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P4-5

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

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也回答了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原因。

二、何为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11

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根据定义,有四层含义: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活动应当是有效的(效率和效果);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内部的、外部的);

4、协调的手段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特征:1、管理的目的是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2、管理的过程是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活动。3、管理的对象是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4、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三、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P12-15

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1、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2、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3、指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4、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5、创新: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关系:课本: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管理循环。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课件:1、管理的四个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2、计划工作会直接影响组织的特点和结构;

3、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划的成败,一个适当、合理的组织是计划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4、领导必须适应组织和计划的要求,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5、控制则对计划、组织、领导全面检查,纠正和预防偏差,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6、管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此管理的生命力在于通过管理职能的实践实现管理理论不断创新。

图:

四、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P15-19

管理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1)管理由人类活动的特点所产生,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2)管理也是由社会分工所产生的,社会劳动过程的一种特殊职能。(3)管理也是生产力。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是一种客观存在。

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体现所有者意志)(上层建筑、社会文化)(1)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2)当今社会,管理的社会属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发生了变化;(3)现实世界的经济发展变化,企业管理者、股东、工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五、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P21.24-25

角色: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1)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3)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需要具备三种技能:

(1)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技能。

(2)人际技能:成功的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作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六、分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P30-32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1)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个别——一般)在管理学研究中,归纳法应用最广,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运用归纳法时应注意的几点a:弄清与研究事物相关的因素,以及系统的干扰因素b:选择好典型c:按抽样检验原理,保证样本容量d:调查问卷时应包括较多的信息数量,并作出简单明确的答案。

(2)试验法。

(3)演绎法一般——个别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对现代企业经营有何启示。比如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原则是什么?P39-47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包括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概括为以下要点:

(1)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

(2)重人。包括两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3)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4)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

(5)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7)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两个要点1:预测2:运筹。

(8)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

(9)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主张法规公之于众,违者以法纠正,实行“一法”、“明法”原则。

启示:

二、请综合分析斯密与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P50-52

亚当.斯密(英)------劳动价值论、劳动分工理论、经济人假设。

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在分析增进“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提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益处主要是:1.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2.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3.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

查理.巴贝奇(英国)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提出了关于生产组织机构和经济学方面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巴贝奇赞同斯密关于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的观点,但认为斯密的劳动分工忽略了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这一好处,可以按分工的复杂程度和劳动强度雇佣不同的工人,分别支付报酬。他认为工人的收入主要包括a:按照工作性质所确定的固定工资,b:按照生产效率以及贡献所分得的利润。C:为提高劳动效率而提出建议所应给予的奖励。

三、科学管理理论为什么会在19世纪末的美国产生?泰罗为什么要研究并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其理论的实质是什么?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谈谈科学管理理论对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启发。P53-55

产生原因:19世纪末期,由于生产技术日益复杂,生产规模和资本日益扩大,企业管理职能逐渐和职能资本分离,管理职能则委托各方面的管理人员所组成的管理机构承担,出现了专门的管理层。管理工作也成了有专门人员研究的一门学问,“科学管理理论”由此产生了。

泰罗原因:他认为单凭经验管理是不科学的,必须加以改变。

实质:是在一切企业或机构中雇主和工人双方在思想上的一次完全的革命。

主要内容:管理制度:1:实行工作时间定额制。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实行作业标准化。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

启发:

四、理解法约尔关于经营和管理的概念及其管理原则P59-62。

经营管理:法约尔的“组织理论”的中心问题: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包括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原则:14条原则1:分工 2:权力与责任 3:纪律 4:统一命令 5:统一领导 6:员工个人要

服从整体7:人员的报酬要公 8:集权 9:等级链 10:秩序 11:公平 12:人员保持稳定 13:主动性 14:集体精神

五、理解厄威客的管理理论综合概念结构图。P63

六、人际(群)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67-76

“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代表人:梅奥)霍桑试验

人群关系学说主要内容: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2:满足工人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影响:人群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而行为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

“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3)麦格雷戈的X、Y理论4)洛尔施和莫尔斯的超Y理论5)大内的Z理论

七、理解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P76、80

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1:生产和经营各项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最小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2:使衡量的标准定量化,借助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自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4:强调使用先进

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主导思想: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的。

“决策理论”学派主要观点:1:管理就是决策2: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图)。3:决策是一过程。4、满意性原则

八、新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理解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原则的变革。P85、86

特征: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全球化。

变革:在新经济时代,管理必须突破斯密/泰罗/法约尔瓶颈,管理的基本原则必须变革。1)对等的知识联网2)集成的过程3)对话式工作4)人类的时间与计时5)建立虚拟企业和动态团队

九、理解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P91-112

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1)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2)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3)全面学习苏联的管理模式;4)探索中国现代管理模式;5)十年动乱造成了管理的大倒退。

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三、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1)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2)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3)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4)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5)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管理者可从系统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P121-125

系统: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特征:1:集合性。这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系统构成。2:层次性。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3: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系统的相关性。

启示:运用系统理论进行管理。系统原理要点:

1:整体性原理。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局部服从整体,统筹考虑,各方协调,达到整体的最优化。

2:动态性原理。掌握系统动态原理,研究系统动态规律,可以是我们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树立起超前观念,减少偏差,掌握主动,是系统向期望的目标顺利发展。

3:开放性原理。管理者应当从开放性的原理出发,充分估计到外部对本系统的种种影响,努力从开放中扩大本系统从外部吸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4:环境适应性原理。作为管理者既要有勇气看到能动的改变环境的可能,又要冷静的看到自己的局限,才能实事求是的作出科学的决策,保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5:综合性原理。管理者既要学会把许多普普通通的东西综合为新的构思、新的产品、创造出心的系统,又要善于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最简单的单元去解决。

二、如何理解责任原理?责任原理的本质是什么?管理者可从责任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P133-136

责任原理是指在管理活动中,为了实现管理的效率和效益,需要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各部门和每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与此相应的责任。

1):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的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1):职责的界限要清楚(2):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3):职责要落实到人

2):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一个人对工作是否能做到完全负责取决于三个因素(1):权限;实行任何管理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权力,没有一定的权力任何人都不可能对工作实行真正的管理。(2):利益;完全负责意味着要承担风险,任何的管理者在承担风险的同时都要对收益进行权衡。这种利益不仅仅是物质利益,还包括精神利益。(3):能力,能力是完全负责的关键因素。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遵守等边三角形

3):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三、何谓“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又如何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管理”?P126-132

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管理者要达到组织目标,则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以人及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核心和动力来进行管理。主要观点: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企业要想做到“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必须做到1: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市场需求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据此确定企业的经营和产品发展的方向。2:企业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提高设备和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3: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企业的消费者。总结: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对管理者的要求:1. 树立管理的人本观念 2. 调动人的积极性 3. 处理好“管”和“调”的关系 4. 培育良好的组织心理气氛和团体精神 5. 重视培训,给人以进取的机会

四、何谓效果、效益、效率?人类一切活动为何要遵守效益原理?P137-

效果: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效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效益: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管理,可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原因:资源局限性

五、管理有效性的实质是什么?管理者如何追求自身工作的效益?P138

管理有效性的实质是:公正、客观。

管理者在追求自身工作的效益时要做到:1: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2: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题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3:追求局部效益必须同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4: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5:建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六、伦理原理(补充、课本上没有)

伦理的特性1:非强制性——伦理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起作用,体现了自觉性和内在性2:非官方性——伦理是约定俗成的,不需要通过行政命令或法定程序来制定3:普适性——所有人都受伦理的指导、调节和约束4:扬善性。

伦理与法律的关系:伦理和法律在内容上相互渗透。伦理是不成文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程度的伦理。伦理和法律在作用上相互补充。伦理可以引导人们遵守法律,而法律可以作为维护伦理的威慑力量。

伦理与效益的关系:企业的伦理经营不仅使除所有者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债权人、员工、顾客、供应者、竞争对手、社区和政府)的利益得到不同程度的增进,而且使企业自身的效益得到提高。1:企业的伦理经营意味着企业注重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需付出一定的成本2:伦理与效益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3:历史证明效益和伦理具有兼得的可能性

第四章:管理(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一、在管理(伦理)道德方面,存在哪些基本观点?各种观点的要义和区别何在?P149-153

(一)、功利主义(伦理)道德观。功利主义的目标: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利益。1:功利主义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2: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

(二)权利至上的伦理观。认为:决策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作出。 1:积极的一面:保护了个人的自由和隐私2:消极的一面:接收这种观点的管理者把个人自由的保护看的比工作的完成更重要。

(三):公平原则的伦理观。认为:管理者应该公平的实施规则。

(四):综合社会契约的伦理观。主张:把实证和规范两种方法并入商业伦理中,即要求决策者在决策时要综合考虑实证和规范两方面的因素。这种伦理观综合了两种“契约”1:经济参与人当中的一般契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做生意的程序2:一个社区中特定数量的人当中的较特定的契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哪些行为方式是可接受的。

