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肿瘤的基因组研究综述

不同类型肿瘤的基因组研究综述
不同类型肿瘤的基因组研究综述

不同类型肿瘤的基因组研究

[摘要]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递增,与心血管疾病一同成为造成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DNA序列的变异是所有肿瘤细胞发生的重要的分子层面原因。多基因的发生低频率改变可能逐渐聚集导致肿瘤发生,但是要发现这些低频变异位点需要大规模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检测,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肿瘤基因组研究工作目前发现了许多肿瘤的致癌基因。本文将主要阐述肺癌、肝癌、乳腺癌的基因组研究。

关键词:肿瘤、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肿瘤基因组

1.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association studies,GWAS)是以微阵列技术为基础,通过对大规模的群体DNA样本进行全基因组高密度遗传标记分型,寻找与复杂疾病相关的遗传因素的研究方法。目前,GWAS研究已经在100多种肿瘤中发现了上千个低频变异位点[1]。单核苷酸多态性GWAS(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GWAS,SNP-GWAS)和少量的拷贝数变异GWAS(copy number variation GWAS,CNV-GWAS)是现阶段GWAS研究的主要方向。大量研究发现SNP在肿瘤的发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大量研究发现SNP在肿瘤的发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SNP即在不同个体的同一条染色体或同一位点的核苷酸序列中,绝大多数核苷酸序列一致,而只有一个碱基不同的现象。SNP是人类基因组DNA 序列中最常见的变异形式。在数以百万计的SNP中,对肿瘤发生和药物治疗有重大影响的SNP只占很小一部分。从整个基因组SNP,到导致氨基酸编码改变或基因表达调控改变的SNP,最后到导致蛋白质活力改变的SNP,数目都在迅速递减。联合SNPs和肿瘤表型的研究,可以为肿瘤预测、诊断和药物敏感性分析提供精确的遗传标志。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指在人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的,从1000bp到数百万bp范围内的缺失、插入、重复和复杂多位点变异。拷贝数变异是染色体结构性差异的一种形式。CNV通过改变基因的份数影响表达程度,打乱基因编码区结构,改变基因调控序列的位置或长度,暴露隐形突变等方式影响个体表型[2]。

2.不同类型肿瘤基因组研究

大多数常见肿瘤的发生都可以归结为基因异常和环境影响。寻找和肿瘤发生、进展相关的易感性基因一直是人们努力的方向。肿瘤基因组研究通过鉴定新的肿瘤相关的突变位点、突变基因和突变参与的分子调控网络及细胞信号通路,从基因变异的谱系上分析肿瘤发生发展的原因,从而更好的预防和治疗肿瘤[3]。国际肿瘤基因组协作联盟(ICGC)于2007年成立并启动了全球范围的肿瘤基因组研究工作,当前跨癌种的泛癌症基因组的研究已经成为ICGC的工作重点[4]。ICGC对50种癌症,总计25000例患者样本绘制体细胞基因突变谱。目前,由多个国家参与的课题组已经阶段性地总结了特定癌症的数据并报道了研究成果[5]。

2.1肺癌基因组研究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持续增长的烟草消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我国多数地区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谱计划的不断推进,以及高通量技术平台的建立和完善,GWAS 已经成为肺癌等复杂性疾病遗传易感性研究强有力的工具。2008年4月以来,GWAS在欧美人群和亚洲人群中对肺癌的遗传易感性进行了探讨,发现了一批肺癌易感区域,如染色体5p15、6p21和15q25区域等[6]。最近,研究人员发现,位于染色体10p14、5q32和20q13.2区域的3个SNP与中国人群肺癌易感性的关联达到了全基因组显著性水准(P <5.0×10-8),这3个SNP分别是:10p14区域SNP rs1663689(GATA3基因附近,P=2.84×10-10)、5q32区域SNP

rs2895680(PPP2R2B-STK32A-DPYSL3,P=6.60×10-9)和20q13.2区域

SNPrs4809957(CYP24A1,P=1.20×10-8)[7]。肺鳞癌又称肺鳞状上皮细胞癌,占原发性肺癌的40%~51%,肺鳞癌多见于老年男性,与吸烟有密切关系[8]。对中国人群肺鳞癌特异的遗传易感区域和位点研究结果显示,位于染色体12q23.1区域SNP rs12296850(SLC17A8-NR1H4)可显著降低肺鳞癌的发病风险(OR=0.78,

P=1.19×10-10),与携带AA基因型的个体相比,携带AG和GG基因型的人肺鳞癌的发病风险分别降低了26%(95%CI=0.67-0.81)和32%(95%CI=0.56-0.83),为了研究rs12296850是否为鳞癌特异性的易感位点,我们对其在肺腺癌中进行了进一步检测,未发现rs12296850与腺癌易感性存在显著性关联(P=0.173)[9]。因此,本研究提示染色体12q23.1区域可能是中国人群肺鳞癌特异的遗传易感区

域。

2.2肝癌基因组研究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位。然而关于这一致命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亟待阐明。目前,一种用来发掘肿瘤相关基因的有效方法是在频繁发生异常改变的基因组区域中寻找潜在的候选基因[10]。研究人员通过细胞癌基因组拷贝数畸变全景分析,发现1241个显著拷贝数畸变(CNA)位点。然后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文献查询,挑选出20个候选基因准备进行后续功能分析。体内外功能实验检测,发现1个新的候选抑癌基因TRIM35和2个新的候选癌基因HEY1与SNRPE [11];对肝癌基因组中新发现的拷贝数扩增位点1q24.1-24.2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一个新的肝癌转移促进基因MPZL1。TRIM35基因通过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和促进细胞凋亡而发挥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TRIM35基因在肝癌组织中蛋白表达水平与肝癌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以及血清AFP水平等临床病理学指标呈负相关。MPZL1其通过促进Src激酶磷酸化水平增加,进而磷酸化并激活Cortactin蛋白,从而促进肝癌细胞转移[12]。

