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实验整理

操作系统实验整理
操作系统实验整理

pip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int fd[2]; //fd[1]为写端,fd[0]为读端

pid_t pid1, pid2;

char buf[256];

int result,read_count;

char *msg1 = "Child 1 is sending a message!";

char *msg2 = "Child 2 is sending a message!";

result = pipe(fd);

if(result == -1)

{

perror("Failed in calling pipe.\n");

exit(1);

}

pid1 = fork();

if(pid1 == -1)

{

perror("Failed in calling fork1.\n");

exit(1);

}else if (pid1 == 0){

close(fd[0]); //关闭读端

result = write(fd[1], msg1, strlen(msg1));

if(result == -1)

{

perror("In Child 1,Failed to write a pipe.\n");

exit(1);

}

exit(0);

}else{

read_count = read(fd[0], buf, sizeof(buf));

if(read_count == -1)

{

perror("In parent,failed to read from pipe.\n");

exit(1);

}else if(read_count == 0)

printf("In parent, 0 byte read from pipe.\n");

else{

buf[read_count] = '\0'; //设置字符串结尾为’\0’

printf("%d bytes of data received from pipe: %s\n", read_count, buf);

pid2 = fork();

if (pid2 == -1) {

perror("Failed in calling fork2.\n");

exit(1);

} else if (pid2 == 0) {

close(fd[0]);

result = write(fd[1], msg2, strlen(msg2));

if (result == -1) {

perror("In Child 2,Failed to write a pipe.\n");

exit(1);

}

exit(0);

} else {

read_count = read(fd[0], buf, sizeof (buf));

if (read_count == -1) {

perror("In parent,failed to read from pipe.\n");

exit(1);

} else if (read_count == 0)

printf("In parent, 0 byte read from pipe.\n");

else {

buf[read_count] = '\0';

printf("%d bytes of data received from pipe: %s\n", read_count, buf);

}

}

}

}

return(EXIT_SUCCESS);

}

Shell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int pid;

int rtn;

int exec_errorno;

char command[256];

char *p;

while (1) {

printf(">");

command[0] = '\0';

p = fgets(command, 256, stdin);

if (p == NULL) {

perror("Error in fgets()");

exit(-1);

}

command[strlen(command) - 1] = '\0'; // Delete the last char (new line) in the string returned by fgets()

// Quit if user inputs "quit"

if (!strcmp(command, "quit")) {

break;

}

// Create a child process to execute command

pid = fork();

if (pid < 0) {

perror("Failed while calling fork");

exit(-1);

}else if (pid == 0) {

char *child_program[10];

char *a = NULL;

char *b = NULL;

a = strtok_r(command, " ", &b);

int i = 0;

while (a != NULL) {

child_program[i] = a;

printf(" *a = \"%s\"; *b = \"%s\".\n", a, b);

printf("child_program[%d]: %s\n", i, child_program[i]);

a = strtok_r(NULL, " ", &b);

i++;

}

child_program[i] = NULL;

exec_errorno = execvp(child_program[0], child_program); //第一个参数是:文件名,即ls; 第二个参数是用数组表示,即-a, -l等

perror(command);

exit(exec_errorno);

}else{

wait(&rtn);

printf("\nValue returned from child process, rtn = %d\n", rtn);

printf("WEXITSTATUS(rtn) = %d\n", WEXITSTATUS(rtn));

}

}

return 0;

}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UM_THREADS 2

void *PrintHello(void *threadid)

{

long tid;

tid = (long) threadid;

printf("Hello World! It's me, thread #%ld!\n", tid);

pthread_exit(NULL);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pthread_t threads[NUM_THREADS];

int rc;

long t;

for (t = 0; t < NUM_THREADS; t++)

{

printf("In main: creating thread %ld\n", t);

rc = pthread_create(&threads[t], NULL, PrintHello, (void *) t);

if (rc)

{

perror("Failed in calling pthread_create");

exit(-1);

}

}

pthread_exit(NULL);

}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UM_THREADS 2

void *BusyWork1(void *a) {

printf("Thread 1 done. Result = %d\n", (int)a);

pthread_exit(NULL);

}

void *BusyWork2(void *b) {

printf("Thread 2 done. Result = %c\n", *((char *)b));

pthread_exit(NULL);

}

void main() {

pthread_t thread[2];

pthread_attr_t attr;

int rc;

int t;

void *status;

/* Initialize and set thread detached attribute */

pthread_attr_init(&attr);

int para;

char para2;

for (t = 0; t < NUM_THREADS; t++) {

printf("Main: creating thread %d\n", t);

switch (t) {

case 0:

para = 1;

rc = pthread_create(&(thread[t]), &attr, BusyWork1, (void*) para);

break;

case 1:

para2 = 'f';

rc = pthread_create(&(thread[t]), &attr, BusyWork2, (void*) (¶2));

break;

}

if (rc) {

printf("ERROR; return code from pthread_create() is % d\n", rc);

exit(-1);

}

}

for (t = 0; t < NUM_THREADS; t++) {

rc = pthread_join(thread[t], NULL);

if (rc) {

printf("ERROR; return code from pthread_join() is % d\n", rc);

exit(-1);

}

}

}

生产者和消费者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UM_THREADS 2

#define BUFFER_SIZE 5

typedef int buffer_item;

buffer_item buffer[BUFFER_SIZE];

sem_t full, empty;

pthread_mutex_t mutex;

int in = 0;

int out = 0;

int insert_item(buffer_item item) {

buffer[in] = item;

if (&buffer[in] != NULL) {

in = (in + 1) % BUFFER_SIZE;

return 0;

} else {

perror("failed to insert");

return -1;

}

}

int remove_item(buffer_item *item) {

*item = buffer[out];

if (item != NULL) {

out = (out + 1) % (BUFFER_SIZE);

return 0;

} else {

perror("failed to remove ");

return -1;

}

}

void *Producer(void *p) {

int buffer_product[10];

int a;

int i = 0;

FILE *fp;

if ((int) p == 0) {

printf("This is A.\n");

fp = fopen("data1.txt", "r");

} else if ((int) p == 1) {

printf("This is B.\n");

fp = fopen("data2.txt", "r");

}

if (fp == NULL) {

perror("Can NOT open file");

exit(1);

}

for (i = 0; i < 10; i++) {

int result;

result = fscanf(fp, "%d", &buffer_product[i]); if (result != 1) {

printf("Reading failed.\n");

exit(1);

}

printf("%d ", buffer_product[i]);

}

printf("\n");

for (i = 0; i < 10; i++) {

sem_wait(&empty);

pthread_mutex_lock(&mutex);

a = insert_item(buffer_product[i]);

if (a == -1) {

sem_post(&empty);

exit(1);