(五)、推己及人的道德观。

二、合乎(伦理)道德的管理具有哪些特征?P154-156

特征:1:把遵守伦理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更把其视为组织的一项责任2:不仅从组织自身的角度出发,更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3: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4: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5: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企业取得卓越的成就6:具有自律的特征7:合乎伦理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三、影响管理(伦理)道德的因素有哪些?P157-159

影响因素:1:道德发展阶段(前惯例层次、惯例层次、原则层次)

2::个人特性(个人价值观、自信心、自控力)

3:结构变量(组织结构)。在不同的结构中,管理者在时间、竞争和成本等方面的压力也不同,压力越大越可能降低伦理标准

4:组织文化。最有可能产生高伦理标准的组织文化是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以及风险和冲突承受能力的组织文化,处在这种文化中的管理者,具有进取心和创新精神。与弱组织文化相比,强组织文化对管理者的影响更大

5:问题强度。

四、管理者可以采取哪些办法来改善组织成员的伦理道德行为?P160-164

方法: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建立伦理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3:在伦理道德方面领导员工(高层管理者在言行方面是员工的表率,高层管理者可通过奖惩制度影响员工的伦理行为)4:设定工作目标 5:对员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五、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168

答案一(课本):1: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3:社会福利投资。4:社会慈善事业。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主动节约能源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减少企业活动对生态的破坏。

答案二:(课件)(1)对社会公众的责任体现:主要有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提供就业机会、社会富裕、繁荣经济、推进科技进步等;

(2)对政府的责任体现:积极参与政府倡导的公共事业、遵守法律法规、完成政府布置的任务、帮助政府化解困难、积极为政府输送人才等。

(3)对投资者的责任:必须能为投资者带来有吸引力的投资回报,应及时、准确地向投资者报告财务状况,不能欺报、瞒

(4)对员工的责任:员工对企业的劳动付出或投入,应该得到充分的价值体现;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企业必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5)对顾客的责任:“顾客是上帝”,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应该做到:提供优质、安全、符合顾客需要的产品和(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帮助顾客正确的选购和使用产品等。

(6)对竞争者的责任:与竞争者进行公平、有序的竞争,为社会创造一个健康的竞争环境。

第六章:决策

一、什么是决策?决策的原则和依据各是什么?P203、204

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原则:1: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要使得决策达到最优,必须a: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b: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据此控制所有可能的方案c:准确预期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2:现实中上述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

依据: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

二、组织中的决策大多是追踪决策。何为追踪决策?与初始决策相比,其特点是什么?管理者在进行追踪决策时要注意什么?P206

初始决策是零起点决策,是在有关活动尚未进行情况下进行的决策。随着初始决策的实施,组织环境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决策为追踪决策。

追踪决策是非零点决策。

管理者在进行追踪决策时要注意环境的时刻变化。

三、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之间有何区别?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之间有何区别?P205、206

战略决策:涉及组织长远发展和长远目标的决策,具有长远性和方向性,如:组织目标、方针的确定

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是在组织内贯彻的决策,属于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

业务决策:日常生活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做出的决策,只对组织产生局部影响。

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管理的“例行问题”

非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那些偶然发生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例外问题”

四、决策的理论有哪些?P208-211

(一):古典决策理论。又称“规范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的假设提出的,盛行与50年代以前。观点: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主要内容:1:

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2:决策者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3:应建立一个合理的自上而下的执行命令的组织体系4: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都是在于使得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不一定能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

(二):行为决策理论: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中提出“有限理性”“满意原则”发现:影响决策者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个人的行为表现:态度、情感、经验等。主要内容:1: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即人是有限理性的2: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判断时,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3:由于受决策时间和资源利用的限制,决策者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而不能做到全部了解。决策者的选择的理性是有限的4:在风险型决策中,与经济利益的考虑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很重要 5: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

(三):当代决策理论(回溯决策理论):核心内容: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程序就是整个管理过程。

五、决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决策过程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P213-217

过程:1:诊断问题,识别机会2:识别目标3:拟定备选方案4:评估备选方案5:作出决定6:选择实施战略7:监督和评估

影响因素1:环境2:过去的决策3: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4:伦理5:组织文化6:时间。

六、何为经营单位组合法?如何利用它来进行企业经营决策?何谓政策指导矩阵?它有何特点?P220、222

七、确定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各有哪些?P224-231

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1:线性规划 2:量本利分析法(图解法、代数法)

(二):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

(三):非确定型决策方法。1:小中取大法 2:大中取大法 3: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第七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一、简述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P233-234、P236

概念:(1)名词含义: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表述的,组织及其内部部门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

(2)动词含义:计划是确定组织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及实现目标预先进行的策划与行动安排。即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分解任务和目标,选择任务和目标实现方式,进度,行动结果的检查与控制等。

(3)无论在名词意义上还是在动词意义上,计划内容都包括“5W1H”即what--做什么?(目标与内容)why--为什么做?(原因)who--谁去做(人员)where-- 何地做(地点)when--何时做(时间)how--怎样做(方式、手段)。

性质:1: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2: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基础3: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二、理解计划的类型及其作用。P239-241

类型:(1)从时间长短分类: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2):从职能空间分类: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

(3):根据涉及时间长短及其范围广狭的综合性程度分类: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

(4):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标准分类: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5):根据程序化程度分类: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

作用:(1)为组织成员指明方向,协调组织活动;(2)预测未来,减少变化的冲击;(3)减少重叠和浪费性的活动;(4)设计目标和标准,以利于控制。

三、解释孔茨与韦里克的计划层次体系的基本内容。P242-245

哈罗德.孔茨和海因.韦里克从抽象到具体把计划分为一种层次体系:

①目的或使命。它指明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社会上应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它决定组织的性质,决定此组织区别于彼组织的标志,如:大学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

②目标。目的或使命进一步具体为组织一定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如:某大学最近3年培养了多少学生,发表了多少论文。

③战略。是为了达到组织总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利用资源的总计划,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主要目标和政策去决定和传达指望成为什么样组织的情景

④政策。政策是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述书或理解书

⑤程序。是制定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要方法的计划

⑥规则。规则不同于程序a:规则指导行动但不说明时间顺序b:可以把程序看作是一系列的规则,但是一条规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程序的组成部分。

⑦方案(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计划,包括: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要采取的步骤、要使用的资源及其他因素。

⑧预算。预算是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

四、计划编制包括哪几个阶段的工作?P245

(一)确定目标。(二)认清现在。(三)研究过去。(四)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五)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地计划。(六)制定主要计划。(七)制定派生计划。(八)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第九章:组织设计

提出:组织的最高主管因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需委托一定数量的人分担其管理工作。委托的结果是减少了他必须直接从事的业务工作量,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他协调受托人之间关系的工作量。因此,任何主观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的下属的数量总是有限的。这个有限的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被称作管理幅度。

二、组织的基本结构形态有哪两种类型?这两种结构形态各有何特点?P284-285

类型:扁平结构形态和锥形结构形态。

特点:扁平结构形态指在组织规模已定的条件下、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

优点:①管理层次少,信息传递速度快,高层主管能很快发现信息反映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

②信息传递层次少,传递过程中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小;

③由于管理幅度大,主管对下属的控制不可能过死,有利于发挥下属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缺点:①管理幅度大,主管不能对每位下属进行充分有效的指导监督;

②每位主管面对较多的下属,从下属获取的信息多,有可能掩埋其中最重要的、最优价值的信息,影响决策水准,影响信息的及时利用。

锥形结构形态是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较多的高、尖、细的金字塔形态。

优点:①较小的管理幅度可以使每位主管仔细地研究从下属处获得的有限信息,有利于抓住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

②可以实现对每位下属的具体指导和监督。

缺点:①过多的管理层次,不仅影响了信息传递速度,而且,还会导致信息传递过程中,各层次主管在信息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可能导致信息传递失真;

②可能使各层主管感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相对渺小,从而影响积极性的发挥;

③容易使计划的控制工作复杂化。

三、组织设计的任务是什么?设计时要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依据哪些基本原则P287、292、289

任务:组织设计的任务是建立组织结构和明确组织内部的相互关系,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和编制职务说明书。

因素:1、外部环境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2、经营战略对企业组织的影响;3、技术及其变化对企业组织的影响;4、企业发展阶段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5、规模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

原则:(一)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二)权责对等的原则(职权和职责对等)(三)命令统一的原则

四、为什么说部门化是横向分工的结果?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区域部门化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

原因:部门化是将整个管理系统分解、并再分解成若干个相互依存的基本管理单位,它是在管理劳动横向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横向的分工,是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对组织活动的管理劳动分解成不同岗位和部门的任务,横向分工的结果是部门的设置或“组织的部门化”。

职能部门化:按业务活动的相似性来划分部门。

优点:(1)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高效率;(2)相互依存,有利于维护组织的统一性;(3)有利于工作人员的培训、相互交流、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团队水平的提高。

局限性:(1)不利于区别贡献,调整产品结构;(2)不利于培养综合型高级管理人才;(3)可能产生部门间的不协调,影响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

