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物反应规律

有机物反应规律
有机物反应规律

有机物的重要反应:

1、取代反应

能发生取代反应的官能团有:醇羟基(-OH)、卤原子(-X)、羧基(-COOH)、酯基(-COO-)、肽键(-CONH-)等。

2、加成反应

⑴能发生加成反应的官能团:双键、三键、苯环、羰基(醛、酮)等。

⑵加成反应有两个特点:

①反应发生在不饱和的键上,不饱和键中不稳定的共价键断裂,然后不饱和原子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以共价键结合。

②加成反应后生成物只有一种(不同于取代反应)。

说明:

①羧基和酯基中的碳氧双键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②醛、酮的羰基只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③共轭二烯有两种不同的加成形式。

3、消去反应

(1)能发生消去反应的物质:醇、卤代烃;

能发生消去反应的官能团有:醇羟基、卤素原子。

(2)反应机理:相邻消去,发生消去反应,必须是与羟基或卤素原子直接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碳上必须有氢原子,否则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如CH3OH,没有邻位碳原子,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4、聚合反应

(1)加聚反应:

烯烃加聚的基本规律:

(2)缩聚反应:

二元羧酸和二元醇的缩聚,如合成聚酯纤维:

(3)氨基与羧基的缩聚:

①氨基酸的缩聚,如合成聚酰胺:

②二元羧酸和二元胺的缩聚:

5、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⑴氧化反应就是有机物分子里“加氧”或“去氢”的反应。能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和官能团:烯(碳碳双键)、醇、酚、苯的同系物、含醛基的物质等。烯(碳碳双键)、炔(碳碳叁键)、苯的同系物的氧

化反应都主要指的是它们能够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所氧化。

含醛基的物质(包括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的氧化反应,指银镜反应及这些物质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要注意把握这类反应中官能团的变化及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形式。

⑵还原反应是有机物分子里“加氢”或“去氧”的反应,其中加氢反应又属加成反应。还原反应具体有:与氢气的加成(如醛、酮)、硝基苯的还原。

6、酯化反应

(1).酯化反应的脱水方式:羧酸和醇的酯化反应的脱水方式是:“酸脱羟基醇脱氢”,羧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羟基跟醇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结合成水,其余部分结合成酯。这种反应的机理可通过同位素原子示踪法进行测定。

(2)酚酯的形成不要求掌握,但在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时候需要考虑酚酯;酚酯的水解也要求掌握。

(3)酯的种类有:小分子链状酯、环酯、聚酯、内酯、硝酸酯、酚酯。

7.水解反应

(1)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等

(2)从本质上看,水解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3)注意有机物的断键部位,如乙酸乙酯水解时是与羰基相连的C -O键断裂。(蛋白质水解,则是肽键断裂)

8、中和反应、裂化反应及其它反应

(1)醇、酚、酸分别与Na、NaOH、Na2CO3、NaHCO3的反应;显色反应等。

(2)要注意醇、酚和羧酸中羟基性质的比较:(注:画√表示可以发生反应)

羟基种类重要代表物与Na 与NaOH 与Na2CO3 与NaHCO3

醇羟基乙醇√ --- ---- ----

酚羟基苯酚√ √ √(不生成CO2)----

羧基乙酸√ √ √ √ (3)显色反应主要掌握:FeCl3遇苯酚显紫色;浓硝酸遇含苯环的蛋白质显黄色(黄蛋白实验);碘水遇淀粉显蓝色。

有机合成的一些基本反应

有机合成中的一些基础反应 有机合成,是指从较简单的化合物或单质经化学反应合成较复杂的化合物的过程。有时也包括从复杂原料降解为较简单化合物的过程。由于有机化合物的各种特点,尤其是碳与碳之间以作用力较大的共价键相连,也使得有机合成非常困难。合成路线的多样性让我们有了各种不同的选择,有机合成常常用于工业生产当中,所以我们一般会选择用料最少,条件最温和,成本最低的合成路线。但对于有机化学的学习,我们必须了解其他的合成路线。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个有机合成里的基础反应。 一、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酯化,皂化和水解等。 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分别是SN1和SN2。 1、SN1机理(即单分子亲核取代):在SN1机理中,亲核取代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底物上的离去基团L的离去,第二步是L离去后生成的正碳离子与亲核试剂结合。第一步反应速率较

慢,是反应速率的决定步骤。使正碳离子稳定的因素均有利于SN1取代的进行。 2、SN2机理(即双分子亲核取代):亲核试剂从离去基团的背面进攻离去基团,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生成协同进行。若反应按照SN2机理进行时,其立体化学特征是进行反应的中心碳原子的构型反转。影响SN2反应活性的因素有,空间位阻,较好的离去基团,亲核试剂的亲核能力,溶剂的极性。 SN1和SN2的区别在于,在SN2反应中,没有碳正离子中间体产生,所以不发生重排。 二、加成反应和消除反应 加成反应分成亲电加成反应,亲核加成反应。 1、亲电加成反应:亲电加成反应是不饱和键的加成反应,是π电子与实际作用的结果。π键较弱,π电子受核的束缚较小,结合较松散,因此可作为电子的来源,给别的反应提供电子。反应时,把它作为反应底物,与它反应的试剂应试缺电子的化合物,俗称亲电试剂。这些物质中的质子,极化的带正电的卤素,又叫马氏加成,由马氏规则而得名“烯烃与氢卤酸的加成,氢加在氢多的碳上”。 2、亲核加成反应:亲核加成反应是由亲核试剂与底物发生的加成反应。反应发生在碳氧双键、碳氧三键,碳碳三键等等不饱和的化学键上。最有代表性的反应是醛或酮的羰基与格氏试剂加成的反应。RC=O + R'MgCl → RR'C-OMgCl再水解得到醇,这是在有机合成中合成醇常用的方法。 影响亲核加成反应的主要因素有,电子效应,空间效应,离去基团L的离去性。

