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公式总表-浙教版原创

高中物理公式总表-浙教版原创
高中物理公式总表-浙教版原创

高中物理公式总表

一、力学公式

1、弹簧弹力: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

2、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N F f μ=

说明 : a 、F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 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3、求F 1、F 2

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公式:θCOS F F F F F 212

2212-+=(θ为F 1、F 2的夹角)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F ≤ F 1 +F 2

(3) 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o 或∑F x =o ∑F y =o

5、 万有引力: 2

21r

m m G F =

a 、万有引力=向心力(天体、人造卫星、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G

m

h R Mm =+2

)

(向ma h R T

m

h R m h R V

=+=+=+)(4)()

(2

2

2

2

2

πω

=

+=

2

)

(h R GM a 向)(4)()

(2

2

2

2

2

h R T

h R h R V

+=

+=+πω、

=

2

地球GM

定值=+2

3

)(T

h R

b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mg = G

M m R

2

g = G

M R

2

6、第一宇宙速度 G 2

R

Mm = m

V R

2

V=gR R GM =/

说明:在天体上的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

重力加速度

7、开普勒第三定律:

=定值太阳2

2

34π

GM

T

r =

(一般用来解决天体绕太阳的问题,较方便)

8、库仑力:2

21r

q q K

F = (适用条件:真空中点电荷)

9、 电场力:F=Eq (F 与电场强度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10、磁场力:

(1)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公式:f=qVB (B ⊥V) 方向一-左手定则(f ⊥V) (2)安培力 :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公式:F= BIL (B ⊥I ) 方向一-左手定则 11、 牛顿第二定律: F

合 = ma

或者 ∑F x = m a x ∑F y = m a y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一性

12、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 t = V 0 + a t S = v o t +

12

a t 2

几个重要推论:

(1) V t 2 -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2) 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V t/ 2 =

2

0t

V V +=_

v =

s t

(3)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s/2 =

2

2

2t

o v v +

匀速:V t/2 =V 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 t/2

(4)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

:22

:32

……n 2

; 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 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12(

-:()23-……()1--n n

(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

移之差为一常数:Δs = aT 2 (a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 一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13、竖直上抛运动: 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全过程

是初速度为V O 、加速度为-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1)上升最大高度: H =

V

g

o

22 (2) 上升的时间: t=

V g

o

(3)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4)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5)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

2V g

o

(6)适用全过程的公式: S = V o t 一

12

g t 2 V t = V o 一g t

V t 2 一V o 2 = 一2 gS ( S 、V t 的正、负号的理解) 14、匀速圆周运动公式

线速度: V= R ω=R2πf =

2πR T

角速度:ω=f

T

t ππ

φ22==

向心加速度:a =

ππω442

2

2

2

==

=R T

R R

v

2 f 2

R 向心力:F= ma = m

ωm R

v

=2

2

R= m

R T

2

2

注意:(1)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

(2)卫星绕地球、行星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3)氢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库仑力提供

(4)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洛仑兹力来提供

R

v

m

qvB 2

= ? qB

mv R =

, v

R T π2=

? qB

m T π2=

15、平抛运动: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水平分运动: 水平位移: x= v o t 水平分速度:v x = v o 竖直分运动: 竖直位移: y =

2

1g t 2 竖直分速度:v y = g t

tg θ= V V

y o

V y = V o tg θ

V o =V y ctg θ

V =

2

2

y o V V + V o = Vcos θ V y = Vsin θ

时间由y =2

2

1gt 得t =

x

y 2(由下落的高度y 决定)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作类平抛运动, U 、 d 、 l 、 m 、 q 、 v 0已知。 v 0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垂直v 0方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1)侧移:2

22

2

21)(

2121v l

m q d U v l m Eq at

y =

=

=

(2)偏角:=

==

v at v v tg y φ2

2

v l

m q d U v l

m Eq =

注意到φtan 2

l y =,说明穿出时刻的末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与初速度延长线交点恰好在水平位移

的中点。这一点和平抛运动的结论相同。

(3)穿越电场过程的动能增量:ΔE K =Eqy (注意,一般来说Ey 不等于qU 加速)

(4)若经过U 1加速(初速为零),则2

01

2

1mv qU

=

θ

)