2.3乳腺癌基因组研究

根据国际抗癌协会的资料统计,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23%,全世界每年约120万妇女患病,50万人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妇女各类恶性肿瘤之首。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突变与家族性乳腺癌密切相关,但只占5-10%的乳腺癌[13,14]。近期的GWASs已经确定了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风险相关,一组10个SNPs有59.7%的预测精确度。根据经典肿瘤发生的“二次打击理论”,认为抑癌基因的失活有两条途径,即基因内突变和染色质丢失。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某些恶性肿瘤DNA序列完整,并未有突变、缺失,“二次打击理论”无法解释抑癌基因何以失活。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遗传外修饰,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基因组功能的重要手段。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G/C含量丰富的CpG二核苷酸位点。应用全基因组高密度甲基化芯片对人类乳腺癌病变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进行的系统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与正常妇女间的基因存在不同的甲基化类型,这些DNA甲基化差异

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及其防治新方法的研究奠定了

基础。van Hoesel等认为启动子甲基化是乳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具有细胞与组织异质性,甲基化表型可早于肿瘤恶变的出现,MINT17、MINT31、RARbeta2、RASSF1A基因甲基化可用于早期诊断及预测肿瘤的恶性程度[15]。视黄醇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 RAR)基因作用于恶性肿瘤细胞系的反转录过程,抑制肿瘤细胞的增值。RAR与乳腺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中坐落于3p24上的RARβ基因作为乳腺癌抑制因子受到广泛的关注,如果失去了RARβ基因的调节作用就会诱发恶性肿瘤的发生[16]。因此RARβ基因(p=1.44E-07)甲基化可作为判断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蛋白酪氨酸磷酸酶O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receptor-type O, PTPRO)基因是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s家族成员之一,是细胞增殖、分化、代谢、细胞与细胞间通讯、基因转录以及细胞存活等重要信号通路的媒介,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分裂周期、癌基因转化等多种过程,是新近发现的一个潜在抑癌基因[17]。PTPR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与乳腺癌的预后相关,可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生物学指标。

3.展望

肿瘤的基因组研究为预防、治疗肿瘤提供了依据。根据特定肿瘤、特定人群的致癌基因,设计药物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造福人类。然而,目前的肿瘤基因组研究只限于发病率高的几种肿瘤,且未完全得到肿瘤的全基因组,并不能完全控制肿瘤。因此未来我们要更好的利用二、三代测序技术发现更多肿瘤的变异位点。

参考文献

[1]Varghese JS,Easton DF.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in common cancers,what have we learnt? [J].Curr Opin Genet Dev,2010,20:201-209.

[2]Feuk L,Carson AR,Scherer SW.Structural variation in the human genome.[J].Nat Rev Genet,2006,7:85-97.

[3]Kan Z, Zheng H, Liu X et al (2013) Whole-gen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recurrent mutation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enome Res 23:1422–1433

[4]Xueda Hu,Huanming Yang,Jie He,Youyong Lu.The cancer genomics and global cancer genome collaboration[J].Sci. Bull. (2015) 60(1):65–70.

[5] 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 (2010)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cancer genome projects. Nature 464:993–998.

[6]Yilmaz M, Donmez G, Kacan T,et al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Polymorphisms of Wnt Antagonist Genes and Lung Cancer.J Investig Med. 2015 Oct 9.

[7]董静,中国汉族人群肺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南京医科大学》 2012年.

[8]葛明建,王梅,吴庆琛,秦治明,陈力,李良彬.肺鳞癌患者淋巴转移相关基因的筛

选[J].中国肺癌杂志.2009年06期.

[9]Du J, Li L.Which one performs better for targeted lung cancer combination therapy: pre- or post-bombesin-decorated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J].Drug Deliv. 2015 Oct 11:1-11.

[10]荚德水 .肝细胞癌基因组拷贝数畸变区域内相关基因的功能及分子机理研究.《复旦大学》 2012年.

[11]Jia D1, Wei L, Guo W, Zha R, Bao M. et al.Genome-wide copy number analyses identified novel cancer gene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Hepatology. 2011 Oct;54(4):1227-36.

[12]Nayeb-Hashemi H, Desai A, Demchev V,et al.Targeted disruption of fibrinogen like protein-1 accelerat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evelopment.[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5 Sep 18;465(2):167-73.

[13]Peshkin BN, Kelly S, Nusbaum RH,et al.Patient Perceptions of Telephone vs.

In-Person BRCA1/BRCA2Genetic Counseling.[J].Genet Couns. 2015 Oct 12. [14]Sakamoto I, Hirotsu Y,et al.BRCA1and BRCA2mutations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ovarian, fallopian tube, and primary peritoneal cancer.[J].Cancer. 2015 Oct 6. doi: 10.1002.

[15] Nik-Zainal S, Van Loo P, Wedge DC ,et al. (2012) The life history of 21 breast cancers. Cell 149:994–1007.

[16] Huang KT, Mikeska T, Li J,et al. Assessment of DNA methylation profiling and copy number variation as indications of clonal relationship in ipsilateral and contralateral breast cancers to distinguish recurrent breast cancer from a second

primary tumour.[J].BMC Cancer. 2015 Oct 9;15(1):669.

[17] Zhang W, Hou J, Wang X,et al. PTPRO-mediated autophagy prevents hepatosteatosis and tumorigenesis.[J].Oncotarget. 2015 Apr 20;6(11):9420-33.