}

pthread_mutex_unlock(&mutex);

sem_post(&full);

}

pthread_exit(NULL);

}

void *Consumer(void *p) {

int buffer_consumer[10];

int i = 0;

int out;

int output;

int count;

int a;

for (i = 0; i < 10; i++) {

sem_wait(&full);

pthread_mutex_lock(&mutex);

a = remove_item(&buffer_consumer[i]);

if (a == -1) {

sem_post(&full);

exit(1);

}

count = (i + 1) % 2;

if (count == 0) {

if ((int) p == 0) {

output = buffer_consumer[i - 1] + buffer_consumer[i]; printf("%d + %d = %d\n", buffer_consumer[i - 1], buffer_consumer[i], output);

} else if ((int) p == 1) {

output = buffer_consumer[i - 1] * buffer_consumer[i]; printf("%d x %d = %d\n", buffer_consumer[i - 1], buffer_consumer[i], output);

}

}

pthread_mutex_unlock(&mutex);

sem_post(&empty);

}

pthread_exit(NULL);

}

int main() {

pthread_t thread_producer[NUM_THREADS],

thread_consumer[NUM_THREADS];

pthread_attr_t attr;

int rc;

int t;

void *status;

pthread_mutex_init(&mutex, NULL);

sem_init(&full, 0, 0);

sem_init(&empty, 0, 5);

//Initialize and set thread detached attribute

pthread_attr_init(&attr);

pthread_attr_setdetachstate(&attr, PTHREAD_CREATE_JOINABLE);

for (t = 0; t < NUM_THREADS; t++) {

rc = pthread_create(&thread_producer[t], &attr, Producer, (void *) t);

if (rc) {

printf("ERROR; return code from pthread_create() is % d\n", rc);

exit(-1);

}

}

for (t = 0; t < NUM_THREADS; t++) {

rc = pthread_create(&thread_consumer[t], &attr, Consumer, (void *) t);

if (rc) {

printf("ERROR; return code from pthread_create() is % d\n", rc);

exit(-1);

}

}

for (t = 0; t < NUM_THREADS; t++) {

pthread_join(thread_producer[t], &status);

pthread_join(thread_consumer[t], &status);

pthread_exit(NULL);

}

}

消息队列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sgKey 75

typedef struct msgbuf {

int mtype; // 消息类型,必须> 0

char mtext[1024]; // 消息文本

} msg;

msg msgBuf;

//char mtext[1024];

void server() {

int qid; //qid为系统创建的消息队列标识符

int i, receive, Delete;

if ((qid = msgget(MsgKey, IPC_CREAT | 0777)) == -1) { perror("Failed in calling msgget");

exit(1);

}

printf("In child 1, qid = %d.\n", qid);

printf("Message qid is %d\n", qid);

for (i = 10; i > 1; i--) {

printf("Server receive the %d time\n", i);

receive = msgrcv(qid, &msgBuf, 1024, 0, 0);

if (receive == -1) {

perror("receive error.\n");

exit(1);

}

printf("(Server)received\n");

}

sleep(5);

if (i == 1) {

if ((Delete = msgctl(qid, IPC_RMID, NULL)) == -1) { perror("Delete error!\n");

exit(1);

} else

printf("Delete message queue success!\n");

}

}

void client() {

int qid;

int mtype, result;

if ((qid = msgget(MsgKey, IPC_CREAT | 0777)) == -1) { perror("Failed in calling msgget");

exit(1);

}

printf("In child 2, qid = %d.\n", qid);

for (mtype = 10; mtype >= 1; mtype--) {

printf("Client send %d time\n", mtype);

msgBuf.mtype = mtype;

result = msgsnd(qid, &msgBuf, 1024, 0);

if (result == -1) {

perror("Failed to send a message");

exit(1);

}

printf("(Client)sent\n");

}

}

int main() {

int pid1, pid2;

int rtn1, rtn2;

pid1 = fork();

if (pid1 == -1) {

perror("Failed in calling fork");

exit(1);

} else if (pid1 == 0)

server();

else {

pid2 = fork();

if (pid2 == -1) {

perror("Failed in calling fork");

exit(1);

} else if (pid2 == 0)

client();

else {

wait(&rtn1);

wait(&rtn2);

}

}

}

共享内存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Key_t 74

int server() {

int q, rtn, qid;

int *addr;

if ((qid = shmget(Key_t, 1024, IPC_CREAT | 0777)) == -1) { perror("Failed in calling msgget");

exit(1);

}

addr = shmat(qid, NULL, 0);

while (*addr != 1)

printf("(Server)received\n");

rtn = shmdt(addr);

if (rtn == -1) {

perror("client shmdt error.\n");

exit(1);

}

q = shmctl(qid, IPC_RMID, NULL);

if (q == -1) {

perror("Failed in canceling the queue.\n");

exit(1);

} else

printf("shmctl success!\n");

exit(0);

}

int client() {

int i, rtn;

int *addr, qid;

if ((qid = shmget(Key_t, 1024, IPC_CREAT | 0777)) == -1) { perror("Failed in calling msgget");

exit(1);

}

addr = shmat(qid, NULL, 0);

if (*addr == -1) {

perror("client shmat error.\n");

exit(1);

} else {

for (i = 10; i > 1; i--) {

*addr = 0;

printf("(Client)sent %d.\n", i);

}

if (i == 1) {

printf("(Client)sent %d.\n", i);

*addr = 1;

}

}

rtn = shmdt(addr);

if (rtn == -1) {

perror("client shmdt error.\n");

exit(1);

}

exit(0);

}

int main() {

int pid1, pid2;

int rtn1, rtn2;

pid1 = fork();

if (pid1 == -1) {

perror("Failed in calling fork");

exit(1);

} else if (pid1 == 0)

server();

else {

pid2 = fork();

if (pid2 == -1) {

perror("Failed in calling fork");

exit(1);

} else if (pid2 == 0)

client();

else {

wait(&rtn1);

wait(&rtn2);

}

}}

信号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static void sig_usr(int); /* one handler for both signals */

int pid1;

int main(void) {

pid1 = fork();

if (pid1 == -1) {

perror("Failed to calling fork");

exit(1);

} else if (pid1 == 0) {

if (signal(SIGINT, sig_usr) == SIG_ERR) {

printf("can't catch SIGINT\n");

exit(1);

}

for (;;)

pause();

} else {

if (signal(SIGINT, sig_usr) == SIG_ERR) {

printf("can't catch SIGINT\n");

exit(1);

}

for (;;)

pause();

