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忧患意识探析
怨而不怒

怨而不怒作者:蒋银坤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7年第08期“诗可以怨”突出的是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风俗、知民情的作用,也是儒家政治、社会理想在诗歌中的体现。
这种怨、刺的情感是有限度的,即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体现“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中和精神。
温柔敦厚的中和审美原则,是孔子儒家诗学思想的要义。
一、怨而不怒,悲悯意识《诗经·卫风·氓》塑造了一个蕴涵着中国文化意味的弃妇,她的怨而不怒正与儒家诗教的温柔敦厚相吻合,同时也奠定了后世中国弃妇哀而后思的基调。
在讲解此文的基础上,笔者又以“怨刺”诗为话题,和学生们共同探讨了孔子“怨而不怒”所涵盖的深广的儒家文化精神。
课堂实录1师:儒家诗教主张诗贵温柔敦厚。
所谓温柔敦厚,就是说诗歌表达思想感情要合乎“正”“和”之节度,做到“无邪”,不背礼,即体现“礼”的分寸规范。
朱熹为《论语》作注:“怨而不怒”。
“怒”有违于礼,诗可以表达怨情,但不可过分。
这种精神在《氓》里是如何体现的呢?生1:女主人公对无情无义抛弃她的氓怨恨不已,“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然而她被弃回娘家后,尽管很痛心,却极其冷静,对男子没有任何过激行为,更谈不上报复行为,“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我以为这正与孔子主张的“怨而不怒”相吻合。
师:近代有人断言《诗经》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都笼罩在悲剧气氛之下,这也可算作对《诗经》多怨诗所下的一个生动注脚。
《诗经》的怨诗中最令人乐道的是:《小雅》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曼》《大东》《四月》《北山》,《大雅》的《民劳》《桑柔》《瞻印》《召曼》。
其内容不只限于“怨刺上政”一隅,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孔子所编选的这些怨诗背后更为深广的儒家文化精神呢?生1:我认为孔子虽赞美仁君美政,但不避直面民生多艰。
我在这些怨刺诗中读出了两类苦难。
一类是爱恨情仇。
《诗经》“於嗟乎?不承权舆”(《秦风·权舆》),分明是没落贵族的悲鸣;“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小雅·采薇》),则是征人的哀歌了。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详解

当于“至于斯之君子”。
(3)从者见之:随行的人引见了他。 (4)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5)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 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 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凡是 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 “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而担忧呢? 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 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 3【原文】
楚狂接舆(1)歌 而过孔子曰:“凤兮 凤兮!何德之衰?往 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 从政者殆(dài)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bì)之,不得 与之言。
3【注释】
(1)楚狂接舆:一说楚 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 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 舆。本书采用第二种 说法。 (2)殆(dài):危险。
• 2【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 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 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 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 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 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 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 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 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 感。
• ·
lún
语门也 人“ 书
》 。 ” 论 : 编 纂 。 语 : 言 论
人 相 与 辑 而 论 纂 , 故 谓 之 《 论
。 当 时 弟 子 各 有 所 记 , 夫 子 既 卒
及 弟 子 相 与 言 而 接 闻 于 夫 子 之 语
《孔子》观后感【多篇】

《孔子》观后感《孔子》观后感1带领我进入国学的视野。
我从书中了解到孔子和他学生的许多故事,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培训机构举办的作文比赛,被一个男生排挤。
我没有理睬这位男生,也没有生气,因为我想起了妈妈刚和我一起读过的《孔子学堂》中的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大概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从来不人云亦云;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妈妈听了我的想法表扬了我,说我领会了书中的话并能活学活用,能够强大自己的内心,而不会被别人轻易打到。
她说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孔子》观后感2看了电影《孔子》后,我知道了孔子出生在2500年前的鲁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
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那时侯人的打扮和现在的人不一样,男人都梳着一个发髻,穿着用粗布做成的衣服。
那时侯的字都写在竹简上,非常麻烦,碰到水,字会慢慢消失。
而且竹简很重,要用车子来搬运。
比较起来,我们现在写字读书都方便多了。
孔子是个文武双全的人。
他在鲁国当官的时候,打了很多胜仗,敌人都非常怕他。
他的很多弟-子也非常能干。
在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的路上,他们受冷受饿,非常艰苦,但是他们仍然保护好自己的书。
在回鲁国的路上,地冻天寒、大雪纷飞,装满书的车子突然翻进了冰窟窿,弟-子颜回不顾寒冷,跳进了进去,书被救回来了,颜回却失去了生命。