文献综述

细胞工程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 生物工程包括五大工程,即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和生物反应器工程。在这五大领域中,前两者作用是将常规菌(或动植物细胞株)作为特定遗传物质受体,使它们获得外来基因,成为能表达超远缘性状的新物种——“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后三者的作用则是这一有巨大潜在价值的新物种创造良好的生长与繁殖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以充分发挥其内在潜力,为人们提供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总的来说,它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人们的设计蓝图,进行在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及进行大规模的细胞和组织培养。当前细胞工程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领域有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胞拆合、染色体操作及基因转移等方面。通过细胞工程可以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或培养有价值的植株,并可以产生新的物种或品系。 关键词:细胞工程;生物技术;应用;培养 1.引言 所谓细胞工程,是指以细胞为基本单位进行培养、增殖或按照人们的意愿改造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性,从而创造新的生物和物种,以获得具有经济价值的生物产品。细胞工程根据研究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和植物细胞工程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上游工程,包含细胞培养、细胞遗传操作和细胞保藏三个步骤。第二则是下游工程,是将已转化的细胞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以生产生物产品的过程。其中细胞培养是细胞工程的技术基础。细胞培养技术也叫细胞克隆技术,在生物学中的正规名词为细胞培养技术。不论对于整个生物工程技术,还是其中之一的细胞工程技术来说,细胞培养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动物细胞工程主要技术设计细胞融合、细胞拆合、染色体导入和基因转移这四方面,是从细胞水平、核质水平、染色体水平以及基因水平这四个不同层次来改造细胞。植物细胞工程是以细胞的全能性和体细胞分裂的均等性作为理论依据,在细胞水平上对植物进行操作的育种新技术。 2.动物细胞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2.1动物细胞工程的概念 动物细胞工程(animal cell engineering)是以动物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和人为操作,使细胞产生某些人们所需要的生物学特性,从而改良品质,加速繁殖动物个体或获得有用品系的技术。其应用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培养与细胞工程(二级学科)。

肿瘤与癌症文献综述

肿瘤与癌症 摘要:癌症是一大类恶性肿瘤的统称。癌细胞的特点是无限制、无止境地增生,使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癌细胞释放出多种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癌细胞还可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导致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等。与之相对的有良性肿瘤,良性肿瘤则容易清除干净,一般不转移、不复发,对器官、组织只有挤压和阻塞作用,但癌症(恶性肿瘤)还可破坏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患者最终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到了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癌症并非不治之症。致力于自然医学研究的医学专家们研究发现:负离子对抑制癌细胞转移有令人鼓舞的效果,重要的是利用自然因子负离子对癌症患者治疗对机体无任何损害,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关键词:肿瘤与癌症、预防、诊断、治疗 1、引言 癌症是医学术语,其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但也有人将癌症和恶性肿瘤混合使用。中医学中称岩,为由控制细胞分裂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除了分裂失控外,还会局部侵入(英语:Infiltration (medical))周遭正常组织甚至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分[1][2]。 癌症有许多类型,而病症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癌细胞所在部位以及恶性生长的程度,以及是否发生远端转移。医生可以根据受检查者的活体组织切片或经手术取得的组织,甚至是生物标记的含量做出诊断。多数癌症根据其类型、所处的部位和发展的阶段可以治疗甚至治愈。一旦诊断确定,癌症通常以结合手术、化疗和放射疗法的方式进行治疗。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开发出许多针对特定类型癌症的药物,也增进治疗上的效果。如果癌症未经治疗,通常最终结果将导致死亡[3]。 癌细胞持续生长而不受外在讯息调控,可能是原本正常的原癌基因被激活,将细胞引入到癌变状态,但主要还是因为一些与控制细胞分裂有关的蛋白质出现异常,如肿瘤抑制基因的功能失常。导致这种局面,可能是为该蛋白编码的DNA因突变而出现了损伤,转译而出的蛋白质因此也出现错误。要将一个正常细胞转化成一个恶性肿瘤细胞通常需要许多次突变发生,或是基因转译为蛋白质的过程受到干扰[2]。 引起基因突变的物质被称为致癌物质,又以其造成基因损伤的方式可分为化学性致癌物与物理性致癌物。例如接触放射性物质,或是一些环境因子,例如,香烟、辐射、酒精。还有一些病毒可将本身的基因插入细胞的基因里中,激活癌基因。但突变也会自然产生,所以即使避免接触上述的致癌因子,仍然无法完全预防癌症的产生。发生在生殖细胞的突变有可能传至下一代。 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可能产生癌症,由于DNA的损伤会随着年龄而累积增加,年纪越大得到癌症的机会也随之增加。美国每年逝世的5个人当中有一人是因癌症致死,这一数字在世界范围则是十万分之一百到三百五十[1]。癌症在发达国家中已成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名称由来、分类、辨析与命名 2.1分类 现今癌症分类主要以肿瘤来源组织的细胞类型和其生物学行为作为依据。在病理学上,每一个系统和器官的肿瘤都有详尽的分类。分类一方面是为了诊断的需要,统一术语。另一方面则是出于预后方面的原因。以下的类别较为一般所接受: 根据肿瘤的发展,可分成:良性肿瘤、恶性肿瘤。良性肿瘤指肿瘤细胞未发生转移与侵入周遭组织的情形,反之则称为恶性肿瘤,多数会影响生理功能的肿瘤都是恶性肿瘤。

生物与健康 文献综述

生物与健康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班级:药学1班姓名:吴瑞鼎 摘要: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在人类生活中占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与之相接触,它既能引起人类疾病也能造福于人类。目前,生物大致分类为动物,植物,微生物。在现今科学如此发展的时代,我们要正确认识和使用生物,让生物给我们带来健康。 关键词:疾病、微生物、抗生素、浙八味、银杏、红豆杉、纳豆、杂交瘤技术、克隆器官、心理归宿 ——————————微生物 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21世纪,虽然我们能够制服引起一般传染病的微生物,但是,艾滋病和新出现的疾病依然严重威胁着人类,还有些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开始死灰复燃。人类每天都和这些恐怖的传染病,如狂犬病,禽流感作斗争,在精神和资源方面深受侵害,人力和物力财力不断投入。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全世界每年因疾病死亡的人中,有1/3是由传染病造成的。 鼠疫,艾滋病(AIDS),癌症,肺结核、疟疾、霍乱“卷土重来”,埃博拉病毒、疯牛病、SARS、禽流感等都是由一些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而且这些病毒极易突变,难以研制疫苗。拿鼠疫来说吧,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 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在此后的80年间,这种疾病一再肆虐,实际上消灭了大约75%的欧洲人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灾难甚至改变了欧洲文化。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极高。而且还证实,这些病毒还在变异,这就更加增加了对这些疾病研究的困难。全世界虽然已经花费了无法统计的经费,但有些疾病的危害力不减小,甚至艾滋病的患者和感染者还在每年成倍增长。人类和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也许是一场永远看不到尽头的战争。