}

}

static void sig_usr(int signo) /* argument is signal number */ { printf("%d received signal %d\n", pid1, signo);

}

操作系统实验心得

1-1:通过这次小实验,是我更加了解Linux一些常用指令的操作以及其作用,对于一个刚开始接触lniux操作系统的初学者来说非常有用,助于以后能够更进一步学习Linux操作系统。 1-2:在实验过程中,使用VI编辑器虽然不能像window操作系统那样对文本进行熟练度编辑,但是,VI编辑器使用命令来操作,将可以锻炼我的记忆力、对键盘的熟练读,还能帮助我们尽快适应linux操作系统的操作。 1-3:原本对liunx下的编译和调试环境不是很熟悉,但通过这次的实验,让我熟悉了linux 下的编译器和调试器的使用。 实验中使用了gcc命令,gcc首先调用cpp进行预处理,在预处理过程中,对源代码文件中的文件包含(#include)、预编译语句(如宏定义#define等)进行分析。 当所有的目标文件都生成之后,gcc就调用ld来完成最后的关键性工作,这个阶段就是链接。在链接阶段,所有的目标文件被安排在可执行程序中的恰当的位置,同时,该程序所调用到的库函数也从各自所在的库中链接到合适的地方。 1-4:API 接口属于一种操作系统或程序接口。通过实验,我了解了Windows的这种机制,加深了对API函数的理解。 2-1: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了一些常用进程管理命令的使用,例如ps、kill命令,了解到换个kill与killall的不同,对于linux操作系统下的进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更好的学习进程。 2-2:本次实验是熟悉掌握Linux 系统常用进程创建与管理的系统调用,linux下使用fork()创建子进程,与windows下CreateProcess()创建子进程完全不同,通过比较小组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了进程的创建,对于进程的管理的理解也有了清晰地认识。 实验中遇到fork函数返回2次结果,经过分析结果如下: 由于在复制时复制了父进程的堆栈段,所以两个进程都停留在fork函数中,等待返回。因为fork函数会返回两次,一次是在父进程中返回,另一次是在子进程中返回,这两次的返回值是不一样的。 调用fork之后,数据、堆栈有两份,代码仍然为一份但是这个代码段成为两个进程的共享代码段都从fork函数中返回,箭头表示各自的执行处。当父子进程有一个想要修改数据或者堆栈时,两个进程真正分裂。 2-3:通过这次实验对熟悉掌握和了解windows平台常用进线程控制API,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到API函数对windows编程的重要性,了解进程线程在内存中的执行,特别认识互斥体Mutex对象,API函数一定要多用,才能记得。 3-1:该程序的输入变量具有限制,若输入除0和1的数据,则将视为0处理.改进的方法为修改if 语句中的条件为:1,即只要输入为非零,则有效。即逻辑表达式的值为真。(在逻辑数学里非零则表示为真!) 为了能较好的实现进程的同步,可以另外设一个标志量,标志临界资源是否正被访问,当a,b,c

操作系统实验三

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P、V原语的模拟实现 实验类型:验证型 指导教师:毕国堂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验地点:东6E507 实验时间:2017/10/23

一、实验目的 1.理解信号量相关理论 2.掌握记录型信号量结构 3.掌握P、V原语实现机制 二、实验内容 1.输入给定的代码 2.进行功能测试并得出证正确结果 三、实验要求 1.分析signal和wait函数功能模块 ●Signal函数 在进行资源增加时,首先判断增加的资源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则报错 并结束函数;如果存在则将需要增加的资源数量加一,然后再判断增加 后的资源数是否大于0,如果大于0则表示之前等待队列为空,没有需 要分配的进程;如果增加后的资源不大于0,表示之前等待队列中存在 进程,则将队首的进程取出并将资源分给该进程。 ●Wait 函数 在执行wait函数时,先判断请求的资源和进程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则 报错提示;如果存在则将对应资源的资源数减一,然后判断减少后的资 源数是否小于0,如果小于0,表示该资源等待队列为空,可直接将资源 分配给请求的进程;如果不小于0则表示之前资源的等待队列不为空, 则将请求的进程插在等待队列最后。 2.画出signal和wait函数流程图

3.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设备 1.PC机1台安装visual c++ 6.0 五、测试

1.首先将所有的资源分配完 2.这时再请求资源时就会出现等待现象 3.此时增加一个资源s0,则进程1对s0的等待结束直接获取资源s0 4.当再增加资源s0、s1时则进程1也结束对资源s1的等待,并且s0资源 为有空闲状态 六、实验思考 1.如何修改wait操作,使之能一次申请多个信号量? wait函数传入一个进程号和多个资源名,在wait函数中使用循环依

操作系统原理-进程调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进程调度算法的设计,深入理解进程调度的原理。 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运行的过程,它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进程调度分配处理机,是控制协调进程对CPU的竞争,即按一定的调度算法从就绪队列中选中一个进程,把CPU的使用权交给被选中的进程。 进程通过定义一个进程控制块的数据结构(PCB)来表示;每个进程需要赋予进程ID、进程到达时间、进程需要运行的总时间的属性;在RR中,以1为时间片单位;运行时,输入若干个进程序列,按照时间片输出其执行序列。 二、实验环境 VC++6.0 三、实验内容 实现短进程优先调度算法(SPF)和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RR) [提示]: (1) 先来先服务(FCFS)调度算法 原理:每次调度是从就绪队列中,选择一个最先进入就绪队列的进程,把处理器分配给该进程,使之得到执行。该进程一旦占有了处理器,它就一直运行下去,直到该进程完成或因发生事件而阻塞,才退出处理器。 将用户作业和就绪进程按提交顺序或变为就绪状态的先后排成队列,并按照先来先服务的方式进行调度处理,是一种最普遍和最简单的方法。它优先考虑在系统中等待时间最长的作业,而不管要求运行时间的长短。 按照就绪进程进入就绪队列的先后次序进行调度,简单易实现,利于长进程,CPU繁忙型作业,不利于短进程,排队时间相对过长。 (2) 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RR

原理:时间片轮转法主要用于进程调度。采用此算法的系统,其程序就绪队列往往按进程到达的时间来排序。进程调度按一定时间片(q)轮番运行各个进程. 进程按到达时间在就绪队列中排队,调度程序每次把CPU分配给就绪队列首进程使用一个时间片,运行完一个时间片释放CPU,排到就绪队列末尾参加下一轮调度,CPU分配给就绪队列的首进程。 固定时间片轮转法: 1 所有就绪进程按 FCFS 规则排队。 2 处理机总是分配给就绪队列的队首进程。 3 如果运行的进程用完时间片,则系统就把该进程送回就绪队列的队尾,重新排队。 4 因等待某事件而阻塞的进程送到阻塞队列。 5 系统把被唤醒的进程送到就绪队列的队尾。 可变时间片轮转法: 1 进程状态的转换方法同固定时间片轮转法。 2 响应时间固定,时间片的长短依据进程数量的多少由T = N × ( q + t )给出的关系调整。 3 根据进程优先级的高低进一步调整时间片,优先级越高的进程,分配的时间片越长。 多就绪队列轮转法: (3) 算法类型 (4)模拟程序可由两部分组成,先来先服务(FCFS)调度算法,时间片轮转。流程图如下:

操作系统实验总结

操作系统实验总结 学号: 姓名: 班级:

在本学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这门课学习当中,为了更好的了解操作系统相关知识,我们通过OS Lab平台做了几个实验。在实验室的过程中,我对课堂上学到的操作系统的一些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还接触到了操作系统的相关源代码,而且通过实验的运行效果了解了平时我们看不到的操作系统的一些状况,收获还是很大的。下面先简要归纳在实验课上我做的几个实验的主要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 实验一:实验环境的使用 实验步骤: 1.1启动OS Lab OS Lab每次启动后都会首先弹出一个用于注册用户信息的对话框(可以选择对话框标题栏上的“帮助”按钮获得关于此对话框的帮助信息)。在此对话框中填入学号和姓名后,点击“确定”按钮完成本次注册。观察OS Lab主窗口的布局。OS Lab主要由下面的若干元素组成:菜单栏、工具栏以及停靠在左侧和底部的各种工具窗口,余下的区域用来放置编辑器窗口。 1.2 学习OS Lab的基本使用方法 练习使用OS Lab编写一个Windows控制台应用程序,熟悉OS Lab的基本使用方法(主要包括新建项目、生成项目、调试项目等)。 实验二:操作系统的启动 实验步骤: 2.1 准备实验 启动OS Lab,新建一个EOS Kernel项目,在“项目管理器”窗口中打开boot文件夹中的boot.asm和loader.asm两个汇编文件,按F7生成项目,生成完成后,使用Windows资源管理器打开项目文件夹中的Debug文件夹。找到由boot.asm生成的软盘引导扇区程序boot.bin文件,找到由loader.asm生成的loader程序loader.bin文件,记录下此文件的大小1566字节。 2.2 调试EOS操作系统的启动过程 2.2.1 使用Bochs做为远程目标机 将调试时使用的远程目标机修改为Bochs 2.2.2 调试BIOS程序 按F5启动调试, Bochs在CPU要执行的第一条指令(即BIOS的第一条指令)处中断,从Console窗口显示的内容中,我们可以获得关于BIOS第一条指令的相关信息,然后查看CPU 在没有执行任何指令之前主要寄存器中的数据,以及内存中的数据。 2.2.3 调试软盘引导扇区程序 练习从0x7c00处调试软盘引导扇区程序;查看boot.lst文件;调试过程——软盘引导扇区程序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软盘中的loader.bin文件加载到物理内存的0x1000处,然后跳转到loader程序的第一条指令(物理地址0x1000处的指令)继续执行loader程序; 2.2.4 调试加载程序 调试过程——Loader程序的主要任务是将操作系统内核(kernel.dll文件)加载到内存中,然后让CPU进入保护模式并且启用分页机制,最后进入操作系统内核开始执行(跳转到kernel.dll的入口点执行); 2.2.5 调试内核 2.2.6 EOS启动后的状态和行为 查看EOS的版本号;查看EOS启动后的进程和线程的信息;查看有应用程序运行时进程和线程的信息

操作系统实验实验1

广州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1.1、掌握进程的概念,明确进程的含义 1.2、认识并了解并发执行的实质 2.1、掌握进程另外的创建方法 2.2、熟悉进程的睡眠、同步、撤消等进程控制方法 3.1、进一步认识并发执行的实质 3.2、分析进程竞争资源的现象,学习解决进程互斥的方法 4.1、了解守护进程 5.1、了解什么是信号 5.2、INUX系统中进程之间软中断通信的基本原理 6.1、了解什么是管道 6.2、熟悉UNIX/LINUX支持的管道通信方式 7.1、了解什么是消息 7.2、熟悉消息传送的机理 8.1、了解和熟悉共享存储机制 二、实验内容 1.1、编写一段程序,使用系统调用fork( )创建两个子进程。当此程序运行时,在系统 中有一个父进程和两个子进程活动。让每一个进程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字符:父进程显示'a',子进程分别显示字符'b'和字符'c'。试观察记录屏幕上的显示结果,并分析原因。 1.2、修改上述程序,每一个进程循环显示一句话。子进程显示'daughter …'及 'son ……',父进程显示'parent ……',观察结果,分析原因。 2.1、用fork( )创建一个进程,再调用exec( )用新的程序替换该子进程的内容 2.2、利用wait( )来控制进程执行顺序 3.1、修改实验(一)中的程序2,用lockf( )来给每一个进程加锁,以实现进程之间的互斥 3.2、观察并分析出现的现象 4.1、写一个使用守护进程(daemon)的程序,来实现: 创建一个日志文件/var/log/Mydaemon.log ; 每分钟都向其中写入一个时间戳(使用time_t的格式) ; 5.1、用fork( )创建两个子进程,再用系统调用signal( )让父进程捕捉键盘上来的中断信号(即按^c键);捕捉到中断信号后,父进程用系统调用kill( )向两个子进程发出信号,子进程捕捉到信号后分别输出下列信息后终止: Child process1 is killed by parent! Child process2 is killed by parent! 父进程等待两个子进程终止后,输出如下的信息后终止: Parent process is killed! 5.2、用软中断通信实现进程同步的机理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系统内存使用统计5