1

2

2

22

2

421)(

212

1dU

Ul

v l

m q d U v l m Eq at

y =

=

=

=

=

==

v at v v tg y φ1

2

2

2dU Ul v l

m q d U v l

m Eq =

=

可见侧移y 、偏角φ与粒子的质量m 、电荷量q 无关

16、动量和冲量: 动量: P = mV 冲量:I = F t

17、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

公式: F 合t = mv ’

一mv (解题时受力分析和正方向的规定是关键) 18、动量守恒定律: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如果不受外力,或它们所受的外力之和为零, 它们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研究对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或多个物体) 公式:m 1v 1 + m 2v 2 = m 1 v 1‘

+ m 2v 2’或Δp 1 =一Δp 2 或Δp 1 +Δp 2=O 适用条件:

(1)系统不受外力作用。 (2)系统受外力作用,但合外力为零。

(3)系统受外力作用,合外力也不为零,但合外力远小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4)系统在某一个方向的合外力为零,在这个方向的动量守恒。 19、 功 : W = Fs cos θ (适用于恒力的功的计算) (1)理解正功、零功、负功 (2)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重力的功------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 电场力的功-----量度------电势能的变化 分子力的功-----量度------分子势能的变化; 合外力的功------量度-------动能的变化 (3)AB

AB qU

W = (J ev 19_106.11×=) ev (电子伏特)也是能量单位

(4)Ed U =(只适用匀强电场,d 是两点在电场方向上的距离)

(5)U

Q C =(定义式),d

S

C ε∝(决定式,ε是介定常数,由绝缘介质决定)

20、动能和势能: 动能: E k =

m

p

mV

22

12

2

=

重力势能:E p = mgh (与零势能面的选择有关)

21、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增量)。 公式: W 合= ΔE k = E k2 一E k1 =

2

122

2

121mV mV

-

22、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 =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条件:系统只有内部的重力或弹力做功. 公式: mgh 1 +2

22

2

12

12

1mV mgh

mV +

= 或者 ΔE p 减 = ΔE k 增

23、功率:P =

W t

(在t 时间内力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

P = FV (F 为牵引力,不是合外力;V 为即时速度时,P 为即时功率;V 为平均速度时,P 为平均功率; P 一定时,F 与V 成正比)

24、简谐振动: 回复力: F = 一KX 加速度:a = 一

K m

X

单摆做简谐运动周期公式: T= 2πL g

(与摆球质量、振幅无关)

(g 为当地重力加速度,随高度、纬度而变化;南、北极g 最大)

25、波长、波速、频率的关系: V=λf =

λT

(适用于一切波)

二、热学公式

26、热力学第一定律: W + Q = ΔU

符号法则: 体积增大,气体对外做功,W 为“一”;体积减小,外界对气体做功,W 为“+”。 气体从外界吸热,Q 为“+”;气体对外界放热,Q 为“-”。

温度升高,内能增量ΔU 是取“+”;温度降低,内能减少,ΔU 取“一”。 三种特殊情况: (1) 等温变化 ΔU=0, 即 W+Q=0

(2) 绝热膨胀或压缩:Q=0即 W=ΔU (3)等容变化:W=0 ,Q=ΔU 27、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T

PV 恒量

三、电磁学公式

(一)、直流电路

28、电流强度的定义:I = t q /

(电磁感应现象中求通过导线横截面的电荷量总

R t R t t R E t I q φ

φΔΔΔΔΔΔ=

?=

=?=)

29、电阻定律:S

L R ρ

=( ρ只与导体材料性质和温度有关,与导体横截面积和长度无关)

30、电阻串联、并联: 串联:R=R 1+R 2+R 3 +……+R n ,212121:::R R U U p p ==

并联:

2

1

111R R R

+

=

两个电阻并联: R=

2

121R R R R +

31、欧姆定律:(1)部分电路欧姆定律:R U I /= U=IR I U R /=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 =)/(r R E +

路端电压:U = E -I r= IR 输出功率:P 出 = IE -I 2

r = I R 2

电源热功率:r I P r 2

= 电源效率:

出P P =η=

E

U

(5)电功和电功率: 电功:W=IUt 电热:Q=I R t 2 电功率 :P=IU

对于纯电阻电路: W=IUt=t R

U

Rt I 2

2

=

P=IU=R

U

R I 2

2

=

对于非纯电阻电路: W=IUt >I R t 2 P=IU>I r 2 (6)电池组的串联: 每节电池电动势为0E `内阻为r 0,n 节电池串联时

电动势:E=n ε

内阻:r=n r o

32、磁通量:BS =φ(适用S B ⊥) 33、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t n

E ΔΔφ

=(或t BS

n

E ΔΔ=、t

SB

n

E ΔΔ=)----平均感应电动势

Blv E =(适用一段导体切割磁感线;v l B ⊥⊥;明确:该导线相当于电源..

