精神实质,达到“通神”的境界。 (4)《庄子》的“心斋”“坐忘” 《庄子·人间世》中的“心斋”概念: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何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嗥不宜。”颜回曰:“回家之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若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 《庄子·大宗师》中的“坐忘”概念: 颜回日:“回益矣。”仲尼日:“何谓也?” 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 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 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日:“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