上海电力学院 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 实验报告 题目:动态链接库的建立与调用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年级:信息安全2010级 学生姓名:李鑫学号:20103277 同组姓名:无 2012年11 月28 日上海电力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实验项目线程的同步 姓名李鑫学号20103277 班级2010251班专业信息安全 同组人姓名无指导教师姓名徐曼实验日期2012/11/28 实验目的和要求: (l)了解Windows内存管理机制,理解页式存储管理技术。 (2)熟悉Windows内存管理基本数据结构。 (3)掌握Windows内存管理基本API的使用。 实验原理与内容 使用Windows系统提供的函数和数据结构显示系统存储空间的使用情况,当内存和虚拟存储空间变化时,观察系统显示变化情况。 实验平台与要求 能正确使用系统函数GlobalMemoryStatus()和数据结构MEMORYSTATUS了解系统内存和虚拟空间使用情况,会使用VirtualAlloc()函数和VirtualFree()函数分配和释放虚拟存储空间。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或Windows XP 实验平台:Visual Studio C++ 6.0 实验步骤与记录 1、启动安装好的Visual C++ 6.0。 2、选择File->New,新建Win32 Console Application程序, 由于内存分配、释放及系统存储 空间使用情况均是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的系统调用,因此选择An application that support MFC。单击确定按钮,完成本次创建。 3、创建一个支持MFC的工程,单击完成。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模拟使用银行家算法判断系统的状态 一、实验目的 银行家算法是操作系统中避免死锁的算法,本实验通过对银行家算法的模拟,加强对操作系统中死锁的认识,以及如何寻找到一个安全序列解除死锁。 二、实验环境 1、硬件:笔记本。 2、软件:Windows 7 , Eclipse。 三、实验内容 1.把输入资源初始化,形成资源分配表; 2.设计银行家算法,输入一个进程的资源请求,按银行家算法步骤进行检查; 3.设计安全性算法,检查某时刻系统是否安全; 4.设计显示函数,显示资源分配表,安全分配序列。 四、数据处理与实验结果 1.资源分配表由进程数组,Max,Allocation,Need,Available 5个数组组成; 实验采用数据为下表: 2.系统总体结构,即菜单选项,如下图

实验的流程图。如下图 3.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图所示

1.首先输入进程数和资源类型及各进程的最大需求量 2.输入各进程的占有量及目前系统的可用资源数量 3.初始化后,系统资源的需求和分配表 4.判断线程是否安全

5.对线程进行死锁判断 五、实验过程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算法无法回滚操作,程序一旦执行,必须直接运行到单个任务结束为止,即使产生了错误,也必须等到该项任务结束才可以去选择别的操作。但总之,实验还是完满的完成了。 六、实验总结 通过实验使我对以前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也对操作系统中抽象理论知识加以理解,例如使用Java语言来实现银行家算法,在这个过程中更进一步了解了银行家算法,通过清晰字符界面能进行操作。不过不足之处就是界面略显简洁,对于一个没有操作过计算机的人来说,用起来可能还是有些难懂。所以,以后会对界面以及功能进行完善,做到人人都可以看懂的算法。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每一次课程设计度让我学到了在平时课堂不可能学到的东西。所以我对每一次课程设计的机会都非常珍惜。不一定我的课程设计能够完成得有多么完美,但是我总是很投入的去研究去学习。所以在这两周的课设中,熬了2个通宵,生物钟也严重错乱了。但是每完成一个任务我都兴奋不已。一开始任务是任务,到后面任务就成了自己的作品了。总体而言我的课设算是达到了老师的基本要求。总结一下有以下体会。 1、网络真的很强大,用在学习上将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助手。几乎所有的资料都能够在网上找到。从linux虚拟机的安装,到linux的各种基本命令操作,再到gtk的图形函数,最后到文件系统的详细解析。这些都能在网上找到。也因为这样,整个课程设计下来,我浏览的相关网页已经超过了100个(不完全统计)。当然网上的东西很乱很杂,自己要能够学会筛选。 不能决定对或错的,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去尝试。就拿第二个实验来说,编译内核有很多项小操作,这些小操作错了一项就可能会导致编译的失败,而这又是非常要花时间的,我用的虚拟机,编译一次接近3小时。所以要非常的谨慎,尽量少出差错,节省时间。多找个几个参照资料,相互比较,

慢慢研究,最后才能事半功倍。 2、同学间的讨论,这是很重要的。老师毕竟比较忙。对于课程设计最大的讨论伴侣应该是同学了。能和学长学姐讨论当然再好不过了,没有这个机会的话,和自己班上同学讨论也是能够受益匪浅的。大家都在研究同样的问题,讨论起来,更能够把思路理清楚,相互帮助,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3、敢于攻坚,越是难的问题,越是要有挑战的心理。这样就能够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当然这也是不提倡熬夜的,毕竟有了精力才能够打持久战。但是做课设一定要有状态,能够在吃饭,睡觉,上厕所都想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你不成功都难。 4、最好在做课设的过程中能够有记录的习惯,这样在写实验报告时能够比较完整的回忆起中间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当时我遇到我以前从未遇到的段错误的问题,让我都不知道从何下手。在经过大量的资料查阅之后,我对段错误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用相应的办法来解决。 在编程中以下几类做法容易导致段错误,基本是是错误地使用指针引起的 1)访问系统数据区,尤其是往系统保护的内存地址写数据,最常见就是给一个指针以0地址 2)内存越界(数组越界,变量类型不一致等) 访问到不属于你的内存区域

操作系统实验之内存管理实验报告

学生学号 实验课成绩 武汉理工大学 学生实验报告书 实验课程名称 计算机操作系统 开 课 学 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姓名 学 生 姓 名 学生专业班级 2016 — 2017 学年第一学期

实验三 内存管理 一、设计目的、功能与要求 1、实验目的 掌握内存管理的相关内容,对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有深入的理解。 2、实现功能 模拟实现内存管理机制 3、具体要求 任选一种计算机高级语言编程实现 选择一种内存管理方案:动态分区式、请求页式、段式、段页式等 能够输入给定的内存大小,进程的个数,每个进程所需内存空间的大小等 能够选择分配、回收操作 内购显示进程在内存的储存地址、大小等 显示每次完成内存分配或回收后内存空间的使用情况 二、问题描述 所谓分区,是把内存分为一些大小相等或不等的分区,除操作系统占用一个分区外,其余分区用来存放进程的程序和数据。本次实验中才用动态分区法,也就是在作业的处理过程中划分内存的区域,根据需要确定大小。 动态分区的分配算法:首先从可用表/自由链中找到一个足以容纳该作业的可用空白区,如果这个空白区比需求大,则将它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成为已分配区,剩下部分仍为空白区。最后修改可用表或自由链,并回送一个所分配区的序号或该分区的起始地址。 最先适应法:按分区的起始地址的递增次序,从头查找,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

最佳适应法:按照分区大小的递增次序,查找,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 最坏适应法:按分区大小的递减次序,从头查找,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 三、数据结构及功能设计 1、数据结构 定义空闲分区结构体,用来保存内存中空闲分区的情况。其中size属性表示空闲分区的大小,start_addr表示空闲分区首地址,next指针指向下一个空闲分区。 //空闲分区 typedef struct Free_Block { int size; int start_addr; struct Free_Block *next; } Free_Block; Free_Block *free_block; 定义已分配的内存空间的结构体,用来保存已经被进程占用了内存空间的情况。其中pid作为该被分配分区的编号,用于在释放该内存空间时便于查找。size表示分区的大小,start_addr表示分区的起始地址,process_name存放进程名称,next指针指向下一个分区。 //已分配分区的结构体 typedef struct Allocate_Block { int pid; int size; int start_addr; char process_name[PROCESS_NAME_LEN]; struct Allocate_Block *next; } Allocate_Block; 2、模块说明 2.1 初始化模块 对内存空间进行初始化,初始情况内存空间为空,但是要设置内存的最大容量,该内存空间的首地址,以便之后新建进程的过程中使用。当空闲分区初始化