) 34、正弦交流电:最大值=2有效值即E E m 2=、I I m 2=

、U U m 2=

、ωnBS E m =

35、理想变压器:

2

12

1n n U U =、

1

22

1n n I I =

、21P P =即2211I U I U =

一般输出功率由R

U P 2

22=

来分析(R 为负载的总阻值)

36、电能的输送:电线输送输送=I U P 、电线电线损失=R I P 2

四、光学、近代物理初步公式

37、折射率:v

c n ==

2

1sin sin θθ(1θ、2θ分别为光从真空或空气射入其它介质时的入射角和折射角)

38、全反射的临界角:n

c 1sin =(全反射的条件:光从介质射入真空或空气且入射角≥临界角)

39、相邻两条亮条纹(暗条纹)的间距:λd

l x =Δ(红橙黄绿篮靛紫-波长逐渐减小)

40、光子能量:hv E =(s J h .10

63.634

_×=) 41、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hv E Km =-W 42、爱因斯坦质能方程:2

mc E =

43、核能计算:2

mc E ΔΔ=(m Δ为核反应过程中质量亏损即前m m =Δ-后m )

44、原子跃迁时辐射或吸收的光子能量:m E hv =-n E (m>n )(上图为氢原子的能级图,记忆..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总结大全资料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 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F F F 212sin cos θθ+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 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加速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1

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F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 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222mg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 ①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②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 ; ③ 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角速度越小。 ④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 ,轨道半径越大,周期越大。 ⑤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 ,周期越大,轨道半径越大。 ⑥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2 r GM a = ,轨道半径越大,向心加速度越小。 ⑦地球或天体重力加速度随高度的变化:2 2)('h R GM r GM g +== 2 3 24GT r M π= r GM v =3 r GM = ωGM r T 3 24π= 3 2 2 4πGMT r =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览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览表 高中物理有很多公式,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物理知识点需要总结,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物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物理公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s=aT2 {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表(精选课件)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表 高中物理常用公式 一。 力学 1。1 静力学 物理概念规律名称 公式 重力 G mg = 密度 ρ=m V 压强 p F S = 液体压强 p gh =ρ 胡克定律 F kx =(在弹性限度内) 万有引力定律 F G m m r =?122 互成角度的二力的 合成 F F F F F F F F 合= ++= ?+1222122122cos tan sin cos α θα α 正交分解法: F F F F F x y y x 合=+= 22tan α 力矩 M FL =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F 合=0或F F x y ==?? ?00 有固定转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M 合=0或M M 逆顺= 共面力的平衡 F M 合合,==00 1.2 运动学 物理概念规律名称 公式 匀速直线运动 s vt =

匀变速直线运动 v v at s v t at v v as s v v t t t t =+=+=+=+?002 20201 2 22 ,, 自由落体运动 v gt h gt v gh t t ===,1 222 2 竖直抛体运动 v v gt h v t gt t =±=±0021 2 , v v gh t 202 2=± 平抛运动 v v v gt x v t y gt x y ====00212 ,, 轨迹:y g v x =20 22 斜向上抛运动 v v v v gt x v t y v t gt x y ==-=?=?- 0000212 cos sin cos sin θθθθ 轨迹:y x g v x =?- tan cos θθ 2022 2 匀速圆周运动 ω?ππ ωω= =====??t f T v R a v R R 222 2, 轨迹:y R x = -22 平均速度 v s t = 匀变速直线运动 其他常用规律、公式 (1)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 v v s t v v t t ===+2 02 (2)相邻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差 都相等,即 ()s s s s aT a s s m n T m n 213222 -=-=== --…, (3)v 00=,从开始运动起的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比,等于从1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赤极g g >,高伟低纬g >g )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两个分力垂直时: 2 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F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 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 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2 22mg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 ①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②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 2 3 24GT r M π=r GM v =

新课标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最新版)

新课标高中物理公式汇编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 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 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F F F 212sin cos θθ +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 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1

高中物理公式总表(高中必背)