孔子还教育他的弟子,做人自己先要懂礼。
所以他的弟-子子路在战场上被敌人围困的情况下,还要先整理好自己的官帽。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知道了2500年前和我们现在的差别很大很大,但是要读书还是没有变的。
很爱看。
《孔子》观后感3今天,我们全校同学一起观看了一部电影——《孔子》。
电影里的孔子温与又严肃,有威严的气质但并不凶狠,谦虚恭敬又安详。
这让我想起《论语》里的一句话:“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还很热爱学习,学习永远不感到满足。
《易经》中的忧患意识

《易经》中的忧患意识2013-10-07 第09版:文化教育作者:张振飞来源:学习时报字数:2208孟子曾告诫我们要谨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来的圣贤们也大多提醒我们勿忘忧患,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忧患意识的重要作用。
苦难之于人生就好像植物成长中的甘露,没有它的滋养便不可能成长成才,更遑论凌云壮志、指点江山。
处世之人,哪一个不是经历千般挣扎才得以从苦难当中翻身而出,踏足山顶以我为峰之时才将登山之劳苦、荆棘一一陈述,权当成功的必备条件。
至于久困幽谷、郁郁不得志之时,或韬光养晦蓄势以待发,或隐忍苟活、逍遥以避世,都有人性之光辉灼灼闪光,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踏足人生道路,苦难成为不可或缺的历程。
致静以修行的唐代禅师黄蘖一语流传千古:“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这不可不谓是人之一生的真实写照。
“《易》之为书,道准太极,气分两仪,理通三才,象备万物;而消息相因,互为盈虚,通宇宙已往之事迹,及近今情状,与夫人生之祸福得失,皆莫能逃其信律。
”《周易》可谓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其中所含道理尽可涵盖中国人情世事之所有,历经无数先贤之解读,义理作为阐释《周易》的道理,极为有益地教化着后生诸学。
在孔子看来:“作易者,岂有忧患乎?”即认为忧患意识乃是《周易》作者的主体思想。
此亦可见,孔子已经将言辞之全力付诸于应对忧患层面。
笔者资浅识薄,不敢妄下言论,仅以孔子“三多凶”一语,从《周易》中第三爻之卦象出发试以窥测人生之理。
概观《周易》文本,卦辞第三爻为凶者有:师(卦七)、履(卦十)、颐(卦二十七)、大过(卦二十八)、离(卦三十)、夬(卦四十三)、困(卦四十七)、革(卦四十九)、渐(卦五十三)、兑(卦五十八)、小过(卦六十二)、未济(卦六十四)。
共有十二个之多。
卦辞为吉者仅有:谦(卦十五)、鼎(卦五十),而且即使有吉也需多经舛途在一二爻阶段历经磨难,难以坐享吉利。
此外,从中亦不难看出:第三爻虽多言谨慎行事却收获甚微,大咎虽可避,悔吝却不可免,稍有不慎则终生获咎,甚至前功尽弃、毙命于斯。
北京版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比较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及其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一、作者及作品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因孔子被人称为“圣人”,而孟子仅次于孔子,故被人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这部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
是儒家经典著作。
它属语录体散文集。
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古代关于忧患意识的名言

古代关于忧患意识的名言忧患意识是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应具备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心态。
古代智者们通过他们的智慧和经验,留下了许多关于忧患意识的名言,这些名言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句话告诉我们,天赋给每个人的使命和责任都是伴随着困难和挑战的。
只有经历过磨难和艰辛,才能真正成长和获得成功。
忧患意识就是要时刻保持对困难和挑战的警觉,不断努力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论语》中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忧患意识的培养,仅仅知道并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喜欢并享受这个过程。
只有真正喜欢并乐于面对困难和挑战,才能够坚持下去,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庄子》中有一则寓言:“齐景公待孔子曰:‘吾闻君子不黯然也。
’孔子对曰:‘君子固窃闻之,君子不忧不惧。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忧患意识并不是消极和沮丧的情绪,而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和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战胜挑战。
《史记》中有一句名言:“忧患可以为善,不能为恶。
”这句话告诉我们,忧患意识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人们更加努力地追求进步和发展。
只有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价值。
古代关于忧患意识的名言不仅仅是一些智者的思考和总结,更是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和警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只有具备忧患意识,才能够应对这些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忧患意识不仅仅是个人的品质,更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素质。
一个有忧患意识的国家和社会,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迎接挑战,保持稳定和发展。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古代关于忧患意识的名言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指导。
只有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喜欢并享受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过程,保持乐观和自信的心态,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评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评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摘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孔子教导世人为人为学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先后轻重,步骤分明。