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四

实验三进程与线程 问题: 进程是具有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上的一次运行活动,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独立单位,具有动态性、并发性、独立性、异步性和交互性。然而程序是静态的,并且进程与程序的组成不同,进程=程序+数据+PCB,进程的存在是暂时的,程序的存在是永久的;一个程序可以对应多个进程,一个进程可以包含多个程序。当操作系统引入线程的概念后,进程是操作系统独立分配资源的单位,线程成为系统调度的单位,与同一个进程中的其他线程共享程序空间。 本次实验主要的目的是: (1)理解进程的独立空间; (2)加深对进程概念的理解,明确进程和程序的区别; (3)进一步认识并发执行的实质; (4)了解红帽子(Linux)系统中进程通信的基本原理。 (5)理解线程的相关概念。 要求: 1、请查阅资料,掌握进程的概念,同时掌握进程创建和构造的相关知识和线程创建和 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C语言程序编写的相关知识; (1)进程: 进程(Process)是计算机中的程序关于某数据集合上的一次运行活动,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基本单位,是操作系统结构的基础。程序是指令、数据及其组织形式的描述,进程是程序的实体。进程的概念主要有两点:第一,进程是一个实体。每一个进程都有它自己的地址空间,一般情况下,包括文本区域(text region)、数据区域(data region)和堆栈(stack region)。文本区域存储处理器执行的代码;数据区域存储变量和进程执行期间使用的动态分配的内

存;堆栈区域存储着活动过程调用的指令和本地变量。第二,进程是一个“执行中的程序”。程序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实体,只有处理器赋予程序生命时(操作系统执行之),它才能成为一个活动的实体,我们称其为进程。 (2)进程的创建和构造: 进程简单来说就是在操作系统中运行的程序,它是操作系统资源管理的最小单位。但是进程是一个动态的实体,它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进程和程序的区别在于:进程是动态的,程序是静态的,进程是运行中的程序,而程序是一些保存在硬盘上的可执行代码。新的进程通过克隆旧的程序(当前进程)而建立。fork() 和clone()(对于线程)系统调用可用来建立新的进程。 (3)线程的创建和构造: 线程也称做轻量级进程。就像进程一样,线程在程序中是独立的、并发的执行路径,每个线程有它自己的堆栈、自己的程序计数器和自己的局部变量。但是,与独立的进程相比,进程中的线程之间的独立程度要小。它们共享内存、文件句柄和其他每个进程应有的状态。 线程的出现也并不是为了取代进程,而是对进程的功能作了扩展。进程可以支持多个线程,它们看似同时执行,但相互之间并不同步。一个进程中的多个线程共享相同的内存地址空间,这就意味着它们可以访问相同的变量和对象,而且它们从同一堆中分配对象。尽管这让线程之间共享信息变得更容易,但你必须小心,确保它们不会妨碍同一进程里的其他线程。 线程与进程相似,是一段完成某个特定功能的代码,是程序中单个顺序的流控制,但与进程不同的是,同类的多个线程是共享同一块内存空间和一组系统资源的,而线程本身的数据通常只有微处理器的寄存器数据,以及一个供程序执行时使用的堆栈。所以系统在产生一个线程,或者在各个线程之间切换时,负担要比进程小得多,正因如此,线程也被称为轻型进程(light-weight process)。一个进程中可以包含多个线程。 2、理解进程的独立空间的实验内容及步骤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系统的引导 所在班级: 指导老师: 老师 实验日期: 2014年3 月29 日

一、实验目的 ◆熟悉hit-oslab实验环境; ◆建立对操作系统引导过程的深入认识; ◆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开发过程; ◆能对操作系统代码进行简单的控制,揭开操作系统的神秘面纱。 二、实验容 1. 阅读《Linux核完全注释》的第6章引导启动程序,对计算机和Linux 0.11的引导过程进行初步的了解。 2. 按照下面的要求改写0.11的引导程序bootsect.s。 3. 有兴趣同学可以做做进入保护模式前的设置程序setup.s。 4. 修改build.c,以便可以使用make BootImage命令 5. 改写bootsect.s主要完成如下功能: bootsect.s能在屏幕上打印一段提示信息XXX is booting...,其中XXX是你给自己的操作系统起的名字,例如LZJos、Sunix等。 6. 改写setup.s主要完成如下功能: bootsect.s能完成setup.s的载入,并跳转到setup.s开始地址执行。而setup.s 向屏幕输出一行"Now we are in SETUP"。setup.s能获取至少一个基本的硬件参数(如存参数、显卡参数、硬盘参数等),将其存放在存的特定地址,并输出到屏幕上。setup.s不再加载Linux核,保持上述信息显示在屏幕上即可。 三、实验环境

本实验使用的系统是windows系统或者是Linux系统,需要的材料是osexp。 四、实验步骤 1. 修改bootsect.s中的提示信息及相关代码; 到osexp\Linux-0.11\boot目录下会看到图1所示的三个文件夹,使用UtraEdit 打开该文件。将文档中的98行的mov cx,#24修改为mov cx,#80。同时修改文档中的第246行为图2所示的情形。 图1图2 图3 2. 在目录linux-0.11\boot下,分别用命令as86 -0 -a -o bootsect.obootsect.s和 ld86 -0 -s -obootsectbootsect.o编译和bootsect.s,生成bootsect文件; 在\osexp目录下点击MinGW32.bat依此输入下面的命令: cd linux-0.11 cd boot as86 -0 -a -o bootsect.obootsect.s ld86 -0 -s -o bootsectbootsect.o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四