有机物燃烧的规律

有机物燃烧的规律(一) ——燃烧前后体积的变化规律 对于CxHy的烃,其完全燃烧可表示为: CxHy+(x+y/4)O2 xCO2+y/2H2O 一、1体积气态烃完全燃烧,当生成水为气态时, 其体积变化:△V=V前-V后=1+(x+y/4)-(x+y/2) =1-y/4 可见:任何一种气态烃完全燃烧,其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只与该烃所含的H原子数有关而与C原子数无关。 ①当y<4时,气体体积减少,如C2H2; ②当y=4时,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如CH4,C2H4,C3H4; ③当y>4时,反应后体积变大,如C2H6,C3H8,C4H8等; 二、1体积气态烃完全燃烧,当生成的水为液态时, 其体积变化:△V=V前-V后=1+(x+y/4)-x =1+y/4 可以看出,无论何气态烃,其燃烧后气体体积都会减少。 典型习题: 1、aml三种气态烃与足量的氧气的混合物点燃爆炸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150℃、 1.01×105Pa),气体体积仍为aml,则三种烃可能是() A、CH4、C2H4、C3H4 B、C2H6、C3H6、C4H6 C、CH4、C2H6、C3H8 D、C2H4、C2H2、C4H6 解析:气态烃燃烧后生成水蒸气且气体体积不发生改变,其平均氢原子数y=4,故应选A、D 2、A、B、C三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物共aml,与足量氧气混合点燃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状况(标准状况)气体体积减少了2aml,则三种烃可能是() A、CH4、C2H4、C3H4 B、CH4、C2H6、C3H8 C、C2H6、C3H6、C4H6 D、C2H4、C2H2、C4H6 解析:气态烃燃烧后生成液态水,其体积变化应为: △V=1+y/4,则有aml(1+y/4)=2aml y=4 即:三种混合烃的平均H原子数为4,故应选A、D 有机物燃烧规律(二) ——燃烧耗氧量及生成CO2和H2O多少的规律 一、等物质的量的烃(CxHy)完全燃烧时,其耗氧量的大小取决于(x+y/4)的值,其值越大,耗氧量越多;生成CO2的多少取决于碳原子个数(X的值),其值越大,生成的CO2越多;生成H2O的多少取决于氢原子个数(y的值),其值越大,生成的H2O越多。 二、等质量的烃(CxHy)完全燃烧时,其耗氧量和生成水的多少取决于该烃分子中氢的质量分数(或y/x的值),其值越大,耗氧量及生成的水越多;生成CO2的多少取决于该烃分子中碳的质量分数(或x/y的值),其值越大,生成CO2越多。 由此可得以下推论: 1、等质量的烷烃,碳原子数越多,碳的质量分数越大,耗氧越少,由此可得,CH4耗氧最

高中有机化学重要的反应整理

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 2/H 2O )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① 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 、—C ≡C —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 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 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 ③ 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 (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 (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 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① 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 3Br 2 + 6OH - == 5Br - + BrO 3- + 3H 2O 或Br 2 + 2OH - == Br - + BrO - + H 2O ② 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 2S 、S 2-、SO 2、SO 32-、I -、Fe 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 —、—OH (较慢)、—CHO 的物质 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 (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 2S 、S 2-、SO 2、SO 32-、Br -、I -、Fe 2+ 3.与Na 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 、—COOH 的有机物 与NaOH 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含有酚羟基... 、—COOH 的有机物反应 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 2CO 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酚. 羟基的有机物反应生成酚钠和NaHCO 3; 含有—COOH 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 2气体; 含有—SO 3H 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磺酸钠并放出CO 2气体。 与NaHCO 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 、—SO 3H 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磺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 2气体。 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2Al + 6H + == 2 Al 3+ + 3H 2↑ 2Al + 2OH - + 2H 2O == 2 AlO 2- + 3H 2↑ (2)Al 2O 3 + 6H + == 2 Al 3+ + 3H 2O Al 2O 3 + 2OH - == 2 AlO 2- + H 2O (3)Al(OH)3 + 3H + == Al 3+ + 3H 2O Al(OH)3 + OH - == AlO 2- + 2H 2O (4)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 3、NaHS 等等 NaHCO 3 + HCl == NaCl + CO 2↑ + H 2O NaHCO 3 + NaOH == Na 2CO 3 + H 2O NaHS + HCl == NaCl + H 2S ↑ NaHS + NaOH == Na 2S + H 2O (5)弱酸弱碱盐,如CH 3COONH 4、(NH 4)2S 等等 2CH 3COONH 4 + H 2SO 4 == (NH 4)2SO 4 + 2CH 3COOH CH 3COONH 4 + NaOH == CH 3COONa + NH 3↑+ H 2O (NH 4)2S + H 2SO 4 == (NH 4)2SO 4 + H 2S ↑ (NH 4)2S +2NaOH == Na 2S + 2NH 3↑+ 2H 2O (6)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 2NCH 2COOH + HCl → HOOCCH 2NH 3Cl H 2NCH 2COOH + NaOH → H 2NCH 2COONa + H 2O (7)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的链端或支链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 和呈碱性的—NH 2,故蛋白质仍能与碱和酸反应。 5.银镜反应的有机物 (1)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HO 的物质: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等) (2)银氨溶液[Ag(NH 3)2OH](多伦试剂)的配制: 向一定量2%的AgNO 3溶液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刚刚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消失。 (3)反应条件:碱性、水浴加热....... 酸性条件下,则有Ag(NH 3)2+ + OH - + 3H + == Ag + + 2NH 4+ + H 2O 而被破坏。 (4)实验现象:①反应液由澄清变成灰黑色浑浊;②试管内壁有银白色金属析出 (5)有关反应方程式:AgNO 3 + NH 3·H 2O == AgOH↓ + NH 4NO 3 AgOH + 2NH 3·H 2O == Ag(NH 3)2OH + 2H 2O 银镜反应的一般通式: RCHO + 2Ag(NH 3)2OH 2 A g ↓+ RCOONH 4 + 3NH 3 + H 2O

六(知识规律的总结归纳)