产品部门化

优势:1.使企业将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结合起来。 2.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生产方向。3.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内部竞争。4.有利于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

局限性:1.需要较多较高能力的人去管理各个产品部门;2.部门主管可能过分强调本部门利益而影响企业的统一指挥;3.产品部门某些职能管理机构与企业总部的重叠会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提高了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区域部门化

优点:与产品部门化类似

局限性:与产品部门化类似

五、何谓矩阵组织?有何特点?又如何运用之?请举例说明P309

矩阵组织:是综合利用各种标准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是一种由纵横两套系统交叉形成的复合结构组织。

特点:优点:1.有很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可根据工作需要集中各种专门知识和技能迅速完成重要任务;

2.项目组的各类人才聚集便于知识和意见交流,促进新观点和设想的产生;

3.项目组成员来自不同职能部门,项目组的活动可促进各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

局限性:1.项目组成员从各职能部门抽调,隶属关系不变,可能会有临时观念,影响工作责任心;

2.项目组成员有时会接受不一致的双重领导,工作中有时会无所适从。

适应:主要适用于那些工作内容变动频繁、每项工作的完成需要众多技术知识的组织,或者作为一般组织中安排临时性工作任务的补充结构形式。

例如:科研、设计、规划项目等创新性较强的工作或者单位。

七、谈谈组织分权的两个主要途径(制度分权和授权)的内涵及其区别。P316

内涵:制度分权,是在组织设计时,考虑到组织规模和组织活动的特征,在工作分析、职务和部门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各管理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规定必要的职责和权限。

授权:是担任一定管理职务的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为充分利用专门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或出现新增业务的情况下,将部分解决问题、处理新增业务的权力委任给某个或某些下属。

区别:1:制度分权是在详细分析,认真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一定的必然性,而授权则根据管理者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拥有的下属的特长、业务发展情况相联系,具有很大的随机性2:制度分权是将权力分配给某个职位,而授权是将权力委任给某个下属3:制度分权主要是一条组织工作中的原则,以及在此原则指导下组织设计的纵向分工,而授权则主要是领导者在管理工作中的一种领导艺术,一种调动下属积极性、充分发挥下属作用的方法。 4:制度分权的相对稳定性和授权不定性。

第十三章:领导与领导者

一、领导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如何去实现这种作用?P400-401

实质:领导的本质就是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它不是由组织赋予的职位和权力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追随者的意愿。

作用:1:指挥作用2:协调作用3:激励作用。

如何实现:指挥作用:领导者站在群众的前面,用自己的行动带领人们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

协调作用:领导者需要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把大家团结起来,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激励作用:通情达理、关心群众的领导为职工排忧解难、激发和鼓舞他们的斗志,发觉充实和加强他们积极进取的动力。

引导不同职工朝向同一个目标努力,协调这些职工在不同时空的贡献,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保持高昂的积极性。

P400

来源:领导的权力来源是管理的职权和自身的影响力。

使用: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1: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2: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3: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来达到企业的目标。

不是一回事:“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的,但是“领导”更多的是建

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因此一个人可能既是管理者也是领导者。

三、虽然没有任何迹象说明领导能力来源于家庭的遗传或者一些特别的个人素质,并且无论你是否具备这些天生条件,你都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但是,一般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必然具备一些基本素质。这些素质主要有哪些?P402-405

素质:1:思想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创业精神。

2:业务素质。领导者应具有管理现代企业的知识和技能。

A业务知识:1):懂得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2):懂得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各项专业管理的基本知识3):懂得生产技术和有关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基本知识,熟知行业发展方向。4):懂得政治思想工作,心理学和人才学5):应熟练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

B业务技能:1):较强的分析、判断和概念能力。2):决策能力3):组织指挥和控制的能力4):沟通,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关系的能力 5):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能力6):知善任的能力。

3:身体素质。必须有强健的身体,充沛的经历。

四、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1997年做的一次大型调查中显示(《管理世界》)1998年第2期,p.123),

86.2%的企业经营者们认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好的领导班子”(“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50.7%,“强有力的技术创新能力”为32.2%)。何为领导班子?“好的领导班子“的基本要求是什么?P407-409

领导班子是由组织中的若干领导成员按照组织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而成的集体,又称领导集体。

“好的领导班子”的结构是:(一):年龄结构。领导班子的年轻化,是现代企业的客观要求,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需要。(二)知识结构——领导班子中不同成员的知识水平构成。(三)能力结构。领导的效能不仅与领导者的知识有关,而且与他运用的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四):专业结构——领导班子中各位成员的配备应由各种专门的人才组成,形成一个合理的专业结构,从总体上强化这个班子的专业力量。

五、领导有效性的实质是什么?领导者培训哪些方面的心理习惯已获得领导的有效性?P

我们把领导定义为影响力,就是影响人们心甘情愿地和满怀热情地为实现群体的目标而努力的艺术或过程。领导者的行动即在于帮助一个群体尽其所能地实现目标。领导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地进行领导的本领是作为一名有效管理者的必要条件之一。领导的实质就是追随关系。换言之,正是人们愿意追随某人,从而使他成为一名领导者。人们往往追随那些他们认为可提供实现愿望、要求和需求手段的人。

作为一名有效的领导人,要具备四种情况:1:有效地并以负责的态度运用权力的能力。2:能够了解人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况下由不同的激励因素的能力。3:鼓励人们的能力。4:是以某种活动方式来形成一种有利的气氛,以次引起激励并使人们响应激励的能力。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应尽力使用上述四种能力,以保证领导的有效性。

六、从所学的领导方式及其理论中,你得到哪些启示?P410-416

领导方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专权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启示:领导方式的这三种类型各具特色,也适用于不同的环境。领导者要根据所处的管理层次、所担负的工作的性质以及下属的特点,在不同时空处理不同问题时针对不同下属,选择合适的领导方式。

理论:一、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启示:成功的经理是在具体情况下采取恰当行动的人。当需要指挥时,他善于指挥;当需要职工参与决策时,它能提供这种可能。

二、管理方格理论。启示:作为一个领导者既要发扬民主,又要善于集中;既要关心企业任务的完成,又要关心职工的正当利益。

三、权变理论。启示:领导环境决定了领导方式。在环境较好和环境较差的情况下,采用低LPC领导方式即工作任务型的领导方式比较有效。在环境中等的情况下,采用高LPC领导方式,即人际关系型的领导方式比较有效。

领导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内涵极为丰富。一:做领导的本职工作二:善于同下属交谈,倾听下属的意见1:即使你不相信对方的说话内容时,也要悉心倾听,善于分析2:让对方把话说话,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打断对方的思路3:鼓励对方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4:仔细观察对方的神态,捉摸对方的意思5:要态度诚恳的对问题作出回答6:领导者要控制直接的情绪,不能感情用事。三:争取众人的信任和合作1:平易近人2:信任对方 3:关心他人 4:一视同仁四:做自己时间的主人1:记录自己的时间消耗2:学会合理地使用时间3:提高开会地效率

第十四章激励

一、说明激励的过程及动因。P425-426

图:

动因:内因与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可以把人的行为(B)看成是其自身特点(P)及其所处环境(E)的函数即B=f(P、E)因此,为了引导人们的行为,达到激励的目的,领导者即可在了解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促进这些需要的满足,也可通过采取措施,改变个人行为的环境。

二、理解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涵,谈谈对实际工作的启发。P428-430

内涵: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观点。1: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它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影响行为。2:人的需要都是有轻重的某一层次得到满足后,另一层次需要才出现。需要层次划分为五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基本的生活要求,如衣、食、住、行等。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安

全需要——1:对现在的安全需要。如:就业保障2:对未来的安全需要。如:失业后的生活保障;感情需要——人们希望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别人的注意、接纳、关心、友爱,在感情上有所归属;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别人尊重。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更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抱负。

启发:根据上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研究,我们认为人类需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可变性等特征。

三、解释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P436

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比较全面的说明了各种激励理论的内容。图书本p436页。归纳为五个基本点1:个人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奖励的价值,还受到个人觉察出来的努力和受到奖励的概率的影响。2:个人实际能达到的绩效不仅仅取决于其努力的程度,还受到个人能力大小以及对任务的了解和理解的程度的影响。3:个人所应得到的奖励应当以其实际达到的工作绩效为价值标准,尽量剔除主观评估因素。4:个人对于所受到的奖励是否满意以及满意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受激励者对所获报酬公平性的感觉。5:个人是否满意以及满意的程度将会反馈到其完成下一个任务的努力过程中。波特的理论告诉我们,激励和绩效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要使激励产生效果就必须考虑上述的很多方面。

四、解释公平理论、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谈谈对实际工作的启发。P433-434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亚当斯认为:人们将通过两个方面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的公平性,即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就是将“自己”与“别人”相比较来判断自己所获得报酬的公平性。纵向比较是自己的目前和过去的比较。