孔子提出首先要解决立志的问题,其次便要修己;最后道行,德彰,仁成之后,方可游于艺。
关键词:道德仁艺一、志于道——因道而立“志于道”是孔子对于人生提出的一个要求,中国传统的思想重视立志,认为立志是做人的第一步。
孔子说的是志于“道”,即首先要立志于懂得做人的道理,确立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堂堂正正的做人。
这就是中国古人常讲的追求成圣成贤。
孔子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这是极言闻道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懂得做人之道,人生就有了意义,可以不枉此生;反之,如果浑浑噩噩,不知为人之道,寿命再长也只是行尸走肉;专业技能再高也可能危害人类,遗臭万年。
从这个意义上讲,懂得做人之道,不再糊里糊涂,生命有了意义,也可以死而无憾了。
那何谓孔大圣人之“道”呢?概而言之,这个“道”包括修身冶性的君子之道和为政治国的先王之道。
(一)“道”的个人观——修己《论语·公治长》中说君子之道则有四:“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首先要加强个人内心品德修养,行为态度要谦逊,事奉君长要诚敬;一旦干政,要恩抚百姓,使民适宜,不劳民伤财。
追求、实行孔子之“道”首先要从自我做起,这就涉及到“道”的个人观,这是一个“修己”的过程,有着强烈的人格感召力,主要由以下几种必不可少的道德修养作为要素。
1.安贫。
孔子主张安贫乐道。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孔子并非排斥富贵,而是强烈反对抛弃“道”的原则去贪求富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里仁》)颜渊是孔子弟子中最能安于贫贱的一位,孔子这样评价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忧患意识的古语

忧患意识的古语一、何谓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指个人或集体在面临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和问题时,能够提前加以预见和侧重于防范的意识。
在古代,许多智者和哲人都曾对忧患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论述。
以下是几句关于忧患意识的古语,它们不仅启示人们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同时也给予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应对挑战的智慧。
二、忧患意识的重要性1. 危机与机遇古语中有云:“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这句话告诫我们,当面临困境与危机时,如果没有充分的忧患意识,往往会错失机遇。
只有保持警醒和敏锐的忧患意识,我们才能在困境中发现机遇,并及时采取行动应对。
2. 预防胜于治疗古语中有言:“人无忧患,必有忧祸”。
这句话强调了忧患意识对于预防风险和避免灾祸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对潜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忽略了危机的存在,那么一旦问题发生,我们将面临巨大的损失和困扰。
相比之下,提前预见并采取措施,避免事态恶化,显然更加明智。
三、古代思想家对忧患意识的论述1. 孔子的教诲孔子曾说:“为人民操心,如操心如何。
”这句话强调了作为一个有担当的人,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为人民的福祉和未来负责。
只有不断思考和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2. 荀子的见解荀子曾提倡“养生之道,多疑念,多忧患”。
他认为,只有保持忧患意识,并通过多疑念来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寻,才能避免盲目乐观和漫无目的的行动。
忧患意识和多疑念是我们提高思辨能力和养成谨慎态度的关键。
3. 宋代文人的思考在宋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忧患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他们认为,忧患意识不仅仅是为了防范危机和问题,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通过保持忧患意识,我们能够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过错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四、忧患意识的实践方法1. 积极思考和预见保持忧患意识需要我们具备积极思考和预见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多关注社会与个人的变化,学习历史和经验,以及与他人交流探讨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忧患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觚不觚,觚哉!觚哉!”《雍也》 程子曰:“觚而失去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 之物莫不皆然。” 《四书集注》 •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 吾忧也。”《述而》 •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 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 也;不忧其贱,而忧道之不笃也”。《卫灵公》返回
——《孔学今义》张其昀
• • •
•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 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 知免夫!小子!” 《泰伯》 “曾子以其所保之全示门人,而言其所以保之之难如 此;至于将死,而后知其得免于毁伤也。” ——《四书集注》朱熹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 里仁》 返回
孟子的民本思想引用《尚书》“天视自我民 视,天听自我民听”为论据。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周易· 系辞下》
“未知生,焉知死?”庄则体舒,心肃则容静; 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 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礼记·缁衣篇》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
三、民本思想是孔子忧患意识产 生的必然结果
中国上古已有“天道”、“天命”的“天”之 观念, “天”是宇宙的最高主宰,是统治者实行统治 合 法性的理论依据。统治者在接受“天命”统治 人 民的过程中必须与人民达成一致,否则人民 的意见就会反馈到“上天”那里,给统治者以 惩 罚,所以就有要求统治者“以德配天”、“敬