六、一些规律总结和知识归纳 (一)原子成键规律 有机物中常见的原子主要是C、H、O、N、S、X(卤素原子),可依据这些原子的成键规律来分析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及其键线式和球棍模型 碳原子(ⅣA族),形成4个价键 氢原子和卤素原子(ⅠA族、ⅦA族),形成1个价键 氧原子和硫原子(ⅥA族),形成2个价键 氮原子(V A族),形成3个价键(—NO2中的氮除外) (二)有机物的物理性质规律 有机物的状态、密度、沸点、溶解性等物理性质是推断、鉴别和分离有机物的重要依据1、状态 n≤4的烃、新戊烷、甲醛、一氯甲烷、一氯乙烷、一溴甲烷常温呈气态 低级(十碳以下)的醇、醛、酸、酯常温呈液态 苯酚,草酸,苯甲酸、硬脂酸,软脂酸常温呈固态 2、密度 比水轻:烃(如汽油、苯及其同系物、己烷、己烯)、酯(如乙酸乙酯)、油脂 比水重:硝基苯、溴苯、CCl4、溴乙烷、液态苯酚 3、溶解性 有机物均能溶于有机溶剂 有机物中的憎水基团:--R(烃基);亲水基团:羟基,醛基,羧基 能溶于水的:低碳的醇、醛、酸、钠盐,如乙(醇、醛、酸)乙二醇、丙三醇、苯酚钠 难溶于水的:烃,卤代烃,酯类,硝基化合物 微溶于水:苯酚、苯甲酸 苯酚溶解的特殊性:常温微溶,65℃以上任意溶 常见的防水材料:聚氯乙烯,聚酯等高分子材料 吸水保水材料:尿不湿 5、沸点 同系物比较:沸点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即C原子个数的增大)而升高 同类物质的同分异构体:沸点随支链增多而降低 衍生物的沸点高于相应的烃 饱和程度大、极性大的有机物沸点高于饱和程度小的、极性小的有机物 分子间形成氢键的有机物沸点高于不形成氢键的有机物 如:乙醇>乙醚,脂肪>油,丙烷>丙烯,氯乙烷>乙烷 4、有毒物质 与生活有关的:涂料油漆中的苯、硝基苯,假酒中的甲醇,居室装修产生的甲醛气体(三)与氢气加成 (四)烃类含碳(或含氢)量规律 烷烃 C n H 2n+2 n值越大,含碳质量分数C% 越大 单烯烃C n H 2n n值越大,含碳质量分数C% 不变 炔烃C n H 2n-2 n值越大,含碳质量分数C% 越小 C n H2n-6 n值越大,含碳质量分数C% 越小

高中有机化学各物质特征反应总结

高中有机化学各物质特点总结 有机物的物理性质 1、状态: 固态:饱和高级脂肪酸、脂肪、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维生素、醋酸(16.6℃以下); 气态:C 4 以下的烷、烯、炔烃、甲醛、一氯甲烷、新戊烷; 液态: 油状:乙酸乙酯、油酸; 粘稠状:石油、乙二醇、丙三醇。 2、气味: 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 3、H 2 S和AsH 3 而带有臭味); 稍有气味:乙烯; 特殊气味:甲醛、乙醛、甲酸和乙酸; 香味:乙醇、低级酯; 3、颜色: 白色:葡萄糖、多糖 黑色或深棕色:石油 4、密度: 比水轻:苯、液态烃、一氯代烃、乙醇、乙醛、低级酯、汽油; 比水重:溴苯、乙二醇、丙三醇、CCl 4 。 5、挥发性: 乙醇、乙醛、乙酸。 6、水溶性: 不溶:高级脂肪酸、酯、溴苯、甲烷、乙烯、苯及同系物、石油、CCl 4 ; 易溶:甲醛、乙酸、乙二醇; 能与溴水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或变色的物质 1、有机物: ⑴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等) ⑵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酯等) ⑶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⑷含醛基的化合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 ⑸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2、无机物: ⑴-2价的S(硫化氢及硫化物) ⑵ + 4价的S(二氧化硫、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⑶ + 2价的Fe 6FeSO 4 + 3Br 2 = 2Fe 2 (SO 4 ) 3 + 2FeBr 3 6FeCl 2 + 3Br 2 = 4FeCl 3 + 2FeBr 3 2FeI 2 + 3Br 2 = 2FeBr 3 + 2I 2 ⑷ Zn、Mg等单质如 ⑸-1价的I(氢碘酸及碘化物)变色 ⑹ NaOH等强碱、Na 2CO 3 和AgNO 3 等盐 Br 2 + H 2 O = HBr + HBrO 2HBr + Na 2CO 3 = 2NaBr + CO 2 ↑+ H 2 O HBrO + Na 2CO 3 = NaBrO + NaHCO 3 水混溶:乙醇、乙醛、甲酸、丙三醇。能萃取溴而使溴水褪色的物质 上层变无色的(ρ>1):卤代烃(CCl 4、氯仿、溴苯等)、CS 2 等; 下层变无色的(ρ<1):直馏汽油、煤焦油、苯及苯的同系物、低级酯、液 态环烷烃、液态饱和烃(如己烷等)等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 ⑴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等) ⑵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酯等) ⑶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⑷醇类物质(乙醇等) ⑸含醛基的化合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 ⑹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⑺苯的同系物 2、无机物: ⑴氢卤酸及卤化物(氢溴酸、氢碘酸、浓盐酸、溴化物、碘化物) ⑵ + 2价的Fe(亚铁盐及氢氧化亚铁) ⑶-2价的S(硫化氢及硫化物) ⑷ + 4价的S(二氧化硫、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⑸双氧水(H 2O 2 ) 变色 Mg + Br2 === MgBr2(其中亦有Mg与H+、Mg与HBrO的反应)△

判断有机物熔点沸点的规律讲课讲稿

判断有机物熔点沸点 的规律 有机物熔沸点规律 中学的有机化学知识系统性强,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很容易掌握各类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但对于其物理性质总觉得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其实有机物的熔、沸点高低也是由其结构决定的。有机物的晶体大多是分子晶体,它们的熔、沸点取决于有机物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而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的结构(有无H键、有无极性基团、饱和程度)、分子量等有关。主要分为下面四个情况: 1.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其分子间作用力就越大。所以有机物中的同系物随分子中碳原子个数增加,熔、沸点升高。在通常状况下分子中含四个碳原子以下的烷烃、烯烃、炔烃是气体,含四个碳原子以上的是液体,含更多碳原子的是固体。 2.分子式相同时,直键分子间的作用力要比带支键分子间的作用力大,支键越多, 排列越不规则,分子间作用力越小。如: 分子间作用力: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沸点:30.07C>279C>95C 3?分子中元素种类和碳原子个数相同时,分子中有不饱和键的物质熔、沸点要低些。如:C2H6 C2H4硬脂酸油酸 熔点:-88.63C>-103.7C 69.5C>14.0C 4.分子量相近时,极性分子间作用力大于非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中极性基团越多,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如:

分子间作用力:C2H5OH>CH3OCH3 C2H5CI>CH3CH2CH3 沸点:78.5C>34.51C 12.27C>0.5C 苯同系物看取代基位置 相同的取代物,邻位>间位>对位 女如:二甲苯有三种同分异构体: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把这些分子看作一个球体,这三种分子的体积依次增大,分子间的距离也增大,因而分子间作用力减小,熔沸点就降低。因此它们的沸点依次降低。 分子量相同看分子极性 如果有机物分子是极性分子,由于极性分子具有偶极,而偶极是电性的。因此,极性分子之间除了具有色散力外,还具有偶极之间的静电引力。这样,极性分子之间的分子间力比非极性分子要大得多,所以使沸点升高。例如分子量相同的丁烷和丙酮:分子量结构沸点(C) 丙酮58 CH3COCH3 56.2 丁烷58 CH3CH2CH2CH3 —0.5 丙酮分子中含有羰基,由于碳氧电负性不同,碳原子上带有部分正电荷,氧原子上带有部分负电荷。当这样的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势必产生较大的分子间力,从而表现出沸点值较大程度地升高。 不要忘记看氢键 如果有机物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在液态时,分子间就能通过氢键结合形成较大的缔合体。这样的液体沸腾气化时,不仅要破坏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而且还必须消耗较多的能量破坏分子间的氢键,因此,含有氢键的有机物较之分子量相近的其它有机物,应具有反常的高沸点。例如甲醇和乙烷: 分子量结构沸点(°C) 甲醇32 CH3OH 64.9 乙烷30 CH3—CH3 —88.6 醇的沸点反常高就是由于其分子间有较强的氢键而发生缔合。除了醇之外,酚、羧酸和胺等也含有氢键,其沸点也相应较高。

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有机化学的几个基本反应

重排 酮肟在酸性条件下发生重排生成烃基酰胺的反应。1886年由德国化学家.贝克曼首先发现。常用的贝克曼重排试剂有硫酸、五氯化磷、贝克曼试剂(氯化氢在乙酸-乙酐中的溶液)、多聚磷酸和某些酰卤等。反应时酮肟受酸性试剂作用,形成一个缺电子氮原子,同时促使其邻位碳原子上的一个烃基向它作分子内 1,2-迁移,其反应过程如下: 贝克曼重排是立体专一性反应。在酮肟分子中发生迁移的烃基与离去基团(羟基)互为反位。在迁移过程中迁移碳原子的构型保持不变,例如: 贝克曼重排反应可用于确定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工业上利用环己酮肟发生贝克曼重排,大量生-己内酰胺,它是合成耐纶6(见聚己内酰胺)的单体。 亲电取代反应

亲电取代反应一种亲电试剂取代其它官能团的化学反应,这种被取代的基团通常是氢,但其他基团被取代的情形也是存在的。亲电取代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性之一.芳香烃的亲电取代是一种向芳香环系,如苯环上引入官能团的重要方法。其它另一种主要的亲电取代反应是脂肪族的亲电取代。 亲电加成反应 亲电加成反应是烯烃的加成反应,是派电子与实际作用的结果。派键较弱,派电子受核的束缚较小,结合较松散,因此的作为电子的来源,给别的反应物提供电子。反应时,把它作为反应底物,与它反应的试剂应是缺电子的化合物,俗称亲电试剂。这些物质又酸中的质子,极化的带正电的卤素。又叫马氏加成,由马可尼科夫规则而得名:“烯烃与氢卤酸的加成,氢加在氢多的碳上”。广义的亲电加成亲反应是由任何亲电试剂与底物发生的加成反应。 在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过程中,氢正离子首先进攻双键(这一步是定速步骤),生成一个碳正离子,然后卤素负离子再进攻碳正

专题三有机物燃烧规律及有机化学999计算

专题三 有机物燃烧规律及有机化学计算 有机物燃烧的规律是中学有机化学基础中的常见题型,也是高考化学中的热点内容,许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往往容易产生混淆,现将其归纳总结如下: 有机物完全燃烧的通式: 烃:O H y xCO O y x CxHy 2222 )4(+→++ 烃的衍生物:O H y xCO O z y x CxHyOz 2222 )24(+→-++ 二.有机物的物质的量一定时: (一).比较判断耗氧量的方法步聚: ①若属于烃类物质,根据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越多,耗氧量越多直接比较;若碳、氢原子数都不同且一多一少,则可以按1个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的耗氧量相当转换成碳或氢原子个数相同后再进行比较即可。 ②若属于烃的含氧衍生物,先将分子中的氧原子结合氢或碳改写成H 2O 或CO 2的形式,即将含氧衍生物改写为CxHy ·(H 2O)n 或CxHy ·(CO 2)m 或CxHy ·(H 2O)n ·(CO 2)m 形式,再按①比较CxHy 的耗氧量。 例1.相同物质的量的下列有机物,充分燃烧,消耗氧气量相同的是 A .C 3H 4和C 2H 6 B . C 3H 6和C 3H 8O C .C 3H 6O 2和C 3H 8O D .C 3H 8O 和C 4H 6O 2 解析:A 中C 3H 4的耗氧量相当于C 2H 8,B 、C 、D 中的C 3H 8O 可改写为C 3H 6·(H 2O),C 中的C 3H 6O 2可改为 C 3H 2·(H 2O)2, D 中的C 4H 6O 2可改为C 3H 6·(CO 2),显然答案为B 、D 。 二.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时: 1.烃类物质(CxHy)完全燃烧的耗氧量与x y 成正比. 2.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生成的CO 2或H 2O 的物质的量一定,则有机物中含碳或氢的质量分数一定;若混合物总质量一定,不论按何种比例混合,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O 2或H 2O 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则混合物中各组分含碳或氢的质量分数相同。 3.燃烧时耗氧量相同,则两者的关系为: ⑴同分异构体 或 ⑵最简式相同 例6.下列各组混合物中,不论二者以什么比例混合,只要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时生成CO 2的质量也一定的是 A .甲烷、辛醛 B .乙炔、苯乙烯 C .甲醛、甲酸甲酯 D .苯、甲苯 解析:混合物总质量一定,不论按什么比例混合,完全燃烧后生成CO 2的质量保持不变,要求混合物中各组分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B 、C 中的两组物质的最简式相同,碳的质量分数相同,A 中碳的质量分数也相同,所以答案为D 。 三.一定量的有机物完全燃烧,生成的CO 2和消耗的O 2的物质的量之比一定时: 1.生成的CO 2的物质的量小于消耗的O 2的物质的量的情况 例7.某有机物的蒸气完全燃烧时,需要三倍于其体积的O 2,产生二倍于其体积的CO 2,则该有机物可能是(体积在同温同压下测定)