胆道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文章编号:1005-2208(2015)04-0460-04 DOI: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4.31 胆道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王威,温锋,赵相轩,郭启勇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 【关键词】胆道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Keywords biliary tract neoplasms;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胆道恶性肿瘤是起源于胆道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CC)和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手术是可能治愈胆道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1],但由于其恶性程度高,发病隐匿,大多数病人在确诊时已丧失手术机会。胆道恶性肿瘤对放、化疗不敏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作为未能手术的进展期胆道恶性肿瘤病人的一线化疗方案,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仍不足1年。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对胆道恶性肿瘤分子通路研究的不断发展为其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可能。目前,多种靶向药物正在进行临床或临床前期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为该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将对这些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胆道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基础 分子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细胞过度表达的某些信号分子为靶点,通过选择特异性的阻断剂干预受该分子调控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生长、进展及转移。目前,胆道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主要针对如下靶点。 1.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EGFR属于ErbB家族,是一种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跨膜蛋白,其结构包括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胞外区与配体结合后发生二聚化,继而激活胞内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启动RAS/MAPK、PI3K等多条信号传导通路,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和存活。ECC,ICC和GBC的EGFR表达率分别为81%~100%、53%~79%和39%~83%,过表达率分别为5%~20%、10%~32%和12%,这种过表达与肿瘤分期、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2-3]。因此,EGFR可以作为胆道恶性肿瘤的重要靶点。 1.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VEGF在肿瘤相关血管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主要通过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VEGFR)结合,激活酪氨酸激酶受体,从而诱导血管生成,为肿瘤提供氧气、营养和转移途径。其在ECC、ICC及GBC中的过表达率分别为32%~59%,50%和63%。这种过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4-5]。 1.3有丝分裂原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itogen extracellular kinase,MEK)MEK是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调节因子,可被各种炎症、环境应激反应,生长因子(EGF,VEGF,BRAF基因等)及其受体等激活而磷酸化,活化的MEK继而激活胞外信号调控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使ERK入核调节转录因子活性,从而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 1.4其他潜在靶点除上述胆道恶性肿瘤的几个常见主要靶点外,还有针对其他靶点的药物正处在临床前及临床试验阶段,例如针对BRAF基因、PI3K信号通路,c-MET基因,COX-2基因等靶点的治疗。关于胆道恶性肿瘤发病机制仍有待于在分子、基因水平上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索出更切实有效的治疗靶点。 2胆道恶性肿瘤靶向治疗临床研究现状 2.1针对EGFR的靶向治疗目前靶向EGFR的抗肿瘤药物主要分为两类:抗EGFR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2.1.1抗EGFR单克隆抗体抗EGFR单克隆抗体通过与EGFR的胞外配体特异性结合,使EGFR失去活性,阻断EGFR的信号传导,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新生血管的形成。 西妥昔单抗(cetuximab)是第一个在全球多个国家获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31371425);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No.2013023056);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No.L2012289)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110004 通信作者:郭启勇,E-mail:guoqy@https://www.360docs.net/doc/ed2848465.html,

2018年肿瘤免疫治疗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2018年肿瘤免疫治疗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目录 一、免疫疗法凭借优势,为肿瘤治疗开启新篇章 (5) 1.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广谱抗癌药已获批多种适应症 (6) 1.2 免疫细胞疗法:特异性细胞疗法成为癌症患者治疗选项 (8) 1.2.1 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疗法效果有待提升 (9) 1.2.2 特异性细胞疗法中TCR-T和CAR-T优势显著 (10) 二、上市药物得到市场认可,看好国内行业发展 (12) 2.1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市场空间潜力巨大 (12) 2.1.1我国癌症患者数量庞大,未来仍将保持增量 (12) 2.1.2 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仍有较大空间 (15) 2.1.3 我国免疫治疗市场规模测算 (16) 2.2 国内外免疫疗法的进展如火如荼 (17) 2.2.1 已上市检查点抑制剂市场反应喜人 (17) 2.2.2 细胞疗法研究上我国紧跟全球进程 (20) 2.3 国内政策日益明朗,助力产品上市加速 (23) 2.4 国内多项产品的临床申请获得受理 (23) 2.5 免疫治疗未来展望 (25) 2.5.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成为精准治疗 (25) 2.5.2 免疫细胞治疗将降低成本并进一步覆盖实体瘤 (26) 2.5.3 免疫疗法发展驱动上下游市场扩张 (28) 三、多家企业积极布局免疫疗法,或将进入收获期 (31) 3.1 已布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公司 (31) 3.2 已布局免疫细胞治疗的公司 (31) 四、主要风险 (33) 4.1 产品研发风险 (33) 4.2 行业政策风险 (33) 4.3 医疗纠纷的风险 (33)

图1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细胞过程 (5) 图2肿瘤抑制免疫反应的机制 (5) 图3免疫检查点共信号机制 (7) 图4免疫检查点研究历程 (7) 图 5 PD-1/PD-L1抑制剂作用过程 (8) 图 6 PD-1/PD-L1单抗在美国应用情况 (8) 图7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发展历程 (9) 图8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主要类型 (9) 图9 TCR-T和CAR-T作用机制 (11) 图10 TCR-T和CAR-T效果区别 (11) 图11 TCR-T和CAR-T生产流程 (12) 图12中国癌症新发病例及死亡病例数量 (13) 图13男性肿瘤发病率变化情况(每十万人中) (13) 图14女性肿瘤发病率变化情况(每十万人中) (13) 图15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增长情况(十万) (14) 图16全球肿瘤治疗及支持性治疗药物支出情况(美元) (15) 图17中国肿瘤药物市场预测情况(十亿元) (15) 图18 Yervoy上市后销售情况 (18) 图19 PD-1/PD-L1药物上市后销售情况 (18) 图20不同类型细胞治疗的全球临床试验数量 (20) 图21 CAR-T临床试验新增项目变化情况 (21) 图22中国CAR-T临床试验主要靶点 (22) 图23美国CAR-T临床试验主要靶点 (22) 图24通用型CAR-T制作原理 (28) 图25通用型CAR-T生产流程 (28) 图26病毒载体生产流程 (29) 图27手动操作流程和自动化操作流程对比 (30)