实验4 进程控制 1、实验目的 (1)通过对WindowsXP进行编程,来熟悉和了解系统。 (2)通过分析程序,来了解进程的创建、终止。 2、实验工具 (1)一台WindowsXP操作系统的计算机。 (2)计算机装有Microsoft Visual Studio C++6.0专业版或企业版。 3、预备知识 (3)·CreateProcess()调用:创建一个进程。 (4)·ExitProcess()调用:终止一个进程。 4、实验编程 (1)编程一利用CreateProcess()函数创建一个子进程并且装入画图程序(mspaint.exe)。阅读该程序,完成实验任务。源程序如下: # include < stdio.h > # include < windows.h > int main(VOID) ﹛STARTUPINFO si; PROCESS INFORMA TION pi; ZeroMemory(&si,sizeof(si)); Si.cb=sizeof(si); ZeroMemory(&pi,sizeof(pi)); if(!CreateProcess(NULL, “c: \ WINDOWS\system32\ mspaint.exe”, NULL, NULL, FALSE, 0, NULL, NULL, &si,&pi)) ﹛fprintf(stderr,”Creat Process Failed”); return—1; ﹜ WaitForSingleObject(pi.hProcess,INFINITE); Printf(“child Complete”); CloseHandle(pi.hProcess); CloseHandle(pi hThread); ﹜

操作系统实验个人总结

操作系统实验个人总结 学号: 实验一进程控制与描述 一、实验目的通过对Windows2000编程,进一步熟悉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较好地理解Windows2000的结构。通过创建进程、观察正在运行的进程和终止进程的程序设计和调试操作,进一步熟悉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理解Windows2000中进程的“一生”。 二、实验环境硬件环境:计算机一台,局域网环境;软件环境:Windows2000 Professional、Visual C++ 6、0企业版。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第一部分:程序1-1Windows2000 的GUI 应用程序Windows2000 Professional下的GUI应用程序,使用Visual C++编译器创建一个GUI应用程序,代码中包括了WinMain()方法,该方法GUI类型的应用程序的标准入口点。 # include # pragma comment(lib, “user 32、lib” ) int APIENTRY WinMain(HINSTANCE/* hInstance */ , HINSTANCE/* hPrevInstance */, LPSTR/* lpCmdLine */, int/* nCmdShow */ )

{ :: MessageBox( NULL, “hello, Windows2000” , “Greetings”, MB_OK) ; return(0) ; }在程序1-1的GUI应用程序中,首先需要Windows、h头文件,以便获得传送给WinMain() 和MessageBox() API函数的数据类型定义。接着的pragma指令指示编译器/连接器找到User 32、LIB库文件并将其与产生的EXE文件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运行简单的命令行命令CL MsgBox、CPP来创建这一应用程序,如果没有pragma指令,则MessageBox() API函数就成为未定义的了。这一指令是Visual Studio C++ 编译器特有的。接下来是WinMain() 方法。其中有四个由实际的低级入口点传递来的参数。hInstance参数用来装入与代码相连的图标或位图一类的资源,无论何时,都可用GetModuleHandle() API函数将这些资源提取出来。系统利用实例句柄来指明代码和初始的数据装在内存的何处。句柄的数值实际上是EXE文件映像的基地址,通常为0x。下一个参数hPrevInstance是为向后兼容而设的,现在系统将其设为NULL。应用程序的命令行 (不包括程序的名称)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许昌学院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书学号: 姓名:闫金科 班级:14物联网工程 成绩: 2016年02月

实验一Linux的安装与配置 一、实验目的 1.熟悉Linux系统的基本概念,比如Linux发行版、宏内核、微内核等。 2.掌握Linux系统的安装和配置过程,初步掌握Linux系统的启动和退出方 法。 3.熟悉Linux系统的文件系统结构,了解Linux常用文件夹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 1.从网络上下载VMware软件和两个不同Linux发行版镜像文件。 2.安装VMware虚拟机软件。 3.在VMware中利用第一个镜像文件完成第一个Linux的安装,期间完成网络 信息、用户信息、文件系统和硬盘分区等配置。 4.在VMware中利用第二个镜像文件完成第二个Linux的安装,并通过LILO或 者GRUB解决两个操作系统选择启动的问题。 5.启动Linux系统,打开文件浏览器查看Linux系统的文件结构,并列举出 Linux常用目录的作用。 三、实验过程及结果 1、启动VMware,点击新建Linux虚拟机,如图所示: 2、点击下一步,选择经典型,点击下一步在选择客户机页面选择 Linux,版本选择RedHatEnterpriseLinux5,如图所示: 3、点击下一步创建虚拟机名称以及所要安装的位置,如图所示: 4、点击下一步,磁盘容量填一个合适大小,此处选择默认值大小 10GB,如图所示: 5、点击完成,点击编辑虚拟机设置,选择硬件选项中的CD-ROM (IDE...)选项,在右侧连接中选择“使用ISO镜像(I)”选项,点 击“浏览”,找到Linux的镜像文件,如图所示:

操作系统实验四

青岛理工大学课程实验报告

算法描述及实验步骤 功能:共享存储区的附接。从逻辑上将一个共享存储区附接到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上。用于建立调用进程与由标识符shmid指定的共享内存对象之间的连接。 系统调用格式:virtaddr=shmat(shmid,addr,flag) 该函数使用头文件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8)shmdt( ) 功能:用于断开调用进程与共享内存对象之间的连接,成功时返回0,失败返回-1。 系统调用格式: int shmdt(shmaddr) char *shmaddr;/*采用shmat函数的返回值*/ (9)shmctl( ) 功能:共享存储区的控制,对其状态信息进行读取和修改。用于对已创建的共享内存对象进行查询、设置、删除等操作。 系统调用格式:shmctl(shmid,cmd,buf) 该函数使用头文件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2、步骤: (1)定义进程变量(2)定义两个字符数组 (3)创建管道(4)如果进程创建不成功,则空循环(5)如果子进程创建成功,pid为进程号(6)锁定管道 (7)给Outpipe赋值(8)向管道写入数据 (9)等待读进程读出数据(10)解除管道的锁定 (11)结束进程等待子进程结束(12)从管道中读出数据 (13)显示读出的数据(14)父进程结束 创建jincheng.c 插入文字

调 试 过 程 及 实 验 结 果 运行: 运行后: 总 结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问题回答,实验心得体会及改进意见) 虽然对pipe()、msgget()、msgsnd()、msgrcv()、msgctl()、shmget()、shmat()、 shmdt()、shmctl()的功能和实现过程有所了解,但是运用还是不熟练,过去没 见过,所以运行了一个简单的程序。 利用管道机制、消息缓冲队列、共享存储区机制进行进程间的通信,加深了对 其了解。 (1)管道通信机制,同步的实现过程:当写进程把一定数量的数据写入pipe, 便去睡眠等待,直到读进程取走数据后,再把它唤醒。当读进程读一空pipe 时,也应睡眠等待,直到写进程将数据写入管道后,才将之唤醒,从而实现进 程的同步。 管道通信的特点:A管道是半双工的,数据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需要双方通 信时,需要建立起两个管道;B. 只能用于父子进程或者兄弟进程之间(具有亲 缘关系的进程);C.单独构成一种独立的文件系统:管道对于管道两端的进程而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银行家算法 班级:计算机()班 姓名:李君益 学号:(号) 提交日期: 指导老师: 林穗 一、设计题目 加深了解有关资源申请、避免死锁等概念,并体会和了解死锁和避免死锁的具体实施方法。 要求编写和调试一个系统动态分配资源的简单模拟程序,观察死锁产生的条件,并采用银行家算法,有效的防止和避免死锁的发生。 二、设计要求