有机反应类型及有机物化学性质总结

一、有机反应归类 有机反应官能团及类别反应条件重点反应方程式举例 取代反应 卤 代 反 应 烷烃(通式)光照 苯(通式) 及同系物 光照 催化剂 苯酚(-OH) 醇(-OH)加热 硝 化 反 应 苯及同系物浓硫酸、 加热 酯化 反应 酸(-COOH) 醇(-OH): 浓硫酸、加 热 水解 反应 卤代烃(-X)NaOH、水加 热 酯稀硫酸,加 热 碱、加热 CH3COOC2H5+H2O CH3COOH + C2H5OH 无机酸 △ CH3COOH+ 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浓硫酸 △ CH4+Cl2CH3Cl+HCl 光 CH2Cl2+Cl2CHCl3+HCl(CHCl3又叫氯仿) 光 C2H5—Br + H2O C2H5—OH + HBr△ CH3 | +Cl2 CH2Cl △

糖类 稀酸 C 12H 22O 11+H 2O 2 C 6H 12O 6 分子间脱水 醇 浓硫酸,140℃ 加成 反应 与H 2 (还原 反应) 烯烃、炔烃: 苯及同系物: 醛: 加热、 Ni 作催化剂 与X 2、HX 与 H 2O 烯烃: 炔烃: 加热 消去反应 卤代烃 NaOH 、醇加 热 醇 浓硫酸,加热170℃ 氧化反应 有机物大多都能燃烧,碳碳双键、碳碳三键、苯的同系物、醛基都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乙醇能使重铬酸钾溶液变色。 醇 催化氧化 醛 催化氧化 CH 3—C —H +H 2 CH 3C H 2OH O 催化剂 △ CH 3CH 2OH H 2C=CH 2↑+H 2O 浓硫酸 170℃ CH 2=CH 2+Br 2 CH 2Br —CH 2Br CH 2=CH 2+ H 2 CH 3CH 3 催化剂 △ CH 2=CH 2+Br 2 CH 2Br —CH 2Br 2CH 3—C —H+O 2 2CH 3COOH O 催化剂 CH 2=CH 2+ H 2O CH 3CH 2OH 高温高压 催化剂 催化剂

物理性质

高中化学物理性质 .颜色的规律 1 (1)常见物质颜色 ①以红色为基色的物质 红色:难溶于水的Cu,Cu2O,Fe2O3,HgO等。 碱液中的酚酞、酸液中甲基橙、石蕊及pH试纸遇到较强酸时及品红溶液。橙红色:浓溴水、甲基橙溶液、氧化汞等。 棕红色:Fe(OH)3固体、Fe(OH)3水溶胶体等。 ②以黄色为基色的物质 黄色:难溶于水的金(Au)、碘化银(AgI)、磷酸银(Ag3PO4)、硫磺(S)、黄铁矿、黄铜矿(CuFeS2)等。 溶于水的FeCl3、甲基橙在碱液中、钠离子焰色及TNT 浅黄色:溴化银(AgBr)、碳酦银(AgCO3)、硫的CS2溶液,还有Na2O2、氟气(F2)。棕黄色:铜在氯气中燃烧生成CuCl2的烟。 ③以棕或褐色为基色的物质 碘水(I2溶于水)浅棕色、碘酒(I2溶于酒精)棕褐色、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FeCl3的烟 ④以蓝色为基色的物质 蓝色:新制Cu(OH)2固体、胆矾(CuSO4?5H2O)、硝酸铜(Cu(NO3)2)、溶液中淀粉与碘单质(I2)变蓝、 石蕊试液碱变蓝、pH试纸与弱碱变蓝等。 浅蓝色:臭氧(O3)、液氧等 蓝色火焰:硫、硫化氢、一氧化碳、甲烷、氢气(蓝色易受干扰)。 ⑤以绿色为色的物质 浅绿色:Cu2(OH)2CO3,FeCl2,FeSO4?7H2O。 绿色:浓CuCl2溶液、pH试纸在约pH=8时的颜色。 深黑绿色:K2MnO4。 黄绿色:Cl2及其CCl4的萃取液。

⑥以紫色为基色的物质 KMnO4为深紫色、其溶液为红紫色、碘在CCl4萃取液、碘蒸气、中性pH试纸的颜色、K+离子的焰色等。 ⑦以黑色为基色的物质 黑色:碳粉、活性碳、木碳、烟怠、氧化铜(CuO)、四氧化三铁(Fe3O4)、硫化亚铜(Cu2S)、硫化铅(PbS)、硫化汞(HgS)、硫化银(Ag2S)、 硫化亚铁(Fe2S)、氧化银(Ag2O)。 浅黑色:铁粉。 棕黑色:二氧化锰(MnO2)。 ⑧白色物质 ★无色晶体的粉末或烟尘; ★与水强烈反应的P2O5; ★难溶于水和稀酸的:AgCl,BaSO4,PbSO4; ★334)2,BaCO3,CaCO3,Ca3(PO4)2,CaHPO4,Al(OH)3,Al2O3,ZnO,Zn(OH)2,ZnS,Fe(OH)2,Ag2SO3,CaSO3等;★微溶于水的:CaSO4,Ca(OH)2,PbCl2,MgCO3,Ag2SO4; ★与水反应的氧化物:完全反应的:BaO,CaO,Na2O;不完全反应的:MgO。 ⑨灰色物质 石墨灰色鳞片状、砷、硒(有时灰红色)、锗等。 (2)离子在水溶液或水合晶体的颜色 ①水合离子带色的: Fe2+:浅绿色; Cu2+:蓝色; MnO4-:紫色; 苯酚与FeCl3的反应开成的紫色。 Fe3+:浅紫色呈黄色因有[FeCI4(H2O)2] 2-; (3)主族金属单质颜色的特殊性 ⅠA,ⅡA,ⅣA,ⅤA的金属大多数是银白色。 铯:带微黄色 钡:带微黄色 铅:带蓝白色 铋:带微红色 (4)其他金属单质的颜色 铜呈紫红色(或红),金为黄色,其他金属多为银白色,少数为灰白色(如锗)。(5)非金属单质的颜色 卤素均有色;