• 孔子的忧患意识,无论从孝、道和对待忧患的态 度上,归根到底是对政治现实的忧虑。对于当时 礼崩乐坏的社会危机,孔子直接表明了志在恢复 周礼的态度,因为周礼是以“以德配天”、“敬 德保民”作为政治指导思想的。所以,孔子在对 以往文明反思基础上所表明的这种忧患意识,必 然是指向“以民为本”的。历代儒家沿袭了这一 思想,使它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上层建筑中打下 了深深地烙印,成为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孔子对忧患持着一种积极的态度
•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提倡的这种忧患意 识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它使个人清楚地认 识到自己在时代所处的位置和肩负的责任, 同时合之以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修养功 夫,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因此,孔子对 忧患持着一种积极的态度。忧患意识是一 种责任意识。
•
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述而》 • “中国人的忧患意识绝不是生于人生之苦罪,它的引 发是一个正面的道德意识,是德之不修,学之不 讲,是一种责任感。 ——《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 • 忧患是一种“超前意识。 “人无远虑,必有近 忧” 。 ——《卫灵公》 • 忧患意识是发散性思维 。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 ‘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 已 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在这里,我们不能断言孔子对忧患的体认 和存在主义的观点等同,或许根本就不是同一 个序列里面的内容,但至少可以肯定的说,由 孔子创立的儒家和儒学在其内容所涉及的政治 层面上,突出了“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 要 性,使“以民为本”的思想走向了政治生活的 中心 。
•
“所谓忧患精神,不是指人们陷入困境时的忧 患心情,而是指人处于忧患境遇时,对人性 的伟大与尊严以及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意义与 价值的深刻体验,并力争通过人自身的生命力 量超越忧患境遇,达到真善美高度和合的文化 心态。” 《宋明理学研究》张立文
• ——
之长 多太 艰息 。以 掩 涕 兮 , 《 哀 离 民 骚 生 》
•
• • 我 生 之 后 , 逢 此 百 《忧 诗。 经 》
——
一、忧患词义疏通 从字义上看忧患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忧,心动也”。即表 明 “忧”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活动状态,它和人们的情感、 情 绪是联系在一起的,常和“忧”组成的词组,多指居父 母 之丧的,有忧居(丁忧家居),忧服(因父母死而居忧 服丧),忧纪(忧父母丧之期)等;还有指忧患、祸患 的,如,《论语· 季氏》中“必为子孙忧”,《战国 策· 齐策 四》有“愦于忧”,还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乐 琴书 以消忧”等。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 忧患意识探析
09哲学班中国哲学
孔子忧患意识探析
一、忧患词义疏通 二、《论语》忧患意识是儒家忧患意识的直接体现 (一)孔子作《系词》要旨 (二)首先是对父母之忧 (三)其次忧道 (四)再次,孔子对忧患持积极的态度 三、民本思想是孔子忧患意识产生的必然结果
• • 生 于 忧 患 , 死 于 安 《乐 孟。 子 》 ——
忧患意识是儒家民本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
•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 八佾》
二、《论语》忧患意识是儒家忧患意识的直接体现
• • • •
(一)孔子作《系辞》要旨 (二)首先对父母之忧 (三)其次忧道 (四)再次,孔子对忧患持着一种积极的 态度
返 回
“《系辞》下传七至十二章,内容概括为‘《易》之为书’,
•
• • •
•
所以 阐明文王作《易》之要旨。 其第七章云:‘《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 者其 有 忧患乎?’ 其第八章云:‘《易》之为书也,明于忧患与故’, 其第十一章云:‘《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文王与纣王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 其第十二章云:‘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 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 我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王朝更替比较频繁,视 民如草芥的暴君也不乏出现,但他们也只能在历 史上昙花一现,并不能阻碍社会的整体前进,在 社会前进中固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但儒家自孔 子始所倡导的忧患意识无疑在其中起到了积极的 推动作用。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孔子代表的儒 家这种忧患意识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立场上宣扬民 本思想的,目的还是为了封建统治,但这种以民 为本的文化底蕴对我们影响很深,值得我们学习。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梁惠王下 》
• 《荀子· 哀公篇》:“君者,舟也;庶民者,水 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居安思危——唐 • 张载《西铭》中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并 • 且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 学,为万世开太平” •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王阳明心学
“患”,许慎解释为:“患,忧也”。 “患”在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两种意思,一 种意思与忧相同,一种指灾难、祸患等。 《孟子· 告子下》载“无敌国外患”和 《资治通鉴》中“为操后患”等。
忧患是人的一种情绪,对偶然性不可预 料的伤害或不利因素的担忧,对不可知道 的情况依据经验而作出的一种预测,对国 家的安危和对生命生死存亡的忧虑,对爱 人的疼爱等,这种情绪由心而发,是很痛 苦,很烦躁的。
“人只有在克尔凯郭尔所说的‘恐惧’,海德格尔所说 的 ‘死亡’,萨特所说的‘呕吐’,以及雅斯贝尔斯所 说的临 界状态(如痛苦、罪恶、死亡)时,才能知道自己是 存在的。”[1]存在本身的存在方式便在于“不安”,因 为不安让人感到了空虚,孤独。
——[1]《哲学译丛》商务印书馆, 郭官义 张萍 孟庆时 译. 1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