强化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这种刺激对他有利,这种行为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这种行为会减弱直至消失。根据强化的目的和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1:连续的,固定的强化2:间断的,时间和数量不固定的强化。(二)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消弱直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五、试以实例说明,如何运用好工作激励、成果激励和培训教育激励这三种常用的激励方法?P437

领导者根据激励理论处理实务时主要有四种常用方法:工作激励、成果激励、批评激励以及培训教育激励。工作激励:通过分配恰当的工作来激发职工内在的工作热情;成果激励:在正确评估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给职工以合理奖惩,保证职工行为的良性循环;批评激励:通过批评来激发职工改正错误行为的信心和决心;培训教育激励:通过思想文化教育和技术知识培训,来增强其进取精神。一:委任恰当工作,激发职工内在的工作热情1:工作的分配要考虑到职工的特长和爱好2:工作的分配要能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二:正确评价工作,合理给予报酬,形成良性循环三:掌握批评武器化消极为积极1:明确批评目的2:了解错误的事实3:注意批评的方法 4:注意批评的效果。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增强进去精神

第十七章控制和控制过程

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适应的管理职能。

作用:限制偏差的积累;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描述控制的过程。P500

控制的过程都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的工作:1:确立标准2:衡量成效3:纠正偏差。

一、确立标准。标准:人们检查工作及其结果的规范。制定标准是控制的基础。1:确定控制对象2:选择控制的重点3:制定标准的方法企业可以使用的建立标准的方法有三种1:利用统计方法来确定预期结果2:根据评估建立标准3:工程标准。二:衡量工作成效1: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2: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3:建立信息反馈系统。三:纠正偏差1: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找出原因之前,要判断偏差的严重程度,是否足以构成对组织活动效率的威胁,从而值得去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2: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需要纠正的可能是1:企业的活动。也可能是2:组织的计划计划的标准3: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a使纠偏方案双重优化b:充分考虑原先计划实施的影响c:注意消除人们对纠偏措施的疑虑

三、计划与控制是如何产生联系的?为什么在控制过程中“衡量什么”比“如何衡量”更关键?P

控制和计划的关系:控制的任务就是保证计划的实施。在实施计划时,控制必须反映计划,而计划工作必须先与计划;在实际的控制中,“衡量什么”比“如何衡量”更关键。因为,如果错误的选择了标准,将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我们衡量什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组织中的员工追求什么。

四、“调整性纠偏”与“彻底性纠偏”的差别是什么?P

“调整性纠偏”是指在控制过程中,将出现问题的工作矫正到正确的轨道上。“彻底性纠偏”是指首先要弄清工作中的偏差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然后再从产生偏差的地方开始进行工纠正行动。许多管理者常常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而不采取彻底纠正活动,并因此才满足与不断的救火式的调整纠偏行动。然而事实证明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对偏差进行认真的分析,并花时间永久性纠正实际工作绩效与标准之间的偏差是非常有效的。

五、比较不同类型控制的优缺点。P490

(一)按照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控制过程分为4类。1:程序控制:特点是:控制标准Z是时间t 的函数Z=f(t)。2:跟踪控制: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的函数。假设“先行量”为W,则Z=f(W)。3自适应控制:特点是: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值是过去时刻(或时期)已达状态K的函数。Z=f(Kt)。4最佳控制。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这种函数通常含有输入量X、传递因子S和K及各种附加参数CZ=maxf(X、S、K、C)Z=minf(X、S、K、C)。

(二)目标控制:根据时机、对象和目标的不同,可以将控制划分为三类。1:预先控制——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预测其利用效果等。2:现场控制——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作用:可以指导下属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工作;以保证计划的执行和计划目标的实现。3:成果控制——事后控制。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

(三)成果控制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和职工成绩评定等内容。

六、一个有效控制系统应具备哪些条件?P495

答案一: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应具备的条件是1:能够提供正确的数据2:必须能够提供正确的信息3:

工程热力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六版完整版

2-2.已知2N 的M =28,求(1)2N 的气体常数;(2)标准状态下2N 的比容和密度;(3) MPa p 1.0=, 500 =t ℃时的摩尔容 积 Mv 。 解:(1)2N 的气体常数 28 8314 0= = M R R =)/(K kg J ? (2)标准状态下2N 的比容和密度 101325 273 9.296?== p RT v =kg m /3 v 1 =ρ=3/m kg (3) MPa p 1.0=,500=t ℃时的摩尔容积Mv Mv =p T R 0 =kmol m /3 2-3.把CO 2压送到容积3m 3 的储气罐里,起始表压力 301=g p kPa ,终了表压力3.02=g p Mpa ,温度由 t1=45℃增加到t2=70℃。试求被压入的CO 2的质量。当地大气压B = kPa 。 解:热力系:储气罐。 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压送前储气罐中CO 2的质量 压送后储气罐中CO 2的质量 根据题意 容积体积不变;R = B p p g +=11 (1) B p p g +=22 (2) 27311+=t T (3) 27322+=t T (4) 压入的CO 2的质量 )1 1 22(21T p T p R v m m m -= -= (5) 将(1)、(2)、(3)、(4)代入(5)式得 m=12.02kg 2-5当外界为标准状态时,一鼓风机每小时可送300 m 3 的空气,如外界的温度增高到27℃,大气压降低到,而鼓风机每小时的送风量仍为300 m 3 ,问鼓风机送风量的质量改变多少 解:同上题 1000)273 325 .1013003.99(287300)1122(21?-=-= -=T p T p R v m m m =41.97kg 2-6 空气压缩机每分钟自外界吸入温度为15℃、压力 为的空气3 m 3 ,充入容积8.5 m 3 的储气罐内。设开始时罐内的温度和压力与外界相同,问在多长时间内空气压 缩机才能将气罐的表压力提高到设充气过程中气罐内温度不变。 解:热力系:储气罐。 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第一种解法: 首先求终态时需要充入的空气质量 288 2875.810722225???==RT v p m kg 压缩机每分钟充入空气量 288 28731015???==RT pv m kg 所需时间 == m m t 2 第二种解法 将空气充入储气罐中,实际上就是等温情况下把初压为一定量的空气压缩为的空气;或者说、 m 3 的空气在下占体积为多少的问题。 根据等温状态方程 、8.5 m 3 的空气在下占体积为 5.591 .05 .87.01221=?== P V p V m 3 压缩机每分钟可以压缩的空气3 m 3 ,则要压缩 m 3 的 空气需要的时间 == 3 5 .59τ

大物 上海交大课后答案 第七章

习题7 7-1.如图所示的弓形线框中通有电流I ,求圆心O 处的磁感应强度B 。 解:圆弧在O 点的磁感应强度:00146I I B R R μθμπ= =,方向:; 直导线在O 点的磁感应强度:0000 20 [sin 60sin(60)]4cos602I I B R R μππ= --= ,方向:?; ∴总场强:01 )23 I B R μπ=-,方向?。 7-2.如图所示,两个半径均为R 的线圈平行共轴放置,其圆心O 1、O 2相距为a ,在两线圈中通以电流强度均为I 的同方向电流。 (1)以O 1O 2连线的中点O 为原点,求轴线上坐标为x 的任意点的磁感应强度大小; (2)试证明:当a R =时,O 点处的磁场最为均匀。 解:见书中载流圆线圈轴线上的磁场,有公式:2 032 22 2() I R B R z μ=+。 (1)左线圈在x 处P 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2 013222 2[()] 2P I R B a R x μ= ++, 右线圈在x 处P 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2 02 3222 2[()]2 P I R B a R x μ=+-, 1P B 和2P B 方向一致,均沿轴线水平向右, ∴P 点磁感应强度:12P P P B B B =+=23302 222 22[()][()]2 22I R a a R x R x μ--? ?++++-????; (2)因为P B 随x 变化,变化率为 d B d x ,若此变化率在0x =处的变化最缓慢,则O 点处的磁场最为均匀,下面讨论O 点附近磁感应强度随x 变化情况,即对P B 的各阶导数进行讨论。 对B 求一阶导数: d B d x 255 02222223()[()]()[()]22222I R a a a a x R x x R x μ--??=-++++-+-???? 当0x =时,0d B d x =,可见在O 点,磁感应强度B 有极值。 对B 求二阶导数:

工程热力学(第五版_)课后习题答案

工程热力学(第五版_)课后 习题答案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2-2.已知2N 的M =28,求(1)2N 的气体常数;(2)标准状态下2N 的比容和密度;(3)MPa p 1.0=,500=t ℃时的摩尔容积Mv 。 解:(1)2N 的气体常数 28 83140==M R R =)/(K kg J ? (2)标准状态下2N 的比容和密度 1013252739.296?==p RT v =kg m /3 v 1= ρ=3/m kg (3)MPa p 1.0=,500=t ℃时的摩尔容积Mv Mv =p T R 0=kmol m /3 2-3.把CO 2压送到容积3m 3的储气罐里,起始表压力301=g p kPa ,终了表压力3.02=g p Mpa ,温度由t1=45℃增加到t2=70℃。试求被压入的CO 2的质量。当地大气压B = kPa 。 解:热力系:储气罐。 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压送前储气罐中CO 2的质量 1 111RT v p m = 压送后储气罐中CO 2的质量 2222RT v p m = 根据题意 容积体积不变;R = B p p g +=11 (1) B p p g +=22 (2) 27311+=t T (3) 27322+=t T (4) 压入的CO 2的质量