有机化合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1、 反应条件或可逆符号打不上自己补上:) 4、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

1 2、乙醇、水、碳酸、乙酸中羟基氢原子的活泼性 O=O= CH3CH2—OH,H—OH,HO-C-OH(碳酸),CH3-C--OH中均有羟基, 由于这些羟基相连的基团不同,羟基上氢原子的活动性也就不同,现比较如下:

3、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原理酸脱羟基醇脱氢。 酯化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它是取代反应中的一种。 CH 3COOH+C 2H 5OHCH 3COOC 2H 5+H 2O 实验装置图: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这是本节知识的考点) 1、加药品的先后顺序:乙醇、浓硫酸、冰醋酸。 2、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吸水剂(使可逆反应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 3、加热的目的:加快反应速率、及时将产物乙酸乙酯蒸出以利于可逆反应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注意:加热时须小火均匀进行,这是为了减少乙醇的挥发,并防止副反应发生生成醚。) 4、导气管伸到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上的目的:防止受热不均引起倒吸。 5、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吸收未反应的乙酸和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使之易分层析出。 6、不能用NaOH 溶液代替饱和碳酸钠溶液:因为NaOH 溶液碱性强促进乙酸乙酯的水解。 7、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的方法:加入浓硫酸、加入过量的乙酸或乙醇、及时将产物乙酸乙酯蒸出。 4 、酯化反应与酯水解反应的比较 浓硫酸 △

蛋白质盐析和变性的比较 淀粉、纤维素水解实验的注意问题 (1)淀粉、纤维素水解都用H2SO4做催化剂,但淀粉用 20%H2SO4,纤维素用90%H2SO4,均需微热; (2)检验产物时,必须用 ...NaOH ........,才能用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进行检验。 ....溶液中和过量的酸 (3)淀粉是否发生水解的判断: 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反应和其水解最终产物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来判断淀粉是否发生水解和水解进行程度。 如淀粉没有水解,则不能发生银镜反应;如淀粉已完全水解,则遇碘不能变蓝色;如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遇碘变蓝色,则说明淀粉仅部分水解。 有机化合物燃烧规律 有机化合物的燃烧涉及的题目主要是烃和烃的衍生物的燃烧。烃是碳氢化合物,烃的衍生物主要是含氧衍生物,它们完全燃烧的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题目涉及的主要是燃烧的耗氧量及生成CO2和H2O的量的问题。 设烃的通式为:C x H y, 烃的含氧衍生物的通式为:C x H y O z 烃燃烧的通式:CxHy+(x+y/4)O2=xCO2+y/2H2O 烃的含氧衍生物燃烧的通式:CxHyOz+(X+Y/4-Z/2)O2→xCO2+y/2H20 (1)比较有机物燃烧的耗氧量,以及生成的CO2和H2O的量的相对大小:根据上述两燃烧通式可归纳出以下规律: ①等物质的量的烃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取决于(x+y/4) 的值,生成的CO2和H2O的量取决于x和y的值。还

(完整版)高中化学有机物燃烧计算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有机物燃烧计算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题型1 比较耗氧量大小 此类题可分成两种情况。 1 比较等物质的量有机物燃烧耗氧量大小 方法1 根据分子式CxHyOz 计算24z y x -+大小,2 4z y x -+ 值越大,耗氧量越多。 [例1]1mol 下列有机物充分燃烧耗氧量最小的是( ) (A )C 3H 4 (B )C 2H 5OH (C )CH 3OH (D )CH 3CH 3 解析 耗氧量分别为 (A )4443=+ (mol) (B) 32 1462=-+ (mol) (C) 5.121441=-+ (mol) (D) 5.34 62=+ (mol) 答案应为(C) 方法2 改写分子式 改写分子式的原则是:若是烃则1molC 与4molH 耗氧量相等;若是烃的衍生物,则观察分子式,看是否可把分子式中的O 、C 、H 写成“CO 2”或“H 2O ”形式,再比较剩余的C 、H 耗氧量即可。 [例2]等物质的量下列物质充分燃烧耗氧量大小顺序为( ) (A )C 2H 2 (B )C 2H 4O (C )C 2H 6 (D )C 2H 4O 2 解析 观察分子式可推知耗氧量 C 2H 6>C 2H 2 C 2H 4O >C 2H 4O 2 ∵C 2H 4O 分子式可改写成C 2H 2·H 2O ∴耗氧量C 2H 2与C 2H 4O 相等 ∴正确答案为(C )>(A )=(B )>(D ) 比较以上两种解题方法,[方法2]解题更简捷,更可取。 2 比较等质量烃燃烧耗氧量大小 思路解析 12gC 燃烧耗氧气1mol ,12gH 2燃烧耗氧气3mol 即等质量的C 、H 燃烧耗氧:H >C ∴比较等质量烃燃烧耗氧量大小只要比较烃分子中H 质量百分数即可,烃的H 质量百分数越大,烃燃烧耗氧量就越大。 因此,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为: 把烃分子式改写为CHx 形式,CHx 式中x 值越大,烃的H 质量百分数越大,烃燃烧耗氧量越大。