高中物理公式总表(高 中必背)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 高中物理公式总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 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F F F F COS 1222122++θ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角: tg α=F F F 212sin cos θ θ + )θ ) α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o 或∑F x =o ∑F y =o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 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加速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G Mm R h m () +=2 V R h m R h m T R h 222 224()()()+=+=+ωπ b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mg = G Mm R 2 g = G M R 2 c 、 第一宇宙速度 mg = m V R 2 V=R G M =gR 8、库仑力:F=K q q r 122 (适用条件) 9、 电场力:F=qE (F 与电场强度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10、磁场力: (1) 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公式:f=BqV (B ⊥V) 方向一左手定 (2) 安培力 :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公式:F= BIL (B ⊥I ) 方向一左手定则 11、 牛顿第二定律: F 合 = ma 或者 ∑F x = m a x ∑F y = m a y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一性 12、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 t = V 0 + a t S = v o t +1 2 a t 2 几个重要推论: (1) V t 2 -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2)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 O V t /2 V S /2 V t V t/ 2 =V V t 02+=s t A S a t B (3)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s/2 = v v o t 22 2 + 匀速:V t/2 =V 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 t/2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 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α F 2 F F 1 θ

2017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详细大全

人教版高考复习——物理公式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定义式):t s v = ; 2、有用推论:as v v t 22 02 =-; 3、中间时刻速度:2 02 t t v v v v += =; 4、末速度:at v v t +=0; 5、中间位置速度:22 202 t s v v v +=; 6、位移:20021 2at t v t v v t v s t +=?+= ?=; 7、加速度:t v v a t 0 -={以0v 为正方向,a 与0v 同向(加速)0>a ;反向则0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 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 =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 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高中物理公式表

高中物理必修 1 公式1.平均速度: ① v s总 (通用)t总 ②v2v1v2(s1=s2时, v1、 v2为前半程、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v1v2 ③v v1v2(t1=t2时, v1、v2为前半段时间、后半段时间内的 2 平均速度) ④v v0v t (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 ⑤ v v t中(用于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2.匀变速直线运动: (1)基本公式 (知三求二 ) ① v t v 0at ②s v0 t1at 2 2 ③v t2 v022as ④s v0v t t 2 ⑤s v t t1at 2 2 (2)辅助公式 ①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 v02v t2 v s中2 ②逐差法:a s6 s5s4 s3 s2s1 9T 2 (3)比值公式 ①第N秒末的速度(v 0=0): vⅠ:vⅡ:vⅢ=1:2:3 ②第 N 秒内的位移( v0=0):sⅠ:sⅡ:sⅢ= 1:3:5 ③前 N 秒内的位移( v0=0):s1:s2:s3= 1:4:9 ④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s N-s N-1=aT2 ⑤相等位移内的时间比(v0=0): t1 : t2 : t3 1 : ( 2 1) : ( 3 2 )3.力学公式: ①重力: G mg ②弹簧的弹力: F kx ③滑动摩擦力:f N f m 静摩擦力: 0 f 静 f m ,平衡时: f 静 F 动力 ④合力的范围:F1F2≤F合 ≤ F1F2 当F1=F2且夹角为 120°时: F1= F2= F 合 当F 1=F2 且夹角为θ时: F合2F1cos 2 ⑤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 下滑分力: G1=mgsin θ 垂直分力 ( 压力 ): G2=mgcosθ 4.牛顿第二定律: F ma ①光滑斜面上物体自由下滑时:a g sin ②粗糙斜面上物体匀速下滑的条件:tan ③一根连续的绳子上的拉力处处相等。 ④牛二定律的瞬时性: 弹簧、皮筋等软性物体的弹力不能突变, 桌面、绳子等硬性物体的弹力可以突变, 重力、电场力不能突变。 ⑤连接体问题:下图中无论地面是否有摩擦力,中间绳子的拉力 均为:T m1F m2 m1 F m2 T T F m 1 m1m2 5.超重与失重: ①当加速度竖直向上或竖直分加速度向上时,物体超重: N m(g a) 或N m( g a y ) ②当加速度竖直向下或竖直分加速度向下时,物体失重: N m(g a) 或N m( g a y )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新版)-高一所有物理公式整理

高中物理公式汇编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 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 22 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角: tg = F F F 212sin cos θ θ +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F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 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α F 2 F F 1 θ