)1122(21T p T p R v m m m -= -= (5) 将(1)、(2)、(3)、(4)代入(5)式得 m= 2-5当外界为标准状态时,一鼓风机每小时可送300 m 3的空气,如外界的温度增高到27℃,大气压降低到,而鼓风机每小时的送风量仍为300 m 3,问鼓风机送风量的质量改变多少 解:同上题 1000)273 325.1013003.99(287300)1122(21?-=-= -=T p T p R v m m m = 2-6 空气压缩机每分钟自外界吸入温度为15℃、压力为的空气3 m 3,充入容积 m 3的储气罐内。设开始时罐内的温度和压力与外界相同,问在多长时间内空气压缩机才能将气罐的表压力提高到设充气过程中气罐内温度不变。 解:热力系:储气罐。 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第一种解法: 首先求终态时需要充入的空气质量 288 2875.810722225???==RT v p m kg 压缩机每分钟充入空气量 288 28731015???==RT pv m kg 所需时间 ==m m t 2 第二种解法 将空气充入储气罐中,实际上就是等温情况下把初压为一定量的空气压缩为的空气;或者说、 m 3的空气在下占体积为多少的问题。 根据等温状态方程 const pv = 、 m 3的空气在下占体积为 5.591 .05.87.01221=?==P V p V m 3 压缩机每分钟可以压缩的空气3 m 3,则要压缩 m 3的空气需要的时间 == 3 5.59τ 2-8 在一直径为400mm 的活塞上置有质量为3000kg 的物体,气缸中空气的温度为18℃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答案(赵近芳)下册

习题八 8-1 电量都是q 的三个点电荷,分别放在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试问:(1)在这三角形的中心放一个什么样的电荷,就可以使这四个电荷都达到平衡(即每个电荷受其他三个电荷的库仑力之和都为零)?(2)这种平衡与三角形的边长有无关系 ? 解: 如题8-1图示 (1) 以A 处点电荷为研究对象,由力平衡知:q '为负电荷 2 220)3 3(π4130cos π412a q q a q '=?εε 解得 q q 3 3- =' (2)与三角形边长无关. 题8-1图 题8-2图 8-2 两小球的质量都是m ,都用长为l 的细绳挂在同一点,它们带有相同电量,静止时两线夹角为2θ ,如题8-2 图所示.设小球的半径和线的质量都可 解: 如题8-2图示 ?? ? ?? ===220)sin 2(π41 sin cos θεθθl q F T mg T e 解得 θπεθtan 4sin 20mg l q = 8-3 根据点电荷场强公式2 04r q E πε= ,当被考察的场点距源点电荷很近(r →0)时,则场强→∞,这是没有物理意义的,对此应如何理解 ?

解: 02 0π4r r q E ε= 仅对点电荷成立,当0→r 时,带电体不能再视为点电 荷,再用上式求场强是错误的,实际带电体有一定形状大小,考虑电荷在带电体上的分布求出的场强不会是无限大. 8-4 在真空中有A ,B 两平行板,相对距离为d ,板面积为S ,其带电量分别为+q 和-q .则这两板之间有相互作用力f ,有人说f = 2 024d q πε,又有人 说,因为f =qE ,S q E 0ε=,所以f =S q 02 ε.试问这两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f 到底应等于多少 ? 解: 题中的两种说法均不对.第一种说法中把两带电板视为点电荷是不对的,第二种说法把合场强S q E 0ε= 看成是一个带电板在另一带电板处的场强也是不对的.正确解答应为一个板的电场为S q E 02ε= ,另一板受它的作用 力S q S q q f 02 022εε= =,这是两板间相互作用的电场力. 8-5 一电偶极子的电矩为l q p =,场点到偶极子中心O 点的距离为r ,矢量r 与l 的夹角为θ,(见题8-5图),且l r >>.试证P 点的场强E 在r 方向上的分量r E 和垂直于r 的分量θE 分别为 r E = 302cos r p πεθ, θ E =3 04sin r p πεθ 证: 如题8-5所示,将p 分解为与r 平行的分量θsin p 和垂直于r 的分量 θsin p . ∵ l r >>

工程热力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1.闭口系与外界无物质交换,系统内质量保持恒定,那么系统内质量保持恒定的热力系一定是闭口系统吗? 不一定,稳定流动系统内质量也保持恒定。 2.有人认为开口系统内系统与外界有物质交换,而物质又与能量不可分割,所以开口系统不可能是绝热系。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绝热系的绝热是指热能单独通过系统边界进行传递(传热量),随物质进出的热能(准确地说是热力学能)不在其中。 3.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有何区别和联系?平衡状态一定是稳定状态,稳定状态则不一定是平衡状态。 4.倘使容器中气体的压力没有改变,试问安装在该容器上的压力表的读数会改变吗?绝对压力计算公式 p =p b +p g (p > p b ), p = p b -p v (p < p b ) 中,当地大气压是否必定是环境大气 压? 当地大气压p b 改变,压力表读数就会改变。当地大气压 p b 不一定是环境大气压。 5.温度计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6.经验温标的缺点是什么?为什么? 不同测温物质的测温结果有较大的误差,因为测温结果 依赖于测温物质的性质。 7.促使系统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举例说明。 有势差(温度差、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等)存在。 8.分别以图1-20所示的参加公路自行车赛的运动员、运动手枪中的压缩空气、杯子里的热水和正在运行的电视机为研究对象,说明这些是什么系统。 参加公路自行车赛的运动员是开口系统、运动手枪中的压缩空气是闭口绝热系统、杯子里的热水是开口系统(闭口系统——忽略蒸发时)、正在运行的电视机是闭口系统。 9.家用电热水器是利用电加热水的家用设备,通常其表面散热可忽略。取正在使用的家用电热水器为控制体(但不包括电加热器),这是什么系统?把电加热器包括在研究对象内,这是什么系统?什么情况下能构成孤立系统? 不包括电加热器为开口(不绝热)系统(a 图)。包括电加热器则为开口绝热系统(b 图)。 将能量传递和质量传递(冷水源、热水汇、热源、电源等)全部包括在内,构成孤立系统。或者说,孤立系统把所有发生相互作用的部分均包括在内。 4题图 9题图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练习题 一、判断题(说法对否): 1.当系统的状态一定时,所有的状态函数都有一定的数值。当系统的状态发生 变化时,所有的状态函数的数值也随之发生变化。 2.在101.325kPa、100℃下有lmol的水和水蒸气共存的系统,该系统的状态 完全确定。 3.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当热力学能与温度确定之后,则所有的状态函数也完 全确定。 4.系统温度升高则一定从环境吸热,系统温度不变就不与环境换热。 5.从同一始态经不同的过程到达同一终态,则Q和W的值一般不同,Q + W 的值一般也不相同。 6.因Q P = ΔH,Q V = ΔU,所以Q P与Q V都是状态函数。 7.体积是广度性质的状态函数;在有过剩NaCl(s) 存在的饱和水溶液中,当温度、压力一定时;系统的体积与系统中水和NaCl的总量成正比。8.封闭系统在压力恒定的过程中吸收的热等于该系统的焓。 9.在101.325kPa下,1mol l00℃的水恒温蒸发为100℃的水蒸气。若水蒸气可视为理想气体,那么由于过程等温,所以该过程ΔU = 0。 10.一个系统经历了一个无限小的过程,则此过程是可逆过程。 11.1mol水在l01.325kPa下由25℃升温至120℃,其ΔH= ∑C P,m d T。12.因焓是温度、压力的函数,即H = f(T,p),所以在恒温、恒压下发生相变时,由于d T = 0,d p = 0,故可得ΔH = 0。 13.因Q p = ΔH,Q V = ΔU,所以Q p - Q V = ΔH - ΔU = Δ(p V) = -W。14.卡诺循环是可逆循环,当系统经一个卡诺循环后,不仅系统复原了,环境也会复原。 15.若一个过程中每一步都无限接近平衡态,则此过程一定是可逆过程。16.(?U/?V)T = 0 的气体一定是理想气体。 17.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由0℃、200kPa的始态反抗恒定外压(p环= 100kPa) 绝热膨胀达平衡,则末态温度不变。 18.当系统向环境传热(Q < 0)时,系统的热力学能一定减少。