CAR-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展望文献综述

中国药科大学 生物工程文献综述 综述题目CAR-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英文题目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AR- T cell for tumor immunotheraphy 专业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 院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号14404806 姓名龙益如

CAR-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14404806 龙益如 摘要: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AR-T)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在多种血液肿瘤的临床试验中,CAR-T细胞疗法取得重大突破,在实体瘤的临床试验中也初见成效。但在获得显著疗效的同时, CAR-T也存在持久性、归巢、脱靶效应、神经毒性、细胞因子风暴、插入突变、对实体肿瘤疗效有限等问题。现就CAR-T技术的最新进展及该领域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初步了解该技术的发展前景及问题分析。 关键词: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肿瘤;免疫治疗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AR-T cell for tumor immunotheraphy Abstract:A lot of remarkabl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modification of T-cells with CARs could be a powerful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safe and effective cancer therapeutics .A novel breakthrough has been made in CAR-T treatment of hematologic tumors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in clinical studies of solid tumors has been achieved , 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 for CAR-T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such as off-target effect, cytokine storm ,insertion mutagenesis, limited effects for solid tumors. Here, we reviewed the recent advances of CAR-T and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this flied. Keyword: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 Tumor ;Immunotheraphy

文献综述(刘琦)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名称苍耳子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的结构修饰题目类别毕业论文 系别制药工程 专业班级07级本科(2)班 学生姓名刘琦 指导教师邹琼宇 辅导教师 开题报告日期 2010年9月24日

一、苍耳子中倍半萜类研究进展 倍半萜广泛存在于植物、微生物、海洋生物及某些昆虫中, 虽然骨架仅有15 个碳原子, 但由于生物体内微妙的代谢过程而生成形形色色的基本骨架的化合物, 并有复杂的立体结构, 其中很多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和生理活性。倍半萜内酯是菊科植物的特征性成分, 这些苦的化合物常含有α, β-不饱和-γ内酯结构片段, 研究表明它是其生物活性的一个主要功能团[1, 2 ]。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具有抗肿瘤和细胞毒活性, 微生物生长抑制作用(抗菌) , 防治血吸虫病, 皮肤致敏作用, 昆虫拒食作用, 引起脊椎动物中毒和植物生长抑制作用(植物毒素)[3 ]。苍耳属X anth ium L. 植物约有25 种,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我国有3 种及1 变种。苍耳属在世界各地民间主要用于利尿、催吐、催泻, 治前列腺疾病、发烧、淋巴结核、肝炎和癌症[4 ]。由于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活性的重要性, 也为进一步研究开发苍耳属植物, 特将苍耳属中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做一总结。苍耳属中主要含愈创木烷型和裂愈创木烷型内酯化合物。xanthat ion (23) 是活性研究比较多的一个化合物[5~ 7 ] , 化合物(1~ 39) 结构式见图1, 来源及波谱数据见表1。

二、倍半萜内酯化合物药理作用 菊科植物中分离到的倍半萜内酯就有3 000种结构。现对倍半萜内酯的抗肿瘤、强心、神经毒性、抗疟、抗菌作用综述如下。 1、抗肿瘤活性 倍半萜内酯显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通过分子结构和效能关系的研究, 发现α- 亚甲基- γ- 丁内酯环是使某些倍半萜内酯具有抗癌生物活性的有效基团。这些倍半萜类化合物主 要存在于菊科、伞形科、大戟科、卫茅科、豆科、葫芦科和毛莨科植物中。按其结构可归纳划分为愈创木内酯(Guaianolide) 、伪愈创木内酯(Pesudoguaianolide) 、吉马内酯(Germaorenolide)橄烷内酯(Elemonolide) 、桉叶内酯( Eudesmanolide) 、艾里莫芬烷型内酯(Eremophiladien) 。 愈创木内酯类化合物中的土荆芥内酯(Ambrosin、Parthenin) [21]、泽兰苦内酯( Euparotin) [22] , 乙酰泽兰苦内酯(Acetyleuparotin) [23]等都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如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从藏药菊科植物矮丛风毛菊中提取的菜蓟苦素(Cy2naropicin) 及去酰基菜蓟苦素(Desacylcynaropicrin) 对S180 肉瘤及艾氏腹水癌细胞有细胞毒作用[24]。小西天二等[25]从土木香中分离得到土木香内酯,对肿瘤细胞人胃癌细胞(MK- 1) 、人子宫癌细胞(Hela) 以及小鼠黑素瘤细胞(B16F10) 增殖有抑制作用。Woerdenbag H J 等[26]从山金车中提取到25 种倍半萜内酯,其中jaceosidin 对人细胞肺癌细胞株GLC4 和人结肠直肠癌细胞株COLO320 具有细胞毒性。Cho J Y等[27]从云木香中分得化合物cynaropicrin ,reynosin 和santamarine 可以增

肿瘤与癌症文献综述知识讲解

肿瘤与癌症文献综述

肿瘤与癌症 摘要:癌症是一大类恶性肿瘤的统称。癌细胞的特点是无限制、无止境地增生,使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癌细胞释放出多种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癌细胞还可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导致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等。与之相对的有良性肿瘤,良性肿瘤则容易清除干净,一般不转移、不复发,对器官、组织只有挤压和阻塞作用,但癌症(恶性肿瘤)还可破坏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患者最终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到了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癌症并非不治之症。致力于自然医学研究的医学专家们研究发现:负离子对抑制癌细胞转移有令人鼓舞的效果,重要的是利用自然因子负离子对癌症患者治疗对机体无任何损害,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关键词:肿瘤与癌症、预防、诊断、治疗 1、引言 癌症是医学术语,其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但也有人将癌症和恶性肿瘤混合使用。中医学中称岩,为由控制细胞分裂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除了分裂失控外,还会局部侵入(英语:Infiltration (medical))周遭正常组织甚至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分[1][2]。 癌症有许多类型,而病症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癌细胞所在部位以及恶性生长的程度,以及是否发生远端转移。医生可以根据受检查者的活体组织切片或经手术取得的组织,甚至是生物标记的含量做出诊断。多数癌症根据其类型、所处的部位和发展的阶段可以治疗甚至治愈。一旦诊断确定,癌症通常以结合手术、