高二化学《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例题解析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学习目标】 1.通过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了解有机物存在异构现象是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2.掌握同分异构现象的含义,能判断简单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初步学会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要点梳理】 要点一、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1.碳元素位于第二周期ⅣA族,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很难得到或失去电子,通常以共用电子对的形式与其他原子形成共价键,达到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说明:根据成键两原子间共用电子的对数,可将共价键分为单键、双键和三键。即成键两原子间共用一对电子的共价键称为单键,共用两对电子的共价键称为双键,共用三对电子的共价键称为三键。 2.由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在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总是形成4个共价键,每个碳原子不仅能与氢原子或其他原子(如氧、氯、氮、硫等)形成4个共价键,而且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单键(C—C)、双键(C=C)、三键(C≡C)。多个碳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长短不一的碳链,碳链也可以带有支链,还可以结合成碳环,碳链与碳环也可以相互结合,因此,含有原子种类相同,每种原子数目也相同的分子,其原子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结合方式,形成具有不同结构的分子。 说明: (1)在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仅以单键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这样的碳原子称为饱和碳原子,当碳原子以双键或三键与其他原子成键时,这样的碳原子称为不饱和碳原子。 (2)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称为非极性键,不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共价键的极性强弱与两个成键原子所属元素的电负性差值大小有关,电负性差值越大,键的极性就越强。 种类实例含义应用范围 化学式CH4C2H2 (甲烷) (乙炔)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 子。可反映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种类 和数目 多用于研究分子晶体 最简式(实验式) 乙烷最简式为CH3, C6H12O6的最简式为 CH2O ①表示物质组成的各元素原子最简 整数比的式子②由最简式可求最简 式量 ①有共同组成的物质②离 子化合物、原子晶体常用它 表示组成 电子式用小黑点等记号代替电子,表示原子 最外层电子成键情况的式子多用于表示离子型、共价型的物质 结构式①具有化学式所能表示的意义,能反 映物质的结构②表示分子中原子的 结合或排列顺序的式子,但不表示空 间构型①多用于研究有机物的性质②能反映有机物的结构,有机反应常用结构式表示 结构简式(示性式) CH3—CH3 (乙烷) 结构式的简便写法,着重突出结构特 点(官能团) 同“结构式”① 球棍模型小球表示原子,短棍表示价键用于表示分子的空间结构 (立体形状) 比例模型用不同体积的小球表示不同原子的 大小用于表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大小和结合顺序

有机物性质总结

有机物性质总结 一、脂肪烃 1、烷烃 (1)物理性质: ①状态:在室温下,含有1~4个碳原子的烷烃为气体;常温下,含有5~8个碳原子的烷烃为液体;含有8~16个碳原子的烷烃可以为固体,也可以为液体;含有17个碳原子以上的正烷烃为固体。 ②密度:烷烃的密度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增大,这也是分子间相互 作用力的结果,密度增加到一定数值后,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密度变化很小。且均小于水的密度。 ③熔点、沸点:同类烃中,碳原子个数越多,熔点和沸点越高;碳原子个数相同时,支链越多,熔点和沸点就越低。 ④溶解性:可溶于非极性溶剂如四氯化碳、烃类化合物中,不溶于极性溶剂,如水中。 (2)化学性质:(以甲烷为例) ①氧化反应:CH4+2O2→CO2+2H2O(燃烧) ②取代反应:CH4+Cl2→(光照)CH3Cl(气体)+HCl CH3Cl+Cl2→(光照)CH2Cl2(油状物)+HCl CH2Cl2+Cl2→(光照)CHCl3(油状物)+HCl CHCl3+Cl2→(光照)CCl4(油状物)+HCl 2、烯烃 (1)物理性质:C2~C4烯烃为气体;C5~C18为易挥发液体;C19以上固 体。 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沸点和密度升高。相同碳原子个数的烷烃和烯烃,烯烃沸点比烷烃高 (2)化学性质:(以乙烯为例)

①氧化反应:1、CH2═CH2+3O2→2CO2+2H2O(燃烧)2、使酸性高猛酸钾溶液褪色。 ②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常温下使溴水褪色) CH2═CH2+HCl—催化剂、加热→CH3—CH2Cl(制氯乙烷) CH2═CH2+H2O—催化剂、170℃→CH3CH2OH(制酒精) ③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 (制聚乙烯) 3、炔烃 (1)物理性质:炔烃的熔沸点低、密度小、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一般也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发生递变。 (2)化学性质:(以乙炔为例) ①氧化反应:1、2C?H?+5O?→4CO?+2H?O(条件:点燃)2、能使紫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②加成反应:CH≡CH+H?→ CH?=CH? CH≡CH+HCl →CH?=CHCl氯乙烯用于制聚氯乙烯 ③加聚反应:n CH≡CH→-[ CH═CH]-n (3)制备:CaC?(电石)+2H-OH→Ca(OH)?+CH≡CH↑ 二、芳香烃(烃分子中含有一个或者多个苯环的化合物) 1、苯 (1)物理性质:在常温下为一种无色、有甜味的透明液体,其密度小于水,具有强烈的芳香气味。难溶于水,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 (2)化学性质: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_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知识点总结 第1节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课时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一、有机化合物的共性:熔沸点低、水溶性难溶、可燃性易燃烧 二、 甲烷(CH 4) 1. 存在 : 甲烷是天然气、沼气、坑道气(或瓦斯)的主要成分。 2. 物理性质 颜色 无色、状态 气体、气味 无味、密度 比空气小、溶解性 难溶。 3. 化学性质 通常情况下,甲烷性质稳定,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都不反应。 (1) 燃烧反应 实验现象:火焰明亮且成淡蓝色,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 (2) 取代反应 ①定义:有机化合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代替的反应。 ②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 实验现象:a.气体颜色变浅b.试管内壁有油状液滴出现c.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 有关化学方程式: , , ③甲烷氯代物的性质 CHCl 3可做麻醉剂、有机溶剂 CCl 4 可做有机溶剂 第二课时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一、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1、 烃: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又叫碳氢化合物。甲烷是组成最简单的烃。 2、 甲烷的组成与结构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特点: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 3、 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 (1) 每个碳原子能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 (2) 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单键( )双键( )或三键( )。 (3) 碳原子之间可彼此以共价键构成碳链或碳环。 4、 几种常见的烷烃 二、同分异构现象 1. 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的结构的现象。 2.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3. 规律:有机化合物中的碳原子数越多,它的同分异构体数目就越多。 4. 同分异构现象与有机化合物种类的关系:同分异构现象是有机化合物结构多样性的表现之一,是导致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原因之一。 第2节 石油和煤 重要的烃 第一课时 石油的炼制 乙烯 一、 石油 1. 石油的组成:石油主要是由分子中含有不同数目碳原子的烃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平均来说,碳元素和氢元素在石油中的质量分数之和可达97%~98%。 2. 石油的炼制 CH 3Cl CH 2Cl 2 CHCl 3 CCl 4 颜色 无色 无色 无色 无色 状态 气体 油状液体 油状液体 油状液体 水溶性 难溶 难溶 难溶 难溶 名称 乙烷 丙烷 正丁烷 异丁烷 分子式 结构简式 组成通式