大物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资料讲解

简答题 2.1 什么是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什么是狭义相对性原理? 答: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又称力学相对性原理,是指一切彼此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系,对于描述机械运动的力学规律来说完全等价。 狭义相对性原理包括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是指物理学定律在所有的惯性系中都具有相同的数学表达形式。光速不变原理是指在所有惯性系中,真空中光沿各方向的传播速率都等于同一个恒量。 2.2同时的相对性是什么意思?如果光速是无限大,是否还会有同时的相对性? 答:同时的相对性是:在某一惯性系中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在相对于此惯性系运动的另一个惯性系中观察,并不一定同时。 如果光速是无限的,破坏了狭义相对论的基础,就不会再涉及同时的相对性。 2.3什么是钟慢效应? 什么是尺缩效应? 答:在某一参考系中同一地点先后发生的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叫固有时。固有时最短。固有时和在其它参考系中测得的时间的关系,如果用钟走的快慢来说明,就是运动的钟的一秒对应于这静止的同步的钟的好几秒。这个效应叫运动的钟时间延缓。 尺子静止时测得的长度叫它的固有长度,固有长度是最长的。在相对于其运动的参考系中测量其长度要收缩。这个效应叫尺缩效应。 2.4 狭义相对论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与牛顿力学的有何不同? 有何联系? 答:牛顿力学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即绝对时空观的基本出发点是:任何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不因参考系而差异;任何物体的长度测量不因参考系而不同。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测量和空间测量都是相对的,并且二者的测量互相不能分离而成为一个整体。 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是相对论时间和空间概念在低速世界的特例,是狭义相对论在低速情况下忽略相对论效应的很好近似。 2.5 能把一个粒子加速到光速c吗?为什么? 答:真空中光速C是一切物体运动的极限速度,不可能把一个粒子加速到光速C。从质速

工程热力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基本概念与定义 1.答:不一定。稳定流动开口系统内质量也可以保持恒定 2.答: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工质在越过边界时,其热力学能也越过了边界。但热力学能不是热量,只要系统和外界没有热量地交换就是绝热系。 3.答:只有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条件下,工质的状态不随时间变化,这种状态称之为平衡状态。稳定状态只要其工质的状态不随时间变化,就称之为稳定状态,不考虑是否在外界的影响下,这是他们的本质区别。平衡状态并非稳定状态之必要条件。物系内部各处的性质均匀一致的状态为均匀状态。平衡状态不一定为均匀状态,均匀并非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之必要条件。 4.答:压力表的读数可能会改变,根据压力仪表所处的环境压力的改变而改变。当地大气压不一定是环境大气压。环境大气压是指压力仪表所处的环境的压力。 5.答:温度计随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同有显著的变化。 6.答:任何一种经验温标不能作为度量温度的标准。由于经验温标依赖于测温物质的性质,当选用不同测温物质的温度计、采用不同的物理量作为温度的标志来测量温度时,除选定为基准点的温度,其他温度的测定值可能有微小的差异。 7.答: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传热和位移或系统与外界之间的热量的交换与功的交换都是促使系统状态变化的原因。 8.答:(1)第一种情况如图1-1(a),不作功(2)第二种情况如图1-1(b),作功(3)第一种情况为不可逆过程不可以在p-v图上表示出来,第二种情况为可逆过程可以在p-v图上表示出来。 9.答:经历一个不可逆过程后系统可以恢复为原来状态。系统和外界整个系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 10.答:系统经历一可逆正向循环及其逆向可逆循环后,系统恢复到原来状态,外界没有变化;若存在不可逆因素,系统恢复到原状态,外界产生变化。 11.答:不一定。主要看输出功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排斥大气功是否有用。

大物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简答题 什么是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什么是狭义相对性原理 答: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又称力学相对性原理,是指一切彼此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系,对于描述机械运动的力学规律来说完全等价。 狭义相对性原理包括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是指物理学定律在所有的惯性系中都具有相同的数学表达形式。光速不变原理是指在所有惯性系中,真空中光沿各方向的传播速率都等于同一个恒量。 同时的相对性是什么意思如果光速是无限大,是否还会有同时的相对性 答:同时的相对性是:在某一惯性系中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在相对于此惯性系运动的另一个惯性系中观察,并不一定同时。 如果光速是无限的,破坏了狭义相对论的基础,就不会再涉及同时的相对性。 什么是钟慢效应 什么是尺缩效应 答:在某一参考系中同一地点先后发生的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叫固有时。固有时最短。固有时和在其它参考系中测得的时间的关系,如果用钟走的快慢来说明,就是运动的钟的一秒对应于这静止的同步的钟的好几秒。这个效应叫运动的钟时间延缓。 尺子静止时测得的长度叫它的固有长度,固有长度是最长的。在相对于其运动的参考系中测量其长度要收缩。这个效应叫尺缩效应。 狭义相对论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与牛顿力学的有何不同 有何联系 答:牛顿力学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即绝对时空观的基本出发点是:任何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不因参考系而差异;任何物体的长度测量不因参考系而不同。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测量和空间测量都是相对的,并且二者的测量互相不能分离而成为一个整体。 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是相对论时间和空间概念在低速世界的特例,是狭义相对论在低速情况下忽略相对论效应的很好近似。 能把一个粒子加速到光速c 吗为什么 答:真空中光速C 是一切物体运动的极限速度,不可能把一个粒子加速到光速C 。从质速关系可看到,当速度趋近光速C 时,质量趋近于无穷。粒子的能量为2 mc ,在实验室中不存在这无穷大的能量。 什么叫质量亏损 它和原子能的释放有何关系 答:粒子反应中,反应前后如存在粒子总的静质量的减少0m ?,则0m ?叫质量亏损。原子能的释放指核反应中所释 放的能量,是反应前后粒子总动能的增量k E ?,它可通过质量亏损算出20k E m c ?=?。 在相对论的时空观中,以下的判断哪一个是对的 ( C ) (A )在一个惯性系中,两个同时的事件,在另一个惯性系中一定不同时;

最新工程热力学课后作业答案第五版

工程热力学课后作业答案第五版

2-2.已知2N 的M =28,求(1)2N 的气体常数;(2)标准状态下2N 的比容和密度;(3) MPa p 1.0=,500=t ℃时的摩尔容积Mv 。 解:(1)2N 的气体常数 28 8314 0= = M R R =296.9)/(K kg J ? (2)标准状态下2N 的比容和密度 101325 2739.296?== p RT v =0.8kg m /3 v 1= ρ=1.253/m kg (3) MPa p 1.0=,500=t ℃时的摩尔容积Mv Mv = p T R 0=64.27kmol m /3 2-3.把CO 2压送到容积3m 3的储气罐里,起始表压力 301=g p kPa ,终了表压力3.02=g p Mpa ,温 度由t1=45℃增加到t2=70℃。试求被压入的CO 2的质量。当地大气压B =101.325 kPa 。 解:热力系:储气罐。 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压送前储气罐中CO 2的质量 1 1 11RT v p m = 压送后储气罐中CO 2的质量 2 2 22RT v p m = 根据题意 容积体积不变;R =188.9 B p p g +=11 (1) B p p g +=22 (2) 27311+=t T (3) 27322+=t T (4) 压入的CO 2的质量

)1 122(21T p T p R v m m m -= -= (5) 将(1)、(2)、(3)、(4)代入(5)式得 m=12.02kg 2-5当外界为标准状态时,一鼓风机每小时可送300 m 3的空气,如外界的温度增高到27℃,大气压降低到99.3kPa ,而鼓风机每小时的送风量仍为300 m 3,问鼓风机送风量的质量改变多少? 解:同上题 1000)273 325.1013003.99(287300)1122(21?-=-= -=T p T p R v m m m =41.97kg 2-6 空气压缩机每分钟自外界吸入温度为15℃、压力为0.1MPa 的空气3 m 3,充入容积8.5 m 3的储气罐内。设开始时罐内的温度和压力与外界相同,问在多长时间内空气压缩机才能将气罐的表压力提高到0.7MPa ?设充气过程中气罐内温度不变。 解:热力系:储气罐。 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第一种解法: 首先求终态时需要充入的空气质量 288 2875 .810722225???==RT v p m kg 压缩机每分钟充入空气量 288 28731015???==RT pv m kg 所需时间 == m m t 2 19.83min 第二种解法 将空气充入储气罐中,实际上就是等温情况下把初压为0.1MPa 一定量的空气压缩为0.7MPa 的空气;或者说0.7MPa 、8.5 m 3的空气在0.1MPa 下占体积为多少的问题。 根据等温状态方程 const pv = 0.7MPa 、8.5 m 3的空气在0.1MPa 下占体积为 5.591 .05 .87.01221=?== P V p V m 3 压缩机每分钟可以压缩0.1MPa 的空气3 m 3,则要压缩59.5 m 3的空气需要的时间 == 3 5 .59τ19.83min 2-8 在一直径为400mm 的活塞上置有质量为3000kg 的物体,气缸中空气的温度为18℃,质量为2.12kg 。加热后其容积增大为原来的两倍。大气压力B =101kPa ,问:(1)气缸中空气的终温是多少?(2)终态的比容是多少?(3)初态和终态的密度各是多少?