化疗和放射疗法的方式进行治疗。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开发出许多针对特定类型癌症的药物,也增进治疗上的效果。如果癌症未经治疗,通常最终结果将导致死亡[3]。 癌细胞持续生长而不受外在讯息调控,可能是原本正常的原癌基因被激活,将细胞引入到癌变状态,但主要还是因为一些与控制细胞分裂有关的蛋白质出现异常,如肿瘤抑制基因的功能失常。导致这种局面,可能是为该蛋白编码的DNA因突变而出现了损伤,转译而出的蛋白质因此也出现错误。要将一个正常细胞转化成一个恶性肿瘤细胞通常需要许多次突变发生,或是基因转译为蛋白质的过程受到干扰[2]。 引起基因突变的物质被称为致癌物质,又以其造成基因损伤的方式可分为化学性致癌物与物理性致癌物。例如接触放射性物质,或是一些环境因子,例如,香烟、辐射、酒精。还有一些病毒可将本身的基因插入细胞的基因里中,激活癌基因。但突变也会自然产生,所以即使避免接触上述的致癌因子,仍然无法完全预防癌症的产生。发生在生殖细胞的突变有可能传至下一代。 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可能产生癌症,由于DNA的损伤会随着年龄而累积增加,年纪越大得到癌症的机会也随之增加。美国每年逝世的5个人当中有一人是因癌症致死,这一数字在世界范围则是十万分之一百到三百五十[1]。癌症在发达国家中已成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2、名称由来、分类、辨析与命名 2.1分类 现今癌症分类主要以肿瘤来源组织的细胞类型和其生物学行为作为依据。在病理学上,每一个系统和器官的肿瘤都有详尽的分类。分类一方面是为了诊

肿瘤的免疫治疗现状及发展方向

World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世界肿瘤研究, 2019, 9(3), 98-103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ed2848465.html,/journal/wjcr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d2848465.html,/10.12677/wjcr.2019.93014 The Current Strategies and Developing Directions of Tumor Immunotherapy Yuwei Hu1, Yuan Tan1, Yanzhu Yao1, Yuting He1, Yu Xiong1, Qiongwen Liang1, Yingxi Shi1, Huozhen Hu2* 1School of Medicine UESTC, Chengdu Sichuan 2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Jul. 2nd, 2019; accepted: Jul. 19th, 2019; published: Jul. 26th, 2019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oncology, immun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tumor immuno-therapy and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ringing revolutionary changes to the anti-tumor treatment models.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immunotherapy is huge, and it will become a key weapon for precision medicine in the future, but it also faces many challenges. This re-view will discuss the current strategie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immunotherapy from specific and non-specific tumor adoptive immunotherapy, immunological checkpoint blockade (ICIs) etc. Keywords Tumor, Immunotherapy, Adoptive Cellular Immunotherapy, Tumor Vaccine, Immune Checkpoint 肿瘤的免疫治疗现状及发展方向 胡雨薇1,谭源1,姚妍竹1,何雨婷1,熊雨1,梁琼文1,时樱溪1,胡火珍2* 1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四川成都 2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收稿日期:2019年7月2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19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26日 摘要 随着肿瘤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肿瘤免疫治疗及转化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抗肿瘤治疗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免疫治疗发展潜力巨大,今后也将成为精准医疗的关键武器,但目前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将从特异性的及非特异性的肿瘤过继免疫治疗、免疫检验点阻断(ICIs)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免疫治疗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通讯作者。