(完整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力学 一、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 2≈10m/s 2,作用点在物体重心。 2,静摩擦力:0≤f 静≤≤f 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μN ,与物体运动或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是动摩擦因数,N 是正压力。 4,弹力:F = kx (胡克定律),x 为弹簧伸长量(m ),k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N/m )。 5,力的合成与分解: ①两个力方向相同,F 合=F 1+F 2,方向与F 1、F 2同向 ②两个力方向相反,F 合=F 1-F 2,方向与F 1(F 1较大)同向 互成角度(0<θ<180o):θ增大→F 减少 θ减小→F 增大 θ=90o,F=2221F F +,F 的方向:tg φ= 1 2 F F 。 F 1=F 2,θ=60o,F=2F 1cos30o, F 与F 1,F 2的夹角均为30o,即φ=30o θ=120o,F=F 1=F 2,F 与F 1,F 2的夹角均为60o,即φ=60o 由以上讨论,合力既可能比任一个分力都大,也可能比任一个分力都小,它的大小依赖于两个分力之间的夹角。合力范围:(F 1-F 2)≤F ≤(F 1+F 2) 求 F 1、F 2两个共点力 的合力大小的公式(F1与F2夹角为θ): 二、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位移vt s =。平均速度t s v = 匀变速直线运动: 1、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22 1at t v s o + = 2、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at v v o t += 3、位移与速度的关系:as v v o t 22 2=-,适合不涉及时间时的计算公式。 4、平均速度t s v v v v t o t =+= =22 ,即为中间时刻的速度。 5、中间位移处的速度大小22 2 2t o s v v v +=,并且2 2t s v v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理: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之差是个恒量,即 △s=s n+1 —s n =aT 2=恒量 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T 为等分时间间隔): ①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的比值为 v 1:v 2:v 3......:v n =1:2:3......:n ②1T 内、2T 内、3T 内……的位移之比为 s 1:s 2:s 3:……:s n =12:22:32……:n 2 ③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之比为 S I :S II :S III :……:S n =1:3:5……:(2n-1) θ cos 2212221F F F F F ++=

高中物理公式汇总一览表(全)

物理公式一览表 一、力学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3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4、两个平衡条件: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F=km 1 m 2 /r 2 7、 牛顿第二定律: F 合 = ma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一性 8、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 t = V 0 + a t S = v o t +12 a t 2 几个重要推论: (1) V t 2 -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 ……n 2; 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 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 ()21-:32-)……(n n --1) (6)自由落体:h =1/2gt 2 2gh =v t 2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W汇总)

2F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力学 1、胡克定律:kx F =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mg G = (g 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3、求 、 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或 5、摩擦力的公式: (1) 滑动摩擦力: 说明: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a 、摩擦力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牛顿第二定律: ma F =合 或者 x ma F =合x y y ma F =合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一性 ☆7、匀变速直线运动: N F f μ= 0=合F 0=合x F 0 =合y F 1F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三、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动力学(运动与力) 五、振动与波(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 六、功与能(功就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七、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定律 八、气体的性质 九、电场 十、恒定电流 十一、磁场 十二、电磁感应 十三、电磁波 十四、光的本性(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十五、原子与原子核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 t2-V 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 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臵速度Vs/2=[(V o2+ V t2)/2]1/2 6、位移s=V平t=V o2+at2/2=(Vt+Vo) t /2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就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就是定义式,不就是决定式; (2)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与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书。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就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臵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就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完整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规律汇编表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 θ COS F F F F 212 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 F F F 212sin cos θθ +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加速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1

高中物理公式总表

新编 高中物理公式总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 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 F F F F COS 12 22 122++θ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角: F tg α= F F F 212sin cos θθ +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o 或∑F x =o ∑F y =o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 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在天体上的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加速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G M m R h m () +=2 V R h m R h m T R h 2 2 2 2 2 4() ()()+=+=+ωπ b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mg = G M m R 2 g = G M R 2 c 、 第一宇宙速度 mg = m V R 2 V=gR GM R = / 8、库仑力:F=K q q r 122 (适用条件) 9、 电场力:F=qE (F 与电场强度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10、磁场力: (1) 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公式:f=BqV (B ⊥V) 方向一左手定 (2) 安培力 :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公式:F= BIL (B ⊥I ) 方向一左手定则 11、 牛顿第二定律: F 合 = ma 或者 ∑F x = m a x ∑F y = m a y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一性 12、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 t = V 0 + a t S = v o t +12 a t 2 几个重要推论: (1) V t 2 -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2)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 O V t /2 V S /2 V t V t/ 2 = V V t 02 += s t A S a t B (3)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s/2 = v v o t 2 2 2 + 匀速:V t/2 =V 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 t/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