工程热力学课后答案

《工程热力学》沈维道主编第四版课后思想题答案(1?5章)第1章基本概念 1.闭口系与外界无物质交换,系统内质量将保持恒定,那么,系统内质量保持恒定的热力系一定是闭口系统吗? 答:否。当一个控制质量的质量入流率与质量出流率相等时(如稳态稳流系统),系统内的质量将保持恒定不变。 2.有人认为,开口系统中系统与外界有物质交换,而物质又与能量不可分割,所以开口系不可能是绝热系。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绝热系”指的是过程中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系统。热量是指过程中系统与外界间以热的方式交换的能量,是过程量,过程一旦结束就无所谓“热量”。物质并不“拥有”热量。一个系统能否绝热与其边界是否对物质流开放无关。 3.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有何区别和联系,平衡状态与均匀状态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的概念均指系统的状态不随时间而变化,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平衡状态要求的是在没有外界作用下保持不变;而平衡状态则一般指在外界作用下保持不变,这是它们的区别所在。 4.倘使容器中气体的压力没有改变,试问安装在该容器上的压力表的读数会改变吗?在绝对压力计算公式 P 二P b P e (P P b) ;P = P b - P v (P :: P b) 中,当地大气压是否必定是环境大气压? 答:可能会的。因为压力表上的读数为表压力,是工质真实压力与环境介质压力之差。环境介质压力,譬如大气压力,是地面以上空气柱的重量所造成的,它随着各地的纬度、高度和气候条件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即使工质的绝对压力不变,表压力和真空度仍有可能变化。 “当地大气压”并非就是环境大气压。准确地说,计算式中的Pb应是“当地环境介质”的压力,而不是随便任何其它 意义上的“大气压力",或被视为不变的“环境大气压力”。 5.温度计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温度计对温度的测量建立在热力学第零定律原理之上。它利用了“温度是相互热平衡的系统所具有的一种同一热力性质”,这一性质就是“温度”的概念。 6.经验温标的缺点是什么?为什么? 答:由选定的任意一种测温物质的某种物理性质,采用任意一种温度标定规则所得到的温标称为经验温标。由于经验温标依赖于测温物质的性质,当选用不同测温物质制作温度计、采用不同的物理性质作为温度的标志来测量温度时,除选定的基准点外,在其它温度上,不同的温度计对同一温度可能会给出不同测定值(尽管差值可能是微小的),因而任何一种经验温标都不能作为度量温度的标准。这便是经验温标的根本缺点。 7.促使系统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答:分两种不同情况:⑴若系统原本不处于平衡状态,系统内各部分间存在着不平衡势差,则在不平衡势差的作用下,各个部分发生相互作用, 系统的状态将发生变化。例如,将一块烧热了的铁扔进一盆水中,对于水和该铁块构成的系统说来,由于水和铁块之间存在着温度差别,起初系统处于热不平衡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无需外界给予系统任何作用,系统也会因铁块对水放出热量而发生状态变化:铁块的温度逐渐降低,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最终系统从热不平衡的状态过渡到一种新的热平衡状态;⑵若系统原处于平衡状态,则只有在外界的作用下(作功或传热)系统的状态才会发生变。 &图1-16a、b所示容器为刚性容器:⑴将容器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装气体, 一部分抽 成真空,中间是隔板。若突然抽去隔板,气体(系统)是否作功?⑵设真空部分装 有许多隔板,每抽去一块隔板让气体先恢复平衡再抽去一块, 问气体係统)是否作功? 图1-16 .吾苦翹E附團 ⑶上述两种情况从初态变化到终态,其过程是否都可在P-V图上表示? 答:⑴;受刚性容器的约束,气体与外界间无任何力的作用,气体(系统)不对外界作功; ⑵b情况下系统也与外界无力的作用,因此系统不对外界作功;

热力学第一定律习题及答案

热力学第一定律习题 一、单选题 1) 如图,在绝热盛水容器中,浸入电阻丝,通电一段时间,通电后水及电阻丝的温度均略有升高,今以电阻丝为体系有:( ) A. W =0,Q <0,U <0 B. W <0,Q <0,U >0 C. W <0,Q <0,U >0 D. W <0,Q =0,U >0 2) 如图,用隔板将刚性绝热壁容器分成两半,两边充入压力不等的空气(视为理想气体),已知p右> p左,将隔板抽去后: ( )

A. Q=0, W =0, U =0 B. Q=0, W <0, U >0 C. Q >0, W <0, U >0 D. U =0, Q=W0 3)对于理想气体,下列关系中哪个是不正确的:( ) A. (U/T)V=0 B. (U/V)T=0 C. (H/p)T=0 D. (U/p)T=0 4)凡是在孤立孤体系中进行的变化,其U 和H 的值一定是:( ) A. U >0, H >0 B. U =0, H=0 C. U <0, H <0 D. U =0,H 大于、小于或等于零不能确定。 5)在实际气体的节流膨胀过程中,哪一组描述是正确的: ( ) A. Q >0, H=0, p < 0 B. Q=0, H <0, p >0 C. Q=0, H =0, p <0 D. Q <0, H =0, p <0 6)如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曲线上任一点均表示对应浓度时积分溶解热大小 B.H1表示无限稀释积分溶解热

C.H2表示两浓度n1和n2之间的积分稀释热 D.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均表示对应浓度时HCl的微分溶解热 7)H=Q p此式适用于哪一个过程: ( ) A.理想气体从101325Pa反抗恒定的10132.5Pa膨胀到10132.5sPa B.在0℃、101325Pa下,冰融化成水 C.电解CuSO4的水溶液 D.气体从(298K,101325Pa)可逆变化到(373K,10132.5Pa ) 8)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同一初态分别经历等温可逆膨胀、绝热可逆膨胀到具有相同压力的终态,终态体积分别为V1、V2。( ) A. V1 < V2 B. V1 = V2 C. V1 > V2 D. 无法确定 9) 某化学反应在恒压、绝热和只作体积功的条件下进行,体系温度由T1升高到T2,则此过程的焓变H:( ) A.小于零 B.大于零 C.等于零 D.不能确定 10) 对于独立粒子体系,d U=n i d i+ i d n i,式中的第一项物理意义是: ( ) A. 热 B. 功 C. 能级变化 D. 无确定意义 11) 下述说法中哪一个正确:( ) A.热是体系中微观粒子平均平动能的量度 B.温度是体系所储存能量的量度 C.温度是体系中微观粒子平均能量的量度 D.温度是体系中微观粒子平均平动能的量度 12) 下图为某气体的p-V图。图中A→B为恒温可逆变化,A→C为绝热可逆变化,A→D为多方不可逆变化。B, C, D态的体积相等。问下述个关系中哪一个错误?( )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 1、(习题1.1):一质点在xOy 平面内运动,运动函数为2 x =2t,y =4t 8-。(1)求质点的轨道方程;(2)求t =1 s t =2 s 和时质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解:(1)由x=2t 得, y=4t 2-8 可得: y=x 2 -8 即轨道曲线 (2)质点的位置 : 2 2(48)r ti t j =+- 由d /d v r t =则速度: 28v i tj =+ 由d /d a v t =则加速度: 8a j = 则当t=1s 时,有 24,28,8r i j v i j a j =-=+= 当t=2s 时,有 48,216,8r i j v i j a j =+=+= 2、(习题1.2): 质点沿x 在轴正向运动,加速度kv a -=,k 为常数.设从原点出发时速 度为0v ,求运动方程)(t x x =. 解: kv dt dv -= ??-=t v v kdt dv v 001 t k e v v -=0 t k e v dt dx -=0 dt e v dx t k t x -?? =0 00 )1(0 t k e k v x --= 3、一质点沿x 轴运动,其加速度为a = 4t (SI),已知t = 0时,质点位于x 0=10 m 处,初速度v 0 = 0.试求其位置和时间的关系式. 解: =a d v /d t 4=t d v 4=t d t ? ?=v v 0 d 4d t t t v 2=t 2 v d =x /d t 2=t 2 t t x t x x d 2d 0 20 ?? = x 2= t 3 /3+10 (SI) 4、一质量为m 的小球在高度h 处以初速度0v 水平抛出,求: (1)小球的运动方程; (2)小球在落地之前的轨迹方程; (3)落地前瞬时小球的 d d r t ,d d v t ,t v d d . 解:(1) t v x 0= 式(1) 2gt 21h y -= 式(2) 201 ()(h -)2 r t v t i gt j =+ (2)联立式(1)、式(2)得 2 2 v 2gx h y -= (3) 0d -gt d r v i j t = 而落地所用时间 g h 2t = 所以 0d -2g h d r v i j t = d d v g j t =- 2 202y 2x )gt (v v v v -+=+= 21 20 212202)2(2])([gh v gh g gt v t g dt dv +=+=