肿瘤免疫治疗进展

癌症免疫疗法近几年27大进展事件 癌症免疫疗法是一种针对人体免疫系统而非直接针对肿瘤的疗法,其已有30多年历史,它治疗的是人体免疫系统而非直接针对肿瘤。Science认为,癌症研究界在2013年经历巨变,因为酝酿了数十年的癌症免疫疗法终于确定了它的潜力,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令人鼓舞的效果。本文中小编盘点了癌症免疫疗法近几年27大进展事件!* M$ [ N" C% | 1.默沙东免疫疗法Keytruda黑色素瘤一线治疗击败百时美Yervoy% g# {" v: H% u; ~; C; |0 n 默沙东近日在黑色素瘤免疫竞赛中取得伟大胜利。在一项头对头III期研究(KEYNOTE-006)中,该公司PD-1免疫疗法Keytruda (pembrolizumab)用于晚期黑色素瘤一线治疗时,疗效显著优于百时美施贵宝(BMS)免疫疗法Yervoy(ipilimumab,易普利姆)。这对于百时美不断增长的免疫专营权而言是一记重拳。目前,Keytruda已获FDA批准用于既往经Yervoy治疗的晚期黑色素瘤以及既往经一种BRAF抑制剂治疗的晚期黑色素瘤。这种二三线治疗,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Keytruda的患者群体。而此次Keytruda在初治晚期黑色素瘤一线治疗中击败Yervoy,将为默沙东带来更大的市场。 d( `' ]; H4 t+ D 截至目前,Keytruda是首个在晚期黑色素瘤一线治疗中与标准护理药物相比表现出生存优势的PD-1免疫疗法。默沙东共研发首席Roger Perlmutter在公布这个消息时暗示,该公司有意重新建立黑色素瘤的临床治疗标准。根据官网信息,Keytruda不仅延缓了癌症的恶化,也延长了患者的生命,达到了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2个主要终点。独立数据监测委员会(IDMC)审查后认为,这些数据已经足够好,建议终止该项III期研究。详细的数据将在今年4月18-22日举行的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公布。# o, Q7 L: x) j 2.同病不同命?为何患者对肿瘤免疫疗法反应不一?. c* k) N% h9 u 经过数年的努力,肿瘤免疫疗法已经被公认成为新一代对抗肿瘤的利器。然而,在临床研究中科学家经常遇到一些癌症患者对肿瘤药物没有响应的状况。这一问题甚至已经严重影响了这类药物研发的进程甚至推广。& N; M0 F; h, }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可以通过激活一种名为PD-1的受体来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监控。而最近火得无以复加的PD-1药物则正是针对这一问题,使得这些“逍遥法外”的肿瘤细胞重新纳入免疫系统的监控并进而被清除。 FDA最近批准了一系列此类PD-1药物用于治疗黑色素瘤,而其中nivolumab则成为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肺癌的PD-1药物。然而,现有的临床研究显示,只有20%-30%的肺癌患者才能对此类药物出现反应。7 t0 l/ u, }7 S( [/ R / R: o9 h2 J) c 3.肿瘤免疫疗法再探华尔街底线,AduroIPO融资8600万美元) l+ Y! ~ K# n 最近几年,肿瘤免疫疗法在生物医药领域可谓是火得一塌糊涂。而这种趋势甚至影响到了资本市场。众多的生物医药公司都竞相开发肿瘤免疫疗法,并通过IPO获得了华尔街资本家的大力支持。而就在本周,Aduro医药公司再次向市场提交了IPO申请,计划融资8600万美元,此举也可检验经过数年的狂轰乱炸,华尔街的投资家是否仍然对肿瘤免疫疗法热情不减。7 O9 }( T6 R T8 Y3 {& 当然,敢从华尔街的金融大鳄钱包里掏钱,Aduro公司自非泛泛之辈。公司目前正在开发的肿瘤免疫疗法药物CRS-207结合肿瘤疫苗GVAX联合治疗方案刚刚发布了积极的临床研究数据结果。美国FDA此前也授予公司这项疗法突破性药物认证。 目前,该疗法正处于治疗胰腺癌的临床二期研究阶段,并有望在2016年上半年公布研究数据。事实上,早在去年十月份,医药巨头强生公司就已经看到了这种疗法的前景。强生公司和Aduro公司签订了合作开发这种肿瘤免疫疗法的协议,包括了3000万美元的预付款和高达10亿美元之多的里程碑奖金。由此可见强生公司对这一疗法的期待之情。$ R' Y2 h3 `( G" N% [" u1 v+ n 4.cell report:交叉呈递——肿瘤免疫疗法潜在药物靶点3 l, x1 v# T: ]2 \ 早期我们认为树突状细胞(DC,抗原呈递细胞的一种)的主要作用是激活CD4+T细胞。CD4+T细胞作为一类辅助性的免疫细胞,在后天免疫的许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后来的一系列研究逐渐揭示了DC也具有直接激活CD8+T细胞的能力(即交叉呈递cross-presentation)。* C( }' \2 S7 `" U4 d( l* e 简单介绍一下两类T细胞分别被激活的机制:CD4+的激活需要受到抗原呈递细胞表面MHC-II-抗原复合体的刺激。它的生成依赖于DC等抗原呈递细胞对外界抗原物质的吞噬与消化,并且在内涵体中与空载的MHC-II分子组装,形成成熟的复合体运送到分子表面;CD8+的激活依赖于MHC-I-抗原复合体的刺激,MHC-I在各类细胞中均有表达,而且一般情况下在外界抗原物质通过"主动"的方式进入胞浆中,进而进行一系列消化与处理,最终在内质网中与空载的MHC-I进行组装,最终运送到细胞表面。 : u; W) Y, A; E! b! K

肿瘤微环境的文献综述

肿瘤微环境的文献综述 发表时间:2019-09-23T13:12:43.510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6月11期作者:杜家乐张翠英通讯作者 [导读] 癌症不仅仅是大量的恶性细胞,而是复杂的“流氓”器官,其中许多其他细胞被招募并且可被转化的细胞破坏。 杜家乐张翠英通讯作者 (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 【摘要】癌症不仅仅是大量的恶性细胞,而是复杂的“流氓”器官,其中许多其他细胞被招募并且可被转化的细胞破坏。恶性和非转化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肿瘤微环境(TME)。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的转移及生长至关重要,本文将对生肿瘤微环境做一综述。 【关键词】肿瘤微环境 T细胞 B细胞 引言 细胞间通讯由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以及炎症和基质重塑酶的复杂和动态网络驱动,TME中细胞的进化,结构和活性与伤口愈合和炎症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巨噬细胞等细胞也存在于与慢性炎症状态无关的癌症中。TME中细胞的进化,结构和活性与伤口愈合和炎症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巨噬细胞等细胞也存在于与慢性炎症状态无关的癌症中。其中一个原因是炎症和伤口愈合过程在恶性细胞的致癌突变下游被激活。许多TME的共同特征表明,靶向非恶性细胞或其通讯介质可以应用于不同的肿瘤类型,并且还可以补充其他治疗选择。[1] 1.T淋巴细胞 TME内有许多不同的T细胞群渗入肿瘤区域,浸润性肿瘤边缘和引流淋巴器官。其中,细胞毒性CD8 +记忆T细胞(CD8 + CD45RO +),通常是抗原'经历'并且能够杀死肿瘤细胞,与良好的预后密切相关。CD4 + T细胞由CD4 + T辅助细胞1(TH1)细胞支持,其特征在于产生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γ(IFN-c); TME中大量的这些也与良好的预后相关。最常被描述为肿瘤促进的CD4 + T细胞是免疫抑制性T调节细胞(Tregs),其特征在于FOXP3和CD25的表达(Hsieh等,2012)。组成型和诱导型Tregs通过产生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b)和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接触,抑制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发挥免疫抑制功能。[2] 2.B淋巴细胞 B细胞可以在肿瘤的侵袭边缘发现,但在引流淋巴结和TME附近的淋巴结构中更常见。 B细胞浸润??到TME与一些乳腺癌和卵巢癌的良好预后相关。产生IL-10的B细胞的免疫抑制群体,称为调节性B细胞(Bregs)或B10细胞,增加肿瘤负荷并抑制炎症诱导的皮肤癌中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3] 3.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先天细胞毒性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自然杀伤T(NKT)细胞也渗入肿瘤基质,但未发现与肿瘤细胞接触。对于许多癌症,例如结肠直肠癌,胃癌,肺癌,肾癌和肝癌,它们似乎预示着良好的预后[4]。 4.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的活性通常是促肿瘤发生的,TAMs是恶性细胞迁移,侵袭和转移的专性伴侣,有临床前和临床证据表明TME中丰富的TAMs与预后不良有关。巨噬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塑造了它们的表型和对环境条件的响应。肿瘤缺氧很重要,因为许多TAM在肿瘤的缺氧和/或坏死区域积聚。认为这些区域通过释放缺氧诱导的化学引诱物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和内皮单核细胞活化多肽II(EMAP2,也称为AIMP1)来吸引TAM。[5] 5.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目前被定义为抑制性免疫细胞群,其在多种小鼠和人类癌症中的数量增加。人MDSCs的表征很困难,因为它们的表型变化很大。小鼠和人MDSC通过一氧化氮合酶2(NOS2)和精氨酸酶(ARG1)的表达抑制CD8 + T细胞活化它们还诱导Tregs的发展和巨噬细胞极化为TAM样表型。[6] 6. 树突细胞(DC) 树突细胞(DC)在抗原加工和呈递中具有重要功能。在TME中发现的DC被认为是有缺陷的,即它们不能充分刺激对肿瘤相关抗原的免疫应答。TME的缺氧和炎性微环境进一步损害DC功能以激活免疫功能,并且已发现一些DC抑制肿瘤部位的T细胞应答。[7] 7. 淋巴管内皮细胞 肿瘤通过VEGFC或VEGFD的产生驱动淋巴管生成或淋巴管增生.虽然肿瘤细胞可以侵入现有的淋巴管,但如果恶性细胞或巨噬细胞分泌高水平的VEGF或VEGFD,则TME将具有广泛的淋巴管发芽,收集淋巴管的扩大和淋巴结淋巴管生成。TME中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和由它们形成的淋巴管在恶性细胞的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新的证据表明它们还通过机械调节TME和改变宿主对肿瘤的免疫应答来影响癌症的进展。[8] 8.总结 TME在制定新的癌症治疗方案中的重要性现在显而易见。在癌症治疗期间针对TME的几个不同方面可能使治疗达到“临界点”,其中肿瘤促进和抑制性免疫系统被禁用或重新编程,其混乱的血液供应被正常化或被破坏,并且随着恶性细胞被破坏,未被发现的新抗原被重新唤醒的免疫系统所识别。 参考文献 [1]Grivennikov, S. I., Greten, F. R. and Karin, M. (2010).Immunity, inflammation, and cancer. Cell 140, 883-899. [2]Fridman, W. H., Page`s, F., Saute`s-Fridman, C. andGalon, J. (2012). The immune contexture in human tumours: impact on clinical outcome. Nat. Rev. Cancer 12,298-306. [3]Schioppa, T.and Balkwill, F. R. (2011). B regulatory cells and the tumor-promoting actions of TNF-a during squamous carcinogenesi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8, 10662- 10667. [4]Tachibana, T. (2005). Increased intratumor Valpha24-positive natural killer T cells: a prognostic factor for primary colorectal