有机物知识点总结-非常全的

一、必记重要的物理性质 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苯酚在冷水中溶解度小(浑浊),热水中溶解度大(澄清);某些淀粉、蛋白质溶于水形成胶体溶液。 1、含碳不是有机物的为: CO、CO2、CO32-、HCO3-、H2CO3、CN-、HCN、SCN-、HSCN、SiC、C单质、金属碳化物等。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常见气态: 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 ②衍生物类:一氯甲烷、氟里昂(CCl2F2)、氯乙烯、甲醛、氯乙烷、一溴甲烷、四氟乙烯、甲醚、甲乙醚、环氧乙烷。 4.有机物的颜色 ☆绝大多数有机物为无色气体或无色液体或无色晶体,少数有特殊颜色,常见的如下所示: ☆三硝基甲苯(俗称梯恩梯TNT)为淡黄色晶体; ☆部分被空气中氧气所氧化变质的苯酚为粉红色; ☆2,4,6—三溴苯酚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但易溶于苯等有机溶剂); ☆苯酚溶液与Fe3+(aq)作用形成紫色[H3Fe(OC6H5)6]溶液; ☆淀粉溶液(胶)遇碘(I2)变蓝色溶液; ☆含有苯环的蛋白质溶胶遇浓硝酸会有白色沉淀产生,加热或较长时间后,沉淀变黄色。 5.有机物的气味 许多有机物具有特殊的气味,但在中学阶段只需要了解下列有机物的气味: ☆甲烷:无味;乙烯:稍有甜味(植物生长的调节剂) ☆液态烯烃:汽油的气味;乙炔:无味 ☆苯及其同系物:特殊气味,有一定的毒性,尽量少吸入。 ☆C4以下的一元醇:有酒味的流动液体;乙醇:特殊香味 ☆乙二醇、丙三醇(甘油):甜味(无色黏稠液体) ☆苯酚:特殊气味;乙醛:刺激性气味;乙酸:强烈刺激性气味(酸味) ☆低级酯:芳香气味;丙酮:令人愉快的气味 6、研究有机物的方法

高一《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

《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 一、基本物质 1、最简单的有机物是(写名称),分子式为,电子式为,结构 式为,空间结构为。 2、可以从石油获得的基本化工原料且可以做水果的催熟剂的是(写名称),其分子式 为,结构简式为,空间结构为。 3、可以从石油或煤中获得的基本化工原料是(写名称),其分子式为,结 构简式为,空间结构为。 4、生活中常见的有特殊香味的,能够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的,能与水以混溶的 有机物是(写名称),俗名为。其分子式为,结构简式为,它的官能团是(写名称和结构简式) 5、生活中常见的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是(写名称),俗名为。 其分子式为,结构简式为,它的官能团是(写名称和结构简式)。 6、基本营养物质是,,。 7、葡糖糖和果糖的化学式是,它们属糖,它们互为体。 蔗糖和麦芽糖的化学式是,它们属糖,它们互为体。 米的主要成分是,棉花的主要成分是。其化学式都可表示为,它们属糖,它们属于同分异构体吗?。 8、油脂包括和。它们分别是酯和酯。能使溴水褪色的是。 9.毛发、皮、丝、酶的主要成分是。 10、葡萄糖的结构简式是,它的特征反应是 ①,②。 11、蔗糖水解条件是,水解产物是 12、淀粉的特征反应是,水解条件是, 水解的最终产物是。 13、蛋白质的特征反应是:①, ②。水解的最终产物是。 14、油脂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为和。在碱性条件下 水解为和。后者水解反应也称为。

二、基本概念 1、烃:仅含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例如:苯分子组成中只有两种元素,所以它属于; 乙醇分子组成中有3种元素,所以它烃(填“是”或“不是”)。 2、同系物:结构,相差一个或多个原子团的物质。 例如:乙烷和丁烷都是烷烃,是烃,(填“饱和”或“不饱和”),分子中都是 C4H10、乙烷C2H6的分子组成相差了2个CH2原子团,所以乙烷和丁烷属于关系。(注意C2H4、C4H10不是关系)3、同分异构体:相同,不同的化合物。 例如:正丁烷CH3-CH2-CH2-CH2-CH3和异丁烷CH3-CH-CH3的分子式都是, CH3 但它们的碳原子排列不同,即结构不同,所以正丁烷和异丁烷互称为 [说明:1、同系物分子式通式相同,结构相似,性质相似。 2、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不可能是同系物关系。反之,亦然。] 三、基本规律 1、烃类的密度都小于水,都难溶于水。[它们浮在水上] 但可溶于有机溶剂。 2、烃的衍生物中:①四氯化碳(CCl4)、溴苯(C6H5Br)、硝基苯(C6H5NO2)的密度大 大于水,且难溶于水。[它们沉在水底] 但可溶于有机溶剂 ②乙醇、乙酸易溶于水和有机溶剂。 3、同系物碳原子数不同。碳原子数越大,沸点越高。例如:沸点比较:C5H10 C2H6 4、同分异构体中结构排列越规则(支链少,直线型),其沸点越高。 例如:沸点比较:正丁烷异丁烷 5、烃的燃烧通式: 四、基本有机反应类型 1、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或 所的反应。 例如: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中,原子取代了碳原子上的原子。 再如:苯与液溴在三溴化铁做催化剂时反应,取代了苯环中碳原子上的苯与硝酸在浓硫酸催化、加热条件下反应,取代了苯环中碳原子上的 2、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里_______________跟其它________或__________直接结合生成新的 化合物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