工程热力学课后题答案

习题及部分解答 第一篇 工程热力学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 指出下列各物理量中哪些是状态量,哪些是过程量: 答:压力,温度,位能,热能,热量,功量,密度。 2. 指出下列物理量中哪些是强度量:答:体积,速度,比体积,位能,热能,热量,功量,密度。 3. 用水银差压计测量容器中气体的压力,为防止有毒的水银蒸汽产生,在水银柱上加一段水。若水柱高 mm 200,水银柱高mm 800,如图2-26所示。已知大气压力为mm 735Hg ,试求容器中气体的绝对压力为多少kPa ?解:根据压力单位换算 kPa p p p p kPa Pa p kPa p Hg O H b Hg O H 6.206)6.106961.1(0.98)(6.10610006.132.133800.96.110961.180665.92002253=++=++==?=?==?=?= 4. 锅炉烟道中的烟气常用上部开口的斜管测量,如图2-27所示。若已知斜管倾角 30=α,压力计中 使用3/8.0cm g =ρ 的煤油,斜管液体长度mm L 200=,当地大气压力MPa p b 1.0=,求烟 气的绝对压力(用MPa 表示)解: MPa Pa g L p 6108.7848.7845.081.98.0200sin -?==???==α ρ MPa p p p v b 0992.0108.7841.06=?-=-=- 5.一容器被刚性壁分成两部分,并在各部装有测压表计,如图2-28所示,其中C 为压力表,读数为 kPa 110,B 为真空表,读数为kPa 45。若当地大气压kPa p b 97=,求压力表A 的读数(用kPa 表示) kPa p gA 155= 6. 试述按下列三种方式去系统时,系统与外界见换的能量形式是什么。 (1).取水为系统; (2).取电阻丝、容器和水为系统; (3).取图中虚线内空间为系统。 答案略。 7.某电厂汽轮机进出处的蒸汽用压力表测量,起读数为MPa 4.13;冷凝器内的蒸汽压力用真空表测量,其读数为mmHg 706。若大气压力为MPa 098.0,试求汽轮机进出处和冷凝器内的蒸汽的绝对压力(用MPa 表示) MPa p MPa p 0039.0;0247.021== 8.测得容器的真空度 mmHg p v 550=,大气压力 MPa p b 098.0=,求容器内的绝对压力。若大气

工程热力学课后答案..

《工程热力学》 沈维道主编 第四版 课后思想题答案(1~5章) 第1章 基本概念 ⒈ 闭口系与外界无物质交换,系统内质量将保持恒定,那么,系统内质量保持恒定的热力系一定是闭口系统吗? 答:否。当一个控制质量的质量入流率与质量出流率相等时(如稳态稳流系统),系统内的质量将保持恒定不变。 ⒉ 有人认为,开口系统中系统与外界有物质交换,而物质又与能量不可分割,所以开口系不可能是绝热系。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绝热系”指的是过程中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系统。热量是指过程中系统与外界间以热的方式交换的能量,是过程量,过程一旦结束就无所谓“热量”。物质并不“拥有”热量。一个系统能否绝热与其边界是否对物质流开放无关。 ⒊ 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有何区别和联系,平衡状态与均匀状态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的概念均指系统的状态不随时间而变化,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平衡状态要求的是在没有外界作用下保持不变;而平衡状态则一般指在外界作用下保持不变,这是它们的区别所在。 ⒋ 倘使容器中气体的压力没有改变,试问安装在该容器上的压力表的读数会改变吗?在绝对压力计算公式 b e p p p =+ ()b p p >; b v p p p =- ()b p p < 中,当地大气压是否必定是环境大气压? 答:可能会的。因为压力表上的读数为表压力,是工质真实压力与环境介质压力之差。环境介质压力,譬如大气压力,是地面以上空气柱的重量所造成的,它随着各地的纬度、高度和气候条件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即使工质的绝对压力不变,表压力和真空度仍有可能变化。 “当地大气压”并非就是环境大气压。准确地说,计算式中的Pb 应是“当地环境介质”的压力,而不是随便任何其它意义上的“大气压力”,或被视为不变的“环境大气压力”。 ⒌ 温度计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温度计对温度的测量建立在热力学第零定律原理之上。它利用了“温度是相互热平衡的系统所具有的一种同一热力性质”,这一性质就是“温度”的概念。 ⒍ 经验温标的缺点是什么?为什么? 答:由选定的任意一种测温物质的某种物理性质,采用任意一种温度标定规则所得到的温标称为经验温标。由于经验温标依赖于测温物质的性质,当选用不同测温物质制作温度计、采用不同的物理性质作为温度的标志来测量温度时,除选定的基准点外,在其它温度上,不同的温度计对同一温度可能会给出不同测定值(尽管差值可能是微小的),因而任何一种经验温标都不能作为度量温度的标准。这便是经验温标的根本缺点。 ⒎ 促使系统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分两种不同情况: ⑴ 若系统原本不处于平衡状态,系统内各部分间存在着不平衡势差,则在不平衡势差的作用下,各个部分发生相互作用,系统的状态将发生变化。例如,将一块烧热了的铁扔进一盆水中,对于水和该铁块构成的系统说来,由于水和铁块之间存在着温度差别,起初系统处于热不平衡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无需外界给予系统任何作用,系统也会因铁块对水放出热量而发生状态变化:铁块的温度逐渐降低,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最终系统从热不平衡的状态过渡到一种新的热平衡状态; ⑵ 若系统原处于平衡状态,则只有在外界的作用下(作功或传热)系统的状态才会发生变。 ⒏ 图1-16a 、b 所示容器为刚性容器:⑴将容器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装气体, 一部分抽成真空,中间是隔板。若突然抽去隔板,气体(系统)是否作功? ⑵设真空部分装有许多隔板,每抽去一块隔板让气体先恢复平衡再抽去一块, 问气体(系统)是否作功? ⑶上述两种情况从初态变化到终态,其过程是否都可在P-v 图上表示? 答:⑴;受刚性容器的约束,气体与外界间无任何力的作用,气体(系统)不对外界作功; ⑵ b 情况下系统也与外界无力的作用,因此系统不对外界作功;

热力学课后习题01答案

第1章 基本概念 1-1 为了环保,燃煤电站锅炉通常采用负压运行方式。现采用如图1-16所示的斜管式微压计来测量炉膛内烟气的真空度,已知斜管倾角α=30o,微压计中使用密度ρ=1000kg/m 3的水,斜管中液柱的长度l =220mm ,若当地大气压p b =98.85kPa ,则烟气的绝对压力为多少Pa ? 图1-16 习题1-1 解:大气压力98.85kPa 98850Pa b p == 真空度3sin 1000kg/m 9.81N/kg 0.22m 0.51079.1Pa v p gl ρα==×××= 烟气的绝对压力98850Pa 1079.1Pa 97770.9Pa b v p p p =?=?= 1-2 利用U 形管水银压力计测量容器中气体的压力时,为了避免水银蒸发,有时需在水银柱上加一段水,如图1-17所示。现测得水银柱高91mm ,水柱高20mm ,已知当地大气压p b =0.1MPa 。求容器内的绝对压力为多少MPa ? 图1-17 习题1-2 解:容器内的压力高于大气压力,因此绝对压力b e p p p =+ 表压力291mmHg+20mmH O 91133.3Pa 209.81Pa 0.0123MPa e p ==×+×≈ 大气压力0.1MPa b p = 容器内的绝对压力0.1MPa 0.0123MPa 0.1123MPa b e p p p =+=+= 1-3 某容器被一刚性隔板分为两部分,在容器的不同部位安装有压力计,其中压力表B

放在右侧环境中用来测量左侧气体的压力,如图1-18所示。已知压力表B 的读数为80kPa ,压力表A 的读数0.12MPa ,且用气压表测得当地的大气压力为99kPa ,试确定表C 的读数,及容器内两部分气体的绝对压力(以kPa 表示)。如果B 为真空表,且读数仍为80kPa ,表C 的读数又为多少? 图1-18 习题1-3 解:(1)容器左侧(A )的绝对压力,99kPa 120kPa 219kPa b e A p p p =+=+=A 压力表B 的读数为容器左侧(A )的绝对压力A p 和容器右侧(C )的绝对压力C p 之差,因此,e B C p p p =?A ,得,219kPa 80kPa 139kPa C e B p p p =?=?=A 同时,b e C p p p =+C ,可得压力表C 的读数为,139kPa 99kPa 40kPa e C p =?= (2)如果表B 为真空表,则,v B A p p p =?C ,得299kPa C p =,因此压力表C 的读数为,200kPa e C p = 1-4 如图1-19所示,容器A 放在B 中,用U 形管水银压力计测量容器B 的压力,压力计的读数为L =20cm ,测量容器A 的压力表读数为0.5MPa ,已知当地大气压力p b =0.1MPa ,试求容器A 和B 的绝对压力。 图1-19 习题1-4 解:容器B 的绝对压力6 ,0.110Pa 200133.3Pa 0.127MPa b e B p p p =+=×+×≈B 测容器A 压力表的读数,e A p 为容器A 的绝对压力A p 和容器B 的绝对压力B p 之差,因此,e A B p p p =?A ,得容器A 的绝对压力0.5MPa 0.127MPa 0.627MPa p =+=A 1-5 凝汽器的真空度为710mmHg ,气压计的读数为750 mmHg ,求凝汽器内的绝对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