中药对肿瘤微环境影响的研究现状_胡作为

·文献综述· 中药对肿瘤微环境影响的研究现状 胡作为,杨航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湖北武汉430022) 关键词:中药;肺癌;肿瘤微环境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704(2013)09-0078-05 肿瘤的发生和转移与肿瘤细胞所处的内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它不仅包括肿瘤所在组织的结构、功能和代谢,而且亦与肿瘤细胞自身的(核和胞质)内在环境有关。肿瘤局部浸润的免疫细胞、间质细胞及所分泌的活性介质等与肿瘤细胞共同构成的局部内环境即我们所谓的肿瘤微环境,它是由癌细胞和多种基质细胞、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组成。其中基质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内皮细胞、骨髓来源未成熟细胞等;细胞因子如TNF、VEGF、IL-1等;趋化因子如CXCL12、CCL27、CCL21等。研究显示,转移相关巨噬细胞(MAM)参与了调控肿瘤穿透血管壁并形成转移灶的动态过程。近年来由于肿瘤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人们对于肿瘤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不仅对于认识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肿瘤的诊断、防治和预后亦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医药治疗肿瘤由来已久,我们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有莪术、三棱、丹参、仙鹤草、斑蝥、半枝莲、苦参、人参、黄芪等,有关资料表明中医药不仅可以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而且能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1]。近年来,广大学者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从细胞与分子角度对中医药治疗肿瘤进行了实验研究,为中医药治疗肺癌及其作用机制的阐明提供了客观依据,促进了各家经验的交流与推广。针对肺癌的常见中医证型,按不同治法分为清热解毒药、益气药、养阴药、活血化瘀药、化痰药,这些中药对于抑制肿瘤细胞的增值和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改善肿瘤微环境、预防肿瘤的发生和转移有良好的疗效,现将近些年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中药抗肿瘤作用及其中医机制 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已得到公认[2-3],抗肿瘤中药的治法分类主要在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及扶正固本等[4]。 1.1清热解毒药 恶性肿瘤特别是中晚期有转移者常见发热、肿块增大、局部灼热、疼痛、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皆属邪热瘀毒,肿瘤为毒邪,清热药中苦参、青黛、紫草、北豆根、地骨皮、金银花等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另外多数清热药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1.2活血化瘀药 活血化瘀药主要通过改善微循环,使癌细胞不易在血液中停留、聚集、增殖;减弱血小板凝聚和黏着,改善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减少血行转移而发挥抗癌的作用,并且有研究表明部分活血药有明显抑制作用,降低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活血化瘀药有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丹参等[5]。 1.3益气养阴药 化疗是多数癌症患者都要采用的治疗方法,但常用西医化疗药对靶细胞的选择性比较低,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损伤正常的组织细胞,引起许多不良反应,既影响进一步的治疗,又可使病情恶化,如氟尿嘧啶、环磷酰胺、丝裂霉素等抗癌制剂。益气养阴药通过扶助正气抗御和祛除病邪不仅杀灭肿瘤细胞,同时增强和调动机体自身抗癌能力,是肿瘤化疗的最佳选择方案。此类药物有天冬、麦冬、天花粉、石斛、玉竹、女贞子、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五味子、山药、当归、熟地、何首乌、桑寄生、枸杞子等[4]。 1.4其他 对于某些肿瘤,由于病位及病情的不同,还有不同的中药对其有相当的治疗作用,如中医学经典文献中虽无肺癌的病名,但 — 87 —湖北中医杂志2013年9月第35卷第9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