内容: 编制银行家算法通用程序,并检测思考题中所给状态的安全性。 要求: (1)下列状态是否安全?(三个进程共享个同类资源) 进程已分配资源数最大需求数 (状态) (状态) (2)考虑下列系统状态 分配矩阵最大需求矩阵可用资源矩阵 问系统是否安全?若安全就给出所有的安全序列。若进程请求(),可否立即分配? 三、设计分析 一.关于操作系统的死锁 .死锁的产生 计算机系统中有许多独占资源,他们在任一时刻只能被一个进程使用,如磁带机,绘图仪等独占型外围设备,或进程表,临界区等软件资源。两个进程同时向一台打印机输出将导致一片混乱,两个进程同时进入临界区将导致数据库错误乃至程序崩溃。正因为这些原因,所有操作系统都具有授权一个进程独立访问某一辞源的能力。一个进程需要使用独占型资源必须通过以下的次序: ●申请资源 ●使用资源 ●归还资源 若申请施资源不可用,则申请进程进入等待状态。对于不同的独占资源,进程等待的方式是有差别的,如申请打印机资源、临界区资源时,申请失败将一位这阻塞申请进程;而申请打开文件文件资源时,申请失败将返回一个错误码,由申请进程等待一段时间之后重试。只得指出的是,不同的操作系统对于同一种资源采取的等待方式也是有差异的。 在许多应用中,一个进程需要独占访问多个资源,而操作系统允许多个进程并发执行共享系统资源时,此时可能会出现进程永远被阻塞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死锁”。 2.死锁的定义 一组进程处于死锁状态是指:如果在一个进程集合中的每个进程都在等待只能由该集合中的其他一个进程才能引发的时间,则称一组进程或系统此时发生了死锁。 .死锁的防止 .死锁产生的条件: ●互斥条件

操作系统实验一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 学号: 姓名: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课内实验目录及成绩 信息技术学院

实验(实验一) 1 实验名称:基本shell命令及用户管理 2 实验目的 2.1 掌握安装Linux操作系统的方法。 2.2 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配置。 2.3 了解GNOME桌面环境。 2.4 掌握基本shell命令的使用。 3 实验准备 3.1 下载VMware Workstation虚拟机软件(版本不限)。 3.2 准备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源(内核版本和发行版本均不限)。 注:实验准备、实验内容4.1和4.2作为回家作业布置,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可在私人计算机上完成。 4 实验要求、步骤及结果 4.1 安装虚拟机软件。 【操作要求】安装VMware Workstation虚拟机软件,并填写以下4.1.1和4.1.2的内容。 4.1.1【VMware Workstation虚拟机版本号】 4.1.2【主要配置参数】 4.2 安装Linux操作系统。 【操作要求】安装Linux操作系统,版本不限。 Linux发行版本: Linux内核版本:

【主要操作步骤:包括分区情况】 1、创建一台虚拟机安装操作系统时客户机操作系统选择Linux 2、修改虚拟机的安装路径。 3、建一个新的虚拟磁盘,磁盘的空间20GB,并且将单个文件存储虚拟磁盘。 4、设置分区完毕,安装虚拟机 4.3 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桌面环境之一GNOME。 【操作要求】查看桌面图标,查看主菜单,查看个人用户主目录等个人使用环境。【操作步骤1】桌面图标

【操作步骤2】主菜单 【操作步骤3】个人用户主目录 【操作步骤4】启动字符终端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五

实验五线程的同步 1、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Windows系统环境下线程的创建与撤销。 (2)熟悉Windows系统提供的线程同步API。 (3)使用Windows系统提供的线程同步API解决实际问题。 2、实验准备知识:相关API函数介绍 ①等待对象 等待对象(wait functions)函数包括等待一个对象(WaitForSingleObject ())和等待多个对象(WaitForMultipleObject())两个API函数。 1)等待一个对象 WaitForSingleObject()用于等待一个对象。它等待的对象可以为以下对象 之一。 ·Change ontification:变化通知。 ·Console input: 控制台输入。 ·Event:事件。 ·Job:作业。 ·Mutex:互斥信号量。 ·Process:进程。 ·Semaphore:计数信号量。 ·Thread:线程。 ·Waitable timer:定时器。 原型: DWORD WaitForSingleObject( HANDLE hHandle, // 对象句柄 DWORD dwMilliseconds // 等待时间 ); 参数说明: (1)hHandle:等待对象的对象句柄。该对象句柄必须为SYNCHRONIZE访问。 (2)dwMilliseconds:等待时间,单位为ms。若该值为0,函数在测试对象的状态后立即返回,若为INFINITE,函数一直等待下去,直到接收到 一个信号将其唤醒,如表2-1所示。 返回值: 如果成功返回,其返回值说明是何种事件导致函数返回。

Static HANDLE hHandlel = NULL; DWORD dRes; dRes = WaitForSingleObject(hHandlel,10); //等待对象的句柄为hHandlel,等待时间为10ms 2)等待对个对象 WaitForMultiple()bject()在指定时间内等待多个对象,它等待的对象与 WaitForSingleObject()相同。 原型: DWORD WaitForMultipleObjects( DWORD nCount, //句柄数组中的句柄数 CONST HANDLE * lpHandles, //指向对象句柄数组的指针 BOOL fWaitAll, //等待类型 DWORD dwMilliseconds //等待时间 ); 参数说明: (1)nCount:由指针 * lpHandles指定的句柄数组中的句柄数,最大数是MAXIMUM WAIT OBJECTS。 (2)* lpHandles:指向对象句柄数组的指针。 (3)fWaitAll:等待类型。若为TRUE,当由lpHandles数组指定的所有对象被唤醒时函数返回;若为FALSE,当由lpHandles数组指定的某一个 对象被唤醒时函数返回,且由返回值说明是由于哪个对象引起的函数 返回。 (4)dwMilliseconds:等待时间,单位为ms。若该值为0,函数测试对象的状态后立即返回;若为INFINITE,函数一直等待下去,直到接收到 一个信号将其唤醒。 返回值:、 如果成功返回,其返回值说明是何种事件导致函数返回。 各参数的描述如表2-2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